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各位居士同修吉祥。

今天是我們學修《彌陀要解》的第二十課。正好今天要講到的這段經文也非常重要。記得在此之前,我們講到說《彌陀經》有三句最為核心的有關信願行三資糧的這個核心經句。除了前邊講到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再有「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今天這一段經文排名第三。剛好,也很有意思,今天來了這麼多居士同修,正應了這個景了。你看這裡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因緣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好像早有安排,現前的福德,現前的善根。那好,我們先把今天要講的經文先讀一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我們看,頭一句就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其實學習這句經文,本來,它是往生西方的點睛之筆。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學習這個《彌陀經》,特別甚至是修淨土修了很久的,求往生的人,往生的心還比較切,反而在這句上面氣餒了,覺得夠不著。你看我們很多時候反而給添堵了。

為什麼呢?因為相互之間,同修講到說念佛,將來想往生西方,他會就問說,往生西方,你能夠往生得了嗎?你要知道不是那麼容易的,經典裡面講了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你福德夠嗎?恐怕不行吧。然後又講一堆,必須業障消了,才能往生西方,必須積攢多少資糧,才能夠往生西方。往往把這一句經文,本來是吃的定心丸,反而成了高門檻。所以今天也藉機,也跟大家說一下,這裡所說的善根福德因緣,後邊蕅益大師講了,就是相信、願意、念佛,就這三樣。你不要再怕說,好像說我修的也不行,這輩子能不能往生,有沒有戲。

我們一再地說,念一句阿彌陀佛,都能夠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這不是誰說的,是佛說的。一句,就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所以有時候我們對這個經文理解呀,總是覺得說,還要業消了,然後修好了,再去。就跟我們往往會說,等到我退休了,年齡差不多了,什麼都事兒完成了,放下了,然後再去修行。這個東西,念佛的時候就是在消業。念佛的時候就是無上的修行。

就好比我們洗一個髒衣服,你說是把這髒的先去掉以後,然後再讓它淨嗎?它去髒的時候已經就是在淨了。正在念佛淨我們的心地的時候,已經就是在去髒,就是無上的消業的法門。所以很多時候,就這句話,有時候就貫不過來。反而恰恰顯示出,真的你少了善根福德因緣,不能相應這句經文。

所以我們來看,三十八頁,蕅益大師講到的,「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這就是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名福德,即助緣。」他這裡講到的說,什麼樣的情況生不了呢?「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你看我們老說,一個凡夫俗子,當你發願要往生西方的這個真實心生起來的時候,就是說你修的現在暫時看好像,比如說阿羅漢,不如他,實際上,你的底盤已經就打得比他好了。凡夫具足了信願可以往生西方。

但是這裡講到的,聲聞緣覺,就是羅漢辟支佛,他們的菩提善根少,為什麼?因為他不相信大乘法,不相信他方有國土,不相信十方三世有諸佛菩薩,所以他的心量就僅此而已,稱之為善根少,也生不了。

現在講到的「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特別要講一下什麼叫有漏福業。我們現在在普陀山很多都是修的福業,你看這種種的助道,施戒禪,就是佈施,持戒,禪定。其他的不說,就光講佈施這一法。跟諸位講,佈施也是很深的一門學問。光說佈施,我們現在想想說,拿點兒錢,結個緣,廣結善緣,供養供養,做做功德。

現在我們很多人很可能連這個有漏的福業還算不上,可能還不太如法。什麼叫做有漏的福業呢?就是你佈施的時候,我們去供養結緣,第一個你的發心,一個叫心,一個叫田,一個叫事。就是發心有兩大要素,一個,你是發了這個捨心了,我今天佈施就是捨我,捨我捨不掉的東西,來做供養來結緣,發了捨。

第二個,要對你所佈施結緣供養的對像有利益,能夠做他增上的利益。你比如說,人家借了你的錢了,說實在要不回來了,耍賴了,索性說,我就算了,算佈施你了,這不算佈施,知道吧。這是沒辦法,要不回來了,只能說阿Q一下。真正的是你主動把它捨出來了,才叫捨。必須對這個對境對像有利益,不是說,你比如說毒品,或者助長人家貪瞋癡的東西,你給他去這樣的一種造罪的話,你佈施,他沒有利益,會讓他生煩惱,這也不如法。

所以第一個就是發心要捨要利,然後再說你的田。就是你的這個今天要佈施,不是叫種福田嘛,功德箱上,廣種福田。這個田裡邊有悲田,有敬田。敬田就是我們的父母師長,恭敬,也叫做恩田。悲田就是這個孤苦伶仃,缺胳膊少腿的,那讓我們生悲心。就像《地藏經》裡面講到的「下心含笑,親手遍佈施」。

所以有時候這個親手去,我們說的親手做供養也是不一樣。那麼一樣的,你比如說從悲田來講,你佈施說確實他是一個孤寡老人,或者說生了病沒人照料,乃至說他身體上有一些殘疾,那麼生活不便,你去佈施他的時候,這個功德和你去佈施一個什麼也不缺,年輕得很,然後好吃懶做,就在那兒天天要錢,功德就不一樣了。這叫做悲田,田也有好壞的,看這個土壤怎麼樣。

敬田也是一樣的,從世間來講,供養自己的父母功德最大。出世間來講,供養自己的師父上人,這個功德最大,這也叫做田。前面發的捨心一樣,利益的心一樣,對境的田也一樣,然後再看你說拿的東西。就是心、田、事。你到底拿了多少東西。一樣的水準,前面的這個心態都持平了,那人家拿一百塊,一千塊,肯定比你拿十塊要功德大,因為他捨的這個程度要大。當然這也不是死的,如果說你有千萬億萬的家產,那你去佈施一萬塊錢,跟他只有一萬塊錢,他就能佈施一千塊錢,那還是後邊的功德大。所以這才叫做佈施。

還有一些不如法的佈施。你比如說祖上信佛,爸爸媽媽信佛,他自己不信,但是他又有點兒這個家底兒,那說就是為了迎合孝順父母,哎呀,我也是隨著父母,今天也拿點兒錢。其實這一類的都不算,嚴格來講不算這裡叫做佈施功德,因緣也有,但是還嚴格地來講不如法。

或者說你為了求生到天道,來生不知道要得多麼大的果報,這也不如法。還有一些習氣上,或者為了取悅於別人,你比如說你自己是個公司老闆,那你覺得為了下面的人給你賣命,然後故意地這樣做個姿態,這也不如法。等等諸如此類的,這都叫不如法施。縱然全部如法了,那告訴諸位,這裡才叫做有漏福業,不能稱之為這裡的善根福德,有漏的。

那我們現在有時候如法的有漏的,真正的無漏的就要三輪體空,不執著這個相,然後依然有板有眼恭恭敬敬地把這個佛事給行了。所以這才叫做「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

那什麼樣呢?你看「唯以」。唯以,大家聽「唯以」是什麼?是只有持到這個水平,叫唯以。「願信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只有願意往生,相信這個事,然後每念一句,就是這裡說的大善根真福德。

所以你看我們念阿彌陀佛意味著什麼?這裡講到「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隨便一稱南無佛,散心吊兒郎當半推半就地念一聲阿彌陀佛,這都是要具足很大的善根福德。一個,才能念得出口,二一個,才能聽得進去這個法,願意去念,都是這個指標。

