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今天是我們學習《彌陀要解》的第九講。今天的內容是接著上次,開始講到第四,五重玄義中的力用。上一次我們講了一個結尾,就是講到這部經典學修的功德,能在我們身心輪轉、解脫的這個差別相裡邊,起到什麼樣的助力和效果。

那我們也提到過,其實整個在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也就是咱們的生活環境,是一個以退為主旋律的情狀。所以你看,佛在經末都講到說,我於此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甚難,並說此一切世間難信之法。《無量壽經》裡邊講到說,難中之難,再沒有比這個難的。

但是,我們現在要意識到這個退。你看這裡說「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你如果說,不能嘗過這個,或者設想到不退的境界,不要說親證,都不能充分認識這個退的悲哀。你不要往遠處講了。你看,我們這次因為途中耽擱了一次法務,半個月跟七天連續的效果,就已經截然不同了。不是說大家在這個聽法上,就我自己在這個講解上,備這個法義上來講,三天不拿,就手生,就嘴拙。這就是我們這個世界退功能所體現的一個常態。所以,為什麼說發心如初,才成佛有餘。為什麼說,六度裡邊,說精進裡邊還要有個披甲精進。披甲精進什麼意思?經典論著

裡邊講到精進到什麼程度,才能夠說入到這個不退。就跟一個壯士去射箭一樣,前面的一枝箭,砰地射出去,第二枝箭直接跟上,第三枝,一枝頂一枝,一枝頂一枝。這樣才能夠讓這個箭,不落地一樣的,才把這個精進能夠相續到不退的地步。所以說,有時候呀退是非常苦的。福報不夠,你懸浮不到那個境地。雖然勤苦的修行,可是你積攢不到這個功德點,就會退。

我們現在來講,通常,你看隨便講幾點。你比如說,第一個容易退善法。因為在我們的八識心田中,在這個根身器界的流淌進行中,善法的種子是不夠的。你不要看我們有時候提倡的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有時候你明明知道,這個取捨抉擇中,你就是善不起來呀。你當下起的念是惡念,住的這個行是惡行,你善法相續不下去,就會退。

另外一個,你還會退願行。就是身為我們現在的本位來講,一個出家師父,特別是在這個名山道場,住持這樣的一個(寶剎),可是我們利益慈悲眾生的心呀,你也不能夠持續在那兒,太難。因為這個與生俱來的我執、自私心,你說一時一會兒可以,一直相續到利益眾生、慈悲眾生、不忍眾生苦的這個相續法上,你相續不到,斷的特別厲害,這就會退。

再一個退見地。什麼叫退見地呢?就是本來如是我聞,熏習的見地還是比較正的,比較圓滿的,可是因為什麼呢,行持不到位。行持不到位怎麼辦呢?那你首先,人常說,俗話說的,「為人不說自不是」你得迴避,或者對自己當下這個不足之處,你得找個藉口,開緣。結果慢慢慢慢,某些行為就開始默然,大家共同的這個價值取向這個層面,就開始萎縮。其實就是我們的見地就退掉了,這是從自己個人的修持上。

從我們的傳承上來講,最直接的現在退依止。特別是漢傳佛教,現在這個情狀來講,你像我們去依止,說白了,就是拜師嘛。拜師,你拜的時候,不認真,也不觀察;拜完了,依然還不認真,也不隨師學,也不改過,不接受這個加持,不接受攝受。特別現在我們的這個情狀,大家看看,也是如此。甚至依止師父呀都是慕名而來,都是沖著功利心動,相應的這種利益、名利這種交叉,人際關係的這種維繫,他不在法的本位上,他肯定就走不正。你依止上師,依止師父,他一定是在法上的相續。不是說你天天得依偎在旁邊,跟著怎麼樣,說在一塊兒。是你心在法上,是同步的。心是有靈犀的,不用多說的。有過失,能令你生慚愧,有法喜,能夠相應的。這種依止,它不是人情關係。不是說什麼名望罩著你,或者說你跟著能夠沾光,在這個層面,他不能夠相續,不能夠圓滿,就會退。

現在我們最多的時候就退六和敬。六和敬本來是僧團的根本,但是現在不知道為什麼,都在弄這個不急之務。然後人世間的這種情狀,也會侵蝕到僧團,相互不信任,沒有一個合作天然關係。你說,說實在的,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在這種裡邊怎麼過嗎?你本來就光自己的貪瞋癡,你已經使上全身心的力量去兜都兜不住。你說,再一分心,還要防著別人。為什麼說大乘佛法,真的是只好最後說,煉出來的是真金,淹死的是一片,就這樣。

所以說,為什麼禪宗裡面說「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一退六二五,退的七佛出世了,還是個螞蟻。八萬大劫,那個鴿子身還脫不了。舍利弗九十劫退到小乘。所以,你看天台宗裡面為什麼設個藏通別圓?通教是什麼意思?通前通後嘛。好一點的,就通到別教裡邊,入了大乘了。那不行的退下陣來,就退到藏教,就是入到二乘法。

所以說,這裡講到的力用,以往生不退為力用。它的關鍵點,第一個就是往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這就是講它的不退功德。那麼願文裡面也有: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不住定聚,就是說,你不會落到偏邪之見。

必至滅度,就是意味著不會退。所以我們這裡要講到,確定說,往生後能夠得到不退,特別是圓證三不退的這個功德。但是我們聽也是要能聽進去。因為你跟這個修道呀,如果緣太淺了,你覺得說,不退是幹什麼呀,反正好像與自己的身家性命無關。誒,我就和尚當好了嘛,常住上做個本分事就可以了嘛。或者你修道緣很深的人,也意識不到這三個不退的功德,那就把很殊勝的一個訣竅給繞開了,要繞遠。

所以說下面的這段內容,其實就是先是以通途,我們自己的力量的教法,來論我們說,隨你斷煩惱的多少,然後往生這個淨土的四種級別。這是從斷煩惱的淺深,就自力而論。最後再總結說,由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增上,往生以後,得橫生四土,圓證三不退,這個淨土的不共殊勝之法。這主要是從這兒來見這一段的眉目,大家一定要明確。

當然,現在我們首先,要算是複習一下吧。就是我們現在依著自己的力量去修行,什麼地方會退?這個途中到底是怎麼進行?然後也講到說不退,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他到哪個節點屬於到了位不退?行不退是什麼概念?我們先花一點點時間,把這個搞清楚一點點。

