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各位大覺世間的同學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淨土或問》的第九講。這兩講的內容,從教法理論上來講是非常的緊湊和繁雜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夠豎起耳朵,聚精會神地把層次、差別能夠聽清楚。
我們今天也就開門見山的接著上一講,因為這個問題一開始大家都知道,就是唯心和自性淨土彌陀,和西方淨土說法的彌陀,不能夠融匯貫通,而導致把它從一心中給割裂開來,不圓融的一種見解所提出的問題。那麼天如惟則法師除了把心性的廣大、週遍,給做了一個介紹之外,後面就開始緊接著講到一心,現前的一念心性,具足了十方三世所有國土的情狀。從整個的差別相上來講,可以分成為四類。這四類是從凡夫到最圓滿的佛,乃至中間的諸差別相,而顯現出來的優劣不同。
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給大家介紹了一個「凡聖同居土」,相信只要聽我講法的同修早已耳熟能詳了。但是這次講的「凡聖同居」有別於以往的,一方面「凡聖同居」裡邊有凡有聖,在有凡有聖的同居土中,又有「凡聖同居穢土」和「凡聖同居淨土」。穢土像娑婆世界最典型,裡邊有凡,凡裡邊有惡眾生也有善眾生;有聖,聖裡邊有實聖,真實的聖人,也有大權示現乘願再來的聖人。從同居淨土的極樂世界作為典型代表而言,裡邊為什麼也有凡,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搞清楚,為什麼極樂淨土作為同居淨土也有凡,所以才把它稱之為同居呢,就是因為往生者未必都是已經得道的人。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信息,大家要讀懂。
今天開始我們就來看第二種國土,叫做「方便有餘土」。大家來聽論文:
「二方便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道者之所居也。何則。若修二觀,斷通惑,盡塵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變易。所居之土,名有餘者,無明未斷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釋論雲,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
這是第二段,就講方便有餘土。在這裡邊首先我們要了解幾個名相,也就是佛學的名詞。「二乘」,這就不用說了,就是指的聲聞和緣覺,也就是羅漢和辟支佛兩種聖者。「三種菩薩」是指的我們上一講給大家介紹的通、別、圓,除去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的三種菩薩的境界。
所謂的二乘和三種菩薩,為什麼這裡講「證方便道之所居也」呢,「證方便道」說明他就沒有上真實道,最基本的標誌就是沒有見到中道佛性。二乘來講,屬於見到偏空的智慧。菩薩來講,他還沒有真正的進入破無明、證法身的這種中道智慧,但是他斷的煩惱也足以支撐他不必再輪迴三界了,在這個層面的時候就叫「方便」。
這裡所說的「修二觀,斷通惑」是什麼意思呢?「修二觀」就是指的空觀和假觀,這是又一個名詞概念。「空觀」,就是觀空性,只觀出世間的形而上的空性第一義諦。「假觀」,就是在空性中還有緣起,從緣起中體現空性。他證到空性,以空性作為背景,在緣起中觀出來的空性,才是真正的高質量的空性,就像我們說在紅塵裡修行出來,才是真正的修出來,所以它比空性要高一些,這就叫做「修二觀」。具體來講羅漢、二乘是修的「空觀」,通、別、圓三種菩薩是修的「假觀」,這是羅漢和菩薩的差別。
這裡又講到「斷通惑,盡塵沙,別惑無明未斷。」這又是一個概念,所以大家看今晚的概念層出不窮,要聽好。「惑」就是指的煩惱,又叫「漏」,又叫「垢」,又叫「結」,總歸就是讓我們起心動念,念念不捨的都屬於煩惱。在煩惱裡邊,就是煩惱斷到什麼情況下就成為聖者,跳出三界呢,就是見思煩惱斷乾淨了。見思煩惱,因為是三界裡邊的人啊,都必須從這裡下手,才慢慢能夠轉凡成聖,所以這樣來講的話,就是羅漢也罷,緣覺也罷,菩薩也罷,都要斷這個「惑」。所以這裡有一個詞叫做「斷通惑」,就是指的斷了見思煩惱了。
「盡塵沙」,「塵沙」是指的菩薩的惑,塵沙惑。但是我們千萬不要錯解,塵沙惑不是說菩薩的煩惱像塵埃、沙子一樣多。是由於證到菩薩位以後,他得度化眾生,度化眾生的時候,他在證菩薩位之前,有的事他經過、幹過,有的事他沒有經歷過,不知道怎麼個套路。所以他證到空性以後,迴首去度化眾生的時候,有的他幹過了就得心應手,有經驗了有緣分了。有的他沒有幹過,他就心性比較暗昧,不能夠通達他沒幹過的這個法。沒幹過的這個法,不能通達,要用這個法度眾生,就會有障礙,這就叫做塵沙惑。所以菩薩度化眾生,要具足塵沙無量無數的法門,如果不能具足就是障礙。所以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塵沙盡」是指的斷了見思煩惱,出了三界以外,開始像菩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面臨的這一切障礙和考驗,一一都得通關,都得自在,都得利他,這種情況下才叫做「塵沙」斷盡了。
