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
各位正法學堂的同修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諸位放掌,大家晚上吉祥。
諸位同學,今天是《淨土或問》的第八講,今天開始的內容要進入到第四個問題了。大家知道,《淨土或問》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非常針對時弊,和容易出問題的關口來設的問答。無非就是截斷疑情,或者說婆心切切的引導,所以有的是動之以情,但是今天的第四問,大家一定要認真聽明白,是曉之以理。如果能把淨土法門心地上的圓融的見解,其實也就是把佛法根本的心法能夠穿透過來,我們說理解上,並非是在領悟上,哪怕是理解上能夠穿透過來的話,我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如果你的理能透過來,對我們疑情能夠斷掉,最次的能夠伏住,是非常有幫助的。
另外一個就是道理上明瞭以後,在事相上我們就可以放手,放心去做,去安心。其實也就是在護持自己和他人的見解、智慧、信心。所以一旦你理上明白了以後,就會覺得旗幟已經非常鮮明的高高的豎在那裡,就不會有不知所措,甚至很多問題都不會滋生。再一點,如果從理上能夠透過去,這個待遇直接關聯到我們往生以後,它對於品位的推動力量是非常大的。就好像我們現在真正一個大的國家也罷,一個產業也罷,如果能夠發展的最好,一定是要掌握它的核心的科技力,這是一樣的效果。
所以這第四問,正是依著心地理體來設的問答。其實說白了就是理和事的圓融、性和相的融會的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的問的部分。
「問曰,淨土攝機,誠乎其廣矣。愚不敢復議矣。然亦嘗聞有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愚竊喜之。」這是他首先提出來一個我們常聽到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雖然這裡他講到的「本性彌陀」道理是一樣的。但是話音一轉,在經典裡面對於淨土的陳述,「及觀淨土經論,所謂淨土者,十萬億土外之極樂也。所謂彌陀者,極樂國中之教主也。是則彼我條然,遠在唯心本性之外矣。」
首先我們來通了一下,前面的一番開示說白了他並沒有入心,雖然這裡講到的「愚不敢復議矣。」就是我不敢在這個上面再有所議論紛紛,但實際上還是偷心沒有死盡。意思就是從你說的這方面而言的話,淨土法門確實是廣大的,這個我承認。但是,在世俗間大家都知道,但是之前的話基本上是一個虛假的鋪墊。實際上他想提出來另外一個自己執著的觀點,所以這裡才說到「然亦嘗聞有唯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
大家想必對這兩個名詞概念,在教法中常能聽得到,這確確實實也是經典中的意思,沒有錯。不但是經典中的意思,而且也確實是佛法核心的理論,最清淨的境界,「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是這裡他提出來說,但觀淨土的經論而言,你看我們學習淨土的三經,或者是《往生論》裡邊都是從事實上做真實的有相貌的這種,有遠近層次,主觀和客體,我們所說的正報依報,還有時間的久近等等這些上面來進行陳述,你看每一部淨土的經典裡皆是如此。所以在經典中都是指方立相,有染淨差別的,包括還有苦樂的這種代溝,而形成了極樂世界真實的風景。這裡講到的,他說就依報而言的話,在十萬億佛土之外。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這個概念和「唯心淨土」並不違背。他所提出來的問題說這個概念和「唯心淨土」是不同的,在十萬億之外,離得很遠,好像不在心內。就正報而言,這裡有佛叫做阿彌陀佛,又好像和「自性彌陀」又不一樣。所以這樣的話,就顯現的好像是他是他我是我,這裡用了一個詞叫做「彼我條然」。就是說,是兩條道不在一起,這樣的話,當然與唯心和自性就不同了。所以大家看看這個問題假冒他的見地高深,而實際上是非常大的硬傷,成時法師在這裡點評「你意不來遭遇摑」,就是好像在那說了半天都說不對,自己把自己扇了一巴掌。
所以我們看這個問題,首先大家要知道,這裡在理解上並不是「唯心自性」之說是錯誤的,我們已經講到了這是佛法的核心義理沒有錯。錯在哪裡呢?對唯心和自性錯誤的認知上,這個問題的根本錯點我們要了解。
第一個,他認為所謂的「唯心淨土」,把唯心認為就在心間。心間在哪呀?我們下意識就覺得在自己的色身之內,至少不出我們意識的範圍,這是唯心;第二個,自性他錯誤地以為就是自己,是的,自己本來就是佛,那還講什麼阿彌陀佛?