就現在我們身為一個凡夫,通常大家都聽到,有兩大煩惱種類,把它概括叫做見思煩惱。常在佛學基礎上聽,或者佛學院幾年泡出來,也說的太多了,你不一定知道這個見思煩惱體現在身心世界中,它是一個什麼狀態。如果說從小乘法的解脫道而言,你看小乘法裡邊講到說,苦集滅道。他說眾生是苦的,起心動念也是苦的,生死輪迴也是苦的。你對這個苦的見解,有沒有正確的認知,這就叫做見惑。如果你是偏頗的,那麼你這個煩惱就在。所以依照著這個,為什麼說,你比如說這個見惑,它是迷於什麼呢?道理的煩惱。就是這個見解你釐不清。比如說,因果是真實不虛的,那你在見解思想上認為因果沒有,不相信,這也算是見惑。一共算起來,三界統共加起來有八十八品。就是苦集滅道,在依著三界,各自匹配一下,差不多就是這麼個意思。第二個,就是修惑,是修道所帶來的惑,是迷於什麼呢?事相上的煩惱。你比如說,這個修惑,就貪瞋癡慢,比較本能的這一些東西,又加上通常講到三界九地等等,算下來一共有八十一品。我們常講到(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就統稱叫見思煩惱。

那如果說大家在這裡覺得沒有什麼直觀感,我說一下。比如說,我們現在這個色身,本來是四大結合的,腸子肚子,然後這個骨頭,然後這個膿血交加在一起,就這麼一塊肉。但是如果你執著它這個就是我,有這麼一個身體,這是決定的見解,這就叫見惑,見解上的迷惑,錯誤認知。

那什麼叫做思惑,也叫修惑呢?就是雖然你覺的這個身見是錯誤的,可是一旦現在來了境界,出現了因緣中,你還想為它服務,還把它當真。心裡知道這個道理是這樣,你依然心不由己。這就叫思惑,思想上的煩惱。

所以在經典裡面講到,要斷見思惑呀,等於說截斷四十里的這個截流,這個速度的截流,流的水。這就是自力的修行。那麼自力的修行,怎麼修行呢?打比方說,從一無所知開始,慢慢學習佛法,皈依三寶,開始修了。最開始修五停心觀,這個大家都知道。停止,就是把你的凡夫心,你的躁動心停下來,帶一點佛法的智慧去觀照這個世界。觀,就是重新認識,觀就是又見。這個字也是又見這個組合。所以說,重新認知,比如說慈悲觀呀,不淨觀呀。你的心散亂了,那就讓你修數息觀。你的障礙多了,讓你修念佛觀,這就叫五停心觀。再慢慢開始修什麼呢?修別相念處。就是觀法是無我的,觀受是苦的,觀身是不淨的,觀所有的心是無常的,念念無常。這個觀,一樣一樣地觀,叫做別觀。慢慢等你的本事比較大了,就是一念正念提起來的時候,好像這幾個道理同步就起來了,這個時候就叫做總相念處。這叫什麼呢?這叫三賢。慢慢你開始修行了,就步入這個修行的道路了,一天一天地去積攢。

再修著修著,修解脫法,修得慢慢要什麼呀?要開始入聖位了。入聖位,這個智慧要出來,出世間的智慧要出來,出來之前,還沒出來的時候,就叫暖位。暖和的暖。為什麼叫暖呢?就像鑽木取火一樣,馬上要得解脫了,不斷地用這個木頭鑽鑽鑽,鑽的這個火要開始點著的時候,它的前期會出現溫度升高,到了這個地方了,就叫做暖位了。開始出世間了。

暖暖暖,再隨著這個善根不斷地顯發,開始再進一步就叫做頂位了,到頂了。但是這個頂不是我們通常說的修行到頭了,是什麼概念呢?是在你還會造無間地獄,還有可能起惡業邪見,墮到無間地獄,還會動,動這個得的這點成果,還會退的這個地步中,所有在世間修法中,會退的這個層面裡邊,它是最高的,就叫做頂。修到頂位了。

修到頂位以後,慢慢開始再隨著你修修修,對於這個苦集滅道的四諦理,認為它真實不虛了,絕對是不會再有錯誤的認知,或者不信它這個道理,這就叫忍位了。到了忍了。

再修修修,修到最後什麼呀?引發善根顯現,一剎那間,修行狀態進入這個,馬上要出世成就了,就叫世第一位。這叫做四善根。三賢四善根加起來叫做七方便。這是我們通常修解脫道,七方便。

七方便,從世第一,一剎那無漏智慧的生起,開始證入初果,叫預流。隨著預流斷盡三界的見惑,開始再斷盡什麼呢,欲界的六品思惑的時候,就叫做一來,就進入二果。一來是什麼意思呢?就在我們欲界的天上人間,再輪迴一次就圓滿了。這個預流,還得在欲界的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能夠圓滿。

那麼最後在修到三果的時候,就不會在欲界受生了,不會再來欲界輪迴了。有可能在色界,無色界,這個就叫做不還,第三果。最後在一剎那,證入聖位,叫做阿羅漢。這才叫出家一場,修道成就,不再受生死輪迴,叫做無生。到這個地步,稱之為位不退,決定再不會退入這個生死輪迴了,終於了生脫死了,這叫位不退。這是什麼呢?修自了漢,解脫道而言的。如果說修成佛之道,大乘佛法,從開始的發菩提心,四弘誓願,再開始這個從十住,十行,十迴向,這要用一大阿僧祇劫。

然後再修著修著,修到登地了開始,一地到七地,這要用二大阿僧祇劫,從七地以後開始進入八地,一直到等覺、妙覺,成佛,這要用三大阿僧祇劫。由菩提心相滋,這個所修的法也不一樣了,不是修四諦了,

修六波羅蜜,斷的是我法二執,煩惱障,所知障,等等這一系列的,最後說徹底功德圓滿,成了法界正遍知功德海,就叫做佛。這是從大乘法而言,菩提道、解脫道。那麼入了大乘位以後,至少要到初地開始,才能進入到行不退,登了八地以後,開始才入到念不退。

這是給大家為什麼要從前面鋪墊一下,要不然後面我們在貫「力用」這段文的時候容易出現教法上的一些釐不清。所以在此複習一下,這是講到說不退的一個內涵。到哪哪哪算做位不退,哪哪哪算行不退,哪哪哪算念不退。我們先了解一下。

