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我們先合掌。請大家發心,發廣大圓滿的菩提心。不是為了求世間福樂,不是為了求當來果報,而是為了度一切盡法界的眾生,來今天這裡聽聞正法。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請大家坐下。

各位同修,首先向大家致歉。因為我上次在講完結束以後,應該給大家通知一下說下一次課的時間。但是呢,當時好像就給走心了,忘了。那麼我們這個月的課程是今天講完了以後,下一次在兩週以後。現在暫定是這樣。是吧,兩週以後,是在二十八號,二十幾號?下下的星期天,是吧,二十幾號。今天先通知一下。那麼我們就這個明瞭了。因為早上還有同修從天津趕過來,她說上一週的時候白跑了一趟。我說十分抱歉,但是白跑也有白跑的功德。所以說呢先給大家通知一下,下一週的課在兩週以後。由於我們現在的時間,場地,就是盡量的把這個能夠圓滿的,給大家呈現出來一個好的因緣。那麼因為整個居士林,我們有大的宏觀安排。那麼我們每個月的,下一個月的課程呢也是盡量安排出來兩節。那麼我們六月份可能應該會多一點,盡量每週都能夠有機緣,我們是活的。但是呢,我們的課件安排是活的,我們學法的這個心要死下來,要死在這個法上來。不要說隨著時間有時候的靈活擺動呢,而一會兒提起來,一會兒沉下去。

現在呢,我們這次是開講《楞嚴經》的第三講。那麼在前一講的時候呢,我們就正式開題了。正式開題呢,我這裡特別要說的,就是說《楞嚴經》呢,我們為什麼說開悟的楞嚴呢,真的是難明難解。在經文中屢次佛講到高潮處或者難明處的時候呢,阿難和在座的聽法眾,都是一會兒就暈了,一會兒就暈了。所以我們暈了也正常。可是呢如果說把這個經,特別是經題,太泛泛的淺說顯說,或者說講故事呀,或者說一些引申的,太直白的,或者說跟世間法一下子攪到一塊兒的時候。我個人意見,就是容易有不到之處。容易把他的甚深法義給淹沒了。那麼在這個前提下,我們就需要大家不管你曾經學佛到了什麼水平,修行已經開展到什麼地步,但是一定還是要在佛學知識上有一定的素養。如果你佛學知識上基本的佛學素養,或者有一些佛學專業的詞彙不夠的話,那很可能真的就是如聾若啞,聽不懂。所以這個呢我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補一補。再一個呢就是說,為什麼我一開始也講過聞法的功德利益和要領。

這樣的聲音可以嗎?小李稍微再高一點點。就是把回音調低一點音量調高。

有的同修也會在這個,或者是說微博上,或者微信上,有私信來。因為我有時候也不是全天候的看。後來有的能回有的也不能回,請大家諒解。因為畢竟精力有限,弘法的任務又太多。特別是講《楞嚴經》的時候呢,就是需要傾注大量的心思。一邊從文言知識上來備課,另一邊還要參悟上來去領悟一些東西,好把大家的心帶上來。那麼就是說我們一開頭講過,就是說來聽法的時候呢,聽不懂先別說,能聽懂多少算多少。但是呢,一定要貫注,就是聽法為什麼說講經要如法,聽法要以神聽呢,一定要把心念貫注掛在字裡言間。不要太動多的心念去打這個妄想。因為我可以理解,我那會兒剛剛出家的時候在普陀山,在佛學院聽法師講法,也是有時候聽不上去了。

那麼不由自主的就開始跟著著急。聽不懂了著急,那麼越著就會越急。一開始還可能是感嘆呀,無奈呀,最後就會變成怨嘆,抱怨,隨著煩惱心就生起來了,不合己意。或者說講了道理不講修行。聽經時是最如法的修行。因為我們這裡這次,你看包括剛才有說,法師您好,不知能在講經前或結束時誦《楞嚴經》,不可以,沒有時間。沒有時間這個不好意思。我想過這些。什麼東西都已經在此之前都想過了。就這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還要中間休息一下。所以說只能聽聞法義,你實在想《楞嚴經》要誦楞嚴咒,那麼就回家去自己用功。因為我們只有寶貴的這一個時候,還要講法義。但是大家也不要說把修行和聞法完全說割裂開來。

為什麼說常說到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一識得,生死一齊休呢!就是說你在聽聞的時候是最好的修行。本來一個很正的聞法氣場。那麼你在隨文入觀的時候哪怕聽不懂。字字句句不起妄想,一字一句一念一句話,就這麼連貫著往下聞,任何一個妄想都插不進來。這就是最好的修行,就看你會不會修。我們呈現出來這樣的因緣。一定要步調一致。因為讀楞嚴咒的話,有的人根本就不會讀。字都認不得。我首先問一下你們現在所有的人都把這十九個(字)經題背下來了麼,可以背嘛,這都做不到。我們老是犯什麼,尚未發足妄擬到家景象。現在我們在講經題,你首先《大佛頂如來密因修正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你能夠脫口而出嗎?

所以說呢,我們久修的,或者會背的,也顧及一下,沒辦法。必須步調一致。那麼實在不一致的時候。只能顧及中和下來往上挽。只能這樣了,大家見諒啊!所以說修行並不礙,並不排斥聽法,聞法並不礙你修行。就看你會不會。不會的話你家裡呆著,你說要修行修不起來的。這個東西,我可以有經驗的告訴你啊,任何時候只要你的心在道上。待會兒我們講經題的時候大家也悟一悟,就是說怎麼一個心在道上。再一個呢,我還是要盡量調整。因為,一個可能我本人講話很快,語速上。那麼我把祖師的話直接執持過來,再流露出來的時候,很可能講得玄了,就入不進來了,所以說千萬要提神。不敢走神,一走神肯定就入不進來了。我把講義寫過了一遍,回過頭來再複習的時候,想著明天給大家講。一走神兒都進不去了。所以說這個很要緊。我們大家都要配合。

因為講經呢,有兩個條塊兒。面對在家眾的時候,往往我們會泛泛的講因果呀,感應呀,信心提起來了。那麼只講因果呢,上根的人聽久了會發生厭煩。但是另一方面就是談心性。就是談悟境。可是呢,悟境講的多了,中下根呢不能夠受益,得不到利益。所以這個很難把握。但是呢,這部《楞嚴經》的的確確來講,他是偏重於心性的,特別講心性。所以在這個情況下呢,我們就要慢慢地要漸入佳境。不管說用詞也罷,你的領解也罷,或者你的佛學素養也罷。一開始慢慢聽,大家聽懂了,就貫過來。因為還有一個,首先我們常說的,到了一個新地方還有水土不服的。所以大家就慢慢,不要急。何況《楞嚴經》呢是正法的代表。在學習的過程中,這個障與業障違緣都會什麼呀,被牽引帶出來的。

甚至,我在備課的時候呢,有時候都會說,怎麼也提不起筆,就是在外邊繞。就提不起這個筆。怎麼也翻不開書。就坐不下來。這時候呢,我們往往會覺得說,哎呀,出去法源寺院子裡繞兩圈兒。定定心或者怎麼樣。最好的辦法,都是由於我們往往在問題出現的時候呢,想不到最後的辦法。都是想著自己怎麼去解決。怎麼去調整。怎麼去這個調心。不要忘了最好的辦法就是求佛菩薩加持。求龍天護佑。沒有比這好的辦法。這是我,相信諸位也是往往常犯的錯誤。所以這個地方呢,我們在聽經的時候,如果有這樣的障礙,大家要往上來走。現在的因緣已經夠可以了。你能聽得到《大佛頂首楞嚴經》。

那麼上節課的時候,我們就開始貫這個經題。貫經題呢,我們今天,因為可能的確講的比較,比較深。可能未必,因為有好多人反應,有的只能聽懂一半,有的基本上好多聽不懂。我們來必須再來回顧一下,來簡化一下。因為往後講還會深。特別是經題部分呢的確很深。沒辦法淺講。這就看我的這個,和各位的因緣和福報。那麼我們在講大的時候。《大佛頂首楞嚴經》本身。今天給大家把這個題目先抄下。你說,經題你首先得背下來。希望大家發心把經題背下來。我們在開題的時候呢,主要就是說,把這個經題呢我們從七個版塊。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這個經題一共呢,把他劃成七個版塊來,分為四種講法,來進行講這個經題。

那麼這四種講法,我們現在正在進行到什麼呀,泛解經文。就是泛泛的解。把他整個的內涵,把他盡量立體的大意。全部給大家呈現出來。我們現在正在進行泛解經文。上一次呢講到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這四個基本上貫完了。那麼,接下來我們還會有什麼呀,串解和貫解和導解。這是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好往上接。那麼串解,待會兒我們講的時候,串解是什麼意思。就這七個版塊,提出來一個版塊為主,另外的版塊為輔,往這個上面匯。這是第二種講法。我們馬上要開始。那麼第三種講法叫做什麼。貫解呢就是說,這七個版塊對應經文裡面呈現出來的什麼呀,內容要跟他相脗合。始終經題和經義是什麼呀,同步的。這叫做貫解。那麼最後導解了就是匯歸極樂世界。淨土法門。這個我們先明瞭一下。

那麼在上一次的時候我們講到大的內涵。為什麼先把大,劈頭蓋臉就講出來呢。就是大它的超越性。我們凡夫的認知情形的時候呢,一定有要相對的二元世界,你我他,芸芸眾生,這是數不清的,心經裡面講的有生,有滅,有垢,有淨,有增,有減,全部離不開兩個對待,所以我們從世間的什麼呀,相對大的這個引申到出世間的絕對大,這個道理,就是說佛法這裡講的這個大,是其大無外的再挑不出來一樣能夠別立於他外。可是在這個具體的運用的時候呢,我們還是什麼呀,除卻他相對的我們的分別,並不是抹殺什麼呀?現前一切世間的諸法,就是一切的現象。那麼這個大怎麼體現在這個現象上呢?就是說圓融週遍,每一法都體現他大的內涵。

在這個情況下,我們的心是矮的,佛法是什麼呀,高的,眾生是廣的,但是不要緊,為什麼?每一法,都可以代表萬法,這就叫隨處大。還記得吧。就是牽一髮就可以動全局,可是當我們有一發和全局的對立的時候呢,還不能稱性的把心提上來。那麼我們又引出來一個什麼呀,現前大,一發就代表全局。待會我們講導歸淨土的時候要用到這個,所以我們的心要提上來。在這種情況下,當下,就是一發就是全局。叫作什麼呀?現前當下現前大。這樣的一種大的內涵,但是我們只分了兩個,前面叫世間的相對而言的大小,後面的就全部屬於出世間的什麼呀,圓融無礙的境界。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那麼處處皆是什麼呀?萬法皆是般若,皆是解脫。

