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講)

好,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各位今天有緣的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是我們普濟寺常住學習《彌陀要解》的第二十一課。講至上一講,通過今天的話,就開始進入流通分了,也可以說是接近尾聲了。一旦講到,我們大家都會誦《彌陀經》,在座的居士也知道,講到東方亦有這麼多佛,南西北方四維上下,都讚歎護念的時候,就進入到說這部《彌陀經》讓它印證流通,特別是轉至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能夠現前承擔受用成就這個法門。

所以我們上一講主要講到了關於一心不亂,各種各樣的一心不亂。有上上根器,人家能夠念到一天就能盡形壽不亂,有下根器一點的,可能這輩子能夠達到二十四小時持續不亂,這些都屬於往生的正業。但是我們末法時期的行人,基本上是靠什麼呢?信願不亂往生的,信願不亂。

所以為什麼當時奉和尚命,給大家講這部《彌陀要解》,就是為了信心。我們所有的法門,都是要通過心地上來作意,來深入,來成就這個法。淨土法門一模一樣。只要你斷疑生信,信了再信,不斷地作意,只要讓自己的心再信到曾經的不到之處,那麼今天的功夫又上了幾層。所以,真的就跟那個打洞一樣的,你如果說一直就是拿著這挖挖挖,挖到這兒,每天挖,每天挖,不斷地就聞思,不斷地聞思,信心自然而然,這個洞就越來越深,終有透的一天。如果說一直挖,挖到這兒,就停止在這兒了,反正好像有這麼一個雛形,有這麼一個洞了,似乎有個信願了,但是如果不增進的話,有可能會荒廢,或者就是轉身了。

我們上一講特別是講到這裡,蕅益大師平常也講解淨土,有人提出來一些問題的,這樣的一種討論。大家還記得第一個問題就是說,為什麼光要持名不要去作觀了?因為不是《觀無量壽經》裡面說讓十六種觀法嘛,那麼蕅益大師也說了,最後雖然十六種觀法,稱名也是在作觀,作觀落腳處就是為稱名,它是一體的。

再一個從禪宗的角度來看,到處都在參念佛是誰,幾乎所有的道場都有這個法,那麼為什麼這裡說,不去參「念佛是誰」,而勸人不斷地「由誰去念佛」,蕅益大師也把這個做了一個會通。實際上,不是兩回事兒。

你包括我們正當參念佛是誰的時候呢,是誰嘛?誰能念佛呢?只有佛能念佛,凡夫念不了佛,所以念佛人的時候本來就是佛。念佛的是誰呢?就是佛,就是大圓滿覺,不必再問誰,念著就是佛。所以大經裡面講到說,佛佛互念,就是這個法。

再一個就是說,你念佛念得佛現前了,難道不是著魔了嗎?那說不是著魔了,這個也給大家打保任。說念佛人修的把佛念到現前境界的時候,說明你念的功夫到了,因果相應了,不是魔來了。而且在生死之際,臨終之時,不是致魔的時候,他是真實境界,業力牽引,妄想紛飛,中陰身做不了主。

再一個就是特別最後一個講到說,平常念到一七日,說反正臨終十念就能往生,那我就索性等臨終的十念,那我們特別講了這個法,說這是一步險道,不敢這麼想,屬於邪知邪見。因為平常沒有七日的功夫,感不來臨終一念的同步的這個因果,講到這裡了。

那麼今天我們就從四十頁,四十頁的這個「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後面,倒數第十行「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就是說為什麼這麼遙遠能夠一念即到,有這個懷疑。「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告訴法師們,這個法非常深。

我們一直講過來,再再地說,現前一念,現前一念。現前一念,好觀照,但是說現前一念,不出我現前一念,你不知道不出到哪裡。因為我們的心基本上都是向外攀求的。你看我,每個人都有我,我的一個姿態是什麼樣的?都看不見自己的後面,一直向前面。

什麼眺望呀,什麼設想呀什麼,都不斷地向外攀向外攀,正在這個妄想中。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怎麼敢說十萬億土不出吾現前一念心性之外,就是因為一念心性非常廣大,一切法界不出心性。但是我們現在呢,從開始講辨體的時候就這麼講,還未必能夠打開。

那我這裡引入一個佛教比較深邃的一個名相,有助於大家理解。特別是在唯識佛法的講解中,在座的居士同修可能聽起來比較生澀,你跟著我,你的心跟著我的話走一走也可以。有一個叫做四分,一心四分。諸位法師有的可能(熟悉),叫做見分,相分,自證分和證自證分。

什麼叫做見分呢?就是我們能看外邊東西的這個功能,這就叫做見分。一分兩分的分,分子的分。什麼叫做相分呢?就是外在能給我所感觀到的一切境界,就叫相分。這個一講很簡單,大家都能知道。但是這個自證分就很難知道,因為它需要你反觀。比如說,我們想想,誰知道我在看東西,我在看東西的,正在進行的這個,此時此刻正在進行的這個法,誰在感覺?怎麼會有這樣的一種覺受出現?證自證分就更難了。誰在感覺,有的人還能反觀到,哦,我現前的一念心性。證自證分就是說這一念心性,你感知到的這一念心性,是由誰在作用?

所以打個比方,比如說我們開一個鋪子,賣東西這個雜鋪子。見分就跟賣東西的這個人一樣,相分就跟來買東西的這個人一樣,他們兩個之間不是要碰撞合作嘛,那碰撞合作,見分跟相分這個賬由誰來算呢?算盤子算,我們現在電腦計算機都可以,收銀機也行,這就叫自證分,算盤子,就代表我們的心。

證自證分就代表誰呢?就是這個開這個店的掌櫃的,老闆。店員去賣,顧客來買,所有的這個結算什麼的都在他的掌控之下,這就是我們的證自證分。當我們一念心性所起的時候,這四個角兒都在同台唱這一齣戲,但是我們只能看見前台的,了知不了後台。

那我們要講到這裡要說什麼呢?就是說十萬億佛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大家跟著走,十萬億佛土就是相分,一念就是見分,心就是自證分,就是那個算盤子,證自證分就是心後面的這一個字兒,叫做性,是整個法界的掌櫃。

就這麼四分,不離一心。這個法不能再講了,你只要一念穿進來,確鑿什麼呢,十萬億佛土一念就生,就在這一念中。

所以你看後面就好理解了,說「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你都明白了,如果你一旦悟到掌櫃的這個,這個步驟的話,整個這個店舖子、這個公司、這個大的這個集團,都是你們家的呀,都是你自己的呀。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何難即生呢?

