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諸位大覺佛子們請大家放掌。
今天是農曆的四月初七,週一晚上我們再來學習《淨土或問》。在講之前,我在微信圈裡翻了一圈,非常的熱鬧,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的。因為明天是四月初八,要浴佛,恭祝釋迦牟尼佛聖誕,降生到我們這個世間,所以非常熱鬧,極盡香花莊嚴之事,也是隨喜。大家熱鬧之餘,我相信明天一定會有人去廟裡去浴佛,浴完佛了要想為什麼要浴佛?佛為什麼要被我們浴?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降生到這個世間?他憑什麼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我們每週都在聽,天天都在發佛法是何等法?這個要常想。我們感恩釋迦牟尼佛在兩三千年前這樣的一個時間段所傳的教法,我們現在依然還能這麼有憑有據的,現前能夠四平八穩的來學習,這是在末法時期最有福報的,算是具足正法根器的弟子了。
特別是隨著《淨土或問》的開講,大家要知道,《淨土或問》它後面不斷地展開,對於教法,就是佛法三藏裡邊的經、律、論的了解,它是有條件和要求的。一般人如果沒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的話,根本就聽不懂,不知所云。因為我們是為了應當初的願力,把《淨土十要》要講一遍,《淨土或問》在其中問答論裡邊可以說是極其深邃的一篇論文,比《淨土十疑論》要難得多,請大家一定要用心。在學習之前,如果你有閑暇的時間先翻一翻,熟一下文句,講完了之後,再多聽幾遍。特別是從上一講、這一講乃至下一講,在發揮核心義理的這些部分,如果你覺得離心太遠了,它就是枯燥的教法。如果大家發心真的是為法、為道,這就是醍醐灌頂。
現在我們已經是六七個群了。我想起印光法師那會印書流通出去,有的佛弟子就問他說:「這麼多書流通出去,真的有人看嗎?」印祖當時回答說:「不求有人全看,一百本裡邊能夠看幾本的已經算是好的了」。我們雖然有六個群,算起來三千人在線上,怎麼可能人人都在聽,次次都在聽。哪怕有一部分人,少一部分人甚至零頭的人能夠長期堅持,我也是非常願意講和感到欣慰的。說實在的因為新一期的法務又開始了,普陀山這邊越來越重,這回來半年的好日子已經差不多也到頭了,開始講的法務一太重,這氣又開始不夠用,所以請大家也珍惜這個因緣,不枉我在這信口開河,祈請大家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佛法真實不虛。
今天我們講《淨土或問》的第十講。前面的問題全部是以啟建信願為主,信願行的三資糧中實行就是念佛,後面從今天開始講的問題就落實到行門上來了。當然我們一說行門,就覺得這就是應該功課呀,具體的數量。行門,是指的從道理上讓你明白是怎麼行,怎麼得,怎麼證,理在哪裡,怎麼去行,是從這方面契入的。所以《淨土或問》行文組織裡面好像都是兩三個比較簡單簡明的問題,再配一個龐大的討論。你看前面的體裁就是這樣子的,其實這也跟我們佛法通常的開示方式,複雜的簡潔化,簡單的深入解說,是一個套路。從總而言之就是為了斷疑生信,為了截斷眾流。
好,我們來看第五問,上次已經把第四問講完了。
「問曰,既謂淨穢融通,塵塵極樂,何娑婆獨不免於穢耶。答曰,凡夫業感,即淨而穢。佛眼所觀,即穢皆淨。豈釋迦報境而果穢哉。」
這個問題很短,一下子就把問答全部讀完了。因為上一個問題的尾部留下來這樣的一個論斷,說是「一塵一佛,本具彌陀,塵塵極樂。」人家就提出來,既然說塵塵極樂,淨穢重重無盡相攝相入,那為什麼娑婆世界是穢土?極樂世界所謂的七寶莊嚴而成,可是娑婆世界都是黃土、磚頭、瓦礫呀,所以就這個來講的話,引出了前面唯心自性的詮釋中,對法界無盡,淨穢平等,重重的這種境界,你說的是對。可是現實中娑婆世界還是穢土,這你說不過去呀,大家有目共睹的。我們平常也常說到所處的國土叫五濁惡世,漏劣的很。但是世俗人又會覺得人生很精彩,世界很奇妙,他會寄予無限的情懷,為什麼會有這種不一樣呢?就是著眼點不一樣,所以才有染土和淨土的差別。
