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大和尚慈悲,各位常住師父們慈悲。

今天是我們學習《彌陀要解》的第七講。那很歡喜,晚上看見有很多新來的法師。跟大家說一下,現在講的內容正是《佛說阿彌陀經》註釋裡邊的首席註釋《彌陀要解》。

《彌陀要解》裡邊最為出彩的部分就是五重玄義。五重玄義裡邊有兩大重中之重版塊,一個是辨體,一個是明宗。辨體,我們上一次已經講了。今天開始講到第三個,明宗,也就是講它的修行路徑。雖然說我們前面講的諸法實相,好像談玄說妙,非常暢快,但是要與實相法,這一念心性能夠相應,你要入這個實相體。體,一直擺在那裡,實相一直擺在那裡。但是要契入這個,證得這個實相,它是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所以上一講我們就講到,十五頁的第二行:「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下面大家看到說,佛法為什麼因果,佛法即是因果,佛法是沒空子可以鑽,一直是圓的,一直是無礙的。你看這裡,蕅益大師講到說,信願行,我們常講到的說三資糧,它是這部經典的宗旨,修行的宗要。現在我們見諸法實相太難了,難如登天。但是如果往生到極樂世界見諸法實相,可以說易如反掌。因為我們這個國土裡邊都是逆行的呀,一切的因緣幾乎都是障道而行。但是在極樂世界都是順行,一切的境界都是隨順著法,隨順著道的。所以淨土的修法,就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先往生西方再說。往生西方的訣竅就是信願持名。就講到這個點上了。

那我們看下面講了一句說:「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你看,這就是密不透風的法。你說,修這個法到底怎麼來權衡呢?如果你的信不是真的,不相信有極樂世界,那麼你就談不上發願往生,沒有這回事。你如果沒有往生的意願,你當然不會想到念佛,念佛是白搭。所以說現在反過來,只有你在念佛了,你能夠念,一直念,憶佛念佛,那麼證明你的信是真的。念佛的功德成就往生,反過來證明你的信是真的,你的願也是真的。滿你的願,證你的信。所以大家看到這個三資糧,它就是一個一體,三而一,一而三。就像咱們廟裡供的鼎一樣,每個鼎都有三個足,它一個都離不開,但是三三又三分天下,三角形的穩定性一樣。這就是沒有先後,沒有次第,當下的一個圓滿功德。

那麼這裡蕅益大師講到說,所以呢,「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我們每次讀誦《阿彌陀經》,它這裡面有講究的,從一開始為什麼陳依正呢,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八功德水,池中蓮華,常作天樂等等這一切,這是講它的依報。又講到種種雜色之鳥,演暢法音,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阿羅漢,其中多有一生補處,皆是大菩薩。種種情狀,就是激盪我們產生決定的信心。這裡講到的說,以生信。其次,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就是發願。那麼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從一日到七日,臨命終時,現在其前,這就是導行。就這三段話,其實也沒有離開三資糧。以前的大德還開示過,為什麼《彌陀經》裡面,勸信只勸了一次,就是當信是不可思議諸佛所讚歎這個經典。發願呢說了三回,應當發願生彼國土,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個意蘊就是讓我們一信以後,你就把這個信紮到底,不必再懷疑。但是你要往生西方這個願力,你得長養,你得保任,否則一不留神,有可能你的信,就會把它給曬乾了。

那好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信的內容:「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這是講到的說信願行的三個分段。

我們先來講一下,佛法裡邊老生常談講到的這個信。沒有信心,教同虛設。所有世間,包括世間法,出世間法,必須得信心才能夠成就的,一切法皆是如此。否則你看為什麼世間法裡邊還講到說,要信任、你要講誠信、做什麼要有自信,離不開信。在我們佛法裡邊這個信,它是入道的根本法。常講到說,寶山已入休空手,就是如果你入得寶山,你沒有信這個手,你拿不到佛法這個寶。所以才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解行證,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就是圓滿這個信心。那麼我們現在講到這個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尤為重視信願行裡邊最難過的就是這個玄關。很多時候,我們現在雖然得度謂信為根本,可是難生起來信心,這個不論在僧在俗,或者學佛短或者長而言,他信不起來,他就是信不起來,沒有這個因緣福德。所以我記得以前也跟同仁在問答過,為什麼說我們就這個極樂世界啟信,各種角度都讓他要明瞭。

你看,首先我們現在就說從所謂的科學觀,宏觀的宇宙,現在不是研究出來有異度空間嘛。這個不同的維數,現在的空間,不是現在有三維動畫,其實四維五維,就一直這樣,它各個呈現,各個又互不妨礙,它的世界的結構就是這樣,這個法界就是這樣,你不能夠即刻就否定極樂世界的存在,這是從所謂的科學上。你如果再從我們哲學思辨上,辯證法,在大學裡邊就要講這個,最朴素地講,我也跟他們講,我說有東怎麼會沒有西嘛,有染怎麼會沒有淨嘛,有娑婆就必然會有極樂。這就是辯證法,最根本的辯證。你從推度上來言的話,你說推算一下,你說我們現在每一個凡夫,我常講到說,其實活的就跟春天生秋天死的蟲子一樣,就這麼一點生命的水準。如果你沒有見過冬天,那麼你就認為冬天沒有,但是實際上冬天是存在的。就好比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見過極樂世界,認為極樂世界沒有,但是極樂世界就是存在的。這在世間法裡邊也是現前分明地就要這麼推斷。你從咱們佛法的角度那就更無容置疑了,一切萬法唯心所造。現在我們娑婆世界已經唯心所造的已經成型了,我們每天都安然地住在其中。同樣唯心所造的極樂世界已然已經成型了,人人能夠往生。就是這樣子。你如果從信仰上,純從信仰上論的話,那大家想想極樂世界呀,是釋迦牟尼佛本師嘛,以他這個正遍知,大圓滿覺,親眼所見的法界真相,同步用金口所說。你不要去再講什麼有沒有,真的假的,它本來就是這樣子,一定是這樣子。就各個方面,你要從這入這個信門。

