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講)
好,各位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的學子們,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稱)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
大家晚上吉祥,今天我們要學習《淨土或問》第二十五講,也就是最後一講,第二十六問。今天的問題對於我們現實,特別是當前時代所謂的行者來講,是特別切中要害的。有可能在聽聞或者思維法義過程中,大家會覺得真的是量身定做的一樣,因為確實這個時代。他問的主題就是,誰不想修呀,但凡居士誰不想往生呀!可是戒定慧一樣也不成,在佛法中法門不能上路,不能夠一直一步不停的走,那麼就到不了家。所以說幾多的善根都埋藏於懈怠,多少的福德都浪費在散亂中了,時好時壞。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切身體驗。那麼今天我們就把這最後一講跟大家做一個分享。
「問曰:念念相續之修,豈非餘所願也。」成時法師點評是「刻骨切問」,就是說真的能夠相續執持念念相應,那誰不願意呢?畢竟大家還是皈依了三寶,信仰佛法,聞思到聖教,現在還抉擇到淨土門上來了,那往生的好事確實想。
但是,「奈何定力未成,念頭無主」。「定力未成」最根本的表現是什麼呢?就是說管不住自己,修是想修,可就是不想修呀,念頭相續不住。
「或舊學未忘」,知見不能夠純一。大家有時候提的問題我也深有體會,說一千道一萬的說專修,一門深入,但是還是放不下點點滴滴的功課,大量的經咒、迴向發願,等等諸如此類的,上面厚厚的裹了一大堆,最後心不能夠清明。這其實就是「舊學未忘」,過去熏習的,在法上生了貪心的,到現在還是一直擺不脫。
「或邪思亂起。」為什麼會有「邪思亂起」的狀況呢,就是控制不住的瞎打妄想,起懷疑心。甚至有時候對於淨土法門,聽了以後信誓旦旦,仔細一想依然又是憂心忡忡。這就是過去世懷疑的業果,不相信善知識,或者得少為足,乃至沒有證到聖果以為證到聖果,等等諸如此類的業果相續就會「邪思亂起」。
「或境緣相觸,照顧不牢。」你看說的面面俱到,什麼叫「境緣相觸」呢?就是這個事情一發生就把你轉走了,把不定的。其實就是過去世的斷捨離不徹底,召感來這些舊世的因緣事物。
「或情想紛飛,遏捺不住。不覺念頭東走西走。眨得眼來,千里萬里去了。」
所以說這一問真的是為天下的修行人所代言代說,後面的回答也是為天下的修行人所解答的,不是不想修,但是修起來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為什麼特別是佛門裡面說,一個法門不要更換題目,因為守不住。為什麼住一個道場安安穩穩的,因為因緣散啊。
我現在也有這種體悟,甚至你能夠把這個僧衣穿到底,就非常了不起了,年輕的出家師父們要好好的安住,學修,聞思等等諸如此類。只能用佛法來作佛事,否則你管不住自己,「千里萬里去了」。
後面又講到說,「又或惹著一毫世事」,前段時間我說了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什麼意思?就是別惹世間的事,你一惹上它,它就惹你惹得沒完沒了。「便是五日十日,半月一月,擺脫不去。」世間的這些因緣一發不可收拾。「豈特間斷而已哉。言之可慚,思之可慟。又當何策以治之。」這個問題比較長。也就是說我們種種的修學中,一種心地上的缺漏和偏頗。
「答曰:嗚呼。此天下學者之通病也。」天下學者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為什麼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心制不在一處。所以剛才我們講了這是為天下修行人而所問,為天下修行人所答。
