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各位正法學堂的同學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好,請大家放掌。
各位晚上吉祥,今天是我們《淨土或問》的第六講了。上一講因為時間太倉促,所以耽擱了一下。我們來聽法也要調節自己聞法的心態,至少要帶著現實的這種佛教的宇宙觀和解脫觀。
從佛教的宇宙觀來講,在我們聽法的時候,你的心胸你的視野,要調整的跟十法界來相應。就是知道在我們這個法界也罷,眾多的國土中,有六凡四聖的差別,六道輪迴的苦楚,解脫的自在,菩薩的悲心乃至佛陀的覺行圓滿,這些一直要在你的視野和心胸中,它是同步的呈現著,就像一種觀想。這樣的話我們在聽法的時候,才能夠相應的到。講到人道的情狀,講到三途的恐怖、苦惡,講到諸佛菩薩的這種慈悲、願力,我們怎樣跟他相應。這就是在聽法的時候,把聽法當作一種修法一種觀法,現前就可以受用。
當然再一個匹配的就是我們的解脫觀。要始終調製自己說為什麼要來聽法,聽法了以後能幹什麼,應該幹什麼,我現在能做到什麼?不斷的綜合這一些,然後盡量把自己能夠送到精進的出離心,修法呀,乃至信心層面的增上,不斷的送到這個境界上來。
好,我們在上一講的時候,講到了不但自了還沒有了,哪怕不要說不悟了,有點小悟的,甚至是比較悟的深遠的,但是如果沒有到不退的時候,你發心來度化,特別是惡世間,惡道的眾生,可以說這種知見跟佛菩薩的知見是有所違背的。不僅僅是好像說在發力,好像是在行菩提道,甚至在添亂。後來講到,這樣的話就跟一條沒有建好的船一樣,自己沒有在船上保了本兒,結果很多人也沒救上來,自他都在苦海里面淹死了,道理一定是這樣的,就講到這兒。
後面有一段引文,我們來讀一下,「故往生論雲,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
所以大家來看,很多時候有一種誤區,好像我們求往生的人都是非常懦弱、偷安,就是到極樂世界好像去享福一樣,並非如此。在淨土的修法上從願力的體現,我們是雙重的,一個是要發願而去,再一個是要乘願再來。
為什麼我們在給大家講法義的時候,著重提的是要發願而去。這是因為我們在凡夫階段,你帶著好像要乘願再來,可是特別容易就滑落到捨不得走的煩惱中,所以盡量我們先顧及發願而去。這就是為什麼佛菩薩乃至特別是祖師們在發揮願力的時候,把重頭放在說先往生,往生以後必然會修到一定的地步,那麼同體無緣的這種大慈悲心自然而然顯現的時候,那他一定會乘願再來的。
所以我們說「以是因緣,求生淨土」是什麼呢?是先要生了極樂,得了無生忍以後再來娑婆世界救苦眾生。《往生論》是我們淨土教法裡邊根本的論典,非常難得。也可以是說天親菩薩在印度註釋經典,總領經典法義的論典中,唯一的一部印度原版來講淨土法門的論典。所以大家常講到五經一論,我們有時間和精力的話也要去看一看聞熏一下。
下面再看,「又先聖有云」,這就是說先前的大聖者都留下來這樣的話。什麼意思呢?「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這兩句。
為什麼說不敢輕易地入到這個生死苦海中,前面《往生論》講到「欲遊戲地獄門者」,你的修行功德,你所得的無生法忍在哪裡驗證呀,大家看出來了嗎?不是在人天道來印證,而是要到地獄門前去印證你是不是真材實料。真正的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嘛,往生到極樂以後再回過頭來,你才有地獄門遊戲神通的這個本事。說實在的,如果說遊戲人間還好,畢竟我們這裡苦樂參半。那遊戲到地獄,這個本事要更大忍力要更強了,大家千萬不要搞錯,以為這種遊戲神通就跟我們說遊戲人間,人的這種煩惱來的時候愛咋地咋地吧,我就遊戲人生了,這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無奈之舉。
這裡講到的遊戲神通不敢跟那個遊戲人生弄混了,他是真的到了地獄的境界現前的時候,他依然受用的是極樂世界的待遇。從證量上來講,就是真的要「照見五蘊皆空」的這種大菩薩大士,才能稱得上叫做遊戲神通到地獄,這個境界是非常之高廣,我們凡夫的心力根本猜測不到。
