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二果

(一)習氣果與報果。相當於等流果、異熟果。(一)由宿世所習善惡之氣分,而感於今世之果報,稱為習氣果,又作所...

二果二義

二果即斯陀含,譯為一往來,有二義,即:(一)一往天上,謂第二果人猶有欲界下三品惑,共潤一往來身。若於人中得...

二河白道

一種信仰之譬喻。乃淨土宗大德善導於觀經疏中所說,謂道心之艱危。以水、火二河喻眾生之貪、瞋,以中間之白道喻清...

二法

(一)指十對之二法攝盡一切諸法。此十對為:真俗、教行、信法、乘戒、福慧、權實、智斷、定慧、悲智、正助。[止...

二法相違

謂煩惱與涅槃二者相違。據瑜伽師地論卷九十二載:(一)煩惱,即指無明貪愛之惑。眾生隨順煩惱,流轉生死,故違涅...

二法執

即俱生法執、分別法執。(一)俱生法執,乃無始時來,熏習成性,常於一切法妄生執著,亦即與身俱生之法執。(二)...

二空

指二種空。其名稱與解釋於諸經論各異。大智度論卷三十七舉出但空、不可得空,無方便空、有方便空,般若空、非般若...

二空真如

即人空真如與法空真如。又作二空真理。前者謂空人我所顯之真如;後者謂空法我所顯之真如。(參閱「真如」4197...

二空觀

(一)思惟人、法二空而斷除煩惱、所知二障之觀法。 (二)無生觀與無相觀。(一)無生觀,諸法無自性,為因緣生...

二花

謂草木花、嚴身花。(一)凡草木之花,皆具開敷結實之義,以此譬喻萬行之因,即有成就佛果之能。(二)嚴身花者,...

二門

乃各種教義之二分法。如法華經之內容,分為本門與跡門。定慧分為定、慧二門。小乘、大乘之分為小、衍二門。有教、...

二持

止持與作持。為戒律之兩大類。又稱止作二持、止作。(一)止持,止者制止,即制止身、口,不作諸惡。依止而保持戒...

二施

(一)指財施與法施。解深密經卷四(大一六·七○五下):「各有三種施。三種者,一者法施,二者財施,三者無畏施...

二流

乃指順流與逆流而言。輪回生死,稱為順流。趣向涅槃,稱為逆流。詳言之,順流,即順生死之流。六道眾生,起惑造業...

二相

(一)指淨智相與不思議業相。淨智相,為依法力薰習,而如實修行之結果。由此淨智相而現一切勝妙之境界與功德之相...

二相別

指自相別、共相別。據「析玄記」載:(一)自相別,相者相狀。如四念處中之身,於此身中有能造、所造,根塵各別,...

二美

乃指定、慧之二莊嚴。空海之吽字義(大七七·四○七上)謂:「二美具足,四辯澄湛,即是圓德之實義。」 p205...

二耶舍

乃二人名。經論中提及耶舍比丘有二人。一為佛在世時毘舍離城長者之子。出家後,復還家淫故婦。佛陀大詰斥之,遂制...

二苦

苦者,逼惱身心之謂。二苦乃內苦及外苦。(一)內苦,即四百四病之身苦與憂愁、嫉妒等心苦。(二)外苦,惡賊虎狼...

二重中道

又作二種中道。唯識家認為中道有三性對望中道及一法中道二義。三性對望中道,即以遍計所執性為非有,依他起性、圓...

二重曼荼羅

指胎藏、金剛兩部之曼荼羅,各具淺略、秘密二重。(一)胎藏界:(1)淺略曼荼羅,依大日經具緣品所載,乃大日住...

二食

(一)法喜食與禪悅食。以法與禪定皆為精神食糧,能資益人身。(一)聞法歡喜,因而增長善根,資益慧命,如世間之...

二苾芻

「苾芻」即比丘。有二類:(一)世俗苾芻,即凡夫比丘。(二)勝義苾芻,即聖者比丘。[俱舍論記卷十五(普光)]...

二乘

乘為運載之意。運載眾生度生死海之法,有二種之別,故稱二乘。(一)指大乘與小乘。佛陀一代所說之教法可大別為大...

二乘成佛

謂舍利弗等二乘之人,於說阿含經時,得二乘之極果,又於其間緣大乘諸經,至說法華時,回小心而發大菩提心,由佛授...

