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四緣

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是也。   一、因緣 親辨自體生自果為因,以因為緣。   二...

十二支

前敘六因四緣,辨因緣生法。茲敘十二支,辨緣起次第。十二支者,舊譯作十二因緣,新作十二緣起,是眾生涉三世而輪...

破惑

無我 小乘破一切凡夫之大惑,是曰無我。無我又曰非我,我者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之謂。於人身有此執,曰人我。...

正觀

業感緣起 小乘觀世間一切法之緣起,皆由業感,是為業感緣起。緣起者,謂一切事物必待緣而起,一切之有為法皆是也...

隨眠為有本

一切有為世相差別,皆由業生。業由隨眠,方得生長,離隨眠業無感有能,所以者何?由此隨眠,是諸有本。故業離此,...

十事

何故隨眠能為有本?以此煩惱現起,能為十事故。所謂十事者:   一、堅根本          六、攝自具  ...

六隨眠

隨眠義者,為煩惱之異名。謂貪嗔等之煩惱,隨逐有情而不離,故曰隨。煩惱之狀體幽微,難於了知,猶如睡眠之狀體,...

十隨眠

於六隨眠,復開為十,即於六中見分為五:   一、貪 如前釋,下四同。   二、嗔   三、癡   四、慢 ...

見思二惑

十種隨眠,總稱二惑,謂之見思二惑,亦名見所斷惑,修所斷惑。謂見惑見道所斷,思惑修道所斷也。   一、見惑 ...

九十八使

由見思二惑,分別三界有九十八使。九十八使,即九十八隨眠。謂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十使。   一、見惑八十八使 ...

九結

結者繫縛之義。謂一切眾生,因此妄惑,造作諸業,而為眾苦繫縛,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故云結也。言九結者:   ...

三縛

縛者,煩惱之異名。煩惱能繫縛於人,不得自在,故曰縛。縛有三,即:    一、貪縛 二、嗔縛 三、癡縛   ...

十六隨煩惱

此諸煩惱,亦名隨煩惱,以皆隨心為惱亂事故。復有此餘異諸煩惱,染污心所。行蘊所攝,隨煩惱起,故亦名隨煩惱。不...

十纏

纏即纏縛,使人心身不自在,及纏縛有情,係於三界之欲,故云纏也。根本煩惱,亦名為纏。經說欲貪,纏為緣故。然品...

五蓋

所說煩惱隨煩惱中,有依異門。佛說為蓋,蓋即蓋覆之義。謂諸眾生,此由貪等五惑,蓋覆心識。而於正道,不能明瞭,...

二見

二見者,一有見,二無見。   一、有見 固執實有物之見也,又增益實性之妄見也。   二、無見 固執實無物之...

四見

四見有三種,單四見,復四見,具足四見也。   一、單四見。    一、執有。    二、執無。    三、...

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或以斷常,或以有無為根本,成六十二見。但分二種,一身邊二見所攝,二邊邪二邊所攝。   一、身邊二...

一百八見(二)

言百八見者。   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各有三受,(苦、樂、不苦不樂)成十八。   二、對六塵...

八萬四千塵勞

八萬四千塵勞者,八萬四千之煩惱也。塵勞為煩惱之異名,以煩惱污人之真性,使人煩勞也。以煩惱譬眾生之病,則亦曰...

空(二)

因緣所生之法,究竟無實體,故謂之空。...

謂諸法各無體,借他故有,是名為假。說假有三:   一、因成假 因他而成,是因成假。   二、相續假 相續而...

成就

所謂成就者,即事前之目的,事後之歸結也。小乘既明業感,故求脫離,至得成就解脫入滅之果也。...

寂滅

寂者寂靜,滅者滅無,擇滅無為,即體涅槃。涅槃者,生死之因果滅無,故謂之滅,是小乘之所歸趣也。...

解脫(二)

解脫者,解、謂解釋,脫、謂脫離。解釋苦因,脫離苦果。解已脫已,即大自在。小乘目的,即為成就其解脫耳。...

對治

小乘既求脫離世間而得解脫,故有對治世間繫縛,獲得解脫之法。廣說甚繁,茲略標義,詳參見下章。...

三解脫門

三解脫者,解脫自在之義。門者能通之義,謂由此三解脫門,則能通至涅槃也。一曰空,二曰無相,三曰無作。   一...

斷與修

斷者斷除,修者修習,斷除一切煩惱,修習一切善法,然後可獲解脫,即小乘之出世法,斷集修道是也。...

八萬四千法門

眾生有八萬四千塵勞,對治之則成八萬四千法門。或曰教門,或曰法藏。謂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之病,佛為醫治之,說八...

一切佛法,非解不明,非行不達,行繼解後,意在此也。...

慧學

慧者,分別事理,決定斷疑之作用,又通達事理之作用也。又為智與慧之通名,但二者相對。達有為之事相曰智,達無為...

聲聞慧

聞佛說法,知生死苦,欲斷其因。慕寂滅樂,勤修其道,是名發聲聞心。生死苦者,略說三界二十五有,無非是苦,更無...