佛陀著名的違逆弟子提婆達多,由於五逆重罪,現生就隨著業力牽引到地獄,墮到地獄裡邊。但是好歹他跟釋迦牟尼佛有這個因緣,宿世也修行過。雖然這一期修的也是外道,他還有些功夫,所以當時釋迦牟尼佛問他的時候,他還說自己不苦,說在地獄裡面享受油鍋,刀山劍樹的時候,跟四禪的比丘一樣,還很樂很寂靜,這也是個本事。這個本事跟菩薩還是不一樣的,他這其實還是被業力給牽到那兒的。
菩薩的這種遊戲神通,那太不可思議,所以說你沒有到不退轉的因緣,你不能夠獨當一面的在法界來,就跟我們所說師父帶徒弟,你不能出師的,不能離佛啊。就是你在生生世世,或者你生的國土,投生的這個眾生道一定要有因緣。不僅僅要見佛,而且還常不能離佛,這樣的佛力加持才能到不退墮。
所以我想我們聯繫現實情狀的話,確實「常不離佛」太重要了。我們現在不要說已經生到佛前佛後了,常不離法你都不行,佛法一會兒不憶念,正念只要一散,那你就是習氣就是業障,反正心地上你是空不掉的。所以大家要知道誰能夠做到常不離佛呀,只有念佛人才能叫常不離佛,三業常不離佛呀,意業上憶念佛,身業上禮拜佛,口業上稱名佛,這也是常不離佛。為什麼說念佛人是人中的芬陀利華,這也不是吹的。
所以大家看著這些開示要體悟,比如說「常不離」的功德太具有決定性。「常」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一行三昧,也就是我們常給大家提的一門深入。為什麼《妙法蓮華經》裡面有常不輕菩薩,他有「常」呀。《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有常精進菩薩也有「常」呀,我們在修法時候執持名號,就是「常」嘛。此前給大家講《觀無量壽佛經》的時候說過了,修觀的時候要達到一個什麼程度,開眼閉眼都是這樣一個效果,成就這個觀想。開眼閉眼這也是一種「常」呀,大家皈依的時候跟著念說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也是「常」的功德。所以這就叫不能離啊,就要一直在功德威力中接受這個加持,你看佛陀叫做常隨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以說只有到了無生忍的時候才能頂得上事,否則你不能離的,縱然無生忍像文殊菩薩這樣的境界,依然還常聽佛來講法,每部經典裡面必到,我們去翻一下就知道。
所以後面打一個比方說,「譬如嬰兒,常不離母。」就是小孩兒一樣,不能離開媽媽的養育,否則營養就跟不上了。「又如弱羽,只可傳枝。」這都是比喻,就是說羽毛還沒有豐滿的小鳥,是飛不起來的,只能小小的從這個枝頭到這個枝頭這麼爬一爬跳一跳而已,你是不敢離開的。
這是從道理上來講,到了這個水準,你才能夠算是有這個條件去發這個大心,主要是行這個大行。如果沒到這個證量的,你只能發這個大心,但是你不能輕舉妄動去行這個大行,這樣的話,反而會自害害他的。我們現在現實情景是一種什麼情況呢,就是說不要論我們的現實,光從道理上來講,不到這個地步你不能度眾生。問題是我們要到這個地步有多難,特別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境況,要到這個地步太難了。
所以大家來看,「今此國中」就是指得我們娑婆世界,南閻浮提。怎麼個情況呢,「釋迦已滅,彌勒未生。而況四惡苦趣,因果牽纏。外道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之相惑。惡緣穢觸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初心悟達之人,鮮有不遭其退敗者。」
成時法師點了一句「果然險難」,就是艱險,太難了。你看最後一句就是剛剛悟道的人呀,你才剛剛開了點兒正眼,等於說你好不容易到了岸邊了,或者是上點兒小岸,你還沒有站穩,一浪過來就把你又給打進去了,所以大家看到了嗎,這裡有一個核心的提法就是不退,不退是你的根本籌碼。「鮮有不遭其退敗者」就是幾乎沒有,來了一個拉下水一個,來了一雙拉下水一雙。這就是現在,可以說我們盡情演繹,說盡今時的丑態吧。
這個濁惡世間,大家一定要承認我們是生活在五濁惡世。因為人有時候這種我執呀,或者說法慢上來講,不管說在世間追求幸福的人,或者說出世間有點兒佛法見解的人,都喜歡把自己目標鎖定在現實的幸福,或者學修佛法滿足一下自己的法欲的這種錯以為是的自在吧。所以大家有時候在生活中要反思量,我們現在好像覺得很快樂或者偶爾的這種幸福。它是真的嗎?能支撐多久?我們有時候又是無端的逼迫,各種因緣的糾纏,那麼這種苦楚是從哪兒來的?念念要在這個上面加持你向道。
