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

今天我們《彌陀要解》的第十九課。最近好多人都走了好像,人家說傳喜訊,最近死訊傳的比較多。說中央電視台有一個主持人叫李詠,五十歲,走了。然後他的媳婦說,哎呀,永失真愛。這個一念情見,難怪祖師爺們講到說,千百劫就是這一念在纏繞,說永失真愛。金庸老先生也走了,他有一句名言叫說:人一輩子熱鬧一場,悄然離去。那我們遼寧的一個大德老和尚,叫上照下元老和尚也圓寂了,這幾乎就是在就這幾天,那我們說老和尚捨報歸西,色身融入法界。

所以人一輩子生死之際,真的是看你也是往哪一條道上會。剛好傳老還應景,傳印長老,他還寫了一個詞牌,有幾句,我給大家念一下,正好應這段時間的這個「走了」的風氣吧。他說,「秋風來,黃葉飄」,他春夏秋冬都寫過,摘出來秋天正好是我們這個季節,「請君詳看黃泉道,半是老年半是少。終得英雄功蓋世,終是萋萋野草伴荒郊。」最後不過就是一個墳堆,「人生如戲劇。身後唯業報。冷眼輕覷破,不值一聲笑。」

傳老確實是也有修,真的是有才,填了這個詞特別美,摘一段,供養大家。所以這就是生死。我們身為道人,對生死也是,你要麼就是怕死。因為死了要輪迴,是真的怕墮地獄,那也能成道。要麼你就真是丈夫就不怕死,因為沒有死,死不了的。你這個業力在,你是死不乾淨的,那藉機正好上道,也能成就。就怕這種,我自己捫心,說是修道又很怕死,所以就這樣夾在中間,兩頭都靠不上,這可就不能叫做真為生死。

各位法師,我們上一講正好講到三十四頁,說捨去現前的一念無量光壽心,哪裡有阿彌陀佛的名號,離卻阿彌陀佛的名號,怎麼來證這個無量光壽之心。所以就是從理上也罷,事上也罷,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都做了一個了解,甚至是一個實驗。也就是說我們所聽到的這些理,無量光壽,就這個道理,它不是說光我們遠推在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本具,在現實生活中,當下就是存在這樣的,就是這個境界。只是我們現在發現不了,現前不了,所以才需要有這個無量光壽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來徹證,來讓他顯現。這裡蕅益大師說「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當然這裡只是講到的說,我們說本師用這個無量光,把他設的所有的這個法都攝在其中。其實不僅僅是無量光無量壽,願也是無量的。這四十八願就是針對我們娑婆世界的習性,眾生的這個人道的習性,是釋迦牟尼佛精挑細選出來的。阿彌陀佛向針對九法界的眾生設的願,那也是無量的。國土的依正莊嚴也是無量的,因為我們這兒有地有水有房有樹,所以極樂世界才說這個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寶樓閣。

他方國土裡邊,有的人家沒這回事兒,但是他也要弘揚這個淨土的依正莊嚴法,那就另當別論了,不可思議,也是無量的。身,阿彌陀佛的現身,土,極樂世界的國土,也是無量的。我們念一念,就有一個阿彌陀佛,一個極樂世界現。念念念就有念念現,也是無量的。所以不管是攝受接引眾生,眾生往生,極樂的法門,成就的眾生,神通妙用,威德感召等等這些,其實都是無量的。那麼極樂世界的整個法界,它就是一個無量的內涵,就是體現了凡夫不是能夠能解能悟的這樣一個境界,但是也是我們可以現前拿過來吃的境界。

什麼叫做無量呢?無量就是一量。《華嚴經》裡面有叫「一多相即,圓融無礙」。再怎麼無量,你也可以把它攝成為一量,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搞定了。所以說「願深思之。願深思之」。

我們來看,下面開始就是「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十劫,蕅益大師這裡講到「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阿彌陀佛怎麼成就的。我們看《悲華經》裡面說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阿彌陀佛亦復如是。《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說,在定光佛前面有五十三尊佛,定光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師,我們常知道的,叫燃燈佛。五十三尊佛前,有一個世自在王佛的時候呢,國王出家的法藏比丘,所以說的現在的阿彌陀佛,這是教主成就。

在《法華經》裡面,大家也讀了,有一個大通智勝如來的時候,有十六個王子出家,修梵行,勤求菩提,佛滅度以後,完全是全身心地受持《妙法蓮華經》,後來都成佛了。十六王子裡邊,第九王子就是阿彌陀佛。在《悲華經》裡面講到阿彌陀佛過去無量劫前,是一個轉輪聖王,叫無諍念。

由於他供養寶藏如來的時候發願了,希望他的國土成佛的時候清淨,後來就給他授記說,將來在西方作佛,國土名叫安樂,也是這個極樂世界。在《賢劫經》裡面講到說,雲雷吼如來的時候,有王子叫淨福報眾音,由供養佛而發起的這個上求下化,也是成的阿彌陀佛。在空王佛的時候,有四個比丘,還不是修的比較好,煩惱覆心,每天都煩煩惱惱的,空王佛教他們修這個觀佛三昧。阿彌陀佛就是當時的第三位比丘所成之佛。等等諸如此類,在經典裡面,不能勝舉。

那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到說,一生一世,只能夠好像圓滿一個環節,生生世世,我們說的無量劫,才成就的無量光壽。累劫的勤苦就是為了眾生能夠即生成佛。所以大家看看,還哪裡有這樣的佛,再沒有這樣的第二尊佛了。所以我們想想生生世世的這種發願呀,禪修呀,講法呀,思惟呀等等,你說這麼勤苦積累起來,這就叫通途修法。通途的之難。通途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必須按部就班。你看為什麼在《華嚴經》裡面講到「初發心即成正覺」,初發心即成正覺,但是他沒有證呀,沒有徹底覺呀。那為什麼能說初發心即成正覺呢?這也有一種授記的節奏在裡邊。

就是說你這個初發的一念心起來了,菩提心起來了,那麼就說明你的佛已經將要成在那兒了。但是怎麼成呢?就這麼成。所以為什麼佛你看能夠授記啊,他能夠把你當下的一念心發起來的時候,在哪時哪刻哪劫成佛,度多少眾生,正法度多少年,末法時代多少年,等等就諸如此類,能給你說得完全清清楚楚。為什麼?一目瞭然。就憑現前一念的發心,他就能夠授記這個節奏。但是大家要知道,他沒有主動權,靠著豎出三界,只能夠按部就班地修。包括你裡面所謂的發了心,精進勇猛了,也在這個按部就班之中,所以佛才有授記的功德。在《法華經》裡面不斷地授記,連這個五百菩薩也給授記,提婆達多也給授記。為什麼?只要一起緣就必定成佛。

但是極樂世界的這個修法,他是徹底的一個大改革,大創新,就讓你一往生就有主動權,一主動必定一生成佛。這才叫做於今十劫的功德,就為了這十劫的時間,是為了表這個法,往生法。不是說累劫勤苦法。