由於這個上面的錯謬,所以導致了他才有這樣自以為是的問題。所以大家在理解上要了解到,佛法事理其實是圓融的,這個問題一個講事一個講理,但是它呈現出來的入道的點不一樣。像「唯心自性」它是從般若空性的角度,是從理來入的。淨土法門大家一定要知道是從事來入的,是從相上來上道的,不是從性上來論的。所以我們通常把淨土法門稱之為感應法門。就是你要當真的這樣的去信、去願、去行,念佛。當真的把淨土所有一切描繪的這種自在,極樂的這種境界,把它從事事無礙的理上,要給它通透過去,還要給它真切起來,這兩樣一樣都不能落。
另外,我們也要知道所謂的「唯心自性」的提法,其實更多的指向禪宗的修學手法,念念的銷歸自性、本性。所以你看為什麼印祖在《印光法師文鈔》裡面開示的時候,他就屢屢次的講到說念佛之人不要涉及禪宗的參究一路,你搞不來的。兩個上道的點不一樣,所以各有各的入道之道,兩相不能混亂的。就像我們平常做吃的一樣,糖就是糖,鹽就是鹽,鹼就是鹼。如果你這樣亂放的話,或者明明是放糖,你用鹽來要求它,來討論它要放多少,就會失去菜品的特色,就不能吃了。所以真正的問題,實際上他把唯心自性給搞錯了,他把弄成唯我自己了,不是唯心自性了。
既然是唯心淨土,可是要知道心是週遍法界的呀,大家要隨著來觀想,我們的這個遍法界的心的的確確是週遍的,沒有一處一念不到。極樂世界就在這個心中,心也沒有離開極樂世界;這個心也沒有離開極樂世界,當體就是極樂世界;也沒有離開娑婆世界,當體就是娑婆世界。不是離開極樂和娑婆另外有一個心或者自性。
這個自性,為什麼說唯心自性,其實心、性它就是一個東西,大家這個不要搞錯。由此而言,阿彌陀佛的莊嚴,我們色身的有漏,陋劣。極樂世界的樂,娑婆世界的苦,這一切都在一切本具的自性之內。不是離開現在我們人人都知道的西方極樂世界和正在說法的阿彌陀佛,而別說另外有一個唯心自性,其實這樣已經恰恰出了唯心自性的知見,頭上安頭,心外求法。所以大家也要知道,我們所講的我們凡夫眾生念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的國土,極樂世界,包括信願行的資糧,願力的接引。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唯心自性中顯現的。所以你現在要捨去我們現前心性上的極樂,別求一個妄想而生出來的唯心自性,這才叫做「彼我條然」。
我不知道這樣講大家能不能聽明白。也就是我們求往生念阿彌陀佛並沒有出唯心自性的範疇,但是往往我們容易把唯心自性,當作不必求生的理論。這實際上正是對於佛法領悟上面的硬傷,當然這個還不出唯心自性。所以你看他提出來這個問題就是「彼我條然」,既然有唯心自性,為什麼還跑那麼遠去千里萬里億里迢迢的去較這個真兒呢?