最後講到「別惑無明未斷」,這個前面叫「通惑」,後面就叫「別惑」。為什麼叫「別惑」呢?無明煩惱是證到登地的菩薩,一般來講才開始破無明,所以他只是針對菩薩而言的。「無明」是什麼呢?是障礙中道的煩惱,障蔽中道實相之理。你看前面的話,不管二乘也罷菩薩也罷,他不是執著空、凡夫他就執著有,又有菩薩他執著中道,所以一旦有執著,都是偏的。只有悟到中道實相的時候,開始見法性,就破無明瞭,當然這個無明不是像我們前面講到的。見思煩惱中也有無明,像思煩惱裡邊的貪、嗔、癡,癡不是也叫無明嘛。但是這裡的無明是叫做根本無明,是障礙佛性、中道實相的。前面的無明是障礙空性的,叫枝末無明,這個大家也要搞清楚。
無明有兩種。淺層次的來講,就是說他悟不到空性,萬法皆空;深層次的來講,他就悟不到中道實相,這才是真正的究竟般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明如果從圓教的證果來講,四十二品無明斷盡了,就是圓教的佛。如果從別教來講,別教比圓教要差一點,他們以為斷到十二品的時候,就成了別教的佛了,但是在圓教來講,還沒有成佛。可是如果從前面我給大家講的藏、通、別、圓四教,藏教和通教這兩個層面裡邊,都不知道什麼叫無明,搞不清楚的。也就是跟我們一般的俗人一樣,都不知道什麼叫煩惱,說一天很幸福、很痛快呀。說起心動念都是煩惱,他意識不到,連這個名相都沒聽過。所以這叫做「別惑無明未斷」。
會導致什麼結果呢,就是因為會「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分段身」就是不像咱們,一生又一生,一段又一段的生死輪迴。而是生到三界外,不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中了,受的是「法性身」。又來了一個名詞概念,「法性身」是什麼意思?「法性身」如果從道理上講,就是空性顯現的隨類示現的身。說白了就是反正我已經證到空性了,我隨著因緣,比如示現到我們這個世界的話,他還是好像是一個輪迴的狀態,但是他沒有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或者「我在輪迴」的概念和執著,沒有這種我執層面上的認知。他就是依著空性的智慧中,我該生成什麼樣就生成什麼樣,依著什麼樣的日子我度什麼樣的眾生,所以這就叫做隨類示現。
一到了「法性身」的時候,就等待著證法身、生常寂光土了,就直奔成佛而去了。為什麼說他也是一種生死呢,他不是像咱們這樣的分段生死,但是這裡有一句話「即有變易」,他屬於變易生死。很多時候我們理解不了什麼叫做「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就是指的,你看出了三界外,他不是繼續在修嗎,剛剛出去了一段時間,或者再一段時間,那一定是有前後因果的。修行的境界越來越高,前面的境界低就叫「因」,後面的境界高就稱之為「果」,還有因果相續轉化就稱之為「變易生死」。
所以生方便有餘土的人就只有變易生死了,當然這不是通常指的凡夫的人,是指的羅漢、菩薩。所以這裡他引用了論典裡面講的,出了三界外還有淨土,聲聞辟支佛生在其中,受「法性身」而不是「分段生死」。所以這裡叫「方便有餘土」,這是第二個國土。
我們再來看第三個國土,一層比一層高,大家來聽:
「三實報無障礙土者。無有二乘,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破無明,顯法性,得真實果。而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性報身。亦名果報國。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是也。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名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故名實報無障礙土。華嚴明因陀羅網世界是也。」
這個「實報無障礙土」就更為殊勝了。首先提出一點什麼叫做「無障礙」,這裡有一個概念叫做「色心無礙」,「色」就是指的物質,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心」就是指的精神。那我們一般都認為,世間法裡面還講到唯心、唯物,其實就是精神和物質的問題,精神和物質的對立分別,也是我們第六意識妄想的產物。