所以其實這一段,講的正是我們在功課裡面常念到的「三途八難俱離苦」,八難。「釋迦已滅,彌勒未生。」就是第一難,佛前佛後。「四惡苦趣,因果相纏。」這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呀,如果大家回憶起來我們講到的《楞嚴經》,說各種眾生在六道裡面翻滾,先受這個道再慢慢的償還完了,再往上升一點兒,反正總歸就是一個因緣果報,業力相牽。所以這一句,其實說的就是八難裡面的三途,地獄、餓鬼、畜生。
這裡講的是「外道邪魔,是非扇亂。」其實匹配的就是北俱蘆洲和世智辯聰。北俱蘆洲沒有佛法,那就是外道。「是非扇亂」就是世智辯聰,說得一套一套的,今天又給你弄個什麼學,明天又給你弄個什麼法。有時候我們,哎呀,看著同修講起來頭頭是道,就越聽越覺得愚癡。說學佛的好好的知見,被世間這些淺見一扇忽就被扇忽走了,落到八難。其實就是世智辯聰呀,最障道。
「美色淫聲之相惑。惡緣穢觸之交侵。」這好像說的是一種誘惑讓你去投入,其實這裡的「難」就是什麼,盲聾瘖啞,因為你被「美色淫聲」所障礙了,你就聽不到佛法。你被惡緣呀,穢惡的這些相觸,把你完全糾纏進去的話就成了啞巴瞎子了嘛,沒辦法跟佛法正常的交接,正確的領解了。所以後面講到「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就是八難裡面的長壽天,也就是無想天。
所以其實正好這一堆話說的就是三途八難,你在三途八難之中剛剛開悟,小悟的人,初心的人,哪裡有不被敗退的,你根本經不起這種惡世界的折騰。
所以大家也想想,一個修道的人要善用其境。從另外的角度,我們今天多一點時間再說說,就是對於八難來講,你會用這個八難的苦的話,它從正面也罷反面也罷,都是一種加持。從正面來講,這個世界這麼的濁惡,從八難的分析中,我們對照現實生活可以感受得到。既然感受到了,那我們正好用它的反作用力來求生西方,願力急切,這不是就得到一種加持。你看為什麼說「釋迦已滅」,就是為什麼佛要涅槃呢?當時佛講到,如果他不涅槃,那麼大家就會覺得常常能見到佛,常常能聽到法,就懈怠了不修行了,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說「釋迦已滅」其實是一種殊勝的加持。
特別是這種「四惡苦趣」,人生之苦,這種苦讓我們始終不能在娑婆世界有靠,就是要把你加持的只要你有點靠,你的苦就隨之而來,因為你有求了,害怕失去了。所以這個時候,自然苦楚就如影隨形的逃脫不了。所以說苦得你最後就是除了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能幹,什麼都幹不了了,這是多殊勝的加持。像外道邪魔,是非扇亂,這就是他天天來為難你,試探你干擾你,看你的見解堅固不堅固,在法門上你死心不死心。用盡了一切,包括甚至很精進的修行的這種誘惑,就看你對淨土有沒有出軌,是不是對淨土是忠誠的,能不能守好這根本法門的初心。
特別是像在講到,這也是極大的加持,在講到「美色淫聲相惑」吧。有時候我們修一修就覺得自己,哎喲,功夫還不錯了,很自在了,有的居士學佛學久了,根本看不起初機的居士,說點不如法的話,或者行點不恭敬的威儀上欠缺,他還看不上,還要說他,當教主一樣管他。但是我們以為自己多學幾年就真的修得可以了嗎?就以為自己是上上根器了嗎?你沒有碰到宿世的冤家,而且你碰上的也是小冤家,不是大冤家。我再告訴大家,小冤家和大冤家都不可怕,最害怕的是碰到致命的冤家,你逃不脫的,「美色淫聲相惑」呀!所以說實在的,我們在娑婆世界造的無邊輪迴業,每一天都要想趁這個東窗事發還沒有發生的時候,趕緊走、往生。一旦冤親債主找到你了,特別是致命的冤親債主找到你了,那你就是徹底玩完了。所以說這「美色淫聲相惑」它也是一種極大的加持,就看你會不會收到這個加持的信號。
所以這裡有一句說「所以世尊慇勤指歸極樂者,良有以也」,就是已經這麼久了,一直是這樣的,太正常了。為什麼呢?我們再看一下彼土的彌陀極樂世界的情狀。「蓋彼彌陀,現在說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倘依彼佛,忍力易成」,就是容易快速的到無生法忍這個地步。大家想為什麼往生到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的願力作為加持和增上,速速的讓我們能得到無生忍,無生忍無生忍你能安忍的住。
