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十三資具衣

即比丘資生之具,指戒律允許之十三種衣服、布類。又稱十三種衣。即:(一)僧伽梨,譯作大衣、重衣。即九條衣、二...

十三緣

又作日冷十三緣。據長阿含經卷二十二載,日光生冷之因緣有十三,即:(一)謂須彌山與佉陁羅山二山之間有水,廣八...

十三難十遮

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時,教授師為簡別受戒者之器或非器,而設有十三難與十遮,以詢問受戒者。略作遮難。又作遮道...

十三觀門

乃指三賢十聖之行法;修此十三觀門者,則稱十三大法師。即配之於五忍;則於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

十土

隨十地菩薩於各地證得十真如之勝德而立者。即:(一)遍行土,(二)最勝土,(三)勝流土,(四)無攝受土,(五...

十大寺

(一)隋末群雄紛起,太宗起而統一,建立唐帝國。為追悼傷亡之兵將,乃擇昔時激戰之地十處建佛寺。即:(一)昭仁...

十大弟子

指釋迦十大弟子。又作釋迦十聖、十弟子。即佛弟子中特別卓越之十人。隨樂欲各執一法門,皆具眾德而各有偏長,故稱...

十大受

指十種所受之大法,乃勝鬘夫人於佛前所發之十個誓願。又稱十受、十弘誓。勝鬘經十受章(大一二·二一七中):「爾...

十大德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於慈悲寺設立僧官十人,命名為十大德,以統籌管理僧眾、教團等事。其中,覺朗、保恭、...

十大數

系以一阿僧祇為單位,漸次轉倍,至不可說不可說等之十種大數。即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

十大論師

註釋世親「唯識三十頌」之十位論師。全稱唯識十大論師,又作十論匠。即:(一)護法,梵名 Dharmapāla...

十大願

十種大願。又作十願。(一)指普賢之十大願。(參閱「普賢」5000) (二)初地菩薩所發之十大願,據菩薩地持...

十山王

謂十山依海而住,高出一切諸餘小山,故稱十山王。用以比喻十地菩薩之修行,同入如來智海,高出一切二乘諸行。據華...

十不二門

(一)乃指天台宗所立十種不二法門,以顯示觀心之大綱者。湛然據智顗之法華玄義所說之十妙,賦與實踐之解釋,即由...

十不二門指要鈔

凡二卷。北宋四明知禮(959~1028)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乃註釋湛然之十不二門,為後世天台正統教義...

十不知境

小乘之果佛,因未斷「不染污無知」,故闇昧於世間事法;其事雖多,以十不知境為首。即:(一)味,指諸法之味。(...

十不淨

梵語 da?a-a?ubha,巴利語dasa-asubhā。指屍體自腐爛至成白骨之十種狀態,即膨脹相、青瘀...

十不增長業

不故思業與故思業中,受他人之強制或由於無智所造之輕業,不薰增業種子,稱為不增長業。據瑜伽師地論卷九載,十種...

十五依處

又稱十五種因緣依處。即唯識宗之隨說因等十因所依之處。(一)語依處,指與法、名、想而起之語性,依此處而立隨說...

十五鬼神

指惱亂童子之十五鬼神。常遊行於世間,驚嚇孩童。即彌酬迦(梵 Majuka)、彌迦王(梵 Mrgarāja)...

十五尊

真言行者身上應安布之十五尊。即:(一)觀身如佛形,此乃先以全身為佛身,即理法身。(二)根本命金剛,發心最初...

十五尊觀音

指(一)正觀音,(二)千手觀音,(三)馬頭觀音,(四)十一面觀音,(五)准胝觀音,(六)如意輪觀音,(七)...

十五智斷

十五智德與十五斷德。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二十梵行品(大一二·四八一中):「譬如月光從初一日至十五日,形色光明漸...

十六

密教用以表圓滿無盡之數。華嚴以十數為滿數,真言密教則以十六攝無盡無量,故畫胎藏界之曼陀羅,其中台八葉院最少...

