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各位同修,各位楞嚴法友,請大家現在端身正念,隨我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各位同修,今天已經到了十一月底了。是我們楞嚴法會的第十五講了吧。應該是第十五講了。上次講的還記得嗎?講到哪裡了?還記得嗎?講到哪兒了?由於近幾次的課件比較鬆散,所以也不知道上個月乃至上上個月給大家佈置的功課有沒有去完成呢?還記得什麼功課吧?什麼?什麼?那出離心修得怎麼樣呢?你看我們從十番顯見開始,再再次次番番地跟大家就圍繞這一點獅子乳來講這個萬法之尊。那麼我們一定也要知道學以致用。既然萬法之尊,在上一講的時候,講到這個顯見不分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萬事萬法,一切物質外在,一切內心的精神,全體都是現前一念心性的隨緣方便體現。

所以在這個層面來講,如果我們落實到確確實實要把它學以致用,大家就要在自己的心念上做功夫呀。要擺平自己的念。這個心是很難擺平的。為什麼你看最近在《地藏經》,老是穿插著引用了啊,《地藏經》裡面講到為善為惡,逐境而生。就是我們的心念它念念都是無常的,你管不住。雖然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可是大家不要以為說,這個來的時候是排山倒海才使你難以把控。它是一個小小的念頭你就毫無辦法。這就在這個時候,緊急關頭你就要用。所以我們不管說給大家佈置的,讓大家觀這個無常,要觀不淨,要觀甚至死。如此這樣的一種極端觀法。歸根結底都是為什麼呢?為我們的出離心而服務的。所以我們在修法上大家要知道,講《楞嚴經》不是不能用。他的用的這個太高妙了,確確實實一般人用不起來。

所以我一直也在進行這個導講,就是把它始終同步地導歸到淨土法門之中來。化繁為簡。那麼我們也不是,雖然如此難用,也不是不可以用。只要你的念恆守在這個性上。你看我們從見性是心非眼,見性從不動、不滅、不失、不還、不雜、不礙、不分,已經到八番,就圍繞著這個性到底在哪裡。每天都如對目前。為什麼捉摸不透呢?這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心沒善於鬥爭。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幾乎天天都在跟心鬥爭呀。我們的親爹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他都是跟自己的心做鬥爭,在經文裡面說道麼。說我無量劫無量劫來與自己的心鬥爭。所以今生此世才能獨步三界,人中之佛呀!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把它用,怎麼用呢?一個顯空,就跟這個性相應。二一個調柔,就是心懷慈悲。忘我地去替別人著想。多這麼做吧,你一旦這兩門操作起來的時候,它步調是一致的。就是一個是悟這個空性,這個不生不滅,這個性你來恆守。另外一個就是心調柔。這是理體的兩面體現。所以我有時候覺得說,因為我們講《楞嚴經》。有時候我也有點著急說急著趕進度,生怕這部寶典不能夠圓滿。這也是一個妄想。那麼很少提及說,我們真正的就是說把它要用在自己的心地法門上。我不知道諸位來到這裡聽法。那麼你到底在心地上有沒有調柔,有沒有長進呢?有麼,大家?確實有麼?這麼多人來的時候沒有爭拜墊吧?有沒有?

或者說一句不中耳的話聽起來馬上就火冒三丈,即刻就奮起反擊,有嗎?這都需要修,都需要改的呀。這得拚命的守著自己,跟天下人都不搭嘎。所以希望大家始終沉寂在我們的這個真心、這個真性之中。始終恆守在這個上面,我們來跟楞嚴法義步調一致。再把出離心不要忘懷了。再大德們講到,我們的出離心是怎麼一個感覺呢?就說明天就要槍決你了,今天給你滿滿地炒了一桌子菜,倒了無比鮮美的酒,大家想想這飯吃得香麼?這個酒喝得美嗎?

為什麼?因為要赴死了呀,赴死的時候完全心思就不在這個飯桌子上,不在這個美酒上。總想著明天我要死了,帶著那股心勁兒,其實就是出離心。厭成這樣的一種極致,那麼你的道業自然而然就成就了。為什麼?你跟娑婆世界絕緣了呀。討厭了呀。沒感覺了呀。

所以希望大家,我一開始在講法的時候。希望我們這個法場裡面就是一種祥和,步調一致,大家都是一種謙卑互敬,不要說越學佛越學得習氣越多。知見越重,我執越強。很可悲,大家要記得我們上次講到,寶山已入休空手。好了,時間關係也不能多說了。

回想一下我們上次,這十番顯見的時候我們講到顯見不分了,還記得嗎?就是說,阿難在問的時候又覺得佛不斷地給他說這個見性怎樣怎樣,如何如何。那麼他在表達這個見性的時候,把它獨立於根塵之外。就覺得眼前有個活潑潑,明動動的一個真如實法在這裡列著,這個時候他就問佛說那誰是我?這個見性是我,那我是誰呢?在這種情況下引發了一系列佛的開示辯解。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內容就是說,這個見性呀,你找它,沒有獨立存在。可是你想抹它,無處又不在。

萬事萬法全是這個性的體現,從前七番,告訴諸位這是一個分水嶺,待會兒我們在總匯的時候就知道。前七番講到這個見性始終是一個靈動、活潑,不可觸摸的,但是在第八番的時候完全把它融為一體,萬法就是這個性的體現。到第八番的時候,最後說到極致還大家記得打了一個比方嗎,說你問來問去,問的阿難也糊了,所有的佛弟子在場都害怕了。說這個見性既不是能說是,也不能說非,也不能說在,也不能說不在,那到底在哪裡,這跟外道一樣了,搞不清楚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聽法弟子都急了,這個時候文殊菩薩又危難之處顯身手,出來辯護,讓替大眾祈請佛再次開示。

這種情況下,佛講了個最精闢的比喻,就是說所有的萬法、見性合為一體以後,你不能在上面有是有非,它當體就是這樣,本來這樣,當下就是這樣。一切的真實境界,首楞嚴大定,如來密因,現前就是如此。你說它是就多了,你說它非就少了。所以大家還記得說有二文殊嗎?你不能多餘地說你就是文殊,本來就是文殊,還要說文殊嗎。你也不能說你不是文殊,因為文殊就是我,真的呀。這個大家理解的了嗎?好比說我就是我,那麼我已經是我了,你為什麼還要說,就是我了,本身就是我了,你還要說我就是我,就是我就是多餘的。

但是你也不能說我不是我,因為我他就是我。仔細悟,這些東西說不透,需要你去悟,希望大家能夠早日開悟。今天我們要邁到最後邊的兩重顯見法義,第九番顯見超情,第十番顯見離見。這是這十番顯見,今天我們就要做一個大總匯,把它圓滿了。現在請大家拿起法本來,找著了沒有,顯見超情。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找著了嗎,好,那我們一起來讀一段,讀到云何見明,一起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諦。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何差別。世尊亦曾於楞伽山。為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似非因緣。與彼自然。云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為自然。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為自。此見為復以明為自。以暗為自。以空為自。以塞為自。阿難。若明為自。應不見暗。若復以空為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為自者。則於明時。見性斷滅。云何見明。

阿彌陀佛!好,我們來從這裡講起。這裡開始到了第九番的時候呢,已經剛才講到說顯見不分了,就是說怎麼也不能說,在這個上面無是無非。這個時候引發了阿難的一個疑情,你看,這裡講到,誠如法王所說,很有意思的他這裡講到一個覺緣,什麼叫做覺緣呢?這個覺就是我們一直在講這個見的這個性,那麼為什麼這個覺緣這裡講的他自己也改變了稱謂呢?就是依著這個覺心能夠遍起諸緣,真妄和合,所以這裡以覺緣稱呼。他說覺緣這個性呀,首先一個詞叫遍十方界,找著了嗎。