所以「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你看這裡才講到的說什麼呢,得生彼國。真正的善根福德因緣就是相信、發願和念佛。這裡有一個比喻非常妙,大家看到了,說「故使感應道交」,我們常聽,什麼叫感應道交呢?就是因果相吻,有感即應。就在這個平等法界中,只要你稱性起了這麼一念心念,這個因緣,一旦有發心,那麼這個心一定會落在一個具體的事相上。

一個事實,就是成功往生這個事實,就由你產生了信心,發願願生,一拍即合,那麼實現了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願力,這個事情會發生。這就叫感應道交,感應道交。當然這裡這個文成印壞是一個比喻。就是比喻我們念佛的人,臨終往生的時候,不是帶著這塊肉去的。捨了這個色身,而且是很歡喜很痛快地,不是萬般不捨,怎麼也嚥不下這口氣。很安心地捨了這個色身之報,然後成就了無量光壽之法境。

娑婆的這個印,壞掉了。我們都看到印嘛,古時候那個印是什麼呢?就是把這個泥燒成了胚,然後這個蠟往上一蓋,等這個紙上的字顯現的時候,排版的印刷的這個東西也就壞掉了,這就叫印壞文成,就是這麼一個工序。以三資糧為感,以九品蓮台為應,能生極樂世界。

但是這裡有一句,你看先是文成,然後才是印壞,特別這句,要關聯到我們前面講到的說什麼呢,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叫臨命終時。因為什麼?很多我們同修就害怕說,到底佛,我能不能把他念得來?功夫夠不夠?會不會來接引?哎呀,那我到了中陰身,那個時候怎麼辦呀?因為到了中陰身的時候,已經比較麻煩了,要準備著投胎轉世了。

所以你看這一句經文就是說,既然臨命終時是什麼意思呢?臨要終,命將終而未終之時,也就不是說你死了以後,然後怎麼樣你念得把阿彌陀佛念來的,然後把你接引了。是你還沒有斷氣的時候,將要死了,要捨報了,這個時候阿彌陀佛怎麼樣,先來現在其前。大家想想,還會害怕嗎?還會覺得往生不了嗎?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然後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所以這個他力法,我們要會相應會用,否則你對這個法門,你就根本是沒有把握。現在你一聽了,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阿彌陀佛打的保票,不是在我們死了以後,漫無邊際地到處找,才說佛才來了,是提前就來,你的因緣到了,現在其前,然後打保票順理成章接引而去。你看現在我們見到的佛的接引像,都是胳膊老長,然後往往都是站著的,阿彌陀佛很少有坐像,除了跟三世佛在一起的時候才是坐著的,一般都是站著的,西方三聖。就表這個接引法,所以這個法才其他佛都沒有這個法。這是講到的說文成印壞,是先文成然後才捨這個印壞,他是有次第的。

那這樣的話「彌陀聖眾,不來而來」,不來而來就是這個我們說的,去則實不去,然後「親垂接引」,生則決定生。這個「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這是講到的說,你說往生嘛,他真的往生了,你說有沒有去嘛,他好像又沒有去。

為什麼呢?因為全在現前的一念法界中,沒有來沒有去。特別是這裡講到的,若一日到七日,一心不亂了,一念,現前法界,現前心念,已經現前了,哪裡還有來去呢?可是來去,你也不要以為完全就不會生了,還在娑婆,他就是在這一念心中,安然往生。你說他有生嗎?他確確實實是生到蓮花化生,不在娑婆輪迴了呀。你說他真的去了嗎,怎麼去呢?佛是週遍法界的接引,哪兒哪兒都在,現前就在,沒有來去。眾生是隨著信願念佛,佛現前了,直接就往生,直接就蓮花化生,哪裡有風塵僕僕十萬億國土呢。

那是因為我們有十萬億的煩惱,現在伏不住,斷不了,正在現行,所以才感召的有十萬億國土之遙。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說,「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大家看到了嗎,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叫做善男子、善女人,這裡給定性了。一般我們都會覺的說,那我至少要受三皈,持五戒,乃至常受八關齋戒,這輩子盡量能出家,等等諸如此類的,要吃素,要戒殺,等等諸如此類的。

當然這是我們在這個娑婆法裡面的必由之路。可是我們講到的是橫超法,大家記住。這裡已經,一個都不在在家出家上論,不在這個上面來衡量。二一個,也不在你老幼貴賤中,一切佛性平等。三一個更不在你什麼呢,什麼六道輪迴中,你生到天道,也不一定就是善,你墮到地獄,也不一定就是不善。靠什麼來決定善呢?能不能夠聞到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這裡的善惡是以這個來定標準,稱之為善男子、善女人。你看「六趣四生」,六趣,都包括墮到無間地獄,最低的一層。

四生,不是我們說人家化生,胎生,包括卵生的,濕生的,那就包括畜生,最低級的動物。只要能夠聞到阿彌陀佛,就是多劫的善根現前成熟。你看這個法,你說想想,真的是在娑婆世界就受不了。就看你在你的相續中,你的法中,能不能夠聞到佛名號。你這輩子修的再好,可是你如果跟淨土沒緣,聽不到這句佛號,還不算這裡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得聞佛名,就五逆十惡皆可名善。

所以從中可見,這也側面說了說,我們修法不在善惡,既不在你在斷惡修善,也不在你能夠捨有入空,只在能不能聽到阿彌陀佛。因為一切是現成的,在性德中,就看你能不能夠聽到這個立竿見影的法。所以我們想想,確實是具足了善根福德因緣。

所以後面講到說,「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這裡講到的說,以名能召德,罄無不盡,「罄無不盡」是什麼意思?就是顯現的已經,完全彰顯出來這個功德了。那我們就覺得,你看這個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是以名字形成的一個符號。

為什麼他的這個名字,雖然是個假名,但是他能召感真實的功德呢?雖然說這是一個假名,但是這個假名,就是真實的法境,現前的一念。你說除了這個假名,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除了這個假名還有什麼呢?這就叫「以名召德」。

我記得,講過好多次,我以前也是對這個法,覺得說,什麼叫做以名召德,這樣講出去,大家也聽不懂。什麼叫「以名召德」,後來終有一天看到一個公案,把我笑得說,哦,原來如此。大家都知道,有我們浙江的老鄉,在奉化溪口,蔣委員長,都知道啊。蔣委員長,蔣委員長當時去了台灣以後,他有一個侍衛,因為那個年代嘛,都是以軍國為主,所以雖然去了台灣,他還是在部隊,也算是元首。

肯定一旦出現的時候,大家就要呼,蔣委員長到,立正,敬禮,對不對。他有一個侍衛,給他當了一輩子的侍衛,只要一說蔣委員長到,下意識地就立正,敬禮。後來蔣委員長捨報歸西了,走了嘛。走了以後,這個侍衛也老了,老的都得了腦血栓,動不了了,就坐在輪椅上,都到了這地步,只要有人一說蔣委員長,他在輪椅上還要,咵的,要這麼哆嗦一下。

你看,這就是說什麼呢?蔣委員長這四個字,我們誰都會拼,你把他分散到其他句子裡面,誰也不知道是個什麼。但是這四個字,聚集在這個人的法中,這個人的法界裡邊,這個蔣委員長就意味著是什麼呀,他的國家首領,金戈鐵馬的這種元帥生涯,一輩子對於國家,民眾的,這種元首的功德,就在這四個字假名中,就在他的法界中能體現,就在他的生活中出現了這種功,功用,德,德能。

