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71頁)

靈山只在汝心頭

憶念三寶的修行非常重要。我們時刻憶念什麼,心就會和什麼相應。 每天憶念財富,心...

觀音聖號能解眾生三毒

【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此文講解除三毒的苦。上...

父母親屬殺生食肉不聽勸,該如何對待

昨接來書,不勝嘆息。汝十數年來完全不在自己心地上用功,但於表面上強支持。人生世...

婚姻的美滿之法

有一個女眾結婚十年,她覺得生活一向挺安逸,挺好的,但是突然之間她的丈夫就提出來...

學佛後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問: 學佛以後是不是一定得受五戒? 成剛法師答: 我們皈依三寶了,成為佛門弟子了,那麼就應該用佛法規範淨化...

執持禁戒,塵業不侵

執持淨戒 執持淨戒就是能夠完好無缺地守持戒律,按照戒律的要求生活。今天很多人對...

淨業行人應畢生致力於培養「向西定勢」

《大智度論》裡面有一位國王,是個虔誠的優婆塞,也有修行功夫。 他問佛陀:我常需...

如理如法的放生心態

這個世界每年被宰殺的豬有將近五十億頭,雞鴨魚蝦更多。我們人和人之間比較容易產生...

有捨方有得,財富青睞有德行之人

人生在世,多少人為了財富而奔波忙碌。對財富的追求,已經深深地烙在我們靈魂深處。...

五戒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五戒是一切種類戒的基礎。一個人能夠受三皈五戒,就可稱為優婆塞、優婆夷,翻譯成中...

求戒容易持戒難

唯佛才能制戒。為什麼唯佛才能製定戒呢? 因為人性當中的種種煩惱,就像海底世界,...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勝的

修死之想是一切念想中最殊勝的。 淨土法門特別談到出世間法的特點,就是講真為生死...

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責任

出家僧人應有三種責任: 一、為僧者,維護僧家形象,如法如律。令未信者信,已信令...

大乘佛法為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問: 為什麼說大乘佛法是升恩斗怨的解藥? 明賢法師答: 升恩斗怨,老話或說成斗米養恩,擔米養仇,是中國人特...

為何達摩說梁武帝沒有功德

摩訶迦葉為了要續佛慧命,使法水常流,就是正法眼藏和衣缽以直指單傳的形式,再傳給...

自性原來清淨住,三界縱惡亦無懼

藥師法門是特別特別注重你一定要能實踐,光說理論沒用。具體怎麼修呢?你看,我們從...

我們的仇敵是貪瞋癡三毒

煩惱為因,身語意這些諸行為緣,惡業就為果,障道受苦就是報,因緣果報就都生起來了...

戒律是自由而不是束縛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認為我學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叫我受戒我很害怕,我覺得我做...

為什麼一定要念佛呢

佛法的最要問題,就是了生死。若論了生死這樁大事,很難很難。我們凡夫,根機劣,知...

做父親很難,做出家人的父親更難

相比於母親節,父親節好像冷淡了許多,子女也不太重視,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父親節...

在禪定中看到的三件怪事

過去有一個高僧證得了神通,有一次出門,在禪定中看到了三件怪事。 一個農夫在耕地...

財富的來源是佈施

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佈施論。《入中論》 輪...

如果嗔心還在,「美」會受損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忍招違前諸功德、忍感妙色善士喜...

從三個方面談放生

分三個方面講:一、為什麼要放生;二、放生有什麼利益;三、應當如何放生。 一、為...

聽經聞法要防止三種過失

現在很多人雖然皈依佛門很久了,但有的法沒有很好地聽過,不知道怎樣如理地聽法,在...

何人肯向死前修

若有眾生壽無量,煩惱微細樂具足, 菩薩於中得自在,示受老病死眾患。 或有貪慾瞋...

五台山「人皮鼓」的故事

世間的因果報應,跟人的善惡業力是直接關聯的,如影隨形,如谷答響。 印祖曾在《上...

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如果自己做了錯事,肯承認錯誤,生慚愧心,深信因果,便要痛改...

開悟後才知道念佛法門是最妙的

這個持名念佛,就是執持六字洪名佛的名號,來念佛。執持名號又分出來有聲念佛,與無...

懇切至誠念佛誦經,決定可以消除宿業病苦

世人病苦,多屬宿世殺業所感。無論何病,若能懇切至誠,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

由殺生宴客轉為戒殺吃素

人之入道,各有時節因緣。《勸戒類遍》載,福建浦城令趙某長齋奉佛,其妻絕無信心。...

臨終十念稱名,即得往生

四十八願中十念稱名,即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此約平時說。以五逆罪大,謗法...

不傷蟲蟻、使蟲蟻遠離的妙法

接手書,備悉。汝所附問之事,實為貴地沐佛法之漸。 以貴地人以橘為出產,倘能以至...

