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19頁)

出家人必須能節儉,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

雪竇寺寺訓:儉勤誠公 今夜召集諸位職事茶話,特拈四字勉各位身體力行。學校有校訓...

善人則親近,惡人則遠避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惡人則遠避之,杜災殃於眉睫。 這就談到:對善人你要...

念佛人為何還會遭遇車禍

近日,有位初學佛的賈居士講述了一件事。最初帶領賈居士學佛的是一位穆居士,此人虔...

以佛像為對境修恭敬

現在處於商業化時代,好像佛教徒的用品也不可避免地商品化了。我們經常會遇到買的香...

真實功德和不真實功德

真實功德相者,有二種功德:一者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所謂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修行必須要清淨你的心

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苦難嗎?沒有不高興的事嗎?你事事都能如意嗎?絕對不可能。...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相好凡夫皆具足 六通無礙異常倫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我等凡夫自性也是具足...

為何會懷疑善惡因果報應的存在

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將推而極之,...

怎樣才能把善根啟發起來

流轉門、還滅門。 丙二、轉化生命 丁一、總說 什麼叫流轉門?它的生命的內心世...

節儉惜福,念恩報恩

修行的機緣不容易得到,大家共同聚會共同修行,所謂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像這樣...

成人之美,勿壞人之名利

勿壞人之名利,就是不要破壞他人的名利。名名譽,是一個人立身社會的依據。每個人都...

菩薩法的修行核心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外道相善,亂菩薩法。外道就是心外求法...

第七意識在心中所產生的影響力

我們今天了解這個所知依,當然,它主要的內容是阿賴耶識,恆轉如瀑流。但是你了解第...

要用哪種思考模式來離開娑婆世界呢

在《法華經》的思想,天台教觀有三種方法離開三界,會有三種不同的結果,我簡單說明...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當知頓等所用,總不出藏等四味。 就是說,頓等就是頓、漸、秘密、不定,它使用的用...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皆得解脫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

吾道一以貫之

一般慈善家在做善業的時候,第一個他沒有我空、法空的正見,沒有空正見。第二個他沒...

觀一切法即空,清淨本然,週遍法界

如來之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在凡不...

在觀想的過程中,生命產生了兩道力量

我們要知道,在觀想過程當中,當你起觀,不管是觀極樂世界的光明相、或者是清淨相、...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自古以來,古來的賢聖告訴我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們對我們的父母、祖先要孝順,...

心外無法,全佛即心,彌陀即我心,我心即極樂

初明性。 序文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

萬境本閑,唯心自鬧

【原文】 人苦日在煩惱中,尚不知是煩惱;若知是煩惱,則煩惱便消滅矣。(心本是佛...

輪迴的真相——十二因緣

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 丙二、別明,分二: 一、輪迴真相;二、對治方法。...

這種善業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我們剛開始叫做善念,一般人叫善念,從善念要提升到一種願力。因為你善念是不決定的...

真正跟外境接觸,也就這麼一念而已

這個果報的受用,我們來看看它的差別。這個差別有兩種,第一個從自身的角度,有「因...

念佛心真不真,直在歡喜煩惱兩處中取證

念佛法門,最為簡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無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無有一兩人成就者...

如何對治自己心量小易瞋怒

問: 眾生習性難改,我下決心要改,在生活中如何具體有針對性地對治自己的心量小、...

三世因果錯綜複雜 唯佛與佛方能究竟

請試論之:夫善惡之興,由其有漸。漸以之極,則有九品之論。慧遠大師《三報論》 三...

他依止慧遠大師修行,一生三次見佛

劉遺民(352410),名程之,字仲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年少喪父,事奉母...

人者,仁也

人者,仁也,仁義道德的仁。仁字是一個會意字,許慎《說文解字》裡面講親也,二人為...

瞻部洲中多苦事,娑婆界內少閑人

瞻部洲中多苦事。瞻部洲就是南瞻部洲,指我們這個世間地球,又稱為南閻浮提。四大部...

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應勸彼念佛求生西方

其有父母兄弟,及諸眷屬,若得重病,勢難痊癒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彼念佛求生西...

把佛法灌輸到生命中

你能夠沒有妒嫉心、沒有障礙心,你就不會有煩惱了;能夠不起嗔恨心,你已經從中得到...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

自相實無,唯有遍計所執可得,是故說名遍計所執。 這個遍計執,它自己的體相是不存...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心中的影像

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人同於一事。見彼所識有差別故。 大乘菩薩他...