所以有時候你不要看說淨土一門,有的人,你要信它呀,首先得不反對。有的人很反對淨土,你就包括說甚至是出家人,乃至是大法師,有名望的,他認為淨土低人一等,有點兒看不起。或者覺得說淨土就婆婆媽媽,天天就講這點宗教情懷,就是要念阿彌陀佛,覺得太煩了。甚至有的覺得過度提倡信願行的這個簡化的修行訣竅,沒有道理。說它沒有教理。種種諸如此類的。就是首先我們要不反對,其次再從根本的經典,祖師的言教,同行善知識,乃至有善知識往生的瑞相,眼見耳聞,諸如此類裡邊,真正的去吸取善根。真的才慢慢發現,真有這樣的法,確實有如此的事,把心才能落停。然後,再跟自己的身家性命來相關聯,說佛為什麼要度眾生。那我也是個眾生,就是為了度我,就給我說的淨土法門。從自己的信念,從諸佛菩薩祖師的聖言,一直這樣久久結合起來,持之以往,那麼這才能夠進入到一個信心的狀態,再說念佛起真修,說品位如何增上。

可是大家要知道,所有的這一切前提,是你得關注它,你的注意力先要關注在淨土上。這個二有法門,你得注意一下。如果你漠不關心,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就常在河邊走,一輩子就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這個沒有辦法,所以大家看到信功德,這是第一點,跟我們講一下,信是通世出世間一切法的。

第二點,我們還要了解到這個信的這個微妙之處,就是信到什麼程度呢?信到徹信了,不要再信了。這個聽起來好像講的說,這是讓退信心嗎,不是這樣子的。就好比我們說,忍無可忍,無須再忍。很多世間的有時候理解錯誤了,說忍無可忍就是我實在憋不住了,我終於揭竿而起了,跟你幹一仗,不是這個樣子的。無須再忍,就是不用刻意地再去忍受這個苦楚,而是徹底把它打開放下,不在乎。無須再信亦復如是。

你看我們常講到說修行中不是有三種境界:一個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常講到這個講法時候的典故;又再修行的深入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隨著修行的徹底的這個圓滿,依舊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信功德也是這個樣子的。你從一開始不感興趣,慢慢地勸化,導入到這個要信,能夠信;入門之後,不斷地修善根福德,增進這個信;一直信到我們再不要提倡說,你要信。就是信已經讓你不信,你都做不到這個,沒有不信說極樂世界沒有的這個能力,說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是假的,西方三聖不存在,你也說服不了自己了,就把這個天然的信融化在自己的身心世界中。這就功德正等同於,還是山,還是水,一樣的道理。所以就是這樣的一種信無可信,不要再刻意去信。如此的增進,這樣的圓滿。

再一個我們還要知道,信,在教外,不知道好歹淺見的人都說我沒有信仰。他一看到拜佛燒香或者出家人,他說我不信,我沒有宗教信仰。其實信這個生命的屬性,諸位法師,大家要聽清楚,我們說信是生命的屬性,就是我們生命過程中,只要你活著,你是個眾生,你有情識,就一定具足信是生命的支撐的決定性部分,不可能有不信的人存在,就是沒有信這個功能的人。就是看他在信什麼。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信也是本具的天然的德行,我們信的能力其實一直是飽滿的,就是身在其中,不自知而已。大家想說,如果我們沒有本具這個信的能力,你說佛再怎麼教化,祖師再怎麼開示,我們都不會信,信不起來,你沒有這個能力。如果能夠被勸化生信,其實是我們本具信功德的顯現。最後我沒有一絲疑心,也是我們信心的全盤的體現,一種成就而已。

所以立足於這樣的一種信的認可,大家要知道,其實信,不管說從沒有信仰,所謂的,後來信佛了,皈依三寶,乃至說從一代教法中抉擇法門,我就修淨土了。其實這樣的一種信的建立不是一種建立,大家要明確,而是一種調頻,就是轉台,就像看電視一樣,只是轉台而已。現在上網不是在點那個頁面,一個頁面一個頁面,只是把它換了一個頁面,調頻一樣。它不是無中生有的這個啟建,說白了就看我們信什麼,你能把信的這個潛能全部調動,是否能夠集中到這個極難信之法上來。這個是非常大的一個這樣的心靈上的工程。諸位法師,如果能夠快速成就信的這種轉換功德,那麼淨土第一玄關你就能過,淨土法門你就能夠得度。就是看我們把飽滿的信的這個能量,每天投放在哪裡。

大家要知道,沒有到登地菩薩,通常而言,至少要到第五地以後,叫難勝地,才能夠說真俗能夠圓融。我們天天念說二諦圓融三昧印,就是要有水平才能夠二諦圓融。現在在我們沒到這個之前,就看我們把信心投放到哪裡。你是信世間法呢,還是信出世間法。你是信真呢,還是信俗。這現在是牴觸的,就像這個古德講到說,你現在談真,你就逆俗。你要學佛,你就得把世間法要放下一些,轉移一些。你如果順俗,你所有的心都投在世間法了,那你道業估計很難。所以就看我們到底是信說這個,這輩子這個萬般帶不去的這種生命所謂的擁有呢,還是信說我要在十法界內要謀個好前程,往那兒走。

