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面,我們講到甲三:修行方法。
我們大乘的修學次第,不管你是什麼宗派,它一定是先建立一個理論的架構,才有一個實際的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說,當我們想要去改造生命之前,我們先要了解生命的真相。那麼唯識學也不例外,它是先講理論,再講方法。唯識學對人生的理論,它主要建立一個宗旨,它說一切萬法都是我們一念心識所變現的,就是萬法唯識的概念。那麼這種萬法唯識的概念,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輪迴當中,是誰在輪迴?是我們一念心識在輪迴。就是你為什麼來投胎?因為心識把你帶來投胎的,那麼你到淨土去,又是什麼因緣去的?是你一念心識到淨土去的。
所以我們整個生命是由我們心識來主導,那麼心識又是怎麼來主導我們?在唯識學把它分成兩塊來觀察:一個叫唯識相,一個叫唯識性。
唯識學的經論,它是先講唯識相。就是我們剛開始在觀察我們內心世界的時候,會看到心識所顯現的一個相狀,所謂的因緣果報的相狀。那麼當然這個相狀,你都可以感覺得到,比方說你今生有富貴的相狀、有莊嚴的相狀,有各式各樣的一種相狀,這些都是過去的心的業力裡面顯現出來的。
那麼我們在觀察人生的時候,第一個,先從相狀來觀察人生,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那麼當我們在了解相狀以後,我們第二個再觀進去,觀察我們生命的本體,這個很關鍵,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那麼在唯識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的本體是空性的,那麼這種概念是告訴我們什麼意思?為什麼我們這些相狀的本質是空性?它說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們的生命是無所得的,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的生命裡面,得到什麼東西。簡單的說,生命是沒有結果的。可能你對你今生的生命很滿意,因為你今生的善業表現出來了,讓你富貴、讓你莊嚴、讓你眷屬美滿、讓你健康長壽;也可能你對今生的相狀不滿意,因為你過去生臨終之前觸動了罪業,讓它表現出來,讓你今生多病、貧窮。
我們人生的相狀有很多種,但是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沒有結果。我們沒有一個人是有結果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本體是空的,因為它本質就是空性。
比方說我們做夢,佛陀很喜歡用做夢來比喻人生,說你做第一個夢的時候你是一個國王,你有很多的珍寶,你活得很快樂,當然你實際上有感受到國王的假相,有那種快樂的感受,但是你把善業用完以後,你第二個夢變成一隻螞蟻了,變成一隻小螞蟻了,因為你善業已經用完了,福報享盡了吧。那麼你這個時候你做螞蟻,就想:那我上一輩子的夢跑哪兒去了?我有沒有辦法把上一個夢的一些東西,帶到第二個夢來?不可以!因為生命它的相狀,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它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它沒有獨立自主的體性,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也就是說我們今生所有的相狀都是借來的,你的快樂是向因緣借來的,用善因緣借來的,所以當善因緣釋放完畢以後,對不起,你借來的,你就得還,是吧!它就把你要回去了,所以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生命的本質是空?因為你的生命是借來的,它不是本來就是這樣子,如果你本來就是這樣子,那它就是有自性了,你不是借來的,是吧。所以我們對相狀後面的本質,建立一種無所得,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你最好在死亡到來之前,早一點知道這件事情,不管你接不接受,它是一個事實。我們一次一次的輪迴都沒有結果,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也是一個因緣的顯現如此而已。
那麼從這個地方就是說:
相狀是可以受用,但是本體是畢竟空。
所以從這個概念裡面,蕅益大師就把這個唯識的整個人生觀,把它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把這句話記下來,你就知道怎麼觀察人生了。
