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各位居士吉祥。

今天我們《彌陀要解》第十五課。剛才有念說「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坐在這裡也想,不管是什麼因,什麼緣,此時能在這一期一會的《彌陀要解》第十五講裡邊,往這兒一坐,就是無上的大福德善根。這個因緣差別相此起彼伏,這一次具足,下一次有失。反正在這來來往往,聚聚散散中,真的是一期一會。為什麼說難聞呢?你看今天手機上顯示,普陀山,我們不要說什麼三千大千世界,碩大的國土。就光普陀山,山門進出十幾萬人。再一對比,你說我們能夠這個色身端居此處,就百來號。你一旦把這個融到這個芸芸眾生中的話,你說真的是能現成的現前得聞這個甚深法藏得有多難。你不管有意無意,在乎不在乎,你說過去得培植了多大的甚深因緣,今天才能如如不動的,沒有任何干擾的,從這兒開始。這就是我們這個國土。

所以上一講講到了娑婆世界是眾苦,相待的苦也有,絕待的苦是根本。極樂世界是妙樂,相待的依正莊嚴,絕待的任運道用。

我們內容上正好講到了說,極樂世界的這個好,好看。什麼七重,然後都是欄楯呀,羅網呀,行樹呀,並且是四寶莊嚴。四寶就代表正好是涅槃的四德,這是極樂世界的真正的功德因緣。所以我們講到了第二十五頁的第三行。第二行,「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就講到這句。

上一講把這個好給講了,一目瞭然的,想像中能夠可以觸摸的講了。留下一大段呢,今天開始,首先比較澀,從教法上,從這個差別相上,要分別來明論四種淨土的因果。我們在此前,一直在對比說,娑婆世界的四種國土。以凡聖同居為典型,相待極樂世界四種國土也是以凡聖同居為匹配。那麼到底這淨土裡邊,從同居到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和常寂光國土,它的因果等換是有差別次第的。在這兒,蕅益大師給我們很細微地做了一個介紹,我們也依著論典來做一個了解。

大家來看,這個細字的第四行開始,三行的末尾。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

前四個字「此等莊嚴」,對上而言是一個總結。就前面介紹的,什麼皆是四寶周匝圍繞,等等這一切的情形,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所受用處。這是從現象上講。那麼從本質上,這「此等莊嚴」就說明淨土境界,色德莊嚴,一一都是性德顯露。前面給大家介紹過了什麼叫做性德。性德就是本具的,就是這麼好,就可以這麼好,本來就是這麼好。一點都不是說借了什麼力,用了什麼功,或者投入了什麼資源,才顯得這麼好。本來就這麼好。可是正好我們現在顯不出來,得想辦法,這就叫修德圓滿,性德也在,修德圓滿。所以這裡說「此等莊嚴」一步就到位了。

下面開始,才又開始先說修德莊嚴,修德圓滿,再說性德顯露,性德圓滿。這四個國土,到底是怎麼招感到這個層面、這個境界的呢?他分門別類做了一個說明,我們來看。

第一個是「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往生到極樂世界,現前的這個道場,這個境界是怎麼出現的?我們每天都是,滿目都是境界呀。進了圓通寶殿,就是毗盧觀音。精嚴的五供,到處都是拜墊,這就是境界。出了山門就是海印池,這也是境界。眼睛一閉起來,總是要起心動念,胡思亂想,這也是境界。那麼,這一些境界中,極樂世界所呈現的同居淨土,是怎麼來的呢?它跟心地有關,一個,「增上善業」,積德行善。你比如說,我們經典裡面講到的淨業三福,什麼慈心不殺呀,什麼奉侍師長呀,等等這一些世間善。那麼,這裡加了一個「增上善業」呢,最典型的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

依著佛的聖言,所修的這個專稱名號這個善法。這裡我們就這麼簡單地,不能太展開講了。就說這是「增上善業所感」,這是從縱上,縱度而言。那麼從橫感,什麼叫做橫感,就是現前你一念心,比如說福德有多大,智慧有多高,同相牽引出來的。你看,為什麼叫招感招感?你的心是怎麼個水平的心,即刻就感來來給你面對的境。所以,這裡把這個,我們前面給大家講過的「六即佛,」不知道諸位法師還記不記得,是在上面會議室那個時候就講了。一開始不是給大家講什麼是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那麼從本覺,始覺,究竟覺的這個角度,本來是覺就叫理即佛;開始覺,名字即佛;然後,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

所以你看,因為他們大祖師爺,他們的這個教法太嫻熟了,所以有時候一句話裡面就有很多內容。我們來讀懂這個。

「亦」也就是。「圓五品觀所感」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比如說修教法裡邊圓教的五品,六即佛裡邊的五品弟子位,也就是觀行即佛所招感的同居淨土。我們當時不是給大家說過了,智者大師所證的就是這個境界。他說,「我不領眾,必淨六根。」到六根清淨位的時候呢,就是六根能夠互用了,到這個層面的時候,就到了相似即佛了。那麼,現在所說的,「捨己為人,但登五品。」五品弟子位,就是指的觀行即佛,這個在《法華經》裡面說的很清楚。像什麼隨喜呀,就是聽到禪宗所說的開悟了,這個實相妙理,真如法性,他不會生疑惑,很隨喜,知道有這麼回事。而且誰要是開悟了,自己看了非常慶幸,歡喜,這就叫隨喜。

