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諸位法師慈悲,各位今天特別有緣的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吉祥。

今天,我們是依著常住上來學習《彌陀要解》,講到第六課了。那麼上一講的時候,我們把這個《彌陀經》的五重玄義,做了一個顯體,第二個版塊的開頭,就是講到說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今天來了這麼多的居士同修,我加個小插曲,解釋一下,否則的話,直接這樣,有點突兀,可能就完全聽不懂了。本來今天這個因緣,也是確實沒想到,升級了,轉到咱們大齋堂。那大和尚慈悲,有這麼多的居士過來,來聽聞這個教法。

但是,今天的因緣也確實格外,因為本來今天的內容,是《彌陀要解》裡邊最出彩,也是最生澀的地方。之所以《彌陀要解》這麼成為千古名篇,重要的就是今天的內容。但是因為它又在表達上,佛法的名相術語,極其精準和濃縮。所以,特別是可能有一些居士同修,不一定能夠聽得懂。但是,大家一天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知道,菩薩加被,縱然我們結緣,也是結的無上法緣。今天我們講的是佛法的根本法,所以這裡也讚歎大家的福報。

那麼要說一下,就是我們現在學的這個,大家手裡拿的這個,是我們為了學習《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典。這部經典講的最好的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對《彌陀經》講的最好。我們現在,就是依著他老人家的註釋,來學習這部《彌陀經》。學到哪裡了呢?學到五重玄義,就是講五個方面,來先總體地了解一下這部經典。就跟大家中午誦經誦得渴了,旁邊有礦泉水。你看這個礦泉水,叫礦泉水,直觀就了解了。那你看這個礦泉水長的什麼樣?是這麼個瓶子,裡面裝滿了水。第三個你要知道說,怎麼擰開蓋兒,怎麼拿起來喝。第四個你要知道,喝了能幹什麼,能解渴。第五個就是了解到,這是水,這是人類生命的必需品。從這幾個層面,來了解一下這個礦泉水總體的內容。

我們現在,如果把《彌陀經》當作礦泉水,就講到第二個,這個礦泉水長什麼樣。我們講到《彌陀經》「第二辨體」,就是來辨明一下這部經以什麼為根本的體性,就講到這個內容。

上一期的時候,跟諸位大德法師們講到了,說一個道人,一個修行者,佛弟子,如果我們畢生都沒有一次曾經,把目光投向於這個諸法實相的這個心地上來,是非常可悲的。所以,為什麼前一次給大家開了一個引子,今天我們正式邁入這個論文。好好的實商量一下到底什麼叫做真如實相?

首先,我們來先把這個論文讀一下,在第十四頁的第二段。你看,我們今天開始講「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這是一個總括。「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這是從空間上來論的。「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這是從時間上來統。「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是從色法上來見。「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這是從心法上來找。這是四個層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大家來看。第一句就是他講到,我們每個人現前,是個人活著都會有感覺,為什麼他把這個諸法實相的這個境界,先投放在我們都有感覺的一個活人上來。因為最直接能描述出來的,就是我們的心。每個人當下都會有這個靈知靈覺,這就是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但是呢,現前的一念心性,就是我們每個人活著的感覺,本來它當體就是一個實相的本元,可是我們身為凡夫呢,錯用的太久了,現在就要從道理上來,先開始體解。悟是現在一下子悟不到,那麼先從道理上說起,下面正是如此。所以,往下貫著呀,大家都會發現,這個祖師大德講法,沒有一法沒有出處的,不是信口開河,憑著自己,這是已經開了圓解的大祖師,全部都是經典裡面來的。

現在我們先來看,你看,說我們現前,我們每個人都有感覺,你現在找找這個感覺,到底在哪兒?你說在身體裡邊,好像我有心思,或者我有,這個腦子裡面會盤算,它到底在哪裡?既然在心中,在腦子裡面,為什麼眼光投放到遠處的時候呢,你這個感覺還在遠處也能夠同步起作用。所以,這個要反思,要觀察。

你看,第一個,蕅益大師就給我們提醒了,它並不在內外中間。其實這個法呢,是出自《楞嚴經》。《楞嚴經》裡面,釋迦牟尼佛和他的這個,阿難,多聞第一的弟子,就在討論說,佛就問阿難說,你到底,你覺得你的這個覺心在哪裡?阿難一會兒說在內,說內不對,一會說在外。阿難說心在內的時候,佛說,既然你的心在內的話,像我們現在,你看,我們在這個屋裡,那我們肯定是先看到屋裡的東西,再然後看到屋外的東西。或者你只能看到屋裡的,還看不到屋外的。可是為什麼,你的心在內的話,看不到你的心肝脾肺這個內臟。就把阿難給問住了。問住了,他又說,那就心肯定在外邊。結果佛又說了,如果心在外邊的話,為什麼有的人觸摸你的身體,或者把你磕一下,碰一下的時候,你這個疼的時候,你的心會有感覺。不是身體在疼,是心的感覺。如果心在身外的話,怎麼會跟身體疼痛的時候,心會感知的到呢?又把他給說住了。

