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二我執

大小乘所說我執不同。小乘之言我執,只人我執;大乘則有二,謂人我執法我執也。   一、人執 又名我執,又名人...

二我見

我執亦名我見,如起信論明二種我見:   一、人我見 謂凡夫之人,於五陰身,強立主宰,計我為人,作此妄見,故...

二種二執

宗鏡錄中,辨二我執二法執。   一、二我執者:    一、俱生我執 謂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執為我,與...

四我煩惱

四我煩惱,又云四惑。於第七末那識,常恆相應之四種根本煩惱也:   一、我癡 即無明,愚於我之相,而迷無我之...

惑障

由無明及我執,而惑障以起。言惑障者,迷妄之心,迷於所對之境,而顛倒事理,謂之惑。煩惱能障礙聖道,故名障。皆...

理事二惑

三藏法數引釋簽雲二惑:   一、理惑 謂根本無明之惑,能障覆中道之理,不能顯發,是名理惑。   二、事惑 ...

現種二惑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二惑:   一、現行惑 謂六根對六塵,現起貪、嗔、癡等煩惱,令心昏迷,障諸善法,是名現行...

三惑

天台四教儀集註明三惑:   一、見思惑 見即分別也。謂意根對法塵,起諸邪見,故名見惑。思即思維,又貪染也。...

理事二障

圓覺略疏明二障:   一、理障 謂本覺心源,湛然清淨,由無明妄染,礙正知見,不達真如之理,是名理障。   ...

煩惱所知二障

五教儀亦明二障:   一、煩惱障 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此...

三障

孔目章云:   一、皮煩惱障 三界中之思惑也。貪慾等之惑,對於外之六塵而起,如皮之在身外。   二、肉煩惱...

三重障

瑜伽大教王經云三重障:   一、我慢重障   二、嫉妒重障   三、貪慾重障...

三障(二)

涅槃經明三障:   一、煩惱障 昏煩之法,惱亂心神,故名煩惱。謂貪慾、瞋恚、愚癡等惑,障蔽正道,是名煩惱障...

四障

有四種之生死障,害如來法身之功德,故曰四障:   一、惑障 貪慾、瞋恚、愚癡等之思惑,能障蔽正道也。   ...

十重障

十重障者:   一、異生性障 異生性者,以分別起之二障而名,以此二障之種子,建立凡夫異生性故也。   二、...

分別俱生

一切惑由生起上說,有分別起與俱生起二種。略雲分別俱生。   一、分別起 由邪師邪教邪思維三緣而起之我見邊見...

現行種子習氣

自一切惑相始終上說,分為現行種子習氣三種:   一、現行 阿賴耶識,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謂之種子。自此種子...

分列住地

由住地故,惑有五種,三藏法數云:五住地惑,五住者,謂三界見惑為一住,三界思惑分為三住,根本無明為一住,共成...

一切煩惱

總雲惑障,分敘則一切煩惱。...

煩惱

煩惱梵語吉隸舍,貪慾瞋恚愚癡等諸惑,煩心惱身,謂為煩惱。煩以喧煩為義,惱以逼亂為義。謂喧煩之法,逼亂行者心...

二煩惱

二煩惱者:   一、根本煩惱 貪、嗔、癡、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為一切諸煩惱生起之本。   二、隨煩惱 忿...

六大煩惱

六大煩惱者:   一、貪煩惱 染著為性,生苦為業。   二、嗔煩惱 憎恚為性,不安與惡行之所依為業。   ...

十煩惱

開六煩惱中惡見之一,而為身見、邊見、邪見、取見、戒禁取見之五見,則為十煩惱,與六煩惱開合之不同耳。...

使

煩惱之異名也。就喻以名煩惱,如世之公使,隨逐罪人,而繫縛之。煩惱亦隨逐行人,係縛三界,使不出離,故名使。又...

七使

七使者:   一、欲愛 欲界之貪慾也。    五、無明 癡惑也。   二、恚 瞋恚也。        六、...

十使

十使者,即十煩惱也。謂貪、嗔、癡、慢、疑、身、邊、邪、取、戒之十也。台家分為五鈍使、五利使。   一、五鈍...

見思

見思者,見惑思惑,即分別俱生二惑也。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為見惑,俱生起之煩惱所知二障為思惑。依唯識立見惑為...

見惑百十二使

見惑百十二使者:   一、欲界之苦集滅道四諦下,各有貪、嗔、癡、慢、疑、身、邊、邪、取、戒之十惑,合為四十...