下面開始大家來看,跟著論文來看,首先是「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然後講到「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這是什麼意思呢?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往生的人有三輩,那麼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又講到,有上品中品下品,九種生法叫做九品,三輩九品是這兩部經典的合稱,那麼這裡說的九品,是指《觀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的,上品上生一至到下品下生,算做九品。這九品呢,你看「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這九品中是指的往生什麼呢?凡聖同居,還有方便有餘,還有實報莊嚴,還有常寂光,四種國土。這四種國土,我們已經在前面講的時候給大家介紹過了。

但是極樂世界的四種國土與娑婆世界的不一樣,為什麼呢?你比如,從凡聖同居土,我們這兒叫凡聖同居穢土,極樂世界叫凡聖同居淨土。在穢土裡邊,有六道凡夫,就是有地獄、餓鬼、畜牲,但是極樂世界沒有地獄,餓鬼,畜牲,也沒有阿修羅,只有念佛淨業得生的純人天,帶業往生者居多,而且也沒有上面的四空天,就是非想非非想處,這個無色界,也沒有外道,也沒有魔王,純是人天大乘行者,這就不一樣。

我們來看一下,下面講到的說「得生四土之相」,是怎麼一個生法,這個貫一下就可以了。

首先來看:「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這裡說的是什麼呢?你看第一個是,未斷見思是什麼概念?見思煩惱一點都沒有斷,說明完全就是一個凡夫。凡夫呢隨著他念佛的心,不一定是定心,有可能是散心,像我們現在的話散心居多,未必你能入得了一心不亂。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隨其散也罷,定也罷,記住,都可以往生。怎麼生呢,於同居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凡生同居淨土,分三輩九品,沒有問題。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如果說修行再上一層,怎麼辦呢?「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而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假如果你自己念佛念的功德還可以,一直念,一直念,能念到什麼呢,事一心不亂的這個成果。什麼叫事一心不亂?顧名思義嘛,就是從事相上,從現象上,我們現在想也想得來,說也說得清,有形象,你正在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稱這個名號。就是把念佛這個事,當真去念,在事務上來完成,就叫事一心。能念的心,去念我們所念的佛,能念的這個心的念頭,不離開所念的這個佛;所念的這個佛,也不離開能念心的這個念頭。一念念,念念念,這就叫事一心。

事一心怎麼辦呢?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沒有妄想生起了,見思煩惱是任運而落的。你看,過來人祖師爺,他講的法就知道是怎麼回事。我們通常不是講到說,煩惱是要去斷,斷煩惱。然後如果不能夠深切地領悟這個斷的內涵,就覺得好像是打仗一樣,我要把你弄死,你得不能再把我蓋過了,就跟兩個人打仗,相攻,看誰佔了上風,這就叫斷,通常理解是這麼理解的。可是如果從究竟法上來講,大家想,你斷斷,拿什麼斷?用一個煩惱去再斷嗎?越斷越煩惱。所以這裡,你看他講到什麼,只要你持佛名號,持得心清淨以後,煩惱沒有地方生了。不是去斷了,把煩惱當回事去斷,那越斷越惑。煩惱生不起來的時候,見思煩惱就任運而落,任運先落,自己就沒了。煩惱本自不生。不去斷而斷,稱之為真斷,水到渠成,因到果成。如果能夠持到這個地步,就可以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淨土,這是高一點的。

好,我們再往下看。「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什麼叫理一心不亂呢?就是稱性念佛,雖然你念著佛,可是不是當真有我在念佛,有佛在為我所念,而是什麼呢?了知到心就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能所一致,沒有對待了,就叫理一心不亂。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你沒念佛念到入這個境的時候,不太能夠相應到這個法。

如果粗淺的做個比喻是什麼呢?就跟上台階一樣。事一心不亂,你也不知道前,你也不知道後,反正你就走這個台階,直管走,有台階讓我在走,有我在走這個台階,這就叫事念。什麼叫理念呢?理一心不亂,就是你知道一共就一百個台階,你已經一目瞭然了,然後你也知道說,一個台階和一百個台階,你現在所有的風景已經看得全部到位了,但是依然還在一個一個地走,可是走的時候是不一樣的,不是不知道前,不知道後,成竹在胸了,知道我現在走還依然是從一到一百個全部盡收眼底,繼續走,到這個地步就是叫做理一心念。不管事也罷,理也罷,那麼事一心容易斷的煩惱,能夠斷的是見思煩惱;理一心開始什麼呢?你看這裡講到「豁破無明一品」,因為他能所對待沒有的時候,就現前入的什麼,入的是中道境界,中道實相境界破的是什麼呢,就是無明惑。大家要知道我們現在障中道的煩惱就是無明,不是見思煩惱,後面還有一個塵沙煩惱,也不是的,就是無明。

無明如果說白了,就是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不是有生就是有滅,只要有念啟動了,無明就啟動了,所以我們常講說,無始以來一念無明,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無明煩惱,如果依著自己修,剛才講到大乘佛法什麼時候開始斷呢?從圓教來講,要入到初住才開始破無明證法身,今天的這些法講起來比較,因為祖師爺說的也比較次第分明,所以我們聽起來是比較枯燥的,但是大家要把這個心整合在邏輯上來,就哪怕跟著這個邏輯,其實也是一種觀法。破這個無明就是說,如果到了初住的時候一直到成佛,他不是有四十一位嘛,所以你看這裡,為什麼要講到說乃至四十一品,從初住開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一共每一個位次有一品無明,如果你破盡了,就開始什麼呢,四十一品破盡了就開始成佛了,就到成佛的頂了,那麼每一品破的時候顯現的是什麼呢?就是實報莊嚴土。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

但是後面有一句叫做什麼,亦分證常寂光土,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佛性,就是常寂光土。但是這裡為什麼講到說還要生實報莊嚴淨土呢?其實我們前面講顯體的時候不是也跟大家說過了嗎?看你在哪個角度來看,實報莊嚴和常寂光的本性土,它是一個東西,如果你從法性上來講就叫常寂光,如果你從相上的圓滿上來講,它就叫實報莊嚴。所以無明破盡了,最後是到什麼呢,你看,最後一個,「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如果你理上來持名,持到無明斷煩惱斷乾淨了以後,那麼就是成佛了,這個時候顯現的就是上上實報,同時也是究竟寂光,合二為一,不可思議。這是依著,雖然是在講念佛的功德,可是念佛念的,看你持名的功夫持到哪一個層面,相應就生哪一個淨土中的差別。四種國土差別,但是這都屬於極樂世界的情狀,跟咱們這兒都不一樣的,為什麼不一樣呢,後面就明白了。