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亦復如是。念一句,我們的心念中,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西方三聖。所以這裡講到說,「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為什麼?因為「至簡易,至直捷也。」這個我們前面講到了,最簡單直捷,痛快圓融。後面再往下看。

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這是講到說,雖然你聽到了這個,得聞佛名,然後你產生了信心,發了願力了,然後才去念佛,這樣的話才叫做具足了三資糧,叫做聞慧。有聽這個佛名的智慧。

反之,如果「不信不願,與不聞等,雖為遠因,不名聞慧。」就是說假如果,雖然說這個佛號一歷耳根,就永遠稱之為你得度的道種子,但是只能在將來再度了,這一世恐怕難成就。所以這樣的話,如果你念佛,不信不願不念佛的話,跟沒有聽到是一樣的。這是說的聞慧。

下面說執持,這是講到說,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在講這一句經文,大家跟進上。「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念念想著要念南無阿彌陀佛,憶念這句名號,這就叫做聞慧和思慧。不是從聞思,然後是什麼呢?修嘛。

下面看修慧是什麼呢?怎麼念呢?執持名號,「然有事持和理持,」前面我們講到六信的時候,不是有信事,信理嘛。這裡又開始說到事持和理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這是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依然是信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大家看到了吧,不管是事念,就是從事相上,現象上講,也得念。不管從理體上,也就是從本具的這個唯心所現,一心所具上來講,還得念。

所以通過這一段,我們先看一下,所謂的事持和理持的差別在哪裡呢?並不是在念與不念,必須念,這才叫執持。差別在哪兒了?如果不通達這個唯心所具,這就叫事持。好比說,反正我真的當作真的有一個阿彌陀佛,真的也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他確實是真的。只不過你現在不明白說,這個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也是我心所具,我心所造的。

沒有關係,你只管念。怎麼樣念呢?只要你相信他,就這樣「如子憶母,無時暫忘」,不斷地念,必須念。就是說,雖然我糊里糊塗的,可是我得幹這個事。這個事是對的,只不過我不知道這個事是怎麼一回事。那麼理持的話,就是說,你看他知道說西方聖境、阿彌陀佛也是我本心所具,唯心所造的。但是我依然要把心安住在,我唯心所造的這個六字洪名上,繫念不忘。

我想打個比方,什麼叫做事持?事相上執持名號。就好比說,我們走鋼筋一樣,不是有那個高空走鋼索嘛。走這個鋼筋,有的人他只管走,反正他必須走,一步一步走,必須走過去,走到頭。這就有點類似於叫事持,從事相上。

什麼叫做理持呢?並不是不走了,還一直在走,也必須從這兒走到那兒。但是他走的過程中,他知道這個鋼絲是保險的,下面有保護網,中間還吊了一根安全帶。盡管如此,他只不過心裡知道有這麼回事,心更安然地走,可是依然還要走。這叫理持。

所以說,真正的差別相,我們很多時候在講,聽這個的時候,以為是事持和理持,事持就是說,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理持就不用念了,就想說唯心本具,自性本具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不管事持,理持,必須都念。

只不過持是根本,但是沒有通達理就叫事持,通達了理,依然還在持,就叫理持。從中我們發現一個什麼法呢?就是你必須念。你不明白道理並不重要,但是你不念,這個法成就不了,是這上面來看的。

所以,蕅益大師在這裡講的。其實在講《彌陀經》,還有蓮池大師也講到事持,理持,事一心,理一心。還有傳燈大師,也講到事一心,理一心。真的,誰都沒有蕅益大師,在這裡融會貫通的,講得妙。這個確實是有差別相的。

我們再往下看。既然這樣,「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後面講到了「一日至七日」,這是講這句話了,經文裡面若一日,乃至什麼呢,到若七日,怎麼樣呢?「剋期辦事也。」現在我們為什麼要打禪七?念佛叫佛七。怪得很,佛門只講七,持《大悲咒》也是七遍,二十一遍,四十九遍,一百零八遍。為什麼說論七呢?當然,經典裡面是有這樣的聖言嘛。

據說,這個是據說,據說一個凡夫人,就是我們一個凡夫的一個人心力,他把心給攝持住,讓它相續,相續在一個境上,一心上,最多不能超七天。就是最多的本事限度到七天,如果一旦超過這七天的時候,就像調琴一樣,沒有放鬆一下,為什麼叫做養息,或者放香呢?沒有這樣的一個調停,他心有可能會狂亂,受不了。這是一種據說,不一定。

所以這裡講到的七天,所謂的不亂,也是論根器而言的,可以這麼理解。我們看蕅益大師是怎麼講的。剋期取辦,就是我們說的剋期取證,怎麼取呢?「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亂,鈍根僅一日不亂,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把這個法給講的面面俱到,講全了。

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心不亂呀,有的人,他的根器非常好,怎麼個好法呢?執持名號,執持名號,執持了一天,也就是二十四小時,就入了不亂了。不亂而且是什麼?盡形壽不亂。那這樣的人肯定往生,現生就證念佛三昧。

還有一些根器次一點,他從第一天念到第七天,才入的不亂,盡形壽不亂,這也是念佛三昧的根器。再換一種角度,就說有的人,二三四五六日不定,隨他的因緣,根性。反過來還有一種什麼呢,利根能七日不亂,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他念念念,不斷地念,念的終有一點功夫,打成一片了,突然間入到一心不亂,但是只能維繫不亂七天。

剛才我們講到的,只能七天,相續七天,第八天的第一秒就亂掉了,這也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上品上生,我覺得應該可以。還有一些人,他維繫不了七天,他只能維繫一天,第二天的第一念就亂了。也叫做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二三四五六,六五四三二,隨便你在這裡邊,都屬於一心不亂。

可是問題是什麼呀?這裡大家發現了沒有,這都屬於叫剋期取證。蕅益大師講的,叫剋期辦事。我們這輩子有沒有到過這樣,反正我覺得我很難,不要說一日,就七天,一天,七天就盡形壽,七天都達不到,維繫一天一心不亂也沒到過。那怎麼辦呢?往生不了了嗎?

大家要知道,還有一種一心不亂是什麼呢?你一信永不再疑,發願決定不悔。這樣的信願不亂之心來念佛,持名,也叫做一心不亂。特別是我們末法時代的人,大部分是以這樣的一心不亂而往生的。你的信心和願力亂了,那就徹底亂了。你的信願不亂,那麼你念一聲,就是一句往生正因,念一句,就是一個九蓮種子。這也是說到的一心不亂,所謂的執持名號。

所以說念佛,古來的大德想方設法,蕅益大師也講過說,我們很多時候,你剛開始要說好聽話,最好還是要拿念珠。因為你念珠念久了以後,慢慢這個念珠一轉,一響,佛號就跟進上來了。你一開始就說,我就心裡默念,默念可以呀,問題是外面打失的因緣太多了,你相續不起來。

所以蕅益大師說,要是久修的人,如果真的有這種功夫,尚且可以,初機你就想說這好聽的,也是不行的。現在不是有念佛器嘛,那個念佛計數器也是這樣的。我也戴過一段時間,你戴著戴著習慣了,好像一天一萬佛號,反正就不管散心正心,就這樣念。但是有時候把它一脫開,沒珠子,沒抓沒撓,就想不起來,在外面事緣一多,根本就想不起來,這是實在話。

