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我們一起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同學晚上吉祥。非常高興又到了週一,一起來聽聞聖教,學修佛法。這段時間法務確實也比較密集,原來想著回了山了,海天佛國,當多一點閑雲野鶴的滋味。結果走哪兒都是命理吧,現在法務比原來更加繁重。但是本人非常榮幸,因為我們在一起來學修正法。大家現在可能還每天正法學堂不經意之間,就是一個群,一個聞法的地方。我想,這個因緣這一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盡頭,這個因緣過去的時候我們也許在某一時再回過來,會覺得非常的難忘的。
而且我也可以給大家打保票,什麼保票呢?我們常說世間法和佛法。在世間法裡邊所有所做的一切,也許現在感覺還不錯,但是將來是注定會覺得索然無味和悔之已晚,這是必然的。學修佛法,我可以打保票,將來必定是大生法喜慶幸之感,多虧聽聞佛法,會越學越聽越有滋味,越能夠在見地、修學上面更上一層樓。
今天是我們學習《淨土或問》的第十四講。在此前我們已經講到第二個具體的行門,就是憶念,引用的《華嚴經》的教理來進行說明,後面又從祖師的註釋裡邊四種唯識觀、四種比喻,包括一直講到《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法師又把它劃分為從事上、從理上兩種境界,母子相憶,屬於事上的一種修法,譬喻。入無生忍,這就屬於後面更高的境界,一直講「無生忍位,乃可入焉。」
今天我們來看論文,請大家注意聽講。
「又如彌陀經云,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淨覺曰,一心不亂,例前妙觀,同名正受,即定心定善也。據往人之論,則有理事。」
講到「則有理事」講到這一句,我們開始解釋一下,跟後面暫且做一個停頓。大家來看這裡引用的經文,就是在《佛說阿彌陀經》裡面只有兩句話,「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這我們已經太耳熟能詳了,都知道那段經文。「淨覺曰」,這個「淨覺」依然是上一講裡面講到的霅川法師,霅川法師他是北宋時期天台宗的僧人,也是浙江人。(現在我也到了浙江,這因緣都匯到浙江了。)他這裡講到所謂的「一心不亂」,就解釋前面兩句經文,說是比例前面所說的「一心妙觀」,就是一心三觀的圓妙之觀。所以他說這裡都屬於正受,是屬於在定中的定心和定善。
既然這裡講到了(「一心不亂」),後面惟則法師說「據往人之論,則有理事。」就是從前面祖師爺的註釋解,都從兩個方面來闡述,特別是講到一心不亂,就理上來說,就事上來說,也就是就具體有根有據、有板有眼的修法來說,和就大明心悟性的背景下來看,它是要併駕齊驅的。
我們今天先利用一點點時間,首先把憶念,其實觀想和憶念呢,都是前面我們講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狀態,不離當體的「即心,即佛」。但是這裡我們就依著,光說到憶念這個修法,它的引文也罷,論著也罷,進行說明念佛行法的微細相和功德利益。所以我們這裡講解中必須要分事理而言,才比較能夠容易的說明清楚。我們一直在講事理。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叫做事相上去修,就是當真去行,在分別心中,彼此的進行修學,當真去行,最後超越、到達;另一頭,從理體上而言,就是我們佛也罷,每位眾生也罷,每一位眾生本具的自性上進行認可和穿透,就是伴隨著這個穿透,心裡有數,這麼一個境界。
現在需要大家用一點心力,把這幾位大德對於事一心和理一心、事執持名號和理執持名號的一些大概的闡述,我們了解一下,一羅列對比,心裡就會清晰起來。
比如蓮池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疏鈔》裡面就說到事一心和理一心的「一心不亂」。他就講到一心不亂而言也有事、有理,執持名號而言也有事、有理。從事上而講,什麼叫做事執持名號?就是憶念無間斷,不斷地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斷的想南無阿彌陀佛,不斷的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從事相上來持名號;從理上來持,就是要體悟,悟入這個無間斷,悟入到這裡邊來,這才是本具的不間斷。打個比方吧,就好比世間有一種雜技叫走鋼絲,那麼事相執持名號,就像我們鋼絲上面只管走,不能有一點點的分心,一點點分心就掉下去,必須讓自己全情投入到這個上面一步一步走,這叫做事持;如果我們走的同時,還能當下了知,這個鋼筋就這麼長,從哪到哪,而且我還有保險,肯定摔下去也不會摔死,就在這種全體有把握的情況下,入到整個現前的境界中,都是清清楚楚,自己有數的這樣的走,但是還要走,這叫做理持。