二乘作佛

指聲聞、緣覺二乘得以作佛,乃法華經前十四品之中心思想。法華以前,佛為方便說故,謂僅菩薩得以成佛;至法華涅槃...

二乘異同

乃指聲聞與緣覺修行之異同。據法華玄讚卷五謂,此有三同七異。三同者:(一)同斷煩惱障,(二)同悟生空之理,(...

二修

乃指專修與雜修而言。修行阿彌陀佛之淨土法門,稱為專修。修其他法門,則稱為雜修。日本源空之黑谷上人語燈錄(漢...

二師

(一)指釋迦如來與多寶如來二大導師。 (二)指聖師與凡師。聖師乃具慧眼、法眼、化導之三力者。至於凡師則指不...

二悟

(一)指漸悟與頓悟。速疾直入究極之覺悟稱頓悟;依順序漸進之覺悟稱漸悟。法相宗謂具有菩薩定性者,不須經聲聞、...

二時

(一)時分假、實二種,即:(一)迦羅時(梵 kāla,巴同,譯為實時),指能以數量計量之時間而言。此乃戒律...

二根

(一)利根與鈍根。(一)利根又作上根,謂根性銳利,速證妙果者。(二)鈍根又作下根,乃根性遲鈍難開悟者。[無...

二殊勝

謂觀世音菩薩極證圓通,十方普應,上同諸佛,下合群生,妙用超越。據楞嚴經卷六載,二殊勝即:(一)上合諸佛本妙...

二益

指現益與當益。現生可獲得之利益,稱為現益。命終後,來生可得之利益,稱為當益。 p208...

二真如

即二種真如。有如下五類: (一)離言真如與依言真如。即將真如妙理依據離言詮及依言詮而分別為二。[大明三藏法...

二祖庵

位於河南登封縣少室山少林寺西南四公里之缽盂峰上。傳禪宗二祖慧可,從初祖菩提達磨學佛,立雪斷臂,得受衣缽後,...

二祖斷臂

禪宗故事。相傳二祖慧可,到嵩山少室峰求道於達磨,立雪中以利刀斷左臂,以示求法之決心。達磨看慧可意志如此堅定...

二脅士

又稱二挾侍。謂侍於中尊左右之二菩薩。如彌陀如來兩旁之觀音、勢至二菩薩,藥師如來兩旁之日光、月光二菩薩,釋迦...

二般若

(一)共般若與不共般若。(一)共般若,即天台宗之通教,通聲聞、緣覺、菩薩三乘,三乘共修證,故稱共般若。(二...

二假

(一)無體隨情假與有體施設假。(一)乃世間常用之我法,世間之人於心外之境執實我實法,此法體但為妄情,為遍計...

二執

(一)我執與法執。又稱我法二執、人法二執、生法二執。(一)我執,又作人執,以不知人身為五蘊假和合,而固執此...

二宿因力

指大願力與昔行力。如來悲智雙行,以攝化眾生,係由二種宿因力所致。據華嚴經疏卷一載:(一)大願力,指佛於因位...

二密

指理密與事密。(一)理密,即說圓融不離之理者。(二)事密,即說如來身、口、意之秘密者。日本台密,以法華涅槃...

二教

乃佛法之分類。系由教說之意義內容、實踐方法、說法形式、說教者(即教主)、受教對像之差異而分。其分類如下:(...

二教六理

謂法相宗用以證明第七末那識存在之二種教證與六項理論。二教者,即引代表大乘經之入楞伽經及大小乘共許之解脫經加...

二教論

(一)全一卷。北周道安撰。論述儒佛二教之大旨並比較其優劣之作,凡十二篇。全篇由問答體而成。後週天和四年(5...

二現

佛之尊特身相好,有須現、不須現二種。(一)須現者,乃為中道之智眼未開者示現丈六之應身,廣大無邊之身相。於天...

二眾

(一)道眾與俗眾。(一)道眾,乃出家修道業,受具足戒、十戒者。(二)俗眾,為在家歸依三寶,受五戒、八戒者。...

二處三會

指法華經之說會。二處即靈山、虛空。三會者,即:(一)自初至寶塔品之半,在靈山說,故稱為靈山會。(二)自以大...