所以大家來看,後面講到說,這就講到說既然說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那這裡邊有一個關鍵詞就是成佛的成,到底怎麼成?又有法身又有報身又有化身,怎麼個成法?又說於今十劫,到底怎麼劫?為什麼有這個時間段?蕅益大師把這裡做了一個會通,大家來看一下。

然法身無成無不成不應論劫」,就是法身佛他是無始無終不可思議的,我們常說既然是現前當體的話,他當體就在,你怎麼能說他不成呢?可是法身無相,你又怎麼說他是成呢?所以法身佛是無成無不成,不能夠論什麼十劫不十劫的,不在這個法上論。

但是「報身因圓果滿名成應身為物示生名成這個報身,他是由因到果圓滿了以後,所以能夠說成。應化身,你比如說釋迦牟尼佛為了我們娑婆世界,所以才示現的八相成道,也可以叫成。這是從理和事的角度說到,有的能夠說成,但是有的又說不成。

下面開始又從什麼呢?事和理的角度,上面講的法身是理,報身和化身是從事上講的。下面又是法身是從事上講的,報身和化身又從理上講的,所以大家來看。

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雖然法身是現成的,不動的,但是你不去修,法身顯現不了,見不到法身,那你只有說這個修德圓滿了,這個性德才顯現,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說是成,是成的。就像黃金,金子在礦裡邊,你不去提煉,你見不到這個金,那麼黃金提煉出來了,你也可以說,哎呀,這個黃金出現了,是能成的。

但是,「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雖然前面講的說,報身是好像因圓果滿了,成就的報身佛。但是怎麼修成的呢?就跟大鏡子一樣,還是把它的塵埃,無明這個給去掉以後,大鏡子顯現出來的,不是新得來的。所謂的狂心歇即菩提,不是從外得來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那麼報身也不能論成。應化身也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一直在,是你有水了有機感出來了,他才應現來度化,所以這個月亮你也不能說它是後成的。所以從這點來講,報身和應身也不能論成或者不成,不應論劫。

這是蕅益大師這段話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從圓融的知見上來,法報化三身都怎麼樣呢?也可以說是成,從事上而言,也可以說是本有不成,從理上來說。這是這段話的意思,我們貫一下,特別是教理貫一下就可以了。

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

這個上面,就把佛佛道同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特別格外,又把他這樣講了一遍。大家來看,這裡講到的本跡,本跡,什麼是本跡呢?好在咱們真的是天台宗的道場,大家一直在讀誦法華,這些名詞基本上都是《法華經》裡邊的,本門和跡門。本,就是早已經成佛了,早已經成正覺了;跡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示現。所以你看《法華經》裡面有個叫做開跡顯本,開權顯實,就是說的這個道理,本末上說。在《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裡邊講到,釋迦牟尼佛他自己說的,說他已經在塵點劫前早已經成佛。塵點劫,三千大千世界磨成微塵,過一個國土撒一顆微塵,就這麼長的時間,人家已經就成佛了。這一期說看見生老病死,出了王宮,示現的出家,自己剃度,後來在金剛道場這個成就了,菩提樹下成佛。這是什麼呢?叫跡門示現。給你示現了一個痕跡,說我成佛了,演一場戲。

我們講到這裡有時候也會疑惑,我常說到那些法呀,我做一種猜想啊,你說既然佛稱為法界身,那諸位法師,你說法界身,那如果說他一旦成佛以後,那他無數次無邊無量的國土中,曾經無數次的輪迴身,他是怎麼樣的一種功德呢?像我們這一世輪迴到這個娑婆世界,中國的普陀名山。

那假如果我們不管他,比如說往生到極樂世界,快點成。或者說你不願意修淨土法門,你就要生生世世地累劫勤苦地去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也行。當我們成佛的時候,這一世,不知道是個什麼角色。因為已經遍知了,遍知了當然要遍到我們此生此世,他還在法界,是法住法位,還在這個時空的本位中,有這個烙印。所以有時候你說這個應化應化,示現示現,他怎麼示現呢?你說他是佛菩薩再來嘛,他確實是再來呀,可是你說他是再來嘛,他只不過還是曾經的輪迴。你說他是示現嘛,他真的就是示現,示現是人他就真的是個人。示現是個鬼,他就真的要到鬼。

但是他雖然是個人,雖然是個鬼,他已經連成一片了,正遍知,覺行圓滿。所以這真的這個法,不可思,不可說,不可議,是真是不可說的。佛設教呀,就是依著我們能夠夠得著的這個份兒上的思惟,讓我們做到能夠做得到的奉行,依教奉行,去行持,就可以了。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明瞭,你說我們有時候想想說佛法佛法,好像要講清楚說明白,你什麼能講清楚呢?我覺得某種意義上,就是什麼時候你明白說,根本不是講清楚的,是你信清楚的,修清楚的,這才算知道點佛法。

所以你看有時候他們說,剛開始學佛喜歡口出狂言,慢慢地就開始生慚愧心,不敢亂說亂道了,最後發現完全是啞口無言,也是這個道理,不可說。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沒辦法猜測呀。包括說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就是他這一期的示現而言的,他也早已經成佛了,只不過於今十劫在極樂世界成佛,這也是他一期的示現。就為了設置這麼一個,最容易得道的,最容易得度的直通關口,最簡捷明快。所以才有這成佛於今十劫的一場示現。

那我們來看,這是說「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就是一成的時候,已經人家圓成,應身報身法身圓滿顯現,同步顯現。那麼現在所謂的這個成,是從又不能說是成,又不能說是不成的上面,方便善巧地而論成也。

特別是後面「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為什麼告訴我們說,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了呢?這個用意在哪裡呢?一個說阿彌陀佛正在成佛才十劫,十劫。你看這裡講到說「時正未央」什麼意思?未央就是說,前面所說的阿彌陀佛正在說法呀,還沒到一半兒,馬上就要進入這個,正在興頭上,馬上就,央就是中央的意思,還沒到這個正中間,馬上就要到正中間了,那麼讓我們說正好趕緊往生,所以說於今十劫。

另外又要顯說,已經十劫了,已經有多少人多少眾生早已經往生了。我們上次講到,我們曾經的同修道友,六親眷屬,上師三寶等等都已經往生了,那我們還等什麼呢?所以說:「時正未央。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意在於此。這是承上。

下面又說了:「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就是往生的人又多,而且很容易,你不要落下,已經落下了數次,這一生再不能落下了。所以說於今十劫,這是這一段。

我們再往下看,經文:「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術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那這就講到,先是講阿彌陀佛為主,我們常聽到說主伴互為才唯資大法,一佛出世千佛護持。那當然極樂世界也有這樣的情形,所以叫眷屬成就。我們身為三寶,領眾修行,也是要修這個眷屬成就這個法。這個法在現在我們漢地比較弱。說實在的,另外的人家的這個弘傳中比較強,在我們漢地比較弱,就是這個眷屬,因為漢地因為禪宗比較隨緣,隨緣自在,沒有在這上面刻意地從菩提心呀,攝受眾生上面特別的強調。