絕不能把佛舍利當成商品買賣

近來各地頗多販賣佛舍利者,等同商品,漫天開價,聞之令人感慨萬分,須知佛舍利之神...

五祖弘忍大師的轉世輪迴

五祖弘忍大師,俗姓周,蘄州黃梅人。據《五燈會元》卷一記載,他的前世是破頭山中的...

省庵大師的八苦詩

生 苦 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戶深藏實可哀。 每遇饑虛倒懸下,頻驚粗食壓山來。 聲...

持戒攝身心惟念功德事

戒是佛給我們的一種方便,這種方便只要守持都可以得解脫,所以叫三根普備。上根利智...

禪師是如何用功的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是怎麼用功的,他答道:饑來吃飯困來眠。對方說:大家都是這樣的...

修學淨土法門要具備誠敬的心態

修學淨土法門要具備誠敬的心態。竭誠盡敬,便能顯發明德。誠明互彰,便可參讚天地、...

念佛之外是否可兼持經咒

修行用功,固宜專精。然凡夫妄想紛飛,若不加經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喪考妣...

盤點所剩的資產,看看何去何從

學佛,必須意識到人身的可貴。就像我們有一筆資金,應該怎麼投資呢?如果是聰明的經...

莫因無知而無畏

在《道次第》中,念死和念惡道苦雖然是下士道的修行內容,但對中士道、上士道的修行...

每天辛苦奔波,為何還是達不到期望

問: 為什麼有的人不用怎麼努力就能生活得衣食無憂,而我每天在外拚命奔波,天天千辛萬苦的過日子,但是結果不但...

背了二三十年的佛經,究竟叫你幹什麼呢

大家都讀誦大乘經典,或者是懺悔,或者是禮拜,或者是供養。我們讀大乘經的時候要供...

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學佛法,不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的是身體力行。其中有一位非常...

若能放下,即時解脫

最近看到蘇軾的一首詞《行香子述懷》,詞云: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

面對無常,我們應該怎麼做

問:親人去世後,我很難過,怎麼樣才能走出失去親人的痛苦? 答:萬物都是無常的,一切有因有果,親人去世了,也...

如何清淨如法受持八關齋戒

我們的同修,已經受了很多次八關齋戒了。如果你信願持名修行,中品中生那是易如反掌...

燒香是價格越高越好嗎

有同學問,燒香是價格越高越好嗎?當然不是。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有正知正見。佛法...

淨土居士楷模--劉遺民

劉遺民是東晉時期,廬山東林寺白蓮社十八高賢之一。他是漢代楚王的後裔,曾任九江柴...

放生的動物被抓就不需放了嗎

邵慧圓居士對於放生一事,苦於沒有萬全之策,寫信給大師說:人們常常擔心,動物放生...

切莫想要陞官發財

汝之窮妄想,打得很光明宏大。而不知其皆是向下走,不是向上走也。當此時世,你有何...

念佛所見之境,不可歡喜怖畏

念佛所見之境,惡境不可怖畏,但攝心正念,其境即消。善境不可歡喜,但攝心正念,必...

印光大師對恐懼症患者的開示

原文: 九月接汝兄書,言汝有病,心志不定。或急於求醫若不暇待者,或醫來開方不肯...

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創造命運

釋曰:上句標下句釋,謂諸聖人,名正性定聚。造五無間者,名邪性定聚。 (《俱舍論...

淨土法門不談風險很大的轉世

通途佛法談到菩薩道慈悲心的問題,可能有人會發願要生生世世在這個世間行菩薩道,度...

龔老居士往生的殊勝事蹟

去年元旦時,東林寺助念了一位九江的龔老居士往生,非常殊勝。 那時我們正在打冬季...

人當臨終,唯此事為之有益

【原文】 人當臨終,唯同聲念佛為有益。若識心未去,沐浴舉哀等,大有所妨。是以修...

凡夫到底能不能看見佛

問: 雖然我信佛多年,但是佛門的知識還是懂得很少,有些事情蒙蔽我們,有點不懂,所以我提的第一個疑問是:佛能...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

通過六個因素來理解煩惱的起源:一、業的習氣,二、外境,三、惡友的影響,四、依從...

過去無悔,現在無怨,將來無憂

來來迴迴總是與人說命運的問題,這是因為人人都很關心自己的命運,這是很好的事情。...

修道人應有幾點需要注意

修道人有幾點應注意: 一、忌: 自以為自己很聰明,知道的或不知道,妄加判定。心...

微信朋友圈裡的善惡因果

在通訊和傳媒極其發達的今天,微信給大家帶來了信息交流的便捷。我們在使用微信時,...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略釋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菩薩自說過去的行願: 善男子!我於過去不可說不可說佛剎...

在家弟子如何過上安樂的生活

過好生活、獲得「現法安樂」,首先須有四種具足: 第一「方便具足」, 謂努力掌握...