持到一心不亂的話,事持一心不亂就是聽到佛的名號,字字分明,行住坐臥中不斷的就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不會被貪瞋癡煩惱所干擾,這就叫事持持到一心不亂,也叫事一心不亂;
理持持到理一心不亂,就是指我們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是無二無別的。為什麼說理上難悟?因為這個境界確實非常情所到。比如說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無二無別,它不是合在一塊兒成一體了,因為我們理解成了一體了,它就有二。因為成為一體前提是有二,合在一起叫一體,這個時候理解就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了。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無二無別是什麼呢?從心的角度來,以心代心和佛,除了能念的心,就沒有所念的佛;如果以所念的佛來代心和佛,除了所念的佛就沒有能念的心,是這樣子的。所以能和所的二念,它非有非無的,你說它有也不對,你說無就是不能夠在上面再動心思。唯此一念心契合我們本具的心性,這就叫「理一心不亂」。
蓮池大師已經講得條理很清晰。但是我們也要再學習一下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邊怎麼來闡述,他等於更深一層地和有序地表達的更加清楚。他說事持者,就是從事相上來持佛名號,信西方有阿彌陀佛,但是沒有明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理。你只是決定我就要往生西方,這輩子就跟母子相憶一樣,沒有暫時的忘記。這個就叫事持佛名號;
理持是什麼呢?我還是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但是我同時也悟到或者相信,這是我自性本具的,是我唯心所造的。我現在依然還要依著唯心所造的南無阿彌陀佛,維繫我唯心所造的心的對境,沒有一點點暫時的忘記,這就叫理持名號。
所以大家看出來了嗎?為什麼藕益大師說得更加的有現實意義,因為不管事持也罷理持也罷,只不過是你在心地上有沒有悟到「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沒有悟到,那你就叫事一心;你悟到了依然還是必須執持名號,叫理一心。兩方面都沒有廢掉,我們必須從事相上念佛。大家一定要讀懂這個精髓就是告訴我們,你不管,不要高妙地說什麼「事一心,理一心」,任何情況下你都得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逃不脫的。
什麼叫做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呢?不管你是事持名號或者理持名號,看你的效果,你持到已經伏住煩惱了,斷了煩惱了,乃至見思惑先斷盡了,這就叫做「事一心不亂」;不管是從事上執持名號,還是從理上執持名號,一直持到你心花怒放,也就是明心見性了,見到本性佛了,這就叫「理一心不亂」,見到中道佛性了。大家要看到,這就所謂的事持、理持,它是指的手法,從事相上修呢,還是從理上本具的同步來修。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它又是說所證的境界,是這樣子的。
我們還要給大家說一位傳燈大師,今天就索性由《佛說阿彌陀經》「執持名號,至一心不亂」這一句經文,引出來《佛說阿彌陀經》最著名的三家註釋裡面對於事持和理持、事一心不亂和理一心不亂的解釋,我們都過一遍。傳燈大師說,如果我們口稱佛名,係緣,就是把念頭繫在這個因緣上,聲聲相續,心心不亂。如果我們的心向外境走了,亂掉了,那麼你趕緊攝受還讓它歸到名號上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生決定往生的心,把前後左右的這些世事要給廢棄掉,不要想了,放下萬緣。然後讓念念的心漸漸增長,由少到多,由亂到淨,畢竟要成。我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那麼這就叫做「事一心」。他這個講的其實是從結果上來見眉目。
