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35頁)
江南的冬忽然來臨,乾燥而寒冷,人們紛紛口鼻上火,這是身體對外境的適應措施,在泄...
復次大慧,三和合緣,三和合就是六根攀緣六境,然後識於中而生,根緣境,識於中而生...
佛問比丘,我初稱解,如來印我名阿若多,妙音密圓,我於音聲得阿羅漢。 佛陀在三轉...
問: 請問法師,米面生了蟲,怎麼辦?扔了浪費,吃了算不算殺生?不得已的情況下殺...
良介禪師,唐時會稽諸暨人,二十一歲在崇山受具足戒。他很歡喜遊方參訪諸山長老,曾...
隨煩惱二十:言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 失念就...
不定四者:睡眠者,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謂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極暗劣...
我們佛教的正見,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諸法因緣生。也就是說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是...
臨終開導很重要,而臨終開導,你也不要太生硬地非得就是照本宣科地念一段,剛才講,...
古德教人參禪做工夫,先要內脫身心,外遺世界,一切放下,絲毫不存,單提一則公案話...
我們為什麼會不肯隨喜功德呢?最主要就是心裡有嫉妒的煩惱。 嫉妒就是看別人好、看...
我們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個理由就是我想要去做。因為這個事情做了以後對我...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把解脫形容得像寶一樣,地...
這個圓成實是什麼因緣安立的呢?當我們修習我空觀、法空觀,來破除內心的相似影像,...
徹悟大師曾經寫過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前面兩句是: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
一個人要把心量擴大,要離開所有過去生命經驗留下的錯誤的概念,只有一個方法:把你...
這個顛倒妄想的形成,在《楞嚴經》它是有三個次第: 第一個、取相。 當我們的心跟...
原文: 看經須是週遍廣博,方得融貫,不致偏執。蓋經有此處建立,彼處掃蕩,此處掃...
恩師上妙下湛老和尚,生於一九四四年四月九日,俗姓葉,名玉有,浙江麗水富嶺人。師...
捨藥材以拯疾苦, 就是修善的一個科目,要佈施藥材來幫助、拯救那些生病的人,解除...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我們為了衣食飽足,為...
佛於往劫,發大誓願,攝受眾生,如母憶子。眾生果能如子憶母,志誠念佛,則感應道交...
念佛人臨命終時,注意臨命終時,阿彌陀佛發願都是臨命終時來接引,不是說你想什麼時...
今天我們要說到中國的名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都知道蘇州有一個江南園林甲天下,...
(第一講) 好,各位,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隨煩惱二十:言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
造佛像是一個因緣,就是本經這個地方說的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有些人並沒有馬上...
問: 弟子聽說打坐可以治好近視眼,怎樣打坐才能治好呢? 夢參老和尚答: 你聽說...
要想成佛,就像商人到海采寶一樣,你得請一個入海采寶的導師,要想趣向涅槃,你也得...
我們凡夫修道,業上沒障礙是辦不到的,從我們多生以來,先世所造的那些惡業重罪,跟...
從上諸祖教人參禪,雖有超佛越祖之談,其實要人成佛作祖耳。未有欲求作佛祖,而不遵...
等者,略舉餘經。如《文殊》所云,一行三昧。《大品》所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畢苦...
如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是《圓覺》義。《佛說阿彌陀經疏鈔》 好,再就是《...
問: 請師父慈悲開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麼相狀?我們那個時候還有顛倒妄想嗎? 淨...
問: 請法師慈悲開示,三輩往生中上輩者要捨家棄欲而做沙門,但弟子緣分不好,身不...
【四天王。地藏菩薩若遇殺生者。說宿殃短命報。若遇竊盜者。說貧窮苦楚報。若遇邪淫...
人人都知道這個身體一定要死的,但沒有一個人想到我明天會死吧?不會這樣想的,沒有...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一切愁憂...
原文: 曼佛世時,其有信受佛經語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弟子也;其有甫欲學佛經戒者...
這個實有到底是什麼實有呢?上個月有一批居士到東林寺去參學,跟我交流的時候也問一...
目前須謹防兩種誤區:一是說末法眾生是持不了戒的,阿彌陀佛對五逆十惡的罪人都能救...
傳統大德們怎麼弘揚,我們怎麼去做。所以說寧信古人不可信今人。今人如果說他是一個...
隨煩惱二十:散亂者,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言惡慧所依者,謂散亂...
我們一生當中,你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全部是你自己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
( 第一講) 好,各位有緣,南無阿彌陀佛。 斷疑生信,印祖的開示講給大家聽。 ...
云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於一切施都無慾樂。 什麼樣的菩薩有資格被稱作樂行惠施...
原文: 有自負參禪者,輒雲達摩不立文字,見性則休。有自負念佛者,輒雲止貴直下有...
【又是菩薩。名為善安慰說者。】 地藏菩薩跟其他的菩薩不同,眾生有苦惱的、有困難...
