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光大辭典

二種立題

對於諸經之題目,有佛自立者,亦有經家所立者,稱為二種立題。(一)佛自立者,如金剛經(大八·七五○上)謂:「...

二種光明

(一)色光與心光。前者乃佛身所放之光,由眼可見;後者為佛智所發之光,以能破無明昏闇,故又稱智慧光。[大智度...

二種因果

分四諦為二種之因果,即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前者以苦諦為果,集諦為因;後者以滅諦為果,道諦為因。 p223...

二種妄見

指別業妄見、同分妄見,乃眾生個別或共同所起之兩種妄見。據楞嚴經卷二載:(一)別業妄見,指諸眾生迷失真性,自...

二種妄語報

由前世妄語,今生所得之二種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之記載,即:(一)多被誹謗,指因前世不務誠實,妄語無信,故感...

二種如如

指如如智、如如境。據佛性論卷二載:(一)如如智,指真如妙智,本來清淨,既不為無明所覆,亦不為煩惱所染,照了...

二種如來

指出纏如來與在纏如來。(一)出纏如來,係一切諸佛在出障圓明位之稱。(二)在纏如來,則是在一切有情纏垢中之稱...

二種字

即根本字與增加字。字者,梵有二音,一言阿剎羅,是為根本字;一言哩比鞞,為增加字。[大日經疏卷十七] p22...

二種存濟

指有罪存濟、無罪存濟。存,存活;濟,救濟,謂以飲食存濟其生。據阿毗達磨論卷二載:(一)有人矯妄詭詐而求飲食...

二種有

實物有與施設有。據阿毗曇毗婆沙論卷六載:(一)實物有,指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法成身,即是...

二種死

即命盡死與外緣死二者。(一)命盡死,謂全其天命而死者。又分為三,即命盡非是福盡、福盡非是命盡、福命俱盡等。...

二種自在

指觀境自在、作用自在。據華嚴經疏卷六載:(一)觀境自在,指菩薩以正智慧,照了真如之境及能通達一切諸法,圓融...

二種色

(一)內色與外色。據宗鏡錄卷五十八載:(一)內色,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又眼、耳、鼻...

二種色身

謂諸佛如來之實色身、化色身二者,亦即報身與應身。(一)實色身,乃諸佛如來因中修無量之德,至於果感無量之相好...

二種佛土

謂真土、應土等二種佛所住之國土。(一)真土,亦稱真佛土,為真佛之住處。(二)應土,又稱方便化身土,為應身佛...

二種佛境

即證境與化境。前者謂諸佛所證之境界,如真如法性之理;後者謂諸佛所化之境界,如十方國土者。 p225...

二種利行

指自利行、利他行二種。菩薩所修之行,依其別相,有自、他二利:(一)六度、菩提分法等,為自利行。(二)四攝、...

二種序

經典之序,有通序、別序二種。(一)如是我聞等六成就,諸經通有,故稱通序,又作證信序。(二)說本經特殊之緣起...

二種忍辱

即眾生忍辱與非眾生忍辱二者。前者乃忍受殺傷罵詈等眾生之迫害;後者為忍受風雨寒熱等非情法之迫害。[大智度論卷...

二種戒

(一)止持戒與作持戒。(一)制止身口之惡,不殺不盜之戒法,稱為止持戒。(二)積極奉行作善者,稱為作持戒。[...

二種見

即想見與正受見。(一)修觀察行,尚存覺知之所見,稱之想見,亦稱思惟見。(二)以猶有覺知故,雖見淨境,多不明...

二種身土

身,即能依之色身;土,即所依之國土。據佛地經論卷一載,二種身土即:(一)自受用身土,指自己修因之所感,稱性...

二種身行施

指生身行施、法身行施。據大智度論卷十二載,菩薩以二種身行佈施,即:(一)生身行施,指菩薩以父母所生之身,能...

二種邪見

即破世間樂邪見與破涅槃道邪見。(一)乃無視因果之理,離善為惡之邪見。以言無罪無福,無如來等賢聖,起此邪見,...

二種邪見報

由前世邪見感得今生之二種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邪見報即:(一)生邪見家,指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諸妄見,...

二種供養

供養佛菩薩之二種方法。(一)事供養與理供養,即以香花、燈明、飲食等物質供養,為事供養。以信心等之精神供養,...

