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觀想一下。罪過,少稱了三聲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好,各位同修,我們各位楞嚴道友,今天是二十七講《大佛頂首楞嚴經》。在上一講的時候,主要的主題是關注到以富樓那提出來的問題為核心,講到一個頓悟。在講到頓悟的時候,就圍繞著一念無明是怎麼生起來的因,窺破它當下無明生起來本來就沒有生,是假相,窺到假相就見這個真性。那麼又引入阿難的一個疑問,開始引入要漸修了,要開始一門深入。一直從上一節的結尾到今天的課程,都是圍繞著這個一門深入開始要事上要修。所以說在這個上面,我們就是從見解和行持上同時並進。在佛門裡面有一句話,那會兒開悟的祖師說的,說自從識得曹溪路,曹溪知道吧,是六祖大師嘛,當時就在曹溪,曹溪水就等於說禪宗的法脈一樣,所以說自從識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生死也是妄想。

那麼我記得那會兒剛剛讀本科佛學院的時候,在放寒假暑假都會出去參學。有一次去參學也是那會兒雲門寺,去拜見一個比較年齡大一點的老師兄,他也是我們佛學院的前輩,還是教英語的,他英語非常流利,是大學裡面教英語的,後來就是因為看了淨空法師的講經以後,又去親近佛源老和尚,就毅然出家了。那麼他那會兒坐在那兒就,我們都是後輩嘛,末學嘛,都稱末學,還坐在那兒,當時真的跟佛源老和尚說的,特會裝,非常虔誠,正經八百地先三拜頂禮師兄,然後又讓座倒茶,然後就想把自己一肚子滿腦子的這種虔誠心,想要了生死的這種,想得到前輩的賞識讚歎,覺得這是一個好的青年僧人,覺得說我是有信仰的,還想了生死,然後就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天,還讚歎了旁邊我們一位師兄,說哎呀,我說師兄你看,原來我這個信仰也是盲目信,從道理上學的多,自從師兄教我說,我才知道我也能往生,我也能了生死。就這樣不斷地真誠地去表白。結果你知道人家說了一句什麼呢?說這個禍害,把我們師兄給說了一句,說本來好好的,他還把生死又加在你頭上了。你看,那會兒表達了說我要了生死,但是人家說了,說他把生死給你了,又多了一層。

學《楞嚴經》就是這麼學的,上一節開始講就是這個道理。你悟到我們說要了生死了生死,那就一定有一個生死,要去求涅槃。一切的煩惱菩提、生死涅槃跟善惡、地獄餓鬼的分別是一模一樣的,都是道上的障礙。所以你們有時候就這樣悟一下,人家常說的空空如也,本來面目,這些東西你心到不了那兒悟不到。如果你心到了那兒,自然而然就相應了。包括我們大家來聽經聞法學佛,說是要增長智慧消除業障,一定要了生脫死,要往生極樂。那麼我們有時候也得到了高處的時候回頭反觀一下,這一切的一切,是不是一種我們心所生出來的感覺呢?你們有沒有感覺?每時每刻我們都深深地陷入到這種自我的感覺中。

比如說我要修行,我就覺得要當個好修行人,一定需要這種感覺。我說我要往生極樂世界,那麼我就始終一定要每天往生極樂世界虔誠信心具足,一定要這種感覺伴隨著我,一旦沒有感覺就不行了。那大家想想我們每時每刻的這種感覺,它有真實的價值和意義嗎?你要從根本上去剝離這個東西,所有的二十四小時中的感覺,好的,壞的,喜怒的,哀樂的,悲歡的,離合的,就是我們時時刻刻好像追求的,一切的追求都是一種感覺。要在這個微細的層面進行抉擇,為什麼我一定要有這個感覺?這個感覺就是第一個禍害,每天我們都需要一種感覺,這就是生死。

那麼如果從悟道上來講,我們的凡夫不是沒有覺,叫有感之覺,先感了再覺。這個覺還是在的,因為你每天自我認知,跟別人交往,都得有靈動的這個性在。可是悟後的話,我這麼一說,這是我自己瞎琢磨,聽別人那兒聊天心裡生起的。悟後境界可能是一種先覺後感,也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一巴掌歿死了,對吧。但是一定是伴隨著這種無上的覺悟,如如不動、朗朗明照的這種,然後在這個生活中還是繼續過。那我們想想空空如也,你說我們在這個此時此刻,在這個人世間,在這個社會上,在這個地球宇宙中,你說我,就不斷地鎖定我,我怎麼來的,你就想不明白哪兒有。所以說大家從這些微細上聽得要消融自心。你說我們常聽這對聯說,了知生死不相干,如果你的心不在那個道上的話,那一聽這些對聯都覺得很高妙,是佛門廣大博大精深,但是跟自己好像不相干。問題是我們聽了這些理,就要往自己身上去融。所以說前面的富樓那頓悟了一個絕妙的比喻,就是這個演若達多照鏡子,覺得頭沒了,然後就發狂。無緣無故的發狂就是我們所有的感覺。要仔細地在這個上面琢磨。

今天此處開始就要講到這個漸修了。漸修呢,因為後面講到佛說了嘛,每一尊佛從開始起步修行,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有的這個他任何一法都能夠入,都能夠用,而且用一法的時候,其他的法,比如說用眼根,或者是用舌根,或者用觸,身體觸的這個,這個境界上去反觀,那麼其他的反觀都能一併帶起來,就是他的這個連帶的面是非常廣的,修的所以說大行大行,大乘大乘。我們現在根基不行了,所以這裡才佛你看給我們預授記說,到了末法時期只能夠一門深入。今天就最後的落腳點就要講到一門,從這個眼耳鼻舌身六根門頭,你只能選擇一門咬死,然後其他的門是緊緊地跟隨,但是你在修的過程中只能鎖定這個窄的路子,走到盡頭了,豁然開了。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今天的主角又是依然繼承著上一次阿難,這不是佛把他數落了一頓嘛,說你那麼有本事,天天跟我說心說性,那怎麼摩登伽女現前的時候你就沒辦法了呢?在這種情況下又給他開示了半天,那麼這裡阿難又有點領悟了,開始讚歎世尊禮謝了。好,我們來從這一段開始讀,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找到這一條。在多少頁,二百五十七是嗎?好,一起來。

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重複悲淚。頂禮佛足。長跪合掌而白佛言。無上大悲清淨寶王。善開我心。能以如是種種因緣。方便提獎。引諸沉冥出於苦海。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在會諸蒙暗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好,就到這裡。你看這裡第一段,還是以阿難為領眾當機,那麼聽了佛陀的這個教誨開示以後,然後粗疑細惑,就是粗重的疑情和微細的迷惑都一起消除了,也是心開悟解,又悟到這個諸法實相之理了。所以一路走來,這部經典其實最,昨天我在五台山還跟我的師兄說起了,我的師兄原來也是雲門寺的,他天天以前在閉關就是抄這個《楞嚴經》,但是他可能緣分因為在山裡邊不具足,可能給好像山西的同修們講過一次,就說到,就是講到這個《楞嚴經》,他說你看一路走過來,其實最精彩的就是前三卷半,而且最繞口的也是前三卷半。那麼一路走來你看,阿難不斷地說又好像進了一步,又開了一點。這就是禪門裡講的說,小悟有多少次,大悟有多少次,他是一次一次,有的是一頓,頓悟到窮到這個極處,有的是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強。所以這裡阿難是又到心悟實相了,身意輕安,得未曾有,每一次得未曾有就是說,又到了原來所不到之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再度地悲淚頂禮佛足,然後還是在那兒長跪合掌而告佛曰,這裡說的而白佛曰。

說到這個無上大悲清淨的法王嘛,你看佛是清淨寶王,寶王其實就是說這個寶所之王,因為我們一般都把佛的常寂光土叫做寶所,在路途中所歇的地方叫做化城,就是你修行累了給你歇一下,最終的目標叫做寶所,寶所之王就是寶所的法王,於法自在。那麼你看這裡講到的,最善於開啟我的智慧,能夠以前面的這些種種的因緣施設方便,提攜誘獎,又引導我和在座的一切沉淪在暗冥中的眾生出於生死苦海。這是先讚歎一番,那麼下面要進一步開始祈法了。你看說世尊,我現在雖然承佛如來這樣的這種開示,已經悟到這個如來藏的妙明覺心了,而且也知道它是你看,週遍十方法界,含育化佛如來。這裡講到的含育如來十方國土,就等於說這個裡邊包含著諸佛所化的十方國土,化土化身都在其中,都在這個妙覺明心中,十方世界。那麼既然是這樣,還說到我,你看他自己也責說我多聞無功,不逮修習。說佛你說的也對,我也是多聞第一,修學的沒到頂,不及其他的人。