最後他說,逼得沒辦法了說,那不在內,不在外,那肯定就在中間嘛。大家也同步觀照一下,哪裡有個中間嘛,內和外都不成立,中間在哪兒呢?我們從西面看中間的時候,中間就在東,我們從南邊看中間的時候,中間在北,沒有一個中間。所以,大家看看,人之常情,根本就經不起推敲。這就是一切有為法,真的如夢幻泡影。所以,第一個,你看從空間上來講,我們一樣一樣地把它擺平。第二個又說,「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那我們一聽這句話,大家下意識地就會想起《金剛經》裡邊講到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呢?因為過去、現在、未來,也是一個假法。你看由於我們,往往人的心念上,你會對將來有一種奢盼,對過去有一種留戀,然後兩邊一執著,架起來,你就覺得真的有一種時間,在你的指尖流淌,你每天都在這個時間中穿梭。可是,這是一個最大的錯覺。

你比如說,過去、現在、未來,說真的有這三種時間段,那麼我們現在光把過去揪出來。你說哪裡有個過去?如果說有一個過去的話,過去是依誰建立的呢?肯定要依現在和未來相待,才成就它有個過去法的存在,對吧。就是說,你沒有兒子,你父親對誰說父親?沒有父親,兒子對誰說兒子。他肯定就像我們這個打官司一樣,你要對簿公堂。被告、原告要同時現前,這個官司才成立。那你想想,過去時裡邊它沒現在和未來時,為什麼?因為現在在現在,未來在未來。你在過去時中沒有現在、未來,過去時對誰說過去呢?再反過來講,如果現在和未來,真的去為了去成就過去,跑到過去了,那麼現在、未來就沒有了。沒有了現在未來,過去也不能成立。一推敲,就整個像一盤散沙一樣,全部脫落。這就是我們通常習以為常的,你看,「上下左右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好像真的有個世界,有個時間。為什麼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就是要打破這個時空錯覺。但是我們的誤區中,就以為心有個內外,就以為心有個曾經或者將來。所以你看,找不著呀,這是從時空上而言。

我們再看,「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這是從色法上,青黃赤白,那我們探究一下,顏色是怎麼來的?顏色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白天晚上?顏色是什麼呢?是光的作用對比而來,我們才出現一種五顏六色。色盲是沒有感覺的,他搞不清楚這個顏色的對比度。

長短方圓是怎麼來的呢?長的,還有更長的,到底是更長的長呢,還是長的長。短的還有更短的,怎麼建立這個長短嘛。你看我們說,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有時候會說,寸有所長,什麼尺有所短。它沒有一個定法。你比如說,我們現在大家要說一說,那長的肯定是因為有短的才有長的,短的也是因為有長的才有短的。《中論》裡邊就破過這個執著。它怎麼講呢?你看我們打比方說,現在是因為有長的,所以有短的。那麼問題是,到底是先有長的,還是先有短的?如果說這個長的是因為短的而有,可是,短的是怎麼來的呀?短的還要找長的來配它,它才能叫短,現在長的又建立不起來,到處找短,你說哪裡有個長短。《中論》裡面有個偈子說:「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根本沒有一個定性的長短。

但是我們現在,每天描繪世界的時候,一定會有長短。你看朱家尖到這兒就短,寧波到這兒就長。有時候又把距離,就是空間還能轉成時間,說寧波到這兒幾個小時,朱家尖到這兒十五分鐘,如果真正是空間的話,它怎麼能用時間來表達呢?大家想,這都是疑情。你不從這下手,你入不了這個佛性,要有懷疑的精神。所以,這裡後面講到「非香,非味,非觸,非法」,實際上這一大段的內容,就出自《楞嚴經》。這個過去、未來、現在,出自《金剛經》。剛才講的這個就出自《心經》。《心經》裡面,我們讀到說:「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其實這個就是把凡夫的法界給空掉了。因為我們凡夫所有的世界認知,就是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嘛。「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這就是把緣覺法界給空掉了。「無苦集滅道」就是把聲聞法界給空掉了。「無智」就是把菩薩法界空掉了。「無得」就是把佛法界空掉了。一空到底,才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看這裡的法是相通的。這裡就是不在內外中間,「覓之了不可得」你上哪找去嗎?

我們可以現前做實驗,就此時此刻,大家的這個靈知靈覺,你說到底在哪兒?我們是大家一起有一個呢?還是一人有一個?所以這段話,聖言非常好,提供給我們怎麼去找這個心性。遍身上下,色法二中,都不能有一個定向,有一個定處。

但是,大家再來看,雖然說「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你不能說它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們往往以為說,如果說,有不成立,那就肯定是沒有。這就是凡夫的想法,念念皆是如此,顛倒的常態。那大家要知道,除了有,就是沒有。殊不知,也可能這裡說,沒有一個地方有,正好說明它什麼呢?哪哪兒都是,隨舉一法,皆是我們現前的靈知靈覺。你在耳朵的時候,就叫做聽。在眼睛的時候,就叫做看。在鼻子的時候,就叫做聞。這就是我們現前講的,實相,心性之體。你不能說它沒有。

但是,它就是有到世界的邊際,我們來看:「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你哪兒哪兒找不著,你不能說它沒有。可是它一切法上,你不能給它指方立向的有一個定位,這樣的話,就不週遍了。有「在」,就有「不在」;有「有」,就一定會有「沒有」。大家把心提起來,悟一下。