就像「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你看,又出來一個,「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

在這樣的一種法中的話,「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就是這樣遠的一個路程,極樂世界,此時此刻,人家阿彌陀佛在那兒說法,觀音菩薩在聽,所有的清淨海眾在隨喜讚歎頂禮供養等等,諸如此類,還在這個一念心中,這個心跟我們此時此刻一念心是同步的,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也在這個一念中。「其人」,也就是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還是這個法。

所以這裡講到的,「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海印三昧,這就常說的一句話,生則決定生。你相信,就我們臨終的時候,或者念的一心不亂,入念佛三昧的時候,要麼你主動地走,要麼被動地接,反正肯定這個法有,這個事兒會出現。那麼這就是海印三昧,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皆在一念心海中,哪兒都逃不出去。

所以說大圓鏡智之靈文,什麼叫大圓鏡智呢?其實鏡子能照的這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見分,山水樓閣也就是說相分,這個鏡子呢就是自證分,鏡子就是自證分,這個鏡子是由什麼做的?是由銅做的,就是證自證分。我們的一念心,靈覺靈受的時候就是鏡子的作用,可是鏡子本質上,鏡子是沒有的,它是由銅組成的,我們的一念心的性,就如同這個銅,造的一面鏡子。

所以,鏡子就是銅,銅就是鏡子。我們的心就是性,性就是心,所有的映照在其中的影像,都不出這一面銅鏡,叫做大圓鏡智。這一問就這麼過去了。

再第六個叫做什麼呢?二行差別疑。你看「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這是前面不是判到說,信願叫做慧行,信願,但人有信慧難,是智慧。那麼持名為行行,當時判到說是像,一個跟眼睛一個跟腳一樣兒,眼睛看,是信願,腳走,這樣就是有這個往前走的功能,那麼既然是助行,怎麼能稱之為正行呢?助行就有點兒緣修的意思,正行就是你當體就相應在這個法中了。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雖然我們一再地給大家講說,信願行叫做三資糧,可是我們設想一下,就是你的信心這會兒生起來的時候,你的願望比較這會兒,心比較相應、切的時候,確實說這個往生的法這輩子一定要成就的時候,你說這時候念頭裡面能沒有念佛的成分嗎?你念佛念得得力,覺得阿彌陀佛將來現在其前這個法真實不虛,本來就是這樣,那麼你的信願已經在其中了,他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所以這個永遠是分不開的。他這裡講到的說助行呀正行呀等等,諸如此類,是不成立的。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說「蓋無願行不名真信」,你不發願往生,沒有念佛,你的信不是真信,說明沒有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

特別講到說為什麼「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所以說憑什麼在這個臨終的時候善知識給你一開示,你這樣拚命地伴命地念佛,念念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就憑信願行這三個,這三股子繩子給綁在一起的力量,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說「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卯足了勁兒的信願,帶出來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才叫做大福善。後面講到的說臨終的時候,就跟那個童子揮劍一樣,上面我們也講過了說,為了她的小孩兒,能把車子都給推過,就是這股勁兒。

所以念佛的力量,需要信願來支撐,信願是由念佛的力量來體現的,它是不能夠截然分開。這個問題就把所謂的什麼行行助行慧行給它分開了,所以蕅益大師做了一個回應。後面再往下看,這幾道題比較明瞭。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說既然講到臨終十念,念念消這麼多的生死之罪,八十億劫,那麼,平常,但是大家要看到這個修飾詞,至心稱名。

至心的話就是說,像大經裡面講到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樣的心,來念這句阿彌陀佛,不是晃晃悠悠,散散乎乎的,帶念不帶念的,或者嘴裡邊在運動,心上不走。這叫至心稱名,亦除罪否?說這個能不能除罪,平常念,能不能一念除八十億劫罪。

「答,如日出,群暗消。稱洪名,萬罪滅你看,這個祖師們問答的時候,有些法,是要正面就斬釘截鐵。就這個問題說,一定消,就像太陽出來一樣,馬上黑暗就沒有了,只要一念阿彌陀佛,罪就即刻滅。這是毫無疑問的,不容質疑的。斷疑生信。

但是又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你看,說實在的,有時候這個問題呀,一個比一個麻煩。你說這散心能不能除罪呢?你說不能除罪吧,他念著念著,就怕往生不了了。你說能除罪吧,他就不再攝心念了,反正就晃晃悠悠的就等著,有這等好事,我就不用努力了。所以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自己的根性,各種各樣的相應。

但是呢,經典裡邊明說了,散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就是說,散心是除罪的。攝心念是八十億劫,散心念是六十億劫,一念滅六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是不含糊的。但不定往生,是不能保你往生。為什麼呢,「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就看你的這個佛念和你的業力念,哪個能夠佔上風。可是問題是佛念,為什麼我們這一世還達不到一心不亂呢?生生世世積累的力量不夠。

問題是我們的業力,這個妄念,無量劫來積累,已經自然而然就形成一股三昧勁。所以你說這兩個,跟他真妄相攻的時候,散心的力量不夠。因為散心就代表著你完全沒有攝住,一定會有業力的成分,妄想的成分。那就看他們倆個打架,誰佔上風了。

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不定往生。不定往生,大家也不能理解錯了,有兩種。一個是,不定,肯定不往生,也許往生。另一個不定,一定會往生,也許往生不了。但是為了保險起見,那我們有肯定的,就不要修不肯定的。所以就攝心為好。不定往生。

「當知積罪假使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是《華嚴經》裡邊講到的說,我們無量劫來造的罪,虛空,假如果這個罪業有體積的話,虛空都容不下了。

