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講)

諸位法師慈悲,陳會長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那麼我們這一堂課,就是一個研討課,今天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談一談淨土宗的修學重點。

我想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佛法修學的法門是廣大的,所以當我們開始修行的時候,你要先掌握它的核心的一些法門,它的重點在哪裡?

基本上淨土法門跟聖道門,有些法門是相通的,但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目標是不同的。

在整個成佛之道當中,最關鍵的一個重點,就是了生脫死這一塊。那麼了生脫死這一塊,從聖道門的角度,他是在穢土、在娑婆世界來完成他的了生脫死;那麼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是到淨土去了生脫死。所以雖然我們最後這個成佛的目標是一樣,但是過程是不一樣的。就是你了生死的地方,就決定你今天修行的方向。也就是說我們有兩個選擇:你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第二個你選擇在淨土了生死,這兩個是不同的。

那麼當然如果這兩種選擇,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都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到了末法時代,這個問題就比較複雜,因為你離佛的時間越來越遠——去佛久遠。

那麼我們離開佛世的時間越久的時候,會發現兩個狀況:第一個魔強;第二個法弱。

就是這個干擾我們的因素越來越多了;第二個我們接受佛法的這種力量、時間、因緣越來越少,就是這個世間上,宣揚佛法的因緣越來越少。

所以在末法時代,如果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了生死,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障礙太大。在末法時代的修行有四個字是很重要,叫做內憂外患。當你在娑婆世界得果報的時候,你內有煩惱的干擾,你經常打妄想,這個你沒辦法控制的,妄想打久了就產生煩惱了,因為這個妄想會讓你產生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一個人一旦對立,要麼就是喜歡,要麼就是討厭,兩種情況。所以你經常打妄想的結果,就很容易讓你結成一種煩惱,這個對你修行是一種障礙——內憂。第二來自於外境的刺激太大。如果這個世界上大家都放逸,你就很難修行了,因為它形成一個強大的共業,套一句印光大師說的話:這個魚想要往前走,但是它那個逆水的力量太大。所以我們每天在佛堂裡面做功課,離開佛堂以後接觸外在的環境,基本上,頂多把我們佛堂的功德抵消掉而已。所以每天都在抵消東西,我們很難保持進步,因為它來自於逆境的干擾太大。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你必須要面對內憂外患,而這個是不可避免。

第二個:時間太短了。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給我們的壽命太短,扣掉我們日常生活的耗損,你剩下的時間太短了,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處理你無量劫來留下的問題,這是第二個。

第三個:你不得相續。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我們死亡到來的時候,我們到下一個果報體投胎的時候,你不能馬上把你今生的修行,把它累積起來,就是一加一不能等於二。這個當我們面臨死亡的時候,其實一個人善根最強的時候,是晚年的時候,你的修行、你對人生的體悟、對佛法道理的理解,是最巔峰的時候,但是你死掉以後,你在來生得一個果報的時候,你要經過一段摸索期叫做隔陰之迷,你不能馬上把前生的善根啟發起來。所以死亡對我們的傷害太厲害,就是說它中斷了我們前生跟來生的一種相續的力量,所以構成一加一不等於二。

所以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它有三大困難要面對:第一個來自於內外的障礙太大。雖然我們不斷的努力,但是障礙太大呢,往往把我們衝回原點,所以在娑婆世界你經常有挫折感;第二個時間太短;第三個不得相續。

所以到了末法時代,選擇到淨土去,這是一個相對的比較好的選擇。因為這個眾生已經形成一個非常不好的共業了,這個磁場,你改變不了眾生,你改變不了這個世界,最後是世界改變了你,所以選擇暫時離開,這個是菩薩不得已的選擇。

