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各位放掌。當家師父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

今天是我們學習《彌陀要解》第十一講。上一次的內容把如是我聞,六種成就,依著蕅益大師的分門別類的這種講解,我們也做了一個貫講。

今天的我們的內容要從第十八頁的最後倒數兩行,也就是第二大部分,「引大眾同聞」開始。前面的內容就是說標這個法會時處,這裡開始要引大眾同聞,標明它是有次序的。它先後的講究,真的,你看這一段非黑體字,它被蕅益大師排這個列位,解讀的非常的合理,可以說是善取佛意的法子。這裡的大眾同聞就不僅僅是阿難一個人在場了,不是他獨自聽到的,是憑著各自過去善根福德因緣,被招感到這場法會中來的。

而且雖然與會者的任務,就是說與會者都坐在一起,但是他的任務還是不一樣的,都是大眾的一員,但是這個眾的角色還是不一樣。你比如說,我們一場法會,包括我們現在做這種大的共修法會,它一定會有發起眾。這裡的大眾同聞,第一個就是,什麼叫發起眾呢?你看,有時候我們做法會,比如說講法,真正聽的,他是主場。但是有人他發起說,請這個法,啟問這個法。

現在有時候我們旁邊的人,他好張羅,成就大家來講法、聽法,但是他自己有時候也不怎麼聽,甚至不得受用,這類一般把他叫做發起眾。

真正的能夠受益的是當機眾,也就是他的根性,他的因緣,這個福報也培足了,正好就到了這個爆點上了,到了這個爆點上了,他需要,正好引入到這個法音宣流,他能夠現前受持,聞法得到真實的利益,一般就是當機眾。當然如果細說的話,當機眾還分兩種。為什麼這麼講呢,這我自己的一點心得也是。

一種就是我們坐在這裡聽,聽聞者作為當機受益,還有一種就是像我一樣,上來這裡講。你看,我自己也常觀想說,在常住上講法,叨擾常住師父,本來已經每天非常辛苦了,那我把它當做對自己的一種加持,就像五時八教裡面講到的般若時。我們有了知教理的,般若時,它有一個什麼特色呢,就是讓聲聞給大菩薩們講這個般若法。在《法華經》裡邊把它描繪叫做什麼,轉教付財,本來是菩薩修的法,菩薩已經了知得益的法,但是特別善巧的安排讓聲聞小根器的人來講,拔他的這個見地和修行功德。我自己也常這樣觀想,其實雖然我在這裡講,很可能我是真正的當機眾,諸位才是真正的叫做什麼呢,叫做影響眾。

第三個叫影響眾。影響眾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為了成就這場法會,他來做這個莊嚴眾,造勢,擴大這個宣傳。因為你比如說,場面大了容易讓人起信心,配合的這個佛事,來演這場佛事,一般都屬於什麼呢,帶果行因的大權菩薩,這一類呢參加法會叫做影響眾。

最次最次的,我們前面也講過叫結緣眾,就結個佛種。終於參與進來了,也不知道什麼因緣,不知道什麼目的,反正就莫名其妙地來一下,聽一句,那麼也把這個種子種下去了。這都屬於這裡說的這個大眾之類別。當然根本的還是指的當機眾,就是聽聞佛法能得利益的。

我們一般講到的七眾弟子,這裡講到說:「初聲聞眾,二菩薩眾,三天人眾。」就這一類參與法會者。後面我們來看一下,這裡開始要開始排位了。我們現在有時候舉辦個法會,特別是開會,對這個排位順序也很頭疼,特別是世間要是領導多了的話,到底還是很講究的,弄錯了還不行。可是這裡蕅益大師來排這個序,他是用的佛法,不是用的世間法。而且他不僅僅是論修證,更重要的是要來住持流通佛法,所以從中這個合理的安排可以說,我們前面講到的,就是這樣各司其職,但是他完全把佛的這個意圖給他列出來。

大家來看,第一種,為什麼說「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這是第一個標誌。「常隨從故」,第二個。第三個最重要的是什麼,「佛法賴僧而傳」,要僧人來住持流通佛法。那麼從這個出世的這個相上來講,我們都經歷這神聖的一刻,說這個圓領僧袍,方袍僧相現,如來座下又添孫。我記得我那會在佛頂山剃度,緊張得一塌糊塗,海青穿上了,太長了,踩得東倒西歪的,把準備點結緣錢給灑了一地。但是不管怎麼樣,這麼一次儀式,真的無上的加持。不管我們在成佛的道路上,生生世世,什麼角色都擔當,六道輪迴,升沉不定,就是什麼業力都發揮。但是要知道在解脫道上,阿羅漢必定是出家人來成就,這是沒的說的。

在成佛道上,大圓滿覺也一定是辭親割愛、棄國捐王、行做沙門,這就是出家相的可貴之處。佛成道以後,他教化的這個功德所顯現的這一千二百五十個人,我們都知道從這個憍陳如開始,都是先得道的,他為了感佛的深恩,所以常隨不離佛。另外一個就是說,這麼多人,一千二百個人呀,你說釋迦牟尼佛走到哪裡,當時在印度,他們跟到哪裡,說坐下來就坐下來,說去乞食就乞食。大家一看到說這麼多人追隨著佛,這麼敬重佛,他能夠表這個本師的威德。你比如說我們現在世俗眼一看說,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多人跟著他,他就下意識地也就隨大流也想跟著他,也想去皈依受教,這是常隨眾的功德。

佛法賴僧傳,現在我們叫住持三寶的時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現前活佛,乞完食坐下來就開始講經,千二百五十常隨,這叫化相三寶。現在我們能夠有住持三寶已經是不錯了。僧寶的這種住世弘傳是佛法的核心活動力。所以大家想想,為什麼我們讀《地藏經》,現在不是常住上在打地藏七嘛。《地藏經》叫託孤大典,就是釋迦牟尼佛要入滅了,把這個彌勒出世之前所有的眾生都托付給誰呢,為什麼不托付給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只有地藏菩薩現的是出家相。所以跟劉備在白帝城託孤一樣。為什麼?就是佛法賴僧傳。

