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10頁)大家進到學院來修學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驟,還要檢視實踐的成效,這與所...心空如太空,豁然無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這個是天台的禪師,他開悟以後...問: 請法師開示,當我們念佛的時候,可否觀想無量光是蓮花,而妄念是黑暗,光明能...佛法是不二法門。怎麼叫不二呀?《心經》大家都會背誦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關鍵...盡虛空界元同體,極一微塵總是真 阿彌陀佛為什麼能夠隨機應現?只要有眾生的地方,...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將推而極之,...問曰:如維摩方丈,包容有餘,何必國界無貲(zī),乃稱廣大? 答曰:所言廣大,...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期。雖曰教啟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由因世界愚鈍輪迴,癡顛倒故,和合頑成八萬四千枯槁亂想,如是故有無想羯南流轉國土...由因世界罔象輪迴,影顛倒故,和合憶成八萬四千潛結亂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轉國土...但淨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從一個無相的心性當中,重新出發,可以說是從空出假。所...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所弗窺測。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由於釋迦牟尼佛以悲愍心特別地留這部《無量壽經》作最後的救度,就能夠知道這部《無...問: 修行要長期熏修,可是為什麼古代禪師往往只是一句話就能讓行者開悟? 惠空法...【開 題】 八識規矩頌,將八識分成四類說明:第一類是前五識,第二類是第六識,第...若其未生淨土之前,縱令授以人天王位,亦當視作墮落因緣,了無一念冀慕之想。即來生...菩薩知道貧窮之人就心懷多怨,所以首先要行財佈施,把自己所有的東西都佈施給貧窮的...大家出入佛門,要懂得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要清淨收攝我們的三業。 很多人走路的...【於是地藏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我曾十三劫。已勤修苦行。為一切有情。除三災五濁...在臨終救亡修法時,《地藏經》是講事,普度一切眾生,因此你對社會上一般沒信三寶,...修行要靠見聞覺知,你要靠見去緣佛像,要靠聞的功能去聽音聲,聽梵唄,聽佛說法,乃...持戒也是一樣,你經常憶念你的戒體。因此當你受完戒之後,你不是就放著不管,要經常...我們的五根、六塵種種的色法,其實是一念的心所相續變現、相續轉生的,不是離心別有...淨土宗初學者,你如果能夠拜佛是最好,我覺得拜佛對初學者比念佛好,因為你有身業的...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疏文:而於其中,復出念佛一門。不論大根小根,但念佛者,即得往生。亦不待根熟,方...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者,平等大道也。平等道所以名為正道者,平等是諸法體相。以...疏文: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意蓋如是。是則禪宗、淨土,殊途同歸,以不離自心,即是...佛法修學的目的,主要是使令我們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當中的修學有兩個重點:第一個...大家要時時反觀內心:為什麼走上修行之路?對佛法的信念是為什麼而生起的?如果是因...念頭未起,靈然清淨,本無我人,此其所以一切病患奈何他不得。豈惟病患奈何他不得?...做為一個有情眾生,有些生命上的需求,是絕對不可少的,比方說:吃飯、睡覺,但只要...汝上有老母,下有眷屬,當以勤心照顧店舖為事。所言修持,隨人身份。若身無有暇,則...問: 頂禮法師!弟子在學習《復盛機師書》這篇文章時,印祖從空間上來講事事無礙的...假設我們今天不考慮求生淨土,菩薩會產生兩種過失: 第一個,由邪師惡友的誤導而退...臨命終的人往生,他必須把心調整像鏡子一樣,這個很重要!諸位你們知道鏡子的特點是...我們如果沒有深入的研究唯識,對我們內心的狀態很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假設沒有第七...須知真妄原同體。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真和妄是同體的。真就類似於那個水,妄就類...疏文 舉名者,佛有無量德,今但四字名號,足以該之。以彌陀即是全體一心,心包眾德...省庵大師就告訴我們:捨就是去去掉邪的發心。邪的發心,前面就講,不要去向外面去求...為什麼只是勸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歷代祖師大德有智慧的人都在做這樁事情,其根本...《楞嚴經》在大乘佛教當中,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門,因為它探討的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原文】 禪那者,此雲思惟修,故稱禪思比丘,是貴思也。經又言:有思惟心,終不能...妄想就是自己做不了主,念念佛,妄想又來了,念念又來了。你不要管它。但是有一樣,...你看玄奘大師那麼艱辛去印度取經求法,我們今天佛法送到我們的身邊,我們對佛法會怎...先把心從外在的六塵帶回來!因為我們的心,雖然五陰都是一種執取,但是要從外面先破...這個佛號的操作,是在一個什麼情況之下操作? 我們在兩個情況之下念佛:一個是靜中...【此中緣相差別者,謂即意中我執緣相。】這個緣相差別是屬於意,這個意就是第七意識...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又稱為極樂?我們一般談樂,都馬上會跟一個苦來對待,透過痛苦我...