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

好,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好,請放掌。

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慈悲,各位居士吉祥。今天是我們學習《彌陀要解》第十三講。上一講,我們進入到了發起序,也就是這部經典序文中這部經典的,獨屬於這部經典內容的一個開端。講了一下二有法門,也說了一下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不管從相上還是從心地上的召感。當然也有一個問題,問說為什麼在西方?蕅益大師回答說,這是一個戲論。一直講到第二十二頁的第九行。今天我們從這裡講起。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我們一直不是常說,上下左右,古往今來,叫做宇宙。這裡講到的依報,佛教裡面常講到依報隨著正報轉,如果從唯心的角度來講,阿賴耶識內變根身外現器界,就是指的依報。就是我們一個見相二分生起來以後,感覺到有一個自我的存在感,是一個眾生,然後流淌行走在這個國土裡邊。

所以,一般把這個外在的世界叫做依報。這裡的依報是跟娑婆世界不一樣的。雖然也是從時間上,三際。橫以十個方位,東西南北,再加上東北、西北、東南、西南、上下,叫做橫約十方。以定疆隅,就是界線的意思,所以叫做世界。但是這個極樂世界,不叫娑婆,也不叫堪忍的意思,人家叫「安養,安樂,清泰」。「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有時候把這個也讀「穩」,安穩之謂。「如下廣釋」。這是今天的開頭,講到大概他也是從字面上說明這個世界的構成。

其實重要的今天的內容是後面的這幾段。我們在開講前先有一個契入的視角,就是為什麼給我們講這麼多的差別的國土相。有四種國土,又分了淨和穢,染淨差別。為什麼呢?又說了佛有這麼多的諸多法身、報身、化身,從單也罷,從雙也罷,這樣多層次的介紹。因為如果說你在前面不懂蕅益大師的這個鋪墊的用意,就會覺得這個教理很艱澀,甚至都覺得說沒有這個,在我們來講,沒有使用價值的一些次第境界。

所以,我們一定要帶著這個契入的視角,就是說為什麼要說這麼多的國土差別,並且分淨穢?是為了突出極樂世界正指凡聖同居淨土,先跟大家說明。為什麼說法身、報身、化身,用這個雙也罷,單也罷,搞得有時候弄也弄不清楚。他為了什麼呢?為了凸顯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

所以我們前邊在講到四種國土的時候,最重要的極樂世界,它是有一個橫具的功德,今天依然是要突出這個效果。所以下面的,希望大家能夠把心力跟進上來,來了解一下,否則的話也是教理比較繁雜。

我們來看,「如下廣釋」是怎麼呢?「然佛土有四」,就是指的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和凡聖同居土。這是我們通常教裡邊,依著心地的染淨而召感自己所居的國土。「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就是說因為要講淨土,所以這裡把娑婆世界,比如說我們這裡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這裡屬於染,極樂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人家屬於淨。所以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和常寂光,都分了淨穢來了別對待。

好,我們再往下看。第一個講到的是,「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這是講第一層,凡聖同居。凡聖同居的淨穢之相,特別是這裡牽涉到我們常見的一個名詞,就是什麼叫做五濁?大家每天讀《彌陀經》裡邊,脫口就說,於此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此難信之法,說太難了。

這個五濁是怎麼形成的?雖然我這次在寫這個法義的時候,因為五濁惡世已經講過,可以說講過很多次了,但是確實是每講一次,都對這個為什麼叫做濁,要從心地上生起一種新鮮的見解。因為你雖然口頭這麼一說,可是現實感我們還是找不著感覺。如果你能夠認清這個五濁的濁亂,就很容易在你的心地上能夠覺照到煩惱。

而且也能夠融會這個染淨國土為什麼有這個差別的因緣。所以大家看,為什麼叫濁呢?因為我們每個人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但是有這個塵勞。經典裡面的比喻,就是像我們眼睛有病了,看那飛蚊現象,叫做空中花,空花水月。由於有這個錯覺,就生起了一種背覺合塵的顛倒心。

一念起來就啟動這個有為世界,然後互做增上,我們常用增上這個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相互制約,相互成就,不斷地發展。這樣就越發展越厲害,越發展越堅固。那麼由於它的這個,比如說我們能的這個感知的見解,外在給我們提供的信息,不斷地碰撞,不斷地了解,不斷地分別,應接不暇,變幻多端,就形成了濁亂。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如果說我們從淺表的從世間來稍微講一下,你看什麼叫劫濁呢?就是人壽在兩萬歲的時候已經進入到這個劫濁了,因為罪業造的多,福業造的越來越少。像我們現在還是七十五歲左右,到了三十歲的時候就有饑饉之災了,二十歲的時候就是瘟疫流行,十歲的時候進入這個刀兵劫,都是自作自受,共業所感。所以這個就叫劫濁。這是我們業已形成的世界,在這樣的成住壞空的輪迴中。

見濁,就是指的所有生活在這個劫濁時代的有情,見解是亂的,人生觀是顛倒的,幸福感是錯位的,道德觀是淪喪的。就是整個進入到這麼一個,比如說作為人的身份,但是人的思想不斷地在下降,在流失,向下面的,六道中的下道在靠攏。這就是我們現在一切事物的見解。由於這樣有了見解,這種慾望越來越熾盛,像洪水猛獸已不能自控了,大家都是就跟真的發大水來台風一樣,大家都控制不住了,都向這個方向,都坐在這條船上,不知道往哪裡走。

就跟一個飛機一樣,引擎特別足,不斷地飛,速度很快,不知道往哪裡。貪瞋癡特別堅厚,惱亂身心,有時候為什麼說好多時候說在世間的說,哎呀,太累了,說壓力太大,競爭太強,但是他就是抽身不出來,放它不下,不是說不想放下,就是放不下,喪失這個功能,沒有這個定力福德,這就叫煩惱濁。煩惱濁,一個人這樣,大家都這樣,共同的價值取向全部都這樣,不這樣才怪。

