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講)

好各位,請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楞嚴道友,今天是我們《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第五十七講,已經差不多,講到五十種陰魔咱們講了幾講了,有細心的嗎?四講?不止吧。五十種陰魔有幾講?我們也不在這無意味上去論了,就現前來講,我們在講五十種陰魔境,對吧,前面已經講到了識陰,色受想行識,到了識陰的這個關口了,行陰已經破掉了。那我們現在往回想一下,咱們就在妄想心裡面這麼想,這個色受想行識,我們天天說要破,這四十種魔境出來了。那這個魔境生起,我們在破,統共有生有破,相對之時,這都屬於什麼?都屬於什麼?都屬於妄想。

所以我們要立起來這麼一種知見,在我們修證路上將來,什麼叫做究竟呢?就是這五十種陰魔從根本上來講,它怎麼生起的?是以我們的妄想為根本。由於有妄想,所以出來了這個境,我們再依著妄想立什麼呀?立這個對破方法。都得用語言表達,都得用文字寫出來,告訴大家。可是從根本上來講,就跟說由於我們有病,對吧,趕緊給你開藥方子。但是這個病治好了以後,病和藥方子都是什麼?都是無義的,都已經,本來就不需要,是因為有病,所以才開的藥方子。

那麼所有的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有病,只要沒病了,一切就安穩了。所以大家要在這個上面也要了解一下,因為我們有時候在枝末上這樣不逐字逐句地去,跳躍登上台階登高的時候,容易把根本的給忘了。所以大家在這上面有一個見解,後面也會說到。

那我們前面把這個行陰已經破盡了,今天我們開始進入到識陰的十種魔境。首先我們還是要先來關注一下每一種魔境前面的一大段陳述,這個比較關鍵。因為都有一個恰似其分的比喻,然後會告訴我們,這個陰境沒破之前在什麼階段,破了之後是出什麼境界,等等都會告訴我們。那我們先來讀一遍,今天的小本是一百八十四頁的第二段開始。上面還有一句半,從第二段。那麼大本是六百九十三頁的第一段。找到了嗎?好,我們一起來。識陰魔相俱是始終,這一段。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

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

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好,就到這裡。這裡還是講到這個,一直是這個修三摩提的善男子。那麼已經超出前面的行陰狀態的話,他這個時候就是說,在他比較保持好的狀態下,那麼一直能夠始終不起妄見,或者說起了這種邪知邪見,他馬上能夠覺知。這樣的話,他有這樣一個正見,正定,所以能夠住在這個性定中,不壞根本的修心用功方法。所以這裡說,你看還是依然說,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行陰盡者後面出現的這話就是講到,行陰盡了以後是怎麼樣的呢?

諸世間的一切生滅之性,諸世間性幽清擾動是什麼?幽清擾動就是說非常的不易覺察,難以了知,微細擾動的這個相狀。

這個是什麼呢?就是十二類眾生的同分生機。大家看到了這裡用的是什麼呀?用的是「機」。前面用的也是「基」,是哪一個「基」?翻開前面看一下,前面用的「基」是什麼「基」?是基礎的「基」。前面用到十二類生是基礎的「基」,為什麼這裡開始換了一個根機的「機」呢?就是說前面色受想行,行在的時候,它表示生起的這個根。但是這裡開始要進入到這個微細的,表示起動的這個始,始終的始,開始了,開始起動了。前面是講生起的這個根,比較粗顯化,比較具體化了。但是這個好像有點什麼呢?未萌發之,這樣的一個感覺。這個上面有一點點差別,所以有的人對這個字的用法不同,會以為說是寫錯了。不是這樣的。

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補特伽羅是中陰身的異名,這裡代表什麼呢?就是輪迴的意思。有時候又叫做什麼?數取趣。「數」就是咱們數字的「數」,取著的「取」,「趣」就是那個興趣的「趣」。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次又一次地去趨向於六趣,六道中去輪迴。

去六道中去輪迴,那麼這個由誰來完成呢?由誰來完成,由誰來完成,諸位菩薩?去後來先作主公,你們聽過這個話嗎?阿賴耶識。所以說這裡的這個,有時候我們把它也就代表成中陰身,就是投胎轉世,前後輪迴的意思。那麼這個中陰身有輪迴不是有前因後果,對吧,造業感果嘛。由於有這個脈絡聯繫著,他才有前生後世,對吧。

那麼這裡講到的就是說,這個前生後世的感應懸絕是什麼意思呢?有造業,有因,對吧,所以感得來生才有報有果嘛。這個東西是連著的還是斷著的,你能說清楚嗎?你說它連著的,那你能把前一生的這個樣子帶到後一生嗎?你說它是斷著的,為什麼前一生的業相續到後一生報呢?所以這裡用一個詞,你看都非常的精準,叫做懸絕,就是懸的意思。

你說挨著嘛,他前生後世不一樣,你說沒關係嘛,他前生和後世是相連的,所以這裡叫做懸。這個懸的由因到果的酬業深脈,你看,就是酬答宿業的這個深層的脈絡斷了,也就是因果感應這個時候把它絕了。因能感果,所以果來能應嘛,所以這叫感應懸絕。這個時候,就是已經到了這個地步,突然間我們的輪迴命根斷掉了。如果我們不修行的話,就是永遠隨著第七識我的存在,去引導眾生去流轉。

現在斬斷了,就是到了這個時候,行陰已經滅掉了。行陰滅掉意味著什麼?生死就告一段落了。我們在講前面的行陰啊,這是在講行陰斷了,總結。不是識陰,不要搞錯了。所以這個時候,因為牽引我們受胎的不是就是行陰嘛,遷流嘛。把這個行陰斬斷了以後怎麼樣呀?就是只剩下微細的阿賴耶識識陰的這個妙境現前了,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這個時候,於涅槃天將大明悟。真的這一句話真的是,我們讀到的時候說將大明悟呀,這是什麼境界呀?涅槃就是佛果呀,為什麼這裡還又用了天呢?一般佛教裡面也把這個真如,寂滅,表達成叫做第一義天。第一義天不是咱們說的三十三天或者是二十八重天的這個,天字是一樣,叫第一義天,又叫做性天,也就是我們本具的這個不生不滅的妙理。

這個將要顯現的時候,這裡比喻的就是說,像天要大亮了一樣。早上的那個雄雞叫鳴的時候,最後一遍一叫,怎麼樣?這個天就要大亮了。誰,毛澤東吧,寫過一個雄雞一唱天下白,就是這個,長夜將要,黑暗要過去了,這個時候曙光就開始出現了。瞻顧東方,就往東方看的時候,已經露出這個精明之色了,我們常說的,魚肚皮已經出來了。這是作了一個比喻,也就是說行陰沒破的時候,見不到識陰的這個精細度,這個感受是這樣的。這個時候行陰要破了,識陰就露出來了。識陰露出來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

那所以這裡講到,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六根已經這個時候虛明寂靜了。虛明寂靜,這裡不是說虛靜嘛。虛明寂靜是什麼?不再向外再奔馳了,再隨著它走了。從內根到外塵,六根六塵融成一片了,這個時候就整個融合成一片光明之境了。所以這個時候你看,內也沒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向外入到外塵裡邊,對吧。那麼外邊的塵,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說所入之塵,我是你內根能入的外塵。內根來講,沒有一個外塵為我內根所入。兩相融合了,就叫入無所入。能聽明白吧?

所以如果說我們六根虛靜的這個狀態,咱們依照着色受想行識已經破了這個狀態來比喻一下。為什麼?你看,如果說色受想,比如說從受陰開始,受陰如果盡了以後,就叫做什麼?就叫做因為你的感受沒有了呀,不會領納外面的苦樂的感受了,沒有這個領納感了,生不起來這種覺受了。那麼想陰如果盡的話,就叫做。因為你想我們現在念念的這個妄想生起來,怎麼來的呀?它就跟吵鬧得不行了一樣,自己在這個念頭裡面。這就叫做靜,沒有分別了。

那麼這個行陰盡了的話,就無復馳逸了,為什麼?沒有遷流了嘛,這個馳逸就是奔馳流逸的意思,流淌起來了,沒有這個了。所以你想,內的六入已經明淨了,那麼外邊的六塵,也就是我們說的色,還能夠干擾我們的心嗎?干擾不了了。所以這個時候就不會干擾了,內根外境歸為一體了,這叫做入無所入。你看我們說五陰六入,五陰六入十二處,對吧。十二處是怎麼來的?不是六根入六塵來的嘛,這個時候就沒有能入所入了,唯有什麼呢?八識裡邊的這個第八識為十二類的命根。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大家看,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深深地已經了解到十二類眾生受生投胎的這個根本的因緣,生命之由。不像前一種行陰十境裡邊有的不是就看不到嘛,不知道怎麼來的,就淪為自然了。這個時候他就已經完全知道,原來眾生就是依著行陰和識陰生死流轉。依著行陰生死流轉,造業受報,識陰去後來先作主公,他就是生命的元由他這裡知道了。

既然觀到受生的元由的時候,如果說你把這個以為就是本元的真心的話,那麼就麻煩了,因為這只是識陰而已。但是他的行陰已經盡了,行陰已經盡了是什麼?你看,觀由執元。就是觀到這個元由以後,你不能執著這個,如果你執著這個元由就不好了。但是不執著這個會怎麼樣?所有的十二類眾生再也不能召感他去投胎受生了。如果這時候能夠斷掉就諸類不召,就是不再去生死輪迴了。他也能夠明白,你看。

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也就是說十方所有眾生的識陰的這個深脈,眾生元由嘛,深脈,他已經完全明白了,所有十方眾生原來就是同一個識體變現的,識性變現的。所以這叫做精色不沉,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比喻說識陰顯露出來了,對吧,行陰已經破掉了,這個時候識陰的這個狀態顯露出來的時候,就叫做不再沉、隱遁了。

我們覺得說很難以了解,怎麼也發現不了,就叫做沉嘛,隱起來了。那麼這個精明之色已經不再沉隱了,因為這個識陰太幽微難見了,所以說發現幽秘。色受想行都沒有了,只有識陰的這個狀態顯露出來了,發現了阿賴耶識最為幽寂的境界,這就叫做識陰區宇

為什麼說難隱幽微呢?大家想,在佛門下面常有一個比喻叫什麼?貼肉布衫,能聽得懂嗎?就是我們色受想行識就跟束縛我們的五件衣服,一件一件地脫,一件一件地脫,最後貼身的這一件,它有可能還是肉色的,穿在身上。那麼你前面的脫不乾淨,後面的發現不了,而且發現的時候,發現這個非常難以發現,所以就叫貼體汗衫,貼著肉身的這個汗衫。