你說虛空容不下了,你積的罪太多了,那你這一念光明心就不能夠揭竿而起了,拿不下這個江山。所以我們往生西方呀,真的就跟打江山一樣。看能不能打得過這個淨土江山。

所以說,你看,「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這就是不要你散心滅的那點罪了,說就算你能活一百年,一天雷打不動十萬佛號,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一一聲念念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但是我們所消的罪,還跟手上的這點土,地上抓一把土,手上這麼個百分比,沒有消的罪,跟大地的土一樣多。

你說我們一念無明啟動以來,造了多少業。一卯扣一環,扣著扣著到現在已經扣到六道裡面,六道裡面又有六道。這個微細的這種業力已經,各種各樣的這種現象了,不斷地推陳出新,這都是業力。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所以說呢,最最保險的是什麼呢,「唯念至一心不亂」,要向一心不亂努力。曾經有念佛念的得力的居士,為了,這是民國年間,別人干擾他,也在道場裡面護持。護持呢,不想打岔,就把自己反鎖在寮裡邊念。

念著念著,大殿有個響動,他的心念跟著動了一下,說這個,以為大殿有什麼事,就這麼一念跟著一走,就從寮房裡出來了,就到了大殿。等回過神來的時候,色身就在大殿,本來是自己把他反鎖在寮房裡。你看這個心性有多靈。萬法本來就是空,念佛,淨念相繼,有多厲害。

所以說,「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就像一個非常矯健強壯的一個壯年的這個男子一樣,「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三軍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和無明煩惱,三軍。三軍包圍,也能夠突圍而出。

所以說,眾生呀太難度了,十分剛強,逼的這祖師老人家也是,一會兒說出去一會兒就拉回來,一會兒拉回來,一會兒又說出去,生怕斷了你的善根,滅了你的信心。

雖然說念念滅生死重罪,又說你還是盡量念到一心不亂,不到不亂不保險。可是這麼一說呢,又害怕說,你覺得不亂不了了,就徹底不念了,又往回說了。

大家來看,「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就是哪怕你,雖然沒到一心不亂,沒有一天十萬,但是你念一聲也不白念。哪怕一念都不白念。為什麼呢,「如金剛終不可壞」,講到「佛世一老人求出家」。這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一個人來找佛陀出家,結果,下面的五百羅漢,都用羅漢的神通去觀,八萬劫就沒見過他跟佛結過緣,種過善根,羅漢的神通可以把前生後世的遠近,可以觀到八萬劫的長短。

過了八萬劫,他就不知道了。所以說,你看,「皆謂無善根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

就是這個人呀,你們八萬劫,羅漢太短了,看不清楚,只有佛的佛眼圓明,才說了,這個人無量劫前,曾經是一個獵人,打獵的時候,碰到老虎了,老虎追著他,逼著他,嚇壞了,往前跑,跑的跑的,爬上樹,這個說,哎呀,終於老虎夠不著他了嘛,鬆了口氣,念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個金剛種子種下去,說正好碰到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這一世,因緣和合,度他出家了。羅漢們都覺得他根本沒有出家的善根,連學佛的善根都沒有,結果只有佛觀到了,已經成熟了,最後還證了羅漢果了。所以說「豈不信哉」。

最後這一段,是祖師爺的,也是一個血淚心,掏心掏膽的話。你看「伏願緇素智愚」,正好應咱們今天的景。什麼叫緇呢,緇是什麼,素是什麼,就是在家和出家,白衣和僧眾。智愚,智慧高的,根基不夠的,都在念佛法門所攝。

你不要落下自己了,但凡有這個因緣。你看,「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這塊兒就是,經典裡面講到的說若一日至七日,阿彌陀佛臨終現在其前。就是這個法交代完了以後,你看,蕅益大師講的也特別多。後面我們要看這個經典裡面,釋迦牟尼佛也是在這段話講完了以後,把六方佛,代表法界諸佛出來給做印證。這是有深意的。為什麼這段話最關鍵。

所以蕅益大師都講到了,「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也就是說,你不要認為難的,反正大家修吧,人家厲害,出家人修吧,我不行。或者他厲害,他能誦經,看得懂經,我聽不懂,什麼也不知道。不要這麼想,不要認為難而於己無關,就不管它了,與你有份的,這輩子真的能往生的。

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不要認為就念一句佛,誰不會,就懈怠了,不管他了。又去,目光投向另外的所謂的高妙之法,反而是丟了西瓜撿芝麻。「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為什麼呢?就是不要因為好像說誰都會就藐視淨土,反而你失去大利益。

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不要認為深邃,你就不敢去擔當。大家要知道,這四句話,其實說透了一切修淨土人,乃至一切修行門法門的行者,最容易犯的四種病,攝盡無遺了。無非就這四種形態,我們對於淨土的態度,無非就這四種樣子。

所以從這點來講,後面講到,「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沒有這個則。這都已經說,把這話已經勸誡到極處了。希望大家能承擔,到此為止。

下面我們再來看,後面一句經文。講到,「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再一次勸願,叮嚀舍利佛,其實也就是,一切能夠聽聞到《彌陀經》的眾生。

「我見是利」,這個話是最要命的了。諸位,不要輕輕的把它讀過去了。什麼叫做「利」,什麼叫做「我見」?你要知道誰見呀,不是我們的肉眼凡胎見,也不是六道裡面的天人,所謂的天人有點天眼見呀,連羅漢都見不著,菩薩都不能見全的事,只有佛在這裡徹底見了,所以才叫佛眼圓明。

大家聽過這個詞叫「佛眼圓明」。「圓」是什麼呢?圓滿的,徹見的,就是不會落下一點點。「眀」就是明瞭的,遍知的。所以這裡講到的「我見是利」的「我見」就是,只有佛才能叫做真正的叫做見,能夠看全嘛。那麼只有真正的見,才能見到真正的利。這個我們也要透過來。你看不全,你就不知道真正的利在哪兒。

這是淨土最要命的關口就在這裡。所以上一講跟這一講特別重要。為什麼呢,你看,「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瞭也。是利者,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所以大家要知道,真正的才能見到,佛見的真見才能見到的真利,真正的功德利益。