我們為什麼忍不住敗下陣來呢?主要原因就二點,一個是沒有聖法相資。就剛才講的,不能時刻無間的去憶念佛法,受持佛法。一旦忘記佛法的時候煩惱就成就了,這個煩惱一成就,輕微的一念,只要你讓它啟動了,它就會踩油門,就會加速度,就跟上了高速一樣,你根本就停不下來了。你拚命的好像想停,越停越要出車禍,就是這樣子的,所以為什麼?就是沒有佛法受持得住。在極樂世界不存在佛法受持不住,為什麼?因為彌陀正在說法,一切正報依報都在宣法,你活著就必須修法。這是第一個敗下陣來的原因。
第二個就是外界的增上力太強了,我們沒有抵抗力。不管是隨順善緣也罷,惡緣也罷,總是有為心,有所得心,分別心居多。可是在淨土的話,它這個清淨自在的外緣,緣的是什麼呢?全部緣的是我們修行人的解脫智慧之心,你不需要抵抗力了。沒有逆境怎麼引發造業呢?所以這就叫樂土的境緣,種種清淨。如果依著阿彌陀佛的清淨國土,忍力容易成就。
所以說後面「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礙也。以是之故,雖上根利器,猶願託生。況汝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
你看這就是以上上例下下,這裡講到的「高證佛階」,什麼是佛的台階呢?大家有沒有知道,什麼情況下意味著你真正邁上了佛道的台階?是什麼,必須要證中道佛性,不生不滅的中道智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道,佛法之法就在這個上面見分曉了。你是不是外道,你是不是偏空,就看你中道佛性沒有入進去,那你就是外道就是偏空。所以證到佛性中道,蒙佛授記了,就是心裡有底了有數了,指日可待了。在這樣的保障下,你才能夠來去無礙的去到娑婆世界乘願再來。大家要明瞭什麼叫來去無礙,這每一句話都是鐵定的定律上的知見,要把握的清楚。有礙就是你去了就來不了了,障礙了丟了自己。
當然我們也要細化一下,這個來去無礙也非常有趣。有兩種,一種來去無礙,就是證了無生法忍。那麼他心裡有數了,不管你去也罷回也罷,他都是自己隨意的。就跟拿著鑰匙自己出門就鎖門,逛蕩一會兒,然後有鑰匙回來再開門,始終在他手上主動權。還有一種是什麼呢?已經有數了,到了極樂世界保險了,但是他回到娑婆世界的時候他的功夫不太夠,迷了。迷了一輩子就是還有因緣法緣,但是他一直是迷的,迷到要接近尾聲的時候又明白了。總之就是雖然你娑婆世界迷的,但是你保證臨終的時候還是回到極樂世界,能夠沒有障礙的往生,這也是一種次一點的來去無礙,就是回到極樂還是有保障的。
所以說這麼保險的法門,上上的根的人都願意借這個捷路快速成就,而且才能夠馬上有效的去度化眾生。何況你剛剛明心見性,你的修德才剛剛起步,還沒有什麼資歷的,那你更應該去極樂世界跟諸聖人去看齊,去共修。大家設想一下我們往生了以後,就是跟觀音菩薩每天在一起共修,跟清淨海眾每天在一起這樣的一種同步的大作佛事。那比我們在這兒覺得難能可貴的去一次道場,參加一次法會,道風很純正,然後自己法喜充滿。這簡直是有可比性麼?太沒有可比性。在極樂世界隨時隨地、自然而然,在我們這兒那是好不容易,眾裡尋他千百度,還得因緣殊勝,否則你就碰上不如法的事情。
這是前面的這些話跟上一次的內容,可謂是提出來的論點。這一問因為內容比較長,下面開始就得有論據了。就是說天如惟則法師不是我自己說,有人有史有法為證。就算老僧我不足以為信,但是有公認的菩薩大德,佛的教言可以做指導。
好,我們再來看下一個版塊,這就開始列舉人也罷法也罷的有力的證據了。大家來聽,仔細聽。