是信我們現前的這個娑婆世界叫堪忍,你看現在的這個五濁情狀,愈演愈烈,都是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外面的世界。連佛法,釋迦牟尼佛法,大家要知道,都是因為斗諍滅的。迦葉佛的佛法是懈怠才滅的,我們釋迦佛的佛法就是斗諍滅的,末法時期現在已經印證了,斗諍堅固,所以佛門還要提倡六和敬。還是信說我們能夠確實得解脫,能夠入三摩地,能夠得大自在。看你信什麼。你信說,這個日子我過過就好,也特別會來事,在這個人情世故中,你能夠左右逢源,把自己打點得很好,立於這個不敗之地,而且還沾沾自喜,十分滿足。那要告訴大家,不管誰,必須要面對娑婆世界沒有好下場。混得好一點的還不如慘一點的更加真實,老病死,誰都是滑到最後的這一招上,沒好下場。還是信說,我是一個道人,盡管修行如此之難,戒定慧如此難守,可是我一心向道,我能挪一點是一點。最後終於說,摸一把腦袋,對得起自己的光頭了,說拼了老命,還沒有在袈裟下面失了人身。最後還信願資糧,在道業上,往生的時候,還真見了個分曉。就看我們信什麼,所有我們佛法、佛教、佛弟子的所有的問題核心就出在信上,就這一個問題。所以蕅益大師這裡對於淨土法門,信願行的三資糧,他真的是發揮到了最為就是讓人能夠動容動心的這個層面。

那好,我們來看一下,下面貫解。你看,這講到的信,則是這六種。願的話,核心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的話就是持佛名號,一心不亂。

那我們先從信開始講起,大家來看。這六信,很多祖師都有過信心的發揮,對於淨土。可是確實都沒有蕅益大師這麼獨到和這個深廣。你看善導大師也講過說,我們對於淨土,一個,你要信自己現在是罪惡生死凡夫,要決定深信,我沒有本事,就靠佛救。二一個,你要決定深信,就全憑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願攝受我,這輩子靠他老人家了,不要懷疑。徹悟禪師也講過十種信,說要相信有生一定會死,相信這個死的時候只有佛法,相信這個如果不死的話就會下墮,等等諸如此類的,反正是最為代表的還是蕅益大師的這六種信心的闡述。所以也算非常難得的機會,我們認真地來體察一下,對照自己的身心世界。我希望就是我們這樣過一遍,當然作為法師來講,不存在說,未生信,令生起。但是已生信,令增長令圓滿。希望我們不白這樣的聽聞一次,也算一個共修的增上吧。

首先來看,信,前面講到,自他因果和事理來講的話,這是從能所而言的一個角度。信我們自己,就是我們能信的這個信心是屬於能;信他,信因果,信事,信理,這是所信的對境,這是從能所的這個層面。如果說把它分開,從三對而言,你看,第一個是信自信他,這是從什麼呀,這是依人立信,就著這個人,來啟建信心;其次從因從果,是依法來立信,從因果法上入這個信心;從事從理,是依我們的心性來建立這個信心,本有的心性。我們常講到說,不負己靈嘛,就是指的這個。

那好我們先來看自他,自他一對,信自和信他。大家來看,鎖定這個,「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大家看到這一段,首先你看我們很多時候,有一些行者,同修,他自信力不夠,就是這個上面出了麻煩,甚至他修的很精進,他都覺得說,哎呀,我成佛恐怕不可能,我往生,那不是我能夠做的事。我就希望這輩子修行,下輩子能夠女的轉成個男的,有的這個女眾居士,說然後能夠出家,再說往生吧。這就是對於自的信心不太夠。

所以你看,我們這裡講到的說,「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身這個提出了一個名目,就是「一念心性」。可是我們往往容易錯認說是,你看這裡,「本非肉團」,就是我們胸腔裡面的器官;「亦非緣影」,就是我們會打妄想這個意識。所以他常態下的錯誤就是說,什麼是心性?我們在講到體的時候,也講到諸法實相,這裡的心,就是我們常念《心經》之心,萬法唯心的心,明心見性的心。這個先要搞清楚,名目上不要認錯心性。所以你看這裡,但是這個心性確實是太坦然了,廣大了。跟我們凡夫與生俱來的心量差別太大了,所以總是讓人錯認不已。

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本非肉團」。我們一般一說到心,下意識的就呼之欲出,就好像在我胸口跳動的這個心臟。大家要知道,這個心臟是個四大假合的,物質的,它沒有靈性,將來終究要壞亂的。很多人這就是等於說認假為真,把這個假合的四大造色種所組成的器官,認為我們所說的心性。如果是這樣的話,你說,人剛剛死了以後,心還在,心臟還在,為什麼想法沒了呢?這是常常我們人世間的一個實驗,就搞不明白。

「亦非緣影」,這是第二重,是認妄為真。前面是認假的這個四大和合,第二個是認我們妄想就以為是真心了。妄想怎麼來的呢?你看我們每時每刻,眼耳鼻舌身,對這個色聲香味觸,就是它們不斷地碰撞,會留下來落謝的影像,就自以為它產生一種後續的影響,這個影響一旦被第六意識在上面進行認知了別的時候,我們就以為我的心的思考能力啟動了。實際上就是一堆一連串的妄想。所以你看,這裡叫亦非緣影,就是攀緣的影像,前面講到不在內外中間。如果我們把心用在這個緣影上,就入到內外中間了。所以,大家看,以前的禪師在破這些心子們的執著的時候,就說你在這個鬼窟門頭裡面,又在鬼窟裡面做活計,天天這個打什麼鬼妄想,就是說的他離不了這個第六意識。甚至有一些修行者呀,很用功很用功,但是他用功用在哪裡呢,就是把這個第六意識伏在那兒了,就是以為說已經很幽靜很幽靜,感覺到效果很好,自己的輕安很微妙,甚至就以為得了禪定,乃至就是入了三昧等等諸如此類的。實際上,《楞嚴經》裡面就講了,還是在這個第六意識心中,還是光影門頭的事兒,沒有抖落利索,所以這就是緣影心。