這個功德利益啊,從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見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那一剎那開始,就想讓眾生得道。一切的教法就圍繞著這個事展開,一直說到今天,一直說到這部經,才算見了眉目了,把這個無上的功德利益,說了一句「我見是利」。所以大家要知道,我們世間人也總是要貪便宜呀,為什麼常有個詞叫蠅頭小利,蠅頭小利就是得小利就失大便宜。

世間法如此,我告訴諸位,出世間法亦復如是,你要敢去承擔這個利。什麼利,就賺大了。就像我們買東西,你去打個折,我常說十塊錢的東西,你打個九折就九塊,打個八折就八塊,好像覺得賺了,得了點利,這不叫利,十塊錢你用九塊八塊七塊五塊四塊買來都不算利,十塊錢的東西用一分錢就到手了,這才叫利。三大阿僧祗劫積累出來的成果,他能一念就讓你頓超,這個才能叫「我見是利,故說此言」。

所以雖然前面,你看蕅益大師說了說,橫出五濁,什麼圓淨四土,又說直至不退位,我相信法師們可能聽到,特別是今天頭一天坐這兒的,或者坐了幾次的居士都不知道,這什麼五濁,什麼圓出,橫超,搞不清楚,不要緊。我告訴大家,這個「是利」重在後面的這句話,你記住就行了。

什麼呢?「復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這接著我們上一講,大家記住了,所謂的「我見是利」是針對哪一句呢?「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是這個利。就等於說,你其他的上面的聽不懂不要緊,你一定要搞清楚,就是這個利益是什麼利益呢,就是人在生死之際最關頭得不利的時候,他來給你利。

就這一招才迫使十方諸佛只能讚歎阿彌陀佛,為什麼說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呢。我們九品,你搞清楚搞不清楚都無所謂,反正都能得度,彼岸光明自在解脫,你也不知道有多麼好,但是所有的功德都取決於,你能不能登到彼岸,最大的利就是阿彌陀佛給保任你能夠登,我們現在憑自己力量能不能登都不算數。所以才這裡成就了一句說「我見是利」,是約臨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的。

大家來看,「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為什麼呢?大家要知道,我們這會兒,活著的時候,還覺得我要做主,我有個主意,我今天弄個想法,這都叫力,雖然是一種妄想,他也是力。平常他的力量大,這個人強勢,那個嘛,軟弱一點。但是不管怎麼樣,他都有一種主宰,自主力,我執。

一弄點什麼事情,我得使勁跟他弄明白弄清楚,這些都算是力吧。活著的時候,能使得上這個勁兒,有勁兒。但是大家要知道,一旦四大分離的時候,你使不上這個勁兒,沒有勁兒了。你自己練一練,病的時候,剛睡起來的時候,還沒伸懶腰的時候,你都覺得跟活靈活現的時候休息好的時候都不一樣。

所以說這個時候,為什麼呢,因為第六意識做不了主了。人死的時候,第六意識要往開化了,散了。這個時候由誰呢,誰都由不了了,只有第八阿賴耶識裡面習氣在那兒亂髮,我們說的群龍無首,群龍無首就自然天下大亂。永明延壽寫過《宗鏡錄》裡邊就形容這個關頭叫做亂心位。

什麼叫「亂心位」呢,就是國家裡面皇帝沒有了,只有亂臣賊子,就是誰這會兒瞎弄一下,有可能他就把這個國家就搞走了。所以說這個時候就是行願品裡面講到的說,到最後一剎那,諸根悉皆壞散,一切的威勢什麼外面的物質都沒有了,只有善惡種子一時頓現。所以最難得力,沒有辦法,兜不住了。

就像大壩一樣,決堤了嘛。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大家看,「無論頑修狂慧,懡㦬無功。」這是指的什麼呢?有這一類人呀,他但有事修,這一類說實在的居士同修裡面比較容易顯現,就是戰戰兢兢地一天把自己逼得非常累,就是不知道多少功課,生怕完成不了,念佛怎麼就一直念得沒有把握,還是覺得。這就屬於什麼呢,頑修。理上不明,不通透,或者說你的信願不透,念佛不得力。

那麼還有一種說,狂慧是什麼呢,這個有可能在出家人裡面比較多,就是說但有狂解,沒有實行。這說到這兒了,我也自我對照一下,我可能就是典型的這種。但有狂解,實行跟不上。那麼這樣的這屬於說一種人,屬於什麼呢,頑修狂慧,這屬於懡㦬無功,就是說你這說實在的都算不上什麼修行人,沒上道。

那倒先擱著,哪怕已經上了道的人,大家來看,「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這是指的什麼呢,已經上道得利了的,不入流不上道的就不論了,已經相應了的,悟了的,功夫恰當,悟門深遠就是已經功夫恰當,那麼一定超過狂慧的這一類,有了悟門深遠了,已經超過頑修的這一類了,已經不在前面講的這一此列了。

可是還怎麼樣,「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問題是什麼呢,你煩惱沒有斷,習氣還在呀,這個習氣裡面最麻煩的就是淫慾心呀,由不得你的,牽著就走啊,黑白無常就是它變的呀。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前面給大家講到蘇東坡,都是五祖戒的後身了,後來印祖評價他說,確定他沒有證到預流位,就是初果。

為什麼呢,因為大家知道初果聖人,就是證羅漢果的初果聖人,任運就持戒,五戒是決不(犯),哪怕說投生示現成一個在家人,七番生死,也決不會,寧死也不會犯邪淫。這個他一定是清淨的。他去比如說他這輩子當了農民,耕地呢,那蟲子自己就離開四寸,也不會犯殺。

只有這樣的,這叫做道戒,不是偷盜的盜,是道行,他的道行到了這兒了,自然而然就把這個戒清淨帶出來了,不像我們凡夫刻意去守持了。那麼蘇東坡等到他這輩子的時候,印祖就說了,他還去煙花柳巷去跟妓女去談歡作樂去,那就確定他還沒有證到初果。你看看,所以你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就是即有悟境,又有實修,還是不行呀,脫不了干係,抖不利索。

那你想想前面講到的說,生死關頭,最難得力,沒有力呀!有的厲害的祖師爺,修行者,臨終的時候已經修得非常好了,到了什麼地步了,大家知道,六欲天童次第接引,他都不去。六欲天呀,四天王天,兜率天,夜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的,化成青衣童子拿著蓮花來接引,讓他去享天福,不去。