我給大家做個比喻,這個問題出在哪裡了。好比我們在此土,將來要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彼國,就好像一個人他在我們這個國土裡面受苦,虛妄的這個相裡邊過日子,就好像做夢一樣。那麼往生到極樂世界成就佛道,就好像醒來一樣。可是大家想想,做夢的時候和醒來以後是兩個人嗎?只有一個人。我們在這裡把這個人就比喻作「唯心自性」,他是一個人,睡著的人、做夢的人和醒後的人都沒有出這同一個人,離不開的。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在我們這個國土上就老是在做夢醒不來,而且在這個娑婆世界還到處都是唱著搖籃曲,給你打安定針,就讓你醒不來,越睡越想睡。極樂世界雖然還是這個人,讓他醒,一切的生活環境就是叫醒。
大家要聽明白這個比喻,就是這一個人,好比像唯心自性這個道理一樣,娑婆是唯心自性,但是他就在做夢。極樂雖然也是唯心自性,但是他就在叫醒,不管是做夢還是叫醒,夢裡、醒後,同一個人,不管在哪裡都是一個人,不出唯心自性。由於有了唯心自性的道理,就錯以為這個人就不必求生淨土了,反正就唯心自性當體就是了。這就是什麼呢,好比這個人就讓他在夢中繼續夢好了,不讓他醒來。夢中說醒,在這說了這麼多的唯心自性,但是就是醒不來。徒有這個唯心自性,結果錯成都是唯我自己了。
所以往生其實並不妨礙唯心的,可是如果你只說唯心就不讓往生,就有障礙事理不圓融,特別是不能夠平等普度,沒有正知見。所以他的問題其實是兩套修法體系,鎖定的不一樣。就禪法的唯心自性而言,一個是關注到現前的身心,唯心自性。但是他悟了以後還不是為了改造身心。那念佛來講,一個是就是關注了身心的改造,但是他也並沒有離開現前,唯心自性。
總而言之,就淨土法門而言,我們有些時候有些話是不能聽的。就淨土我們就老老實實,真的當真求生西方就可以了。你講什麼當體就是極樂呀,心淨就是極樂呀,極樂也不離開現前這個呀,自在了就處處都是極樂,我跟大家講,如果沒有得道,這都屬於邪知邪見,包括我們常講「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腳下修。」就以為說就不用往生了,太多的人用這個以法破法,破淨土往生的這個事,由本具的這個「理」來破這個「事」,你說能夠事理圓融嗎?所以大家讀懂了以後,就明白他的問題就在這,自己還在那竊喜之。
所以我們來看,「則彼我條然,遠在唯心本性之外矣。果何謂耶。」就是說有這麼個說法吧,是這樣吧。
我們來看天如惟則法師怎麼答的。「答曰,汝言局矣。」太有局限性了。「不識汝心之廣大而明妙者矣。」下面開始舉經典中的論證了,「楞嚴雲,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
你看,一針見血。就是說你呀毛病出在根本就不識自己的心,就以為在色身之內方寸之間,不知道心廣大,你看這裡「汝心之廣大而明妙」。《楞嚴經》裡面講到,所有我們自己的色身也罷,或者外在的山河大地整個虛空,一切的現象存在,都是我們妙真如心,也就是如來藏心所顯現的一切的幻相。所以諸法所生是唯心所現的,多少人啊,我在講《心經》的時候也不止一次地提過了,大家一定要把「心」給認清。就是因為教理不明白,不知道「心」是個什麼概念,很多人就一直糊塗下去。一聽唯心所現,大家反過來也就是所現都是心,一切境界全是心的體現。既然這樣,怎麼會有「安有國土而不在吾心者哉」,就沒有任何一個國土,哪怕十法界,包括六道輪迴,全是我們妙明真心所顯現的。你這個妙明真心在染的時候顯現就是六道輪迴,你這個妙明真心在淨的時候顯現的就是三界外的四聖解脫,都不出這個。所以不管是國土也罷,眾生也罷,正報也罷,依報也罷,皆是如此。
我們再下面看一段,這段話雖然比較繞,但是很說明問題。「當知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就是既然你說到唯心淨土,那麼換個個兒。「淨土唯心」就是所有極樂世界的情形就是我們當體本具的心所顯現的,離開本具的心不會有另外一個極樂世界,就是不在這個心中,不在這個心上,這是不存在的。比喻好像「如大海之現群漚。無一漚能外海也。」就是海浪上的水泡一個又一個那麼多都數不清楚,但是逃不出大海當體的內容,這叫做「淨土唯心」。