以前的禪宗也講,這一層最難透脫,發現不了,過不去,就是指的這個。那麼這個時候就是識陰已經湛淨,已經顯露了。那我們再來看,大家稍微細一點,這個細了解了以後,後面的就好了解。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這個是什麼意思?若於群召。大家看,若於群召是什麼意思呢?召是幹啥呢?你去幹什麼讓你?就是剛才講的,已經破了輪迴了嘛,破了輪迴。那麼沒有破之前,就是十二類眾生召喚著你幹什麼?去受生,去投胎呀。這個時候已經破了輪迴,所以叫做若於群召。

假如你已把十二類生的這個已經破了,不再去受輪迴了,假如這樣的話,就已獲同中,銷磨六門。這什麼意思?就是已經獲得同一個識體裡邊,再加功用行,就是再進一步的話,就能夠銷磨六根門戶的局限了。不是眼只能是眼,耳只能是耳,眼只能看,耳只能聽,而是成為一個完全圓融清淨的覺悟。

大家設想,我們不止一次地提醒了,現在我們眼看東西,我們覺得看見了;耳聽聲音,我們覺得聽見了;身體碰一下,覺得我有感覺;所有的這個覺得,是兩個覺得,三個覺得,還是六個覺得,是嗎?就是一個覺得。但是由於一個覺得被六根給撕裂了,就我們覺得分門別類。這是妄想。

現在如果修行修到這個清淨地步,就成了六根門戶已經不局限了。不局限會導致什麼呢?就完全把這個圓融清淨的寶覺呀,為什麼這裡形容叫做寶覺呢?本具的,這個覺和佛的覺是一個質量的。那麼這個寶覺是怎麼樣呢?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就是說在這樣的情況下,六根就能夠互用了。記住啊,這裡開始是講什麼?前面是講行陰已破,識陰露出來了,對不對。剛才的這一句開始,若於群召開始講,假如你把識陰破了以後,就成這樣了。能分得清啊。

就是說這個時候,合開成就是什麼意思?合的時候,六根能為一根之用,合起來。就是說眼如果能見,耳鼻舌身意都能見。開的時候,一根能為六根之用。也就是說,比如說不僅僅眼能夠見色,耳鼻舌身意也能夠見色。這就叫做這一句,合開成就了。能跟得上吧?合開成就的話,那麼見聞通鄰,互用清淨

就是說一個根是這個樣子的,圓融了,打開了,那麼每一個根都是這樣,這樣你就開合自在了。就跟你等於說一個功夫一個功夫的全部學,打個比方吧,就跟我們比如說學唱念做,京劇裡面有什麼,唱念做打,對不對。你先開始是光學唱,再學念白,然後再學走,怎麼走,怎麼翻跟頭。最後你一齣戲要演的時候,你是唱念做打要同步,全部要來的,隨時隨地合起來用,這個時候就開始自在成就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樣的話,互用清淨,就是說見聞覺知的六根如同鄰居一樣是相互通的了,了無障礙了,是這個地步。

那麼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十方世界,不是我們當下的這個屋子。十方世界是最遠最廣的,及與身心是最近最具體的,如什麼呢?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就如同稀世的琉璃寶一樣,內外映徹,不雜一點點雜質。這個就叫做識陰盡了,能夠超越命濁。

依照咱們前面的圓通功夫的話,就屬於寂滅現前了。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對吧,還記得那句話吧。所以說超越之後,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就是說再回過頭來,觀到你的這個識陰所生起的元由,原來是什麼呀?顛倒妄想以為其本。是罔象虛無的,就是你無中生有的,原來還錯以為有這麼一個,真的有個識陰在一樣。這是指的識陰破掉以後的境界。

記住啊,若於群召之前,講的是行陰破掉,識陰顯露,還沒破呢。若於群召開始講的是,假如把識陰破了,就是這樣子了。問題是什麼呢?雖然能夠識陰破了這麼樣子,可是中間還有可能出至少十種枝末杈子,有可能讓你誤入歧途。

所以大家後面開始,就是又要講到識陰魔相裡面的中間的十種執著了。隨著我們的講解大家看,識陰真的是又比這個行陰高了一個層面。就是面對識陰展露出來的時候呈現的各種風雲變化,邊邊角角的這種覺受,他找這個點執著一下,找那個點執著一下,就會生起一重又一重的妄想。只要有著,就是妄想,所以後面佛開示說,你要知道我這個開示的法要。大家也要知道法要。好,我們先來看中間的十種執著,第一種叫做因所因執。我們來讀一下,找到了嗎?一起來。

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能令己身根隔合開。亦與十方諸類通覺。覺知通㳷。能入圓元。若於所歸。立真常因。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因所因執。娑毗迦羅所歸冥諦。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種。

好。這個我們講一段以後,大家慢慢熟了就知道,你看每一段的開始,大家要看,都是什麼呀?阿難當知,是善男子,窮諸行空,於識還元,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後面也是: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都是這一句話,這個是什麼呢?我們就統一了解,就是你應當知道修習圓通妙定的這個善男子,他能夠研究到行陰已經空掉了。已經行陰空掉了,窮諸行空

於識還元是什麼呢?於前七識,因為行陰空掉了,行陰的代表識是哪個識?是第幾識?是第幾識呢?怎麼還這麼糊塗呢,這就剛剛說過是第七識呀,不是帶著我們去輪迴遷流嘛,屬第七識嘛。那麼這個第七識,於識還元是什麼呢?第七識叫做,前面的一二三四五六七都叫做七轉識,就等於說從阿賴耶識根本中一轉兩轉,轉出來的一樣。那麼現在這些往回轉了,就叫做返本還元了,滅了這個七識的生滅遷流之相。

所以這個時候,在識陰顯現的這個寂滅之性,就是識陰顯露的時候,它給人就感覺說,好像前七識都會到識陰裡邊來了,不再向外轉了,明白吧。這個時候就好像感召到這個寂滅之性已滅生滅,就是已經沒有生滅了一樣,感覺到非常寂靜。就像上面講到的說,想陰的時候像浪,識陰的時候像微流,現在這個微流也沒有了,只剩下這個水了。

但是大家要知道,識陰如果在的時候,水是什麼?看上去好像是一潭死水,你扔一片葉子進去,它會嗖地一下就走了。就是你看不出來它在動,就以為這個時候是不生不滅。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就是已滅生滅。

但是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就是說其中還有一些虛罔的習氣沒有除,真正的妙真如性並沒有圓滿,明白吧。識陰在的時候並沒有圓滿,所以它的體,本體還沒有絕對清淨,它的用還沒有徹底彰顯。用徹底彰顯是什麼用呀?最基本的是什麼用?剛剛講過,是什麼用?這不是剛講了,六根可以開合嘛,就是六根可以互用了。這就是說體用未能彰顯,所以叫做寂滅精妙未圓

那麼這個時候不是說完全能夠彰顯,並不是說六根的合用已經到了自如的地步,但是已經開始有六根合用的苗頭了,或者說有一些具體的現前了。

所以大家來看,能令己身根隔合開。就是能令自己的身,六根之間的這個隔愛消融,合六根為一根,開一根為六根之用,可是尤未能自在成就。就是有這個用處了,但是不能隨心所欲。所以叫做根隔合開,不能夠自在成就。就是還得也許,咱們猜想啊,沒到那地步,也許還得使個勁兒,或者入個定,不能夠隨心所欲地現前顯現發揮出來這種妙用。是這麼一個差別。

所以這個時候,可是能夠亦與十方諸類通覺,就是能夠與十方十二類的眾生同一個見聞覺知了。大家想想,那到了菩薩境地,為什麼說你想什麼他都知道?你這會兒想見什麼,想下一步幹什麼,昨天干了什麼,他都知道,為什麼?他同一見聞覺知了,到這個時候已經就同一見聞覺知了,覺知通㳷嘛。見聞覺知既然能夠通合泯同的話,就能夠什麼?

你看,能入圓元,這個圓元是什麼意思?就是指的識陰,阿賴耶識。能入圓元就是能夠入於這個識陰,就是會前七到這一個裡邊來了,只剩下這個了。

那麼在這個時候,大家要知道,如果說他是一個修行人,在這個時候能夠進一步增上的話,馬上就要入聖了。可是問題是說,如果他這個修行人這個時候力量不足,在這樣的一個境界中,他妄以為這就是終於見到真常本有之性了,他錯以為這會兒已經修證到頭了。

所以這個時候就妄立,大家看,若於所歸立真常因,這是什麼意思?於所歸就是前七識歸到阿賴耶識顯現的這個境界中,他以為有一個真常可依之處,可依止之處,以為是證到了究竟極果,就是證到這個殊勝的果位了,而生起這個以為是很殊勝的見解,哎呀我證到果位了。一旦有這麼一念,就會墮入什麼呀?墮入什麼?大家看,是人則墮因所因執

因所因執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執有能依的心,哎呀我終於可以證到這個,我這個心馬上想靠上去。和所依的識境,因為他看到阿賴耶識顯現出來這個清淨感受了,所以能依的心趕緊就想靠上去。就墮到這個,這就叫做因所因執,墮到這個執著中了。墮到這個執著裡邊。

那麼就像這裡舉了一個例子,外道最有名的一個娑毗迦羅所歸冥諦,就是他的伴侶了。娑毗迦羅是又叫做黃髮外道,他的這個教主原來頭髮是黃的。也不知道是像咱們現在是染成個黃色的呢,還是說可能修得有一點點這種外道通吧,頭上有點光明,也許是這樣的。所以說當時印度把他叫做黃髮外道。

他就是說以我為能歸,自心能夠歸,然後歸到什麼呢?萬物都是看不到,就歸到冥諦裡邊了,以為就歸到冥諦裡邊,說就是這個樣子了。所以這種外道成了他的伴侶,迷失去向佛國之道,而失去了因地中所發的正知正見。所以這樣的話就叫做是名第一,這個就是識陰中的第一種邪境,立所得之心,就是識陰,所得的心成所依的果,就以為是證到果位了。這樣就會什麼呀?你看,立所得心,成所歸果,違遠圓通,就違背了、遠離了這個圓通妙定,背了涅槃的果地之覺,反而入到生死途中,生為外道種族類了。