那麼我現在就像一個在旅途中漂泊的人一樣,他也對世尊表白了,但是突然間世尊給我講的這個法,就跟一個窮慣了流浪的人,突然間天主天王給他賜給一座非常華麗無比的大宮殿般的屋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雖然有了這個大屋子了,我也看到它的莊嚴妙相了,但是我要因門入呀。我沒有這個門,進不去怎麼辦呢?你看他對佛傾訴的也對,好像我們也是一直聽聽聽,講起來玄乎,覺得有的時候過癮,有的時候法喜,那麼現在一旦落實到每天人人都要過日子,你們怎麼用首楞嚴,怎麼起如來密因之修呢?這得有個門呀。咱們有時候聽法也不是嘛,說談玄說妙了半天,但是我不會用呀,怎麼用呢?這也是阿難的心聲,所以這裡就說,惟願如來不捨大悲。為什麼這裡說惟願如來呢?惟願,惟就是說惟一的,其他人這會兒都眼裡沒有,只有佛一個能替我答疑解惑。所以說惟願如來,因為沒有這個關門悟入,這個涅槃他就沒有路頭修。如果佛沒有大悲接引,他的這個暗就沒辦法明。所以這裡講到惟願如來不捨大悲,開示我跟所有在會裡面的這些迷昧的大眾們,都能夠捨棄小乘的局限,畢獲如來無餘涅槃的根本發心之路。你看,這裡這一段話就是說希望佛給他講,大家都明白了,現前的局限性已經明瞭了,那麼都想迴心向大。

但是想要獲得這個無餘涅槃,那麼你現在還沒到,想到那個涅槃沒到涅槃,我當下的第一步應該怎麼邁,叫做本發心路。那麼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得陀羅尼,入佛知見。有學上次也給大家提過了,就是還沒有到阿羅漢果的,其中從預流到阿羅漢,中間的這些都稱之為有學。因為這裡無學者已經斷掉見惑了,那麼只要他迴心向大就可以了。這些有學者的話,他們的攀緣心正在熾盛,所以這裡才問說,從何攝伏。什麼叫做攝呢?收攝。什麼叫做伏呢?制伏嘛。大家常也興說,我們應如何降服自己的心呢?最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起的不讓它起,貪瞋癡念;已經起的讓它滅。就這麼個路,就這麼個門。你平時把心調得怎麼樣,有沒有在這個上面?如果沒有這樣的本事,那麼就攀緣熾盛。這裡的攀緣就是不息,沒辦法停息。所以說了這麼一大番話以後,這個得陀羅尼就是指的這個大總持的入佛知見,大總持法門,還是請佛轉法輪,五體投地頂禮如來,而且與會的大眾也是一心專志地來敬候佛陀的慈悲教示,都是你看這裡講,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在會一心,佇佛慈旨

這就是要從這一段開始,就要開示事修的操作方法。但是我們再往後面開始,就是如來教示一門深入,兩種決定之義,講了兩個板塊。但是後面的經文跟大家講,有些生和硬,為什麼呢?就是講著講著,本來講說你教我怎麼用功,可是又開始好像貌似有點突兀,就開始講什麼叫做五濁。那麼他的原理是想要清這個濁,所以後面的經文先給大家交代一下,就是我們要知道這個理論和這個心性,就是自己的身心。當我們後面的這一段經文讀起來,它理論性非常強,讀的是有時候你就覺得硬得都咬不動。但是也不要急,為什麼呢?雖然理論性強,我們要把這個理,要把它進行一個軟化的用到自己的身心中。然後,可是你光這個用到身心中,自己一個呢沒有理匡正也不行。所以就是要善於用理入自己的身心,還要在身心的修證過程中不斷地用理來印證,不要把它給僵化。希望大家在消文會義的時候能夠往這裡會,不要被這個覺得說,怎麼突然間又說著說著就講到這兒了,一個大跨越自己就好像又,心裡馬上就疲厭心生起來就不想聽了。先大家一起來讀,一直讀到亦復如是,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一起來。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髮菩提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云何初心二義決定。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好,就到這裡。這裡你看講到爾時世尊,就是此時此刻,世尊已經哀愍這個會中的聲聞緣覺,沒有伏住攀緣心的弟子們,這裡講到。那麼還有是於無上菩提心未得自在者,以及當來佛滅度後,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當來佛滅度後,始終關注著我們此時此刻的眾生。此時此刻的佛在他的時空法界,此時此刻的我們在我們的時空法界,當時他講《楞嚴經》的時候就輻射到我們法界。所以還記得我們當時講經題的時候,也不知道這個滄海桑田人來人往的,我講經題的時候在這兒坐的有在聽嗎?應該有不少。講經題的時候為什麼說現前得法會加持,就是這個意思,他始終照顧著我們。你看,及為將來佛滅度後末法時期的眾生,有發菩提心的,這是一個揀擇根器,就是發了菩提心的,開演無上圓成妙修行路的道理。如果你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那麼開了,雖然佛在那兒開示,你接不著,所以菩提心有多重要。

這裡講到的說攀緣未伏者,那麼攀緣我們知道,就是說前面不是有講,就是見思二惑,以這個前六識為體。其實從這裡講到的,這個攀緣我們說在前面的一段話中,這裡要對照著後面還有這個二決定義上面有發菩提心者。發菩提心無上修行妙路就是說要息這個攀緣心,但是這裡的攀緣心我們要知道,就是說是就見惑,見解上的煩惱已經差不多了,這裡講的是這個思惑,見思煩惱裡面的以思惑為主,因為思惑是任運無始以來就本能的,相伴隨著的。所以這裡的這個攀緣未伏的應該指的是思想,就是思惑,因為里邊大部分是有學的。那麼就由於這個思惑,所以這裡才說未得自在者,你看,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它是因果關係,因為攀緣所以不得自在。

那麼這個未得自在有兩種。一種是什麼呢?這個在場的大眾因為聽佛講法講了半天了,所以他們對於這個修無上菩提的密因,就是如來密因的這個因地心,悟是已經悟了,但是沒有得到修門,悟已經悟了,不得修而入。所以這裡故說心不自在,就是沒有證入,只能悟入還沒有證入,而且怎麼去證,這個門還沒有開。所以這裡講到的,於菩提心未得自在者,這是其一。

第二點是什麼呢?就是說這些大眾已經對菩提的這個因心已經都悟了,也各自知了,也聽到佛說了這個如來藏含遍十方國土,得了這個圓解了。你想我們大家在這兒聽法,這麼一講,我們在共學的時候也是有的時候覺得說,突然間心意開了,好像有點小悟。但是問題是什麼呢?你沒有起真修。就說假如你有門已經在,前一種不得自在是說不得門其入,這裡說如果有門你沒有真修的話,尚屬於不定性。不定性大家知道嗎?什麼叫不定性?就是境界一出現,違緣一現前,保準就退。這個理是這麼個理,在退的過程中你還明白這個理,你還知道自己退的不對,但是你就控制不住,就是要退,就是要轉。這就叫不得自在,定力不夠,有慧,定不夠。這也是一種,第二種未自在。

所以這裡的不得自在跟前面的攀緣未伏是同步的,這個攀緣未伏就是指的思惑上任運無始以來的,還沒有把它斷乾淨。特別是現在開示的攝伏攀緣的這個修行正路呢,而且通於佛滅度後,包括我們現在的眾生也是依著這個路這麼要走的。所以大家想想,就算一念頓悟,你悟到了,你保任不住這個呀。我們有時候都知道說,你要在事相上去修,為什麼?要去清障,去迎刃而上,去清障,去消業。要不然你一念頓悟了,你保任不住的話,你就不能夠以這個證因證果。這個違緣你扛不過去,逆境你修不出來,那就不算話的,還屬於不得自在。越逆越苦越不願意面對的,越能夠坦然面對,最後修出來了。所以這裡也跟木桶原理一樣,其實真正你的盛水的量多少,是你這個木桶裡面最短的那根木頭(決定)。也就等於說我們修行也是,你越不想面對的,在這個刃上面修的話才能出成果,所以這裡才能得真自在。那麼這裡講到,這就是後來,你看後面。

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這就是你們既然已經決定發菩提心了,對於佛所修的這個,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就是已經到了這地步了,那麼我告訴你們,發菩提心初心的時候,應該明白兩種決定性的認知。什麼是這裡講到的說,云何初心二義決定?就是佛反問,說什麼是初心兩種義你決定要明白的呢?開始反征了下面,因為下面要講了。這就跟這個我們說的打底子一樣,你要修如來的這個解脫涅槃路,那麼一切的成就取決於我們,包括大家,每個人最初的精準的認知見地,就是你學佛第一念,為什麼學佛。這個錯了,一錯後面的全錯。這個坐標沒有踏穩,後面的坐標全部合不上扣不上,就是等於說就像螺絲一樣,帽和那個螺絲擰不住,都是次品。所以這裡第一個決定義,大家一定要把這個搞明白,然後再反觀思察自己的,對照自己的身心,是不是如此發心的,要定這個性。

那麼這裡講到的說妙三摩提者,就是我們這裡講到的大佛頂首楞嚴三昧門,三昧,常說的全修即性,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所以稱之為妙。那麼你的修德有功了,你的這個性德才顯。大家能明白什麼叫做修德性德嗎?講這麼多了,這個名詞概念這麼一說,你能領會嗎?性德就是本來具足的這個佛性,修德就是你積功累德的修行。你沒有積功累德的修行,你本來具足的佛性不顯。你要想讓這個佛性顯,就必須去修這個修德,才能有這個性德。那麼這裡就是你悟到性德了,你在修行的過程中修德就不會生疲厭了,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要不生疲倦,從這個本覺開始,發於始覺,所以這裡叫做,發覺初心二決定義。你看,就是講到的最初起修的那個正念,你是怎麼,抉叫什麼呢?抉擇。定是什麼呢?一定。你怎麼抉擇一定認為這個理是絕對不會變的呢?千古楷定的這個鐵定的理,就看你初開始的發心抉擇是不是正的。如果你的開始發心不正,那麼最後的修行一定得不到正果。這是這一段,後面我們再正式開始從因果線上來審觀,大家來看。你。