然後開始比如說,讀誦,讀誦大乘經典,把這個教理明白了,來幫助他相續這個觀行,這就叫讀誦。把自己所了解的,方便善巧地、稱性地給別人講,說點兒法,這就叫講說。那麼再從行為上、事相上,比如說他稍微觀得有點正念了,道理上比較明白了,他就能夠以自己修為主,還能夠兼職的,把這個六度的這種事,比如說佈施,持戒,忍辱,精進這些呢,能利益他人了。這個時候叫做兼行六度,就是兼職的。再深入的話,他的觀法完全圓滿了,事理無礙了,那麼就叫正行六度。自利利他就同步,自利利他就合二為一了。這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這個是教法。那麼說白了,這裡講到的,就是你能夠把這些慢慢做得到,修到這個層面了,就能招感說,能生到同居淨土,凡聖同居淨土。這是第一重因果。

你看,以什麼為體,意思是指什麼為體呢?就是你當時所見到的這個國土的質量是什麼樣子的。什麼樣子的呢?「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你所見的國土,一切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但是,雖然具足了色聲香味觸,提供給你來認知這個世界,但是它屬於「勝妙五塵」。那我們大家了解一下,什麼叫做「勝妙五塵」?咱們這兒也有五塵呀。眼見的我們的這個色身,耳朵聽到的傳達出來的這個聲音。可是就從聲音來講,耳朵聽到的有時候是讚歎,有時候就是惡口,有時候就是誹謗,有時候就是懷疑,摻雜了這麼多的音聲,功德中有陋劣的東西,這就叫不勝妙。

極樂世界,你比如說人家的色法,都是紫磨金色的。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天人,都是紫磨真金色,童男子的大丈夫相,同佛長得一模一樣。而且長得都是這樣的,形無異狀。在經典裡面講到的說,說這個人中的帝王,比轉輪聖王就長得已經不如了,轉輪聖王很莊嚴。但是轉輪聖王比忉利天的天王比起來,就丑得看都不能看,就是人裡邊最好看、最莊嚴、最福德的人,比這個忉利天的天王,就看都不能看。忉利天的天王,比這個第六天,六欲天第六天的天王,比起來就是比都不能比,就陋劣得就跟那要飯的見到大王公貴族一樣。但是,第六天的天主,比起無量壽佛國的菩薩眾,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就是對都對不上號,就是沒法比。這個水平,就是已經完全,不要說放在一個水平了,兩端見都見不著,就差別這麼大。所以這就叫「勝妙五塵為體」,所感的國土是這樣子的,一種享受。

有時候我們可能還夠不著。再說一個,什麼叫做「勝妙五塵」,為什麼我們天天晚課的時念說大鵬金翅鳥,可是我們看不見大鵬金翅鳥。因為人家的色身就叫勝妙五塵,雖然它是畜生,但是它的福報超大。一個翅膀展開了,不知道有幾百里的這種寬度。你不要說大鵬金翅鳥了,就說大鵬金翅鳥的能克的這個龍,我們現在肉眼也看不見了。其實一旦下雨的時候,那一定是龍出來就排雲布雨嘛。

我記得有時候我們去坐飛機,正好某一個地方下雨,你一看那個情狀,有時候真的飛機上能看得見。就是那塊下雨呢,它就是雲圍成這麼一個口子,然後這個水呢,就一瀉而下,就真的跟這個什麼大的這個口張開往出吐一樣的,但是龍我們現在看不見。我聽一個比較神叨的人講過,他說他能看見,不知道是真是假。他說,看見有的呢,是像琉璃的那樣五彩斑斕的,身形特別大,而且光色也很炫。但是福報淺一點的呢,就比較,身形比較小,顏色也比較單調。甚至有一些再福報(淺點),或者說跟他的這個心性上,你比如說嗔恨心重的話,有可能就是褐色的。我們現在常說到天龍八部,天龍八部,其實有時候把這個蟒蛇什麼的,這不也叫地龍嘛。那它們的色身也就不叫勝妙了,我們就能看得見。所以這個就是大概了解一下,「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這是凡聖同居淨土。

我們再往下看,就容易理解了,再往下看。「方便淨土」就是指的方便有餘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這裡你看,又是極其濃縮的。「是即空觀智」代表什麼呢?這個即空觀呀,不是咱們通常,上一次我們講到的,析色見空,或者當體見空,就是萬事萬物這個物質上當體見空,已經超越這個水平了。這個水平只在通教,如果天台教的教法,只在通教,在第二等。這裡講的這個空觀智,是指的圓教一心三觀裡面,把空觀提出來,單說的這個空觀智,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不思議三觀中的,以空為角度來所說的,這叫空觀智。