大家能夠領解這個意思嗎?就是識陰出來的時候,說白了就是他以為證到果位了,然後就生起我要趨向於這個果位。終於好了,滿足他這個心,去靠這個果位,這個果位就成為他的能靠。這樣一旦執著到這個點上,就等於說跟這個外道一樣了,再不上進了。打個比喻,這裡如果到這個就好比說,還在夢裡邊並沒有醒,對不對。

結果他以為這會兒夢裡又受賊人趕,又受強盜追,又受惡獸咬,最後終於他夢見撿到了元寶,結果這個時候他就說,我終於好了,這回我撿到元寶了,就把這個元寶拿著,跑到夢裡邊的家裡邊,就以為這就好了。其實還沒有出夢,就是這個意思。這下明白了嗎?好,第一個明白了,後面就好說了。第二個,中間的十種執著的第二個叫做什麼?能所能執。我們再來讀一下,一起來。

阿難。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能非能執。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二。立能為心。成能事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圓種。

好。你看到了識陰裡邊,其實這種執著都很簡單,就是他找著一個點,只要他停在上面,粘在上面,就完蛋了。那麼後面的一些就沒有說像魔來了,或者變現出什麼境界等等,就是他執著。前面的一種是樹立見解,這一種就是開始什麼呢?就以為什麼呢?就開始成為教主了,就開始以為成教主了。

所以你看這裡還是說,阿難,這個修習定的善男子,跟前面的話一樣,已滅生滅,窮諸行空,已滅生滅,就是把受陰已經窮盡到受陰空掉了。那麼這個時候,識陰的這個寂滅的、以為是不生不滅的境界,類似於不生滅的境界現前了,可是還有這個虛無罔象的習氣沒有除去,這個精真妙明之性沒有圓滿,不能夠圓彰體用。大家再複習一下,每一句前面都是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能夠見到識性了,可是並不是真正我們所說的一個真如實相,如來藏妙真如性,並不是那個,而是識陰的呈現。

那麼在這個情況下,你看這個他犯的錯誤在哪裡?若於所歸覽為自體。就是如果你以,第七識不是歸到第八識了,對吧,呈現出來的這個狀態,就叫若於所歸的識陰,你把這個阿賴耶識認為所歸之處了,就跟前面一樣,對吧。那麼他這裡不是認為所歸之處,他是什麼?他認為這個境界,覽為自體是什麼意思?就是認作我的真體,以為這就是我,我就是它,是一體的,現前的真體就是這樣的。

那麼就以為說什麼呢?因為阿賴耶識不是可以變現十方十二類眾生,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對吧。那麼他就認為說,哎呀,我就是這個阿賴耶識的體,這原來就是我。

那麼這十二類所有的眾生,都是從我身中的這個識體上一類一類生出來的,他就這麼認為了。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看,覽為自體,盡虛空界十二類內所有眾生,皆我身中一類流出。在這個上面生起了勝解了,執著說原來我能生萬法,那就會怎麼樣呢?

就會墮入到什麼?是人則墮能非能執。能非能執是什麼意思呢?墮入到我能生一切眾生、而實際上並非能生的執著中,就叫能非能執。聽明白了吧?就是以為我能生一切眾生,實際上並非是我能生,但是他生起了這麼一種執著,就叫做能非能執。每一句話都是這麼說的,說得很簡短,你把它稍微說開一些就了解了,很簡單。

在這樣的情況下怎麼樣?摩醯首羅天呀。摩醯首羅天是誰?對,摩醯首羅天即(大自在天),他就認為說他能夠現無邊眾生的身,一切眾生都是他生的,所以這個時候就成了他的伴侶。

大自在天的信仰者認為說,眾生的喜怒哀樂,大自在天今天高興了,世間就大家都歡喜,災殃不起;如果大自在天不高興了,世間就有了災難了,眾生就受苦了,都是這樣子的。所以說,摩醯首羅現無邊身,成其伴侶

然後還是什麼呢?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亡失掉因地中發的正知正見。這一種就名為識陰中的第二種邪境,立能為,就是說能造化的這個阿賴耶識叫做能為心。立能為心,成能事果

就是能夠成辦生出十二類眾生的這個果,所以叫做立能為心,成能事果。依然是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到大我慢天,即執著我體是週遍虛空的、圓含一切萬物的這一類的外道種族中。這就叫做什麼呀?第二種叫做能所能執。

能聽得懂嗎?聽不懂的舉一下手。能所能執是什麼意思啊?就是他把阿賴耶識這個週遍的看到這麼大的範圍,以為跟我合二為一了。

那麼阿賴耶識不是能夠變現生萬物,十二類生嘛,他就以為這是我生出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篤定了粘在這個自以為是上了,就以為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生出來的,就生了大我慢。這個時候就不再向上修了,而是停滯在這個上面,不僅僅會停,而且還會退。第三個我們來講常非常執。好,一起來讀。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歸。有所歸依。自疑身心從彼流出。十方虛空。咸其生起。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

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安住沉迷。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常非常執。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

好。這個跟上一科好像讀起來差不多,但是不一樣,為什麼呢?前面的那個,雖然同一個是面對的識陰,但是所執的對像不同。前面所執的是什麼呀?我是識陰,我能生萬物。這個所執的是什麼呢?說這個識陰是圓滿週遍的,我是它生的,我的身心是這個識陰生出來的。又在這個上面來見分曉了。所以大家來看,前面還是說這個善男子,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後面開始什麼呢?

若於所歸開始就是分門別類了,就是如果你認為是以所依的識陰,認為這就是我有所歸依之處,所歸的識陰。那麼這個時候他就自己懷疑,你看,自疑身心從彼流出,自己疑說我的這個身心是從這個識陰中流出來的。十方虛空都是從這兒流出來的,他就觀察到這個。

所以這個時候,你看,即於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無生滅解。就是說即於這個能夠生起一切法,所宣流地是什麼呢,就是阿賴耶識,對吧,能生一切法,就把它比喻說為一切萬法所宣流之地,就是從那兒源頭蔓延出來的一樣,就是這個感覺。把這個就當做是真常之身了,作真常身,以為它就是不生不滅了,就以為這個阿賴耶識不生不滅。從這個不生不滅出來,生滅了以後生出來這麼多法。他就以為這個是不生不滅了。

那麼他犯了一個什麼過失呢?在生滅中,早計常住。因為阿賴耶識還沒有徹底不生不滅,還沒有破掉識陰嘛,所以這個時候,在生滅法中,阿賴耶識還沒有不生不滅,說明它還是有生滅。是我們證到這個境界的人,以為這就是不生滅了。如果再往前證的回過頭來,看見它還是生滅的。在這個生滅的法中,他提早地就執著說這就是不生滅。所以這才叫做在生滅中早計常住,提早地就執著以為是常住不滅了。

這樣的話,你看,既惑不生,亦迷生滅。就是你既迷惑於不生滅的常住真心,也迷了現在正在有生滅的這個識陰的現前境界。就是你也沒把這個識陰現前給認清楚,兩個都迷掉了。

這樣的話,安住沉迷,就是安住在當境,沉迷不悟,就是以為這個生滅的阿賴耶識就是不生不滅了。如果在這個層面生勝解者。你看前面叫做生執著者,或者起了貪著者,這裡就是生勝解者。以為這就是殊勝的境界見解的,就會墮入到以識陰為常住、而實非常住的邪執著中。聽明白了吧?所以叫做常非常執,就是墮入到錯以為識陰就是常住不滅了,而它實際上並非常住不滅的這樣的一種執著中。這是非常好理解的。

計自在天成其伴侶。自在天才能夠,計它能夠成為萬物因。摩醯首羅天跟自在天的說法還是不一樣。但是有的認為,摩醯首羅天就是在色界之頂嘛,色界之頂的話,它是共通的。但是有的又在色界最頂的天上特列說有外道所居的,給它列出來,這麼割裂出來又一個天(毘舍闍摩醯首羅)。

像我們六欲天不是魔王所居嘛,那麼魔王所居的,說六欲天的最高處是魔王為天主。但是像色界的最高天還有一種說法,比如說菩薩,登地登地,幾地的菩薩(十地),有的要現作色相報身的時候就在摩醯首羅天,是最極莊嚴的,是在色界之頂(淨居摩醯首羅)。那麼有的是說自在天跟摩醯首羅天是不一樣的。這裡講到的說自在天,他是有一個什麼妄計呢?就是說一切的萬物都是由它而生,它是萬物的生因,生的這個源頭。所以大自在天成了他的伴侶,迷失了菩提之道,也失去了因地中的正知見。

這就是第三種,立因依心,成妄計果。也就是說,計我能夠所歸依之處的這個心,以生滅的阿賴耶識作為真常之身,而成就了這個妄計之果。就是自以為我已經能夠從阿賴耶識生出來的這個果位上來講,就是虛妄地計度有這麼一個果位。成妄計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圓種。什麼叫做倒圓呢?就是沒有得到圓滿的真心,他顛倒妄計為已經圓滿了,這就叫做倒圓。這裡有這麼一個詞,叫做倒圓。

所以大家要明白,這三個好像比較難分清,為什麼呢?第一種是以阿賴耶識為所歸之處,依托之處,阿賴耶識,明白吧。那麼第二種是以阿賴耶識作自我之真體,以為就是我的本體。那麼第三種是以阿賴耶識為生我之本體。這三個的區別,能區別吧,能明白吧?

大家有什麼問題嗎?能夠聽得出來有什麼問題嗎?有什麼不明白的嗎?他就是在這個時候,就是在這個證量吧,咱們把它比成一種證量。那麼在這種證量的時候,因為五陰還沒有破,當然有我了。現在色受想行識還沒有破,所以這個我還是三界之內的我。那麼在這個我的情況下,他只不過是原來認為我的色身是我,對吧。

像剛才講到的這個大自在天或者摩醯首羅,他就以為是週遍性的這個才是我,他才認為說這才真正找到真我了。不管大我小我,有時候把大我叫做神我,小我有時候叫做本住,當時印度外道的思想對這個分門別類。但是總歸他認為是,比如說他認為這個大我是什麼?一個它是週遍的,一個是常住的,三一個是統一的,他認為都有這些特點,才稱之為大我。

就是原來計度在我們色身上的這個我,現在他把它範圍輻射大了,稱之為我。所以這裡講到的第一種是什麼呢?就是把這個阿賴耶識作為所歸之處,認做就是終於找到境界了,就是這個證量。第二種是以什麼呢?把所見到的這個境界認為這就是我之真體了,終於見到真我了。第三個是什麼呢?認為這個就是真體,但是我為它所生出來,十二類眾生也為它所生出來。就是這麼一個區別。

你有什麼問題?