十六三昧

為妙音菩薩所成就之三昧。出自法華經卷七妙音品,經中敘述妙音菩薩之福德智慧時,謂其已得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

十六大力

佛應阿耨達龍王之請,為說無慾之法,並謂若諸菩薩修諸清淨行,當得此十六大力,調攝身心,而化諸眾生。十六大力即...

十六大國

即佛世時古代印度之十六大國。據長阿含卷五闍尼沙經所列,十六大國即:(一)鴦伽(梵 Avga),(二)摩竭陀...

十六大護

指守護佛法及國土之十六夜叉神。一說為震旦國之守護神。轉法輪菩薩摧魔怨敵法中列舉十大藥叉、三龍王、三天後為十...

十六小地獄

又作十六游增地獄。為八大地獄(八熱地獄)之眷屬。有關十六小地獄之名稱,諸經所說不一:(一)依大智度論卷十六...

十六天

又作十六大天。八字文殊儀軌所稱之十六大天外護。即以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等天部中之主者,一...

十六心

小乘俱舍宗謂觀察思悟四諦十六行相之後,進入見道,以無漏智現觀四諦所得之十六種智慧,稱為十六心。四諦,指苦、...

十六王子

法華經卷三化城喻品載,於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未出家時有智積等十六位王子。彼成...

十六玄門

真言宗用以解釋梵字真言等諸字門之意義的十六種方法。即:(一)遮情,遮凡夫之迷情,覺法性之無相,不住一法,不...

十六生

生,義即次第出生因、行、證、入四轉功德。眾生證果之過程,共有十六個生起次第;亦即以十六菩薩之位次表示真言行...

十六行相

梵語 soda?ākārāh。又作十六行、十六行觀、十六行相觀、十六聖行、十六諦、四諦十六行相。行相,相...

十六使

大乘唯識思惑之品數。即總括三界中之思惑,於欲界有貪、瞋、癡、慢、身見、邊見等六惑,色界、無色界則各除瞋惑而...

十六法

密教胎藏界曼陀羅之中台八叶中,正方四葉為如來之四智,隅角四葉為如來之四行,此八葉開立人、法二種,而成十六法...

十六知見

又稱十六神我。未見正道之人,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計執我之心歷諸緣,而有十六種知見之別。即...

十六特勝

又作十六勝行。為數息觀中最為殊勝之十六種觀法。數息觀,即以數息來制馭散亂,使精神統一之法。有關其內容細目、...

十六執金剛

位於密教金剛界成身會曼荼羅下方之十六尊神。據大日經疏卷十六載,即:(一)虛空無垢金剛,乃十九執金剛之一。(...

十六惡律儀

出自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九,指十六種惡戒。即:(一)為利養而飼養羔羊,肥而轉賣。(二)為利養買羊而屠殺之。(三...

十六善神

指守護般若經及其持誦者之十六尊夜叉善神。又作十六神王、十六夜叉神、十六大藥叉將、般若十六善神、般若守護十六...

十六菩薩

指密教十六菩薩,有二種。(一)又作慧門十六尊。指金剛界曼荼羅羯摩會三十七尊中,阿閦佛以下四方四佛之各各四親...

十六開士

指顯教經論中普遍列舉之十六位求正道之居士菩薩。又作十六大士、十六正士、十六賢士、十六善丈夫、十六丈夫眾、十...

十六旒幡

為十六執金剛神或十六大天所建者。旒,指旌旗下垂之飾物;幡,乃旌旗之總稱。於佛教,幡具有降魔延壽之福德。 p...

十六資具

指密宗行者所具有之十六種資具,即衣四種、處六種、食六種。(一)衣之四種,即:(1)糞掃衣,拾人委棄之布,洗...

十六諦

指印度正理學派所立之十六種認識及推理論證方式。又作十六句義(梵 soda?a padārthāh)。正理學...

十六羅漢

指承佛敕命,永住世間守護正法之十六尊羅漢。一般系十六尊同受供養。即:(一)賓頭盧跋羅墮闍(梵 Pindo...

十六觀

即十六種觀法;出自觀無量壽經。又作十六觀法、十六想觀、十六妙觀、十六正觀、十六觀門。念佛行者由憶念彌陀之身...