很多時候,我們這個一心三觀你說怎麼說呢?它就是不思議的。我們一講呢,肯定就落在這個空有兩邊了,我們不妨相似地就做個比喻。什麼叫做一心三觀?就是現前,我們上次講到觸境即中。現前所有的一切色心諸法,就是我們現在這個境界,就這個桌子,就這個場景,就這個花。比如說在這個萬事萬法上,如果我們能夠見到它的空性,見到它的本質,這就是空觀。那麼,如果是緣起法,見到它的這個,雖然是空的,可是它的緣起,這個假象假名還有,這就叫假觀。可是空也罷,假也觀,是分的兩端來感知、觸摸它,這都不叫中。只有即空即假,這才叫中觀。但是你也不要有中觀這麼一個真實的法立起來,就是即空即假,到此為止,當體就是中觀。這就叫即空即假即中。

你比如打個比喻,就比如說,我們常用金子來描繪,金性不是描繪我們的空性嗎,佛性嗎?如果你能從這個金子,那我們現在拿起一塊兒金子或者看到一塊兒金子,這個金子不可能說顯現的就它是金子,它顯現的是什麼呢?它一定有一個狀態,是方的還是圓的,是戒指還是項鏈,對吧,或者是鉤還是環兒。那麼這些呢,是它的情狀。我們見到金子的時候一定是見到它的形象,不是見到,哦一看,形象就是金子。如果你在這個形象上見到它的本質是金子,金性這個從來不會改,這就叫「即空」。可是,雖然你見到空性,你是以形象來見這個金子,這個緣起的它的形狀還在,離不開這個形狀見它的空性,這就叫「即假」。

可是我們實際上見這個金子這個東西,你離不開東西見金子,又離不開這個金子見東西,金子和東西是一個東西,這就叫「即中」。所以說過來說過去搖擺不定之餘,只要你見到這個金子這個做的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金子,金子就是這個東西,東西就是這個金子,不分別的時候,就叫「即中」。所以你看,說來說去,就是原來退步是向前。這就叫不思議三觀,如果大家心地上有體驗的話,一說就了。就是這樣的,就叫觸境即中。

所以說這裡講到的,只不過是不思議三觀它以空觀智來所感,就是以空觀的角度來所感的,同時也是以圓教三觀裡面修到相似即佛之位所感的,就叫做方便有餘淨土,它是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妙真諦無漏五塵的話那就是這個無漏的五塵了。沒有見思漏,沒有無明漏,也沒有塵沙漏。但是大家看到了吧,它還是以五塵為體的,就是不是把眼睛蒙住了或者瞎了,不是把耳朵塞起來,還是有見聞覺知,只不過在這個見聞覺知上見的是什麼呢,是空觀,不思議空觀。這叫方便有餘土。

我們再往下看,「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這就進入分證位了。分證三觀所感,那麼它,就是實報莊嚴淨土的這個用的出來顯現的這個觸摸感是什麼呢,是妙假觀智,也就是不思議三觀中,又把就把它投向了什麼呢?這個金子做成的是什麼個樣子,金性永遠在,樣子是怎樣的,投入到這個角度。所以叫做實報莊嚴淨土。它是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這裡加了一個「無盡」,什麼概念呢?就是色心無礙了,你只要隨便拿出來一個塵,就外界哪怕是一個塵埃,一個微塵,就可以具足一切塵,一剎就可以具足一切剎,這就叫實報莊嚴土。《華嚴經》裡面不是有一個叫「一多相即門」嘛,十玄門裡面有一個「一多相即」,講的就是這個境界。所以這就叫實報淨土,是由妙假觀智所感,也是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

好,我們再往下看,「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常寂光淨土,招感常寂光淨土的這個境界是什麼呢?你看,以「即中觀智所感」,就邁到中觀了。中觀是什麼呢,就是沒有無明瞭,就是佛性了,見佛性了。也就是說,修到這個究竟三觀的,到了究竟位的時候,我們還記得說的那個詞,叫做「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了。也就是以中道稱性五塵為體,什麼意思呢?所有的這個色聲香味觸呀,全體都是真如本性,全體都合真如本性,這就是常寂光所呈現出來的狀態。

前面,從這個同居淨是增上善,那就說明是只在修善,從後面開始就是修空,修假,修中,所感的層層遞進,不同風景。所以,上面這個,就是講到這四重分別講的因果,可是意不在此,還是這個套路。我們大家來看,後面蕅益大師說了,「欲令易解,作此分別。」他要說什麼呢,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就是為了讓我們容易理解,才這麼分門別類地從教理觀行上講了這個境界差別次第分別,但是大家要知道,這只是一種設教,所施設的教法。也就是你一眼認不出來,他一點兒一點兒地引導你把這個認清楚。為什麼呀,因為不怕不識法,只好法比法嘛。所以就是這樣的,一點兒一點兒地循循善誘,這叫「欲令易解,作此分別」。