另外一個呢,你比如說執持,還有我們說如果持名號,另外還有一種繫念西方的這種持法。你看在《觀經》裡面,雖然這裡講到說,不勞觀想參究,但我自己有時候這個心念,就還是得繫在西方。走到哪裡,也得心目中說,西方在哪邊,心裡有一個數。

然後不管你眼睛睜開合上,就跟經典裡面形容的,這個法也很妙,不管你眼睛睜開合上,但是你的心繫在西方,阿彌陀佛一直就在,這也是一種繫念法,執持法,也是可以入一種不亂法。當然好多時候,特別是我們居士同修會問問題說,哎呀,今天我又散亂了,到底我心也攝不住,我這麼散心念,到底攝不住怎麼辦呀。

你不要管什麼散心攝心,你只管念,就跟一個二百五一樣,你就只管念,想起來就念。你說散心說攝心的時候,就到了散心了,你管他三七二十一,你只管念,念得正在進行時,就把心攝住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執持。所以你也不要管他了,就只管念,念起來的時候,就叫做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亂。

這樣的話,你看,那麼不論,後面講到,三十八頁的倒數第四行,大家跟著。「不論事持理持」,不管是事持還是理持,但是你必須要持。持到什麼情況呢,「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儘,皆事一心就是說不管你是事持,不明白的持,還是理持,好像知道後台是怎麼個結構,也繼續在念,念的什麼呢,念到能夠先把見思煩惱能夠斷、伏和除,那麼這就叫做事一心不亂,你證得事一心不亂,這是一定能夠往生的。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就持到叫理一心不亂了。以前有個念佛人不是念著念著說,哎呀,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這就說明他見到說理一心了,入到這個理一心不亂了。所以說,由於他在煩惱上,一個是破見思煩惱,那麼一個是什麼呀,伏破見思,一個是伏破無明。

這樣的話,大家看,「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即修慧也。」前面的聞慧思慧,這裡就講到的修慧。那這個句子聽起來太教條了,到底什麼叫做說,為什麼說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什麼叫做見思所亂。打個比方,修了一輩子的淨土念佛,結果臨往生的時候害怕死了,這就是沒有得事一心不亂。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把這個見思煩惱伏或者除了,見思煩惱又上來了呀,怕死就是一種邪見,肯定是有身見嘛,才怕死呀。肯定有斷見了,因為以為死了就身後沒有輪迴,沒有投胎轉世。

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見思煩惱沒有伏住,就典型的害怕死了。或者有的現前煩惱現前了,業障現前了,想吃肉,臨終的時候要吃肉,要犯業障,這也叫做沒有伏住沒有斷。還有一些,你比如說,明明知道說已經沒法治了這病,治不活了,已經這個就剩口氣了,結果明明治不活,他還要叫著嚷著心不順,抱怨子女不給我治,捨不得錢,生嗔恨心,等等諸如此類的,就屬於見思煩惱沒有伏,不要說斷了,這就叫沒到事一心,就為見思所亂了。

那比如說,什麼叫做「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什麼叫做二邊呢。見佛性的時候破無明的時候就是說,生死是一邊,涅槃是一邊,那我們說要斷生死,了生死得涅槃,這個見解也不能有。所以真正地說,比如說為這個二邊所亂的,淺說一點吧,淺說一點就是有人特別怕往生不了,這個時候其實就是算二邊所亂,淺白的啊,為什麼呢,因為你害怕往生不了就以為你生死了不了,得不了解脫,死執這個解脫崖板,又害怕生死難了,在這個時候,其實就為二邊所亂。

為什麼,因為沒有得理一心不亂,所以說淺的話就是這個意思。你說深一點的話,因為你沒到這個功夫,所以說見不著佛性,說淺一點其實就是真的有個生死涅槃。

我們講到說,臨終時執持名號為(二邊所)亂。我們現在不要說,見思煩惱伏都伏不住,亂得很呀。其實蕅益大師講的這些,為什麼他前面講到說,這是屬於什麼呢,屬於這個剋期辦事的這個層面了,就是平常積累資糧要取證。如果一個凡夫臨終的時候是入不了這種境界的,你想不亂,怎麼能不亂,很煩惱很亂呀。

有時候我們覺得說,臨終的時候,我肯定,我可得好好地守住,我一定要往生。我告訴諸位,現在你是什麼樣,什麼水平,臨終的時候,只能壞不能好,持都持不平。為什麼說靜中練得十分功夫,動中就只剩下一分了。在這個動中練得十分,病中就只剩下一分了。病中你好不容易練得十分,命終的時候又剩一分了。所以非亂不可。非亂不可怎麼辦呢?只有仰仗彌陀願力。信願,祈請他老人家現在其前。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現在其前,這個真的非常微妙。

你看,我們看著蕅益大師來講的:「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這是指的說你達到事一心不亂了,就不為見思所亂了,那麼能夠感召的什麼呢,感召的這個變化身的佛與諸聖眾,在你臨終的時候現。

那這樣的話,你就不會起三有的顛倒。什麼叫三有顛倒?不起欲界色界和無色界。那大家要知道,不起欲界色界無色界代表什麼呢?欲界就是你不起慾念,慾望,執著這個貪戀這個現前的這個色身,和貪戀自己的眷屬家人,這是欲界的投生的一個現象,一個前奏。你特別執着色相,莊嚴好看,等等諸如此類的,那你就是往生到色界的前奏。

你覺得不知道自己要持的禪定功夫,世間四禪八定,一定要到這個清淨的這地步,只顧著想這些,就說明你已經什麼呀,被三有顛倒了。這個時候這些都屬於障道因緣,包括四禪八定,因為已經到了無色界,還是出不了三界。這個時候,唯一隻有仰仗的,就是彌陀名號。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往生同居方便兩種極樂世界。同居方便是什麼呢?如果把我執伏住了,就生同居極樂世界。把我執給斷盡了就生方便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

我們再來看,「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生死涅槃二見顛倒,往生實報寂光二種極樂世界。」這就是證到這個不為什麼空有兩邊,那麼受用佛現前了,所謂的自受用他受用嘛,不起生死涅槃。這個時候,那麼如果你把無明一分一分的破,就生實報莊嚴土的極樂世界,如果你把無明破盡了,就生常寂光土的極樂世界,這個我們已經前面講過了,不再繁述。

後面往下看,「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踰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你看這又是一番讚歎說,就念佛名,就這麼圓頓,就這麼直捷。特別是這裡講到的無餘無欠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多不少,剛剛好,就念這一句佛號。

何等的簡單容易,一教就會呀,一念就得度呀,說著話頭話尾就可以把它弘揚出來呀,就這麼簡捷容易。圓頓來講,念佛就見佛就成佛,無需問長安呀。一念當下念念圓明,具足無量法門,你還要去參究嗎,裡邊也有參究的法在呀。你還要去觀想嗎,裡邊也有觀想的法也在呀。所以說也沒有多餘,沒有沒用的多餘出來的,也沒有不夠,恰恰好。上上的根器,大菩薩也不能越這個門檻,這個踰其閫,這個閫就是門檻門限的意思。下下根也能夠到達這種地步,所以叫臻其域。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大家看這裡就是讚得再不能讚了。那麼講到我們貫一下,這個這裡講到的說,其所感的佛,所生的土,往往勝進。大概而論就是說,所感的佛不是有應化身、受用身嘛,所生的土也有四種國土的差別。如果再要是詳細論的話,就是這個功德呀,有勝有劣有進有退,每個土裡邊都分三輩九品,所以說就不一一而說了,這裡叫做「亦不一概」。