第二一個詞叫做湛然常住,第三個叫做性非生滅,這是佛提供給阿難回答的時候對阿難的表達,給他呈現出來這麼一個狀態,非常與我們前八番完全脗合。你看大家來看啊,從第八見性不分和第七見性無礙中來看,見性不分中,我們不是講到了塞跟空是同體的,對吧,有通有塞嘛。我們一切的外在境界無非是明暗塞空,還記得這四樣吧,我們的內在的感覺無非是見聞覺知,對不對。

那麼這裡見性不分中講到,外在一切的塞空是同體的,包括我本有的色身,這就叫做塞空同體,顯見不分中。顯見無礙中,就這無礙說方的也行、圓的也行,還記得這個道理吧。那麼就說明是身心圓明。這兩重七八就是這裡講的遍十方界,看明白了吧,因為是塞空同體,身心圓明就是遍一切處的意思。

那麼在這個第六顯見不雜中我們講到了,不雜中因為這個一切的萬事萬物都跟見性沒有關係,對吧。萬事萬物有差別相,這個見性迥然獨體的。可以見,沒有一物不可以見,那麼這就說明它是離塵獨立的。

那麼見性,第一個見性是心中說到這個心,見性的這個性既不是心、也不是眼,它是脫離我們的根塵的。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叫做湛然兩個字,就是指的離塵獨立,根塵亦脫,見性不雜和見性是心這兩重。

那麼見性不失中第四和第二見性不動中,表達的是從來沒有散失,也不是靜也不是動,那麼恰恰是什麼意思呢,往經文上看,湛然後面是什麼?對,就是講的常住之義。

那麼這個見性不還中無來無去呀,見性不滅中究竟無盡呀,表達的是什麼呢,就是後面一個性非生滅。整個這八重講到這裡的這句話就是,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四句話四個詞就把前八番顯見濃縮在一起,給他這裡複述了一遍,看清楚了吧。

那麼這個時候阿難他就出來一個什麼問題,說佛你講成這樣的話,他依稀彷彿覺得,這跟外道的說法有些相似,外道有些什麼說法呢?

首先我們來看先梵志,找著了嗎,這是一個古印度婆羅門教的這個修行者,他自稱是這個梵天的後裔,一輩子決志要求生梵天,就是立志我要生到梵天去,所以叫做梵志。看到了嗎。

那麼還有一個娑毗迦羅,娑毗迦羅他這裡講到所談的是冥諦,這個外道當時印度他是怎麼一個修法呢?又叫黃,黃頭髮的黃髮外道,那麼因為他就是古印度叫做數論派的祖師爺,他的頭髮是黃的,所以他們把這個娑毗迦羅又叫黃髮外道。他得了神通以後,只能夠看到八萬劫的事,到八萬劫以前他就不知道,觀不到,觀不到了他就以為說,一切都是大冥中生出來的,因為看不見啊,所以他就說,又歸納了宇宙萬法為二十五種萬法,二十五諦,所有的這些都是從冥諦為根本延伸出來的。那麼延伸出來的這些萬法由什麼來統攝?由神我,就是大我來統攝,這是娑毗迦羅。

那麼這個這裡講的投灰外道就更有意思了。這個外道是怎麼修行呢?我不知道大家,如果去印度的話偶爾還能看到這樣的,這就是說叫做苦行外道。渾身就把那燒完的那灰塗在身上,就修苦行,就求生天。他這個外道崇拜的是大自在天,認為大自在天是一切世界的首創神,那每天就是故意喝一些湯汁啊,飲一些熱水呀,往死燙的熱水,或者學著牛這樣走,吃飯的時候也學牛,或者學狗,或者學雞,就持這些戒。

所以大家還記得六大根本煩惱的不正見裡邊有一個什麼見呀,叫什麼?對,戒禁取見。這裡邊就是指的這些外道。他是修苦行,有時候從高處啪的掉下來,摔了個半死,養的差不多了又去摔一次,他認為苦修完了就享樂了。這些外道統統他有一個說法,他們的理論上有一個共相,就是所執的我。當然他這裡不是指的小我,就是自以為是的我,而是這裡有個大我,也叫做真我。就是世界的創物主,也就是一切世界有一個主創者。而且認為身中有一個常住不壞滅,處處受生、遍十方界的這個,似乎有這麼一個不變的東西,他就認為就是這個真我。

所以阿難在此迷惑是什麼呢?就是佛一路走過來給他指這個妙明覺心,結果他現在又打妄想打到哪兒了,越聽越不對,以為說,這說的跟楞嚴,這個楞嚴這麼妙的微妙法為什麼講的跟外道說的差不多呢。所以你看,下面又反問到佛了,除了說這跟真我遍十方有何差別,還說你世尊,就開始又將了佛一軍。說你世尊不是也在楞伽山裡邊為大慧菩薩等敷演教義嘛。這個楞伽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可住,難可到。就是說這個地方一般人到不了。因為楞伽山當時在印度是非常的高、險峻,沒有路可通的,所以要入到這個楞伽山裡邊,唯有哪一類人可去呢?就是修道得了神通的人可以到楞伽山。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講這個《楞伽經》的時候,就是佛在楞伽山裡邊講的,表這個經的法義無上甚深,連二乘阿羅漢都夠不著,《楞伽經》。所以說,這裡大慧菩薩是楞伽法會上的當機者,這部經典一開始就是大慧菩薩問佛一百八十個問題,從此引發了這個楞伽起教的因緣。所以在這個《楞伽經》裡邊佛就講到說,一切法是因緣而有的,你看: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我說因緣。這是學著佛的口氣說呢。說你不是也在《楞伽經》裡面講到說,外道講的都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而佛法講的一切都是因緣而有,你都去排斥否定過外道,那麼你這會兒講的這個妙覺明心怎麼如此的相像外道所說的自然呢?

自然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天天學,小時候就開始,除了物理還有自然,自然是什麼意思呀?你看,我們一般的一說到自然就是說,萬事萬法就是這麼存在的,不知道因,不知道果,不知道為什麼。在自然,自就是指的物他自己,然就是成就的意思。所謂本自天然,就是不借他緣,不借外在的因緣而成,名為自然。說白了也就是。

比如說這個外道的無因論,無因論師的話,他就是剛才我們講到的那個八萬大劫以外觀不到的那個外道。他們的理論就是說冥無所知,那他都不知道一切萬事萬法怎麼來的。說松樹的葉子為什麼像針一樣,地上的草有時候這個荊棘,佈滿了荊棘的話就覺得會刺人,說這些他認為都是自然而有的,月亮、太陽、山河大地,他都認為說不假造作,無故而成的,他就這麼認為的。

所以說在《楞伽經》裡邊佛就講到,什麼東西都是有因有緣的,因和緣就像一個鉤和鎖一樣,為了批破外道的自然的邪見,所以在《楞伽經》裡面講到了因緣。那麼阿難在這裡就,就著佛在《楞伽經》裡面的法義,反扣到楞嚴法會上來講,說那麼你這會兒講的這個好像不是講的因緣,而是跟外道自然的法義一樣了。大家說一樣麼?你怎麼知道不一樣?我們常講到說,哎呀隨緣吧隨緣吧,有這句話嗎?那麼大家知道,隨緣是什麼意思呢?隨緣不是說愛咋地咋地,你自然而然吧。隨緣就是說,認為一切皆有因果,我們沒必要執著沒有因的時候去強求果,這叫做隨緣,明白麼?可是並不是否定因果的作用。可是這個自然它這裡就是沒有因沒有果,一切就是這樣子。不知道因,也不確定果,在這個因果線上一切說不清楚,其實就是斷見。佛法裡面說斷見,斷滅見。自然而然,就什麼也搞不清楚,無因無果嘛。這個是最危害正知正見了,學佛正見。那大家就覺得說,這個自然跟因緣不一樣。