二貧

謂財貧與法貧。(一)缺乏資生之財物,稱為財貧。(二)邪見不能信正法,稱為法貧。大智度論卷九十八(大二五.七...

二部五部

佛教最初分裂之根本二部,即上座、大眾二部。佛滅百年,優婆鞠多之時,複分曇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

二部戒本

即指比丘與比丘尼之戒本。乃明示二者戒律之本經。[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說戒正儀篇] p213...

二鳥

乃指迦鄰提或鴛鴦一類之雌雄二鳥。以其同遊而不相離,故以喻常與無常、苦與樂、空與不空等事理之二法,常相即而不...

二尊教

指彌陀與釋迦二尊之教。淨土宗稱無量壽經及觀無量壽經攝有二尊之教義。善導對此曾有說明,以其鑒於自來慧遠、智顗...

二惑

(一)見惑與修惑。(一)見者,推度之義。以邪推度而起之迷情稱為見惑,如我見、邊見等,是為見道所斷之惑。(二...

二惡

乃指見思煩惱與無明煩惱之二惡,又指已作之惡與未作之惡而言。 p215...

二智

指二種出世聖者之智慧。有下列六種:(一)盡智與無生智。(一)盡智,乃斷盡一切煩惱得入無學位之無漏智慧。(二...

二無心定

指十四不相應行中之無想定、滅盡定而言,又稱二定。(一)無想定,梵語asajji-samāpatti。謂外道...

二無我

即人無我與法無我。又稱人空、法空,或我法二空。(一)人無我,了知人身乃五蘊假和合,實無自主自在之我體。是為...

二無知

乃小乘有部所立之染污無知與不染污無知。(一)染污無知,即一切之煩惱。天台家所謂之見思二惑。以無明為體,無明...

二無記

謂二種非善非惡之無記性。即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一)有覆無記,又作染無記。乃惑障之極微弱者,如第七識俱生起...

二無常

即念念無常與相續無常。無常者,變化不止之意。(一)一切有為之法,剎那生滅而不停住,稱為念念無常,又作剎那無...

二等

斷等與得等。據宗鏡錄卷十四載:(一)斷等,指佛極解脫道初發起時,一切眾生所有無明之惑,一時究竟頓斷。此係就...

二答

乃指兩種回答之方式。即用言語回答之言答,及以種種相表示之示相答。 p216...

二善

(一)止善與行善。(一)止善,乃避作惡,遠離犯罪之善。(二)行善,為修善根,積極行業之善。[菩薩戒經義疏卷...

二善三福

即觀無量壽經所說之善根。二善者,定善、散善。三福乃世福、戒福、行福。(參閱「二善」213、「三福」647)...

二量

因明用語。即現量、比量。色等諸法,以現實量知其自相,毫無分別推求之念者,稱為現量;如以眼識見色、以耳識聞聲...

二圓

乃天台宗指法華以前,華嚴、方等、般若三時所說之圓教教理,以及在法華經(開三顯一)時所說之圓教教理而言。 p...

二愚

乃指十地菩薩所起之兩種迷惑。即:(一)執著我法之迷惑,即主客本來皆空無自性,視其為實體而起執著之迷惑。(二...

二愛

謂欲愛與法愛。(一)凡夫愛念妻子,貪染五欲,故稱欲愛。(二)菩薩喜樂正法,欲使一切眾生皆至佛道,故稱法愛。...

二業

(一)據俱舍論卷十七載,有兩種二業,即:(一)引業與滿業。六趣各有總、別之二報,如人趣中,所有人皆同屬人趣...

二滅

即擇滅與非擇滅二種無為法。以智慧之簡擇力斷滅煩惱,稱為擇滅,亦即涅槃。不依擇力而得滅者,能妨礙缺自生緣之法...

二煩惱

二種之煩惱。(一)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據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載:(一)根本煩惱,即無明惑。此根本無明之惑,能出...

二經體

謂經典中之文、義二者。經者,自一面觀之,但為顯義之文字;自他面觀之,則為由文而顯之義理,故稱文與義為二種經...

二罪

指受佛戒者所犯之罪,分為二類:(一)性罪,指殺、盜、淫、妄四重戒。因其自性為惡,故不待佛制,犯之即獲罪報。...