那麼他說「理一心」是什麼呢?就是也不是說另外有個法叫做「理一心」,是在這個「事一心」的念佛的過程中同步跟前面講的一樣,念念能夠了知我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是平等的,是無二無別的。既沒有自,也沒有他;既沒有去,也沒有來。它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在這個不生不滅的根本心性中,我們依然還是可以熾然往生,成就西方。這就是傳燈大師所講的事一心和理一心。
給大家這麼連攻了三段,三種匹配,我們如果聽進去的話,就可以了解到了所謂的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是怎樣的一種法相。
「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是理一心。若用心存念,念念不間,名事一心也。」
霅川法師,也就淨覺法師,他在這裡解釋的是什麼呢?如果能夠通達「此心四性不生」,「四性不生」就是能夠了悟到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是不生不滅的。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共也不能生,無因緣成就也不能生,這叫做「四性不生」。這個自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生,在此前已經給大家講過了。又說明什麼呢?就是說「與空慧相應」。你只要與空慧萬法的真如實相相應,這就叫理一心,念而無念;如果你用心,你心裡存了我在念,念念要念,念念不間斷,這就叫事一心,無念而念。前面叫念而無念。
所謂的事一心、理一心,我們再來一個化繁為簡法,說成白話,「理一心」就是忘掉彼此,「事一心」就是我要修行。就這兩個概念不一樣,其他的一模一樣,必須老老實實念南無阿彌陀佛。
所以後面又引用了真歇了禪師對於「一心不亂」事、理的解釋。
「真歇亦曰,一心不亂,兼含理事。若事一心,人皆可以行之。由持名號,心不亂故。如龍得水,似虎靠山。此即楞嚴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連攝中下二根之義也。」
這是從一個禪師視野中對於「事和理」的判斷。他這裡講到的「事一心」,就是從禪宗的角度,他還是認為中下根器的人都依附的「事一心」比較多,這也是事實。像我們現在每個同修來修淨土念佛法門,那都得當真的相信極樂世界,然後我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將來阿彌陀佛接引我,臨終往生的瑞相,腿胳膊軟等等,反正無一個不在事相上論,這就是應該叫中下根人了。
「如龍得水,似虎靠山」,大家要念佛念到聽到這八個字極其相應,這說明你還可以。「如龍得水」,就是他就在這個裡面生活的得心應手,這麼一個生活環境,一下子入到這個環境。就跟我們出去玩,雖然外面的風景好,可是舟車勞頓,旅途水土不服。哎呀,一旦回到自己的這個叫什麼呢,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這就叫「如龍得水」的感覺,就念進去了。「似虎靠山」,你想虎落平陽被犬欺嘛,虎一旦傍到山上那就是最佳狀態。所以祖師們比喻的特別棒,就跟我們《楞嚴經》裡面講到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是一樣的。
「若理一心,亦非他法」。
大家看到了,正法眼的人,決不會法講的你跟我不一樣。不管他用什麼口吻,什麼文字,組織語言,講出來的境界是一樣的,勸信的目標是一樣的。「亦非他法」還是要持佛名號。
「但將阿彌陀佛四字,做個話頭」。
大家要知道這個做個話頭是什麼呢?不是說尋常我們說的禪宗,阿彌陀佛是話頭的話,就是參念佛是誰,誰之前的那個念佛是誰嗎?那我們要回答誰之前的那個話頭,他是說阿彌陀佛只管念,就把阿彌陀佛當作一個話頭的方便。那麼怎麼念呢?
