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十二面,我們看到正修止觀。

我們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無分別智到底所要破的是什麼?當我們來到人世間以後,我們要面對我們過去的業力所顯現的種種的果報,所謂成敗得失。所以說果報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但是身為第六意識,它有個問題,它會產生一個錯覺,它認為這些果報是真實的,也就是說它認為這個果報是有結果的,是有所得的。所以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的執著它的前提,是要來自於第六意識的錯覺,所以第六意識的錯覺,給第七意識讓它執著帶來很大的空間。沒有第六意識的佈局,就不可能有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你看我們今天是先從第六意識下手,因為你今天讓魔王有機可乘嘛,第七意識如果是魔王的話,你第六意識為魔王創造了它活動的空間嘛,你第六意識不攀緣,第七意識能執著嗎?

所以很多人他跟我提一個問題說,既然第七意識出了差錯,為什麼我們不對治第七意識?冤有頭債有主,我們必須讓第六意識冷凍起來,你第六意識對人生是一種錯覺,你一直認為人生是有相續的,就是這結果還有相續的。你這個東西用完以後,你對這個影像有一種相續的期待,可能你想要去要報酬,你可能想要去貪愛它,這種相續的攀緣心,你不知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第一個。所以攀緣心是我們一個最大的錯覺。

第二個你攀緣以後也就罷了,你開始安立名言,把它分別產生一種人世間的對立,我相人相的對立。當你開始攀緣再加上你的分別以後,第七意識就開始活動了,就產生執著了,它就把你所攀緣的所分別的影像,就把心住在上面,這個時候就是一種顛倒妄想。一般的妄想不可怕,但是它已經變成一種強而有力的堅固的顛倒妄想,這個就是為什麼它可以把我們的生命從這一期帶到下一期,就是這個顛倒妄想,帶有執著的妄想,那麼這一塊就是我們整個無分別智所要破壞的。

我們看

丙二的正修止觀。

那麼這有兩段,我們先看窺基大師的《幽讚》,先把它念一遍:

【(一)《幽讚》云:

謂以聞思修所成妙慧為體。於中觀察,從緣所生,一切色心心所等,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性。愚夫不了,於斯妄執為我為法,喻實空華,性相都無,名遍計執。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觀二空所顯真理,譬如虛空,名圓成實。】

我們來看看窺基大師是怎麼說的。他說:這個無分別智怎麼修呢?從聞思修所成的這種妙慧。那無分別智它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聞所成慧。佛教的修行都是要有傳承的,你不能夠說你閉著眼睛,就自己想出一套方法來修止觀,不可以的。你要聽聞佛陀的教法,佛陀雖然離開我們人世間了,但是他臨走之前,他把他心中所覺悟的道,都放在文字裡面了,留傳後世了。所以我們必須要欲知山上路,需問過來人,我們一定要如實的學佛菩薩的教法,從教法當中建立一種正知見,知道什麼是輪迴的根本,什麼是解脫的根本,其實這兩個根本都在你一念心當中,你不要向外追求,問題不在別人,是你自己出差錯了,你自己仁者心動嘛,你動攀緣心了嘛,你不能怪人家去刺激你呀,相狀永遠沒有錯,依他起性沒有錯,是你自己仁者心動嘛。所以我們必須要從聽聞當中,知道我們的地雷在哪裡,寶藏在哪裡。

第二個思慧。聞慧它只是一個理解,到了思慧以後,它變成一種勝解。因為你開始去如理思惟了,那麼這個時候的勝解它會產生調伏力跟引導力了。它會對你的遍計執,心中的執取產生調伏,對你內心的這種好的圓成實的功德、空性的功德、放下的功德,慢慢產生引導。所以這個思慧,就有調伏引導的力量。

