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各位道友們,大家上午吉祥。那麼今天是多少講了?第二十三講了嗎?《楞嚴經》我們今天差不多能把第三卷講完。那麼一直以來,講到前三卷的內容中,特別是這個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和會四科融七大,這段經文基本上咱們今天講完,就可以說把最難貫過來的經文已經給他貫過來了,最艱澀的。那麼一直在此之前,大家還記得我們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基本上在整個佛的一代教法中我們都,在四依法裡邊也有說依智不依識,一旦說起說我們的思惟意識這個層面,肯定就把它劃為是妄想、分別、執著的幻相層面,是假的。那麼相對於這個幻相來講,就會講到有一個智,叫做真智,是真的。那麼這些教法統統都稱之為什麼呢?是一個權巧之說。你看《楞嚴經》裡邊也是從前到後有轉化,一開始在正破這個識心的時候,講到識的時候,都是講它的虛幻性,不實在性,畢竟沒有體,乃至到這個十番顯見中還又在旁破帶說,反正就是不給它一點寬容,說這個識是幻的、虛妄的。但是從這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開始,特別是我們現在要講到七大的最後一大,就是講到這個識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那麼在這個層面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就是說要給貫過來什麼呢?為什麼前面都說是至妄,都是最妄的,就妄到極致了,這裡又就最後講到了它是至真,本來就是如來藏。

我也不知道講了這麼些天的,這麼將近好久的《楞嚴經》了,大家對這個如來藏你們現在有一個概念沒有?什麼叫如來藏?真心在哪裡?怎麼顯現的?你現在在這個習慣性的思惟中,如果你稍微調一下自己的正念,能不能就是把如來藏的這個遍法界的靈動性給它調出來呢?有這個能力嗎?就稍微一起觀照,因為我們在講如來藏的時候,在此之前一直在講空如來藏。空如來藏的話,針對這個妄識來講,都是錯的、假的、空的。這是一個分水嶺。所以說為什麼有這樣的次第講法?跟大家交待一下,就是在前面初機初心,其實我們現在大家都基本屬於初心,剛開始,找點兒感覺,那麼這時候你要去悟,要去修,一定要從方便,就是從識,一定要從識的層面轉向智的層面,從識見智。誰也不可能一下子就,一定要先開始要抉擇這個真和妄,捨這個生死的根本,取這個涅槃的妙心。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一直在破這個妄識,決定不用這個妄識。但是大家不要忘了,現在我們進入到什麼了?會通了,就是一切要開圓解,要普遍的圓融,那麼就沒有一法不是真的,沒有一法不是如如不動的,乃至一切的念劫圓融都是一真法界,所以這個時候就要開始融這個識了。你看還是我們這個妄識。為什麼有這樣的次第呢?大家要想,如果我們平常生活中你能夠不知道這個識是妄的、是假的,對吧,那麼就一定會把它認作是真的,是確實的。你看現在我們的科學,現在的論證,現在的經驗證明。

你看昨天我還跟一個北大的老教授坐在一起的時候,他說的話我就非常震撼,為什麼呢?人家都是研究一輩子歷史呀這些人文宗教,最後他說到的時候,他說什麼呢?他說人有一個最大的錯誤,相信邏輯推斷,不相信直覺。你看我們現在是不是這樣?現在好像出去作個什麼調查調研或者什麼,或者我們評比的時候都會給他打分,對吧,填表,下來統計完了以後才整個大家所謂的。有時候我們說大家投個票,反對還是通過,以什麼呢,大家發現了沒有,是不是真的以正確還是錯誤為判別標準,是嗎?那是以什麼?對,少數服從多數。那麼問題是多數一定是正確的嗎?你看,就是我們不相信直覺,那麼在妄想中,從來都把妄當做真的時候,就不知道有真,不會去覓真了。在這種層面我們一定要說,這個妄想是妄的,還有真,更向前求,要去求真。其實我們從六入開始,五陰開始,一直在做這個工作,把這個如來藏這個妙心給埋沒於我們的情見塵勞中。都是如此的,不相信直覺。大家發現了嗎?直覺就是咱們一直給大家講到的這個名詞,有一個還記得叫做什麼呀?叫做什麼?唯識上常講,三量,對,三量裡面的現量,直覺就是現量,就是不加思索,我不是老給大家講不容分說嘛。所以你有時候是說確實都簡單到極點了,但是我們就是在複雜堆裡面泡慣了,怎麼也簡單不下來。

這次我們就開始要講到第七,識大。大家想識呀,眼耳鼻舌身意,每個都有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每天的六根對六塵所產生的六識。當然這裡的識大主要以眼見,就是以這個見的這個眼識作為代表來講的。那麼其實我昨天備課的時候我還在想,哎呀,前面的這個地水火風空,包括見的時候已經就是極其難理解了,因為你想難度在哪裡呢?我們要說一個直覺的事情還必須依照推理來說明,大家發現了沒有?就是要說一個直覺層面,可是現在還必須利用這個推理層面,所以就講起來非常難。你看以往老是說這個妄識妄識,現在要講到識就是真,就是智,智就是識。真就是妄,妄就是真,全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大家一定要有這麼個原則,什麼呢?如果認識到識都是智,那就是智。如果你始終迷了,智把它迷作為識,那你就是識。就在這一念之間來迴波動。那我們今天要講到識大,大家下意識地作意一下,你看識嘛,就是了別呀,所有我們的意識,我們的分別,我們的認知,主要的還是我們現在的第六意識。

那第六意識它的作用,六根門頭就跟五個爪子一樣伸出來,眼耳鼻舌身。一切我們當下的感覺把它鎖定到在一個識的一個境界中來,大家仔細反觀一下這個識。那萬一成佛了以後還有識嗎?還有嗎?大家想想,成佛了以後這個識沒了,可是問題是這裡說遍十法界妙真如性,成佛了以後識到哪裡去了?對,智,就轉識成智了。那麼根本意義上,真正有這個識轉成了智了嗎?是什麼?是什麼?其實就是覺,把妄識覺照覺悟成智慧了。這個識或者智它是一個方便的形容,對吧,識就是智,智就是識,就是一個靈知靈覺不昧的東西,就是我們現在的存在感。但是我們現在存在感在妄想中,轉識成智歸根結底就是覺,自覺覺他,本覺始覺,最後覺行圓滿,最後無上覺,就是一樣的東西。所以一開始給大家交代,識就是這麼個意思。當然下面我們要從理論上來論證,還是依著經文的這個脈絡,一起跟大家貫一下這個識,識大。好,大家一起來,我們來讀一下這一大段經文,就從阿難識性無源開始。找到了沒有?好,一起來。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虛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瞭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好,就到這裡,阿彌陀佛!大家來看,這是佛要給阿難講到這個識大,也就是與這個所有在場的會眾。那麼首先這裡講到說阿難,六識的了別之性它是沒有根源的。大家一定學會隨文入觀,你看這裡佛就說識性無源,我們看看,我們的這個了別識性它沒有根源。大家想我們明明平常是看見東西了我就看見東西了,聽到聲音了我就聽到聲音了,一切是好像是有外有內,有進有退,有知有不知,從不知到知,這所有的都是循序漸進生起的,怎麼這裡講到說沒有根源呢?識性無源,那麼無源是怎麼樣呢?憑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根塵相互為緣,虛妄而出的,所以這裡講到的根塵妄出。那麼現在他就以這個根塵妄起為例,以什麼呢,以眼識為例,這裡大家記住啊,沒有講到眼耳鼻舌身意,只講了眼識。你看,汝今遍觀此會聖眾,你現在用你的眼睛循序地去歷覽一下,眼睛向周圍巡視一下。這裡講到的說其目周視,但如鏡中,就像鏡子一樣這樣觀照一番,看著現場。

