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大家放掌。
各位同修,因緣殊勝,我們今天呢,已經是《楞嚴經》的第十講了。今天呢,是這個學期的最後一講。時光呢,迅速的很,一學期一晃眼就過去了,我們每一週只有這麼一次。我也不知道諸位把這個楞嚴法義呢,聽得如何,大家能聽得懂麼?這十講以來,都能聽得懂嗎?那麼聽完了以後,回去還能想的起來麼?
這個,據我做的一個問卷調查,有些同修都是說當時能夠聽得懂,也能夠明白,這當然已經實屬不易了。啊,那麼說一回頭、或者複習、或者想講個所以然的時候呢就忘了。或者說,說在課堂裡邊,句句字字都能貫的下來。可是一回過頭來,自己在那琢磨的時候就理路不清了。那麼我們也不求你能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既然學《楞嚴經》,我們就是一定要會自己能夠用。
在此我想說幾點,一個特別是我們馬上又要,有一段相續比較長的間隔時期。那麼一個你要多預習複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誦。要讀,讀這個《楞嚴經》,當然這是從學上來講的。從修上來講,這個問題,唯一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也不大,不是說的那麼多的原因也不是。唯一的問題就是看你心有沒有在道上。楞嚴法義它是用文字組成的,可是佛法這個心地法門,啊,雖然始終的千言萬語的講,但是你的心有沒有在這個心地法門之中,有沒有念念往心地法門上會,有沒有感覺,這是你要抓住的一點。啊,得有感覺。
那麼我們在講到感覺得怎麼找呢?我是一個修行人,我想修行,念念這個感覺怎麼找?我每天都有如此的煩惱、貪瞋癡、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怎麼在這個裡面找感覺呢?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所有的眾生都是你的對境。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不論是現前世界也罷,衣食住行也罷,啊,我們佇立在街頭巷尾也罷,每天你的睡前醒後也罷,你念念的就是說要找這個感覺。
上次我們講到的兩種根本,我們每天都用的是妄本。可是妄本上面我們要找這個真本的感覺。就是在現前境界上隱藏的這個真理實相。你找著的時候呢,就把它顯現出來。當然就這個真心妄境上,我們現前感覺到的基本上都是錯覺。啊,在這種情況下,你就是要對錯覺的重新的感覺,就是要用心。
我們講到的出離心,上次,菩提心等等這些,都是你要會用。就是始終有這個感覺。在心的清明和混沌之間,現在是來回遊走,混沌的時候多,清明的時候偶爾的靈光一閃。慢慢就始終往清明上會。一個人、多人的時候都是會,整個修行就是自我的一個秘密,深深地埋藏在心裡的一個秘密。當然會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真妄之間它就是相攻的,那麼就看你每天清明的多,還是混沌的多。漸漸漸漸佔上了風,直至所謂的大祖師們說,明心見性開悟以後就是完全清明,打成一片了。
可是問題是,他修行他也不是在天上去,不在…,就離開地球了,或者隱到哪個,另外一個法界之中了。就在凡聖同居土中,所以說我們每天的這個呢,都是要大家來找感覺,找到修行的感覺。記住念念地反征自己的心,念念地用阿彌陀佛來反聞聞這個自性。這是第二點,就是真的得有感覺。第一個要常複習,要讀誦熟。
那麼第三個最要緊的,那你感覺始終少或者不在,怎麼來呢?就是要踐行佛法。踐行這就多了,首先我們的十念法、四十八拜,這是我們給大家定的最低最低的水平了,就跟幼兒園一樣。說起這個我們才知道,所謂的剛才找感覺找體驗,真正只有踐行才,是心地上的完全投入的體驗。
當然如果你再退一步說,修行還上不去的時候,那唯一的出錯點在哪裡,就是你福報不夠。福報不夠的情況下,那你就一定要培福,這個誰也說不過去。你就得去修福。修福的最根本的一個東西就是修心,始終是包容的、理解的、利他的、然後心性廣大,這個提福最快。
