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學次第統編

能造大種

有四大種能造諸色,地、水、火、風,種是類義,其性廣大能生諸色,故名大種。   一、地 謂堅勁性。   二、...

二種造色

大種能生二種造色:   一、自類差別 謂諸大種造澀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緣故,此諸大種各各變異而生。以澀滑等是...

不相離色

不相離色,有其三種:   一、一處不相離 謂諸大種及造色同住一處,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

五種因力

四大種有五種因力:   一、生因 生因即是起因,謂大種恆將帶生諸色,若離大種,色不得起。   二、依因 依...

變異因緣

由三因緣,大種變異,令所造色,變異而轉。   一、士夫用 謂由地大所拆觸故,器有差別。由差別故,令所造色,...

共不共相

且諸種子總有二種:   一、共相 多人所感,謂之共相。雖知人人所變各別,名為唯識,以有相似共受用義,說為共...

共變不障

共變諸法,同在一處,不相障礙。譬如眾多燈明,共在一室,各各遍室,一一自別,其相相似,處所無異。燈明既多,人...

三種成就

依諸有情可成諸法分位假立三種成就。   一、種子成就 若所有染污法諸無記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現行者,染法未...

諸識界系

諸識界系。    一、於八識中鼻舌二識。唯在欲界,不通上界。    二、眼、耳、身、識,唯在欲界初禪二地。...

善等界系

善等界系。    一、欲界 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無記心、無覆無記心。    二、色界 有三心,除不善...

因等四緣

有為諸法,從因緣生。如幻假有,謂色法及諸種子,依二緣生。心法依四緣生。所謂四緣者:一因緣,二等無間緣,三所...

名言種子

名言種子有其二種:   一、表義名言種子 因名起種,名表義名言種子。表義名言,即能詮義。音聲差別,非詮表聲...

種子二緣

現行望自親所熏種,能為二緣,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識中極劣無記,非能熏故。與非親種,以不辨體,唯一增上。種...

五果體相

五果者:   一、異熟 異熟何也?異熟習氣為增上緣,感第八識,酬引業力,恆相續故,立異熟名。感前六識,酬滿...

因果同時異時

因果同時異時者:   一、因果同時 能熏識等,從種生時,即能為因,復熏成種,三法展轉,因果同時。如炷生焰,...

十二因緣(二)

生死相續,皆由十二有支,謂從無明乃至老死。   一、無明支 以行蘊中無明為體,不取餘法,斯乃與行得為因緣,...

緣起得名

瑜伽論中釋緣起名,有其五釋:   一、由煩惱繫縛,往諸趣中,數數生起,故名緣起,是依緣所起之處釋名。   ...

能所引生

能所引生者:   一、無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識等五果種故。   二、識等五種,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發故...

無明發業

無明支取發業者,如勝鬘經有五住地。即見一處,欲色有及無明住地。前四煩惱障,能發諸業。第五所知障,不能發業。...

行支

或有一業,唯感總報,或有一業,通感總別,並是行支也。順現受業,別助當業,皆非行支,此皆唯能感別報果也。感當...

識等五支

五種熏發名言熏習發識等種,未必一時。雖有前後,雜亂不定。於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為後。然此五種,由業熏發,...

愛取有

愛取潤業愛能潤業,取支亦爾。且依初後,分此二支。要數溉灌,方生有芽。譬如麥時,時時受潤而得生長。雖諸煩惱,...

惑業苦

生死相續,由惑業苦。   一、惑 發業潤生煩惱名惑。   二、業 能感後有諸業名業   三、苦 業所引生眾...

福等三業

福等三業者:   一、福業 謂感欲界善趣異熟,及順五趣受之善業是也。前是人天總業,後是五趣別業也。福者勝義...

共不共業

共不共業者:   一、若業能令諸器世間種種差別,謂之共業。   二、能令有情世間種種差別,謂之不共業。  ...

三業四業

阿毗達磨集論四云:業差別有三種:   一、順現法受業 若業於現法中,異熟成熟。謂從慈定起已,於彼造作,若損...

定不四業

瑜伽云:復有四業:   一、異熟定  二、時分定  三、二俱定  四、二俱不定   了義燈云:餘三不定,第...

決定三業

雜集論云:決定受業有三:   一、作業決定 由宿業力感得決定異熟相續。於此生中,必造此業。何以故?應造此業...

故不故思

故不故思者:   一、故思業 思有三種:   一、審慮思  二、決定思  三、動發勝思   前二種思是發身...

增不增業

增不增業者:   一、增長業 起造諸業,而令習氣增益,謂之增長業。   二、不增長業 設有故思,不起身語等...

定不定業

瑜伽論云:   一、定受業 謂故思所造重業。   二、不定受業 謂故思所造輕業。   由三因緣令業成重: ...