人家能做主,我們做不了,我們現在還六欲天童來了,見個好的畫、山水就馬上就走了,你能做得了主嗎?見到莊嚴的佛像馬上就嘆為觀止,做個夢有個瑞相就歡呼雀躍,人家那可是活生生的神仙都來了,不去。懷玉禪師,我說了要金台來接,你怎麼來了個銀台,都不去,就這麼牛,這才叫做主,所以我們做不了主。

你看這裡說什麼,「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什麼意思呢,此前講過嘛,永明延壽禪師做的《四料簡》,這句簡是其中的一句,是針對哪一類的人說的呢?有禪沒淨土。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為什麼?十人九蹉路,當然這個蹉後來有好多錯解的就是認為蹉就是以為錯了,有的還把它用作十人九錯路,這個也錯了。

蹉是什麼呢,繞遠的意思,就像我們蹉跎了歲月,什麼傷透了情懷,繞遠了,本來可以直接就到,你繞了那麼多彎,所以叫十人九蹉路。不是會認錯,那開悟的大祖師就不會認錯,怎麼會認錯。但是九蹉路蹉在哪裡呢?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蹉在哪裡呀?我們做一個猜想,因為我本人當然也沒有開悟,就做個猜想。

為什麼聽祖師們說,最難的修行在哪裡呀,在開悟之後。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說,阿彌陀佛,說真正難的修行反而在悟之後。那我們想一想,比如說開悟了,只能任運了,一切法皆是佛法,不能有違了,不能刻意了。那問題是假如果你阿賴耶識裡邊過去的殺業種子現前了,你殺還是不殺呢?你不殺又障道,為什麼,因為該你殺了你不去殺,你會障道,在妨道。問題是你一殺,你是個道人,你給世間人表了惡法,那怎麼辦呢?所以很多祖師爺開悟了他還往生不了淨土,為什麼?他隨著他的這個習性,這樣那樣,哪兒都去了,有的祖師給自己授記,下輩子是廟跟前的牛。

所以前面我們要聯想到為什麼祖師爺說,你如果不勸人修淨土,開悟了以後再不勸人修淨土,就保你沒有悟。因為什麼,因為悟太顯了呀,而且這個顯露一旦開悟了以後,他只能由著它顯了,生一點兒躲,就不對。那殺盜淫妄怎麼辦呢?來了。所以這個我也不知道啊,大家做個猜想,這一段話是我這麼猜想的,沒有教證。但是倒是說十人九蹉路的例子呢,倒是很多,十人九蹉路的例子。

你看,「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裡豈容強做主宰,佼幸顢頇。」就是說不要說一般的人,修得深的人,乃至入了聖的,就是初果是預流,入了聖位還有七番生死。要知道這七番生死在輪迴的時候呢,有可能他還出了胎還不知道自己是從哪兒來的,還有這樣的,可能修著修著半路才接上的,反正這七輩子生死還得了,所以說豈容你強做主宰,佼幸顢頇。

這裡講到了宋朝還有一個叫草堂青禪師,草堂青,草堂青禪師已經修到老和尚了呀,一輩子的道行,大家知道。有一個姓曾的一個老婦人,他們家是大戶,就護持供養他。當然我們寧願相信這老和尚也是給大家表法的,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千古的有名的公案,老和尚感恩說,唉呀,老僧將來與夫人作子,也不知這老和尚也不知道為什麼說,將來我到你們家給你做兒子去,就這麼說。

結果呢有一天,這個曾家的家裡有婦人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到廟裡看草堂青祖師爺的時候,坐化了,就在同一個時間段。坐化了以後,生的兒子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曾魯公。你看,前世為僧,福慧雙修,一輩子的修行,辛辛苦苦,換來,娘肚子裡面出來以後,少年就登科,少年就登科哦,官至一品宰相。

為什麼人家說,山中無衲子,朝裡無宰相,都是修來的。可是官至一品宰相,但是,一世修行就換了一世的高官厚祿,下輩子怎麼辦呢,太可怕了。你說一輩子享完了,就完了嘛,下輩子怎麼辦。所以這裡就是指的陰境若現前,身不由己,心不由己。

唐朝也有一個,惠林寺的一個沙門叫圓澤法師,圓澤法師也是一位已經有修有證的一個大德。他跟一個隱士叫做李源呀,兩個人交情非常好,這個李源呀,他的父母親被唐朝的安史之亂,安祿山的時候給迫害,所以他呢,也就看破世間了,又不能出家,那就住在廟裡,當了個隱士。

兩個人呀,大概就是也喜好這個,平常呀,對對禪機呀,吟詩作對呀,品個茶呀,到處去參,朝山拜海呀,就幹這些事兒。兩個人到一起呢,約的說要去朝峨眉山。峨眉天下秀,大家有四川的法師或者去過的,青城天下幽,真的是那一片那確實是好。一聽,我們現在一說,去朝山朝山,其實就是玩去了,哪裡朝呀,朝到廟裡邊砰砰砰磕三個頭,所有拍的景片都是外面。那麼這兩個人約好了,一個要走水路,一個要走旱路,就是這個居士呢,他要走水路,為什麼,他不想走陸地上,不想路過京城,因為他是家裡面被害了,不想路過京城。那麼這個法師,圓澤法師呢,他說咱們走旱路,不要走水路,他已經有點觀到這個因緣了。那沒辦法,拗不過這個居士,好吧,兩個人就走水路,沿著水路走走,走到有一個地方,水邊一個女的,婦人在那兒洗衣服,在水邊,挺著個大肚子,懷孕三年都沒生出來。

圓澤法師一看,這就是他下輩子的媽,因緣和合到了,繞不過去呀,就跟剛才說殺還是不殺,投還是不投呢,死還是不死呢。開悟了呀,都能夠看到,觀到這個因緣了,只好死吧。再為了度這個居士,還說了,我說不走吧,你非得走,現在這個懷孕三年了,這個因緣和合了,我要投胎去了,說投胎完了以後,你去他們家找我,我以一笑為憑。就是我到時候笑一笑,你就知道確實是我轉到他們家了。