實際上呀,教化弟子,咱們都稱之為宗教士。教化弟子在緣起中就很重要,特別是僧本位。為什麼要以法緣為增上呢?就是我們交往內容中,都是為了增長福慧盡力而為的。否則,將來成佛也有麻煩,就是我們成佛了也有麻煩。你看釋迦牟尼佛還有漏,漏下一個提婆達多,沒把他帶上道。所以說,我們首先去教化這個眾生,一定要讓他上道,要把他放在道上。我再再地說了,不是交朋友,不是講交情,不是人情世故,否則我們將來就是障緣,不是護法。

雖然看上去這一生,這一世,這一會兒,好像關係不錯,但是全部變成冤親債主。唯有就是緣在這個法上,那麼這就叫眷屬。真正的眷屬修成就了,不要理他了,自然而然到點就來,該護持就護持,該護什麼就護什麼,該成就什麼法就成就什麼法。這叫主伴互為。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之,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就是這個道理。成就,眷屬成就。

當然,也有的大德也比較例外。有的大德他就放一個什麼呢,比如他挑一個侍者,或者說這個弟子,他找一個老給他挑刺兒,逆反心理強的。為什麼呢?他為了成就自己用功。當然也有這樣的法,正反面都是圓融的。

那麼這裡講到的極樂世界,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菩薩也是。可是大家有一點,淨土法門,他是純大乘種性的。我們已經在在的給大家提示過,說羅漢,辟支佛,憑自己的力量生極樂世界都沒門兒的,沒有門。為什麼這裡用聲聞弟子?在《往生論》裡面也講到說「女人及根缺」,女眾,還有這個六根不具的,另外就是「二乘種不生」,二乘種性生不到極樂世界,他沒份兒的。但是為什麼這裡還說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呢?大家來看蕅益大師的解釋。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這個沒有問題的。如果你,他方就是除了娑婆世界,還有十方國土裡邊,是定性的聲聞。佛在經典裡面呵斥,說這個聲聞叫「焦芽敗種」。焦芽什麼意思?敗種就是雖然你這個麥子是個種子,可是已經被水煮過了,火烤過了,生不出來糧食,長不出來苗了,這叫焦芽敗種。

為什麼?他定性二乘,就是已經,雖然斷了見思煩惱,但是他坐在這個化城裡邊,不願意成佛,這也是真事。「飲三昧酒,墮無為坑」,這就叫決定的二乘種性。所以無緣淨土,他不肯念佛。他連他方國土,絕不相信有他方國土,也不相信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還有十方諸佛,不信這一套。所以說不得生彼。但是還有一些是屬於什麼情況呢?

若先習小行,臨終迴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佛順機說法,令斷見思,故名羅漢。」你看,這裡講的這個法是什麼呢?他過去世有這個修行習氣,修小乘法的習氣。但是他又有大乘的種性,所以他修這個小乘法,等於說是什麼呢?就是說繞了點彎路,憑自己的力量繞了點彎路。然後,又把這個大乘種性的善根給顯現出來了。所以呢,臨終迴向菩提,就是回小向大了,求生西方成功了,這一類往生的眾生,佛會依著他曾經修過的法門,給他講一講,什麼所謂的順機說法,讓他把見思煩惱頓斷。

所以,我們發現,這裡所謂的羅漢,不是從種性上和法門上,而是從斷煩惱的層面上,說他屬於跟羅漢一個級別,是這麼個意思。不是真的羅漢,實際上是菩薩,不是聲聞。只是說,已經,你看說「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就是跟菩薩行門裡邊,別教裡面的七住的這個層面同步了,見思煩惱已經斷乾淨了,配得上跟羅漢一個水平了。所以這裡才叫做「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但是,人家現在已經聽阿彌陀佛的名號,信願往生了。那麼屬於什麼呢?別圓二教所攝的機了,不是在藏通裡邊論。因為藏通裡邊,從來不講說他方國土無量這個諸佛的事。聽都沒聽過他方的佛名,在藏通教裡邊,是這個意思。

當然,這些聖弟子,也是彌陀的願力來的。阿彌陀佛在發願的時候就說了嘛,他的這個國中裡邊的聲聞弟子,如果有能數得清的,哪怕是說三千大千,所有世界眾生,凡夫眾生都成了辟支佛,一百劫,一千劫的時間去數,能數得過來,他就不成佛。就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前面講到說,皆是大比丘僧,大阿羅漢,稀有難得。在極樂世界,不用剃頭髮,人人皆是真大比丘。大家設想這個法境。

所以,從這一段的這種講解中,我們要咬定一個事情,就是淨土法門是大乘終極之門,確實大乘小乘不可同日而語的。這個自力和他力的這種無法逾越的大差別功德,是我們有時候,你根本就修著修著就忘記了。大乘,確實是大乘。

你看,我們自己修行,想想啊,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歷。你看,有時候開示開示說,從因緣中,要不斷地一點一點的過,一點一點的看破,一次一次的放下,經過這個滄桑,迴首時才,盡這樣的類似於雞湯這種的所謂開示吧。確實有時候也是如此,包括我自己,你看最近我就有一個心得,也在反思。

因為現在回來法務,我以為回普陀山能換個活法,結果還是這個活法,法務越來越多。法務越來越多,還有事務,那沒有辦法。沒有辦法,這個境界逼過來的時候,你不自在了,你只能用佛法。用佛法的時候,想想我也是在北京,也學了幾天中觀,說般若波羅蜜,也嘗試著使用使用。誒,還真靈,現前就是能夠得清涼。你各種因緣過來的時候,你得一樣一樣的處理,那麼你的這個心比較小,你撐不住,就會受逼迫之苦。你受這個苦受不了,你只能有這個佛法來對治,那就確實起作用,能把你的心撐大。能慢慢,一件一件的,反正就這樣,在這個因緣中,所謂的任運、隨緣、一點一點的自在。這是真實不虛的,真的有這個功夫,也能上得了這個道。

但是他有一個什麼後遺症,好像說一點一點撐大,今天又過了一關,增了功夫,好像。實際上是什麼呀,就跟一塊錢一塊錢去攢錢一樣。貌似積功累德,可是我們要知道,不能跟信願之財,這個財,這個攢的錢相提並論。也就是說,我們靠往生所賺來的這個功德法財,他是靠繼承的,大家知道嗎?不是靠我們自己賺得那點死工資的。靠繼承大富長者的萬貫遺產,繼承得來的這個大福德資糧。這才叫大乘。所以為什麼說,我們有時候修著修著,修著修著,你每天,你只能在六根門頭去用功嘛,就在現前的這六根門頭去擺弄這點煩惱和菩提嘛,所謂的煩惱和智慧。你這樣往往會上癮,我告訴大家,修行也會上癮。一旦上癮上上上,你就忘卻了我們最後的歸處是在西方淨土。這兩種待遇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為什麼看他一個人有沒有福報,就看他能不能承擔淨土,也是真的。

我們信佛,我們迴首想想,是怎麼走到這一步,說當了和尚修了行?從開始信佛,怎麼起的因緣,修行修不上去,佛想法設法給我們作增上,讓不要退,這都是佛力。我們造業,退的時候,佛憐憫我們。我們犯業障的時候,佛隨順我們,承擔我們。知見上生了執著了,佛要想法設法地讓我們,一點一點地往下放。這都是佛力呀。