學佛之人當具擇法眼

學佛之人,當具擇法眼。佛法,法法都好,然須知有自力、佛力之不同。禪、教、密等各...

末法眾生,根機淺薄,匪仗佛力,決難了脫

竊以末法眾生,根機淺薄,匪仗佛力,決難了脫。是以必須抱定信願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自利與利他的關係

1、然欲利他,先須自利 須知此四宏誓願,乃三世一切諸佛誓願之本。汝於日用舉心動...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

問: 請師父開示,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事業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慧廣法師答: 恕我直言,若您是修行人,您眼中...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

現代人物質生活非常進步,但心靈依然空虛煩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不定、心不知足...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則正遇邪則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餘有情,遇聖入聖遇邪入邪,名不定性聚。 --《俱舍論》 不...

蓮池大師勸素文七不殺

世間人把殺生吃肉的行為,都看作是理所當然。於是放心恣意地殺生,普廣地聚積罪惡的...

生死無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來電話,我聽她的聲音有些異樣,以為她有了什麼煩事,想找我講講。...

念佛行人應當吃長素

《梵網經菩薩戒》云: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吃肉的人,斷...

「敦倫盡分」與「百不管」該如何融會貫通

問: 師父您好,印祖三十二字修行綱領中有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的要求,在清朝時又有百不管老婆婆成功往生的公案,...

佛教寺院是否可以供養修煉成精的動物

問: 關於信佛,現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裡都有供仙位的,那你說信佛不讓供仙,為什麼有的寺院也有供仙位的呢?(注...

隨順你的業力而變現

從唯識的角度,妄想它是唯識所現跟唯識所住。首先我們看唯識所現: 這個唯識所現這...

聰明之人與智慧之人的區別

世間上很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例如生是從哪裡來的,死後又去到哪裡,在世上幾十年有...

無知和愚癡的殺生者

殺生者總以為被殺者是無知的、可欺的。誠不知,是自己的無知和愚癡。無知在生命是相...

重病患者可以出家為僧嗎

一位微博上的網友問了我一個問題:重病患者可以出家為僧嗎? 我記得,2007年陳...

勿追想過法,勿欣願未來

當下能令心清涼、解脫是妙法,此妙法向自己求就有了,不用遠求。令人此時此地能夠遠...

三界的果報都是不安穩的

橋陳那比丘先講出一個譬喻說:世尊!這就好像是一個從事長遠旅行的客人,他經過長遠...

阿彌陀佛的無條件救度之心

往生就非常純粹的三個條件:只要你信、願、持名。而且這裡對你持名沒有提很高的要求...

賢書法師出家前寫給兒子的信

劉二子: 你好! 你媽媽帶來你的消息,說你讀書讀的很好,在山裡一邊讀書還能幫著...

有一個讓我們心碎的問題

有一個讓我們心碎的問題,就是,這一生,無論你過得得意還是落魄,最後,都要死去。...

遇到逆境你會用哪種思想去面對

這個思想,剛開始比較不堅固叫思想,當這個思想堅固了就叫知見。這就是我們修習大乘止觀,或者講修習唯識止觀,它...

培養臨終的第二念

淨土宗要培養臨終的正念是什麼意思?臨終第二念的正念,正念!第一念的正念不容易做到。諸位你相信你臨終的時候是...

【推薦】從朝至暮,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無論在家在庵,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

念了一輩子的佛,現在不念了

我這次到太原,見到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家,念了一輩子的佛,現在不念了。說學了這麼多年佛,沒找到一個正法,現在...

如何自己在家浴佛

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降誕之日,寺院多舉行浴佛法會。按照唐義淨三藏翻譯的《浴佛...

禪修中的五種念頭

《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中記載: 復次初修心人。入門之後。須識五念。一故起。...

「五福臨門」從何而來

古人視五福臨門為祥瑞。所謂五福,即長壽、富足、康寧、好德和善終。 一是長壽,福...

天天都在等福報,那你永遠是苦難者

為什麼說諸菩薩不受福德呢?要知道,諸菩薩眾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覺悟者。他已經...

神通本從自性來

六種神通分開來講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神足通又名神...

當代佛教徒要具備這3種意識

憂患意識 在佛教的經典中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末法時代。我所理解的末法是人們不相信...

佛陀降生利人天

當本師佛在兜率內院準備降臨人間時,兜率天宮的天人都哭泣不止,我們菩薩要離開啦。...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信願本來就是一種觀慧。願力是...

這只鵝能聽聞到佛法,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

這個世界的苦難很多,一般說是有八種,就是你遇不著佛法。這八種苦,每一種都包含很...

培養孩子的仁慈之心

教育兒童要愛惜生命,即使是弱小的昆蟲,諸如螞蟻、蚊子、知了等等,都不能去踐踏、...

臨終助念要避免「瞎張羅」

臨終助念是件好事,好事要好辦,要按印祖撰述的《臨終三大要》及鑒定的《飭終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