好了,曾經是「非」,大家都為所不齒的,公眾的認知中,說你這是道德敗壞的,現在成了「是」了,有本事,他這個才能夠出人頭地,才能夠實力雄厚。所以,慢慢慢慢變得什麼呢?大家的這種一切的這種見解,沒有了一種上敬下和、孝順,應該多修善法,有惡法要屏蔽,大家共同來指責,讓這個惡行無處藏身,也對因果沒有敬畏之心,這就是眾生濁,都形成這種天然的見解。一旦這樣,壽命會減損,病態會變多,夭折的現象也厲害,斷命就是隨時隨地,這就叫五濁惡世,現在我們的這個情狀。

所以為什麼這裡要講這麼一點呢?因為便於理解「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難道這個濁還有輕重麼?有的。你看,我們剛才就屬於說什麼,是淺表地這麼講一下,實際上它已經發展得很深很深了。所以,我們現在叫做惡世,五濁重,叫穢土。極樂世界它同樣也是凡聖同居,但是它的五濁為什麼講到輕呢?我們還是再回到這個五濁上來。我們從五濁的根源上來萌發出來看一下,為什麼說五濁剛開始形成的這個微細時代,它也叫五濁。

你比如說,這個劫濁是怎麼形成的?現在我們很多時候就說,哎呀,無始以來,對不對?經典裡面,有時候會講到說劫初劫初,劫初到底初在哪裡?就是說這個時間、這個劫初,到底從哪一點開始的,從哪個原始點,沒有嘛,找不著嘛。就像我們人永遠都不知道昨天晚上哪個時間段、哪分、哪秒滑落到夢境裡面,不知道。什麼時候睡著的,誰都不知道,只能說昨晚睡著的時候。

現在我們說劫初,其實也是這樣子的。因為什麼呢?就是比如說色法,物質的東西。你看,我們身體的這個四大,它把這個四大擰巴成一塊,我們就以為這個色身,色身上面就出現了感知功能,就我們所說的六根。有六根出現的時候,比如說眼睛,這個能見的眼根,它是認不清外在的。因為外在的,剛才講到,依報世界跟我們的正報,它其實是一體的。但是你一念錯覺,主觀生起來的時候,你覺得就想了解,我是主角,主觀的,你就想了解客觀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問題是,客觀主觀本身是一體的,它就是一個虛空。這個虛空,你不知道從哪兒開始,從哪兒結束,交織在一起搞不清楚,這個混濁的狀態就被我們無意中給定為劫初。這就是濁亂的開始,叫劫濁。

一旦劫濁開始以後,這是由色法引發的,色法。《楞嚴經》裡面講到說,我們看見色,大家不要以為說摸得著的叫色,虛空也叫色。就像整個其實空性就是一個像虛空一樣,色法就表示物質,這個虛空跟色法是一樣的,就像在雲朵裡面的一個存在一樣,雲彩一樣。你說它沒有嗎,它有。你說它有嗎,胳膊劃過去,沒有感覺。實際上,萬事萬物都是這樣子。

所以,色法就引發了我們的劫濁。由於色法開始不斷地膨發,怎麼樣呢?四大,地水火風這個根身,這個身體越來越明顯,自我認知越來越強烈。這樣的話,慢慢這個所有的錯覺,一開始只想了解到,到底這個虛空是個什麼東西,慢慢就分化成什麼呢?見聞覺知的感受了。你說,本來是一個地水火風組成的一個身體,它沒有知覺。但是,它一旦被這個覺知,本來這個覺是就像佛一樣,是一種正覺,一旦被我們人弄成錯覺以後,弄糊塗啦。弄糊塗了,就感覺到我應該是一個有知有覺、萬物之靈的東西。

有了我知道,外邊的東西不知道,這是物體。知和不知相互攪在一起,就成了什麼呀?真的有我的身體存在。由於我的身體存在,所以外邊的世界是沒有這個靈知靈覺的。就剛才講到的,依報和正報的劃分。這就開始出現了什麼呀?見濁。為什麼?你看,大家知道,不正見裡面第一個見就是身見。認為這個身體真的有我存在。

大家不要說這個身體,我們將來死了以後,說到底我在哪裡。就現前,你坐一會兒,你觀想一下,就是這個身體,到底怎麼存在個我,找不著的。可是由於它一旦存在了,妄想就生起來,越來越熾盛。有六根對六塵不斷地貪戀,不斷地這樣混濁真性,這就叫煩惱濁。煩惱濁。煩惱濁生起來以後,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這個狂心就歇不下來了,狂蕩不停,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大家觀照一下,第六意識它有一個什麼誤區?就是它認為一切東西都是一直是這樣存在的。我要認識,我要了解,我要繼續進行。一直一直這樣往下去運行,就像覺得這個世間應該是常在的。

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它的業力種子因果不斷,它又是生老病死要循環的,它不允許你什麼呀?一直這樣存在進行下去。第六意識想一直進行,留在這個世間,可是這個色身又在不斷地生老病死,由於眾生的第六意識貪生怕死,結果這個業力還依然去生老病死,兩個相互方向不一樣,一碰撞一使勁兒,就成了六道輪迴了。你不想死,可是它這個業力因果一定要輪迴要死,死了再生,生了再死,你想一直,第六意識想一直這樣存在,不想折斷,由於這兩個力量相擰巴,就成了叫做眾生濁,六道輪迴就出現了。所有的眾生就在這裡不斷的擰巴,不斷的貪生怕死,不斷的想一切幸福常在,好事長存,就不讓它壞滅。