遍等三性

遍等三性者:   一、遍計所執性 謂由彼彼虛妄分別,遍計種種所遍計物,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別...

三無性

三無性者:   一、相無性 一切眾生以妄心向因緣生之事物,計度有我有法之我法相,名為遍計所執性。此遍計所執...

十種真如

圓成實性,即諸法勝義。所謂一真法界,亦即名為真如。言真如者,真實而不虛妄,如常而無變易也。十真如者,雖真如...

四智

凡夫有八識,至如來轉為四智:   一、大圓鏡智 轉第八識者。如有漏之第八識,變依正二報,而持有情之身。此智...

涅槃

涅槃義別,略有四種: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

三身

三身者:   一、自性身 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

三土

三土者:   一、法性土 自性身之所依。   二、受用土 受用身之所依。   三、變化土 變化身之所依。...

破惑(二)

二無我百法明門論云:一切法無我。言無我者,略有二種:   一、補特伽羅無我 補特伽羅,此雲有情。有情無我,...

破執我不應理

唯識論云:如何實我不可得耶?諸所執我,略有三種:   一者、執我體常週遍量同虛空隨處造業受苦樂故 此執非理...

一切唯識

諸識及彼心所,皆能變似見相二分。立轉變名,所變見分,說名分別,能取相故。所變相分,名所分別,見所取故。由此...

二空

二空者,人無我則人空,法無我則法空。能悟二空,即是正觀也。...

三能變識

一切我法,皆是其假。不過隨情施設,妄有種種相轉。而種種我法之相,不過皆依識所變現。然識雖有八種,以類別之,...

諸識轉變

問:云何應知依識所變,假說我法,非別實有,由斯一切唯有識耶?答:八心王、五十一心所之諸識轉變,即諸心心所之...

展轉分別

問:若唯有識,都無外緣,由何而生種種分別?答:第八識中,含藏前七識心心所法一切種子。此等種子,熏習生長,乃...

生死相續

問:雖有內識,而無外緣,由何有情生死相續?答:生死相續,由內因緣,不待外緣,故唯有識。蓋界內分段生死,由有...

唯識實性

遠離我法二執,二空妙智所顯圓成實性,即諸法之勝義。所謂一真法界,亦即名為真如。真實而不虛妄,如常而無變易,...

三性三無性

三性者:   一、遍計所執性 週遍計度,妄執我法。然第八識及前五識,非能遍計。第七末那,但計不遍。唯第六識...

二轉依果

二轉依果者,謂菩提涅槃。依謂所依,即依他起,與染淨法為所依故。染謂虛妄遍計所執,淨謂真實圓成實性,轉謂二分...

無漏界

無漏界者,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

不思議

不思議者,超過尋思言語道故,微妙甚深自內證故,非諸世間喻所喻故。...

善(二)

善者白法性故,清淨法界,遠離生滅,極安穩故,四智心品,妙用無方,極巧便故,二種皆有順益相故,違不善故。...

常者,無盡期故。清淨法界,無生無滅,性無變易,故說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無斷盡故,亦說為常。...

安樂

安樂者,無逼惱故。清淨法界,眾相寂靜,故名安樂。四智心品,永離惱害,故名安樂。此二自性,皆無逼惱,及能安樂...

大牟尼

二乘所得二轉依果,唯永遠離煩惱障縛,無殊勝法,故但名解脫身。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

法身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

五重唯識

觀門次第,從粗至細,總有五重:   一、遣虛存實識 謂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無體用,應正遣空,情有理無故。...

漸次悟入

云何漸次悟入唯識?謂諸菩薩,於識相性,資糧位中,能深信解。在加行位,能漸伏除,所取能取,引發真見。在通達位...

伏除二取

伏除二取者,謂伏除煩惱所知二障,能取所取也。煩惱所知,亦即我法二執,亦即謂伏除我法二執能取所取也。...

雙印二空

雙印二空者,謂雙印境空識空也。...

無得

修習無分別智,遠離所取能取,離諸戲論,故說無得。...

舍二粗重

煩惱所知二障種子,性無堪任,違於精細輕安之無漏法,名為粗重。令彼永滅,說之為舍。...

轉依

轉依者,轉煩惱依菩提,轉生死依涅槃。云何證得二種轉依?謂十地中,修十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二種轉依,由...

轉依位別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   一、損力益能轉 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內淨種功能,...

轉依義別

轉依義別,略有四種:   一、能轉道 此復有二:    一、能伏道 謂伏二障隨眠勢力,令不引起二障現行。 ...

無相

無相者,謂一切染淨之法,悉為因緣生。以因緣生,故無自性,如夢如幻,諸法唯是空,即空亦為空,是為一切諸法,皆...

辨惑(四)

一切眾生,所以不入正道者,蓋為邪見之所覆故。是邪見者,緣一切相之所惑故,若夫摧邪顯正,殆無過就諸相義,辨一...