它即空,就是人生無所得,人生只有過程,你好好把握當下的因緣,去積功累德;第二個:即假。你今生所有的因緣,都是你的心識變現出來的,心識舉體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全部是你的心識自己變現出來,讓你自己去攀緣它的,自變自緣。你跟外界接觸的時候,是你自己的業力變現一個影像,然後再引導你的第六意識,去攀緣這個影像,人生是這麼回事。所以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時候,你會知道,其實我們一生的身口意的活動,都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我們不能超越你的內心世界去攀緣心以外的東西,不可能!違背萬法唯識的道理。所以我們從這個理論當中,我們知道,改造我們的生命必須調整我們的心態,因為它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當然從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當中,我們知道人生的真相以後,我們要開始做一些修行。修行就是說,到底我們哪裡出了差錯?人生有痛苦,一定有原因的,事出必有因。我們會輪迴,也是有原因的。為什麼我們今生死了以後,來生又得一個果報?那種相續的力量,那種生命相續的力量是怎麼來的?我們必須找出來,然後加以調伏、引導。所以這個修行就是實際的,我們開始面對自己了。我們以前的精神體力,都在向外攀緣一切的人事,現在是時候好好面對你自己了,我們應該找到我們內心的盲點,到了做一些調整的時候了,到了為臨終的正念做準備的時候了。
這一科開始講到我們內心世界的一些調伏跟引導,哪些功能是錯誤的,應該調整、調伏;哪些功能是一種功德莊嚴的,應該把它帶動起來。我們這一科開始,講到實際的一種內心的操作。
好,我們看
甲三、修行方法 分成三段:乙一、理觀;乙二、事修;乙三、總結。
這個結示請大家改成總結。那麼
乙一、理觀 分三:丙一、通達三性;丙二、正修止觀;丙三、修學次第。
先看通達三性,我們看一個問答:
丙一、通達三性
【問:夫證唯識理而登佛果,從初資糧位至究竟位,具幾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無分別智而得成就。其中行相,略述如下:】
好的,那麼我們開始在迴光返照,我們開始修行的人,第一個一定要開始面對自己了。面對自己的時候,我們從一個最初的資糧位,到最後成佛的究竟位,我們主要的是修無分別智。那麼這個無分別智,當然主要是從第六意識的一個觀照。我們知道,無分別智它的理論基礎,來自於生命是無所得,從無所得裡面,建立無分別智。
那麼這個無分別智,在修行當中,它是先把我們內心世界分成三塊,這三性很重要,你三性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哪些是你該斷的、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成就的,就是你必須把你每一個念頭,它到底是什麼性,你要很清楚。我們一個念頭起來具足三性,你要正確的判斷,什麼是盜賊、什麼是地雷、什麼是寶藏,你才不會錯用心了。所以這個三性在整個唯識的修止觀是非常關鍵的,你要馬上判斷出來:哪些是你的錯誤的認知、哪些是一種正確的功德、哪些只是一個過渡的橋樑,你不用管它的。好,我們先把這個三性裡面,第一個依他起性先把它念一遍:
一、依他起性:依——依托、他——眾緣。謂宇宙萬法,皆須依托眾緣而得生起,即以賴耶種子為因,借諸眾緣而生。萬法既依托眾緣而生,則所現如幻如化,無有實體,但有緣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那麼我們先把這個名詞解釋一下,再講它的義理。這個依他,這個依就是依托,這個他,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個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來,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緣。
比方說這個杯子,這個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變現出來?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業力,你自己的業力、眾生的業力,那麼也就是說,就是這個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眾多因緣。那麼什麼叫做眾多因緣?就是宇宙間的萬法,就是我們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托眾緣而生。什麼叫眾緣?就第八識的業種子,還有我們臨終的那個攀緣執著的心的結合,而所現的一種如幻如化的一個假相,這個假相是空體的,它只有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業力的種子變現出來。那麼這一部分,沒有錯,諸位,當你的阿賴耶識是個種子的時候,它有善惡的概念,只要這個種子變成果報了,這個果報就沒有對錯了,它對你就不能構成障礙。我們在乎那個種子,因為那個潛伏的功能,在臨終是有引導性的。一旦種子變成果報,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為它已經是一種能量的釋放,它對你的來生沒有影響了。