就看你怎麼看,你的悟性。那麼後面的幾種大呢,全是什麼呀,把他從出世間法裡面為了容易理解,這麼給大家,各個角度來講出來。但是記住啊,他涵蓋的一個總體的境界,就是這一念。就是我們說的,佛頂也罷,如來密因修證也罷,都是這一個境界,千萬不要亂掉。那麼這樣的境界無以形容,不可以描繪,最後才立的叫做強名大,強說引出來一個大的概念,因為我們都覺得大是什麼啊,恢宏的,無盡的,沒有邊際的,面面俱到的,這些內容來把大給大家貫了一遍,為什麼要劈頭蓋臉先講大呢,就是說楞嚴的境界就要超越一切,還能包容一切。沒有一切的局限性還可以成就無限的可能性。全部在大的這個內涵裡面。所以首先大,你就要能夠會得過來,這是其一。那麼這個大進一步。

我們講到佛頂的時候呢,他是一個比喻,比喻什麼呢?比喻是佛的這種究竟覺悟這種大境界呀。剛才講的沒法說,沒法說你還要說,那麼就是說用佛頂作為比喻。為什麼呢?一方面他像春山吐日一樣,層出不窮,無盡的義趣,都可以什麼,源源不斷的湧現在你的領解能力上,你領解到哪一層,他就給你呈現到哪一步。那麼在這樣的一種,還有一種叫做什麼呀,不可以,佛頂我們見不著,見不著的時候呢就沒辦法說,所以這裡才叫做佛頂,我們看不到。因為登地的菩薩上升到無量世界當時為了看佛的頂肉,無見頂相,見不到。

這兩重就引申出來第三個概念叫如來密因。還記得如來密因的時候我們講到是什麼呀?有的人後來就解錯了嘛,分了這兩層,什麼叫做顯極之密和密極之密呢,還記得這個概念嗎?就是說從密來講,因為佛頂的這個太難,幽微難至,包括下面的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的這個內容呢,一般我們根本,凡夫呀心力不夠,見不到。但是並不是說如來密因這個法是藏起來,裹起來,就因為我們每天都觸目而不知,所以這個方面我們又稱之為顯極之密,統共這個我們當時講的一個他的特質就是不易覺察,所以我們才要悟,這就叫如來密因,密因分了這兩層,為什麼?恰好配這個佛頂,為什麼?顯極之密,就是層出不窮。密極之密,就是無見頂相。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的話,趁著這個如來密因,你如果起修,就是這個道理你明白,大的內涵你明白了。佛頂意寓著什麼,如來密因是什麼樣的一個心理狀態,這個你領悟了以後,依著這個理起修,那麼你所修的都是了義法門。什麼叫做了義,究竟圓滿沒有漏。那麼依著這個理起修,所修的種種的內容,都屬於什麼呀?了義修證。就是說你修的法是最高水平的法,而這個最高水平的法反過來也是說,最高水平的修,才能叫做最高水平的法。所以我們又倒騰了說,像這個繞口令的時候給大家講說:修證了義,才能稱之為了義修證。就是你修的是最高水平的法,那麼你這個修才叫做最高水平的修。就跟我們說的:覺悟究竟,才叫做究竟覺悟,是一樣的道理,是吧。我們就整體的貫到這裡,這是我們對於經題的一個脈絡性的理解。

今天呢,我們要接著往下講,講到什麼呀?第五個,諸菩薩萬行。我們現在在泛解經題,大家不要搞混了。那麼這個諸菩薩萬行,菩薩是何義呢?想必諸位呢已經都是算現前的菩薩。這個菩薩呢是在梵音的這個漢譯,是略稱。如果說音譯,就是用印度話原文譯過來呢,叫做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也是有時候我們稱什麼,菩提薩埵。翻譯成漢語話的話,大家都知道叫做覺有情。覺悟一切有情,自己也覺。那麼有時候呢又叫做大道心眾生。就是他發的心,修的道是大的,是大乘法、是究竟法,所以說從這點上來我們常說的直白的這樣講。那麼為什麼叫做覺有情,它包括了什麼內涵呢?

第一個覺有情就上求是大覺,就是我們這裡講的如來密因的了義之覺,所以叫做覺。那麼下化的是有情,讓一切的有情都歸位於什麼呀?四十一個步驟,諸菩薩萬行之中來。所以呢叫做下化有情,就是這部經典講。

再一個還另外的一個層次來講的話就是說,覺已分證。這個如來密因大佛頂這個覺悟呢,他已經一分一分的,登地開始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其實也是如來密因,也叫修證了義之法。那麼這時候就是覺,他的這個覺悟啊,分分的一步一步的開始見到了、悟到了、證到了。叫覺已經分證到了,一步一步的證到了。但是呢,識情,意識和情執,不是我們凡夫的水平了哦,他是支撐他的變易生死,出了三界的這個內涵,那麼識情還沒有盡,因為還有無明沒有什麼呀破究竟。像觀音菩薩呢,他還有一品無明沒有破盡,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可以說他的境界還有什麼呀,法身會滲漏,真常流注的境界,還沒圓滿。所以這個時候說叫情識未盡,所以叫做覺有情。因為他的覺還在分證,他們情識,還有一些情識沒有了斷,所以也是菩薩,菩提薩埵的意思。

有時候呢又叫做大士,觀音大士,悉號圓通。有時候呢,又叫做始士,就是始終的始,就是一下子人家發心的時候呢,發的就是菩薩的心行,所以後來修的就是大道。有時候也叫做高士,就是說一般人達不到的,等等這些都屬於菩薩的這個內涵。

那麼為什麼這裡叫做諸菩薩萬行呢,就是這個諸菩薩他的這個含義在哪裡呢?在這個經文裡面呢,也給我們提供到,為什麼萬行呢?一般我們諸菩薩修因證果呢不出四十一位,有時候也叫五十一位。從這個十住開始、十行、十迴向、十地、還有等覺、還有妙覺。這個每一地呢都有十個位次,有時候十住裡面就會開出來什麼呀,十信。剛才講到的諸菩薩的諸,就一定會設在什麼呀,等覺已回,十住已出。但凡你要開始發心,那麼十住就是什麼呀,為什麼叫做住呢,十住,十住就是說身在佛家而為佛子了,已經發了什麼呀,這個安住到這個無上的菩提心中了,自利利他的心已經稱性的發出來了,而且可以什麼呀,漸漸地把他按兵不動,始終依著這個心態去度化眾生和自己覺悟。

那麼這樣的話,平常我們就叫說十住,就是我們修行佛法三大阿僧祗劫的第一念心開始啟動,這叫做十住。那麼十住的初住的時候呢,就又開為十信,有時候叫這個就是說起這個信心嘛,十住的初住裡面有時候又把他另外開成十住,這個我們了解一下就可以。我們現在要主要明白諸菩薩萬行,大家根本和枝末我們要把他劃開,版塊要放清楚。十行,這個十迴向,那麼十住、十行、十迴向、包括其中的十信,這個版塊呢就是我們修佛的第一大阿僧祗劫所要完成的路程。十地中的初地歡喜地到第七地,第七地是什麼,遠行地麼,還是什麼,就是初地到七地的時候啊,是第二大阿僧祗劫的內容,那麼八地以後到等覺一直到妙覺,是第三大阿僧祗劫的這個修行的路程。

總共這就涵蓋了我們的諸菩薩的修行,沒有一人不在這個位次之中,沒有一法能逃出這個什麼呀,諸法修六度萬行之法之外。所以我們這裡叫做諸菩薩萬行,就是講的這個諸菩薩,各種階位的菩薩。行門呢就是說修的法門,那麼這些行門呢我們都知道,一開口呢大家都說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從佈施,為什麼要首讚佈施呀?就是因為我們這裡是欲界,具足了貪瞋癡,相對貪排名第一,所以對治貪的佈施,必然就立在首位。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叫做六度,但是這六度裡面呢,以智慧,就是般若這個空性的思想,作為支撐。這也可以導歸到我們的如來密因修證了義上。如果你在行佈施、持戒、忍辱的這種情況下,沒有空性作為支撐他的背景的觀法的時候呢,那麼我們行的,都是有為法,還在相對大之中。對不對。如果說我們有般若的智慧觀,三輪體空,那麼六度萬行,念念都在跟如來密因的步調一致。念念都在修證了義之法。所以說這六行裡面,般若的慧行,才叫做正行。前五度都叫做行行,又叫助行。這可以涵蓋我們說諸菩薩什麼呀,萬行。

有時候呢在這個《涅槃經》裡面也講到說,菩薩有五種行門來修行這個戒定慧。比如說第一是梵行,就是我們修行的這個梵音繚繞的這個梵行。梵行就是說,諸菩薩修行這種沒有染著,沒有染著,不著二邊,也不執著空,也不執著有。他在修行的時候呢,既不執著,雖然上求佛道,可是不執著有佛道之相,雖然下化眾生,可是什麼啊,沒有眾生之相。都是在這樣的一種修行法,我們叫做梵行,也是萬行之一。有時候呢還有天行,就是天道的天,上天的天。那麼我們有時候會誤會,這個天行不是咱們說的二十八重天的這個三界內的這個天行,他的這個天行是什麼啊,就是說佛法講的畢竟空,無所得的這個空性的義理啊,我們有時候把他換一個另外的名稱叫做第一義天,明白嗎?