總而言之,「橫該八教,豎徹五時」。因為蕅益大師是天台下面的用的功比較多,所以也用天台的術語這裡來含攝一代的教法。這裡講到的「所以徹底悲心」,就是講釋迦牟尼佛出世這麼一回呀,就是為了講淨土。基本上很多人受不了這麼說,但是就是,就出世應現這麼一回,前面所有的種種鋪墊,三藏十二部教法,一千七百個公案,都是為了給淨土做鋪墊,就為了講阿彌陀佛的這四十八願度眾生,所以叫做徹底悲心。

然後「無問自說」,就是指的這部經的開始,爾時佛告長老舍利佛。「深嘆其難信」,就是指的這部經的結尾:當信是這個世間極難信之法,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為一切眾生說此難信之法。所以最後這裡就感嘆到,前面這些都是正面的解釋經文,解釋這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佛名號七日一心不亂,臨命終時佛與聖眾現在其前,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因為這段經文主要是講的行門,想必當時蕅益大師在講解的時候,也肯定碰到就是關於念佛的這種疑慮很多。就像我們現在很多,特別是在家的同修們修的時候,覺得說念著念著這樣對不對,那樣行不行,打一個妄想說,想這樣不知道這個理解的有沒有相應。蕅益大師這裡特別做了一些種種的核心問題的解答,因為畢竟一切的修門,修行重在這個行門,重在執持名號,所以這裡獨辟了這麼多的問答,後面差不多有應該有十二問,問題。那我們把這十二個問題,今天也看能貫幾個貫幾個,一個一個來講。

第一個問題的疑點在哪裡呢,說:「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

大家要知道,《觀經》就是《觀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在曾經的時代,就是說最流通得廣的,比這個《無量壽經》和《彌陀經》要,說俗話就紅得多,特別受歡迎,為什麼呢,因為淨土宗有一個祖師爺叫曇鸞大師,就是為了去尋找不死藥,他想弘揚佛法,結果一生病了說我這一生病就得死,弘揚不了佛法,我得先去修,找一個仙方,結果跟一個道士先求的仙方,完了以後碰到菩提流支,一個法師,說你這個仙方再活一百年再活兩百年也終得死呀。

說我有一個真正的不死藥能讓你無量壽。就把《觀經》傳給他。所以那個時候《觀無量壽經》的註釋是最多最多的,比另外的兩部都要多,說明它當時的受歡迎程度。所以《觀經》裡面講到的十六種觀法,當時是非常流行的修行法門。這裡第一個問題就提出來了,雖然到明朝了還說,說明明《觀經》裡面提出來了十六種觀法,你為什麼這裡說不勞觀想?確實是當時人的心性比較清淨,定力比較持久,所以他會覺得持名過於簡單,就會有猜疑。

說為什麼那麼殊勝的法,你這裡講到說不勞觀想。所以蕅益大師回答得非常妙,大家來看。說,「此義即出觀經」,就是你說的這個,我說的不勞參究,不勞觀想的這個本意就是出自《觀無量壽經》。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佛在《觀無量壽經》裡邊,大家來看,「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確實如此。你比如說其他的不說,第一觀叫落日觀,落日觀你要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就觀這個像懸鼓一樣。可是如果我們的凡夫心有時候業力,這個業障障礙的時候呢,你觀到的不是太陽,不是紅的,是黑的,它不由自主地就出來黑的,或者來回不斷地晃。

你說你觀想這個西方三聖佛像,觀著觀著就觀成你的冤家、觀成你的仇人,煩惱就起來。所以呢心力不堪,不是這個法不能修。可是在裡面講的這種聖觀太廣大殊勝,從前方便,這個落日觀水觀什麼地觀,最後才西方三聖慢慢地才初見極樂世界,然後這個最後是什麼呀,廣見極樂世界等等諸如此類的。你說觀到最後,把西方三聖的莊嚴相形容的那種廣大殊勝,你記都記不住。就是你的第六意識就是跟都跟不上,你不要說用這個法去觀了。

所以呢,在第十三觀你看,「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就是佛在經典裡面實在你觀不了了,給你說你就觀想一個跟你們凡夫人差不多高的一個人,丈六金身,然後他在水上踩一朵蓮花,這個也行。但是問題是什麼呢,「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還觀不起來,劣應身還觀不起來,那怎麼辦呢?

「故於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在三輩九品,特別是下品下生裡邊,說什麼呢,愚人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至心念佛,具足十念,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是講的讓他念佛。《觀經》裡面說,說「汝好持是語」,就是你好好地執持這句話,持什麼呢,好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就是說讓你念什麼呢,就是讓你念阿彌陀佛。

所以蕅益大師就說,你問的這個問題恰恰,問是由於《觀無量壽經》而所問,回答恰恰因《觀無量壽經》而圓滿。但是呢,因為《觀經》裡邊最圓頓的法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這個法蕅益大師這裡也做了會通。

你看,「今經因末世障重者多,故專主第十六觀。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說你不要以為觀想的時候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觀想殊勝的廣大境界,是心作心是。你觀想跟人一樣高的一個阿彌陀佛,也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也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沒有差別的。依著這個法才叫做什麼呢,故說不勞觀想,稱名即可。這才是說念佛就好了,不必再去觀想了,這是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涉及到什麼呢?禪宗。禪宗和淨土就是自古以來就打架打得不行。禪宗的人看見念佛裝模作樣就要往生,說沒骨氣不是大丈夫。那麼修淨土的又說,你天天吹牛,坐在那兒裝模作樣,你心地真的能這輩子見思煩惱能斷盡嗎?留一點點還是受生之因啊。所以兩家就是兩家靠爛鍋灶,實際上禪淨也根本上是一家。

有人就問蓮池大師說,能不能給我貫通、會通一下,說淨土和禪宗到底是怎麼回事,能會通一下,解釋解釋,開示開示。蓮池大師就呵斥他說,本來就是一家,你有什麼好會通的,如果是兩樣了,我再給你會通。念佛和參禪。可是問題呢,念佛和參禪的手法是不一樣的。回到的家一模一樣,用的手段完全不同。

所以這個就出了問題。大家來看,第二個問題就是出自這個觀點,「問,天奇毒峰諸祖,皆主參念佛者是誰。」我們到了禪宗的道場打禪七的時候,到處都是貼的條,念佛是誰。很多人參禪也還不會參,一聽念佛是誰,不斷地念:念佛是誰、念佛是誰。

連話頭都找不著,你說怎麼參呢?所以就這裡說到說,「何謂不必參究」,說都參念佛是誰,你為什麼說不勞參究了? 「答」,又給還回去了,「此義即出天奇諸祖」。這裡講的天奇毒峰諸祖,是指的天奇本瑞禪師,還有一位叫毒峰本善禪師。他們兩個的禪法就是特別喜歡讓人家參,念佛是誰,提出來這樣一種話頭。不必參究。