所以真正的無分別世界裡邊,物質和精神是相互圓融,相互無礙的。你看看這個國土你敢不敢想像?我們住在凡聖同居土的這個娑婆世界裡面,哪裡能夠的著呢?所以這個國土裡面,他說沒有二乘,純為法身菩薩所居。什麼叫做「法身菩薩」,就是比前面強的,開始破無明,證法性,也就是證佛性。我們有時候叫做佛性,有時候叫做法性,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從擬人化,就有情而言,稱之為佛性;從物質化,就萬事萬物而言,稱之為法性。其實它就是一個中道佛性。
所以你看為什麼《華嚴經》羅漢都聽不懂,如聾若啞,因為它就是為這些法身大士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直接就針對實報莊嚴土的法身菩薩們給說的法,那你說娑婆世界的和方便有餘土的羅漢們能聽得懂嗎?如聾若啞呀!可是為什麼叫做「實報無障礙」呢,因為無明它不是一下子破光的,一分一分的破,法身一分一分的顯。所以說叫做「果報」,實報,真實的果報,是這樣的一個國土。
我們要知道,在淨土經論裡邊描繪的極樂世界的這些情狀,都是依著極樂實報莊嚴土的面目來進行闡述的。為什麼說敢給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而說極樂實報莊嚴的情景呢,就因為在娑婆世界,凡聖同居跟實報莊嚴是根本不在一個層面。可是在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他即刻就可以跟實報莊嚴同在一個頻道,相互能夠受用分享,互惠互利,就這麼一個法界。
但是因為無明還沒有斷盡,就沒有成佛嘛,他還有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會指使牽動著他,還受變易生死的法性身,所以這裡就叫「潤無漏業」。三界內造的業是有漏的,所以他潤的是「分段生死」,「潤」就是滋潤,其實說白了就是牽引著他去受報。所以這裡又把這個國土叫做「果報國」。大家想想,裡邊全是妙覺佛和法身菩薩所顯現的妙相莊嚴,那什麼境界呀。
這裡引用《仁王經》裡面說「三賢十聖住果報」。「三賢」就是指的我們通常說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聖」就是指的十地的菩薩,這都是一些通常了解的概念。「住果報」,為什麼叫做「實報」,「以觀實相發真無漏」。這一句一句話裡面的信息是非常多的,大家粗線條的聽一下,不要蒙了就可以了。觀實相就是指觀照到中道實相,引發出真的、無漏的智慧,這裡不是像羅漢也是無漏智慧,但是他是偏的,偏頗的、不究竟的。這裡講到的實相,中道實相,是真正究竟的無漏智慧,所以所得的果報就是真實不虛的果報,實報莊嚴。因為修因不定,每個菩薩都有他自己的法門,既然修因不定,也許他從觀心法下手,也許他從觀色法下手,只要他一入這個法界,色心無礙,所以叫做「實報無障礙土」。
這裡還有一句,《華嚴經》裡面講「因陀羅網世界」,就是形容實報莊嚴土的。我們老聽到「因陀羅網」,「因陀羅」這個詞再給大家普及一下,「因陀羅」是梵文和漢語合在一起的稱謂,才叫做「因陀羅網」。「因陀羅」其實翻譯成咱們漢語的話,就是帝釋天的意思,帝釋天宮殿上的寶網,就叫「因陀羅網」。它上面的寶珠呀,個個交絡在一起織成一個網狀,都是珠子,摩尼寶珠。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是否了解。《西遊記》裡面,那三個菩薩去試豬八戒,那幾個小姐叫什麼來著,什麼珍珍、愛愛的,說撞天婚配女婿了,把豬八戒給哄的呀,真的就去當上門女婿去了。結果第二天就被吊在樹上,什麼吊的呢,就是三姑娘身上披的瓔珞、珠子,那就是用珠子連起來又織成網。那個珠子只是珍珠而已,這裡的珠子可都是寶珠,彌覆在上面,那大家想想這個相互輝映的莊嚴呀,我們凡夫的心地是想像不來的。
為什麼叫做重重無盡,就是大家設想那麼多的寶珠裡邊,你隨便拿起一個珠子,所有其它珠子的影子就顯現在這一個珠子裡邊。每一個珠子都可以顯現所有其它的珠子,相互影現,了了分明,這就是一重,重重無盡的一重;這個珠子裡邊影現出來其它珠子的影像,這個珠子的影像中,又有顯現這一切的珠子,這就叫做二重。一重和二重相互輝映層層無盡,就叫做「因陀羅網世界」。
所以大家就感受一下,實報莊嚴土,其實就是極樂世界是怎樣的一種境界。一卯一環扣在一起,為什麼說能一頓飯的功夫,他方國土供養十萬億佛;為什麼能在鏡子裡面睹他方國土,就像照我們的臉一樣清晰;為什麼水能夠流下來,又能流上去;為什麼一切的東西真的就跟長袖一揮,應念即至,就跟變出來一樣。為什麼?因為它都是相互輝映的一念心地法門。徹底打開了,而且還不是自己打開的,借阿彌陀佛的願力打開的,實報莊嚴土。
我們再來看第四種國土,這越來越簡單了,大家不要以為好像越上面越繁雜、富貴、絢爛,其實正因為一重國土比一重國土清淨無染,所以才一重國土比一重國土更加的功德殊勝。最究竟圓滿的,你看「三賢十聖住果報」的後一句話是「唯佛一人居淨土」,就是指的第四種「常寂光土」。我們來看,「四常寂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為國。亦名法性土。」