大家來看祖師是怎麼講的,「汝當間斷之時,若不痛加鞭策,則專修無間之念,永無成就之期。」大家一定要把這個聽清楚,為什麼?「汝當間斷之時」這說的是常情,修學中誰都會間斷,現在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間斷,不能相應。
那麼後面的藥方是什麼呢?「若不痛加鞭策。」痛,要猛醒自己,可以說否則一不小心一輩子就浪費了,所以說我們真正需要的加行是在這一點上。這個法義就是「若不痛加鞭策」,其實這種反作用思維是一種殊勝的加行,很大的推動力和作用力。「餘聞古人有三種痛鞭之策,今復為汝獻之。」供養給大家,分享給大家,這都是修行人、過來人刻骨銘心的烙印,說這些特效藥方能治這個我們總犯的尋常病。
「汝當諦而聽之。」這裡講了三個心態。「一曰報恩。」為什麼我們念佛不能夠念念相續,或者稍微勇猛精進,乃至一天的功課能夠按時完成。我們現在就一推六二五,不要說無間之念修成就,就是能夠相續的正常了,不要有閃失,那也需要心裡一種心勢上的助緣加行。第一個就是報恩,為什麼這裡講到報恩呢?因為但是凡夫,總是有良心的,報恩就是要有良心呀。
「二曰決志。」但是凡夫,皆有志氣,多少還有點志氣。
「三曰求驗。」就是凡夫的一個心態上,都會喜歡一探究竟,看看是否當真如此。
所以這三個加行的心地上的一種鞭策之法呢,實際上跟人類的習氣是特別脗合的。我們講《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時候,講到中國難生,咱們南瞻部洲有三件事比其它地方強,其中有一個就是「勇猛強記,能造業行」。就是特別能造業。但是修行也很厲害,「勇猛強記,勤修梵行」,正好利用這個特色,設了這麼三條,大家來看。
「第一報恩者」,怎麼樣調製自己的報恩心,怎麼思維呢?「既修淨土,當念報恩。佛恩國恩,固未暇論。」就是說我們修行,心已經依托在淨土上了,那為什麼修呢?《勸發菩提心文》裡面也講到了,報恩,發菩提心。通常我們會說「上報四重恩」,那佛恩、國土恩,或者是眾生恩,總歸這些「固未暇論」,一個凡夫的心力而言,佛太高,國土、眾生太廣,就算你顧及不來,那就就近的,你能夠使得上勁的做一個牽引。
「只如父母養育之恩,豈非重恩。師長作成之德,豈非重德。你最初出家,便說要報重恩。」這就說到出家人的實際情況,剛開始為什麼出家呀?要了生死,要報父母養育,六親眷屬的因緣,要報這個恩。「後來行腳,又說要報重德。」因為師長調教,長養法身慧命,那會覺得無一不是師德,仰答師恩啊。
後來行腳,為生死計,「離鄉別井,二三十年」,父母師長艱難困苦,你總不顧。父母老病,你又不看。及聞其死,你也不歸。」這是從現世而言,說一個出家人要捨深恩眾愛,深恩就是指的這個。當知出家這一條路,初邁步的時候是非常非常的艱難,要剝皮割肉一般才能邁出這一步,一走幾十年。現在通信發達,以前一走就幾十年,有的甚至一輩子都見不著了。
也有的祖師爺走了以後,母親對他的貪著情執太重了,那麼他為了慈悲,不讓她再陷入到輪迴因中來,就不見,一直到母親的眼睛哭瞎了還沒見著。然後病了,上了歲數了,那真是慚愧。
剛好今天我俗家的老母親說給她回個電話,我才看到不知道什麼時候打過的電話未接,真的是慚愧,好多的時間根本就無暇。可是人家養育了你的色身呀,這個恩很重,你沒有這色身怎麼去修法呢。然後哪一天突然人世無常,聽到她死了,說走就走,這一走紅塵一別就天壤之別,陰陽隔斷生死兩茫茫了,依舊不歸,那這基本上都是出家人通常的一個作派,一個因緣,這是就現世而言。
還有死後。「如今或在三途受罪受苦,」那死後誰知道他的業因業果呢,有可能要下墮三惡道的。「望你救他,望你度他。」一旦輪迴特別是到了餓鬼道什麼的,那他就有感覺了,知道家裡邊有修行人,有三寶人了,這個時候就生起了一種希望,為什麼?太苦了。比如墮到餓鬼道這就苦呀,希望能夠求助於你,這個時候陰陽隔斷,他望著你,你不知道他在哪兒,那種企盼,難怪《地藏經》裡面講,有時候六親眷屬會託夢,那你度他靠什麼度呢,就靠你能不能夠修無間之念,因為什麼?這是你的解脫資糧呀,你脫不了,怎麼讓他脫呢?