可是問題是什麼呢,禪宗固然他去參這個念佛是誰。他是只有話頭的作用,他的目標是為什麼,為了開悟。他並沒有注重這個信願持名往生。所以其實他還所屬的念佛,屬於實相念佛,不叫做持名。但是蕅益大師這裡也回答的,你看說,「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就是說為什麼祖師讓他問念佛是誰呢,念佛的行人呀,就念佛念佛念佛,念得什麼呀,念得入不了一心不亂。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樣呢?不能夠契這個一心不亂,入這個念佛三昧。所以說了解不了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給大大家說淨土法門,不能夠心開意解,不能夠說悟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個根本宗旨。所以祖師爺們才猛下狠手,就用你的這個之道來治你的這個妄想。說終日念佛,但你不知道全體即是佛,那不知道我讓你說看念佛是誰,就讓他了知說,一句阿彌陀佛全體就是心性,他悟不到,合不進來,所以才給他說你要參念佛是誰。

這裡講到的說,就是說,「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就是說不止我們長夜的妄想、茫茫的妄想接連不斷,但是一旦這個妄想截斷了,心性就明瞭。「復旦」就是明的意思,明過來。但是問題是什麼呢?蕅益大師說你到現在了,你連這個道理還不懂,說念佛是誰就是讓你真念佛,你不懂,反過來還用這個法來破這個法。

所以說了一句,是說:「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你看就是剛才講到的,不管散心、攝心你只管念,他不肯這麼做。反過來就問題連連,妄想連篇。怎麼樣,"猶不肯死心念佛。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你看這個話說得多好,本來這個瓦是讓你借這個方便敲開這個門,登堂入室的呀,明心見性的呀,一行三昧,念佛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的。

結果本來給了你這個法,你不會敲門。反過來把這個敲門的瓦用來扔到屋裡邊,打你的親生爹娘。親生爹娘是什麼,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也就是一行三昧,念佛三昧。反過來你還用這個來破這個法,讓你不要參究,只管念,你還要用這個方便,敲門的方便往屋裡去作亂,所以叫打親生爹娘。這樣的話,「則與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

你以為你提出來這個問題,為祖師爺抱不平,好像別的人都理解不了,就你知道。殊不知人家都已經死心念佛了,得生成就了。你現在還拿著這個一堆問題。所以說是諸祖的什麼呀?是惡逆,非善順。

那進一步,既然說到不肯死心就問說:「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說你說的這個法,那人家就是心能夠相應的,肯這麼去做的,那就行了。問題是我現在不肯相應,怎麼辦呢?現在我們很多居士同修特別有這種問題,有時候他也不是有問題,他就專門在那兒臆想問題。很多問題並不是真的有,是想出來的。就是這裡的不肯死心念佛,給你說一堆。

實際上,你看這裡說的:「曰:噫,正唯未肯。」就是正現在給你說了,你不肯,那你現在讓你肯嗎?你聽了這個話,你仍然還不肯,什麼呢?汝等正信未開。「所以要你肯心相應,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這就是說,把手牽他行不得,要直至自肯始相應。你現在給他強按著頭讓他吃草、喝水,他不喜歡啊!搖頭晃腦地就要擺脫。什麼時候他自己認識到說,啊,要死心念佛了,才能夠相應。

現在我們很多問題不是為法為道,有的網上問一問,我感覺到這是都為聊天,閑得沒事做,找找和尚解解悶,也有這樣子的,誰有閑功夫?所以說,說一千道一萬他就是不回頭,他就是說我不行,那你不行也就沒辦法了,不行就是讓你行,你現在還不行,那就只能算了。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如生牛皮,不可屈折」。我們的信心就像牛皮一樣,沒有信心的時候就是生剝下來的牛皮,還是硬的,你做不了,不能做夾克,也沒辦法打皮鞋。這個信心就跟把這個牛皮給它熟了,軟了,那麼讓你做什麼,就能做成什麼。是熟牛皮,不是生牛皮了,這是個比喻。

後面特別也講到說,「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燃燈之理。」就是已經長了眼睛,開了眼的,相應了的,你還在太陽底下,還要給他點燈,讓他看嗎?已經看到了呀。「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太陽就在那兒,他還看不著,見不了,那何必再給他多此一舉燃這個燈炬呢?太陽他見不著,那麼燈炬他也認不出來,還是不頂事,就我說的瞎子點燈白費油。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讓你執持名號。但是為什麼說淨土老老實實方好,這就是這兩句問題,實際上就是那種太聰明的人所問,一個是不是可以觀想嗎?難道念佛就夠了嗎?另外一個又說,不是還可以參禪嗎?為什麼非要念佛呢?就像我上一次講到的說,我們配合阿彌陀佛發願就是菩提心,還是有的人不行,說這不是太自私自利了。

還聽不進去,聽不進去沒有辦法,那就只能繼續再吭哧吭哧地自己在那兒擺弄,飯已經擺在桌子上了,你不吃,那你自己下廚房去吧。所以正信未開,也沒有辦法。

後面特別講到的說,「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你看這一句「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就是破這個參究法和觀想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續就是執持名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功夫一到,自然心性所顯。

你就不要再去刻意地還得去參究,還要去觀想。現在已經具足了極樂,具足了本有的這個心具心造的功德,就是讓它顯就行了,借這個名號為第一方便,無方便之方便。因為這一句名號當體就是佛的功德,就是極樂的妙用。你已經在用它了,還到處去找它,參究、觀想就成了多此一舉了,在這個層面來講,相對於持名啊。

為什麼,因為它已經算是方便了,只有持名不講方便,沒方便之方便才叫無上方便。所以說就是這樣子的,你不能在上面,你看這裡講到的,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說就這麼一個法,你隨順相應就可以了,你不要在上面再說這對那不對,這行那不行。這樣的話就等於說你在這個火上,非得要把它燒一下。不能動,這個火就讓它燒,你一動就燒著你了。

所以說「敢有觸者,寧不被燒」。這是兩個問題,後面的一個問題一個是不必參究,二一個是不能死心。

我們看第三個問題叫做什麼,「寧保非魔」。什麼意思呢,說你執持名號,阿彌陀佛現在其前了,你敢說他不是魔來了嗎。那多少修行人打坐打坐,修禪修禪著,好,就來了一尊佛引誘他,讓他怎麼怎麼樣,結果一旦一念著進去,就即受群邪,非善境界了。

《楞嚴經》裡邊講得最透徹的。《楞嚴經》裡邊講的只要你把色、受、想、行、識,不要說等到受、想、行破掉的時候,那個境界就殊勝得不得了了,我們根本就來了就受不了,色陰破掉以後,想見什麼佛就來什麼佛。色陰呀,就是把物質,說白了就是把色法,就是這個物質,色身的障礙給破掉了。

那在這種情況下還不對,大家來看,「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臨終的時候佛現前的話,你敢說他不是魔來了嗎?「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什麼意思,本來是修止觀,攝心,或者是觀空譴相的修行,參禪參得本來無一物,往這個法上相應的時候,結果你本來是修空法,那麼這個有法現前了,佛的形像現前了,這個時候,你要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一旦你跟這個幻相相應,那麼確實如此,怎麼樣呢?著了魔了。可是淨土法不是這樣的,因果它是相互吻的。淨土法是怎麼樣呢?「念佛見佛,已是相應。」我念佛就是為了見佛,就是為了成佛,這已經是因果相吻,正是相應,怎麼能夠說是魔事呢。而且另外一點是什麼,「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致魔的這個時候不是在臨終的時候,你看這裡這也是大祖師爺給我們的一個法的信息,臨終的時候是不致魔的。為什麼?如果有什麼來了,那真的是你的業力變現的冤親債主來了,不是魔來了。

