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30頁)

求子女的方法

佛教它的終極關懷是了生脫死,圓成佛道;對世間的這些家親眷屬、功名利祿,都會從般...

現在很年輕想往生,阿彌陀佛會來接引嗎

問: 比如我現在還很年輕,身體又好,生活事業都好,我念阿彌陀佛想往生,他會在這...

受驢身償債五年

《法苑珠林》裡面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隋朝時,洛陽有一位居士,姓王,因為受五戒,...

對哪些對境造業,業果會越重

講到重罪、重業,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境有關係。 四、由事故重謂若...

皈依三寶,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能積集廣大福德,得大富貴,如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 ...

為什麼有人預知時至要往生卻沒走

問: 有人預知時至要往生,叫來佛友助念,但幾次都沒走,是不是這裡面有偏差呢? ...

什麼是異熟果?為什麼要加個異熟

好,業力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善惡的問題、強弱的問題、相互激發的問題。接下來,講...

什麼是「定業」與「不定業」

這個定業跟不定業是說什麼呢?前面我們講這個業有兩種:第一個是講到它善惡的性質;...

有自知之明,迴避玄妙之談,老實念佛

他方世界的菩薩,都尚且渴望往生極樂淨土,何況我們這些業力凡夫。我何人哉!我們是...

做不到通身靠倒,這樣的狀態要如何打破

問: 弟子目前狀態是這樣的:說我信吧,卻做不到通身靠倒,也做不到對塵世毫不留戀...

損人利己是表面現象,其實真相是什麼

如果我們就未來的因果報應而言,會把自己的快樂凌駕在別人的煩惱之上。損人利己是表...

往生在功夫上需要什麼條件

信因,在因地上修行要深切的相信:我們就是散亂稱念彌陀名號,都能成為成就佛果的種...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這一段是說明唯識無義的道理。...

除念佛求接引外,不令起一雜念

原文: 聞有貴恙,想日見痊癒矣。世間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

占察輪相對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占察與世間算卦的不同算命的一般不給出家人算,因為修行可以改變命運,這裡地藏菩薩...

淨土宗的懺悔和積集資糧,是為了臨終時用的

業果的輕重有三段:第一個,約心;第二個,約境;第三個,約相續。 我們講到第二個...

如何化解情緒不穩定

問: 心情起伏不定,如容易生氣、衝動,面對這樣的情緒不穩定,如何化解呢?佛教徒...

為什麼要移民到極樂淨土

我們了解淨土總要,首先要了解淨土是怎麼生起來的,穢土是怎麼樣的緣起。這裡的淨土...

愚鈍之人如何開智慧

我們想背四十八大願都很困難。有的人出家多年,背個《楞嚴咒》,也背不下來。記憶力...

偷安一世,累劫難出

用修行和懈怠的苦樂來比較,來警策我們要精進辦道。修行是逆煩惱而動,它當然在一般...

造業的次數會影響業果輕重

五、加行故重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

吃肉就是度這些眾生,這種說法對嗎

餘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講經時,聞有密宗傳法法師每每勸人修習密宗,不必茹素,以持...

胡松年居士往生公案

信願行三資糧中,願是一個中間環節。當這種強烈的願望,這種欣求心、厭離心真正生起...

這四種念佛功夫,都是同步跟進的

說到持名念佛,由於每個人的根性或者與這個法的緣分有淺有深,念起來的時候,有一些...

果報的不同,源於認知的差別

佛法並不是盲目的信仰,而是符合因果法則的真理,既然能得到自在的果地,必有其自在...

邪知邪見造的業最重最可怕

最嚴重的是第三種,邪執故重。所有業裡心力強,沒有對治,都還算是中品,最嚴重的就...

佛弟子可以出於禮節而合掌禮拜外道嗎

問: 遇到道教的塑像、儒家的大德、道教的先輩時,如果僅僅是出於禮節表示一下恭敬...

常想病時則塵心漸滅,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壽者,福之本也。福者,慧之基也。念念思警策者,慧之萌,而福與壽之源也。 故曰常...

知生滅變異虛偽無主,息心達本源

我們的生命體,它是會生滅變異的,它是諸行無常的,你現在的身心狀態,你不可能經常...

地藏菩薩的分身遍一切處

念誦地藏菩薩,絕不會墮入三途,不過輪轉要經過多一點。不論《地藏經》、《占察經》...

業障會因為你拜懺而提前現前

你拜頭一天,沒離開;拜第二天,最多七天,這些災難都能離開了。你經過一個七,絕對...

念佛要用真心來念

一九四零年,我們也是打佛七,慈舟老法師打佛七開示:念佛,應該覺照。我們念佛的人...

