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26頁)

往生到極樂後的正報身心相貌

我們看第十七,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

我是彌陀心內之眾生,彌陀是我心中之佛

念佛要有真實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也就是在本體上我、眾生和佛沒...

預知往生,分秒不差——胡松年居士往生記

靈岩山是個專修淨土的道場。因此,除了數百個出家眾以之為安身立命之處以外,並且不...

佛陀為何要製定戒律

從聲聞律上看,是因事而制。在家眾要確保人身不失,故應守持五戒、八戒及十善法等。...

閑談中的雜穢語業不可不慎

雜穢語是語業當中最後的一項。虛誑語、粗誑語、離間語,這個語業的第四種是雜穢語,...

《金剛經》的法與非法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這裡所謂不可取的意思,是說佛法都...

汝能修淨土,安隱無驚疑

請看第八段:往西方得安穩。這是對多年修行的人,讓他得到安心立命的一個開示。勾曲...

徹底斬斷娑婆想和發願來生矛盾嗎

問: 我們經常說要徹底斬斷娑婆想,與彌陀誓願無間隔,可是平時念《普賢行願品》,...

終日在妄之性靈,即終日恆真之性靈

性靈不可以有無求,斷常取。由無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所以耽著有...

畜生道眾生能直接超度往生淨土嗎

問: 畜生道眾生能直接超度往生淨土嗎?還是需要來生投人身後才能得到超度? 宏海...

有位老和尚走幾步路,就把《華嚴經》念完了

度眾生一定要發四無量心,在度的同時要達到能、所雙亡無能度的人,也無所度的眾生,...

凡事盡心盡力,時時反省自己

我們看第三段,修行佈施的差別內容。這個地方有三段:第一段,財施、法施、無畏施。...

千經萬論偏重指歸極樂世界的原由

【原文】 然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偏指歸極樂者,略有三意: 一為彼佛與此土人...

地藏菩薩最初是怎麼發心的

【文殊師利。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於過去久遠不可說不可說劫前。身為大長者子。時世有...

應該用什麼態度來佈施

我們再看正修。應該用什麼態度佈施才能夠構成波羅蜜。我們把它念一遍。 謂舒言平視...

在家也可以修行,為什麼還要出家

每聽人說大家學佛,世界上的人都沒有了,為什麼呢?大家都出家了,沒有夫婦兒女,還...

病是眾生之良藥

【原文】 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何以病為藥?蓋...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及普門的含義

名觀世音者,以菩薩因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名之音聲而施救護,故名為...

怎樣選擇四十八願中與自己相應的願

問: 經過師父的分析、解釋四十八願,弟子對彌陀的功德有更豐富的認知。但是極樂世...

念佛即事達理之捷徑

生佛同體,方可感應道交;事理圓融,故能念佛證真。淨土法門於理極為圓頓究竟,於事...

首楞嚴王三昧對治的重點

《楞嚴經》前面的三卷經文,佛陀等於是講到了大乘佛法勝義中的真勝義性。也就是在整...

念佛人一有此心,便無往生之分

凡誦經、持咒、禮拜、懺悔,及救災、濟貧,種種慈善功德,皆須迴向往生西方,切不可...

念佛法門為何是圓頓之教

在大乘教和小乘教當中,這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屬於大乘的頓教。頓教裡面也包括圓...

心可以轉業

一個人如果正當你原來的業力,要繫縛你的心要來報的時候,你忽然發了菩提心,按照佛...

順著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種福報

《周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你是什麼分什麼社會角色、家庭...

十惡五逆,都是因為這個貪心

我們要斷除貪心,祖師大德作了一個偈子說:貪多業亦多,貪少業亦少,萬般諸煩惱,除...

沒有至心,就跟地藏菩薩不相應

地藏菩薩跟我們娑婆世界特別有緣,依照經文的意思,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就應當得度,可...

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礙

我們念佛,要先除掉念佛的障礙。你們跟師父們不一樣的,淨土部的師父天天念佛,天天...

經常這樣去想,就不會怨天尤人

有時我們認為是冤枉的業,是法律不公,或者處理你這件事處理得不正確,這就冤枉了。...

蕅益大師示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名寶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圓權實種種三昧。無不從此三昧流出。無不還歸...

為什麼會有大海平地呢

這一念迷情妄動以後,產生了三種相續,所謂的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我們在...

臨終時靠音聲特別穩當

淨土宗它強調臨終的正念,整個成敗就在臨終的時候,所以必須在兵荒馬亂、內憂外患的...

用無貪來對治貪著

三善十一者:言無貪者,於有、有具,無著為性。對治貪著,作善為業。言有有具者,上...