結果,業力又牽引的諸法無常,不能夠永恆,所以就形成這個眾生世間。由於眾生世間,這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都是從現前一念心啟動的妄想。所以真正的所謂的命濁,當然這個不是從我們的色身這個命上,是我們的法身慧命上而言。本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此前也跟大家講過,他是一個體性,就是因為外在的這個,有明有暗,有動有靜,有進有出,不斷的阻隔,他超越不了了。超越不了了,就以為說一定要這六根的差別來了解這個世界。結果,本身這六根,見聞覺知,是一個知,被他一劃分,就又相互作用,就擾亂我們的本有的清淨心。就成了什麼呢?命濁,就是你的法身慧命已經斷了。淪落到三界輪迴之道。

所以你看,前面的現象上,我們來講的話,好像已經發展到一個就叫五濁重,無以復加了。後面的這個,我們從根上看他的話,他就是一念煩惱心。隨時隨地,只有一念煩惱心。這一念煩惱心一息滅,這個濁就不濁了。所以為什麼說,五濁輕者淨,極樂世界都是從這個根上去下手。我們娑婆世界,現在才開始說相信因果,你要講道德,做人要有誠信等等,才從這兒下手。為什麼,因為太重。所以,你看這個五濁,全是一念而起。可是,它有輕有重。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你不要說這裡從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對比,一切國土都因為五濁輕重而有差別相。就算我們五濁重的這個穢土,光娑婆世界來講也有輕重。三惡道五濁就重,那麼就穢,土就穢。人道的話,五濁就比三惡道輕,我們這兒對於他們來講就算淨土。如果說人道屬於穢,五濁重,人家天人界,天道就比較淨。

就像我們現在,一樣的水,因為濁亂的不一樣,濁世,濁的不一樣,你看一樣的水,我們人看到的是水,餓鬼看到的是膿血,他吃不了,是髒的。這為什麼?他的濁心所感。天人看見了就是琉璃。為什麼?因為他的濁比較輕,這是一個道理。所以說,根本的差異上,娑婆世界就是總的是一個大的穢。極樂世界總的就是一個大的淨土。所以人家那兒濁輕,我們這兒濁重。這是講的第一層。好,我們再看下邊,方便有餘土的淨穢之相。前面講過的方便有餘土是阿羅漢所居的淨土。所以說,前面講的凡聖同居土,可以是說從穢土來看它的淨和穢,從方便有餘土,是從淨土來論它的淨和穢,這是差別了。

我們看,蕅益大師這裡就用了一個什麼,「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他用了「證入」這個詞。就說明說,你按照業力,是生不進到這兒了,你必須要修行了,要證果位了。這裡證果位他也有兩種方式,我們常講到的說,觀空遣相,萬法皆空。他空的手法和技巧也不一樣。你說這個現實,你怎麼把它空掉?有一種叫做析色見空。你得分析。你說我是空的。你不能當體一下子就認為我的空的。你得說,我是由地水火風或者色受想行識,由物質和精神層面組合到一起,一個假的我。頭頭是道這樣的分析一下。說手呀,頭呀,足呀,腳呀,這個組合的一個色身,哪裡有我嘛。這就叫做析空觀。析色見空。

如果你這個人的心性比較靈,大家要知道,有時候不是說修行不懂道理,就是看你的心性能不能跟進上這個道理。你雖然這裡聽了說有析色見空,有體空,如果你的根性不在體空觀,你就只能去分析,一條一條去見他的空性。有的人心性比較靈的話,馬上觀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空。不要一條一條的去擺弄了,太麻煩。他當體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裡面講到。他不用說,這是色法,這是心法,這是受想行識,還要一條一條,這就不一樣。

所以說這些觀法,如果我們沒有這個,心地上因為每個人修的法不一樣,這個心地上體驗沒有的話,他很難了解怎麼個差別法。只能打個比喻吧,這個析空觀,就比如說,我們曾經的玻璃,有的玻璃質量不好,你敲碎了,比如敲碎這個玻璃,只能敲掉一塊,然後再不斷的一塊一塊地把它敲,最後把窗戶敲的,把這個碎玻璃給敲光。還有一種玻璃,現在的新型玻璃,就像車窗上的玻璃,只要你爛了一個孔,嘩地,全部就碎掉了。

這個體空觀,就好像這個全部就碎的,一敲即碎。這個體空觀。這個析空觀得一塊一塊去敲。所以這裡講到的話,你看我們《心經》裡面講的說,度一切苦厄。你如果說從析空觀的修法上來講,我們得掰開了揉碎了來說,人生是苦的,生老病死,一樣一樣,這就類似於有點析空觀法。有的人就要這麼給他說,他能生出離心。但是有的人你給他一講苦,他說只要你有一念有為心生起來,一念執相心生起來就是苦,只要一念放下,當體就是樂。這個就是析空和體空的差別相。所以為什麼說這裡叫「析空拙度」呢?就是他觀的智慧太笨拙了,析空觀來講,因為什麼,他的法執比較重。

你比如說,他認為說一切法無我,但是他認為色受想行識這個法是有的,五蘊的法是真的。他不知道說一切法無我,就包括人也是無我的,法也是無我的,他的心比較鈍。這個體空觀他就意識到我法皆空,當體了不可得。所以「析空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他的心比較巧,這是第二重。

後面我們再來看第三重,叫實報莊嚴土。「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這裡又講到這個觀法了。蕅益大師講《彌陀要解》,基本上天台的教法居多。我們知道天台裡面最突出的觀法特色就是三觀,中觀,一心三觀。這個空觀,就是觀它的空性,性空。假觀,就是觀它的緣起。因為你住到空性裡邊,其實還是有嘛。

所以你要在這個萬事萬法的緣起的這個現象法,生活中來去練,一切法都是緣起的,這才能真正的見它的空性。可是你執著了性空,又觀了緣起,兩邊倒,還不是空性。為什麼?因為你有偏。最後又說,觀中道實相。真正要觀到中道實相也是方便安立,一切法本自具足的,這才叫做中觀。