不能離開事相來談事外之理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句經文當下令我們要深信這種事事無礙的境界...

我們為什麼一直執著現在

我們知道第八識是不造業的,它只是收集業力,變現果報。那麼現在開始的前七轉識,跟...

飄去的是雲 留下的是天——如瑞法師的故事

1981年,24歲的如瑞削髮為尼,繼承通願老法師的遺願。34歲隻身返回五台山建...

印光大師的棒喝教學

德山棒,臨濟喝,開創了禪宗宗師的棒喝教學法。臨濟義玄禪師是臨濟宗的祖師,他早年...

造河船以濟人渡

造河船以濟人渡,就是建造船來渡人。我們面臨著江河湖泊就會愁嘆:隔河相望,怎麼過...

唯識學的精華

一、廣闊的人生和宇宙觀 佛學在分析世出世間的森羅萬象時,小乘有七十五法,唯識發...

暫居此地非吾土,遙憶西方是我家

省庵大師在《淨土詩》裡面常常點示我們:我們現在住的這個地方不是我們真正的故鄉,...

「鋼樑磨繡針,功到自然成」的曬蠟法師

過去我在觀宗寺時,聞諦閑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學僧持律法師,外號人都喊他曬蠟的法師。...

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真理

梵語佛陀,此雲覺者,覺了人生宇宙萬有諸法的實事(相用)真理(性體),故名為覺者...

一切善緣皆迴向願生西方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幡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亦...

漢地寺院常見的佛事與疑問

供齋 第一個,供齋。所謂供齋,通俗地說就是你們拿錢請寺院的師父吃飯,又叫齋僧。...

念佛的時候,你有沒有做這樣的觀想

當大家念經或者拜懺的時候,心總不能夠跟法、佛融合在一起。我跟很多道友談過,當你...

「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為何還要願往生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親菩薩言願生耶? 答曰:說眾...

怕死之心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悖

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其禍非小。況離此苦世界,生彼樂世界,是極快意之事,...

人者,忍也

人者,忍也。這個忍字,心字上面一把刀,從忍從心。心是很敏感的,很柔的,結果在上...

對治帶有執著的妄想

於諸識內,獨得意名; 向有漏中,作無明主。 不間不斷,無想定治而不消; 常審常...

世間相的不平等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一般的在家道友信佛之後求家庭平安,求吉祥如意,做生意求發財,住了醫院求病趕...

多生歡喜,莫生煩惱

一般社會上講精神戰勝物質,佛教講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個肉體我們可以戰...

「光明和尚」善導大師

洛陽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

下品下生往生之後的情形

捨報往生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梵網經菩薩戒為何如此殊勝

從教理上來看 天台祖師把佛一代時教分為四種教,叫藏、通、別、圓四種教。 藏是三...

梵網經菩薩戒的求受資格

一、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 我們先引用一段經文啊,看經文說得很清楚,看一段經文:...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委骸回視積如山,別淚翻成四海瀾,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成男作女經...

切莫隨便呵毀僧伽

僧眾這麼多,當然龍蛇混雜,有聖僧也有凡僧,有持戒清淨的,也有毀戒不淨的。我們僧...

【推薦】為什麼一個人會有造業的傾向

由此遍計,能遍計度。 由於整個遍計執的名言、相貌、執著,最後造業,就構成了遍計...

吾今此身,父母遺體也

【原文】 夢中忽憶二尊人病且亟,悲甚。既而曰:猶可為也。則稍自慰。正擬極力療治...

明明是苦事,他卻認為是樂

身一定要受,一天飲食、起居、睡眠都叫受。吃得好、睡得舒服了,享受了,那個受,你...

永遠佈施歡喜心

現在我講施心,能捨,捨什麼呢?屬於我自己擁有的、屬於我自己的、讓他人得快樂的都...

這就是智慧的念佛法

心、境是一對,一對就是合而為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極樂世界就是你的心,阿彌陀佛...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讀誦大乘。 對淨業行人來說,主要是讀誦淨土五經。此外,像《法華經》《楞嚴經》《...

犯戒後在佛前懺悔可以嗎?以往的罪是否能消

問: 動念犯戒,在自家佛像前懺悔可以嗎? 天因法師答: 動念,意業的,責心懺,...

天台智者大師略傳

第一章:大師家系 止觀明靜,前所未聞。故智者大師把它作為定慧兼弘,發心修行之綱...