《百喻經》癡人讚父

【原文】 昔時有人,於眾人中,嘆己父德而作是言:我父慈仁,不害不盜,直作實語,...

【推薦】整個身心世界就是一念心所變現出來的

我們再看第三個,業果的問題。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 前面的整個世界、眾生的產生...

不要老是認為自己業障深重

過去有一個醫學的雜誌,講出一個公案。它說,有一個媽媽帶一個小孩子。這小孩子上學...

念佛是愚人所為嗎

【原文】 或問:妙喜雲愚人終日掐數珠求淨業,念佛果愚人所為乎?噫!予昔曾辯之矣...

蓮池大師論出家利益

【原文】 古德云:最勝兒,出家好。俗有恆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讚歎出家...

為什麼集結經典都是由阿難負責

阿難尊者是佛的堂弟,佛成道那一天阿難才出世。阿難跟佛出家後,一直做佛的侍者,阿...

五時說法都有淨土法門的施設

我們說末法眾生有個特點,不知恩不報德,很多眾生對釋迦牟尼佛的恩並不了解。因為釋...

【推薦】一切諸法本自不有,不過自心所現

(示未學) 一切諸法,本自不有,不過自心所現。眾生迷惑,妄起計著,究其大病,秪...

菩薩有兩種因緣會失去戒體

《業疏》云:於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簡單講:戒體就是在阿賴耶識成就一個善...

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嗎

問: 師父慈悲,如果不吃肉,吃蛋可以嗎? 淨界法師答: 吃蛋稍微好一點,因為現...

怎樣處理好學佛和學習生活的關係

問: 我有個同學,他是學生。在考試之前忽然生起了出家念頭,然後就準備好了一切,...

淨土正行,尤以念佛為首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若人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豈不至圓至頓?果德願...

為何臨終見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問: 為何臨命終的時候所見到的佛一定是真佛,不可能是魔所化? 淨界法師答: 蕅...

聖賢處事,惟寬惟厚

弘一律師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經講過一篇《改過實驗談》,提到改過十事。其中第三事是寬...

五戒都修不好,憑什麼得出世間的聖果

十惡止了就是十善。心有三種,貪、嗔、癡,要把它斷除;口有四種,兩舌、惡口、妄語...

「黑道法師」監獄度眾,7萬罪犯皈依佛教

他1954年出生,出身貧寒之家,曾經是不良少年,在校園黑幫位居堂主。大學畢業後...

任何的殺盜淫妄,都不能給它一個正當的理由

我去年去參加大專齋戒學會的一個開示。有一個大學生,他學醫學的。他在學校要去抓小...

全佛是心,心外無有佛為心所念

徹悟禪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為宗,二、以唯佛為宗,三、以...

法從緣起,果從因生

學習佛法要懂得佛法有兩條根本規律:一條叫法從緣起,一條叫果從因生。這兩條規律是...

果報的輕重取決於心

雖然果報現前有前後時間上的差異,但是它不離開一個原則:都是我們的心隨著所遇的人...

【推薦】為什麼要做早晚課?能得到什麼利益

早晚課是出家人在寺院裡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我覺得,對出家人的生活來說,早晚...

娑婆求空空愈遠,往生極樂入有得空

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者,七地僅名現相,八地乃得無生。而亟欲滅生以求無生,彌求...

憨山大師《觀音讚》

大悲觀音像讚 我聞大士本無住。但在眾生心想中。眾生既即大士心。如何顛倒若不見。...

什麼因緣才能夠做天王

我們前面講到欲界諸天,他們共同的修學是十善業,包括身業、口業的行為,也包括意業...

如此三法,可以期生淨土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 不疑之謂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極...

什麼樣的人不能皈依佛門

【原文】 凡皈依者,必須志誠懇切,修持淨土法門。若仍用外道煉丹運氣等工夫,則成...

怎樣才能讓心變清淨

凡夫的心總是心猿意馬,漂浮不定,好比躁動的猿猴一樣上竄下跳,流蕩散亂;又像脫韁...

一輩子造罪業,為何臨終十念就能往生

那有人也許看到這個經文就問了,他一輩子造了這麼大的罪業,為什麼臨終十聲念佛就能...

三輩九品得往生,四土徑登不退轉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 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

淨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的格局

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並非一蹴而就,經歷一千餘年的料簡,降至晚近印光大師手中才最...

調伏對色身感受的愛取

其實整個思惟苦諦、調伏愛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處,尤其是調伏色身的愛取、調伏感...

觀心無常,調伏我見的顛倒

以下的觀心無常跟觀法無我,偏重在調伏我見的顛倒。就是我們明瞭分別的心是剎那剎那...

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

我們來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麼形成的,它有一定的過程。先看第一個,識。這個識是一個...