實際上,我們這輩子,在這個大輪迴盤中,我們能夠信佛,遇上佛,發願成佛,一切的增上全憑佛,沒有自己的力量,大家知道吧。但是我們現在還全在信自己,不信佛。越修,覺得自己越信自己能行。可是,能行,確實能行,但是臨終的時候恐怕就不行了。能行是能行,沒到不退,該退的時候,恐怕就不行。所以,一定要把這個相關利害要掌握。為什麼這裡叫做「皆是無邊聲聞弟子」,但是他最後回小向大。

這樣,「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一次的結,就是總結讚歎,是讚歎阿彌陀佛的成就功德莊嚴。這個跟前面的不一樣了。前面的讚歎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說是這個水鳥樹林也好,無情也好,依報的莊嚴。這裡開始是讚歎正報的莊嚴。化主,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光壽無量。化伴,也就是教化的弟子,皆是迴心向上的大阿羅漢。菩薩也有這樣的這個莊嚴功德。而且從化的數量上是無量無邊,非算數所能知的莊嚴。所以大家可以設想一下,你說除了教主,羅漢菩薩無量無邊,皆是此等莊嚴。那這個一對比,我們娑婆世界也有羅漢,也有菩薩,但是這個量就太少了,太少了。

你說,我十九的時候晚上,我還跟來的香客們說,非常感謝,在我們的生命過往中,在我們的這個世界的因緣裡,還能遇到還有四大名山,有這樣的住持法道。可是大家想想,有個四大名山已經很了不起了。觀音菩薩隨便通個消息,露個臉,顯個靈,就夠我們受用上千百年,香火養成的這個海天佛國,淨土氣象。你想想,如果周邊無量無邊皆是羅漢菩薩,這時怎麼辦呀?前後左右都是,同行的也是,碰上的也是,常在一起的也是,好久不見了都是,跟你作點對的,有點仇的還是。你想想,在這個法界裡面,這是什麼法界?你能夠忍著不去修行?你能夠忍得住不去念念念三寶?你忍得住,不去念佛念法念僧,說實在的,那得多大的修行,才能忍得住。所以正面也是修,反面也是修。你修也要修,不修也要修。修了就是往佛道上會,不修了就是往法性上顯。就這麼個法境。為什麼能夠圓證三不退?是真的,是真的。

所以,解釋說「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大家看,這「並」是什麼?是阿彌陀佛因中的願,大願大行所成,一成一切成。這個果上所成,是相對因而言的。就是說由於法藏比丘發願,他發的是這個無礙的願,無礙的行,所以他顯現的果,也是成滿了,一現就一切皆現,一行就一切皆行,化成了無量光壽,主伴無量,非算數所能知的這樣一種功德海。

所以說,「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大家看,這個很有意思。說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怎麼個佛菩薩聲聞就各各非自非他?大家想,你比如說就佛而言以這個羅漢為自,菩薩為自,自是他心中的自。怎麼叫他心中的自呢?從佛他心中變現出來,我自以為的羅漢菩薩之相。這是自。那就說明自就不是自,為什麼?是從佛,佛他老人家現前一念心中變現出來的,以為有我的自。那麼他,也是什麼呢?非他之他。他是怎麼來的?阿彌陀佛怎麼呢,也是從羅漢菩薩現前一念自心中所變現出來的他,阿彌陀佛之他。既不是他,也沒有自,所以叫各各非自非他。就佛為自,羅漢菩薩為他。那從佛來講說,雖然是羅漢菩薩是他,也是我自心中變現出來的,不是他啊。就羅漢菩薩為自,佛是他。那麼從羅漢菩薩現前心中變現出來的佛,也不是他,還是自呀。所以叫「非自非他,自他不二」自他不二是什麼呢?就唯有現前一念的妙淨明心,所以才叫做「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你看,「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就是前面所講的所有功德莊嚴,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成就了。一念成就,就成就了一念國土,念念成就,就念念皆是國土。這是這一段解釋。

好,下面我們再看一下這一段小字,這一段又比較重要。

你看,「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初揭示無上因緣。」什麼無上因緣呢?就是後面有說,裡邊都是不退的,還有一生補處的,都數不清。

二特勸淨土殊勝,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那這段話就是明白地告訴大家了,為什麼呢?這一部經典一切的不思議的力用,前面我們講到了,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就是這部經典能在咱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好處,就在下面這一段經文中,作為核心宣說。所以才叫做什麼呢,「全在此二科點示」,「如是等勝異超絕」。也就是淨土法門帶業往生,是一切法門所沒有的。沒有帶業往生這麼一說。然後往生了以後,能夠頓見四土功德,也沒有這樣的好事,所有的國土裡面,出現不了這種的情景。因為有這兩種功德,所以才講到說什麼呀,「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都在這裡面。

大家後面的內容,要認真地去體認一下,銘記在心。其實這一些法呢,如果能夠相應在心中的話,到時候我們往生的這個相續心,是無比堅固的。你不要看修行,一樣的修行,有的人念念念念,念著念著,他還害怕得要命。害怕往生不了,害怕出問題。而且越精進,越修持的,好像時間久了,越害怕出問題。為什麼?其實就是跟禪宗一樣的道理,在此處的腳跟站不穩,沒有這個相續力度。就上一講,我們給大家講到的,一念就能頂萬念,就在這兒頂。好,我們來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這段是經文。這裡講到的阿鞞跋致,我們一般通常就這樣念。我記得我那會兒來普濟寺學功課的時候,也是跟著這麼念。但是有的也說什麼,阿鞞(bēi)跋致,反正各種各樣。就跟「嗡瑪尼貝美吽」,「嗡瑪尼貝美牛」這種差別。很多人喜歡在這上面倒騰一下也可以,讓他們倒騰,我們就從另外的角度來入法。大家來看,後面蕅益大師講的。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我們首先,前面講過說,往生西方,大家一定要記住三個關口。三個關口,我們前面講的,一個是為什麼要往生,二一個是怎麼能夠往生。但是,為什麼往生和怎麼往生,直接相關到說往生後的根本利益怎麼兌現。就是這裡講到的,最起碼的就是不退。是修行人,我們前面已經都給大家講到了退的苦楚,吃足了這個退的苦頭。但是,只要往生者,哪怕你,不管上中下品,乃至下品下生,一入這個淨土,永別退緣。也就是我們永遠再不做這個輕毛菩薩,飛上去,落下來。

那這裡我們從知識上,你看,了解一下蕅益大師說的。如果說位不退的話,就是入聖流了,也就是預入聖流。預入聖流,就是入了我們說的四果裡面的初果,就等於說再不墮凡夫了,永遠不失這個超凡入聖之位了,了了生死了。這叫做位不退。

行不退,就是發心利益眾生了,永遠不墮二乘了,永遠不失菩薩之行了,發大心了。這叫行不退。

念不退,就是念念不退,永遠再不會失去這個中道正念,確證無生法忍。這叫念不退。中道正念才是實相,不能多,不能少。

那麼,這裡講到的「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有一個俗名叫做「老般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切種智。經典裡面常有一個一切種智,就是這個意思。「老般若」就是後得般若。這是叫三不退。