這裡有一個詞,叫做「百界千如」,不好理解。什麼叫做「百界千如」?在天台宗裡面講的比較多,其實再往下發揮一下,就叫一念三千。

你比如說,現在咱們在人道裡邊,我們向上的時候,會覺得說,還有天道,還有這個羅漢,還有緣覺,還有菩薩,還有佛。往下還有三惡道,旁邊還有阿修羅。所以,以人的本位來講,有上,有下,一共有十法界,對不對。十個法界,六凡四聖。

那麼我們現在來挪一下,如果挪到我們是天人,人就在我們以下了,上面就是只有羅漢,緣覺,菩薩和佛。下面就是人以下的,修羅,還有三惡道。我們再挪一下,如果我們現在在無間地獄,那麼只有上面的九法界,沒有下面。總共是每一個法界,它都可以輻射開來,有另外的九法界,每一界都有九法界,十十一乘,一相乘,十法界裡邊各具十法界,就叫做百界。重重疊疊,就叫做百界。這個百界裡邊再細化一下,就是這個百界裡邊,你看,我們現在在人的世界。

人的世界來講,如果從相貌上說,萬事萬物都有相貌。有人,有動物,有植物,有這個物質,也就是有這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它就是這麼一個相貌。它也有這麼一個體性。比如說水吧,我們這有一種東西叫做水,剛才講到水嘛,這個水是寒的還是熱的,這就叫它的本性。這個體,每個法都有它的體質,你比如說冰棍,它其實本質上是水;這個法也可以有作用,產生能量,你比如說,水能夠解渴;這個法呢,它可以產生這個後果,解了渴了,就是我們的造作,喝了水呢就是因,然後解了渴呢就是果。路邊的小攤上面擺了很多飲料,讓你有去買一下,這叫做緣,因緣果報,最後本末究竟,看是有這麼多的法,本質上是平等的。這個聽起來是非常的教條,實際上就是講到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一共有十個法。為什麼要給大家解釋一下呢?因為把這個先透過來,這十個法在這個一百界裡邊一乘就成了一千個了,所以叫百界千如,就是這麼個意思。

那如果再加上有時候說眾生世間、國土世間,就是換三個層面來一塊兒來看它的話,說明什麼呢,就是我們現前活著的,我的這一念心中,就具足了三千性相諸法,就是一切法一切萬事萬物就是這個樣子,就是這個作用,就是這麼運行,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講了害怕,因為太多了太大了,你看天台宗講到說,佛法太高,眾生太廣,觀不起來,只能夠現前觀心法。你理解不了這個呢,你守死一個,一念心,就可以了。它講的呢看上去這麼龐大,其實很簡單。現在我們在顧盼之間,你所見到的物質世界,和你起一念,你會思維、種種的妄想,所有,就你能夠得著的這點,全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中,就叫一念三千。能明白吧?特別是居士同修,就是一個妄想打起來,你打到哪兒,就在哪兒,哪哪都能去,哪哪都有可能,因為它有無限的可能性,就叫一念三千。就是這麼個意思。

他這裡要表述什麼內容呢,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前一念心,能夠變現出來整個萬事萬法的這麼多的事物和我們的精神世界,但是呢,你不能說它是實實在在永恆不變的存在。整個這個緣起法界中,我們肉眼凡胎,現在只能看到人的層面。如果開了佛眼圓明,他整個看見十法界裡面無數的這個因緣果報,就是不斷地碰撞、不斷地分離、不斷地起、不斷地伏,無邊無際。但是就像咱們朱家尖的潮一樣,雖然要潮漲潮落,海水是什麼呢?如如不動的。這就是我們心性的真實狀態。

蕅益大師給我們介紹,他為了說明這個,就講實相,你看他講到實相的時候呢,才這麼,不能說它有,你不能確認它,但是你也不能否定它。所以這個就是我們這裡講到的真如實相,動不得。你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今天的法不能聽,要悟。不能多不能少,就是不能在上面動刀子,天然就是本來面目。包括我們現在正在說,能不能動,到底要不要動,不能動,還是這一念,也在實相中。以妄相來表這個實相。

所以後面講到的說,「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就是你不要用語言去表述,也不要用思想去琢磨。「緣慮」,緣就是用心攀緣思考,做考慮的意思。但是後面又加了一句什麼呢,「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就是雖然我們說了這麼多,說不能,能,能不能,可是你說時遲那時快,你說的這麼多,還是實相的本身,逃不脫實相。所以你就乖乖地信他就可以了。佛怎麼說,我們怎麼信。實相還有一個名字就叫如是我聞。

好,我看這個,在座的居士同修們不要嫌棄,確實出家的功德無比殊勝,我這麼多年講法呀,從目光的碰撞中就能了解到,就是對於這個,你比如說,我們說信仰呀,大家虔誠呀,這個也不在頭髮上論。但是論心性上的悟性,真的在家不能跟出家比,再精進的在家人確實他不能跟這個,哪怕是說半吊子的出家人,他出家的這個功德已經就具備了他有這個天賦,他有這個因緣。還有一點,女菩薩們更可能要抱怨了,為什麼呢?因為女眾情見重,她障得多,當然這是從心性上講的,有的女眾她這個心性上也有丈夫心,那在這個悟性上可能比較根性利一點。這是真實狀況,所以看到有的眼光投過來都懵了。懵得受不了,給打個比喻吧。

