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44頁)
佛陀告訴善生,有六種損耗財物的不良行為。第一是沉迷於飲酒;第二是賭博;第三是生...
生西勸持觀音聖號, 為什麼《印光法師文鈔》當中有這麼一段,這一段呢就是答覆周博...
凡沙門、居士,見疾病人,須時看護之。 就是說有了生病的人啊,作為我們佛弟子來講...
原文: 然苦樂禍福,本無一定。善用心者,即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不善用心者,固...
那麼你後面發心一正以後,你還要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影響思想,當然有些行為不...
偷盜的情況,嚴重的話來生會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從三惡道出來會產生兩種餘報:...
若因味生,識自為味,同於舌根,應不自嘗,云何識知是味非味? 說是舌識我們舌頭能...
煩惱濁,稱為五鈍使,就是它比知見上要遲鈍一點,但也是驅使我們到六道輪迴的要素。...
蕅益大師曾經有個感慨,就是這五濁正好要把它轉換成五清,那這個轉換就來自於這一聲...
一、五色封章一筆勾 【原文】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
問: 法師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場,那麼弟子有另外一個道友是獨住的,請...
這個不迷不取不動,我們一再強調,關鍵在不迷。其實,這不迷不取不動也不是佛教專有...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
阿彌陀佛遍知法界的智慧之海,用海來比喻智慧的深廣,就是得一切種智者。我們也具有...
我們念這句佛號念得非常親切,因為這是我自性本具的佛號,是我由心造作的佛號,是以...
我們反省一下我們的一念善根之心,它是多生多劫累積的。但多生多劫為什麼沒有解脫,...
我們要想對治煩惱,以我個人的體會,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過去忘掉,千萬莫回憶過去。我...
持誦地藏菩薩、恭敬地藏菩薩,這位菩薩能夠讓你持戒堅固,就像妙高山那樣子,精進難...
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是明末中興念佛法門的巨匠,因一生化業非凡,與紫柏...
末法時世,邪魔外道不勝其多。此韓魔子,不問彼之如何修持,只一五教大同四字,即可...
於未得一心前,斷斷(絕對)不萌見佛之念。能得一心,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欲見即...
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有?你是相信文殊菩薩沒有? 那我們朝山,求菩薩拜菩薩求什麼呢?...
學法的時候應當經常地對照,像《地藏經》上說,要我們每天念一萬聲地藏王菩薩聖號,...
無論什麼人,只要造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惡報就是除了在人間的時候,最後說不出...
佛陀是什麼因緣,一定要我們先佈施、然後再持戒、然後再忍辱、然後再智慧等等?就是...
讀誦、抄寫、宣揚《金剛經》的人,在別人輕慢你的時候,或者說話也好、做事也好,證...
唐朝時候,有個宰相叫魚朝恩。有一次,國王接見一個老和尚,是國師,國王封的國師。...
須菩提問佛說:一切發了菩提心的人,怎麼樣把他心住到菩提上?降伏,就是他不住在菩...
居士經商,既無大勞,又極自由,正好依佛法行事。 在家佛弟子經商,當然也非常辛苦...
這個也是一個指導性的東西。比方說嫁女,不必要都去鼓搗被子,這被子夠蓋的就行了,...
我們要隨時觀照自己,檢視是否有貢高、我慢的習氣,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想改掉...
(一) 放下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告訴我們二個字:放下。金剛...
古人說,教婦初來,教子嬰孩。就是說教育要從早、從小。 教婦初來,就是新娶進門的...
什麼叫清淨實相呢?清淨就是斷除一切煩惱、習氣;實相就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的體相,...
稍早前,經濟不發達,旅店不多。許多人出行,夜幕降臨,多借宿人家。僧侶,更是如此...
第一首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第二首 說通及心通...
(第一講) 各位同學,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
想一想善導大師,在盛唐之際,最好的時候,他都有那麼猛利的出離心啊!歸去來,魔鄉...
【原文】 有誦六祖偈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揚揚自...
新都王自安居士,有子應辰,幼業儒,一日思生死事大,發心出家,遂自剪髮走匡廬,禮...
如果家中有暴力事件,先要分析原因,作為預防暴力事件再度發生的參考。 發生暴力事...
原文: 喻如一人,小有才,亦小有修持,心中便覺得我很高明,很有修持。因此貢高我...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當我們今天...
如來一代所說一切法門,雖則大,小,頓,漸不同,權,實,偏,圓各異,無非令一切眾...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
一直到現在,我們很多人的主觀認知裡,還是依然把佛教、佛法、信佛的人,當做一種避...
道德首要做人基,學是成就功德地,耐得人事多歷練,心平氣和成大器。 有年輕人來訪...
勝鬘夫人是佛教的模範優婆夷,也是一位典範信女。她是波斯匿王和末利王后唯一的掌上...
如果為眾生難度而煩惱,把煩惱歸結在眾生身上,那煩惱就是外在的,我又何故煩惱?當...
自殺的人一定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是無明的人,是愚癡的人,是糊塗的人,是迷...
我們手去摩頭的時候,產生那個感覺是從哪裡來的呢?看佛陀回答: 是故當知,覺觸與...
我們可以這樣講,從一種願力來取代業力的角度,我們可以把念佛分成三個層次: 初學...