那麼可是修心如此之難,當我們在心地上修福德,這個,每天又捨不得捨,又覺得說哎呀我拿這麼多錢,總之是有目標有回報,等等這些我們上不去的時候怎麼辦呢?那你就得依著這個行為,這個具體的行動上去,做義工也罷、多去成就別人也罷,念念心地上面懺悔反思自己與生俱來、根深蒂固、從來都不願意面對的那些我執、虛偽、貪圖之心。這些就是修福。一定要去修福,福報不夠你的慧就出不來。
所以要熾然去培福。一邊去培福,一邊以消業的心態盡量的接受我們的。當然順境來了你也不要太被轉了,逆境來了你也要盡量去接受。當然不可能完全接受,我們總是要抱怨,我也要抱怨,但是我們盡量去接受。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就是要培福。那麼培福最基本的,我們來聽法就是一個培福,大家要有這個感恩珍惜的心。這一系列的你進入一個良性的狀態的話,那麼這個楞嚴道你就能會得上。始終你每天都是清明的,你感覺。出了那個感覺你都能知道,說有這麼個感覺。這就是心地法門。
好了也不多說了,啊,不打閑岔,那麼我們這次開始講,我們是第十講,講《楞嚴經》了。上一講給大家講到說,一切的眾生之所以出錯,就是不識兩種根本,第一個用攀緣心以為是自性,這個方面出錯。第二個就是這個識精元本,本來是清淨的,但是我們呢,把它緣所遺者當做妄本去認。這兩個根本我們出錯。所以說一念的根本問題出在哪裡,就是一個真和妄之間。
那我問一下大家,在這個真妄之心相攻的時候,我們常說無明我們就是妄,悟後我們就是真。那麼我問問大家,大家試著悟一下,一念無明從何而起呢?一念無明從哪裡來,啊?我上一次跟這個妄想,就是這個妄想到底是從何時何刻來的呀。無始就不算了,上次都說過了。以前我們一塊的法師們也一塊去追尋這個問題,說眾生都在長夜無明三界煩惱中,那麼為什麼不醒啊,為什麼不醒呢?一個法師就說,因為從來沒有醒過,所以一定要醒。而另外一個法師就說什麼啊,什麼時候睡著了,何曾睡著呢?明白就是醒呀。所以我們的兩種根本要記住,從來沒有醒那麼我們就一定要醒。這就是我們的修因證果。何曾有睡著,那麼就是我們楞嚴大定,從來都沒有睡著過呀,你要醒什麼呢,明白就是醒,你明白沒睡著就叫做醒。所以這個佛法微妙之處,非常的玄。可是很簡單。
好,那麼我們今天再從這裡開始讀一段。可能大家的法本是在這個四十二頁是吧,四十三頁的是最後一行嗎。四十三頁的最後一行,那麼我們從這個阿難,從阿難這兒,「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把這一段讀完,一直讀到這個「故受輪轉」。找著了嗎後面,好那麼我們一起來:
「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否。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阿彌陀佛!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啊。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一段叫做舉拳辨見。什麼意思呢,前面的經已經講到如此的地步,可惜阿難呢,就是一直是執迷不悟,欲悟還迷。所以他再再問到說佛開示,我怎麼怎麼悟這個修這個奢摩他,怎麼怎麼談他怎麼怎麼修行,怎麼怎麼樣望佛開示,可是大家發現前面的經文有一個很奇怪的地方就是:如來都沒有給他開示用功的方法,有嗎?都沒有。只問他心在何處,怎麼個心,誰的心,心在哪裡。就問這一句,顯得這個師徒之間就是一個是答非所問,一個是問非所答,所以阿難這個始終以心,記住啊,以這個心來求奢摩他路。
為什麼不給他開示用功的方法呢?這個妙奢摩他它不是常途之修行方法,所以它就這個恰恰這個修行之路,它是一個無心、無路的這麼一個心路,所以就佛就直指阿難這個無路心體,但是效果出不來,為什麼?阿難聽不懂。
這裡又說了,你欲知道奢摩他路,欲不枉受生死,我再問你。你看「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可是問汝以後,即時如來還沒有講話,先施無言之教,舉了胳膊屈了指。怎麼樣呢,「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佛的身體是金色嘛,紫磨金色,那麼他的這個指端有一個千輻輪相,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說有的是簸箕有的是圓兒,他的指端每一指端,都有這個千輻輪相,所以這裡才叫做「舉金色臂屈五輪指」嘛,有千輻輪相這樣屈。他並沒有講話,而是就把拳伸出來,「語阿難言,汝今見否。」