正如回答中所說,一個是凡夫業力所牽引的,他是善惡業交匯的,召感而來的國土,是凡夫的業感。從佛的眼中的他是大願所成滿,他的平等心所現,他不是召感,他是妙觀,從智慧的觀照中,是佛眼所見。這就是差別。
所以我們從這個問題中要也要明白,就是所謂的法界國土,它真的是沒有什麼淨穢苦樂差別的,在根本上講是平等的。差別如何出現呢?就是因為你認為真的有個淨,它就有穢,這樣就是穢土;如果你淨穢等觀一塵不染,那它就是淨。所以大家也要把這個前提弄明白。因為有時候我們也懂得好像唯心所現的道理,但是我們會下意識的判斷成什麼呢,好像凡夫造業所感的這個世界,它是用一種業的力量堆砌出來的。佛的清淨無染也是一種力量顯現出來的。他好像是各自驅動出各自的世界,這個就太有為化了。你看這裡講到的「即淨而穢」這是凡夫的境界。平等的淨土,但是凡夫在本來平等上,起了不平等念。
大家在生活中仔細想想,我們為什麼覺得這個國土是苦的、染污的?因為我們所有的眾生,都是所謂的力爭上游,要好要對要強,人往高處走,要有理想有目標,因為有了這個追求的好,舒服,就會有不好。你求一種樂,就會有不樂,因為你求的心是念念滿足不了的,所以你感到的全是不好,是苦。縱然有時候覺得好、樂,它也是一時一會兒,過頭了還是會不好與苦,這就叫做「即淨而穢」,因為是妄想分別呈現的。
但是在佛的平等念中,他不求樂不求好,所以他也沒有所謂的苦和不好,這就叫「即穢皆淨」。雖然穢土在佛眼中都是淨土,因為無我無人嘛,非空非色。淨土就叫淨度,只要一度,就不在這苦樂染淨上去在乎他,了解他,你只要一分別苦樂染淨就只有煩惱。大家不要把這個情狀好像想得多麼高遠,自己難以契機,你現前想想,我們現前每天生活中的念念所形成的這麼一念,你演習一下,就能夠頓見分曉。
為什麼?我們反觀自己的苦楚,不圓滿、不美好、不完美的事。我們要追求好,追求完美,大家想想,你把求美求好的心念稍微放一下,不要說徹底放下了,稍微把它沉靜下來,就都會覺得清涼的很。當然前提是你也不具足世間的貪、嗔、癡,也不求美好、完美乃至解脫,都不求了,一念都不生了,一念的事,這是從作用上而言的。大家嘗試著試一下,一念分別都不生的感覺。
所以,同時我們也不能夠由這一套理論,或者現世的好像學習這個妙理,剛才講到即淨穢,就從現象上也要認定它的不同。實際上分別心所感的就是穢顯現,平等心所感的就是淨顯現。雖然你沒有淨穢的分別的念頭,但是並不是意味著沒有淨穢的作用,還是有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求生西方。但是我們見到娑婆世界是這個樣子,釋迦牟尼佛見的娑婆世界其實就是他的常寂光土,究竟實報。世尊在講經的時候,在靈山上也給聽法眾看過他的淨土。就有人懷疑,你釋迦牟尼佛也是佛,為什麼在穢土呢?他就即刻把他的淨土現給他們看,說我常住在淨土,從來沒有離開過淨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娑婆世界也同樣如此,是因為我們眼中才是穢,在諸佛菩薩的心中是恆常清淨,極盡莊嚴的,不用懷疑。這是第五個問題。
我們再來看第六問。
「問曰,含攝無餘,吾信唯心之大矣。圓融無礙,吾信唯心之妙矣。奈何尚滯迷情,未離穢業。則吾唯心之土,何由淨耶。」
你講的唯心自性,我知道了,我不會再誤會這個心這麼小,這麼局限,而是週遍法界,非常妙不可言。但是我實際的情況,還是停滯在迷惑凡情中,沒有離開染濁的身口意業,那怎麼辦呢?你說唯心淨土,我怎麼進這個唯心淨土呢?所以大家看這兩個問題,前一問是從依報而論的,這一問是從正報而言的,前面是客體,這裡是主體。他問既然你說唯心淨土圓融無礙,可是問題是我現在自己煩惱呀!大家都會有這樣的,佛法是很妙,可是學也學了聽也聽了,自己還是煩呀,我也煩呀,怎麼辦呢?