那麼,真正的三不退,我們來看,如果按照咱們的國土裡邊,什麼的情況下到此不退呢?你比如說,從位不退來講,約此土藏教的初果,也就是入預流,通教的見地,第四地,通教裡面的第四地,叫見地,見這個真諦理,也入位不退。從別教來講呢,入初住的發心住,就入位不退了。圓教來講,初信就算位不退。藏通別圓這四種果位裡邊,那麼必須各個教裡面達到這樣的,才叫位不退。

那麼,從行不退來講,大家看,「通菩薩,別十行,圓十信,名行不退。」我們要盯著法本,因為這個教理裡邊我們貫一遍。就是說,通教呢,因為藏教裡已經沒有這個位次了,因為它是小乘嘛,所以通教裡邊必須到第九地菩薩地,才能叫行不退。從別教來講要到什麼呢,要到這個十迴向位,也就是十行。十行,別十行,圓十信,這個名行不退,到了十行以後,十行滿了不是到十迴向嘛,圓教的十信這叫做行不退了。

那麼念不退到什麼地方呢?必須到別教的初地,和圓教的初住,才能夠破無明見法性,這個叫念不退了。這是從咱們這個國土裡邊來講。

但是淨土是什麼樣的,「今淨土五逆十惡」,你說這能比嗎?吭哧吭哧地修,好不容易預入聖流了,還到不了這個地步。但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什麼啊,其實重在後面的話,「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本應該墮到惡道裡邊了,受苦無窮了,臨終的時候遇善知識勸他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想想,幹過什麼事兒,父母親他都敢殺,砸佛像這是輕的,真正的到了佛前了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殺盜淫妄無惡不作,就這樣的人,能夠帶業往生,哪怕說下下品,搭上這個船了,怎麼樣呢,皆得三不退,就即刻跟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持平了。所以為什麼才能夠叫圓證三不退,圓見三身,就在這裡。所以我們說什麼叫做不退轉不退轉呀,不退轉是什麼呢,已經得到的堅固,不會少了,沒有得到的還能進一步拿來,這才叫不退和不轉。也就是說已經得的不會失去了,沒有得到的一定能得到,這叫不退轉,淨土的待遇,皆得不退轉。

但是問題是,再往下看,問題是什麼呢,說「然據教道」,就是說如果啊,就依著我們通常的來講,次第上來講,那麼有個進退之間的所以然呀。咱們講教法次第,在我們這兒也是呀,你當了縣長你不能跟省長比呀,你當了省長你不能跟常委比呀,這是有差別相不能夠籠統的。所以你看說,「然據教道,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就是假如果你是一個具足煩惱的人,那你當然就不是初果的聖人。

「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如果你是個但求自了漢,那麼你當然不能夠自利利他恆常度眾生的菩薩,也是不一樣的。「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就是說,異生性是什麼意思,就是你還沒有見法性。雖然也在修行,只能在,沒有真正的破無明見法身,那麼你是見不到如來的這個中道實相的,還有無明煩惱,這個時候呢就叫異生性,破了無明開始見法身,叫同生性。所以你沒有到念不退,那麼你還屬於異生性,不是同生性,也是不能同日而語的。這是從我們這裡講到的說,然據教道,就是依著我們通常的這個說法,從下到上。

反過來從上到下而言,你看,「又念不退,非復異生。」你已經叫念不退了,已經得了同生性了,那你就不是異生性了。「行不退,非僅見道。」你已經是行不退的菩薩,那你已經發了大心,那你就不是說只見到預流聖果的這個小乘的小果了。「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則成大妄。」如果你是位不退的聖人,那你就不是具足煩惱的人。你看這樣來講,這兩組一說,如果說前一組三句話,那麼下位就不可以超越上位,否則你就是未得說得,成了大妄語了。如果從後一組三句話來講,上位再不可以稱下位之名了,我已經當了省長了我就不叫縣長了,跟你不一樣了,捨去原來的稱呼了。所以說「進步則捨故稱」。但是,「唯極樂同居」是怎麼樣呢?「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只有極樂世界的教法就是怎麼都行。就這麼,就是這樣,你不行的我都行,所以叫一切俱是,我這兒的這些你聽都沒聽過,所以叫一切俱非。所以你說這講到這裡,你說跟禪宗的截斷眾流有什麼差別呢?什麼截斷眾流,什麼涵蓋乾坤,什麼隨波逐浪,不就這個法嗎?一切俱是,一切俱非。

我們再來看,「十方佛土無此名相」,就是聽不到這個道。「無此階位」,就是根本沒有這樣的這種,我們說的這種座次。咱們這兒坐的話肯定是主席在中間,對吧,兩邊兒是副的,再往下往下,但是根本就你就他方國土裡邊就沒有這樣的一個法,連這個法門,「無此法門」,聽都沒聽過這樣的法門。所以大家想想,就只有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就這麼一個奧妙無窮的國土中,才能一切都不按尋常理來。一切尋常根本實現不了的,在他那兒可以實現。就這麼一個,你看,十方佛土裡面,沒有這不思議的法境。但是他得益於哪裡來的呢?「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你看印光法師讚歎說,蕅益大師古佛再來也沒能超過他了,真是如此。

「非心性之極致」,我們現在一起一直此前也給大家講心性,現前一念心性呀,不在內外中間,俱造百界千如。可是大家要知道一念心性可以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是一種什麼狀態啊,就是說,它能夠可以成就一切可以成就的法,還能夠成就一切成就不了的法,這才叫發揮到極致了。我們凡夫的手眼中都是認為說只能成就說,哎呀這都極致了,那就是什麼都能成就嘛!都能,想到的都能成就,這只能說叫做成就可成就的法。這裡的極致就是還可以成就不可成就之法,這才叫極致呀。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是說心性之極致,都是把心性發揮到半吊子了,只能夠相信說常規的法、次第的法,不曉得還能夠發揮這樣絕待的法、超越的法。這才叫把心性發揮到極致了。

也就是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做不到的,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念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彌陀之大願」,就是彌陀的願力無所不攝,無所不能,無所不到位。那你在這樣的一種情境中,你說怎麼能夠出現這樣的名相、這樣的法門、這樣的次第?你說這到了什麼地步,這跟欺負人一樣兒,你說是凡夫吧,他一生就成佛了,補佛位了。你說是一生補處吧,他還是凡夫呀,他一點兒煩惱都沒有斷,還在帶業往生的程度。所以說這個就是心性、持名、願力,就這三要素。這是此前呢是講到這個,針對不退而講的。

下面這句開始呢開始講到針對補處進行的說明了。大家來看,「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如彌勒觀音等。」關於這個一生補處之說,可以說是進一步是深勸往生的,大家要知道。就是說往生到彼國,已經到不退的時候已經夠意思了,還能夠把你推到補處的這個後補佛位。大家知道,後補佛位是什麼意思?等覺嘛。等覺是什麼概念,為什麼要有等覺要有妙覺?等是什麼?無上無等等,正等無異。顧名思義,就是什麼叫做等呢?馬上就要成佛了。這個等覺菩薩跟妙覺佛有一個什麼差別相啊,已經在同一個門檻上了大家知道嗎。就是門檻高低就這一個門檻,但是等覺呢等於說往進邁,妙覺呢是往出走,各站一步,一個是往裡走,一個是往出走,正好裡一步外一步跨在這個門檻上,所以叫等覺。