人生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只有過程

空性的智慧,它是一心三觀的前方便。一個人沒有經過空性智慧的教育,你很難悟入一心...

常持誦《心經》,身心皆可發生改變

在佛家中,有字數最少的一本經。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心...

牽豕就屠,焉識乃翁之痛

《法苑珠林》裡面記載。隋朝,有一家姓皇甫的,這家兄弟有四人。老二有點不務正業,...

《觀經四帖疏》的不思議緣起

感應道交的特點在善導大師的著作裡面及實踐中比比皆是,比如我們現在討論的《觀經四...

打坐只觀息,不念佛不持咒可以嗎

問: 我打坐,觀察身體內自然氣息的運轉,但是我不持佛號,不持咒,不隨息,行嗎?...

後得智的五種分別

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後得智有五種,...

佛陀看病比丘的因緣

問:在戒律中,佛陀說:你們若不互相看視病人,那麼誰應當來做這件事呢? 答:故律...

年輕時造了很多增長業,現在要如何補救

九、悔所損業;十、對治所損業。 前面的八個是就著造業當時的心態來安立不增長業。...

阿彌陀佛為什麼不示現,讓大家生起信心呢

問: 我學淨土法門,也念佛。我覺得如果阿彌陀佛能經常示現讓人看到,人們對淨土的...

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哪怕念十聲阿彌陀佛都會令我們往生,往生的條件是非常非常低的...

放下萬緣是往生極樂的必要條件嗎

問: 請問法師,放下萬緣是不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必要條件?聽說留戀娑婆世界的一根稻...

先修善良,再修空法

現在我有一個習慣,每次有人來要皈依三寶,特別是那些沒接觸多少佛法的,我都會對他...

人不可貌相,有很多和尚是異相

人家說聰明不過衲子,衲子,就是指出家人說的。你不要看出家人沒做什麼事,他學什麼...

忍一時之憤,能免百日之災

你要想平安、想愉快,要先忍辱;一忍,百事都消失了。要求忍,忍是不容易的,特別是...

佛像一定要請法師開光嗎

問: 請法師開示一下,如果買了佛像,是否一定要請法師開光?開光的目的和意義是什...

什麼是小法?什麼是大法

問: 能舉例說明一下什麼是小法?什麼是大法嗎?這一點我總是搞不明白。 宏海法師...

以這個心來修觀照,就會很快得定

我感覺我們很多道友,以為修行就是念佛、念菩薩聖號,或者念大乘經典才是修行,反而...

為什麼要恭敬尊重並不持戒的出家人

問:為什麼我們要恭敬、尊重所有的出家僧人呢?含(受了戒,並不持戒的出家人, 或...

心強業重,得果報時那個勢力就不同

講一個例子給大家參考。佛在世時,另外一個護法叫作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三個公主,...

【推薦】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認為身心世界是真實的

每一個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識--了別,每一個人的生...

經常觀心中的相狀,就能知道自己的種姓

我們都知道這個識變化多端,我們常說觀心無常,就這個意思,就觀這個心識。不過,你...

要想得地藏菩薩加持,起碼要有下至心

現在這個地球,有六十五億人口,能夠念他的名號,跟他結上緣的,很少很少,不多。這...

把生命徹底看破,你才能往生

信心啊,這個分別很大的啦。不是像我們說啊,我念句阿彌陀佛,我反正信佛了。那麼簡...

內心有障礙有煩惱該怎麼辦

我們有了障礙、煩惱怎麼辦?應該要用佛法來戰勝它。這個佛法是什麼?就是改變我執和...

淨土法門雖誠簡易,亦非草草

淨土法門,原為眾生迷本自性,不知常寂光理,生死浩然,無有休息,故藉彌陀勝願為增...

八關齋戒是對居士所施設的戒法

八關齋戒也是針對居士所施設的一個戒法。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再加上不上高廣大床。就...

這個身體不是「我」

我們過於重視我們這個色身,把這個我的當成我,把我的身體當成我。 這個身體不是我...

修唯識止觀的三個重點

生命的相貌雖然是森羅萬象,但是從唯識學的角度,把它分成三種相貌,大分有三種。就...

韋提希夫人替末法眾生請法

現在的眾生是末法的眾生,業障很重。對比自己,會發現我們就屬於業障重的眾生。煩惱...

汝能返照,密在汝邊

那時六祖惠能還是以白衣的身份,在五祖弘忍大師的座下聽弘忍大師講《金剛經》。當講...

吉祥人生的四個道德實踐

講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實踐,這就落實到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了。這四個偈子,我把它作了...

八個與人相處的技巧

人在世間生活,不可能不和人接觸,接觸就要講究相處之道;懂得相處之道,人和人在一...