果不其然,還又多了一句話是,十三年後,杭州天竺寺外,與公相見。就等於說授記了兩世的因緣,這一世呢,投胎進去了,一看家裡給報出來,果不其然,這個李源一看這個小孩給他,誒,張嘴一笑,就知道是他投進去了。

投完了以後呢,又夭折了,夭折了以後,十三年以後,如約而至,到了杭州天竺寺呀,那誰都知道,杭州不是有三天竺嗎,天竺寺外,碰到一個手把著牛角的一個牧童,出來了,跟他相見,又轉了,十三年又轉世,又轉到杭州了。

當時給他說了一個偈子叫什麼,「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咱們兩個那會兒一塊兒天天吟詩作對,把那日子過得美好的,莫要論了,不再說了。

「慚愧情人遠相訪」,曾經一念的情見呀,勾著他就不斷地輪迴。「此身雖異性常存」,雖然生生世世隔了世,投了胎,轉了世了,但是佛性不昧。說明還是成了道了,可是,成了道又怎麼樣呢,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如果把這個成道的功夫、平常修行的勁兒,用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上,保證上品上生,一了百了,所以這就叫「豈容強作主宰」。

那好,話鋒一轉,「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唯有啊,祖師爺們的用詞,確實用心良苦,唯有,只有,就是最後一步路,只有這一步,特別是末法時期唯一的路,仗阿彌陀佛的力量,仗阿彌陀佛的慈悲大願,定不唐捐。唐捐就是不會白費功夫的。「彌陀聖眾,現前慰導。」

你看說的,彌陀聖眾,現前慰導,還是那個臨命終時,現在其前。「慰」,就是安慰,安慰你就不會亂了。「導」就是引導呀,那你就不會認錯了。「故得無倒,自在往生。」所以說這一句經文的核心之處就在於,「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慇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兒,脫口說了這麼一句「我見是利」的所以然。

一切什麼四土、三不退,什麼圓出五濁什麼的,這只是然,所以然就在這個上面,就在這個上面,你這個法門再好,對不對,你這個法門說得再怎麼出色,問題是整個法門的關鍵點,賺在哪個部位你要搞清楚,就在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就在這個部位,這才叫登彼岸。

那好,下面又開始問了,又關於這個又問了,「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你看說一千道一萬地說,一念心性無自無他,還是要在自上他上做這個文章,不開竅嘛。你說說了多少心,說了多少性,他還是認為心性就是自。這個問題的錯誤之處在哪裡呢,就認為心性就是自,「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

那麼心性既然是自,他一定同時認為心性絕不是他,就有了我見人見,就不在佛相應的念中了。所以蕅益大師這裡講到的,這個法門的根本見地就是自他不二,平等一如,不管自力和他力,不要管了,唯有一個力,就是信願持名之力。淺見的人就喜歡在自他上做文章,所以蕅益大師說,「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

你看,他即是自,自即是他。你說他即是自,自即是他,還哪兒來的自哪兒來的他嘛。你要說是他也行,你要說是自也行,你不要在自他上論,就看你的信力願力,這個力出來了,你說自也行,說他也行。

你仰靠他力,已經把自力全部調出來了。你自力怎麼調出來,就看你徹底有沒有靠給阿彌陀佛,所以哪兒有自力他力,皆是力而已了。

「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一針見血給點出來他的病犯在哪裡,就是在自他上做文章,自他見不忘,所以,蕅益大師為關於這個自他上面,他也開示過,在圓通章文句裡邊呀,他就講過,說念佛呀,有念自佛,有念他佛,有自他皆念法,他分開這麼講,因為有的人側重自,有的人好聽他,有的人貪心比較重,他就一樣都不想忘,那祖師只好應這三種根基。

實際說白了,念自佛就是我念彌陀,關注點在我;念他佛就是彌陀念我,關注點在彌陀;自他皆念就是說自也是彌陀,他也是彌陀,只管念,彌陀為自就念念彌陀,彌陀為他就念念彌陀,自他不二,只不過念的時候,他佛,所謂的他佛,來顯自佛,自以為是的自佛。那麼,自佛顯現的時候呢,他佛也融了。他佛成就的時候呢,自佛也化了。沒有自,沒有他,唯有南無阿彌陀佛,就這樣。所以說,卻成顛倒我見。

「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這段話比較深邃,什麼意思,就是說,理上你悟不明白呀,你就老老實實依事行,依事相上行得到位了,理就明白了。你離開事相上的信願念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不去這麼幹,就是保準你沒入道,所以這裡才叫做「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就是後面的這個斷惡、生善、第一義悉檀呀,你想入到這個法裡邊,全要在世界悉檀,就是我們現前生活中的事上來體現。

你只有相信這個事情,相信有極樂世界,特別心誠,每見阿彌陀佛,見了就禮拜,讀誦彌陀經,這就叫世界,就生歡喜,生善悉檀。在這樣的情況下呢,你一定會厭離娑婆,這就叫斷惡。為欣求極樂,想著極樂世界,想去,就叫生善。那麼一旦這個法門成了,就叫入第一義悉檀,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後三益事不孤起,倘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就是這個意思。

「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說只有你從這個事相上執持名號,慢慢地悟到這個所謂的理持,從事持悟到所謂的理持名號。可是我們上一講也講了,不管你事持理持呀,都得持。所以說,持到一定的地步,彌陀聖眾現在其前的這個法呢,就是當阿彌陀佛現其前的時候呀,我們現在光想說阿彌陀佛來了嗎,其實從來沒細想過,他來了會怎麼樣,反正我很少想他來了會怎麼樣,可是我們猜想一下他來了會怎麼樣。

像《無量壽經》裡面,當時給阿難說,你好好把衣服整治一下,想不想見西方三聖,然後,阿難說想見,就頂禮。結果釋迦牟尼佛就把西方的勝境現給他看,西方三聖,劫水彌滿一樣浩汗,整個光明遍照。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的肉眼凡胎能同步見這個嗎?他不是肉眼凡胎的境界呀。所以一旦這個境界出現的時候,也許說明我們已經不在肉眼凡胎上了。