肉團心呢,不夠廣大。緣影心呢,不夠純潔。這裡講到的這個「豎無初後,橫絕邊崖,終日隨緣,終日不變」的,才是我們現前一念的遍法界心。一個道人,一輩子就是為了相應這一點。大家看看,它的量有多大,「豎無初後」就是說,無始無終呀,你如果有始,就會有終,就有邊際。所以大家注意一下,為什麼阿彌陀佛叫做無量光佛。「橫絕邊崖」,就剛才講的,無邊無際,它其大無外。你給它設不了一個,世界世界,它就有一個界在那裡,為什麼不能把世界當做這個心性,只有一個國土一個國土,一個世界一個世界。可是這一念心量,它是把所有的國土世界都能夠含攝容納進來,這就是我們的一念心。

它的量不僅如此的大,它的用非常的廣,你看,「終日隨緣,終日不變」。我們現在就在隨緣呀,現在隨隨隨,隨到閻浮提人道裡面來,一被人道這個情形所鎖定了,其他道就視而不見了。本來,十法界也在我們一念心中,隨隨隨,緣得這輩子當了和尚了,住到普陀山了,那我們現在心念中,大部分都是普陀山的人普陀山的事兒,越不出去。你住在普濟寺,那又是一番風景,寶陀講寺又是一番風景,住在自己屋裡還是一番風景,你天天在乎這個,就把這個本來週遍的心越縮越小,越縮越小,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我們隨緣,你隨著我執,有了我,那麼你一定會起惑造業,你就隨在三界六道中。

如果你隨著般若緣,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麼你就隨到解脫法界,就入了四聖,而不在六凡。所以,一切的因緣,十法界因緣,都是由這個心,如如不動的心,隨時隨地的隨緣。所以如果究竟的講,起心動念確實是很可怕的,因為你起一念心,直接關聯到我們的後世的一念受生之因,就可以牽著你到哪一道。特別是修道人,因為修道人心清淨嘛,稍微起一念,就可以作為主導的力量,把它作為引業,牽引你下輩子到哪裡去受生,這就叫隨緣。但是雖然它隨緣,它從來什麼呀,終日又不變。你看打個比方,就跟說我們由於溫度有暖有冷,如果隨著暖緣,它就是水,就是蒸汽;如果隨著冷緣,它就是冰,它就是雪。但是,濕性是從來不變的。我們所見的這個虛空,就我們手一掄,覺得這是空的,它是隨著明或者暗的因緣,來顯現這個虛空的體量,但是,空性也是如如不變的,這個就叫做「終日隨緣,終日不變」。

那麼,它隨緣能夠隨到什麼地步呀,它不變能夠不變到怎麼樣的一個妙用呢?大家來看:「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法師們,這個給我們透露一個什麼信息呀?為什麼說十世古今不離當下,無邊剎土不隔毫端呢?就是雖然它這個隨的無量無邊,你看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世界,跟十萬億國土到東的這個娑婆國土,同步都在我們現前一念心中,這是同步的,也是本具足的,雖然我們現在因為把這個目光投放在這個娑婆了,可是我們極樂的那個場景,一直就在那裡。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能夠相信不僅僅極樂世界,乃至其他的,兜率國土也罷,琉璃世界也罷,或者無間地獄也罷,餓鬼世界也罷,等等,全是在我們這個一念心中影現。

大家近距離就說,你看普濟寺,你每天都在這個普濟寺裡邊遊走。你說普濟寺圓通寶殿,法堂,普門殿,地藏殿,這就叫影像。為什麼我們今天在法堂放焰口,明天又在普門殿拜懺呢,這就叫隨緣。念念都在隨緣,念念都在變化場景,這就是心念的廣大,怎麼都行,什麼都有可能,無處不在,面面俱到。那麼,為什麼能夠隨呢?就因為它全在一念之間。我們現在所謂的信願資糧,也是為了擴展打開我們這一念心性。打到什麼地步呢?就是我們在娑婆世界和去極樂世界,就跟我們從普門殿到地藏殿一樣,就僅此而已。到了極樂世界,早上能夠撩一下衣衫,捧著一堆花,就供養十萬億佛,還是這個原理。這是真實不虛的,一定能夠達到的。

所以,既然能夠如此信,說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那麼「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迴心」,大家注意,一念迴心,在《觀經》裡面的下品下生中,就是得了這個訣竅。旨要重在迴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的極樂。就是不是兩家人,說的是一家話,我們往生西方,就是靠這個訣竅。所以,很多時候,你不具足這個知見,就會浪費掉這個法緣。

我給大家講呀,你看,我還說過很多次了,我那會在佛頂山出家,佛頂山那會兒有閱藏的,有閉關的,確實有很多師父非常用功。當時我印象很深,我記得有一年放假回來看看師父,在佛頂山那會兒。那麼有一個法師,他的上下我忘記了。他呢,現在可能還在關房裡面,不得而知。他當時呢,就是說,跟我聊起天來,他那會兒有點高傲,一般人不跟聊天的。後來,看我跟他聊了幾句,還說起說,說點道心呀,什麼了生死的話呀,誒,他還意思說,稱他的意了,說這個和尚還可以,住的挨得近嘛,他就跟我聊了。聊起來呢,當時雖然我淨土那會兒還不是很,現在也不是很深,但是那會兒還是有一點點毛皮。