那麼你選擇到淨土去,這就面對一個問題了:就是你必須要跟佛陀感應道交。沒有人能夠離開佛力的攝受,憑你的力量到淨土去,不可能!所有人到淨土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法身菩薩以前的眾生到淨土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佛力的攝受!所以來自佛陀的力量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沒有一個人憑你的力量到淨土去,沒有一個人。所以你必須去啟動佛陀的力量,這個力量本來就存在,誰能夠找到那個啟動彌陀的開關,誰就到淨土去了,諸法因緣生嘛。

那麼臨終的正念,在整個淨土宗的修學者,是所有人努力的共同目標了。不管你是走專修的、不管你是走圓修的,總而言之淨土宗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你臨終必須保持正念,以念力來感動佛力。

臨終的正念,在唯識學,它基本上有三個重點:

我們一路從唯識學來呀,第一個:懺悔罪障。我們淨土宗第一個,你要處理你的業力的問題,這是很現實的問題。很多老參長時間在心中修觀想,忽略了業力的問題,這個是不對的,因為你還有很多的過去,我們是夾帶過去的因緣來修行,你今生可能沒有重大的罪業,但是我們每一次的受生,都會留下一些問題。

懺悔罪障當然這個地方,在聖道門跟淨土門的目的不一樣。聖道門的懺悔罪障,是為了要保住人身。因為他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增上,他必須要保住人身才能夠不斷的進步,所以他的懺悔業障是針對來生來懺悔;淨土宗的懺悔業障,是針對於「願我臨終無障礙。」我們臨命終要提起正念,以及要面對心中很多的妄想的干擾,你絕對不允許在臨終的時候,業障起現前,否則你根本沒辦法做了。如果業力再來干擾你,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我們不能要求說:臨終的時候,所有的善業起現行來幫助你,這個可遇不可求,起碼它不要來障礙你。

所以有鑒於此,淨土宗的人,必須要透過懺悔、皈依、發願,把重大的罪業懺除,讓它沉澱下來,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先處理你無始劫來的殺盜淫妄的重大業障,這個是為臨終做的第一件準備工作。當然要以弘一大師跟蕅益大師的標準:懺悔業障的工作是要滿一年、加行滿一年,你要有一年的時間專修懺悔,當然這個懺悔當中還包括皈依,不是說你在佛前發露一下就可以了,你要有一個法門,你必須有佛、法、僧的力量,你要有一個八十八佛、或者大悲懺、或者拜阿彌陀佛,你必須某種程度有三寶的加持,才能夠做到的,所以你的皈依也很重要;第三個:發願。你要對未來要永斷相續,持戒、發願永不再犯。

這個是我們在臨終的正念:

第一個要做的事情:你必須找出時間好好的做這個功課,懺悔業障的功課。

第二個:就是依觀發願。沒有一個人往生,是臨終才想到要去那裡的,不可能。所有往生的人,他早就知道他要去哪裡,一定要先有一個人生的規劃,你不能到臨終才決定要到淨土去,你不可能做到的。

思想的改變,一般人,利根人不講了,那種頓修頓悟的,絕大部分人的思想改變,都是點點滴滴的,就像一棵樹,你要把它從東邊搬到西邊去,那是慢慢慢慢的搬動的。我們無量劫來會在娑婆世界得果報,就是因為我們對娑婆世界是有貪愛的。所以幾乎所有人的思想是要修正的,正常人是不可能往生的,正常人,除非你是大善根的,你根本不需要今生修行,你佛號提起來就馬上往生的人,這個人前生是大善根,他前生修得很好,他本來前生就該走了,一時的糊塗,所以他今生對他來說,他有沒有修,對他影響不大,但這個是特例。正常人你要往生之前,你的思想是要調整的,你沒有調整,你是往生不了,正常人。