「答曰,心垢土垢,心淨土淨。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通常的佛法道理,萬變都不離這個原則,但是具體你要選擇一門,就是怎麼去淨,有辦法。
「夫欲淨其心者,捨淨土之修法,他無能焉。」就是你想淨,我告訴你,好好修淨土法門,除去淨土法門,其他的你基本上成就不了。所以這一問呀,才算是最接地氣的,因為道理和現實行持的脫節,就是雖然我們也給大家講,在這樣的見地下,至少在理解上我們是有受用的,這個沒錯。因為我前幾次講的也有同修反饋回來說他真的也是聽的,覺得前所未有,又解開了好多心地的疙瘩。但是當前的境界中,我們不得現前,還是凡夫呀!這裡講到的,「尚滯迷情,未離穢業。」就是由於在煩惱分別中,我們拔不出根本業緣嘛,《地藏經》講的地藏菩薩說讓他「拔出根本業緣,遣悟宿世之事」。我們現在沒有這個能力,依然還是什麼呢,種現相熏相生,現行起來還是染的,不能夠淨的。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心淨則國土淨,心垢則國土垢,確實如此。
這個原理,今天利用一點點時間,從唯識上給大家講一下,為什麼叫做種現相生,就是現行熏種子,種子發現行。怎麼個原理,以前在《百千萬劫難遭遇》的題目中也講過了,就是在人的輪迴中,不要說輪迴中了,就是念念的起伏中,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像瀑布一樣,就是我們的業習行為種子含藏在那裡邊。如果我們是凡夫的心,本來就是一念無明分別啟動以後,就變成雜染的了,在雜染的發揮中它會變本加厲。比如為什麼在淨土宗裡面有一個叫做「三世冤」,其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就是我們這輩子其實還是帶著貪著,包括修行也是帶著貪心去修,熏的種子它是原形,不會給你打折扣的,也不會給你添油加醋的,就是原封不動當時你真實的心念。
那麼熏進去的種子,它變現出來將來的果,或者下一世的果的現形,就是你因果成熟了,果報現前了。果報現前了以後呢,你貪著的那個慣性還在,又在現前出來的境界上進一步的深化貪心,貪瞋癡,再把它挑逗出來,讓它進一步的發揮,就越來越重,所以一世不如一世,一世比一世猛烈,你的果報就一世不如一世。這就叫做「種現相生」。
變成了真實的世界,引誘你繼續發揮貪瞋癡,又有了染著的心念,給你藏在阿賴耶識裡面了,這就叫做現行熏種子,又給你熏進去了,比上一輩子的味道還濃。熏進去的種子含藏在那裡,再下一世果報成熟了,繼續變現。就在這樣一個根本業緣,這就是凡夫的心,拔不出來。所以在這樣一種凡夫心所熏的習氣種子裡邊,我們怎麼變現出來佛菩薩的淨土呢?從中也可見根本上就是心念、心識出了問題,擺脫不了這種染污。種下的染種子成了未來之因,又鐵定的在輪迴的配合中,在穢土的呈現裡,一直這樣相續不斷。
所以在回答問題裡面就說到了,「心垢土垢,心淨土淨。」引用維摩詰講到的,你要想淨土呀,你要先淨自己的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當然這一句話是一句熟話,可是多少人對這一句熟的話起了生的解,夾生的去解釋它。所以再提醒一遍,心淨則國土淨,這裡的心就是我們週遍法界的現前一念,不是我現在打妄想第六意識的這點局限心。
為什麼要這麼講呢,就是現前一念所現的,也就是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所變現的。講第八識有一句話叫做「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變現,內變根身,就從主觀上變得有一個有情的我,這是我的存在;從客觀上變現隨著我而跟進上來的國土,正報依報都是阿賴耶識變的,全是心的作用。所以我們這裡通常說的當淨其心,就是指現前我們的意識心,妄想心。這個是太小了,不著調的,當然意識心、妄想心也是心的一類,一個小部分。可是真正要去淨的是什麼呢?是週遍的法界心要去淨。因為我們現在週遍的法界心,凡夫都是染的。所以換句話也就是說,讓「內變根身,外變器界」的阿賴耶識,讓它轉識成智,這就叫淨心。