關於佛法我們講到的這個見性,咱們一直講的這個見性,跟外道的神我自然的不同有幾點,這是蕅益大師總結出來的,非常精闢。大家要豎起耳朵來聽,否則你也辨不清,我在看的時候看了半天。首先,我們佛法講的佛說的這個真如不變的這個見性,它不是說孤零零、乾巴巴的一個東西,明白吧。它是舉全體而能夠隨緣的,就是看你這個性隨成什麼緣,它就是什麼樣子,萬事萬法所有的樣子就是這個性的體現。所以說,就跟說,我們上次不是說一個月亮和兩個月亮,大家學《楞嚴經》一定要始終記住真月和二月這個比喻,就是手指把眼睛一壓,看月亮的時候它就變成兩個影子了,對不對。可是這兩個影子並沒有離開一個真月,對不對。所以說舉真月體而妄成兩月,但是兩月之外還沒有一個真月可得,就是不是三個,真月被妄見成兩個月亮了,但是這兩個月亮肯定就是真月的本體,對不對。這是佛講的真如不變之性。

可是外道所計的這個真我呢,他是認為冥諦能夠生萬物的,這個冥諦為能生,萬物為所生,能生是常的,所生是無常的,所以從這點來講,這是第一大不同,明白吧?有能所。我們的真如不變之性是既不變,又隨緣,是一個東西,他有能所二元的對待,這就是凡聖差別,這就是正邪之見。

所以我們講到的說,哲學思辨上真正的這些正知正見、佛教這個義理方面幽微難至的時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差一點點就錯了。

那麼再第二點來講的話,我們知道,所有我們看得見摸得著,或者會想會思的這些萬法乃至我們的思維,都是不變這個性的隨緣出來的萬事萬相。那麼雖然隨緣萬事萬物已在,全體還是不變的。就是說,兩個月亮的全體就是這個真月,這個真月之外沒有兩個月別體,它不是分開的,明白吧。

可是外道所計的萬物各自有體相。這個神我是生因,生出來的因緣,親因。這個萬物是神我所生出來的萬法,那麼這樣來講的話,好像一個是父,一個是子,兩個步調是不一樣,子是子、父是父,是割裂開的,不是一體的。這是除去能所對待之外,又有一個割裂開來,不相即,只相離不相即,這是二不同。

最主要的不同在哪裡呢?佛法講到的所有的諸法,都是唯心所現的。那麼大家一定要把心提起來,我們在講到唯心所現的時候,總是下意識的覺得什麼啊?外在的萬事萬物是我唯心所現的,對吧?甚至我有時候稍微修個禪定呀,打一會兒坐呀,就覺得哎呀,有一種奇妙的感覺生起來了,以為這就是真如法性,就得了定了。這就是一種靈靈昭昭的這種境界,大家要記住,這還是我們的一種感覺,一切感覺唯有感覺存在,只要你對感覺有認知的感覺,就是錯的,頭上安頭。這是佛法的根本。

可是神我的這種,他就是覺得說有一個靈靈活活,難以捉摸的一個,真如的一個,似乎是真如的一個體有。他就認為這個就是解脫。沒有思辨到什麼程度,說包括這個也是我們所對的境界,這是外道神我、冥諦跟佛法的最主要的不同之義,一個是因緣,一個是不動的自然,這是藕益大師在辨楞嚴、自然和神我的區別之中的時候這麼講的。我們也學習一下,這就知道什麼叫作佛法?什麼叫作外道?為什麼會有相似佛法?為什麼會有附佛外道?為什麼越到甚深法義的時候,一旦你出錯,全盤皆輸了。寧可破戒都不能破見,就是指的這個見,知見,正知正見。

所以這裡,阿難就對佛又提出來這樣的疑情了,說到說,好像你佛說的這個不生不滅的,這個真如妙覺明性就差不多跟自然一樣了,那求示尊說怎麼能給我開示,他還知道說肯定跟外道是不一樣的,但是我現在就辨不清了,希望世尊為我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在這種情況下。佛就告阿難,就是剛才我們讀的這一段,開始告訴阿難。大致這段文義是如此啊,你看,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就是說,我現在這樣種種的開示方便,一次再一次的告訴你,可是汝猶未悟,惑為自然,你還不能領悟這個見性本有的真性,還迷惑為外道的自然。

那好吧,既然你說是自然,你就給我鑒別明白,哪一個是自然?說是自然,一定要揪出來一個自然在哪裡啊?有一個自然之體呀,對不對?你仔細觀察,這個妙明的見性與所對的塵境之中,到底以什麼為自然體呢?就是我們在看的,我們眼睛能看東西,對吧?那看的時候,你認為見性這個東西是自然的,那麼自然一定有體的,對吧?

你現在告訴我,什麼叫做自然的體?自然的體是哪裡?是什麼?那麼我們見性所對的,就是我們能見這個見性所對的,無非剛才我們講到的是明暗塞空,對吧?這裡的塞用一個這個塞,就是堵上,塞住了,對吧?用這個來表達,你看明暗空塞,那麼你的這個見性的這個見是以明為自然體呢?還是以暗為自然體?

因為你見性可以見明見暗啊,如果說你見明的時候這個見性是自然體呢?還是見暗的時候這個見性為自然體呢?見空呢,還是見塞為自然體呢?到底是以哪個是自然體呢?如果說你是以見明為自然體的話,我們說了,自然它有個什麼屬性呢?自然而然,不知道,不變,對吧?那麼你既然是以見明為自然體了,就應當夠只能見明,暗來的時候明滅掉,暗現前的時候應該不可以隨緣,就不能見暗了,對吧?可是問題是,你現在的這個見性既能夠隨緣見明,還能夠隨緣見暗,所以知道這個見性不是以見明為自然體,對不對?既然不是以見明為自然體。

那麼再比如說,是以見空為自然體呢?還是不見空呢?如果以見空,有空的時候你就有見了,就是有距離,沒有障礙的時候,就是我們房間裡的這個虛空,那你就能見到這個空了,那麼如果說房子,這塊兒我們所有的磚頭沙子都把它扔進來,把這個屋子充滿的時候,

大家看看,我們能不能見到這個塞滿了東西的屋子呢?見到嗎?還是能見到。那麼既然能夠見到的話,塞的時候沒有空了,就不應該有見了呀,因為見是自然的,已經見了空了,就不能夠見塞了,可是你現在還能夠見塞。所以由此可知,也不是以空為自然體的。這樣的話,不論暗還是這個光明,還是空,還是塞,都沒有一個自然體,你怎麼告訴我說是自然呢?這是佛給阿難,你看,見性斷滅,云何見明?就是自然體沒有了,那你怎麼告訴哪裡有一個自然啊?你現在說,我講這個法好像是自然,自然體怎麼建立啊?沒有一個自然,好,我們的心念先止在這裡。大家一起把法本拿起來再往下念:阿難言,找著了嗎? 好,一起來。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生。心猶未明。諮詢如來。是義云何。合因緣性。佛言。汝言因緣。吾復問汝。汝今因見。見性現前。此見為復因明有見。因暗有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於明暗。復次阿難。此見又復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於空塞。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於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云何隨汝執捉。

好,哎呀這個《楞嚴經》確實太繞,你看顯一次見,顯一次見,你得倒騰半天。這一段話開始是破什麼呢?你們讀出來了嗎?剛才破的是什麼啊?是自然,這段破什麼?破什麼?對,破因緣。阿難這裡說了,既然不是自然,就一定是從因緣而生的,對吧?可是我還不是很明白,所以再問您這個義理,如何來合乎因緣性呢?他就又想從因緣上來綁定這個見性的本質。大家想能用因緣說見性嗎?只能用因緣怎麼樣見性呢?能顯見性,不能夠說見性。什麼意思?