「豈不見觀佛三昧經中,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常生淨土。世尊復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又不見華嚴經中,普賢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眾。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其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我們來兩個兩個的一組來學習。大家來看首先列舉的是什麼呢?一個是人中之最,文殊菩薩是誰呀?是法王子;一個是法中之王,「華嚴經」是什麼呀?別教一乘法呀,是佛的圓滿境界直接流淌出來的一部洋洋灑灑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文殊菩薩在《觀佛三昧經》中,他自己陳述的,說他因地修的法門是什麼呢?就是因為得了「念佛三昧,常生淨土」而修成就。為什麼《佛說法彌陀經》裡面要以文殊菩薩為上首,來現前幹什麼?他要印證佛說的。就是說《佛說阿彌陀經》念佛這個法門是真實不虛的,我自己已經以身試法成就,我是當事人,這個意思。像文殊菩薩在《文殊師利發願經》裡面就講過「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這都是法王子般的人。
那我們再來看《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普賢菩薩,他是勸善財童子,包括當時整個經典裡面華藏世界海的這些大菩薩們,無量無邊,他就是以十大願王行願的圓滿資糧迴向往生西方淨土。這個偈頌像我們大家現在有時候都能背的下來,讀慣《普賢行願品》都能背的下來。
所以大家要深思,這裡祖師這麼講不是讓我們聽天書一樣,聽得這麼高妙羨慕這些大德菩薩就好了,是我們要作意為什麼這等人這麼圓頓的法,都必須引帶往生西方這個道路。
你看在偈文裡邊,剛才我給大家讀的偈文,其實這些偈文某種意義上包括十大願王,真正的核心點就是我們常發願,願生西方淨土中,這是最為了義的願,最為了義的法。大家想想一切法門行門無非就是成佛度眾生嘛!就是往生西方,就這一檔子事,就能讓這個成為事實變成現實。這樣高妙的人,圓頓的法都是跟現實同步,非常接地氣的。佛講法雖然說了義之法,但是他不是追求玄妙的,是要解決我們最朴實的、最急切的根本問題,就是往生西方。
好,我們再往下看,在第二組舉例,「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偈云,南天竺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又不見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之願。無量壽論,天親菩薩有願往之心」。
好,我們再學習下第二組,提出了三大也就是當時在印度最出名的大菩薩。對於論典的著述來講,他們所著的論都是代表作。像第一位是龍樹菩薩,這是繼釋迦牟尼佛以後最偉大的人,佛門第一人;馬鳴菩薩,就是《大乘起信論》的作者;天親菩薩,就是《往生論》的作者,號稱叫做「千部論主」。
為什麼要列舉這些呢?他在《大乘入楞伽經》中,《楞伽經》是非常深邃的一部經典。首先我們剖析下為什麼叫楞伽,楞伽是一個山名,也是一個城池的名字,就是這個城在楞伽山頂。漢語的意思就是這個地方一般的不可到,難入的意思。沒有神通的人連講這部經的現場都去不了,大家想想,所以可見《楞伽經》裡面一定是講的圓頓法門。確實這個《楞伽經》最能夠體現佛教裡面的性相圓融的道理,禪宗傳法印心的寶典是後來才轉成《金剛經》的。在禪宗的四祖之前,都是用《楞伽經》進來印心的。《楞伽經》中像實叉難陀版裡面就都講到了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這是《楞伽經》裡面的法語。
所以大家想,這個完全不是誇張,為什麼說在這部經典裡面有這麼一段這麼一出,就是說龍樹菩薩已經證到了歡喜地的菩薩,還是發願往生西方呢?我不知道大家明白不明白,就是證到歡喜地的人物,歡喜地是個什麼概念?歡喜地就是初地,就等於我們常說的已經是登地菩薩了。菩薩的五十二階位到了四十一位了,第一大阿僧祇劫已經修圓滿了。由於他在這個點上他證到了中道佛性極其的歡喜,所以這個地又叫極喜地。他有什麼功德呢?他在無量恆河沙劫中能夠往來生死,剛才講到的出入生死,教化剛強難度的惡眾生,他的心都不會退失,這麼個功德。而且他能夠守著這個無為之道,再不跟人去諍訟了,這麼個功德。