所以你不斷的在佛堂當中的思惟觀察,慢慢慢慢調整你的心態,從貪戀娑婆,然後把它轉成欣求極樂,就是思想的改造,你要做的第二件事情,讓你的生命只有一個目標:我一定要往生!你別無選擇。思想的改造,你必須從道理上的覺悟,誰勸你都沒有用的,因為別人勸你的東西,對你來說是外來的,它對你的影響,可能只是一句話而已,但是你真實的從道理上的覺悟,發自內心的力量那才是你真實的力量。所以佛陀講很多的道理,你必須把它做一個會歸,不斷在心中不斷的跟自己溝通,用現在的道理跟過去的你溝通,讓你的思想從貪戀娑婆而轉成欣求極樂,這個就是你要做的第二個功課:思想的改造。

第三個是最關鍵的:會歸佛號。大乘佛法的操作,我們前面講過,你要知道它的開合,你看那個菩薩他整天忙這忙那,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是法法消歸菩提心;淨土宗是法法消歸佛號,要會歸佛號。我們所拜的任何的懺悔、我們所修的觀行,你要觀想這個完全是彌陀本願的攝受,會歸到這句佛號。就是你要告訴你自己:有這句佛號,我一定可以往生!我們在發願的階段,是我一定要往生;當你會歸佛號的時候,你從我一定要往生,提升到我一定可以往生!所以從這個唯識的角度,我們淨土宗,你有志於追求臨終正念,要做三塊:第一個懺悔業障;第二個依觀發願;第三個會歸佛號。

我們先把這個淨土宗的修學,做一個總相說明,我們待會再來回答個別的問題。這個地方大家有沒有問題?也就是說臨終的正念是要準備的。

我想就是說,成佛之道,其實它是很多選擇的。佛法它跟其它宗教不同就是說:它回家的路,它「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是說我們從一念清淨的心,迷真起妄以後,我們現在回到我們原始的家,它不是一個選擇。所以就是說的佛陀有八萬四千法門,當然你要選擇一個你認為最適合你的法門,那這個就沒有對錯的問題了。

淨土宗的正念,我再強調一次,它不是偶然出現的,它是要刻意去栽培的,因為你沒有這種正念,就是說它不是你原來的東西,如果你學唯識你會覺得,我們的心是跟娑婆世界相應的,它所有的活動,絕大部分是順從娑婆世界的。所以淨土宗的正念——順從彌陀的本願,我再講一次,是刻意栽培的!如果你沒有栽培,對不起,你就沒有這個東西了。它是要去準備,它不是偶然出現的。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上次師父提到那憶佛裡面,有用光明想跟蓮花想,如果說我要加修這一塊,當方便助行的話,我可不可以說,因為你要去觀想它不容易,我可不可以譬如說找一個佛像,我自己感覺是有人在那邊,然後每天看著它,就有時候這樣兼修的話,這樣是不是可以比較容易去憶佛?要不然的話要觀想就不大容易做得到。

[師父答]:對對對,但是你在觀佛像的時候,你要先離相,然後再觀相,就是你不能太執著。所有的觀相念佛,一定要站在清淨心的角度,你不能住相。我上次有好像給大家講過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個大專生,參加懺公師父的大專齋戒學會,他就專門看佛像,結果他看到最後,他覺得佛像,阿彌陀佛對他微笑,這不對啊!你這打妄想了,是吧?我們在觀想的時候,一定記得:一定是要「借相修心」,修你的往生的心。就是說這個相狀本身只是讓你借來用的,它沒有太大意義,「借相」修願力、「借相」修你的信心,所以你要往心中去會,而不是注意它的相狀有什麼變化。

[學員問]:所以師父的意思是說,比如說我們在拜佛看著佛像,就要會歸到自己用般若去觀想,它這個東西是功德,要會歸菩提心,用這樣子來做。

[師父答]:會歸到你的信願,你的深信、切願、持名會歸這句佛號。

[學員問]:是。師父第二個問題我請教一下,就是師父在那個《楞嚴經》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識,是一個往內歸就是不生滅,往外就是攀緣,那這個原理在哪個地方?可不可以簡單提一下?因為往內的話,往內那不是跟唯識一樣,是往內觀嘛,對不對?也是一樣;那往外就是攀緣,這樣子它的差別是說,我是不是受到外境的影響?