他就講到說,他一開始聽某位大德法師講,就是講淨土,他是全身心地就信了,天天念佛呀,念得那個有時候為了對治懈怠什麼的呀,甚至就是說把自己掐一下,燙一下這樣的。結果呢,話鋒一轉,他跟我說,說,誒呀,後來我發現什麼了呀,說那會兒我就要往生西方,真的要成佛,後來我發現極樂世界在哪兒?就在這兒呀,他給我拍胸脯子,說原來就在這兒呀。意思是什麼呢,他現在才明白了,極樂世界就在這個心中,他現在終於知道了,就是說,修行的事,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就是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開始認這一套了。

可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你要識得心性有多廣大,你才能夠認識到什麼叫唯心,什麼叫自性。實際上,就把知見已經給轉了。這就叫福報。這個修淨土,為什麼跟大家再次講過,不在修行斷煩惱多少,在遇緣大小,就看你有沒有福報遇到這個貴緣,有沒有福報緣到這個最上知見。他當時這麼講,雖然我當時不太確保,但是我感覺心裡就忽地一下,我說,有可能他在知見上反而是轉了。這就是叫做「本非肉團,亦非緣影」。你離開現前十萬億佛土外的極樂世界,你說唯心淨土;你離開西方正在說法的阿彌陀佛,你說自性彌陀,這才叫做心外求法。我不止一次地說過,這個特別重要,你修不修信不信,你不說,可是你一定要了解的。你只有這樣的一種具足了說,哎呀,我一念如此廣大,你才能夠確信說,一念迴心,就法爾如是,具此功德,就在一念,迴念之間。所以,有時候我們想想,這個迴心呀,就看你在這人生百歲呀,看你在什麼時候迴心。有的活得長,不一定是好事兒。有的越活越活,活得不想死了怎麼辦。有的活著活著,正好碰到這個黃金分割點了,信願最足的時候,那你苟一念迴心,一往生,很可能就大事已辦。

這是我們猜想,因為我也遇過這樣的事兒。我記得有一年冬天,還是在五台山,老講五台山的事兒,因為五台山,前些年待得多。也是冬天,我在村裡,每天出去我去拜拜黛螺頂,拜黛螺頂挺累的,我又晚上回到村裡,有一天晚上吃飯呢,隔壁也有一個比丘尼,是南京雞鳴寺的。她也在那個廟溝村租了一個就是這個破院子,在那兒自己清修。她對淨土就確實是真的是那種信心,至少從外相上來講讓人佩服。雖然是尼眾,能夠一個人冬天跑到,南京雞鳴寺條件也很好。結果呢,她自己修也行,她說這輩子我一定要把,意思就是把她老媽也要送到極樂世界。

結果母親八十多歲的高齡了,身體也不行了,醫院檢查得大概差不多了,她就把她給運作到五台山了。大家知道她是湖北人,好像是。那麼南方冬天還是,不像五台山很冷呀。她去了,火也不給她生,就放在這個炕上,給壓了幾層被子,就躺在哪兒,就給念佛,就讓她媽媽往生。結果聽說我在那兒,每天放了寒假去拜佛嘛,她還過來,又行大禮,說祈請法師過去給她媽媽助念一下。我說那沒問題,早上拜完了,下午回來給你助念。你別說,這個真的成就別人也是成就自己,那段時間念得我還非常相應,觀想著阿彌陀佛,已經就近在咫尺了。

誒,大概念得這老太太已經不吃不喝了,這念的功德顯現出來了,她又渴啦,又跟她女兒說要想吃個橘子。本來我這一心裡說你就往生了吧,我就跟她說,你一定要往生,你要放下,哪怕說子女,這也是最障道的。好,念得這老太太最後又醒過來了。醒過來又開始客套話,說法師呀你不要辛苦啦,你趕緊回去休息吧,怎麼怎麼樣。誒!念得當年就沒死嘛,沒死後第二年我去了才知道說,一直到過了好像是三四月份,人活百歲還得一死嘛,又死在五台山了。但是她閨女說,可能情形還不如當年的冬天好。所以你看這個苟一念迴心,就是看你這一念迴心,回到哪裡,什麼時候回。所以我以前講圓通章的時候也講到,這個念呀,可以投機的,淨土法門就是給我們設這個投機的訣竅。這是信自。

那我們來看信他,「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彌陀世尊決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大家看到,這個他是什麼呢?前面是以心性為自,後面是以教法為他,憑什麼信,就信這個廣長舌相,就信廣長舌相。因為經典裡面也講過,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釋迦牟尼佛決無妄語,就是他不會騙人。大家想想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騙人?從人情世故都推不過去。你說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你說個騙人,為什麼?因為逃不開名利二字,誰會輕易地說想去說謊或是什麼,就為了名利,逃不開啊。

你說一尊佛,人家已經名滿十方三世了,富有恆沙是佛陀,幹嗎要說謊?而且大家要知道,就是說釋迦牟尼佛,這裡講到的決無妄語,這個妄語有根本不妄語和究竟不妄語。根本不妄語就是說,你看我們在一開始講到六即佛的時候,給大家講過,他過去世持不妄語戒圓滿了,才六度圓滿成的釋迦牟尼佛,所以在這個上面是沒的說的,釋迦牟尼佛的金口誠言決定可信。另外叫究竟不妄語,你看《法華經》裡面有一個什麼內容,叫為實施權,他這個叫權巧,為實施權,意在於實。就是雖然他現在說的有方便,好像當時看來,這並不是妄語,當時看來是一種方便善巧的施設,可是最後的效果一定是終極正確的。《涅槃經》裡面有講,佛也講過說,我雖然有時候設的一些權巧方法,但是這個是我為了開示悟入佛知見的,最後的立足,最後的歸導處是正確的,那這就叫究竟不妄語,不會撒謊。信釋迦如來決無妄語。