阿難,第一義者,就是告訴你阿難,第一個決定義是什麼呢?你們如果捨聲聞乘,願意修菩薩乘,捨這個聲聞願意修菩薩,應當,你看這裡講到的,審觀因地發心,就是諦察,諦審觀察,你因地的發心跟果地的覺心是同還是異。大家聽清楚了啊,我們每個人的發心跟我們所期望的,我們雖然號稱要往生極樂世界,要了生脫死,要得大涅槃,那麼你的因地發心有沒有往那兒靠攏,有沒有步調一致?這是第一個決定義。為什麼呢?因為因和果永遠都是直通的。大家今天一定要把這個因果悟一下。因真了,果才會正。如果你的因地不真,自己欺瞞自己,沒有正知正見,不是以求解脫為主,那麼你將來的果報保準轉不過,好一點的轉化成世間福報;不好一點的,善因感惡果。為什麼?你自以為是發的正因,其實都是惡因。所以大家好好思察一下,這個佛果它是以不生不滅為性的,大家知道無住涅槃就是不生不滅。

那麼我們一般以為說,我從當下的這種事相上起念,要多少功德,積累多少的資糧,然後最終解脫涅槃,這就永遠得不到,為什麼?你是沙子煮在水裡面,你能熬成小米粥嗎?大家想想,它因果不符合呀。所以一代教法裡邊,唯有這裡講到的就是因果來統貫到底,你就再玄妙的義理,再深入的法門,就是因果。你因地是不是以不生滅心而發無漏的這個種子?那麼才能感得果上不生滅的涅槃之果的圓滿佛果。你就現在問自己,這個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所以大家想想,我們念阿彌陀佛是不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就用果地的覺直接蓋在因地心上,這樣的發心會錯嗎?這就是因果,什麼因感什麼果。如果我們發心修的是虛偽的惡業,那麼自然就是苦果來相應。如果我們的發心是修人天善法人天福報,那麼你就只能要麼得人中大富貴,要麼生天享天福。如果你的發心只是就是說想出輪迴想了生死,那麼很可能出世間就是證阿羅漢,局限小乘了。

那你發心是修世間六度萬行,一定要成佛,一定要度眾生,那你就是菩薩。只有這個如來密因,從初發心就是切入到涅槃的種性,不生不滅,這個因心就是不生不滅的,那麼將來感的果德才是不生不滅的果。為同為異,大家仔細勘驗,這會兒就可以用在我們身心上了。大家的發心,你是為世間求點什麼保佑點什麼呢?還是徹底一刀子裁了我要出世了生脫死?你是想說得少為足,做個高調的修行人,做個世間高人、佛門的大修行者呢?還是說這些名和利都不管不顧,只想成佛,唯佛是趣,佛界以還的九法界都在生滅中,大家不要說,登地的菩薩都有生滅。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要認認真真地把它統一了,這個統一不了,你的菩提路就統一不了,老是歪歪扭扭的,到不了頂。所以說,在這個上面因果是直通的,容不得討價還價,從中作梗,沒有,當下就叫定性。大家發心呀,你想想,這個東西現世間明擺著的嘛。

當初我們投胎的那一念就定性了,因跟果就定性了,怎麼定性的呢?你當時投胎的時候你發心,發心是女的,那你就只能當媽呀,當不了爸了,這輩子沒有機會了;你發心是男的,你就只能當爸當爺爺,永遠當不了媽和奶奶了。這就叫因地與果地覺為同為異。你看我們現在不是大家在高考嘛,高考的時候你報什麼專業呀?你報的美術的話,他畢業的時候不可能給你發個什麼化工畢業證吧?你報的是建築,他將來不可能給你發個什麼烹飪專業吧?它因果永遠就是直通的,剛才講的煮的沙子成不了飯。所以說,只要我們在因上這一端發心的狀態起的時候,其實果就如影隨形了。

大家悟這個因果呀,為什麼說前因後果,真正有前因有後果嗎?有嗎?一念中因就是果,果就是因,因決定果,果就決定因了。因果大家聽過說,即因即果,非因非果。即因即果是什麼意思?就是因就決定果,因果是一的,因的時候就確定了果。非因非果是什麼呢?不是說前面是因後面才是果,同時的,這邊的柄拿起來,那邊的頭就顯現。所以這裡叫做不生滅因才能感不生滅果,其實當下顯現的就是不生滅心,因果就在其中。所以大家想想,現在我們一念頓悟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因果合一了呀。一個不生滅的心狀態生起來,突然入到不生滅境了,因果就合一了,那那個時候,你哪有什麼因有什麼果呢?因果也是一個分別對待。所以大家仔細地悟,什麼因什麼果什麼不生滅,這些都是說的一個道理。

那麼進一步的話,這裡講到,給阿難開始講了,說: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就是你如果因地發心的時候以生滅心為根本修的這個因,那麼你想求到佛果的這個不生不滅是絕沒有這個可能的。那我們大家再仔細地對照一下自己,我們一般修因的時候為什麼,什麼叫做生滅因呢?大家想想什麼是生滅因?什麼是生滅因?只要你一念有求之心生起來,就是生滅因,只要你一念有求生起來,有求有取就是生滅因。你有求之因怎麼能求得無求之果呢?佛果是無求的呀。所以大家在這個上面,當然淨土法門例外,那是橫超法,那是,當然也不在這個道理之外,為什麼呢?它是以這種求到極致的這種求給轉成無求的,就一心一意地讓你求,最後入到無求中了。所以這裡我們從通途上而言,你生滅因就得不到真常果呀,所以這裡給阿難說,無有是處

進一步,進一步給大家說,悟這個道理的話,這個進一步我們要知道,雖然是生滅和不生滅相脗合,不能以生滅因求不生滅果,可是我們還要知道,不生滅的這個性全部體現的就在生滅的相中,你把這個還要融合了,否則你雖然自以為是不生滅因,還在生滅因中。只要,就好比說你看,這個虛空在器世間,清水全在濁水中一樣,這個虛空你雖然造了一個房子把它隔開了,可是這個虛空還在,房子裡房子外還是一個虛空,不是說離開房子裡的虛空才有外面的虛空,離開這個濁水,給倒光了盆裡的清水才顯現,濁水清了,這個濁清了,水就清了。是要悟這個道理。從這個道理上來講的話,我們再參會一下,蓮宗十二祖徹悟禪師就講過一段話,他說這個深信因果者,必然要大明心性。心性就是不生滅的心性,就是如果你對因果深信到極致了,完全是直因直果,一念起因的時候就觀照到果,不種生滅因偏頗因惡因,只有善法因出世間因無漏因,那麼必然會大明心性的,這是理所當然的。而且大明心性的人絕不會拋棄因果,這就是大開圓解的悟後的祖師們教導人的時候,一定要讓你從因果著手,為什麼?就是因為不生滅的性,就是這個心性,全在生滅的相,在因果相中,依照著因果相入這個不生滅的性,這是一個道理。所以你看嘛,印光祖師後來也說,世出世間所有的事都出不去因果,世出世間所有的理都離不開心性。就這麼講啊,大家好好悟一下。我們再往下繼續,你看:

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這是講到什麼呢?那麼這個因果你需要,相同的這個義理你需要觀察明瞭,那麼這裡佛就打了一個比喻,好比說什麼呢?你看,諸器世間,就是所有的器世間,外在的山河大地,這個物質世間,那麼你仔細看看,你看他說,凡可以生滅的造作之法,可作之法就是生滅的造作之法,最終都要歸於變壞,要異滅掉,永遠長久不了。物質的世界是不是這樣子的?那麼阿難你現在,你看,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你觀察,遍觀察這個器世間,凡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一樣不是壞滅的?大家也隨著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這個器世間到底先生生不息,生一代又一代,地球的這樣,社會的發展,哪一樣不是最後壞滅了呢?沒有一樣不是壞滅的。但是你看,然終不聞爛壞虛空,從來沒有聽過說這個虛空會壞的,虛空會壞誰聽過呢?何以故,虛空不是造作之法,始終不壞。這是打了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

這裡的阿難,以是義故,汝當照明,這個照明就等於說你要搞清楚生滅和不生滅的因心,你發心的時候要弄清楚,千萬別搞錯了,叫做照明。那麼這裡的器世間的可作之法,就比喻我們的六識生滅無常,是不可用的,不要依附在六識的眼耳鼻舌身見聞覺知中去修行,不能用這個層面修行,全是生滅。那麼這個虛空就比喻說六根中的根性。還記得根性嗎?眼根中的這個性不變,耳聞的聞性不變,就是永遠不變的這個根性,這個根性是常住的,不會壞不會爛。所以這裡講到的其實就隱含說了一個什麼法呢?我們修行要稱性不著相,要依根不依識。這就是不生滅的因心,依照著我們的根性。

聽聞這麼多,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你嘗試過沒有,怎麼依這個根性呢?嘗試過嗎?你現在在聽我說,聽我說,又我不說了,那麼你聽的這個功能你能夠守得住守不住?這個功能變了沒有?從始至終沒有變嘛,再次給大家講。你會不會守著這個功能?就反觀,我聽聲音的這個功能、這個性始終在,如如不動,不停地在,念念都在,你就守著這個。守不住這個了,就到生滅上了;守得住這個,就是不生滅性。始終如一地守,最後必然大開圓解、明心見性,就是不生滅因,那就屬於不生滅正因了,開悟了。開悟了你就始終都是不管怎麼修都是不生滅修了,這就叫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所以你看說到這裡,這是這一段。