「二六時中,直下提撕」。
「二六時中」一直把他提起來不能夠間斷,這就是禪宗裡面講的苦參密究那個勁,貓守著老鼠洞那個勁。
「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前後際斷,一念不生。不涉階梯,逕超佛地」。
這是真歇了禪師對於「理一心」的闡述。「不以有心念」,就是我要念佛,你不要存這個心,可是一聽說不要存這個心,我就不存這個心了,也不行;「不以無心念」就是,哎呀,我不存我念佛這個心了,也不對;「不以亦有亦無心念」就是說,忘了我,好,我現前不想我,只想佛,只想佛,忘了我,這就叫「亦有亦無」,也不對;「不以非有非無」,我們認為是生即無生,無生而生嘛,那就等於「一切如夢幻泡影」的緣起法還是有的。雖然萬法皆空,所以這就叫「不以非有非無而念」。
大家聽出來了沒有,說的這麼高妙,最後告訴我們,就是你只管念,不要再多任何一個想法,不要在上面起心動念。所以以前有的同修也問過,他念著念著又覺得上不去了,又覺得這不對那不行,就提問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念。有的時候他說我念的對不對,我這散心,一會怎麼樣,又說我入不了無我,只管這個念得淨。我說散心誠心你都不要管,散心誠心的差別也是一種妄想,你就只管念好不好,什麼都不論,只論念佛。一旦入到念佛境,就叫一心,出了念佛境就叫妄想。
所以,惟則法師這裡對真歇了禪師也進行了點評。
「餘嘗評之。不以有心念等,文有四節」,就是前面講到的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這四種。
「可配三觀」,又講到空、假、中。
「初節配空」,不以有心念,就是空觀;
「不以無心念」,就是假觀配假;
「第三雙離」,不以亦有亦無;
「第四雙即。雙離雙即,可配中觀。」不以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都不對,離四句絕百非可配中觀。中觀為什麼我們說起來很容易,入進去很難?中觀就是你說它對也不對,你說它不對也不對,它就是這麼一個對或不對。它從不對也是對,對也是不對。取不得捨不得就這麼得。所以一切最後的究竟法都表的是這個法。
「蓋彼中觀,亦含遮照之義也」。「遮」就是非有非無,「照」就是亦有亦無。
「合而言之,無非以修契性,顯其當處即空,全體即有,亦非空有,亦是空有。」
說來說去就這一念,本有的心性,現前一念心性。你說他有的時候「當處即空」,如果說起有,不在內外中間;你說它沒有的時候,這一念心性什麼法都能發揮出來,「全體即有」;雖然「當處即空,全體即有」,你不要用有和空去描繪它,但是你也不可以說既不是空也不是有。就這麼樣的把你逼到山窮水盡處。
「不可湊泊,不可擬議。」
「不可湊泊」,就是你不可以不通透,湊合著,
你就糊弄糊弄念念就行了,糊塗著念不行,念得分分明明,信的透透徹徹。但是「不可擬議」,你也不可以想東想西。在文字中打轉,所以大家聽了半天,不是越聽越複雜,越聽越簡單就對了。說從佛到祖師爺就不斷的層層遞進,引用開導。最後發現,就讓你不管不顧的念。
所以為什麼以前有一個老祖師爺,所有的人請他去開示,這個問題我怎樣怎樣,說你念佛吧。那個問題來了,又是我的這個根性怎麼怎麼樣,在這最近修的您看看,說您念佛吧。頭一個又去了說,我念呀念得怎麼又出現什麼問題,說你再念不夠。第二個完了又去了,說我這個念的已經是不是得了境界了,說你還不夠,老實念,不要再打妄想。初機也讓他念佛,久修之人也讓他念佛,有了疑問也讓他念佛,出了境界還讓他念佛,繼續念,老實念,只要你念念相應,就咱們從第一講到這十四講所有這些義趣呀、法境呀、宗旨呀,全在一念之間,面面俱到,圓滿體現了。
「心路絕處,即名為佛」。
我再給大家重複一遍,「心路絕處,即名為佛」。把你逼的逼到懸崖上,你又不想跳,害怕跳下去摔死,他又逼著你跳,你腿在這撐著,他把你的腿給你一腳踹開,你胳膊手在那拽著一個草根樹幹子,他給你折斷。就讓你往下掉,一點都沒有牽掛的往出拽,結果正當你害怕的要命,說要摔死的時候呢,全來發現,放手一搏正好一躍而起。這就叫「心路絕處,即名為佛。」
「如上略舉數條,通名憶念」,前面講的這些法,就是說的憶念法。
「而各分理事」,每一個闡述的環節中都是從理上事上來講的。
「其理念者,與圓觀同。能破三惑,能淨四土。此攝上上根也。」