但是我們也要知道所謂的淨心,既然是淨的阿賴耶識裡面所有染的種子,這些內容是非常廣大的。它既包括了錯以為是我自己,就是我自己這個根身,一般我們下意識的以為淨心就是淨我就可以了,你不要忘了還包括一切的外在世界,甚至外在的世界佔的份量還更多。比如說我們現在的國土人就這麼點,但是山河大地那麼大,雖然依報隨著正報轉,但是我們也往往忘了,正報也是憑著依報來定質量的。
我們上一講講到「萬變不離其心」的話,我們除了可以從自身下手,這就是自利,斷煩惱證解脫,還可以從外在的依報世界下手。因為不管是主觀的我、我們,和客觀的世界,都沒有離開現前的一念心。要心淨則土淨,淨心、淨土其實根本意義上講,都是在淨心。前面的這個心是指的我們第六意識,後面的這個心指的週遍法界。然而淨土最方便的,怎麼淨呢,就是去淨土去淨心。你既想淨心導致國土也淨,又想國土也淨讓我們的心淨,最完美的是什麼呢?就是去極樂世界去淨,去淨土去淨。
所以今天為什麼要套用一點點唯識的法講,就是這個道理越發才能顯出淨土的殊勝。怎麼個意思,可能這個比較難一點,在佛門裡唯識佛法有一個《八識規矩頌》,這是唐僧玄奘法師作的。《八識規矩頌》裡在描繪第八阿賴耶識的狀態的時候,首先說,如果它是輪迴的狀態時,是「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做主公。」這是講到第八阿賴耶識,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它受持著、含藏著,也就是我們說的它端著這些我們的業熏習成種子,執持在裡邊,再變現下一生的根身和器界,也就是國土。「去後來先做主公」,就是在染污的情況下,輪迴的驅動中,就是它做平台、做引擎。這是在我們現在在心染、心垢土垢的情況下,阿賴耶識是這麼個狀態。
那麼如果我們開始修行,一點一點的像通途佛法裡面的,從五停心觀、四念處、八正道等等這一系列吧,反正是八萬四千法門,從這裡開始修行,慢慢會怎麼樣呀,修著修著到了登地以後,就開始超凡入聖。超凡入聖到什麼程度時候阿賴耶識才變成淨的,而不是染污的呢?「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可能大家沒聽過這些話,這是什麼意思?告訴大家一下,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在轉識成智的時候,它是隨著第七末那識轉,末那識就是我執。隨著我們修六度萬行,佈施、持戒、忍辱,會我執越來越淡。淡到一定的程度,他會破掉我執,再開始隨著我對法的執著,再破掉法執。所以第八識的清淨程度,是隨著第七識綁定在一起的。
如果菩薩修行到第八地的時候,叫「不動地」,它就會捨去我執的作用,藏在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會斷掉,這就叫做「不動地前才捨藏」。「金剛道後異熟空」是什麼呢?到了十地菩薩以後,十地菩薩以上所得的禪定就叫金剛定,因為再不會壞了,比喻像金剛一樣,這不是才講了《金剛經》嘛。這個時候會出現一個什麼情景呢,因果的形相空掉,也就是到這時候才叫做因果真的是沒有因果。
印祖在《印祖文鈔》裡面老講到說,因果是大智者、大聖人出世度化眾生的大權,權就是權巧方便。從根本的佛眼中,因果確實是沒有一個行相,什麼叫行相呢,不是我們長的這個形象,是行動的相狀,就是沒有前因後果的作用。所以叫做「金剛道後異熟空」,異熟空,異熟是什麼呢?也是阿賴耶識這個名字,為什麼,在它裡面種子現行呢,因為異地,比如這一世在人道,下輩子到了畜生,或者到了餓鬼,這就叫異地;異時,這一生的種子下輩子熟;變異,就這輩子種的因不一定是這輩子情狀,就比如你這輩子是男的,那你造了一些業,是以男子的身份造的女的習氣,下輩子就給你變異成了女的了,叫變異而熟,異時、異地、變異而熟,所以阿賴耶識又叫「異熟識」。