這多難理解呀!雖然它是個國土,他又覺得說「妙覺極智」。什麼叫「妙覺」呢?就是本來之覺,真如實相,覺悟到這個實相真理。而且這個真理不是後來才有的,新造就的,它是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所以覺得原來如此,這個太妙了,叫「妙覺」。什麼叫「極智」呢?這個智慧已經不偏空、不偏有、不執著中,已經到了一點點的、一念的執著都沒有了,一念分別都沒有了,所以到了極致的智慧,沒有一點點偏頗,就叫做「極智」。
由這樣一個真理真道,徹底的覺悟去對應,就是用這個覺悟去觀察到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它的真如實相,沒有一點偏頗,在這樣的一個身心狀態中。大家注意了,不是像我們這樣的身心。也就是,他只有智慧覺照的存在,和真理的結合存在。所以方便的說,智慧觀照到真理法界的「理」,就把它叫做「國」,以真理為國,「常寂光土」以這個真理為國土。不要很膚淺的理解為我們通常的大地或者星球,他就是一個法性土,這裡講到的「亦名法性土」。這些詞可以說已經表達到極致了,可是我們理解起來通常是非常的沒有感覺。
像「法性土」是個什麼概念?就是這個真理呀,一切都是體現,一切的體現、一切的表達、一切的存在,當體就是一切,所以這個表達不是通常的表達。既不是我們真以為有一個怎麼莊嚴的身,也不是真的有一個怎麼樣享受的土。
所以後面一句話,叫做「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說身土。」既不是真的我們通常的國土的土,也不是確定我們色身的身,就打破了一切的定見概念。但是為了表達,強把它表達說「莊嚴身,法性土。」實際上它就是一體的一真法界,離開這個法性土,也說不成個莊嚴身;離開這個莊嚴身,也找不著另外一個法性土。整個都是依照法界的存在,方便把它稱作為「土」或者「身」,所以這裡叫土的話,就稱之為「常寂光」。有時候說土,有時候說是身,是一個法的兩面,一體兩面而已。所以我們在學習《印祖文鈔》的時候,記得給大家講過,印祖講到如果無明破盡,所有的佛性徹證無疑,成佛的時候就叫做「上上實報,究竟寂光」。這才叫真的常寂光土,常寂光世界。
我們應當再怎麼進一步去深邃的理解這兩個概念,就是實報莊嚴和常寂光,是一個內涵。就他所成就莊嚴的果報湧現出來的富貴絢爛,這個現象而言叫做實報;就他所證的沒有一點點染著、清淨無為的真理,叫做寂光。所以能把這個透過理解就明白了。
如果從理解上來講,其實一切國土都是常寂光土,在佛的眼中,包括地獄、無間地獄。但是雖然理上是這樣的,事上、行上沒有圓滿的發揮到極致,所以徹底把地獄也修掉、六道也修掉、連羅漢菩薩的國土都修掉,把實報莊嚴的果報徹底發揮到極致,再不能發揮,就是再不能莊嚴,再不能比這殊勝的果報。雙管齊下,既已經具足了實報莊嚴,叫做「上上實報」,當體就是「究竟寂光」,一體兩面的。所以其實我們真正修成佛,就是把身和土發揮到最佳狀態,叫做佛。這個就是普賢菩薩觀察到的毗盧遮那法身佛的住處,所以「普賢觀,毗盧遮那住處,名常寂光。」
好了,給大家介紹完了,今天和上一次,四種國土的差別相。介紹完了不是就沒事了,這只是一種鋪墊性的陳述,讓你了解其中的差別相狀。後面我們就是要進行歸類了,怎麼歸類呢?先又要給大家講個概念。
如果在佛教辭典裡面去查,有一個概念叫做「二土」,二土裡面分為真土和應土。真土就是真正的佛所住處,真實土,週遍的、不變不壞的土。應土又叫應化土,是隨眾生的機緣而化現的國土。所以其實真土就是我們上面講的常寂光法身佛所居的,應土就是應身佛所居的國土,又叫做化土。佛為什麼把應土又叫化土呢?就是為了度化凡夫,或者為了度化這些羅漢成佛,化作國土。其實再換一個角度,就是變化身所住的國土,它有淨土和染土的差別。像我們娑婆世界就是化土中的染土、穢土,比如像兜率內院也算是化土,但是它是化土中的淨土。
這樣我們就會有一個問題,化土是由佛應化身所居的佛。那我們常說娑婆世界,既然是化土,可是娑婆世界是我們自己的惡業、苦樂參半,是善惡業所感呀,是由眾生的業力所召感成的穢土。所以從眾生的份上而言,就屬於果報土。可是如果從佛的份上而言,他會以神通力變現出來,跟娑婆世界能夠對接的這樣一個穢土,就是跟眾生的穢土相互融合在一起,現成一個相。就像很多束的燈光合和在一起,你能知道這個光是哪個燈發出來的?它就是一片光。所以這就叫佛的應化土。好了,這個概念了解了。
我們往下看,「前二土是應,即應佛所居。」也就是指的凡聖同居和方便有餘是應化土,是變化佛所居的。
「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第三種實報莊嚴土,即是報身佛所居,當然它是報土。但是它同時也是為法身大士所應現的國土,也就是說報身佛,我們在讀誦《梵網經菩薩戒本》的時候,講到「盧舍那」就是報身佛。他為什麼會示現成報身佛呢?為了給在報土裡邊的法身大士、這些菩薩們,去講法而應化去的。所以既是他的果報所居,也是他的應化的功能,兩種同步具足「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所居。」
「第四但是真淨。非應非報,法身所居」,常寂光土就是法身所居的真實的、最極清淨的國土。它也不是應化土,因為它是真的。也不是實報土,因為它在一真法界裡邊,哪有因果相對嘛。實報莊嚴土是有因所感的有果,可是在常寂光裡邊,因果是對待的分別。它是因果相即的一真法界,所以為法身佛所居。