這個道理叫做第一義空性這個妙理叫做第一義天,所以說菩薩善解法義,依照這個空性來修行的時候,有時候也把他叫做天行,依第一義天的這個微妙的道理來起行。那麼有時候也叫做嬰兒行,我以前講法有時候也講到嬰兒行,就是清淨無染,嬰兒行的另一層意思就說是他示現的,雖然他已經究竟圓滿,證到境界了,可是他會不捨悲願,倒駕慈航的時候示現的,有時候示現成一個人,那麼度天道眾生他示現成一個天,度阿羅漢讓他迴心向大的時候呢,就會示現成阿羅漢。那就是他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是他示現的跟你們小孩一樣,來藏在你們其中來度化,這叫做嬰兒行。打比喻的,這也在萬行之中。有時候還有病行,就是我們有煩惱,他也裝模作樣示現成一個凡夫,或許一輩子跟你是兄弟姐妹父母妻子,他就跟你一塊煩惱折磨你,令你不斷地被迫,本來不想學佛,一定得聞法,本來不想修行,這會逼得受不了了,煩惱控制不住了,必須要去修行,要觀想,要往下放,硬生生的放,那麼這些就是諸佛菩薩示現的病行。

也就是我們講的同事攝,或者說愛語攝。等等這些四攝也在這個範疇之內,這叫做病行。那麼這些等等都屬於諸佛菩薩的萬行。但是我們現在又要徹通經題來開始講,諸佛菩薩萬行,這裡我們講的諸菩薩太多了,那麼我們都能認得出來嗎,他顯現的都是菩薩像麼,叫的都是菩薩名字麼,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在當時《法華經》裡說,宿世以來,全憑提婆達多善知識,提婆達多的話現身就墮到地獄裡面去了,後來佛問他說提婆達多你在地獄裡面怎麼樣?說我在這兒裡受的清涼跟二十八重天的天樂,就是天的快樂是一樣的。一點都感覺不到地獄的苦,你看他的修行功夫,為什麼啊?他們都在依著如來密因之理,念念都修的是修證的了義之法。

所以我們這裡說諸菩薩萬行,為什麼?要配合前面的大佛頂和後面的首楞嚴,為什麼講到諸菩薩,太多了呀,滿世界的,有時候我們同修在講到說,說前面講的說這麼多的凡夫眾生大家要度化,後來在《法華經》裡面動不動就授記將來怎麼成佛,動不動誰就是某菩薩再來,某菩薩示現,那麼多的菩薩那都是菩薩麼,在民國年間就有的居士想不通,覺得明明我是個凡夫,大家都是凡夫,天天爭名奪利,為什麼動不動就說都是菩薩示現呢?那時候我記得有一篇文章寫的問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就給他講了,說你現在因為是凡夫,所以盡法界全是凡夫,彌勒菩薩來了時時示世人,世人識不得,這個我們楞嚴裡面也講到說珽珽誰跨豐幹虎,豐幹和尚那會是什麼呀,阿彌陀佛示現的,結果親近他這個官員說還要問豐幹和尚說,寒山寺有厲害的人麼,說國清寺有厲害的人麼?

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示現,你去拜他們去,找到那兒拜文殊普賢的時候,文殊普賢說,彌陀不侍,你禮我何為?你說阿彌陀佛現前,你認識這麼久,你都不去禮拜他嘛,你禮我們來何為,後來還說彌陀饒舌,就是說阿彌陀佛多嘴,兩個人寒山拾得化到岩石裡面去了,就捨報了。誰知道他們是菩薩呢?所以說,祖師印光法師就告訴這個人說,你現在是眾生,所以你滿眼盡是眾生,等你成佛的時候,現在你覺得眾生多菩薩少,說保你成佛的時候是覺得菩薩多眾生少,這就是諸菩薩萬行,就看你有沒有了義的法眼和密因的悟性。

那麼我們講,我們有時候也是為了這個覺,有的樂在家住,諸位都是在家學佛的。有的因緣是出家住,像我出家來弘法。但是我們的步調是一致的,有的呢喜歡獨自一個人住,山裡面清修。有的人呢他就不跟大家打成一片,天天樂樂呵呵的共進呢,他就受不了不能修。這都是每個人根性不一樣,有的呢喜歡來道場講堂,有的人呢他就一個人在屋裡呆著,跟半閉關似得,誰也不想見。只要你的心跟密因相應。你修的法屬於了義,那麼這都屬於諸菩薩萬行的道。總之,我們就是為了一個覺,為了修證這個了義的了義修證之法。

所以說這就我們說諸菩薩萬行,再開始往外泛。因為我們在泛解經題。那麼很可能有的人一生都不沾一個佛字,無量劫來行的是佛事,有的人現行的三寶,招感一切眾生來學佛,有的人暗暗的護持佛法,從來都不知道他是佛弟子。每一個菩薩的形象不一樣,所以說有的人可以度人百萬人天,有的人可以為了一個眾生隨行六道,常精進不休息菩薩就是這種的例子。所以說這就是諸菩薩萬行。

我想像的而且我決定相信,我們這個道場裡面必然有聖賢存在,只不過我們現在面面相覷誰也認不得誰,他是菩薩他不說,樂呵呵的看著你或者天天來惹惱你,那麼你是凡夫了又認不得,但是要首先要信。還有其次要信,怎麼個信法呢?為什麼這裡講到說諸佛菩薩萬行,在論典裡講到說主伴互為,唯資大法。就是佛菩薩一佛出世,千佛護持。他們來演一場戲,有的演主角,有的演配角。有的演正面角色,有的演反面人物。你認不出來,那麼他們這些這才叫真正圓滿的,諸佛菩薩萬行。而我們現在像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菩薩這都屬於主旋律正規軍的,跟他們一樣的證量,一樣的水平,甚至古佛再來的,很可能故意製造大亂,苦惱一切有情。

當然這個我也不是說在我這謅的說,諸位也是資深居士,這個法義不可以給初學人講,印光法師文鈔裡面也講到說,有的菩薩是乘願再來的,或者做人王,或者做國主,或者做有能力的人,他們製造動亂或者苦楚流離失所,讓大家生起出離發心,這個時候大乘佛法一入耳,馬上就相應。這些也有的呀。所以說我們有時候去朝山也罷或者什麼,一定要相信有多少高人隱士跟我們同在道場,包括我們居士林也是一樣的。我們也不要有都市和山林的分別,都是一樣的,都在諸菩薩萬行之中,所以說這樣來看。那麼,如果說你這個諸佛菩薩萬行,他要配合前面的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的話,就說明說你要悟到,圓悟這個我們講的如來藏性,圓悟到如來藏性的時候,我們再講,剛才講到諸菩薩,我們泛講,不敢以為說只有觀音菩薩或這些正規軍,還有好多我們不知道的。

那麼萬行的話我們也不可以鎖定,好像只有這四十階位,只有持戒,忍辱,禪定,精進,當然我們從理上來講,大家不可以事理給把它又混淆了,又覺得說宏海法師說什麼都是法,又開始妄談般若,不可以這樣。但是從理上來講的話,如果你悟到如來密因這個了義之法的話,那麼你的一切吃喝拉撒全屬於諸佛菩薩萬行,因為什麼?念念在茲念念在道,你既然悟了如來密因的這個訣竅的話,那麼大家不要忘了,你的每一法都是修證了義,無修而修,不證而證。是這樣的一個相互的相輔相成,所以為什麼,在這個祖師裡面說到說搬柴運水全是道呢?在禪門下。為什麼有時候說問怎麼個修行方法呢?有的學人問祖師說怎麼個修行方法,說你饑來吃飯困來眠,就是你吃飯睡覺就是修行。

這就屬於念念都在萬行之中,念念不離修證了義。是這樣一個的道理。那麼反映到如來藏性之中,所有的行全屬於配合他的密因和修證了義。這才叫做諸菩薩萬行。大家這個道理要會過來。這個道理會不過來,待會你聽首楞嚴的時候又糊了,能悟的到麼?我今天上半場講的這些大家聽得懂嗎,那一定要發心今天回去把經題背下來,希望大家把經題背下來。這是諸菩薩萬行,我們已經泛解完了。

再進入第六個概念,首楞嚴。最重要的一項,最後末後一著就是這個首楞嚴的概念。記得我那會兒,在棲霞山,南京有一個棲霞山的一個佛學院,是中國佛學院的分部。那麼我們每一屆的考場,全國去招生的時候呢,一定會在南京的棲霞山,這個地方呢設一個考場,那麼江浙一帶的這個學僧們,年輕的學僧們,他就會報考呢,給他分配到在那裡去監考,中國佛學院派人去。那麼我記得那會兒我去了以後也不好好複習,還盡去討擾人家,旁邊的還搗亂不讓人家好好學。那會兒心裡想想,那會兒雖然已經年齡不小了,我趕了最後一班車,二十七的時候考到中國佛學院,再過一年就考不了了。這就是因緣,那麼還有另外一個因緣呢,我不好好學,那會就不想讀,不是業障現前了啊,不想讀的時候呢,就想想我師父逼著我去考,那就去考吧,天天不好好複習,還讓人家不好好複習,我記得旁邊有一個師父帶了這麼一沓A4紙全是複習資料,這麼一堆書,那個背包包過來,天天在屋裡,電扇熱嘛,夏天招生的時候熱成那樣,南京多熱啊,我呢是帶了幾個我們一塊的一個小師父,我那會跟個老大哥似的,手一揮走了,今天不是去南京,不是去那個玄武湖,就是去夫子廟啊,孝陵,十三陵,這個中山陵,到處去玩,天天不複習。

晚上回來人家在那複習,我還要說幾句閑話。可是呢這個因緣我有一招,我進進出出的時候,我們住的二樓,外邊是西方三聖殿,那會想想信心也沒有現在這麼足,可是呢好像一種標榜心態一樣,我就給他們說,你看我天天拜,我是這種複習方法,你們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佛,磕三個頭就出去玩去,晚上才回來,就這樣,因為不想考,說實在的現在回過頭想就不想讀嘛,想偷懶。結果呢第二天考佛學了,頭一天晚上,人吶總歸還是有慚愧心覺得不對,就把旁邊人家這個法師,抽了他的三張A4紙,上邊,第二天考卷一發下來,上邊有四道題,三張紙有四道題啊,我清清楚楚記得,一個什麼叫阿含。二一個什麼叫做這個楞嚴咒,楞嚴咒前邊不是什麼呀,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這是什麼意思。還有一個是,另一個題是什麼來著,是世界,世界它的理論上的解釋。最後一題就是什麼叫做首楞嚴,四道題,哎呀記得清清楚楚,發下來我渾身都嗖的一下,這怎麼回事。這就是因緣,一切都在首楞嚴之中,早已經什麼呀框定。

那麼什麼是首楞嚴,梵語翻譯過來漢語的話,《涅槃經》中說,首楞呢就是說一切事究竟的意思。一切事,一切現象,一切的這個世界,一切的現行諸法,一切包括我們每個人的所謂自以為是,有覺照的起心動念,它都是一種能量。這一切的能量相互緣起,相互作用,互相碰撞,互相排斥。但是整個這個能量的總的一個狀態是究竟,究竟什麼呢?堅固。楞嚴的嚴就是堅固的意思,首楞就是一切事究竟。嚴就是堅固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當然了,這是從這個理論上來講,具體我們怎麼理解叫說一切事究竟堅固呢,明明我們在這個《楞嚴經》裡還說的說,最後的無明沒破,那麼這個時候還要,說這個銷我億劫顛倒想,希更審除微細惑,這都有進有出有,有修有證,怎麼叫做究竟。我那會去五台山的時候聽夢參老和尚講開示,他就說諸位菩薩們呀你們來五台山來對了,為什麼?這裡是金剛道場。文殊菩薩,說世界未成,五台山就成了,世界將壞,五台山永不壞。一般人不懂得這個佛法的甚深法義的話,根本就聽不懂,覺得說五台山怎麼不壞呀,地球都毀滅了,五台山還在哪兒呢?