但是後面講到的說,「實」,就是實際上。「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前面的國土給你講了就是一層比一層清淨,就是一個淨,從凡聖同居淨土到常寂光淨土,直淨到底,一直到常寂光了,從始至終終於淨到頭兒了。也就是告訴我們說,哎呀,終於淨到頭兒了。那麼這個過程中呀,還是由染到淨的分別中,才最後見到淨。實際上他要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實際上從染到淨的每一個過程中,當即就沒有染,全都是淨,他要表這個法。最後就是讓你,一眼認到底。從始至終,就能認到底。一直到底。就因為認不得這個,所以這裡只好講到什麼,觀機逗教。所以你看說,「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這是我們成佛之道上,所有經典論著裡面最核心的成佛之法。

所以大家看了在論典裡面就講到,有一個偈子,他這裡實際上就是把這個偈子給引申了,只不過他的教理太熟了,隨便一下就濃縮過來了。你看,我們講到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天台宗的一心三觀怎麼來的呢,就空假中從這個偈子來的。「因緣所生法」就是現前的境界,「我說即是空」,同時「亦為是假名」,同時「亦是中道義」。那麼如果我們用這個來配,你看他這「無非因緣所生法」,怎麼意思呢?就是在這個同居淨土,所謂的「因緣所生法」中,所有因緣所生的四種國土裡面,只限同居淨土。

如果你的心,跟這個「我說即是空」相應的時候,四種國土裡面它就只現給你方便有餘,你的心招感的是方便有餘。如果你的心跟這個「亦為是假名」同步了,那麼四種國土裡面唯現的就是實報莊嚴。如果你的心跟「亦是中道義」相應了,那麼四種國土裡邊,它唯現的就是常寂光。大家要知道,這四種土呢,在咱們娑婆世界只能夠隨心異見,你的心到什麼角度了,它就給你呈現一個什麼樣的環境,隨心異見。但是這裡講到的他說,「所以極樂同居淨境」,就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依然是凡聖同居土,但是它有一個什麼呢,「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極樂世界呀,四種境界,可以在你一心中隨意調動。

大家發現我用這個詞兒叫隨意調動,這是設想一下。也就是說,進退自如。你的心可以盤活,你想見什麼境,同步就顯現什麼境,同步顯現的境都不會有別於另外的境,也不會落下於另外的境。所以我們這兒是隨心異見四種國土,極樂世界四種國土可以一心同見,而且這就是生活中的實況,常態。所以才叫做「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你有限制有隔別,那麼它就不叫做不可限量。蕅益大師說的「下皆仿此」,就是都是這個道理。

所以你看這裡有人就問了說,「寂光惟理性,」我們跟著看,「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這有可能就現場講法,就弄不懂啦,就問了,說常寂光土它只是一種真理的表達存在。我們一般說到真理的話,誰會想到真理跟現實世界聯繫起來,下意識地就以為說,一定要有一個純真的、潔白的、眾人都看不著的一個真理,少數人能夠了解。實際上,真理就在生活中,就在我們最陋劣的這個娑婆世界六道輪迴中,它也是真理的體現形式,體現的形象而已。

所以如果人們執理廢事,他搞不清楚就會有這種問題。你看,說寂光土惟是真理,怎麼會有這種種種的莊嚴現象來表達呢?蕅益大師說了,「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就是不管金子做成什麼樣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金子。「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就是金子不管它金子多麼純潔,你想做成個啥,它都能做成個啥。這樣兒,「方是諸佛究竟依果」,就是佛的依報。

所以說,「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說假如果常寂光土不能夠用我們的這個色聲香味觸來表達的話,「何異偏真法性」,就是小乘證的偏空。那你只懂性空,沒有緣起,你這個性空法不究竟呀,不是中道實相。所以這一段呀,全部就是從教理上來給我們揀別。第一個揀別,四重國土唯心所感應出來的情景。第二個揀別,雖然四重國土唯心感應,這是在咱們這兒所說的,我們通常認為的。實際上為了了解才這麼講,整個而言,就是極樂世界一統天下,同步現行。他就要講這個道理。

那好了,道理講得多了。我們繼續往下看,還是看這個享受的比較好,後面經文又講,「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第一個,「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第二個,「池底純以金沙布地。」第三個,「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第四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蕅益大師給我們講到說,「上明住處,今明生處。」也就是說,首先,前面講到的是我們的活處,你往生了以後,你怎麼個活法兒,你在哪兒活著呢?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四寶圍繞,在這個環境中活著。這裡開始講的是生處,也就是我們生出來,往生的生處,你以什麼方法出現在極樂世界。你成功地往生了以後,你在極樂世界怎麼閃亮登場呢?就在七寶蓮華池中。八功德水自然沐浴,然後從四面的這個四寶裝飾的台階上上到四岸,一上到四岸,整個就開始什麼呢,就入到這個七寶莊嚴的樓閣中,處處都可以聞法,思惟法,修道禪坐,就在裡邊兒轉悠,隨便你轉悠,這就是極樂世界的情狀。所以他這裡給我們講到的就是極樂世界的生活之處。一天的生活,皆是道場,都能產生道用。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所以說,所有的這個生活場景的這個快樂,他都是首先從感官和觸摸,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勝妙五塵上來做對比。