你看,我們今天颳颱風,浪要起來了,是不是?這個實相的有和無呀,我們不能在上面說有說無,就好比說水跟浪的關係一樣。你看我們坐船出海,你說那麼多的,海里面一浪又一浪,你說有沒有浪呀?一浪又一浪,這麼多的浪,你不能說有浪,為什麼?因為它全是水,明白吧?你一說浪就忘了水了,就被浪這個幻相給卷走了,所以不能說它有,不能說有浪。但是呢,你也不能說沒有浪,為什麼?因為每一浪都是水,當體就是水的體現形式,知道嗎?本身就是水。所以這個浪和水統一起來,它是濕性,就是濕的,潮濕的濕,以濕為性。你不在上面說有沒有浪,浪就是浪,就是水,水浪是一體的,你不要給它定義說這個是浪,那就忘了水了,你也不能說這不是浪,那就又執著水,所以這就叫不可言其有不可言其無。

你看,我們現場講法,我坐在這裡,這個桌子,為什麼我們有時候悟不到呀?就是心太粗了,就我們現前,你看我坐在這個法座上,這個桌子,在講法。你說現前的這個桌子,如果我們確定它有桌子,你找找桌子在哪兒?就是這桌子翻到里外,你哪裡能證明這是桌子?不可言其有,但是這個桌子它放在這兒,我就把這個話筒放在這兒,把這個經書放在這兒,這就起了桌子的作用,它明明白白就是桌子,你不可以說它沒有。

所以發現了沒有,為什麼在佛教裡面有一個詞叫做現量。現量就是諸佛菩薩聖人所證的境界,他對一切萬事萬物,一切的物體,直觀感對照的時候不起一念它是什麼的心,它是什麼就是什麼。你起一念的時候,就成了比量,就到了虛幻相中了,就成了我們的分別心。這就叫做不可言其有不可言其無。

那給大家講了這麼多,你看,成時法師在批註這一段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說什麼呢?說學者須在此要深研痛拶,就是你要仔仔細細地把這句話考慮透,參透,不可以從語言上面做道理領會。就是你不能說,哎呀,宏海法師講了這麼一番,他記得真多。講了那麼多的道理,好像也有道理。你不要停在這個層面,知道吧。你不能放過這個法,你就非得把它要,就跟我們打掃衛生,邊邊角角一定要把它掃透了,徹底讓它乾淨。為什麼說不可言其有不可言其無,為什麼說不在內外中間,為什麼說沒有過去未來,其實這個道理現象很簡單。就跟牛頓那會兒看蘋果落在地上一樣,你說人人都可以看到蘋果落在地上,但是誰會在乎蘋果為什麼會落在地上,他更不會在乎說由於蘋果落在地上,怎麼會引發出來個地球引力這樣天大的、天天都呈在我們面前的秘密,沒有人知道。其實,諸法實相亦復如是。放過去了你就放過去了,就這樣。天天在你面前晃,你看不著。

所以這裡,下面你看,蕅益大師總結的是,「要之」,就是總而言之,簡要說明什麼呢,「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離一切相」,就是剛才講到的沒有浪沒有桌子,「即一切法」就是這就是桌子,本來就是浪。這就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是《金剛經》裡面講到的,離一切虛妄增生出來的幻相。但是呢,沒有一法不是這個真如實相,具足恆河沙功德實相。就跟我們這個色身,大家看到了嗎?每個人都有這個身體,這個身體看你怎麼看,你看成假的嗎?虛相,它就是個造業的工具,你看成真的,它就是個無上的法器。修法也得從身體上修,身口意,就看我們怎麼看。所以大家都到廟裡面去拜佛,現在才明白過來了,為什麼文殊菩薩老舉著個劍,為娑婆世界就累得不行了,為什麼?就是因為他想表這個不在內外中間的法,要給你砍掉你的定見。為什麼觀音菩薩說「楊枝一滴真甘露,散做山河大地春」,這個表的就是說無一法不是具足恆河沙功德之相,就是每一個法上都是實相。你看,這就是給我們講法,這個法說不得,描繪不來,他就一會把它立起來,一會兒就給你破掉,就讓你在這個來回的跌宕中往開了悟。

我記得我前幾年在北京讀書的時候呢,也老上五台山去。有時候去了每天拜一遍這個黛螺頂,也是三步一磕,跟咱們的這個佛頂山一樣。那會兒有時候有一些,五台山的路上有一些僧人啊,他就跟分片一樣,每個人拿個簸箕拿個掃把掃一掃,掃一掃呢,旁邊放個缽,來的這個香客遊客呀總給缽裡邊放一塊錢五塊錢,有時候也許他自己先放點引子,大家看見了也給投一點。當然這裡面就不知道是真真假假,就這麼。我說,我看他們有的也去了生煩惱了,我說你是朝菩薩嘛,你就不要放過一個就可以了嘛,你就都當文殊菩薩。他說他有時候跟我要,我說現在的眾生這麼慳貪,他不跟你要你不給呀,所以說這也是一種成就法。誒,那年是冬天呀,每天拜上去也沒什麼人,只有一個和尚,一個和尚他也不放缽,天天在那兒掃。