問阿難你看到了沒有。所以你看如果說,阿難能在這個地方當下迴光返照的話,識得根本,那麼就正好機教相扣,就不負如來一片拳心了。就舉這個胳膊呀。大家知道祖師們裡邊,為什麼叫做堂頭棒喝呢?有的就舉一個指,有的就伸一個掌,在禪宗門下盡用這種方法什麼,這不是沒有出處的,這裡就表出來。你看其一,舉臂,舉著臂而對阿難說,「汝今見否」。你看見了嗎?你看見什麼了?大家看見了嗎?你看見什麼了?就看見一拳看見一手,你真的看見了嗎?待會你就知道我們的見,都是假的。
我們知道有一本書叫做《指月錄》,聽過吧,《指月錄》。就是出自《楞嚴經》,後面我們學到的經文說依指見月。就是指的時候,依這個指,順著指要見月,而要見月忘指。等到見了月以後月也是月,指也是月。是這麼一個悟性的一個東西。
但是呢,這裡佛在問阿難有見與否的時候,就是一語雙關,要麼你見指,要麼你見月。
也就是我們前面真妄兩種根本。要麼你迷,你就只能夠見塵,就是六塵呀,眼耳鼻舌身意所組成,看到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的拳頭。要麼你就見性,這就是悟。
你看所以佛在這裡說,「語阿難言,汝今見否」,其實這就是問阿難說,看看你到底是見塵還是見性啊?塵,性,一個是明心見性的性,一個是五欲六塵的塵。一個是分別的染濁的妄心,一個是本來清淨的光明心體呀。就在這個拳頭上看你見哪一面。
所以這裡第一個就是說,「汝今見否」,結果阿難答了一句,「見」。那麼見塵還是見性呢?第二個問,佛言,「汝何所見」,你見到什麼了呢?阿難答言,一句露了馬腳,「見光明拳」。看到的這還是一個手是一個拳,那麼說明他還是見塵,沒有見性。大家參參,性就在塵中,就在這手上呀。
佛又緊追不捨說,佛言,「汝將誰見」,那麼你既然見這個光明拳,你不反思一下誰見光明拳呢?哎呦,阿難還是糊塗說,「我與大眾」,你看把大眾也拉到一起來,我與大眾,什麼呀?「同將眼見」。再一再二再三,如來可謂重重顯示。這是三番問答,又是一次征心破妄。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分析一下這個第一問,這個第一問佛問說,「汝今見否」。大家想想我們在見的時候,有見就有相對不對?那麼有見就有相,上次我們講到,見分和相分,一結合就是塵境啊,那麼塵境的所有的這些都是唯識所變現的,只有因緣,沒有真相。我們見的相皆是虛妄之相。
我們剛才講到,給大家講到找感覺,為什麼沒有感覺呢?我們活著的能力下意識,就是把自己無端地提得很高,那麼然後輻射俯攬整個這個現前世界的境界。可是你要在見的這個時候,悟到他見本來的根本,就是見到這個見和能見,悟這個根本,一定要把見和能見給它抹平,收縮,其實也就叫做外物跟自己是平等一心的。就把自己融入到萬物,哪怕有情與無情皆是因緣。這樣在融入到萬法的一大因緣之中,這個時候你哪裡去取一個見呢?誰在見呢?見什麼呢?可是阿難這裡說:「見。」
那麼佛又問說:「汝何所見」。那你說見,你見到了什麼東西呀?他就說見光明拳。我問大家,當我伸出來這個拳頭現在這個形狀的時候,大家是見到拳了麼?是麼?那麼為什麼前面的見到的是這個樣子,他們反過來見到的跟你們就不一樣呢?如果是一個真的東西,實在的東西,應該見到的都是一樣的呀?你們以為見,見光明拳都見到了。
首先,我給大家講過,唯識裡面講,眼根見東西要具足九種緣分。有聽過的麼?在唯識裡面說,九緣八七好相鄰。首先眼睛裡的眼根得不壞對吧。
你還要有距離,眼睛就這個話筒跟我也有距離我才看見它,那蹭蹭蹭到臉上我就看不著了,所以這在佛法裡面叫離中知,離開、中間有空間有隔層斷了,我才能見到它這個物體,對不對?這是第二個緣分。
第三個還要有什麼呀?有什麼?光明呀。這屋子裡一團漆黑,我們見不到,我舉起來拳你見不到,這是第三個緣。
第四個有什麼呀?要有作意,就是咵的一下你們見我的時候就作意在我身上,我左右這樣講的時候,這個攝像機我就忘了,那麼我看著攝像機,咵的才注意到有這個攝像機的存在,必須引起注意,這是第四個緣。對吧?