大家來看,你看,「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這些天,我們在白華庵那邊,天天撿建築垃圾。石頭雕的欄杆已經是很漂亮了,欄杆外面,原來夾雜了這個磚頭呀、瓦塊呀等等這些,義工菩薩們正在撿。為什麼?咱們這叫土石所成,不是勝妙。

光水,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八功德水。為什麼說有八功德呢?水跟這兒不一樣,就略略說,都有八個方面,我們來細看一下,大家來看。

八功德者」。首先一個,「澄清,異此方渾濁。」澄明潔淨,就是不會染污,不會變得綠汪汪的,或者說變得黑乎乎的,顏色不會變。所以說異此方不會渾濁。

「二清冷,異寒熱。」清冷,這個大家要知道,它其實是代表是沒有煩熱的意思,說白了,其實就是常溫。咱們現在說喝水最舒服的叫常溫,你說冰箱裡剛拿出來的,胃口不好的,馬上就把你胃病引發了。你燒開的,你喝一口,燙得你舌頭都吐不夠。所以我們這裡不叫清冷,太陽一照,就幹了,就燙了,火一燒,就開了,所以不叫清冷,叫寒熱。

第三個,「甘美,異咸淡劣味也就是說不要去做檢測,直接就能喝,也不要放漂白粉。

「四輕軟,異沉重咱們這,打一桶水,一瓶暖瓶,你提起來都有份量。但是極樂世界的水叫輕軟功德。輕軟功德是什麼意思?不但能夠往下,水往低處流,還可以往上。所以叫微瀾迴流,經典裡面描繪的,沒有份量,不承重,既可以上也可以下。

「五潤澤,異宿腐褪色這個宿其實就是臭的意思,褪色也就是日久就變了顏色,異宿腐褪色。

「六安和,異急暴那就說明我們這裡,你看動不動就海嘯呀,一說是不是說有叫做洪水跟猛獸都聯繫在一起嘛,洪澇災害。潤澤就是不會枯萎,等等這一切。

「七除飢渴,異生冷除飢渴就是不僅僅能夠止渴,喝了水還可以飽肚子,喝水能頂吃飯。咱們這喝水喝不對了會什麼呀,拉肚子。所以這裡講到的異生冷。生冷就是生的冷的喝了會拉肚子。

第八個功德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我們這裡的水能夠淹死人呀,一浪打過來就打暈了呀。到水裡面還有鯊魚,一口把你吃掉了。這就是水的沒有功德。可是極樂世界的水,它就長養諸根的。

你說這說起來,極難信之法呀。「充滿其中。異枯竭氾濫」。就光這個充滿其中這個法,如果你能善解,我跟大家講,能善解這些極樂世界這個法,比你善解空性都難,善解淨土。你看上去說這麼描繪一下,好像說充滿其中,異枯竭氾濫。那就是說那的水可能永遠不會枯。這個表什麼法呢?就是說這個池子有多大,水就能夠到哪兒,既不會沒有一點點就注的還差哪怕一毫米都不會,正正好,也不會說給你出來了,還說張力,一旦出來,張力就溢出來了,也沒有這種情景。所以大家看這就一切都是隨心所欲的唯心所現之法,唯有這個法。

你看,這裡講到的「底純金沙,異污泥。」那我們想一想,我們這以什麼引以為豪呢?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就好像很好了,蓮花清潔嘛。實際上,這個表的法就是我們這有染淨之別,必須從淤泥這個染法中,有生出來蓮花這個淨法,這不叫極樂。只有從純金沙底布出來的,這樣一種功德池裡邊,依然還長出來這個清淨無染的蓮花,這叫絕待之淨,不是差別之淨。所以你看點點滴滴都是在表三寶,現前三寶。

後面講到的說,「階道四寶,異磚石。」我們這裡不是磚砌的,就是石頭壘的。「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你看這講到的就是,這個他是一點一點地講的。這個「陛級名階。坦途名道」,不是四邊街道嘛。「七寶樓閣」,一般在古漢語裡邊的話,說樓上面再有樓,同樣的,就是這個樓上下是一個面積的,這叫做樓。下面比較寬,上面越來越收縮的,就像塔一樣的,這叫做閣。叫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現在說三寶地比世間的這個建築確實要莊嚴得多。但是我們看一看,原來我們都是木質結構,現在的話就加入了水泥了。

水泥還算好,你看,我們這裡,在這個雕樑畫棟,在這個樑上什麼的,清朝的建築還要畫,畫了好多,這個古建上面都在畫這個圖案,描金,咱們這個寺院裡邊也是如此。你看門口大殿門上面也會塗,也會用貼金的這種方法,可是越來越不如古代了。唐朝的時候,你看,大家有去過五台山,有一個佛光寺。這個五台山的佛光寺在敦煌的壁畫裡都有,敦煌的壁畫裡邊,有說五台山佛光寺這個勝境,就描繪的香火非常鼎盛。可是我們現在說,梁思成跟林徽因騎著毛驢找了好久,才把這個佛光寺還有個南禪寺給找到。那是唐代的建築。諸位有機緣去看一下。