這講的就涉及到我們這裡說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說首楞嚴,首先我們從一個,它是一個禪定的上面來理解一下。因為畢竟這裡依文解義的話首楞嚴是大定的總名,所有禪定的總名。在這個經文裡面,我們回去看一下,裡面也含了一個什麼呀,妙奢摩他,三摩,禪那,三種禪定的這個別名叫做首楞嚴,總的稱謂,叫做首楞嚴。但是呢,這個定,他有個什麼特質呢,剛才又要聯繫到如來密因和修證了義了,這個一定要大家把心提起來,這個定有個什麼特質呢,就是說在這個《正脈疏》裡面祖師說每個人都有心,但是真心誰都悟不到。我們修行的話都會說我現在是亂的,我要入到定力,我要修四禪八定,我要修出世間的這個智慧般若,這個空性之定。

但是這些都屬於修定,不叫做什麼呀?性定。今天這裡講的一切事究竟堅固,就是體現的首楞嚴它是一個性定。修定好明瞭,性定很難明,可是性定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如來密因,現前都在,依著這個性定起修,全部就在首楞嚴的定中。所以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大家悟一下,你看折騰來折騰去,什麼叫做性定呀,上次給大家不是打比喻,就跟黃金一樣,金性就是它的性定,你再怎麼把這塊金子怎麼燒,怎麼鑄,怎麼融化,他始終就是一塊金子,你任何時間,任何剎那,任何這個時空方位都離不開什麼呀,這個金子的本性,這個永不會變,這就叫做性定。那麼性定我們想一下,不是以前給咱們都講過,什麼叫做修因證果,修因證果就是說我們現在把這個金子用成馬桶,就是凡夫。

那麼我們一定往往會,我在此之前給大家講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它修成什麼呀,佛像。供在那裡,這才叫做修證圓滿,這些全部屬於如來密因,全部不屬於修正了義,為什麼,它是分證而不是滿證,還記得上次講的嗎?真正我們的修行了義的訣竅在哪裡啊?你明白,不管是馬桶還是佛像,只要你明白它是金子,在馬桶也無妨,在佛像也一樣,這叫做性定。明白嗎?所以說這件上來看為什麼這裡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呢?在這個本性之中,在這個大定之下,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雖然要修成佛法,可是始終就在這個定之中,出不了這個大定。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的話,我們就佛法來講,我們說我們要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所謂開始修這個比如說四念處呀,四正勤呀,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三十七道品,包括後來的修成就以後世間的四禪八定,出世間的這個滅受想定,成阿羅漢的三明六通,等等這些都屬於世人,修因證果中的現象,所得的功德。甚至包括證到佛了還要說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等等這些功德全體體現了就是這個首楞嚴的一切事。都不能離開這個事,那麼既然相對於修行出世來講,我們在世間,財色名食睡,十惡業,包括我們毀犯五戒,一切的因果報應,一切的輪迴相續,是不是事呀?也是這個事。不要忘了這一切事還屬於什麼呀?究竟堅固。只不過我們人有分別,所以才有世出世間。可是世出世間究竟堅固,這就是我們說的性定全在其中,依稀彷彿這麼理解,這樣講能聽的懂嗎?有沒有聽不懂的舉一下手,全聽懂啊,那麼這個定呢,我們就叫做首楞嚴大定。但是我們剛才講到的首楞嚴的一個理論。

再講到首楞嚴的一個,從這個佛學的禪定上來理解它,可是具體從修證上來講,怎麼去會他的這個首楞嚴大定的境界呢,就是我們現在一般的修行,對不對?一定是長途的功夫,我們一定要先打坐。數呼吸,慢慢從妄想的心,引發執持的有功夫的定,對不對。一定要從妄開始慢慢修止,修觀。引發出來的定力現前,自己受用。這就叫說有進有出。不屬於究竟堅固。因為他有生有滅,有起有落,對不對。所以這個全部屬於分證定,而不屬於性定。這是從修證的功夫上講的。而且從正在修行的時刻上來。就是我們現在正在修心,那麼你一定是有起能起的智慧,對吧。觀照所對的境界。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像坐在前面你就觀佛,或者說觀不淨等等。一定有一個真實的道理作為支撐。然後你起這個,跟真實的道理相應的智慧,去觀照你所對的一切境界來進行顛覆和反觀。把它從染修成淨的,對不對。這個時候,我們一定有,有能觀的智慧,和所對的真諦道理。對不對。有能有所的時候,這個時候,還屬於分證定,不屬於自性定。這是從現前修行的正在進行的狀態上來講。

從這樣講,我們就明白了,首楞嚴一切究竟堅固,它的境界是什麼呀,一切現成,本來如此,必定如此。金子就是這樣,你明瞭了金子了,愛怎麼怎麼樣,是馬桶,是首飾,是臉盆,是佛像,你重要的要明白始終都不離金子。金子就是如來密因。揉搓,不管怎麼樣去修煉金子,都屬於了義修證,只要你明白它的金子的性質。念念都知道,我不離開金子。念念都知道,本來這就是金子,這就叫修證了義。所以從這點來講這就叫做究竟堅固,所以叫做性定。為什麼?不管我們在世間輪迴,還是出世間了脫。在世間凡夫的這個因果,還是出世間的解脫大樂。等等這一切都叫做一切事,一切事究竟堅固的時候,你就明白了,本來是這樣的。那麼它就從來沒有不動,從來不動,從來不滅,也沒有壞過,也沒有散失過,就是如此。大家想想,既然一切現成中我們想想悟到這個理,悟道的時候就是見道,見道的時候就是證道。證道的時候就是度眾生,已經到了。那麼你還要幹什麼,還要幹什麼,從一開始出輪迴,了生死,從最後度眾生,求佛道。這都是多餘的事呀,所以才我講到導歸極樂,就是念佛為因,成佛為果。九法界的,什麼六度萬行都不去幹。可是不是幹了,不是讓你著相去幹,六度萬行,還有前面諸菩薩萬行,不著相去幹的時候全部就在大定之中。這叫做首楞嚴。所以說從這個定義的禪定上來講。

如果我們分開分散的去理解的話,有時候我們把它稱之為妙定,就是這個如如不定,天然不動的一個大定。大自在、大解脫、大境界。從來不假借你還得修因證果。縱然你在迷茫之中,你在輪迴之內,這個體性,本然的從來不動。所以叫作妙湛總持不動尊呀。這就叫妙,妙定。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知道說,一切的法,都是現成之法,天然不動。天然不是說無因無果的天然的意思,天然不動是一種形容,不修就修成了,不修而成。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在迷的狀態下,它也是一種天然不動的特質的呈現,在悟的狀態下,還是這樣一種不動的體現。如果你在不動之法上,起了一念心,動了一念性,動了一念頭,都屬於心外求法。為什麼?因為你想另起爐灶,離開首楞嚴,離開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我們常說的心外求法,就這個。這是一個妙定。

第二個這就是一個圓定。圓定什麼意思,得回溯到我們剛才講到的圓融無礙大,對吧。圓定就是不但你自己,好像我們覺得說自我的這種心念這會不動了,這是一個定力。統萬法萬事萬物,都不動,就是整體的一個定體。而這個定體你也不可以作為一個塊然一物,再進行理解,再進行描繪。一切就是這樣。大家好好悟。一切都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所以《法華經》裡面講說什麼呀,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每一法都在它該在的時空法界之中。那麼除去時空法界是我們的分別之外,每一法現前就在,就是大定。所以聽過中觀班的同修們肯定還記得我那會兒講過。僧肇法師在講《肇論》物不遷的時候,物不遷呀,一切就沒有遷流變化。他講到什麼呀,旋嵐偃岳而常靜。

就是山崩地裂的造山運動起來的時候常是靜的。江河競注而不流。所有的江河湖海流奔流到海不復還的時候,可是它其實沒有流的動相的。野馬飄鼓不動,在沙漠裡面。陽焰就是我們的視覺上的一種錯像。不是有煙一樣,在沙漠裡面那種,看上去野馬飄鼓,其實是不動的。日月曆天而不周。就是太陽月亮看上去每天繞著我們的大地轉。其實是不動的,物不遷。這就叫圓定。萬事萬法現前就是一個大總持大定。首楞嚴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這就叫妙定,圓定,這才能稱之為大定。這個大定為什麼就說從來不動搖。你在迷的時候,他也沒曾動搖過,你在悟了以後他也不是從那退出來又進到這裡邊,不是的。就是這樣的,這就叫妙定,圓定,大定,總歸就是一個現前妙湛總持不動尊。那麼可能我們又聽的糊了。我感覺到有點糊了。

我們再從事相上來理解,比如說我們現在常講到諸位居士都知道六凡,四聖,十法界,對吧。我們從六道輪迴是六凡,要修到四聖整個這個十法界才能夠圓滿。可是我們就覺得說自己現在沒有定,然後要修定。要到了往生那兒以後,不犯這個貪瞋癡了。貪瞋癡也不出這個定。我們現在的輪迴,每生到地獄惡鬼畜牲,大家想想我們的生活是不是一種定呀,是不是定,你現在的吃喝拉撒。你現在所犯的吃飯的這個慾望。行淫慾的欲心。欲界的狀態。所有人世間的人情世故冷暖。世界的你來我往,火車走,飛機運等等這一切現像我們已經深深的陷在這個定裡面,本有的定。現前我們就定裡,要不在這個定裡面,我們脫離輪迴一下子就應該出去了。知道嗎,我們現在就定在這裡,出不去。

為什麼?本身這就是一種定。那麼依著這個定,你悟到所有的都是種定力的時候。首先出離心就是要撼動。然後再修行,這就叫悟到整個十法界。其實就是一個大總持定。我們現在就定在這個人道的顯現之中。但是雖然是人道的定。佛修成了,是悟到首楞嚴的定。但是不管是人還是首楞嚴,定的質量和屬性是一味等同的。這就叫究竟堅固。我們現在還在定。假借這個萬相而修因證果。可是我們知道念念都不離開首楞嚴的時候。這才叫依著如來密因的理,修這個修證了義的法。整個這個經題就是這樣的一種概念。所以說從這一點來講。我們就要慢慢的悟到,這就是它的非常的玄妙,他叫性定。性定就是本有的,加一絲一毫的起心動念,都屬於另起爐灶,都已經出了定外。心外求法就不在定中。