你看大家讀到這裡,你看人家的這現場是什麼現場呀,看到了嗎?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是富樓那,此是目犍連,此是須菩提,此是舍利弗,都是多聞第一,神通第一,智慧第一,乃至文殊菩薩也在場。你看人家這現場,再看看咱們這現場。你看,所以他就講的說,這是你的分別識心,則於其中次第的標明指向說,哦這個是文殊菩薩,這是富樓那尊者,這是目犍連,還有須菩提,乃至舍利弗,此識了知,都是用識來了別的。你看那這個汝識於中次第標指就是我們生活的常態了,每天都在認知,念念都在認知。那麼他就問這個阿難,反觀什麼呀?這識,你的這個眼識能了知之性,此識了知,是怎麼樣呢?是生於眼界呢?這是第一個層面;還是生於塵相、塵勞?這是第二個層面;還是生於虛空?這是第三個層面;還是沒有生因,突然跑出來的?為無所因,突然而出。到底是從哪來的?這是設了四問。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是生於見中。阿難,假如你的這個識性是生於見中,那麼,生於見就是生於眼見,對吧,那麼這個眼見是只有眼見,沒有外塵,沒有明暗色空這個塵境,對不對?那麼如果沒有明暗及與色空,這四種塵相必定沒有的話,那麼本來就沒有你能見的見性呀,因為見性是依什麼呀?依外在的塵相而顯現的,對吧,那麼這個見性沒有,何處發起你的眼識呢?你不是說眼識從見性生出來的嗎?這是第一點,就框在這兒了,眼識從見性,見性從塵勞,塵相沒有,明暗色空沒有,因為你說只是從見生出來,說明跟塵沒有關係,對吧;那麼現在見是依塵而有的,你說是從見生起的,見還等著塵來生呢,你的識就生不起來。這是第一個,從見而生。

那麼第二個,若汝識性生於相中,這是從你的塵相中來生的話,假如按你所說,不是從見性生的,那麼沒有見性,既不能見暗也不能見明,明暗都見不著,那麼也沒有色和空的這個分別,那麼彼的這個塵相尚不可得,你的這個見性從何處發生呢?因為你現在說,你的這個識性是生於塵相之中,可是不要忘了識性一定要跟見有關,對吧,現在你說跟見沒有關,跟塵勞,那你就是眼識從塵勞中生,可是塵勞一定要有見才能生識呀。那你說從塵相之中生起,也不對,這是第二問。

那麼第三問是什麼呢?若生於空,你看,非相非見,非見無辨,就是說假如你的這個眼識是生於空的話,那麼首先來說,它不是從塵相生的,對吧,其次也不是從見性生的,這兩個既不是見也不是塵,說明就既不是從眼見,也不是從外境界、色相生的。那麼沒有見性就沒有能辨之性,你怎麼能知道明暗色空之法呢?沒有見性就沒有辨別的這個功能,對吧,那你怎麼去辨別明暗色空呢?這是說離根就沒有塵,離開眼根的見,就沒有外在的塵。如果不是從塵相而生的,那麼滅卻了所緣之境,見聞覺知的能緣之根則無處安立呀。

大家看到這一句話了沒有?見聞覺知,無處安立,對吧,那麼無處安立的話,這就屬於離塵無根,那你這識怎麼生起的?離開塵沒有眼根呀,沒有眼根哪來的眼識呢?沒有眼根的見,何處生眼識呢?所以說生於空的話,因為空的前提就是既沒有見也沒有塵,對吧,那麼你離開內根之見和外境之塵,都是空的了,你這個見,這個了別之識從哪裡生起呢?沒有地方生呀。如果你一定說從空生起,還說這個空是有一個空,那麼你這個空既不是根的存在也不是塵的存在,你這個空縱然能夠生起你的眼識,你這個眼識去分別什麼呢?空空如也的東西你去分別什麼呢?假如說你一定認為說這個空是有的,就跟物體一樣是存在的,可這個空裡邊既沒有根性也沒有外塵,那你這個識去分別什麼呢?因為你識是從空生起的。這是第三個,識沒辦法生起。最後說,你看,縱發汝識,欲何分別。

最後說一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假如你說你的這個了別的識的這個功能不是從這個因緣所生起的,是突然自己出來的,沒有因沒有緣,那你何不在日中別識明月呢?這就更給他提了個難題了,如果你的眼識沒有因緣突然生出來,為什麼不在有太陽的時候,大家看見了沒有,這個話就是意思說,既然沒有因緣,那麼我們一般不是白天能看見太陽,了別這是太陽,對吧,那沒有因緣應該在有太陽的時候突然了別說,月亮也出來了,這是月亮,反正也沒有因緣。因為有因緣的話,一定是在白天了別太陽,晚上了別月亮,你說這沒有因的話,那有太陽的時候也會突然間生出你的眼識,去特別了知有一個月亮在那兒,看見太陽也應該看見月亮,因為你沒有因緣。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不是這樣子的,現見就不是這樣的。

所以你看佛就在這裡又給他講到了說,汝更細詳,微細詳審,就更讓他進一步仔細地再去觀察說,這個能見之性是托於你的眼睛之內的,大家隨著這個文啊,能見的性是托我們的眼根而起,所見的外境、塵相是推當前的境界。那麼這個境界裡面可以有構成形狀,這個有相之色境,也可以有沒有形狀的無相之虛空,你的這個生識之緣到底是依何而出呢?你看,如是識緣,因何所出,你是依何而出呢?我也在看著大家,大家也在看著我,我在講法,就一會兒是問大家,一會兒是說對不對,一會兒說你聽懂了嗎,就是所有的這些了別依何而出呢?特別是你們看著我的時候,就是這個眼睛內,這個能見的這個性,這個了別的功能,是從眼睛呢還是從境界呀?不知道它在哪裡,在哪兒呢?也不是從空中生的,到底依何而出呢?我們再往下貫,你看後來佛怎麼說的。

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講的這句話稍微有點突兀,前提是什麼呢?就是如果說和合生一個識,對吧,它一定是體性相關的一類東西才可以。那麼現在我就告訴你,這個識它是分別的,是屬於動相,因為我們的識不是在不停的,你看我們的了別之性不停地在起滅、生滅,對吧,這個識它屬於動相。但是我們的眼根的能見的這個功能是什麼呢?是靜相,安靜的靜,這裡說的是澄清的澄,就是這個見性沒有分別的時候,它是一個安靜的東西,對吧;可是一旦分別了知成有識的時候,就是一個律動的東西了,因為識是靈動的嘛,了別的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體性就各異的話,怎麼和合起來見呢?就是怎麼和合起來了別呢?你看他這裡講到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包括我們的見,包括耳朵聞,所有的覺知,其他的五識一樣,你總不能說識的這個因緣是沒有個來頭,自然出現的吧,因為一切萬法都是有因緣的。那麼假如有因緣的話,一定是要和合,見跟識和合,你看見了,再跟我的識了別。問題是現在見是一個靜的,安靜的,識是一個運動的,這兩個東西根本就和不到一塊兒,既和不到一塊兒,就沒有出現,你總不能說這個緣是沒有因緣就這麼突然出現的。無從自出,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你看。下一句不是說了嘛。

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這個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左也找,右也盼,怎麼也找不著這個識,大家發現了吧。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這個識到處都有呀。你能夠微細地詳審到這個識心本是無所從生,沒有一個生滅相出現,那麼你就能知道這個了別的識,和前面的見聞覺知等根,乃至地水火風空,大家看見了嗎,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跟這些一樣,是週遍圓滿,湛然常住,其性當體就是週遍的,不是找出來的,捏出來的。我們來反觀,就這個識,你看你一定要找它在哪裡的時候,你就把一個點給封鎖到那兒了,對吧,停駐在某一個方隅之間了。只有你當體放開了去感受的時候,才發現這個識無處不在,放開了去感受。它不是從緣生,也不是從這個無窮的虛空,它就是跟地水火風空見一樣的性真圓融無礙,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大家觀照到了嗎?在哪兒呢?仔細待會兒再說,我們先把這個文貫完。你看後來佛就又說了,說什麼呢?