大家看就現在我們這個現場來講,我們現在在這裡講,我寫講義,因為我不會打字,天天要寫。這個寫講義講法的時候呀,當然發心嘛,結這個法緣。可是為什麼你看我登法座的時候也在說話,那私下來有時候凡夫心力嘛,也會戲論幾聲,也會有時候不可能不說個方便妄語。為什麼我們在講法的時候,誒!他這個氣場就不一樣。他真的有諸佛菩薩加被,我們深信此法,我們現在在接受此法的這個能量、接受這個加被,全部都來自於佛的不妄語功德。大家知道,雖然我們現在是凡夫身心,就憑著佛的不妄語功德的聖言量來加持,他就是信聖言,你就相信。所有都是不妄語的這個功德在照著我們這個法堂,這就是釋迦如來決無妄語,念念皆是功德。

再一個,彌陀慈父,「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阿彌陀佛發願,那我們也從人情事故推一下,你說他發願,他可以不發啊。他活得好好的,當著國王,他可以不發,可以不說,為什麼?為了平等普度九法界眾生,最容易的情況下能夠得度,盡量沒有門檻,誰都能夠得著,這樣的一種稱性所發。所以你說他發虛願,他怎麼發虛願?一個是他的發心,真實心,力救眾生,他不會,沒有虛的必要,這是一點。二一個你看我們不斷地在講真如實相,不斷地在講不變隨緣,這個願是怎麼發的呢?就是稱這個真如實相

所發的真實功德之願,這個願他想虛都虛不了。就是現在他已經成佛十劫了,那麼因地發的這個願現在不兌現都不可能了。你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沒有三惡道,想墮沒門。你就是說必至滅度,想不成佛也不可以,必須成佛。這就是「決無虛願」,這都是真的。

「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我們現在想想在咱們凡夫的心眼中你說一張舌頭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太天方夜譚了。我們總是說是大概是表法的吧,是一種標誌。大家要知道這是真的,圓滿報身佛,廣長舌相,在華嚴一真法界、事事無礙的華藏海中全部都是這種情形。六方諸佛出廣長舌異口同聲來證這個淨土法門。所以大家要知道,這是無量劫來積功累德才有的效果。就跟咱們拿著菩提子不斷念念念,你說你一天兩天你就讓它黃,就讓它紅,能達到嗎?上不了色啊,你得天天念,天天念,一旦顏色徹底黃了紅了,這就說明你功夫到了,才顯現出這個相。所以這裡講到的決無二言,就是這麼多的佛大家一致認為說,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那就說明這個不約而同不由自主,沒有假的可能性,這個佛是已經做絕了。所以說佛是不異語者,就是決無二言。就是每一尊佛所講的法,就這一味的佛法,就是如是我聞的這個如如不動之法,乘如是道的這個如如法。三世諸佛皆以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這一個法。

其次,我們還要知道,光釋迦牟尼佛來講,除了佛佛道同,就釋迦牟尼佛一尊佛,你看我們現在翻開大乘經典,一會兒在靈鷲山,一會兒在祇桓精舍,一會在竹林精舍,一會兒又在王宮。你說這麼多的場景,說法這麼多的次數,每一部經典他有可能用到同一個典故,而且這個典故這一經典裡面表這個法,那個經典裡面側重那個說。你說這麼繁雜的人物、事件、因緣、本生本世,你說他怎麼一點都亂不了。現在有的大德講法,你視頻一錄在那兒,一旦被好事者一旦給你剪接出來,就前後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什麼?因為有時候有出入呀。但是佛,你經典翻開,沒有一點點錯謬,釘是釘鉚是鉚,永遠步調是一致的。你說他為什麼記性這麼好嗎?不是的呀,他是照著真實狀況說的呀。就這會兒看見這個了就這麼說,那會兒看見那樣就那麼說,看見的都是一樣的,所以說出來的就叫不異語,決無二言。

那麼既然能夠考量清楚這個金口聖言決定可憑可信,索性我們就拋開一切見解,拋開一切的凡夫見解,徹底以佛語為專,佛說什麼就是什麼,就好了,這就叫「隨順諸佛真實教誨」。千經萬論同宣,就是每一部經典裡面不管正也罷、旁也罷、隱也罷、顯也罷,都要帶說到這個淨土法門。何以故?用心之處就在這。所以我們就「隨」就是堅定不移的就好了,「順」就是毫無己見,就聽佛的,決志求生西方,吃了秤砣鐵了心了,就是他了,這就叫信他。沒有什麼玄妙,沒有什麼顧慮,沒有什麼自己的種種的這種自以為是,就是佛說的。這是最上上根器的信仰。你現在有時候還要研究一下,考證幾分,最後給你寫一大堆東西,說你為什麼。你把教海你給徹底掀翻,三藏閱盡,你都比不過一顆赤子的誠心。夠了,就信佛說的。就信佛說的這樣,你這樣相應了,其他樣都可以不管。這是從自他而言。

那好,我們再看,從因果而言,「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行,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你看這裡開始講到因果,一對,依法立信。因為佛法就是因果法,我們現在只不過承擔的是世間的輪迴因果,修道人將來承擔的是出世間的解脫因果,念佛法門就是以念佛為因成佛為果的單向直線直通因果。你能不能夠信受,除了因果法沒有他法,念佛、見佛、成佛就是這個因,就這一個法。