所以為什麼祖師們說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呢,讓你砍柴就砍柴,讓你燒火就燒火呢。參話頭念念就是把你往上貼這個定。顯現這個定,不讓你離開。念阿彌陀佛亦復如是。那麼這就叫做性定,性定呢。它是性具的,本具的,不是後來修成的。後來從不定修到定,定與不定從未離開這個定。好了就這樣吧。說多了,可能越來越糊了。

所以我們講到這個的時候我們來會一些佛言祖語吧,大家常講到一句話叫做什麼呢?不離當處常湛然。這就是講的首楞嚴,知道吧,就是不離當處,現前你就在這個其中了,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等你一想說哪裡有啊?哪裡有啊?就像我們人在虛空中一樣,佛在經典裡面講到說,有智慧的人,愚癡的人說,本來你已經在這個虛空中了,你還到處去跑。哪兒有空呀?我要找一個空,空地兒,我要怎麼樣,你呆的地方就是在空境中,。覓即知君不可見,等你心外一求法要找這個東西的時候,就從首楞嚴定中出定了,妄想起來了。這就叫一切現成,一切堅固。那我們聽過說,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本就在其中了,你到處去找啥呀,對不對,這也是一種佛言祖語,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上一次我給大家打比方的時候說,我們不是有做夢嗎,夢中和夢後你都是同一個能夢之人,做夢之心。

每一個都是這樣,已經在這裡面了,夢也罷,醒也罷,就在這個堅固裡面,不可以再去頭上安頭,錦上添花。所以這就叫我們常說的,首楞嚴堅固。禪宗裡面的公案有時候講到,終日尋春不見春,回過頭來是什麼啊,春在枝頭已十分,也是形容的首楞嚴境界。我們說的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我們通過這幾個比較有,無私就是我們說的智慧,空性的智慧。這個道理呢也是首楞嚴的另一個表法,什麼叫做一氣不言,就是說一句話不用說。他就是這樣的,一氣不言含有象,萬事萬物全在這個裡面。你根本用不著你說,哪怕你一句話不說,一句法不講,那麼他還是這樣的。一氣不言,就是你連個氣都不喘,一氣不言,他還在包容所有萬事萬法,都在這裡面。

對不對,萬靈何處謝無私,就是所有的人,萬靈,就是大家,廣,眾生這麼多嘛,你想逃脫這個地方,到哪兒去謝無私,無私就是我們說的空性嘛,沒有自私破我執。用古人的語句來表這個首楞嚴法, 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始終你不說也在這個裡面,你想逃也逃不掉,一切事究竟堅固。所以這就叫春在枝頭已十分,這就叫人人都有靈山塔,這就叫做雲在青天水在瓶,聽過這句話吧,就說的是首楞嚴的註腳,藏地的大德,有弟子說,什麼是大圓滿呀,上師給我講講什麼是大圓滿,說月亮在天,狗在這兒趴著呢,這就叫大圓滿。多少人為了大圓滿而去求大圓滿,大圓滿就等於首楞嚴。所以這就叫我們說首楞嚴的性定,性定是什麼呀,就是這麼個地方,就是這個樣子,本來就是如此。

你徒弟問師父,去問馬祖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呀,你問什麼呀,你一問的時候,全是西來意,一問的時候馬上就把這個西來意給包住了,所以祖師只好說,待你一口吸進西江水,再向你道,為什麼,怎麼道呀,說不出來呀,一說就是解外求解,就是定外求定。你怎麼說呀,說只有你悟了,悟了以後哈哈一笑,或者你搧我一耳光,我捏你一鼻子,兩個人都悟了,這叫做首楞嚴。那麼我們現在講的是第六個版塊,首楞嚴講完了,大家能聽得懂嗎?

好,各位同修,我們來繼續我們首楞嚴經,經題的貫解。最後我們把這個經字再做一個泛解,大家都隨著開始學佛,到廟裡面,不經意間就會得到法寶,就會有人結緣。這些都是無上甚深微妙法,那麼你對他的態度,為什麼要有這個態度,說要恭敬法寶。一個是取經者不易,翻譯者不易,流傳者不易,那麼最重要的是說經呢,就是所有宇宙萬法的真實真理,全部是源源不斷的從這個經文裡面流露出來的。所以說,這個經在印度話裡面叫做修多羅,又叫做修妒路。學過《百論》的時候我們不是也有那個修妒路嗎,漢譯叫做契經。諸位都知道,上契諸佛的理,在學首楞嚴的時候,大家隨時隨地都要契到,這個如來密因的,首楞嚴的這個義理之中。

不契這個理你就聽不懂,那麼直接的反映就是你契不到這個機,所以說這裡也叫做契經。有時候又叫做素怛纜,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的意思,契經。那麼在古德的認知中,我們一般都說聖人講的叫做經,賢者造的叫做論,這是我們通常在社會上講。在佛門裡面,只有佛說的才能稱之為經藏,契經。另外在佛說的律典裡面,把他抽出來光講戒律,叫律藏。所有後代學佛的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的著作,只能稱之為論典。除了中國只有一部就是六祖慧能大師叫做《壇經》,所以經典只能佛說,縱然有弟子說,像《維摩詰經》,一定要有佛在經文裡面進行印證,或者有天人,化人,也會說經,這四種人,但是一定要有佛來印證,才能稱之為經。

那我們學經典,往往相信諸位也有的,每人都有最相應的經典,最相應的法義,最相應的法門。但是不論你對法門的行持,法義的理解,他都可以用經的內涵來提供給你,一聽以後,哎呀,真的有如此的功德,如此的利用。首先,在染心論裡面講到,經典有五種意思。

第一個叫做湧泉義,大家可能有這種心路歷程,湧泉就是噴湧而出啊。不但你持誦一部經典或者有時候是咒語佛號, 咒語佛號也是從經典裡來的,或者你來聽聞法義。總是每次都有你的心的不到之處,源源不斷的從真理義相中噴湧出來,這就叫做湧泉義。能夠義味無盡呀,你不管你自己可能也有這樣的,你看每一部經典,讀讀讀讀的相續的,受持到,比如心經也罷,大悲咒也罷,包括楞嚴經,受持到一定地步的時候,突然間以前的有些靈光一閃的東西,他自己就冒出來了,或者是理解力,領悟力,他自己就跟上來了,這就是說為什麼,每一部經典都有無量的義趣,每一句經典都有無量的義趣。就看你悟在哪一層,他就跟你相對的呈現在哪一層。這叫做什麼啊,湧泉義。就跟我們有時候想的,哎呀越聽越說,原來如此,越學越覺得正合我意,不斷的這樣法喜充滿,法喜充滿,這叫源源不斷的噴湧而出,這叫做湧泉義。

第二個呢,出生義。從法義上而講,也許平常我們的名相,道理,可能你自己原來不懂,經裡面這麼一解釋,明白了。什麼是末法,什麼是像法,什麼是正法,什麼是五濁惡世,等等這些,全是從經典裡出的,從經典裡出來的義趣名相,你跟現實社會一對照,產生了自己新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這就是修心改心。這就是這一切的功德都是從經文的義理裡面出生出來的,所以叫做出生義。

再一個顯教義,顯示教理,我們說的顯示義。一切的法義全體是從經,佛金口宣說的這些聖典裡面顯現出來的,甚至包括我們去受三皈,三皈依法,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包括我們持五戒,包括有的受菩薩戒,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等等這些行持上。包括我念佛、持咒、修止觀、讀誦大乘、禮拜等等。這些法門上全部是什麼呀,從經文處顯示的這個信、解、行、證,教理行果。那麼都是從經文裡面顯現出來的,所以叫做顯示義。

那麼第四個呢叫做繩墨義。就是我們都見過木匠,繩子、墨盒,木匠不是有墨盒嗎?把那個黑線拿出了嘣的這麼一崩,那麼這就叫定綱了,這個線路就給你定死了,這就是一條康莊大道,你就這麼走。離這個一線,離開這個就會錯誤。所以叫做什麼呀?繩墨義。就像木匠那個墨盒拉出來的線定格一樣,框定我們的知見,框定我們的行為,等等這些。

最後就是說結鬘義,就是結成文相。你自己融會貫通,讀了《金剛經》,這個《普門品》,《地藏經》,《圓覺經》等等這些有的講空,有的講有等等這些,一切的義理你要會把他穿成一串,有經、有律、有論也把他穿成一串,八大宗派、五個法門、漢藏結合,顯密等等這些,你基本的框架義理要把它會串成一個什麼呀,順理成章的一個,一個圓融無礙的一個環一樣,所以叫做結鬘義,結成文相。結成文相就是說用我們的文字,能夠理解的文字,用我們會表達的句子把它什麼,一串穿來,提供給我們前面這些功德,所以叫做結鬘義。這是正解,什麼叫做經。

那麼我們接下來再泛解一下什麼叫做經論。泛解,我自己總結了幾個,經者徑也,就是曲徑通幽處。那麼我們學佛,我們修法,我們從這個自己作為一個佛弟子,起修行,起信修行等等,我們需要一條路徑。那麼這個路徑我們在修行的正在進行的時候,我們有時候義理不明瞭,法門不會抉擇,有時候出現狀況不知道該怎麼辦,等等這些全部有經文裡邊什麼呀,提供給我們一條正確的路徑。特別是這部《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的諸菩薩萬行,所有的清清楚楚,該出現的狀況,應該怎麼走,從什麼起步,怎麼結界,怎麼驅魔,全部一套配套設備,完全在其中,所以叫做經者徑也。就是路徑。路徑那怎麼理解呢?從學解上,就是我們從了解上來講,從聞思上來講,從理解佛法上來講一定要廣。你看就一個《大佛頂首楞嚴經》的這個經題,如果你沒有很深厚的佛學素養,你根本不足以支撐著你能聽得懂,名相都聽不懂怎麼去悟嘛,怎麼去找感覺呢,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感覺,一定要依附在名相概念上。那麼這是其一,這是什麼呀,經者徑也,這是一個途徑,這是從學解上來講。

如果從修證上來講,怎麼樣呀?就要行起解絕,修證上就要開始忘我,經者徑也,逕裡邊包括第一個,能詮的文義和道理,第二個所筌就是這個筌,什麼呀打漁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學了義理以後你要開始起修,那麼包括文字語言概念所有的這一切執著全部要放下,就等於說我們為了打漁才拿一個魚簍子不是筌嗎?對吧?但是你得了魚以後你不能把魚簍子這個筌錯認為是魚,那就不行了,所以《金剛經》裡面講的,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為了渡河你扛著,這船造好了,你渡了河到了彼岸你還扛著船,那就說明你錯了。所以這是我們來泛解經的第一個內涵,就是經者徑也,途徑,這途徑兵分兩路,一個是學解要廣,一個是行門要深,忘言絕慮的。那麼在這兩種情況下呢,學解的話是所詮的道理,那麼這個能詮的這個境界的話一定要什麼呀,要悟,要放下,要把所有的語言分別相全部悟一下,這是一條什麼呀修證之路,這就是我們說的如來密因。這才屬於了義修證,也是菩薩萬行不能離開的一個根本道理,經的本性。這是講到說經者徑也。