(我很難理解這個計度,他說計阿賴耶識是我。但是這個想陰不是破掉了,怎麼計度呢?很難理解。)

坐下啊。大家要知道,後面我們會講到,就是前面的想陰已經破盡了,不著種種相、取種種想了,對吧。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這裡的識陰還沒有破盡。識陰破就是說,下意識的這個我只不過是,剛才講到的,不住在我們色身上的、內根外塵上的種種粗淺的領納受和取種種相想。但是這個時候它,記得我們這裡用的詞,你看每一個境裡邊,能所能執。

也就是我們實在要把它粗淺地說,直接說也就是存在感吧,它是一種存在感,並不是說還糾結在我們現前的色身或者我們這個當下自我的感受上,而是一種存在感。他認為說整個宇宙萬法,或許我已經不存在了,種種的存想,可是整個宇宙萬法就是當體是這麼存在的,隱而不知。

所以為什麼阿賴耶識,在佛講經典的時候,愚者難分識與根。識與根就是說,這個阿陀那識它裡邊的種子如瀑流,非常深細。說我於凡愚不開演,就是我跟凡夫和愚癡的甚至是二乘的人都不敢說,恐彼,就是害怕他把阿賴耶識執著為我。所以你看這裡果不其然,這十種境界都是執著為我。

所以這裡都是一種執,就我們如果說,也找不著一個形容詞,就是一種存在感的感覺,但並不是說我們細微地於色身之上,或者我們以第六意識,乃至這個時候第七識的我、下意識的我中所生的種種感受了,不是這個了。但是他最後本能的這個存在感,這個執著,還並沒有破。因為色受想行識,如果說在識破的時候,才能夠講到六根互用,才能夠徹底把這個無為法能盤活。

但是在此之前,我們還有一種,我們在講的時候,這屬於什麼呀?這可以說是一種縱度講法,就是有次第有次第。前面不是給大家講了,你比如說想陰裡邊,有的可能在想陰中就冒出來識陰的境界了,那麼有的時候此起彼伏,就是用這五十種是分門別類地講。但是具體的修證途中,它冒出來的不一定是這麼冒的,它有可能是縱橫交錯的。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作這樣的一個了解就可以了。好,下面我們再往後講第四個,叫做知無知執。找著了嗎?好,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所知。知遍圓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稱有情。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無擇遍知。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知無知執。婆吒霰尼執一切覺。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成虛謬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好。這個知無知執,我們來看,前面還是一樣的,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後面開始,若於所知。若於所知開始就是還是說若於所知的這個識陰。那麼所知的這個識陰,你看他這個時候是知遍圓故。剛才我們不是講到了說,他現前的這種覺知已經就是週遍了,他能夠感知到什麼呢?這種能知之性,識陰的這種能知之性已經週遍圓滿一切法故了。

這我們再給大家強調一下,就比如說我們現在在講知或者想,你不能狹劣地還認為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識之想,或者我們現在這個分別瞭然之知,就是我們現在一陰都沒有破的這個。這裡面所說的是什麼?你看每一個都是說見其能知之性,都帶了性。我們現在的知在什麼呀?在什麼?在相上面。

所以大家這個一定要(分清)。我們現在,好比說剛才同修的這個問題,就有可能帶有一點以相的知想去了知性的知想,這是不一樣的。所以為什麼這個我們理解上一定要隨順佛的教誨,還要做一個正念上的提升,否則你會覺得。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見其能知之性,而不是說,那知我們現在也能知嘛,我一看見就知道說現在是有五個燈,對吧,坐了多少人。但是他這裡講到的是見其能知之性,就是這個本性,這個本有的功能,能夠週遍圓滿一切法。

在這樣的情況下,由這個,由是因知立解。我看這有沒有,因知立解,有這句話。因知立解是什麼意思?就因於現前能夠遍生一切法的這個存在作用,在這上面生起了一個認知感。盡量用詞也再換一種詞法,大家好理解。就不是在這上面生起了覺受,明白嗎?是一種認知感,所以叫做因知立解。

因知立解,認為所有的萬物都是這個同一知性而產生的,這個知性就是一切都能夠了知嘛,顯白的嘛,現前的嘛。所以這樣的話他就覺得說,所有的人,就是眾生吧,跟物是同出一源的。同出一源的都是什麼呀?都是阿賴耶識的我們說的內變根身,外變器界。

所以他就認為說,十方草木都應該稱之為有情,跟人是沒有差別的,跟眾生是沒有差別的。他就認為說,你看,與人無異,草木為人,人死還成十方草樹。就是說人死後也可以成為草木,那麼草木與人不需要有所揀擇,普遍都有覺知,他就認為,其實就是說有情跟無情不應該分別,都是什麼呀?都是有情。

如果,你看,無擇遍知,生勝解者,如果你在這種上面再生起了殊勝的見解。再說一下,你看這是生起勝解,而沒有說生起貪著或念想。生起的話這個人則會墮入謬計。

是人則墮知無知執,是什麼呀?會謬以為無情有知、而實際上是無知的執著中,這叫知無知執。這一類見解是誰來作為代表呢?這裡有一個叫做婆吒,是吧,還有霰尼(xiàn)執一切覺,成其伴侶。他就認為什麼呢?一切有情無情皆有知覺,就成了他的伴侶了。

這樣的話,也是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四,計圓知心。就是計識,就是週遍度計這個識陰為圓滿遍知的心,而成為以為說草木無不有知的這個虛謬之果,就以為草木都有知。這樣的話當然違背真因,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種

那這個我們要特別說一下,明明在佛經裡面有沒有講過說,你們聽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是吧。為什麼經書上寫到說,一個佛成佛的時候,山河化為無上知覺,就是整個世界都能化為無上知覺。為什麼這裡反而說,人家說有情無情,反而是錯的呢?跟大家講,這個是有差別的。差別在哪裡呢?就是說,比如說我們佛法裡面所認為是什麼?有見分、相分,還記得我們對立給大家講的吧?能知、所見,對吧,這叫見分、相分。

那麼見分、相分本來是一心所具的,我們迷了以後,把它化為一個二元世界,對吧,有我能和我所為能。所以這個時候大家就覺得說,妄以為無情是不通知覺的。如果修行大悟以後,歸到一心本具的,那麼就這個時候開始說,原來是同一知覺,更沒有外物,其他的物,全是週遍的一個覺悟,覺行圓滿嘛,同一個知覺。

在這個分上說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明白吧。就是我成佛了以後,看到外邊的無情同樣也是具足了佛的智慧和覺悟。但是外人他認為是什麼呢?每一棵草,每一棵樹,都有知覺,就跟我們人的心量是一樣的,明白吧。所以在這個上面是有差別性的。我講的這個大家能聽明白吧?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有情無情同圓種智,一定是在有情悟到這個覺悟,入到這個一心本具中的時候,那麼本來這個色身也是什麼?也是無情嘛,對吧。

我們現在錯以為有情就在這個色身上,然後又錯以為外在的物體是沒有情的。那麼你這個有情無情合到這個一心本具的,就通通剩下這個覺悟了,在這個分上說什麼呢?有情無情同圓種智。而外道所認為的就是說,當下我們是有情,草木它是無情的,他認為草木跟有情是一樣的,它們也有有情。聽明白了嗎?是不是越講越糊塗了?可以這麼認為。

同圓種智就是見到本性歸於一心,從性上來講,這個覺悟是週遍的。那麼外道他從相上來講,就是覺得說這個樹呀草呀這些等等,都各各有知,同他心量。其實說白了,他就認為草跟人一樣,它是有感知,生命感知的。但是實際上它是沒有的,錯就錯在這裡了。就等於說你看我們有時候,有情身上的手掌你給觸摸一下,但是剪指甲的時候就不會疼嘛。有的人不是認為說,那草木也有生命。它是無情,它是無識的。打個比方,就跟我們說剪指甲你不會疼,但是剪肉你就會疼。這是有情無情的一個範疇。

好,那麼時間關係,上半場就到這裡。一刻鐘後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我們休息一下回來,依然還是《楞嚴經》第五十七講,下半場,我們正在講識陰的十種魔境。好,我們現在開始再把這個中間十種執著的生無生執,是第五種,先來一起讀一下這個經文。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根互用中。已得隨順。便於圓化一切發生。求火光明。樂水清淨。愛風周流。觀塵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塵。發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則墮生無生執。

諸迦葉波並婆羅門。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顛化種。

這個是迦葉(yè)波還是迦葉(shè)波?迦葉波。你們有拼音的裡面是葉(shè)是嗎?這裡講到的就是這個生無生執。前面的話依然一樣,我們從若於圓融根互用中開始,就是如果於圓滿融通的六根互用中已得隨順。大家看到這兒,等一下我們會嘗試著了解一下,因為你看剛才有的同修不是提到這個問題。

還有一點,我剛才想起來,還有一點是什麼呢?就是說五十種陰魔境出現的時候,有入定、出定之說。就確實是因為五十種魔境都已經開始是破迷證真了嘛,那我們現在還在凡夫地,這個證量上的事情,凡夫是很難能夠把它立體起來的。那麼我們現在依著這個層面講,有大法師講到說什麼呢?就是這五十種境,就是比如說從有沒有破我上來講,說到了這地步了怎麼還像那樣?他有一個什麼?有的是入定中觀照,和出定後恢復,也有在這種情況下來回進出的。

但是這個是不是能夠作確切的正解?因為在權威的註釋中都沒有這麼說,包括蕅益大師也是,從這個證量上來講,他都是放在天台四教的藏通別圓的下面進行判別。那麼有的法師在講的時候就是說,你看從中可見,比如說出來這種境界了,還是在定中,那麼出了定以後,很可能還是這樣。

因為後面的你比如說,第八或者第七種還會執著什麼呀?還會執著、貪著這個身體常住。我在備課的時候也納悶,說都到這地步了,怎麼又退到這種。就已經證到了識陰的境地了,怎麼還能退到這種地步呢?還怕自己死,想求長生不老,還有的還要美色、變化出來的宮殿等等,滋養他的享樂,等等這些。所以從中有可能啊,因為這個修證功夫上,有可能是什麼呢?確實有入定以後的呈現和出定以後的煩惱,還會有這樣的一個鑒別吧。我們作為一種解法,可以參考。

