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弟子文庫 > 佛教法師居士文章(第4頁)
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
如鏡中見其面像,菩薩觀眾生為若此,鏡中見其面像,就是照鏡子,鏡子裡面就現出一個...
我每次講呼吸的時候都講到,呼吸就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有呼吸才有生命,沒有呼吸就沒...
昨天講到,禪修要做到五個堅持。其中第一個堅持,就是保持情緒的穩定。情緒不穩定,...
唯識學的基本的思想它的智慧,它主要的宗旨主要是一個概念,就是萬法唯識。首先你要...
為什麼般舟三昧這麼勇猛,見效這麼快呢?實際上他這裡邊也要有因緣條件的。在《般舟...
《解深密經》云: 一切波羅蜜多,各有四種最勝威德: 一者,於此波羅蜜多正修行時...
當我們的心開始帶回家以後,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修空觀,破除我們對於身心...
所謂把佛號念好,折伏現行煩惱。不只是說你在風平浪靜時把佛號操作好,佛號必須有一...
佛在世的時候,我們的本師釋迦牟佛,晝三時、夜三時,常常入定觀察可度化的眾生,有...
我說幾句話。我是說過,年輕人發心修行是容易一點,但是這個生理上若衰退了就會困難...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
佛號提不起來,首先你要常思惟生死之大患,這要常思惟,你一會兒不想,你一會兒就麻...
請看第十段:至誠念佛蓮已種。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只要發起至誠心稱念彌陀的名...
把這座寺院修好了,本人剛好八十歲。在修復這座寺院的過程中,本人就再不做其他事情...
這個身根,是一個內處;外在的觸塵冷熱澀滑,是外處。身根跟這個觸接觸的時候,其實...
我們看第二段,明聽與聲即藏性。 聽,是一個內處;聲,聲音、聲塵是外處。當這個聽...
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 這個是蕅益大師對淨土宗的修學,他提出...
諸位!你不要忘了往生有一個重要的資糧,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願我臨終無障礙,叫作...
痛念無常,要下定痛心,十分現實的觀照到無常。十分現實,再提醒一下,就是你不要在...
又《法鼓經》說:若人臨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有這樣的...
原文 竊謂座下此心,實屬不可思議。然於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得一,自...
序文 如上別中十義,復以前九為通,後一為別,兼前總義,為此經教起之所因故。 疏...
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
一、敬佛 (一)堅信佛陀為無上圓滿正覺,畢生以佛為師,忠於信仰。 (二)確信佛...
你生活的快樂不快樂,活得幸不幸福,你是不是有一個正面的思考是很重要!因為感受它...
比如說,你跟你兒子兩個發生了不愉快,你現在先不要管你發生什麼事,你現在先從你的...
如果德亮法師不能往生,大概我也沒什麼希望了。是吧?那說明這個往生太難了,不是這...
【原文】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
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的神通妙用,有求必應。《普門品》裡說常念常恭敬,就是念念不捨...
一心,就是全心全意。我們現在很難做到一心一意。告訴大家一心一意就是一門深入。 ...
這以下說明應該避免的過失,看第二段: 又者不應作意五處所者:所謂:戒穿缺,種性...
我們的一念心具足十如是─所謂的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
那麼成佛之道應該怎樣找出捷徑呢?請看以下的說明。 第一個,我們先談從自力的角度...
就是說我們曾經造了罪業,當然我們應該要懺悔改過,重點就是:你平常在內心當中,你...
是故當知,耳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聽聞的功能,其實只是我們過...
死盡偷心,它真的也是一個境界,是一個技術活,是需要我們用情感去投入的。為什麼這...
問: 在清理花園的時候,不小心傷害了小動物,是否破戒? 天因法師答: 平常稱破...
三寶物先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養物、受用物、獻佛物、施屬佛物四種。 供...
同樣的煩惱、業障,表現在內心有大乘善根的人,它的勢力降到最低,這一點對淨土宗往...
一、戒殺吃素 肉食有毒,以殺時恨心所結故。故凡瘟疫流行,蔬食者絕少傳染。又肉乃...
蕅益大師提出這個瞋恚,我慢跟懈怠,它的出處是從《菩薩戒》的六增上戒來的,菩薩有...
這個色塵是一個外處;見,眼根中的見,是一個內處。見去攀緣色塵,產生一種相互的作...
關於臨命終時的業力問題,這個業力是今生的還是多生的?兼而有之。我們如果說從輪迴...
然娑婆穢土,全是眾生染想感結,純一穢惡;而蠡髻梵王見之,純一淨土。正如恆河,人...
思惟罪業之後,要做三件事情: 首先, 特生厭賤: 對於我們所造的罪業,表示我們...
色慾這件事,是全世界人的通病。不僅中下根機的人,會被色慾所迷惑。即使上根利智的...
永明延壽大師圓寂百餘年後,寶覺禪師在看了《宗鏡錄》後說:吾恨見此書晚。生所未見...
【原文】 古云:處世若大夢。經云: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雲若云如者,不得已而...
【原文】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
我親近佛源老和尚有十幾年了,一九九六年接他的法,是老和尚的法子。從佛源老和尚的...