所以大家要想想,假如果佛來了會怎麼樣,我們會怎麼樣,你不曉得的。所以想想,如果我們信心不足,願力不夠的話,勝境現前了,你要發狂的,要神經的,你受不了。那麼這裡講到的,你看,為什麼,這裡跟這個法有相關的,「所以彌陀聖眾現前,即是本性明顯。」是同步的,阿彌陀佛來現前的時候,你的心性也就即刻徹見,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所有的法,你看都在一個線上,不會亂,只要你把它通透過去。

那麼這裡講到的,「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說雖然你往生彼土,好像到了他那兒了,可是依然成就的是你自己的慧身,不是從他那兒真的多生出來一個東西,是你在那兒生的,本有的慧身。

法門深妙」,這是最後的總結,大家想法門深妙呀,這個「法」就是佛所說的這個淨土法;「門」就是你能不能夠入這個淨土門;「深」就是根本不可測度;「妙」就是妙不可言。法門深妙。

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就是你只有信的份。你說什麼叫「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容不得你思維,容不得你講理,甚至容不得你不信受。你說為什麼叫做破盡一切戲論,就是你不要亂說、亂道、瞎說、瞎想了,沒用。為什麼呢,你比如說,到底有沒有淨土,咱們設想一下,到底有沒有淨土?你敢說有呢,還是說沒有呢。

你說有說沒有,都是多餘的,諸位同修,淨土就在那兒。你說有沒有都是多餘的,根本沒用。說有,它一直就有,還用你說。你說沒有,它一直就有,根本你說了不算。這就叫「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你說能不能夠往生?那你給我說說為什麼不能往生,你能給我說明白嗎?你說信這個法,相應這個法,入這個法,那你不信不相應,你有什麼好的理由,你又說不上來呀。

因為我們的現前法,也是沒有戲論的。有沒有阿彌陀佛呢?怎麼沒有,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還說有沒有。所以大家要知道,淨土法門以什麼為宗呢,以超情離見為宗,就叫淨土宗。就叫淨。什麼叫淨呢,乾乾淨淨的,一念都不要生了,就叫淨。淨土又叫淨度,淨極則光通。

後面講到,「就是只有,「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大家要知道這四位什麼人物,馬鳴菩薩是西天的十二祖,我們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必然要禮他的。《大乘起信論》是整個東土一部宗經論裡邊的最佼佼者,是他作的,他寫的,叫馬鳴菩薩。講法講得馬都叫起來了,讚歎歡呼,所以叫馬鳴菩薩,就這樣的人。

什麼叫龍樹菩薩呢,號稱八宗共祖,釋迦牟尼佛以後的第一人。《華嚴經》是他從龍宮裡面取出來的,就這麼個角色。這是西天。什麼叫做智者呢,叫東土釋迦文,就是咱們中國的釋迦牟尼佛。天台宗是他開創的,五時八教是他所提出來的,天台三大部是他講的。現在還在天台山的智者塔院,肉身還沒有壞。就這麼個角。

什麼叫做永明延壽禪師呢,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說阿彌陀佛的聖誕,其實是他的生日,知道吧。為什麼說是他的生日呢,因為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當居士的時候,就把所有的錢拿去放生,最後把國庫裡面的都放了。結果要押著他去斬頭,放到西湖了,斬頭押送過程中,他高興得要命說,哎呀,我終於可以往生了。

結果皇帝聽到他一點都不害怕,又說把他放了算了吧,出家為僧。後來圓寂了以後,地獄裡面的閻王老子,每天把他的像掛在那裡給他磕頭,就是這麼一個角。大家想想,這四位,這個法,這些人如此演繹,這麼表法,為什麼蕅益大師在這裡才講到的說,只有這一些人才能「徹底擔荷得去」。這也是蕅益大師徹底的一個衷心相告啊,就是這樣的婆心切切來陳白敬告,敬告什麼呢,要承擔這個法。

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大家來看,「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禪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就你就去說吧,去理解吧,去講,怎麼講得通,怎麼講得透吧。這裡講到的世智辯聰 ,所謂的通儒禪客,通儒禪客,就是好說時妄談般若呀,論點公案呀,沒有實際的去坐一坐,參一參的,跟老和尚被修理出來的這種真根性,他就坐在那兒光站著說話,這一類的就叫通儒禪客,還又懂點兒儒家的道理。那這一類人世智辯聰就是典型的就是精明,通儒禪客就是尖酸。世智辯聰就是煩惱,通儒禪客就是見解多。世智辯聰一定福薄,通儒禪客一定慧淺。福薄了一定業重,慧淺了一定障生。所以一系列就確定了他,盡思度量,愈推愈遠

還不如什麼呀,大家看,我們一定要發願做這麼一個人,「又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還不如老老實實相信阿彌陀佛,我這輩子就要往生,我什麼也不懂,我甚至連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我都看不完,我就看《彌陀經》,能念能背下來,這輩子就往生。

還不如這樣的人,為什麼呢?「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我打個比喻,就跟螞蟻,螞蟻喜歡吃什麼呢?吃蜂蜜。那我們現在說到一個人的話,哎呀,你認識這麼多的字,可以寫一個蓋世文章,才情出眾,這好像是很有智慧啊。那人家怎麼潛通你這個智呢,螞蟻都不識字呀,你給它用蜂蜜寫個字,它喜歡吃蜂蜜,它就循著這蜂蜜咬,在這個樹皮上,比如說蜂蜜在樹皮上寫個字,它跟著這個蜂蜜咬到樹皮,咬完了,這個字就成了。你說它識不識字呢,大字不識一個,連人是什麼都不知道。

你說它有沒有寫成呢?你還沒有寫成,人家寫成了。這就叫做「潛通佛智,暗合道妙」。雖然不識字,不會寫字,但是最終人家先成的字,這就是為什麼在咱們的視野裡邊,很多老菩薩一輩子行善、積德、不爭、不鬥,老老實實念到最後,子女也放下了,財產也放下了,老伴也放下了,就利利索索,還給家裡通知了,一拍走了。