你看,先從因過。你看佛說了,你說這個見性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我再問你,你認為現在因為見到明暗等相,這個見性才能夠現前,對吧?那麼這個見性是因明有呢?還是因暗有呢?是因空有呢?還是因塞有呢?如果這個見性是因明而有,那麼明就成為見性的什麼了?什麼?明就成為見性的因了,因為這個見性是因為,因明而有,你看不斷的給他說因,當光明消失的時候,這個見性還應該隨著消失,對吧?應該不能夠再見到黑暗。

可是這個暗起來的時候,見性沒有隨光明消失,還能夠見黑暗。那麼說明這個見性不是因明作為因而有的,對不對?反過來說,見性如果是因暗有的話,那麼暗又成了見性的因了。這樣的話,明現前的時候,這個暗消失的時候,這個見性就會隨著暗境消失,不能再見明瞭,問題是現在還能夠見到明。當知這個見性不是因暗作為因而有,能聽明白嗎?我反正我覺得講明白了。所以這樣你看,如是乃至見性因空因塞,道理都是這個道理,同於明暗二相的道理,不能因有,明暗塞空都不是見性的因,那難道,不是因了難道是緣嗎,對吧。一件事情的成就除了因就是緣,兩個人和合呀。

那麼阿難這裡,佛又告訴阿難,復次阿難,那麼這個見性是緣明而有見呢還是緣暗而有見,是緣空有見呢還是緣塞有見,找到這話了嗎?所以這裡就講的,如果說見性是緣空而有的話,那麼這個空就是引發見性的助緣了,那麼當這個壅塞出現的時候,不是空相了,這個見性就隨著這個空而消滅了,不應該見到有塞的相了。問題是現在還能夠見到塞相而有,所以整個來講,下面的無非是亦復如是,這段經文我們就不必一一貫了,大家知道這個道理,總歸不是因明暗塞空,也不是緣明暗塞空,整個見性沒有一個什麼呢?沒有一個什麼?沒有一個什麼呀?就是沒有從哪來的,沒有出處。看到了嗎,第五番顯見不還的時候已經說明了。

所以佛就告訴他,你應當知道,這個精覺妙明的見性,大家看到這段話是《楞嚴經》的經眼呀,非常重要。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八個字大家一定要記住,這是宇宙萬法的真如實性之狀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那麼佛就告訴阿難,你現在要找這個見性,它既不是因緣,也不是不是因緣,既不是自然,也不是不是自然,沒有一個非不非,沒有一個是不是,你根本就不能說,用語言思維、世間戲論不可得。它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你為什麼現在還要用這個妄想中用心,來用世間的因緣、自然等戲論名相,來測度分別如來的妙覺明心呢?

那這個好比就是說拿手在這怎麼樣,你看到我了嗎?在抓空呀,這個空你能拿手抓的住嘛?那你不抓的時候,你以為空不在你手中嗎?大家悟這個,空又抓不住,又在手中,那這個空就是怎麼也弄不成,滾刀肉。大家知道,佛法的真如實相就是滾刀肉。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呀。萬法本來就是幻相,但是緣於我們眾生的執著,所以說在離相的時候,如果不即一切法的話,你離相你離什麼相呢,離一切萬法之相,這就是斷見。如果你總在一切法中而不離相,為幻相所牽,這就是常見。它就是相即不相離的。所以說,只有情盡,也就是說離一切相,才能法真,萬法皆是性之本相。大家這些道理聽的多了,就會僵硬了,你一定要心隨文入觀,要悟哦。悟不住的就信,一定要相信它就是這樣。待會兒我們就知道為什麼要信願行了。

所以說不論是指因緣相還是自然之相,乃至前面的顯見是心、不動之中的動相,不滅之中的滅相,不失之中的失相,不還之中的還相, 不雜之中的雜相,不礙之中的礙相,不分之中的分相,所有的這些種種之相都是一切相呀。都是我們的妄情計度的心相,在此要遣了又遣,空了又空,退了又退,諸情蕩盡以後才能夠法法歸真。你看這個難不難呀,難嗎?但是具體操作起來,但用亡情,不要去壞相。就是但去你的執著,不要去壞這個相。破想不破相,相本來就沒有,你破什麼呀。現在破的是我們對於相做種種想,這個是執著。

所以這個為什麼說在這個《金剛經》裡面須菩提是當機者呢,這個對於空性的把握,大家一定要學會善取,須菩提就是解空第一呀,為什麼?他就是善取這個空性,前邊有一個善取兩個字。整個這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我們圓融無礙的這個道理。你看前面講到說,頭在動、手在搖,手在開合,雖然頭動手搖,可是這個見沒有動,對不對。這就是離一切相。可是問題是,大家還記得六祖大師在這個光孝寺開示的時候說,非風動,非幡動,是仁者心動,這就是什麼呀,這就是即一切法。

雖然說幡也不知動不動,風也不知動不動,可是風和幡能離開現前真如實性的一念心性嗎?風和幡全是心的體現呀,所以慧能大師說心動,這就是即一切法,萬法皆心呀。雖然見性本不生、本不滅。可是我們這個輪迴之中,捨了一生,再生一生,這一生死了下一生,生生世世,這就叫即一切法。這個見性沒有生滅,就叫離一切相。這是很現實的,雖然這個空體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或者圓,可是它在方的裡面就是方,在圓的裡面就是圓。空體沒有方是離一切相。在方為方、在圓是圓就是即一切法。這個指萬物到哪都找不出來個見者,顯見不雜呀。萬物上面沒有見者,但是微細髮明的話,顯見不分裡面說,萬事萬法上沒有一樣不是見。

這就是前者、無有見者是離一切相。無非見者、無一樣不是見就是即一切法。萬事萬物全是見性的體現,大家要琢磨,要悟這個。待會再要導歸淨土的時候,你千萬別掉鏈子,否則你聽不懂了。總歸這一切終日隨緣,但是不變,就是離一切相,雖然不變,天天隨緣,現在我們就緣成這個樣子了。成天要吃喝拉撒,要舉手抬頭,要睡覺,要工作,要生活,要在地球上一刻都,現前的境界離了一刻生命就繼續不下去。

這就叫隨成這個緣了。明白吧。可是我們還有其他的緣呀,比如極樂世界,比如說無間地獄,那都是緣,都可以隨到那去,問題是,隨來隨去,還是不變,所以叫離一切相。雖然不變,念念隨緣,十法界哪兒都有可能去,這就叫即一切法。整個這個義理就是核心之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能聽明白吧,這就是十番顯見的第九,顯見超情。你根本就說不了的,你所有的妄情計度都是假的。那最後說的顯見超情。

第十番顯見離見了。諸位同修,你想到這個顯見離見的時候,你會想到一個什麼狀態呢?顯見離見,什麼意思呀?下來我們要學習了,打個比方吧,就是說前面九重就是我們生了一個大的、身上生了一個大的氣泡,對吧,它是一個幻相,一個假的氣泡,那麼你就從九次不斷地挑,不斷地想把它挑破,把這個妄想,對吧。第十番顯見離見的功用在哪裡呢,把這個挑破也給你挑破,叫最究竟之處,所以顯見離見。我們現在把法本拿起來,顯見離見我們一次性讀完。找著了嗎?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云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云何。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云何復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好。馬上我們的十番顯見就要圓滿功德了,這是又一個大板塊。那麼這最後一番還同樣。阿難的疑情是在哪裡呢?他又繞回去,說白了,每一番顯見都能夠顯徹底,就是每一次阿難聽完了他又繞回去,大家發現這個窠臼了沒有。那麼這次阿難就白佛言,說妙覺明性,非因非緣,那麼為什麼世尊你常常給比丘宣說見性具四種緣,這是在小乘法裡邊講到的,見性具了四種緣。因為我們這裡講的見性,是性的見。可是阿難這裡講的見性,它是見的性,他就是說重在於說見,佛說的這個見性重在於說性,同樣的一個東西你看,又是見塵還是見性。那麼在這裡阿難就又開始把佛老調重彈,把他過去講的法給拉出來用了。說您老人家曾經給比丘也說過嘛,見性具四種緣,就是我們眼睛能看到東西一定要有什麼呀?第一個空間,對吧。第二個光明。第三個我能分別的心,我知道我看見了。第四個能夠看東西的眼,有這個器官,對吧。所以這叫心、眼、空、明,這是說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您老人家不是說了見東西要具足四種緣,現在你前面又剛說非因緣,無因無緣,這不是又跟自己作對嗎?

