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講)

好,那麼我們接著來談一談淨土法門跟聖道法門之間的結合。

淨土宗的歷代祖師,對於修學淨土主要有兩派的說法,有一派是強調三業專修,身口意專心的憶佛念佛就可以了,但這種祖師,從時代來說,都是偏比較早期的,唐朝的多一點,宋朝以後的祖師,尤其永明延壽大師,乃至於近代的蕅益大師,就強調圓修的思想,就是以淨土宗為正行兼修聖道門。他的理由主要兩個:第一個對你往生有幫助;第二個對你成佛有幫助。就是說你這句佛號除了憶佛念佛以外,你兼修大乘的菩提心跟空正見。那麼在你生命當中會多出兩種力量:第一個臨命終的時候,多一個往生的推力,這個是短期的目標,對你往生有幫助;第二個你到極樂世界以後,你開始展開你的成佛之道的時候,你因地有加修空正見跟菩提心的人,你會來自第二種力量:就是成佛的力量,你修學的時候會比一般人順利一點。

我們先談談來自於往生的力量。那麼往生的力量,當然偏重在空性這一塊。我們前面講過,淨土宗是有相行,它是從相狀的觀察,從相狀的對比,對娑婆世界的雜染相、對極樂世界的清淨相,產生強烈的對比,然後從相狀裡面借相修心,讓你的心態變成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它的目的是這樣子。

那麼這個都是有相的,為什麼要加修空性的無相,一種離相的智慧呢?它的目的就是:消除心中的地雷、消除心中的盲點。

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的心是經過長時間無量無邊的受生,然後才走到現在。我們這一念心,經歷太多、感受太多。這樣講好了:我們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有我們喜歡的人、事,有我們曾經追求過的人、事,當然諸行無常這些人事,已經覓之了不可得——因緣生因緣滅,但是它留在我們心中的影像還在,問題在這裡。外在的相狀已經沒有了,我們曾經執取過很多相狀,這些相狀還攝持在我們的心中,這是一個很大的地雷。我們一個人到臨終的時候,出現的相狀都不是一般的相狀,一定是你曾經特別喜歡它、特別厭惡它的相狀,然後你生生世世這樣子打滾過來到了現在,你可想而知,你心中累積了多少相狀在你的心中。雖然我們的佛號很堅定,一句佛號信願具足:我一定可以往生、我一定要往生!這個佛號就像車子一樣,很堅定的走在路上,但是你千萬不要碰到地雷。臨命終的時候,萬一你曾經熟悉的相狀起來的時候,它是你的熟境界,因為你曾經在這個相狀有很深的攀緣、很深的愛著,你對它是非常熟悉,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心隨相轉,可能你會放棄了佛號,去被這個現狀所牽動,非常有可能。

所以你今天不修空觀,就夾帶你心中的相狀來提起佛號,你的往生充滿了不確定。你不知道你那個佛號什麼時候碰到地雷,你不知道。所以最好的方法:把心中的地雷清一清,就是修習空觀,把你的心全部歸零,把相狀全部抖出來——「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所以你不斷的告訴你自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來就沒有相狀。我們不知道我們臨命終會出現什麼相狀,對不對?但是你要給自己打預防針:就是這些相狀跟你沒關係,你的心本來沒有相狀,既然沒有相狀,你幹嘛去惹這個相狀?它跟你的心本來不相應嘛!本來無一物,你何必惹塵埃呢?

我再講一次,這個相狀會出現,臨終的時候會出現一個人的相狀、一個事情的相狀、一個地方的相狀,絕非偶然,絕非偶然!這個相狀跟你的緣一定很深很深。如果你沒有事先打預防針,你沒有先脫相,沒有先離相,你可能就會在這個相狀上有所住,你的佛號就前功盡棄了,半途而廢了。

所以你必須在臨終之前,把心中的相狀全部把它脫落:這個相狀跟你是沒有關係的,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你心中本來沒有相狀,本來清淨,是你自己打妄想捏造出來的相狀,因為這些事情早就過去了,是你的心中還沒有過去,所以人生不堪迴首。

你臨終的時候,你很可能會看到很多很多你熟悉的相狀,在阿彌陀佛到來之前,你最好是能夠所有的相狀都不住,走過去,最好是這樣,你只要稍作停留,阿賴耶識的業力隨時等著你,你只要一念妄動,完了!一定啟動阿賴耶識的生死業力,前功盡棄,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所以臨終最怕的不是風動、幡動,最怕仁者心動。當然你要能夠看到相狀心不動,那你一定要有離相的智慧,就這樣子。