【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
我們現前隨事緣而起的種種分別之心即是識心。此識心無體,不能孤立而起,依攀緣而為...
吾人多在學地,其用力之功,不必向外馳求,當知自性為主,於此著力,不能頓見自性,...
1、殺生戒 不殺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殺是用各種器具,斷絕有情生命。殺戒以殺人為...
這裡引用《梵網經》的一句話。我們受菩薩戒的人為什麼要行放生業,是以慈悲心故,行...
在整個藏教的《阿含經》,它在處理我們的生死業力這一塊,跟淨土宗非常類似,都是一...
念佛就要時時刻刻心中要有佛,用這個聲音先攝住我們的耳根,然後通過耳根最終攝住我...
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毘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
現前難行,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 什麼叫現前難行?就是說,菩薩遇到了怨家,...
問: 由於弟子根機陋劣,且語文程度也不好,對於義理深奧的經典與祖師們的著作也很...
《淨名》《法華》等者,此一心持名,得生彼國,即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是淨名義。《...
問: 師父在《楞嚴經》有提到:就是他的根跟識,是一個往內歸就是不生滅,往外就是...
原文: 倘惑業未盡,道果未成。縱有修持,不能自主。久經生死,進少退多。以道不勝...
原文: 又學道之人,凡遇種種不如意事,只可向道上會。逆來順受,則縱遇危險等事,...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中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
一九二三年,袁海觀有一個二媳婦,年紀已經是五十多歲了,很有學問,她生了兩個兒子...
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中國的佛教行門就是修持的方法,可以說是禪宗和淨土最為...
修行的第一個就是靠語言文字的佛法產生觀照,所以叫做名字,依止聖言量的這些名字。...
雙輪照禪人來參,且雲將隱居山中,單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 古人住...
前面是把佛像給造出來。有些人他來到寺廟的時候,這個佛像已經有人造好了。他怎麼樣...
【眾生者。色受想行識五陰。眾法相集而生也】。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法集合在一...
地藏經的第一品《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品就是第一大願。誰的神通?佛的神通,也是...
我們怎麼樣來訓練這個心、怎樣相結合呢?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例子很多。我們好多女道友...
【阿難。若諸世界。隨所國土。所有眾生。隨國所生。樺皮貝葉。紙素白?。書寫此咒。...
《華嚴》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無盡莊嚴。此則如《大本》云,於寶樹中,見十方佛...
智者大師雖然他是在教下(天台)專攻專修,但對於西方淨土是一往情深。他日常生活都...
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常常是你還沒有斷盡見思惑,還沒有到達目標,你就命終了,壽命...
我們一定要視之為身世無常,幻緣虛假,這是一種無常敗壞。這個是無常觀,其實這個地...
近處來,比丘尼學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卻寥寥無幾。比丘本為七眾之首,統...
我佛所說無量行門,皆是隨機方便利益一切眾生。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勝方便者,則莫如...
云何是心?曰十法界是。云何是十法界?曰地獄,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
各位吉祥,阿彌陀佛。 佛法傳入到東土以後,一開始有點尷尬,就是佛教講的空,中國...
因為貪心得不到滿足,所以心裡不滿意、嫉妒、嗔恨、怨恨,貪心得不到滿足了反而為嗔...
嘗聞:驪龍頷下有珠焉,雨一切財物,凡有求者,悉皆如意,故名如意寶。其餘世間珠玉...
《華嚴》不動寂場,遍周法界,故云,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週遍。此則如《大本...
《華嚴》喻藥王樹,若有見者,眼得清淨,乃至耳鼻六根,無不清淨。眾生見佛,亦復如...
問: 請問法師,為什麼我用恭敬心對待一些人,他們反而覺得我好欺負呢? 大安法師...
這以下是關鍵了理觀的智慧。前面是講到原因,就是因緣的善行。所有的因緣,理論上都...
又問:東方藥師佛國,依正莊嚴,與西方無異。又有八大菩薩,臨終示路。亦可往生,何...
《華嚴》以盧舍那佛為教主。此則如清涼雲,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故。《佛說阿彌陀經...
空觀智慧的修行就是你的心經常去想一件事情,就是你本來什麼都沒有,你要經常去想這...
關於重受的問題: ▲《業疏》云:若准《多論》,不得重受。 在《薩婆多論》中,規...
本是骷髏骨,曾將誑惑人。昔時看是假,今日睹方真。省庵大師 我常常在想:自己究竟...
富貴、貧賤,這種因果是跟你的善惡業力直接關聯的,這種報應是如響應聲。你對山谷裡...
問: 佛經中有描述,極樂世界的地面有落花,諸上善人踩上去會微微下陷。極樂世界諸...
問: 弟子熏習道德教育多年,今方聞正宗佛教一年,倍有慚愧。有三個問題想請 師父...
信眾:請問師父,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的區別是什麼?在淨土法門如何去理解? 大安法...
在這世緣當中、在生老病死苦當中,特別在病的當中,那病嚴重的時候、痛苦要厲害的時...
在世間修行的時候有三種:第一種是修定心,第二種是讀誦,第三種是營福。 這個修定...
你平常的功力如果不是堅定的,到臨終的時候,你的冤親債主找你算賬,你要想戰勝他們...

