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23頁)
神明不滅,就是這個神識不會隨著身體的朽滅而朽滅,他是相似相續。他還會循著他的業...
造像的功德,有一個《造像功德經》,只說是一般的世間因果、得到的好處。《法華經》...
第二品是地藏菩薩在各個世界所有化身,前頭是說所教者,這是說能教化者。教化是教育...
也許我是那種不是閑人閑不得的人。七月是最忙的時候,最忙的一件事,就是為寺內的住...
徹底覺醒不空過此生 在禪堂裡面七天,可能每個人都能有一股勇氣,都能打起精神來與...
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 所熏非異此,是為熏習相。 前面講到,種子是一切法的生...
水功德: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 阿彌陀佛因地,見...
奉施佛及僧,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物質供應是有限的,也有斷的時候,要是護持...
這裡我舉一個公案,大家看看。把這位法師求到上品上生的這種行業跟我們自己做個對比...
《攝大乘論》把六度分成兩塊:一個叫聖人的六度,一個叫做凡夫的六度。因為我們修六...
在《正心地觀經》中說,我們的心就是夜叉。為什麼說心是夜叉?它能把你一切的功德都...
問: 我有一位師兄,學佛半年就能背《無量壽經》。看他那麼精進,幾次勸他受五戒,...
電視的熒光幕什麼都沒有,電視一開,什麼都有;電影的銀幕上白白的,電視熒光幕也是...
人人都可以成佛,人人都有佛性。但是,大家並不懂得如何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菩提達...
問: 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因為信佛之人,為...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以下的四句話:一切都是現成的,一切都是完整的,...
我常說: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有事。這是說,如果我們用佛法的觀念,向自己的...
問: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宏海法師答: 這是個知識性的問題,不是法義,...
【原文】 每日功課迴向,一一當與法界眾生。若此功課為此,彼功課為彼,亦非不可。...
問: 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面對傲慢我總是無法控制,傲慢總在不知不覺中顯現出來,...
【原文】 人恆病執著,然亦不可概論。良由學以好成,好之極名著。羿著射,遼著丸,...
巧願防非,離過成德,名為清淨。 巧願,是善巧的願。這個很重要,對於十信位的菩薩...
問: 弟子深信淨土,誓死不退,現在也很少運動了,覺得鍛煉身體就是執著自己的色身...
解脫生死,念佛怎麼解脫生死?平常研究佛法,知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的事情...
今天我們講講名詞,第一明因果,相信因果。 簡單地說誰都懂因果,但是我們都不認得...
問: 一念、十念可決定往生,為何要一日三萬、五萬? 大安法師答: 好,這個佛法...
釋尊一代時教,應機隨緣宣說權實漸頓種種法門,眾生隨修一法,皆可入道,法法平等,...
念阿彌陀佛的時候,不要想得很遙遠了,不要生很多妄想,這不是很難的事。你能夠行五...
問: 在靜坐時有各種境界出現,還可以繼續再坐嗎?如果可以,那應該注意些什麼? ...
別明三毒無畏。 這一段等於是說明十四種無所畏的功德,其中的三種就是遠離三毒,貪...
稍早前,經濟不發達,旅店不多。許多人出行,夜幕降臨,多借宿人家。僧侶,更是如此...
淨法也是一念心生,染法也是由你心生,都是你現前的體性。這就鼓勵我們,我們跟一切...
佛教導說: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和周圍環境、世界都是苦的,這個世界本身...
為什麼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頌?一切境界都是心變現的,無量地獄相是...
問: 為什麼精進修時,反而比平淡修時易出業障呢? 宏海法師答: 首先,不是說平...
又將沒時,造善造惡,或下或上,所依漸冷。若不信有阿賴耶識,皆不得成。 這個地方...
丑五、圓破識陰超命濁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
問: 當今社會,不信佛的人都是耽溺於五欲六塵,生命的意義幾乎就是拚命賺錢,再拼...
說四眾過罪,它罪業的成立有四種條件: 第一個,因:要有說罪之心。 宣說對方的過...
那麼在第八意識的左邊,有一個【一變、二變、三變】。一變的旁邊寫四個字叫做異熟能...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更互為緣是什麼意思呢?簡單地說,就是因為有阿賴耶識才有受...
問: 解悟跟證悟的差別何在?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或者單靠修止觀、念佛進...
(一) 一聲佛號一聲心, 須信心深佛更深, 夢眼未開情逐逐, 慈光常照夜沉沉。...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
我們要心存感恩,這個特別重要!今天的人愛怨天尤人,包括剛才講的嫉妒。一嫉妒,就...
世尊!彼佛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聽十方圓明...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心真則凡所動作言行舉措,無一事而不真;行...
問: 弟子的婆婆九十三歲,公公八十九歲。弟子非常想回去照顧他們,但是我先生就是...
這一大科是佛陀回答阿難尊者的疑惑。阿難尊者的疑惑有兩點:第一個就是在修學的處所...
所謂補處上蓮台,這才叫成佛、覺悟。佛是什麼?醒來了,智慧嘛!有智慧就看明白人生...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有二點要注意:一個是你能念的心,一個是你所念的佛號;能念的心...