是你的心變現其他的,比如說地獄相現了,你真的要到地獄裡邊去了。餓鬼道現了,你真的要化現餓鬼了。不是著魔來引誘你,怎麼怎麼樣壞你的道業,你沒啥道業。所以說他講到就是念佛佛來了,是因果相吻,不必擔心著魔,念得佛現前了,是跟心相應了。這是第三問。

第四問,問,這是七天和一天的一個關係,但是這裡邊內容比較多,因為經典裡面有的經典裡面講到說,十念,甚至有的論典裡面講到一念也能往生,這個《彌陀經》又講到七天執持等等諸如此類的行門,還有十天的等等都有。那到底怎麼說,哪個算是往生的標準和能夠往生的門檻呢?大家來看,「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

你這裡講到的若一日若七日,這樣的一個剋期修法,是對平時來講,還是臨終而論。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假如果你若一日若七日,是不是說臨終的時候修這個若一日乃至七日,正好第七天碰到臨終了,那你修成就了。還是說你平常離往生還遠著呢,還有幾十年,但是你在念這個若一日若七日。

那蕅益大師回答得非常明確,因為這個法只是在平時積攢往生資糧,所以他是說什麼,「答,平時也。」不是說在臨終的時候,就像我們現在打佛七。那麼平時有這樣的功夫,那肯定臨終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招感功德。

後面又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你看,這些問題其實很刁難了,實際上是悖論。說什麼呢?說你已經念得有過七天不亂的經歷了,打七打得入了不亂了,入到不亂裡邊了,然後你再又起了煩惱,再造了業,還能生嗎?蕅益大師一句就給懟回去了,怎麼樣呢,「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它是就等於說,一個法裡面的兩種境而已了,相互是制約著的。如果你沒有得一心不亂,那你當然會起惑造業,你現在前境是已經得了一心不亂,那麼絕不會再有起惑造業之事了呀。這是順理而成章的,你把它掰開兩瓣還相互來問。就跟我們說,比如說得了六通的人,得了六通的人,這是真正的通,不是那種妖通,鬼通,或者說看見有點他心的一點小道道,知道他想什麼這種也有。

那麼真正得了六通的人,他會敢說那你都知道他想什麼了,那他要心裡在詛咒你,跟你作對的時候,那你還不跟他也要報仇嗎?這個法也是這樣子的,如果你能夠證到六通的人的時候,別人想什麼,要害你或者什麼,你早心都平了,根本不在話下,不會出現這種情形。

如果你有這樣的情形,說他心裡我觀到他心裡想什麼,想害我,你還要給他找茬的時候,說明你就得不了六通了,也是一個法,在同步上,所以蕅益大師回答得非常有智慧,也很圓融,無更起惑造業之事

又「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大本是指的《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有十念法,就是《無量壽經》裡面講到十念。還有一個叫做《念佛三昧寶王論》,這也叫做一念,所以也講到說臨終一念,不僅十念,一念就能夠往生,如果正在這個信願上,那你正在臨終的時候,一念。

那麼還有一個朝晨十念法是指的慈雲懺主,就是咱們短姑碼頭那個慈雲庵的慈雲,慈雲懺主。他也是個大祖師爺,他發明瞭朝晨十念法,是為了在當時朝廷裡邊,或者在宮門侍奉皇帝的這些忙得不能夠執持名號的人,早上的一個十念法。我也老勸別人說,實在不行就念這個十念,念一下阿彌陀佛身金色偈子,然後一進一出一口氣,一口氣能念幾聲算幾聲,算一念,連續念這麼十口氣,也不要故意拉長,也不要憋,自然而然,你的肺活量有多少,能念幾聲就算幾聲。完了再迴向說,有時間的念一個一心皈命,沒有時間的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十念法就完了,才幾分鐘。

但是這個法有一個標準,是盡形壽不能斷,每天早上必須的,這個就可以往生。大家要知道,這就叫行門,品位不敢保證,誰知道你的,但是你相續盡形壽信願不倒,就能往生。所以這裡蕅益大師回答怎麼說呢,到底說十念和寶王一念是就平時而論呢,還是在臨終。他就說了,「十念通二時。」

也就是說,往生的這個說,大本《無量壽經》裡面說,若有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這個是什麼呢,你看,十念通二時,晨朝十念法是指的,剛才我說的這個是平時就要念,通平時,也通臨終時。你看,「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就是乃至十念,跟《觀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說有人聽到善知識給他,臨死的時候,地獄相現了,善知識給他開導念佛法門,他信心趕緊起來了,生死關頭念念連續十念念阿彌陀佛,那麼這個是在臨終的時候用的。

包括一念,你看他講,「一念則但約臨終時」。所以這個就不能投機取巧了,你不能說我這輩子什麼也不念,就幹這個起惑造業,臨終我就等我死的那一念,一念阿彌陀佛,就走了。沒這麼好的事,雖然這一念在臨終時,可是它是有條件的,平時不積攢,臨時這個佛腳抱不起來。

所以大家再往下看,「問,十念一念並得生」,就是臨終時十念一念都可以生嘛,「何須七日?」還要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嗎。「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

你看看,你假如果你平時沒有執持名號的這個實踐,那你臨終的時候,你敢保證能提得起來這十念乃至一念嗎?而且說到這個十念一念,這也是為了勸發大家。我自己都認為,就是為什麼說《觀無量壽經》裡面最後有三輩九品,甚至講到五逆十惡的罪人都能夠往生呀,他不是主導行,而是重在勸信的。就讓我們讀了說,五逆十惡造罪的人都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往生,何況我至少比他強點吧。誒,信心起來了,願力有保障了。

他的醉翁之意在這個信願之法,以行來起信願。所以這個佛經每一句有無量義,我們根本看不透看不穿的,你只能說你的心到了哪兒,它給你顯現到哪兒。那這裡講到的說,縱然有這樣的下下品的逆惡之人,就比如說那張善和,一輩子殺牛,臨終的時候,牛來索命,趕緊嚇得念佛,結果就往生了。說這種人你不要看人家這輩子呀,那也是過去無量劫來積累的,「並是夙因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這種事什麼呢,「萬中無一,豈可僥倖。」一萬個人裡邊就點不到你頭上能到一個,這一個也在人家頭上,所以還是以執持為保險穩妥,豈可僥倖。

但是後面一句話信息量很大,「淨土或問斥此最詳」,就呵斥這個見解,講到頂了。這個我倒是,因為我前段時間也在微信語音裡邊把《淨土或問》貫講了一遍。《淨土或問》是什麼呢,是天如惟則法師,元代的天如惟則,這個祖師爺原來就住在咱們蘇州的有一個叫獅子林,獅子林原來就是他的道場。

當時在元朝的時候,也是數一數二的教內大德。大家知道元朝其實是信這個,因為蒙古人統治嘛,信藏傳比較多,漢傳的僧人裡邊受到國禮的,像這樣的祖師爺當時是朝廷裡面都非常地恭敬他,天如惟則法師。他專門關於淨土,他是禪宗下面大徹大悟的人,關於淨土開示,回答問題,就是問答問答,應該差不多有二十六則,二十六則之多。