所以你不修空觀你就……除非你保證:我臨終的時候,沒有太多相狀來誘惑我、來干擾我,你最好是這樣子,但是這種機率不大,機率不大。因為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有的時候來得早,有時候來得晚,阿彌陀佛還沒有現前,沒有感應出來之前,你要獨立的面對你很多妄想,這些可都不是一般的妄想。

諸位,臨命終出的妄想,都是你特別因緣深的妄想,跟你平常打妄想不一樣。你說平常的時候,我瓦斯忘了關了、忘了交水電費了……對不對?這個妄想,這個妄想臨終不會出來,一定是你深層妄想會出來,深層的。

所以你要注意,如果你沒有一套自我保護的功夫,這個相狀會讓你前功盡棄,一生在念佛堂裡面所有的止觀,可能會「一念差池全體殘」,很可能!所以般若波羅蜜,它本身是保護你的心,不受到任何相狀的干擾,因為你本來就沒有相狀,你不需要這種相狀的。所以這個第一個:佛號要跟空性相應,就是讓你的心跟相狀保持距離,各走各的——這個相狀是生滅的,我的心是真實的功德,各不相關,我的心本來就沒有相狀。這第一個:先造成一種離相的力量。

第二個:跟菩提心的結合。空性的智慧它對我們的幫助,多分來說是偏重在往生這一塊,保護你的佛號不受到相狀的干擾。菩提心就是一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我們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你只有一種情況,你為了你自己的問題,往生極樂世界,為了你自己。即便你往生了,你到了極樂世界,你後半段就很難走下去了,因為你因地栽培不夠!你每一句佛號只有為你自己而發,所以你這個佛號,所有你念的佛號,到了淨土以後功能全部消失掉。因為你因地種的佛號,這個車乘,它只有足夠能量把你送到淨土去,所以你後半段就沒有你因地佛號的加持了,因為你所有的發心,都為了自己往生而已,你現在目標達到了,所有佛號的功能全部停止了。

如果你今天念佛,除了你自身的解脫,再把佛道放進去、再把眾生放進去,這個佛號就不可思議!你到了淨土以後,這個佛號的力量還在,還會繼續的陪著你: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諸位,《楞嚴經》強調因地發心,你在因地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來念佛,會影響到這個佛號會給你多大的力量。你同樣念佛,其實你可以把佛號的力量創造得更大嘛!你只要把兩個東西放進去,除了你自身的解脫以外,你把佛道的因素放進去:我為了成佛而往生、我為了度眾生而往生,你把這兩個概念放進去就夠了,這個佛號不可思議,不可思議!它會不斷的陪著你,上求佛道的時候,你在修無量三昧的時候,你會來自於彌陀本願的加持,你回入娑婆的時候,除了你自己的菩提心以外,你還有彌陀本願的攝受,佛號會一直陪你到成佛為止。

所以這個佛號到底在你的生命當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到底它是給你什麼樣的力量?跟你因地的發心是有關係的。所以你把空正見跟菩提心放到佛號裡面去,對你有很大的加持力,除了前半段的往生以外,後半段的成佛有很大的幫助。

好,我們這個先講到這裡,就是總相的說明。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一句佛號,如果你能夠圓滿結合空正見跟菩提心,對你的往生、對你的成佛,有很大的加持力,何樂而不為?你不用浪費太多時間,但是你會創造更有力量的佛號出來。好,請說。

[學員問]:師父,那個空正見,我們是要每次念佛的時候要先觀修嗎?還是說一直到臨終的時候再修?

[師父答]:不是。它是這樣:我們講過修觀的時候歸修觀,持名的時候歸持名,是吧?當然你所有的觀,一定要會歸到佛號,所有的會歸都必須要跟彌陀本願攝受有關係——法法消歸名號;那麼聖道門是法法消歸菩提心,是吧?當然就是說空正見,你如果覺得你思惟有問題,你就多聽經嘛,每天聽個三十分鐘。聽經它也是一種聞思,那麼聽完以後你每天思惟一下,這些是講些什麼道理,你每天把它複習一下,每天在心中,這個般若的智慧在心中轉幾次——轉法輪嘛,請轉法輪,你先在心中先轉法輪。什麼東西都是生轉熟,都是從生疏而變成熟悉。你看你有些妄想打得很熟悉,對不對?因為什麼?因為你每天打嘛!是吧。

[學員問]:那我們念佛之前,或者說甚至在觀想這個彌陀功德之前,是不是要先觀修一下菩提心?就是說這是每次專修的時候,都要這樣做?