我們這個形象表的就是佛、佛教、佛法。所以虛雲老和尚不是老說,我拚命才保下的這一領大衣嘛,就是袈裟嘛。住持經法,講經佈道,領眾修行,全是法緣,不管是法也罷,僧也罷,都是三寶的功德。所以在經典裡面講到,不要說我們這樣的去一生作為一個僧人,把自己的生命昇華到這個地步。

在經典裡面講到說,說有一個人發神經了,已經瘋了,他在末法時期,他能夠剃個光頭,然後穿上這個出家的衣服,就在這個人堆裡面跑一圈,就這麼個瘋瘋癲癲地跑一圈,讓大家看到了,功德都大得不可思議。這個應該在《地藏十輪經》裡邊,因為他傳出去的是佛法,表的是這個三寶的相狀,這個信息就傳達出來,有解脫這一回事在世間流通。這就是說出世相、常隨眾、佛法賴僧傳,這是聲聞居首的緣由。

我們來看,「菩薩居中者」,第一個「相不定故」。為什麼呢,因為菩薩有在家相、出家相兩種,他不能保障都是現的出家相,看他結的這個因緣而定。有的是在此土來受生,有的是他方來應現。男女老幼天上人間天龍八部中都有菩薩。文殊菩薩不是示現成個豬嘛,叫薄荷。所以由於他這個相不定,不能夠表住世的三寶威儀,所以列在次位,相不定故。第二個「不常隨故」,因為他應的緣是利生的事業,所以他跟佛的相應只是在法性上相應,在相上的因緣中,他並不是常隨佛的。你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緊急關頭,用得著了,他才來。平常也不一定隨佛,常在一起,需要哪裡,他就哪裡出現,沒有規定說一定要隨佛。

另外,在另外的層面來講,這個羅漢弟子,我們前面講到不退,羅漢弟子他還沒有入到行不退的地步,所以他就像這個翅膀還沒有長全一樣,他不能夠離開佛太遠,所以要常隨。那麼菩薩算已經出師了,至少已經到行不退了,可以獨自去成就因緣中的眾生,這裡講到的不常隨。其實第三個才是根本,叫做「表中道義故」,正好居中,表的是什麼呢,中道實相之法。真正的佛法甚深義就是中道實相。我們有時候,你比如說,人在紅塵世間,他一定是把這個現實世界當做真實不虛,奮起直追的,他偏向於有,出不了生死。但是我們現在如果你去追求解脫,必定有涅槃可得,一定要離生死遠去,觀三界如火宅。

這種地步只能夠得解脫道,不在成佛道。所以大家從這個事相上,有時候也可以就是感受一下,為什麼說中道叫佛性,破無明才顯佛性。所謂的佛法就是指的中道實相,它既不能屬於有,當然不能屬於有,但是也不能執著空。你一直追尋這個形而上的這個空,不斷地觀空觀空,他也會入到這個頑空中的。

說的時候說羅漢已經入了位不退了,但是他真正如果說住到這個涅槃裡邊的話也是很苦的,成佛遙遙無期嘛。所以說只有這個中道實相才是佛法,嚴格地講,只有中道實相才是佛法。所以天台宗它有一心三觀,它是以正面的這種詮釋。中觀裡面講到的說破邪顯正,有所得都屬於邪,都是為這個,都表的這個中道實相法。有時候講到說,「行空不證,涉有無著」,這才叫行的中道法。行的中道法,這是表的菩薩的中道義。

後面講到「天人列後者」,為什麼最後才是「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為什麼呢?「世間相故他與聲聞相反,是俗家弟子,他是俗相。第二個「凡聖品雜」,你說這個有凡有聖,也有大權菩薩示現,像維摩詰這樣的,韋馱天將,都是菩薩。但是他在人天中,他不能保證全是,基本上還是以凡夫居多,所以只好索性就把他列在最後,反正凡夫是應該列在最後的。菩薩盡管是這個法性最高,你把他列在最後也不會得罪他,所謂的保險起見說凡聖品雜就列在最後,第二個緣由。所以你看我們現在,比如說世界性的佛教,世界性的佛教,大家去看一下,上座部,包括整個就是南傳這一系的,還有我們漢傳大乘系的。

但是有一個例外,韓國跟我們一樣。只有什麼呢,日本不一樣。現在,在國際上的這個佛教會議,日本就是排在所有的出家人最後,但是排在居士之前,就成了一個緩衝了。為什麼,因為他這個相上已經有所突破了。日本的出家人因為現在都有家了,大部分都有這樣的一種表法。所以這也是一種位序上的一種根本表法,這個法必須得表。最重要的第三個,也是叫外護職責故,「外護職故」。因為出家人不直接從事這個生產事業,所以你道場裡邊,你不靠商務經營,平日養護怎麼辦呢,就靠外護。所以我們現在還慶幸,雖然越來越不如法的現像已經居多了,可是我們現在還身處在這個外護的機製中。

諸位法師,這個現象也會慢慢地淡,會滅的。而且現在年輕的一代起來了,他都是,人不僅在物質上有貪慾,他在精神上也有貪慾。我給你付出了,你能給我什麼回報。人的福報越來越薄了,他就對這個單純的這種四事供養,他已經發不起這個心了。在住持法道的這個緣起中,他沒有這樣的一種緣的相狀,這也是伴隨著法的衰落而衰落。