阿難,汝心粗浮,你看這講到了,不悟見聞發明瞭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你看,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這是又讓阿難起疑情了,大家不是知道禪宗裡面不是常說有一個疑嗎?就在這些平常以為應該如此的事兒上一推敲呢,經不起推敲了,就找不著。就現在說,你現在仔細地觀察,所以不能悟知這個從見聞性所發明的了知識心本來是如來藏,為什麼呢?你再仔細觀察,這個識心它是同呢還是異呢?是屬於空呢還屬於有呢?還是非同非異非空非有的呢?首先從正面的來確立,我們來了知一下,大家都跟著想啊。這個見聞覺知的六種知,我知道,我明白,這個識心,就是這個識,眼耳鼻舌身意識,那麼我來問大家,它是一體的嗎?是一體的嗎?如果是一體的,為什麼有六種差別用呢?只能夠見,只能夠聽,只能夠嘗,所以是不是一體的?這裡叫做為同,可是它非同。這是從正面說。

那麼你說它是異體的,為異,可是問題是什麼呢?見聞覺知,眼耳鼻舌身意能離得開我們現前的這一個精明心嗎?就是觀照心嗎?哪個不是要輸送到我的觀照心上去感受,對吧,你離不開,它就是一的。所以說同說異都不是當理的,都不當理,不對,那你說同說異。那你說它是空的,是空的嗎?為什麼呢?它有現前的了別作用呀,你怎麼能說它是空的呢?那你說它是有的,無形無相,你給我抓出來看看。所以這裡講到的為同為異為空為有,正面立立不起來,要把它破掉。可是反面破又破不掉,為什麼呢?大家看,為非同異是什麼意思呢?本來你說如果說不是同的話,依著這個精明的妙覺心呀;你說它不是異的話,它的六處妙用又是各個別殊的,不一樣的。所以你用此知此識,不可說它是非同非異的,說非同它就是同的,說非異它又是異的,反面你也不能夠完全否定。

你說它是非空的,是有的嗎?可是它離開根和塵沒有有,去哪裡找呢?你說它是非有,可是是空的話,它能夠完全明白清楚,思路清晰地去了別現前一切境界。你想我們活著,大家說這個人思路清晰極了,念念都離不開這個了別,你說能夠說它是非空非有嗎?所以你看這個四重層面,同異空有,非同非異非空非有,都說不對。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什麼呢?離四句絕百非,常會形容這種境界。那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夠去悟,為什麼呢?因為同異空有全是戲論,你說它是空有同異或者說非空有同異全是戲論,只有離開這個推比,直覺就會顯現。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什麼呢?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就是指的這個識,也就是我們講的這個智,真智呀。真智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當下就是這樣的,當你講它的時候,說它的時候,認識它的時候,就十萬八千里了。所以一旦認識它的時候,我們都是什麼呢?你看後面講到的,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你看,我們要破這個識,還要依著這個識;我們要見這個識,還得破這個識。都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是給大家講到的這個識大。識大很難理解,理解了嗎?

經文我們就貫完了,大致如此,基本上跟地水火風空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在這裡講到了,為什麼說這個識我們見不到它的真的本來面目,就是見不到它,不能轉成智,始終在識?轉到智的時候就發現,原來地水火風空見識全是一個東西,你發現了沒有?因為我們覺得說物質性的是地,這個流動性的是水,這都屬於物質的,包括物質的和相對的虛空的,最少虛空還有一個物質給相對呈現;那麼你現在講到這個識,上次講到的見,這次講到的識,都要融入到這個根塵的物質中去,太難了。大家想想這個東西在差別相上要把它融通為一,根塵融合,再一個把物質和精神層面又融合;你想我們精神已經習慣了呀,精神是靈動的,物質是死的,不動的,塊然一物;那麼你現在他要說這都是一個東西,全是週遍法界,為什麼呢?就是我們的二元分別,敵體相對,兩個永遠都是二元世界,牴觸的。

你看這裡講到的,凡夫,一般的凡夫呢,我們一定是用我們的第六意識的緣影心,是我們的精神層面,對吧;外在的根身這是屬於我的,外在的世界這是屬於外物,所有的這些都屬於物質層面。精神物質層面敵體相對,那麼就不能覓到這個十大週遍,因為它就割裂開了,精神一定是精神的,物質一定是物質的。你們想過精神和物質也是一個妄想分別嗎?一旦落入到妄想分別,這個識它就是煩惱的識,不能夠見到它的大,週遍性,那它就是識。包括你看阿羅漢的人他認為什麼呢?就是二乘,他認為根和塵,內根外塵屬於能生的,這個識心,就是我們的分別,是所謂所生的,根對塵生出來識嘛;根塵和識還是相抵的,牴觸的。你看我們講唯識,包括大乘菩薩,大乘教裡邊也講到什麼呢?不是再再給大家講過見相二分嗎?還記得嗎?見相二分統歸歸誰管呢?歸自證分和證自證分。那麼見相二分永遠跟自證分和證自證分是敵體相對的,就不能悟到說見分、相分當體就是自證分,見分就是自證分,相分就是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見分相分,融不起來,所以敵體相對,還是妄識分別,週遍不了。

但是我們再反過來講,這樣我們就要從理論上首先融它,為什麼?所有的十法界,地水火風空見跟如來藏,本如來藏,是一樣的;那麼所有的十法界的識,當然六道裡面叫識,四聖裡面可能就叫智了,特別是佛法界那就完全叫大圓滿智了;這個也跟如來藏是一體的。那麼就是說地水火風空跟識是一體的,完全是一體的,融合的,不能夠分開,全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大家想想我們說,你覺得說這個地水火風怎麼能跟識扯在一塊呢?它是外在的物質嘛。可是大家想想,離開我們現前的分別識,地水火風從哪兒來的呀?這個物質從哪兒來的呢?真的是格外地在外面單獨呈現的嗎,離開識?離開識,地元素就沒有,火元素就沒有,風元素沒有,水元素沒有。

哪一念現前的認知能離得開這個識呢?大家觀照這個識呀,這個識離開我們的根了嗎?離開外在的塵了嗎?就在此處,所有的一切沒有離開地水火風,格外而有。但是我們現在把它格外了,就覺得這個識,唯有識是單獨廣照萬物的,有主宰的了別性,其實就是我的錯覺。所以你這裡講到這個時候特別難理解,你說它是一體的麼,它確實不是說跟我們說礦物質一樣,裡面含了銅呀鐵呀銀呀金呀,說塊然一物。你說它是一體的,它不是這麼個組合,就是融然的,而不是塊然的。那麼你說它是異的,就是融然一物的,你說它不是異的,它又是一條一條的,精神就是精神,物質就是物質,地水火風就各個而別的。所以這裡我們只能用如來藏的狀態,週遍法界,融入整個法界,來進行一個理解。當然大乘佛法只能說到這兒,再要往上知道,就只能你們去修吧,修呀,修得轉識成智,自然一切就明白了。

所以我們在這裡對於這個識大,就是貫文我們就貫到這裡。那麼後面我們再來看,講到這個阿難及諸大眾開始明瞭這個,聽到這個,會通七大以後身心蕩然,得無罣礙了。當然我們在此之前呢,我想我們先不讀經文了,首先我們來導講一下。導講一下呢,還是把這段經文貫下來比較順,來,首先我們來把這個貫下來。爾時阿難,念到說偈讚佛,好吧。好,大家一起來。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罣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合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讚佛。

好,就到這裡。這段話讀起來就順了吧?這都已經進入到平地了,一直我們在這個艱澀的蜿蜒的這個路上行走,這段你看讀起來這就開始流暢了。這是阿難及諸大眾聽完法以後,一直到地水火風空見識,就等於說會融七大也圓滿了。整個在此之前都是講的空如來藏,就是掃平我們平常的一些妄認知,然後別列一個真如境界,講的萬法皆空。可以這麼去理解一下,會通一下,但是《楞嚴經》他的表達也是比較格外的。那麼這裡阿難聽完了以後就開始有了受用了,大家聽完有受用嗎?你看人家這受用是什麼呢?蒙佛如來微妙開示,以前沒有聽過的,微,就沒到過這個地步,妙呢,融會貫通,心開意解了。你看我講這個的時候也就不用那麼吃力了。身心蕩然,得無罣礙,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身就是我們以為慣了的妄身,心就是我們執著長久以來的妄心,這兩個東西最為束縛我們。你看為什麼說三界如牢獄呀?大家想想身體是不是牢獄?綁得死死的,所以就蕩然不起來,蕩然就是你痛快自在的意思。