那麼再一個,還有我們的第八阿賴耶識裡邊要有什麼呀?要有阿賴耶識的作用,變現的作用。那麼,這個講起來深了,我們知道一下,啊。
還有第七識執著有我,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為我,那麼就有我才能見呀。
還有這個第六識要分別,誰見到了,第六意識來進行分別有我的存在,我的認知,是誰認啊,是由第六意識在工作。這就叫根本依、染淨依和分別依。
那麼再一個,還要有本來有這個種子,你阿賴耶識裡沒有這個種子,你見不著呀。整個(少了一個境緣,要有對境)等等這些九個緣分,我們才能發現一個我見東西的這樣一個感覺出生。
那麼這九種緣分中大家想想,我見,我見,這個見從這九種緣的哪一個緣裡生出來的,從哪兒生出來的呀?任何一個緣,能生見的感覺嗎?都是因緣生起來的。既然是九種因緣生出來的你見,你看這裡說:「汝何所見」。你見到什麼呀?幻象,因緣和合呀。
這是在我們說從這個內部微細地分析,從我們直觀來講,為什麼說我這麼一耀拳,那麼大家看到這是拳。我這樣一下,你就見著這麼個形狀。我這樣一下,你就見到這麼個形狀。我這樣,你就見到這樣。來回色聲香味觸,因為拳頭裡面也有色聲香味觸,五塵組成的,是不是?那麼我們,聲香味觸的話,拳頭的聲香味觸就特別隱秘。我們光說這個拳頭作為色法來講,你見到的是它的全部麼?這個拳頭,這塊你見到的是這邊的色法,這塊你見到的是這邊的色法,一個拳頭立體的時候你能見全麼?就是你能把這個拳頭全方位立體上的,一眼就面面俱到地看清楚麼?看不清楚。這就是「汝何所見」。結果阿難還當做見光明拳,其實就是我們的色法裡邊的一個影像。你真的見到這個拳頭了麼?
再進一步,第三問:「汝將誰見」。誰見就是誰看到的呀?你用什麼東西,阿難你到底用什麼東西看到的這個拳頭呢?如果你既然答覆我與大眾同用眼見,那麼很簡單的一個問題就是人死了以後,眼還在啊,前面就講過了,為什麼不能見。大家一定要仔細想想,人死了以後眼依然在,為什麼不能見?這個人死以後見去哪裡了?我們都以為我一輩子能見、能了知、能分別、能生活,那麼我死了,這個東西去哪裡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最要命的,有關一切宇宙人生真相的突破口,這三個都是突破口。阿難就一個一個遭遇,如來給他重重示現,一問再問三問,他一答再答三答,依然是頭頭錯。所以才這裡說,癡人認作本來人呀,認賊為子那麼必受其禍呀,始終不能夠直取這個見性為心,他見不到這個性。那麼在這裡阿難指的說,他還是寸步不移,他不知道轉身。
佛呢,只能回頭再重問說:「以何為心,當我拳耀」。你看,那麼既然你這裡說,「我與大眾,同將眼見」,那麼佛就告阿難,你現在回答我,下面一段我們能看到。這一段,佛言:「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你看,那麼我只好再問你說,你是以什麼為心呢?