所以我們現在來講的話,還有供養這麼一說,因緣中還有這個法,雖然亂象也很多,有的護著護著,就不稱心如意了就不護了,不由著他,就不護了。或者就他一個人護,不允許別人護,要爭風吃醋。有時候不是護法,叫護是非、護短,等等這些。真正的護,護的是什麼呢?就是護的聞思修入三摩地,就護這個,別的都不能護,也不應該護,不值得護。

所以蕅益大師這裡給我們提供的這三個層面,就是能把七眾弟子各自的職責能夠釐清。跟大家講,這也是一種正見,這也屬於見地。你現在我們學習,在座的都是以僧本位,當然可能這個錄好了視頻出去,也有居士在聽,就是要講到,大家要對號入座,不能夠亂串、出格,各有各的本位。你雖然說,在法性上沒有差別,一切眾生平等。

但是在這個相上的話,你一點兒都不能亂,你不能串位、不能越位、不守本位。你一旦不守這個本位,哪怕是打著護法的旗幟,依然在敗壞佛法,在亂法。所以你看,羅漢居首,就是說必須要恭敬出家人。你不要說,我們有時候自己也就心弱了,覺得什麼都一樣嘛!出家人也是人嘛。我特別不愛聽法師們口中說這個話,當然出家人是人,但是貴在前面有修飾詞,叫做出家呀。你在家人,你就是個外護,你就是在道場上弘揚佛法中,你盡心盡力的,你不能去想當教主。你看現在,慢慢地開始,先是說什麼居士,最後大家供供供,尊敬地就推出來了,就成了某某老師,最後就變成導師,都不會有好下場。

現在的這個二寶居士這個亂象很多。特別有時候我們仔細觀察一下,為什麼說漢人很多時候他這個,就是說世故太多了,原則容易破。大家看一看,不管是藏傳佛教還是南傳佛教,僧衣跟俗衣是完全是不一樣的,距離特別大。只有漢傳佛教裡邊可以渾水摸魚,居士有叫做什麼呀?當然我這個講出來會得罪人,那我也不怕,叫做縵衣。

然後一起做法會,不知道什麼時候始作俑者給開的緣,實際上這就是在開始敗法。因為你妥協嘛,出家人搭的七衣,那他給你上面反正是沒有條,叫縵衣,受了五戒了,特別地受了菩薩戒了,就開始搭上了。搭上了參加法會,有時候還為了排位,自己坐在哪兒,還相互鬥諍。那你說怎麼辦呢?師父們看起來說,很不可思議,就為這點兒事你說他們就很要命。

南傳的你每次,我去過柬埔寨,見他們做這個佛事,這個居士今天要供僧眾,他必須穿白衣。經典、律典裡面都講到白衣,只能著白衣。藏地,你去看一下,你哪兒敢說冒充,喇嘛的衣服你敢穿?反了你。所以說這漢傳佛教就有一種叫做縵衣,縵衣就容易渾水摸魚嘛,慢慢就靠近就混淆不清了嘛。

你剛開始穿個海青,慢慢搭個縵衣,最後剃個平頭,然後漸漸地珠子也拿起來了,就差不多了,看上去。所以這個東西,亂位就是亂法。為什麼叫亂象亂象,就是亂了這個差別之相。所以其實這段內容很重要,不管為僧還是在俗,都應該有這個見地。說居士來恭敬,當然他是對出家人應該是一種督促的護持作用。出家人來接受這個恭敬,他應該是一種住持作用。這才是一個良性的互動。所以這三個就在這裡表這個法。

下面開始就講到法會的大眾了,從具體上做一個分別介紹。大家來看啊,前面講到說,「聲聞眾又三,初明類標數,二表位嘆德,三列上首名。」現在我們先開始標數,就是這一句「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後面蕅益大師就講了說:「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這是一個總的概念。為什麼叫「大」?因為都是羅漢,都是大阿羅漢,後面講到的,所以稱之為大。二一個,雖然是羅漢位,他能夠迴心來聽這個淨土教法。那已經就是說不是定性羅漢了,一定是有了迴心向大的這個根性,所以叫做大比丘。再一個呢,這裡後面列的這些大比丘們,每一個人都有法門功德上的絕招,有大修行、有大成就的種性。

而且因為他們出家的時候,大部分都是貴族,所以也受國王貴族的尊敬,稱之為大比丘。我們這裡二百五十條具足戒,就不用多說了,這是一個比丘身份的完滿的一個標誌。咱們山上不是馬上也要傳三壇戒嘛。出家人,我們也有時候像大德法師們講到了,一聽到出家人,又會列成四個形態:說什麼身心俱不出家呀,身出心不出呀,心出身沒出呀,身心俱出呀。

當然,真的能夠身心俱出家,這是正法。但是有時候祖師爺們講法呀,也是國人就好這個,一套一套的。那我自己想的話,如果你身能出的話,肯定比身沒出的,心要出得厲害吧。縱然你心完全沒有出到頭,可是你這個相上已經顯現了,那麼你在這個三寶住持的道場中,你肯定心也慢慢就隨著就出得厲害了。這個身你沒有出,你說心出,這得有多大的根性啊,太少了。

所以這麼列一列講一講可以,真正的操作實踐起來呀,有時候也未必是這麼回事。那我們現在可以說,大家辭親割愛入空門的時候、剃度的時候,就等於說是出世俗家了。所以為什麼說出家人你不好管,因為他能放得下,他和尚脾氣呀。和尚脾氣怎麼養出來的?最好養的,就是最重要的一次養出來的,就是放下出家的那一次。

你能夠有這麼一次心路歷程,那很可能這個世間事一切都不在話下了。他完全說可以放下,說撂挑子就撂挑子,你拿不住我。所以這個叫出世俗家。那麼如果說我們真正地能夠證到羅漢果,或者預流初果的時候,就意味著出三界家了。真正開始破無明,入法性位菩薩的時候呢,就開始出無明家了。如果說從無明家的角度來講,那只有佛,才能稱得上真正的說大阿羅漢、真出家人。現在我們還介於出世俗家,正在努力地出三界家。這叫做出家人也。