問: 師父!您說對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後的生死業力一定比別人重,因為分別的...

在世間,唯一有意義的事便是修行

識心不斷,六道輪迴就不斷

從表相中看到真實的體性

米面生了蟲,應該怎麼辦

來去自由的良介禪師

失念者,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

睡眠者,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生命中沒有一件事,是莫名奇妙出現的

如何做臨終開導

唯有一念話頭,是當人命根

為何要用別人的福報優點,來虐待自己

菩提心是建立在責任感,而不是建立在情感

資生資具,地藏菩薩可以滿足你的願

一個開悟的人,他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處實堪悲

妄想那麼有力量,是因為你攀緣它

執著時再來對治,已經太晚了

研讀經教時,需要注意什麼

華開花落水流無聲|紀念妙湛老法師往生一週年

由於這個善因,感得九十一劫沒有病苦

人生所遇都是自己所修,唯有知恩感恩

萬修萬人去是有前提的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定兌現這個願

元代高僧天如惟則禪師

宏海法師:阿彌陀經直解

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

造佛像有什麼功德

打坐可以治好近視眼嗎

我求的太多,地藏菩薩不會煩嗎

如何克服修行中的障礙

修行應發三種心

《阿彌陀經》與《文殊》《般若經》的會通

《阿彌陀經》跟《圓覺經》的會通之處

極樂世界要修到什麼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心理素質不好,順境也會產生障礙

【推薦】地藏菩薩講因果報應的道理

在你最高興的時候,苦跟著就來了

念地藏菩薩聖號,為何能讓病好

如來子孫,為眾所尊

能把娑婆空掉了,才有資格談極樂是空

淨土法門應謹防兩種誤區

本願念佛,不是信了隨緣念念就能往生

心散亂者,能障正定

六根的見聞覺知,全是自己的東西

斷疑生信—印祖講故事

什麼樣的菩薩有資格稱作「樂行惠施」

參禪與修淨土的人,還需要研讀經教嗎

地藏菩薩跟其他的菩薩有何不同

臨終時,聽到佛號的利益有多大呢

此識心無體,不能孤立而起

不必向外馳求,當知自性為主

五戒之戒相釋

盤中血肉,皆是歷劫父母

業力要得果報,有兩個條件

一邊念佛一邊追劇,這樣是沒用的

見自身微塵與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

菩薩遇到怨家該怎麼做

如何契入佛經和祖師的著作

《阿彌陀經》與《維摩詰經》的會通

你一天到晚看別人,就容易起煩惱

俯提劣機曲護初心,唯此法門最為第一

至誠念佛可以轉業

憨山大師與母親的故事

一旦父母不在,哪有兒女歸途

至誠念名號,度一切苦厄

元代高僧中峰明本禪師

所謂的善惡,都不是本來面目

萬境本閑,惟人自鬧

以恭敬心供養佛像的功德

從第八識而起,又匯聚到第八識裡

地藏菩薩的第一大願

您做菜時有沒有發過這種願呢

身上帶這個咒,一切災害毒害皆不能害

極樂世界的空間解脫境界

兩位大師持名念佛求生淨土

錯過淨土,出離無期

【推薦】人生只有一個結果,就是沒有結果

戒律衰敗之原因

持名念佛有三大殊勝方便

一切唯心乎

北宋高僧大通善本禪師

這個嗔恨心的破壞力,危害性最嚴重

重僧寶之名義,防世人之譏嫌

阿彌陀佛常在西方亦遍十方

極樂世界的見聞獲益

為什麼用恭敬心對待人,他們反而覺得我好欺負

為什麼拜佛稱念佛名,就能夠究竟成佛呢

藥師佛國與西方無異,何須定願西方淨土

阿彌陀佛即本師盧舍那

空觀是空掉妄想,不是空掉外境

戒法是否允許重受

【推薦】拖尸人的慚愧與懺悔

知天命就是知因果

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有重量嗎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淨土法門如何理解「色不異空」和「色即是空」

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這樣發願

未得到定之前,要減少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