這些比較難懂,再提醒大家一下,要把精神集中起來。
再往下看,這是前面已經做了一個說明,這四種國土裡邊哪種國土是應土,哪種國土是報土,哪種國土是真土。其實在這裡講到了,報土也可以劃到應土的範疇內,就前三種都屬於報土,只有第四種屬於真土,真實土。這是做了一個類別性的劃分,第二個版塊。
我們再往下看第三個版塊。進一步的說明,要把常寂光的這個法身佛所居的國土,特別的表達一番,跟什麼配合著表達呢?跟佛的「三德」配合。這又要講到一個概念了,今天的概念非常多,大家要認真聽。
「三德」是指的什麼呢?成佛了以後具足三種功德。一個叫做法身德,是佛的本體常住不滅的法性為身,叫做法身德,前面跟大家講過,佛性、法性;第二種叫做般若德,是能夠如實覺了這種不生不滅法性的智慧、覺照的智慧,叫般若德;般若不是叫做智慧嗎,由於般若的智慧,一直在照了這個常住不壞、不生不滅的法身,這樣的話,就是沒有一點點的顛倒分別相,所以就叫解脫德,遠離一切束縛、得大自在,叫解脫德。只要你圓滿的成佛了,一定具足這三種,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
這三德其實就跟常寂光的這個名詞的稱謂內在有聯繫的。你看,「又云,常即法身。」常就是不壞,永遠涅槃四德,常、樂、我、淨。寂,就是解脫,已經得了大自在,寂滅了。光,就是般若,般若就像智慧一樣,週遍的一直在照耀。所以常寂光土其實就具足了,既然是毗盧遮那佛,他就圓滿的具足了佛的三德解脫。
後面又有一句話:「如世伊三點,不縱橫並別,名秘密藏。」這些話是比較專業的,在佛法裡面,常會用梵語來作為比喻。梵語呢其實是一個三角形,就是梵文的形狀,像三角形一樣,寫出來的字。你看「如世伊三點」,翻譯成咱們漢語,叫做「伊」。三角形有一個什麼特點呢?大家心裡現在觀想一下,三角,等邊三角形,一邊一個點,三個點。這三個點有一個什麼特點呢?「不縱橫並別」。
就是如果說縱的話,就是成了一條線,就像我們寫字的三點水一樣。如果橫的話,也成了一條線了,就像我們學習的「學」上面的三點兒一樣。這樣的話就有一個橫豎的分別概念,要麼是一體,要麼是分別開來的。只有像等邊三角形,這樣一個梵文裡面,「伊」的這個三點呢,既不是橫的,也不是豎的。不能把它都弄在一塊兒,因為它是三個角度,也不能把它割裂分開,因為它有穩定性連在一起。所以它就是比喻法身、常寂光的不可思議,你不能表達,也不能用一體,也不能用異體,也不能用前,也不能用後,總之就不能描述。所以這裡叫做「不縱橫並別,名秘密藏」。
最後講到極致處了,「秘密藏」,什麼叫「秘密藏」?就是不可思議啊。不要把秘密藏當作又不知道藏在哪兒、掖在哪,有一個藏就有一個露。這裡說的秘密藏就是怎麼說都不圓滿,就是這樣子的,就行了,你認它信它就行了,這是佛的境界,這叫做常寂光土。所以後面來了一句:「諸佛如來所游居處,真常究竟,極為淨土。」最後總結得多好,這才是佛的境界。「諸佛如來所游居處」,「游居」這個詞用得多麼好啊!「游」就是無所住,遊玩一下;「居」就是生其心,他就住在這個無所住上;「處」,無處不在,沒有絲毫的執著之心。
我們常給大家講到,佛的境界不住生死的此岸,大家想想這不就是般若嗎?但同時他也不住彼岸,為什麼?此岸、彼岸,沒有彼此呀,這就叫法身遍一切處。同時也不止中流,中間也不停,也不執著此,也不執著彼,也不住在中間,為什麼?他徹底得了解脫了,無諍大自在了,這就叫解脫德,所以這就叫「游居處」。「游居」兩個字就代表常寂光的般若、法身、解脫三德。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佛呀,真的是講起來非常的高貴,又極其的平民。相信他,就可以無限的靠近,就是這樣的境界。這就是對於常寂光的特別說明。
我們講了這麼多,前面講到他是鋪墊,是要為後面的見地而服務的。因為我們再回過頭來,不要忘了我們的核心問題,就是「唯心自性」,和那麼遠、已經成了那麼圓滿的佛,跟我們之間的關係,有多遠?能連得上線?怎麼算心外求法?他後面有交待,就要告訴你,要認識到這個「心」,是怎樣的一個廣大無礙。
「由是觀之。所謂十方微塵國土者,唯吾心中之土也。三世恆沙諸佛者,唯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則知無一土不依吾心而建立。無一佛不由吾性而發現。」
這幾句話最為核心。首先引出的「由是觀之」,就是由上面的這些差別相我們來觀察,雖然有諸多的差別相,這麼多的國土,但是它有沒有離開我們現前一念遍法界、能為、能造的真心?也就是說前面這麼繁雜的理論,這麼差別的國土,這麼繁盛的次第,萬變不離其心。如果就煩惱而言,你煩惱的多少,相對給你呈現國土的染淨;如果就業力而言,你什麼樣的業因,召感什麼樣的國土;如果就智慧的角度而言,你具體具足了什麼樣的智慧,是空性呢,還是中道佛性呢,你就得什麼樣的待遇;就斷煩惱而言、斷惑而言,你斷到哪一步就能走到哪一層;就根器而言,你是什麼種性,你就生什麼國土;就感應而言,你是什麼樣的心理素質,你就召感什麼樣的世界面貌。那大家想想,不管從煩惱、業力、智慧、斷惑、機、感,總在一起,萬變不離,能離的開現前一念「心」的狀態嗎?