那你說,真正講到「我見是利」這才叫得利了。所以說這一輩子要是到不了這兒,怎麼辦呀。這眼看著就一天比一天死期臨近。

蕅益大師說了:「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分明以佛言佛音,印定此事。豈敢違抗,」這才講到說,我見是利,印定,確實。豈敢違抗,豈敢不信。所以說可憐之人才不能夠,「善順入也哉。」講到這里正宗分就結束了。

下面就是流通分裡邊,你看,「信願持名一法,」我們前面也講過了。「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這裡特別講到說:「諸經綸中,亦有橫義,乃隨斷惑淺深,即於同居見上三土。是則約證名橫,約斷仍豎也。」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稍微貫解一下,否則有點兒難。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咱們這兒的經典中也講這個道理,叫做橫超。那麼這個橫超是怎麼橫超呢,就是你斷煩惱的時候,你斷了多少,斷到一定的水平了,你就能從凡聖同居,從娑婆世界見方便有餘,或者實報莊嚴,這叫做橫超,也可以論。可是如果從斷上面也叫做豎,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沒斷到這兒,你可見不著。

斷一分,見一分,見不著這一分,說明這一分就沒有斷,這叫做豎。襯託說極樂世界人家是什麼呢,你在那兒,你的煩惱沒有斷,你就能見。就是你的煩惱沒有斷,羅漢的煩惱全部斷,你們倆見的一模一樣,這才叫橫超,是這個水平。

所以說,「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為什麼要說這段話,就是要引發出後面,為什麼這麼多的佛出廣長舌,這麼多的佛出廣長舌。這法界如此大的一宗子事,何以故。在華藏世界海里邊,他們都出動了。

你看看我們這段時間,就咱們普陀山普濟寺傳個三壇大戒,那我們灑淨呀、莊嚴道場呀,禮懺的時候,你看發出去的視頻,大家都歡喜讚歎。為什麼,莊嚴呀,出動了呀,龍天歡喜嘛。名山道場,又成就僧寶,一羯磨的話,這就又魔宮就震動了呀。就這麼點,三界內就這麼點事,魔宮就震動。你想想,十方諸佛都出動來證成這個事情。他們為什麼,唯佛境界,所以必須佛來說,唯佛佛才能流通。也就是這個法,是由他們來流傳溝通,你只能入、信、往生。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舍利佛,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為什麼第一尊佛,特別有意思,叫阿閦鞞佛呢?因為信淨土的人,必須有一個功德,就叫不動,信願不動。所以東方為諸法之首,阿閦鞞就是不動的意思。我們把這尊佛號給大家講一下。

後面的話,因為佛號,每尊佛他有他的緣起。佛號怎麼來的,像我們八十八佛懺悔文裡面,也是這樣子的。就是說有可能是你因地修的法門,有可能是你成佛了以後所得的這個瑞相。比如說,相好中的哪一相比較突出,或者你願力中度眾生的哪一願,比較發揮得究竟等等,諸如此類,都是佛佛都是功德一樣,都有無量功德,但是佛號就是從這個,你比如說須彌光佛,就是他發的光就像須彌山,自然而然發揮出來一樣。

妙音佛,就是他的聲音宣流,法音宣流,殊勝第一。所以這些,我們就是不再細講了,佛號不再給大家細講了。後面的這個《要解》裡面也沒怎麼講,主要是我們看一下。這一段流通分中,就可以看出來。

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從中可見,這部經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說,才叫《佛說阿彌陀經》,十方三世諸佛,異口同音宣說《阿彌陀經》,故說《佛說阿彌陀經》。而且開始說,一個舌頭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印證極樂世界真實存在,淨土法門確實不虛,確實有人在臨命終時,與大眾圍繞現前、人前接引,就是這麼回事。這裡把它放在諸佛讚歎這一系列的連貫中。

我們今天還有一點點內容,就是要解一下,為什麼後面,蕅益大師講到的說「不可思議,略有五意因為這裡不是講到當信,這是一個叮嚀,當信是稱讚,隨喜讚歎,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說為什麼叫不可思議?

雖然這五個方面,其實我們在前面給大家講的時候呢,也有所提及,也有所發揮。

第一個,「略有五意。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我們這裡講到的,為什麼這個橫超法,不在斷惑的這一條道上論有沒有得道呢,因為不思議。橫超三界不思議,就是說不分別,不在斷煩惱,不在得菩提。因為一旦入這個不思議境,就煩惱即菩提,這就叫橫超。這是第一不思議。

第二,「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也就是說西方淨土,哪怕是說凡聖同居,為什麼說「非由漸證」呢?不思議的話,只要我們入不思議境界,當體即是常寂光土。所以稱之為非由漸證。

「三,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大家想,為什麼叫做不假禪觀諸方便。如果你要禪,你說要禪你就得入定,對吧。你要入這個禪,就有入呀,有入就有出呀。你說要修觀,你就得起呀,要起這個觀呀,有起就有落呀。有入有出,有起有落,皆是思議法。所以說,一句佛號本身就是不可思議,叫「但持名號」。這是第三不可思議。

第四,「一七為期,不籍多劫多生多年月。」這個法非常妙。上次我在普門講堂的時候也講到,《中論》裡面的觀時品這一品,就講到說,為什麼說一日七日,最後聯繫到一心不亂上了。

大家要知道,執持名號這七天中,如果你能夠相續的只有念念佛,沒有自己的凡夫心念思議起來,那麼,這裡就是打保任能夠入到一個什麼呀,一心不亂。但是這個一心不亂,也不是我們現在思議出來的一心不亂。為什麼?因為你入到一心不亂的時候,為什麼叫一心了,因為已經沒有七日一日的概念了,甚至一年七年也沒有了,一輩子七輩子也沒有了,一劫七劫也沒有了,為什麼?無量劫來就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大家知道嗎。只有這一心,沒有第二心,所以本來就是一心不亂,你想要亂到第二心都沒有。

由這個法上,所以說不籍多劫多生多年月,叫不可思議。只有一念,沒有二念,你還怎麼思議呢?

第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圓頓圓滿的大法,你就只有去承擔,一心護念。這一切都是彌陀的大願,現成的法,不必你去多操多餘的心,所以稱之為不可思議。

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