二解脫

乃指二種解脫。解除業繩繫縛而得自在,稱為解脫。此有多說: (一)有為解脫與無為解脫。(一)有為解脫,為阿羅...

二詮

乃指表示事物意義之兩種方法,即:(一)遮詮,即用否定方式來顯示某一意義者。(二)表詮,即以肯定方式表示者。...

二道

(一)無間道與解脫道。乃斷惑證理之二道。(一)無間道者,謂正斷惑之智慧。其智不為惑所間隔,故稱無間,舊譯為...

二頓

華嚴宗分頓教為漸頓與頓頓二種,分圓教為漸圓與頓圓二種;而以華嚴經為頓頓與頓圓之教法,法華經為漸頓與漸圓之教...

二鼠嚙藤

比喻人命無常。二鼠喻晝夜(時間),藤喻生命。晝夜相繼,歲月遷流,人命轉瞬屆終,猶如黑白二鼠之爭相嚙藤。翻譯...

二壽行

即留多壽行與舍多壽行。(一)留多壽行,乃阿羅漢為饒益眾生、久住教法而舍福延壽之法。阿羅漢或於僧眾、或於他人...

二漏

即有漏與無漏。漏者,煩惱之意。(一)有煩惱之法,或為增長煩惱緣之法,稱為有漏。(二)離煩惱之清淨法,或不為...

二福

即梵福與聖福。前者乃大梵天王之福德,後者為三乘聖果之福德。[法華文句卷十] p220...

二福田

(一)學人田與無學人田。(一)學人田,乃小乘見道以後,修學聖道之聖者。此依聖位之差別而有十八種人,稱為十八...

二種

凡種與聖種。據法華安樂行義載:(一)凡種,指凡夫之人,不能覺了,隨業受報,輪回生死,相續不斷,故稱凡種。(...

二種人咒術不能加

據摩登伽經載,摩登伽女心染著於阿難,請母以咒術致之,其母告之,世間有二種人,為咒術所不能加者,即:(一)斷...

二種三觀

即次第三觀與一心三觀。前者亦稱別相三觀,乃別教之觀法;後者亦稱不次第三觀,為圓教之觀法。[摩訶止觀卷三、卷...

二種大乘

即有相大乘與無相大乘。為南北朝時北地某禪師所立之教判。(一)有相大乘,如華嚴經、瓔珞經、大品經等,說修行之...

二種子

全稱二種種子。真言之阿等一字,生無量之義,譬如草木之種子,故稱種子。瑜祇經疏卷二(大六一·四九五上):「佛...

二種分別真偽禪相

即修禪之人,於禪定中有二種禪相,據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載,即:(一)辨邪偽禪發相,指修禪之人,於禪定中,或覺自...

二種心

指安隱(穩)心與快樂心。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菩薩初發心堅固有二事,於諸眾生起真淨心,即:(一)安隱心,謂眾...

二種心相

謂心之內外二相。(一)心內相者,心之本性清淨平等之相。(二)心外相者,心隨諸緣而生種種對境之相。 p222...

二種比丘

比丘,梵語 bhiksu,巴利語 bhikkhu。三藏法數卷七分比丘為二:(一)多聞比丘,樂誦經典,旁搜廣...

二種出家

出家之類別有二,即:(一)身出家,僅形體出離在家之生活。(二)心出家,雖處居家,而心於諸境不生耽染,如大乘...

二種加持

謂五相成身後之「一切如來加持」與「四佛加持」二種。後者不舉大日(大日如來),係以四佛之總德即為大日,故舉四...

二種佈施

(一)財施與法施。(一)以衣服、飲食、田宅、珍寶等施與他人,稱為財施。(二)說法使人聞受,則稱法施。財施有...

二種本尊

本尊者,本有而於出世間為最勝最尊者。大日經本尊三昧品,以本尊之字、印、形三者,各立為二。(一)字之二種:(...

二種本覺

大乘起信論立隨染、性淨二義以明本覺之相。(一)隨染本覺,乃依妄染之污穢,顯示本覺之體相。分智淨相、不思議業...

二種生滅

即粗生滅與細生滅。此依生滅相之粗顯、微細而名。六染心中,前三種之相應染為粗生滅,後三種之不相應染為細生滅。...

二種白法

謂慚與愧二者。以能光潔一切諸行,故稱白法。(參閱「白法」2088) p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