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24頁)
學道別無實法,變化氣質,克除習氣而已。氣質變,品格不期超而自超。習氣除,佛法不...
有些人生病了,癱瘓在床上不得動彈,但又死不掉,求生不能,求死不能,這都是殺業的...
我們只要能夠善用其心,都是我們修福德的機會。第一個是遇到順境的時候,正好修福報...
問: 請問法師,深信切願定得往生,我相信佛無虛言。但心老不安。深信切願定得往生...
大家要明白,佛教反對五種邪命,哪五種? 第一種乍現奇特,第二種自讚功德,第三種...
妄念之多,即由正念提不起。如正念得力,妄念自無。何以故,正念妄念,不同時故。當...
問: 往生與否,關鍵看這個人是否在具足信願的條件下念佛。那麼如果一個人在平時,...
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它受用果報的時候是經過受、想、行、識四個...
總說五戒 學佛者,在受三皈後,實踐規則,即從受持五戒開始。受持五戒能獲大功德,...
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現前一念心性,本不在內、外、中間,非三世所攝...
前有數行奉寄,想已塵覽。頃接手書,乃有塵業情緣,卒難銷隕,何時得成妙觀等語。足...
菩薩行位,就因果合說,總有四十一位。即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佛果。若開十住...
我們在世間也確實覺得行善挺難的。第一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外部的環境,好像大家...
問: 請法師給弟子通俗地解釋一下,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每個人的心裡都...
佛就是覺悟的意思,佛者,覺也。當你心裡念念想著眾生,比如我們這是服裝業,願願地...
問: 如果一切都是虛妄不實的,那有必要去分辨是非善惡嗎? 淨界法師答: 提出這...
學佛者首須了知如何是佛,如何是佛教之大概,心中方能生起皈依信崇之正信。故其第一...
學佛的人,就是學我們自己的心。我們這個心,成就的部分就是佛,污染的部分就是眾生...
問: 請問法師,修行以自利為主,容易被人誤解為是自了漢,是小乘佛教,怎麼看待這...
《觀經》中佛為何提出淨業行人要讀誦大乘經典?因為念佛往生法門是大乘圓頓之法。有...
若先受盡不善業果而修善者,與上相違,當知如是補特伽羅,從暗趣明。此中差別者,將...
在這個世間,衰老是一個苦。我們的念頭,念念的遷移生滅,就有時間的概念,這個時間...
原文 梁智藏,吳郡人,住鐘山開善寺。遇相者謂曰:法師聰明蓋世,惜命不長,止三十...
原文 齊僧雲,住寶明寺,以講演著名。四月十五日臨誦戒時,白眾言:戒乃人人誦得,...
問: 請問法師,一心生二門的二和入不二法門的二,兩個二內涵相同嗎? 宏海法師答...
即所說彼土之導師,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 我們前...
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身與心相依,念茲復在茲。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 好,...
地藏菩薩的威神力、神通力、智慧力都是不可思議。特別是在南閻浮提利益一切有情,用...
有法師帶居士朝山,順便來與閑談。法師也是同道,日常以淨土與大家結緣,希望同生西...
未到地定跟初禪相貌的差別,這以下講的很清楚:謂由心調柔、心輕安性生起之力,為所...
我現在已經九十六了,我深刻體會到我的災難重重,但是呢,最後都能轉化了,這就是佛...
我們要有一個觀念:在諸位心中,你現在的念頭多分來說是正念比較多,妄想比較少,但...
這句名號總持一切法,叫萬德洪名。念它的時候,我們真誠的心念出來,心和音聲要相依...
活一百歲跟你活七十歲又有什麼差別呢?你財富的多少,最終臨死你一點都帶不走。再加...
我們如果讀《阿含經》,或者你去讀大乘的經典,比如說《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
問: 佛是無念,此無念是完全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淨界法師答: 完全沒有念...
問: 破邪顯正要如何避免犯說四眾過戒? 淨界法師答: 要如何避免說四眾過戒,這...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要知道,開悟後正好修行,而不是不修。因為我們無...
淨土法門能不能成就,實際上就取決於至誠心。第十八願十聲都能往生,但是它的前提要...
問: 《影塵回憶錄》中提到,諦閑老法師生病時說觀是假的,疼是真的, 請問這句話...
問: 人生生來有殘缺,乃至身材矮胖、長相丑陋,乃至聰明才智、學歷資歷、家世背景...
當我們被人誤解而受到壓抑的時候,不要總是希望通過申辯來得到別人的理解和諒解。當...
佛號怎麼念?佛號要聲聲心心,就是每一聲佛號都有你心靈力量的貫注,要念茲在茲。你...
善導大師特別開示: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不能表面上表現得你很善良、很有賢德、很...
送終是大事,一切眾生都迷惑這件事情。所以地藏菩薩就在這個法會上,就對著佛以及與...
問: 弟子曾向你求教山西某法師歪講《法華經》並為弟子授記分證即佛一事。你給弟子...
對於出家人來說,只有真正受了戒,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比丘。受完戒後,要堅持學戒,...
我們看現在世間的眾生,殘酷無情地殺害生靈,引取無厭地貪著酒肉,長惡病的非常多。...
問: 如何理解邪淫者,俱捨有四,一他妻,二自妻非道,三非處,四非時。 ? 良因...
近代高僧說,身為有情眾生,每個人都想要離苦得樂。雖然有時也會起顛倒,造了很多罪...
問: 請法師開示,家人壽盡的時候,去寺廟辦佛事和在家助念效果是否一樣?如果附近...