再換一個說法,「唯心淨土,土外無心。」剛才講到是心外無有土,這裡既然講唯心淨土,就要明白土就是心,極樂世界就是心,娑婆世界就是心。「猶眾塵之依大地,」每一個微塵都是大地的一份子,沒有一個微塵不叫大地的,本身就是大地,大地包含了這麼多微塵。我們的心就是大地,一切的國土包括極樂世界,就是微塵。所以這一段講到的就是心土不二。
哎呀,講這一問呀,理解上是非常吃力的。心土不二,就是我們唯心自性的心性和我們變現出來的國土,其實不是兩個東西。國土當體就是這個心性,心性演繹成一個國土,不是離開國土別有一個心性。也不是真的有一個心性上面承載了國土,是心性就是國土,國土就是心性。繞的我也繞進去了,不知道大家繞進去沒有,我跟大家講繞進去就對了,你就隨著法義,隨文入觀,不要有一絲一毫的妄想生起,就對了。但是由於我們習慣了精神、物質這種二元的下意識的形態,一旦說物質、精神是一體的,物質沒有障礙,精神一直長存,它是一體的。哎呀,我們就有點吃不消。「心外無土,土外無心」。
我們再打一個比方,就是我們現前的,這個比喻跟前面的比喻沒有必然的關係,而且所比的這個物,就是所喻的法喻跟前面也不是對應的,我們各聽各的就好了。一切所有的境界,就是這個國土、那個世界,如什麼呢?都好像夢裡邊所見的山川人物一樣。大家都做過夢,夢裡邊有那麼真切的情景,其實我們現在所對的世界,就是我們在夢裡的情景。所以說,夢裡的一切情景就是依著這個能夢的心所顯現的,我們每個人在做夢的時候,你要知道有一個心在作用。所以說如果沒有這個做夢的心,就不可能有這個夢裡邊的境;如果沒有這個夢裡面的境,也不可能體現出來能做夢的心。所以就是心外沒有境,境外也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心,全體境界就是這個心,全體的心當體就是這個境。
大家仔細參究一下,參悟一下。如果真的能夠理解到這個點上的話,你說他這個問題離開了極樂世界,當下現前現實的極樂世界,又另外說出來個唯心,離開了正在說法的阿彌陀佛,又給他頭上安頭出來一個自性,這不就好比離開夢境另外有一個夢心嗎?所以大家才知道,這才叫他錯誤在「彼我條然」,這才是他把本來是一體的東西給分開了。
這是我們對這個問和答的一個辨析,希望大家有所領悟,阿彌陀佛。
下面我們再看一段,下面這段可以說是涉及到一些教法了,雖然這個教法,這個概念也不止一次地給大家講過了。我希望我每講一次,多聞熏一次的時候,大家在意念中,在見解中,就能夠堅固一次見地,不是讓你著這個文字相,而是了知這個心的作用和國土的差別。
我們來看下面一段。「又當知先聖有云,唯此一心,具四種土。一曰凡聖同居。二曰方便有餘。三曰實報無障礙。四曰常寂光也。」
「先聖有云」,這裡其實應該是以智者大師為代表,先聖。就是你沒聽見古來的聖者,大祖師爺們都說過了嘛,因為智者大師他創的天台宗,在我們漢傳佛教裡邊被稱之為講教法最細緻的一個宗派。所以我們確實有時候學習佛法,除了我們說情感上這種信願,多少也要了解一下教法次第。你比如今天我們講這四種土,如果你要了解了一下教法次第,那麼你首先最大的好處就是能知道淨土一旦往生以後,它意味著有多好多省事,多麼的不麻煩。如果沒有往生,依著這個次第去修,得有多麻煩。
第二個,大家信佛可謂心誠,可是煩惱沒有斷盡,貪心依然尚在,所以一被人忽悠往往就帶著這種也許是名利,世俗貪或者也許是法貪吧,但是由於不知道教法次第,容易被別人忽悠。你比如說這會有人出來跟你說,我已經無慾無求了,斷欲了。那斷欲他意味著什麼,斷欲就要出欲界呀,一個是食慾一個是淫慾,他得斷掉,真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欲界就承載不住他。那麼欲界有的人如果說證到初禪,這意味著什麼呢?不吃東西餓不死,就有這個本事了,所以到什麼地步,有什麼境界的呈現呀,羅漢的功德呀,菩薩的次第功德,我們要明白。明白了以後,不會被這些邪魔外道們一講邪知邪見就搞不清楚,就聽的如癡如醉了。