這裡就是說還有罣礙,有束縛,所以說這裡講完了以後,悟到這個身心蕩然,就是解開了,一切眾生原來妄以為這個四大和合是自身相,六塵緣影是自心相,執有我,有我所。這個時候沒有罣礙了,全發現到六識本空,四大無主,頓然覺得身心呢,現前的身心蕩然。也就是說至少從信量上,從領悟上,就是我們不是說有證悟和解悟嘛,從解悟上他已經到了這個地步了,沒有罣礙了。所以你看這裡是諸大眾,包括與會的大眾也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大家都心開意解了。心開意解是怎麼樣的一個狀態呢?大家雖然我們到不了這兒,但是看看人家的感覺吧,去感受一下。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看到了嗎?見十方空如觀手中,你們有這感覺嗎?有嗎?你看這裡佛講法特別地就近取材,十方如觀手中所持葉,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貝葉吧,印度不是有常用貝葉寫那個經嘛,可能那個葉子比較多。物呢,可能印度常有一種,供佛的時候有時候很多人都會帶那個庵摩羅果,不知道你們可能學其他的經典聽過,那個庵摩羅果,就是那個物體,大概就跟現場的人都手裡拿著這兩樣,那麼一觀,十方虛空都跟觀這個東西一樣,一目瞭然。甚至是不用目了,不是用目了。你看,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就入到如來藏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樣呢?

反觀,就是因為我們平常的話一定是心在身中嘛,萬法都在心外嘛,所以就被拘集在這個裡面超越不了。現在他一聽,轉小成大了,心遍十方了,萬法唯心所現了,心包萬法了。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父母所生的這個肉身呀,不是肉身了,這會兒見到什麼呢?法身了,用法身來見肉身,就是反觀父母所生之身就在虛空中一樣。我記得那會兒印光法師講開示的時候也講到,開悟的人見自己的身體就像影子一樣,就像飄的一個影子一樣。這裡也講到了,就像一個海里面漂的那個什麼呢?這是浮漚啊,就是那個浪起浪落的時候拍打的那個泡沫,就像一個泡沫一樣。大家想想我們平常就是嫌它不舒服,嫌它不好,這麼去在乎,你當發現這跟個泡沫一樣的時候,那是多麽的自在呀。我們現在就是不自在,包括講法聽法也是不自在。說白了我們再再地說,手機不要響了,你不要進進出出了,為什麼?就是不自在,他這麼一動,我就感覺到觸犯了我的這個範疇了,我的身被他吵了,我的心被他動了,這個時候就不是浮漚呀,覺得這個太重要了,抱在手裡面捨不得丟,捨不得化,浮漚不起來。可你看一旦這裡,阿難這裡講到的什麼?已經完全超越了,悟到這個正報乃至這個法身猶如太虛空一樣了,這個身體就是像浮漚一樣了,巨海里面的一個浮漚,那麼你說它有什麼了不起呀。

我有時候講到佛法呀,就三個字,我們為什麼執著呢?就三個字,放不開,就放不開。始終就是拿著捏著端著,要當人。確實如此,確實如此,大家仔細地去領悟。如果你能在這個身心蕩漾上,在這個心精遍圓含裹十方上去反觀,就從這個上面著眼。這個東西並不是有多難,如果你把這個義理理解了以後,佛這麼說,你就這麼想就可以了,不要讓任何自己的意見穿插進來,大家就這麼想,這就叫觀,隨文入觀嘛。這個觀不是說光得坐在一個地方去觀,過日子的時候念念能這麼觀。這就不但是坐中修,歷緣對境,就依著這個上面,依著這個著眼,依此所述,佛述說的這個義理,對吧,佛敘說的,你就依著佛所敘說的這個,心境一如。心境一如是什麼呢?我們每天呈現的境界,我們每天所起之心嘛,所起心跟所對境,就依著這個理這樣調,就往這兒靠。

但是其中要有一個什麼呢?你看祖師們講開示說,不犯思惟。不就是不嘛,我們說好,他說不,我就要這樣。犯是什麼呢?犯罪的犯。思惟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自我的思惟。不犯思惟,大家仔細體悟這四個字,很妙呀。你現在有不犯思惟嗎?只要你能夠於此著眼,心境一如,不犯思惟,物物頭頭,就是一切的萬事萬物瞭然在目,就往這兒會,那麼這個妙心自體亦不費纖毫之力,自然而然就現前了。你看祖師們講的,不費纖毫之力,為什麼?因為身心本來就是量周沙界,就是這個樣子的。只要我們的心不向外馳散,那麼你每天就這樣積攢,我們常說積功累德嘛,常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功行甚深了,積累歲月,必得心開。就於此處著眼。

你看阿難在這裡就知道了,說瞭然自知呀,什麼叫做瞭然呢?首先一個就是諦信無疑了,就相信佛說的這個話就是這樣子的,萬事萬物就是如此了,決定不再有疑情了,也不會再窮追不捨地再去問佛了。所以我有時候回答這個同修們提問我也說,我說你真的信嗎?他說信呀。信了一會兒又說,法師你說這裡怎麼怎麼樣,那裡怎麼樣,就開始有疑問了。真正信了就沒有疑問了。疑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犯思惟了。大家發現了沒有?有疑問,不是疑情啊,疑情不在這裡,有疑問就是犯思惟了,自己覺得哎呀,我覺得這個這樣,或者說,法師你覺得我覺的對不對?那咱就都不對了。所以這裡叫犯思惟了。瞭然的話,這裡叫瞭然,就是說諦信無疑了。自知是什麼呢?不假他力了,不要再去問了,自己就悟到了。你也這麼悟到了,我也這麼悟到了,佛也這麼悟到了,還有什麼好說的?所以說佛在那兒笑,只有迦葉尊者跟著笑,其他的人不會笑,為什麼?沒有悟到呀。這裡就是前面佛講的,一切的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現在已經瞭然知之了。雖然瞭然知之,可是這個東西是從外面或者從心哪兒弄出來的嗎?心獲得的嗎?不是的,本來就具足的。雖然本來具足,可是我從來沒有這麼嘗過,這麼見過,這麼悟過。還這裡講到的說什麼?獲本明心,這下子我才獲得了。

你看蓮池大師講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二十年前事可疑是什麼呢?就是二十年前我就不懂這個,現在我獲得了。三千里外遇何奇,你就走得再怎麼遠,再怎麼時間久,還是這個東西呀,你以為能遇到一個新奇的東西嗎?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最後講到的說,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焚香擲戟就是我們上香點香和上戰場殺人,擲戟呀,就是那個兵器嘛,渾閑事,根本就不是兩回事。你看點香的話這屬於已經非常清靜、恭敬了,殺人那不是造重罪嗎?焚香擲戟渾閑事,都不是事兒,這種情況下才叫做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從來如此,本來如此,畢竟如此,為什麼呢?為什麼?因為它常住不滅。