就是前面的聞慧只是一個正見,思慧就轉成一種正念,到修慧它是正念跟正定,引申到正定了,有禪定了,它就能夠在定中斷惑證真,轉凡成聖了。

所以這個

無分別智有三個次第: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這三種智慧都是一種不可思議的無漏的智慧。那麼這種智慧怎麼觀察?觀察從因緣所生的這種色心諸法的假相,有三個:似空華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依他起性就是純粹從業力所變現的人事的相狀,就好像虛空中的花,虛空中本來沒有花,那是因為眼睛有毛病、有業力,把花變現出來。但這個虛空中的花本是什麼?它不會持久,它剎那剎那生滅嘛。所以虛空中的花,就是我們生命當中暫時存在的這些因緣所生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你的業力在釋放的時候,它可能現出一個美麗莊嚴的花,也可能變成一個丑陋暗淡的花,這個花就在你的內心當中,你的虛空的清淨心當中變來變去,這個都沒有錯。

我們看第二個,問題出在第二個。那麼愚癡的凡夫在這個虛空夢幻的花當中,認為是真實的,認為是有所得的,就去攀緣它,攀緣的結果就產生執著了,就好像說你把它當作一種真實的花,其實這個是體性跟相狀都是畢竟空的,叫[遍計執]。

那麼我們在觀察花的時候,我們就忘了虛空這件事情,只看到花:哦,這個花是不錯哦……當然我們的執著,不是全盤的執著,你對某些花產生執著。就是你從小到大你不可能對所有影像都執著,但是你小時候會留下一些影像,讓你在心中數數的現行。讓你揮之不去的影像,這個影像你就得小心了,因為你抓住不放一定有道理,就是你的心已經住在上面。

諸位,影像是沒有力量的,所以在《楞嚴經》一再強調,妄想,顛倒妄想為什麼有力量?因為你給它力量。所以有人問佛陀說:既然是妄想,那它為什麼牽引我去輪迴?佛陀說:妄想是沒有力量的,但是你的心靈,你釋給它力量,因為你執著它,所以你釋給它力量,你把生命的主宰權交給它,是你自己把主宰權交出來的,你本來是自在的,本來沒有輪迴嘛,所以本來是沒有輪迴,是你自己要去召感輪迴。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個問題:輪迴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召感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沒有輪迴是正常的。那麼當我們對這個影像產生執著的時候,這個時候你的生命,就多了一種輪迴的力量,叫遍計所執性。這個地方一定帶有影像,也帶有你的感覺在裡面,這個影像一定是有特殊的感覺,去觸動你的內心,這個感覺可能是痛苦的,極度痛苦,也可能極度的快樂,讓你不肯放下這個影像,這個叫遍計執。那怎麼辦?佛陀的無分別智,就必須破壞這個執著,在依他起上,我們觀察我法本空,就是說:你要告訴你,你抓這個影像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這個影像本來是個假相,你為了執著這個影像,你付出了輪迴的代價,你每一次的受生,都必須受老病死的折磨。

也就是說,當我們執著這個影像的時候,我們就沒有人看到生命的真相了,因為我們老是被這個心中的恨跟愛來主導,我們為了讓這個愛的影像、恨的影像能夠有相續的結果,你一次一次的付出輪迴的代價,你每一次的投胎都付出了慘痛的痛苦。所以你只要把這個影像放下就好,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力量,是你給它力量了。所以我、法本空,你觀二空,你就把虛空的本質找回來。只要你把花給放掉,這個花自己會消失掉。

所以無分別智的意思就是說:你不需要把這些影像把它破壞掉,你把它放掉,它自己會消失掉,因為它本來就是生滅相。所以在修空觀的時候,我們要記住一句話很重要,叫[離相清淨]。諸位不要對相產生破壞,以後你會後悔。所以我們無分別智破壞的是什麼?是你的執取。因為這個相狀以後還非常好用,後面會講到,你修菩提心的時候,你回入娑婆的時候,你還得要借這些順逆的相狀,叫做順逆皆方便。也就是說你後半段行菩薩道的時候,你還得借這個相狀,來成就你的功德莊嚴。