就裡面就說到了,其中有一個就是有人問說,既然說臨終的時候十念一念就能往生,那我就先好好活著吧,在這五欲六塵裡面美美地過日子,等到我臨終的時候再念就好了嘛。祖師爺就罵他,首先第一個就說,你這種話千萬別再說了,要害死人的,說你這種害人比,說其他的害得還不太深,你這種害就比那個給人家吃毒藥吃砒霜都害得厲害,說如果有一個人聽進去你這種,好像是遇到善知識了,哎呀,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還怕啥呢!實際上誤了人家的法身慧命。

為什麼呢,因為首先,你臨終能不能念得起來呀,我們自己也都要捫心。祖師爺開示,臨終的時候,第一個,你的善友能不能遇到,你能遇到法師給你開示嗎?你遇到善知識同修道友前來給你說,那到了這個地步趕緊念佛,往生還有希望,你連這麼個人都遇不到,這麼一句話都聽不出來,沒有保票,到時候苦業纏身,你能夠念得起來嗎?中風了,癱瘓了,成了植物人了,還能念得起來嗎?遭水火,橫死的,還能念得起來嗎?臨終的時候有惡知識來壞你的信心,念不起來了。吃得太飽了,撐死了,也念不起來了。高處墮,古人叫做從高岩上墮,那現在比如說飛機失事,嚇得要死,能念得起來嗎?臨終把不住呀。

而且他講到了,我們又不知道,又沒有三世的通,你知道你宿世的業障什麼時候出現,什麼時候現前?你說臨終念,恐怕臨終你隨著業去三途八難受罪,連佛的名號都聞不到了,你念啥呀你念。後邊又講到了說,縱然你能夠聞到佛號,能夠念,可是你這個時候生了病了,要死了,風刀解體,四大分離,就跟生龜脫殼一樣。

本人親眼見過生龜脫殼,怎麼個脫呢,我記得在北京的時候,有個岳各莊,因為我老去放生嘛。老去放生呀,真的也有時候這個業障,也不知道菩薩可能激發我的慈悲心,我現在回想一下。買了好多魚,就準備裝好車了,就去放了,錢也買完了,他拿兩個鱉,說好吧,我說這個鱉,這倆鱉,一共有三個,說這兩個鱉買的時候,那兩個賣,這個我就不能賣了,已經有人定了,說不要定不要定,我說我全買了,多給你點兒錢也沒關係,欠著你也行,說那個賣魚的錢我可以要回來,先把你鱉的錢給你付了。不行,說已經有餐廳已經定了,而且就要現殺,就拿那個剪刀,鱉不是有個殼蓋,他就拿這個剪刀就繞著這個鱉蓋就一圈,就要活生生地給剪下來,就把這個蓋就跟碗蓋一樣,噌地就給揭起來了,裡面的那個鱉的內臟還在背上這樣難受得就那四個腳就抓得已經沒抓沒撓的。

當時我才知道這就叫生龜脫殼。那我也想想,我的眼根能夠見到這個場景,也是宿世有緣,只能給它念幾聲佛,但是它過去造的業力也招感這輩子還得這樣慘兮兮地去還,沒有辦法,救不了。那我們也是這個因緣,我們誰知道什麼時候死,死的時候你有沒有這個因緣呀,遇不遇到念佛的,不一定的,痛苦逼迫,念不了了呀!

縱然比如說我們在家人,縱然你沒有病,可是你世俗的因緣了不了呀,世俗的念頭還修不掉,那你貪生怕死,擾亂心懷,再加上一堆家庭的六親眷屬,親朋好友圍在跟前,你念,後事又要囑託,放不下,念不了了。妻子哭兒子喊的,念不了了。就比如說,你現在在,他還講到說,假如果你沒有死,沒有死之前,可是你得了病了,這個時候你怕死了,到處去求醫問藥,根本就顧不上念佛了。

縱然你病也沒有得,就是知道已經快老了,這個放不下,那個要安排,衰相現前的時候還不想念佛,要囑託後事,要給大家平分家產,還惦記著這些事,轉不了身嘛。所以說,哪怕你現在好端端地活著,沒病沒災,離死還遠,祖師爺說什麼呀,正為壯年時,正好念佛時,可是狂心未歇,俗務太多,攀緣不斷,雜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不了佛。

你看我想想,我們一天就過的這樣的日子。有的人修得好,說你要閉關修行了,有志修行,可是依然在這個世俗萬象中還把不定,照不破,放不下,一旦有境界出來了,就念不了了。平凡日子裡邊,風平浪靜的時候可以,一有順境一定被遷走,一有逆境一定會打失。為什麼,念不了呀。

所以說你平常都念不了,任何情況下都念不了,你還想著臨終的時候十念一念,你說這種愚癡話保準你用錯了心。最後祖師爺說,世間事如夢幻,沒有一件有實效,沒有一件能抵得過生死。這是勸誡,可以說為俗。特別勸誡我們為僧,怎麼樣呢,也說是廣造伽藍,喜好大叢林常住,像做大總持大法師,不知道徒眾有多少,攀緣,廣交官豪,好這些名利之事,可是忘了本分。

你現在說建廟,咱們普陀山我們恢復了,這麼多老廟都恢復不起來,你還再去開山建廟,建起來廟新廟,又被圈成一個旅遊區,賣門票,你就感了這種因果。然後真正有信仰的出家人在那兒也住持不了,最後僱一堆亂搞的,管它三七二十一,把衣服穿起來,合夥在騙,就這樣。所以你說這是功呢還是過,也搞不清楚,所以犯了如來不體道本之戒,有為之功,全部是過錯。

所以聽祖師講到,他說有為之功全部是過錯,天堂未就,地獄先成。你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才知道平日所作都是雪上加霜,就是給鑊湯下添柴火,劍樹裡助刀槍,袈裟下失卻人身,萬劫不復,鐵漢聞之,也須落淚。這是原話,這是惟則法師在《淨土或問》裡面給做的開示,就針對這個可以說是邪知見,說平常不念,等到臨終的時候十念一念,保準往生。

所以大家看看,平常信願的這個功夫是非常要命的。念佛確確實實有很多種,執持也有各種各樣的形態。但是你要跟這個法相應,就是每天都得想方設法地說,哎呀萬一我了不了道怎麼辦,必須有這個前提,因為我們確實一不小心就舒服到這個現前的如夢幻泡影但是千真萬確的娑婆世界的生活中了,你只要就是說一念道心沒了,馬上就投身進去了。

所以為什麼想方設法讓你說要發心要發心,要發這個道心,要起這個道念,就是要把每天的這個六根門頭對我們的牽引蒙蔽迷惑,就是你要想方設法不能夠順從它,這就這個道理。你順從它了,這今天就白過了。

我們也不要說什麼一心不亂,什麼念佛三昧這些境界都不要說,首先你今天我不能順從它,我雖然沒修成,我也不能任由你擺佈,這也算沒白過。我常說,就要跟個滾刀肉一樣,你這個五欲六塵外面的迷惑你怎麼拿我也沒辦法,你一刀又一刀地切我,我滾來滾去,就讓你切不斷,這也是一個道心。

好,今天又打了這麼多閑岔。請諸位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