[師父答]:因為是這樣,你往外是接觸到相狀,它是生命的結果了,往內看到的是佛法的真理,對不對?那是道。如果我們的心是一個車子的話,你往外,你是攀緣外在的相狀,你很可能會墮入你的生死業力當中,因為它外面本來就是業感的世界,你除非能夠做到: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那就沒有內外的問題。我們後面會講到修行的階位,到了通達位以外,就沒有內外的差別了——他順逆皆方便,他心完全無住。但是我們的心是有執取的,我們去到哪裡,就像一個手上粘了強力膠一樣,你看到什麼你會住在上面的。所以這個時候佛陀的慈悲,告訴你:你的心有兩個門,一個是前門,一個是後門。一個是接觸業感的世界,你看完以後你很容易產生煩惱。你看你一天到晚看別人,你很容易起煩惱,對不對?那你不斷的在心中思惟著道理,你很容易保持正念,這個事你可以做實驗的嘛。

[學員問]:謝謝師父。師父,第三個問題問一下就是:如果成佛以後他那個遍計所執沒有,他的依他起還是不是存在?

[師父答]:依他起還在,依他起還是在。但是他的依他起,是從雜染的依他起,變成清淨的依他起。

[學員問]:就變成了清淨的國土,他可以莊嚴?

[師父答]:清淨的功德莊嚴的國土,但依他起是在,因緣法是不能壞掉的,所以不壞假相。他從一種生死輪迴的假相,變成清淨莊嚴的假相——依報正報的莊嚴,他還可以跟眾生分享。

[學員問]:師父慈悲,剛剛師父說我們要調整思想,那我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身處於娑婆世界,那厭離娑婆世界這一塊,我們比較容易做得到,那欣求極樂?因為娑婆很苦嘛,那就比較容易厭離。

[師父答]:那是你的生命體會。

[學員問]:可是欣求極樂,我覺得極樂世界就是一個不思議境,雖然是說從佛經裡面,可以體會到極樂世界的殊勝,還有阿彌陀佛的功德,可是因為畢竟還是很難想像,所以很難做得到。

[師父答]:你可能沒有找到你相應的。這個問題很重要,欣求,就是說你一定要得到它叫欣求。所以你必須在極樂世界的功德當中,找到一個能夠感動你的相狀。如果你覺得極樂世界你欣求不起來,表示你還沒有找到一個你感動的,比方說他沒有病痛,這個像我們這種年紀大的人,就感受到這個病痛的問題了,是吧?他沒有病痛,他一輩子都沒有病痛;他有廣大的神通,他能夠隨時親近十方諸佛;他隨時能夠隨願聞法。我們娑婆世界要聽佛法可不是很簡單啊,諸位!所以你必須把極樂世界所有的功德,通過《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來整理一下,哪些因緣能夠感動你的先找出來,因為阿彌陀佛是為所有眾生設計這個國土,他不知道哪一個因緣會感動你,是吧?

所以你這個欣求極樂,你要怎麼個人化呢?就是你要先看看:哦,《阿彌陀經》講到極樂功德是這一塊、《無量壽經》它偏重在依報的莊嚴講得多一點、《阿彌陀經》的正報的功德,講得多一點……你要把所有的淨土的經論,全部找出來,只要是佛說的都找出來,《觀經》也找出來,你要找出一些能夠感動你、能夠說服你往生的條件找出來,這個很重要。如果你對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感動,你就很難欣求極樂了,這個不能勉強。

就是說不管你觀的是什麼極樂世界的功德相,重點是它能夠感動你、它能夠說服你:你一定要去!這個相狀對你來說就是妙法!