南華禪寺韋馱菩薩聖像 眾所周知,韋馱菩薩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也是大家所熟...
問: 來自南洋的弟子,可否到東林寺出家?出家需具備什麼資格與條件? 大安法師答...
然於佛法,各人當有理解與行為之簡明標準,庶可無所歧疑而自度度他。 修學佛法有二...
慧遠大師一生充滿著很多感應的故事。比如我們有個出木池,慧遠大師一來就感得山神給...
你要經常思惟,現在我們生存的現實生活以及周圍環境的世界都是苦的,這個世界本身就...
覺明妙行菩薩對常攝說:只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卻你一生大事。這個點示確實具...
庭前有遺粟,鳥雀共欣欣。 迴首見人影,翻然入遠雲。 機心如得盡,萬物可同群。 ...
問: 頂禮法師!在選擇善知識的時候,由於我們智慧福德有限,在自己不會選擇的情況...
菩提,梵語,此雲覺、智、道。廣義而言,即三乘聖人能斷除煩惱成就涅槃之無漏智慧,...
請看下面。第三十八段: 不念佛則獲罪無量 由於菩薩有六種神通,他心通、天眼通都...
問: 末法時期白衣上坐,講僧團過失,謗僧。王翠明女居士講法出光盤。在家居士常常...
夫善惡感應,捷如影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故聖人不言因果,但言為善降之百祥,為...
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
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 一者,乃至失命不說他過; 二者,勸化眾生...
問: 頂禮法師!輪迴中的眾生,都有一顆多情的心。我們緣著男女產生情執就有很大的...
淨土宗第四代祖師法照大師,他有一個奇特的經歷,就是到五台山大聖竹林寺。法照大師...
問: 頂禮法師!佛經上說,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抵得上在淨土修行百年。弟子有時...
問: 平時深信切願,行持也堅持,但臨終時四大分解,凡夫保持不住佛念,只能隨業投...
佛教弟子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種妙行。利他謂之修福,自利謂之修慧。菩薩發心,勤...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
問: 弟子這段時間雖然也在聽聞佛法修行,但總感覺身心不自在,身上這痛那痛,毛病...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
問: 《文鈔》中說,受苦時作消業想。弟子的困惑是,受苦能消業的前提是什麼?是不...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呢?因為他有禪定跟智慧的加持,所以他有一種境隨心轉的力量...
我們閉關念佛,很多人就談到,他一入關就覺得很害怕。害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他害怕...
念這個佛號的時候,怎麼念得功夫上路、得力?這裡教一種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的聲音...
我們在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前,需要大家發心,發什麼心呢?發一個懺悔心。 ...
現在你所能做的,就是要能跟三寶結合起來。還有,大家學的都是大乘究竟了義法,了義...
佛教的因緣觀,當它從一種理論的思想轉化成一種實際的修證的時候,這個因緣的修證,...
我們再看看什麼叫涅槃,涅槃,梵語,此雲寂滅、無生。謂由斷除煩惱,盡除生死,所顯...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
蕅益大師開示我們,學道之人要真實具足剛骨。什麼是剛骨?用蕅益大師的原話來講就是...
我們剛開始在修學戒律的時候,很多人提出一個問題,說綿羊的毛為什麼不能用呢?很多...
念佛的心理背景是要至誠懇切,這四個字是非常重要的。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後開示中,...
問: 請問法師,龍華三會的第三會得度的都是釋迦牟尼佛時就念佛的弟子,就像是我這...
請看第三十一:何名念佛之人。定茂想捨准提咒而專門念佛。 前面我們知道這個定茂是...
總攝一切分別略有十種。這是辨品類這一科裡的第三科廣釋十種分別,說我們這個分別心...
大家知道我們講《金剛經》,《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啊?教我們不要執著。 但是我們...
由於他有慾望,當這慾望滿足的時候他很得意,當這慾望受到阻礙的時候,他就生氣了、...
接著我們來看看菩薩的果位。這個菩薩的果位是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所列的五十二個...
問: 《淨土聖賢錄》中的許多事例,愚夫愚婦等念佛,並沒有做利他之事,為啥也能臨...
特別要注意臨命終的時候,那個時候的願非常重要,那個時候的思想非常重要,那個時候...
所謂六根對六塵,因為六根在接觸六塵,不去分辨的時候,它僅僅是叫根塵相對,無所謂...
我們每一位眾生都是被阿彌陀佛的願力光明之海托起來的,只要有大的手段割斷牽纏,打...
我們這一段是講到法身的相貌有五種,第四是常住為相。那麼法身的相貌,就是說它是常...
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迴向往生。 這一...
【原文】: 古今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
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淨行品》偈頌第六部分乞食道行的學習。這部分內容講的是,...