諸位!我們這樣想,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兩種力量:一個是能念的心;一個是所念的佛...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緣,看了一本介紹弘一大師的書,從而接觸到佛教,一...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
釋迦牟尼佛是古佛再來,在娑婆世界這一期的示現中,他是個歷史人物,不是一個神話人...
1、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 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三十七於他有苦不為拔 《集頌》:疾病、根殘、體缺肢,遠行、疲睏...
很多道友說我念經的時候妄想很多。你若是念念經不知道到哪兒去了,有時不修行、不打...
持戒跟佈施有什麼差別?兩個都是修習善法。 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佈施本身他心中是沒...
我們都常講到說,出家為僧,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一個形容叫遁入空門,就是要狠...
原文: 學佛之人,一舉一動,皆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志誠。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
原文: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報滿,亦只可任緣。倘刻期欲生,若工夫...
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地藏菩薩本願經》 假設要是遇著歡喜行淫慾的人。和自...
林夫人是孫慶澤的母親,宿世即種植德行,天性貞淑賢惠。她孝順親長,敬重丈夫,教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依修行的標準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一定要把修行的理念應用在...
我們從六根的相狀來看,我們的確看到每一個人的六根不一樣,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看...
在禪師裡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公案: 六祖大師有一天去參加一個弘法的法會,這時候吹來...
當我們的舌根去接觸這美好滋味的時候,那甜美的滋味其實是不真實的,它是緣生無性當...
《大智度論》當中,有一個小故事,說明多欲的過失。 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工人,他...
問: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是先開示嗎? 淨界法師答: 我們到了一個臨命...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如果有人要問: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
問: 淨土法門是特別法門,不能以通途法門的法理解釋,那麼淨土法門能解釋通途法門...
周利槃陀伽,此雲繼道。其母省親,生於路傍故。姿性魯鈍,惟誦半偈,證羅漢果。《彌...
印祖曾經高度讚歎徹悟大師法語:紅螺示眾法語,皆可以繼往聖,開來學,驚天地,動鬼...
凡諸經籍,應如法供養 這個經書或這個論藏啊等等,都是能夠供養的,就是把經啊,放...
原文: 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喻如...
問: 法師,我們怎麼去理解無常呢?怎麼去面對無常所帶來的種種痛苦呢? 慧廣法師...
承示近來做工夫,於本地漸有入處,欲得秘密一語,以為捷徑。原夫此事本來無密不密,...
【原文】 宋儒有言:讀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 此說高明者自知其謬,庸劣者遂...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所以一切眾生,生死相續,...
菩薩行佈施度的時候,是以法施為重,以法佈施為最上等。大家都讀過《普賢行願品》,...
我們被人家欺負了,被人家辱罵了,被人家誤解了,不瞋恨實在太難了。所以它是我們修...
最近聽了一個故事,說是有個老居士半夜家裡突然有人敲門,進來幾個人說自己有神通,...
(第一講) 好,諸位,我們一起合掌。 還是依舊,先念三皈,請大家,各稱法名。 ...
佛陀出世以後,先講生死流轉的果報。我們前面講人天乘的時候,佛陀對人天安樂的果報...
靜慮三品者,一,安住靜慮;二,引發靜慮;三,成所作事靜慮。 前面的四種功德,都...
你能夠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真實的放下! 今天我們講到如何正確地看待我們今生的生...
法錦自言性多瞋習,老人因以方便調伏,而示之以忍辱法門,更為開導之曰: 永嘉大師...
論語裡面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們天天學佛的教法,就是要把自己培養...
一個個人他不信因果、不信有報應,不信這個舉頭三尺有神明。他只信我這一輩子,我只...
01、想調伏無量劫的煩惱,我們要以善止惡。用善念來對治惡念,讓惡念不生,善念多...
原文: 人之入道,各有因緣。近來甘肅一弟子,名鄭哲侯,年六十四歲。六十以前,見...
若見他人對佛經像有不恭敬者,宜於二人共坐時,細細以正義勸之。 在家佛弟子,非常...
正定聚者,揀異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進退未定。今生安養,無論高下,皆不...
人,往往看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由於自我的觀照不夠,因此產生煩惱;如果我們懂得觀...
做人不能太過刻板、執著,不可以不知圓融、變通,否則在做人處事上會增加很多的困難...
問: 為什麼我爸爸總是夜不歸宿,謊話連篇?這到底是什麼惡緣? 我是2017年7...
慈悲心的直接的表達就是不殺生,我們住在沿海地區的眾生常常殺業很重,喜歡吃海鮮。...