到金剛道後他就不會異了,而叫做「無垢識」,開始轉智了,有時候又叫「阿陀那識」,清淨的。在這種情況下,「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剎中」,就是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這叫果相,就是從果位上轉成這個狀態。因地裡面一切的種子呀,都成了無漏的智慧,無垢的識了。所以為什麼我們乘願再來娑婆的時候,所有的法都成了度化眾生的妙用,因為你不染著了。包括原來以為的染法,甚至是殺、盜、淫、妄法都成了妙用,又為這個無垢的識,就是因為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引發出來的功德,所以「普照十方塵剎」中。
這是給大家講的在我們這個國土裡邊,依著唯識佛法轉識成智,大概從第八識下手來看,登地以後到了第八地還是這番情形,才能得道。在我們這國土裡邊想要得到淨土,先淨其心,就這麼個淨法。所以你想到了八地以後才到這種地步,那我們在八地以前,了生死以前,得多難呀!為什麼要三大阿僧祇劫。
但是只要你去修淨土,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法聽明白了,對比上,修淨土是怎麼一個訣竅呢,你只要一往生到淨土,染的種子「種現相生」就沒辦法再進行了,因為什麼?染的種子沒有辦法找到對像繼續熏了,一個是它沒有辦法現行就變不成果報了,因為要因緣一拍即合呀。可是只有染污的種子,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的,外邊沒有染污的因緣促使你這個種子發揮,這個就妙了。這就叫「帶業往生」,還能夠不墮惡道,甚至連惡道的名都聽不到,妙就妙在這,染污的種子它沒辦法現了呀!既然沒辦法現行第二步導致什麼,就不能再重新熏修染污的種子了。那就等於圓證三不退,只能進,退不了,所以這就叫橫超手法。
一定要聽明白,所以雖然說了「心垢土垢,心淨土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但是最後的總結卻是說「捨淨土之修法,他無能焉」。就是這樣子的,這就是橫超手法,這就是帶業而不受業報的因果。我們一般都以為說,哎呀法師,你這個淨土講帶業往生的這個業不受因果了,難道因果是亂的嗎?他就不相信因果了。大家要相信這依然還是因果,你只要相信有帶業而往生依然不受報的因,就會感到橫超到極樂世界,真的去享受那個有業而不受果報的果。還是因果相符的,你搞清楚,因果是永遠不壞的。這就叫做「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只有往生西方,才能夠淨心淨土,最好的方法。
當然,我們這個是從偏讚淨土上,一生成辦上,乃至易行道上這麼講的。不是否定佛法就不能在這個國土修,可是確實淨土它勝義方便。這個心垢土垢,心淨土淨啊,真的是如此。各修各的,你修好了,你的世界國土就好了。
我給大家舉個實例吧,不舉點現實中的實例的話,我們總是覺得說服力不強,沒有現實意義,不能在生活中運用一樣。我告訴大家,生活中點點滴滴一切場景都在闡述這個道理,你比如我們昨天傍晚經行回來,路過圓通寶殿,正好碰到和尚師父,我師父也去了。就跟著就這麼走,在普濟寺的大圓通寶殿,抬起頭來瞻望那尊毗盧觀音,每次都覺得真的是像活的一樣,非常慈悲,就是慈悲到極致的,一切的香客、眾生來了跪在他前面都能滿願,都行,怎麼都行,這就是觀音菩薩。每到此時我就看到,昨天因為傍晚的時候,世間法裡邊他都想投機取巧,白天進寺院還有個門票香花券。所以很多導遊,就是傍晚時分寺院下班了不設門票,他帶著旅行團來了,所以這個時候也是一大高潮,大家都跪在這裡來膜拜。