結果阿難就說了,你看,「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看到了麼?還是一個錯誤,「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這跟前面的錯誤是一模一樣的。大家發現了沒有,一模一樣在哪裡了?前面你看前文在講到這個執心隨處而有,他說了句什麼,「我今思維即思維體,實是我心」,就是我思維的這個,現前思維的這個體。
啊,那麼在推窮這個心在中間的時候又講到:「如我思維,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又是一個思維。這裡他同樣還說:「而我以心推窮尋逐」,還是思維。還是認為有心能夠,能推啊。
這個時候就有轉機了,大家看到了嗎,佛就言:「咄」,是念多吧?「咄,阿難」。你看這一句話一喊出來,這個就是我們後來說的堂頭棒喝。諸位要是了解到禪宗的公案的話,這種有意思的事情太多了。因為佛見到這個阿難到這裡還是這個迷情深固,那麼就非下狠手不行。這裡的這一聲喊,我們一般大家知道,不是叫踞獅子座,做獅子吼嗎?方丈室裡面就叫獅子窩,那個座,法座就叫獅子座。那就是方丈、住持和尚、開悟了的大明眼人,隨便開言吐語,舉手投足,一句話一個動作就叫做堂頭棒喝。就讓你開悟的,所以佛在這裡說:「咄」,「此非汝心」。
那麼我們都,這裡插個曲吧。我們都知道啊,禪宗門下呀,禪宗門下呀接引人的時候,大部分都用楞嚴一唱,就是這一呵居多。就是說有這個真實修行的人吶,苦行密修,就是特別用功,修得非常飽滿了,可是他還不能轉身。在這種情況下呢,諸佛、諸祖一定會用這個下毒手,就是下猛藥,用這個鏟其的,這種一貫對這個語言教法的執著,那麼塞掉他的這個聞思解路。
就是一貫在這個教法上,自己去依文解義,不斷地理解,不斷地解悟等等等,把這個給塞住了。連窩給他端掉,他的這個第六意識的相續現行的情識,就是直接把第八阿賴耶識給打開。在這種情況下,就讓他斷這個生滅想,逆這個生死流,在這種情況下,生滅情盡,取捨念空了以後,就算見到本來面目。
所以佛在這裡就是這個非常手段的第一個啟用者,「咄,阿難」。就這麼一喊,這就是本經的出處,就是這個源頭。後來,古人就用這個,比如說我們心始終在道上會,會的非常忘情的時候,到底說念佛的是誰?念佛的是誰?或者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參的極其用功,用到極致的時候呢,你的師父、你的依止師,或者這道場裡面的住持,他是明眼,他就想方設法來收拾你了。讓你,禪宗裡面有時候叫做冷灰爆豆,就是你正在用功的時候,把那個灰呀裡邊埋了一堆豆子,我們聽見劈裡啪啦豆子熟了就會響,是吧?就是這個意思。
有時候又叫做枯木逢春,正在參著參著,覓究著到底是誰?到底誰在見這個拳?到底誰在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呢,就會明眼人來點你,就跟佛在這裡說的這個是一樣的意思。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這裡又用喊這一聲,大家發現這個奧妙沒有?前面呢只舉拳頭,是用眼根對色塵。可是阿難在這個上面他下不來啊,下不來開不了悟怎麼辦吶?只好換一個方法,眼耳鼻舌身呀,先用眼,還不行,換一套法子,就用什麼,用耳根。所以這一呵就是向他的耳根處取。如果把他的能聞的聞性,果然能夠死盡妄心,自然聞性激活的話,他的法身就能活。可是阿難聽了這個還不死心,接下來後面還跟如來爭論不休呀。
大家看後面的經文:「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怎麼樣呀?「當名何等。?這是現前的境界,佛就說了。「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你看,阿難在這裡問說,如果這不是我的心,他就害怕得受不了了吧。你看這裡阿難矍然,矍就是非常驚恐地看著的意思。站起來合掌說:這都不是我的心的話,那我的心在哪裡?我的心是什麼呢?著急了。
結果佛就給他解釋說:這個現前的塵境而已。這是在你心中投射的虛妄相的影子,而引起的種種分別想相。既然虛妄的影子引起分別想相,那麼它一定會惑亂你的真心本性呀。可是由於你一直不能悟,長期以來認賊為子。這六識我們在佛法裡面就講的,六個識啊。就跟六個賊一樣,曠劫以來就把我們自心的這個清淨的這個法財呢全給偷走了。我們現在每個人都是如此,迷幻了本來常住的真心,所以才有輪迴升沉。