大家能領悟到什麼叫常住不滅?我們的妄識雖然在動,就像這個雲彩一樣,不斷地在行;月亮沒有動呀,這個妙真如性不生滅呀。我們這個妄心就像這個水裡的船一樣不斷地在走,可是岸邊的這個陸地如如不動。雲行而月不動,舟發而岸不移。你看,本來都是如此,常住不滅。所以到這種地步了,他才禮佛合掌,得未曾有,從來沒有聽過,從來沒有悟到。今日聽了,今日起悟了,所以說未曾有,受益太深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有時候去聽法,聽了一句話突然間熱起來,別人聽起來可能常聽也沒感覺,就你今天到了那個點兒了,突然間聽開了。那在這種情況下感動得不得了了,所以說於如來前說偈讚佛,讚佛了,開始讚歎佛了,並且發願以報佛恩了。那麼時間關係,我們下半場講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讀著真爽快,你們可能也都讀過,背《楞嚴咒》的時候。下半場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們繼續我們二十三講的下半場。那麼在此我們要插一個插曲,因為在開始講《楞嚴經》的時候跟各位同修都講過,說我們這個《楞嚴經》還有一個格外的講叫做導講,導歸極樂世界,融會貫通一下。確實是在這麼講的時候我也跟一些法師們溝通過,就是唯有這一板塊,如果說講得諸位不受用了或者怎麼樣,也不要生煩惱,因為這個純屬於我自己的一些領悟吧。那麼這個是從《楞嚴經》整個的法脈中,又給就著現前的法格外地給多出來一塊兒,供養大家。是為了格外地就是特別給這個修淨土的人融會貫通、安心、確信的,再增加一番我們對極樂世界的信心和那兒修行的容易。那麼在講經題,在講征心、顯見的時候都給大家有過導講,你看十番顯見我們還記得,我們講了套到信願行上。今天我們這個融會四科和七大呢,七大我們剛剛講過,在講的過程中不是也給大家提過說,就我們這個此土跟彼土,對吧,地水火風的種種發揮,種種循業發現,種種情形,其實這都是屬於它週遍的一個內容。那麼我們下面是可能會覺得說,大家說地水火風空這都是元素,各世界的元素,那麼肯定娑婆世界也有,極樂世界也同樣,會週遍的。這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怎麼樣來理解它的週遍性呢?就是怎麼樣能從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我們這兒用的是識,怎麼去窺它的如來藏性,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又如何修行,去見這個如來藏呢?因為到了極樂世界,同樣你必須還得見如來藏週遍性,才能夠開悟,即聞佛乘,頓開佛慧。這就是一個情形、兩樣國土的染淨情別。

所以在此我們就,突然我那天想起了就抽出來一段做個實驗吧。什麼抽出來呢?大家看,都會讀《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阿彌陀經》裡面講到這個極樂世界的生活方式,外在環境,可是很可能我們就覺得,哎呀一味地用我們的識去領略他們那個美好和痛快,忘了他同樣在這個生活方式和外在環境上,大家知道極樂世界的人是怎麼修行的?並沒有離開生活。所以我們首先來看這一段經文,你看《佛說阿彌陀經》裡面有講到說: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做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都知道吧?這就是人家的活法兒。那麼我們就著這個活法兒就看一看,極樂世界的天人如何從這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去悟他的如來藏週遍性呢?

你看,黃金為地是什麼呢?是眼見的色法,對吧,屬於色塵,用眼根來受用。常做天樂屬於什麼呀?聲塵,屬於耳根來受用。曼陀羅華,天雨曼陀羅華屬於什麼呢?香塵,用鼻根來受用。飯食經行的飯食呢?屬於味塵,用舌根來受用。盛眾妙華呢?屬於身體,盛眾妙華嘛,各以衣裓盛眾妙華,屬於什麼呢?觸塵,由身根來受用。是不是六入呢?當然還有意根,意根就跟咱們這兒不一樣了,我們就別說了,待會兒就知道人家的意根是智根。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對吧;十二處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生的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舌識。還沒有出這個四科呀。包括他們的五陰也是勝妙五陰,色受想行識。

那麼在這個情況下,我們就要開始反觀什麼呢?在咱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國土,眼耳鼻舌身決定會被色聲香味觸給轉,對吧,所以才有了識嘛。但是極樂世界不是這樣的,極樂世界是什麼呢?同樣就在這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乃至這個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境界中,人家修的什麼?當體見到的全是週遍法界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我們這個世界看那兒的時候就覺得有隔,十萬億佛土。極樂世界看這兒沒有隔,為什麼呢?全體都是週遍法界,所以才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突然就還至本國了,一頓飯的功夫又回來了,就是把它盤活了。就在這些境界中,我們看人家的境界還是覺得,以我們的識去分別,這麼好,這麼痛快,你看天上就下花雨,飲食自然現前,然後常作天樂,還是用識去分別那兒的智,週遍法界的如來藏智。

極樂世界的人就在這個境界中,全體看的就是以智來看,所以他不但看他們的生活樣子,他們看我們的生活樣子還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週遍法界的。這就是染淨之間,大家知道我們這個世界,極樂世界也是一樣,就看哪個把哪個壓倒,佔絕對多數,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在這個我們的世界的染著分別壓倒了智慧,所以就是轉智成識了;在極樂世界,全是清淨視野,如來藏妙真如性,當體就悟到入到,所以就轉識全體是智,智壓識;我們這兒是識壓智,明白吧。所以不管智壓識、識壓智,六根十二入十八界有沒有變?沒有變,還是要依著這個活法,這種狀態,六根對六塵有六識,但人家是智了。是這樣的一種修行狀態,所以你看吧,週遍性發揮出來了嗎?哪個國土皆是如此。這就是為什麼說,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是這樣的。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染業染識為主流,所以淨業智慧啟動不了,沒有下足之地。你看我們要勸個信解行證,信個佛,等於說啟動這個智的體制,有多難呀!因為我們全在識中呀。可是到了極樂世界,是淨業淨智為根本,染業染識沒有行動了,行動不了了,這就帶業往生,雖然有業,發揮不了。這是一個什麼?同樣還是週遍法界的一個境界、一個真如性上,為什麼能起這樣的差別呢?大家想想為什麼?

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共染業力量極其大,所以就籠罩了我們的眾生的別智業,每個人都有佛性。而在極樂世界是佛的別智業佔了完全的主流,眾生的共染業無形中就會消除。在那兒是以佛的別智業,也就是阿彌陀佛法藏比丘過去四十八願的一個智業,就是智慧的智,智的利益,就是我們可能不能把它說為業了,業一般我們都說染的,當然也有有漏無漏的。他的這種智業就整個帶動、消除我們所有眾生的別染業。在我們這個世界,大家的共染業就是完全撼不動,整體的就是這樣的情形。所以同樣的是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的這個一一妙如來藏真如性,在我們這裡都是分別,向外馳騁。一樣的境界兩樣的情,我們這裡是染雜分別,極樂世界是當下清淨。但是還是用的週遍法界的法界緣起,染土都是從我們的識緣起的,淨土都是從我們的智緣起的。法藏比丘為什麼要建立超然的極樂世界淨土四十八願,全是稱性發揮之至,稱的什麼性呀?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發揮成黃金為地,常作天樂,曼陀羅華,盛眾妙華。循業發現,這個能悟到吧?能理解啊。

這個能理解了就好說了。這就說明說,本來清淨無礙的週遍的一真法界,但是我們這個,就這個染土而言是識、妄識的核心區,但是呢,淨土是的識的消解區,就是極樂世界的這個淨土是以什麼呢?以智為核心區。淨土是以智慧,以智為他的核心區,我們這裡只能算智的輻射區,所以你看,有淨土法門,有念佛往生,這叫做輻射區,進不到核心區。我們這裡剛才講到是識的核心區,一入這個染土,大家都要下墮輪迴不斷,是識的核心區。但是呢,我們這兒是淨土識的消解區,就是淨土法門來到我們這兒,提醒我們六根六塵六識全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整個一真法界,淨土染土有別嗎?這就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呀。可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因為一個是核心區,一個是輻射區,那麼就必然一定要往生,中間的十萬億佛土都由於有識的分別,有煩惱,所以才隔了十萬億。那麼就這個不隔而隔、隔而不隔,核心、輻射來講,它都是一個區呀,就叫做週遍法界的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淨土有出這個楞嚴法之外嗎?《楞嚴經》不在《佛說阿彌陀經》中嗎?只要你會看會修,法法頭頭,你看我們不是剛才講了嘛,法法頭頭,瞭然在目,不犯思惟,相信他,就僅此而已。

