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阿彌陀佛文章(第33頁)

修淨土的人如何靜坐

問: 專修淨土的人靜坐時,吸阿彌,呼陀佛,還是不管呼吸,只專注在阿彌陀佛聖號上? 大安法師答: 專修淨土的...

這是否與一門深入的原則相牴觸

問: 平時念《阿彌陀經》及佛號,有時幫蓮友臨終助念結緣《地藏經》,這是否與一門深入的原則相牴觸? 大安法師...

專修與雜修的利弊得失

問: 古往今來求生淨土的祖師們,對於念佛是否往生的解釋各不相同,但《淨土聖賢錄》中記載他們都得以往生。既然...

修淨土法門者,應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問: 上品上生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修淨土法門者,應如何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受持讀誦經典與一心稱名的關係? 大...

何故阿彌陀佛來了,為何不把此人接走

問: 有位信士,一次她病重,可能是她過去世種過善根,遇到善信力勸她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為她請來寺裡的師...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問: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大安法師答: 《阿彌陀經》的這句經文宜從淨土法門以果...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含義

問: 請開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的含義。 大安法師答: 這是天衣義懷禪師所說。義懷禪師於宗門開悟後,常修...

怎樣理解感應道交

問: 怎樣理解感應道交? 大安法師答: 感應道交是淨土法門的重要特質。感,是從凡夫眾生的層面來看,淨業行人...

臨終往生有兩種說法該如何抉擇

問: 有關臨終往生有兩種說法,一直困擾著淨業行人。其一說,臨終必須有正念才能往生;其二說,只要平時具足信願...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的含義

問: 請開示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的經義。 大安法師答: 這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經...

善導大師的弘願門是怎麼回事

問: 善導大師的弘願門是怎麼回事? 大安法師答: 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他在《觀經四帖疏》玄義分...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理解

問: 《壇經》中說: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如何理解? 大安法師答: 《壇經》是六祖慧能的開示,由門人所...

佛號與菩提心之間有何關係

問: 請開示念阿彌陀佛名號與菩提心的相互關係。 大安法師答: 能深信切願執持彌陀名號即無上菩提。何以故?以...

上智不如下愚,老實方獲利益

【弟以闡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業洪深。故於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於仗佛...

修淨土法門的感覺---法師談話實錄

居士: 我現在還是每天早晚打坐,修觀心的法門。後來我學心理學的時候,發現它跟沙...

印祖往生後淨宗的傳承與發展

問: 請介紹一下印祖往生後淨宗的傳承與發展。 大安法師答: 印光大師是近代中興淨土宗的一位了不起的祖師。晚...

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法門

我們所修持的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殊勝超絕的,大家不要輕視了。為什麼呢?因為佛所說...

念佛攝心方便法

都攝六根 一句彌陀念誦聽 專注力 淨念相繼 十句成片三三四 相繼力 首先我們解...

彌陀光音度地獄眾生

【彼佛相好神通,巍巍赫奕。至彼地獄最上之頂,垂臂彈指,慈音告敕。於其支體,放大...

淨宗文化理念有利世界和平

和平是人類幸福生存的前提,然自有人類以來,地球人卻一直生活在戰爭的陰影與恐懼中...

淨土是上根器所修法門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及真歇了(禪師),謂淨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

淨土的願力,一般人有二個毛病

在古德的開示上說:修習淨土的願力,一般人有二個毛病。 第一種人,他執著在有相的...

三種念佛不能往生的人

蓮池大師說,或有人問:今天看見世間念佛的人多,而能往生西方成佛的人少,這是為什...

信願具足的判定標準

這個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是你實際在操作的時候,你真的在念佛的時候,這...

阿彌陀佛的清淨法身

我們看看蕅益大師有什麼比較深入的開示:這當中有二段:第一段是總標,第二段是別釋...

不要忽略名號的無量光、無量壽

我講一個念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這個公案出自《念佛法要》,講到一個居士叫楊蓮航。...

行策大師《淨土警語》

勸發真信 念佛三昧。其來尚矣。自遠祖崛起廬山。肇興蓮社。六時淨行。遂成千古芳規...

蓮池大師《雲棲淨土匯語》

●開示 水陸會中普示持名念佛三昧 竊惟淨土之為教也,肇始於釋迦世尊,闡揚於歷代...

念佛求生淨土,為人生大要

念佛還不僅僅適合於我們這個地球的人道眾生,並且也是盡虛空遍法界人道乃及六道眾生...

念佛法門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我要老實告訴大家,念佛法門一個原則:寧可少、不可草。 你說你沒有時間,你寧可念...

一定要正見,不要讓人騙

底下講智慧成滿。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智慧究竟圓滿。太好了,你看,念這一句佛...