還記得《金剛經》裡面須菩提說,「我得是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無諍啊。而且他對一切的經典,諸佛菩薩行一切佛法這個信心徹底清淨了。為什麼叫歡喜地,這個「歡喜」跟咱們凡夫不一樣。我們凡夫今天稍微有點受用或者說念佛也罷,但是我們的心非常弱。諸位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哪一個是同時帶著說我畢竟能成佛,往生後就是一修就成,將來我就是佛,沒有幾個敢這樣自己歡喜。但是這個初地菩薩念佛的無量功德的時候,他就明確的知道我將來會成佛,心裡有數的,非常歡喜,那我們就不要說了,到這地步了還是往生安樂國,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裡講到的馬鳴菩薩是什麼人許呢?其他的不說了,我們就顧名思義,當時的迦膩色迦王請他講法,幾匹馬都餓的已經都吐黃水了,在聽了他的法以後就連餓肚子都忘了。畜生它餓了是首席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它不管了,聽法聽的在那兒出聲音,馬鳴,就是叫,讚歎馬鳴菩薩講法。這樣的人物在《大乘起信論》裡邊最後講到:「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
那麼再看第三個就是世親菩薩,又叫天親菩薩,他寫的《往生論》一開始就說,「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無一例外的同步都把自己的導向指歸,安在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大家想想這麼多的大德菩薩,現在都在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我們就算追星,世間人都會追星,今天這個明星偶像到哪兒了追著就去了,不惜飛機票,甚至還有什麼家裡破產了賣器官都要去追星,太愚癡了。這麼大的星,我們現成能追,你何樂而不為呢。這是第二組。
我們再看第三組,「又不見大寶積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生安養。十六觀經中,指示韋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覲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得無生法忍。」
大家看,這第三組舉的不是菩薩了,也不是法王子,也不是圓頓法了。但是在《大寶積經》裡面提到的,這個淨飯王呀是佛的爸,雖然不是大聖人,也不了解圓頓法,但是他的因緣殊勝,他生了個佛,這都是功德,不可思議了。在《大寶積經》裡邊,當時釋迦牟尼佛給他的父王淨飯王和七萬釋迦族的同族人講法。他講到說「於諸法中無法可得,諸法實不可得」。就講到這的時候呢,淨飯王和這七萬同族人都證到無生法忍了。後來世尊就看到他們證到法忍了,又深信了,非常的歡喜就微笑,當時在場的馬勝比丘還問說世尊為什麼微笑,世尊就說了,「諸法不可得,釋種皆得知」,他們都知道了。「是故於佛法,決定心安住。人中命終已,此釋種決定,得生安樂國,面奉無量壽。」就是說這些人呢,聽我法了,證到無生法忍了,那麼他決定就是這一世在人世間的壽命終止了以後,他心識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侍奉阿彌陀佛去了。
在《十六觀經》就是我們說的《觀無量壽佛經》,這個我給大家講過了,韋提希夫人跟五百侍女,當時給她們講完十六種觀佛的方法以後呢,特別又講到了說三品,上品、中品、下品,九品的往生。當時這個太殊勝了,極樂世界就現前了。結果韋提希夫人就因為這個決定的信心,就引發她證了無生法忍,世尊也給她授記說「皆當往生」。這是第三組。
我們再來看第四組,「東土如廬山遠公。」這就不用細講了,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結白蓮社,臨終的時候說他三次目睹彌陀聖境。「合社高人」就是指的白蓮社的一百二十三個高賢,人人皆有往生瑞相。「天台賢首,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淨土者,又可得而勝數耶。」你看,就列舉了「天台賢首」,這是指的到了中國以後,慢慢成長起來的,對於佛法的修學體系的特色,凸顯出來的大乘宗派。那像天台宗的創始者智者大師,他寫過《淨土十疑論》,也是一個以淨土為歸的大德。後來天台宗的法脈中都傳的一句話「教演天台,行歸淨土」。