[師父答]:可以,可以觀修菩提心、觀修淨土的功德,都可以,對。

[學員問]:這個也有時間比例嗎?還就是您剛才講的這個……

[師父答]:其實它是這樣,淨土宗有些人理觀強,事修弱,有些人事修強理觀弱,這是看根機。有些人他本身理觀弱的人,他去觀,他觀不起來,多念佛還可以。所以這個人化的佛法,就你自己去操作,是吧?但是有些人他理觀越強,他對往生的心越堅定,這個人很適合修理觀,他佛號相對修的少,他事修少,那也沒關係,但是大方向——理觀事修,缺一不可!你可以有比例上的差別,但是你不能完全沒有,你不能這個佛號完全沒有理觀,就是我說的空洞的佛號,這個佛號不曉得要去哪裡?那糟了!那只好被業力的引導。你今天不引導,你不用願力引導它,那對不起,阿賴耶識引導你這個佛號——隨業流轉!所以理觀一定要有,比例?你自己去try:你是適合理觀的人還是適合事修的人?事修的人就是佛號多念一點。

[學員問]:還有一個接著剛才的那個問題,有點沒搞清楚,就是說這個苦行,不是可以消業障的嗎?還是……

[師父答]:苦行啊?

[學員問]:苦行,對。

[師父答]:比方說什麼?

[學員問]:比方說打坐的時候腿痛,是不是算苦行?

[師父答]:你請坐,請坐。你要是痛個十分鐘五分鐘,一下就撐過去了,那是ok;如果你一個小時都很痛,你就很難專注了,是吧?身安則道隆嘛!你剛開始,你今天培養一種善根,就是你很陌生的東西,是吧?就是說你本來就有一點困難了,然後你的外境的壓力又過大——內憂外患。當然你已經這個佛號已經很堅定了——信願!你用這個痛來當歷練,那又是一回事了。其實什麼東西都適可而止了,說實在,中道!苦行也好、樂修也好,適可而止了。好,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有一個問題,剛才師父說,持名也談過了,一個觀想也談過了,請師父介紹一下實相念佛。

[師父答]:你前面兩句話說什麼?前面兩句。

[學員問]:持名跟觀想。

[師父答]:哦,持名跟觀想。

[學員問]:現在請師父解釋一下實相念佛,可以嗎?

[師父答]:實相念佛,我說實在的我不熟悉哩,我是持名念佛的,我覺得持名最簡單扼要一點,實相念佛我不是很清楚,實相,對對對。我想在末法時代,其實我們看絕大部分的祖師,還是強調持名,因為你臨命終的時候,音聲是比較容易攝心。你可以有很多理觀,但是你會歸,最好會歸到佛號的音聲,它是你最能夠抓得住的,你會歸到一種實相的真理,這個道理啊,你臨命終的時候,諸位,你本身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所以你必須要有一個音聲來靠,所以我跟你講聽祖師的話很重要!現在我感覺呀:祖師講的話,絕非偶然,都是他實際的經驗。

你看淨土宗的祖師,太前面的我們不談了,後代的全部強調持名,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慧遠大師不談了,善導大師已去,從二祖開始,全部強調持名,一定有道理。因為音聲是最容易攝心的,所以臨終的時候創造一個音聲,用音聲來安住、用音聲來引導你,這個是最容易下手的。諸位,我們臨命終已經很多問題,對不對?我們要找一個容易上路的東西,讓自己先上去了。所以剛開始先不求圓滿,先求成功很重要,就是成功率要很高的東西,才是很重要,穩妥,先求穩妥。好,請說。

[學員問]:請問師父,師父提到過持名念佛,用這個耳根攝受在臨命終時。那剛剛也有師姐問到是觀照、理觀,這個厭離娑婆與一心嚮往這個極樂世界,可是師父提過這個《觀無量壽經》的有位居士,以前他觀一個,這個是形像,比較specific,就是月輪、佛像,那這兩種持名與這個形像,用眼根來攝受這個力量是不是很強大,如果是這樣為什麼古德,尤其是漢傳佛教,《觀經》幾乎是被忽略?我不知道我講得有沒有錯?