那這裡講到的已得隨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還是前面講的,並沒有透徹的自如,只不過是已經能夠在這個裡面,算是已經在這個隊伍裡邊了,但是並沒有徹底轉正一樣,這麼個感覺。

便於圓化一切發生,就是識陰的這個圓融的化理上,發現一切諸法都是由四大組合而成,發生演變的。所以開始他見到這個以後,就錯以為什麼?開始你看,追求火的光明,崇拜火,印度有拜火教。還有喜歡水的靜性,喜歡風的週遍流動。又觀到大地都是微塵所成就的眾事,所有的物質都是微塵所組成的。這個時候他就各各崇事,就是尊奉崇事,就是把它作為一個崇拜的對像了,這樣去修了。

為什麼呢?這個時候他就認為說,所有的這四大群塵都是能夠發生造萬物的本因,他就把這四大立為常住不滅的一個見解了。這個時候又是針對四大而立常住解。這樣的話,這個人會墮落到什麼呢?妄以為四大能生一切法、而實際不能生的謬執中,就叫做生無生執。大家慢慢適應了他的這種表達化了,就是以為是這樣,實際上不能這樣的一種執著中。

所以前面你看,能所能執,常非常執,知無知執,這是生無生執,都是說本來不能生、而以為能生的謬執中。所以這裡講到迦葉波這樣的婆羅門,婆羅門裡邊也有一些事火外道,比如說他點著火供火,認為火是天的口。那麼有時候供這個火,火燒掉,就認為天人把這個吃掉了,也有這樣的。

那這裡是執著火,四大之一嘛。他認為說什麼呢?四大是常住不滅的,來崇拜它,作為真實的見解。所以說一輩子勤苦地就用這個色身來供火呀,崇水呀,來求解脫,來了生死,以這樣的知見作為他的伴侶。

所以這裡,是名第五,計著崇事,迷心從物。你看,迷於本心而依於四大,本來是無知的這些四大之物,他以為是求出生死的正因,就弄錯了。結果求妄冀果,求妄因而希望得到真常的解脫樂果,這不是違背真因,遠離妙定嗎?所以說背涅槃城果地覺,生顛倒的外道種類之中,這是生無生執。我們再來看第六,歸無歸執,一起來讀。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歸無歸執。無想天中諸舜若多。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六。圓虛無心。成空亡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

大家來看,舜若多是什麼意思?舜若多是什麼?就是空的意思。大家念《楞嚴經》,不是舜若多性可銷亡嘛,就是空性被銷得沒有了,他的爍迦羅心都無動轉。那麼舜若多就是趣向於頑空的這些天人之眾,所以大家都知道了,這個是又執著於頑空了。你看:

若於圓明計明中虛,非滅群化,以永滅依為所歸依。這是一句要緊的話。就是於這個識陰,它已經呈現出來一個週遍澄明的狀態了,那麼他就覺得週遍澄明中的這個狀態虛無相。因為好像是如幻如化嘛,它呈現出來一個狀態,如幻如化,給人又感覺若有似無。那麼這個時候,他就妄取這個圓明中的虛無之相的這一面,以為是究竟圓滿而生執著。這樣的話他就會什麼呢?

我們來看,非滅群化。非滅就是毀滅的意思;群化就是群塵所化,眾所塵埃組合成的;其實就是我們說的根身和外在的國土。他裡邊不斷地變化這種形容詞。計明中虛就是計度,虛妄地計度阿賴耶識虛無相的這一個層面,以為是究竟圓滿的。這樣他就毀滅掉群塵,比如說四大所組成的這個根身和報土,所報的國土,認為這個是不實在的。

但是不要忘了,這個它是緣起的。緣起和性空,不能離開緣起。貌似這種執著有點離開緣起,破了緣起而執著性空,這一類的。所以以永滅群化所歸的這個頑虛,以永滅依,就是把這個物質世界的根身國土給破掉以後。

以永滅依為所歸依,就是所歸的這個頑虛之處為他的歸依處,而生起殊勝的見解。是人則墮歸無歸執,這個人就墮落到歸依於冥頑的虛空,他把心歸竟在冥頑的虛空上、而實無所歸依的邪執中了,實際上這種冥頑的虛空是不存在的。

這樣的話,無想天中這麼多的舜若多神成了他的伴侶。大家還記得無想天嗎?無想天就是說墮到執空定見的這種外道中了。有的無想天的比丘,無聞比丘不是以為無想天就是涅槃嘛,也是他的一類。這一類成其伴侶,當然就迷失了佛的菩提了,亡失了正見。這就是識陰中的第六種邪執,於圓明中計虛無境為因地心。這裡講到的圓虛無心,於圓明中計這個虛無的性質為他的因地心,而希望成就空亡之果,以為這就是究竟圓滿了。

這樣的話,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斷滅種。就是生執一切法是斷滅、不會相續而生的外道種類中。我發現了,不能講長了,講短了很可能聽得明白一點。好我們再往下貫,第十種叫貪非貪執,一起來。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常。固身常住。同於精圓。長不傾逝。生勝解者。是人則墮貪非貪執。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七。執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長勞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好。大家看,前面的一句話還是依然如此。大家記得依然怎麼個如此法呢?就是窮掉,窮諸行空,行陰的這個已經把它空掉了,已滅這個粗淺的生滅了。但是而於阿賴耶識的這個寂滅精妙還沒有圓彰出來,所以叫未圓,不能夠稱性自在地互用六通。

那麼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他對於識陰所現的湛然之性,他妄以為圓滿常住了。所以他的起點跟前面的有點相似,已經以為識陰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圓滿常住了。若於圓常,就是這個已認為圓滿常住了。

進一步怎麼樣呀?固身常住。就是他發現這個識陰裡邊,我們常說能幹什麼?不是能夠執持根身器界嘛,對吧,識陰裡邊,這個根身是我們種子,在阿賴耶識裡邊的種子變現出來,能夠執持讓它相續,所以能夠執持這個根身。他在這個層面上,他突然發現,哎呀,這個身體不能死。為什麼呢?這個身體它是堅固,這個身體它是常住的,它同於什麼呀?就應當跟這個識陰的圓明澄現一樣,應該長生而不能什麼呀?這裡看到一個詞叫做傾逝,就是不能讓它壞掉滅掉。

在這樣的情況下,其實他就是什麼?因為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變現根身,它是幻生幻滅的,這才是一個常態。現在他認為說,阿賴耶識裡面變現的這個根身,跟阿賴耶識應當是同步的,也是不生不滅,就是永遠存在的,不能夠亡失。

在這樣的情況下,會生起聖解的話,就會貪求色身長生不死、而實際貪求不到的妄執中。所以叫做什麼呀?貪非貪執。他貪求這個色身長生不死,而實際不可能。非就是不能夠貪求到的妄執之中,貪求不到,不可能。這一類的就會如什麼呀?這裡講到諸阿斯陀求長命者,求長生不死者成了他的伴侶,亡失了因地所發的正知正見,也是迷失了去向佛國菩提的正道。所以是名第七,執著命元,執著受命的元由。

是誰?就是阿賴耶識,裡邊立堅固身。大家看,執著命元,立固妄因。就是在執著受命的元由中,立了這個堅固的色身同於識陰的這樣一個虛妄之因心,以為這個堅固之身跟阿賴耶識是同步不能死的。以這麼一個虛妄的心趣向於去貪戀,長期地去執著貪戀這個長勞果,就是這個在塵勞裡邊貪執壽命長生不死的虛妄之果,執著這個色身不死了,希望得到這麼一個果。這樣的話,當然是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種

妄延種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妄求能夠延長壽命的這一類的,獸呀仙呀等等這一類的種類,叫做生妄延種。你看我被這個事我就覺得說,都到這地步了,行陰都破掉了,他怎麼還能夠又在這個身體上希望長生不死?所以說有的法師講到入定、出定的這個,也不失為我們的一個參考理解。大家明白,不失為我們的一個參考理解。這是第七,貪非貪著。我們再來看第八,是什麼?真無真執。一起來讀。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觀命互通。卻留塵勞。恐其銷盡。便於此際。坐蓮華宮。廣化七珍。多增寶媛。恣縱其心。生勝解者。是人則墮真無真執。吒枳迦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立熾塵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種。

大家看前面還是一樣,而於寂滅精妙未圓。後面是什麼?觀命互通,卻留塵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觀到這個時候,他不是說發現了或者怎麼樣,還是在這個觀裡邊,那麼有可能確實在定中。在這個觀裡面觀到什麼呀?十二類眾生受命的根元這個識陰是同體的。就是十二類所有的眾生從阿賴耶識中變現出來,那麼這個識陰本來是同體的,這個覺性是互通的。他觀到了這個了,所以叫做觀命互通

但是他這個時候,大家看,他不知道精研以進一步地破這個識陰,他沒有去進,而卻退歸到留戀塵勞之中來了。所以這裡講到卻留塵勞,退歸到留戀塵勞這裡邊來,就唯恐什麼呢?他害怕把這個識陰破盡了以後,命根都跟著就斷滅了。你看這種執著生起來,他是這麼一個執著點。就是他已經能夠見到阿賴耶識,所有的眾生都是從阿賴耶識裡邊流淌出來的,大家十二類眾生本來同體的這個覺性是互通的。能觀到這個地步了,突然間一念生起什麼呢?說如果我把這個識陰也給破掉的話,說如果我把這個識陰破掉的話,會不會識陰裡邊生起來這麼多的眾生,這個命根也歸於斷滅了?他害怕。在這種情況下,他就不想破識陰了,也覺得說這個命根不能斷了。由於這一念反作用,退歸留戀到塵勞中來了。

你看,結果就在塵勞中以貪慾為本,便在這個時際以神通力,因為他畢竟已經有這個定力了,坐蓮華宮中,自己化現出來七珍妙寶以莊嚴自己,然後旁邊也增加了好多美女仙媛,縱欲其心,就是恣情聲色以為妙樂。若以這樣的邪見為殊勝的見解,你看,恣縱其心,生勝解者

在這種情況下生起殊勝見解的話,是人則墮真無真執,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人則墮落到妄執命元為真實的常住。阿賴耶識是諸十二類眾生的根本命元嘛,命的本元嘛,對吧。妄執命元為真實常住、而實非常住的邪見執著中,就叫做真無真執。那麼這樣的話,吒枳迦羅這一類的外道成了他的伴侶。吒枳迦羅是叫什麼呢?是天魔的異名。這個吒枳是什麼意思?譯文就是結縛,就是把他束縛住了。這個迦羅的意思就是我所做,由我,一切都是我所做。在三界裡邊所有的結縛,就是我們解脫不了的這個結縛,為我們自己所做,所以說留在塵勞三界之中,這一類的外道成了他的伴侶了。