這就是我們說的特別給大家作一個導講,就是關於這個四科皆如來藏妙真如性,它跟這個深邃的義理是通的,它跟一切的現象,雖然有染淨之別,還是通的,都離不開,就是這個。所以這種彌陀的別業的這種智,帶動我們共業的這個識,這就是往生法。可是在如來藏妙真如性中,它是必然關聯的,就看你處在核心區還是輻射區。當然這是我自己縐的取的名字,不能入這個大雅之堂的,但你聽明白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往生論》,在這個《往生論》裡邊講到這個六根六塵裡面的功德成就,講到主功德成就的時候說什麼呢?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這就是主功德成就,就到了那個區裡邊他就是這樣,有阿彌陀佛作為主導,就感染得你必然要見,六塵六根六識中去見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不是生起這個妄想分別染著之識。主功德呀。還有光明功德,佛慧明淨日,除世癡暗冥。癡暗冥就是我們的識。這都是自然而然的,進入核心區以後就完全把你輻射了。像這個性功德裡面講到,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出世就是要離開這個分別之識,顯這個如來藏之性。這就叫出世,還要往哪裡去出呢?像這個講到的觸功德成就說,寶性功德草,觸者生勝樂。寶性功德草呀,這些都屬於寶性功德草,就是你身體挨一下,意識思惟一下,眼根見一下,耳根聽一下,都會生勝樂,殊勝的法樂。殊勝的法樂是什麼?就是剛才阿難講到的身心蕩漾,見到如來藏妙真如性了,是一樣的道理。這就是大致如此,是導講。

下面我們再進入到這段經文,就是這一段偈子。如果諸位跟著出家人上過早晚二課,那麼這段話就非常地耳熟能詳了。你像我那時候,剛剛出家的時候讓我背《楞嚴咒》就愁得要命,說這麼長的一個五會什麼意思也沒有,這一段覺著讀的可以。一上口就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每天功課早上都是如此,那會兒在普濟寺的圓通寶殿。好,我們大家一起來讀。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好,就這一段,特別有加持力。你看光這一句,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這兩句是讚什麼呢?讚這個佛和法的妙,讚佛讚法。第一句讚的是能說之佛,這個首楞嚴王是讚所說之法,因為《首楞嚴經》不是佛說的嘛。所以說後三個字世稀有就是讚歎這個人和法都是非常世間稀有的,三寶嘛。所以這裡也是阿難到這會兒聽得突然間開悟了,法喜充滿了,激動了,你看登地的菩薩第一個都叫極喜地。那麼發自內心地悟到這種自己的心性跟佛所證的極果乃至如來藏心,都是現成的,本具的,如如不動的,毫無差別的。所以他這裡的妙湛總持不動是稱性說出來的,他可不是說想方設法謅的,搜腸刮肚想了些好話,這是稱性說出來的。

什麼叫做妙湛呢?就是講佛的法身,可以講到佛的法身德,我們這裡給大家寫一下吧,常規的理解是如此。等一下我給你們念啊。這個妙湛總持不動是分別讚歎佛的法身、報身和化身。法身、報身和化身就是:妙湛指的他的法身德,說明他的體大常住不變;總持說他的般若德,說明他的相大週遍法界;不動說他的解脫德,說明他的用大圓融無礙。就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講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妙湛,妙湛就是佛的法身,這個佛的法身也是眾生本有的佛性。我們講了多少了,你看這三卷經一直在講這個,就是週遍法界,如如不動,對吧。那麼眾生迷於這個法界,法身就埋沒在我們的五蘊六入的這種山裡邊了。因此悟到這個真心就是法身德,是常住不變的。那麼這個總持是指的佛的報身,大家知道佛的報身是以般若,就是修正智,智慧,什麼時候智慧圓滿了,才能夠體現佛的報身功德。智慧圓滿有兩種,一種是自受用,就是根本智,在此之前不是給大家講過,這個根本智就像黃金一樣。還有一種叫後得智,我們所說的報身基本上有時候就是說他的後得智,是在這個大菩薩的法會裡邊,隨這個菩薩們所證的功德他給顯現不同的報身,叫做他受用和自受用,就是依著根本智和後得智。可是根本智、後得智都是要體現在畢竟空、無所得無所不得的般若性空思想上,所以就叫做般若德,說明他的相大,能夠總持一切智,而且還能體現他的相好莊嚴,報身是最莊嚴的。

我們現在見到的是什麼呢?見到的什麼,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化身,化身為什麼叫不動呢?大家想想化身為什麼倒不動呢?雖然他應化眾生之機所現的分身散影各種類型,不管正報依報,有情無情,還有六道中所有的身形,但是他從來都不動本際的,就是隨緣示現,不動根本,所以這叫做解脫德,自在呀。你看就像,這不是觀音菩薩就是典型的一例嗎?阿彌陀佛去接引不是也是典型,就不動,隨緣地去到處去走,可是他從來都不動本際,不是說挪到這兒就那兒就挪了。遍法界,既然是妙湛的,還有總持的功德,那麼他一定是不動的。這就叫做妙湛總持不動,這樣的一種這種功德呢,佛早已經徹悟了,徹證了,阿難剛剛才嘗到,所以他快樂得法喜得不行了,在這兒脫口就說妙湛總持不動尊。給世間所共同推崇,所以叫做尊,妙湛總持不動尊。

當然如果說就我們這個經,就是講到現在的這個層次而言,我們也可以講到說,什麼叫做妙湛呢?就是隨緣常不變,就是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是經常不變的,對吧。那麼什麼叫做總持呢?不變常隨緣,可以隨意地發揮到你看,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無所不能,無所不圓。還可以不動呢?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永遠都是這個樣子,無二無別的。你不能理解成光隨緣就不變了,也不能理解成光不變就不隨緣了,所以這是相輔相成的,就叫做妙湛總持不動尊。你們看得見嗎?聽明白了沒有?那我們就繼續往下,不要這個,這個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大家不要說話啊,不要講話了。為什麼一下就動了?你看你們一動我也要跟著動,所以大家不要動,這就是為什麼大眾熏修希勝進,大家都不要動。

這個我們講到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呢,如果就著這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來講的話,也可以套。什麼叫做妙湛呢?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就是這個如來藏就叫妙湛,從來沒悟過,從來沒聽過,這會兒就包括你們聽了有點感覺,一直不知道原來如此,這就叫妙湛。妙湛,得了這個妙湛以後,諸菩薩萬行首楞嚴就叫總持。我隨便說什麼法都是融會貫通的,你看包括淨土法門也跟如來藏,《楞嚴經》的這個思想還是一個法脈,這就叫做總持了。六度萬行、念佛往生都是一樣的法門,總持法門。都在其中了,沒一法不在其中。不動是什麼呢?就是大佛頂,大佛頂如如不動,所以叫做妙湛總持不動。還是這部經的經題,還是這三個意思。所以這裡阿難悟到這個,脫口而出了。

為什麼說首楞嚴王呢?因為楞嚴三昧是一切三昧之王。大家知道首楞嚴三昧在這個《般若經》裡面講到,說佛有恆沙世界微塵數三昧,就是每一尊佛,但是他的最後三昧名首楞嚴王。是不是好像淨土的往生的這個修證裡邊也講到說得首楞嚴三昧。所以這裡講到的首楞嚴王世希有。世間都具有,但是很少人能發現,很少人能證得,所以叫做世希有。這是第一句,叫做讚謝佛和法,就是讚歎、禮謝這個佛和法。

那麼禮謝以後。其二呢?顯現他的功德呀,就是說自己悟了,獲到這個法身了,就是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大家看,為什麼說獲法身要歷僧祇呢?僧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一般如果依著教法,我們每個人修行成佛一定要三大阿僧祇劫,就光修佛的相好也要一百劫,這樣才能具足了這個,獲得這個法身,修成佛。那麼這裡講到的為什麼,就光這個如來藏思想,佛講的開示,這個七處心、十番見,乃至四科、七大,如來就光這一段開示就讓他怎麼呢?銷他億劫的顛倒想。無始以來迷真逐妄,追逐妄想,那麼就把他的這個迷真逐妄的這個顛倒想一下子就給銷了,紅爐化雪一樣,就跟一個燒熱的爐子,雪花飄過來還沒到跟前化掉了。這是這銷除了他億劫以來的顛倒想。無始劫來、億劫以來都沒有,我們始終生活在戲論之中,從佛以還的九法界都是戲論呀,不是說有因緣,一切法都是因緣,就是說它是自然的,要不說它是和合的,非和合的,說是有的,空的,非空非有的,等等這些戲論都叫做顛倒想。唯一的真理就是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永遠都是如此的,其他都是戲論。所有的戲論頓然銷卻,入到這個如來藏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真如法性中,所以叫做銷我億劫顛倒想。