家有逆子,往生還有希望嗎

問: 師父慈悲開示,弟子求生的心極切,厭離心也很強,但卻遭遇了一個忤逆的兒子,經常罵我,使我心神不寧,心裡...

如何培養出離心和懇切求往生的心

問: 學佛幾年了,為什麼生不起出離心和懇切求往生的心?有沒有辦法能很快培養出離心具足真信切願? 大安法師答...

關於日本的本願法門

問: 有人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靠著阿彌陀佛的信心,這個本願,第十八願的十念往...

身體查不出病因,能否如願往生

問: 我生病十多年,發病時情緒不受控制,醫院查不出病因。但我一心念佛,發願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如願否?...

我們的安排,怎比萬佛之王的安排

院子裡的某鄰居身材五大三粗,十分壯實,言談舉止十分憧憬未來的日子,要看兒子結婚...

千萬不要向阿彌陀佛請假

我們在人世間的成就不是有多大的產業,名下有幾棟房子,有名牌的跑車。閻浮提眾生舉...

念佛是消業障的最好辦法

有的眾生,殺父殺母,出佛身血,五逆十惡,做盡壞事,惡貫滿盈,應墮惡道,多劫受苦...

如不念佛,每日造作獲罪無量

菩薩謂查母曰:汝何不勤勤念佛?答曰:因添兒孫,時常抱持,恐有不淨。菩薩曰:汝謂...

以淨土法門作為自己安心立命之所

業緣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受業力所牽引,有種種的因緣,最重的因緣就是為生計所迫...

地獄眾生尚能拯救,何況人道眾生

阿彌陀佛的大願是他因地發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這種大願、大力是針對我們這些...

念佛是眾生出輪迴的捷徑

淨土行人要努力讓自己念出的這句阿彌陀佛,如沉舟溺子,聲聲呼喚娘親的救度,念佛時...

要趁身體強壯之時辦往生大事

唯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才是究竟脫離輪迴的捷徑。因為那是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所流...

晚景不虛度念佛往生

老年淨業行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屬於自己的時間充裕,自主支配的空間更多,應當在淨業...

萬德洪名威神不可測量

有些接觸淨土法門的人聽說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他一想覺得我...

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

欣往西方 厭離娑婆

阿彌陀經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執持阿彌陀佛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

這種人不叫有淨土

悠悠泛泛,對生死心不切。有點時間就念一念,沒有時間或者有很多理由為自己開脫:今...

極樂世界萬修萬人去

一切是來自於阿彌陀佛的力量,不是靠自己修行的力量,但是這樁事情難以相信。他建立...

從極樂回到娑婆世界後還會墮落嗎

只要往生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不被生死業緣所拘繫。由於我們常常擔心,往生西方極樂...

今生是流浪的最後一生

凡夫眾生要住在五濁惡世度化眾生是不可以的,這就好像一大塊的冰塊,你想用一小碗的...

佛號是消業障之王

這個念佛,特別是閉關念佛,它首先直接地知道自己的念頭。而且不僅知道當下的念頭哇...

沒有眾生,一切菩薩不能成佛

一切菩薩成佛,他的依據就是眾生。沒有眾生,一切菩薩不能成佛。所以佛菩薩跟眾生的關係太密切了。普賢菩薩行願品...

一心不亂須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往生

問: 為何懺公師父常常在佛七法會的時候,鼓勵大家要證得一心不亂,並說:假若未得...

用佛號來熏習我們這顆心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就把前面的比喻整合成一種法上的落實。...

若還不修行淨土法門,可痛惜哉

我們今生好不容易得人身,好不容易聞佛法,好不容易聞淨土法門,如果再不產生信願來...

阿彌陀佛的慈愛超過世間父母

我們都要去理解阿彌陀佛的心,彌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對大慈悲心我們就從理解母親的...

淨土易往,但穢土難離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但古德說,淨土易往而無人。無人去並非阿彌陀佛不慈悲、設置了種...

中峰國師念佛文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三世諸佛,正此心佛。 六道眾生,本來是佛,只因迷惘,不肯信...

不再受到分段生死的干擾

諸位如果你今天是選擇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其實你要面對的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你知道...

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最低標準

《華嚴經》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種大根器修行淨土的方法。有些人說:我的根器...

精進念佛--最殊勝的報恩方法

佛在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麼說;過去佛這麼說、現在佛這麼說、未來佛...

修淨土人的三種力量

第一個彌陀大願力,就是佛力不可思議,你對彌陀本願的攝受,要完全有信心,你相信他...

聖號的成就來自於佛的願力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諸佛與眾生的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我們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都...

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注意的事

1、依止佛陀經典參考相應祖師論著。 2、不宣揚神通感應。 3、不搞個人崇拜。 4、不宣揚沒有驗證的念佛感應...