諸位,我們以前都是把心放錯了,我們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們注意果報,而忽略了我們第八識潛伏的那些種子善惡的功能,其實這個你錯了。當這個種子變成果報的時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為它對你來生不會構成影響了。
所以依他起自性,這個善業召感安樂的果報,罪業召感痛苦的果報,這個因緣所生的這個業力這一塊,通通沒有對錯,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這一塊叫做業力所變現的果報,這個叫依他起性。它是依托你很多的業,當然這個業不是一塊,它是一個族群的業力。你可能有一些佈施的業,所以你富貴;但是你在富貴當中,你可能也做了一些殺生,所以讓你短命多病。所以你這個業是眾多的業的累積,就顯現了你今生的果報。那麼這一塊,你可以把它放棄,不要管它,過了就好了,這個對於你今生的往生,一點都沒有影響,因為它已經從種子變成果報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遍計所執性,我們把它念一遍:
二、遍計所執性:遍——週遍 、計——計度。凡夫六、七識,不了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於中妄執為實我、實法,無時無處不週遍計度,此即遍計所執性。
那麼遍計所執性,這種週遍計度執著,我們看它的解釋:就是這個第六識跟第七識,它不能了達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夢如幻。就是當我們的業力變成果報的時候,本來這個果報,已經變成果報了,它已經對你不能構成威脅了,因為它那個種子功能已經被破壞了,但是我們一般人太重視果報,就把今生的果報,執著是真實的,就心隨境轉,就把心住在這個果報當中,就產生了生命的盲點——我法二執了。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是對往生最大的障礙,那個執著的,執著那個假相的心態,我們解釋一下:
我們在心接觸果報的時候,第一個當然是感受,可能是快樂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沒有形相的,一種直覺,那麼感受很快過去以後,第六意識就開始活動了。第六意識,它會產生一個取相跟分別,當第六意識開始活動的時候,它會把外在的相狀,把它轉成你內心的影像,這是第一個,第六意識開始透過你的想像力,把外相轉成內相,然後,再把它加以分別。這一分別以後,這個相狀就有變化了,如果你是樂觀的人,你的相狀,會往好的方向變化;如果你是一個悲觀者,你的相狀,就往不好的方向變化。
所以這個第六意識一旦安立名言以後,這個相狀就產生變化了,但這個問題還沒有在這裡喔。那麼一般人把相狀加以分別以後,大部分的相狀就過去了,但是有少數的相狀被保留下來,就是它給你一個特殊的感受,特別是給你快樂的感受,或者特別痛苦的感受。那麼這種感受,太強烈的感受,第六意識它的影像,快樂痛苦的感受,會刺激到第七意識的我愛執。
當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這個我執結合以後,那就構成你生命的盲點了。因為你透過取相分別到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對你來說就是一個輪迴的力量了。
我再講一次,我們的生命就像放電影一樣,它是從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這個都沒有錯,生命在釋放果報都沒有錯。但是我們的心跟這個影像接觸的時候,取相這個也沒錯,你第六意識把這個眾生的共業,轉成你自己的業力,你自己受用影像,這個也沒錯。那麼第六意識取相以後,開始分別,這個地方,錯的還不是很嚴重,開始分別了:這個東西是好的、是壞的,把生命開始對立了,好、壞區分出來,安立名言了,這個地方問題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給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對你的刺激太大了,那麼它會大到怎麼樣?驚動第六意識背後的老闆,就第七意識出來,它把第七意識引出來,那麼當第七意識出來的時候,它會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這個影像上,然後這個影像就永遠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種引導你輪迴的力量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掉以後,我們會來投胎,因為你心中有太多執著的影像在裡面,在誤導你。帶有執著的妄想,這個就是遍計所執性,你最好在臨終之前,把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乾淨。