我每天拜上去的時候,他這個善財洞上面他在那兒掃,結果有一天我上去的時候我也沒說話,就拜上去了,他在那兒掃。等我下來的時候呢,他超越他的那個片區範圍了,他跑到下面去掃去了。我說你不是在上面嗎?你怎麼到下面來了?他說了四個字:哪髒掃哪。一下子就把我愣住了,就再沒有下話了,就阿彌陀佛就走了。你看這就是這怎麼說呢,無處不在真如實相,他說哪兒髒掃哪兒,哪裡髒掃哪兒。又過了兩天呢,又去拜,拜的時候這個葉子落下來好多嘛,我說今天怎麼掃著掃著來不急了。說隨它就這樣吧,有什麼好掃的,落到哪算哪。這個就叫做「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這個意思。

所以大家悟一下。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也,實相這個東西如此難以把握,可是怎麼也逃避不開,在這樣的情況下只好什麼呢,不知道怎麼去表達怎麼去描述它,不得已強名實相。其實我們現在,特別是居士同修們覺得說,那你說了這麼多怎麼這麼個狀態,怎麼才能入得進去呢?你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得正在進行時的時候,也不考慮我也不考慮佛,也不考慮世間也不考慮煩惱。只要一念相應念念相應,一個妄想都插不進來的時候,你就剛才費了這麼老勁兒講了半天,你都搞不明白,但是只要你念到那個狀態,你就得了那個法,就住到那個法中了,就這麼簡單。這就叫「吾人現前一念心性」,當體就是諸法實相。

那麼這麼抽像的法呀,如果滑落到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話,基本都被虛相埋沒了,就發現不了。所以大家看,說一切法皆是實相,可是呢,這裡佛法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如果說沒有釋迦牟尼佛講,把這個實相,這個一切法的真實狀態用佛法來做一個系統的表達的話,我們是無從得知的,大家要曉得。所以後面的這一段話,這個你要聽道理的話就更生澀了,就開始講在佛法的這個深邃的體系中,最崇高的專業的名相裡面,它是怎麼來表達實相的。這些實相的名詞概念,有的我們讀經的時候肯定都讀過了,很可能就這麼一讀讀過去了,你也搞不清楚它講的什麼。

那現在我們先在講這段之前,解釋幾組名詞概念。第一個,三身。身體的身,每一尊佛都有三個身,第一個叫法身,清淨法身遍一切處的,這個就是指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每一尊佛都是這一個法身,週遍一切的。第二個叫報身,由於六度萬行修行圓滿了,那麼整個這個身形修得最極莊嚴清淨,這就叫實報莊嚴身。但是我們是看不見的,像觀音菩薩可以看見佛的實報莊嚴身,我們看不見。第三個叫做應化身,哪兒有因緣了趕緊就變成一個色身。如果人道來了,他就變成人;如果鬼道去了,他就真的當鬼;下了地獄,他就陪著他們一起炸油鍋,這就叫做應化身,千百億化身。這是佛的三身。大家先了解一下。

還有第二個概念,就叫四土,四種國土。法身住的國土就叫常寂光土,這個土不會壞,永遠是清淨的,光明週遍的,這麼個描繪,所以叫常寂光。那麼像這個報身住的就是實報莊嚴土。這個我們粗略地了解一下,羅漢住的就叫這個方便有餘土。像我們現在住的在凡聖同居土,但是因為我們住在虛相中,待會兒講的時候還用不著這個凡聖同居,只能用到法身,報身,還有常寂光土。這是一組名詞大家了解一下。

再一個就是有兩個名詞,大家看到下面有一個性德和修德的問題,本性的性,道德的德。我們先聽一下,這個性德和修德是個什麼概念呢?性德就是我們本具的,每個人本來就是佛,都能成佛,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這個就叫性德。你本具的這個功德,你一定是原來就是,本來就是佛。什麼叫做修德呢,你不修你這個德永遠得不到,你得從佈施持戒忍辱這樣慢慢一點一點地修,三大阿僧祇劫修圓滿了,真正成佛了,那麼你的修德才把性德給體現出來。所以法師們可能記得,我們前面講到那個六即佛的時候呢,這個性德就指的家裡面有的那個寶藏,雖然在你們家裡面,可是你不知道,挖不出來,到處去要飯。修德就是你把這個寶藏發現了,開始挖,最後拿出來用,全過程就叫修德。這是第三組名詞概念。

第四組是最重要的,因為它不斷地要用,就是兩個字,叫做寂照,寂寞的寂,觀照的照,寂照。寂照是個什麼意思,其實它也是表達我們剛才講的這個實相的,可是它換了一個角度。就像我們現在,大家做過這過實驗,你拿一個瓶子把水裝得滿滿的,半吊子的時候瓶子搖來搖去這個水會動,對不對?你如果用水把瓶子裝滿,你再怎麼搖它都不會動,這個水裝滿的瓶子怎麼搖它也不動就叫做寂的狀態,就叫寂。那麼雖然它不動,什麼物相只要映現在瓶子的時候,它這個瓶子裝的水一下子就把你這個物體給映現出來,馬上就透明你就能透得過去,都能觀得清楚看得見,這就叫做照,這是打比喻。如果從專業的提上來講,天台宗有一個觀法叫做止觀,聽過吧?居士同修。