後面來看,「比丘梵語」,是印度話,為什麼比丘沒有翻譯?大家都知道,三大譯經師玄奘法師,玄奘法師當時翻譯經典不是形成五種情況不翻。其中有一種情況是什麼呢,這個意思多了,他就不翻了,直接按照原來的梵音,這樣音譯過來就可以了。所以這裡比丘沒有翻譯,就是因為它意思多。你看下面講到的,「含三義」,有三個意思。

第一個,「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乞士啊,缽就是應量器嘛,常行乞食的嘛。為什麼乞呢?從外而言,去向施主乞食,以資我們的這個色身,這叫以資身命。從內而言,向佛世尊乞法,以資我們的慧命,這個叫做乞士。因為我們漢傳佛教國情還真有點兒不同,大家去了解一下佛教史。漢傳佛教大法東來,它的緣起就是這樣的,它是由國主去奉請的,派人以國禮這樣請到東土來的。所以在這個緣起中,歷代有很多的皇帝下令建的寺院道場供養僧人,所以就一直息息相關這樣的,就是以國家形式傳到東土來講,就很少有做乞士的機會。

雖然後來個別的大祖師們有行頭陀行的,但是基本上在中國,後面的兩條為根本,就是破惡和怖魔,是比丘的主要內容。乞食來講,乞法居多了,乞食比較少,沒有。當然我們乞食很多不解義的人都膚淺地認為這是要飯的,出家人跟要飯的不一樣,雖然同為乞。為什麼出家人雖然孤,但是他是貴。要飯的命犯的是什麼?雖然孤,他是賤。這是本質上的不同。所以佛當時制這個乞食,他是有法上的用意的。你比如說,你向人家乞食的時候,你得求乞於人,最能夠修行上起什麼助緣呢,能夠折服我慢,這是第一條。你老高高在上,上得了殿堂,但是你下不到人間去乞食的話,有可能別人給你點兒臉色,你就受不了,所以與道就有違。

第二個,人家給什麼,你就吃什麼,你沒有挑肥揀瘦的餘地,讓你不貪口腹。再一個,像我們叢林裡邊,為什麼叫大叢林了,叢林裡邊,到點兒了你就去過堂,對吧,端上來就吃,吃完了就走。你說這住小廟的,住茅棚的,我有這種體驗呀。我有時候原來在北京讀書的時候,一放寒暑假上五台山,就得自己做飯。做著做著最後煩到什麼地步呢,一頓就把三天的做好了,就熱一下,在那個電磁爐就熱一下,蒸兩個饅頭熱一下,把饅頭都泡在那個菜湯裡邊,就熱一下吃了就行。

太麻煩了,為什麼?一天三頓,還不知不覺就下一頓就又要吃。所以你頓頓去考慮這個,就沒辦法專意行道,像俗人一樣,為衣食而忙碌。再一個,就是說不讓你生積蓄心。越積越多呀,為什麼,人就是越多了越嫌少嘛!所以不斷地藏藏藏,越藏越多了。所以就隨你的需要去乞食,這是從自利的角度,佛當時制乞食的意義。如果從利他來講的話,大家看,有這樣的一種僧人的生活方式,一般人做不到,他世間人會生慚愧心、尊敬心,這是從利他的角度,乞食。再一個,給別人增福、福田的機會,來供養出家人,能夠破他的慳貪。所以這是利他的角度而言,乞食的意義。

這乞食總而言之,就屬於我們叫做正命。就是一個出家人,這樣才是他活命的正道。還有邪命,到了咱們中國以後,才因為後來因時因地制宜,沒有辦法,你看中國佛教,數次的滅法,只有禪宗一枝獨秀這樣流傳下來。為什麼?因為禪宗它創新到山林佛教,然後有一招是什麼呢?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養。所以他要出坡,要去種地。可是大家要知道,在佛在世的時候,這屬於邪命,叫做下口食。就是你彎腰去種地,為什麼,彎腰彎下來,口是朝下的,叫下口食。是不能夠種地的,出家人你就一心一意地辦道、禪思、禪修,你去種地就已經屬於邪命活了。但是到了中國東土以後,沒有辦法。

在歷史上祖師對話也有公案,有大祖師領眾修行,在叢林裡邊,有人就來問了,說你們每天去出坡種田,說如果說有持乞食不種田的比丘來了,到底誰厲害呢?這個祖師爺就說,真有來乞食的比丘,依律而行的,當敬如佛。那就說明說,開始種田謀生的時候,已經就退了,但是沒有辦法。這叫做下口食,這是邪命。還比如有一種叫交結權貴,巧言攀緣,這個就屬於方口食。有的人還看一看星象呀,說點兒談凶論吉呀,就靠這個一天,這叫做仰口食。如果你用這個方術呀咒術呀,用這些來天天,這叫做維口食。這都屬於邪命,比丘的邪命。當然這前提也有條件的,是你以這個來養自己的身、活自己的命,靠這個維生,這就屬於邪命。如果以方便善巧度人者,除外。那真實功德從發心上頓見分曉。這是乞士。

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這裡的破煩惱惡就是指的見思煩惱,破煩惱,身口意、殺盜淫妄、貪瞋癡,身口意上面的這些煩惱惑。愛見,不墮愛見,「愛」就是世俗人比較多。「見」就是修道人比較多。我執表現的就是愛,法執表現的就是見。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不墮愛見」。當然這裡還是從小乘的角度的話,不能從大乘角度說這個見是法,以煩惱障居多。這是「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