緣覺慧

梵語辟支迦羅,此翻獨覺,亦翻緣覺。無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獨覺。觀十二因緣悟道,故名緣覺。然十二因緣,亦須佛說...

四諦

聲聞乘法,不出四諦。四諦又名四聖諦、四真諦,為聖者所見之真理也。一苦諦、二集諦、三滅諦、四道諦。諦者真實不...

苦諦

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苦患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謂三界生死之果報,畢竟為苦患而無安樂之性,此理...

集諦

言集諦者,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即見思惑也。又云見修,又云四住,又...

見惑

見惑前文已敘,茲再述其概要。謂見惑有八十八使,所謂一身見、二邊見、三見取、四戒取、五邪見、六貪、七嗔、八癡...

思惑

思惑前文已敘,茲再總述概要。謂思惑有八十一品,所謂三界分為九地,欲界合為一地,四禪四定為八,共為九地。欲界...

滅諦

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滅前苦集,顯偏真理。因滅會真,滅非真諦。...

道諦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略則戒、定、慧,廣則三十七道品。此三十七合為七科...

四念處

四念處新作四念住。念即能觀之觀,處即所觀之境也。謂諸眾生,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起四顛倒。於色多起淨倒,於受多...

四正勤

四正勤又名四意斷、四正斷、四正勝。一心精進,行此四法,故名正勤。能斷懈怠,故名四正斷。以正策勵身語意,於此...

四如意足

名四神足。前之四念處中,修實智慧。四正勤中,修正精進。精進智慧增長,定力小故。今得四種之定以攝心,則定慧均...

五根

法界次第云:五根,謂修行之人,修四念處,觀雖善萌微發,根猶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壞。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

五力

五力者謂信、進、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力也。止觀輔行問云:名同於根。何須更立?答:善根雖生,惡...

七覺支

七支覺者,又謂之七覺分、七菩提分。法界次第云:七覺分:覺、即覺了,謂覺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分即支分,謂...

八正道

八正道統云:八正道分,一名八聖道支。聖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曰正道。又聖者之道,謂之聖道。此八法盡離邪非...

結說

已上七科,即是生滅道諦。四諦中前二為世間因果,謂苦果集因。後二為出世因果,謂滅果道因。何故不順因果,而列果...

三學攝三十七品

若以戒定慧三學,攝三十七品,則:   一、戒攝三 正語、正業、正命。   二、定攝十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

苦諦(二)

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惱為義,一切有為心行,常為無常患累之所逼惱,故名為苦。苦有三種:   一、苦苦   二、...

集諦(二)

集以招聚為義,若心與結業相應,未來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為集。   一、集有三種業,攝一切業。    一、...

滅諦(二)

滅以滅無為義,結業既盡,則無生死之患累,故名為滅。   一、若發見思無漏真明,具三十四心(即後文八忍、八智...

道諦(二)

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   一、正道者,實觀三十七品(已見前文),三解...

十六行

由四諦各有四行,則為十六行。法界次第云:次四諦而辯十六行者,還離四諦開為十六行也。但教門既有總別之殊,故諦...

苦諦下四行

苦諦下四行者:   一、無常行 謂觀五受陰因緣生,新新生滅,故無常也。   二、苦行 謂觀五受陰若無常,即...

集諦下四行

集諦下四行者:   一、集行 謂觀煩惱有漏累和合能招苦果,故名集行。   二、因行 謂觀六因(見前文)生苦...

滅諦下四行

滅諦下四行者:   一、盡行 謂觀涅槃種種苦盡,故名盡行。   二、滅行 謂觀涅槃諸煩惱火滅,故名滅行。 ...

道諦下四行

道諦下四行者:   一、道行 謂觀五不受陰三十七品等道,能通至涅槃,故名道。   二、正行 謂觀五不受陰三...

十二因緣

緣覺之慧,即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支。舊譯作十二因緣,新譯作十二緣起。是眾生涉三世而輪回於六道次第...

正明十二因緣

法界次第云:   一、無明 過去世一切煩惱,通是無明。以過去未有智光明故,則一切煩惱得起。是以過去煩惱,悉...

明十二因緣因果

四教儀云:一明三世十二因緣者,過去二因,現在五果,現在三因,未來二果。   一、過去二因 謂無明、行。  ...

明十二因緣之三道

憂悲苦聚,是為三世。合明十二因緣,是十二因緣,有三種道。   一、煩惱道   二、業道   三、苦道   ...

約二世明十二因緣

四教儀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緣者,出大集經,佛為求辟支佛人說也。此十二因緣,現在有十,未來有二。   一、現在...

約一念明十二因緣

四教儀云:再次明一念十二因緣者,此但約現在隨一念心起,即具足十二因緣。亦出大集經,為辟支佛人說此因緣也。經...

十二因緣生滅二種觀法

十二因緣有生滅二種觀法:   一、生觀者    一、無明緣行  二、行緣識  三、識緣名色  四、名色緣六...

定學

小乘禪定,有與世間共者,有不與世間共者,分為三種:   一者、世間禪 謂四禪、四等、四空、如前所明。   ...

六妙門

法界次第云:妙名涅槃,門名能通,修此六法,則能通至涅槃,故名六妙門。前三是定,後三是慧,定愛慧策,能發真明...