所以說「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這就是要在源頭了。「淨土不成,自救不了。自救不了,如何救他。既不能相救,你是忘恩負義,大不孝人。」這一筆賬呀,這個因果相續、萬法相互的作用增上而言,一卯扣一環,實際上到這就是「大不孝人」。從報恩的心態來講,你應該念佛,不念佛你報不了恩,報不了恩你就不是大孝,也有因果的。
「經云:不孝之罪,當墮地獄。」所以說「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地獄業也。」
這是從養自己色身的父母親和養自己法身的師長而言。那麼出家了以後,要有道糧,也就是道業的資糧從哪兒來呢,一天吃什麼喝什麼?現在這個時代,大家的福報正在滑落,但是還在一個大的層面,衣食無憂。這衣食從哪裡來的呢?出家人啥出不幹,不入世間法,不做治生產業,這都是佛陀製定的,那就是要依靠供養。
當然為了立三寶的功德,三寶不可思議住世間的法幢相,一個出家人確實他就是吃供養,因為他所有的身心就依托在佛法,最基本的表法也是出家法,穿的這個法衣。所以真正的出家人不能夠以邪命,而要以正命過活。正命是什麼呢?就是要高貴的吃供養,這倒也是這麼說。
那現在逐漸供養的東西多了,哪兒來的呢?「又且不蠶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
確實如此呀!你沒去養蠶扒絲,穿的衣服哪裡來的?你不去種地,吃的東西哪裡來的?你住的房間,被褥都是現成的受用,都是十方來的。說實在的,現在居士同修們也常說「掛單」,動不動也要掛單掛到廟裡面吃住等等。想一想,如果發心是帶著護持,或是共修法會精進勇猛,那還能換個口糧。如果去到一個地方,心裡說,哎呀,來蹭著廟裡住,廟裡不是那麼好住的,是高利貸呀!這個費用非常昂貴,不是當時掏點錢,把多少輩子都能給你牽扯進去,你以為呢。
所以既然如此,「你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
這個「信施」是十方帶著虔誠心、供養心來的。那會兒佛源老和尚見到居士來結緣供眾,或者過年供養師父紅包,就趕緊說:「看看看,放高利貸的又來了。」當然老和尚也是警醒他的子孫們,說信受這些信施的供養,是很難消的,滴水難消。特別現在在世間也是這麼個大環境、大氣候,不管好壞,賺一分錢都是辛苦來的。
「祖師道,此是施主妻子分上,減刻將來。」就是本身人家是養家餬口,給妻兒老小用的,在上面抽減了一些,轉供到你這兒來。當然從供養者來講,福報增長了,但是你自己受用而言,是需要有本事的。你最次最次,有沒有為佛教發心護教、住持?道業、心地有沒有明朗?
所以這裡講到,「道眼未明,滴水寸絲,也須牽犁拽耙償他始得。」什麼意思呢?就是自己這輩子沒了道,一滴水、一根線,你將來也得「牽犁拽耙」(「拽耙」就是拽著耙,把土地翻起要種地),當牛做馬給人家耕地一樣這麼去還的呀!