但是觀這個空假中的這個三觀,有的人觀,比如說,在別教的菩薩裡面,他的心比較濁,就只能一步一步到位。從假入空,再從空入假,然後雙離空假,一步一步地來。這就叫做次第三觀。我本人這段時間就是這樣,因為要備這個講義,備這個講義,你的心要緣在這個法上,你要聞思,要思惟法義。剛好,那邊白華庵又有一些具體的事務,那我就只能夠說,要把時間配合好,這段時間就要心安在這兒,那段時間再去用心去做,這個就是次第三觀。

實際上,如果你心地功夫用得好,就是任它萬物圍繞,就是法義也罷,事務也罷,它其實就是一個境。這一個境,如果你能夠當下就能觸到這個境,它本來就是這樣,該怎樣就怎樣,這就叫做什麼,有點類似,這做比喻,不是說到位,就叫一心三觀。一步到位,步步都是這一位,即空即假即中。

就是任何法來了,有的老和尚寫過一個匾叫做什麼,「觸境即中」,觸摸的觸,境界的境,就所有境界任何境界現前,你不要在上面分別它,就是這麼一個境。什麼樣的境?就是一個實相境。就跟鏡子一樣,就是一個實相境,它來什麼,你給它映現什麼,什麼走,你也不留點什麼,就是這樣的,不動。

所以這個觀法也是有次第,有圓頓觀。真正的圓教的這個菩薩修起來,他就是修圓頓觀。所以我們說,不要去深度地去修,就是這麼心裡體悟一下呀,就會明白,真的,佛法都是通的。一切法門也是通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就是越來越簡單的。我們往往誤會說,好像那個法越高妙,你看從一心三觀,修到圓頓三觀。圓頓三觀又叫什麼?叫不思議三觀。就是你乖乖的、老實的、本來就是這樣的、放下,就叫三觀了。無為法,退步是向前。教理越深,一定是觀法越淨,越簡單。這是叫實報莊嚴。這講實報無障礙土者,分這個淨穢。那最高我們看,「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這是指的這個佛所居的常寂光淨土。你一品一品的破,一品一品的證,就叫做分證,這又屬於穢了,相對來講。滿證就是無明破盡了,直入妙覺,那就叫淨,究竟成就了。這四種國土,各分淨穢。

我們來看下面,下面講到說「今雲極樂世界」,這是開始點題了「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這是明確的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但是是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這是很重要的一句。所以你看,蕅益大師說了這麼多,他把我們這個熟知的極樂世界,他是指的凡聖同居。

可是要告訴大家一點,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不在同居,而在凡聖。為什麼?因為有凡有聖。凡夫,他就是凡夫,聖人呢,我們也不知道。反正,聖人是通的,我們是隔的,這叫凡聖。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就重在什麼呀?重在同居。凡就是凡,聖就是聖,無所謂,反正你一旦往生。但是呢,他有這個同居的功德。最上的根性代表什麼,大圓滿覺,願王阿彌陀佛,就代表聖。最次的根性,反正你帶業往生,哪怕你是殺父殺母的五逆罪人,只要你迴心向善,往生了,也算一分子。他是同居的,同居就是說這個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想,為什麼說這裡講橫具上三種淨土呢?因為阿彌陀佛也在凡聖同居呀,那麼他就代表常寂光土。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地藏菩薩也都在這同居,那麼他們代表實報無障礙土。聲聞皆是大阿羅漢也在同居,那他就代表著方便有餘土。所以這個同居淨,真正是真俗不二,圓融不一的,不可限量,這才叫極樂世界叫凡聖同居淨土。你看說了這麼多,落腳點就在這兒。

我們看一下,因為下面這段話,是成時法師提出來的點評,

為什有這段話呢?他不是要加這麼多的語言,這段話很重要的一種提醒。為什麼?因為通常我們這麼一說,說橫具上三土功德,會理解成,通常法不是說,唯心所現來講,一心所現不同。這大家要知道,這是從理上而言。極樂世界不是從理上而言的。是從事上來講,也就是你實實在在是一個凡夫,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是能橫具上三土,就是能見方便有餘、實報莊嚴和常寂光土的功德,不是說從理上來講。

你看,他這裡講到的「此論修德,不論性德。」就是這不是跟你講說本來功德具足嘛、自性清淨嘛,不是在這個層面說的。是說你就從事相上,只要你往生了,就真的有這個功德。事上也有這個功德,能享受這個功德。所以後面你看,這裡講到說「性德則一切微塵,法爾具足四種淨穢佛土。」那麼這是從性德本具上講。

但是,修德上說,「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一個凡夫憑著信願,念著阿彌陀佛,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招感上三土的待遇,就這麼妙。這個法「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獨擅就是他們家有。「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下明義處皆然。」這個我們過一下就可以了,這是從依報上來論證極樂世界屬於哪塊依報,哪個範疇。

下面開始就是要從正報上來論,阿彌陀佛屬於什麼,在法化報三身裡面,屬於什麼身。我們來看,迴首一下,我們現在在講,「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剛才講的是「其土」這兩個字,現在要講「有佛號阿彌陀」,這六個字。

我們來看,「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剛才講了依報的國土,現在給我們講正報的教主,是阿彌陀佛。「翻譯如下廣釋」,就是後面會細講阿彌陀的意思。這裡我們先看一下,既然說到有佛,「佛有三身」,我們都知道法身,每天早上念供,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這裡講到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你看這裡講到的「各論單復」。

就是從單個這樣來了解一下,是這麼一條,再從一對一對的來了解一下,又是這麼一條。當然從法報化上,這是一般的一個佛學概念,我們都知道法身,前面講到顯體的時候也講到說,擬人化叫做清淨法身,世界化叫常寂光土,所以所謂的法身就是所證的真如實相的清淨自性,這個如如理。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各論單復,法身單,指所證的理性。」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一念心體。