不廢世間法而成就佛法

問: 師父好,我的困惑是,都說只要一心不亂專念阿彌陀佛佛號,發清淨願往生西方極...

能夠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華

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 就是你能夠依《觀經》來無論修觀佛三昧還是念佛三昧,就...

思惟苦諦與調伏愛取是淨土宗的必修

我們講到了四聖諦。那麼四聖諦從淨土宗正念的角度來說,我們選擇兩個法是必修的: ...

飲酒食肉,能令子母不得安樂

【說是語時。會中有一鬼王。名曰主命。白佛言。世尊。我本業緣。主閻浮人命。生時死...

隨喜是增長自己功德最便宜的事

隨喜功德,隨喜一切眾生、隨喜一切諸佛菩薩,願一切眾生捨離嫉妒障礙,看見人家有一...

犯戒可救,破見難救

一切法都是心生的,所以對一切都不要貪戀。出家要遠離俗家,俗家事情亂如麻。但要想...

不必為了追求不倒單而不倒單

問: 請問在生活工作中精進修行,甚至不倒單,可以不? 宏海法師答: 當然可以。...

學佛人的五種種性

在唯識學,它把我們每一個人--學佛人,分成五種種性: 第一個定性聲聞。 有些人...

跑因果道場搞附體,還不讓去寺院

問: 佛弟子跑因果道場,什麼附體,不讓去寺院,不讓供養等。求師父快給開示,怎樣...

五種邪命,皆為利養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五種邪命,皆為利養,就...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該如何理解

問: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

人死了不是燒點紙就能解決問題

鬼的定義是什麼呢?鬼類中的餓鬼比較多,鬼當中也有大鬼小鬼,有財鬼無財鬼,有的有...

阿彌陀佛十種力的威德

一切諸佛都有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對這些佛教的常識,我們還是要了解。十種...

什麼樣的程度才能稱為至心

這口稱佛號,告訴他(下品下生者)要至心去念,令這個佛聲不間斷,就是十念念佛不間...

天乘四空定之非想非非想處定

看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個是整個三界裡面最高的境界了。 四、非想非非想處定...

天乘四種禪定之四禪

四禪,亦名捨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樂既謝...

天乘四種禪定之二禪

二禪,亦名定生喜樂地,謂行者厭患初禪覺、觀之渾濁內心,以種種因緣,訶責捨離,使...

持名念佛雖易,亦須真信切願

《解》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 前謂諸佛憐...

念佛是除業障最好的方法

淨土法門本來就是大乘佛法,所以這個往生善知識,他就是被大乘佛法所熏習,自然地就...

下品往生者六劫待在蓮華里做什麼呢

下品中生者乘著那個蓮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之內,他在蓮華里面待了...

發起菩提心的兩個因緣

菩提心有本質上的差別跟作用上的差別,在本質上的差別就是世俗菩提心跟勝義菩提心。...

天乘四空定之空無邊處定

我們看第一個空無邊處定。 一、空無邊處定,謂行者厭患色如牢籠,不得自在,心欲出...

天乘四空定之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

第二個,識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謂行者厭虛空之無邊,緣多則散,能破於定,...

天乘四種禪定之初禪

定境的淺深,有四種差別。所以古人說:禪中無慾,欲中無禪。只要你心中還有慾望,你...

《法音》雜誌專訪界詮法師

(原載於《法音》雜誌2002年第11期) 界詮法師,1959年出生於福建省福...

有欲便有苦,無慾則無苦

當知吾人,本有妙明真心,本是清清淨淨、光光明明,如何現在,弄得昏昏暗暗,糊糊塗...

蕅祖大師開悟時的情景

次年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初出生,隨處滅盡,但...

歸心淨土的楊傑居士

楊傑,字次公,安徽無為人,自號無為子。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官職太常(掌管禮樂郊廟...

果報有四種,有的是定,有的是不定

《優婆塞戒經》這部持五戒的經說報有四種報: 第一種是現報, 也就是你今生做的業...

「善念」和「善根」的差別

菩提心它是一種善根,我們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別,就是這個善根它多了一份...

對治內心有所得的執著

歡喜特異功能,但是你內心裡的不安還在,就算你成功了,有特異功能,你心裡面的不安...

修行人怎可把這個色殼子看得這麼重

在雲門寺方丈室後之假石山上,種了不少奇花異草。假石山本是靠後山牆而築,地下還挖...

自己不加持自己,我們就跟諸佛菩薩溝通不了

學法時,學哪一法,心念就住在哪一法,要全心投入。至於念住,念住不是我們坐這兒不...

舍利弗五百世墮為毒蛇

我們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參考。佛陀的弟子有一個叫舍利弗尊者,大家都很清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