十六觀門

(一)指依觀無量壽經所載十六觀,為往生西方極樂之十六觀門。(參閱「十六觀」396) (二)密宗依顯教九次第...

十心

(一)菩薩所安住之十種心,即:(一)大地等心,扶持增長一切眾生之諸善根。(二)大海等心,一切諸佛之大智法水...

十支論

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敘述支分義理之十部書。又作十支末論或十支。即:(一)百法明門論,又作略陳名數論,世親造...

十方

梵語 da?a di?ah,巴利語 dasa disā。為四方、四維、上下之總稱。即指東、西、南、北、東南...

十方往生

全稱十方隨願往生。即隨願往生十方淨土之意。十方淨土指:東方之香林剎(入精進佛)、東南方之金林剎(盡精進佛)...

十方念佛

即指行阿彌陀懺法時,供養十方佛菩薩之文。即唱:「南無十方佛、南無十方法、南無十方僧、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世...

十方剎

廣請諸方名德高僧為住持,不許徒弟繼承之禪宗寺院。又作十方住持剎、十方叢林。 p402...

十方淨土

即十方諸佛之淨土。又稱十方佛剎、十方佛土、十方佛國、十方妙土。據十住毗婆沙論卷五易行品所引寶月童子所問經載...

十方普現色身

佛菩薩為利他攝化,乃隨十方眾生之意業,而普現種種無量之色身。如妙音及觀音之三十三身等。正法眼藏都機篇稱,應...

十方普覺寺

位於北平泰安山(又作壽安山)南麓。因寺中供有臥佛,故俗稱臥佛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初名兜...

十牛圖

宋代廓庵師遠撰繪(一說清居禪師作)。此十圖以牧牛為主題,並各附自序及偈頌,以闡示修禪之方法與順序。十牛圖頌...

十王

在冥府裁斷亡者罪業之十判官。又作十殿閻王。依預修十王生七經載,人死後趣冥途時,初七日過秦廣王,二七日過初江...

十王華報

十地菩薩自行化他,成大功德,感報作閻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羅天王等十大天王,化導眾生。此十王之報,對十地菩薩之果...

十王經

為我國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混合而產生之經典,乃冥府信仰與地藏信仰之結合。系描述人於死後之世界,將因生前之罪業...

十世

即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各有三世,而成九世,此九世容融而成一世,合之共為十世。華嚴經問答卷上就一人之相續...

十世界

(一)為舊華嚴經卷五十六所揭示,別存於三千界外,初地以上菩薩境界之十種世界。又作十重世界。即:(一)世界性...

十世隔法異成門

為華嚴宗十玄門之一。此門乃就時間而言,表示時間之圓融無礙,彰顯諸法皆為緣起一體,以破眾生執時間有遷流相不能...

十仙

又作十仙。(一)出自涅槃經。指十位婆羅門,即:闍提首那、婆私吒、先尼、迦葉、富那、清淨、犢子、納衣、弘廣、...

十功德

功即功能,能破生死、得涅槃、度眾生。此功乃善行利德,故稱功德。又作十德、十事功德。據大般涅槃經光明遍照高貴...

十功德論

出自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三所載十事功德之論。釋尊為制止比丘作無意義之俗論,而令思惟正法之論,去離惡趣,故說十功...

十句義

(一)為佛教僧團建立之十種基本精神。據四分律卷一、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五分律卷一、十誦律卷一等載,十...

十四生

即密教通說之十六生成佛,托於仁王經所說十四忍,稱為十四生成佛。十四忍,即:伏忍之下品為十住、中品為十行、上...

十四色

乃指成實論卷三所立五根、五境及地水火風之四大,共十四色。成實論以色香味觸四者為能造之實色,依此四塵而成地水...

十四行偈

指善導之觀經玄義分卷首所題五言十四行之歸敬偈。又稱歸三寶偈。偈文前以「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九字總顯偈意,最...

十四佛國往生

無量壽經卷下載,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者,除此世界(釋迦牟尼佛國)之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外,尚有他方十三佛國眾多...