再一個經者金也。黃金的金。為什麼說到這個呢?我們上次剛才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講到,有的人說了,覺得說聽的不太明瞭,玄得不行。就跟整個就跟在飛機上一樣,玄了兩個鐘頭什麼也沒聽懂。只知道我喋喋不休的把我讚歎一下怕我傷心。為什麼哪?就是說這部首楞嚴真的是經中之經,經典裡面的經典,一部三藏之總結,所以說王於三藏。特別是這個明真心,顯現性定的這個關鍵口呀,其他的經典沒有講到,側重講到這麼到位的,這就是首楞嚴的功德。任何經典的緣法上,就是緣起的顯現上,都不如首楞嚴來的這麼直白這麼純粹。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它講做純金之經,前一個是黃金的金,後一個是經典的經,純金之經。大家聽不懂也很正常說實在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像我們每次回去比如說你讀誦呀,好多人來剛才問我怎麼修行,怎麼讀誦?自己回去用功呀,這是就看你自己的福德善根因緣,你有沒有這個主動性,發心呢。

但凡你讀誦也罷,經也罷,咒也罷,但凡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如果你實在提不起心了你必須要開始,比如說你要念三皈依,你要念多少遍,一邊拜一邊,弟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念三皈依,不斷的要皈依,提起自己的皈依心呀,皈依佛法僧才能入道呀。不斷的念三皈依,不斷的要去念發願文。如果你實在入不進來怎麼也覺得就是說,怎麼的時候,就要去策發,要用方便。不是說講的都是首楞嚴,那麼你就好像就高枕無憂了。這個時候都要發願,發願願文裡邊,比如說《勸發菩提心文》,最這個痛徹骨髓的呀,那都是大修行人來勸在座的大家要好好發心用功。比如說《怡山發願文》,講到我自己輪迴生死想解脫等等這些,都是稱性發揮的圓滿教典。《怡山發願文》、《勸發菩提心文》這些文要背會要常念。一麻木了就要去念,就要激發策發,這樣的話才能把這個金性給顯現出來,所以這個東西我們在修行上,剛才有人在問,我再打個岔,要常要這樣。這部經典是經者金也,特別純,純度特別高。

那麼再說這部經者京也。你看外國人在報道中國的事的時候,有時候說中國怎麼怎麼了,有時候他會講什麼,北京方面怎麼怎麼樣,那這個時候什麼呀,北京就代表了中國,對不對,首都呀。所以經者京也,這部《首楞嚴經》,京為一國之都,首楞嚴就是什麼呀,整個三藏之都,整個這個縱橫交錯,宗派法門攝盡無餘了,禪、教、密、律、淨,都攝在裡面了,整個,任何一個宗派都把他給結合在一起,所以說每一個宗派都不敢把它定成什麼呀,自己所依的根本經典,為什麼?它其他方面也面面俱到,不獨屬於你這一家特色,每一個宗派都不可以把它定為什麼呀,權教。就是為了方便施設的,都是講的最究竟圓滿。所以這樣的一部,那麼如果說整個三藏十二部是一個國度的話,首楞嚴就是北京,京城。所以說經者京也。

再一個經者警也。警察的警。你想想為什麼我們開始講經的緣起的時候就說了,因為我們現在世間法太濃,帶著這種習氣,這種下意識的不由自主的這種功利心,來求學佛法,來皈依三寶,來自稱佛弟子,已經慢慢的人們都在湮沒。為什麼,就是出世間法太淡。警不起來,沒有警醒。所以說,在這樣的時候,你想我們都是世間名利客,都是苦海迷路人。那麼這個時候就,正當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的時候,就需要這樣的寶典,脫口道破天驚。警醒我們,說我們一切人都是紅塵客,都是紅塵客,要能用來起到警醒的作用。所以當阿難在經裡面啟問的時候,問到一開始就七處征心,聽的阿難就,完全,原來的話,他覺得,哎呀,我看見佛這麼莊嚴,色身相好莊嚴,才出的家。結果就直接劈頭蓋臉的說,就因為你這個緣故,導致你現在不能悟到真心,貪着色相。就這一念起,開的經文緣起。所以這就經者警也。

既然是這樣的一種一語道破天驚,那麼經者驚也,驚醒的驚。就是說整個佛的一代教法,原來不說的話,我就根本不知道。正當日子過的美美的,幸福生活過的甜甜蜜蜜的時候呢,突然間說,人是有輪迴的。突然間正當我們再為了一切東西,要佔據已有的時候,為了它不擇手段的時候。春風得意,覺得自己事業有成,官高位顯,財富日增的時候呢。突然間告訴你所有的行為都要付出代價。

那麼無論這種代價行為,整個這樣的因果報應之中,突然間告訴你一切都不離於,現前一念的心性之外,這個驚天妙義的時候。哎呀,太難得了,就用驚都不足以為喻,用警都不足以夠切。所以說,這點來講,經者驚也,天大的秘密,從來沒有從世間的一切經典中聽過啊。所以為什麼說,經者京都呢,不但首楞嚴是三藏之都,是世間一切書之都。世間事說的都是世間法,哪曾挑破還有出世間法,所有的一切書。大家看的,什麼金庸啊,梁雨生啊,《紅樓夢》啊,《西遊記》啊,沒有像楞嚴王於三藏,王於一切世出世間學說。所以這麼天大的秘密從來沒有從其它地方聽過,這叫經者,吃驚,吃了一驚。

最後經者,巾也。為什麼叫巾也呢,既然是我們生受因果,枉在輪迴,一回頭來講無量劫來,都在這個狀態,都是這個死樣子,你還不值得你美美的哭一鼻子嗎。趕緊把手邊的手絹拿起來擦點眼淚,經者巾也,就無量劫來違背如來密因,不知道了義修證,念念都出於諸菩薩萬行之外,造業之中啊。所以說,經者巾也,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是這樣的一種,對於每個人經文都有這樣的功能作用。希望我們來提起信心,邁開腳步,從而學這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這是經文的內涵,這是泛解經文。

那麼接下來我們不是在講了義嗎,不是在講密因嗎。那麼我們就要就著密因和了義再來反談一下什麼叫做經。就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國度,大家都學漢語,都能夠受過漢語教育,那麼一聽。噢,三藏十二部的經典,佛說的《阿彌陀經》,《金剛經》,《地藏經》,《彌陀經》,包括今天說的《楞嚴經》,這叫做經。對不對,只有這才叫做經,那麼佛陀在的時候,人們聽經只能從佛的什麼呀,聲音來聽,那個時候沒有文字。是不是這樣的,佛陀時代的經是什麼經呀,是聲音,就是聲塵做為經的載體存在,聲音就是經。我們現在隨著三藏在印度的四次結集,法水東流,我們取經,然後翻譯,流傳到現在。現前呈現在眼前的是什麼呀,是書本和文字啊,這時候是什麼呀,色塵。就是眼睛看到的東西,就是經的載體了。是不是嘛,那麼大家不要忘了,當我們正在修心的時候,觀照的時候,歷緣對境起觀照的時候,就是我們用法塵做為經的載體。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意。

意識境正對著法塵的真理,真理顯現出來這個道理,就叫做法塵麼,我們來不斷的跟它相應,就在這兩個相對相應,互相成就作用,相續我們的功夫。這個時候呢,法塵的道理,法就成了經了,就成了載體了,當我們修行觀照的時候,大家想想書本那會在哪呀?聲音在哪裡?是不是,因為這樣子,六根門頭,哪一個是經呢?六根門頭哪一處不能顯現經呢?所以在他方國土裡面,有一個國土是以光明做佛事,就是那個國土的大家眾生交流感情,人事來往,唯一的最主要的顯現特色就是光。香積佛國,又是以什麼做佛事。以味做佛事,以香味做佛事。那麼在香積佛國肯定他流傳法寶,必須依附在味塵和什麼呀,這個香飯做佛事,這個眼耳鼻舌,舌根相對什麼呀,色聲香味,香和味上面就變成經了,那個時候經在哪裡,《首楞嚴經》,就我們現在這本手裡拿到這《首楞嚴經》起作用嗎,人家那都沒這麼回事呀,大佛頂是什麼意思,聽都沒聽過,天國語言。那麼這講來的話這就觸塵為,還有佛國是以天衣做佛事,那麼就觸塵為經。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全部什麼呀,就是經的載體,這就叫做經,所以從迷的來講一切都不是經典,我們的《大佛頂首楞嚴經》,我們諸位同學肯定做過功德,對不對,也去助印經典,哎呀說這個,摺疊的,外面包金的,包了布的,旁邊描金的,認認真真寫的,還要拼音注著,有大寫有小寫。這麼付之心血的這麼一本《首楞嚴經》,拿出來的時候,你把它扔到豬圈,豬看著是什麼呀,豬看著會覺得這是一本法寶,這要恭敬嗎,它用嘴拱幾下還不好吃就扔在一旁邊了。那麼,古人一下子這個因緣到了的時候,有時候他也不看經。看見桃花,我們法源寺的丁香怒放了,過幾天就謝了。聽見琴聲,在山谷裡面傳出一個人在彈古琴。或者看流水,一不小心就什麼呀,就悟道了。這個時候他眼前的所有,花飛、葉落、流水、琴聲,全是經了。

經的功能就顯現了。哪一處不是經呢?可是首楞嚴放到豬圈裡,它又不是經。什麼是經,什麼不是經呢?那麼甚至有時候,一個參禪的人,到了根本無關於已的情景之下,歪打正著他居然能夠開悟。佛門裡面有一個叫樓子和尚的,樓子和尚為什麼叫樓子,就是大樓的樓,樓閣的樓,他無意中在鬧市,行進之中呢,正在參究的時候呢,聽見這個樓上是一個歌妓院,唱歌姬的這個伴娘就唱了一聲說,肯定王宮貴族的公子哥們正在一塊飲酒作樂,她就隨情起歌,就唱了一句,說你既無心我也休。說你無情無意,我也就不對你真心相許了,你既無心我也休麼。被這和尚一聽,他嘩的就開悟了。上面唱著,妓女唱的小曲,他一聽參禪人開悟了。那這個時候,這就叫做經啊,他軌到這個法軌裡邊來了,首楞嚴,法眼就開了,這就是經。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殊不知道什麼呀,經體無別,迷悟自異。你的心在這個道上了,什麼東西,山河大地,全有經的載體和功能。你的心不在道上了,首楞嚴翻開,如對目前,佛在說法的時候,有四百九十八個人,意識混沌,聽了就像耳邊風一樣,這個時候,經的功能作用起不了。所以大家要反思反思,問題全在於我們自己,至少你有沒有全神貫注,你有沒有。這就是我們說經,什麼叫做經。