也就是說我馬上要成佛了,你已經成了往出去度眾生了,但是我進你出的時候,咱們在同一個位次上,這叫等覺和妙覺的差別。那為什麼這裡用一生補處而成就往生呢?其實也是提醒我們,隔生,就是隔一世轉一生呀,對道業的傷害太大了。為什麼說一生補處?因為有三世冤的危險。因為蘇東坡就是五祖戒變的呀,因為這個魯公就是草堂清呀,因為曹操當皇帝以後最後千百年了,就轉到豬那兒去了,當了豬了,就這麼個下場。哪怕你證到什麼呢,哪怕你證到預入聖流了,還要有七番生死呀,諸位大比丘僧,預入聖流還要有七番生死。

再往上修,還要叫一來,還要叫不還,這只不過也是了的分段生死而已,孰重孰輕。所以這裡才明說一生補處即得成佛,就跟釋迦牟尼佛曾經是護明菩薩一樣,就跟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一樣,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所以說如彌勒,觀音菩薩也在極樂世界裡。可是「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實證補處。」而且其數還什麼呢,太多太多非算數所能知,只能夠說你要說呢可以說,你就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說一說吧,就是這樣的一個,這樣的一個意思。好大家來看,「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這是這一段,主要是解釋補處的。

下面開始,「復次」,復次也就是說了嘛,要提出來,既然這部經典呈現出來這樣的功德,大家要知道這部經典的地位能夠持平到什麼層面。大家來看,「復次釋迦一代時教,惟華嚴明一生圓滿。」佛說了一輩子的法,說法四十九年叫做時,講經三百餘會叫做教,成佛了以後,他老人家就這段時間講的這些法,所有的法裡面只有《華嚴經》講到說,一生圓滿成佛的因。那麼一生圓滿成佛的因,可是大家來看,「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

你看,就說講《華嚴經》講到所謂的別教一乘,所謂的大頓之法,所謂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成就了佛果,一生圓滿之因,居然在行願品中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我讓你這麼修修修,修了最後,還是讓你往生西方。而且不僅僅是勸善財童子,華藏世界海眾全部讓他們什麼呢,用這個前九願所積累的功德以第十願普皆迴向,求生淨土。你想想,這就說明什麼?《華嚴經》所最後末後一著呀,意在於跟《彌陀經》講的才持平嘛,他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意思,「華嚴所稟,卻在此經」。

可是也在這兒讚歎了,說哎呀,一個凡夫能夠列位就一生補處能夠坐在一起,這樣的一種這個不可思議的這種提倡,這種法真有此事兒,不可測度。但是呢,「天下古今」,從古至今,天下人呢,「信鮮疑多」,就是相信的太少了,易往而無人。懷疑的太多了,懷疑的太多了。所以這裡蕅益大師說,「辭繁義蝕,餘唯有剖心瀝血而已」。你看看這祖師們的婆心切切,把心肝兒給剖出來,你看見我的熱滾滾在淌血,就是把我掏心掏肺地掏給你告訴你,這就是淨土,勝義法門。

好那我們再往下看。這是這段兒。下面開始了先說了這個極樂的超絕,特別是這一段兒,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非算數所知,那麼特勸大家應該什麼呀: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從開始「如是我聞」,聽到這樣的依正莊嚴,知道這樣的大事因緣。我們這個,這麼難以聽到的消息現在已經被我們聽到了。那麼既然聽到了,大家來看,「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為的什麼呀,如果你不發願往生的話,枉費得聞此經一場。所以大家看到了嗎?「所以者何,得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也就是說前面的圓證三不退呀,圓證三不退,是他所證的境界上的一個橫超待遇。這裡的「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從同行善知識上面的一個橫超待遇,同行善知識。所以大家來看蕅益大師的解釋,「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就是羅漢菩薩,只能夠在這兒來講呢,只能稱之為善人。

「唯補處居因位之極,故云上。其數甚多,故云諸。」也就是說,真正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每天最能親近的多的,你想親近,想怎麼親近就怎麼親近,是這麼多,已經到了因位之極了,叫亞聖,馬上就跟佛一樣了,佛是冠,他是亞,同等的聖,所以叫亞聖。所以叫做故云上,上善。其數甚多,故云諸上,諸上善人。也就是說羅漢菩薩呀,在極樂世界都,哎呀,咱們這兒說一句罪過的話了,都不值一提了,不是重點了。屬於下善人,羅漢。菩薩也只能屬於中善人,只有一生補處的才叫做上善人。如果你的心志再高一點,我跟大家講,如果你的心志再高一點的話,諸上善人就是說,等覺都看不上了,為什麼?

「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一頓飯的功夫,親近他方十萬億佛。大家想想,這裡的諸上善人就是指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隨意親近供養十方諸佛,這才叫究竟圓滿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俱會一處。但是我們也想想,你說供養佛供養佛,娑婆世界也是有佛的國土呀,你就非得這兒說了這麼多極樂世界,說了這麼多往生西方,就是為什麼要有這個差別相呢?蓮邦蓮邦。

蕅益大師後面給大家說明了,我們來看,「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俱會一處,也是從凡聖同居的這個層面而言。那麼對比一下來講,大家來看,「尋常」,也就是說通常我們在說凡聖同居,比如說咱們娑婆世界吧,說凡聖同居的國土,一般是指的什麼呢,是生在佛前佛後的了,不是在佛出世的時候。佛前佛後,那麼通常凡聖同居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大家來看,「由實聖過去有漏業」,就是說,比如說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所謂的聖,是有怎樣的一種聖,一個是真實在修行,正是在修行途中,由過去的有漏業拽著他還離不開凡聖同居,還停留在凡聖同居,見思煩惱沒有斷,是由業給拽在這兒的,這也算是聖,因為他已經證到聖位了,沒有斷乾淨。

第二個「權聖大慈悲願」,咱們這兒的聖人,還有三個國土,常寂光、實報莊嚴和方便有餘土,示現來咱們國土裡邊,這是由願來的,由願力把他拽在這兒的,所謂的感應道交。「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所以我們才說,娑婆世界也叫凡聖同居土,跟極樂世界是一樣的,都號稱凡聖同居。

可是差別在哪裡呢,大家來看,「至實聖灰身」,就是真正修到預流的,慢慢兒能證到阿羅漢了,他就要怎麼啊,走,不陪你玩兒了。羅漢不是有一個叫做灰身滅智嘛,就是他要涅槃,捨報,要走,他不以聖的身份跟你凡同居在這兒了,他要走了,要分居了。所以說「至實聖灰身」。「權聖機盡」,就是雖然他是大悲示現來的,可是他所度化的眾生已經度光了呀,機緣沒有了,他就待不住了,感應沒有了,他這個度化眾生這個度化之道也要熄滅了,所以叫做「權聖機盡」。便要怎麼樣?「便升沉碩異,苦樂懸殊。」所以就人家上的上,咱們下的下,不在一塊兒了,分道揚鑣了,原來雖然在凡聖同居,我們是凡夫,下墮了,人家呢,度化眾生的機緣完了,這輩子修行證果圓滿了,那麼就到聖土去了,我們還往下墮。所以叫做「苦樂懸殊」。所以說這個同叫做,咱們這兒的凡聖同居土叫做什麼呀,叫「暫同」,暫時的同居,不是,非極樂世界的什麼呀,「究竟同也」。人家叫究竟同居。