了解阿彌陀佛之前,先了解他的特色

念佛法門,普遍在整個大眾當中,是很多人修學的。 但是我們仔細的去了解,在這麼多...

平常迴向要願我們臨終無障礙

印光大師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建議就是:我們平常修福報,最好能夠迴向,願我臨終無障礙...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接引會不會是魔所現的

請看下面。第三個疑問:寧保非魔疑。就是有人問,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現在面前,會不會...

你有重罪,靠佛力都能往生

這個淨土法門:你有重罪,靠佛力都能往生。這一點一定要建立深切的觀念。所以犯了重...

千念萬念為了臨終正念

前面的阿賴耶叫攝藏;這個地方就是執持,有執取義跟執受義。不過這個地方阿陀那有一...

福報大的人怎麼厭離娑婆

有些人厭離娑婆有困難,為什麼他對於厭離娑婆有困難?因為他前生積集的善業太大了,...

佛為何繞了一大圈才說淨土法門

既然如此簡單明瞭,佛何不直接就告訴人們念佛求生就行了,何必開那麼多法座,講那麼...

不生淨土,身後便是地獄

有些人自力的禪得不到利益,同時淨土仰靠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帶業往生他也靠不上,兩頭...

「一門專修」與「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否矛盾

問: 佛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現在都講一門專修,這和法門無量誓願學是不是矛盾? 大安法師答:...

極樂世界的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悉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淺深、斷惑...

念佛切勿起疑念

念佛全憑信心,若起疑念,則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們是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說的話...

淨土得遇之難

佛化眾生,隨機所感,唯眾生善根深厚,方能感動佛陀誕生於世,無論昔日諸佛教化,還...

臨終時是否必須有正念才可往生

臨終時是否必須有正念才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提法本身就有點模糊。你這個正念是指什...

離開阿彌陀佛,難靠自力了生死

多生多劫我們負債負了眾生的命債、情債、這個錢債,這些都要去償還的,哪個債主的力...

淨業三福做不好,往生就有困難

往生就是靠信願感通彌陀願力往生,這是淨土宗往生的一個基本原理。印光大師談念佛人於世間法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信願念佛,而信願念佛實在是一件易行難信的事,不探經教,無...

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往生

問: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什麼?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往生? 惟賢長老答: 生西方,一是憑自力,二是憑願力、...

淨土法門與人間佛教

一、做人是實現淨土的前提 說到淨土,就與人間佛教分不開。為什麼這樣講呢?淨土,...

在娑婆打滾得越久,要出去就越困難

有了信心以後要發願,淨土的願是二個:第一個厭離娑婆,第二個欣求極樂: 我們相信...

仗彌陀功德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

西方三聖的形象

念佛法門雖分實相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種。而實在念到業盡情空,...

淨土法門的修學要領

一、念佛不得力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淨土法門有正行和助行。所謂正行就是淨土三資糧,...

念佛就等於修淨土法門嗎

問: 念佛就等於修淨土法門嗎? 淨界法師答: 我前一陣子到竹山去,在竹山的商店...

念佛為何還要修觀

問: 我們一路念佛就好,為什麼要修觀? 淨界法師答: 我們總有一天會到達死亡。我們絕對不能忽略了煩惱的勢力...

要達到清淨心和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問: 弟子念佛老是會出現念頭不專一,心不清淨,是很難理解到功夫成片。請法師能否...

萬般將不去,唯有早念佛

傅大士云: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鐘。假饒金玉滿堂,難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

末法眾生修行的三個重大科目

圓瑛大師是我們中國近代非常卓越的宗教領袖,他三十六歲時主張禪淨雙修,為一吼堂主...

禪的方法和求生的願力兩者並重

禪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著,既無可求、亦無可捨。一念能夠擺下萬緣,此一...

在家念佛的三項事

今天佛七圓滿,明天大家就回去了。我有幾樣事情須要和大家講一講,回家以後你們好注...

放下心中千斤重擔

居士們的心都是負擔很重,每天有很多事情放不下,好像有千斤重擔一樣。有哪些事情放...

在八識田中下阿彌陀佛的種子

眾生都是凡夫,難免起煩惱,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注意,起煩惱不可在八識田中下種子,下...

念佛的精進與調適

各人應盡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須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過,以致不能持久。譬如挑擔,...

日常如何修行淨土

這是從《印光大師文鈔》裡摘下來的開示淨業學人日常如何修行淨土的教言。這裡簡單做...

禪--淨土宗念佛法門的助行

既然是念佛,就以真正的深信切願來執持佛的名號,這是淨土正宗。 我過去但是注意講...

淨土念佛什麼時候成就呢

問: 淨土是念佛往生成佛,密宗是現今成佛。請問淨土有不有現今成佛?淨土念佛什麼時候成就呢? 大安法師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