這裡阿難的錯誤在哪裡呢?首先就是說,他這裡講到的說因緣四緣生見,這是小乘法裡面講的。大家應該知道,在這個大乘唯識宗裡面講到的是九緣生見,還記得吧。九緣嘛,就是第六識分別依,第七識染淨依,第八識根本依,還有作意心所,就是你要有注意的那個心念,還要有空、明、境、種子,空間也要有,光明也要有,還有你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小乘法裡面不知道有阿賴耶識,所以在這裡他只講到給小乘法當時講到的空、明、心、眼,說這四緣俱足了以後能夠見東西。阿難這裡就是於六根門頭,鎖定這眼之能見這個主題,他又把見性往眼之見上來靠,就等於說又繞到一開始了,那麼由於對這個見性的考量,讓阿難一路走來是半信半疑,進退為難,到了第十番的時候又回到落實主題了。大家看到了嗎,前面只是為了說明非不自然,非不因緣,非因緣,非自然,是為了什麼呢?顯見超情的呀。可是這裡顯見超情就是不能用情見來見了。阿難這裡還又拿出來一種見,來說事。可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見它是一種幻相,就是這裡阿難又以常情的見來勘問常住不變、無以復加的這個見性的這個妙心,他已經把見性的這個「見性」給世俗化了,又開始用眼見了。所以這裡阿難白佛言說,如果必然是這個妙明能覺的見性不是因緣而有,那麼世尊為什麼你常給比丘宣說見性具足四種因緣呢?你說的這個道理這是咋整呢?

那麼依照常途來講,小乘法裡面講到的四緣成見,可是我們要知道,佛這裡說的根境相連,就是內識緣外境,眼識跟外境和合的時候便能夠成就這件事,佛表達的是因緣所生的能見東西這件事,對吧。那麼並非是說這四種緣具足了能生見的見性。我們現在一直在講見性,阿難就認為說四緣生見性,佛認為四緣不能生見性,而是生見,這是他們倆的區別。所以阿難所說的是眼根中的眼識,稱之為見。佛這裡所顯的是眼根中的見性,稱之為見。錯把妄識解為見性,師徒倆的矛盾又出現了。

我們要知道,一個是眼識,一個是見性,所以大家如果學過《八識規矩頌》的,裡面有一句話是什麼呢,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這個關口,搞不清楚,愚者難分識與根呀。到底難分成什麼樣子呢?在下半場再講吧,大家休息十分鐘。等到十點十分的時候我們再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麼我們剛才稍做休息,再繼續我們第十五講下半場的法義聞思。剛才上半場我們講到這個顯見離見,起了個頭。就是說阿難跟佛的衝突點在哪裡?一個是說的見的識,一個是說的見的性。所以師徒兩個人呢,在此又有師父給弟子的一個開示。那麼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佛先講了一下他講法的常式,你看這裡說,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這個我們要有一個了解,什麼叫做第一義呢?說此前所說一切世間的因緣相狀,他是隨世間說的。在佛門裡面講法有個規律叫做四悉檀,你們聽過嗎?四悉檀,一個叫做世界悉檀,悉就是悉皆飽滿捨慳貪的那個悉,熟悉的悉,就是全部的意思,檀就是佈施,就是普遍的佈施,就是無條件的,分層次的,面面俱到的供養大眾講法。所以佛講法有四悉檀,世界悉檀就是講的世間修善法呀,你多做功德呀,會有好的果報呀,將來不會墮三途呀,這叫世界悉檀。那麼還有對治悉檀,就是你這個人比如說你的嗔恨心重,那麼他就給你講慈悲。

比如說你的這個貪心重,那他就給你講不淨。比如說心比較散亂,他讓你數息。這都是對治法門,量身定做你是什麼樣的習性,這叫做對治悉檀。那麼還有一個叫各各為人悉檀,就是這更加量身定做了,每一個人根據你的,全方位立體式的給你設一個法門,或者一個法義,叫各各為人悉檀。那麼最根本的,毫不加保留,也不設方便的,就是第一義悉檀。直接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這叫做第一義悉檀。所以你看佛就這裡說了,我只是隨順世間,誘導他們而說的因緣法,非第一義諦

那麼因為佛講法他是依二諦的,依世俗的話就是唯依世間講,叫做隨情說,包括世界悉檀、各各為人悉檀和對治悉檀都叫做隨情說。唯有第一義說叫做隨智說。今天講到的這個顯見離見是隨智說的。當時講因緣是為了破外道的無因緣說,破外道的自然說才講的因緣。現在講的第一義諦正理他就是隨智說的。首先,佛就跟阿難講了這麼一個原則。那麼下面佛就再次的說,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呢?阿難我再問你,就世間人說我能見的話,怎麼叫做見呢?怎麼叫做不見呢?結果阿難就說,世間人因為有了比如說日呀,月呀,燈呀這三種光明,所以見到種種的色相。如果沒有這三種光明,前境就是,境界是黑的,不能分辨了,那麼就是不見了。這裡佛就又反駁阿難,說如果沒有光明的時候就叫做不能見的話,那應該也不能見到暗境呀,就是因為能夠見到暗境,那只能說沒有光明而已,怎麼能說沒有見呢?對不對。

而且,你看這裡,阿難,就是說,若暗時不見明的緣故名為不見的話,那麼我們現在在光明之下也見不到暗相,暗的境界,那也應該名為不見呀。這樣不見明與不見暗兩種狀態都名不見了,那麼怎麼你說見呢?所以說這兩種明暗只不過是相互,你看這裡說,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就是相互一會兒有這個,一會兒此起彼失,此來彼失,明來了,暗沒了。暗來了,明沒了,對吧。可是明暗相互隱顯的時候,不過是明暗兩個相相互隱顯。一個出一個現,一個隱一個沒的交換,這裡叫做陵奪,這麼一個狀態而言,並不是你的見性在這個明暗相互更迭中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

大家想明暗互轉化的時候,我們的見性有失去嗎?有動過嗎?有來往生滅嗎?沒有啊。那麼兩者皆名為見,你怎麼能說見暗之時名為不見呢?因為阿難回答說有光明的時候為見嘛,對吧。有暗叫做不見了。所以阿難,你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所以你阿難現在應當知道,見明的時候見性並非是因明而相生的,見暗的時候見性也不是因暗而有,見空的時候見性不是因空有,見塞的時候見性不是因塞有。見性是什麼呢?離於明暗空塞四緣所生的,決定是這樣的。這是佛直接就告訴阿難了,明暗塞空中沒有見性。找不著見性之生法,不是由它們生的。

那麼接下來這句話就是,又是這個十番顯見的這段的核心了,你看,汝復應知,找著了沒有,大家這四句話一定要理解呀,汝復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大家能知道什麼意思嗎?我相信有的同修已經理解了,什麼意思呀,首先我們來看,見見之時,那麼這裡邊,這些見裡邊,一共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個見裡邊有一部分叫做真見,對吧?見性,有一部分叫做妄見,妄情。見見之時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見是?大家說一說是見性呢還是妄情?對。用妄情去見這個真性,這個見性的時候,那麼這個你以為見到的這個見,見妄情的這個見已經不是本來的見性了,所以說見非是見。明白嗎?見猶離見,就是真如的這個本有的這個見性,它是離開我們自以為是,能夠見的功能的,所以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就是我們妄情的這個見,自以為是的這個能見之見是不能夠見到本有的見性的。一旦你啟動了,有能所的時候,就見不到了。這句話一下就貫完了,大家能聽明白吧,這個應該一下能,再一講的複雜了你就更混了。