所以統而言之,就是唯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中,展開我們上面,好像理解都很難,更不要說能夠記在心,能夠了解,那現場去觀察就更不可能了。就這麼多的差別不同,各個呈現,層層差別,但是出不了我們「唯心自性」的現前心性。
如果這幾句話你真的能懂了,十方所有微塵國土都是我現前心性中所現的國土,十方無量無邊的諸佛世尊,都是我唯心自性中所顯現的圓滿覺者。這樣的話,就是沒有一個國土不是在我一念心性中呈現的,沒有一尊佛不是在我一念心性中所覺悟的。每一個時空交錯,都沒有離開我的心性,每一尊佛的成就,都是我現前一念中的一個覺悟點。
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家想想,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就不是嗎?極樂世界國土中的教主阿彌陀佛,就不是嗎?這個道理太妙了,大家仔細體悟一下這個法語。說明我們層層無盡的這種國土中,我們一轉身一轉念就是佛。一念動,一念分別當下就是妄想輪迴,然而這個輪迴本身也是佛境,是佛境被我迷成輪迴,就這麼一念中的事兒,太妙了。
既然有這個道理,那一定會有這個事。往生西方有多遠?太近了呀,一念啊。蓮花化生有多容易啊,你把它穿透了,用什麼,用信心,真信穿過去就好啦。真信心一念穿過去,願力一使勁成功,念佛不斷的擴展覺性。臨終時刻往生西方或者因緣成熟現前見佛,都是我隨心所欲,自作自受的事,就是自己定乾坤,自己做主的事呀!
你真能把這個道理明瞭的話,我告訴大家,只要你今天晚上講這個正知見理,永遠的刻骨銘心,永不再退轉,永不產生懷疑,往生已經成就了,就在今天就成就了,就這一念。「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一信永不再疑嘛,你剩下的就是觀照好自己的品位。當然不能自欺欺人啊,你要確確實實隨文入觀,觀的真真切切,這個觀不是你見到了,是你把層層無盡的這個理,瞭然於心了,鐵定了,「為作大安」。
所以大家再往下看:「然則十萬億外之極樂,獨非唯心之淨土乎。極樂國中之教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這是反問說,你前面講到說唯心自性、淨土彌陀,就跟十萬億有了衝撞了,知見上透不過來,那我現在給你這麼掰開了揉碎了講,你終於知道十萬億外的極樂世界和彌陀教主,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一念唯心自性。現前的一念唯心自性,其中已經就有十萬億外的極樂教主,都在現前的一念心性中,你能不能夠正確地感知唯心之心的這個廣大無外。我們常用一個形容詞叫作其大無外,就是它大到沒有一法能夠出它的範疇,沒有一個物在外,何況說極樂世界呢?再一個說唯心之心廣大無外,自性之性平等相通,大家不要以為說自性平等就是指的說一樣的意思,是相通的意思。
就是我的心,我的心性,我的這個本性和佛的本性、真如性是一個性,是通著的。你就能夠徹信,雖然我在這兒輪迴,可是阿彌陀佛在那講法,我們的本性是平等相通的,一滑就滑過去了。而且大家想想,不僅僅是西方彌陀不出我們唯心自性,十方三世一切國土之佛,乃至十方三世一切六道眾生,乃至十方三世整個十法界凡聖,皆在這現前一念心性之中,決定無疑。這個道理你能明白了以後,我們再往下看,這就太好了,終於透過來了。
後面的這一大段,就是在不斷地在給我們進行一些美妙的呈現。我們在讀的時候,雖然文比較繁澀,可是請大家一定要去感受一下,這才是世界的本來狀態,是多麼的神奇絢爛。而且它絕不是說是什麼起見,或者就像我們說這個地標式建築一下子矗立在我們眼前,拔地而起,它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是無礙的。是我們執著的心,迷惑的心,劃隔成這樣一個有局限的視野,一念間。
好,我們再往下看:「又當知唯此一心,具含十界。身土融通,重重無礙」。
「又當知唯此一心」,就是指的在這一念心性上,就國土而言,是就依報而言,十法界都在其中。就像我們前面講到的,十法界裡面的眾生也罷,國土也罷,正報的色身也罷,所依載的世界也罷,色心圓融重重無礙,本來就是這樣無礙的。一大法界性起法,性起就是重重無盡的緣起,這是從法界國土。
再其次,「又當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生佛互現,念念交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說,眾生和佛是相互交參顯現的,就是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這是我們和佛,那眾生又在我們和佛的心中。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大家要知道為什麼說我們念,佛來呢。就是因為我在佛心中,佛在我心中,一個心呀!為什麼我們一迴向,用我們的心去祈請佛,去迴向希望他救度誰,就隨著我們迴向的因緣佛就去呢,因為什麼呢,眾生念,眾佛來呀。佛去應化眾生,眾生都在感應。為什麼,因為平等法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中,其實沒有一個自沒有一個他,沒有自他的。