所以什麼呢?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八,發邪思因。這是第八種,識陰裡面的第八種邪境。發了這種邪思以後,以縱欲為因心,立這個熾盛的世間的塵勞為他的果,那麼當然就違背真因了,遠離了妙定,落入魔道,你看,還是生天魔種。所以這個好像還是落到跟前面的天魔一樣,生到天魔種裡邊了。這個到此呢,這是一共八種,這我們還屬於凡。

後面兩種在常規的我們的佛法知見裡面,他們已經是屬於聖了。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他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這裡邊還列了兩個聖位偏見,就是定性聲聞和定性的辟支佛,緣覺。好,我們一起來讀。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於命明中。分別精粗。疏決真偽。因果相酬。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所謂見苦斷集。證滅修道。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

好。大家來看,這都已經證到羅漢了,可惜如果一旦生執,確認不走了以後,就成了定性聲聞了。大家不要搞錯,這裡每一個聲聞和辟支佛之前都有一個定性,就是你徹底就定到這種種性裡邊,這樣的話再不往上走,那麼才屬於這一類的。因為還有什麼呀?還有迴心向大的這樣的種性聲聞,所以這是有區別的。

那麼這個善男子修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如果強一點的,其中比較上一點的,於眾生受命的元由他不是已經都瞭然明白了嘛。瞭然明白了,見到識陰了以後,他就能夠知道,識陰裡邊遍含,普遍含藏了許多有漏和無漏的種子,為一切凡夫和聖者所依。他見到這個時候他就發現,猶在這裡面分析辨別什麼呀?如果是聖位的,聖人位的,那麼這些就非常的精微。如果說凡夫位的。聖位的屬於什麼,就是變易這個階段的,那麼就非常的精微。凡夫是分段這一段的,就是生死嘛,就非常的粗顯。我們三界內不是屬於分段生死嘛,就非常粗顯。在這種情況下,他就開始進一步地,大家來看,分別精粗,疏決真偽。進一步地疏通抉擇,叫做疏決。

疏通抉擇怎麼樣呢?他發現說哎呀,這個聖道,聖人依著這個真修實證而安住的話,就是真;如外道起了這個斷滅的或者空有的這種見解的話,就叫偽。他發現了有這個區別。所以這個時候,他又同時觀到說,世間和出世間都是由因而感果,自相酬答的,因果相酬。就是你種什麼樣的種子,它給你答什麼樣的果。你種世間法,它就是依然輪迴;你種出世間種子,那它就給你感出世間的真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生起一個急切地想捨偽從真,捨去偽的,而去隨順這個真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看,唯求感應,背清淨道。是什麼意思呢?他這個時候呢,如果說俗一點就是心裡有點急了。心急了什麼呀?只求這個真修的機感,修這個真實的功夫,真實的種子,真實的因,去得這個機感,而得什麼呢,得聖道實證來應。我既然因地修真實的因,對吧,那麼自然有聖果來應我這個真因嘛,所以這也是從因到果的一種機感相應,他就只求這個了。從這個時候怎麼樣呢?雖然他用的心是正確的,沒錯,問題是什麼呢?背離了一乘實相的清淨之道。

怎麼背離的呢?所謂見到世間的苦果,而求斷除這個積集的苦因。為了證得世間的寂滅之樂果,而修出世的這個正道。他就陷入到這一道,修因證果、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這個定見體系裡邊了。大家要明白,不是這個修學體系有錯誤,而是他生起了定見,執著一定是這樣的。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當然可以修成呀。修的這個道果成就了以後,他就居,所居嘛。我們說的居是什麼?居室,居家。那麼居就是住在這個滅諦的涅槃之樂裡邊,便停滯不前了。這個時候就以為所作已辦,生死已了,就不再向前進求佛的菩提大道了。只了生死,不求成佛,就是這麼一個水準。

所以說如果在這個上面生起殊勝的見解,就墮為定性聲聞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鈍根阿羅漢。到這地步的話,四禪天中的那些無聞比丘、增上慢者就成了他的伴侶了。

所以大家要知道,到這個地步了還怎麼樣呀?是名第九,圓精應心,成趣寂果。第九就是在識陰裡邊的第九種境界。為什麼呢,為什麼叫做圓精應心呢?圓滿了他已經把粗的分段生死給移走了,就叫做圓精。已經移走這個粗的唯求感應的這個因心。就是圓滿了他把分段生死了卻了,一求感應說我真修實感,能夠有這個實果來應。這個心因地已經具足了,圓滿了,成了一個趣寂偏空的小果。趣就是趣向的意思。寂滅涅槃,只趣向於寂滅涅槃,住到這個不是真實的緣起性空的一實相之究竟空,而是住到了這個偏空,偏涅槃之空的小果裡邊不走了。所以當然就是什麼呢?你看:

圓精應心,成趣寂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纏空種。生於為空所纏縛的種類中了,這就叫定性聲聞。這修行多不容易呀,九死一生,終於到這地步了,還被佛否定了,說這叫做定性聲聞,還不圓滿。好我們再來看,後面還有更慘的更冤枉的,叫定性辟支。好,一起來讀。

又善男子。窮諸行空。已滅生滅。而於寂滅精妙未圓。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是名第十。圓覺㳷心。成湛明果。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

好。一樣的境界,前面是以什麼呢?以這個因果感應中,他發現了修真因能夠證實果。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就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而生起了一種決定要,生死是真的,涅槃也是真的,我要捨生死入涅槃的定見。這同樣也是在阿賴耶識呈現出來的狀態上,這麼生起的。這個心是正確的,走的路也行,就是對結果形成了定見。那麼下面同樣在這樣的境界上,他是怎麼樣呢?人家還比前面的一種強,為什麼?就是你看:

若於圓融清淨覺明,發研深妙,即立涅槃。就是在這個圓融清淨的覺明的阿賴耶真實中,他不斷能夠策發精研,而得這個更加深妙的悟境,這個悟境。可是問題是什麼呢?發研深妙,即立涅槃。還是心急了,即以這個悟境立為究竟涅槃,而不前進了。在這個上面生起殊勝的見解,這種人就稱之為定性辟支,辟支佛。

這叫做什麼呀?諸緣獨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麼是緣覺,要麼是獨覺。緣覺是佛在世的時候自己悟道的。獨覺就是連佛都沒出世,他看了一下葉子飄下來了,一年四季,月亮陰晴圓缺,他就看到這自然現象,獨自覺悟了,入到這個悟境了。這是緣覺和獨覺的差別。緣覺就是聽佛說十二因緣,十二種輪迴的因緣,他反觀而悟道了。

所以這兩種同是住到他自以為是的這個究竟涅槃、深深悟境中,不迴心向大。那麼這就是說,這些不迴心向大者成了他的伴侶,這些不迴心向大的緣覺、獨覺都成了他的伴侶。這樣的話,同樣跟阿羅漢一樣,還是什麼呢?迷佛菩提,亡失知見。跟前面的這些邪知見一樣,迷佛菩提,亡失知見了。

所以大家有時候真的是,我們說斷煩惱,斷煩惱,你看最近也在講到這個《百論》的時候就斷煩惱,那我們一定是說有智慧斷煩惱。可是問題是智慧和煩惱,只要你對煩惱生起定見,是凡夫,對吧。對智慧生起定見,是不是凡夫呢?還是一樣的,在究竟無所得的這個層面來講,煩惱和智慧的害處是一樣的,只要你有定見,它就是執著。

所以說這個時候就亡失了發心時的正知見了。發心時是什麼呢?告訴你是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嘛,不在識上,不在識上論了,明白吧。前面不是有一段講的時候就是用根不用識嘛,這才叫如來密因修證了義。問題是你現在識陰沒破,你生了執著,那就沒出這個範疇。所以大家知道,這裡就是落入到定性緣覺中了。

那麼這樣的話,是名第十,緣覺㳷心。這是是名十陰中的第十種境界,於圓融清淨覺明。圓融清淨覺明就是到這個地步了,馬上要通向泯合的這種因心,來成就獨覺這個湛寂的智慧之果。所以叫做圓覺㳷心,成湛明果。如果說直白一點,就是說到這個時候,你沒有再向前進步,而是就這裡覺得行了,我只能做到這樣,就是這個了。那麼就是這個了,一旦這麼認為以後,就覺得這個就是我了,到頂了,我就是辟支佛所證的這個自然而然的智慧之果,就是究竟圓滿了。所以就說因果一扣,停滯不前了。

這就違遠圓通,背涅槃城,生覺圓明不化圓種。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生於獨覺、緣覺這兩種果位。那麼這兩種果位呢,他已經妄計,虛妄的妄,不是忘掉的忘,妄以為計度所悟的這個道理已經圓了,所證的這個智慧已經明瞭。他就是這樣的,所以叫生覺圓明

不化圓種是什麼意思?而不能夠融化或者說透過,他所悟所覺的這個自以為是的境界,而趣向於緣覺種性,不趣向於如來不生滅性,真正的那個如來藏妙真如性。

所以這裡叫生覺圓明不化圓種。這句話能讀過來嗎?就是他生起這種自己證的這個覺悟已經是圓滿究竟了。證的這個智慧已經也是圓滿究竟了。他就不能夠融化透過,融化就是說邁過去的意思,把它戳破了。就不能夠,不化圓種就是不能夠融化透過他所悟的自以為是的這個境界,而趣向於真正的真常不生滅妙真如性,就是這個意思。這叫做定性辟支佛。

從始至終我們今天給大家講的,從識陰裡面破的第一種執著開始,到這裡一共是十種境界。這十種境界裡邊,前面八是外道天仙魔王這種錯修妄本,那麼導致他有的還會貪戀塵勞,不出三界。你看還是這樣子的。那麼後二種已經斷惑證真,已經出三界了生死了,大家這個要明確,聲聞緣覺已經出三界了生死了,但是他停滯在化城。

還記得我們給大家講的化城嗎?停在這個化城,登不上這個寶所,所以還把他判為魔業。可見《楞嚴經》講的確實究竟圓滿,不容一顆沙子,就是要你直趣佛果菩提。天將大明。咱們講到這兒的時候,就算是講得天將大明瞭。到底明不明呢?看自己的本事吧,說反正是說到這兒了。這十種境界就這麼一口氣貫下來,至於你能明不能明,大家自己努力。