思惑十六使

思惑十六使者:   一、於欲界有貪、嗔、癡、慢、身見、邊見之六惑。   二、於上二界各除嗔而餘五惑,故合為...

結者結集之義,係縛之義,煩惱之異名。為煩惱因,而結集生死,故謂之結。又繫縛眾生,而不使解脫,故謂之結。即為...

三結

三結者:   一、見結 我見也。   二、戒取結 行邪戒也。   三、疑結 疑正理也。   五結者:   ...

五下分結

三界中,欲界之結惑,曰下分結。   一、貪結 貪慾之煩惱。    四、戒取結 取執非理無道邪戒之煩惱。  ...

五上分結

色無色界所起之結惑:   一、色愛結 貪着色界五妙欲之煩惱。   二、無色愛結 貪著無色界禪定境界之煩惱。...

九結(二)

九結者:   一、愛結 謂諸眾生,為貪愛故,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愛結。...

五蓋(二)

五蓋者,蓋即蓋覆之義。有五法能蓋覆心性,而不生善法也:一、貪慾,二、瞋恚,三、睡眠,四、掉誨,五、疑。小乘...

見,梵名捺喇舍曩,思惟推求審詳而抉擇事理也。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有無二見

有無二見者:   一、有見 偏於有之邪見。   二、無見 偏於無之邪見。   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

斷常二見

斷常二見者:   一、斷見 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   二、常見 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   智度...

四見(二)

四見有三種:單四見、復四見、具足四見。   一、單四見    一、有。  二、無。  三、亦有亦無。  四...

因果一異四見

華嚴經疏:謂外道之所見,不出四見。   一、計一 數論師計因中有果。以因果不異之故,名為計一。   二、計...

十四難

十四難者,外道十四難句,佛不答之。   一、神及世間之常無常等四句:    一、常。  二、無常。  三、...

六十二見 其一

大品般若經佛母品,開十四難而為六十二。   一、於五蘊計常無常四句成二十 計色之常無常,即言世間之常無常也...

六十二見 其二

身邊所攝者之六十二見。   一、於五蘊各有四句成二十。   二、歷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斷常二或有無...

六十二見 其三

邊邪所攝者之六十二見。   一、於五蘊各有常或邊或如去四句成二十。   二、歷三世成六十。   三、加根本...

六十二見 其四

六十二見者,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盡入六十二見中。   一、本劫本見, 種種無數,盡入十八見中。 ...

六十二見 其五

瑜珈論言:薩迦耶見為根本,有六十二諸惡見趣。   如是十八諸惡見趣,是計前際而說我者也。   此四十四諸惡...

六十二見 其六 釋六十二見

六十二見所立之六十二論,下分釋之。   一、常論四:    一、外道入禪定,得憶識過去二十劫以來之事,而計...

一百八見

一百八見者。   一、六根六塵,各有三種,各成十八,合成三十六。   二、歷三世成一百八。   眼┐   ...

八萬四千塵勞(二)

西天之法,顯物之多者,常舉八萬四千之數,略雲八萬。三藏法數引華嚴孔目云:八萬四千塵勞八萬四千塵勞者,塵即染...

八倒

八倒者,凡天二乘,迷執之八種轉倒也。常樂我淨,為凡夫之四倒;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為小乘之四倒。...

八迷

八迷者,謂生、滅、去、來、一、異、斷、常,八種之迷見也。...

五欲

欲者希求之義,又染愛之義。言五欲者,謂色聲香味觸也。能起人貪慾之心,故名欲。智度論云:五欲名華箭,又名五箭...

五欲(二)

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雲五欲:   一、財欲 財,即世間一切貲財也。謂人以財物為養己之資,故至貪求戀著不舍,是為...

六欲

六欲者:   一、色慾 謂若見青黃赤白及男女等色,無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貪著,是名色慾。   二、形貌欲...

法相

諸法一性而相萬殊,由萬殊之相以言法,故曰法相。...

明法(二)

何以得解?謂能明耳?明何所明,謂一切法。佛學辭典曰:法者梵名達磨,通一切之語。如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

名色(二)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報,歌羅邏時,但有名色二法。當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

五蘊(二)

法界次第云:名色開之為五陰。所以開為五陰者,以惑者迷名遍重故。大聖教門,開名則為四,心對色合為五也。此五通...

十二入

法界次第云:次五陰而辦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聖教門,開色為十,心但為二。合為十二也。通稱入者,入以...

內六入

內六入者,此之六法,親故屬內,為識所依,故名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為義,此六既並有生識之功,故通名根也。...