[師父答]:是的,是的,你說的沒錯。

[學員問]:這裡面一定有些因緣,那我個人覺得,那像有的宗派,如藏傳,特別強調這個觀像,這兩種結合有什麼利益?它一定有它的風險,剛剛師父也提過了執著,請師父開示,請師父慈悲,謝謝。

[師父答]:好,請坐。因為藏傳佛教它是很強調觀想,他觀想不是靠耳根,我強調他是用心。他是看一個相狀,比方說看落日,然後他觀了以後,他眼睛打開看落日,然後眼睛閉起來,把你剛剛看的相狀在心中現出來,直到這個相狀,如鏡現像,《觀經》說的就像鏡子現出影像,這麼的清楚分明為止。就是你用眼睛取像,但是最後要把這個相狀轉成你心中的影像,你最後你心中的影像跟外在的影像,是一個東西,你就成功了,對不對?

那麼藏傳佛教它強調的是熏習,他必須要跟上師結緣,他必須要跟三寶結緣,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上師,對不對?所以它強調一種善根的栽培;淨土宗它強調臨終的正念,臨終是兵荒馬亂、內憂外患,是吧?他整個成敗就在臨終的時候,所以他必須找一個臨終在兵荒馬亂、內憂外患的時候你的心最容易安住的東西,你平常的修習都是在佛堂,把冷氣打開來,所有的外緣都卸掉,所以你是一種很身心安穩的情況來修習,你要觀想什麼,都no problem,是吧?但臨終可不是這樣子。

所以你平常你也可以兼修觀想琉璃地、蓮花觀,平常都沒問題,但是為什麼一定要會歸到佛號的音聲呢?因為臨終的時候你只有靠音聲。我講過,音聲是所有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裡面,你最容易掌握的一個所緣境,音聲,最能夠去catch ,最容易抓到,你的心最容易安住的一個所緣境。所以淨土宗的操作重在臨終的時候,它的穩妥性、安全性就變成是重點了。這就是音聲為什麼會被人家重視,因為臨終的時候,操作起來特別穩當。它穩當,其它的所緣境,臨終的時候,比方說觀想、觀像、觀實相,都沒有百分之百的穩當。所以你看念佛有四種:觀想、觀相、持名、觀實相。持名,被歷代祖師所重視,因為考慮到臨終的問題。因為你養兵千日,用在一朝嘛,千念萬念,為了臨終這一念。你必須要有把握,你平常在佛堂的功夫,臨終要提得起來,那只有靠音聲嘛,穩妥。不是說持名的功德比實相功德大、比觀想功德大,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它成功率高,它特別穩妥。

[學員問]:尊敬的師父慈悲,我們如何在臨終之前,把我們所有心中的影像——地雷,全部都抖出來,然後去面對它。在它兵荒馬亂之前,全部都去面對它?

[師父答]:你沒辦法把它抖出來啊,你只能夠訓練一套方法:當它出來的時候,你可以「無住」,你平常不可能把它整個逼出來,而且也沒有需要把它逼出來。就是說這個影像本身是虛妄的,對不對?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對不對?它不真實。你不可能平常把它抖出來,不可能,這個可遇不可求。它什麼時候出來你也不知道,但是你要訓練一套方法,當它出來的時候,你的心跟這個影像接觸的時候,你可以無住!你要有這套方法。

[學員問]:那是不是像說我在拜佛的時候,然後有很多的影像出現的時候,我就不去理它?

[師父答]:對。除了你的所緣境以外,其它全部是妄想。當行門提起來的時候。所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行起解絕,所有的教理都要放下。

[學員問]:那如果說我有惡念出現的時候,我是不是要告訴我自己說:這不是真的。

[師父答]:對。如果它很粗重,來勢洶洶,你非得對治它不可,那你就把佛號先放下,好好的去對治它一下,用理觀、用一些各種觀想,先把它調伏一下;如果它來的不嚴重,你連管都別管它,繼續走下去就可以。

[學員問]:師父慈悲,您越說這個音聲的重要,我就越發抖,因為我有一個毛病,我對於那個音聲特別的敏感,譬如說我見一個人,他說話的那個聲音,我聽的覺得好,我就永遠記住那個聲音。那麼這個問題就會出現在念佛方面,如果我在念佛的時候,假如旁邊有一位同修,他的聲音對我來講很刺耳,或是我非常不喜歡,他這樣就會影響到我,我要怎麼改這個毛病呢?