所以這裡從因上而講,其實是以最下而列最上,你看,就是深信什麼?連散亂一稱名。你看不是在佛陀時代有一個人來了,佛弟子看見了說,八萬劫他都沒有個善根,怎麼釋迦牟尼佛還說要給他剃度。結果佛說了,說你是羅漢你功夫不夠,說他無量劫前就因為老虎還是什麼追著他,他去打獵,後面追著嚇得受不了了,哎呀!南無佛!這麼一叫爬到樹上,就這一個善根種下去,感得到佛在世的時候因緣成熟,剃度出家,還證了羅漢果。這就叫散亂持名猶為成佛種子。所以《法華經》裡面講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那麼散亂尚且如此,就是說最下最下的都這樣,何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念都是南無佛,念念都是佛心佛願佛迴向,全是佛的佛行,怎麼能夠不生淨土見佛呢?既然是因,因就是現前法,你現前法結的是佛法,那麼就是現前就見佛,毫無疑問。

信果的話,你看諸上善人的這種聚會的這個法會,都是從念佛三昧之因而來的,皆從念佛三昧得生。所以說依因感果的話,一定是你種了瓜你就不會得到豆,這個果絕不會離開因的呀。前面是從因上,你看種瓜得瓜,是從因是瓜,所以果是瓜,因是豆,所以果是豆。後面是什麼呢?「影必隨行」,是因為有影子這個果,所以一定會有你這個身形這個因,因為有迴響這個果,所以一定有你喊了一聲這個因,是從果而列因的。這個比喻很到位。總而言之,因果真實不虛,就像普門品裡面講到的,功不唐捐,所以叫做「決無虛棄,是名信果」。

那我們還要跟大德法師們講一下,這個淨土法門它妙就妙在什麼啊,常有一句話叫做「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妙就妙在他直接把這個果的功德拿來作為因而起用,所以你說他是因嘛,他直接就是以果為因,所以你說他將來成就的果嘛,他因地已經就開始用果來做因。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因果相即不相離,即因即果,同時現前,真實不虛的。這才叫做憶佛念佛,現前也見當來也見,這是叫做信因信果。

我們再往下看,後面一對也比較重要也比較難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剛才我們講到的我們現前一念心性。那麼「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你看他還是先從心性的本體上來闡述這個現象。所以呢,落腳點在哪裡呢?「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真的有極樂世界現在就在,從我們娑婆世界數,一個一個,多一個也不多,少一個也不少的,十萬億佛土向西,就在那兒,你就當真如此地信。它不是說像這裡講到的莊生寓言是什麼意思?就是指的莊周嘛,莊子嘛,莊子他寫《南華經》,裡面寫的就是為了諷刺當時的一些具體的事吧,他就講了好多故事。

但是這些故事都是虛設的,自己編造的,有名無實,就是在現實中它沒有原型,所以把它叫做寓言。但是極樂世界它不是說就這麼說一下,沒有這個真的事,是有這個法,描繪一下而已,是確實就在西方,就在那兒,就是我們現在娑婆,那兒就在西方。就這麼信,就死板的刻板的像個二百五一樣的就這麼信。那麼既然說一念不可盡,那麼真的有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土外,最極清淨莊嚴,說的是個什麼樣子,它真的就是個什麼樣子。說蓮花大如車輪,最大的有幾十由旬,那真的是這樣子。說有在地上講道的,有在虛空講道的,有在水裡講道的,所有的法堂都是七寶莊嚴,所有的飲食資具都是應念即至的,就是這樣子。

每天活得那都是逍遙解脫暢快淋漓,就是這樣子。你就當真這麼信,這叫做信事。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說,哎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極樂世界,當然你看大師講法他先說了說,因為一念心所現的,那其實告訴我們,預先也說了,就是視如夢幻泡影。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娑婆世界也是夢幻泡影,現在我們哪一件事情能假得了,普濟寺就真的是普濟寺,就在這兒啊,就在前寺啊!法雨寺真的在法雨寺,就在後寺啊!你說夢幻泡影,普陀山就在舟山,你一點都夢幻泡影不起來,現前的一切法你不能如夢幻泡影,那麼依然現前的西方淨土你就得當真去信,去求,去生,就好了。這就叫信事,從事相上講。

那如果說你從事相上講,同時理也不妨礙。為什麼?你看,「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我今現前介爾一念,什麼叫「介爾一念」?介爾就是你只要啟動,你只要發生了一念,起了一念,一念妄心起來,所有的法就在這一念中,不出吾這一念。

既然如此,那怎麼辦呢?「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為什麼?就是因為現前一念的心,任何法都出不了這個心,它是補前面的一個教法,補的什麼呢?你看,就比如說我們前面講到的信事,好比一面大圓寶鏡。大圓寶鏡照的時候,你不管有多少重的山水樓閣,就是遠景近物,它是一念間就影在這個大圓寶鏡了。如果信事的時候,你就信說,哎呀!這無量重的十重百重的山水樓閣的風景歷歷在目,這就叫信事,它沒有錯亂。可是雖然它歷歷在目,分明顯現,但是它依然就在這一面鏡中,一體顯現。