但是這裡要跟諸位法師們分享一下,大家看出來了嗎,前面講到的,若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分三輩九品,生極樂同居淨土;如果你任運見思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乃至四十一品斷盡無明,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但是大家看到了嗎?如果說無明斷盡,不是「則生」了,而是「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用詞上「則生」和「則是」的差別相就發現了,只有成佛以後才能叫做當下即是淨土,叫「則是」。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才徹底說,原來,誒呀,真的娑婆就是西方呀,人人有座靈山呀,當下就是靈山塔呀。你在,無明雖然開始破了,哪怕四十一品沒破完,還有一品的時候,都必須什麼,「則生」。就是說等覺菩薩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告訴我們的是這個信息,大家一定要讀明白。為什麼在華藏世界海里面,普賢菩薩勸進那麼多的法身大士,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是這個法。雖然你已經到等覺了,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這種地步的大菩薩,還要什麼呢,則生極樂國土,什麼時候徹底覺行圓滿了才叫做「則是」。所以你看《彌陀要解》給我們透露出的信息,為什麼祖師們說到說,上至等覺菩薩,下至愚夫愚婦,三根普被,意在於此。為什麼我們常講到說,因為極樂世界是法界之都,總持國土。他方所有大菩薩都要去極樂世界像鍍金一樣,圓成佛道以後,然後才乘願回國。

所以為什麼開了圓解的人,每一個用詞,每一個描述,都不會亂了章法。剛才講的這些都跟鋪墊一樣,主要是學這個訣竅在哪裡。前面這個我們貫解一下,說四種往生的情狀。後面講到什麼呢,開始講「不退」。一個是往生的版塊,一個是不退的版塊。

這裡我們來看「不退」,大家來看「不退有四義」,前面我們不是講了不退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位不退是指的已經出了生死海,行不退指到入了大乘的行門了,念不退已經念念就是流入佛的果地覺海了,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依著慣性就自然而然就成佛,登八地以後,金剛道後就是這樣。那麼這裡我們來看,他這裡對於「不退」的闡述還有點不同,他通過四個角度來說。不退有四義,他是從高處往下講,我們來看。

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逕生實報,分證寂光。」剛才講到,無明以後,從四十一品開始入到什麼呢,入到初住了,那麼從通常來講就是登地。登地登到八地以後,這個時候就開始「徑生實報,分證寂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有一個概念叫薩婆若,就是指的老般若。老般若就是指的法性海。所以在這個時候,已經就是,這裡講到的「徑生實報」,就直接入到實報莊嚴土;「分證寂光」,一分一分地證這個常寂光境界。這是指,到念不退最高的層面了。

其次,「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這裡出來一個新的概念叫「塵沙惑」。一般我們講到說,了生脫死的人,出了三界以後,斷了見思惑,斷的就是塵沙惑和無明惑。那無明惑是一個根本惑、總惑,障中道實相。塵沙惑是個什麼概念?這就要聯繫到我們常講到的覺行圓滿覺行圓滿。你的行不滿,行從哪兒滿呀?從度化眾生滿。那度化眾生的話,你得運用手段呀,什麼手段呢?這個眾生該怎麼度?比如他是個補鞋的,釘鞋的鞋匠,你就得學會釘鞋,才好度。你比如說,他是個點豆腐賣豆腐的,你就得學會賣豆腐。可是問題是你過去得這個根本智前,你可能沒幹過這一行,怎麼辦呢?就成了菩薩以後,再一樣一樣在上面練。只要有一個手段你不精通,一個法門你不會,這就叫塵沙惑。所以塵沙惑不是就自己而言的,是就眾生而言的,你不能夠自在的教化,這就是菩薩的煩惱,叫塵沙惑。

這是從眾生的份上而言,菩薩能夠讓眾生斷見思煩惱,其實就是自己在斷塵沙惑。所以大家每次水陸法會的時候,有法師在華嚴壇的話,你可能讀的就比較知道。在《華嚴經》裡面讀到特別是登到高地,八地以後,有的那菩薩就要能掐會算,看風水、批八字什麼的都得精通,然後運用這個方便去度化眾生。這就是菩薩的功德,就是塵沙惑的內容。現在我們有的師父們可能有這麼一招兩招,但是不能夠面面俱到,不會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或者說人道人來了,你還行。天道的,修羅道的,我們見都見不著,那就沒有這個。所以菩薩這個塵沙惑是從這兒來起的,叫塵沙惑。那麼這裡講到的說,行不退的話,說見思煩惱已經任運落了,那麼塵沙惑也在慢慢破了。這個時候就生到方便有餘土,出了三界,然後往實報莊嚴和究竟寂光邁進,這就叫「進趨極果」,這叫行不退,比念不退差了一點。

第三個位不退,這裡解釋上就有差別了。淨土法門的位不退,不是這麼說的,他繞彎了。大家來看「帶業往生」,不是斷見思煩惱,「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這叫做位不退。實際上傳達給我們什麼信息呢?就是說只要你往生了,就叫位不退。不在你是凡夫,還是在羅漢的份上進行差別。往生西方的位不退的衡量指標是什麼呢?能不能夠往生。一入極樂世界,最基本的功德就是位不退。雖然你無量劫來的見思煩惱依然帶業在那裡,可是為什麼,沒有退緣呀。大家知道極樂世界的一切水鳥樹林都在宣說法音,自然而然念佛念法念僧,你怎麼去退?我們這裡所謂的退,你是因為有逆境現前,惡友相牽,恶心所起現行。在極樂世界他起不了現行,所以這個叫位不退。

後面叫畢竟不退,這個是格外在這裡加的,為顯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他講到說,只要你彌陀的名號「不論至心散心」,就是你認真還是不認真,「有心無心」在意還是不在意,「或解不解」懂還是不懂,「但彌陀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或六方佛名」,一部《彌陀經》讀下來六方廣長舌,「此經名字」,《佛說阿彌陀經》就這個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我們上一講講到說,最低的方便就是這個方便。不管你是屬於什麼情況,只要你入了耳根,聞在本識。你看《地藏經》裡邊不是什麼,或聞在本識,就是這個意思。只要你跟他結上緣,怎麼辦呢?百千萬億劫後,一定還是因為這個而得生菩提,成菩提,因斯度脫。所以後面講到「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這個塗毒鼓,是古來印度在鼓上塗上毒藥,這個毒藥的毒性大到什麼程度呢,只要你把這個鼓敲起來,隨著聲音散發出去,聽到的人都要必死無疑。意思比喻說這個名號的功德,就這麼厲害。一旦傳揚開來,你就收拾不住了。「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吃了一點點金剛,那麼永遠都化不掉,它存在那裡,一直要顯現的,消滅不了。