可是呢,我們再往下看,開始講到這個四大了。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用這個不生滅的心呢?因心用不起來,就是因為我們有濁呀,有這個濁亂。那麼這個濁亂怎麼開始的呢?你看這裡為什麼講這個決定義的時候,下面一段又開始講這個五濁了,講這個渾濁了,好像有點不連貫。但是我們要知道,前面講的是說讓你這個因心要決定,既然你的這個不生滅因心要決定的話,那麼就可以進一步地去澄清所有的我們的濁情,凡夫分別的這種濁水,心水是濁的嘛。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濁是怎麼濁的呢?它不是自己濁的,是從哪兒開始濁的?大家說這個濁是從哪兒生起來的?我們這渾濁分別心,從哪兒?從哪裡?從六根而起的呀。眼耳鼻舌身嘛,眼耳鼻舌身意,從六根而起,所以這裡才講到的。

你看開始說,則汝身中,就是說你現在不要向外看了,就鎖定你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從這兒開始反觀。怎麼個反觀法呢?在你的身裡邊是四大組成的,這裡講到了,在你這個假合的身中,你看,則汝身中,堅相為地。就是指的說,你的這些肌肉呀筋骨呀等視為地大。潤濕為水,潤濕的血液呀唾沫呀,身體裡面所有的這些液體為水大。暖觸為火,你身體的體溫為火大。那麼動搖為風,你動搖進出的呼吸呀流動性呀為風大。由此四大,你看,由此四纏,由此四大交相纏結,才組成了你這個身體。這是第一個步驟。那麼有了身體了就會有什麼呢?有根門呀,眼耳鼻舌身意這是等於向外的一個門戶一樣,有六根出現了,四大組成身體,身體就突然感覺到有六根了。那麼由於這個六根的割裂彼此分別,才導致什麼呢?導致什麼?導致我們本來週遍法界如如不動的這個覺照的根性就被分隔開了,就被分隔開了。記住,這裡講到的隨根而用了,就是隨根各用了。什麼叫做隨根各用呢?後面講到,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隨根各用,為視,就是眼只能夠看,為聽呢,耳只能夠聞了。眼用什麼看,耳用什麼聞呢?聞用什麼?還不是用我們這個如來藏妙明覺知的靈性的不動的這個性呀。但是這個性被我們四大攪和得自以為這個身出現了,然後六根門頭又開始分別的時候,就把這個本來靈照靈覺的一體週遍的這個性給它割裂開了,感覺有一種錯覺,把這個根給一樣樣地切開了,一大塊東西切成六樣了。切成六樣的時候,我們就一樣一樣地認知,慢慢地就比如說眼只能看了,耳只能聞了,這是叫做什麼呢?這裡講到的為視為聽

後面為覺為察是什麼意思呢?這個為覺就代表了鼻根舌根和身根三種。為什麼這裡覺就可以代表三種呢?因為有一個特色什麼呢?鼻子聞味道,舌根嘗食品和身體觸外境,一定要合中知。合中知大家明白嗎?眼見色叫離中知,就是眼看色的時候,離開了我就可以看得清。耳朵聽聲音也是離開了可以聽得清。只有這個鼻子聞味道,鼻嗅香,舌嘗味,身觸境,一定要挨到一起才有感覺,所以叫做合中知,這裡用覺就是給代過了,一個覺就代表了鼻舌身三個根。後面的察者,為覺為察,察是指的什麼呢?就是我們的第六意根。統共為視為聽為察為覺,就等於說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都給說全了。說全了以後也就是說,這裡為什麼說四纏分割我們的妙心,就好比器世間分割虛空一樣的?整個虛空,可是我們建了這麼多的大樓,劃了這麼多的地界,還有國家的分界,國度,你們國和我們國家的這個分界線,等等這些就好像給把這個整個一體的東西割開了,這裡是進行的比喻。

那麼這裡的地水火風四纏四大,就比喻說這個可作之法,壞滅之法。這個妙覺明心比喻的虛空就是不壞之法。那麼在這裡妙覺明心的這個虛空,被所有的可作之法,器世間的可作之法給割裂,就等於說,就是這個虛空被可作之法割裂,就等於說這個妙心被我們的四大六根割裂是一樣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四大,就是這種四纏六根,終究會變壞,但是這個妙覺明心的這個真心不會變壞,就好比說器世間壞虛空不壞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器世間也不在虛空之外,好比這個四大和六根也不在這個妙心之外是一樣的。所以這裡一系列都是用比喻的。但是後面講到的,從始入終,五疊渾濁,是怎麼濁的呢?怎麼在這個濁上面開始慢慢變濁了?大家想想怎麼變濁的?從始入終,我們第一個開始濁的是什麼出現呢?

大家想想我們的妙覺明心變現世間諸法的時候,首先出現的是什麼?首先出現的是什麼?五蘊還記得嗎?眼耳鼻舌身意,首先出現的是最後一個,意,妄想嘛,不是無明欲明這個真明的時候妄想出現了裡面,首先出現的是意根。意根開始慢慢的六根的感覺,最後出現的是色法,最後變現的是色法。所以我們在破的時候,最先破的是什麼呢?是色法開始下手,為什麼?它粗顯易知嘛。最後了斷的是什麼呢?才從意根上才能動刀。所以這裡講到的從始入終就是這個意思。最開始是這個識陰開始,從色陰終,識陰開始出現,從色陰開始終,就成了五種渾濁重疊的不清之相,所以這裡講到的,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意識出現,開始慢慢變現色法,最後越來越亂攪成一團,你也不知道哪個先哪個後,自己下意識地活著,本能地生活,不知道這些煩惱這麼來的,從始至終。所以這個從始至終有三種看法,最淺的一層我們要理解就是說,從識陰開始從色陰終,所以你看我們修行就是從色法上開始破。為什麼《心經》裡面講到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才說亦復如是呢?就是色為五蘊之首,開始要修的時候就從色法入手。但是這個妄想變現開始是從識法開始,色受想行識的識蘊開始變現的。所以說變現妄的時候是這麼來,那麼還原真的時候是那麼來,打個倒。

再一個,什麼叫做從始入終呢?我們感覺到說從無始以來開始就濁亂了,到現在一直還濁亂,將來到成佛的時候才不濁亂了,所以叫做從始入終。始的時候是第一念無明開始,開始了,濁亂了,一直到我們成佛的時候才停止了,到終了,這叫做從始入終。這是第二層理解。

第三層理解,就是講到這個不生滅因心的理解了,在這個層面,什麼呢?你想無始以來,無始從哪兒來呀?沒有一個無始,所以叫做假名為始。什麼時候到成佛的那會兒才到了終點究竟呢?有一個終點嗎?有始有終皆是生滅呀。所以在不生滅的因心中怎麼理解呢?假名為始,假名為終,叫做從始入終,這個本身它就是一個假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念念之間無不俱足五疊渾濁之相,這叫從始入終,無始無終,念念都在。一層一層地理解,這樣講大家能跟得上來嗎?能夠跟得上來就可以。這就叫做,這段話叫做,從始入終,五疊渾濁,講到的為什麼濁亂,就是這麼濁亂的。

那為什麼要講濁亂呢?剛開始我們講到的,不是要講二種決定義嘛,那麼你現在開始決定的就是要以不生滅心為因,才能感不生滅果。那既然有不生滅心為因,那你一定要澄清什麼東西,才能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清淨狀態,所以這裡就是講的要澄清這些東西。這就是為什麼這裡要講濁,就是這個原因。否則就很突兀,說講著講著怎麼又開始講濁了?不是講這個二種決定義,第一義者就是因地與果地都是以不生滅心為因果嗎?怎麼又開始講濁亂了?就是要清除了這些才能發不生滅心。那麼後面再開始進行了一個總的比喻,你看這裡講到: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 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汨然,名之為濁。這段話是一個總的來比喻這個濁相,比喻什麼呢?就好像這裡講到的喻中的清水,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就表我們的純真的這個妙如來心,涅槃的這個果德從來不染,沒有染濁過,所以這裡以清作比喻。那麼即彼塵土灰沙之倫,這個倫就是指的類別的意思,就是指的說這個塵土呀沙呀灰呀等等這一類,就比喻說四大和六根之類,由它們來障蔽,所以比喻為本質留礙,就是由於它們給障住了,障蔽了我們本來的這個清淨心了,一道一道地給劃開了,執著分別了,所以這裡才叫做本質留礙。那麼二體法爾,性不相循,循就是順的意思,順著的,順著它的意思。就是這個二體就是水跟土嘛,水和土一個是清的,一個是有礙的,所以說性不相循,就比喻說這個涅槃的心與四大六根等類是真和妄,是不一樣的,本來的涅槃純真心是真,那麼四大六根是妄,所以這裡講到的,二體法爾,性不相循,不是一個東西。