我就觀察一下,不管是誰,任何一位禮拜的,所有的眼神清一色全是規規矩矩的虔誠的、瞻視的、祈請的,無一例外。我就想想為什麼?菩薩老人家端坐在那裡,慈眉善目,大家都是虔誠恭敬。我就想難道這其中就沒有一個脾氣不好的嗎,嫉妒心強的嗎,或者性格陰險的嗎,不可能沒有呀,這麼多芸芸眾生,一人一個習氣一人一個秉性,對吧,甚至裡面壞人也有,惡的人也有。但是為什麼他們看觀音菩薩的眼睛全都是善的,是清淨的。我們觀想一下,如果我們是觀音菩薩,因為我們修的好,所以才能召感的都是清淨的。為什麼我們凡夫跟旁人打交道的時候,或者交流的生活中就一定有起恶心、動歹念的時候呢?或者召感來別人對我們的傷害,對我們的誹謗,可是一見菩薩就是清一色的透亮恭敬。就是因為觀音菩薩他就是心誠的對一切眾生,感得一切眾生心誠的對他,這就是心誠則眾生誠,心淨則國土淨,就是這個道理,真實不虛的。
所以大家也就認命吧,我們有時候,其他人對你的眼神不好,有的人天生看不慣你,有的人就跟你作對,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對人家不忠不實、不誠不敬嘛!所以這就是這個問題告訴我們的一個作用,特別是後面是為什麼是「捨淨土修法,他無能焉」。我們這裡是小小的切了一個切片,就是從阿賴耶識的角度來講,到了八地以後才能得這樣的功德。但是我們一旦往生了以後就具足這種功德,沒有受熏持種根身器的輪迴的力量來牽引我們,就這麼妙。這是第六問。
第五問和第六問都非常短,但是大家要明白,這裡邊是有鋪墊的。其實鋪墊的節點是什麼呢?就是為什麼我現在沒成就?問題出在哪裡?我應該怎麼修?我想要修但是我不明白從哪修。先從道理上明白,然後再從道理中講的點上來修,淨心、修心、明心。所以第七問就比較龐大了,大家來聽第七問的時候,一定要多多的作意。
「問曰,淨土修法,其詳可得聞乎。」
這個是常規的,我想修淨土,確實你講的,修淨土就可以了,具體怎麼個修法,能不能詳細的給我說說。哎呀,類似於我現在說,網上的圈友們,說頂禮師父,頂禮法師,法師慈悲,打擾您一下,若有不恭敬非常慚愧,懺悔,然後開始請問法師,怎樣怎樣,就是自打我開始講法到現在,一直都解答的都是這一類問題。沒有深化過,沒有超越過,永遠都是這些問題,這也是說「其詳可得聞乎」。你看《佛說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淨土三經就擺在那,他還要問說怎麼個修法。
當然,這一問也是功德無量的,因為每個祖師都有每個祖師的緣法,每個聽法眾都有每個聽法眾的受用,必須要因緣具足成就了,才能起這個作用。所以我們來看,「答曰」,這一答就答多了,一段一段的來聽。
「淨土無修,修因迷有。法無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類。」
這是一個開場的總說,總持說法。為什麼說「淨土無修,修因迷有」呢,為什麼叫「淨土無修」呢,大家能聽的明白嗎?「淨土無修」就是本具的佛法,根本的境界,本具的佛法來講,不用修。為什麼?你一說修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念了嘛,修就是一個煩惱念。你有了修,有了不修,就會起鬥爭,你像我們現在說你修行好,他修行差,那不就是這染土就展開了嗎。所以這裡講到「淨土無修」,淨土本來就是淨的,不論修和不修,不論說染污清淨,本來就清淨,你要修個什麼呢?本來就是淨土,一切法界就是淨土。
說起這個我要講講,我前幾天在微信上就妄談了一下般若。有一個同修的道友,他發了個微信圈。我可以跟大家講,讚歎一下,他確實是真的是一個大修行人,我有時候把他戲稱為叫修行狂,他能夠發心,他是我們北京某中醫院的一個大夫。他去五台山拜山,原來我不是前兩年繞著五個台頂拜過兩年嗎,他也了解這個消息了,他也去這麼發心,但是他上班沒時間。