講這麼多,前面是給我們分論往生的情況和不退的差別。我不知道諸位法師可能聽的說有幾分繁雜,好像說這個與平常,淨土法門不是易行法門嗎,常講到說能往生,好好念佛往生就可以了嘛,說這麼多幹什麼呢?跟大家講,這是鋪墊。就是你了解到,在這個層面,在退法的概念,在退法的修道的範疇內,它是這樣的一種概念。那麼由這段話,我們才開始知道,後面往生不退真正的殊勝之處,也是《彌陀要解》的核心正解在哪裡,這個橫超法,橫超在哪兒?這是我們今天的主要內容點。你天天講橫超三界,怎麼個橫超法?橫的功德是怎麼體現的?這也是橫超法的鐵證,鐵案。

我們來聽這個力用,你把這個鐵案斷不好啊,跟大家講,你這個案子斷不好呀,淨土法門的殊勝,我們還是瞎子。就眼沒睜開,為什麼說呢?因為瞎子點燈白費油嘛。你聽了這麼多以後,你搞不清楚,到底他用意在哪兒。所以前面講的都屬於醉翁之意不在前,而在於我們後面要明瞭的這一段論文。

大家來看,怎麼說呢,從「復次」開始,進一步提倡,「復次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這裡面有三個概念,第一個是帶業生,這裡講到的帶業是什麼概念?就是說我見思煩惱一點點,不要說斷得只剩一點兒了,連一點兒都沒斷,都可以稱之為帶業。也就是說明我們現在依然是個具縛凡夫,完全有往生的可能。這是第一點你要搞清楚,不能添不能減。第二點,「生同居淨」,就是我們剛才講到極樂世界除了凡聖同居,還有方便有餘、實報莊嚴乃至常寂光,你不要管它了。現在我們只說,只要能夠生到同居淨土的極樂世界中就可以了。說白了就是說只要往生了就行了。以凡夫的身份往生到極樂世界就可以,這個目標就達到了,根本的位置就站穩了。然後怎麼樣呢?證位不退,行不退你也搞不清楚,也沒有去實踐,念不退你摸都沒摸到,夢都夢不著,都沒有關係。不在這個上面論,不在方便、實報、常寂光,都不在那上面論了。只說是一個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證了位不退。而且這個位不退還不是你憑自己的力量,只是往生了以後沒有退緣的這麼一個情狀。鎖定啊,就這個水準,達到這個目標。怎麼樣呢?大家看後面的待遇說,意味著你能夠以什麼樣的水平,什麼樣的生活水準能夠持平。

「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大家要聽清楚啊,這是講到說,雖然是個凡夫,往生了以後,那麼你能有什麼,出現什麼意想不到的狀況呢?都與一生補處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天天待在一起,這是一個;二一個,跟他們一樣都是一生補處的位置,必補佛位。也就是我們全部都能得一生補處的功德。大家看到,這才叫說「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攜帶無量劫來的善惡,乃至無記的業力種子,同步,你攜帶著無量劫來的善惡業力,就是業力種子,同步,你又是一生補處所修證而得來的境界。大家想,為什麼說不可思議呢?這是個什麼法?就是凡夫本來就是佛,就這麼個法。所以大家想,聽到這個法,真的,我說在其他法界吭哧吭哧地,好不容易從九法界一點一點地往上修的菩薩,聽得要毛骨悚然的。為什麼?因為他永遠都不知道帶業往生其實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模一樣,正等無異。這叫一生補處。

就用彌陀的四十八願作為決定的增上因緣,來現證這個法。凡夫本身就是一生補處,就這樣的法。所以大家想想,如果劃到天台宗的六即佛,我們前面不是給大家講到天台宗的六即佛嘛。六即佛我們只是理即佛而已,還什麼名字即佛、觀行即佛、分證即佛怎麼怎麼樣,這裡就直接理即佛就是究竟即佛,根本不在中間論這什麼了,一股腦兒全部給你帶業成就。也就是人家後來的祖師爺不是說了嘛,「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就叫帶業往生。大家一定要認準這個法,這才叫做橫超法。這個法是真的,特別容易成就,這輩子就能成就,任何人都可以成就。所以我們有時候對於一生補處還搞不清楚,總覺得哪有這麼厲害啊!生死輪迴這麼久了,一輩子就這麼點,你到了極樂世界,就這一輩子就修成佛了,怎麼可能呢?你不要忘了,我們換一個角度,極樂世界沒有死亡啊,沒有生老病死這回事啊,也就是一旦往生以後,你就一直活著活著,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沒有辦法地就自然就成佛了。就這種水準,就這種境界,叫做往生不退,惟這個功,惟這個德,叫做力用。所以前面講到那麼多,就為這個做鋪墊。

那後面我們開始正解一下這部經的橫超法在哪裡,大家來看,夫,從夫字這個,這是發語詞。「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這兩句話就是這部《彌陀經》的根本力用,究竟功德。告訴你什麼叫做橫超法,說白了是什麼意思啊,就是說你往生了以後,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消息,就是這個消息,其實你只是生到了同居淨土而已。但是雖然你生到了同居淨土,就橫具上三土的功德。就是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常寂光土的功德待遇,你全部能夠現前享受體悟,能入得進去,這就叫橫超法。大家知道,如果說在我們這個國土啊,叫做縱,不能夠橫。為什麼?你想嘛,你了生脫死的話,你只能生到方便有餘,對吧。你六度萬行慢慢地圓滿實證的話,你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實報莊嚴的無明破盡了,你才能夠全體顯現常寂光世界。它是縱向的,沒有橫的功德。就是你得一步一步地,一點都不能夠繞,一點都不能夠省,這叫縱。