第三個叫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當然這個,我們這些都經過,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這裡講的怖魔是指怖的天魔。欲界的最高天,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就住在這兒,所以他把所有欲界的眾生都看作他的子民,他的眷屬。一旦有僧人去受這個解脫比丘戒的時候,白四羯磨不是成就嘛。那我們大家都知道這白四羯磨,僧行事的時候,三師七證嘛。其中有一個師教說要羯磨,就是向僧眾告白,有人要出家,提出來要求了,表白,然後再問三次,大家都讚成了,這就叫白四羯磨。這裡羯磨成就了,魔就生恐怖心。

所以我們登壇受戒的時候,可能自己還不知道,反正發心勇猛、加持殊勝,就這麼下來了。有的人,他沒有福報還登不上去。諸位也肯定有這樣的經歷,我當時就在福建受戒,每一壇戒,怪得很,真的有這個業障重的他就是沒辦法,而且就在受比丘戒的這前夕出問題,不是精神出問題就是身體出問題,甚至還出大問題。所以這個,為什麼說「一口十方飯,七世宰相福」,真實不虛的。那麼,這裡講到的怖魔呢,因為一旦有人發心受戒羯磨成就的時候,六道裡面的眾生,有的他有感應,你比如說就這夜叉,夜叉是八部裡面的鬼類嘛,夜叉他就會讚歎說,哎呀,有善男子如法出家了,受具足戒了。

這個天眾就開始增勝了,修羅就開始損減了,就這樣讚歎。讚歎的時候,這個地行夜叉讚歎,就被空行夜叉聽到了,他就傳到四天王天了,四天王天這天行夜叉聽到了也在這兒讚歎,就傳到六欲天,魔王一聽了就恐怖了。恐怖了以後,他就害怕這個,魔宮就跟著唯心就震動了,生恐怖心。所以這裡叫做「怖魔」,這是我們講到的比丘的三義。

當然大家都是出家人,每一個人出家都一部小歷史,說到剛才講到乞士了,我也突然想起,我記得我那會兒剛說一句,放話要出家了。哎呦,這個家裡面就覺得說,這個出家了還有什麼活法呀,下意識的就想到「乞」這個字,我記得那會兒就認為是要飯的,就認為說古佛青燈就了此殘生就行了嘛,說,那樣的日子你能過得了嗎?現在嘛都變了,全家上下跟著我也都皈依佛門了。我俗家的母親念佛還念得不錯。我記得那會兒,走上海的十六鋪碼頭,十六鋪碼頭坐船一夜坐到,那會兒在沈家門,我們讀書的時候,沈家門跑的,沒有朱家尖。十六鋪碼頭,坐到上海的那個港口。

哎呀,我那會兒一看,就是像我們悟師父悟當家的這個黃卦兒,這個長襪子羅漢鞋,一個師父就在那兒,可能是接這個居士吧,在這個碼頭,被風一吹,一下子就把我心就給折服了,我就覺得說,這世間還有這麼個活法,還有這種活頭兒。當天晚上,我記得就住在南天門,在龍灣住了一晚上。後來,第二天,住的這個家裡面呢是個皈依居士,帶著我第二天去見道老,現在回想起也真的是因緣殊勝啊,就跟著就見道老。道老一看說,要出家嘛,行嘛,我去問問,問了當家師同意了,當晚就住進來。我那會兒想想,咱們羅漢堂還是職工食堂呢,誒,我說住就住進來吧。反正撂了一句,說出家嘛,住進來,第一個不要花錢了,外面在龍灣,我記得住一晚上要花五十塊,第二個能白吃白喝,我說那就住進來吧,反正在這個風景區轉一轉,還挺好。住著住著因緣成熟了,上到佛頂山剃完度,到了佛學院了,學習這個經典。

我現在想想,那會兒我記得,講《金剛經》,講《八識規矩頌》,我就沒有懷疑過,雖然也沒有什麼,可以說嚴格地講,信仰還沒有啟建。但是這個道理,我就沒有懷疑,直至到了佛學院了,然後穿著這個海青,到磐陀石,盤著腿一坐,把這個照片給家裡一寄。好啦,這個母親就背過氣去。一下子發現說,好了,這徹底要飯去了,不是她們家的人了。什麼時候才把這個出家好像見不得人的這個形象給平反的呢,到了中國佛學院了,讀書了嘛。讀書了,我記得有一次,講經交流會得獎了,得獎了以後,那一屆是跟佛頂山的當家師父智宗法師同屆,大概見我們兩個嘴唇長得都比較薄吧,這個中央電視台就挑了兩個人,要去在鏡頭前說兩句,就把我們兩個給挑走了。

挑完了以後,因為這個宗教講經是第一次,在中央電視台的第四套滾動播出,哎呀,一下子就把我在我們老家的罪名給平反了。原來都以為說,他們家呀,我排名老四,說老四出家了,也不知道混得這樣怎麼樣,活不活著都不知道了,也不知道是不是被人拐走了,黑社會都有可能。這下子有兩次,一次是第四套節目滾動播出,當時我母親,後來給我說了,她在打麻將。

打麻將,這個電視放在旁邊,不是這麼說嘛,新聞上面就,第四套國際頻道。誒,說這不是你們家老四呀,這不你兒子嘛?轉過頭來一看說,是呀。旁邊一塊兒的打麻將還有一個,原來是我們那個商務局的一個老局長,他說,不是,你們家的兒子怎麼可能上中央電視台呀,說你不要認錯了啊。我母親還不行,說,認兒子能認錯嗎?她就把人家給損了一頓,說誰像你母親一樣,出家人認都能認錯呢,我自己的兒子出家人還能認錯嗎。

從那次起,就變啦。說他們家的兒子出家以後,人家做什麼像什麼。考到北京讀中國佛學院了,現在了不得了,上了電視了,從此以後再沒人說我說出家作奸犯科不知道跑哪去了。這就算把這個形象給挽轉了。所以講到這裡,在看到現前的場景,說起說每個人都有這個出家史。