現在我們有時候有一種知見,也可能是現代人比較苦吧,特別是在世間。因為太苦了,學...
這個罪業的輕重,我們也可以從唯識學作一個總結。唯識學說,這個造業有三種的判定。...
我們一個人念大悲咒,凡夫來念大悲咒,跟觀世音菩薩來念大悲咒,產生的效果不一樣,...
在《楞嚴經》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觀。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遠保持空假中三觀...
慚愧和懺悔,是佛弟子的初門,也是很必要的,就是一直修的加行。我們先把這兩個分開...
釋迦牟尼佛在忉利會上有一個重要的事情:自己要滅度了,滅度後的眾生要付囑給地藏菩...
《梁皇寶懺》中說:仇人皆從親人而來。這確實是很有智慧的一句話。在生命的路程中,...
我們現在來去親近善知識僧呀,他也是有一些,怎麼講呢?比如說善知識的五德,我們可...
淨土法門一直講到說是感應法門,這個成就不是靠你的禪定,不是靠你的功夫,不是靠你...
《解深密經》中,觀音菩薩請問佛:菩薩修行時,有幾種所應學習的事?佛為說六種波羅...
這段是《楞嚴經》,說一個人他依止妄想的過失。這個地方有兩大段,第一段舉過出由,...
這個無我的智慧,跟我們淨土宗關係密切。你必須在臨終的時候讓願力強過業力,那你這...
我們看第五的聞法歡喜。前面是講到極樂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報身心是怎麼...
現代居士信仰的淡化,雖然學佛多年,卻沒得到佛法的利益,信仰慢慢淡化了,最後歸咎...
【原文】 奢摩他雲止者,今有三義:一者一心專念阿彌陀如來,願生彼土。此如來名號...
《普門品》中的應二求,就是指求男得男、求女得女。觀音菩薩所設的這個送子方便,可...
問: 一面念佛,一面妄想不斷,乃至口中念佛心跟妄想走,這樣念佛往生有障礙嗎?更...
【原文】 學佛者無用莊嚴形跡,只貴真實修行。在家居士,不必定要緇衣道巾,帶髮之...
問: 頂禮法師,請問法師,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練。 宏海法師答: 盲修瞎...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在無量的生死當中,心態已經是錯誤了,叫作顛倒...
(四)修觀之法 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想...
佛法的修學啊,當我們開始從教理的學習而生起一種智慧的觀照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原...
菩提心先從出離心作基礎,有三個:第一個,思惟生死過患;第二個,思惟死歿無常;第...
優婆塞戒,雖為身命,不得宣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所有罪過。若破是戒,是...
無常的道理,對初學者來講,是很重要的觀念。比方說,我們從學校畢業了,到社會上謀...
十番顯見的道理,就是在說明我們一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一定要牢牢地記住兩個原...
(一)舉所觀境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 這一段是把前面的極樂世界所...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懼三途之苦。經上常常講: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泥。現...
今天我們修行要記住,要感念一切境界,用感恩的心來修行。在很短很短的時間,你就會...
問: 法師說,給亡者開示時,不要死板地每隔兩個小時開示一次,那助念人員怎麼掌握...
整部《阿含經》就講兩件事情:第一個,什麼是我們解脫生死的障礙;第二個,怎麼解決...
我們一般說生苦,生有什麼苦呢?怎麼叫做生呢?拿人來說,就是一投胎的時候,一開始...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說出這六義的名字。第一個...
【或問終身。菩薩曰:汝問終身耶?我這裡沒有斷終身的法。為因菩薩歷劫修行,不曾學...
問: 弟子之前一天可念一萬到兩萬佛號,但是近一年來,只是在佛堂才念得下去,做事...
佛法自漢流入震旦,前後所明,共為十大宗,欲求其洞徹了達佛之智慧,深明如來一代時...
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這兩句話對我們現在人來說,尤其是明顯。 生死甚難厭,那...
無緣慈我們解釋一下。在大乘佛法當中,慈悲心由淺入深,有三個層次: 第一個是 眾...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當我們開始觀察名...
夢中意識,就是做夢。我們做夢的時候是不夾帶前五識的,完全是第六意識的獨頭意識來...
【原文】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或晝夜十萬,或五萬三萬,以決定不缺為準...
疏文 《無量壽經》,詳見部類譯釋二門。以對今經,世稱大本,蓋部同而廣略異也。彼...
問: 這樣的話,日常修行當中,要怎麼樣憶佛念佛才會去佛不遠? 淨界法師答: 那...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
「自心取自心」,第一個自心是六根的明瞭性叫自心。去取找誰呢?取找六塵,因為六塵...
我們念佛,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他有兩個,一個是念佛的力道,一個是念佛的引導,引...
《金剛經》說菩薩他一生的修學只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云何應住?第二個云何降伏其心...
問: 請問在網絡前可以受戒嗎?哪些戒可以在網絡上受?看光盤可以受戒嗎? 天因法...