[師父答]:所以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我們在取聲音的時候,是自念自聽,很重要,一句彌陀念誦聽!你的所緣境,只能夠是你內心創造出來的聲音,外來的聲音是不能取的,你把它放下就好,就是你只能夠聽你自己創造的聲音。

[學員問]:那也就是說將來我一定要創造一個機會,要自己單獨的去走最後那一刻,不能有助念,或是我要先安排一下?

[師父答]:不是這個意思,不對。我說你要取你的聲音,不是說你就必須排斥別人。別人會幫助你,一種助力,但是你不要跟他走就好,不一定要把所有的聲音都停下來。我們念佛的時候可能有一百個聲音,其它九十九個對你是no problem的,你聽你的聲音就好,但是你不一定要把九十九個都去掉,它對你會幫助的,但是你跟著你的聲音走就好。

[學員問]:要專心聽自己的聲音。

[師父答]:聽自己的聲音。

[學員問]:不要聽那個不喜歡的那個聲音?

[師父答]:不是喜不喜歡,你別人的聲音,不管喜歡不喜歡,所有的聲音……只要不是你自己的創造聲音,就是攀緣。

[學員問]:哦,就是攀緣?

[師父答]:對,你只能夠聽你的聲音。

[學員問]:這句話我明白了,非常重要,謝謝。

[師父]:好,來我們來回答個別問題,有三個:

「請問師父,我們提起佛號的時候,為了避免夾帶生死業力,是否平時要結合唯識的教義,先修無分別觀的空觀,再發菩提心,再求生淨土更為穩妥?

是的,平常要先修空觀,再修假觀。理由是:因為我們的心是真妄和合。但是原則上,妄想的勢力是強過善根的勢力,而且善根都是比較深層的,妄想都是比較表層的,所以我們原則上,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念絕大部分都是妄想,第一念。我再講一次,我們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念都是不可相信的,第一念都要先否定。我們現在的功力只能夠培養後知後覺,我們沒辦法先知先覺。你的如理作意往往是在第二念、第三念才會啟動。所以先否定自己,再肯定自己,這個原則是對的。先把所有的想法先放下,再提起正念,因為你第一念的時候就把它肯定下去,你就很容易心隨妄轉。也就是說我們的心雖然真妄和合,但是表層的意思絕大部分都是妄想,善根都是比較深層的。所以你看我們為什麼要先靜坐?你心要靜下來,你的善根才會提起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操作原則:先否定再肯定。一開始要先告訴你自己:不是這樣子的,我的認知是不真實的,先否定自己。你要先放下它,你才有辦法面對它、引導它;你一執著它,你就被它轉走了。所以先修空觀是對的,這個是對的。好,

我們再看第二個問題:

在唯識的教義中提到第七意識的轉依:「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恆摧」,表示我執在初地以上才能夠摧毀。那麼站在淨土法門的立場,有志往生者對執著的立場,要做到什麼條件?

我們有志於往生對於執取做到的條件就是斷它的相續。不能斷第一念,只能夠斷它的第二第三念,斷它的相續——斷相續心。就是這個你起顛倒執著的時候,你自己有一種自覺反省的力量,然後提起你的如理作意,把前面的執著把它破壞掉。你不可能一開始就不起執著,不可能。所以你只能夠培養第二念,就是培養反制的力量——反制。你不可能不起執著,不可能,這做不到。我們下一堂課就講到:資糧位的菩薩,不可能不起錯亂的妄想,不可能!但是他有一種自我反省的力量,這第二個。

第三個(提問):