所以你看這裡講到,我們現前的一念妙心,依照著染和淨的差別具足了這四種國土。這是粗線條的劃分,當然他中間也有非常明顯的界線。一個是凡聖同居,待會我們下面還要貫文細講,那「凡聖同居」大家都明瞭,凡夫聖者住在一起,其實就是凡夫的世界,聖者是來度化凡夫的。從第二個國度開始就入到淨土了,但是淨土的差別相,「方便有餘」是最次的,「實報無障礙」是菩薩所居的,證法身的菩薩,「常寂光土」是只有佛才能到得了。
下面我們要看一下,因為祖師爺給他解釋就是為了說明唯心自性的道理,和極樂世界現前雖然在唯心自性中,但是我們依然要往生的功德。
再往下看,「一凡聖同居土者,自分二類。初曰同居穢。次曰同居淨。」就是告訴我們說凡聖同居土裡邊分兩類,一種叫做同居穢土、染土,就像娑婆世界;還有一種叫同居淨土,就像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具體是怎樣的呢?
「初同居穢土者,娑婆之類是也。居其中者,有凡有聖。而凡聖各二。」他分得多細啊,大家要把這個線條釐清,就是光在凡聖同居土裡邊,有凡聖同居穢土,有凡聖同居淨土。就在凡聖同居的穢土中又分了凡和聖,凡和聖各有兩種。
「凡居二者」就是凡夫來講,一個類別就是「惡眾生,即四趣也。」這個四趣是指的什麼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還有阿修羅。這是在凡夫土裡邊,凡居裡邊的兩種最混得差的。雖然阿修羅的福報大,但是他長得太丑了。那麼一入三途的話,這種苦楚真的是太讓人絕望,遙遙無期。有時候我們也反觀一下,你看我們生在凡聖同居土裡邊,算是什麼呢?算是生到善眾生。凡居,就是凡聖同居土光凡夫就有兩種。
這是惡眾生,惡眾生是怎麼來的呢?我們在做善眾生的時候不珍惜,不斷的造惡業,這個惡業造的非常勇猛精進,一天都不歇,一會兒都不歇,控制不住的造,造造造總是覺得說,反正現前果報又沒有來,無所謂啦,修行修行修不過,就依然是不去行。這樣所感的果,就是說等到了三惡道的場景現前的時候,你也是控制不住這個苦,就不斷的受不斷的受,想受點兒樂沒有。因為你曾經造業的時候,善法太少了,相續的都是惡法呀,連一個力量大的決定性的善法都沒有種過,大家捫心看我們現在渾渾噩噩的一天依然如此之過。
所以「二善眾生」就是人天,這是指的「凡」。有時候我們在經典裡面也讚歎過,說作為人道才是真正修行的法器。可能我們再跨越一下視野的話,真的在諸佛菩薩的視野中,六道裡面的眾生也就那麼回事,沒大的差別。因為我們處在一處了,世間不是有一種算一個笑話段子吧,說這個人他不跟比自己強很多的比,他就跟自己差不多的比,然後比不過的就嫉妒,然後自己比他稍微強點了就很幸福。可是在佛菩薩的眼中,說實在的,縱然投生成人,是一個修道的法器,但是造業的強度,也是一不小心就落到三途裡面,所以本質上與三途也沒有什麼區別,很苦,雖然號稱叫做善眾生。這是「凡居」。
那麼「聖居二者」就是凡聖同居裡面的聖人也分兩種。「一實聖」,真實的確確實實是個聖人。大家聽了說,這難道還有不確實是個聖人,是假的嗎?一種是他從凡夫往聖人的過程中,正在進行到聖人的階段,一直在老老實實地走。還有一種他早就成就了,他給你使個障眼法,是化現到這來,這叫做權聖,權巧方便的權。凡聖同居土裡邊的聖者就這兩種,你看「一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七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這個實聖指的什麼呢?具體就是說從凡夫開始修行證到聲聞的四果了,預流、一來、不還、羅漢。或者證到緣覺,也就是我們說的辟支佛聖人。這裡還講到是什麼呢,這是個知識大家了解一下,「通教七地,別十住,圓十信後心。」這是幾等何許人也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什麼叫做通教、別教、圓教,這就又要了解一下天台的教法了。
在天台宗,智者大師當時把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法,他給組織說明非常的清晰,叫做「五時八教」,八教裡邊又分兩種,一種叫化儀四教,一種叫化法四教。化儀四教是指的佛在度化眾生的儀式方法,比如他用頓法或者漸法,或者用秘密法,或者用不定法,各種各樣的方法手段,這就叫化儀四教,我們在這裡不考慮。我們要了解的是化法四教是什麼呢,是釋迦牟尼佛度化眾生的教法內容,化法四教稱之為藏、通、別、圓。