大家都知道我們都在顛倒中嗎?我們現在的顛倒在這個《陰持入經》裡面講到,想就是顛倒的,顛倒想嘛這裡,想顛倒。想顛倒大家知道最根本的一個表現就是,無常法認為是常的。你看我們現在所有的煩惱都是受不了無常,你不是受不了無常嘛,生老病死,因為無常你受不了就害怕,人心無常呀,愛了恨了恨了愛了,你想始終就要愛,那就常了嘛,一旦他不愛的時候就無常了,受不了。所以我們現在的顛倒想,最根本的核心就是無常法思為常。一旦無常法思為常,這屬於想顛倒呀,無常法思為常的時候,第二個就會重起一個新顛倒,新顛倒是什麼?在這個認知層面上又起了一份心,緣前面的這個所想,說一定是這樣的,常,都是常的,一定是這樣的,又加固了一層,這就叫做心顛倒了。心顛倒以後再起一份見顛倒,見解呀,這個見顛倒上成就了,就是於我的所執著的無常法想為常,又重起了一份心,覺得這一定是有的,在這個上面框定了,就是這麼個概念,就是這麼個理解。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執著就分明出來了,見解就出來了,思惟就出來了,定性的思惟就出來了,這就叫做見顛倒。想、心、見都是顛倒的,一層又一層,所有這些成為我們這裡講的銷我億劫顛倒想。所以我們根本的顛倒就是因為識,根本的智慧就是因為智,就是識和智之間的一個認知。這裡他入到智就窺破識了,所以叫做銷我億劫顛倒想,就像雲開現月,這種頓斷煩惱,這種億劫的妄想,突然間獲了法身了,不歷僧祇獲法身。大家想想那多麼的自在呀,痛快呀!當然這裡的阿難的這個證量依照他後面經文裡面的交代,這裡他是證到初果了,就是阿羅漢是四果嘛,證到初果就是證到預流了,基本上斷了三界的見惑了,見解上的煩惱,也都是見道的時候斷的煩惱,估計他這裡是講到證到這個。在天台教下的話,他的這個證量屬於圓教的初信,入到初信位了,所以這裡也可以說他信到這個如來藏,諦信無疑了,所以叫銷我億劫顛倒想,終於明白了。那麼這裡獲得法身以後,就要發這個廣大心了。發廣大心怎麼樣呢?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你看,願我從現在,原來沒有啊,願今就是說今後我還要繼續修,因為窺到這個如來藏,悟到這個如來藏思想以後,就成了圓修了,了義之修了,入了如來密因了。那麼就向這個大佛頂邁進的時候,得到這個菩提正果,就說願我得果成寶王,像佛一樣端坐蓮華寶座,踞獅子座,作獅子吼,成了法王,得這個究竟寶果,說法妙王,願我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還以自己覺悟的這個正法,再去廣度這樣恆沙多的眾生。所以大家發現了沒有,其實這兩句話攝的就是我們的四弘誓願。願今得果成寶王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不是?正說佛道無上誓願成,兼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不學法門,不修,你怎麼成佛呀?還度如是恆沙眾,就是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正說,兼說煩惱無盡誓願斷。這煩惱自己斷不了,怎麼去度恆沙眾呢?你自己還是恆沙眾之一眾呢。這個我現在是深有體會。所以大家要好好修,你們修,我也斷,我好好修,你們也斷,這才叫做四弘誓願。

那麼怎麼樣才能說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當然通常我們理解的就是說,先成了寶王了再度眾生,雖成了寶王了,還不捨這個慈悲之門,再去還入塵勞,行這個度生事業,一定要把所有的恆沙眾生一一度盡,將來眾生度盡我再成佛。這叫做,一般我們說這心才叫做深心呢,對吧。深度的發心呀,迴向給所有的塵剎的眾生,願他們都成佛,這樣才是則名為報佛恩。當然這個理解深心也是對的,是一重。還有另一重是什麼呢?阿難已經大開圓解,就是悟到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了。依著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窮法源之底,窺眾生之際,邊際,所有的眾生都在藏性中,週遍的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能夠稱性地發揮說,度一切眾生,將此深心奉塵剎,奉到哪裡呀?如來藏週遍法界的妙真如性中。悟到這個了,悟到這個稱性而起,所以發的四弘誓願才叫做深心呀。你看我們往往大家參加放生、皈依的時候,都會念到眾生無邊誓願度,完了是什麼?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才叫做深心。依凡夫的心,你就再怎麼去發都是叫淺心,唯有悟到這個如來密因才能稱之為深心。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誓願度眾生,你看這裡。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家知道泥洹是什麼呢?就是涅槃的意思,不生不滅,也叫做無生,涅槃。那麼你想要得到這個涅槃呀,你看淨土就容易得,在好的世界,福德大的世界,大家都修善法的世界裡就容易得。唯最難得的是什麼呢?在五濁惡世人壽差不多一百歲的時候,就我們現在。所以大家要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發願這個世界呢,在人壽百歲的時候來度化眾生,其他的佛都不來了,他們都在一萬兩萬的時候,你看過去七佛,從迦葉佛再往前,毗婆尸佛呀、尸棄佛呀等等,他們都是人壽八萬、六萬、兩萬、四萬歲的時候來,到一百歲的時候沒人來了,沒有佛來了,只有釋迦牟尼佛不嫌棄,在此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在這裡阿難就傚彷世尊說,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發誓我先入。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這會兒入是怎麼情況下入的?人家悟到如來藏妙真如性才入的。

五濁嘛,一般世界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在住劫,就成住壞空的住劫的時候,人壽八萬歲減到兩萬歲的時候,就開始有了弘不淨之法了,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進入到濁世,世界充滿了煩惱和痛苦。可能大家都知道,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劫濁是總體的來形容這個五濁的總相都是濁亂的。那麼這個見濁就是見解的濁亂,你看我們現在講到的身見、邊見、邪見等等,現在的邪見滿天飛,邪師外道到處說法,你們可不知道,一不小心就被轉進去了,我幾乎天天都能眼見耳聞了;而且邪師他還講《楞嚴經》,你看。所以說,這個見濁基本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沒有根本,根本上講就是沒有正確的信仰,迷信、狂信、亂信,功利地去信,有求地去信,這些都屬於迷信,不是正確的信仰。

見解上的濁亂基本上都是因此而起的,你們不信去試試,觀察一下。那邪法外道說的都是特別簡單,而且讓你痛快,最後大家皆大歡喜,都是這樣的,會給你授記,你已經成佛了,已經開悟了。你想我聽了這話心裡都會高興,因為想這樣呀,那就正合你意唄。那麼煩惱濁就是眾生的貪瞋癡慢等等這些煩惱越來越熾盛,惡業越來越造得密集,質量好,惡業質量好,這叫做煩惱濁。眾生濁就是我們的福報呢,歲月增得快,福就減得快,心是鈍的,身體是弱的。大家看看我們現在的情形,苦是多的,樂是少的,這就叫做眾生濁。最後命濁就是壽命減短了以後,非常的短促,最後最短的時候乃至十歲,福報已經薄得到了極致了,再不能薄了人的福報。這就叫五濁。在這樣的五濁惡世誓先入,阿難發願來入。這是誓度眾生。