「你卻念念間斷,淨土不成。淨土不成,酬償有分。」就是將來你得還,說不過去。「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畜生業也。」受人信施,雖然是辦道之糧,但是如果你道沒辦成,將來要償還的。怎麼個沒成道呢?因為你有間斷之心,沒好好相應法,相應佛號,相應往生。那將來生不到極樂,就生畜生道。就像老和尚以前說的,「四錠元寶四個蹄」,接受了幾個元寶,差點就生到驢肚子裡去了。
所以第一個,要生起報恩心來無間念佛。
「第二決志者。」就是說志氣要決斷,發心要猛烈,特別是要長久。「若學專修,志須決定。」就是死心踏地,偷心死盡。我們現在幾番幾次偷心,就是明著給他說,掰開了揉碎了講,這個偷心就是死不盡,這個法門純一上面都死不盡。
「你一生參禪,禪既不悟。」參禪沒用呀,有禪有淨土,解的就是禪,你至少要開悟。
「及乎看教,教又不明」。大家看經教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現在在白華庵暫時也在閱藏,所謂的看教,那三藏教海真的是浩如煙波,看不到邊。佛說的無量義趣,你明著這麼看都看不到邊,何況還有密義、正義、旁義。所以「教又不明」,不要說依教修行了,修觀、止,連這些名相都記不全,個個宗派相互怎麼分怎麼合,你搞不清楚。
這段時間閱藏,真的是一頁頁地翻過去,有時候看了前忘了後,上歲數了嘛,眼倒是還沒有特別花,但是記憶力太不如當初了。那會兒翻開《淨土十要》這些經典,裡面酣暢淋漓的句子一遍就記住了,下一次隨口就引發出來了,偶爾可能有一個之乎者也錯一下,意思絕不會錯的,一遍就過去了。現在呢,好好地盯著看幾遍,稍微長一段話,就看了頭忘了尾,到了尾再補頭又忘了。所以這個無常呀,這個心呀,沒辦法。所以「教又不明」呀!何況你還稱性於懷呢。
「弄到如今,念頭未死。又要說幾句禪。」成時法師講的「可恥」,你說幾句禪,禪是說出來的嗎?「又要說幾句教」,以示自己看過幾本經書,知道什麼是宗派,佛教史上有什麼事情發生,在那點評江山,縱橫去來,正當搖頭晃腦的時候,我自己知道這個弊病,一點功夫都沒有。那再俗一點的,這不是常講方便善巧嗎,什麼廣結善緣,怎麼結呢?得回到俗世去結呀,俗世裡面又要弄點貌似雅的,實際上也不是佛法。
比如說,「又要寫幾個字」,現在所謂的名人字畫。還有時候出書,名聲大的求你給寫個序文,現在的序文不是像以前懇切真摯的說這個講法註釋是怎麼來的,有這樣一種稱性發揮,值得讚歎。現在都不是寫實在話了,現在的序都叫做「逢場做序」。
「又要做幾首詩」。你看這裡講的,說幾句禪,說幾句教,弄幾個字,還要寫幾首詩,總歸這些,有時候確實好禪的人都會在這上面有一些顯現吧。
所以導致「情掛兩頭,念分四路」,法門依托不上去。「祖師道,毫釐繫念,三途業因。」有一念被三界、被輪迴給牽掛著了,就是三途的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就一念愛戀之心,這種比喻就像我們穿一件白白淨淨的衣服,突然間上面點了一點黑墨,永遠都洗不掉,衣服洗爛了都洗不掉,直至這個衣服壞了,再重新做。這就叫做「瞥爾情生,萬劫羈鎖」,擺不脫。
「你卻志無決定,情念多端。因此多端,間斷正念。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羈鎖業也。」