修行人要把死掛在額顱上。你想到死的時候,一切對世間猛厲的貪慾、追求,都會當下瓦...

智人治心不治境,愚人治境不治心

遇到求生不能,求死不能的病人該怎麼辦

逆境也能種福田,看你怎麼善用其心

深信切願定得往生的原理是什麼

佛教反對的五種邪命

妄念之多,皆由正念提不起

曾經信願持名,後來退轉不念了能否往生

你要用什麼思想來面對果報

人天行果——五戒

佛知佛見無他,眾生現前一念心性而已

只此數語,便是念佛三昧秘要

菩薩行果——菩薩行位

我們在世間行善之難

什麼是念自性彌陀,生唯心淨土

念念為眾生,事事皆佛法

一切都虛妄不實,還有必要分辨是非善惡嗎

莫將敬神與信佛混一為談

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觀照我們的念頭

淨土不是自了漢法,更不是小乘佛教

淨業行人為何要讀誦大乘經典

【推薦】從淨土宗的角度,要培養對彌陀皈依的心念

人生的老苦與病苦

因誦《金剛經》的功德力,得加倍壽命

因果報應昭彰,僧雲公就是最顯著的證明

「一心生二門」和「入不二法門」兩個「二」相同嗎

極樂世界的這個特色,是諸天做不到的

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

地藏菩薩的威神力不可思議

真信不具,法難入心

原來不打妄想是非常快樂的

你一切的安全,佛菩薩都能保護

分段生死對我們的修行障礙太大了

極樂蓮華的狀態,是當下心理狀態的折射

唯了生脫死才是生命裡的大事

大小乘在思考上有何不同

「無念」是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如何避免「說四眾過」

不要認為一悟即了,不需要再修行

淨土法門能不能成就取決於至誠心

諦閑老法師生病時說「觀是假的,疼是真的」是何含義

自卑的人如何用佛法調整心態

從來就沒有障礙,只是我們想不開罷了

佛號要怎麼念

修行不能自欺欺人,一定要真實

臨終之日千萬不要做的事情

自己要建立一個正知正見的防禦機製

出家人應該如何學戒

這些殺生的場所都不會有吉祥的事情

邪淫在《俱舍論》四種更廣的定義

淨土宗與諸宗所不共的特色

家人壽盡的時候沒有師父助念怎麼辦

韋馱菩薩入夢示警,商人居士巧結善緣

東林寺出家需具備什麼資格條件

學佛之簡明標準

慧遠大師感得山神運木建殿

怎樣才能減少痛苦

這八個字誤卻了往生大事

蘇州彭紹升:現居士身弘淨土,預知時至西方去

如何選擇善知識

什麼是菩提

不念佛則獲罪無量

居士講法、僧人居住居士家如法嗎

妄想斷則惡業消,惡業消則百福集

殺生吃肉想出輪迴,那是不可得的

如何能於諸佛前蓮花化生

用情執的心攀緣阿彌陀佛對嗎

三聖都指歸淨土

貪戀娑婆修行的功德不想往生可行嗎

臨終神識失控,如何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修出世法,唯自利利他二種妙行

《法華經》的羊車、鹿車、牛車各比喻什麼

身上毛病多是不是「福力盡了」的表現

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

受苦能消業的前提是什麼

十住位的菩薩有什麼特點

出現恐懼的時候,千萬要緊抓這句佛號

念佛要「聲緣於心,心緣於聲」

你認為很冤枉的事,其實沒有半點不公平

一天從早到晚,你都起了些什麼念頭

心住在外境,生命就產生了三種障礙

什麼叫涅槃?大小乘涅槃有什麼差別?

為什麼要斷離偷盜

這些深恩重愛會障礙我們成道

希望臨終沒有障礙,就要少吃肉

帶業往生的必要前提

口念彌陀心散亂,這樣能不能往生

捨咒來念佛

總攝十種分別心

《金剛經》教我們做什麼

人為什麼會瞋恨

什麼是十信位

愚夫愚婦沒做利他之事,為何也能往生

常修梵行,為了臨終一念

喝同樣一杯水也可能有三種不同結果

以正念的心態來執持彌陀名號

為什麼佛菩薩的法身會常住

所有一絲一毫之善,皆悉以此迴向往生

隨心造業,隨心轉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