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再來看附表,事相上是造作、有相、有為、不空、有種種念,而...
聖人之教。以五常治世。仁為首。不殺曰仁。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是知聖人之心。以...
慈母張玉琴老居士是遼寧省鞍山市人,於2020年8月14日(農曆六月二十五日)清...
善根人直接從不迷下手,觀想這個東西是我過去欠你的,還你就算了;禪定的人是這個境...
這地方有講到一個觀念: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
【若能至心歸敬及瞻禮讚嘆。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未來百千...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善巧方便大甲冑輪。從初發心一切五欲皆能除斷。得名...
當你兩隻眼睛一閉,壽命盡了,能不能解脫?如果沒有把握,你就得加油用功,不要想得...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
修行通途佛法,一定要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斷惑,由斷惑而證...
梁雲娣老居士,是江蘇省宜興市新街百合村人,於二〇二〇年五月十六日(農曆四月二十...
這個歷緣對境的重要性,我看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他提出了兩點,他說歷緣對境的修...
接著再看第二點,是約著眾生。這是阿彌陀佛所成就的,那我們眾生憑什麼能夠受用呢?...
懺者懺前愆,悔者悔後過,懺無始至今所造罪業,期仗佛威神加被,能夠消除,悔後過,...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參禪之士尚須提防禪病,以防走錯了路頭。這裡所說的禪病,主要...
所謂持名,就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要達到一心不亂,當然是從執持名號下手。執...
這個大乘法門,大這個字,其實有很深的涵義。蕅益大師在解釋《大乘起信論》的時候說...
信、願是理觀,持名是一種事修,但在實際念佛時,這三個是一體的── 一句佛號,信...
淨土宗在整個大乘八宗中的特色,就是它是一種佛力加被的法門;要按照密宗的說法,它...
你自己精進,就會捨這個輪迴、這個南閻浮提的塵途。 塵途這個概念注意五欲六塵的客...
問: 請問法師,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呢?感恩法師。 容通法...
【復次。觀世音菩薩。若未來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因治生。或因公私。或因生死。或...
不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要想成就,都要從信字開始。比如說,我相信這裡有個普陀...
五濁的世間是什麼情況?就是這個世間的眾生煩惱非常厚重,福報很淺,愚癡顛倒,一切...
至信就是深信,裡面不夾雜懷疑。法相宗裡說信是一個善心法,十一位善法之首。信心就...
問: 請問法師,關公是護法,為何世人多把他作為財神來供奉? 宏海法師答: 這個...
這講到對治的方法,有四段。先看第一段,身捨貪吝。 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
佛陀的法身功德是有六種的修行過程所成就的,這以下就各自解釋。 一,由清淨。這第...
依三界施設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禪分為四地,無色界四空分為四地,共為九地。 一...
其實佛教就是把我們整個生命,都落實到最小的時間單位裡,落實到每個當下一個個相續...
請看下面。示常源曰: 汝行勿怠,怠非比丘。彼自廢者,多身後憂。 這是第十一段:...
在一切修清淨心的行門當中,念佛一法是最為直接、最為圓頓。為什麼呢?我們常常說幾...
第一能變叫異熟能變。好,再來,二變呢?二變,把筆拿起來,叫做思量能變。 思量能...
在本經當中,結集經典的人先列出十六位代表性的大弟子,這些大弟子們通稱叫做長老。...
這一大科講到佛陀法身的功德。這當中有十門分別,這個地方是第五科。佛陀的清淨法身...
問: 法師講過,極樂世界一人去供養佛,可以同時到多處佛那裡。這是怎樣去的呢?請...
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讓觀世音菩薩弘揚《地藏經》、沒有讓他弘揚《普門品》呢?大家想一...
問: 法師好。念佛至誠懇切的心不會發,不知道心在哪裡,想至誠懇切,但發不出來。...
縱遇善知識,但以耳為目,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這個也沒辦法。這些都是我們業障的...
淨土法門有理有跡。理是內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於這一念心。跡是外在所現的修...
諸位我們會看到,我們以前的心態,它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它是自我意識是有所得,所以...
大妄語跟小妄語的差別:同樣是妄語,但是小妄語只是一種六根的見聞嗅嘗覺知,比方說...
心之本覺曰佛,心之始覺曰念。顧本覺之在人心也,似異而恆同;乃始覺之隨人用也,雖...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 勸願後,望眾生力...
各人有各人的修行方法。有時候修行是依著《占察懺法》拜的占察懺,這只是修行的初步...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說文解字》中有講:秋,禾谷孰也。在此,孰通於熟。所...
知足一法是佛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開示,常常點示。一般會把這個少欲、知足放在一起...