像這裡講到的「天台賢首」,賢首可能我們有的不太了解。賢首是什麼意思?就是指的華嚴宗。依照《大方廣佛華嚴經》建的一個宗派,賢首宗裡面最集大成者是第三代祖師叫法藏大師。他曾經親自給武則天講法,講的她心開意解,所以被封為「賢首國師」,後來這個宗派又叫做賢首宗。賢首宗的第五代祖師叫宗密法師,我們老給大家講到的四種念佛方法,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就是由宗密法師提出來的思想。
所以大家看看大乘佛法裡面哪個宗派能夠逃脫淨土,能夠有別於淨土,都是一體的,都是為了了生死,為了成佛,那怎麼方便怎麼快就怎麼來。所以這裡講到說「曰僧曰俗,同生淨土」,數不勝數,這我們從上面,雖然速度相對快一點,因為它就是一個列舉的論證。第一組,文殊普賢、《大方廣佛華嚴經》的善財童子;第二組,龍樹菩薩、馬鳴菩薩、世親菩薩;第三組,佛的父王淨飯王和大護法韋提希;第四組,東土的歷代祖師。
後面就開始總結了,「只如文殊普賢,大菩薩也。善財海眾,遍參知識,悟同諸聖者也。馬鳴龍樹等,亦菩薩也,亦禪宗以為大祖師也。」
馬鳴和龍樹菩薩,特別是龍樹菩薩,被稱之為「八宗共祖」,就是八個大宗派的祖師,都認他為第一祖師。所以你看這裡講到說「此諸聖人,所悟所證」,他所悟和修證的境界,「比今悟達之士,為何如哉」。就是跟你們現在,就算開悟的人,在一個水平嗎,能比嗎?
「彼尚願生樂國」,就是人家這樣的人,還願意往生西方,親近彌陀,「而汝一悟之後,更不求生。則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反不若汝」。就是都不如你嗎?就跟前面的說菩薩們六度萬行,反而對不起你,這也是反問。
「汝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證,誠有過於二菩薩。二禪祖者乎」。你能比得過這些菩薩、這些祖師嗎?「所參知識,所悟佛性,誠有過於善財海眾者乎」。你們經歷的善知識,所得到的心得體驗,能比善財童子和他參的五十三參,乃至華嚴海眾這樣的身份嗎?
「所得無生法忍,受佛印證,誠有過於淨飯韋提者乎」。你們的根器有像淨飯王、韋提希夫人,聽佛講了一場法,即刻就現證無生法忍,有這種因緣善根嗎?後面要講的「淨飯國王,佛之父也。七萬釋種,佛之親屬也。淨土之生,倘無利益,佛忍自誤其父與親屬乎」。大家聽開這個話了沒有,就是從人情上講,淨飯王是人家釋迦牟尼佛的爹呀,七萬釋種是人家的一家子,同族人呀。說釋迦牟尼佛真的說這個淨土法門不是圓頓法門,會讓大家繞遠,誤入歧途的話,他會給外人講,倒也能理解,他會給他爸講嗎,這是大實話,他會給他兄弟姐妹講嗎?如果沒有甚深的大利益,他會偏給他們講嗎?所以這就是反問到這了。
雖然這段話我們讀得比較快,但是這段話可以說是對論據的一個陳述而進行的總結。我們要聽出來這個法義,就是說在論證我們求往生的必要,而且還不在於修行的高低和能力的範圍。而在於你速成佛道的功德利益,人人不管凡和聖,都得沖這個去。
所以大家看到從這一大段的開示中,我們應該要總結出來一個核心的精神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但凡行者,皆當往生」。我們來總結,從前面的文殊菩薩,是法王子身份的人;《華嚴經》是最圓頓佛說的教法;從龍樹、馬鳴,這是西天;到慧遠大師,這是東土歷代祖師。不論於人大菩薩而言,於法圓頓經來看,於僧也罷,西天東土的出家人,於俗也罷,佛陀的六親眷屬和他的外護法,於法而言,都是道友,都是同修,於情而言,都是六親眷屬,就是我們種種層面各種角度,一條一條的給你分析開來,怎麼樣呢,都是足以說明應該一邊倒的,導歸極樂世界,做一個往生行者。
那麼你現在作為一個剛剛開悟的行者,雖然說迷惑煩惱,比一般的糊塗人的話稍微強點。但是呢,你跟我們上述列舉的這些身份的人或者境界或者因緣來講,你說哪一個不在你之上呢?都在你之上,而且還往生有份,你能自不量力而不求生西方嗎?