「淨土法門在事修上,有不共其它法門的佛力加持,在古德的解釋淨土法門中有提到:一句佛號總攝一切六度萬行,那我們應該如何解釋?」

一句佛號的操作具足六度,那它必須跟你的空正見、菩提心的結合,就是你的心是圓滿的。你看蕅益大師說:一句佛號提起來,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佈施;能夠不起煩惱罪業,就是持戒;一句佛號提起來,安忍不動就是忍辱;一句佛號提起來,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就是精進;一句佛號提起來,攝心專注,不起散亂,這就是禪定;一句佛號提起來,如理觀察,不起顛倒妄想,就是智慧。這個是理觀的智慧了,你的心有到那個水平,它佛號就到那個水平。這樣講好了: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它有無量的功德,但是這個佛號進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 ,它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你準備得越好,佛號給你越多的東西。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全部啟動起來,不是每一個人,你準備得不夠,佛號只能夠給你糖果。

所以淨土宗它是二力法門,心力跟佛力的結合。做為佛陀他已經盡最大的努力,把佛號創造到最圓滿的境界了,這個佛號已經是沒有瑕疵了,它具足所有的功能:它可以給你安樂、可以給你解脫、可以給你菩提,它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全部具足,但是你有本事把它啟動,轉成你的東西,那就看你的心理素質了。你的準備有多圓滿,佛號就給你什麼東西。所以你提高你的心理素質,這個理觀就很重要了。同樣一句佛號,三百個人打佛七,會產生三百個效果,這個叫做諸法因緣生。如果佛號進入三百個人心中,效果是一樣的,那就糟了,那就諸法不是因緣生了,那叫他生——有一個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導一切,那就是外道法門。因緣就是你的內心的活動,你念頭一動就是一個因緣。所以到底阿彌陀佛可以給我們什麼,就是你自己的準備了,你準備到什麼程度,佛陀就給你什麼東西。這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除了事修還要理觀就是這樣,你要提升你的心理的素質。

好,看大家有沒有問題?我們今天把淨土宗,做一個比較全面的討論,包括淨土的本宗、包括跟聖道的結合。我再講幾句話,念佛法門,第一個你的目標很重要。所有的修行,都先有目標再有過程,因為你的目標會決定你的法門的取捨。最重要就是說:你到底你是要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還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這個沒有對錯。但是你目標確定了,你才知道你在有限的生命當中:什麼是要先取來修行,什麼你可以暫時放下。因為現實的問題是:壽命太短,法門太多,你不可能什麼都想去修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它是一種理想;現實的情況是:你必須要有所選擇。先達成短期目標,再達到遠程目標,所以確認你來生的目標,是淨土宗最重要的關鍵。你第一個:你真的要往生,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怎麼往生?你有哪些因素是要去加進來的?這有幾個方向是很重要的。好,最後一個問題。

[學員問]:師父慈悲,麻煩您,我以為就是往生淨土的那個條件,就是要首先發菩提心,然後是一向專念,就是這兩個是必須的條件。那您剛才有講說,如果不發菩提心的話,往生到淨土,以後的修行成佛的路上可能會有麻煩。

[師父答]:因為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是自私的心態,兩種而已嘛!

[學員問]:對,但是那不發菩提心,他不能往生淨土嗎?

[師父答]:對,是的,不容易往生,這是事實。因為你不發菩提心,你的心態就是為了離苦得樂,因為你求生淨土,就很可能沒有把聖道的因素放進去;而極樂世界,是安樂道跟解脫道的結合,所以你不發菩提心的人要注意喔,你很可能是為了要追求快樂到淨土去,你這種心態是很容易跟諸天感應的,很容易的!因為你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要的就是離苦得樂而已嘛,你的動機就是用這種動機來引導佛號了,你缺乏解脫道、缺乏菩提道的作意呀。

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佛陀可以為我們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情佛陀是不能做的——他沒辦法進入到你的內心世界,去改造你的內心,要注意這個觀念。所以當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對不起,佛陀不能給你很多的東西。佛陀不能夠改變你的內心世界,所以只有你準備好的時候,阿彌陀佛的佛號,才能夠發揮它最大的效果,你才有資格說你提起一句佛號,是無量光無量壽,你是準備好了你才有資格這樣講;你沒有準備好,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就是人天福報如此而已,跟你修佈施、持戒、忍辱差不了太多。當然它的不同:這個佛號進去,你生生世世結下一個得度的因緣,從久遠來說它是一個得度的因緣,但從來生來說,它顯現不出來,因為你沒有準備好,而這件事情,你的準備,是沒有人可以幫你準備的。

好,那麼我們淨土就討論到這一點。我們下次開始,把這個唯識的修行的位次:它從一個凡夫到成佛,它經過一個什麼樣的心路歷程,我們把它做一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