橫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說雖然往生只是在凡聖同居淨土,可是它同步就是已經具足了後三土的全體功德、現前享受,這就叫做橫。雖然往生,現在你有保障的是證到位不退的地步,但是在這個位不退中,它就可以帶出行不退、 念不退的功夫境界,這就叫橫超,就叫橫具。所以大家仔細思量,念佛往生一法圓頓的奧妙,不思議的功德,未曾有的功用,不共法就在這個地方,不共法就不共在這兒。所以這樣圓頓的法,你想想,禪宗雖然是圓頓,它只能在娑婆世界稱雄,叫做圓頓法。如果就禪宗來講的話,你能夠說,悟是頓悟,修也能頓修嗎?沒辦法頓修的,還要漸修呀。不能夠圓證四土,圓證三不退。可是一入淨土法界,悟也是頓的,修也是頓的,證也是頓的,這就叫圓。所以大家一定要讀懂這個豎出三界和橫超生死的橫,不僅僅橫在你往生前的教法,往生時候的十念往生橫超,還有往生後的凡聖,它也是橫的,凡聖待遇是同步具足的。這個大家一定要認識到位,因為在我們娑婆世界的教法中,在釋迦牟尼佛修行的示範道路上,完全沒有這檔子事,你意識都意識不到,可是在極樂世界,這是常法,常法。

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如斯力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這句話,大家能讀懂了嗎?這是在校量功德,跟什麼校量呢,一個是跟教法校量,跟教下來校量。為什麼,你其他的通途教法千經萬論你都沒講出來這個法呀。大家想一切的教法中,你像《華嚴》、《法華》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教法裡面的佼佼者。《華嚴經》,只有《華嚴經》說一生圓滿成佛,《法華經》裡面也說一生成佛,《法華經》裡面成佛的只有龍女一個人,大家在讀《法華經》的時候,誦的時候,《法華經》裡成佛的只有龍女一個人,可是,淨土裡面的成佛是什麼呢,「非是算數所能知之」,故說未曾有,「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這是從教下跟淨土相比較。

第二段話呢,是宗門跟淨土相比較。你看這裡講到的宗門是用了一段什麼話:「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這是指的禪宗的特大祖師吧,溈仰宗,溈仰宗的祖師之一叫溈山靈佑禪師,溈山靈佑禪師給大眾開示的時候講到說:「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就是你這輩子生為大丈夫苦參密究,終有一剎那明心見性了以後,這就叫成佛的正因。因為開悟了以後,跟佛知見同步了,知見與佛同儔。但是呢,修行的漸次上便是出塵階漸,悟雖然悟了,開始修還得一步一步地去漸。他的條件是什麼呢,「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保證你生生要不退,有一生退都不行。

所以這裡蕅益大師引用說,從教法來講,千經萬論沒有這麼說;從宗門來講的話,你跟那個,頓悟的雖然是成佛的正因,可是你還要保障你生生若能不退呀。大家想想這裡,那我們再對照自己的情狀,你考量一下,他最基本的條件要頓悟,還不是漸悟呀。實際情況是我們現在漸悟都悟不到了,一丁點兒都悟不到呀。連個善法都做不到了,你說怎麼悟呢?而且他說的,這才是正因,才是成佛的正因,還不能是邪因。我們現在邪師說法多如牛毛呀,一念相應心跟邪法相應了,這個邪因就種進去了。而且縱然你不是邪因是正因,你還只是悟還不是證,還不是證量的證呀。要什麼呢?要出塵階漸,還能夠生生保證不退,我們一生都退得不行,一會兒都退得不行,還要生生保證不退,才能夠佛階決定可期。這兩個法你比一下,到底哪個更為容易,更為圓滿。

所以這個為什麼講到說,「宗教之士,如何勿思」。這宗教不是我們說宗教局的宗教,不是我們現在說宗教管理局,大家宗教部門的宗教,是指的宗門教下的修行者,你把淨土教法如果真的能認識到此地步,你好好想一想,算一算,把算盤打開算上一賬,哪個更為殊勝,哪個更容易上手,哪個更容易究竟圓滿,這就是講到的本經的力用,是以往生不退為力用。

聽到這裡呢,就是把第四功德力用也給講完了。大家心裡一定要有一個賬,這連續過來講,釋名、顯體、明宗、論用,我們心裡要有數。因為說實在的,我覺得能夠把五重玄義供養大家,我已經非常知足了,就已經把淨土法門全部和盤托出了,把蕅益大師的正解。從名上來講,釋名就是《佛說阿彌陀經》,有這麼一個殊勝的法門;從顯體上來講,全部都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從明宗上而言,就這麼一個訣竅,你只管信願持名,放開去走就行;從力用上來講,給我們打了保票

這就叫解第一義諦了。所以有時候我們說,聽法啊,真的要聽,為什麼呢?你說觀門觀門,觀門從哪裡來呀?從教門來呀,你聽得相應的時候,一念不生,當下聽教的時候就是在起觀呀,教觀也是不二的。教觀如果從《彌陀要解》的教觀起行的話,當下就在念佛呀,念的就是這個法門,就是這個成就,所以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最後呢,我們再還有一點時間,今天把這個第五,教相有一點點,我們今天貫完,這是最後一段。

第五教相。教相大家都知道了,教就是聖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相就是在他在這個教所詮的這個具體的狀態,它所在這個一代教法中的規格、地位,是怎麼一個地位。佛說的教法如汪洋大海,它處在哪個層面。

我們來看:「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這兩個是屬於判教的正說。一個是說《彌陀經》屬於大乘法。一般天台宗判的話說五時八教。三論宗通常的教法判是什麼呢,說所有釋迦牟尼佛講的法藏就兩個版塊,一個叫聲聞藏,是對小乘根機講的,有時候又叫做半字教,就是不圓滿。它有一個什麼特色啊,其他的不說,就是在聲聞藏裡面隻字不提有他方國土,有他方佛名,一點都沒說,完全沒有說,一個字都沒有說,所以叫半字教,叫聲聞藏。那麼這裡的《彌陀經》呢,屬於菩薩藏,是對大乘根性的人講的,又叫做滿字教,屬於大乘方等教所攝,叫做圓頓教法,所以叫做大乘菩薩藏所攝。

這是從二藏來講。如果說從三藏上來講,那麼叫經律論,這屬於經藏,《彌陀要解》屬於論藏。如果從十二部上來講,我們不是有十二部,三藏十二部教典,那十二部不是裡面有什麼長行呀、偈頌呀、什麼諷頌呀,等等這些,這個知識我們就不講了。那這裡這個屬於什麼呢,十二部裡面有一部叫做無問自說部,《彌陀經》是最典型的無問自說法。釋迦牟尼佛,沒有什麼阿難、須菩提,誰都沒有問,他自己說的,叫做無問自說部。