當然我們現在從一個離開輪迴的角度,這個相狀你不能碰它,現在不是你碰相狀的時候,你沒這個本事。佛法意思先離相清淨,再借相修心。現在你只要做一件事情,做一件事情就可以了,把你心中經常執著的影像,把它放掉,觀察這個影像本來就是生滅的,你抓這個影像對你沒有好處,你累積了輪迴的力量,因為它這個遍計執就是輪迴的根本。那麼你放下影像以後,你的心就恢復到原來的清淨了,這個清淨心就是什麼?就是圓成實性,一種解脫的功德。這個就是我們對三性的觀察。

那麼這三個概念大家建立起來了:我們破的是遍計執,我們要成就的是圓成實,整個破遍計執成就圓成實,都是在依他起的相狀來修行,你都是在從相狀的執著到放下。

好,我們來看一看,它前面講到觀念,後面講實際的操作,那麼我們引用這個《占察業報經》裡面有一段的這個無分別智的觀法,唯識的觀法,我們先看第一段:

【(二)《占察善惡業報經》云:

一、總說。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有所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當觀察:隨心所有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

好,我們這個無分別智,所謂的唯心識觀,就是這個萬法唯識的觀察。就是說在一切時一切處,當然我們剛開始做不到一切時一切處了,至少你一開始,你先撥出一個小時的時間,那麼你在佛堂裡面,先有一些行門的拜佛靜坐,先做一些止的工作,把妄想停下來,然後這個時候你就開始起觀了——知唯是心。你知道說:其實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識的種子變現出來。所以它是什麼?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是一種業力的釋放,所以這個是怎麼樣?人生沒有結果的,只有過程。也就是說沒有真實的東西,都是你內心的業力變現,讓你自己來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變自緣,你第八識釋放一個影像,讓你來攀緣,跟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你今生的遭遇沒有人需要負責。如果一定要有人負責,那就是過去的你來負責。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業力嘛,你不能夠說:欸,他傷害了我,你這樣子講就不對了,什麼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釋放一個影像,但是受不受傷害是你可以決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這個,你可以不取這個影像,所以我們第六意識還是有主導權的。

我們要知道這一切,釋放者是第八識,接受者第六意識,全部都是內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變自緣,斷除你的向外攀緣的心。離開了心就沒有一切法的存在,這是你學唯識學的第一個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內心發生,不管是變現影像、不管是攀緣影像,都是你內心的事情,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個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當然你從佛堂裡這樣思惟,離開了佛堂以後,你若心住念,你還是要想辦法,讓心安住在一種這樣的觀察、這種念頭、這種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觀察。你要觀察:這一切的人事,其實沒有真實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識變現一個業力的影像,讓你第六意識來攀緣,不要使心去攀緣外境,而不自覺知。

那麼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可能要去佛堂裡面去培養一種正念,然後離開佛堂以後去歷練,慢慢慢慢地去告訴自己:其實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內心的影像,在念念當中,悉當觀察,隨心所有緣念。你一旦想到這些攀緣外在的人事以後,你還得要把心抓回來,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內心永遠知道是自己內心自己產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個業力的釋放,它沒有太多分別,所有的分別,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說:斷除你向外攀緣的心,斷除你有所得心。一個人要能夠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開始培訓內觀,這是很關鍵的。如果你不知道內觀你就很麻煩,臨終的正念對你來說就很遙遠了,你的心還在向外攀緣,你就離臨終的正念就非常遙遠,你臨終不可能有正念,因為你平常都沒有正念,臨終哪有正念?正念是栽培下來的,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要培訓自己內觀,知道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內心變現出來的,自己去攀緣。就是你必須把向外攀緣的心,把它變成向內觀照,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好,觀照以後,這是斷攀緣,第二個斷分別。我們看第二段,它有兩個次第:

【二、別明。所謂內心自生長、短 、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

好,那麼在修無分別智的時候,它是兩個次第:第一個次第是斷除你向外的攀緣,讓你內觀;第二個斷除你心中的分別。

那麼你要知道第二件事情,就是說其實一切的外境人事,它之所以產生長短好壞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種種的概念,這種想法都是我們捏造出來的,外境根本沒有這些差別,而起於分別。也就是說,我們的分別心不但攀緣外境,還把這個外境安立了名言,讓它產生對立,諸位,要執著一定要產生對立:哦,這個花很好、這個花不好;這個人很不錯、這個人很不壞、很差,其實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人世間它在釋放影像,本來它是一真法界,你自己要在一真法界裡面,你自己把它切割成對立的世界。所以第六意識壞就壞在:它為第七意識的執著,它等於是為它做了一個很好的一個佈局,第一個向外攀緣,第二個虛妄分別。

你說這個杯子好不好?如果杯子會講話說:冤枉,我就是一個杯子,我那樣就是那樣,對不對?所以,所有的好壞,所有的對立的概念,首先我們要知道,外境沒有好壞了,它就是一個如的境界,它那樣就是那樣。那麼好壞的概念是怎麼來的?是第六意識多事,它自己把它分別出來的。

那麼我們再往下看,當知一切的外境,其實自己根本就沒有產生分別的概念,它本身沒有長短好壞有無的概念,它本身是離一切的對立相。所以我們在觀察,其實一切法的對立,是我們自己第六意識捏造出來的,離開了第六意識的對立,一切法就沒有差別。所以我們第六意識,第一個向外攀緣影像,第二個把這個影像,安立很多名言,讓它產生對立。我們看總結:

【三、結勸。常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那麼我們應該要經常觀察:知唯妄念。所有的影像,第一個你去攀緣它,你認為有所得,你認為它有結果,你認為它是實在的,第一個。攀緣來以後,你還要把它加以分別,然後讓這個世界變成一個對立的世界,最後讓第七意識來執著,產生了生死的業力。所以這一切都是第六意識跟第七意識,它們兩個合作無間造成的,這個跟外境其實沒有關係的,那麼這個就是所謂的無分別智。

這唯識的概念是這樣,唯識學呀,它的態度是這樣,它不直接從第七意識下手,它從第六意識下手。它的方法很不錯,因為你挑戰第七意識,你不見得是它的對手,但是第六意識很好控制。就是說:你不向外攀緣,不要加以分別,第七意識就動不了,它的概念是這樣子。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給它一個很好的環境,它必須要攀緣它、分別它,它才有辦法執著的。

舉一個例子,這是唯識學常用的例子。說有一個媽媽她生了兩個兒子,那麼當然這個媽媽對小兒子是比較寵愛的。有一天這個媽媽她經過老大的房間,看他讀書的時候,看了一眼,就發覺老大在看書的時候,在書桌上睡著了,手上拿一本書,她就:唉呀,嘆一口氣搖搖頭就走了;那麼經過老二的房間的時候,她看她的老二,也在書桌上睡著了,也拿一本書,她很高興點點頭也走了。

然後晚上她先生回來就問說:欸,今天兩個兄弟用功情況怎麼樣?這個媽媽說:這個老大實在是沒善根。怎麼?他一拿到書本就打瞌睡,他不拿書本沒準還不會打瞌睡,一拿書本就打瞌睡,你看這個人。

這個老二呢?老二不簡單,了不起,他打瞌睡的時候還拿著書本,連打瞌睡都捨不得把書本放下。

這個媽媽對兩個兒子做出了不同的名言分別:一個是懈怠的,一個是精進。其實她看到一個同樣的相狀,但是她把這個相狀切成對立的,一個是她喜歡的,一個是她不喜歡的。

這就是為什麼會把第七意識請出來後續,它已經動了第六意識的攀緣和分別,我們合理的推論,她一定會產生執著,未來一定啟動生死的業力了。所以我們第六意識你不能配合第七意識的節奏。第七意識的恆審思量是我們很難改變的,但至少你第六意識不能為它做這些的佈局呀。所以最高明的是不攀緣,但這個很難。第一念就把執著給切斷,我們不能要求一開始就不攀緣,因為攀緣心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看到什麼東西都會很好奇:哦,這是怎麼回事?那是怎麼回事?但是你起碼你攀緣到影像的時候,你先做到不要分別它,不要把人生切成對立的世界,你要永遠知道人生沒有好壞,把今生過了就算了,隨緣消舊業就可以了。