我們從前面的觀想開始,就一直在講到圓融三觀,空、假、中一體,一念中具足這種三觀。其實為什麼說念佛法門是總持法門,是下手易成功高呢?在此處我們插一小段,什麼叫做「下手易成功高」?不僅僅說他力呀,信願持名,帶業往生,還不僅僅這些。是你下手易說「一心三觀」,大家知道是圓教的菩薩才能觀起來,藏教也就是聲聞部,通教,中間的,後面的別教就是已經是進入大乘,菩薩,他呢也只能次第三觀。大家知道嗎?只有圓教的菩薩這個根性才能修起來一心三觀。空、假、中一念中同念,一念觀想中就能具足,所以這個成功率是非常低的。
可是只要我們但念南無阿彌陀佛,「其理念者」就是只要你明白現前能所不二的理,然後念念相續南無阿彌陀佛。就「與圓觀同」,這就叫下手易而成功高,為什麼呢?因為下手去念佛,基本上是個人都會,凡夫也能。可是下手去觀一心三觀呢,圓教的菩薩才可以,前面第三種,連菩薩都不行。「下手易」是指的念佛這麼好上手,一下就開始念。可是「成功高」是指的一心三觀如此難達到、如此不好操作,可是只要念佛的時候,「與圓觀同」。這樣就能夠破三惑,「能破三惑」我改一下,其實就圓破三惑,不僅僅說見思、塵沙、無明一點一點的破,一塊一塊的破,是一念間全部同步在破。「能淨四土」,不是說吭哧吭哧地從凡聖同居到方便有餘到實報莊嚴,慢慢的往上修。是「圓淨四土,此攝上上根也。」這是理念。
「若其事相念者」,從事持名號上來講。
「近則感同居淨」,就是當下的好處,這是我們現在幾乎娑婆世界的眾生,人道的眾生最高的期盼,就是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則感同居淨」,殊不知真正往生後才是我們大顯身手的開始,轉凡成聖,大刀闊斧的時候了。
「遠則可為上三土之因耳」,就是遠來講的話,這就已經步入實報莊嚴到常寂光土的因了,就上這個道了。這是從理一心到事一心。
「降此以下」,就是從此下面來講還有呢。「事相不等。如諸經所說」,什麼不等呢?
「或一生繫念」,就是再往下來講,每個人念法不同了,反正你不管事一心到理一心,每個人具體情況不一樣,我們要結合現實。「一生繫念」就是盡形壽念,一輩子。
有的人他根本達不到一輩子。「或三月繫念」,這就屬於剋期取證來念,緊鑼密鼓的這三個月精進不懈;
「或晨朝十念」,這就是大家一直在修的「十念法」。但凡我這有念過皈依受過五戒的,全部都給大家說根本法,就是十念法,這是我們打最底最底的保票的,這是為忙於事務之人;
「或七七日念」,一般就是道場裡面打七、共修四十九天的精進;
「或十日十夜六時中念,或一日一夜不斷專念」,等等從事相、從儀軌上,隨你自己的發心多少,念南無阿彌陀佛。
可是後面這句話特別重要,「加以深信之力」,絕對不疑,信西方極樂世界,絕不因為任何世出世間法所動。「淨願之力」,就是求生西方絕不拖泥帶水。
「佛加被力」,深信淨願我們還常講的多,「佛加被力」,大家知道佛在加被我們嗎?包括此時此刻,包括此時此刻之前,包括此時此刻後盡未來際,一直佛在加被我們。念念佛與我們同在,我們念佛時,佛與我們同在;我們不念佛時,佛依然與我們同在,佛在加被我們。這個加被是非常微妙的。說到這,我們再發揮一下,這算今天的一個重點。
為什麼能加被呢?當眾生念佛的時候,體認到佛念念與我同在。但是如果我們真的能圓滿的體悟佛的加被力,就是我念佛的時候,我都相信佛與我同在。這算是主觀能動。相信我不念佛的時候,我依然體認佛念念與我同在。大家想想,是不是在不念佛的時候依然暗證,也就是密修念佛的功德,這就叫加被力。你仔細體悟,這個是不太好感受的。就是我們只管一心去相應佛,正在加被我這個法,本身就是更有保障的念佛功夫。就這麼微妙,佛的加被力,一切法皆是念佛法門。馬上要在有報名來普陀山參加法會的,在這裡講「馬蹄無處避殘紅」,就要把這個道理要講透,不講透,我們現在雖然入了淨土門,可是我們不能深入淨土。大家仔細的體悟佛的加被力。
「皆生極樂」,深信淨願,佛加被,其實從我人這輩子出現在這個世間,大家設想一下,我們能夠遇到淨土法門,能夠知道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我們這輩子出生在這個世間,能夠遇到這樣的好事,憑我們的善根,我們的這業障這麼重,善根這麼淺,福德這麼薄,煩惱這麼重,有可能嗎?好像我們輪迴到這輩子出生,就是過去因為跟阿彌陀佛結了緣了,在這個生死之際,他給你巧做安排,把你加被到有佛法,有淨土法門的這個因緣中來的,否則我們都不知道流浪到哪個法界去了。不要說聽到難行法、他力法門,自力法門都不知道。