報身單,指能證的功德智慧。」就是這個如如智,擬人化的了解,圓滿報身,我們說的修因證果圓滿了,圓滿的果報身。《華嚴經》就是報身佛在講,是法身毗盧遮那現成圓滿莊嚴相報身在講,所以說我今盧舍那端坐蓮花台,《梵網經》也是如此。那麼化身就是指的他的相好光明,我們常講的三十二相呀,八十隨形好呀等等,說釋迦牟尼佛也是如此,這叫做「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這是從單的一條來論。我們再來看「法身復者」,就是從兩個層面來描繪法身,一個叫「自性清淨法身」,就是我們說的本具的天真佛,剛才講的法身單也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個叫做「離垢妙極法身」,這就叫做修德法身了。一切煩惱斷盡以後,智慧極圓滿了證得具足的這個,這叫做離垢妙極法身。「報身復者」是什麼呢?第一個叫做「自受用報身」,第二個叫做「他受用報身」。當時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佛以後,他自己在享這個法樂,在這個華藏世界海的那會兒,就叫做自受用報身,證得佛境界了,圓滿了無上菩提了,他就享受這個成佛的成果,在那兒享受,受用。結果光自己受用不行,不是有人請法嘛,好,這個時候才現他受用,從這個方便智慧裡邊所顯的給登地的菩薩講。一地的菩薩見到他的相是這樣的莊嚴,二地的菩薩見到的相更加莊嚴,就是隨他們所證的功德心量境界,來看佛所顯現的莊嚴妙相,就叫做「他受用報身」。

什麼叫做「化身復者」呢,從化身來講兩條。一個叫做「示生化身」,一個叫做「應現化身」。示生化身跟大家講,釋迦牟尼佛就是典型的一例。本來在兜率內院,然後騎著六牙白象入到母胎裡邊,在印度降生下來,就是說演嘛,說我生下來,開始娶妻生子,降生在王宮,我要出家要修道,最後成佛了。演了這麼一圈我們稱之為八相成道,這是一種示生化身,一期的示現。

比如說今天因緣到了,釋迦牟尼佛應該來普陀山,誰的緣分具足了,福報到了,他給他顯現點化他一下,突然間就從西山景區變成一個人從那兒走下來,遇到了你,給你說點法,完了又不見了,這號就叫做應現化身,應現的。像文殊菩薩去接虛雲老和尚就是叫應現化身。

後面還有一個叫做「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這是什麼意思呢?佛界就是指的像比如說圓教的菩薩登了初住以後,雖然他是菩薩,但是他就能到一百個佛土去八相成道。他能示現成佛,觀音菩薩雖然是菩薩,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這就叫佛界化身。那麼後面講到的應以什麼身得度者,九法界菩薩羅漢餓鬼地獄等等,這就叫做隨類化身。大家要知道,觀音菩薩如果他示現成一個鬼,他就真的是個鬼。他示現成一個地獄的什麼,他就真的要去油鍋裡面受苦,就要去受鍘,上刀山下火海,他就得這麼幹,這就叫隨類化身。

法身、報身、化身,又有單復。這麼講過來,但是我們來看,雖然講了這麼多,有可能給我們增加了很多的知見,因為你理解了嘛。理解了你腦海中馬上說報身法身化身,數不清的單呀復呀,搞出來這麼多,其實這叫煩惱。蕅益大師非常巧妙,他這裡又後面,前面叫做立,後面叫做掃,先給你講完這個,馬上再把它掃乾淨,讓你悟。所以這裡你看說:

「雖辨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就是雖然我給你講了這麼多法身報身也罷,種種這種境界,他是針對我們現在聽法眾中的理解力而言的,可是這個理解力有這個利也有這個弊,為什麼?你聽到三,你就認為有三個身,你聽到單和復,你就認為又有一個單有一個復,這個叫不能夠得到他講法的真義。

所以為了掃除這個,破除這個,他又講說一也不對,三也不對,說三也行說一也行。這裡講到的「不縱橫,不並別」,就是也不能把他合起來,也不能把他截然分開。怎麼都不對,怎麼都行,就在這個洗滌中,你應該給我悟,悟什麼呢?悟為什麼告訴你佛身佛土,讓你只要單純的相信「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就可以了。

所以後面講到的說,「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大家看,阿彌陀佛屬於哪一身呢,叫做「示生化身」,這給定性啊。釋迦牟尼佛我們前面講了叫做示生化身,那麼他在娑婆世界示現,阿彌陀佛的示生化身在哪裡呢,在極樂世界示現。剛開始示現的叫做法藏比丘,然後聽世在王講法,發了大願,建立起淨土,成佛以來十劫,這一期的這個程序,現在正在說法,這也是他一期的示現。也就是法藏比丘出現的時候,其實早就成佛了,為了娑婆世界末法時期眾生苦到這個樣子,沒辦法解脫,那麼針對我們的現狀,發起了極樂世界的建立的這個項目藍圖,現在已經成就了,我們可以依著這個法開始得度。這就是正指阿彌陀佛屬於示生化身,給他定位。

但是他跟釋迦牟尼佛不一樣,什麼不一樣呢?「仍復即報即法也」。我們這兒見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八十歲的老比丘啊,當時在印度,你能見到他的報身嗎?只有有時候為了給菩薩講法,把地下跺一腳,突然間他的清淨國土顯現圓滿報身,但是凡夫他見不著啊。極樂世界不一樣,只要你以這個凡夫身往生到極樂世界,不但能見他一期的阿彌陀佛的示現化身,而且他現的就是實報莊嚴報身。

而且說任何一法,哪怕最小也罷最大也罷,其實法性是本來平等的,都是法身的體現,我們悟不進去。所以在我們這兒,應化身就只能見應化身,聯繫不到報身,心安不到法身上。極樂世界就不一樣了,他是「仍復即報即法」。雖然你見的是阿彌陀佛的示現化身,可是即刻就是見他的報身,悟他的法性,是同步的。