那麼這裡後邊講到的,有世間人就比喻說阿難和在場的眾生,包括我們。取土投水,取彼土塵, 投於淨水,就比喻說執著這個妄想,六根的門頭,就亂了這個本來的真心了,必將以妄為真,以真為妄,就是把真的當做假的了,妄心了,那麼就一定會把假的當做真的。就等於說我們現在執著這個妄想的時候,就把真心給亂了忘了,那麼你一定就把這個妄想當做真心了。所以這裡講到的,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就用這個來做比喻。容貌汩然,就是混亂不定了,所以才名之為濁。我說你的這個心水有五重濁相,也是這個樣子的。後面要講到五濁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汝濁五重亦復如是,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清淨本然的這個心水是湛然無染的,但是怎麼起了這五種濁相呢?就是因為這樣起的。這是總的用這個比喻來喻我們濁相產生時候的狀態。

下面就要開始講到怎麼產生的五濁呢?五濁知道吧,是什麼?你看這裡書上也有,背得也順,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但是大家下面一段,下半場開始講啊,這裡講的五濁是現前的五濁。平常我們講的五濁,通常講比如說劫濁呀,就是人壽到了多少歲的時候就進入了劫濁了,整個這個濁亂,有饑饉呀災兵呀等等這些劫數出來的時候。講到命濁的時候,就認為說壽命短促等等這些。講到煩惱的時候,大家貪瞋癡熾盛。在《楞嚴經》裡面講的五濁是現前一念清淨心體中顯現的濁亂,所以要痛快直接得多。那具體怎麼樣呢?我們休息十分鐘,下半場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諸位同修,我們二十七講下半場。那麼下半場的這一段經文是講到五濁,我們現在不是常稱之為五濁惡世嘛。這段經文我們先讀下來,再然後逐字給大家進行這個貫解。從阿難開始,一直讀到後面的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找到了沒有?好,一起來。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好。就到這裡。大家還記得我們在講到這個世界的生因、相續、業果的時候,講到說開始世界是怎麼來的,然後物質是怎麼出現的,人怎麼輪迴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家庭關係是怎麼產生的。那麼那個脈絡呢,就是那個脈線,是從這個第一念的一念中的無明妄因就這麼旋轉,相對而起,就是那股勁。那麼那股勁呢,講的說就是那股勁開始繞得出現了這麼多的狀況。這個地方要開始講的什麼呢?就是我們自己生的這股勁,自己跟這股勁又過不去,就是這股勁反過來又惱亂我們,濁亂我們,而我們還窺不破認不清這個東西,然後把它妄以為真、投入進去的時候,就是五濁情狀了。當然我們一般現在講到五濁的時候,劫濁見濁煩惱濁,都是從這個具體的、我們現在能夠顧及到的這個層面給大家講一講,然後策發一下出離心,說一下八苦輪迴的惱亂等等,都是從這個層面,就具體的現象上來講。

這裡講的五濁是從根本上,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於妄想的直指。我們一般直指好像說直指明心見性,本來面目,這裡對於妄想也是講得非常痛快。好,我們來逐條地往下貫一下,大家就會聽的說原來如此。

你看第一個講到劫濁,怎麼講呢?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既然前面不是講到了這個濁亂嘛,濁亂以後,我們在這個四大組成的根身中結色成根,地水火風組成了以後,我們就有一個根身了,自己的身體。那麼這個自己的身體一旦具足了以後,有我就會有內有外,有我是能見,有外是所見。所有的這個能所對待中,能見以眼為首,是不是?眼耳鼻舌身意,能見,就是統共能感知外在的東西是以眼為首的。那麼所有的外在的所見的東西是以什麼為先呢?以空為先。我們第一個從生下來的那一剎那,就覺知外在的是我生在這個地方,這個空間中,這個地方這個空間就是一個意思,所以說以空為先。這裡就以空與見為劫濁體的代表進行了講繹,進行了這個闡述。為什麼呢?你看這裡講到,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什麼意思呢?就是能見的這個見性與所見的虛空都是週遍十方的。大家發現了沒有?你的見,就是你看東西的這個功能,是不是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呀?是不是?那麼你看見外在的整個虛空是不是哪兒哪兒都有呀?它都有週遍。你就不能夠分辨出來哪個是空的地界,哪個是見的邊涯,你能分得出來嗎?以前我在這裡好像講過,哎喲那會兒就是還沒講到這兒我就講出來了,看來宿世真的跟楞嚴有緣。

你看我看你們,看這兒,我的眼睛就在這兒,就看到虛空在這兒,好像兩個是結合點;我再往遠處看,又好像結合點到了那兒。你說這個見到哪兒是個頭,空到哪裡是個際呢?沒有,攪成一團。但是攪成一團的情況下,我們在認知的時候就以為說,我看到哪裡了,哎喲我看到這兒了;或者我,哎呀那兒那兒那兒我看不到。你看不到的時候你看到了沒有?你看不到的時候其實你還看到了,沒有邊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真實狀態是什麼呢?不能夠分出什麼是空的邊涯,見的界畔。但是呢,我們在這裡說,如果你但有虛空沒有見性的話,那麼你除見之外有空嗎?你除過我能見空的這個作用之外,你哪裡去找一個空呀?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有空無體,有見無覺。什麼是有見無覺呢?如果你只有見性沒有虛空的話,那麼你這個怎麼顯現你能見的見性,怎麼覺知我看見了?沒有外在的東西觸發引發呀。

這個就叫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大家要跟上啊,這裡這一句話就代表一個義理。那麼這裡,相織妄成是第一重,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見性和虛空,我一定要見,虛空一定要給我見,又找不著我在哪兒見,它在哪兒給我見,結果還就莫名其妙地綿密地就跟織網一樣,就把它攪在一塊兒,成了不分之相了。你看我們是不是現在攪在一團了?成了這個不分,這股勁擰巴在一起的時候,這個渾濁就現前了,這個真性就隱藏了。妄成一體的時候眾生不知道。眾生不知道,我們突然就會想的說,哎喲這個世界是怎麼形成的?當你一念世界形成的時候你不知道,說我就要知道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又給我知道,兩股勁混為一團,就這股勁就妄起來一個說這個世界怎麼形成的,就給它定位說有劫,就是這個劫,劫初之相。好像這個世界最初一定要有一個形成的根源,就一定有這麼一個定位,這麼一個概念,這個時候就叫做劫濁。

非常抽像,大家理解。劫濁是什麼呢?就是你當下的感覺,這個時空感覺怎麼出現的。就是這麼來的,就是這股勁兒,當我們認知的時候,它就叫做劫濁。所以這裡剛才也特別給大家講到了,其他的經典裡面講到劫濁的時候,就是已經講到它的枝末了,比如表達說,人壽百歲的時候就進入劫濁了。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呢?只要你以空和見相綁在一起,結色成根,見相二分具足的時候就進入劫濁了。本來一念的心體,那麼你突然開始有一個能所對待,然後又認為色法組成的自己的是根身,外在的是器界。那麼當你的根身想了知外在的器界,想弄明白一切的時候,就把這股勁引發成這個狀態了,劫濁就開始了,就在一念心體中,這就代表劫濁。

所以說在一般的經典裡面講到這個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時候,都是稱之為能濁。比如說見解上的濁亂,對吧,眾生的煩惱,然後這個眾生的出現、輪迴,然後命的短促,等等這些狀態呈現了一個不好的時候,好像這個世界才叫做濁亂的年代。所以這四種叫做能濁,就是能把這個東西給搞濁。那麼這個劫濁是被這些東西給搞濁的,好像是這麼樣。但是大家知道,這本經裡面講到的,劫濁為能濁,我們的本來純真心體被濁了。是從這個角度,劫濁是屬於能濁,就是能禍害的狀態。從我們一般來理解是劫濁是被禍害的,就是好不容易這麼一個時代,我們說劫濁嘛,但是有這麼多的濁亂讓它濁了。我不知道我講的這個層面你們分別開來了沒有,這是通常和本經的不同之處,一樣的名詞,兩樣的概念。

那麼這個劫濁是以什麼而有的呢?五蘊裡邊以什麼而有的?劫濁是以什麼而有的?以什麼法?色法呀,所以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第一個就破的劫濁。因為你有色法,有四大為我,四大,外四大,內四大為我根身,外四大為器界,那麼就是色法把妙明覺性給擾亂了,就是這個色法給濁的,所以這個劫濁是以色法為根本。十方世界開始講的就是空見不分,顯明易知。如果我們超越了這個色陰,破掉的話就超越了劫濁。超越劫濁會出現什麼情形呢?大家想想,一旦色法被你破掉的時候,就等於說色法物質的障礙性被你盤活了。如果你修行的禪定功夫破掉色陰以後,就想陰開始,就那個時候你想什麼就來什麼,想見佛就來佛,想見淨土就見淨土,後邊的五十種陰魔就會講。所以你想想,自己這個修行路可怕不可怕?越修得深入的時候,一不小心就亂掉了,就魔掉了。色陰破掉就是如此境界,你想受想行識破掉那才叫究竟無礙,究竟成照見五蘊皆空嘛。所以你全空不掉的時候,你空掉一半的時候最可怕了,一不小心就認錯路了。那麼始終你要守著說,五濁,這一個劫濁是從色法來的,依色法而建的。