所以從無量劫輪迴中,佛已經給我們開始加被了。阿彌陀佛他發四十八願的時候,那時候就替我們娑婆世界末法時期的眾生著想,這就開始啟動加被的緣分了呀!我們這輩子莫名其妙的走到佛門,莫名其妙的皈依三寶,莫名其妙的遇到善知識,莫名其妙的信了淨土。雖然現在還莫名其妙的又想修,還莫名其妙的業障重,反正就是頭頭賬賬不知道怎麼走到這一步,全體都是佛的加被力,沒有比這種信法再無上的念佛法門。祝願大家這輩子都能成就,阿彌陀佛!
我們再往下看,這是指的前面講了那麼多的事一心、理一心,然後在事相上來講,具體不等,反正你們就念去吧,相信了這個無上甚深的理,念念念的,你能念這麼多,哪怕這麼少。
「又下而至於逆惡凡夫」。你看祖師們是不會違背經的,也不會不把經說到位的。
「臨終十念,亦許得生。此攝中根及下下根也」。
所以這就叫三根普被。前面講了那麼多,如果說嚴格的講,好像我們這輩子都沒到達,沒夠的著的,怎麼辦呢?你要自信我們現在已經在往生攝受門中了,為什麼呢?因為後面講到,有造了五逆十惡的凡夫,他臨終的時候生了重悔,念念阿彌陀佛,十念還能夠往生,亦許往生。這是阿彌陀佛親口答應的,不是任何人說的,他親口拍了胸脯子,願力裡邊已經寫進去了,就像我們現在的憲法大綱已經把它明確的寫進去了,誰都不准違抗,必須有這個事實。這是中根及下下根的人,從中根到下下根的人,前面講的這一系列,最下下的就是五逆十惡的凡夫。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把第二個行法「憶念」講完了。
下面開始第三個行法。大家還記得一開始講了嗎?人家問說,淨土修法能不能詳細的講一講,說了有三種,一個觀想,二個憶念,第三個眾行。永明延壽禪師有一本書叫做《萬善同歸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有點點滴滴的念念功德,全部點滴不漏地把它迴向與四生九有、法界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這就叫「眾行」。
在眾行中惟則法師說的非常的全面,他首先從大部頭的經典中,從大根性的菩薩裡,從他們所修的稱性的無上法門中,最後把他們依然還是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末後一著,他給畫龍點睛出來,作為聖言證,就是我們可以依之而傚彷。
「如華嚴經,普賢菩薩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發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其一一願皆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業煩惱不可盡故,我此願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大家把心量打開,隨著華藏海中普賢菩薩這樣的上首菩薩,他能夠發如此大的願力,這個願力大到什麼程度?跟一念心性的發揮是同步的。我不知道這麼講大家能不能了解,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可以稱性發揮無邊無際的緣起法,人家發的願望最後迴向也可以稱性,顧及到無邊無際的任何緣起一法中,把它作為善法功德,包攬進來一起迴向。我們常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當時華藏世界海的那麼多菩薩,所有的法門裡面,這裡特別稱性把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給這樣羅列出來。其實這十大願裡邊,如果我們細細的體會一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再細細的體會一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全鋪張在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全部收成一個,就是念佛法門。
「禮敬諸佛」是不是念佛法門?「禮敬」就是禮拜恭敬,念念相續的十方三世諸佛,我此頂禮,我此恭敬,一念能離得開佛嗎?