這是指要守護專修,死心踏地的就是淨土。這個不好守護,大家要知道,不是說一說,我就是淨土了。那會兒有的同修也是,非淨土不行,甚至說,我講這個淨土,就發心護持。不講淨土了,就不一定護持。後來也有的禪法去了,內觀去了,注重坐去了,腿功去了,就在這些上面去了。實際上確實專修說白了,就是因為需要很大的福報,專不起來其實就是福報不夠。
那麼另一個,志不決定,容易在戒定慧的戒根上面有所毀失,守不住。所以,「又且守護戒根,志不決定。或因身口,念念馳求。」有些毀犯,有些過失,甚至有的在這個上面犯了根本也不知,破的一踏糊塗,等等諸如此類。
「教中道,寧以洋銅灌口,不可以破戒之口,受人飲食。寧以熱鐵纏身,不可以破戒之身,受人衣服。況因諸戒不嚴,邪心妄動。因此妄動,間斷專修。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何止熱鐵洋銅業也。」志不堅決呀,一念妥協軟暖之心,有可能就導致「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就一念心軟。所以在修行上,為什麼真的是有所謂的我執、我慢,倔吧,但是一開始上道沒有這個倔勁他還上不了,沒有這個「決志」。
「又且斷除憎愛,志不決定。」就是說該幹你要幹,不該幹的隨他去,就不幹。能不牽扯的世緣,就不牽扯。這些無謂的人際關係就不要去搞,都是輪迴因、輪迴緣。但是因為控制不住,「又且斷除憎愛」,他覺得不對勁的,有可能身在其中,只好稍微妥協妥協,差不多就行了。該一心一意去修學的,別人說太執著了,學佛念佛到這種地步,日子不過了嗎?心一緩,一鬆快,就下來了。
「每於虛名浮利,自照不破。名利屬我,便生貪愛。名利屬他,便生憎妒。」
你看這形容得多麼的現實!一切的名,虛榮、讚歎呀,所謂的人品、人格善良呀,說實在的,這些因素都容易生貪名之心,要時時勤拂拭。那利就更粗重了,為什麼說「唯利是圖」,「皆為利來,皆為利往」。人世間就這一點事兒,就是因為這一點滋生的。是我的了就捨不得了,越來越抱得緊;是他的了,就恨不得趕緊讓他完蛋。所以就生了貪愛和憎嫉了。
「古人云:貪名貪利,同趨鬼類。逐愛逐憎,同入火坑。」在世間法裡面,「八風」到處都在動,扛不住,為什麼?沒有這個決志。「你卻因此愛憎,間斷淨土。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餓鬼火坑業也。」
沒有這個志氣,提不起來,那你就淹沒在這裡面。確實名利害人,它是悄無聲息的。一開始可能還比較孤傲清高,還行,慢慢地緣份多了,就開始方便,度化眾生呀,打成一片呀,四攝、六度,都在其中呀,說的是天花亂墜,實際上一點也沒修起來。再漸漸漸漸地陷入進去了,拔不出來了,這個時候由於名利把你毀了,結果慢慢地名利沒了,又心生煩惱,捨不下,就有可能會斷失自己的佛性種子。
所以一個有志氣的心,是修道者根本的一個素質,這是第二點決志。
那麼我們再來看,「第三取驗者。」「取驗」什麼意思呢?「既學專修,當求靈驗。」就是你得一探究,佛法是不是真的,念佛是不是真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麼現前我就要見,看能不能見,是不是真的。這叫做「求驗」。所有的這些靈驗裡面,大家一聽耳朵就豎起來了,哎呀,求靈驗,一說就念佛,好像說不知道多麼的感應,多少的示現,多少的好夢,多少的不可思議之事。
大家要知道,所有的靈驗中,有一件最靈最驗,就是要死的。這個事一定會靈,一定會驗,要死。「你如今發白面皺,死相現前。知道臨終,更有幾日」。你能知道你什麼時候死嗎?