這就是不管你的風景多麼遼闊廣大,還在一念鏡中所現,這就叫信理。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為什麼?因為「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就是沒有一法能夠出了我們現前一念心。上一次給大家講過天台宗的一念三千。再說白一點,就是說你看我們現在常講到廟裡邊有時候也會有一個匾出來,叫做「莫向外求」,可是這裡講到的說,「實無外故」,就是說其大無外。莫向外求是什麼意思,就是你不要心外求法,提醒你在用功夫時候,分明守好現前,不要起攀緣念就可以了。但是從理上我們要知道,你再怎麼去攀,你就攀到盡頭,你都出不了現前一念心。包括我們現在就講這個說:哎呀,莫向外求原來是這個意思,不在內不在外,想把這個講透脫了,可是還在這心內,依然是心內一法。你不要以為我們能出得了這個,所以就叫做「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就是沒有能夠超越它的,不離現前一念。一切法,一切法包括我們現在說一切法的這個法,還在心內,逾越不了。那麼當然就包括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法,信願往生法,阿彌陀佛來接引法,西方三聖現前法,身無病苦、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法,屈伸臂頃到蓮台,一念往生法,蓮花化生法,全在這個現前一念法。就這個樣子。

所以說能夠明白這個法,有一句教言叫做:「生則決定生」,就是你得當真到十萬億佛土;「去則實不去」,還沒有離開現前一念。我們有時候錯解,就是說生則決定生的時候,他就認為說不必往生西方了,當下就是。去則實不去的時候,他就以為死守著這個,啥也不幹,不修就能夠往生。這就叫做事理混淆了,大家要知道不能用差別來講理,不能用平等來說事,事和理各是各的,要圓融無礙。這樣信才叫做圓滿信。這是信事信理。

那後面又加了一句,又,大家來看又,「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就是佛,阿彌陀佛和眾生生者,主就是阿彌陀佛,伴就是清淨海眾。所有的這一切的影像,都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中的影像,顯現的。全體影像雖然是無邊無際的展開,極樂世界有多廣大啊,十方三世國土有多廣大啊,但是呢,每一個影像當體都是心的體現,沒有離開現前心,而且當體就是心性的本身。這上次給大家講的,好比所有的浪花都是水。你既然能夠如此的信受,那麼,「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就是雖然前面講到鏡中的這麼多的風景,全部就是一鏡所現,這就叫全事即理。

全妄即真是什麼意思呢?我現在信是以我的煩惱心信這個煩惱,信這個法。但是這個妄心是我真心迷了以後所起的,沒有離開真心,當體就是真心的本體。就好比說我這個浪是依著水起的,所有的浪當體就是水,就叫做全妄即真。全修即性是什麼意思呢?全體的從因到果的一系列修行功德,沒有半點離開現前一念心性。就好比我們說從這個波濤洶湧修得已經風平浪靜了,可是全過程中一念都沒有離開這個水本身,就叫做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是什麼呢?一切諸佛,所有眾生都是我自己本有的這一念心性所顯現的,不僅我自己,不僅咱們諸位法師,就我們現在的這個依報世界、正報身心,是我們的心所顯現的。極樂世界的佛及清淨海眾,乃至正在六道輪迴的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的依正報都是我心顯現。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麼「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你看他把它提升到什麼,提升到無礙的這種境界。一室千燈,這就做一個實驗,就好比我們的心性,大家看我們現前一念心,就我現在靈知靈覺的這一念心,你想覺哪兒就覺哪兒,你想到哪兒就到哪兒,週遍法界。雖然現在我們不能夠徹見,但是它是週遍的。佛的心性他已經徹見了,他不過如此,還是週遍。眾生的心性有的已經見了,有的還沒有見,有的能夠見多點,有的見少點,還是週遍法界的。這法界就是一個法界,就如同一間屋子裡的一千個燈所照的光,就是一片燈光。所以叫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麼所有的燈光都是一片燈光,這裡講到的說,「重重交攝,不相妨礙」,為什麼呢?因為依然每一盞燈還有它自己的光,獨自的光也各各不相妨礙。這個法如果說我們要了解一下言外之意是說明讓我們相信什麼呢?你相信我心現在週遍,現成的隨緣隨在娑婆了,但是我也一定會可以隨緣隨到淨土。佛心一念心週遍,他隨緣已經隨到極樂世界,已經成就了,他依然還能夠隨緣隨到娑婆。為什麼?還可以乘願再來。我能夠往生西方,佛可以乘願再來。我能夠往生,一切眾生皆能夠往生。佛能夠乘願再來,一切眾生皆可以乘願再來。總之不管是佛也罷,眾生也罷,我也罷,來來往往就這一個道理,一個頻道,沒有什麼千辛萬苦風塵僕僕,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就信這個理。這就是法界的真相,就是往生的原理,信就可以了。

所以大家看,這就是蕅益大師給我們宣講的《彌陀經》的六信。古來大德這麼推崇是毫不過分的,我告訴大家,就沒有這麼掰開揉碎了的乾淨利落過,就這個法。但是我們現在如果想把這六信瞭然於心,你看為什麼佛法是總持法,總持在心,你不必再去行什麼對接的方法。只有一招,一招大家看到,再回頭看,什麼一招呢?你看,信自的時候,信他的時候,信因的時候,深信散亂持名;信果的時候,深信淨土諸善聚會;信事的時候,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信理的時候,深信十萬億佛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只有一招就是深信,就信了再信,前面講到的,一直信到無須再信。所以大家我們來受持這個法,受持這個法看你從哪兒受持,它的法義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特別是淨土的這個法呀,它不執著名相,它獨為了生信,不談玄理,它就為了持名,就讓你念佛。所以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已經就是不解之法,早已經就在這個理上,就在這個事上。

那麼這呢是我們今天講到的六信,希望諸位法師們能夠,至少能夠聽明白,能夠理解幾分,能夠再往深了悟一下。其實這六信還需要把它打成一片,才稱之為最難,那我們下一講再跟大家繼續分享。

好,下面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好,隨喜諸位,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