「二者稱讚如來」,念念隨喜讚歎十方三世諸佛如來,乘本有的常寂光佛性來到一切法界度化眾生,攝眾生歸佛境,是不是念佛嘛?
「三者廣修供養」,為什麼「廣修供養」也是念佛呢?「廣修供養」是為什麼?我們就這點凡夫心,馬上說「廣修供養」為了培福。有捨才能得,結果我們捨還沒捨,就開始想著得,捨一點就不知道要得多少。大家不知道捨得捨得,不是重在得,是重在捨。只有真正的重在捨,全情只管捨,這才叫究竟得。為什麼?供養財呀,供養法呀,最後無畏供養,連自己什麼都供養出去,這叫佛了,這就叫念佛。
「四者懺悔業障」,為什麼要「懺悔業障」也叫念佛呢?懺悔業障是幹什麼?佛有業障嗎?沒有業障。而且只有佛沒有業障,除了佛,等覺菩薩還有業障,一念無明沒有破,沒有破就是業就是障。雖然他比我們凡夫來講,已經完全難以同日而語了,但是跟佛比他還差一點。所以我們懺悔業障,我跟大家真的是坦白,如果修的有時候到了一個福報鏈斷了的時候,我體悟過這種,就是你生不起懺悔心,你知道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你也許也沒有全情投入的去造業,可是就是不清淨的這種無可奈何的上不了道的這種狀態,你沒辦法調動出來激情,調動出來深重的慚愧、懺悔之心,沒這個法財。所以為什麼要發大心修大行,拚命的去做這種二百五的行門之事呢?就是積攢這點力量,否則你修到一定的時候修不動了。
懺悔業障,你業障最重的時候就到了三惡道。是不是?當然業障輕一點的就畜生,中等的就餓鬼,最重的無間地獄。業障再好一點就在人天道,當然人天道我們有時候也把它美化成為叫做福德,人天福德善法。可是不要說跟成佛了,跟解脫而言,惡法、善法全是業,都是業障。所以是一個行者,只要沒成佛,就必須要懺悔業障,懺悔業障是為了成佛,就叫念佛。所以這十大願王,願願只要你能夠修的見地上發揮開來,修的徹底深入,透到極致,我給大家說都是念佛法門,都是成佛法門。
這個懺悔業障,你可以沒完沒了的盯緊自己來懺,跟進自己的煩惱心。從內而言,我們念念這種意識行為、起心動念、分別心,你要懺悔,這樣的話就不會縱容自己的煩惱習氣,一直這樣得意忘形下去;從外而言,看看這世界的一切境界,你也要懺悔,為什麼?這都是貪、嗔、癡、慢、疑感召的。就娑婆世界這個樣子,雖然你覺得很失落、背的時候,可能還容易生點懺悔心。有時候一旦得了點理,還有時候賣賣乖,得瑟得瑟,好了,你就得意忘形了,這個也要懺悔,因為你都在迷失。所以活在娑婆世界,每天吃喝拉撒都是一種煩惱,你都要迎頭趕上去懺悔。這個就是空性,就是應無所住。所以從內、從外,從現在、從過去,為什麼從現在從過去呢?過去來講,為什麼有現在的果報呢?你過去造的業沒消停,還在翻騰,還在變現嘛!這翻騰變現的時候,你不但不能夠抽身出來,拔出根本業緣,你繼續還投入進去與業共舞,人們說與狼共舞,咱們說與業共舞,又配合它造新的業給將來做準備,所以過去也要懺,盡未來也要懺,什麼都要懺,但凡不成佛就要懺,這也是念佛法門。
「隨喜功德」,什麼叫做「隨喜功德」?見人家做善事,發起讚歎之心,同步用這個歡喜心和他一樣去成就善法。可能大家會覺得,那一旦不斷的隨喜善法,這不是成就善法還是業嗎?怎麼叫念佛呢?可是大家要知道,我們常說的離一切相修一切善,大家都會以為是在修善法的同時,要死命的觀照,拚命的跟自己做鬥爭,要離一切相。這個是很低水平的操作,而且效果很小,甚至沒有。什麼叫高水平的操作呢?就這一件善法,我就死磕到底,任何人、任何因緣、任何境界,都不能阻擋我,我就隨喜,我天天隨喜,我念念隨喜,我一切善法都隨喜。隨喜他們造善法,隨喜他們斷惡法。他們行惡法的時候,諸佛菩薩憐憫他們,我隨喜;他們行善法的時候,諸佛菩薩成就他們,我也隨喜。就不斷的這樣一直隨喜下去,隨喜到不分別,就叫佛。還是念佛法門。
「請轉法輪」是不是念佛法門呢?法輪常轉是幹什麼的?度一切眾生成佛的。
「請佛住世」,更是念佛法門。
「常隨佛學」,依然是念佛法門。
「恆順眾生」,還是念佛法門,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你「恆順眾生」就是恆順諸佛,就是恭敬諸佛。