後面佛也是這麼說的,要大家努力。所以說給阿難又進一步囑託,說要認得這十種魔相,將來要護持末法中的人,不要讓大家走到這個彎路中。所以下面我們把下面這一段再讀一讀,從阿難一直讀到不遭歧路。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滿足證。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自言滿足無上菩提。大妄語成。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聲聞緣覺。不成增進。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見魔。自作沉孽。保綏哀救。銷息邪緣。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

好,就到這裡。這段就好理解了吧,這就是佛講完了以後,佛就告訴阿難說,這樣的十種禪那禪定中所現的境界,都是沒有到圓通究竟的時候在中途所成的,大家看,中途成狂,就是所成的八種,記住這是說的八種狂解。八種狂解,皆依迷惑而不自覺知。這是說的前八種,狂解都是因為自己迷惑了,自己不知道,因依迷惑。自己不知道,依於這個迷惑,自己沒有反觀得到,入到這種境界了。

後面兩種是什麼呢?你看,於未足中生滿足證。就是還得少為足,沒有滿足中你生了我已經證到究竟圓滿了。正處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就生定性聲聞緣覺之想,定性滿足之想,那麼就墮到定性緣覺這些果位中了。那麼,於未足中生滿足證,其實就是指的後面這兩種,定性聲聞緣覺。

這樣的話,實際上從根本上來講,皆是識陰用心交互,故生斯位。都是識陰在將破未破的時候,因為你用心不純正,所以起的妄念與正念交互而起,產生了境界。如果說正念勝於妄念,那麼你就依然是趣向於圓通;如果說妄念壓過正念,就會產生以上十種情況。這是明確無誤地告訴大家。但是眾生呢,你看,冥頑迷昧,說白了就是說老是覺得自己可以,覺得我還行,根器不錯。

這樣的話不自己掂量自己。不自己掂量自己的時候,逢這種境界現前的時候,他會怎麼樣呀?就會現前各以自己所貪著的那個點而去執著上去,然後貪戀不忘,執以為是。一定如此,必須如此。在這樣的一種見解中,可是為什麼會出現每一個眾生所貪戀的不一樣呢?

你看這就關係到我們說的,各以所愛先習迷心。都是因為我們先世熏習的時候,你偏愛哪一種邪知見,那麼就會這個時候顯現來迷暗你的自心。雖然這是講的微細境,以我們粗淺境上來講,這說得多有道理。就是說你愛什麼東西,最後就死在什麼上面,發現了嗎?就是這個意思。你曾經過去哪怕有一念。

為什麼你看菩薩修心就是一念都不敢起?只要有一念執著或者說貪愛分別,一旦種下去,將來的果就是你在修證過程中,還被這一念它要出來,要晃蕩,要迷惑你。自作自受,愛什麼死在什麼上面。所以說,各以所愛先習迷心,而自休息,將為畢竟所歸寧地。就是說現在看到定中出現的這個境界,好像跟你因地發的那個心不是相似召感出來的嘛,在這種情況下,那麼你就覺得就是這樣了,馬上生起說這就是我所證的,確定這就是究竟圓滿了。

而自休息,就是把它作為你畢竟所歸的安寧地,就以為是這樣了。自言滿足無上菩提,自己認為已經證得無上菩提了,這個時候大妄語就成了。大妄語成了,怎麼樣呀?

外道邪魔所感業終,墮無間獄。就是你前面八種外道邪魔,你雖然現在所召感這個福業還在。很多外道都是教主呀,你看我們前面一條一條的這些,有的是天主,有的是人間的教主。人天這些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學說體系,都有解脫的方法,都還有這個經典,他們也稱為自己是三寶。

那個時候印度的話,人家不認光釋迦牟尼佛是三寶,說你說的是,你有教主,你有教法,你有教職人員,我們都有呀。可是問題是什麼呢?這個所感的福業,就是他們的福報報盡以後,還要墮無間地獄。佛就不要再墮無間地獄了,頂多去無間地獄去示現地救個人。這就是差別。

聲聞緣覺不成增進。這是分門別類而論的,後面兩種聲聞緣覺當然不會再墮了,都成了聖人了,但是不成增進是什麼呢?永遠困在化城裡邊,不能夠到寶所了,不能夠到成佛之地了,不能夠成就增進菩提聖果,所以叫做不成增進。在經典裡面有時候講到說,寧願不知道墮地獄裡面多少次,都不能夠墮到這個定性聲聞緣覺之中。

說墮了地獄的話,上升上來還有救。墮到定性裡面這些,你看有的定性聲聞聽到畢竟空,說他所證的這個涅槃也是空的時候,就像刀子傷他的心一樣那麼難受,就退席不聽了,不聽釋迦牟尼佛講法了。認為我好不容易修的這點成果,你最後告訴說歸無所得,這也是不能執著的,他受不了。

所以最後講到說,汝等存心秉如來道。你們就要存大悲救世之心,秉承如來正覺之道。將此法門,什麼法門呢?就是這個辨魔的法門。大家要知道,這裡講到的這個法門,就是這五十種陰境出來了該怎麼辦,怎麼對待,怎麼摒除。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這是佛慈悲地給他囑託了,說令一切眾生能夠覺悟明瞭此中途成狂的這十種差別之義。

普令眾生覺了斯義,不要在中途上誤入歧途了。無令見魔,自作沉孽,就是不要在你自己心中所妄見的這個魔上面,又自作以為是的沉淪的罪孽,自作自受。保綏哀救,就是保綏了你這個禪定,哀救修行的人,讓他們不要有邪知邪見的這種障道因緣出來。令其身心入佛知見,從始成就,不遭歧路。就是說從現在開始一直到證得圓通,直至成佛,成就無上佛道,再不要遭遇任何岔路了,不要讓他們有閃失。這是佛給阿難的一段囑託,就是希望。

所以說我們有時候想想,既然如此,想必我們每次來共修共學《楞嚴經》,特別是五十種辨陰魔境,那麼阿難尊者也一定會來護持加被,因為這是佛陀給他在講完五十種陰魔境,特別囑託讓他護持這些行人。那我們現在講這個知見,他一定來護持。首先我們雖然還沒到這種修禪的深度中,但是這種知見一定要先建立起來,要在阿賴耶識裡面熏習進去。這樣的話,說明我們也就種了一個不遭歧路的種子。因為歧路種子也是種下去的,所以現在不遭歧路的種子也是種下去的。這是佛的這種慈悲給阿難囑託,讓他知道五十種魔境的害處。

下面我們再讀一段,這裡就是最後給他講,說佛過去都是這麼修來的,那麼你將來以後還要這麼去護持。一直從如是法門,讀到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范,要講到這裡。一起來。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得無上道。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覺明分析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心垢洗除。不落邪見。陰魔銷滅。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魎。無復出生。直至菩提。無諸少乏。下劣增進。於大涅槃。心不迷悶。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范。

好,大家來看這一段。這是開始講到說,從如是法門開始,這就是佛進一步的可以說一個明示吧,進一步地苦口婆心說這個五陰辨魔的法門。這裡直講到辨這個五陰魔,是過去世恆河沙數劫中的微塵數如來,都是乘此法門獲得正知見。所以為什麼前面叫做妙莊嚴路,叫做十方微塵佛,一路涅槃門,就是指的這個。大家看恆河沙劫,那指的時間有多長,是吧。

微塵如來指的是佛非常多。在這兩種情況下,才都是乘這一個,都是此處盡五十種陰魔。也就是前面講的解結嘛,還記得我們講的六結嗎?解結的這同一個圓通法門,就是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聖者,最後成佛之道,必須乘此心開,得無上道。繞不過去。你八萬四千法門,其實歸根結底就這一門。所以大家想,就算我們乘信願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必須經歷這一法門,就是圓通法門。所以說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麼多的佛,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都是得的這個破除內外魔境,心地開通,得的無上佛境,無上佛道。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看,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這就真正講到了。前面講到的說好像已經互用了,尚且什麼呀?你看每一句是什麼呀?而於寂滅精妙未圓。這就是說雖然能夠互用,還不能夠自如地互用。這裡識陰破盡的情況下,那麼現前的諸根就可以互相為用了,而且這個互相為用是怎麼樣呢?

現前諸根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幹慧。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從互用中,我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六根互用的這個運用中,就能夠一超直入等覺後心菩薩。金剛幹慧地是什麼?就是馬上要成佛了,再有一念要成佛了,等覺的後心菩薩。等覺過後不就是妙覺嘛,那麼等覺後心就是等於說最後一念,即刻成佛,就到了這地步了。這裡的金剛幹慧為什麼呢?因為這個耳根圓通又叫做金剛三昧。

那麼這個幹慧是什麼意思呢?這就要聯繫到前面為什麼要講六根互用,識陰若盡,六根互用。就是佛先告訴你,所有的佛都是這麼修過來的。那麼你現在修這個修得也修到這兒,識陰盡了以後,六根互用中它有作用的。它不是說讓你在那兒顯擺,或者自我享受一下,哎呀我這眼耳鼻舌身打通了。這個六根互用中,它的作用就是提升智慧,神通妙用非常快。

一到這個地步以後,大家想想,就等於徹通了。徹通了以後你還用著說,我死執著這個色是空的,然後盯著它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怎麼也空不掉,它還是一塊桌子。六根一旦互用,到了這個時候,智慧增強,欲愛乾枯。就是這個智慧就像火一樣,對吧,把我們的欲愛煩惱就像水給烤乾了。愛水嘛,給烤乾了,慢慢就乾枯了,所以叫做金剛幹慧,是這麼個意思。這裡一個名詞叫做金剛。能入菩薩金剛幹慧,就是這個時候它的這種作用提升非常快,成立次方地增長,倍倍增長。

這裡你看,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圓明是什麼意思呢?六根互用就叫圓明,就得了這個圓明。欲愛乾枯了就為精心。到了這麼個地步以後,那麼既然有這個,到了這個地步了,那一定有他所證的這個境界,對吧,這個體嘛,你到了什麼地步了。那麼到了這個地步,你必然還有它的待遇呀。你證到這個地步,你能夠出什麼本事。出什麼本事呀?發神通變化。到這個時候,發辯才,起妙用,出神通,全部都來了,所以叫做圓明精心於中發化。能聽明白吧。