真有極樂世界嗎?沒有見過無法相信怎麼辦

世間上沒有見過而真實存在的東西太多了。你見過孔子嗎?不能由於你沒有見過,你就說...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根機

什麼叫根機呢?我怎麼知道我根機好呢?當然,你根機好就表示你進步快。根機好,從天...

【推薦】印光大師對老年人的勸誡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修行人就要修到心靈不死

不論你學這八萬四千法門哪一法門,但這有個前提。什麼前提呢?生死心切。我們要了生...

你貪求冥感,魔就來了

開始修行的時候,要先分別什麼叫魔事、什麼叫魔相,修定之中有很多的魔事,你要能分...

修行人不要說狂話

修行人,別說什麼你有真正的定力,你若想有真正的定力,一定還有魔,有種種的魔,不...

你內心有德,求什麼就有什麼

人們常常忽略心念,修養內德,如果你內裡有德,不求名聞而自得名聞。假使我們出家人...

每一次修行對於我們都非常珍貴

每一次修行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非常的珍貴,因為修行是每個人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承遠大師生平及淨土思想

一、承遠大師的生平 承遠大師(公元七一二年八〇二年),俗姓謝,四川綿竹縣人,出...

「邪因緣論」與「無因緣論」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時,當時的印度是一個文化非常發達的國家。以佛教的說法,當時...

不論修學哪個法門,都要有慚愧心精進心

我們生活在這個娑婆世界,在五濁惡世中還能遇到佛法。有時候想到這些,我們佛弟子還...

世間之樂虛誑不實,禪定之樂永離生死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

福慧二輪,不可暫廢

法身之性,本無差別,佛異眾生,修德有功而已。修德亦皆性具,眾生日用不知者,癡愛...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念出喜悅

問: 修何方便能令念佛有味,入喜悅念佛? 大安法師答: 要把這個佛號念出味道,...

只要念佛仰憑佛力,這塊業障大石頭就解決了

首先看第一願 國中無三惡道願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

現在能聽聞佛法,應該珍惜這一因緣

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大士所以捨全身求半偈也。 佛陀,大慈悲的佛陀在臨走之前,把...

身陷惑網者,必囚生死獄——不思維無常的過患

云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此思維死亡的過患,藉以激發修...

做了這個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

【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

念了《地藏經》怎麼還經常生病

有這麼一個人問我,他說:法師你說念了《地藏經》,一切災害都沒有了。我經常生病,...

研真窮妄名之為學

我們修行的一個重點:研真窮妄名之為學。蓋能深造自得,則左右逢其源。那麼我們修學...

【推薦】用什麼心態來面對所緣境,這才是重點

我剛出家的時候,經常聽老和尚開示說:佛法的修學是心地法門。我起初一直不明白這個...

打妄語才能去學佛,這樣是不是不能受五戒

問: 因為家里人反對,所以總是要打妄語才能去學佛,這樣是不是就一直不能受五戒?...

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包容缺點

假設我們以這一念凡夫的心去觀察,我們只是就著它的一部分,偏重一部分來說明。我們...

業力是如何形成果報的

業有三塊,我們看這個附表。 我們先看左上角有一個業,業就是身口意的造作。這個...

反思我們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眾生

等到臨死的時候,你一生所造的惡業,都到了秋後算賬的時候了。這些對生命的反省,是...

信佛和不信佛在生活道德上有沒有差別

問: 信佛的人和不信佛的人,在生活和道德實踐上,有沒有差別? 大安法師答: 信...

當知念佛目的,必須歸於無念

念佛一法,尤為斷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轉換一個念頭。而念佛更視作觀...

能傑法師:童蒙止觀

代序 蕅益大師說:佛道以見性明心為指歸,以信行、法行為方便。信行秉教,豈廢觀心...

脫離滔滔苦海愛河,免除輪迴之苦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普門品》 這是說,若能恭敬持誦觀世音菩薩名...

文殊菩薩出生時的十種瑞相

文殊師利菩薩出生的時候,由於他無量劫以來積功累德,福德甚深,感得十種瑞相。 這...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福德的資糧,它是讓一個人趨向目標,而智慧是一個眼睛...

於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由於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斷分別」就是斷除心...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剎

原文: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

供養三寶的錢,最好別指定用途

供養三寶,供養時指定這些錢要做什麼,一指定了它只能做這個他不知道這個因果。 在...

現前一念,能緣一切正報

五戒即五常,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言即信,不飲酒即智。所以在天為...

參禪與念佛法門是異是同

或問蕅益子曰:參禪、教觀與念佛法門,同耶?異耶? 答曰:同異皆戲論也,即亦同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