止觀這個止就是指的寂,這個觀就是指的照。我們剛才講到的比如說常寂光土這個國土,有點物質化的意思,物化的,不是擬人的描繪,它是物化的描繪,這就叫做寂。如果說國土裡面住了一個佛,好像他有圓滿報身,像我們人一樣他是有知覺,有靈動的,這就叫做照。是擬人的感覺,這是國土和佛身而言。那像我們其他的很多概念都在描繪這個寂照。像講到緣起性空,性空就是指它的寂,緣起就是指它的照。我們又有時候講到性相一如,這個性本性就是指它的寂,這個現象界就是指它的照。大體不離這兩個,這個一體兩面的一個描繪方法。那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聽明白,先這麼熱一下,要不然待會兒的這個論文更加的生澀。下面這段話就是要用到這個名相,所以我們先做一個了解,然後再進行貫解。

好,我們這幾個聽明白了,那我們再來回到,你看前面講過說諸法實相,它是要離這個一切虛幻實相的,其實包括實相這個名詞也是虛幻的,剛才講到強名叫做實相。那你現在要用這個,比如說要用寂和照來解釋這個實相,它首先要前提交代給你說,我給你說這個話不是讓你執著我這個話,明白嗎。就是我現在喊一聲是因為什麼呢,大家都在吵,我說,不要吵了,出聲是什麼呀,是為了止聲,就是把大家的聲音給壓住了,這個法堂就寂靜了。但是有的人就說了,你讓我們不要說你怎麼喋喋不休不斷地在說。這就是沒有聽懂這個法,就叫反記了。

所以你看,蕅益大師先在這裡你看說,「實相之體,非寂非照」,就是說雖然我馬上要這麼說了,可是這個說法只是語言的層面,不是它的真實狀態。但是,「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也就是說雖然你不能夠用寂照這個概念來表達,可是呢寂照這個法本身也是實相法的一個表現形式,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它始終是存在的,它的存在當體表的就是真實的狀態。後面這一系列,就是做一個階梯式的,就是從強名的層面,都是強名給大家告訴什麼叫做實相,那麼從強名的層面來一個各種風格的表達吧。

大家來看,這段講的時候就不能太繁瑣了,因為越講你會有可能越糊塗,所以咱們貫下來就行。大家跟緊,如果你一走神的話,可能出去就進不來了,此時正是修行時。來看啊,「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就是說從非照非寂的本位而言,帶著這個照的同時偏向於寂的表達,記住啊,就是帶著擬人的同時偏向於國土物化的表達,就把它叫做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還是這個非寂非照的本位,帶著寂的同時偏向於照的表達,也就是帶著物化的同時偏向於擬人的表達,就叫清淨法身。實際上是一個東西,就是實相。這是從身和土的相對認知而施設的第一層表達。

那我們再來看第二層,「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這是第二層,已經除去國土的層面了,只是說佛身的表達,一個是不動身就叫法身,那麼它是從雖然有照,它是側重於寂的表達,強名法身。一個叫莊嚴身,雖然是不動,可是它還有智慧觀照的形容,就叫做報身,強名報身。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他其實就是用寂照來配這個佛身和國土,百般地描繪就是為了說明實相無相,實相有很多相,就為了說明這個。

那下面開始就是只立足於寂照,沒有照寂了啊,一定要盯緊,這個差別相很大。他只說寂照就是說,他立足於寂而側重於擬人的表達,差別在於什麼呢,性德和修德了。大家來看,「又性德寂照名法身」,本性的覺性叫做法身。那麼「修德寂照名報身」,因為實報莊嚴的佛,實報莊嚴土的這個實報莊嚴身他是由於功勳足夠了,積攢夠了,圓滿了,才能夠報這個莊嚴身,就是這個莊嚴身的果報才能出現。所以這裡講到的「修德寂照名報身」,這是第三層。

再看第四層,下面就是連性德也給撥開來了,只論修德上面來講了。大家看:「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就是從修德的功勳而言,因緣果滿了,終於可以歇下來了,我成就了呀。那麼好了,這個時候就叫做立足於照,而歇手了就叫寂,主要以寂的表達就叫自受用的報身。就是我自己修成這份家當了,我自己天天在享受這份家當。那麼如果說從修德的積累功勳而言,修德寂照名應化身是什麼呢?就是他觀因緣,哪裡因緣成熟了,他趕緊去示現,倒駕慈航,應九法界的因緣,去給人家需要什麼身就給現個什麼身,這就叫做應化身。