十六特勝

十六特勝,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來遣去。言特勝者,從因緣得名。如外道等,並能修得四禪四空,而無對治觀行,故...

通明觀

通者從初修習,即通觀息、色、心三事。若觀息時,即通照色心。若觀色乃至心,亦如是也。明者此法明淨,能開心眼,...

九想

禪波羅密門云:九想,謂佛為眾生貪著世間五欲,以為美好,耽戀沉迷,輪回生死,無有出期。是故令修此九種不淨觀法...

八念

佛諸弟子,於閑靜處,乃至山林曠野,善修不淨等觀。厭患其身,忽生驚怖,及為惡魔,作種種惡事,惱亂其心,憂懼轉...

十想

十想者:   一、無常想 想即觀想,謂觀諸眾生及諸世界一切有為之法,遷流代謝,皆悉無常。作是想者,智慧相應...

八背舍

三藏法數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脫。背謂違背,舍即棄舍,背此淨潔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觀故,發無漏智慧...

八勝處

三藏法數云:八勝處者,謂修八背舍後,觀心純熟,轉變自在,若淨不淨,隨意能破也。禪波羅密云:初二勝處,位在初...

十一切處

大智度論云:背舍為初門,勝處為中行,一切處為成就也。三種觀足,即是觀禪體成就,通稱一切處者,皆從所觀境遍滿...

煉禪

九次第定 三藏法數云:九者,自初禪至滅受想定凡九種也。次第者,謂人若入禪時,智慧深利,能從一禪,又入一禪。...

薰禪

師子奮迅三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九次第定,入師子奮迅三昧。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如是次第...

修禪

超越三昧 般若經說:行者依師子奮迅三昧,逆順出入超越三昧。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從初禪...

坐禪

坐而修禪,名曰坐禪。息慮凝心,究明真理,故須坐禪也。...

凡言三學者,皆首戒次定後慧。本編為文,獨敘慧於先而戒於後,豈非倒例?雖然,首戒而末慧者,從行立義。先慧而後...

戒之各名義

由戒名上說,名詞有種種,曰戒禁、戒律、律儀。   戒禁 依宗規而定之戒律禁製,名曰戒禁。   戒律 五戒十...

四科

戒分四科: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也。   一、戒法 如來所制之法,是為戒法。   二、戒體 由於受授之作...

世出世二戒

戒由世出世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出世間戒 沙彌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二、世間戒 優婆塞優婆夷...

性遮二戒

戒由性遮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性戒 殺、盜、邪淫、妄語之四戒也。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即...

道定二戒

戒由道定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道共戒 三乘之聖者,至見道修道之位,而發無漏道。故與無漏智共,自發防非...

三律儀

以律儀差別,略為三種者:   一、別解脫律儀 謂欲塵戒。   二、靜慮生律儀 謂色塵戒。   三、道生律儀...

四戒

以戒分之為四者:   一、解脫戒 由戒師以如法之作法,受戒身中,發得戒體,解脫身口之惡業,就此生沙彌比丘等...

四級

以小乘戒之分相,略為四級者:   一、五戒   二、八戒   三、十戒   四、具足戒...

在家二戒

五戒八戒,為在家二戒。佛為在家信佛者,制此二戒也:   一、五戒 五戒為盡形壽之戒,故但禁邪淫。   二、...

出家二戒

十戒、具足戒,為出家二戒。出家者,離在家之生活,修沙門之淨行,名曰出家。此二種戒,皆不淫戒。謂之出家戒。 ...

八種別解脫戒

謂八種別解脫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學戒   四、沙彌戒   五、沙彌尼戒  ...

七眾

戒非懸設,由受而彰。受持戒者,為戒之的。何等受者?所謂七眾。七眾者,受持佛戒,為佛弟子,有此七也。七眾之中...

出家戒

出家之戒,分總義別相述之。一切律藏,不得向不受戒人宣說,尤以出家戒律,在家者所不應知。佛有明文,茲之所述。...

五篇

五篇,即分犯罪以為五等也。一、波羅夷,二、僧殘,三、波逸提,四、提舍尼,五、突吉羅。此五等犯罪,若以世俗罪...

七聚

翻譯名義明七聚,聚即類聚,謂聚眾律以成其類,隨犯而制之,故名七聚也。比丘尼戒,總為七聚。   一、波羅夷 ...

八段

比丘之戒,總為八段,與前七聚相仿,開合稍異耳。   一、波羅夷 在僧律中,為極惡大罪。   二、僧殘 犯之...

具足戒

具足戒有二: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共稱為二部律。此二部律,未受戒者,不許先知。佛有明制,本文但舉其數耳...

二百五十戒

比丘之具足戒,有二百五十條。稱二百五十戒,分為八段,略示其數。   第一、四波羅夷       第五、九十...

五百戒

五百戒者,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據律惟有三百四十八戒,以大數稱之,曰五百,束為七聚:   一、八波羅夷    ...

十戒

十戒者,沙彌所持之十戒也。   一、不殺生        六、不著華鬘好香塗身   二、不偷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