那麼再往下看見濁。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到了這個劫濁產生了以後,不是已經概念有了嘛,我,外在的世界,那麼你就以現在的根身,這個根身你怎麼以為的呢?就是你怎麼以為這是你的呢?你自己,你看這裡講到的說,汝身現摶四大,摶就是等於說我們說和面一樣,你就在那揉搓呀,莫名其妙地你就不知道為什麼,一定要把這個揉成一團,揉成一團的時候,地水火風假合的這個揉成一團,你就認為說,哎呀真的成了我了,本來就是一團四大,結果你把這個四大就當做我了。有了這個原本妙覺明心,這個勁兒,就是明白的這個勁兒,就慢慢地還在明白,但是明白明白不斷地明白,就成了正明白明白成錯明白,就把這個四大的根身以為是我了,還是用的那個覺。大家現在感覺一下,是不是你覺得有我的?這個覺是在的,但是錯在這個四大摶成的肉身上,就以為是我了,就開始出現錯覺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既然有了根身,就是我出現的時候一定會有見聞覺知,因為我的主觀能動開始發生了,我可以見,可以聞,可以覺,可以知嘛。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就出現了。

在這種情況下,壅令留礙,水火風土,什麼意思呢?從而就,壅就是塞住了,把你這個本覺的真如妙覺明心就給堵上了。堵上有兩種狀態,一個是把它給蒙上了堵上了,二一個是把它給分割割裂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成了留礙之相,你看,壅令留礙,就成了留礙之相,好比見不能超出色法了,聞不能超出聲音了,你見絕對見不到聲音,聞只能,這個聲音只能用耳聞了。但是我們現在大家仔細地作意一下,真正的聲音難道眼睛沒感覺嗎?你仔細問,仔細感覺一下,有沒有呀?如果你把它打成一團的時候,就有感覺,如果你要割裂分開的話,就渾然不知了。但是不要忘了,這都是我們以為是不知,其實它是同時並起的,但是我們以為不知。以為不知就真的不知,一說聲音,就覺得在這兒進來的,一看色法,就覺得是從這兒一目瞭然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錯了。那麼這樣的話,這種地水火風,這裡講到的水火風土,本來是無情之物,它是無情的,就被我們的見聞覺知給旋轉起來了,就跟給攪和得動起來了,見聞覺知它天天要折騰,它要感覺,不斷地感覺,就把這個無情之物自以為有了感覺了,你看這裡講到的,旋令覺知,相織妄成。在這種情況下,被它旋轉得慢慢就樹立成一個,真的好像一個有知有覺的東西。

那麼這個東西它有知有覺,外邊的東西無知無覺,又被我有知有覺的再知再覺,那麼自然而然綿密交織,你就攪在一起,成了不分之相了,分不清楚了,分不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不知道了,這就叫做渾濁真性了。不分真相,渾濁真性,這就叫做是第二重,名為見濁。見濁是依什麼而立的呢?依我們的身見。五種邪見裡面第一種見不是叫做身見嘛,只要你有了色身是我的這個見解,這個下意識的感覺,那麼這個濁就出現了,第二重,見濁。所以說這裡講到,一般其他的經裡面講到見濁的時候,都是說什麼身見呀邊見呀邪見呀戒禁取見呀等等這些,那麼現在只要是見聞覺知與地水火風相織為體,真性被蒙蔽了,就是見濁。見濁依什麼而有的呢?依五蘊裡面的什麼?依什麼?對,受。由見聞覺知與四大地水火風交織成六根的受用,就是領納諸境,所以有種種的受,這就叫見濁,見解上的濁亂。

好,再往下看煩惱濁,層層遞進。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識取現在;第三個,你會誦習未來。這裡講到的這個誦習就是指的思憶預習的意思,就是在設想將來的等等狀況,是這麼一個狀態。所以這裡講到的,又汝心中憶識誦習。為什麼《金剛經》裡面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呢?就是因為我們這裡開始,六妄識心中有了這個動作了,這個小動作出現了。出現了以後,六識之性,就是你的妄想出現了以後,就會依托在六根門頭。你的這個六種妄識怎麼在哪兒體現呢?就依附在,就跟嫁給眼耳鼻舌身意了,在這兒體現了,到他們家去過日子去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而發了六種虛妄知見,六種虛妄知見就是見聞覺知,剛才講的,也就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裡叫做,你看這裡用了一個非常妙的詞,大家看到了嗎?性發知見,容現六塵,什麼意思呢?本來的這個妙真如性,就被你弄成見聞覺知的一種支離破碎的這種錯覺了,在這種情況下,容現六塵是什麼呢?六識的這個容顏呀,也就是說六識長的什麼樣子的?六識長什麼樣子的?有沒有?哪有六識長什麼樣子?它在哪裡體現的?在六塵上體現的。

色法被你的眼見了,就成了眼識了,就是這個樣子。聲塵被你的耳聽了,就成了耳識了,就長的這個樣子。所以叫容現六塵,就是說六識的這個妄想外托六塵而現,但是它離開塵就沒有識的相狀了,這個識相是沒有一個具體的狀態的,一定是依附在外在的六塵上,而且也依附在內根上,你離開內根的話它沒有覺性,內外相依就是這麼個樣子,所以叫容現六塵,它的容顏就依托顯現在這個境界中了。就是這麼個樣子,所以大家你看佛講得多妙,翻譯者又翻譯得多精準呀。容現六塵,當時我讀到這一句的時候,不看註解,這什麼意思?容現,包裡邊了嗎還是怎麼?叫容現六塵。

後來才發現,是這個六識之容顏一樣,打了個比方,就顯現在六根和六塵之中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煩惱,為什麼呢?你領納的時候你會怎麼樣呀?取種種相,作種種想呀,這些想相中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所以這裡叫煩惱濁是依想陰而立的,色受想行識的第三個,依想陰而立,而立起來的煩惱濁。為什麼呢?依著六根對六塵而有了六種想了。色受想,這是第三種,煩惱濁。,憶就是追憶過去,識就是識取現在,誦習就是預設未來。由於等等的這些心念出現了大家跟死這個經文,不要走神。就是說這個根身既然出現了以後,那麼妄想就會滋生了,自然會有妄想。所以這裡講到了說又汝心中,就是說在你的這個六識的妄心中,下一個會出現什麼狀態呢?第一個,一定會常常會追憶過去,是吧;第二個,你會

我們再看第四種,眾生濁是怎麼個說法呢?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大家來看,你看,一旦有了想法,就是有了六識,一種識心顯現的時候,它一定會出現一個什麼狀態呢?會怎麼樣?識,有識有想法的時候,這個想法我們常不是說,你心裡這會兒有什麼想法,你說一說。那麼這個想法會有什麼狀態呢?會什麼?我看誰能說到點兒上,會什麼?這個念頭怎麼生起來的嘛,會有生有滅呀。你看這裡不是講到了嘛,又汝朝夕生滅不停,就是說的我們的識心呀,意識,心念,所有這個起心動念一定是生滅的。在這兒你看,朝夕生滅不停,就比喻說狂蕩不停,歇不下來。你看這個一彈指多少剎那,一剎那多少生滅,真是快得速度快極了,所以這裡的眾生濁就是依行,色受想,依照行而建立的,遷流變化,念念不停。那麼這裡講到的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業,所以講到的說生滅不停。生滅不停是怎麼一個生滅不停呢?怎麼個生滅不停呢?就是這股勁怎麼把它拼出來的呢?

第一個,知見每欲留於世間。知見就是我們的第六識,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本能的這些妄想顛倒,每天的想法。我們的想法是什麼樣呢?流連三界,不想出去,覺得這個世界花花綠綠多麼美好呀,不想走,覺得呆在這兒挺好,很正常。本能就是這樣的,大家都是這樣的,這就是我們天生的知見,本能的知見。所以這裡講到的說,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就是你每一生每一世都是這個死樣子,捨不得走,就要留在這兒。生在這兒以後就,你看我們說,生我是這塊土地,養我是這塊土地,下面一句我不說了,因為有點反動。我們不能離開,祖國啊我永遠熱愛你,確實這樣的。但是從三界來講的話,我們就覺得,投胎這一世在這兒,下一世還在這兒,生生世世在這兒,捨不得走,知見留於世間,想留在這兒。

可是問題是什麼呢?業運每常遷於國土。業運就是你的業力,你所造的業力生住異滅四相更迭,那麼這個由不得你,你想留在這兒,可是業運遷於國土,就是說你不想死呀。你不想死,可是人就是生老病死,就是生住異滅,就是成住壞空的,你不想死,它非要死,而且死的時候,從這兒死生在那兒,從那兒死生在這兒,改形換報,改我們的形狀,換我們的果報。所以這裡講到的,業運每常遷於國土,你想留在這兒,它就要你死,你不想死,它一定死,所以它就讓你不留在這兒,這樣的話這股勁從朝至夕妄念,貪生怕死,相續不停。眾生貪生怕死的知見,每次想留在這個世間,可是業力運行,催促著我們凡夫又做不了主,每次去投胎轉世。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知見想留,留在這兒,就好像一個,我們說經緯相交嘛,對吧,想留就像一個經一樣是豎的,必須去死就像一個橫的一樣是緯,縱橫交錯就叫經緯相織,就妄成諸趣,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種種眾生相出現了,這個就叫做什麼呢?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眾生濁怎麼立起來的呢?就是依照行陰而立的。色受想行識,前面既然有了世界,有了世界就有身心,有了身心世界,既然具備了,那麼你的心念自然有生滅,念念遷流變化,就是行陰,所以這個五濁中的眾生濁就是我們的行陰。

