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63頁)

文殊菩薩的感應故事

我們都知道文殊菩薩智慧不可量,《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中說:文殊師利大聖尊,三世諸...

少一分需要,就能少一分在乎和影響

我們現在有了那麼多便利的生活用品,可以從洗衣做飯的勞作中解放出來,卻沒能因此過...

開玩笑的話說多了,以後你講話沒有力量

按照蕅益大師說法,兩舌、綺語、妄言、惡口,得果報的力量最強大的就是惡口,尤其是...

若是真修人,不見世間過

若是真修人,不見世間過。學佛的人,不要去好奇這個那個問題。其實修行是管好自己。整天把自己的時間跟精力放在去...

無量劫來造了那麼多罪業,為何還能往生淨土

我們是有罪,所以才來輪迴,這是事實。但是有罪,有些人進步很快,有些人進步很慢,...

出家人為何要穿糞掃衣

修行在聲聞緣覺修法的時候,要常住尸陀林,尸陀林就是埋死人的地方。在印度死人不埋...

接納不幸才是人生幸福的首要保障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中,時常會發生各種不幸,包括身體健康,也包...

觀自在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是同一個菩薩嗎

觀自在是我們因中修行的一個方法。這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是在因中自利,以這種方式...

鸚鵡往生的事例

八十年代包頭有一隻鸚鵡,是一個愛好鸚鵡的人從四川重金購買過去的,想讓它學說人話...

念佛人不可求來世人天福報

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處處指點,苦口婆心,慈悲之極,再三叮嚀我們要信願稱名,求生...

打坐常會昏沉,該怎麼辦

問: 請問法師,打坐常會昏沉,應該怎麼辦? 大安法師答: 這個時代的凡夫眾生打坐肯定是會昏沉。為什麼呢?整...

讀誦佛經不可不知的三件事

應該怎麼樣讀誦佛經才能更好的受益呢?愚見以為,讀誦佛經,需要注意的大致有三點,...

修行中斷的原因何在

一是環境關係中斷,假使這個地方打仗了,你要搬了;或者這個地方環境要你出去做生意...

念佛經常出現瑞相,不一定很好

念佛法門是屬於有相的。《觀無量壽經》的出現,就是因為釋迦世尊時代的惡王阿闍世,...

不能達到無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念

作為一個修道人,我們現在還不能達到無念,但一定要保持正確的念。知道自己當下,從...

一個不會休息的人,心是無法自主的

今天的社會都在通過鼓動慾望而刺激消費。廠家在不斷升級產品,商家則全方位地激發購...

肉體不過是幻化的因緣,為什麼要貪著

以前也和大家一起學習過龍舒居士的淨土文。再讀一遍,它的感受又不同的,就覺得真正...

拜佛禮懺之要訣

無論那一宗都講拜佛,禪教律密淨都講拜佛,拜佛是最基本的功夫,要至誠恭敬拜,懺悔...

怎樣面對修行中出現的境界

問: 弟子有一次在誦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感覺進入了一片光明的世界,沒有任何有形的事物存在,只有活躍的思維,...

死盡偷心 寶此一行 當生往生

如果我們不能深知五濁惡世很難出離,就會在心裡打妄想:是否還有其他的奇妙之法可以...

如法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

假設我們能如法地受持楞嚴咒,有什麼功德呢?看經文: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

你內心不動,外面的世界便不會動

邪復成非:迷本圓明,是生虛妄,妄性無體,非有所依,將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有這樣一...

把這四顆心融入生活工作中

一、 一顆感恩心 施恩勿念,受恩莫忘,做人需要懂得感恩,感恩會發現生活的美好。...

化緣並非募捐那麼簡單

化緣一詞,本極莊嚴,比如釋迦世尊,是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因緣,即為化緣...

【推薦】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

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有一個特點:雖然這個世間很苦,但還是很難生起出離心。尤其是...

「心」在什麼地方呢

我們應如何認識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心?在《楞嚴經》的開卷,實際上阿難尊者就是為我...

往生時都是阿彌陀佛親自接引嗎

問: 請問法師,往生的人都是阿彌陀佛親自來接引嗎? 大安法師答: 一般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如果你是專念觀世音...

凡夫心的幾個特點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是生滅心,它有幾個特點: 第一是攀緣。 我們的心是沒有一刻寧靜...

念佛見到阿彌陀佛要走嗎

問: 如果念佛念到見佛,是不是就馬上跟阿彌陀佛去極樂世界? 大安法師答: 如果念佛念到見佛,這種如果的可能...

略述禪者悟後是何光景

悟前與悟後,從事相看並無甚區別。人人鼻直眼橫,個個吃飯打眠。悟者在日常生活中與...

生命就在這樣的重複中不斷輪迴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需求和貪著。有的人偏向財富,有的人偏向事業,有的人偏向權力。...