契機就是妙法吧,不管你為了什麼理由都沒關係,重點是你要能夠欣求。如果你現在對極樂世界的功德,還沒有一個感動你的,那對不起,你還要做功課了,你一定還沒有找到。阿彌陀佛花了五劫的時間去思考這個國土,它是一個很多元化的國土,他一定是有把握滿足所有的眾生的需求,他才敢把這個國土推出來。所以你沒有找到,一定是你還沒有找到,不可能沒有,一定有!找到你相應的、找到能夠讓你感動的、找到能夠啟發你欣求的那個條件出來,這個很重要。

所以不斷的學習很重要,我們的觀照只有透過學習,因為佛的世界,不是我們可以想像出來的,你的生活經驗當中,不可能告訴你極樂世界長什麼樣,你的生命經驗裡面沒有這種訊息。你的生命經驗有可能會告訴你:娑婆世界是痛苦的,就剛剛這位居士說的,這個我同意,但是不全面。

我再講一次哦:不能靠生命經驗,來當做你生命所有的引導,不可以!要從道理上的理解來發願。生命經驗就像你今天瞎子摸象嘛,祖師說你摸到象的腳,你認為這個世界是直的;你摸到象的鼻子,你認為這個世界就像圓圈的……因為道理它是圓滿的,所以說不斷的學習教理是很重要的。因為你學習得越廣,你看人生你看得越透徹,你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你會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好,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個別的問題,第一個:

[網絡學員問]:師父提到淨土法門的重點,是如何引導佛號,請問: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依教起觀,那麼他念的佛號是人天的善業,還是淨土的資糧?

[師父答]:當我們提起一句佛號的時候,從淨土宗的角度有兩個要求:第一個專注力,第二個就是觀照力。你要能夠安住佛號、引導佛號,引導佛號比安住佛號更難,因為安住佛號只是一種事修,你只要聽得到你的聲音就可以了;那麼引導佛號,就考驗你的智慧的水平了,就是你是怎麼想的。

我們剛剛講過,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依教修觀,那麼如果他可以往生,只有一種情況——這個人根利遮輕:大乘善根深厚,煩惱妄想天生輕薄。所以他今生的思想,不太需要有太多時間的修正,也就是說他前生已經修得差不多了,他這一棵樹已經往西方傾倒了,所以他今生,不需要太多的去做一些調整,他就自然能夠往生,這種人是極少數的。就是他都沒有修觀,但是他往生了——特例,末法時代特例。

就是說他今生,他小時候是什麼思想,他長大就是什麼思想,他老了的時候還是什麼思想,他完全沒有任何修正,他就往生了——千年的冰山雪蓮!六祖大師就是這樣子了。六祖大師你看他開悟之前,也沒學什麼教理,他沒有什麼修正,他就是送柴火去一個有錢的員外,這個員外在誦《金剛經》,他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當下開悟了。他已經準備好很久了,他這個柴火是乾的,所以他火一點,當下就燒起來,他準備好了。但是六祖大師在中國佛教兩千年裡面,是特例,少數的例子。千萬不要把自己觀想成六祖大師,我們最好是觀想自己是業障生死凡夫,這樣會比較符合實際一點。

好,那麼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說我們還是要做一些思想調整。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這個問題比較原始,那個就是憶佛念佛同時進行嗎?我實踐起來,感覺好像……

[師父答]:不是同時進行的,它分開的,這個待會我們會講到,你觀想的時候要把佛號放下,念佛的時候就行起解絕,專心念佛、專心聽聲音,這兩個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是後半段會結合在一起。剛開始修的時候是分開的,一個是無分別住,一個是有分別住,這兩個是矛盾的,初學是矛盾的,所以要分開,專注力跟觀照力,憶佛、念佛,一開始是分開修的。

[學員問]:那在淨土裡邊,這個雙盤打坐很重要嗎?是不是增加專注力一定要打坐?

[師父答]:這倒沒有說很強調姿勢,沒有說一定要雙盤打坐,這倒沒有。

[學員問]:還有一個就是那如果打坐的時候,腿很痛的話,這個是消業障嗎?還是……

[師父答]:那不是消業障,那是你筋骨不夠柔軟,那跟業障沒有關係,我們不能把所有事都會歸到業障。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我請教一下:我們要怎麼樣分別,我們的念的佛號是空洞的,還是轉向萬德莊嚴?