外六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疏故屬外,識所游涉,故名為入。亦名塵者,塵以染污為義,以能染污情識,故通名為塵也。   一...

十二入(二)

三藏法數云:十二入,入即涉入之義,謂六根六塵,互相涉入,故名十二入也。   一、眼入 謂眼根對色,即能見色...

十八界(二)

三藏法數云:十八界,界即界分,謂眾生心色俱迷者故。大聖教門,開色為十界,開心為八界,令其觀此色心二法,皆從...

蘊處界三科相攝

如論云:   一、色蘊即十處十界及法處法界一分。   二、識蘊即意處及七心界。   三、餘三蘊及色蘊一分,...

百法

大乘百法明門論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心法

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心所有法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

遍行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為遍行,謂遍於善惡無記三性,遍於三界九地,遍於有...

別境

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三麼地、五慧。所緣境事多分不同,緣別別境而得生故,名為別境。    一...

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能為此世...

煩惱(二)

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以其煩燥擾動,惱亂身心,故名煩惱。   一、貪 貪者...

隨煩惱

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

四不定

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言不定者,不定是善,不定是煩惱,不定遍一切心,不定遍一切地,故名不...

色法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心心所...

心不相應行法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

無為法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

分別相

百法者,總列一切法之名而已,細分別之,其義甚多甚深。...

有漏無漏

一切法有二大別,曰有漏無漏。漏、漏泄之義,貪嗔等之煩惱,日夜由眼耳等之六根門,漏泄流注而不止,故名曰漏。言...

相等四分

於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謂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一、相分 相、謂相狀也。所緣為義,縱緣...

自共二相

自共二相者。   一、自相 諸法自體,唯局法體不通於餘,唯證智知,言說不及,是名自相。   二、共相 通在...

識梵語婆哩惹儞,心之異名,了別之義也。心對於境而了別名為識,唯識論曰:識謂了別。又曰:識以了境為自性。大乘...

本識轉識

據唯識論說分本識轉識。   一、本識 八識中第八阿賴耶識曰本識。   二、轉識 對餘之七識曰轉識,即七轉識...

五識

依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而生,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之心識。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此為六識中之前五識...

六識(二)

六識者,第六意識。言意識者,依意根而起,了別法境之心王也。有四種之別:   一、獨頭意識 不與他之五識俱起...

七識

七識者,第七識,梵名末那,譯曰意,思量事物曰意。唯識論曰:薄伽梵處處經中說心意識三種別義,集起名心,思量名...

八識

八識,即第八阿賴耶識。末那為我執,阿賴耶即末那識所執以為我者也。其識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

諸識所依所緣

八識所依所緣:   一、眼識 眼根為所依,色境為所緣。   二、耳識 耳根為所依,聲境為所緣。   三、鼻...

諸識俱有所依

諸識俱有所依者:   一、五識俱有所依有四:    一、同境依 謂五色根共取現境,故得此名。    二、分...

諸識生緣

諸識生緣者。   一、眼識現行,若依肉眼,具九緣生,所謂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根本...

五識取境

五識合離取境。   一、合中取境 鼻舌身三   二、離中取境 眼耳二...

三境(二)

三境者。   一、性境 從實種生,有實體用,能緣之心,得彼自相,名為性境。如身在欲界,第八所變五塵之境,以...

三量

三量者:   一、現量 謂無分別,若有正智,於色等境,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二、比量...

三性(二)

三性者:   一、善 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   二、不善 能為此世他世違損,故名不善。   三、無...

三種分別

三分別者:   一、自性分別 謂於現在所受諸行自相行分別,此有二:    一、尋伺為體 雜集云:唯在意識者...

苦等五受

分受心所以為五受:   一、樂 領順境相,謂適悅身,(五識名身)說名樂受。   二、喜 領順境相,適悅心者...

我法二執

於諸見中,起於我法二執,於諸我執,略有二種:    一者、俱生 無始時來,虛妄熏習,內因力故,恆與身俱,故...

煩惱所知二障(二)

煩惱所知二障:   一、煩惱障者, 謂執遍計所執實我薩迦耶見而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煩惱,及彼等流諸隨煩惱。...

心所俱起

心所俱起者:   一、五法五俱起 謂於遍行中,有隨一起,餘四亦必俱起也。   二、九法必六俱 謂於別境五不...

王所相應

八論名曰心王,唯緣境之總相。五十一心所,亦緣別相。言相應者,時、依、緣、事,四義俱故,說名相應。    一...

法處所攝色有五:謂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自在所生色也。   一、極略色 即五色根五色境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