海公在講《楞嚴經》的時候,常講一個觀念說,其實這個道,大乘的真實之道、大乘的成...

「阿彌陀」是什麼意思

丑陋也好、美也好,都是假的

修行禪定,保持呼吸的暢通是關鍵

【推薦】數息的修行方法

我們今天犯的錯誤是什麼呢

這四事能夠達標,就能速得三昧

結嘆六度的四種威德

驀地放下,則一切法了不可得

折伏現行的煩惱,化解心中千千結

在語言上要盡量忍耐,不要罵人

老來無三昧

如何才是廣修供養呢

修不起來,根本上還是因為道心不夠,俗心太濃

至誠念佛蓮已種

生死的難關才是真正的難關

身與觸即如來藏性

聽與聲即如來藏性

有這四種力量,就能容易達到臨終的正念

晚年時必須有福報來保護你

痛念無常,用心真切

佛的願力不可思議,所以往生是很自然的事情

念佛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蓮宗教起所因十重法義

一念法供養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

三寶弟子的信仰守則

追求物質的樂受是無底洞

自他交換,化解對立

為眾生為三寶做事,哪會耽誤你的往生呢

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推薦】為何得不到觀音菩薩的感應,問題出在哪裡

什麼叫做「一心」呢

以恭敬供養的心來聽法,這樣才能夠得到利益

一念心性具足十如是

心中的妄想執著不是你原來的東西

受完戒後要經常憶念你的戒體

為什麼聽聞的功能當體就是真如本性

死盡偷心,方能出塵

不小心傷害了小動物是否破戒

略說三寶物——佛物、法物、僧物

臨命終時你如何走出來,這個很關鍵

六大免除障難方法

傷害菩提心的六增上戒

我們見到各種景像是怎麼有的呢

不必害怕生死之際的業力發揮

淨土豈有十萬億之遙耶

思惟罪業後要做的三件事情

如何以三想來對治淫心

【佛學漫畫】永明延壽大師

曠劫以來,無一時一刻不在夢中

持戒念佛,本是一門

對佛源老和尚臨終的功夫特別讚歎

逼迫苦是娑婆輪迴的常態

唯識學怎樣判定造業的輕重

放掉生命的假相,安住在不生不滅的本性

先修空觀來破執著

懺悔的前提必須要有慚愧

佛慈悲不捨任一眾生,分種種身來度脫

沒有永遠的親人,也沒有永遠的仇人

只能觀善知識的功德,不要去觀他的過失

沒有信願,持名不是真效果;沒有持名,信願得不到真感通

出家人持金錢戒會障礙財佈施嗎

必須走出妄想,才能夠面對彌陀的光明

判斷晚年能不能往生的兩個指標

為何生到極樂世界,就是生到了十方佛國

現代居士學佛多年,為何沒得到佛法的利益

信願持名即是修大乘圓頓止觀

「送子觀音」形象的由來

口念佛心跟著妄想走,這樣往生會有障礙嗎

念佛只貴真實修行

未受三皈五戒,算不算盲修瞎練

修行要先建立這三種心態

觀想佛陀的方法

如何調伏對三界的愛取

出離心要從哪裡生起

《在家菩薩戒淺說》之不說四眾過

初學者怎樣保持道心不退

如何將中道之理運用於實際修行中

總觀極樂世界依報莊嚴

畏懼三途之苦

用感恩的心來修行,智慧就會一直出來

助念人員怎麼掌握開示時間

對治生死業障的三個重點

「生」有什麼苦呢?怎麼叫做「生」呢

阿賴耶識種子具六義

解決人生當中最終極的問題

怎樣才能做到淨念相繼,佛號不斷

淨土念佛與天台止觀相成

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

慈悲心由淺入深的三個層次

怎麼念佛呢

用唯識角度來闡述夢境的產生

掐珠記數念佛

《無量壽經》與《阿彌陀經》詳略異同之所以然

要怎麼樣憶佛念佛才會去佛不遠

到了極樂你可以選擇留在那裡,也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如何憶念極樂的莊嚴以及四十八願的功德

心的四種安住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