那個已經木頭是非常的大了,這個門檻就這麼高,現在你要走那個門檻進,這邊的台階上去再從那邊的台階下,但是現在也慢慢地也成了危房了,就是年久失修。可是你去了,人家那會的氣勢。到了明朝,現在我們的很多建築不是明清,明朝和清朝是有差別的。清朝那就是沒有那個料了,只能用這個畫來補,規模上,整個格局上,已經沒那麼大氣了。所以我們這叫成住壞空。極樂世界,你看人家異此方土木丹青,自然七寶,七寶所成的。從中可見這個極樂世界的生處,活處,生活之時,一切自然而然莊嚴,福報大。一切自然而然清淨,智慧高。我們這富貴修道難呀,你住在這麼好的地方,你還給你說,讓你去修行,去生出離心,這粘得滿滿噹噹的,還全身心地粘上去了,還給你出離,怎麼出離?所以說,極樂世界的六根門頭都是自然的增上因緣。「異此方土木丹青」。

「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在極樂世界,每天的工作也罷,生活也罷,你的事業也罷,你的理想也罷,全部就是修行,再沒有第二件事。所以大家看這裡講到的這些種種諸如此類的情狀,我們都要在法上來做一個了解和會通。

他這裡講到這個水呀,跟法師們說一下,他這裡也講到水的這個功德,水的功德就是分門別類地這麼略說一下。我們也以這個水的妙用給大家分享一下。這個水能怎麼樣呢?能夠增長福慧。你看從福報上來講,這個水是隨意的,水能適意。什麼叫做適意呢?在經典裡面描繪到極樂世界的水是怎樣的?欲令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水即至腰。欲令水即至頸。就是說從腳下到脖子上,你想讓它至哪兒,這個水就能到哪兒,福報就這麼大。欲令灌頂,自然灌頂。欲令還復,水輒還復。現在我們說你說在浴池子裡邊,給你來一個自動注水,自動加溫,你都覺得現代化得不得了了。

你看在極樂世界,想到哪就到哪,想灌頂就灌頂,想不要了,就沒了,就這樣。調和冷暖無不順勢。我們現在,你水溫不太夠,鍋爐沒燒好,一下子冷得你受不了了,一下子燙死你。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在七寶池八功德水就是這麼一番,讓你享受。這是第一個,水能隨意。至頸,至腰,

第二個,水能講法。這就包括慧的層面了,不是光福了。你看:微瀾迴流,轉相灌注。不遲不疾,安詳徐逝。哎呀,當時我讀《無量壽經》的時候,就讀到這個開神悅體,蕩除心垢,就覺得法喜,非常法喜充滿。你看:「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善說無上妙法。」水能講法。

福報也享了,智慧法也聽了,它不是讓你什麼呀,讓你退的,是能什麼?第三個就是你洗完澡了能夠增進你的福慧道業。怎麼樣子呢?「即皆浴已」,就是洗完了以後怎麼樣呢,「或各於蓮華之上,有在地講經者」,就是有的坐在地上講經。「誦經者,自說經者,授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一心者,經行者,有在虛空講經者,及坐禪行者,各隨其質而有所得,未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轉地菩薩得不退轉」。就所有水的呈現,就讓你如此的任運自如。大家想想,這是水功德。

當然我們這裡經典裡面也講到,這個介紹一下。「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這我們通常叫的七寶。現在師父們有時候我們去,念珠上也會隔個隔珠呀,也會用各種各樣的世間珍貴之物。為什麼這裡用這個七寶呢?你看他這裡講到「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確實是七寶,在佛法裡面,用這個金常喻為佛性,就是講到它的尊貴之義。

那為什麼常用金為七寶之首呢?因為金子有功德。第一個,金子的顏色不會變,不會染污的,不會有污點,比喻我們佛法也是這樣子的。第二個,金子的體無垢,就是金子裡面沒有,摻雜不了其他的雜質,煉出來的真金以後,只是以純金為體,這都是有表法的。第三個,金子可以轉作無我,佛法叫無我法嘛,金子就是說,反正把我拿去,你想做什麼做什麼吧,做出來什麼就是什麼,反正我色也不會變,體也不會改,但是你想做什麼做什麼,這就叫一切法無我。再一個,黃金能令人富,你掌握了這個金子,你就得了財富了,我們在學修上表這個法財。所以金子為七寶之首,是有來由的。

銀子也有這個功德,但是稍微遜色一點點。

琉璃,不是我們現在世間講的。現在大家有時候弄個什麼寶串呀什麼的也叫琉璃,我們這兒的琉璃其實就是燒出來的那個,把雜質去掉了一點點,其實很多時候都叫玻璃。真正的琉璃,我去過大同的,大同應該是雲岡石窟,雲岡石窟裡面很多的佛像是魏晉時期的佛像,就五胡亂華時代,那個時候不是就開始鑿這個雲岡石窟嘛。那個時代,因為山西那一代,大同是首都,少數民族統治往中原遷的時候,就遷的那個地方,他也信佛。但是你看,雲岡石窟裡面,以後大家去看,它那裡的佛像也有琉璃嵌在佛的眉心,可是顏色已經很差了。那個應該勉為其難,算咱們國土裡面的琉璃,顏色比較差了,雜質也比較多。