十四忍

乃指三賢十聖之十三忍,另加正覺忍,則為十四忍。即:住、行、回向、歡喜、離垢、發光、焰慧、難勝、現前、遠行、...

十四垢業

四結、四處、六損財法,合為十四種垢惡業。四結為殺生、盜竊、淫逸、妄語;四處為欲處、恚處、怖處、癡處;六損財...

十四根

(一)指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受(憂、喜、苦、樂、舍)及四根(男、女、意、命),共計十四根。仁王般...

十四神九王

佛說華嚴經時,文殊師利菩薩從善住樓閣出,拜辭佛陀,往南方遊行人間;時與文殊菩薩同行者有十四神及九王。其中,...

十四無畏

據楞嚴經卷六載,觀世音菩薩以金剛三昧無作妙力(不作意之力用),與諸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眾生同一悲仰,令諸...

十四無記

又作十四不可記、十四難。乃十四種之不記答,為佛四記答中之舍置記答。即對於外道以顛倒之見來問難之十四種事,而...

十四等

據唐譯華嚴經卷八十所載,善財童子於普賢苦薩處得十四等而入法界。十四等為:(一)普賢之圓因等,(二)諸佛之果...

十四過類

因明用語。系古因明之鼻祖足目仙人所類聚十四種似能破之過失。又稱十四種相似過類。以其皆似真能破而實非能破,故...

十四變化心

又作十四變化、十四化心。指小乘得神境智證通後所引發之能變化心,計有十四種。即:依初靜慮有二:欲界之能變化心...

十玄門

又稱十玄緣起。全稱十玄緣起無礙法門,或作華嚴一乘十玄門、一乘十玄門,單稱十玄。表示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

十玄談

全一卷。唐代同安常察禪師撰。收於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聯燈會要卷三十。凡分十玄:心印、祖意、玄機、塵異、佛教...

十甘露明

指阿彌陀如來之真言。又作十甘露真言、阿彌陀大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無量壽如來根本陀羅尼、阿彌陀大...

十因

梵語 da?a hetavah。又作十種因。(一)指四緣據所依處之十種分類。即用以說明一切物質現象與精神現...

十因緣

即十支緣起。乃十二因緣中除去二支之十支緣起。諸經典對於緣起觀之說明不一,有自無明依次至生、老死者,有逆觀十...

十地

即指十種地位。又作十住。地,梵語 bhūmi,乃住處、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為家,並於其位持法、育法、生...

十地心

出自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為十地之異名,即:四無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勝心、現前心、無生心、不思議...

十地虎狼

出自合部金光明經卷三陀羅尼最淨地品,指十地之菩薩猶有虎狼之畏,世尊為說十種陀羅尼咒,菩薩各誦持其咒,可度脫...

十地品

華嚴經之品名。即舊譯六十華嚴之第二十二品(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七),新譯八十華嚴之第二十六品(卷三十四至卷三十...

十地寄乘

寄,寄顯、寄寓之意。華嚴宗以菩薩十地之位次寄於世間人天乘、出世間三乘、世出世間一乘,以分別法門之深淺。即:...

十地寄報

謂十地菩薩藉往生為諸天王之果報而守護正法,修行佛事。即:(一)初地往生為閻浮提王,豪貴自在,常護正法。(二...

十地經論

凡十二卷。印度世親著,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譯。略稱十地論。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系註釋十地經(華嚴經十...

十地經論義記

凡十四卷(今存八卷)。又作十地義記、十地論疏。隋代慧遠撰。收於卍續藏第七十一冊。乃註解世親菩薩十地經論之作...

十地廢立

真言宗於歡喜地等十地有廢立二門,即:(一)廢門者,謂於三劫之外不立十地,以三劫斷三妄執而究竟十地。此為秘藏...

十地斷障證真

十地,謂菩薩所證之十地位,即指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

十地願行

指菩薩於十地所修之十波羅蜜多行。修行須具四弘誓願,故稱願行。(參閱「十波羅蜜」449) p427...

十如是

指探究諸法實相應把握之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十種如是。又作十如。法華經卷一方便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