藏教是什麼內容呢?就是以《阿含經》為主的小乘經律論。那麼小乘一說我們就知道它的教法,講的是因緣、生滅、四諦,通過對於空性的分析,慢慢的解析現前的一切現實世界,把他分析的原來是萬法皆空。通過觀法斷掉我們根本輪迴的驅動力,就是見思煩惱,這樣他就跳出三界外了,就成了羅漢了,這就是藏教。藏教說的這個內容是正化聲聞,旁化菩薩,就是主要是針對聲聞講的法,所以他只說到空性,不知道緣起,這就是藏教的大概意思。
什麼叫通教呢?通教就是指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三乘都可以學的法。但是他主要是針對菩薩法,他不是通過分析來悟到空性,他是當體就觀到空性,本來就是空的。為什麼叫通教呢?就是學習這個教的人,有可能通到前面就成了小乘人了,有可能通到後面就進入大乘法了。
所以第三個別教就是只講大乘,不講小乘法。只單單為菩薩而講的,讓他們要悟到佛性,就是中道實相,所以別教就是有別於前,但是他又沒到圓滿的地步,有別於後面的第四個,叫圓教。
圓就是不偏不倚了,圓滿了。他所度化的就是最上根之人,諸法不是圓滿具足的嘛,就是我們說的一切本來具足呀,煩惱即菩提呀,生死就是涅槃呀。
在每一個教法的次第中,比如說,從一個人修行,比如他證到這個境界了,那麼證到這個境界,在藏、通、別、圓裡面表達的不一樣。你看這裡講到的,為什麼講到說凡聖同居土,有真實性的,說到了這個水準才能稱之為聖人,前面的說羅漢四果。第二個就是講到的藏、通、別、圓裡邊,通教的菩薩要到了七地才能稱之為聖人。那麼別教的菩薩,因為別教比通教要高妙,他只要到了十住就開始稱之為聖者了,就斷了見思煩惱。圓教的菩薩就更加殊妙了,他只要進入到十信位修完了以後,我們不是知道菩薩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他把十信位修完了,十信的後心,這裡講到「圓十信後心」,就是指的十信位圓滿的最後一念,馬上要入到十住的初住的時候,就成為聖人,就是這麼個意思。
但是為什麼他還在凡夫所住的國土裡面,就是後面這句話,「通惑雖盡,報身猶在,皆名實也」,就是他證的空性已經不再受後面的輪迴了。可是他在輪迴之中,前面造的業還在,還沒消完。剩下這個業,還必須住在凡夫土裡邊,把他這日子得過完了,這就叫做實聖,真實的正在修成聖人的行者,與凡夫共住在這個國土,就是代表實聖。「報身猶在,皆名實也」。
什麼叫做權聖呢?權是權力的權,但是大家不要這麼理解,這是權巧方便,就是為示實權嘛。他示現的,變化的,為了度化眾生隨行而來的。這裡講到的「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法身菩薩及妙覺佛,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指的什麼呢?權聖就是除了凡聖同居土,後面的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中的這些法身菩薩,大家要知道什麼叫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就是開始破了無明見佛性。就前面講到的,圓教的初住上面開始就破無明瞭,就見法性了,乃至還有妙覺佛,就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琉璃佛等等,將來彌勒菩薩所成的佛,都屬於叫妙覺佛,究竟圓滿了。
那麼「為利有緣」這些話我們常聽,理解起來其實非常妙的,為什麼說「為利有緣」?就是他曾經在這個同居土裡邊,結了好多緣分。那麼結果他不是修出去了嘛,修出去他倒駕慈航的時候,回去度化這些眾生,還得應這個緣,為了跟他有緣的眾生得到他解脫法身的利益,所以「應生同居」。
大家要弄仔細了,為什麼叫「應生同居」了,他必須還應著這個因緣的情態,被牽引著。這個牽引不是我們凡夫的業力牽引,而是隨著因緣,他發心應這個因緣,牽到跟他有緣的這個人的跟前來,在這個因緣中,在同居土裡邊度化他們。「皆是權也」,這都是權聖,所以在凡聖同居土裡,分為實聖和權聖,分為惡眾生和善眾生,總歸構成了凡聖同居土。