在這個地步的時候,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就是什麼呢?圓明的精心已經完全無礙地能夠發揮運用了,就像這個清淨的琉璃寶裡邊內含寶月。這個我們就不具體說了,大家想一想,如淨琉璃內含寶月,這是什麼概念,什麼譬喻。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是乃至什麼呢?乃至能夠超越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就可以在這個上面,互用中快速地能夠超越這些菩薩位次。

這個超越呢,我們前面解釋的時候叫一超直入,有兩種。一個,如果說大根器的話,就是說不再去辛勞,你去漫長地去修行路艱辛跋涉了。怎麼樣呢?就像這個非常鋒利的刀子,一截就把一千張紙噌地一下就給截斷了。就跟那個大鵬鳥,一舉翅,九萬里就上去了。這叫做一超直入,叫做如是乃超

還有一種超,比如說他的力量差一些,那麼他還得經歷一生一世塵劫的去修行。問題是什麼呢?這個超就永遠不再入到岔路歧路裡邊了。這也叫做一超直入,再不經歷岔路了,中間沒有什麼呀?前面不是講的說中間永無諸委曲相,就沒有諸委曲相了,這也是一個所謂的一超直入。所以這裡講到的等覺,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一直能到這兒。

然後怎麼樣?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從互用中超入到這個金剛幹慧,又從金剛幹慧又超入到妙莊嚴海,那就究竟圓滿成佛了,終於成佛了。不僅僅是說看到天邊亮了,徹底亮了。妙莊嚴海就是指的萬行已經究竟圓滿,叫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是指的什麼呀?智德,智慧德行已經究竟圓滿了,智德斷德。

歸無所得就是從理性上來講,理體究竟圓滿了。就跟《心經》裡面講到的無智亦無得是一個境界,無智亦無得是一個境界,這裡講的歸無所得。這是佛給他先總結示範一下,說這個法門所有的佛都是這麼修過來的,如果你修到這個地步再一超,就直入如來地了。就這麼一個道理,就這麼一個系列,這麼一個次第,係列次第,看看你能不能上來。

最後還給阿難又囑託了一段,說什麼?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奢摩他中,毗婆舍那,就是止觀嘛。就是說這些都是過去世所有的世尊們修止觀,在這個自性本定中,以微密的觀照智慧,去覺察到定中所現的境界。所以我們現在現成地學這個的時候,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就跟看天書似的,乾巴巴的,枯燥燥的,弄不懂,覺得這是什麼呀。為什麼呢?你沒到過。

這是過去先佛世尊在甚深禪定中觀察到的境界,他們又經過艱辛的破斥,再艱辛的跨越,分辨出來的這個微細的魔事。也就是說這是古佛的辨魔法門,修習大定。也可能他們自己都中過這招兒,最終又從百尺竿頭又更進一步,跨越過去,這都是他們的經驗之談。所以大家讀到這兒的時候,我們要知道,為什麼佛在這個上面,骨節眼上這麼說,此是過去先佛世尊。就是從中可見這一部寶典,他的成佛經驗,他的心路歷程,都是諸佛的微密觀照顯現出來的。那我們現在的心粗時,你根本顯現不了,何況你能夠理解進去呢。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講到陰魔的時候,特別是前面有相的時候,還可能講得比較細。為什麼在講這種見解,講性的時候講得比較快呢?就是真的有時候講多了會越講越亂。因為你沒有這個心路體驗,你體驗不了,你只能依著佛的方便語言描繪去領解一下,以防到時出現的時候是這麼一個境況。這就是功用。

所以說,裡邊這都是諸古佛世尊對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境界、每一個可能作的一個剖析、辨解,以防後來的眾生到時候誤入歧途了,所以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修心之要。大家想想,如果說沒有他們的實踐經驗,誰能夠將此活生生的境界給列舉出來呀。有的人還說《楞嚴經》有問題。你就光這五十種,誰能把這種問題都能給你說成問題,還有什麼問題?誰能這樣活生生地列舉出來呢?雖然活生生地列舉,我們只能死枯枯地在這兒學習一下。

雖然這樣,可能還意識不到他的功勳有多大。五十種魔境。聽的時候我們總愛聽個鬼呀仙呀魔呀天呀,等等這些千奇百怪的眾生,四生,十二類生,可是一聽到這個時候,可能那就沒感覺了。所以這裡才開始勸誡,才開始勸誡什麼呢?

你看,是過去先世諸佛覺明分析的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能諳識。就是告訴阿難說,魔境展現的時候,諳就是熟練的意思,希望你能夠了解,就是能夠知道,了解,能夠描繪清楚,這是第一個。諳識是什麼意思呢?第一個你能夠清楚,你就能描繪得清楚,一來你就發現。第二個是什麼呢?認得以後確定就是這種境界,能夠分辨得出來,叫做識,諳識。汝能諳識,心垢洗除

就是說在這樣的一種展現的時候,你在這個展現中不要生所謂前面說的生起勝解了,就以為這是很好的見解。大家要了解,前面所有講的勝解,不是說這是一個殊勝的見解,知道吧,而是說對這個境界生起一種以為是殊勝的境界,叫做生起勝解。那麼我們說白了就是說,你有依附,你有靠,你依托上去,你覺得舒服,你覺得這就對了;這就都不對,都不對。

這樣的話才能夠叫做心垢洗除,不落邪見,自然不會落到邪見網中了。那麼一旦你不落邪見網的話,這個時候已經正見超然在心的話,那自然而然一切都不在話下了。大家來看,內在的五陰魔既消滅了,自性光明就顯現了,對吧。

顯現了以後,你看,這就開始天魔摧碎。因為內在的五陰嘛,我們這不是講的陰魔銷滅嘛,五陰銷滅了以後,能夠摧碎外面的天魔。大力鬼神。大力鬼神是幹什麼的?專門奪人壽命的,奪人命的,就能夠,可以說失魂落魄地就跑了。這些魑魅魍魎這一類的小鬼,就更是銷聲匿跡,不敢再出來擾亂了,叫做無復出生

一直到你成就菩提,無諸少乏。這是什麼呢?就是說內外的這種魔境都已經絕掉,魔已經絕了,自然你可以超越諸位,直至無上菩提,而所有的功德裡邊都能夠圓滿具足,沒有一點點的欠缺了,叫做無諸少乏。

下面說的下劣增進是什麼意思呢?前面不是講的魔嘛,對吧,你不能把聲聞緣覺也判成魔吧,所以這裡特別又講說,根性下劣的定性,記住要加這個詞。定性的聲聞或者緣覺也能夠什麼呀?也能夠於大涅槃心不迷悶,就是能夠回小向大,力求增進聖位,於佛所證的這個無餘大般涅槃心中不再迷悶了,就是沒證到就以為證到了,或者停到中流了。是這樣子的,佛給阿難說了。

那麼後面說,若諸末世愚鈍眾生。這是說將來到末法時期,有這些愚鈍的眾生。咱們也算一個吧,別再自我感覺良好了,為什麼呢?你看,末世的愚鈍眾生未識禪那,就是沒有能夠識別到禪那中的各種差別境相。末世的眾生在修行的時候,他不懂這些,到了這個時候他也搞不清楚,他也沒有聽過,不知佛說的辨魔法要。

你看這叫做不知說法,就是他沒有聽過佛說的這五十種陰魔,這個辨魔怎麼辨,出來是什麼樣子的,他搞不清楚。搞不清楚,但是樂修三昧,他還喜歡修習,喜歡修這個三昧,心比較定。大家發現過這樣的人沒有?就是說道理完全不通,盲修瞎練,但是他有些定力,他還出境界。在這樣的情況下,汝恐同邪。就是你如果恐怕他不識這個魔境,就跟我們前面講的這些邪見網中的人一樣,都能夠入到這個裡面的話,怎麼樣呢?

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又回到讚歎楞嚴大咒上了。最後這一句就是說除了讓阿難,一個是流通這個辨魔法要;第二個,護持容易著魔的眾生;第三個什麼呀?特別說還有一個大護法,就是說的佛頂陀羅尼咒,只要咒在,就是有護法。所以說,持我佛頂陀羅尼咒,那麼就是說能夠受持。問題是有些人不識字,也沒有時間讀,還可以怎麼樣呀?若未能誦,寫於禪堂。禪堂就是我們的共修場所,其實也可以說包括我們自己的佛堂,家舍。或帶身上,戴在脖子上,每天隨身提在包裡,都可以。

一切諸魔所不能動,就是說只要這個咒語所在之處,一切天魔外道無可奈何。這是幹什麼呢?勸大家對楞嚴咒生起決定的信心。我脖子上就戴一個。就是呀,你隨時隨地要相信楞嚴咒的威力。楞嚴咒,還有大悲咒,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大家想想,我們的凡夫肉眼嘛,誰知道這個法界中,我們周圍圍了些什麼宿世的冤親呀。你不修行的話,他可能還在旁邊看著煽風點火;你好不容易修一點,馬上要脫離他的時候,哪裡那麼輕易嘛。所以這個時候,我們看不見的好處,可能就起了決定性的意義。

所以大家要了解,這就是這個咒的所在之處,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范。就是你應該恭敬欽承十方如來究竟修進之法,這是最後一部分垂世儀範了。就是我最後給你講的,就到這裡了。如果說從這個咒的落腳點說,你得對楞嚴咒有信心。

希望大家對楞嚴咒有信心,特別是覺得這個辨魔法要,大家要理解什麼是法要,法要就是在這個法中的一個訣竅,一個主要點。就是什麼呢?就是不要生結,不要生起住、結、執著。一定要記住,這是《楞嚴經》從始至終的一個核心脈絡。為什麼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則涅槃。這是《楞嚴經》的核心話。

這是我們今天是第五十七講。因為我看了一下內容,如果說今天講到這裡,下一次五十八講可能就正好了。我們也討個吉利數字,到五十八吧。當然我們發的是法財,不是世間的物財。那今天是五十七講。雖然這兩講有點快,確實如此,那麼也是隨著這個因緣吧,因為在這個上面我們就是需要能夠一氣貫下來,了解一下。你說如果說真正翻開來瞭如指掌,可能大家現在也達不到。包括我就後面的這二三十種魔境裡邊的話,你讓我光看經文不看註釋呀,不是每一個都能夠到位地給你隨時隨地能夠講出來,因為它確實在這個微細差別相上非常幽微難解。那我希望如果有修《楞嚴經》常讀誦的,自然而然其義自現。聽這麼一遍講以後,再自己溫習、了解都可以。這是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下面我們先一起來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