現在來講,漢傳僧人,這裡講到說比丘僧,挺難的。南傳的僧人,把你供起來,你只管修行就行了。這個藏傳的僧人,幾乎是全民信教,也沒我們這樣的去弘法的艱辛。只有這個漢傳的僧人,你說你去弘法吧,弘化吧,他說你不是貧僧。你說我好好修行境界高嘛,他又說你說你為什麼要出家呀。

感覺到好像出家見不得人,都是這種主流社會中的俗見。現在基本上都是住在被景區圈起來,就住在這個廟裡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怎麼都不對。要會經懺,念佛,參禪,跟大家講,還要會心理諮詢,你不會心理諮詢還不行。你土木工程也得會,財務進出也得會,琴棋書畫也得會,寫書立傳也得會,批八字看風水,什麼都得會。這你才叫做方便善巧,有智慧。現在做一個漢傳的僧人確實太難了。所以,特別是在這樣的情形中,要麼你就活生生的苦,要麼你就硬生生的放,就這兩種遭遇。這裡講到的叫做比丘。

那好,我們再往下看。後面講到說僧者,前面講的大比丘。「僧者,具雲僧伽,此翻和合眾。」這是漢語。印度話我們誦咒的時候不是說:南無佛陀耶,南無達摩耶,南無僧伽耶。這個僧伽,是全稱。但是咱們秦人好簡,一般叫做僧了。這裡翻叫和合眾,「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就是大家一塊兒都是往解脫路一條路把手同行的。具體在生活中,具體從這六個方面來表相:「身同住」,身體是共住的;「口無諍」,在一起大家沒有是非,都是來讚頌佛事,歡喜的;「意同悅」,一團和氣,信心具足,法喜充滿;「見同解」,就是對於佛法的見解,法門知見也是一致的;「戒同修」,那這個戒我們剛才講到了,同受戒法,無二無別;「利同均」,同享十方供養。這個就叫做六和敬。這叫做六和敬。

六和敬,說實在的,你有一個不和,就容易導致其他的不和。你比如說,如果說太貪名利的話,有可能在這個利均上就不和。那你講修行的話,有可能在這個見地上就不和。大家不要以為說,平常說犯點口角,一點小事鬥鬥嘴什麼的,最難的其實就是這個見和同解,對於佛法的理解,特別是修行道場反而更甚。真正六和敬,就是我們每天早上都念的「大眾熏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這也是一種和。就是互做增上,這裡講到的「名事和也。」

後面講到的「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葉」,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佛以後,先度的是外道。為什麼先度外道呢,外道的煩惱比較薄,而且他觀這個因緣成熟了。最先度的就是迦葉三兄弟,老大叫做優樓頻螺迦葉,還有一個叫伽耶迦葉,那提迦葉,三兄弟一共有一千弟子。釋迦牟尼佛就方便善巧把他給度過來。其次又有兩個最有名的外道,一個叫舍利弗,一個叫目犍連,各有一百弟子也給度過來。還有一個叫耶舍子,有五十個弟子,也給度過來了。所以這裡叫做「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這裡前面講的「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身子」就是舍利弗,「目連」,目犍連,「師資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叫做「千二百五十人俱」。這是我們講到的標數。

第二個就是嘆德,什麼德呢,「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阿羅漢也有三個意思,從乞士為因,就能招感應供的果。所以阿羅漢的第一個意思叫做應供,你看「羅漢亦含三義。一應供,即乞士果。」但是大家要知道,羅漢的應供雖然是世間福田,跟佛還是不一樣的。他只是應受天上人間供養,三界供養,不像佛一樣能夠受九法界供養。所以這個羅漢叫做半應供,跟我們八十八佛裡面常誦到的「如來,應供」的那個應供內涵上還是有別的。叫做半應供。

二殺賊,即破惡果。」殺賊就殺煩惱之賊,由於前面的破惡所感果,破煩惱惡,所以能夠煩惱不能夠侵羅漢的聖位。羅漢智慧能夠殺這個煩惱之賊。

無生即怖魔果」,無生是什麼意思?就是出分段生死。不在三界內輪迴去投生,去投胎轉世了,再去受生了。這個無生還不是我們大乘佛法裡邊講到的諸法無生的無生,就是不再去輪迴了,所以叫做怖魔果。這是指的羅漢的三個意思。

當然在羅漢裡邊的,還是有這個差別相的,你看:「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

什麼叫慧解脫呢?就是從智慧上,他這個智慧已經無漏了,斷了見思煩惱了,證了涅槃,離開煩惱障了,這就叫做慧解脫。但是他的禪定還不過關。就是定力還不夠,甚至有的還沒有通,神通還不全。這種根性的羅漢一般就好像我們現在,修行人有的他就好講道理,但是他在這個事林子裡面,他就會亂了陣腳。

只好講道理,不在事相上用功,就類似於這種就叫做慧解脫,禪定力比較差。真正的俱解脫是什麼呢,不僅有空慧還有禪定,入的是滅盡定。就是有禪定力了,才能叫做俱解脫。滅盡定是什麼概念,大家知道,現在我們,你看,只要諸位在這兒,能夠有感覺,眉目之間傳達一下訊息,就是有這個情感的傳遞,意識的發揮,第六意識一直在現行,這是凡夫的一個根本標誌。但是在經典裡面講到,我們的第六意識在幾種情況下就不現行呢?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在睡覺,深睡過去的時候,不做夢的時候,第六意識是沒有作用的。還有一種情況下,就是你休克的時候,不省人事了,第六意識也沒有。