[師父答]:好,請坐。你提起佛號的時候,你心中要有兩個作意很重要,第一個:我一定要往生;第二個:我一定可以往生,這兩種作意啊,這兩個馬車,在引導這個佛號。你看很多人,他肚子痛他就念阿彌陀佛,對不對?肚子不痛,他就不念了,這個是空洞的佛號。你這個佛號完全隨外境而轉,當你有需要的時候,你才想到佛號,所以你這個作意,完全是由相狀的刺激,你這個作意是著相的作意,我們前面講過,作意要離相作意,你不能把佛號,用來處理你今生的問題而已,諸位,那這個阿彌陀佛,設計這個佛號對你來說,太可惜了。阿彌陀佛花了那麼長的時間,創造這個佛號,結果你是用來處理你今生的問題,太可惜了!

好,我們來進行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跟剛剛那個提的是有關係的:「他說在平常的修習當中,我們應該多念佛號,還是要多多的依教修觀?這兩者應該如何平衡?」

當然從往生的角度,觀照力比專注力更重要。就是你的信願,它是決定往生,佛號念得是不是能夠專注、能夠得到一心,這個決定你的品位。就是你往生的決心,你是不是一定要往生,你是不是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這兩種心態是決定你往生與否;那至於往生以後你的品位高低,這個佛號是多多益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當然我們先求有,再求好,是吧?先求往生嘛!所以說剛開始修觀的時間就很重要了。當然修觀也不完全是在佛堂,你在聽經的時候,其實這個時候,你在聞思,它也是一種修觀,誦經本來就是一種修觀。剛開始的比例,我個人的體會要一半一半,觀的時間要多一點。等到你修行上路了,你的思想的方向已經確定了,這個時候你把觀的時間可以少一點,持名的時間可以到七分,修觀可以三分,佛號可以慢慢增加了。

先確定方向,再增加你的動力。

你的佛號方向不確定,你所念的佛號全部帶業——帶生死業。所以初學者,我個人是覺得你的思想的建設、思想的改造是很重要的!雖然我個人也接觸淨土,我個人也接觸聖道,但是我個人的選擇,我覺得如果你是初學者,先把淨土宗——你的本行,先把它穩住,你的淨土宗的整個方向確定了,你再來看一些聖道的東西來輔助你,會比較好一點。初學者,你不可能什麼都要的,你的時間沒這麼多的。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觀的時間要多一點,等到你人生的規劃已經明確了,你很確定你來生不能在娑婆世界投胎了,你一定要到淨土去了,這個時候你就可以把佛號慢慢增加了。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吉祥,請師父開示,這裡講觀照力,剛才師父提的是觀想是不是?我們是要觀想「相」還是觀照「法」?這裡講就是說師父提到說引導佛號,我們要專注力、要觀照力,那這裡的觀照我就不懂了?

[師父答]:好,你問題問得非常好,請坐。

[學員問]:謝謝。

[師父答]:法,它是所有的佛法,其實法它有兩塊:一個是空性;一個是緣起,對不對?空性它是無相的,緣起它一定有相狀,可能是娑婆世界的雜染相、也可能是極樂世界的清淨相,緣起一定帶相狀。淨土宗是偏重在有相觀,偏重。我們下一堂課會講到淨土跟聖道的結合,它也修空觀,但是它是兼修,它的主修是有相觀。它的主修,觀兩個相狀:一個娑婆世界的過失相。你把娑婆世界的過失全部列出來:它有這個無常敗壞的問題、它有三惡道的問題、它還有老病死的問題,你要把所有的問題都列出來,看哪些會讓你能夠厭離娑婆的,這個相狀對你是最重要,借相修心嘛,第一個你要觀娑婆相,第二個要觀淨土相,欣求極樂。