所以為什麼講到後面「所以雲,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心中諸佛,念念彌陀」。大家想這個法,既然眾生、佛是平等的,他是共享的,就說明這個心既不偏屬於佛,也不偏屬於眾生,它是週遍的平等的。但是如果心屬於彌陀的時候,所有的眾生就是彌陀心中的眾生,那他還接引不了嗎?他接引自己心中的眾生呀!如果心屬於眾生,屬於我們,彌陀就是我們心中的彌陀,那我們還能見不到嗎?上哪兒去見呀,就在一念心中呀。所以大家想想,這個理就叫作「念念交參,生佛互現,塵塵極樂,念念彌陀」,就這麼個道理。
所以後面進一步說,「又云,十方淨穢,卷懷同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雖然時間超過了,我們要把這段講完,因為它太妙了,大家耐心一點聽。
這就是從表達上已經極盡語言的能量,其實我們再怎麼說,再怎麼理解,它一定跟實情實景是脫鉤的。我們要是想入這個實景,你就得諦信,去超越,去修觀,去不斷用我們的凡夫心轉成聖言量的心,去跟佛菩薩的境界相應。「十方淨穢」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不要我們現在光說極樂世界淨土,所有的淨土。不管是所有的淨土,包括四種國土中的淨土,甚至不管四種國土,包括六道輪迴。你看「卷懷同在於剎那」,就是一念心收起來的時候就在現前一個剎那中,把它卷起來嘛,收縮的而言,表達的話就在剎那間。如果舒開來講,雲卷雲舒嘛,「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整個法界,想什麼造什麼,發什麼願成什麼果,在一切法界有無限的可能。
而且特別是後面的這句話,就是這一切的我們講了這麼多的神奇情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你不要把它搞得好像佛典裡面講的,其他都不知道,其他的雖然不知道也在這個裡邊。「並天真本具,非緣起新成」,你要注意到它的真實模樣就是這樣,它本來就具足這個能力作用,具足這個神奇的存在,現前就是這樣。如果說,你確定的現前就是這樣的,一念間是這樣的,一個塵埃也是這樣的,多念、多塵埃皆是這樣子的。
我們來看,「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能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大家想天眼通怎麼來的呀,他心通怎麼來的呀。「一一心塵復互周,重重無盡無障礙」,神足通怎麼來的呀,三千大千世界,又是怎麼來的,重重無盡。為什麼一尊佛能夠同時到一百個佛土、一千個佛土、一萬個佛土,同時去示現作佛,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一念心來的。一念心有無盡的心,一個塵埃中有無盡的世界,芥子納須彌。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時頓現非隱顯」,就是我們講的這麼絢爛,你不要以為它有一個前後次第,有一個先來後到,沒有的,一念現前就全體具足的。我們因為現在在娑婆世界只看到人道,十法界是同時具足的,在佛的眼中是一目瞭然的,不是先看這個,然後完了再翻過一頁再看那個,沒有隱顯的這個作用。像我們生死輪迴,其實也死不了,就是隱和顯嘛。
《地藏經》裡面「利益存亡品」,存的時候我們就以為是在生,亡的時候就以為就是死,其實它就是一個隱顯的狀態。但是在佛的眼中,一念就具足了,前生後世,盡未來際,清清楚楚。「一切圓成非勝劣」沒有好壞,一切現成。所以說「若神珠之頓含眾寶, 猶帝網之交映千光」。這就前面因陀羅網的比喻了,「我心既然,生佛體等,如此。」就是知道我的心是這樣的,眾生的心也是這樣的,佛的心性也是這樣的。
剛才我們給大家講的道理,念的時候的感應,迴向時候的感應,接引時候的感應,往生時候的感應,就是因為建立在心佛眾生平等性體上。大家是真的了解到這個地方,真的相信了這個地方。我們現在還是這麼道理聽一聽,你要依著這個道理就這麼琢磨,這麼超乎想像,這種想像已經不是妄想了,是觀想,跟真實狀態去對接。這樣的話,好了,大事就辦了。
「如此,則方了遷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你在這個道理明瞭了,你才說,哎呀,往生十萬億以外的佛土還是在自己心中,一扒拉的事兒。「孕質九蓮,豈逃乎剎那際內。」雖然好像是我這輩子活完了,或者無量劫來輪迴,好不容易現在趕緊往生到西方,你蓮花化生的時候,跟你一念無明生起來的時候,就是在一個時間的時候。你輪迴之後你往生之前,就是一剎那,往生之後見到這一剎那,這是這個道理。
「又云,極樂遍在一切處,舉一而全收也。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雖珠珠互遍,此珠不可為彼,彼珠不可為此。參而不雜,離而不分。一一遍彰,亦無所在。極樂淨土,即千珠之一。十萬億國,亦各千珠之一。至若三乘人天,下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一一無非千珠之一。阿彌陀佛,亦千珠直示一珠。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十方九界眾生。微塵剎海,十世古今。一印頓圓,無餘法矣」。