還有一種是外道修的叫無想定,生到無想天,也沒有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後一種就是我們這裡講到的滅盡定,又叫做滅受想定,第六意識不發揮了。所以這裡講到的俱解脫入的這個定,就是指的滅盡定,又叫做心解脫,有禪定功夫。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往生到極樂世界,風觸其身皆得快樂,就是風刮過來,極樂世界的風刮過來以後,在你身上有觸感的時候,你所產生的覺受,就跟入了滅盡定的比丘一樣,就跟入到這個滅盡三昧的這樣一種法喜。有法師如果去過雲南的雞足山,到過華首門,迦葉尊者不是在那兒入定嘛,將來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他要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轉給彌勒佛,現在在華首門入的就叫做滅盡定。這就叫做俱解脫。

那麼最勝的一種叫無疑解脫,就是通達一切世出世間法,一切套路都清楚了,既有智慧,又有禪定,兼有神通,這就叫做無疑解脫。這裡講到了說「今是無疑解脫」,就是這些講到的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都是無疑解脫的羅漢,所以稱之為大。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你看,原來這裡的幕後的真實相狀是什麼呢,一佛出世,千佛護持,是法身大士大菩薩來示現成羅漢聲聞,護持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淨土不思議法。這些羅漢們確實如此,像須菩提本來就是青龍陀佛示現的,在經典裡面講到,須菩提雖然是在這一期法中他是羅漢,解空第一,但是早就成佛了。都是本地風光,所以這裡示現作聲聞,叫做大也。

「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大家跟著這個走,就是說下面的每一段話是講經的,我們現在在講蕅益大師的講經的這個論文,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就是在講這個「眾所知識」的這句話,這四個字。大家都一說平常都知道,眾所知識,最容易聯想的就是善知識。

當時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講法的時候,有的弟子不是說了,說善知識是他得道的多分因緣。就是說,我成就佛道,成就這個解脫道,全憑有善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結果佛就呵斥他,說什麼呢,說你錯了,善知識是我們得道的滿分因緣,也就是說我們能夠成就道業,善知識起了全部的作用,而不是主要的作用。

主要的作用,說明還有次要的,不是由他而來的。佛就呵斥他說,善知識是我們修行人得道的全分因緣,就是全憑有他,沒有他,絕對不行,都是由於他,這叫做善知識。聞名為知,見形為識,聽到他的名號,見到他的樣貌,這個人有益於我的菩提道業,就稱之為善知識。教授善知識,對於我有教導作用,領眾修行。同行善知識,伴隨著我一起來學佛,互做道友。

護持善知識,來護持大家修行弘法,住持法道。這都屬於善知識,所以這裡才講到的「眾所知識」。當然如果我們要發揮一下,為什麼叫眾所知識,就是大家都認識。就跟諸位坐在這裡,四目相對,你也知道我,我也知道你。怎麼個知道法呢,在無量劫來數次輪迴,一生一世的輪迴,就是結伴而行的,生生世世打交道的就這幫人,沒有緣也見不著,不斷地修行,積功累德,終於識得本地風光了,這叫做善知識,叫做眾所知識。一生又一生的修行,這輩子成就了,迴首曾經的往事,歷歷在目,你也知道我哪一世是幹什麼的,我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你犯了什麼錯,種了什麼善根,一目瞭然,所以這個叫做眾所知識,也有這個法在裡面。

再一個,這裡講到了說,皆是法身大士,就像寒山拾得說彌陀饒舌一樣,不是豐幹和尚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嘛,他讓去到那邊去參訪的一個居士去找寒山拾得,說是文殊普賢示現的。去到那兒找到以後,他們又說,彌陀饒舌,說豐幹和尚你天天親近了,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相互他們都知根知底,相互揭發,檢舉揭發,最後都只好捨報了。這就叫做眾所知識。也可以這麼來理解一下。這是指的「表位嘆德」。

第三個內容就是「列上首名」。第十九頁的後面兩行開始,列上首名。大家來看,「長老舍利弗」,我們先來看長老,蕅益大師這裡,翻過來二十頁,蕅益大師這裡怎麼講長老呢?「德臘俱尊,故名長老。」就是你的道德好,受人尊敬,你的戒臘長,出家已久,這樣的德臘俱尊的老和尚稱之為長老,有時候我們又叫做上座,或者叫上首,都叫長老。

當然說到長老,這裡還是有一些,如果說分開來理解,比如說,光說年齡,就是已經活得很久的老和尚,一般叫做耆年長老。耆年長老,耆就是老字,下來一個日字。耆年長老,他見多識廣,他經得多了,見得廣了,積累了一輩子的德行,那麼這個德行就出來了,經歷得多了,心就柔了,柔和了,忍辱忍過來了,養這個心就慈悲了,所以這個叫做耆年長老,年齡大,又叫做生年上座,這是從德行上而言的。

如果從智慧上而言,就叫做法性長老。我們大家都要知道,這個就不是從年齡上看了,雖然有的很年輕,你比如說,藏地有一種所謂的轉世靈童這樣的一種法則,剛剛找到這個靈童,他們就認為這就是長老了,上輩子修行,這輩子接上頭了,這就叫法性長老。像羅什法師,為什麼叫童壽呢,就這個意思,就是他年齡很小,但是有長者的德行,這就叫法性長老。

德重智慧高深的高僧,這就不從年齡上論了。你比如說有的人,確實你必須說承認他就是乘願再來,或者是生生世世積累的這個善根福報,你看蘇東坡都說了嘛,「書到今生讀已遲」。有的人他就生生世世就是當和尚的,和尚的這一套,楞嚴咒幾天就背下來了,法器即刻一學就上手,起腔字正腔圓。他生生世世積功累德,這個就跟道天然相應,跟三寶法天然相應,這就叫做可以說是法性長老的一種體現。