但是呢,「是等與凡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四趣共住,故云穢土也。」也就是因為這個國土裡邊,因為有三惡道和阿修羅,所以才稱之為凡聖同居穢土。那好,依著凡聖同居穢土,那一定要有凡聖同居淨土,這才是要引發的隆重推出的國土。
「次同居淨土者。且如極樂國,雖果報殊勝,非餘可比」。你看說到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一般的國土不可比的。「然亦凡聖同居」。雖然如此,但是他的情狀還是屬於凡聖同居土,大家不要因為這個好像說,哎呀,極樂世界還是凡聖同居土,跟我們這好像雖然我們是穢的他是淨的,同一個級別。正因為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所以才妙不可言,為什麼呢?
大家來看,「何以故。雖無四趣」,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而有人天」,不必墮三惡道,但是還得有凡夫人天眾生。為什麼呢?「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所以大家看出來極樂世界的妙了,果報是極其殊勝的,其他國土比不了。但是他並不因為如此,就好像都是聖人,他有凡夫給我們什麼呢,往生者沒有斷惑證真,凡夫往生者提供了機會。雖然沒有三惡道,也免去了過患,但是有人天,為什麼呢?因為「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
我們前面已經講到了什麼叫做得道,意味著最次最次你得到羅漢的預流果,預入聖流嘛。但是這個話聽起來我非常的欣喜,為什麼呢,你看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不一定全是得道之人,像我們這個時代往生的幾乎都是沒得道人,沒有得道的人還可以往生。意味著什麼?帶業往生,沒有到業盡情空的地步,但是可以往生。就因為這個反而給他冠一個同居淨土,非常妙,讓我們有了希望。不是得道的人可以往生,所以在上古判淨土法門的時候,很多還是算非常有知識的法師吧,把淨土法門給判的就是不知道要證到什麼果位以後才能往生,其實都弄錯了。全憑後來善導大師才力挽狂瀾,說到淨土法門就是讓凡夫入報土,當然他這個引用的報土,這裡說到的凡聖同居土,他就有報土的功德。這個點我們後面再理解。
好,我們再往下看,「如經云,犯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即得往生」,這就講到了《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的下品下生了。下品生裡邊哪怕你犯了五逆十惡罪,只要你不誹謗正法,臨終的時候生起了重重的悔恨心,念念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在這樣的情況下「即得往生」。
最近好多同修提問,說念念誠心念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現在還罪過這麼多,怎麼還沒消完。我說一個你要領悟這個法義,一個是像經典裡面講的我們的業力太多了,無量劫來的業力嘛,但是同樣你也要相信他,確實就在這麼消,每念一句,就把未來八十億劫的輪迴可能性給他消去了。什麼時候念的我凡夫心和念的佛心,我這邊念他那邊兒消,他越消越少越消越淨,我越念越切越念越真,這兩個一拍即合,就是我們因緣成熟,正要往生之時。
所以大家看,盡管尚未得道,依然決定往生。所以說,「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也。」雖然我們具了煩惱染污,一點都沒有斷,但是還能夠居在凡聖同居淨土,往生極樂的可能性。