確實,大家要知道,剛才列舉的這些,都是非同凡響的,那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我們就不說了,境界之高。善財童子的話是見多識廣,龍樹、馬鳴、天親菩薩是深入經藏,他們的論典就等於跟佛經一樣等同,龍樹菩薩的《中論》。那麼東土的這些著名宗派的創始者祖師爺,都是佛法的實修實證者呀,他們都依著自己的修學體驗已經能夠開宗立派引導後人的。怎麼講呢,可以說是成功人士了,依然導歸淨土,為什麼?宗教圓融。
最不濟的像淨飯王和韋提希,一個是佛的父王,一個是佛的常親近的護法。人家的因緣又是絕對的殊勝,你說前面的這幾樣,我們有一樣能夠拿得出手跟人家比嗎?境界也罷,見識也罷,經藏也罷,圓融也罷,因緣也罷,沒一樣能夠比得過。
所以我們要總結出的核心精神呢,就是我們該怎麼辦。你不要聽了這麼一堆,如數家珍,你在那兒過乾癮去了。當然我們要隨喜這些大聖,但是大家聽法過後要引發起我們內心的悸動,與自己產生關聯,我們是否應當死心塌地的,萬善同修也罷一門深入也罷的念佛。
說實在的,你說我們這輩子念到一心不亂或者念佛三昧,哎呀,我看是沒門兒。那我們只要有這個信願持名能夠往生,就在這個份兒上往生,可是只要我們一入淨土,待遇跟這些聖人祖師就持平了呀。大家想我們成功往生了,就是他們的優勢跟我們的劣勢,在中間就消化都全部就持平了,你說這是不是了義法門,是不是本來面目,是不是同為屋里人說的是家裡話,是不是極樂世界就是在顯這個無差別的佛性,就這麼個法。
所以大家想想就這麼個法,只要信願真切念佛真信切願,那麼你就通了極樂世界大門了。我們其他的不說,就韋提希,我們給大家講過《觀無量壽佛經》,她是一個女流一個皇后,那麼過去造的惡因感了這個惡果,已經現前了。但是人家一場法會聽下來,就現證無生法忍了,而且她還沒有怎麼去修,她也沒有聽什麼玄妙的般若法義、圓融法義,她就是對往生生起了的決定的希望,現前在佛的加持下見到了西方聖境。由這個法喜和徹信、願力,就現前結合起來,現得無生法忍的功德,你看這個法殊勝不殊勝。
淨土的這種加持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力用,所以大家要關聯自己的身心,我們聽這段呀,確實還得會聽會關聯。如果從正面而言,這些人這些境界這些因緣,人家都求生西方,那我們真得想一下自己是什麼水平。連眼紅都沒有資格說實在的,眼紅資格都沒有,那人家求生,我們更要乖乖的偷心死盡。
當然我們如果說從反面而言,也就是換一個角度,其實給我們一個更自信的希望,當然我這麼講,大家不要聽錯了,好像我們在誹謗小看諸聖賢一樣,那反而就是得不到這個教材的意義了。就是說從不同的著眼角度而言,大家可以自己自信的想一下,他們這麼的去苦修,情形到了這麼高的地步了,可是最後還是往生給補齊了呀,去極樂世界就成佛了呀。那我們雖然可能一步也沒有修也沒有行到位,可是我們往生了也一樣。
雖然人家的往生品位肯定比咱們高,可是從往生這個標誌上而論的話,說句不要聽錯的話,可以說修了也是白修呀。怎麼講呢,打個比喻,可以說一種經驗教訓。為什麼,因為辛苦了半天,最後還是坐了電梯。好比我們從一樓上十樓,他們一直走得很厲害,步伐也很好非常穩健,辛苦的走到了八樓九樓了,最後進了電梯。體悟到說,按鈕一按直上十樓。我們現在連一步都沒有走,一開始還在一樓,你只要電鈕一按進電梯,也上十樓,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更為殊勝。需要我們接收的是這樣的信息,兩方面來接收。所以大家想想,我們根本的目標就是為了上十樓嘛,他們走了半天,最後還繞遠了。這說句狂妄自大的話,但這也是話丑理端,還真是如此。
由此我們才看到講了這麼半天,惟則法師這麼婆心切切的,從法、從人、從教史上給我們列比,我們要讀懂他老人家的用心。讀懂用心,那相信也不會白白的今天晚上來聽這一個小時的開示。
好,今天晚上我們就到這裡,下面請大家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