像今天我還跟別人戲論,算命的說我的壽數是能活六十七、八,也有說活九十多的,還有說能活一百二的,哎喲,差點給我吹上天了。我心裡想想,虛雲老和尚活了一百二十歲,本老後來才活了一百零多一點兒。想想我們過去誰知道造了多少殺業,多少短命的因,福報如此之損,這輩子說實在的,剛才講的虛受信施,白吃佛門的飯,算不過來了。只能拚命地拽著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盡量能念一聲算一聲的往極樂世界仰靠,沒辦法。所以說到壽命,我覺得六十七八嘛,還更讓人更相信一些,那活到那會兒,現在算算就剩二十年的光景。回想一下已經過了兩個多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呀,當然還是在沒有造大業,不會折福損壽的情況下。
所以說,「知道臨終,更有幾日」,你不知道的,這種情況下那就要怎麼樣?「須在目前,便要見佛,」我就現在就要勇猛精進地修起來,現前得到感應見佛,蒙佛加被現前顯現。
但是這一句也是成時法師的慈悲心切,特別是咱們現在的人容易在這上面犯糊塗,一聽法師今天晚上講了報恩、決志、要求驗。我就記住求驗,非要說,佛你快來給我看一下,又把心思不斷地用雜在這個上面了。
所以成時法師點評,「此在念佛處著力,不在見佛處著力」。為什麼?只要你念的得力了,一定能見。你光想著見,而沒有念,你見不著。這緊要處給大家特別提出來,做一個特別說明,不要搞錯了。
「只如廬山遠法師,一生之中,三度蒙佛摩頂」,這個也給大家講過了。「又如懷感法師,稱念佛名,便得見佛。又如少康法師,唱佛一聲,眾見一佛從口飛出。唱佛十聲,則有十佛從口飛出,如貫珠焉。此等靈驗,萬萬千千」,太多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這些大祖師們的靈驗,是人家的靈驗,那我們現在看來,人家真的是豁出去玩命地修行呀。可是在他們來講,這樣的一種玩命地修行,不間斷的修法,很自然而然就入了,是多大的善根福德。我們現在,前面第一句問題就說「念念相續之修,豈非餘所願也」,奈何定力未成、念頭無主,等等諸如此類,沒辦法。所以為什麼老說給祖師爺提鞋都沒資格,是真的沒資格,可能祖師爺們一輩子修學最差的狀態,我們修行中最好的狀態都夠不著,所以人家這是等於說念念法是相應的了。
所以,沖著這個求驗而言,說「你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你看這裡更證明了,「你若心無間斷,見佛不難」,說明在心地上念佛處著力,不要在見佛處著力,還是在說這個話。
「間斷心生,決不見佛。既不見佛,與佛無緣。既無佛緣,難生淨土。淨土不生,必墮惡道。然則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惡道業也」。不念佛就不能生淨土,不生淨土必墮惡道,這是天然的一個因果關係,理所必然,事所必然。
所以大家聽這些法,至少此時此刻要生起首肯,對的。你不要死鬼強掙扎,還覺得自己不至於這樣。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也跟大家一起在聽這個法,在講這個法,我也在聽。那這都是頂門針,面面俱到都紮在自己的痛處呀。
一念間斷之心,便是三途受生之時。「戒之戒之。如上三策,當自痛鞭。使其念不離佛,佛不離念。感應道交,現前見佛」。
下面這幾句話就足以證明天如惟則法師祖師爺過來人,一氣呵成,而且是正知正見,你看,念不離佛,佛不離念,念念這樣。實際上大家放開手去做一把,也不是那麼難。打個比方,就像我們現在生煩惱,執著於某一件東西,也是念念不離這個東西,這個東西不離念念。實際上就是你很輕巧地順勢把它置換一下,所以這個鞭策心真的也是一種巧勁,是自然天成的一種加行作用。
所以說感應道交怎麼樣呢,「現前見佛。既見樂邦之佛,即見十方諸佛」,我們會說怎麼見到阿彌陀佛就等於同於見十方諸佛了呢?我家裡也供著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我天天見,天天拜呀,他就是這麼一尊佛,就長這個樣,怎麼能夠跟十方諸佛一樣呢?這都是凡夫的思維心沒有到,只在散亂的晃晃地憶佛,沒有到見佛的地步,所以沒通這個法,以為有漏。