就像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你看,就講來講去我們天天聽的,清淨法身,常寂光土,實報莊嚴身,這個千百億化身,什麼性德什麼修德,等等這一切,萬變不離其宗,全部是諸法實相,沒有離開。所以大家有時候總,特別是居士同修會問,說誦《金剛經》功德大嗎,說大。說聽說誦《地藏經》這個(功德)更大,說好,大,你就誦吧。過一會兒又說《普門品》才是跟觀音菩薩相應,就來來迴迴這樣地繞。可是大家知道嗎,繞來繞去,一切大乘經典就這一點根本法,諸法實相,離不開這個。你就把黃金做成任何物品,它就是個金而已。所以看,這一段這樣一系列地貫下來,這一段他是從立文字的對待上來講,告訴我們說,這不是前面講到了,諸法實相是一個什麼相呀,就給你講了這麼多。

其實還可以有更多方便的表現形式,不僅僅立的這些文字。但是因為這些文字就代表佛法裡面的基本名相和通常的表達,所以他運用了這麼一套闡述體系。但是雖然用的是佛法的闡述體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還要什麼呢,立起來,還要把它破掉。

所以後面緊接著,大家看,「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就給你雖然講了這麼多,講來講去,不管說講寂也罷,照也罷,講佛身也罷,講國土也罷,講性德也罷,講修德也罷,其實它還是一個東西,就是實相。所以為什麼說,這麼多不二無非實相,因為實相就叫不二法門。

居士同修們,能聽明白嗎?聽不明白,再打個比方吧。我們有時候恭敬心不夠,就對僧寶生不起來信心,這個我要批評大家了,有時候慢慢就成了二寶居士了。我給大家講,什麼叫做不二法,怎麼講呢,好比咱們說普陀山,我就聽到有的居士同修,那會兒我就呵斥他。他給我講呢,他用淺見的凡夫心描繪出來以後,他說普陀山不好,為什麼?他說普陀山呀,師父們,這不是以前有的說佛靈僧不靈嘛。說師父們修行都一般,說大家都在廟裡面做做事情,然後說,後來總結了一句說,普陀山了了生死的人能住,就是已經成了聖人了,和不了生死的人能住,就是完全沒有道心的,說這兩種人能住,只有想了生死的住不了。什麼意思,就是說好像我們道風不好。

今天我給大家講,這是不解風情的一種凡夫心的淺見,知道吧。如果今天就著這個不二法給你講一下,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個法是說的最正確的,為什麼,他給你講法你沒聽明白,為什麼,因為了了生死和不想了生死其實就是一回事,知道吧。生死是怎麼了的呢,不了了之的。你有生死可了,就說明你還生在生死,你有解脫涅槃可得,還是依然說明你生在生死。所以你再往深了悟,什麼叫做不二法呀,你的凡夫心對待法就說,一種是修行很好的,已經了生死了,還有一種是修行特別不好的,根本就不想著了生死。實際上,了了生死就是生死本不可得,知道嗎,這就叫不二法門。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生死即涅槃,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那會兒也覺得自己,剛剛開始相信淨土法門了,要念佛了生脫死,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有一次是什麼法務來著,還是到廣州吧,講經,去到雲門寺去參學,去轉轉,一塊兒我們的同班同學,他帶去雲門寺。那會兒這個有老和尚佛源長老還在,還有很多法師。我去了也想表達一下自己的修行好,說我終於明白了我要了生脫死了,我有了道心了。結果人家禪師就把我呵斥了一句說,你看你,說我這個同修把我害死了,說你本來沒有這個事,他非得把個生死給了你。所以大家要聽明白,再不敢亂說了。這個普陀山這金剛道場如如不動,知道吧,既不斷妄想,也不求佛道,這才叫真正的道,知道吧,這才叫絕學無為一道人,不斷妄想不求真。現在我們為什麼說了,就是為說什麼叫不二法。很多一個法,我們全把它分成兩個法,所以就理解不了這個,什麼叫做即一切相,離一切法,就理解不了。

那麼這麼多的講解,前面都是提的文字,我們這麼一聽兩聽三聽,最後就會把這個文字又給聽出來執著了,所以最後為了說,包括我講這麼多,也是不能夠執著的,又說了一句叫做什麼呢,「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還是讓你不要去說它有,還不要說它無,也不要說它對,也不要說它錯。這就叫本來面目,徹底一切法都不立,所以實相又叫做畢竟空。你看,就把所有的萬事萬相收成佛法之相,再把佛法的名詞之相收到一個實相,強名實相,最後把這個實相也給它連根砍掉。所以禪宗的參話頭,參得一法代替萬法,念佛念得一念收萬念,全是為了入這個實相,大家要了解。