這就是說,我們在今生走過以後,你不能在心中留下塵埃,每一個塵埃都是生死的業力。

好,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夠斷攀緣,那至少你斷分別,不要產生太多的名言分別。當然也不是說所有事都不分別了,但是如果你發覺有些事情,它在你的心中經常出現,而且每一次的出現,都會擾亂你的心思,可能讓你特別討厭或者特別歡喜,那麼這一條路你就要切斷了,這一定是一個強因,你已經產生執著了。這一條路一定有地雷呀!諸位,我再講一次,你不是所有的名言都要把這個道路給切斷,如果你發覺有一種分別,你經常會出現,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個念頭一起來的時候,會深深的觸動你的念頭,讓你喜歡它,讓你深惡的討厭它,這個道路你要切斷,這個分別你要切斷,你不能再觸動它,這個一定是一個輪迴的力量。你先斷那些已經形成執著的,就是言語道斷嘛!

你只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切斷了,第七意識就沒辦法執著了——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第七意識的執著要第六意識幫它鋪道路,就是你的名言分別。

好,我們把這個修行的無分別智說明了,就是破除帶有執著的妄想,那麼最重要就是無分別。我們看它的次第,

丙三、修學次第  分二:丁一、道前基礎。丁二、成就觀行。

我們先看

丁一、道前基礎: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

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

我們在修習這個無分別智之前,修止觀之前,要有一點基礎。

[福德智慧二資糧,菩薩善備無邊際]。首先我們在修止觀之前,要有福德資糧,你要有佈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資糧。因為你的福德力有虧損了,你身心世界就躁動,因為你的內心有太多的罪業呀,你很難靜下來觀察,因為罪業是躁動的。所以你要想辦法讓你身口意的罪業,要降到最低,這是第一個:減少罪業,增長善業!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個,智慧的資糧。你要有聞思的正見,你要了解什麼是遍計執、什麼是依他起、什麼是圓成實。那麼你必須有一些正見跟福德,這兩種資糧來作為觀照的基礎。菩薩對這兩種資糧,是善備無邊際,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你這種準備工作做的越好,你的觀察越深入。

那麼[於法思量善決已,故了義趣唯言類],那麼從智慧的角度,你要對法,這個法包括了生命的緣起、業果,包括生命的空性,在整個因果當中,沒有真實的我,沒有真實的法,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的假象,當它結束了以後,它也隨因緣而消失掉了。人生的因果是沒有結果的,它只有過程的釋放,這是第一個對緣起的理解。

第二個:空性。那麼對這種緣起跟空性的道理,你要產生一種堅定不疑的理解,所以我們就知道,一切義趣唯言類。其實人生的好壞、成敗、得失的對立的概念,這種義趣其實都是你自己安立的。所以唯識學很重要有一句話叫唯識無義,一切的生命的概念,都是你的心識安立出來的。好壞、成敗、得失的概念,是我們自己安立的,它沒有真實的概念。好,這個是我們在修道之前的基礎,看

丁二、成就觀行。

若知諸義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便能現證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

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攝大乘論》—

那麼《攝大乘論》裡面又提到這個觀行有兩個重點:第一個講到方法,第二講到次第。方法,什麼叫修無分別智?若知諸義唯是言,你要知道你心中對人生的概念,好壞的概念成功的概念,什麼叫成功什麼失敗,其實都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這種對立的概念,業力本身,它本身本來就沒有帶這種概念。所以你要知道,這一切都是你的名言安立出來的。所以你要知道這個道理,你就能夠隨順於、相似於唯識的真理了,那麼你從唯識的真理的隨順當中,就能夠親證這種二空的真實法界了。