所以說為什麼講了這麼多,最後跟《指月錄》一樣的。我們講禪宗有《指月錄》,這個也是指月錄,就直指是什麼?就指你說西方有世界有佛,正在說法,這也是指月錄。這是指的依報和正報。後面我們再來看,「復次」,這就開始講哪一句經典了,「世界及佛皆言有者」,不是有世界名曰極樂嘛,有佛號阿彌陀嘛,「具四義」。他是特別囑託了,害怕我們聽了以後被法身也罷,報身也罷,國土也罷給弄玄了,那麼實實在在給我們說幾句,第一個怎麼樣呢?「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說極樂世界就是真實不虛的存在,你就老老實實地發願求生就可以了。娑婆世界真實不虛,極樂世界相對就在十萬億國土之外,這是第一個功能。

第二個,「誠語指示,令專一故。」前面是從信願而言,這個是從行而言。什麼呀,就讓你一心一意地專修淨土,一心一意地執持名號。所以才叫做「誠語指示」,就是六方佛出來給你證說,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釋迦牟尼佛親口叮嚀說,我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此難信之法。這是第二個意義。

第三個再給你打保票,拍著胸脯子,怎麼樣呢,「簡非乾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這是什麼呢,等於阿彌陀佛給我們打保票說,沒有偽劣產品,一定是真的。在這個上面不存在偽劣,連這個權巧方便都沒有。你看,這裡講到的「簡非乾城陽焰」,就是說極樂世界的存在呀,第一個,不是像海市蜃樓一樣,你不要搞錯了。乾城就是乾闥婆城嘛,天龍八部之一。

他們這個城不是化現的嘛,乾闥婆他就是樂神,化現出來,就像我們在曠野裡邊見到的海市蜃樓一樣。陽焰也是這樣子,在沙漠裡邊太陽太足的時候,你看的好像是水,結果走到跟前他就是一個錯覺。遠看的時候有,近看就沒有了。那麼極樂世界不是這一類的啊,是真實存在的。

第二類,極樂世界不是權現曲示的。就是不是給你說的一個方便世界,假設一個。就像我們說的,釋迦牟尼佛講法的時候不是有一個叫做化城嘛,修行的人走得累得受不了了,說好好好,化現成一個就我們說的誤入雷音寺一樣,當然這個不是偏的啊,是正的。說這個化城說,你們走到這,先已經到了,到了這了,沒問題了,實際上是讓他們歇一歇,還沒到。只到了三百里,還有二百里。這樣的一個地步呢,所以這裡叫做「非權現曲示」。

「非緣影虛妄」是什麼意思呢,說你不要認為這是第六意識,打妄想打來的一種說法,我們不是有時候會講到說極樂在心外,是由妄心所取的,不是屬於真心。所以才說唯心淨土。那麼這兒告訴我們它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打妄想打出來的。「非保真偏但」,這個是什麼意思?「保真」是一個概念,就是當時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善意的謊言吧,什麼善意的謊言,就是剛才講到了,小乘人走不到那了,他說這裡是化城,他就告訴他這裡已經成佛了。

所以這是一個什麼?叫做保真。因為當時釋迦牟尼佛也給這些行者說,你到這,你趕緊到這,我給你拍著胸脯子保證,《法華經》裡面說到,「我今為汝保任此事。」就是我保證你到了這兒就成佛了。實際上是看他們累得受不了了,不想走了,不修行了,給設的一個方便,叫做保真。《法華經》裡面有這個情節。那實際上極樂世界可不是這樣子,不是說給你一個方便在那鍍鍍金,其實還沒到頭。極樂世界只要在那修,就到頭了。

「偏」是什麼呢,指的小乘的偏空。因為他只證到空性了,他不知道緣起有嘛。可是極樂世界,種種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全是緣起的一種妙用。空性,本性,自性,顯現出來的一種妙用。那麼這個但,偏但,但是指的呢,還是指的權巧。「但」,因為在天台宗的教法中,不是別教,修中觀的時候,別教叫做但中,圓教叫做不但中。藏教修呢叫做但空,通教修的叫不但空。這個教理上就是比較複雜了。我們只要了解到,但中是什麼呢,就是說相對空和有兩邊立的一個中,這個中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表極樂世界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淨土,不是一個權巧的淨土。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是第三條,簡別這些權巧,甚至偽劣,這是第三個。

「破魔邪權小故。」這裡講到的破魔邪權小故的話,非權嘛,因為小字裡面講到的,「破華嚴合論之訛」。歷史上有一個李通玄長者註釋《華嚴經》,其實這個《華嚴經合論》呀,是註釋《華嚴》的權威之作。但是他對淨土的位置給判錯了。可見他學教就學得不圓滿、不透徹。

所以說這個李通玄雖然這麼有名,在這個序文裡面,據說他當時為了寫這個《華嚴經合論》呀,這個蛇呀老虎呀都給他來護法。他又叫棗柏尊者嘛,就是一頓飯只吃棗和那個柏葉。但是你看他把淨土宗還給判的是屬於權而不是實。非邪就是「破末世積迷之習」,就是指的淨土是一個善意的謊言。我聽過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大居士,大學者,居然還說淨土法門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依照他來看的話,他已經把三藏教我覺得已經看得差不多了,三藏經研究得差不多了,竟然還是如此的見地。可見,淨土是極難信之法。所以後面這裡講到的,「圓彰性具,令深證故。」這裡講了這麼多,最後就告訴我們,西方依正二報,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佛號阿彌陀。一個確實是我們,大家要聽明白了,性具,圓彰性具是什麼,就是這個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確實是我們自性本具所顯之物。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叫做什麼呀,「令深證故」。