所以後面講到的,這個相對來講,一個是暫時之同居,一個是究竟之同居,這兩個國土呀,「又天壤之間」,這後面是打一個比喻,天壤之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天上人間,差得太遠了。這個天就比如說我們講到的說五不還天吧,不是在修證的這個次第裡面有五淨居天嘛,五淨居天是誰能夠住到那裡了?證到三果,不還的人,不還的聖人升到五淨居天。我們都知道什麼無煩天,無想天嘛,色究竟天等等這五個天。這個呢,這五種天啊,大家要知道,在下禪,下面的初禪二禪裡面就是聽說有這樣的天,根本到不了,所以說「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就是聽都很少人能夠聽到,更不要說見到了。

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就是哪怕你真正能知道,還能聽到見到,到了那兒,但是呢,你見到那個真正能夠天天親近,久而久之去親近的,又太少了。就像我們聽到哪裡有高僧,哪裡有大德,那麼慕名而去,偶爾地見一面,磕一頭就走。那會兒印光法師住在法雨寺的時候不就這樣嘛,有的人有來信說,我要求見你,說你不要來了,見面不如聞名,你已經來過了,就不要再幾個時久了,人太多了,湊這熱鬧。他總是這麼來給弟子來開示,就是偶爾見一下,一下就隱沒了。這是咱們這個國土,所謂的凡聖同居,可不是像極樂世界的同居一樣同居。

下面又講,「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真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你看,蕅益大師把這說得多絕,他說雖然我們說佛前佛後,但是在咱們這個國土裡面,這麼多佛化現的聖人也像珍寶一樣太罕見了,不能像極樂世界星羅棋佈,像塵土飛揚一樣到處都是。

而且還有一點是什麼呢,後面,「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大家要跟上,因為這段你把它細掰開來講呢,很簡單,但是你這個次第跟不上的話,會走亂的,它是一卯一環層層遞進的。你看前面講到了說,什麼意思,就是說咱們這兒跟人家那兒都叫同居,可是我們這兒的同居就是偶爾的同居,暫時的同居,極樂世界是究竟同居。我們這兒同居見聖人見的就是點點滴滴,人家那兒的聖人是星羅棋佈。我們這兒開始是什麼呢,所作所辦是什麼呢,所作所辦不同。為什麼,聖人是聖境界,凡夫是凡境界,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大家要知道,我們這兒才叫名副其實的凡聖同居,有名有實。但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叫做有名無實,為什麼?所作所辦完全一樣,完全一樣。

你看,「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塤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家看,同盡無明,同登妙覺是人家那兒的所作所辦,一個步調。這裡講到的說如塤如篪,是什麼意思,這是兩個樂器,不是有一個姓仲的和姓伯的嗎,我們說仲伯之間不分上下。其實就是說,大家都在一起,步調一致地作為這個念不退,再在位不退和行不退這樣的境界中,直接破無明,直接登補處,人家天天干的就是這個事。觀音菩薩也在這個事上,剛剛往生的人也在這個事上,就這麼樣,所以叫「所作所辦皆同」。怎麼來的呢,由無漏的不思議業所招感的俱會一處,那大家要同步了,你唱我和,都在一個法上。

所以大家,如果用俗話講,你想想,極樂世界的這個拉拔勁兒有多大。就是說不管你是什麼根器,你能夠怎麼往生的,帶了多少業,總之是你一往生,一入到這個法境,就什麼都不要緊,你什麼都可以了。你得什麼功德,步調一致,直接就如破無明的的節奏,不管你原來是造業也罷,修了點小行也罷,發了大心也罷,已經入到聖位也罷,反正你不管什麼,同會到淨土裡邊來,全部都是直接破無明。有可能你能顯現的還不一樣,你修你的法,小法,他修他的大道,但是所得的功德就是直接破無明的節奏,就這樣。

所以才說,「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下下的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於念不退的功德中橫超四十一位階位呀,大家知道,四十一位呀。為什麼在圓通章裡面說,大勢至菩薩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五十二菩薩即是這裡的四十一位,五十二菩薩只不過是把十住位又給分了十信位,又給派出來,加起來叫五十一,五十二,實際上也是這兒的四十一位,叫橫超法。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的淨土法門處處就是帶的這個功德,圓證三不退,圓淨四土,圓證三身。大家想想,這就叫圓的功德。圓是什麼意思,就全面,徹底鋪開,放開了去修,任運地去證,就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所以下面說,「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大家看到了嗎,成時法師在這上面點點兒,如果是凡夫的話,卻不經歷生死輪迴了,不歷異生了。「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把手同行呀,跟觀音菩薩把手同行,想都不敢想,在我們這兒只有頂禮膜拜的位,能聽到這個名號都不知道有多大的功德了。

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因為人家等覺菩薩已經斷惑證真,業盡都快情空了呀,那你還一身的業力還儲存在那兒,怎麼辦呢,還是凡夫。以凡夫身,又叫一生補處,這個法,這個境,這一門,大家看到了嗎,「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說的法門就像這個網兜的那個網一樣那麼多,所以比喻叫教網。在所有的教法中,都沒有這麼個名相,你說怎麼收進去呢。在十方的佛剎裡面,佛土之多無量無邊,就像網一樣有這麼多孔,這叫剎網,但是在諸佛剎中,根本就沒有這麼一個名相,這麼一個階位,就沒有這樣的凡聖同居土在他方國土。

所以大家才設想,為什麼千經萬論同宣,十方諸佛共讚。就是十方諸佛的國土裡面,再怎麼美,再怎麼妙,再怎麼勝義方便,也方便不到這個地步,所以他們只能說出廣長舌相,讚歎當信是不可思議功德。也就像我們一樣,反正我們每個師父他都有法,都有門,但是他就那個他接引最方便,好了你來了,我勸你找他去吧,就是這意思。所以說,這個教網不能收,剎網不能例。得了便宜就這麼乖。人家的,雖然大家都同在華藏世界,娑婆世界也在華藏世界呀,國土本是清淨的呀,可是問題是什麼呢,業力願力所感不同,相貌不同。

這個極樂世界它妙在哪兒呢,就妙在從凡到聖的溝通中,這個國土它最具直通能力,其他的國土裡面沒有,所以其他佛,其他諸佛見到說,他有這麼好的因緣,說,哎呀算了算了,當下我也不說我的法了,就替他宣揚吧,講我的法也可以,把他也帶上,你喜歡聽我的法也行,完了你轉到他那兒。這就是釋迦牟尼佛應化到娑婆世界,唯說彌陀本願海的最後根本,直暢本懷。所以我們聽起來覺得說,那麼多的法,比淨土法門多多了,難多了,好聽多了,為什麼就勸生淨土呢?不是吹的呀,不是吹的。雖然都是淨土,可是沒有極樂世界好往生呀,雖然都是修行佛土,可是往生後沒有極樂世界好成佛呀。所以在這點而言,就是絕對沒有第二個跟它匹配了。