我們本來安立名言,讓自己墮落到一種虛妄的法界,我、法二執的法界,現在你只要把名言破壞了,你就回歸到二空真如的圓成實性的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二相是指的能取的我、我相,跟所取的,有能取相跟所取相。那麼也就說:你要破執著,你必須要破你的分別,因為你一定是先有分別,才會有執著。

我們再看下面的次第:體知離心無別物,由此即會心非有。那麼他在破相的時候,在唯識的角度先破所取相,所取的人事,是你的心安立出來的,所以離開了心,這個所取的相狀,根本就沒有好壞的概念,就破所取相。第二個,再破能取相,這個能取的我,第七意識這個恆審思量這個我它也不可得,因為心性本來清淨嘛,它哪有一個真實的我在執著?所以智者了達能取所取的相狀都畢竟空,就平等的安住在一真法界,二空真如的法界了,就安住在圓成實性了。

所以它離兩種相:第一個離所取相,第二個離能取相。

這個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兩個相狀,唯識它是先離外相,再離內相,它先修外空再修內空,但是這個方法不一定好。圓教的思想:天台、楞嚴,比較高端法華、華嚴的思想,它是先修內空,再修外空,我們解釋一下,我們最好是先達到內空,觀察正念真如,我們知道何期自性本來清淨。人生本來就沒有輪迴這件事情,先內空然後再觀察外空,那麼再破除,在沒有輪迴當中,你不要去執著如夢如幻的影像。內空叫做正念真如,它就觀察真如;外空,是觀因緣的緣起性空,因緣性空。站在內空的角度來修外空,站在本來沒有生死的角度來斷除生死,站在本來沒有執著的角度來調伏執著。所以它這個我們從性相圓融的角度,我們站在真如清淨的角度來破遍計執,這個是比較好的一個方法。

好,我們今天先上到這兒,今天的空性有沒有問題?這個很關鍵哦,我們要往生淨土,往生淨土是一個新的概念,你要先破壞舊的概念。你不把你過去生,輪迴當中留下的雜毒破掉,你就直接修信願,你這個信願夾雜了執著。我們一定是先排毒,然後再重新的給自己養分,所以這個無分別智很關鍵。先清除心中的地雷,後面我們再講到怎麼建立菩提,建立淨土的概念。

[師父]:欸,請說。

[學員問]:那師父請問,這個淨土也是依他起的嗎?

[師父答]:是。

[學員問]就是我們……

[師父答]:但是它是清淨的依他起。依他起有雜染的依他起,比方說輪迴;這個佛菩薩叫清淨的依他起,還是要分一下。

[學員問]:對。那我們實際上,用一個清淨的依他起,去代替一個雜染的依他起?

[師父答]:是的是的,是的。這個轉移你的心態,對對對。因為大乘佛法是轉識成智,它不破壞心性的功能,它是把你攀緣娑婆世界的心,把它……我們不要說攀緣了,把它憶念淨土,其實就是攀緣,憶念,叫憶念,是這樣。

[學員問]:那這裡邊我們講真如,跟禪宗講的自性是一是二?

[師父答]:是一樣的,一樣,是的。

[學員問]:那這樣的話,禪淨雙修,是不是會是有助益了嗎?還是說……

[師父答]:因為你現在你念佛人,你不修空觀,有什麼問題?就是說我們一直在輪迴,我們心中已經留下一些問題了,一些盲點了。盲點你不處理,它是不是永遠存在?還容易起顛倒你是嗎?因為你每一次的輪迴,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兩個影像在你的心中,執著在裡面,對不對?那麼這個就遍計執,就這種輪迴的力量。當然你也可以不管它,但是你不管它,它不會放過你,所以你如果這個東西你不清除,你就直接修信願,你的生命就兩種力量了:一個是往生的力量,一種是輪迴的力量,是吧?那臨終就難說了。