大家這樣一聽說,阿彌陀佛呀!原來天天活著這股勁就是由於縱橫交錯綁定你出不來,自己把自己綁定了,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自己覺得我一定要留在這兒,是自己覺得呀,其實從來都留在這兒,沒有走過。自己又覺得說,我被迫一定要去到那兒,其實從來沒有去到那兒,還在這兒。但是就在你自己覺得這種,我一定要留在這兒,跟自己一定被迫去到那兒的這種無奈中,不斷地打仗,打仗打仗打仗,眾生濁就出現了。一切都如幻如化,盡管我們現在覺得我的主體主觀能動如此的有把握。什麼能把握呢?就是因為你想把握,結果它又不由你把握,想把握和不由把握都是你自己造作的,眾生濁。

最後是什麼呢?就是命濁了。大家再來看,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准,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命濁?就說你們,你看佛的口氣,說汝等,你等的這個見聞覺知的這個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它本來是沒有不同的體性的,它是一個東西,就是一個朗朗相照的覺性。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就因為,你看,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就是外在的塵境,外在的塵境不斷地給我們呈現不一樣的狀態,有時候是明的和暗的,有時候是動的和靜的,有時候是離的是合的,有時候是生的是滅的,等等這些塵境呢,它給你顯現一樣,你就被它牽走一樣,所以說本來是一樣一樣的,就真的被它隔成一樣一樣了。

前面一樣一樣是一個一樣的,後面的一樣一樣是被隔成一樣的,這樣的話就怎麼樣呢?被這個外在的塵境給有隔成礙了,障礙的礙。有隔成礙了以後我們不能超越了,久而久之你自己覺得就只能這樣了,那麼就真的你超越不了這樣了。在這種情況下,你看還是講的,色唯可以見,聲唯可以聽。這就講的說,眾塵隔越。在這種情況下,無狀異生,本來沒有這個隔,那麼你就自己跟自己較勁,突然間生出來六境的差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差別相。那麼這六種差別相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性中相知,就是從性上而言,它都能相互知道,本來就是一個呀,一旦你一門深入、六根清淨了以後,完全就可以說耳朵就可以見色聽聲嘗味。這是從性上而言,本來就是相知的。可是論用,就是從相上來講,彼此相背了,能見的就不能聞了,能聞的就不能見了,所以這裡叫做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為什麼後面講到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章的時候,大家都會知道說這裡講的意思是什麼意思。虛雲老和尚最提倡的就是《楞嚴經》從後解前,從前解後,一本《楞嚴經》就可以互相做註解了。後面的觀音菩薩就修這個耳根圓通,就修著修著,因為本來是六種嘛,被割裂開了,他就鎖定耳根不斷地修不斷地修,最後突然間打通了,就耳根互用了,就是一個根可以用六個,就是六個識的作用,完全打通了。所以你看他在裡邊講到的說,突然超出世出世間法,世出世間所有這個什麼,經文裡邊講到的。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這個本來從性中是一個,從用中就成了六個,這樣你就搞不清楚它到底是一個還是六個。大家反觀一下,我們現在能搞清楚這個聞性到底是一個還是六個嗎?你說一個,為什麼你不能眼睛聞呢?弄不清楚了,搞混了。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同異失准,同和異失去一定的准距了,你說它言同言異已經都不能為準了。你說它是一個,明明現在是六個呀?你說它是六個呢,仔細一反觀,卻原來是一個。這樣的話就是密密綿綿的相織,就像織網一樣又織成一個渾濁之體,這就是命濁。我們的命根就是這麼存在的,就是每天靠外在的外境滋養,又真的有個我的感覺,殊不知這所有的感覺就是這個本來之覺。這個濁是以識因而建立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我們的命根不是為眾生的總報嘛,所以說六種和合隔而不通,那就是障礙到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的色身被這個四大的生命給阻隔住了,所以法身顯現不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好,再提醒大家一下,為什麼要講這個濁呢?因為我們要有兩種決定義,第一種決定義就是先開始要發不生滅的因,才能感不生滅的果。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生滅呢?被什麼障礙住了?被這一堆濁亂給障礙住了,所以用了這麼大的篇幅講五濁。要不然你聽著聽著,覺得這走到哪兒了都不知道,回頭路都找不著了。這是講到了五濁了。

最後你看,下面這一段就開始了。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你看這個對照的多好呀。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又回到原來的主題了,說你現在想要在見聞覺知的這個分別的狀態中,就是你想要在生滅的狀態中,怎麼樣呢?契於如來常樂我淨,就是以契合於如來所得的涅槃的常樂我淨之果。這裡講到的常樂我淨就代表涅槃,涅槃是常住不壞的,是究竟超越了苦樂之樂的大樂,是真我,永遠都是涅槃是真如法界,那麼是清淨無染,週遍常寂光的,所以它具足了這四種德,叫做涅槃四德。這裡用這個代表涅槃,無住涅槃。就是你想現在在你見聞覺知的生滅的這個初步心中。就想遠契,大家要聽明白什麼叫做遠契。我們現在一般就是挨上了,比如說握手,兩個人一握手,這就說哎呀,非常跟你特別有緣,相契。這叫做近契,不叫做遠契。什麼叫遠契呢?我看到那個終點了,現在我這裡有好多起點,那麼我就循著那個終點我現在選擇起點,一定要直通那個終點而不是其他的岔路,這叫做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你看,其實表明就是什麼呢?以因地而趣果覺,是直通的,不能出錯。因地一定要在生滅中覓到它的不生滅性,才能在果地證到它的不生滅性,而在生滅中證它的不生滅性。這個講起來是非常微妙又很難聽懂。能聽得懂嗎?遠契就是說懸在那兒,就是兩個人懸在異地,但是一定要相契合,也就是說你開始種種子邁步的時候,跟終點在同一條軌道上,就是這麼個意思。所以這裡就是以這個生滅的因,生滅中覓這個不生滅的因心,而遠契這個不生滅的果德,以因同果。說你想這樣的話,這是前提,阿難如果你想這樣的話,你應該怎麼樣呢?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你應當先抉擇死生的根本。你的根本是什麼呢?生死,為什麼有生死呢?就因為有生滅,生死本身就是一種生滅。那麼你就要依照這個不生,在這個生死中依照這個不生不滅的圓湛性,必能成就,這叫做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就是你只有依著這個根性中不生不滅,守著這個,才將來能成就常樂我淨的涅槃果德,除去這條路別無他路。這是這個意思。

下面再繼續進行,什麼意思呢?你看,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大家聽明白,這就是教給你們方法了。你們現在我們都在生滅中,那麼怎麼去在生滅中去把握這個不生滅呢?

首先這裡,以湛旋其虛妄滅生。那麼我們首先知道,虛妄滅生就是我們說的現在的這個妄想嘛,神識,所有的這個妄識,生滅的這個現前境界。怎麼樣收拾這個境界,去從這個境界中把握不生滅,怎麼樣呢?以湛旋,一個湛一個旋,大家要聽明白。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因為我們現在不是大家都在六根性中、都在生滅中嘛,那麼你要在這個生滅中,在眾生位置上我們永遠帶有妄知妄見的生滅性,你怎麼從這個濁亂的五濁的生滅性中,怎麼去著手去找那個、抓住那個不生滅的因呢?怎麼呢?首先第一個,湛。湛是什麼意思?湛是什麼意思?就是不動。五濁是在動呀,那麼你這裡湛就是不動,只需要你不動。你不要以為說在這裡到處去找,我要把握住說哪兒找出來一種生滅。首先你要不動,眼不被色動,耳不被聲動,你不要動。不要動了以後才能夠有機會旋起,旋是什麼意思?就是旋轉,你不被它轉,你就能轉它。所以說這裡講的意思就是,只要你湛,在這裡不動,守著這個不動,就能夠旋轉五濁的虛妄生滅。就這麼簡單,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給大家說的,恆守這個不動。五濁雖然這麼濁亂,不斷地起伏,在生滅的幻相中你不要被它轉,你要不動。為什麼?又講到妙湛總持不動尊,你看始終在說了前面,就叫這裡的湛。只有湛你才有辦法轉它,旋轉就是旋轉那個虛妄的境界,要不然你就被虛妄的境界旋轉了。這就叫不生滅因心。所以大家要聽明白了,湛就是功夫,旋就是效應。只有你有了功夫了,你才能夠把它給旋了,不是它把你旋了乎乎的。

這裡要聽明白啊。如果說能夠久湛不動,才能夠旋轉這個虛妄的生滅心,為什麼呢?就因為這個虛妄的生滅,你看前面講到說,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就是講的這個湛和旋的意思。前面的一段裡面我們剛才講到的,不是說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嘛,出現了這句話。什麼叫做生死根本呢?他說反了,他這兒說的是死生根本,是一樣的。就是我們第六意識的攀緣心,前面講到的,還在攀緣,而不自在。那麼不斷的所有這些凡夫呀外道呀小乘呀權宗呀等等,都不能了達這個不生不滅的因心,都在錯亂地修習,每天都在錯亂地修習,所以不能成無上菩提。那麼這裡就講到的要破這個妄,見這個真,這個妄就是生死的根本。你明白了這個生死的根本就是我們的識,妄識,那麼就要決定捨去不用它,就叫做應當先擇死生根本,發現了這是死生根本的識,不用,不要被外面的色轉聲轉。什麼叫作依不生滅呢?就是這個根中所具的不生不滅、週遍圓滿、湛然常住的如來藏性,這已經我們一路走來始終在講這個。