修行必須有善知識護導我們。地藏王菩薩就護導我們,他把我們拔出惡道,提攜接手,牽...

人化獸,獸化人,這確實是輪迴中的真實情況

造佛像的功德有多大

地藏菩薩的化身百千萬億

不喜不憂,善調自心至清涼

無念、無相、無住

為什麼第八識不能造業

極樂世界的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佛寺造得再大,不如護持佛法的功德大

懷玉禪師上品上生的故事

讀《華嚴經》為何我們只有「隨喜讚歎」的份

做點好事有點功德,但被這個吃掉了

勸人受五戒要承擔他持不了戒的惡業嗎

人生就是一場戲

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吃素念佛之人為什麼也會遭受苦難

不論是否已經明心見性,都可以體驗這四句話

究竟是誰在煩惱

在淨土中還有身體的顯示嗎

每日的功課都應迴向法界眾生

如何控制自己的傲慢

執滯之著不可有,執持之著不可無

善用其心,清淨行為

鍛煉身體是執著自己的色身嗎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要這樣明因果

一念十念可往生,為何還要三萬五萬

淨土一法,勝異方便,速疾解脫

念了好幾十年的佛,臨終動了一念懷疑就去不了

靜坐時出現境界該注意什麼

熏聞離塵,色所不劫

人生雖是借宿,但也要好好把握

念誦地藏菩薩名號能離一切障緣

這樣去觀想才能減少痛苦

為什麼讀《地藏經》之前,要先讀覺林菩薩偈

精進修為何更容易出業障呢

在生命相續中,阿賴耶識是非常重要的

破除滅結,圓破識陰

學佛人如何智慧地處理好家庭關係

說四眾過罪的四個條件

唯識中的「異熟能變」

佛陀為何主動宣說淨土法門

如是二識,更互為緣

證悟是否一定要在人群中實踐

徹悟大師念佛偈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感恩所有成就你的人

憶念菩薩的聖號,要生感恩心

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佛弟子的一言一行是佛法的表達

以六根當所觀境

心態決定命運,不要把法當作定法

念佛時有兩點要注意

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佛設五戒,以不殺第一

張玉琴老居士往生記

臨命終的三個憶念

《楞嚴經》對治攀緣心的三道防線

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菩薩一發菩提心頓斷五欲

問問自己的修行有沒有把握

極樂世界的三種莊嚴

淨土法門是一條捷徑,所證之果又非常勝妙

梁雲娣老居士往生記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

「阿彌陀佛」這四個字的真實義

懺悔依教理有三種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持名念佛如何達到一心不亂

當你有對立的心,你就不「大」了

為什麼淨土法門那麼重視信願

萬德洪名為何對每個人的加持力不一樣

走在五欲六塵的客途上,滿面塵埃身心憔悴

色受想行識裡面的「想」和「識」有什麼不同

在一切痛苦厄難中,應當念一萬聲地藏聖號

千信則千生,萬信則萬生

這個五濁我們是負有責任的

「至信」與「至樂」的含義

為何世人多把關公作為財神來供奉

貪的對治方法

捨棄自我,依止真如

佛學之宇宙論——九地

學禪的人,一定要走得乾淨利落

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唯識中「思量能變」的含義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佛陀跟人天二乘功德的差別

極樂眾生如何做到同時去多處佛那裡供養

不要用分別心來看這些事情

念佛至誠懇切的心發不出來怎麼辦

縱遇善知識,遇而不識,當面錯過

【推薦】行住坐臥中如何積累淨土資糧

把差別相整合成一真法界

大妄語的過失

一念相應一念佛,一日相應一日佛

「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極樂」的三種解釋

任何修行的最初法門,都以這個為第一

謙下低頭智內蘊,我慢高山人不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