所以淨土宗的人,你不用空觀來清除地雷,你的臨終就充滿了變數。你看往生的力量強,還是輪迴的力量強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念佛人,關鍵在哪裡?我們不是一張白紙,然後開始念佛。我們已經輪迴很久了,我們有太多的生命的經驗,而每一次的經驗,都或多或少都有留下一些帶有顛倒執著的妄想。也就是說,我們對娑婆世界有太多的貪念,那麼這個地方是一個問題呀,如果你不處理的話,它是個大問題。當然你也可以不面對它,但是你不面對它,關鍵是它也是存在。

[學員問]:那最後能不能請師父,抽時間帶我們拜一堂八十八佛?因為我們一直都不知道正確的拜法。

[師父答]:我們講唯識學的課程,請坐請坐。欸,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師父剛提到一個概念,就是隨緣消舊業,就是說盡量做到不攀緣,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歷緣對境的時候,好比說我今天選擇到美國來念書,或在台灣念書,做這個抉擇;或者說好比說我今天晚上選擇來聽這堂課,或在家,這種抉擇,都會造成後續產生境相上,就是很明顯會感覺到不同的地方。那這種事情會讓我們有種錯覺,誤認為說,我們對於果報是某種程度上,是有種掌控力。那我們實際上,歷緣對境有時候,又不得不去做這些取捨,那要怎麼去解釋說,這個都是果報變現的,我們沒有任何掌控力,應該要從什麼角度去切入?

[師父答]:[攀緣],它的一個定義是對結果,你來美國讀書是個結果、還是一個過程?它不是一個結果,你結果變得更好,或者變得更壞,這叫結果,是吧?佛教的攀緣是針對結果,因地我們不叫攀緣,因地叫做如理思惟。我們現在講的是結果,你來美國讀書,這個結果還沒有出來嘛!這是你的因地嘛,來美國讀書不能講結果嘛,你可能會變得更好,也可能變得更糟,是吧?在因地你要如理思惟,佛教的攀緣是針對結果,你要去執著它的結果。過程因地不講攀緣,因為你不能什麼事都沒有分別,那你就會傻傻的,對不對?你要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嘛,你要能夠善能觀察諸法相嘛,於第一義諦而不動嘛。在因地的時候,你要知道善惡因果嘛,什麼事情對你的修行是有幫助的,什麼事沒有幫助的,你要趨吉避凶嘛。在因地上你要分別嘛,但是結果要放棄。這個問題在結果,你不能對結果有期待,因為人生是沒有結果的,但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你要善加抉擇。好請坐。

[學員問]:師父吉祥、慈悲!然後上一堂課,師父有講到說過程經歷,然後結果靠業力,然後您也有提到說,第七意識,如果第七意識不被啟動的話,第八意識業力它也不會有作用。所以我的問題是:如果今天第七意識沒有被啟動,然後第八意識業力沒有的話,那經歷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師父答]:第八意識的業力會沒有?你再講一遍。

[學員問]:就是如果第七意識,如果第七意識沒有被啟動的話,然後第八意識的業力,也不會有作用,所以那現在的話,那如果這樣的話經歷之後的結果會是什麼?

[師父答]:那就是無生。你至少輪迴結束,輪迴就自動會結束。輪迴結束有兩種結果,第一個如果你走小乘的路線,落入偏空涅槃,如果大乘就到十方淨土去了,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你走大乘一定往生十方佛土,比方說西方淨土或者東方淨土,還有很多淨土。你只要把第七意識的執著給調伏了,你的輪迴的力量就結束了,三界的輪迴就結束了,這個時候你的人生你就有資格叫做隨願,你就有願力了。你業力沒有消之前,你根本沒有資格談願力。但是你有願力了,那你就隨願往生十方佛土,那隨你的願力了,你是一個自在的人。但是你如果執著啟動了第八識,那你就不得自在,你沒有資格說你要願生哪裡去,因為娑婆世界不會放過你,關鍵在這兒。所以不管你要去哪裡,你要先解決娑婆世界的問題,我們必須把輪迴的力量降低,你才有資格談往生這件事情,因為它是確實存在的東西。誒,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那唯識這邊叫圓成實,它也是亦名真如,那請問師父,跟《楞嚴經》上說正念真如,這兩個真如有不一樣嗎?