什麼叫臨終起顛倒?這個就是顛倒!你心中累積太多這種我執法執的影像,這個臨終隨便一個影像出來,就是一個輪迴的力量——愛取,這個就是一個問題點,就是盲點了。第二個,就是經過你的取相分別執著,那麼這個影像就留在心中,變成一種遍計所執性了,這第二個。
我們看第三個:圓成實性。
三、圓成實性:圓——圓滿、成——成就 、實——真實。即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顯此遍常體非虛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麼圓成實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會產生兩種結果:一個是你錯誤的理解產生遍計執;第二個是正確的了知走上圓成實。好,我們看圓成實性,圓成實,我們先看這個成,關鍵在這個成,它是一種清淨解脫的功德,叫成,一種成就一種清淨解脫的功德,而這個功德是圓滿的,它普遍一切的時間空間,等到你得到以後,它是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實的、它是沒有變化的。
也就是說,我們依止二空的智慧,那麼就著依他起當中開顯的諸法二空真如的實性,那麼這種實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實不虛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當我們遇到依他起的時候,你不生起執著,你知道它的本體是無所得的,你能夠保持不迷、不取、不動,那麼你就累積了一個圓成實性。那麼圓成實性,它是解脫輪迴的力量。
所以諸位,我們面對因緣的時候,我們生命會累積兩種力量:一個遍計執的力量,你的執著的力量,這種力量會引導你輪迴生死;第二種力量是圓成實的力量,它會讓你從生死裡面解脫出來。所以我們現在是兩種力量都有。
好,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在《安士全書》裡面,印光大師也經常提了,講到這個《陰騭文》文昌帝君一些輪迴的故事,故事很長,我們簡單的把它分成三塊。
那麼印光大師他把這個輪迴的一些問題,他舉文昌帝君的相貌來解釋。這文昌帝君的輪迴,我們簡單把它分成三塊。第一塊,他的相貌是一個謙謙君子,在《安士全書》上說,說這個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時候,他都是做一個士大夫的,那麼它用四句話來解釋他的相貌,說是: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說他在這十七世當中,只要有人有急難,他會去救助他;他面對孤獨的弱勢團體,會盡量去保護他幫助他;別人有過錯,他盡量包容他。所以他這十七世當中,他的緣起是善念跟善業的結合。所以我們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這十七世當中他的輪迴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夠做一些官,可能是一個大官、可能是小官,總而言之他都是一個士大夫,在生命當中相對安樂。
那麼這十七世的謙謙君子的相貌過去以後,後面產生變化了,第二段就是墮入龍身,他從一個謙謙君子的尊貴果報,變成一個丑陋的一個龍的果報。那怎麼回事?因為他後來有一生,他的關鍵點,他不應該投生在帝王家,因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麼他從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後來他投生在漢高祖的愛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兒子。那麼文昌帝君他夾帶十七世的善業,出來的時候那不得了,歷史上說這個人有兩種的功德:第一個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時候給人家算命,說這個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個,他有這種漢高祖很多的個性,漢高祖的魄力、漢高祖的這種智慧,他完全繼承漢高祖劉邦的這種智慧跟魄力。所以漢高祖是非常喜歡這個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