實際上大家相信了就可以,只要能夠念的感應了,那麼心地上擺平了,見到阿彌陀佛就一定等同於見十方諸佛,實際上就是見法身。「既見十方諸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就是見法身。
這裡把淨土和禪匯的非常的完美,見求生之佛,接引之佛,即見十方諸佛。就像智者大師說的,但見阿彌陀佛一毛孔光,即見十方諸佛無量光,就這個意思。見十方諸佛實際上是同一法身,什麼法身呢,自性天真佛。即見自性天真之佛,真的見到這個本性法身。
「即得大用現前」,回到一條線了,但得本不愁末。等於說出現了有禪有淨土的狀況。「然後推其悲願,廣化一切眾生」,這就是大用現前了,才真正意義上的知道自利利他,才真正意義上知道怎麼去度化眾生,確實真的是度化眾生,而不是禍害的狀態。
所以,「此名淨土禪,亦名禪淨土也」,說得多好,實際上就是有禪有淨土。後面天如惟則法師講到,「然則永明所謂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豈不驗於此哉。勉之勉之」。
這才是延壽禪師所說的「有禪有淨土」,到這地步,見到根本,大用現前,而且還順勢不妨礙往生,這才叫事理圓融,乃至事事無礙,所以講到究竟處,都是一個法,我們一直也在講這些所謂的法課,講來講去就這點兒。特別是為什麼最後講到求驗的時候,落腳點在禪、淨相應了呢,為什麼?大家還記得吧,整個一部《淨土或問》就是給一個對淨土有誤會的禪和子,一開始見到天如惟則而起的問,所以這裡在收尾了,「勉之勉之」。
「於是禪上人者」,然後這個聽法的禪和子「既喜且驚」,這形容的太到位了,喜的是什麼呢,心裡原來不到之處現在打通了,原來禪、淨不是兩家,因為淨土相應了,才把禪也真正弄明白。「矍然久之,如有所失」,久久的琢磨了半天,哎呀,難道我以前錯了。
「天如老人乃復告之曰」,更進一步給他攤牌了,「禪與淨土,了即俱了」。一門入了,兩門都入了。「心外無法,莫錯會好」,你前面講到所謂的心外無法,禪也在心內,淨土也在心內。禪屬於教外別傳,淨土也屬於教外,教內也是別傳,都是心法,都是不向外求的,一個套路,所以說你不要錯會,大家也不要錯會。
不錯會有個什麼好處,你看這個禪上人聽了以後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上人乃稽顙再拜曰:吾多幸矣」,五體投地的再給天如惟則法師說,哎呀,我多幸運,今天太幸運了,善知識難逢呀。「今吾知所歸矣。謝而退。」從此以後我懂了,明白我該怎麼辦了。修法中,今天算是碰到明眼人了,所以善知識太重要。
我覺得咱們能一起在正法學堂,這麼一篇又一篇,一部又一部的,真的能夠把這些經典論著學習下來,雖然我自己聲明一直是照本宣科,但是也是照著佛祖的說,宣著正知正見呀!那依樣把葫蘆畫給大家,我們就能照著這個樣子來,這樣的因緣在這個時代已經非常奇缺和難能可貴的,大家要知道。
現在這個時代,聽法最麻煩的,一個是沒有人願意講,或者願意一直說。我這是說得太多了,但是像我這樣的也出來說,因為沒有大德願意把這個「說」作為推廣的一個專門的業處吧,很少,這也是我們福報不夠。那第二點,也有好說的,反而這些人又亂說,說了不負責任,把你的法身慧命給攪局,攪得不知道多少阿僧祇劫都還原不了,害死人的。那麼說完了,就說其他的,有的也在說,會不會修,能不能修起來,也是兩碼事。只有淨土,好好說一直說,說完了大家修。你如果真要修就這麼修,都能明白,都能得道得度。這是我們一直在大覺世間正法學堂,維繫這種說實在的太容易斷的法緣了。
所以講到這裡,才隨喜大家,也是勸誡大家吧,真的是「聞法功德殊勝行」。
這是我們今天講《淨土或問》的最後一講,本人也是不才吧,有講的不到之處,也請諸位有緣聞思者能夠海涵。大家也要善於取捨,聽著相應的、受用的,那你就取;聽著覺得退失信心了,或者說不甚相應的,知見不謀的,那你就捨,當然前提條件你自己的知見是對的。另外一個呢,我再再地講到,只是勸信而已,但能增加我們幾分信心,信願之力,那這個法就算是聽成功,聽圓滿了。修行在個人,自己生死自己了。
《淨土或問》就算到此為止,告一段落,一個圓滿。那我自己也很榮幸,又把《淨土十要》裡邊這樣的一部重要的經典貫解了一遍,雖然也沒有錄視頻,但是至少音頻上面也算是過了一遍。我自己也跟大家一起學,然後我們各修各的。
好,那今天就講到這裡,下面我們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隨喜大家,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