再往下,下面就是求除微細惑了,你看,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哎呀真是加持力大,你看大雄大力大慈悲呀!什麼叫做大雄呢?剛才我們講到法身就叫大雄呀。那麼什麼叫做大力呢?法身如如不動,報身智慧不斷,能夠斷惑證真,這就叫做大雄大力。那麼有了大雄大力之後,可以給一切的眾生拔苦與樂,顯大慈大悲,就叫大慈悲。這裡講到的大雄大力大慈悲,你看我們到廟裡,都是叫做大雄寶殿,這裡還掛一個涅槃妙心。如果說,你看依照我們這個藕益大師,也曾經在他的講解裡面講到什麼叫做大雄呢?你證得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就叫做大雄了,就有了大雄的資本了;你具備了妙湛總持不動尊的觀照智慧,你就有了大力了。你想想我們為什麼軟弱、煩惱、無助呢?就沒有智慧力呀,照不破,把不定,跳不過,沒有這個智慧的觀照,那你就沒有大力,就生恐懼嘛,顛倒夢想嘛。所以說,如果具備了妙湛總持不動尊的觀照智慧就是大力。如果起了這個妙湛總持不動尊的妙用,去為別人著想,尋聲救苦,成就別人,最後還是利益自己,這就叫做大慈悲。妙湛總持不動尊就是大雄大力大慈悲。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阿難說了,希更審除微細惑。你看剛才講到了嘛,他證了初果,只得了須陀洹,那麼三界的這個世間的見惑斷了,還有什麼呢?這個三界內的思惑和界外的無明惑還沒有斷,這就叫做微細惑。前面雖然已經銷我億劫顛倒想了,還有這個,沒有斷這個根中極深的無始以來的這個習氣,所以這裡講到的三界的思惑和界外的無明,就是指的微細惑,有時候我們也把它叫做所知障。上次不是給大家講到,這個俱生的所知障和這個無明,根本所知障和俱生的,等等這些都屬於斷了見惑以後,盡斷思惑和無明惑,向成佛的道路上邁進了。但是呢,必然已經生死已了了,馬上就再去成就阿羅漢就指日可待了,那麼他就這裡講到說希更審除微細惑,希望進一步能夠最後究竟圓滿成佛。

為什麼這裡講到說令我早登無上覺呢?他現在證的還是有上的,菩薩和佛還比他強嘛,所以這裡的無上覺就是指的究竟覺,除一切細惑就登妙覺。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大家想想,於十方界坐道場,那不就是指的遍法界嗎?週遍了嗎?為什麼華藏世界海又叫一真法界?華藏世界海有無數個世界,但是同體就叫一真法界,一個世界,就是佛的世界。這裡指的十方界,十方世界就包括佛的常寂光土,菩薩的實報莊嚴土,二乘的方便有餘土,我們的凡聖同居土。對於佛來講,一切國土就是一個國土。在佛成佛的時候呢,法界,整個法界就是一個佛的所有他的依報正報,就是一個佛的,整個都是一個世界,恰恰就是十方法界。所以這裡講到的於十方界坐道場,就是指的遍入到華藏世界海了。於微塵裡轉大法輪,整個時空法界完全融為一體,正報依報都是一體的。在這個情況下,那還不是說想度誰就度誰,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嘛。這就叫妙湛總持不動尊。

最後發了個願叫做什麼呢?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什麼叫做舜若多性呢?舜若多性就是空的意思,虛空的意思,舜若多。爍迦羅心就是指的金剛,堅固的意思。這個我印象最深了,我好像給大家講過說我那會兒考試,有一道題就是考的,考中國佛學院,就是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我一下子就記起了,一個叫做虛空,一個叫做堅固。這兩句話就什麼意思呢?縱然虛空都被銷亡了,我堅固的願心也不會動轉。你看,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哪一尊佛起步不是這麼起步的?哪個菩薩因地不是這麼發願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只要受苦的聲音被我聽到,如果不解脫就不成佛。只要聽到我名號的人,不往生極樂世界我就不成佛。

你看都是這個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大家發現了沒有,這才叫做稱性而發呀!你們能理解什麼叫做稱性嗎?稱性就是說完全平等,沒有罣礙,沒有恐怖,沒有親疏,沒有自他分別,就徹見這個如來藏真如性,就在這個性裡邊發,如如不動地發,盡情地發,沒有障礙地發。那我們想想,現在我們也發呀,你們不是皈依的時候也常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法門無量誓願學。一個淨土都學不好,為什麼呢?就是我們不是稱性的。一切的根本,還是要妙湛總持不動的如來藏真如性作為完全的支撐力。你看他發這個心的時候不怕呀,也不嫌五濁惡世那麼苦,眾生那麼剛強難度,也不嫌三大阿僧祇劫那麼長遠,也不嫌所有十方世界那麼辛苦,唯有稱性的妙真如性,就在這個性中,如如不動的就是性,周邊法界還是性。我們現在發不是叫做稱性發,叫卯足了勁兒才能發,心虛地發,吹牛地發,不是稱性發。確實如此呀,你現在我們臨時有點二百五精神了還說,哎呀要度盡一切眾生,你真的那個行能跟得上心嗎?跟不上呀。所以我們只能說往生的心舜若多性,往生的願爍迦羅心了,這點還算能夠做得到。

所以這個講到此,就是《楞嚴經》的第三卷經文就講完了,這才講了三分之一還不到,差不多把我們的多少時間,一年半了吧,馬上就一年半了。不過後面的就可以快一些了,因為內容上就是最難的、最需要悟性的、最要開解的就是這三卷經文。特別是這個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和會通四科七大,文詞也艱澀。那麼這裡所有講到的,在此之前都是講到的空如來藏,就是這個如來藏體現的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一面。後面又有人提出來質問了,下面就要開始講不空如來藏了。就是說有人提出來說,這是富樓那呀,滿慈,下一節開始我們就要講,他就提出來說,那佛你講了這麼多的都是妙如來藏真如性,包括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那這都是我們的生活,那你講的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週遍法界的話,所有的生活是怎麼來的呢?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怎麼起的呢?生死輪迴成住壞空是怎麼流轉的呢?這些是怎麼回事呢?疑問就來了。所以下一講開始,第四卷開篇就是講的疑萬法相續之因,疑五大圓融之故,疑這個五大圓融。為什麼這樣?就又要開始挑起疑情了,這就不是阿難了,開始是富樓那了。這是我們這段時間的這個三卷經,就算圓滿了一個段落吧。

再問一下,大家十念法、四十八拜每天還堅持嗎?你看現在的聲音就不敢多說了,肯定有好多人不堅持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常思惟。你看講了這麼多了,這個剛才阿難也講到,觀到自己的身體就像大海中的浮漚一樣。我們為什麼堅持不了呢?就是說鎖定這個浮漚了。每天生活的事這麼多,這麼忙,內容這麼豐富,那你放不下呀,你鎖定了現前的豐富的生活內容,你就提不起來出世的往生之心了。你看這就是輻射區和核心區的意思,又出來了。一旦你輻射不到了,就成了煩惱為核心了,淨土透不過來了,連一個孔、一個小孔都透不過來,那你就接受不到這個光嘛。所以希望大家要常思惟生死虛幻,生死之苦。

你看前幾天我還在線上講到生死的真相,當時就下意識地打了一個比喻。我門口常放一個垃圾桶,大家知道我們每天的生活這麼豐富多彩,天天去超市買東西,對吧,用完了垃圾桶垃圾袋,乃至用完了這個垃圾裝的包裝等等這些,隨手一扔就到垃圾桶裡邊去了,最後垃圾桶再收集又到垃圾車,垃圾車又扔到垃圾塔,又掩埋焚燒,完了再重新生產。垃圾誰會關注它呀,這是習以為常的。可是你們要換角換位思考一下,每片垃圾你換成一具尸體,換成一個人呢?那你說人一天活的是不是跟垃圾這樣一樣呢?飄來飄去天天用,用完了最後去八寶山了。八寶山據說很貴,一般進不了,就說垃圾桶也不夠用了。所以這就是生死的真相,你們要常這樣思惟。你們常這樣思惟,我講的也覺得有勁兒,我也會這樣思惟,說這是對的,你看大家都是這麼。你們不思惟了,我說這講來講去他們也覺得不受用,是不是這樣的呀?所以大家常念生死無常。說實在的,就包括我們來聽聞《楞嚴經》也無非就是跟大家結個法緣,那最後為什麼要結法緣呢?就是要了生死嘛。所以要常念生死之苦,念這個三界可怖,火焦眉毛下來了,一不小心就該死了,死了以後就是入垃圾桶,與你無關了。那麼你這個精神永存就是要到淨土去了。好,希望大家呢,雖然卯足不了勁說五濁惡世誓先入,但是一定要常生願生西方淨土中。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