那麼這個時候就有問題了,因為當時的太子,就是漢高祖的原配夫人呂后,她生的長子劉盈,後來的漢惠帝嘛,所以說不是說你有福報,別人也有福報。所以這個時候趙王如意慢慢長大以後,就跟這個呂后的太子就產生了矛盾,當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漢高祖劉邦說,希望把劉盈給廢了,而立這個如意做太子。其實漢高祖也有這個意思,因為漢高祖非常喜歡如意,因為劉盈的個性,相對比較懦弱、無能。那麼這個時候漢高祖就提議要廢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呂后當然不同意了。呂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個很有心機的女眾,所以她就召集了當初跟漢高祖打天下這些老臣,比方說樊噲、盧綰、蕭何等等,把他們集合起來,那麼就說這個漢高祖這個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廢長立幼!這個從周朝以來,皇上的繼承者都是嫡長子繼承的,哪有人用這個小兒子來繼承的,這會引生奪嫡之爭的,也會血肉相殘的,所以群臣就反對了,漢高祖劉邦沒辦法了,就打消了此意。
當然這件事情就觸惱了呂后了,呂后就認為是戚夫人拔弄是非了,引起這次的奪嫡之爭。那麼漢高祖當然他也知道呂后的凶狠,他也知道,所以漢高祖在死亡之前,就趕快把如意封為趙王,讓他到趙國去上任,就離開了這個是非之地朝廷,到他的屬地去了。那麼漢高祖死後,呂后開始復仇了,她等了很久,那麼漢高祖一死,當然她的兒子,由劉盈就繼承為漢惠帝了,但實際掌權就是呂后了。
呂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找來,雙手砍斷、雙腳砍斷、把眼睛挖出來,然後幾乎她的六根都被破壞了,耳朵也被破壞了,然後就丟到豬裡面,養豬的地方去,就跟豬生活在一起了,那麼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她也害怕趙王如意的復仇,她就用一個理由把趙王如意給召回來。那麼趙王如意其實跟劉盈,就是這個漢惠帝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他們兩個人兄弟是非常好的。劉盈就知道,他母親可能要對趙王如意下手,所以他就讓趙王如意整天跟他在一起,連睡覺都在一起。但是這個漢惠帝劉盈,他有一個習慣,他早上會早起去射箭、去運動。呂后知道他有這個習慣,所以她就利用他早上出去那個時段,那個時候趙王如意還在睡覺就下手了。所以劉盈他去射完箭回來的時候,看到趙王如意已經七孔出血死在床上,他看了以後,嚇了一身冷汗,所以劉盈沒有多久也死掉了。
那麼趙王如意,當然合理的推論是被毒死的。那麼趙王如意在死之前,他很不甘心,因為他是有福報力來的,他不是一般人,就發了一個毒願:他說我死了以後,我要變成一隻毒蛇,我要吃光所有呂氏的家族來報仇。那麼這是一個遍計執性,他把這種邪惡的影像抓著不放,本來這個影像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但事情過了,他心中沒有過,把這個影像牢牢的抓住,轉成一種邪惡的願力。
那麼這個時候的文昌帝君依止邪願,他要去投胎的時候,他經過一個山上,這個山上剛好有一對夫婦在禱告,這個夫婦年紀很大都沒有兒子,就跟山神禱告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們現在不能期待有個兒子啦,現在他們倆就很虔誠,把一個人的頭髮,把另外一個人的血,混在一個碗裡面蓋起來說:希望山神賜給我們任何一個動物都沒關係,至少是我們血肉之軀所構成的,不管你給我們什麼動物,我們把它當兒子一樣的善待它,就回去了。那麼他們兩個禱告的時候,非常虔誠。那麼文昌帝君的神識,經過那個山的時候被他們感動了,就動了一念的同情之心,所以就在他們那個地方的碗裡面投胎。投胎以後,這個老夫婦,到了第二天到山上碗一打開:哎喲,一條金色的小蛇!反正它是一個動物吧,拿回去養。那慢慢長大以後,文昌帝君他是不可思議的福報力,神通變化。因為他的投胎不是因為罪業,他只是一個錯誤的願力而來的,所以他夾帶他十七世的善業力,他能夠飛天,變成一隻龍。他來到人間,也可以變成一個人。平常就跟爸爸媽媽,人長的一樣,但是肚子餓的時候,變成一隻龍,就是一隻大蟒蛇了,去外面吃東西了。
但是有什麼問題?這個果報體有障礙,因為它變成一個蟒蛇,就必須要吃肉嘛,而且它跟呂氏又有一些冤仇,所以呂氏有一些家族,剛好也投胎同一個鄉村,這個縣裡面:有些是做人的、有些是做牛的、做馬的,它就每一天的去吃一個呂氏的他們的這個眷屬,一天吃一個。那麼吃其它也就算了,剛好這個縣令有一隻寶馬,非常喜歡他的寶馬,它也是呂氏的家族投胎的。那麼這個大蟒蛇它就聞得到:喔,這是呂氏家族來投胎的,就把這個縣令的寶馬給吃掉了。這個時候就激怒了縣令,一打聽:哎呦,就是這兩個夫婦養的,這個蛇是他們養的。就把那個兩個夫婦抓過來,他說:我限你們三天之內,交出你們的這個兒子,否則的話處死,那麼就把這對夫婦給關起來。這夫婦說我們的兒子是我們的命根兒,怎麼能夠交出來?寧死不交。