有無二見(二)

二見者,一有見,二無見。   一、有見 為遍於有之邪見,固執實有物之見也,又增益實性之妄見也。   二、無...

斷常二見(二)

斷常二見者:   一、斷見 固執人之身心斷滅不續生之妄見,即無見也。   二、常見 固執人之身心過現未皆常...

有無二邊

二邊者,執有之邊際,執無之邊際,皆為邪見,故云邊見。肇論曰:有無之境,邊見所存,豈是處中莫二之道乎?又謂之...

有無四句

有無四句者:   第一、有句 執必有我身,即常見也,又謂增益謗。   第二、無句 執必無我身,即斷見也,又...

百非

百非者,百舉大數,非乃非有非無等,為非認也。所謂涅槃理超四句,體絕百非也。或列舉之如下:   一、四句各成...

二因

二因者,無因邪因也。   一、無因 謂無因而自有果。   二、邪因 非因計因。...

因果四執

三論玄義云:總論西域九十六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二、執無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

因果四計

由因果一異,亦分四計。   一、因果一  二、因果異  三、因果亦一亦異  四、因果非一非異...

因果四計(二)

或即前意以因中有果無果,成四句者。   一、因中有果 二、因中無果 三、因中亦有無果 四、因中非有無果...

四生(二)

四生者:   一、自生 自此所生,此生之上,無復更生。   二、他生 從他而生,以對自故,說名他生,若就他...

八病

言八病者,謂生、滅、斷、常、一、異、來、出也。   一、生 自無而有,是謂生相。   二、滅 自有而無,是...

生病

於一切法墮生病者,別有四輩:一執自生,二執他生,三執自他和合生,四執非自他生。...

自生

執自生有四:   一、計有神我自生,有十一:    一、計主諦神我生 即迦毗羅。計諸法自生而有神,神名為主...

他生

執他生者,復有三輩,云何為三。   一、計從他有情生 計他有情生者,凡有三輩。    一、計從摩醯首羅生 ...

自他俱生

執自他俱生者,復有二輩,云何為二?   一、於有情計自他生 即尼犍子人,說未有天地萬物已前,唯一男一女和合...

非自他生

執非自他生者,亦有四輩,云何四輩?   一、計虛空生 即口力外道說。虛空是萬物,因虛空生諸法,其生相如下:...

自滅

計從自滅者,凡有三種。云何三種?   一、於身計滅 如布吒婆樓,計色身四大六入,父母生育,乳餔長成,衣服莊...

他滅

計從他滅者,只有三種,云何三種。   一、從他有情滅 此有三種:    一、婆藪滅 如婆羅門修馬祀者,取一...

於我計常

於我計常者,有二十二種。云何二十二?   一、即陰是我常 如僧佉人,計五陰中有我,說我我所,皆有自體,是故...

於法計常

於法計常者,有十一種,云何為十一。   一、計諸有見常 如外道貪著諸見,說法因集皆是實有,以諸有見為常。 ...

於他有情計常

於他有情計常者,略有三種:即摩醯首羅人,那羅延人,伊賒那人等,各計所從生者為常。...

於他非有情計常

於他非有情計常者,略有六種:   一、計世界常 此有五種:    一、無終常 此人計世界無始。若有始則無因...

斷病

於一切法執斷者,亦有七種,云何為七。   一、計三世斷 此有三家:    一、如路伽耶陀人所計,諸行及眾生...

一病

於一切法執一者,亦有六種,云何為六。   一、計因果一體 如僧祇部人,計因果為一,如受種子為芽等。   二...

異病

於一切法執異者,亦有六輩,云何為六。   一、計因果異體 如上座部,計因果為異。說種滅於前,芽生於後,種與...

來病

於一切法計來者,略說有十二輩,云何十二。   一、於如來計來,此有二十種:    一、淨五陰和合中計 如犢...

出病

於一切法執出者,亦有十二輩,云何十二。   一、於生死計有出 如小乘人,迷於性起,隨諸妄見,說實有生死可出...

十六知見

三藏法數明大智論十六知見,謂未見正道之人,於五陰等法中,強立主宰,妄計有我我所。計我之心,歷於諸緣,即有十...

破惑(三)

由一切相,生一切惑,無相之法,舉一切相而盡破之,是為破惑。...

四不生

一切計生者,不出四種,所謂四不生,破一切生計也。   一、不自生 不自生者,萬物無有從自體生,必待眾緣,復...

八不

一切見計,不出八種。茲明八不,則總破一切諸計也。   一、不生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

正觀(二)

無相之理,破即是顯。故破惑即是正觀,正觀即為破惑,無可分別。然就文立論,將就破立言者以為破惑,就觀立言者以...

二諦

二諦者:   一、俗諦 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