他就利用週末的時間搶著今天下班了,晚上趕緊去到五台山,第二第三天美美的再拜他幾十里路,三步一拜,拜到哪記住了,趕緊回去上班,下次的週末因緣成熟了,他又發心去拜,就這樣的一個同修。也到其他地方去參訪,親近善知識,恭敬供養,真的是一個赤子的佛弟子,沒見過這麼少見的,內心十分讚歎。但昨天也跟他鬥鬥法一樣,他發了一個圈,說「哎呀,修行是十分幸福、快樂、究竟的事」,然後配了一張圖片,好像因為是文殊菩薩聖誕嘛,應該是五台山還是文殊菩薩的圖吧。當時我就評論了一下,我說「修行呢,是幸福快樂的事,沒錯。但,不是究竟的事」,然後我說「不修行才是究竟的事。」大家也要聽對,不要聽錯,這跟斗禪機一樣跟他戲論了一下,妄談般若嘛。
這就是「淨土無修」的意思,佛法無修是真法。因為你有修就有分別,就不是本來面目,但是為什麼又要提修了,前面我們講到了,因為「奈何尚滯迷情,未離穢業」。因為我們現在在迷惑中呀,我們還在穢土裡,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不能光說本具的佛法,還要講緣起的佛法,要大力的提倡要信解行證,要信願行,要去修。
在修的層面來講,這第一個是說「淨土無修」,但是因為有人有迷情,所以「修因迷有」。可是在修的本質上來講,法是沒有高下的。你抉擇法門,沒有什麼好壞,包括我們現在勸大家修淨土。有時候我可能會說勸進去勸的已經甚至走入極端了,不是的,是就著我們此情此景,這一世這個樣子,所以才說最適合的就是極力地提倡淨土,也是針對這個時代的人,我們的本事特點而講的,不是說淨土法門和其他的法門一比,就真正意義上的有好壞,是從契機的道理上來講,說淨土最契大家的根器,才說第一方便。
因為根器不同,所以修行也分了很多的法門,實際上大家想想,真的是有時候說到八萬四千法門呀,一點兒都不為過。如果著實論的話,可以說一人一個根性,眾生有多少就有多少法門。你不信仔細觀察,你也可以噹噹法師就知道了,你發願乘願再來當法師,你就知道,為什麼菩薩要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問題太多了,一人一個樣。不要說通途法門,就光說淨土,再退一步,光說信、願、行,我跟大家講,也是有不同的根性,它會體現出來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核心之處。
我們常講往生三資糧信願行,就是從不同的人來修起來的話,他使的勁兒也不一樣。有的人是偏重於信而帶動願行的,有的人是偏重於願來挑起來信行的,有的人又是著重於行來增進信願的,一人一個樣。總之,信、願、行我們常說的一個鼎的三個足嘛,是相互離不開的。我跟大家講,光信願行裡邊,也有信分信願行,願又分信願行,行又分信願行,就真的是跟三輩九品一樣。我們今天也就藉機感受一下,我相信諸位同修都在這個範疇中,各式各樣的。
比如光說從信來講,信有什麼呢?也有信信法,也有信願法,也有信行法。信信修法是怎麼個修法呢,就是從信心上下手,信心上增進。打個比方,《觀無量壽佛經》最後講到下品下生,連那樣的人,五逆十惡都造過了,臨終一念悔心生起來,善知識一開示,一念佛就能往生。連這樣的人都能往生,就讓一般的人就更生起信心了,我肯定也能往生。這個就是對這個信心引發的,生起了往生的信心,這就叫信信修法,我不知道我講的大家聽明白沒有。就是由於相信他那樣的也能往生,那我肯定也能往生,信這個法,信這個道理,而讓自己生起了信心,這我就稱之為信信修法。那什麼叫信願修法呢,這個我們就常給大家講,就是要願生西方淨土中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什麼叫做信行修法呢?就相信每一句佛號的無上功德,每一句佛號的消災免業作用,具有無上的能量。念念消都是真的像經典裡面說的,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就叫信行法。