再往下看,這是屬於凡居嘛,「聖居權實,類前可知。」就是在極樂世界他也有實聖和權聖。實聖是什麼呢?「類前可知」我們這裡可以講一下,就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在娑婆世界已經修得有點功德,成為聖位的這些羅漢菩薩們。那麼一往生以後,他還是在繼續修,只不過速速得道,快速增長,還在繼續修。
另外一類呢,就是在極樂世界已經修成就了,在某種因緣下他又作示現,陪著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一起修,這就叫做權聖。其實權聖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其實是倒駕慈航,乘願到娑婆世界的這些人,這些大菩薩們,他本有的如如不動法身還在極樂世界,這也叫做權聖。所以這裡講到的,雖然說「類前可知」,我不這麼講一下的話,可能大家還不知道極樂世界怎麼也有實聖也有權聖。還有一種實聖是咱們這以凡夫身份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開始修行以後,超凡入聖,這也屬於實聖,跟前面一樣。
「但以無四惡趣,故名為淨」。你看為什麼叫凡聖同居淨土,就是因為沒有三惡道,沒有阿修羅,那這就是淨的。免去了下墮的可能,就是你最次最次當個人,而且這個人呢還是一個,怎麼講呢,凡夫清淨海眾。你說他是凡夫,是呀,沒有斷一點兒煩惱,但是你說他是凡夫,他天天跟清淨海眾同步在修不可思議法。希望能斷疑生信,決定得生,太美妙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呀。阿彌陀佛!
那好,我們再後面一句,「或曰,具明土相,復多不同。如無動界,雖是淨土,猶有男女及須彌等。淨土既其不同,穢土亦應不等也。」
你看,這裡就講到凡聖同居淨土穢土,都是根據自己的功德也罷,業力也罷,所在的眾生也罷,各自召感各自的樣子,各自召感各自的待遇。你看這裡講到的「多不同」,就是每個國土裡面的「土相」,就是每個國土裡邊的情狀,他的相貌都不一樣的。舉了個例子說,這還有一個不動世界,不動世界也稱之為淨土,但是他那有男女相,有男女相就表示有淫慾心呀。極樂世界沒有男女相,都是清一色的童男子相。還有須彌,「須彌」來講,那就說明有依地而居為本。不像極樂世界,就是想在地居就地居,想在空居就空居,想在水上就水上居,想在樹上居就樹上居,所以這還是明顯的不一樣的。淨土只有極樂世界果報殊勝,「非餘可比」。大家要生起嚮往心。
淨土既然這樣不一樣,穢土當然也不一樣了,這是從凡聖同居土給大家做了一個介紹。為什麼要說這麼多呢,因為後邊把這四土介紹完了才有一個收尾,就是要說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範疇。我們求往生,從娑婆求生極樂,並沒有違背唯心自性的根本法。但是因為不懂嘛,所以在這裡祖師爺就慈悲,掰開了揉碎了說。
我們今天先只是講了一個一心所具四種國土中的凡聖同居土,裡邊的凡聖同居穢和凡聖同居淨。在凡聖同居穢土裡面也有凡有聖,凡聖各具兩種。一種是惡趣的凡夫,一種是人天的凡夫;聖也有兩種,一種是權聖,一種是實聖。實聖就是真實的,從那一步一步的往上修,到達聖位了。權聖來講,人家早就修成了,權巧示現化現在那裡,這叫實聖、權聖。從凡聖同居淨土而言,像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也叫凡聖同居,為什麼?雖然是淨土,但是他有沒有得道的人,沒有成就的人,作為人天的身份生活在那裡,所以他也是凡聖同居,但是又稱之為淨土。所以,像這樣的一個教法,大家再想深入的了解痛快一點呢,去看一下《彌陀要解》裡邊蕅益大師的註釋,那是跟天如惟則是同步的,而且也非常的明晰痛快。
好,還剩一個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和常寂光土,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得枯燥,反正教法上就是要了解這些次第和染淨差別,那我們下一講再繼續進行。
好,今天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