[師父答]:《楞嚴經》的真如,它是偏重在內空是本來清淨,它是不需要修的,本來清淨是吧?本來清淨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情,只要你憶念它不迷惑就好了。《楞嚴經》的真如是正念,是內空,是本來清淨。唯識的真如是你要去修,你要斷分別,才會去開顯這個清淨,要離相,你要把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停下來,它那個清淨的圓成實才會顯出來,它是修來的。唯識學的空是外空,它要破遍計執。那麼《楞嚴經》的正念真如的空是:它是本來就清淨,你只要知道有這件事就好,知就可以了,本來就清淨你就不需要修的吧,它是一個理性。但是我們今天談的,這種無分別智,所選的真如空性,是要修的你要去努力修的才有的,沒有修就沒有了。

[學員問]:師父,弟子對那個空跟有,概念不是很清楚,《心經》上說這個色即是空,就是相狀本來就是空,為什麼說下一句它是說空即是色,為什麼說空就是相狀?

[師父答]:因為就是一切法畢竟空,所以才會讓緣起有機會顯現。如果生命不空,我們先反證,假設你的生命不空,假設你的這個生命是有自性,那你來生還是這樣子,那就違背緣起了。你不管造善造惡,你永遠保持原狀,所以你必須要安立在本性是空,才能夠建立緣起法,這兩個是互相證明的,因為有空才有緣起,因為緣起所以它是空。假設你的生命不是空,那就違背緣起了,那就是自性有了。說你這個生命有自性了,那糟了,一百年後一千年後你還是這樣子,不管你造善不管你造惡,那就沒有因緣了,這個因緣法就建議不起來了,一切法是有自性的,那麼生命就恆常不變了。所以因為一切法畢竟空,才會一切法畢竟有,因為空所以才有資格談緣起,才有辦法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這兩個是一體的,所以緣起所以性空,因為性空所以才有辦法緣起,它要不是空它就有自性了吧,有自性怎麼緣起?

好,最後一個。我們可能這一堂課上完,再上一堂課,我們會針對空性做一個研討。如果你有空性的問題的,這一塊是很關鍵哦,如何把輪迴生死的繩子,從你的心中解開來,這個很關鍵,我們在下一堂的下一堂課,下禮拜二會做研討。請說。

[學員問]:師父慈悲,弟子的理解對遍計所執的理解,就是說我們看到相狀,然後我們也有分別,我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可是我心知道我自己知道,我起了這個念頭,我是喜歡的,我貪著,然後我不喜歡的我起瞋恨心,可是就是我現在要對治的,就是說我不要去執著那個相狀,繼續進去是不是就是要破這一關?

[師父答]:對對對。

[學員問]:就是分別都還是沒錯,我應該是有分別的嗎?

[師父答]:不能夠分別,你一分別你就會產生執著,但是到分別還不算執著,到了執著的話就是,我一定要得到它,就到落入遍計執了。但是等到這個時候,你要斷它就難了。斷煩惱調伏煩惱跟調伏火是一樣,當火沒有燒的很大的時候,你就要下手,你不能變成森林火災了,所以當它變成執著就很難去動它。

[學員問]:可是分別不是一種自然反應嗎?

[師父答]:不能講自然反應,這是不自然的反應,非常不自然!因為你就多事嘛,你不能把錯誤當做自然,那你就完了。它是不自然的,它違背真理,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分別,是你自己給它分別的,你自己多事。我們要想辦法讓這個宇宙人生還它本來面目,不要加上你的加油添醋,它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好好的把今生走過去就算了。不要在人生裡面加太多的加油添醋,你會給輪迴增加很大的力量。

好,我們先上到這裡。那麼這個空性的法則是很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