那我們再來看:「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你看,這裡講到的是說,為什麼無問自說呢?是釋迦牟尼佛徹底的大慈悲心加持,為了讓正對我們此時,我們現在就進入末法時期了。通常的說法,正法不是號稱五百年,像法叫一千年,末法叫一萬年,按這個說法。那我們現在進入末法時代了,正在這裡所針對的根性中,能令末法,你看,我們屬於多障有情。你想想前面的退其實也是一種障。那我們想想,為什麼說叫末法呢?有時候法師們在辯法義的時候也說,哎呀,為什麼老提末法。末法這個概念啊,其實也是淨土宗的祖師們提出來的。

那說到這裡,我們說到判教,我插一段小曲,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一下。這個末法的提倡呢,是從這個像這個淨土宗呀,有這個曇鸞大師,還有道綽大師,他都屬於淨土宗的開宗立派的這樣的一種思想倡導者。你像我們前面講到的判教呀,其實在淨土的判法中還有很多種說法,你比如說龍樹菩薩,這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佛教裡面最偉大的旗幟性的人物,他在這個《十住毗婆沙論》裡面就判為說,其他的法就叫難行道,淨土叫易行道。雖然這裡沒有寫出來,在我們蕅益大師沒有這麼講,這也是一種判教。後來到了咱們中國,有一個叫曇鸞大師,就是現在山西的玄中寺,曇鸞大師那會依照著《觀無量壽經》所修的,他本來是修佛教,結果後來發現人的生命太短了,不夠緩衝,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先去找道士去求這個長生不老的仙方,結果碰到一個道士真的給他三付仙方。

後來碰到菩提流支法師呢,給他說, 你修這個法,這輩子說活長點,但是真的能夠長生不老嗎?說我給你一個法,徹底能在法界能夠長生不老,才把《觀無量壽經》給了他。後來呢,他就依照著自己這個學習呢,依著龍樹菩薩又把它判成什麼呢,自力和他力的兩種教法。其他的都叫自力,淨土叫他力。後來有一個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面又把自力的法門叫做聖道門,然後我們念阿彌陀佛叫做淨土門,又開始判成兩道。後來蕅益大師才把它從橫豎的角度,一個叫橫超三界,一個叫豎出生死。這樣的一種判法,這都屬於淨土的判教。

那麼這些祖師爺們一直在提倡,因為什麼呢?在淨土的修法中,他需要強大的出離心更為重要,厭離娑婆。所以這個末法的這種加持呀,其實對修淨土的人來講,他反而是一種正法。所以, 所有的法就看我們怎麼認知了。你說末法時期末法時期,如果我們能在末法時期修末法時期應該修的法、好修的法、能成就的法,這在末法時期,依然還屬於叫正法,應當這麼看,所以這也是一種見解。那我們就要了解到,並不是說法在末,而是人在末。每一尊佛的佛法他在住持呀、流傳中呀,他有他時代的特徵。你本來是純正無染的佛性,但是呢,因為眾生對於佛法的這種繼承力呀、操作力呀、相續力呀都不夠堅固,所以就導致在這個法水的流淌中呀,它一定會被湮沒、散失,特別可怕的就是偏頗的理解,錯誤的判斷,所以這樣的知見越來越多,大家領悟的能力越來越小,這個時候,就所謂的像法、末法,差別就出來了。所以大家應當如此理解,這裡才叫末法多障有情。那現在對我們來講,這個障礙就更多了,多障,特別是別業、共業的這種束縛呀,與生帶來的障礙,它會不斷地變現。

大家稍微反思一下,你就能觸摸得到這種正在障的這種感覺。它會不斷地變現,把我們修道的這種力量給你削弱,不斷地削弱、不斷地削弱,讓你一點兒力量都沒有,遍佈整個生命的過程。我們沉重的色身,每天這個心念的相續,就算常住上所有的這種共修活動,你的心如果一旦相應不上去,它全部不是法喜而都成了障礙,因為是被動的嘛。所以多障有情是真實不虛的。現在我們這個時代來講最麻煩的,一個是命障,就是生命越來越脆弱、短暫。好像在所謂的科學上提倡說,人的平均壽命在增長,實際上我們現在在輪迴中的減劫呀,壽命在減呀!

佛出世的時候差不多人壽是算是百歲,那現在已經兩千多年算一百年減一歲的話,我們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標準這個值是什麼,是七十五歲,七十四到七十五歲。那在這樣的一種命障中呢,橫死的因緣還很多,橫死的因緣還很多,所以我們百年的壽命本來已經不夠你修行的緩衝了,再來一個橫死的話,那就更麻煩了,就會障。還有病障,而且病的這個狀態多樣化,越來越多。本來修行在無事中還能夠勉強度日,一旦身體出問題。你像我自己就最害怕身體出問題,結果觀音菩薩就老讓我出問題,前段時間出去把腰閃了,這次出去又把脖子給在汽車上這個閃了,那天晚上回來的時候颱風刮得太厲害了,坐著車,這個司機他摸黑走嘛,來了一個坑,噌地一下子又把脖子給閃了。就拽著你這個心力,讓你能不能迎刃而上。他就一點兒一點兒地培養你的心性,那如果你心在道上呢,他反而成了助道因緣,如果心不在道上或者障礙大一點,出的問題大一點,沉重無力的這個絕望的這種勁兒呀,你轉念你轉不起來呀,你明明知道轉念你轉不過來,沒有辦法。

再一個就是情障,世間的情見淫慾心太重,過不了這關。出世間的見解太多,也過不了這關。就不斷地把我們的修行的這個指標給拉下來。現在很多修行人還容易生什麼?道障。這個視頻間看的居士們容易生什麼呢,稍微學一點佛學知識,他就以為他已經滿腹這個三藏十二部教典了,就想賣弄。那麼修行得稍微有點兒修行,就以為自己的修行最好,別人都不修。修得好一點兒的稍微這個有一點點法喜充滿,他就以為是輕安禪定就出來了,馬上就了不得了,到處說。這都叫做障,得少為足。所以這些特別是現在的果報現前障,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根本障,就是你本來生點兒慚愧懺悔心,可是你的因種在那兒,惡因就熟了,你的慚愧懺悔懺不過去,大違緣出來。這都是障,沒有一樣兒不是障。所以大家想,在這樣的情境中,你如果說沒有這樣的一個即凡心為佛心的行門,你怎麼解脫啊?你有什麼辦法能夠離開這個娑婆世界這個恐怖的現場?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能令多障有情依斯,就依著這個經典,這部經典這個法門,逕登不退,逕是什麼意思,趕緊抄近路,這個路好走呀,是近路呀,你趕緊走呀。