二種兩舌報

因前世兩舌,向此說彼,向彼說此,斗構是非,離間和合,致令乖分,故今生感此二種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兩...

二種受具戒法

戒,乃萬善之根本。據大寶積經卷一○四載,能受正戒者,增長一切善法,反之,則著於邪見,墮於外道,故戒有二種不...

二種性

即指本性住種性及習所成種性二種。種性為梵語 gotra 之譯。又作種姓。系唯識系及如來藏系典籍所用之術語。...

二種法身

於佛、菩薩之法身所立之理法身、智法身二種;在諸經論中,其種類及名稱有下列數種: (一)據華嚴經疏卷十、金光...

二種法性

出自地持經卷一。法即軌則之義;性即不改之義。一切法性無有變易,皆可依軌則而修,故稱法性。可分為二種:(一)...

二種法施

指世間法施、出世間法施。據般若經卷二十四載:(一)世間法施,指菩薩雖為諸有情宣說開示五神通(足不履地、知人...

二種舍利

(一)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如多寶佛之舍利屬前者,釋迦佛之舍利屬後者。[法華經卷四提婆達多品、菩薩處胎經卷三...

二種非器

指二種不能聽聞華嚴經之根器。據華嚴經疏卷三載,佛說華嚴經時,有二種非其根器:(一)二乘非器,指一切聲聞、緣...

二種信

此二種信有三,即:(一)信解與深信。(一)信解,又作解信,梵語 adhimukti,音譯阿毗目底。即明見是...

二種信心

謂對法華經起信之二種信心。(一)就佛立信,以法華經為久遠實成之圓佛所說,故信之。(二)就經立信,以無量壽經...

二種卻魔法

謂坐禪之人,正定未發,多有魔事,心生驚怖,破壞善根,若能端心正念,則魔自滅謝,故有二種卻魔之法。據修習止觀...

二種甚深

謂證甚深與阿含甚深。(一)證甚深者,指諸佛之智慧甚深無量。(二)阿含甚深者,指其智慧門甚深無量。亦即前者為...

二種迥向

乃淨土門所立。(一)往相回向與還相回向。(一)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眾生,願同往生彌陀淨土者,是為往相回向。...

二種修行

指真實修行、不實修行。據涅槃經卷二載,依佛所說,能知涅槃、佛性等相而修諸行,稱為真實修行;反之,不知涅槃、...

二種差別

因明用語。指有法差別和法差別。所謂差別係指言陳與意許不完全一致。差別發生於前陳(主詞)者,稱有法差別;發生...

二種根本

指無始生死根本、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據楞嚴經卷一載:(一)無始生死根本,謂眾生經無窮劫,流轉生死,求其初...

二種涅槃

即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又稱有餘依與無餘依。依者,有漏之依身。煩惱永盡,已斷生死之因,然猶餘有漏依身而色心相...

二種病

(一)身病與心病。(一)身體四大不調所生之病苦,稱為身病。(二)失心之平和,或歡喜太過,或憂愁太甚,或依恐...

二種破戒人

指因緣不具足破戒、因緣具足破戒。據大智度論卷九十一載:(一)貧窮之人,衣食之緣不能具足,因而心生偷盜,即破...

二種破著

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三載,即:(一)破欲著,指人於好色多起貪慾,若觀色為無常、不淨等,則不生貪著之心,而得解脫...

二種神力

(一)令遠處見聞神力與令各各見佛神力。(一)謂佛在一處說法,能使他方異土之眾生皆得見聞之神力。(二)謂能使...

二種般若莊嚴

般若,意譯作智慧。智慧能嚴飾法身,故稱般若莊嚴。據大智度論卷八載,般若莊嚴分為二種,即:(一)已莊嚴,指人...

二種退

指究竟退、不究竟退。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修行人退其道心有二種分別:(一)信根淺薄,始則勤修,後由他緣障礙,...

二種健兒

謂自不作惡,及既作惡而能懺悔,更不復作,此二種乃有力量之人。據北本涅槃經卷十九載:(一)自不作惡,指此健兒...

二種偷盜報

由前世偷盜,今生所得之二種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偷盜報即:(一)貧窮,指因前世盜取他人財物,令彼空乏...