後來第二天以後,有一個年輕人來拜訪這個縣令了,這個文昌帝君就變成一個年輕人,找縣令理論,他說這個蛇它去吃這些眾生,它有過去的因果,你不能因為它在還因果的時候,去判這兩個夫婦,這兩個夫婦沒有錯,他說他們在償還因果,他就警告這個縣令說:你最好少管閑事。作為龍脾氣也不是很好,但是縣令他就說:我作為一個縣令,我一定要主持公道,這件事就這樣辦了。那麼這個年輕人,這個文昌帝君,這個龍就警告他說:你,我看你是死相現前了。講完以後就走了,走了以後就消失掉了。那麼到第三天早上的時候,這個龍就到那個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就把整個縣給淹沒了,淹死了兩千多人,就把他的父母救起來,其他全部都死掉了。
那麼這個時候就不是邪願而已了,這個有罪業,他除了呂氏家族以外,那其他人都是冤死的,所以它這個龍,它就不能再飛天了,從天上掉下來了,它就躲到湖泊裡面去了。但是因為它有這個罪業的召感,後來它這個地方也不下雨,就乾旱,湖泊也幹了,它的那個蛇的皮跟地面摩擦的時候,流出血,長了很多小蟲去咬它的身體,所以它經過一段很長時間的痛苦,那個小蟲咬它的這個皮肉。
後來有一天早上,因為他過去有一個因緣,他對釋迦牟尼佛像很恭敬,就是他在周朝的時候,他遇到一個釋迦牟尼的佛像,他很恭敬的禮拜,跟釋迦牟尼佛結了一個善緣,所以佛陀現前放大光明,為它開導因果的道理。這個時候文昌帝君的這只龍,就觸動它的善念,就痛哭流涕向佛陀懺悔,懺悔以後,就從龍身裡面跳脫出來了,後來做一個人,後來慢慢慢慢學佛,受三皈五戒。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現在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就是說生命是怎麼來的?就是說我們截取他一段好了,它這個龍身是怎麼來的?流轉三界中,到底是什麼因緣讓它流轉?
[遍計所執性]!
你不能說它是業力,它造的可都是善業,它就是一種堅固的執著產生願望。
諸位,障礙我們往生的不是業力,是你曾經的人生經驗裡面有些影像,你抓著不放,揮之不去的影像,你心中認為這件事情是有結果的,你對這個影像有所期待,這個是你生死的根本。它龍王就是這樣來的,一念的遍計執變現了龍王的果報,一念迷生死浩然。後來它那一念的執著被釋迦牟尼佛開導以後,它徹底放下了,轉成圓成實性了。知道這個東西是過往雲煙,過去就過去,所以心把它放下以後,它龍王果報就消失了,一念的悟輪迴頓息。
所以輪迴的根本,與其說業力,你不如說執著更為直接。沒有執著,這個業力不能串成果報的。
所以這個遍計所執性,是整個往生的人要面對的。也就是說在我們內心當中,有些影像你是揮之不去的,它經常在你的心中出現,而且你期待這個影像在來生是有結果的,你違背了緣起法則。緣起法則告訴我們:所有的相狀都沒有結果。但是你認為它有結果,那就是執著了,因為你違背了真理。佛陀告訴我們,所有的相狀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是真相,但是我們把這個相狀抓住,我們期待這個相狀有它相續的結果,這個就是你相續的力量,你對來生的那種期待就是輪迴的力量。
就是說本來是無一物嘛,是你自己去惹這個塵埃。人生的相狀,人家刺激你這沒有錯,這個因緣果報嘛,相狀永遠沒有錯,是你抓著相狀不放。所以是這個遍計執,問題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顯現過去的業力,這個業力釋放完它本來自己會消失掉,那麼為什麼在你的心中永遠沒有消失掉?因為你把它抓住了,而這個就是你臨終的地雷了。
什麼叫做顛倒想?就是這個,銷我億劫顛倒想,就是帶有執著性的妄想,這種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兩三個,但是只要有一個出來,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盡棄了,因為你的佛號的力量,絕對不是它的對手。
所以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麼?破遍計執,不是破相狀,破你的執取。你把相狀放掉就好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在講無分別智之前,先知道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什麼。那麼無分別智所對治的是遍計執,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復到你內心的平等。你的心本來是清淨的,你之所以不清淨,是你自己去惹塵埃的,所以破遍計執,開顯圓成實,這個就是無分別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