所以最後你看說,何況還要說什麼因緣生、自然生、和合生一類的戲論呢,這就是佛告阿難的。意思最後講到的說,你們這些聲聞,心量狹劣,沒有殊勝的大智慧,不能夠通達諸法的清淨實相。所以現在你看,吾今誨汝。找到這句話了沒有?就是我現在再示意你第一義諦的道理。這叫做什麼呢?聞。當善思惟。你應當善用智慧之心來思惟,這叫做什麼呢?思。無得疲怠妙菩提路,就是不可以懈怠,不精進,來不修這個菩提之路。這就是什麼呢?聞、思、修。最後這一句話囑咐就是你要好好聞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首楞嚴大定。你現在從文來講你都聽不對,你從思來講你始終用妄識。那麼你修能修得到大定嗎?所以說,這裡講到的顯見離見這一段話就是這十番顯見的終極。

下面我們就把這個課本稍稍放一下吧,畢竟今天我們講到這個從一開始顯見是心,講了十番顯見,為了就是明這個心,見這個性。可是我們在七處征心總結的時候給大家講過了,阿難最根本的錯誤是什麼呢?以思議心解不思議法。還記得吧?這十番顯見它的根本,兩個師徒對接不上的是什麼呢?一個是講性,一個是講塵。一個是停留在六塵境界,一個是始終指陳真如實性。所以一個見妄,一個見真。對接不上,十番顯見矛盾點始終在這個上。

所以我們來回顧一下,跟諸位講,這十段經文我也覺得這一學期好不容易艱辛地我們這樣講解過來了,今天進行一個總結。我們要知道,從《楞嚴經》來講,整個大的板塊來分的話,可以用見道,修道和證道三大板塊。那麼後面我們要講到的內容屬於說這個修道和證道。見道就是我們從一開始到此處,還有後面有一小段內容,主要講的就是讓我們見道,大家知道見道是什麼意思?就是明心見性呀,所有的這個現前的真實狀態我至少見到了,就是可以學會不再盲修瞎練了。後面的這個五十二階位,五十種陰魔等等在修行道路上,只要這個正眼一開,正法眼藏一開,明心見性,那麼就等於後面的修道就不會出問題了,將來必然能夠證道。

所以這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在見道位的內容中是最重要的兩處板塊。我們剛剛講完了十番顯見,十番顯見。一開始我們就講到,七處征心是以破為主,破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那麼十番顯見它是以顯為主,可是問題是不管破與顯來講,它都是為了顯示出,讓我們明瞭這個清淨本然的這個妙明覺心,真如實性。但是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妙明真心的這個絕待,不可言說,不可思維性,它跟眾生的視野層面是沒有對接的,大家知道嗎,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雖然顯見的這個真性,但是呢,我們雖然不斷在講十番顯見,並沒有出現實中我們眾生的妄想層面,能聽明白這句話嗎。所以在眾生的份上,在眾生的層面,我們只是無限度地接近,作一種無限度的乃至於高仿一樣的一種相似的理解,明白嗎?所以這一段就叫做帶妄顯真。雖然在顯真,還在妄的層面來顯。雖然在妄的層面上來顯,可是直指的就是真的方向,是這樣一個層面。

那麼這個真如性讓我們非常糾結,處處皆在,又捉摸不著,一會兒說隨緣不變,一會兒說不變隨緣,那到底是變還是不變?到底是緣還是不緣呢?所以我們在日用之中,處處都在受用這個本性,我們的見聞覺知,我們的靈知靈動的這一念就是這個覺性啊。那麼,可是我們日用之中又毫不知情,迷不知覺,被這妄想,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攪得一塌糊塗,迷失了本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恰恰利用我們始終眼睛見東西,就在六根門頭的第一根眼根中,見色的這個作用下,就在這個結合點上,佛跟阿難就著我們眼能見物的人之常情,把這個大幻相,大膿包給開始挑破,從顯見是心挑了第一針,到最後顯見離見是全體挑破,連挑破都挑破,我剛才講到的。這就是說,讓我們眾生來捨這個識心,來見這個根性。所以我們回頭來過。

大家還記得顯見是心是什麼內容嗎?見是什麼呀?能見物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眼。見明見暗,見性在見,不是眼根在見呀。眼根閉起來我們還能見暗呀,那就說明這個見性還在呀,記得這個道理嗎。

第二個顯見不動的時候是什麼情況呢?就是我的手一會兒開,一會兒合,你的眼隨著我的手開合,好像看見開合了,可是你能見的這個見性有過開合之動嗎?沒有動搖,所以叫見性不動。

第三顯顯見不滅的時候,這個叫什麼王來著,波斯匿王,雖然從少到老,發白面皺,已經老得不成樣子了。可是他見恆河水的時候,少年的見跟老年的見,能見的功能也沒有動過。所以說始終見性不老,叫做顯見不滅。

第四番顯見不失的時候,不論是正見還是倒見,正見倒見,可是當下、始終、在正、在倒,這個見性它沒有失掉吧,沒有失去呀,始終在見呀。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所以這叫做見性不失。

第五見性不還,就是說一切東西都有來頭,對吧。都有出處,唯有這個見性你從何而來呢?現在就在呀,從哪來的不知道,天生的我們能靈知靈覺的這個功能不知道從哪來的,你說找個出處,回過頭來覓不著,從哪來不知道,所以叫做見性不還。

見性不雜,就是說,萬物雖然異彩紛呈,可是我能見的見性沒有隨著萬物異彩紛呈,就是一個樣子。如如不動,毫無異樣,所以叫做見性不雜。

見性無礙,就是雖然萬事萬物有方圓、大小、卷舒,可是見性始終如一,沒有障礙。高也行,矮也行,大也行,小也行,圓也行,方也行,顯見無礙。

這前七番都是把見性給抽出來進行描繪,這是說離一切相。我們要用到這個了,大家要聽清楚了,前七番都屬於離一切相。只有到了第八番的時候反過來問說,哪一處不是見呢?萬事萬法全是現,見和性的體現呀,顯見不分了,這叫做即一切法,明白嗎。從第八顯見不分的時候,就開始顯見即一切法。到此才能夠偷心死盡啊,在第八番顯見的最重要的一番,為什麼呢?你覓這個見性呢,無處可得,你想滅這個見性呢,何處不在。所以說萬法一體,無是無非,皆是戲論,這個時候顯見不分。

最後補了兩槍,一個顯見超情,一個顯見離見。超情就是一切虛妄計度的分別之相,一切諸法當體都是真如法界。你還用加入你自己的見解嗎,對不對。加入自己的認知嗎,那麼既然加入自己的認知的話,只要你有認知,都屬於加入的認知,必須說一點認知都沒有。所以說第十番顯見離見。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離見第一義,歸無所得。這才叫到絕處而不必逢生了。這就是十番顯見整個大的一個內容。

所以說開悟的楞嚴呀。別的經裡面沒有這樣暢快淋漓,痛徹親切地直接就把這個本質的東西指給我們看,我們天天活得如此的稀裡糊塗,還自以為多姿多彩,都不知道一念無明生起來馬上就迷性,昧性,而見的都是幻相。念念皆是如此。所以《楞嚴經》讓你怎麼用,你想的時候覺得那根本就用不起來,會用的話當體就現前就是。一念一念地用,一念迷就是迷,一念悟就是悟。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到底我們說顯性顯性,這個性是個什麼東西呢?從一開始,第一層顯見是心開始,已經就告訴諸位,徹底道破了,怎麼道破的呢?大家看看,我們一般人以為見的是什麼呢,什麼啊?肉眼呀,以為能分別的心是什麼呢,緣影心,就是我這個妄想,這個第六意識分別,甚至是肚子裡面的這塊心臟。可是佛就這裡一語道破說什麼呢,肉眼絕不能見,你見的不是你的肉眼在見,你感覺到你的眼根在見,其實是見性在見。