省庵大師論發願的重要性

淨土宗九祖蕅益大師有言: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可...

學佛為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一切大乘經典都是由佛的大慈悲心、實相般若所流現出來的智慧靈文,被稱為佛的法身捨...

「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問: 請問法師,帶新業可以往生嗎? 大安法師答: 關於這個問題,原來在八十年代有些人曾有個觀點,認為淨土法...

就算有神通也要求生極樂世界

摩訶目犍連屬於神通第一,在佛的弟子當中他示現的神通很多了。 比如佛升忉利天的時...

佛家怎麼看待占卜與推步盈虛

問: 佛家對於陰陽、占卜、推步盈虛、看天像這些怎麼看? 惟賢法師答: 佛家是反對的。《佛遺教經》都說過的,...

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

藥山禪師在庭院中打坐,身邊有云岩和道吾兩名弟子相伴。禪師坐禪之後,看兩名弟子仍...

一念因果一念覺

因果理論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之一,每一位學佛人對此都不陌生。可是,說到是否真正理解...

五欲猶如大賊,急當遠離

在佛法中主張人們要在生活中對名利、物質上的追求要時刻而止,即做到知足;在生活中...

業力的累積,讓我們看不到真相

我給大家講一個記錄在經典裡面的真實故事,主角是佛教裡面唯識派非常重要的一位導師...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啟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作為淨宗根本經典之一,是釋迦牟尼佛在摩羯陀國應國太夫人韋提...

略述在家戒律的現代意義

在這個科技與經濟高速增長的現代社會,人類的物慾也在急劇膨脹,導致環境污染、道德...

學佛從受戒開始

修行了生死,除了持戒,莫說了生死的話;除了求生淨土,也莫說了生死的話。但只是持...

關於《六祖壇經》的真偽之辯

在《壇經》流傳過程中,因為輾轉抄錄,數人編訂,多次刻印,出現了不少版本。因為這...

心態的健康與否,關係到人生的苦樂

從通達空、無住入手,煩惱自然不生,其心自然降伏。 學習佛法,首先應該知道佛法能...

你要德行夠了,那叫天天應叫地地靈

因為不會做事,我就從十二歲發願,向一切眾生來認錯、懺悔。我想我從無量劫以來,生...

要有擇法眼,才能明是非辨善惡

若無《楞嚴經》,就沒有正法。 魔王和佛鬥法,佛用定力勝過魔王的神通力。魔王對佛...

學佛人不必不食油鹽

不必不食油鹽 不食油鹽,固不必也。佛制無此一說,外道則或有之。但隨緣即已,咸淡...

星雲大師對「懺悔」如是說

1 向佛祖懺悔,可以滅罪 一個人身口意所造的罪業,並不是向佛祖懺悔,佛祖就能為...

你有善因好緣,怎麼會沒有感應呢

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能有宗教的體驗。宗教的體驗不一定從外來的靈感,主要的是來...

沈家楨居士的學佛經過

我現在的心態,是衷心感激這一生中,所有遇到過的法師、長者、大德、善知識、父母妻...

在生活和職場中要做到口和無諍

生活和職場裡難免有不少紛爭,但如果能掌握六和敬的口和無諍觀念,是可以避免的。 ...

佛法修學中的種種歧途

進了佛門之後,如果沒有用功調伏煩惱,輪迴中的可怕勁敵我執、我所執依然會改頭換面地發展。或者希望自己成為佛教...

如何知道過世的親友已往生極樂世界

問: 請問法師,怎麼樣能知道,過世的親友已往生極樂世界? 大安法師答: 過世親友是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

心能轉業賣齋立斃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

淨土法門的至簡至易

淨土法門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勝異方便,速疾解脫。 這跟之前講的念佛往生,逕中徑又徑...

當淫慾心在活動時,你要迴光返照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慾。遇...

在聲色貨利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 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 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 ...

勿讓「慢心」成為彼此的負擔

人幾乎都有自負、自滿的心,佛教稱之為慢心,也就是自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意思。這樣...

不要被愛情沖昏了頭

要認識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好像愈來愈不容易,有個女孩子與男朋友交往七年,在訂婚那...

千僧齋時發生的一件不可思議之事

印光大師在作《淨土決疑論》時,引用了永明延壽大師所作的《禪淨四料簡》。 為了他...

生死業力凡夫如何才能發大願

問: 阿彌陀佛在因地裡廣發四十八大願時,已是大菩薩身份,而我等乃是生死業力凡夫,身心所感諸事不順,苦惱不已...

生活中到底什麼是禪

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壇經》中記載,昔日六祖慧能聽聞《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

為何世俗的快樂會帶動生死輪迴的痛苦

我們每一個有情眾生,在內心的深處都有一種天生的本能,那就是離苦得樂。為什麼我們...

這些行為根本稱不上是「精進」

每天念佛多少萬聲是不是精進呢?每天拜佛多少拜、打坐多少枝香是不是呢?每天修多少...