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裡說到,愚癡的苦,有六種之多: 一、不信因果 為什麼會不信因果...

六種會損耗財物的不良行為

生西勸持觀音聖號

看病的時候,應為病人念一偈子

善用心者,即可以苦為樂,以禍為福

有些行為不能讓它輾轉相續

努力工作為何就是賺不到錢

破舌識有自體

對治煩惱的好方法——信願念佛

轉五濁為五清

蓮池大師《七筆勾》淺析

剛出家時最好不要獨住

放棄就會喪失積功累德的機會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個很奇妙的格式

你要修福修慧,這句名號就完全具足了

系緣淨土之境,往生安養之國

為什麼多生多劫還沒有解脫

千萬莫回憶過去

你的心跟三寶有很遠的距離

願諸人以淨業而為急務

末法時世,邪魔外道不勝其多

未得一心前,不萌見佛之念

參夢老和尚為朝五台山的弟子開示

如何得到地藏菩薩夢中加持

苦難到來時,這時候該怎麼辦

為何要先修佈施才能夠持戒

受持《金剛經》,前世重罪變輕賤報

當你不高興的時候,查一查原因

怎樣能使心不要躁動

居士經商不得販賣刀網等傷生之具

一切資具受用都是臨時的,不是究竟皈依之處

改掉貢高我慢的習氣

圓因法師:蓮池警策

教婦初來,教子嬰孩

念佛感通清淨實相

人生即便借宿,也要好好把握

《六祖壇經》慧能詩偈集

宏海法師:淨土決疑論

提前釋放出獄的比丘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真學佛者視一切眾生為父母

謹慎處理家庭暴力事件

貢高我慢之心,易招來宿世怨家對頭

生命操之在我,心境決定處境

攝受之力與念佛之誠

一切眾生若干種音,菩薩悉知悉見

近代高僧圓瑛法師

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到的工作不想做

勝鬘夫人的十大弘誓

煩惱沒那麼可怕,關鍵在於你怎麼去對待

自殺的人一定是愚癡糊塗人

【推薦】依止真實信心念佛,才會把光明顯現出來

三種層次的念佛人

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明海法師自述出家的心路

生命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是在爭成敗爭對錯

釋迦古佛示現的啟示

【推薦】修淨土宗的人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

五蓋四障與八尋思

念經時的妄想和昏沉,該如何去對治

持戒的功德為何超過佈施

一代高僧中的典範--弘一大師

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則必著悲魔

念佛之人,當存即得往生之心

若遇邪淫者,說雀鴿鴛鴦報

【圖】孫母林夫人事實發隱

莫追憶,莫等待,莫猶豫

【推薦】你有什麼樣的心量,就有什麼樣的六根

知道生命從哪裡來,才有辦法改變它

【推薦】美好的飲食跑到嘴巴裡為何變猛火

多欲的過失

臨終念佛與開示如何把握時機

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

淨土法門能解釋通途法門嗎

周利槃陀伽的故事

錢伊庵居士的深憾事與護法心

凡諸經籍,應如法供養

初心念佛,誰能無有妄念

怎樣面對「無常」所帶來的種種痛苦

妄念紛紜只是一念

讀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艮卦?

一切眾生,生死相續,以淫為首

菩薩行佈施的時候,以法施為重

心生瞋恨,我們就上當了

飯要自己吃才能飽,道要自己修才能成

宏海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從痛苦中覺悟,往生的力量才能堅定

靜慮能得三種功德

為何放不下?因為還沒看到人生真相

「忍」為成佛第一行

學會從奉獻中獲得法喜

拯救刀兵劫的萬德洪名

夢參老和尚30句法語開示

每個人進入佛門都各有因緣

佛堂必須整潔,才會有功德

只要往生到極樂,都能獲得不退轉

如何能夠不見別人的是非過患

生活七巧,減少困難障礙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父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