你只要依著這個不斷地顯現,十番顯見裡面就顯了這個根性,那麼你就知道說,凡夫呀外道呀小乘呀等等每天都在日用中,他不知道,那我們現在就要抉擇明白,決定要用這個根,而取來用不生滅因心。用根不用識,就是這裡講到的,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好,我們再跳一下,然後圓成果地修證,你才鐵定了能夠守得住這個湛性,你然後才有可能能夠修證成後來佛的圓滿的大涅槃果地,這個果覺裡,以因地心來相應這個果地覺。這就是給我們指了一條路,就這麼個訣竅。那麼這個訣竅在具體的修證過程中。大家再往下看,又比方,比了一個比喻。你看。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那麼這裡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前面雖然你湛得久了,湛然不動得久了,可以旋轉它,五濁,但問題是什麼呢?你只能伏不能斷,這兩個詞大家要聽明白。一個叫伏,就是伏在那兒,把它懸在那兒了,不能讓它轉你了,伏在那兒了;但你還並沒有斷,暫時伏了這個二障的現行,所以你還沒有斷。這裡講到的說,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就是說你在這個本來妙明不生不滅的因地心中先伏在那兒,然後慢慢地再去斷。因為這裡有一個關鍵詞叫做然後,然後再慢慢地去什麼呢,再去斷這個種子,先伏現行,再去斷這個種子,才可以叫做圓成果地修證,否則還不叫究竟圓滿。你只能湛只能旋轉的時候,並不說明你就能斷。這是一個事修的過程,具體的過程下面還有一段比喻。

說白了,這段話講的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說,你首先要開悟。你開悟了以後,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湛性現前了,然後就等於說你把這些煩惱就伏在那兒了,等於說你已經把它收拾得關起來了。你要是關不起來它,它就天天收拾你呀,它把著你,它要砍你,它要殺你,它要害你。那麼你現在先把它給關在那兒以後,再一個一個地收拾,最後把它們全收拾了。所以叫做然後圓成果地修證就是這個意思。但是你首先得把它們綁在那兒,就等於說你明心見性開悟了以後,這個湛性現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說,前面的這個不可壞的虛空你已經完全掌握到了。那麼在這個虛空裡邊的所有的,掌握的所有的這個起作之法無非都在你虛空的控制之中了,那麼你把虛空掌握了,任何一法能得離開虛空嗎?你就以這個虛空的不壞,來慢慢地收拾那些幻相上的壞,一個一個治好,整個就不壞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具體可能大家聽這個次第的時候還是比較模糊,下面的這一段比喻能夠把這個次第講得非常清楚,跟大家說一下。你看這裡講到的。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這是第一個步驟。第二個,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兩個步驟,一個是伏,一個是斷。那麼這裡講的我們就要把它這個,這段話先給大家貫一下,就是等於說,好比說我們要澄清這個污濁的水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先把這個污濁的水放在一個容器中,是不是,而且這個容器還不能動了,如果你老動的話,這個渾濁是治不了的。放在這個靜止的容器中,靜得久而久之以後,這個沙土,就是這個渾濁水裡面的沙子和土,自然而然就會下沉,下沉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這個清水就現前了,這裡講到的,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那麼這個層面就叫作初伏客塵煩惱。後面是什麼呢?慢慢的你把這個沉澱在容器底面的泥沙全給它撈出來,去除乾淨,就剩下什麼呢?只剩下清水了,就稱之為永斷根本無明。就是這麼兩個步驟,用這個來比喻的。這一段呢,藕益大師在講解的時候進行了次第講解,我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可能我們就心裡比較明白了。

怎麼樣一個比喻呢?這裡邊以把土給投入到水中比喻什麼呢?比喻我們前邊講的所有的這種五濁的濁相,就等於說本來是清水,投土入水了。那麼現在還要把這個濁水給它澄清,比喻什麼呢?我們現在還原的修因證果之相,我們要修證圓滿,要得本來面目。這是一個前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裡講到的靜器,你看這裡不是說到這個如澄濁水貯於靜器嘛。這個靜器比喻什麼呢?就比喻我們那個本來就不生不滅的圓湛之性,如來藏性。因為這個安靜的盛水的這個器有變過嗎?從來沒有變過,就是這個樣子的,就好比說這個渾濁的,不管是澄清和渾濁攪在一起的水,一定要在這個靜器中才能夠見到它的清水,最後能夠把它這個水完全給清澈了。就打比喻,好比說我們現在先要破這個五陰所感來的五濁,就一定要從這個五陰五濁乃至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等,從這個上面來見這個如來藏性。不是離開這個靜器別有清水,能清得了嗎?沒有靜器怎麼清水呢?

就是在器裡面的這個水來進行清,不是離開這個濁水別有清水,也就是不是離開五陰呀陰入處界別有如來藏,所以這裡比喻的靜器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後面講到說深靜不動,你看,就等於說這個濁水灌到這個容器裡邊的時候,這個容器是深靜不動的。比如我們每個人的反觀,反觀你的這個聞性見性,慢慢久而久之,觀行的功夫深了,就等於說深靜不動了。深靜不動必然會出現一個效果是什麼呢?沙土自沉。什麼叫做沙和土呢?沙和土就是我們的見分和相分,見分和相分不再相互成就相互認知了。我能見你,你為我所見,這就是交織在一起,有妄想了嘛。見相二分脫落了以後,就等於把這個煩惱給什麼呢,圓伏煩惱,就是這裡講到的,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到了這個層面了,這是我們修行路上的一個突破,算是一個里程碑,但是絕沒有到頂。

怎麼到頂呢?大家再往下看。清水現前以後,就是等於初伏了客塵煩惱,就等於說斷了我們界內、三界內的見思煩惱,三界內,而沒有斷三界外的無明煩惱,只是把它伏在那兒了,所以這裡叫做初伏客塵煩惱。後面的一句,去泥純水,這就等於說我們修行呀,證到阿羅漢果,了了生死,出去三界外,迴心向大修這個大乘佛法,四十二品裡面做菩薩去修六度萬行,每一品斷一品無明,一共有四十二位,斷四十二品煩惱,最後才能夠究竟斷盡,稱之為永斷根本無明。這都到了三界外的變易生死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稱之為永斷根本無明,就是才修成就了,你才能歇了。到這個時候你不需要信解行證了,只需要分身散影度眾生了。但是分身散影度眾生怎麼個度法呢?我們還要見到最後一句,可有意思了,這段話非常緊湊。

你看,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大家看到了吧?就是說你以為說,從因地的不生滅修到果覺的不生滅的時候,一直在不生滅,就在生滅中修不生滅,而且修成不生滅,絕對不生滅了以後,還得回到生滅中去變現。但是變現的時候已經不為煩惱了,不當真了,不痛苦了,不逼迫了。所以你看這裡這一系列的修證,先自利修證,再度眾生,在度眾生的時候又助大家去修證,就始終大做佛事。所以這裡的這一段我們先給大家講一下,這一句話,明相精純之後就是說,指的這個清明之相我們修精純了以後,再不管如何攪動都不會再出現濁亂了,都不會渾濁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就說明湛然圓滿的這個如來藏性也是這樣子的,只要佛證得無上涅槃道果了以後,哪怕他再入到生死苦海里邊,在一切身土裡邊變現自在,但是他再也不為煩惱所縛了,他所有的變現都始終是涅槃的清淨妙德的體現了,住到裡邊了,始終大涅槃了。行空不證,涉有無著了,不止此岸,不住彼岸,不止中流,不斷地就在度眾生。在這個時候才叫做無住大涅槃,這才是真正的涅槃功德。所以大家要知道,這裡邊你看,一切變現不復為煩惱了,就是你以不生滅的因地心見到不生滅的果地,證到這個以後住到裡面,那麼就任他生滅,你隨便去生滅中,再不會生滅了,就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這裡講到的這一句話就是等於說,佛證到這個究竟圓滿的果位以後,雖然再回到九界,同流九界,再到九法界中變現一切,也許是善的,也許是惡的,也許是有漏的,也許是無漏的,整個反正再去變現整個的這些五陰諸法。還是色受想行識,你不要忘了,不在色受想行識中他沒辦法體現。在這個色受想行識中,可是這會兒已經不叫我們的這個真實五陰了,叫做法性五陰了,他用到的都是法性五陰,就是巧用。有一個法門叫做性惡法門,這是天台教下的獨創。什麼叫做性惡呢?他表達眾生和佛的差別的時候是這麼說的,說眾生雖然跟佛平等,為什麼眾生能成佛呢?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是眾生,但是我們的性善在,記住不是善性,是性善,所以由於性善,畢竟能成佛,本來就是佛。雖然佛已經成佛了,但是他憑什麼度眾生,還打成一片到眾生這個苦海中來呢?他雖然證到佛果,但是他的性惡在。記住啊,不是惡性,不要搞錯了,是性惡,先是性才是惡,就是法性五陰。五陰來講剛才我們講了,不是能夠立五濁嘛,濁亂我們眾生的這個心性嘛,結果它這裡成了法性五陰,就是性惡法門,雖然是五陰,但是他是見的性,法性,雖然是法性,它不妨礙他還是入到五陰中,所以這就叫性惡法門。巧用這個性惡,所以到了眾生裡邊,雖然這個,眾生雖然是眾生,性善在,他佛雖然是佛,性惡在,到了眾生裡邊,巧把塵勞做佛事,就是這個意思。一切變現不為煩惱,每一個佛事都跟涅槃清淨的妙德是相脗合的,如如不動的,不生不滅的。好,今天我們的功德也圓滿妙德了。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