在這個《楞嚴經》裡邊,各自就是有二十五個聖人,在講他過去修行怎麼得道的時候,那麼像尼沙陀呢,他是觀色,那麼這時候色就是教理行果具足的經典啊,寶典啊。像這個童子,香嚴童子他是什麼,聞香啊,聞香他就入的這個圓通法門,那麼這個時候香味就是他的教理行果首楞嚴經。像這個藥王菩薩是嘗味,他就嘗百草嘗味,藥王菩薩,那麼這個時候味覺就是他的教理行果的首楞嚴經。當然,還有一個畢陵刺傷,他的胳臂疼了一下,反觀觀的什麼呀,悟到這個圓通法門,這個時候痛就是教理行果首楞嚴經。一切都是經的概念,一切都是經的載體。所以就看你有沒有到道上,你念念都在如來密因,那麼你念茲在茲,法法都是了義修證。這才叫做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全在這個首楞嚴大定。

所以你學了首楞嚴,自從識得首楞嚴,從此不識人間糟粕書。不看了,那麼想想這就是經,這就是我們講到的泛談經。經的概念大家要知道,什麼是經?一切都可以是經。只要你的心在道上,心在首楞嚴的念頭上,那哪裡不是經呢,所以說所謂的這個契機契理,所謂的湧泉,結鬘,所謂的京也、金也、警也、驚也、巾也等等這一切,就看你想不想修行,願不願解脫。不要再說其他的多話,不要跟再我再講,哎呀修不上去,多講講修行時的事,你根本就不想修,你不願意修。修行就這樣啊,心不專你就讓它專啊,心不切你就非讓它切呀,就跟自己做對治啊。堅固呀,你心不堅固,你怎麼得修麼。這是我們的,阿彌陀佛!到此而止,十九個字大佛頂到首楞嚴經,那麼我們從七個版塊,這叫做泛解經題,總的理解一下,大家記住啊,從這個大,其大無外開始,到最後以這個全體是經結束,一切都在首楞嚴大定之中,就是這部經典經題所有裡面的內容涵蓋。

那麼下面我們就快速的,為什麼要做一個串解經題,給大家串解,就是因為我們泛解,我們現在要收啊,收到這個首楞嚴的經文上來。那麼我們就要依著這個經題要把它收,因為泛解一下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正覺,遍覺,無上覺,本覺,始覺,究竟覺等等這些,那麼這十九個字裡面來回倒騰這麼兩節課,你就沒有一下,也要把它結鬘,要穿起來。所以我們來串解一下,串解就可以把我們的泛解做一個小結了,我們經題就給大家講完了。

首先,從大佛頂起串,就是大佛頂這三個字為主,其它的字為輔的話,我們來看一下,大佛頂為什麼說大佛頂,就是能讚能表的就是它大的內涵,能表顯大的內涵,能讚歎大的這個義趣。那麼為什麼這裡就大呢?大佛頂就是能夠讚歎的,下面四個都是為所讚歎的,就是為大所稱嘆的。比如說如來密因,由於依著這個能成菩提路,那麼如來密因就稱之為大因。對不對,修證了義,因為他是乘如來密因的真實道理,稱性而說這個了義的法門,所以修證了義就是大義。那麼諸菩薩萬行,念念都不離開密因之理了義之行,所以他就稱之為大行,他是如實而修行。既然這樣,那麼沒有一個人不在四十一位菩薩階位之中,就是大人。沒有一法能出這四十一個法身大士之外就叫大法。這樣的修因證果圓滿了,得了首楞嚴大定,三昧之王,所以這個就叫做大佛頂串解,依這個大教,解這個大理。乘這個大理,修這個大行。依這個大行,證這個大果。都是最後得的首楞嚴功德,這是以大佛頂起串,這就是大的內涵。用另外的版塊就可以把它解釋註解了。

那麼就如來密因起串。如來密因而言,那麼我們就以如來密因這個概念為主,其他的又為輔了。為什麼這就叫如來密因呢,你看我們剛才講到有顯極之密,有密極之密,那麼顯極之密,密極之密,顯現的時候為什麼呢。如果用大佛頂來修飾如來密因的時候呢,佛頂麼,春山吐日,層出不窮,剛才講到,這叫做顯極之密,那麼九地菩薩,九法界眾生全不得而知,這叫做密極之密,就是大佛頂來修飾的如來密因。那麼用這個如來密因,才能夠評判你的修證屬不屬於了義修證,悟這個如來的密因而修,所有的修證全屬於了義修證,依這個如來密因起修,才堪稱為你在修了義之法門。這樣的話,諸菩薩的萬行所有菩薩所修的法門,皆是從這個密因的法界流出來的,所有菩薩起修的這個行門,念念都歸還在這個如來密因之法界之內,這就是依如來密因起串這個諸菩薩萬行。籍此密因就是十方如來得成就的首楞嚴大定所依的密因之心,所以這叫做依如來密因起串,來看什麼叫大佛頂,什麼叫了義修證,什麼叫諸菩薩萬行,什麼叫首楞嚴,跟的上嗎?

那麼就修證了義這個版塊來起串的話,只有依這個了義修證的修證了義,才能夠稱的上叫做大修大證大佛頂的內涵。只有修這個了義法門的了義修證之方法,才符合如來密因的範疇。只有依著這個了義修證,那麼六度萬行,不修而修,幻修。不證而證,幻證。才跟修證了義的步調一致,這才叫了義法門。不了義就是,有修有證,修證隔別。那麼這樣的了義必然最後入的首楞嚴大定的幻證,了義之證,這叫做依了義起串。

那麼最後就諸菩薩萬行起串的話,以諸菩薩萬行這個概念,我們想想諸菩薩萬行為主的話,怎麼用其他的幾個來解釋呢?就是說諸菩薩萬行,依這個大佛頂的這個非常圓妙的比喻。但是,這個比喻它內涵就是說,如來密因這個理性,依著這個理性所稱的這個比喻,我們才起行的時候,一行就可以概括一切行,一切行可以匯歸到一行。這才屬於了義修證的諸菩薩萬行,這才叫做念念不離首楞嚴大定的堅固之義,所以這就叫諸菩薩萬行起串。串解經題。

最後如果我們以首楞嚴起串的話,就不用說了,什麼叫一切事究竟,那麼十九個字題目的結穴之處就在這裡匯總,就在首楞嚴大定的體相用上來。因為這個,什麼叫做首楞嚴的體呢?就是他當體,我們解釋了他大的內涵,當體他們非常廣博的,包含的,集法界之容量的,這樣的一種絕待無礙的大的體性才叫做首楞嚴的體。那麼,依照這個,把它叫做大佛頂的時候呢,才叫做首楞嚴的相。首楞嚴我們說,摸不到看不著,你說他是絕待的,無礙的,圓融的那他是怎麼個感覺呢?就要用首楞嚴,用大佛頂的這個相狀來作為比喻,體現首楞嚴的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起修你要用它啊,有個相自己不會用怎麼辦,那麼怎麼用呢?首先悟如來密因,其次起修證了義。所有這些諸菩薩萬行全部在這個首楞嚴之中,匯總到這裡,所以這才叫做什麼啊,究竟堅固,首楞嚴,這叫做串解。

能聽明白麼,會不會亂了套路啊,可不敢適得其反,我立這個串解就是為了讓你不壞套路的,把這個經文能夠非常清晰一串兒,能夠串在自己的心田中。

那麼什麼叫做貫解呢?第四項我們就是貫解,貫文的貫。貫解我們來看,《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本經內容的展開緊扣著這十九個字的經題而一一對應。你比如說,如果我們把前面的大佛頂和後面的首楞嚴先拋開,拋開來講啊。這個如來密因這個版塊裡邊所對應的,就是經中一開始的七處征心。七處征心的內容是什麼呢?佛問阿難,說你現在能知能覺,能看能想的這個心,你的真心到底在哪裡?拋開你能知能覺,這都是有妄的成分,那麼你的真心在哪裡?阿難就一會兒說在身內,一會兒說在身外,一會兒又說潛在根裡邊,又說在明暗之間,有時候又說在思維裡邊等等,在沒有執著之處等等不斷的說,佛一一給批破。批破完了以後,帶妄出真,就十番顯見。

就咬著說人能看東西的這個功能作用,說你這個見性永遠都在,不管眼睛有沒有,眼睛瞎不瞎,眼睛閉不閉,能見的能量作用始終都在,不變的,十番顯見。那麼這裡就是講到如來密因就是這樣的,特別是最後引入到我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為十二處);十八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等這些(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他說沒有一處沒有現前真性顯現的。只要你能夠悟得了,所有的十八界諸法就是我們的身心世界、物質、精神層面,全部都能夠體現如來藏思想,就是如來密因。所以你看這就是顯的密極之密,七處征心都找不著,顯極之密,十番顯見到處都是。所以這個版塊就顯現他的不動、不滅、不失、不散的超情離見的這個的如來密因。

那麼這樣的盡情展開了以後呢,才又一個版塊與之相對應的,修證了義的諸菩薩萬行。你看裡面講到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這樣的一路涅槃門,這裡面全部講的是諸菩薩萬行就在這個裡面了。但是諸菩薩萬行他說了,你不能離開現前的這個了義。那麼他在經文裡面講到了義的時候,他就講到兩個版塊:一個是染緣起,就是你依著這個如來藏心,如果你起貪瞋癡的妄想的話,那麼你就是十二類生趣,有胎生、卵生、化生,就在三界之內是投生的。依著淨緣起,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往出緣,依著淨緣的話,那麼你就趨向解脫,了確生死煩惱的。可是依染緣、依淨緣,念念不離開這個緣,悟到這個緣能夠涵蓋萬法,就是這裡說的,就是悟到修證了義。

依著這個不離開這個緣,不管依染緣起緣、依淨緣起緣,都離不開緣的道理,這就叫了義,悟到了義之理了。悟到了義之理,不管你起修緣向淨,緣向染,念念都是諸菩薩萬行的了義修證。所以這裡面就講到說一旦心外求法,就離開了如來密因的範疇。一旦有心外求法,特別是後邊有七趣輪迴和有五十陰魔顯現的時候,只要你修的境界出現了,一出來一點執著,你馬上產生貪染的時候,就受了群魔了,就入到邪處了,不屬於了義。所以在這裡就馬上說,但凡你心外能夠別求一法的話,馬上就離開了如來密因的範疇,那麼你的這個質量上就不能夠把他屬於說,叫做了義修證。所以說後面說頭上安頭,知見立知,一作勝解,即受群邪。這都屬於諸菩薩萬行了義的範疇。