「十者普皆迴向」,把所有的現前成佛功德念佛功德,普遍迴向十方眾生,一切眾生,同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大願王,無一願王,無一法門不是念佛法門。當然我們就在這講講,雖然說好像在吹牛,可是如果你們聽得我吹得大家一起過癮,心念跟上來了,我們現前就是普賢菩薩,你相應進來了,我們就跟普賢菩薩的心地步調是一致的。所以我們能夠聽聞佛法,就是一件無比殊勝幸福的事情,只有講經說法,只有聽經聞法,才是最殊勝的。
後面我們來看,所有的願裡邊都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這就從本質上而言,虛空也是一念心性中的,眾生也是一念心性中的,業力、煩惱都是一念心性中的。只要你這一念心性中,十方三世所有眾生的心性中,有一念不明朗,一個眾生沒成就,我的願就不圓滿。大家想是不是跟心性同步發的?是不是叫稱性發願?這就叫眾行。所以惟則法師把眾行先給我們講出來,已經就面面俱到,沒有一行不在其行。
「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是從依報上來講。正報來講,我生生世世相續,我一生中念念相續。從有情本體上來講,我身業、口業、意業,「念念相續」。「無有疲厭」,就是還在進行,不會捨去,不會斷掉,無間的嘛。
「至臨命終時,最後剎那,」到這會就真算賬了,這會吹牛就用不著了,就看你吹的時候是真的呢,還是吹的。
「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六根門頭做不了主了,你把它收集不起來了,掌控不了了。平常過去那點福報業力,這會使不上勁了。
你的世間名譽地位,「輔相大臣,宮殿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無復相隨。」什麼都頂不上事。
「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我們就不用再發揮開講了,說就說明白了。
「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無數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
往生到極樂世界,在無數劫中,由念念剎那組成的無數劫中,能夠去十方不可說不可說,微塵數世界。具足的智慧力,善觀察眾生心,能夠利於苦海中的眾生。我們在娑婆世界修行,就這麼一點點的挪,在極樂世界,大家看如此大的手筆。我們好不容易賺到的這點體己,在極樂世界人家可以隨心所欲的開支。
「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乃至能與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去十方世界度化眾生憑的什麼?在極樂世界成就的,無不從此法界流;我們讓十方世界的眾生,到時候全回歸極樂,一切法門無不還歸此法界。這就是眾行中首屈一指的行,面面俱到的行,這是《華嚴經》裡邊講到的境界。下面開始要講《法華經》了。祖師爺們講總是用最有力的、最圓滿的經典來作為論證。
我們今天時間關係,先也把《華嚴經》這一段就這麼貫完,特別是後半部分講的比較沒有那麼掰開,發揮的講。大家一看就瞭然,其實後面這些法語,如果我們的心力能夠跟進上來起觀,是最受用的,起觀完了我們待會一落地,大家跟著我們心力一塊往西方說「願生西方淨土中」的時候,這就是一個淨土就形成了。我們常常如此一個淨土一個淨土的往上重疊,一旦重疊到一定的時候,因緣一到,極樂世界就現前。
好,請大家一起合掌,我們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隨喜大家聞法,今天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