人生是業力說了算

你要我們這種一天到晚,在三界裡面打滾的人直接內觀真如,的確是有困難。當然,佛陀...

先把這兩根攝住,其他四根就不攝自攝

六根中,最難攝的有二根,即意根與耳根。意根容易胡思亂想,耳根常欲聽外面的聲塵,...

明禪法師憶佛源長老:光看書,那是沒用的

我一九八四年出家,就一直跟著佛源老和尚。對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在北京中國佛...

居士應如何正確學佛與用功

首先,應聽聞僧寶所說之正法(而不是網絡上論壇、博客之類的道聽途說,或白衣上座的...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戒律,是萬善的根本。持戒品位的高下,能夠決定我們的成就。 《大智度論》云:破戒...

越是你困難的時候、越要這樣去發心

無災無害地過這一生,平平安安,吉祥如意,這個誰都得不到。你怎麼樣無災無害地過一...

這樣才叫真正的佈施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佈施。】 佛...

這人好像很富有,但是這個不是福德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受菩薩戒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

受菩薩戒是一件非常殊勝的事情。要發起三種決定的信心才可以。哪三種呢? 第一種你...

念佛是以淨想轉染想

【原文】 今果能以妄想心轉為念佛,則念念斷煩惱。若念念能斷煩惱,則是念念出生死...

明海大和尚:佛教的規矩

今天首先跟大家講一個題目,就是出家人與在家人的關係僧和俗的關係。 昨天有介紹,...

盡形壽皈依三寶

佛在《佛說大名經》中說: 受皈依者,先要懇切懺悔,生恭敬心、清淨心,長跪合掌,...

高聲念佛面向西方門

【原文】 問曰:想即無想,謹聞之矣!然《方等經》中,修無上深妙禪定,令繼想白毫...

鳥類眾生好像沒有信願念佛,為何也能往生

問: 得生與否,全在信願有無。弟子在《念佛感應錄》裡面看過有好多鳥類,特別是八...

禁火莫燒山林

禁火莫燒山林,就是禁止放火,不要燒燬山林。那麼從下面這些文句看,主要是談止惡的...

真為生死來學佛

我們學佛是為什麼?是真為生死來學佛。對於佛教徒來說,他面對的,就像沙門者,學死...

欲利人,先須克己

【原文】 堂名大義,已為宣示。然欲利人,先須克己。倘言行或有不符,則尚難化及妻...

不可用通途教理,衡量淨土法門

修持法門有二種不同,若仗自力修戒定慧,以迄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名為通途法門;...

【推薦】念佛能否往生,但問自心,不必他求

一心可現十法界 一切境界都是從心所現。一心可現十法界。心有善念,則入三善道;心...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你被自我的情感蒙蔽了。蒙蔽的...

遇到這種情況,心裡是否感覺很風光

某某師!要是有人,你在那講經說法,或者你在放蒙山、結手印,他啪嚓啪嚓啪嚓!都給...

勿登山而網禽鳥

勿登山而網禽鳥, 就是不要登到山上去捕獵那些禽鳥,這禽鳥就是羽族了。那羽族雖然...

人不能過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罣礙

百丈懷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禪宗高僧,我國叢林清規的製定者。他曾寫有一首《一任清風...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現前見佛,就是你當生能見佛。這就是你信心懇切,用功得力,勇猛精進,得念佛三昧,...

要以法相見,不能以情相牽

聞具足,就是聽聞正法。就是以你們那種好樂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 這個聽聞正法...

你有多大的福報?竟奢望此一高位

【原文】 寧國府涇縣水東鄉民,忘其姓名。居常修善,齋僧佈施無虛日。偶因病暴卒,...

愛惜每一分的光陰

【原文】 古謂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而佛言人命在於呼吸。夫分...

念佛為什麼要發菩提心

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啊?諸位可以想一個問題:如果你以一種狹隘的自私心去憶佛、念...

修善業的時候,要生起菩提心與空正見

你在修善業的時候,沒有生起菩提心、空正見,就不可能產生果地上的莊嚴。 我講一個...

心力和佛力的結合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過程當中,有兩種力量是不可思議的:第一個、是我們內在心靈的力量...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我們的生命能夠離苦得樂,我們希望...

淨界法師:菩薩戒修學法要

當我們發心要行菩薩道,開始在生命當中來積集福德、智慧兩種資糧的時候,都會面對兩...

學佛證道之人必須具備這三點

【原文】 學道一要真為生死,二要具足剛骨,三要開見識。無真實為生死心,饒你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