再一種叫福德長老,就是福氣大。比如說本煥長老,人見到他就想給錢嘛,控制不住地就想給錢,供養。原來我們普陀山,也是前方丈,也是江南的名僧,悟道老和尚,這也屬於福德長老。他老人家往那兒一坐,一麻袋錢就來了,然後就給常住上放著,建廟去了。我記得,你看現在還能看見他的照片法相,耳朵就這麼大,跟阿彌陀佛似的,這就叫福德長老,有很大的福報,能給大家做福田。當然他不是說來享這個福的,是福報修到位了,能表這個莊嚴供養之法,能給大家做福田。

當然這三種人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比如說福德長老,他有可能就是智慧也高,他德行也久,積累出來了,三位集於一體。我們便於理解,這麼說一下,因為這裡講到的說「長老舍利弗」。

後面開始就要說這十六個羅漢的故事了。要多講兩個故事了,今天先講兩個。這十六尊羅漢在這裡,三,列的什麼呢,上首弟子,大家看到了。你比如說這裡說的「長老舍利弗(此雲身子)」,後面蕅益大師講的是什麼,「身子尊者,聲聞眾中智慧第一。」每一個羅漢,他都有排名第一的強項。

舍利弗為什麼這裡排在第一,後面也會講,為什麼?如果不是智慧第一,他根本就承擔不了這個淨土法門,一聽就要,嚇都嚇壞了,不能夠受持。所以為什麼這個舍利弗,舍利弗呢,因為他的媽媽叫舍利。在印度最漂亮的一種鳥就叫舍利,這個鳥的漂亮在哪裡呢,眼睛非常漂亮。由於舍利弗的媽媽的眼睛漂亮得跟這個舍利鳥一樣,所以她有個外號叫做舍利,她生的兒子就叫舍利子,也就是我們這裡說的舍利弗。舍利弗為什麼說智慧第一呢?他在他媽媽肚子裡面的時候,他媽媽跟她的弟弟,也就是他的舅舅,兩個人辯法的時候,永遠都是舍利弗的媽媽敗,他的舅舅勝。自從懷了舍利弗以後,肚子裡懷了他以後,從此開始這個舅舅就辯不過他妹妹。為什麼?就是他能夠把他的辯才寄於母口,這樣的智慧,生下來以後,七天七夜就能夠通達教典。就這樣的智慧,所以這裡叫身子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子,智慧第一。

第二位,摩訶目犍連,摩訶就是大的意思,我們說菩薩摩訶薩,就是大的意思。你看這裡,括號裡面為什麼叫做大采菽氏呢,後面介紹說,「目連尊者神通第一」。這個大采菽氏是因為這個菽是指的豆類的總稱,就像我們現在說的蔬菜,這個意思。他的祖上先人就是修道,生生世世,他們傳統就是愛修道,雖然是外道,他們修道的時候就愛吃這個東西。所以印度人也怪得很,你們家既然愛吃這個東西,就把他們家族裡面都稱之為大采菽氏,這麼來的。他另外一個名字就叫做拘利陀。拘利陀,因為他的母親祈禱樹神而生下了他。

為什麼這裡說目連尊者神通第一呢,因為他最早證得羅漢果位,得了六通。雖然後來他去世,捨報捨得比較慘,這也是為了表這個神通抵不過業力。釋迦族當時要遭到琉璃王去滅族的時候,他把五百個釋迦族的童男女放在他缽裡,用神通都沒逃過這定業的一劫,等到拿出來看的時候,都化為血水了,因為有這個定業。

所以他的神通第一。最有名的就是目連救母,咱們不是剛剛過了七月十五盂蘭盆會。盂蘭盆也是印度話,翻譯成漢語叫做倒懸的意思,倒掛在那兒。因為目犍連看見她的媽媽受這個苦,就感覺到就是一個人受苦受到就跟把她倒掛在那兒,不給吃不給喝的這種難受勁兒,所以把這個倒懸的這個給把它翻過來,解救下來,這才叫做盂蘭盆會,這麼個緣起。

因為前些天七月十五的時候,一直有人問我,盂蘭盆是怎麼個盆,說怎麼樣的一個盆,說我買個碟子供,行不行。很多時候佛教的這些法,大家迷信的很多,也沒辦法,這個外邊的迷信的花邊越多,就越遮擋住它這個真實的法義,也沒有辦法。

我們再講一個,再講一個「摩訶迦葉(大飲光)」。這裡講到的,「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就是苦行。當時釋迦牟尼佛給迦葉尊者曾經讓過半個法座,為什麼呢,就是說,由這個頭陀行住世,正法能夠多住五百年,迦葉尊者。為什麼這裡把他叫做飲光呢?就是他身上有這個光,他往那兒一站,傍邊的人的光,就是有點亮度或者皮膚好一點兒,就被他給蓋過去了,顯不出來了。這個果位是怎麼來的呢?過去有一世,他是一個敲金的,就是煉金的一個金匠。當時是在毗婆尸佛滅度以後,有這個佛像毀壞了,有一個非常窮的一個女子,她去化緣來一個金珠,就讓這個金匠幫忙給她打成薄的金箔來給這個佛像貼金。

他也發了一個心說,既然你發這個心貼金,我也不要工錢了,我給你打成金箔貼上去,咱們兩個把這功德做了,咱們兩個人也就相好吧,最後結為夫妻了,而且生生世世結為夫妻,九十一劫一直是夫妻。由於他們貼金的功德,兩個人身上都有金光,把別人的光給蓋下去了,所以叫飲光。迦葉尊者出家的這一世,他的妻子也出家了,叫紫金光比丘尼,就是這麼來的。禪宗的初祖,就是因為他在靈山會上朝著釋迦牟尼佛笑了一下,正法眼藏,以心印心,做為咱們禪宗的第一公案。將來彌勒出世的時候,會把袈裟轉給他。這是迦葉尊者,這裡講到說頭陀行第一。各有第一。

下面十三個,我們今天就時間關係,到此為止。

祈請諸位法師一起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阿彌陀佛。感恩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