真正的琉璃叫做青色寶,就跟咱們天氣好的時候,舟山空氣最好了,天氣最好的時候,天上映出來的這個天青色,一模一樣。為什麼?因為須彌山的南邊就是琉璃堆砌起來的,所以我們現在很多研究說,為什麼天的顏色是這樣的顏色,是天藍的,又說大海是這樣的顏色,實際上就是須彌山,南瞻部洲所對的須彌山的南邊的琉璃色輝映出來的,就叫天青色,所以琉璃叫青色寶。在印度當時的波羅奈城不遠的地方,也有一個山上產這個琉璃寶,所以琉璃在印度話裡面又叫不遠,就是離我們城不太遠,印度人比較隨意起名字,這是琉璃。

所謂的玻璃,第四種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水晶,又叫水玉,不是咱們現在窗戶上的玻璃,這個就太差勁。

硨磲叫大貝,海里的蟲子。現在我們有時候大殿裡面供的也有,大的就稱之為寶了,大硨磲。

赤珠,有現在把它解釋為就像西藏的天珠,實際上赤珠是赤蟲所出,就是紅色這個大蟲子變過來的。這個東西現在我們這兒已經幾乎沒有了。

因為隨著眾生的福報不夠了,這些七寶就會隱沒,就會出現偽劣的居多。你看我們,你就比如說黃金吧。你看唐朝從墓裡面挖出來的,法門寺當時舍利供奉的所有的那些供具,挖出來的,不是金子就是銀子,所有的生活用具都是黃金,現在我們能夠手上戴這麼一點點已經就不錯了,就福報差了這麼多。

琉璃,赤珠,瑪瑙。瑪瑙是有一種說法是,因為它的紋路跟馬的腦,馬腦裡面出來的,也有這種說法。正宗的說法就是丹丘之野,鬼血,鬼的血所化出來的,鬼的血,鬼血所化,這是論典裡面這麼講,我們了解一下。這是前面講到的所有極樂世界的殊勝,依報情狀。

後面核心來了,講到,「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這一段了。我們大家來看,蕅益大師說,「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這是介紹什麼呢?介紹蓮花了。我們這兒的蓮花,海印池裡面也有,比較小。極樂世界的蓮花大到什麼地步呢?大如車輪。這個車輪是誰的車輪呢?是轉輪聖王,也就是金輪王的車輪。

轉輪王有四種。有鐵輪王,福報最小了,整個統治就在南瞻部洲。有銅輪王,福報稍大一點,東洲和南洲他來統治。銀輪王再大一點,東西南他來統治。只有這個金輪王,就是轉輪聖王的金輪王出現的時候,是人類的福報最大的時候,他可以乘著他的這個車輪,一日間遊遍四大部洲,一四天下。金輪王出世是福報最大的時候,所以這裡講到這個蓮花大到什麼程度呢?就跟咱們金輪王的輪寶的這個輪大小一樣大。輪的大小有多大呢?一由旬,四十里。印度裡面講到的一由旬有四十里,有六十里,有八十里的。這裡蕅益大師說,就最小的而言,一朵蓮花,大有一由旬,就是四十里路這麼寬。

大家設想一下,我們到時候,你念佛念得最差勁的從那生出來得有多大,這裡是以最小的說的。他這裡講到,說如果依著這個《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無量壽會》是指的《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如來會》,那裡面講到的,每個池子裡邊,《觀經》裡面叫,一一池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這個六十億七寶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每一由旬四十里路,大家想想,十二由旬。《大寶積經》裡面講到說,池中蓮華,或一由旬,就跟《彌陀經》裡面講的一樣,或百由旬,千由旬,乃至無量由旬。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差別大小呢?就是因為同居淨土去的往生者功德大小不一樣,身相不等。這是從方便上而言,身相不等。

極樂世界的蓮花怎麼出現的?娑婆世界有一個人,你的真信切願,還沒有念佛,只要真信切願一生,同步,極樂世界七寶池裡刻有你名號,就是你的名號的這個蓮花就開始出現。然後你念佛念得,為什麼前面講到,往生品位則由持名之深淺,你念佛念得越來越精進,越來越功德高大,那麼你的蓮花就越來越大,你念佛念得懈怠了,那麼蓮花又小了,但是不會沒有。什麼時候沒有呢?就是你中途不修淨土了,不信淨土了,改門換庭了,那麼你的這個蓮花就枯竭了,沒有了。所以你看,這就叫即因即果。

前面我們在講前面的內容中講到說,祇桓精舍不是給孤獨長者供養的嘛。當時他用金磚貼地,供養這個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就同步六欲天中,他將來要生的宮殿就同步就出現了。所以這個天界也是如此,淨土也是如此,即因即果。

這裡他也介紹了一下這個蓮花具體的有什麼品種。大家來看,「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所以善導大師說,能念佛者,皆是人中芬陀利華。芬陀利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蓮花正在怒放的最佳期,這個階段就叫芬陀利。沒有開的時候還有個名字,開完了以後也有個名字,正怒放的時候就叫芬陀利華。