這一段我們要求大家,要去美美地去看一看讀一讀,講就不用講了,因為他已經講到頭了。我們只要說一下為什麼我們通常說見到一佛,一尊阿彌陀佛,就見到十方諸佛了,我們常說法界藏身,我老念藏(cang)身,當然這個藏身有時候其實是不到位的,標準的應該念藏(zang)身,法界藏,就如來藏一樣,無處不在的意思。那我們法界藏身,你能夠理解成佛無處不在也可以,用的是它的義,而不是它的名。為什麼我們挑出來,把這個道理告訴大家,然後我們就明白了。
這段話就講到的一顆珠千顆珠,相互遍入又雜而不分,雜而不摻和在一起,離開了也沒有徹底分開。在這樣的一種無盡的緣起中,為什麼見阿彌陀佛就見到一切了呢,一切諸佛呢?生極樂就生到十方國土呢?因為它就是前面講到的,都是一顆珠,這些珠的光都在一起,所以你見一顆珠的光就見到一切珠的光,就這個道理。
阿彌陀佛叫做無量光壽,我們剛才講到的法身佛住在常寂光土,叫做毗盧遮那,也叫遍一切處,是一個道理。大家要知道這是一種內涵,沒有兩種活法,一樣的,為了遷就凡夫取相的本能的煩惱,所以說阿彌陀佛在西方。實際上阿彌陀佛也是遍一切處的,釋迦牟尼佛也是遍一切處的,大家知道嗎。比如說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為主,釋迦牟尼佛是遍一切處的,阿彌陀佛就是為他所遍一切處的一處;如果以阿彌陀佛為主,阿彌陀佛是遍一切處的,釋迦牟尼佛為他所遍一切處的一處。他是相互交輝、相入,但是又不相合的,也就是說條理非常清楚,又是一個狀態。就好比一個人吧,大家自己都觀想自己,好比我們自己一個人,我們自己認為自己是自,自己,對吧,一切人就是他。可是如果一切人這個每一個他,他都認為自己是自,那他所認的一切人又成了他了,我們也成了他的他。在這個裡邊有一個本質存在的自和他嗎?沒有自,沒有他呀!自他是不真實的,真實的情況就是自也是遍一切處的,他也是遍一切處的,哪裡有一個定的這方、他方、此方。
由於遍一切處,所以只要見到彌陀淨土就見十方諸佛,十方國土,就這樣的,就這個道理。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是他創造的,他是把它給發揮出來,建成一個載體,讓它產生能量。我們往這個載體中去匯,匯到載體中,就跟十方國土法界實相匯到一起了,你看四十八願裡邊「猶如明鏡,睹其面像」,剛才講的「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如果沒有遍一切處,舉一而收全,珠珠相互輝映的話,哪裡會出現這樣的情狀呢。法藏比丘想讓他這樣他就能這樣嗎?他是套用了法界的本來面目,都是本具的,不是緣起的。只是彌陀假借願力讓凡夫與這個境界結緣,自然兌現。
所以到這裡的話,我們前面講到的問題就明白了。「十世古今,一印頓圓,無餘法矣。」都在這一個心性的證印之中隱顯的呀,就在本具的心海中,大三昧、大覺海中。你還有任何一法能出這個心性之外呢?你敢說極樂彌陀是心外求法嗎?你現在想心外求法,你能求得著嗎,沒有一法在心外,沒有一法不在心內,你怎麼去心外求法?包括我們現在心外求法,打的這個妄想,都是心內的一法呀。所以有祖師問,什麼是真心呢,他會說,你問問題的這個就是你的真心呀。你看,就直接把你給拍的妄想歇下來,就見這個無處不在,無一法不在心內,你怎麼去心外求法?所以只存在心外求法的妄想,不存在心外求法的事實。這個心性,心印法海一直就在,只要我們一眼認出,一念相應,就見到阿彌陀佛了。所以信願念佛,就是能夠起到妙手回春之力,讓我們即刻入毗盧性海的法界中,以極樂世界為直通渠道。就這麼厲害,就這麼妙,就這麼稀鬆平常。
下面一小段這就好理解了,「如上所引,皆佛祖聖賢遞相發揚之明訓也。」上面講的這些話都是在佛經裡面,諸佛菩薩祖師爺們的開示,大成就們的開示。「知此,則知諸剎諸塵,塵塵皆唯心之極樂也。」講到這份上還再用講嗎,都告訴你了,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了,哪個不是唯心淨土。「一塵一佛,佛佛皆本性之彌陀。」哪一法不是自性彌陀呀!「復何疑哉」最後來了這麼四個字,輕輕的,「復何疑哉」,你還有什麼懷疑呢。
大家聽明白了嗎,聽明白了也沒有什麼懷疑呀,這不僅僅是淨土法門的核心見解,也是一代佛法的核心見解,釋迦牟尼佛佛法、十方三世諸佛佛法的核心,就這一點。所以為什麼開悟叫「明心見性」,往生叫做「帶業往生」,再來的時候叫做「乘願再來」,大家成就的時候叫做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有的這一切法都全憑我們現前一念的「唯心自性」。所以你念念阿彌陀佛,你能真的念得跟今晚的這個道理相應的話,那個質量太高了。今晚的這個道理生起諦信,就是你得度的決定資糧。
好,今天多講了十八分鐘。可是因為今晚的內容太重要了,請大家一定要複習,要多聽,要解悟,然後再好好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好,請大家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