從願力來講,什麼叫做願信行法呢?願信行法就是相信彌陀的願力,對成功往生而起的核心作用力。就是淨土法門如此的殊勝,你可以放開大膽的去投入到他的懷抱,不要有一點後顧之憂,全憑託給阿彌陀佛的願力在其中,整個框架一個網撒開了,一個人都漏不了,你相信這四十八願就是有針對性的,就是為我發的,這就叫願信法。那什麼叫願願法呢,以願力為主導,我要發願而去,還要乘願再來。我為了乘願再來,能夠證無生忍,在苦海中度化眾生,故而要發願而去,兩個相互作增上,這就叫願願行法。什麼叫做願行法呢?以念念求生西方的這個願力,這個願力一肩兩頭兒,又擔起了真切的信心,又引發了彌陀聖號的憶念執持,這就叫願行法,以願發行。你看願裡邊也有信願行。
行裡邊同樣也有信願行。怎麼個行信修法呢?行信修法,就是有一些同修他是這樣的,一天的二六時中他憶念,他一切的行儀中,一切的吃喝拉撒中,甚至不管是修行乃至不修行中,他的造善業造惡業中,都是深信阿彌陀佛西方三聖悉知悉見,歷歷在目。就是說你做功德、犯業障,所有的你最肮髒的念頭、最殊勝的願力、所有的一舉一動、一心一念你都知道都有西方三聖作伴,常住其頂,同步常在,這就叫做行信修法;什麼叫做行願修法呢?就是我們通常講的萬善同修,一切的功德,下意識的迴向與眾生同生西方。做得往生想,增上蓮品。這就一切的行門,都是投向於自己願生西方的願望,這就叫做行願修法;什麼叫行行修法呢?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念佛正業,給徹底的發揮出來,帶在一切的修法,乃至治生產業中,生活場景中。懺悔的時候念佛,做功課也是念佛,迴向也是念佛,乃至見了同修道友打招呼也是念佛,平常說個口頭禪也是念佛,被嚇了一跳也是念佛,好事來了歡呼一下也是念佛。這就叫行行修法,行不斷。
所以這裡講到「法無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殊,修分多類」,光信願行裡邊,你看我這麼就跟打妄想一下浮想聯翩,引發出來這麼多的狀態,其實也是我們常修行者的一個狀態。可是大家要知道,無一例外都是念佛,就是念佛法門,就在其中。所以這是我們對於這一大句子的解讀。下面我們再看:
「總有三門,一曰觀想,二曰憶念,三曰眾行。皆依極樂彌陀以為之主也。一曰觀想者。」
這就開始總攝的三個法,不論你以上的各種根性,各種側重點吧,或者諸行的類別中,總的來講不出三種行門,全部可以給你攝盡無餘。什麼行呢?第一個,觀想;第二個,憶念;第三個,眾行。但是不管你修這些行法,如何如何的相應。根本的對境全部是以真實的,大家一定要掌握這個,不是又告訴我們要什麼心性上呀,唯心自性呀,什麼當下,不搞這個。都是根本的對境,以正在西方的極樂教主阿彌陀佛為主,就是當真就是以他在十萬億國土之遙,阿彌陀佛活靈活現的存在感,作為我們的對境起修的正業。所以才這裡講到「皆依極樂彌陀以為之主也」。
那下面開始呢,就開始分門別類的講觀什麼,怎麼個觀想,怎麼樣憶念,如何叫眾行。非常的豐富多彩了,時間關係,我們就且聽下次再講。
好,今天呢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一起來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明天就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聖誕了,當然雖然開頭那麼講,但是希望大家在參加浴佛的時候,還是能夠法喜充滿,還是能夠殊勝相應,還是能夠迴向願生西方淨土中,在那隨時隨地,不用去浴像了,直接就見釋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