「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萬病總持。」這是指的什麼呢,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的格外因緣。因為將來釋迦牟尼佛法還是會滅,現在末法時期完了以後就成了滅法時代了,滅法怎麼滅呢?在這個《法滅盡經》裡面講到,最有力量的先滅。你看我們這個世界,人也是如此法也是如此,什麼呢,槍打出頭鳥。什麼意思呢?《楞嚴經》是假的,首先就提出來了,所以這個魔頭出來就說這些話,才有這個,佛門裡面不是說辨破楞嚴一百偽嘛。通過考證,說《楞嚴經》是偽經。我那會兒在北京居士林講《楞嚴經》,我不許他們說,提都不許提說《楞嚴經》是不是偽經,我說當我們去辨別它是不是偽經的時候,就說明它有可能是偽經你已經承認了。所以滅是什麼呢,《楞嚴經》先滅。因為它是照妖寶鏡呀,所有的邪魔外道在這個上面要現原形呀,他就把你先埋沒了,把你搞髒,把你弄沒。

其次呢,《般舟三昧經》先滅。最後滅著滅著所有的經典都滅盡了,怎麼樣兒呀,只留《無量壽經》,就是淨土法門還有一百年的時間來度化眾生。在《無量壽經》裡面講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還住世一百年。那麼怎麼樣,「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就跟這個我們香燈師父在點蠟的時候,油燈或者蠟呀,它在點點點的最後要滅了,突然間還有什麼呢?還會迴光返照一下。淨土法門就趁著這個勁兒呢,還能度一些剩下來的眾生吧,趕這個末班車。所以最後據這個經論裡邊吧,應該講到說什麼呢,說連淨土經也滅了,最後呀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呀在虛空中顯現。如果能夠最後這一剎那能夠受這個教的,依然還能得度,最後這六個字沒啦,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暫時告一段落,就沒了。

所以我們現在是也是比前不足,比後有餘,為什麼呢?到了法滅的時代,最後不堪的是到什麼程度呀?南無阿彌陀佛念不全,就福報差到這個地步。就是念了南無就不會念阿彌,念了阿彌就說不成陀佛,就到這種地步。這個時候你能把南無阿彌陀佛念全的,就可以登座說法,堪為天人師。就到了就活成這般光景。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還算是末法時期的開端,這個文字正法還在,所以才講到說廣度含識。含識就是有情的異名,就是眾生的異名。那麼,「阿伽陀」是梵語,翻譯成咱們漢語叫做普去,普遍的普,這個去就是去掉煩惱的去,去到極樂世界的去,所以叫阿伽陀藥。能夠普治一切病,所以叫做總持,萬病總持。

那麼「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都是常把這個淨土法門毫不誇張地比喻來這樣的一種盛讚。因為《華嚴經》和《法華經》不僅僅代表我們前面講到的,是說教法中的佼佼者,他還有一個表法表的是從始至終。因為在判教裡面大家都聽過,佛成道以後最初的三七二十一天不是講的《華嚴》嘛,涅槃之前最後說的《法華》嘛。所以說,從始至終就是核心法圍繞的就是淨土法。所以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意思。「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也就是說,三世諸佛度化眾生,其實用的就是淨土的原理,十方菩薩成就佛道,依然還是用的淨土的原理。

所以前些天我不是在普門講堂講過一堂叫做《馬蹄無處避殘紅》的一個主題,他們很多人都搞不清楚,說為什麼用這麼一個詩情畫意這麼不搭界的詞兒。後來解釋什麼叫做「馬蹄無處避殘紅」,就是說淨土法門這個原理啊,我們也有時候把它叫做唯心所現,也有時候把它表現為說稱性,隨緣不變,稱性具足。就是你修任何法,你以為你在修,或者以為你不在修,都離不開淨土的原理,就是這個法的原理。我們修的時候從這兒修到極樂世界修成就了,這是一個顯,就是明明白白告訴大家這麼一個套路、這麼一個原理。但是如果我們這輩子造惡業,不是有謬傳叫什麼地獄門前僧道多,老說出家人好像,這個是有謬誤,就是說這個是一個訛傳,其實不是這樣的,是為了壞,誹謗僧、僧道,才這麼講的。

但是往往人就把它當作一定。縱然如此,我們失了人身墮了地獄,修的還是淨土的原理。進一步說一下什麼意思呢,就比如說,現在說,明著說我在依著信願行修淨土,這屬於你說什麼,在顯修淨土法門。你說我不修淨土,我修止觀、持咒、參禪,你以為你不在修淨土,這叫密修淨土法門,還在這個套路裡邊。甚至你都不了解佛法,天天在這個輪迴裡面活著,你依然在修,信也在修,不信也在修,就是但凡你是個人,在這個九法界,還沒有究竟成佛,只要你起一念,動一心,就離不開淨土的這個原理,所以叫馬蹄無處避殘紅。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暴風驟雨以後呀,把滿樹桃花瓣呀給滿滿地灑了一路,這個馬路上全部都是花瓣,你騎著馬往過走,你的馬蹄起蹄下蹄你就離不開這個花瓣,必須要觸摸到這個花瓣,叫馬蹄無處避殘紅。換一種表達方法這裡叫做什麼呢?「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講的淨土法門。

所以最後,蕅益大師說,「欲廣嘆述,窮劫莫盡。」諸佛菩薩出廣長舌,塵說剎說,盡未來際說,說不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有無量無邊,只是針對娑婆世界的這個針對性對症下藥,才講了四十八條,知道吧。極樂世界的莊嚴無量無邊,但是太高的我們娑婆世界人心力都夠不著,就是你聽都沒法兒聽進去,接觸都接觸不來,所以才只說了一個,七寶池八功德水,九品蓮花為父母。所以這就叫做「窮劫莫盡。智者自當知之。」真正能夠對於淨土生起那麼一丁點兒興趣的人,你的智慧從此開始顯現。

五重玄義到此為止,下一講我們就開始入這個正文,從經的三分開始講起。好,請諸位大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各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