那既然是這個實相把它收絕了以後,還得往開了展呀,對不對?一切法既然是實相,它怎麼個實法呢。後面開始話鋒就轉了,大家來看,「是故舉體」,就是所以說,當體如果要給大家示現,給大家明示這個實相的本體,它是怎麼個狀態嗎,什麼叫做實相,你給我看看呀。好,給大家看啊,「是故舉體作依作正」,就是作十方國土的依報,作十法界凡聖眾生的正報,就是這些法。「作法作報」,做清淨法身也罷,作圓滿報身也罷。「作自作他」,就是指的我們自己,然後有了,有我相才有眾生相嘛,自相和他相,所有的這一切相舉體皆是實相。不僅僅如此,後面更加講了,這就開始輻射了,大家看:「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大家看,這就說,乃至能說的,說這部經的什麼呢,能說的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說什麼呢,所說的阿彌陀佛。能度所度,能度的諸佛菩薩;所度的六道眾生。能信所信,能信的智慧;所信的法門。能願所願,就是我們能發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所願的西方極樂世界。能持是指的我們身口意三業,要麼憶佛念佛,要麼拜佛;所持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能讚就是《彌陀經》裡面出廣長舌的六方諸佛,能讚的諸佛;所讚,所讚的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法門殊勝。種種諸如此類,無非全體當體都是實相。大家看,這就叫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如果再進一步地,祖師沒說,我們這裡擴展一下,就包括我們生死輪迴,投胎轉世,這輩子皈依三寶,乃至諸位法師出家為僧,受持重戒,住持道場,常住發心,守殿堂,行雲水,上早晚課,所有的這一切全部當體就是實相法,沒有二法。包括我們每天做這個經懺超度佛事,全是實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一切法都能夠修,一切法皆是佛法。《中論》裡面講到了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因為有空義,一切法才得成,能夠成立,沒有這個空,一切法都不成。因為有實相,一切法才能成。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輪迴,也是因為有實相,否則我們都輪迴不了,知道吧。我們將來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因為有實相,否則我們也往生不了。我們再乘願再來度化眾生,還是因為有實相,否則我們就結不上這個緣,這就叫實相。所以最後說白了,就是告訴大家,不僅諸法實相是實相,一切法皆是實相,不僅僅一切法皆是實相諸法,連諸法實相還是實相諸法。就這麼個意思,聽起來跟文字遊戲一樣,實際上是文字般若。那好,這一段就講到這裡。

為什麼盡量避免拆開講呢,一氣貫下來,就是防止這個繁言亂心,因為深的法能講淺了才容易懂,快講;淺的法能發揮深了才能入得進去,這也是一個慣式。所以特別是這一段也比較理性,可能實在聽得大家幹得已經,下面要就一口水了,就是第三個明宗了。明宗就開始講到我們的信仰,講到我們的宗教情懷。

大家來看,這裡「第三明宗」,講到「宗是修行要徑,會體樞機」就是說,你雖然給我講這個實相法,講了這麼好,我怎麼才能證到這個實相法,怎麼才能夠修成功呢?就要掌握這個宗旨,他給你設一條路。既然這個真理就在,怎麼達到這個真理,那太多了,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講這個。可是我們現在講《彌陀經》,它得有一個提綱挈領的訣竅,否則的話,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大家來看,「而萬行之綱領也」,就是講到這個修行要徑,「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故體後應須辨宗」。就是說,講完了這個體,應該再講一下這個明宗了。

大家看,「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關於信願行的三資糧,諸位大德,這是淨土的正因,也不是說哪一位祖師他非得獨特地總結出來,或者說我們說大家都是人云亦云,跟風才跟成一片。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資糧,就是你得相信有極樂世界,發願往生西方,最後從一天到盡形壽執持名號,就這三樣東西。所以說我們現在往生淨土呀,這個法門,我們開始邁入這個法,就這三個條件。你不能夠多,因為佛說的就這麼多,你也不能夠少,少了就不可以。既不能少,也不能多。就是佛說過的,我們依教奉行。佛沒有講的,不能夠給它添磚加瓦,特別是居士同修出去跟別人分享的時候,絕不可以如此。

這個信願行呀,全是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流淌出來的密義,就是每一部經典,每一次講淨土,都繞不開這三資糧法。你看,我大概地說一下,就是說信願行,它是貫穿在淨土經論的各個角落裡邊,不會亂的。你看我們學習這個淨土三經,大家都知道,淨土三經是《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彌陀經》,「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就是表的信,就是說信的;《無量壽經》裡面四十八願度眾生就是說願的;《觀無量壽經》裡面十六種妙觀就是講行的,就不會亂。如果再把行願品和圓通章這加進去,叫做淨土五經。這個淨土五經裡面,那麼淨土三經就屬於表信的,普賢行願品就是表願的,念佛圓通章,憶佛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這就是表行的。

印祖說了,圓通章是淨土一門修行的最上開示,還是表信願行。四十八願裡面有一個核心願,叫做十念必生願,裡面的內容就是什麼呢:設我得佛,若有眾生,第一個條件,至心信樂,它就是講信的;欲生我國,就是講願的;乃至十念,就是講行的;信願行具足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看我們每次讀到《佛說阿彌陀經》,講到這個聞法眾,說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然後長老舍利弗怎麼怎麼,並諸菩薩摩訶薩,第一尊是誰呀,文殊師利法王子,因為淨土太難信了,只有大智文殊師利能夠當下承擔,就是表信的,知道吧。阿逸多菩薩,這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在我們這兒龍華樹下成佛,他還得把這個淨土法門傳承到那會兒,所以他就是表願的。這個乾陀訶提菩薩和常精進菩薩,乾陀訶提叫不休息,常精進,大家聯想一下,為什麼後面講到執持名號,就是表這個行的。

所以一切的淨土教法橫說豎說,反說正說,都離不開我們下一講要開始講的,明宗的最根本,以信願持名為修行宗要。

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阿彌陀佛。感恩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