二種寂靜

即身寂靜與心寂靜。寂靜者,謂離煩惱,絕苦患,亦即涅槃之理。(一)舍家棄欲,息眾緣務,避喧鬧之世而閑居靜處,...

二種常住

(一)百歲至劫滅稱為常。諸菩薩若住百歲千萬億歲,若一劫乃至八萬劫後入滅,稱為常。又稱非真常;此「常」乃久遠...

二種授記

即無餘記與有餘記二者。(一)佛現前授記某甲眾生,於某劫中作佛,號某如來,如是有國土眷屬等,稱為無餘記。(二...

二種殺生報

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殺生報即:(一)短命,指因前世傷害物命,令其不得以盡天年,故感今生自身亦短命。(二...

二種清淨

(一)自性清淨與離垢清淨。(一)眾生真如之心體,本來清淨無染礙,稱為自性清淨。(二)此自性清淨之心體,遠離...

二種淫報

指婦不貞潔、得不順意眷屬。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由前世所作邪淫,今生所得之報有二種,即:(一)婦不貞潔,指因...

二種畢竟

指莊嚴畢竟、究竟畢竟。據大涅槃經卷二十七載,即:(一)莊嚴畢竟,畢竟,為決定之義。謂一切眾生皆有一乘正性;...

二種眾生

指習愛眾生、習見眾生。據大智度論卷三十一載:(一)習愛眾生,習,指數習;愛,指貪愛、愛樂。謂諸眾生,於世間...

二種貪報

即多欲與無厭。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貪報即:(一)多欲,指由前世縱恣貪慾,心無止息,故感今生業習不忘,倍...

二種通相

指宗通相、說通相。據楞伽經卷三載:(一)宗通相,宗,即心、要;通,即融通無礙;相,即自心所得勝進之相。指依...

二種偈

謂通偈、別偈二者。(一)通偈者,即首盧偈。不論經之長行與偈頌,但令三十二字滿即稱為偈。(二)別偈者,謂四言...

二種勝

因勝與果勝。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菩薩初發心堅固有二事,發心成道所攝善法,出勝一切所攝眾善,即:(一)因勝,...

二種勝行

指福勝行與智勝行。菩薩所修之福、智二行,就通相而言,一切皆福行,一切皆智行;就別相而言,如六度中之前五度屬...

二種惡事

據大智度論卷二十三載,即:(一)眾生惡事,指諸眾生貪慾、瞋恚、愚癡,不依父母師長之教誨,造種種惡。(二)土...

二種惡罵報

由前世口多惡罵,所得今生之二種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惡罵報即:(一)常聞惡音,指因前世口無禁忌,發言...

二種無心約教

約,要約、依約之義。謂如來之教,本離心緣言說之相,若眾生依教而修,舍離妄著之心,安住真實之理,自然成就聖道...

二種無量

指實無量、不知為無量。據大智度論卷二十載,二種無量即:(一)涅槃佛性之理,譬如虛空,實無限量,一切菩薩皆不...

二種無義語報

由前世語言無義,今生所得之二種果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無義語報即:(一)人不信受,指因前世語言無義,...

二種無漏因果

即無漏因與無漏果。據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二載,即:(一)無漏因,指二乘之人,由修戒、定、慧之因,能斷三界生死...

二種無礙

據華嚴經疏卷五十二載,菩薩有二種無礙,即:(一)智慧於境無礙,境,即法界之理。指菩薩以平等智,證於法界之理...

二種結界

即自然界與作法界二種作法所限定之區域。(一)謂自然所限結界之區域者,大至閻浮一洲,小如一洲、一島等。(二)...

二種善機

能修善根之根機有定、散二種。(一)定機,謂能修止息妄念等定善之根機。(二)散機,謂能修三福等散善之根機。[...

二種菩提心

謂緣事與緣理二種求真道之心。(一)緣事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體。(1)眾生無邊誓願度,此乃應身菩提之因,是為...

二種菩薩

指成就大力菩薩、新發意菩薩。據大智度論卷九十二載,(一)成就大力菩薩,此菩薩為濟度眾生,隨所應度,隨處受用...

二種菩薩身

乃指生死肉身與法性生身。(一)生死肉身,三賢位之菩薩未證法性,乃為惑業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薩。(二)法性生...