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首先是讚歎這...疏文: 心、佛、眾生者,經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蓋心即是佛,佛即是生,諸...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此四句,名莊嚴地功德成就。 佛...這個精進有兩個內涵:第一個,專一;第二個,相續。但我個人覺得相續更重要。我自己...【原文】 復次,有三種得病因緣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損得病,如前說。二者、鬼神...【原文】 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凶者為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原文】 相傳佛滅後,性相①二宗,學者各執所見,至分河飲水,其爭如是,孰是而孰...我們先把信解跟勝解做一個說明。信解其實就是聞慧,聞所成慧。他聽聞以後知道這麼一...阿賴耶識的相貌差別,是就著阿賴耶識,因為不同的我見、名言跟業力的熏習,有共相、...離相是談空,離一切相,當下是要即一切法的。宗門下的人常常講即心即佛。什麼叫即心...在理和事的圓融方面,真正要了解,一定要到達心佛雙忘的時候,才會會得那個真實義,...知道這個真心和妄心,我們就了解,原來我們的緣影心之外的極樂世界也恰好正是我的真...善導大師在註解上品下生的條件時只有一個但發無上道心。由於發菩提心的功德很大,就...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楞嚴》,開顯我們本具的大佛頂...在淨土法門如何發菩提心?曇鸞大師在《往生論註》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讓我們覺得發...一、母親的苦難人生 我的母親梁桂英居士,1936年7月出生於一個手工藝人家庭。...【原文】 或問:仙出神,禪者能之乎?曰:能之而不為也。楞嚴云:其心離身,反觀其...小乘的空義跟大乘的空義,有什麼差別呢? 小乘的空義,它的重點在滅色取空,也就是...你要追求珍寶,你要放棄果報,這是不兩立的。你不可能又要抓著外在的,今生又要活得...癸三、濕生相 看第三段的濕生相。濕以合感,就是他對某一種東西貪愛,就產生一個和...阿賴耶識有兩個功能:第一個保存種子,第二個把種子成熟變成果報,這兩個功能一定要...既知如上所說義理,必須依此諦信。自己見得及者如是信,即自己見不及者,亦必也如是...茶道是從中國禪文化中衍生出來的。這不僅因為趙州禪師喫茶去的公案,而且從文獻中看...問: 受了在家菩薩戒,吃沒有生命的雞蛋、沒有半月半月誦戒,犯什麼罪? 天因法師...六祖大師世壽七十六歲,二十四歲受五祖傳衣,三十九歲落髮受戒,說法利生共有三十七...藏教的思想認為,現象界的這些差別主要是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這個業有兩...面對盲點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生命歸零。因為你在枝末上,你根本沒辦法跟它對治的。...問: 老人家念佛號念不準的問題,華語發音不準。 淨界法師答: 其實這個不是一個...世間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的定律,假如說一個人不小心受了傷,這是否只是不小心,跟因...在高雄有一家百貨公司叫大同百貨公司。差多是在二十前,它是當時整個東南亞最大的百...念佛人啊,如果你去年是念三千聲,今年變成二千聲,明年、後年一千聲,這是不吉祥啊...第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 名言熏習。 這個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言說。我們內心依止不同...先念 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手持供水及米粒,至出食台前。 念云: 以此供水及米粒...《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翻譯於東晉,公元四世紀初,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妙法蓮華經...中國佛教天台宗對觀音信仰在中國漢傳佛教領域的普及與提升,作出過重大的歷史貢獻。...從一種道德文化的層面來看,這個輪迴和三世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建立道德的一塊...次觀眾生世間清淨。此門中分為二別:一者觀察阿彌陀如來莊嚴功德,二者觀察彼諸菩薩...這個三福給大家念一下,這段經文非常重要。佛說: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當你的心調整好的時候,你才有資格談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以,佛力跟心力,...問: 法師您好!《印光法師文鈔》中印祖說:須知一句阿彌陀佛,持之及極,成佛尚有...我們修行期間,往往會投機取巧,貪圖速達,就是快一點,快一點達到。 比如說居士們...【五者,雖具男形,六根無缺,五欲纏染,出家甚難,今得割愛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我們在學院裡面,乃至於在修道路程上,往往會迷失方向,看不清楚自己所要努力的目標...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累積的。像大家現在一起吃飯,有人吃得快,有人吃...最近一直在生病,每年陽曆的二月下旬到三月底,我的身體都會進入排毒模式,寒濕化火...我師兄弟,他問海公一個問題問得很好,他說:反聞聞自性,我們這一念心聽到聲音,你...我們先解釋普跟賢這兩個字。因為名以召德,一個菩薩的名號往往是詮釋他的功德。這個...過去有一個禪師,他參訪一個善知識。他到了那個地方就住下來,不走了,就做善知識的...關於這個所知依,我們當然是沒有辦法想像,阿賴耶識不是我們第六意識能夠心思口議的...
修學佛法跟修學世間法這當中的差別,蕅益大師有一段的開示,說:世間學問,義理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