想讓自己不斷成長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

一個人要想進步,就是要學習佛的三藏十二部講的戒定慧的內容,就是要通過聞思修來獲...

學佛最重要是親近善知識

佛說了八萬四千種法門,就是針對八萬四千類眾生,對治八萬四千類煩惱。要多聞多思,...

如此才不負出家一場

在佛陀的眾多弟子中,難陀尊者容貌端嚴,儀表堂堂,具備三十種相好。此外,難陀尊者...

這才是真正的佈施

我們所有的凡夫啊,都是有妄想、分別和執著。我們都有分別心,這個《金剛經》裡說了...

在臨終之前如何讓罪業沉澱下來

假設我們不幸,我們今生已經把某一種罪業,不管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等的業已...

修學普賢十大願王的功德利益

(1)菩薩現身冥中加被 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自行化他,得三昧自在,掌諸佛行德...

崔婆往生記

宋代山東東平府梁家僱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 崔婆一生吃素,稟賦很愚鈍,...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戀的

問: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戀的?同性戀可以往生淨土嗎?該如何生活、工作、修行? 大安法師答: 對於同性戀的問...

往生極樂是靠超度去還是自己信願念佛去

問: 弟子以為,念佛行人勤修淨業三福,以至誠懇切心信願念佛,命終之時會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但卻常聽有人...

高僧轉世為高官給我們的啟示

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愛國名臣王十朋是由嚴首座轉世而來之事,是中國佛教史上比較...

邪淫亂靜,損德障菩提

現在我們來說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間的男女關係,一切不受法律認定的,都稱為邪...

佛陀一生給世人的二十條忠告

佛陀在正覺以後,想起救渡眾生的大事因緣,心自思惟道:我所證悟的真理,是與世人錯...

貧賤富貴二法,富含深刻的道理

富,就是要付出;貴,就是讚歎他人,成就好事。貧就是不肯佈施,賤就是遮蔽別人的善...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

念佛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該怎麼辦

問: 如果病人在很危急的情況下,家屬控制不住情緒想哭,甚至想幫病人按摩舒緩,令他緩過氣來,這時該怎麼辦?如...

踏破鐵鞋不如回到當下反觀自照

頓教的修行是從真心入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因為在迷惑系統...

現代人為何普遍都活得很累

現代人普遍活得很累,原因是什麼? 無非是因為貪著,因為心對外境粘得太緊,對財富...

把迷夢叫醒,向自心中喚

有兩句俗話:什麼人說什麼話,三句話不離本行。因為晚學是個做夢的人,所以好說夢話...

佛陀說做到這四個標準,你就是「大丈夫」

世尊!怎樣才能堪稱大丈夫呢? 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請教:世尊!您在不同的場合反覆告...

沒有福報,如何才能發財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去挑水,卻發現水缸怎麼都裝不滿,他就想也許是桶太小了...

這三種人可以讓你人生少走彎路

按照佛法來講,高人即是有智慧的人,他有廣闊的視野,淵博的學識,看待問題很有廣度...

男女相愛的前世今生

這個女人追男朋友,想不到那個男朋友是自己的爺爺,或者祖父,或者太爺爺、曾祖父,...

世間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開

凡夫經常有分別心,有特別親愛的人,就有特別討厭的人,無法由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

有了得失之心,你就不得自在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報。所謂...

《壇經》中的頓與漸

在《壇經》中,頓與漸的問題,是貫穿全書的一個主要問題。六祖大師正是圍繞這一問題...

一念的皈命決定可以得救

我們很多人對自己往生這一事總是產生不了信心,覺得往生一定要有很高的條件:往生一...

弘揚淨土法門的一個重要原則

淨土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九法界眾生靠自己的能力是不能相信、不能理解的。 既然...

淨土法門是佛為末法眾生的預設濟度

這一節是談濁世津梁,預垂濟度。 我們先要了解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在這個惡世,劫...

「無常」即是「無我」

一、無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觀念是苦,因為無常所以是苦。一般的人不知道苦從那兒來,...

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如果你問什麼是修行,答:心平氣和是修行,不慌不忙做事情,做到有事成無事,操心用...

有智慧的女人能內能外

漢武帝曾為乳娘的一件過失,要將她處刑。乳娘嚇得跑到東方朔那裡求救,東方朔道:你...

你死的次數越多,你越了不了

怎麼樣不死呢?學佛,成了道了,得了解脫道,就不死了。死了到什麼地方去呢?這是個...

千念萬念成就臨終純淨的一念

憶佛、念佛是我們人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情,我們要淨念相繼地,就是二六時中不間斷地...

覺得極樂世界很陌生,該怎麼辦呢

問: 師父您好,弟子愚癡,雖然非常想去西方極樂世界,但總覺得那裡很陌生,請問如何消除這種陌生感? 大安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