二種超越三昧

指超入三昧(定)與超出三昧。蓋散心之人的禪定深淺次第為四禪、四無色、滅盡定,出入禪定時皆須順此次第。即其必...

二種愛

謂有染污與無染污之二種愛。(一)有染污,即貪愛,指貪染五欲之境而不能離者,如愛妻子等。貪與愛,異名而同體。...

二種愛語

指隨意愛語、隨所愛法為說。據大智度論卷六十六載,菩薩為眾生說法,有二種愛語,即:(一)菩薩為憐憫眾生,故隨...

二種滅

指暫時滅、究竟滅。據顯揚聖教論卷八載,如來有二種滅:(一)暫時滅,指如來出世,逗機設教,化導眾生,大小乘人...

二種資糧

即福德、智德二者。以此二德為資益己身之糧,得證佛果,故稱資糧。(一)福德資糧者,謂佈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

二種僧

(一)聲聞僧與菩薩僧。(一)聲聞僧乃以出家沙門形像,修小乘三學者。(二)菩薩僧則指以在家帶髮之形像,修大乘...

二種僧物

(一)現前僧物與四方僧物。此依施者之意志而區別。(一)屬於一結界中,現在眾僧之諸物,為現前僧物,即現前僧個...

二種壽命

謂眾生之二種命,一者命根,二者智慧命。大智度論卷七十八(大二五·六一○中):「眾生有二種命,(中略)是人得...

二種精進

即身精進與心精進。精進者,謂心練於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財而用於佈施等,為身精進;斷慳貪等噁心,使不得入者,為...

二種精進心

謂行人熏修懺法,即當克取限期,破諸惑障,如修法華三昧,以三七日(即二十一日)為期,於中禮佛懺悔、行道誦經,...

二種語

指世語、出世語。據北本涅槃經卷十四載,如來為二乘人與菩薩之說法不同,其中,為諸聲聞、緣覺宣說世間有為之法,...

二種說法

如來為菩薩及諸眾生說法,有細、粗之別。寶性論卷四載,(一)細,如來為諸菩薩演說甚深微妙之法,以依第一義諦(...

二種遠離

即身遠離與心遠離。修行佛道之際,為使身器清淨,故須遠離身心二種之惡。如對外界斷絕惡友之交遊者,為身遠離;於...

二種廣利

指利今、利後。華嚴經疏卷一謂:(一)佛陀在世時,當機之眾,聞法悟道,獲得大利益,此稱利今。(二)佛陀示寂之...

二種數

指數量數、色心有為數。據華嚴經疏卷五載:(一)數量數,即一、多之數量。謂由一、多之數,而能安立一切諸法。(...

二種瞋報

由前世多瞋,所得今生之二種報。據法苑珠林卷七十載,二種瞋報即:(一)常為他人求其長短,指因前世不能容物,稍...

二種羯磨

(一)依四分律懺六聚法篇,羯磨分為二種,即:(一)治罪羯磨,謂比丘犯罪,則大眾作法,以定其罪。(二)成善羯...

二種論

即宗經論與釋經論。(一)乃依大小乘經之教理所造之論,如唯識論等。(二)為解釋大小乘之經義者,如大智度論等。...

二種輪身

謂二種佛菩薩之身。即正法輪身與教令輪身。以其具有摧破眾生煩惱之力,故稱輪身。(一)正法輪身,如般若菩薩等,...

二種獨覺

獨覺乃出於無佛之世,觀外物之凋零,覺內心之生滅,無師而自悟者。據析玄記載,獨覺有二種,即:(一)部行,部,...

二種聲聞

即愚法聲聞與不愚法聲聞。聲聞學於小乘之法,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者,為愚法聲聞。雖取小果,然解大乘之...

二種薰

指薰習與資薰。(一)薰習,薰即薰發,習乃數習。謂數習染淨之緣,薰發心體而成染淨等事。即自習慣而薰者。(二)...

二種薰習

即相分薰與見分薰。七轉識各緣其外境時,依其識自體之力,薰習所緣境之相分與本質之種子於第八識,稱為相分薰。薰...

二種醫

指小醫與大醫,比喻聲聞與菩薩。據大智度論卷二十四載,小醫但知病、病因、愈病藥,而不知一切病、一切病因、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