「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所以說青色青光,白色白光,因為我們化生出來的時候,往生者身上也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就是太廣大,太莊嚴了,稍微給你說一下吧。

為什麼叫做微妙香潔呢?這裡感慨極樂世界蓮花的功德。內外功德,有四種,「微妙香潔」。

你看他這裡講到的,「質而非形曰微」。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七寶所成的這個蓮花,沒有一個大小,隨你的心,你想讓它大就大,想讓它小就小,這叫「質而非形叫微」。

「無礙曰妙」,既然是隨心所欲所願,就不可思議。你看,念佛念得好了,它就大,念得不好了,它就小,所以說往生才有那麼樣的九品品位。實際上往生有無量品,一個人一個品。

「香」就表示念佛念得具足戒香,功德香,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就用這句名號來莊嚴我們的這個染污六識。

「潔」就是指的不是由我們通常的陋劣五塵所成的,所以說微妙香潔是它的功德,蓮花的四德。

這個要細細講呀,光微也有四德,妙也有四德,妙有很多德,香也有德,潔也有德。我們就說一下這個「微」,微功德,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說微妙香潔呢?蓮花是怎麼開的呢,它的根是深深地藏在水裡的,出自池子裡面,你外邊看,只能看見上面的開放,怒放的這個蓮葉蓮花,你看不到它潛在池底不可窺視,這就叫幽微的功德,幽靜,幽嘛,幽微難至,這叫幽微。就是說明這個淨土法門不可思議,你根本看不到底。它這個蓮花呢,我就生在水裡,我自己開就好了,孤芳自賞,我不生在高原,也不生在陸地,也不跟你百花去齊放,去爭奇鬥艷,這叫做隱微。

就是我只是橫超生死,不跟你豎出三界去比,隨便你們去開放,我就一個,我自己就在這個水中,不與你們競艷,這叫隱微。《無量壽經》裡面講到說,蓮葉,極樂世界河池蓮池的這個蓮葉,一一葉上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就是每朵蓮葉上有八萬四千個這樣的脈絡,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就像天界的這個畫一樣的,這叫細微。說淨土法門廣大,三根普被。它由七寶所成,莊嚴無比,這叫精微。說明這個無上了義之教,叫精微。所以大家看看,就光這個微妙香潔,為什麼說淨土法,極樂世界說,塵說,剎說,都讚歎不盡,你說我們現在稍微就細講一下,就有可能把大家講得不耐煩了,你想想極樂世界的這整個這種淨土這種國土的這個情狀,所以說妙不可言。

我們現在因為前面不是講到四種國土,不好理解,既然正好講到這兒了,我就把剛才講到,你看這是講到的極樂世界依報裡面的種種的這種國土情狀,怎麼配前面所給我們說的這個觀那個觀呢,怎麼個意思,我們把它統起來,來了解一下,比較容易理解。

就是我們這兒的這個五塵,色聲香味觸,是叫陋劣五塵。就已經這麼陋劣的五塵了,可是我們現在還執著地放不下,還美得捨不得,已經很陋劣了。淨土的五塵叫勝妙五塵,剛才我們看見了,種種的情景,什麼七寶呀,樓閣呀,八功德水呀,等等諸如此類。如此大的享受,但是它的這種享受、這種生活環境,提供給往生行者的是什麼功德呢?

大家來看。往生到極樂世界,就說明已經現見凡聖同居淨土了。對不對。在見凡聖淨土,就是已經在這種功德所成的殊勝國土莊嚴的國土裡邊,同步可以怎麼樣呢?如果他在這樣的一個國土中,當體見到的是即空即假即中的空性,那麼他見的就是方便土的面貌,隨他的心。如果他能夠見到即空即假的妙有,他就見的是實報莊嚴的面貌。如果他能夠見到,當體見到的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的中道實相,那麼他見到的就是常寂光的面貌。就在這一境中,同步就隨心所欲。他的心可以隨便調。

所以為什麼前面講到的就是說,四種國土一心所現?就在這裡,這個差別相就在這兒。說明什麼呢?我們在這兒,就這麼染著的國土裡面都是修得如此難,你說如果我們以這個執著心,以這個貪著心,貪瞋癡心,現在真的生到極樂世界的話,這個如果還是這個我們的貪瞋癡心,你說能放得下嗎?可是極樂國土,他見到的雖然是勝妙五塵,他同步都可以見得到這個無漏五塵,這個妙俗諦的無盡五塵,和究竟五塵,一體同觀。就在這樣的生活中,這才叫做真俗圓融,不可限量。

前面一樣一樣地講,是為了讓我們好理解。真正意義的境出來的時候,就在這個境裡邊全體就能見,想見實報莊嚴就可以,想見方便有餘也行,想見常寂光也行,但是依然我就這樣充滿福報地很富貴地生活在凡聖同居,一點都不妨礙,一點都不隔別。這就叫不可思議,不可限量。

這些功德從何而來呢?「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後面蕅益大師講了,上面的種種莊嚴,第一個,「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好,具體稱性功德如何成就呢?我們下一次再講。

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阿彌陀佛。感恩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