所以淨土宗的主修是有相行,它被智者大師判做有相行;但是聖道門一開始是無相行,它觀空性,它先離相。淨土宗它是一個比較用對比的方式,所以淨土宗,它經常是用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做對比,因為你來生只有兩種情況選擇。你臨終的時候,你一定要面臨一個選擇嘛:第一個繼續輪迴,第二個到淨土去,你只有兩種選擇,你不可能到涅槃去嘛。所以你平常就要保持這樣的一種選擇,然後最後結論:放棄娑婆,然後往生淨土!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想問:如果念佛的時候,覺得這個佛號的……就是引導到極樂世界這一部分,做得好像不太好的話,就是這個佛號念起來,沒有這種味道的話,是不是代表在觀想方面還做得不夠,應該放多一點時間在這一部分?

[師父答]:對對對,就是說你厭離娑婆夠了,你欣求極樂不夠,那欣求不夠,你佛號,你為什麼念這句佛號呢?你的動機,當初你為什麼,你提起佛號的時候,你當初是為什麼念這句佛號?你的作意是什麼?沒有作意,就是把它當功課,反正功課一定要做,對不對?

[學員問]:自己在念佛號的時候是覺得,那個就是念得不夠好,就是這樣子。所以是不是說,還是要……

[師父答]:對對,你知道你有什麼問題,你就要加強這一塊。反正他一句佛號是要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他的願才圓滿。你不能只有厭離娑婆,那你厭離娑婆,你要去哪裡?你要他放棄A,你要給他一個新的取代。凡夫一定要生命有所住,你要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因為你不能到空性,你一定會有一個果報體,這個果報體到底在哪裡?你一定要有,我們現在沒辦法無生,對不對?一定要有生嘛!有生就要有一個正報的身心、依報的環境。

[學員問]:那請問師父,是不是自己還需要在空觀方面修無分別智,還有就是多聽經聞法,這一方面放多一點時間?

[師父答]:你是說你缺乏欣求極樂這一塊啊?

[學員問]:佛號念起來的時候,就是覺得那個攝受力不夠。

[師父答]:那你是缺乏欣求極樂。

[學員問]:那就是說要從另外一方面?

[師父答]:你目標不明確,對。對對對,你放棄了一個,但是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這個佛號在空中到處飄。

[學員問]:所以還是要多聽經聞法?

[師父答]:對對對,因為極樂世界你只有從經典學習,你沒辦法,你自己不可能自己想出來。

好,我們回答最後一個問題:在古德的往生實例中,有許多人是預知時至而往生的,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

預知時至,就是說他淨業成就了,這種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是說這個人的心,他已經明確的往西方極樂世界傾倒了,所以他臨終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乃至於發生車禍、乃至於死於非命,他一定可以往生。這個樹你只要隨時砍斷,它只有一種方向,這種人臨終也不需要助念,因為他淨業成就了嘛!他是隨業往生!他不要靠第六意識的帶動,就他第八識的業力裡面,他已經是淨土宗的業成熟了,就算他臨終的時候,第六意識不來帶動他,他第八識也是會自己到淨土去,這個人不簡單。他的第八識不用第六意識來引導,這種人應該已經要成就念佛三昧了。

我們正常人的阿賴耶識,是有娑婆世界的業力、也有淨土宗的善根,這兩個種子都有,所以臨終的時候,要靠第六意識的正念力,來引導第八識,然後讓它順從本願,跟彌陀感應道交,正常人要隨念往生,正常人。

當然如果他是大善根,又是很精進用功的人,他是可以隨業往生。他的第八識的業力,他的淨土宗的業力就已經成熟了,他不必要第六意識的引導,所以臨終正念不正念,對他來說都沒有關係了。就算這個人第六意識到臨終的時候,完全屬於昏迷狀態,也無所謂了,因為他第八識,已經有自己的能力到淨土去了,所以這種是特殊的個案。

好,我們休息十分鐘。下一堂課來談談淨土門跟聖道門的相互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