你分別的緣影,能分別的覺知之心而是什麼呢?還是你的這個性,能分別的。所以我們一般都錯以為眼在人面之上,心在人這個身體之中,好像是兩個東西,誰知道這個面上的這個眼它不是眼,肚子裡的心也不是心,真正的心和本質上的眼就是這個性,它是一個東西。大家仔細這塊兒提起心來悟一悟,能見的眼的根性,和能琢磨心的本性是一個東西。包括能聞,耳朵聞聲音,鼻子嗅氣味,口嘗味道,身體觸東西,乃至意識的了知,全是靈光不昧的、活靈靈、靈動動的這個東西。它是一個東西,直指,十番直指的就是這個東西。所有三藏十二部就是講的這個東西。禪宗裡的一千七百個公案,什麼大徹大悟,什麼大開圓解,什麼即身成佛,大圓滿,誰能離得開這個東西。佛法離開了這個東西全屬於外道,就這個東西。

但是由於這個東西被我們眾生整日整日地包裹,整日整日地迷失,所以到現在整日整日地面對,可是就像文盲一樣目不識丁,認不出來,就不能夠徹底領會,所以才沒辦法了,後面的九番顯見都是,一個是重複,二一個是補足。你意識到了就是重複,一跟十是一樣的,你意識不到了,二三四五六七八一樣一樣地補,這兒漏了,這兒給你補,那兒漏了,那兒給你補。十番顯見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想方設法、盡情地、不斷地一一批破,最後連批破本身也給予批破,顯見離見,歸無所得,這就叫做妙明覺心,如來藏,我們本有的真如法性。

你看人人都具足呀,不是佛有了我們沒有。所以從這十番而言,我們就可以領悟到這個見性,我們常說的心包太虛,量周法界,總含十方,體和萬法這些詞語你聽起來要悟呀,這照祖師們說的。但是你現在要用到你的身心當下體現呀。跟上來呀,一切的森羅萬像在這個見性的指陳中,這個性,我們要明這個性,怎麼明呀?要用相來襯托。明白嗎?

就是在這個見性的指陳中,始終佛是用相來襯托的,阿難提的懷疑和問題就是相,沒有相見不到性。那麼離開相的參與,我們就不可能見性,但是我們又不能夠完全的淹沒在萬相之中,就是這樣的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捨也捨不得,取也取不得。怎麼得呢,這個相本身就是性的表達,眼耳鼻舌身意,故而離開這個性,相就無處藏身了,沒有地方藏身了。這個性從來都是相的本質,除去這個相,性從何談起呢。一定要這個東西要掌握好啊,給大家說明。

所以說,從性相一如、萬法不二來講,根本就容不得說,容不得想,不能夠聽,不必去解,就是這樣。解了半天就要告訴你這個,妙高峰頂,絕待無言。但是入道之道不可不解呀,所以才退一步,開始說了八個字。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前七處全體現的都是離一切相,明白吧。就是任何情況下都不是見性,見性就是超然出來的一個東西。第八處即一切法完全合二為一,任何地方都是。

就這麼跟簸簸箕一樣,這邊簸一下,那邊簸一下,來回激盪。你要明白你要往出走呀,不是讓你停在簸箕裡邊沒完沒了,這是《楞嚴經》的十番顯見。所以說就這八個字,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開這一切虛妄森羅萬象之相,而即一切森羅萬象之法。那麼這個狀態怎麼表達呢,只能夠用超情離見來表達。這就是十番顯見。

那麼說明說,既然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恰恰表達了這個核心內容是什麼呢,是不相即又不相離的。你看難怪阿難把它懷疑成外道,又不相即又不相離,對吧,怎麼叫做不相即呢?由於不相即,我們才覺得說,哎呀靈光獨耀,超越了內根,也超越了外塵,也無關於身心世界,根本就不在生死之列,這樣的話就覺得說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才是對的,所以叫做不相即呀。禪宗裡面頓悟了以後說,自打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生生死死都跟這個性沒關係,你只管你生,只管你死,我見性永遠都是這樣的。

所以它是不相即的,不是一個的。但是你也不能夠說它相離的,反過來看,它還是不相離的,是萬物一體的。由於不相離,萬物一體,所以才能夠無邊妙用在整個法界,和光同塵,普門示現。哪個佛菩薩不是用的這一道呀,大家要知道,一切的神通妙用能離得開不相離嗎。所以說這個整個十番顯見裡面,前七番說明不相即,說這個見性是超然的,顯現這個見性是離塵獨立的體。第八番說明它是不相離的,顯這個見性不分,與萬物相融之微妙。不相離的。

如果你明白了不相即的這個道理,就不再輪迴生死了。如果你明白了不相離的道理,那麼你就不會執著涅槃了。既不輪迴生死,又不執著涅槃。在哪裡呀,在哪,在哪兒呀?什麼都不幹,唯以一樁事情,廣度眾生為事業,既不在生死此岸,又不在涅槃彼岸,還不滯中流。就來回不斷地度世,就是依著這個性呀。大家知道嗎,依著這個性,顯現這個相。

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八相成道,就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呀。乘如實道就是這個性,來成正覺就是不相離的這個相,八個相成道嘛。阿彌陀佛因地發四十八大願,稱性發就是依照這個性來發的呀。而四十八大願成功了以後,攝受一切眾生皈依淨土就是顯現的接引之相呀。那更有觀音菩薩普門示現,是不是依著性而去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之相呢。最典型的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可是眾生無有盡就是離一切相呀,方證菩提就是即一切法呀。始終不執此、不執彼、不滯中流。唯以度生為業,就是這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就是所有一代教法的核心。

今天的課能聽明白嗎?那好,既然這十番顯見講完了,那我們大家都是淨土行人,要知道淨土一門包羅萬象,無有一法不在淨土之內,無有一法能出淨土之中。在今天我們講到的叫導講,會歸淨土。淨土裡邊有四種念佛方法,還記得吧,記得什麼呀?我們常用的是什麼,那麼有的人,有一些他喜歡對著佛像心能靜下來,叫什麼呀。那有的人他在念的時候一定要心繫在西方,想著西方三聖,叫什麼。還有一種最究竟、最高妙,又不出這三種的念佛方法是什麼。

那告訴諸位,這十番顯見是幹什麼呢,是幹什麼呀。統統都是在念實相法,四種念佛方法是,我們都知道是華嚴宗的第五祖把它給羅列出來的。持名念佛就是持佛的名號,但念南無阿彌陀佛。那麼這個觀想念佛就是觀佛的相好,或者是一相,或者多相,或者粗相,或者妙相,或者白毫相,或者全身相,都可以。這個觀像念佛就是對著如來的塑畫呀、形象呀等等觀像念佛。唯有實相念佛,就是觀一切自身及一切法的真實自性,就是這個性。

那好,我們要知道,《首楞嚴經》從始至終學到現在,征心也罷,顯見也罷,都屬於實相念佛最切要之法,不但這個征七處心呀,遍見呀,這是說到了這個去妄存真,包括後面還有六陰呀,十二入呀,十八界,七大,一一都是、無非都是這個真如實性如來藏的實相。始終在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始終在講這個實相。

整個一部《楞嚴經》無一處不在彰顯這個實相之理,首楞嚴大定,現前就是的如來密因,沒有一法不是真如實性的體現呀。大家要知道,沒有一法不是真如實性的體現是為什麼,就是這裡的顯見不分,這個性跟外相都是一樣的,一體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要知道,雖然我們把它方便地羅列成四種實相念佛,可是觀想的時候,能觀的人和所想的心在不在性中呢。觀像的時候所對的聖容,任何材質在不在性中呢。那麼執持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口業說出來,耳根聽進去,念念一個妄想都插不住,在不在實相之中呢。

所以說,執持名號,包括觀想、觀像,全體都是實相的體現。哪一念你能離開實相呢?那麼正當我們在持名,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時候,大家知道,一句佛號是不是全體實相的體現呢?那你還急什麼呀?你還要明白什麼呀?你就只管南無阿彌陀佛的念,念的時候一部整個《首楞嚴》都在一句佛號中呀。你明白嗎?