這是裡面所有的版塊,前後銜接,就是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那麼在這個經題裡面這樣的一種極致的境界。《首楞嚴經》講到的這個修證法門,如來密因這個圓滿的道理,這樣一種極致的境界沒辦法形容。故而在前面安了一個什麼啊,大佛頂來進行無言的什麼啊,說到極致太美了,只能強立了這麼一個比喻,非常到位的比喻。在後面匯總了一個首楞嚴進行總結,一切事究竟。你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四種即性,染淨緣起,五十種陰魔。任你紛紛擾擾,總之都在我這個現前的首楞嚴大定之中。不能出軌的,你出不了這個軌。所以說前面的大佛頂就是作為妙喻,後面的首楞嚴做為宗旨歸趣。所謂我們說的,有一種明白說什麼啊,長安雖鬧我國安然。當時的長安有多繁華呀,大唐盛世的時候。說長安熙熙攘攘,大家鬧的不行了。

可是大唐帝國固若金湯,穩穩地常存在於這個歷史長河,世界之巔。這就叫什麼啊,總歸首楞嚴,就像大唐帝國一樣。你在這個長安城裡面念念都是出不了我這個首楞嚴。這就是這部經裡面,內容與經題始終同步進行。但是題目是卷起來的,內容是舒展開的。所以說這就是我們說的貫解。我們隨著接下來貫經文的時候能知道說,這部經題跟這部經的內容是緊緊地,絲絲入扣地貫在一起。這叫做貫解。

因為十一點了,那麼我想我們再耽擱一點點時間可以嗎?把這個導解也給他講完,導歸極樂。這就是我們從泛解,到串解,到貫解這個經題。

那麼我們當時給大家講過了說,因為我們希望現在的時期,還是要把心先掛靠在極樂世界。並且今天把這個《大佛頂首楞嚴經》導入極樂淨土法門。並不是我這裡說,非得依照著宏海法師的知見,跟諸位共鳴一番,不是這樣的。你也不要說我在這裡強行推廣法門,因為呢也不是說非讓你往生極樂,在這裡牽強附會的給大家講。因為的的確確呢這個法界本是一家,不是我在這兒牽強附會,如果你這個理悟不過來透不過去,你還是不明白首楞嚴叫做什麼味道。所以我們接下來就導解一下,今天的導解總而論之,我們淨土法門的核心是什麼?相信極樂世界,對不對?願意往生,念念阿彌陀佛。這就夠了,這就足了。那麼我們就著這個信願行三資糧,我們就可以說當體就是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依著這個淨土資糧信願行來就著大佛頂的大,稱性的再顯現一下,我們回顧一下剛才大的內涵。比如說信,信什麼呀?信娑婆之苦,極樂之樂,對不對?這就是我們講到的相對大。我們這裡是苦,極樂是樂,這就是相對大。願,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願到極致了。盡情地求往生西方。盡情的厭離娑婆染土。那麼這樣的一種心態,如果我們嘗試發揮到極致的時候。就沒法再說了。就我念念都,這個願力發的已經透徹了,念念就是說,客路溪山任彼戀,決定這輩子要往生西方。這個願力發透的時候呢,就沒法再說了,就是絕待大。這就叫絕待大。那麼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常講到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句話所表顯的就是我們這裡的週遍大。

我們的心念用起來的時候一念相應,念念相應。就是這個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的,全體首楞嚴法界離不開的。淨土法門也離不開的,這叫做週遍大。那麼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一佛就是見一切佛,法界藏身啊。生一土就是生一切淨土,這叫總持國土。那麼這就我們剛才講的隨處大。一佛一土就可以代表全佛全土,那麼在《觀經》裡面說念佛的時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時候就是現前大。現前一念阿彌陀佛加起來,念起來的時候呢,你哪裡說信?你念佛的時候難道有不信?有不願嗎?你深信的時候,你難道不會念?不發願嗎?難道你有願的時候,怎麼會不信呢?怎麼能不念呢?這相互交錯,一句阿彌陀佛就全體蓋涵了,一句阿陀佛念多餘的時候誰都不想搭理你。就念念念佛,這不是強名大麼,哪裡有信願行三資糧,這就叫做大佛頂的大。就要從這裡來貫解三資糧。

那麼再從如來密因上來配,怎麼配呢?淨土法門的訣竅就是最難信,極難信之法。那麼你就要第一個要邁的玄關就是信,可是不要忘了,所有的通途修法一定要從信起修。信解行證,淨土法門難在哪點,我們最難的通途修法就是解的這一關,先信了以後你要開解呀!開解可不是說,我們一般的說,今天看了個《楞嚴經》,讀了個《彌陀要解》,開解就是我們常說的明心見性,叫大開圓解,叫大徹大悟。這一關口過了就等於說你悟了如來密因了。那麼你以後的修證才能稱得上了義修證,否則在此之前全屬於盲修瞎練,心外求法。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知道了,信願行的修煉就是把通途的解,給他四兩撥千斤的冠在信上來了,就以這個信方便入到當下就是解中,並且是悟,就是證。

信到極致的時候什麼啊,等同於現量證量。為什麼說一念淨信,當下就可以往生呢,就是你現前就證到了。因為我們凡夫要證一個東西,要信他,一定要看到,這是所有凡夫的通病。到阿羅漢才屬於完全看清楚因果,完全知道空性的境界,所以才叫做證果啊。我們現在是達不到的,所以說信到極處就等同於證,這不是密因麼。你發願的時候,願的核心是什麼,厭離娑婆啊,大家想想,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時候,怎麼也虛不掉,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什麼?照見五蘊皆空,我們五蘊空不了啊,這個時候你就捨不下,放不下,就是因為有根身器界,正報依報,緊緊的相互作用牽引著我們。所以這個願的內涵就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那裡拚命的往起提,我們就以為說,哎呀,佛法不是不能有取捨嗎。你們還拚命的往起提,可是殊不知那叫四兩往起提,這叫千金痛快自然而然就放下了,這就叫密因。為什麼?願的內涵,厭離娑婆,當下體現的就是般若空性的內涵思想。我們怎麼也捨不下,就假借那個四兩放的這個千斤啊。我們現在天天背一千斤的貪瞋癡,放不下,這就叫如來密因。那麼一句阿彌陀佛念的離四句,絕百非的功夫顯現的時候,這就我們說的中道實相。念佛提起的時候我們在左思右想,念不進去提不起來,念得如法不如法等等都是心外求法。離了八萬四千,你就只管念南無阿彌陀佛,帶著這個信願的念,那麼當下就是中道實相,根身器界完全體現的就是色空不二,你不知道所以叫做如來密因,這是就著信願行三資糧配這個如來密因。那麼如來我們知道,既然前面的信願行三資糧,都是他一代教法中密因的結合,濃縮和體現。我們就要發願而去,乘願再來。如來不是後佛如先佛一樣再來麼,所以這就叫做如來密因。

那麼講到諸菩薩萬行的時候,這就比較有意思了,為什麼?修證了義麼,修證了義的時候。以此三資糧一旦成功地往生到極樂淨土的時候,那種修行境界不是我們現在可以比擬的。成功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時候,如果說,從七寶池中,蓮花中化生出來,馬上八功德水自然灌頂,樓閣、水鳥、樹、行樹等等無一不是在講法,這個時候,你縱然不能夠,就是你不想修行,你想墮三途,怎麼樣?有機會嗎?沒有了啊,你說我退成到阿羅漢去,不去修這個大乘佛法,沒辦法,為什麼?「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時食,還到本國」,這裡不設小乘法門的,不讀這個小班的,沒有。你入邪定裡面,成個大魔頭來娑婆世界禍害眾生,沒有,沒機會。全是正定聚,必至滅度。

你說欲不成佛,我不想成佛,我一定要成魔,為時已晚,極樂世界必定是一生補處的。念念剎剎,全是修的了義之法,這就叫諸菩薩萬行修證了義。沒有一刻不是諸菩薩萬行,沒有一法不在修行了義,水鳥樹林都自然念佛、念法、念僧,容不得你有不了義,不給你一點點不了義的機會和間歇,這就叫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

那麼說依著信願行三資糧,來會首楞嚴堅固的這個法理的話,大家都仔細啊。打個比方吧,我們怎麼樣,覺得為什麼說這裡能夠體現出來,叫做究竟堅固呢?究竟堅固說,這個局已經完全設好了,框好了,你就在裡面走,永遠都變不了,就是這麼按部就班的。我們清明節的時候大家都在想超度,所有的人都在超度親人,特別是佛弟子,那麼有的人也問說,超度的起作用嗎?怎麼不起作用?我說不但我們超度亡靈,六親眷屬,不要忘了,我們也是一個亡靈啊,只不過是投到人道的一個鬼,一個畜生而已,變個戲法叫做人。我們的分別心一起,馬上就覺得:啊,人還是挺好的,但是不要忘了,人也是一個地獄眾生,人也是一個惡鬼之趣的眾生,人也是一個畜生,人也是一個天人。

就是不管怎麼講,就是一個生。那麼這個生一定要什麼啊,在超度之內可以起作用,所以我們現在也在被超度,阿彌陀佛二百一十億國土的修行能量,五劫思維的修行時間,四十八願就像一張巨大無比,面面俱到的文書,天天就在極樂世界宣讀呢。我們現在就好比流浪生死的一個亡靈,已經被極樂世界的一個大法會,大超度佛事,寫進去名字,牌位立在那裡了。我們現在能夠每日願生西方淨土,時時厭離娑婆,阿彌陀佛心憶口念不斷,這個法門,這個功德,就在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已經全體設置進去,搞定了。究竟怎麼樣?堅固,已經跟首楞嚴功德正等無異了。我們現在包括我們信佛,知道阿彌陀佛,要求往生,念念都在被超度之中的首楞嚴堅固之時,這就叫三資糧的首楞嚴。這樣來匯歸淨土。

那麼我們想想,如果說你這樣的理解,這真不是牽強附會,就是這麼一個佛法,不二法門,法界之理麼,無二無別麼。在這樣情況下,哪一處不是首楞嚴大定的功德顯現呢?所以這就叫導解經題,說明什麼意思呢?《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就等於淨土資糧信願行,又叫無量光壽,希望大家能夠深深的識之悟之,整個一切行門法門都在這個堅固之理之中,這是我們今天的課程,超了十分鐘,耽擱了十分鐘,還有一些問題我還帶著呢,又沒有時間了,只能下次課程再講吧。

現在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