我們再往下看,「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我們把這段兒講完,因為入冬了嘛,入冬了的話,我們師父們常住上法務也多了,盡量我們在這個暫停之前,能夠把《彌陀要解》給大家貫完。平常是一個小時多一點,一刻,最多一個半,可能這幾講我們稍微多一點,各位法師慈悲。

那好我們來看,這個說我們的大事因緣,大事因緣就是了生死成佛嘛。那麼最難的在哪裡呢,「同居一關,最難透脫」,這個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說見思煩惱最難斷。剛開始修行的首階段的,我們說捷報頻傳,初戰告捷,最難的就是出分段生死,為什麼,因為業已成習了呀,所以說最難透脫呀,最難透脫。但是只要你往生了,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不存在難的問題,最好透脫了,都不用你透脫,一往生就意味著了生脫死。

所以大家看,這裡講到的「了此」,就是你真正地悟到這兒,信到這兒,明瞭到這兒了,你才能夠知道什麼呀,才相信此法。大家來看,「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你相信彌陀願力的作用了,而且你不但相信,你還要深信,因為這個作用太大太殊勝了,一不小心就懷疑。不但凡夫懷疑,羅漢都懷疑,甚至小位的菩薩都懷疑,因為我好不容易修到這地步了,難道真的有凡夫直入補處的法嗎?他懷疑,一犯嘀咕就不相信了呀,所以這裡才講到的,你能夠明瞭到這個地步,到了這個份兒上,你才能相信說,哦,原來彌陀的願力就有這麼個妙用,這麼個接引功德。

信佛力」,信佛的什麼力呢,信佛的接引力,就是阿彌陀佛來接引,臨終靠他來往生,這是他願力的兌現呀,我既然要對接他這個願力兌現的作用,那麼我就要持佛名號來生這個決定的作用。「方能深信名號功德」,憑念佛來體現信願的,來得以往生的,就由這六字南無阿彌陀佛來體現的,所以說方能深信名號功德。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你相信說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心性不可思議是什麼呢?怎麼個不可思議?就是只有佛號能夠體現在正在此時,吾人本有的心性。以這個不思議的心,來持這個不思議的名號,不思議的名號當體就是我們不思議的心。我們不思議的這個心也是阿彌陀佛不思議的心,一切眾生的不思議的心,也就是無量光壽心。是無量光壽心,就是無量光壽心裡面所具有所有功德的不思議境,不思議心,全就在這句名號功德。所以說「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後面講到,「具此深信」你看,信是為什麼服務的呢,具足了這樣的深信,前面的三種大信,三種深信不是白信的呀,它有一個自然引發力是什麼呢,願力是由信力要引發的呀。我們這個相信阿彌陀佛相信的願力不是強弩之末,不是自己在那兒吹,拍著胸脯子,這樣沒有後勁兒呀,它是由信的力量,前勁兒引出來這個後勁兒。所以這才叫做說:「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就是說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當」反而是襯托的,為什麼應當發願呢,因為你信呀,因為你具足了這個心深信呀,應著你的深信,所以你應當發這個切願。

後面講到了,「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哎呀,我就悟這個法就悟了很久,說為什麼就往生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為什麼信願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真的是阿彌陀佛加持,有一天突然我就發現了,真的往生心才叫做真正的自利利他心。為什麼這麼說呢,深信就是自利。那麼利他是怎麼利的,這個淨土法門的利他,真的跟我們通途的利他不一樣,通途的利他是要你自己修行,然後帶動別人修行。淨土法門的利他是什麼呢,配合著阿彌陀佛的大願,把自己管好,就等於度一切眾生。這個妙妙在哪裡呢,你看,深信叫自利,大願叫利他,以自為他,供養諸位法師。

什麼叫做以自為他呢,就是說,大家都聽到淨土法門了,那麼阿彌陀佛的意思是說,大家都往生西方,那麼你只要把自己管好,不要管別人哦,把自己管好,每個人都把自己管好,每個人就是自,全是他,因為就這麼多眾生,所以人人皆往生,徹底滿了阿彌陀佛自利度他的全體大願,這就叫無上菩提。我們配合彌陀願力,當體就是無上菩提。怕就怕你在其中搗亂,不依教奉行,不隨順佛的教法,看上去要度他,實際上是添亂,為什麼,因為自己還在這兒。所以很多淺見的人都以為,說淨土法門就是自顧自,你光管自己往生,那這麼多眾生怎麼辦呀?很多大祖師都是剛開始發願要生生世世,說的寧願在這五濁惡世度眾生,絕不去蓮胞裡面享清福,結果最後一病就病得沒話可說了。業風一吹,吹不出去呀。所以說「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大家要知道,信願是淨土的根本方向,是決定成就的資本。

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你看,就是由此執持名號,才是把這個法門用在點兒上了,用在刀刃上了。光有信願不念佛,和光幹念佛沒信願,一樣的麻煩。特別是修淨土的還容易麻煩在哪兒呢,幹念,沒有信願,所以蕅益大師後面特別算是末後的囑託吧。大家來看: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這是祖師的婆心呀。就是我們一定要知道,往生得生與否的決定因素是以信願為本的,信願。否則你就把這個名號持得再怎麼綿綿密密,自我陶醉,又念了多少聲了,攝心的能力又比原來強了多少了,煩惱少了多少了,美倒是美,沒有了,了不了的。為什麼呀,因為你還是南轅北轍呀,你還是在做功夫呀,你還是在降伏煩惱,可是你忘記了,煩惱沒有,降伏煩惱是用煩惱斷煩惱,這才叫橫超作豎出用。所以說沒有把淨土的信願提起來的話,你念佛是乾的,而且起不上勁兒。這就跟我們大家常說到的,你念佛呀,真的是看你怎麼念,我也常聽師父說怎麼念,一個是,我要念得念得念得,把自己念得清淨了、無為了、功夫成片了。固然是好,這是對的,念是對的。

可是你要是降伏煩惱的念呢,還是說念佛的時候想著往生西方的這種歡喜的念,天壤之別。就跟一塊糖跟一塊金子一樣,糖也是甜的,吃了就沒了,金是不化的,是純的。如果就怕自己往生不了,每天這樣苦兮兮地去對治自己的懷疑怎麼,不如說相信彌陀的大願,全身心地靠到,並且跟一切眾生同生西方淨土中,這就又等於說一塊金子跟一個金庫一樣,心地的差別就在這兒。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說,你盡管這種持法,持得就是非常堅固了,亦無得生之理,念佛的人不可不知。

這裡講到,「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這個就是說在大經裡面講到了四弘誓願,發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剛才講到的,那我們往生其實自己就是眾生之首,擒賊先擒王嘛;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入淨土,沒有退緣,不生煩惱;法門無量誓願學,往生西方,總持法門;佛道無上誓願成,一生補處。正好跟願生西方淨土中合二為一了。

這是我們今天供養諸位的法義。

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