在我們持佛名號的時候,名號就是實相,哪一念能離開實相?持一句,一句是實相,持十句,十句是實相,念念持,念念都是實相,你還要怎麼樣?所以說,正當我們持名的時候,沒有念外之佛為念所念,沒有佛外之念能念於佛,正下手的時候,現前一念心,能念之心全體離開了妄想。就是十番顯見的性現形了,現前了。在這種情況下,誰在念佛的時候會左思,會右想呀,現前一句佛號就是超情離見之法,不要再說是論非了,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呀。佛名之法就是萬法之法的總代表,在念的正在進行時候,你知道嗎?

所以說整個,不要說一代教法都是實相的註釋,也是淨土法門的註釋,那麼《首楞嚴》能出其外嗎?能出其外嗎。大家想想,我今天說導講,會歸淨土,這淨土還用會歸嗎?全體十番顯見就是淨土呀,你還要說什麼呀。再一個,如果我們單論實相的話,實相還有說法的,實相叫什麼呢?雖然是理論,但是大家一定要把念提起來,實相它有三重意思。

第一個是實相無相,我們在理解實相,就是這個性的時候。它要具足這三重理解,完全跟這十番顯見脗合。什麼叫做實相無相呢?就是離一切虛妄之相,沒有一相可得。前七番是不是說的這個意思,是不是?任何情況下都不對。

那麼實相無不相,就是具足恆河沙功德之相,沒有一法不是,能夠生出萬法。實相不是空洞洞的,什麼也沒有,乾巴巴的,它是具足了恆河沙功德之相,就叫做無不相,就是沒有一相不是實相。明白吧?那麼第八番顯見不分,是不是顯的實相無不相呢,是不是,那我們就要想了,既然具足恆河沙功德之相,萬法功德之相,其中就包括什麼相呢,比如說娑婆世界的苦難之相呀,我們人的生老病死之相呀,輪迴因果之相呀,有沒有?是不是實相呢,可是我們實不起來。

可是不要忘了,實相裡面還包括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之相啊,阿彌陀佛正在說法之相啊,其佛國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之相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一日到七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即得往生極樂國土,這也是實相之無不相之相啊,也在其中呀。我們念佛求生也是實相之相呀,佛來垂手接引還是實相之相呀,全體攝在實相無不相之上,是不是第八番顯見不分,與萬法為一體呢。誰能說的過去,你說淨土跟,我們天天說淨土,我是學淨土的你是,能不一樣嗎?嗯?

第三個為什麼說實相無相無不相啊,就是光說相也不對,光說無相也不對,它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雖具足萬法,可是自性本空。雖自性本空,可是不礙萬法。真空妙有相互不礙,妙有不礙真空,真空不礙妙有。這樣的一個法,這種法沒辦法稱呼,沒辦法美言,所以強名實相。是不是超情離見之相啊。是不是跟這三樣是合的呢?那我們再來看一下,既然實相無相無不相,同時又具足了恆河沙功德之相,淨土之相,求往生之相,信願行之相不在實相之中嗎?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是不是實相的體現呢?好,我們好好悟一下這些法義。

再一個,我們再往開講,常聽到淨土裡面叫做生則決定生,對吧。去則實不去。那麼前七番離一切相表的是什麼呢,就是去則實不去啊,離一切去來之相呀。後一番即一切法才能表的是什麼呢?生則決定生呀,萬相之中就有往生之相呀。這是圓融的呀。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好比說,我們十番顯見,對吧。

顯這個見性,這個見性好比,怎麼講呢,一塊手帕吧,對吧。這個手帕上現在污染了髒東西了,可是你想在這個手帕上畫一個漂亮的圖畫,那麼你首先要什麼呢?要洗手帕,去髒東西,對吧?然後再進行,乾淨的手帕上進行畫畫,可是去髒東西,再往上畫,前後其中離開手帕了嗎?沒有離開手帕叫做去則實不去,從染到淨真實不虛叫做生則決定生。還套在這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超情離見上面。

那麼我們再大家想想,我們常說的有時候還有一些法義,比如說往生淨土,雖然往生了,說東西不相往來而感應道交。凡聖各住其位而神超淨域。全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內涵。聽出來了嗎?生則決定生,生而無生呀。生則決定生就是即一切法,生而無生就是離一切相。去則實不去就是離一切相,不去而去就是即一切法。此中滋味誰能說明白,說不明白,你信就好了。所以超情離見之相淨土同樣如此,不要以為天天,婆心切切地勸你說要相信往生。

真正修起來的時候,全是圓融絕待之真如實相。現前就是,就悟不明白,上哪找去啊,你找的時候就離開真如了。你看到底是禪宗厲害呢還是淨土厲害,還是誰厲害,有個厲害不厲害嗎?唯有你紅貓黑貓,解脫了就是好貓,可是紅貓黑貓,其中要解脫還得鑽空子,為什麼呢,確確實實有淨土正宗勝義之法。淨土正宗勝義之法是什麼呢?是什麼呢?前七番離一切相,顯見是心、不動、不滅,不失、無還,不雜、無礙等等,為了說明什麼呀,是什麼?就是願,信願行三資糧,願的核心是什麼呢?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呀。厭離娑婆,厭的內涵是什麼呢?

就是離一切相,明白吧?那麼顯見不分,即一切法是什麼呢?是什麼?是什麼?是行呀。什麼是行呢?即一切法啊。我就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為萬法之核心之法,就念,念念都不離,就是即一切法呀。是不是顯見不分呢,那缺了一樣什麼呀?信是什麼,信是人言呀,就是超情離見。你別再以為你能想得明白,你也不要以為你能見得到,或者是理解清楚,唯一的辦法就是超情離見,不思不想,不容分說,就去信。足夠了,面面俱到,多一分就多,少一分就少,這個超情離見我們說的,多了就多,有做意。少了就少,有減損。

惟有什麼東西能跟真如實相、超情離見對接呢,惟有什麼?惟有不假思索,現前承擔,直下受用,信呀。我啥也不說,我信了就好了,信了就是超情,就是離見。那麼淨土三資糧恰恰以十番顯見,整個一部楞嚴為註釋,你還想小看淨土法門嗎。你敢嗎。

大家想想,七處征心,十番顯見,為什麼呀,只為見道,就是為了讓大家見道。可是你但具足了信願持名,不論你見道不見道,全體已經就在道中了。還要見道嗎。身至含元殿,何須問長安呢。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還要多說明嗎。所以淨土一宗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你就確認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絕對可以了生脫死,不是明心見性的問題了。為什麼,就稱著這個性,可以隨意地去緣我的相,由你的心念來回凡聖十法界跨越自如。觀音菩薩不是已經做到了嗎,那你往生極樂世界,跟他是把手同行,正好套近乎請教,你怎麼做到的?

所以這個就是我們今天十番顯見和會歸淨土。大家要思惟法義,要樹立正知正見,你千萬不要割裂佛法,抉擇法門上要知道,整個一代教法就這一點點,說來說去,不要看經書,不要看經書,就這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就是這個法界鑰匙你拿到手,一切經論可以遍開。好,希望今日功德能夠迴向我與諸位早日開悟,早日往生。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