深證是什麼意思,不像咱們這說的,你打坐,入定,修三昧,是標誌著令你啊,一定要親自往生才算數,這才叫深證。如果你不往生就不得受用,既不能受用這個依正莊嚴,也不能徹底受用唯心本具。只有你真正往生了,世上也能受用,因為你身在極樂世界,身臨其境了,理上也能受用了,哦,發現原來真的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才叫做令深證故。所以這裡的深證我們不要搞錯了,實際上就是指的真實往生之後,才能夠全體受用,這叫深證。

好,我們再往下看。後面講的就是講到說,今現在說法了,「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後面落尾處,講說「今現在說法」這句話有多重要。大家其實聽來聽去呀,這個才是正題。這句今現在說法,今是什麼意思,就是正當時呀,正當往生。這就意味著說我們今生此世就要成就這個法,就這個道業。現,今現在,「現」是什麼呢,正當說。阿彌陀佛現在就在說呀,始終就在說,一直在說。「在」,正當處。就在極樂世界。所以說我們了解這個呀,你要搞清楚,「今現在說法」,這個現在,比如說差別現在。

為什麼呢,因為彌勒菩薩還沒有下生。可是呢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但能往生,即見佛聞法。這就叫差別現在。那麼什麼叫做始終現在,什麼叫始終現在,我們再立一個題,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出世的時候,人家阿彌陀佛已經在說了。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這麼多年,阿彌陀佛一直還在說。釋迦牟尼佛將來徹底他的法滅了,他只能說四十九年,可是阿彌陀佛後後無盡,了無了期。一直在說,這叫做始終現在,常在說法。那麼不管十方國土你有佛無佛,但能夠隨願發願往生,一旦入了極樂法界,即可就從蓮花化身嘛。

七寶池盥沐嘛,登四岸,從七寶池的四岸,不管你從哪個方向,即可就入法會,就入到彌陀座下。我們這個國土有的時間能聽到法,咱們這會兒,今天晚上只能講一個半小時。有的時候聽不到,在哪兒有講才能聽,哪兒沒有講,聽不著。可是人家極樂世界是二六時中常在說法。我們這有時候幾十里以外,為什麼律法裡面說,四十里以外有人講法,那你受了菩薩戒不去聽,就有毀犯,就有過失。可是極樂世界一入淨土法界,即刻就親聆彌陀說法。那什麼叫,再我們講到再說一個究竟現在,究竟現在是什麼呢?但能得聞,有世界名曰極樂。但能得聞,有佛號阿彌陀。乃至說你能得念一聲佛號,念一聲佛號,聽一句佛號,就是現前聽阿彌陀佛正在西方說法。這就是阿彌陀佛所講的法。究竟、現在、正在之法。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法。

我們後面會講到說,就這麼一句六字洪名,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證的無上正覺,阿彌陀佛所講的正在講的這個圓頓之法。所以我們要了解,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正在說法。那我們這的法不一樣呀,有權法,權巧啊,有真實法,有偏法有圓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頓法有漸法。都是相待次第的。甚至包括我們現在講淨土,還要把它判成說,其他的都叫豎出法,這個叫橫超法。可是極樂世界呢,唯有純講圓頓法,純講真實法,只有一乘法,橫超豎出皆了不可得。都沒有這個概念,就這麼一個法,現前法,這叫做「今現在說法」。我們這個世界講法的話,只有釋迦牟尼佛講的才叫做經,祖師們創造的,菩薩就叫做論,那就說明只有佛能說法。

要是佛弟子呀,天人,化人來說法的話,必須有佛在場來印證。你看像維摩詰講法的話,那必須佛說,如是如是,善哉善哉,這才能叫做經。可是極樂世界所謂的今現在說法,不但清淨海眾也可以說,西方三聖也正在說。正報在說,依報也能在說。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就這麼一個大法席,大法會。所以這叫做「今現在說法」。

現在就告訴我們這個,我們要信「現在說法」,因為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曾在《大雲經》裡邊講過,就比如釋迦牟尼佛正在當時印度的靈鷲山或者祇桓精舍講經,他講了一個經叫《大雲經》。講的描繪就是說,娑婆世界正在講法和極樂世界正在講法的故事。他怎麼說呢,他給大雲密藏菩薩說,我告訴你啊,說西方世界有一個國叫做安樂,就是指的極樂世界,佛號叫無量壽,說現在說法。

他說什麼法呢,說他正告訴一個菩薩說,娑婆世界有一個佛叫釋迦牟尼佛,現在正在講《大雲經》,說你可以到那去聽。釋迦牟尼佛在現場就說,阿彌陀佛給這個菩薩講說,娑婆世界有釋迦牟尼佛講法,來聽《大雲經》,說這個菩薩馬上就要來這了,要來聽法了。所以這個就叫做彼此都是正在說法,這個現場感是極強的。好,這是這一句,所以應該我們說,應當發願,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

後面這個就是蕅益大師給這段話的一個判法。為什麼說佛經有無量義,我們的凡夫的這種陋劣的心,這種自以為是的眼知見呀,就能講出來那麼一點點就不錯了,甚至有時候還是一種相似法,但是不管怎麼樣呀,能夠入道就行。可是,真正的你看這開了圓解的祖師,他能把這個序文,你看後面的他配這個序文配這個三信願行也罷,配這個五重玄義也罷,他萬變不離其義。他能夠沒有一義不在這個分別知見,可是也沒有不一義是在如律如法。你看他判得這個多好,大家來看啊,這個我們過一遍就可以了。

「復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就是講前面的說,「爾時佛告舍利弗」這段話,叫做勸信序也,怎麼個勸信序也呢?說「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就是說有佛有淨土現在說法,是勸大家相信,有。那麼這個世界叫做極樂,非常,第一安穩嘛,清泰嘛,安樂嘛。所以勸什麼呀?勸願序也,就是勸大家發願往生。有「佛號阿彌陀」,是勸什麼呢?「勸持名妙行序也」。就是讓你念這句阿彌陀,信願行就具足了。這是判的信願行。

我們再來看,你看他再講到說,「復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這又是佛法僧三寶,就也在這個序文裡邊。又說,「佛法僧同一實相」,這是指的自性三寶嘛。這是「序體」,我們前面講到了釋名以後的講到顯體,不是講了以實相為體嘛。「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因為這部經以信願持名為宗嘛,所以它叫做「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這叫做「序用」

因為我們現在前面五重玄義裡面講到什麼啊,以往生不退為它的力用。你看他就把這個序文都給判進去了,「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就是他是大乘成佛的一乘法相。判教。他又到五重玄義,在這裡判清楚。所以大家看他說得多妙。「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就是講這個,雖然這句話簡短,但是他已經把這部經典的所有信息都已經給傳達出來,一點都不會錯位。就這句「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那好我們依著蕅益大師把這段講完呀,我們也要做一個匯總,就是我們因為現前要得這個受用嘛。既然我們給大家講這個《彌陀經》、講《彌陀要解》,那要得受用。就著這段兒說「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我們要從幾個角度來了解一下。

第一個,就佛而言,大家要知道,這是從佛的五眼圓明的這個親證實相境界中流出來的。第二個,就我而言,因為我們現在還是凡夫,還沒有往生,怎麼來看待。第三個,就方便而言,就是你要從凡夫的眼界中了解一下,為什麼要設這麼一個法,說這麼一個教,它跟其他的教法的差別在哪裡,統一在哪裡。這個問題提出來我們先跟大家討論一下。

第一點說從佛而言,你看,在《淨土十要》裡面有這一段兒話,我也講過不止一次了,再次摘出來供養大家,這個很有幫助,對於我們了解。為什麼,因為我們整個一真法界叫華藏世界海,是重重無盡的,為什麼在這部經典裡面就一定要就說往生西方,這是一個問題,為什麼?我給大家念出來,你看,就佛而言,「彌陀之岸,本無彼此。」阿彌陀佛的這個法門並沒有說往生了就是西方,現在在娑婆。「釋迦之船,實非往來。」也沒有一個定性定見說,啊,從此岸渡到彼岸。

這是一個什麼真相呢?「譬如一燈,分照八鏡。」中間點了一盞燈,八個方面立了八台明鏡。大家設想一下,這個燈光會什麼啊,由這八面鏡子什麼呀,全部映在這個現場。所以他就講的什麼啊,「鏡有東西,光影無二。」鏡子雖然有東有西,可是這個燈被鏡給光射出來的光影呀,它是無二無別的,這就指的一真法界。那麼「彌陀說法,遍光影中。」就是阿彌陀佛正在說法呀,不要忘了,不是真的只針對我們娑婆世界呀,就這麼一家,而是什麼呢,「遍光影中」,就是週遍整個法界。但是,「釋迦方便,獨指西鏡。」故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這才叫唯心自性,大家要會得過來。那麼就我們而言,從凡夫而言是怎麼樣呢,「已到彼岸者,乃可以忘彼此。」就是你到了彼岸了你再說沒有一個彼此。「未入法界者,不可以泯東西。」你沒入到這個華藏世界,沒入到這個不二法門,那麼你現在不可以。你看我們做功課的時候說什麼,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現在沒有入進去呀,那怎麼辦呢,依著娑婆世界的情狀,配著極樂世界的殊勝,隨順凡夫的心量,依此方便,念念導歸。所以說,極樂世界就像一個截圖,引人入勝,讓我們入什麼呢,入跟華藏世界同步軌則的西方淨土。故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是就我們而言。那麼就方便而言,大家都知道,修行呀,有兩頭兒,千萬不要認為只有一頭兒。很多人信不了淨土,誹謗淨土,或者說遠離淨土,就是因為他以為修行只有一頭兒。那我跟大家講,修行當然有一頭兒,是什麼,就是本來無一物,一念放下,萬般自在。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對是這麼個對,本來無一物是本來無一物,可是我們落不了地呀。

我們什麼都不能無呀,都有呀,入不到這個境中。你不可能像人家六祖慧能一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話就搞定了。現在我們沒辦法,煩惱太厚重了。那怎麼辦呢,還有一種辦法正合我意,就是什麼呀,萬緣放不下,索性你就全情提起來。有佛有淨土,你把這個二有法門徹底給承擔,全情提起來就行。

所以有時候說到這個本來無一物啊,諸位在心地上用功呀,有時候就這麼一句話呀,悟境是千差萬別的。你說本來無一物,我們現在就講本來無一物,你哪個心念中你的般若緣深的時候,顯發得濃的時候,你可能比較相應。很多時候我們聽了甚至有些外行聽了,一聽就本來無一物,就是以為是虛空,或者是斷滅空,甚至有人聽了越來越有了,執著這個本來無一物了。這些都是功勳不到,你這個心地上說不得,你只有自己的功夫用到了,它才能夠給你顯山露水。它這個不是我們尋常的感覺,它也不是格外的境界,但是,你只要失之毫釐,就是千萬里差出去。所以這個本來無一物不是那麼好本來的。既然放不下,那就讓我們全情提起來。你就說,用這個佛言,有佛有淨土,來見這個佛心,入這個佛境,故而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所以我們有時候想想啊,就跟,打個比方就跟飛機一樣,大家都坐過飛機,說飛機這個平穩的走,其實在地上走也是平穩的走,那麼飛起來以後直接上到那個飛行高度以後,它其實也是雖然在空中,它也是平穩的走。就怕是怕的什麼呀,上上下下顛簸,落地呢落不停,著不了地,提呢,又全情提不起來,上不了空。在這個上面那就晃來晃去晃來晃去,我們現在就在晃來晃去。

如果說你落停了在地上走,跟天上飛坐在飛機裡感覺是一樣的,就是平的、就是穩的、就是一個樣子。只要你,要麼萬緣放下,要麼全情提起,所以淨土法門告訴我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的用意,就是希望我們全情提起。好,今天就到這裡,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感恩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