說到這裡我們大家想想,我們主要學佛的問題就這麼點兒,就在這兒。當我們,我們現在不是一般都講嗎,要佛法、要契機呀、要契理呀、要實現有時候要適應大眾呀、要迎合呀、被迫好多法師也沒辦法,只好一退再退,不斷地稀釋又再稀釋。解決問題,要解決問題。那你的問題都難啊?婚姻也是問題,愛情也是問題,家庭事業,就什麼都是問題。
我們主要的問題,大家發現了沒有,就在阿難的問題這裡。那麼我們,有了這個問題,就是這個迷悟之間的問題,其他東西還是問題嗎?就因為你迷,所以你才,愛情你貪著的不行呀,這個家庭你一輩子禁錮著你呀,事業你放不下呀,根源在哪裡呀?就是你把這個前塵虛妄的想相惑了我們的真性呀,問題就在這裡。這就是根本問題。
你根本問題你不解決,這兒出的問題你不解決,你解決其他的問題有什麼用?這就是我們現在,佛法,生態已經差極了,就是盡力地維護。還這些法身樹苗已經搖搖欲墜了,活不了了。
大家學佛都在學什麼呀?大家捫心自問一下,我們一天學佛都在學什麼呀?做點善事你圖什麼呀?做點兒功德你圖什麼呀?甚至深度地修行,拚命地念佛,去拜山,讀經,每天功課,你仔細想過沒有,你要圖什麼?你圖的是什麼?不一定的喲,不一定你是為了明心見性啊,甚至很少有人是為了明心見性。那就說明我們現在的佛法,甚至學佛人已經誤區到了一個很可怕的地步了。非常可怕呀,一點一點的都在泯滅,在湮沒呀,可是誰又知道說,一代的佛法就是為了這個東西,真和妄,迷和悟呀。
唐宋元,出世的大祖師,那麼的瀟灑,住持道法,幾百人的大道場,人人念念就是為了會這個悟啊,悟這個明心見性。我們現在一想想明心見性,那簡直說那離自己不知道遠了十萬八千里,比西方極樂世界還遠呀。我們身居北京,大家都知道呀,你去故宮去遊覽過吧,你去過吧?我小時候記得呀,我那些,不要說我的長輩了,我的哥哥,稍微年齡大一點的哥哥來北京游的時候,那個時候去故宮,太和殿隨便進的,皇帝的金鑾寶座你都可以上去坐一坐拍張照片。
後來呢,一步一步就在金鑾寶座的那個周邊就拉了個繩子,太和殿的金磚你可以踩一踩,寶座你不能坐呀。後來呢,就在太和殿的外面起了個欄杆,怎麼樣呀,你只能外面窗戶上照這麼看一看就行了,大殿已經不能進了。再後來呢,你們現在去看一看呀,五一,十一的時候,繩子拉起來,大家就走馬觀花,後面趕前面喝,趕緊走,瞄一眼,趕緊走。沒有時間。為什麼?這就是一代不如一代呀。
所以說你想想,將來故宮很可能就說就一條線,還哪裡讓你去這個前三宮,後三宮,這個養心殿去看,就這一條線進去晃蕩一下就趕緊出,真是從這個午門進,從神武門出就行了,到將來很可能有一天,故宮不讓進了。是一定會的。
那麼如果說到這種地步的時候,現在還把你請到故宮的金鑾殿裡,金鑾寶座上面讓你坐一坐,你想想這意味著什麼?我們今天來聽楞嚴就這麼個好處呀,就走的如此後門兒。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我們的真性,本性。我們這輩子為的就是這個,再不要說什麼家庭事業那些破事兒了,那根本就不是個問題。就因為一切的問題就是因為這兒出問題了,把真錯認成妄了,把妄錯當成真了,阿難問話的問題,那麼你每天就在這裡面打滾,流轉,出不來呀。啊,所以說這才是我們的問題,好,時間關係,我們休息十分鐘,到這個十點五分的時候大家回過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我們剛才上半場講到這個,「失汝元常。故受輪轉」。下半場呢,我們再往下讀一大段經文,從這個「阿難白佛言」。一直要讀到,你們翻一翻,「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讀到這裡啊,記住就是「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這一句我們就截止了啊。我們來一起先往下讀,好,大家一起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歷恆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一切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惟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獅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阿彌陀佛!好,到這裡。好,我們來看這段經文,剛才佛已經把阿難的毛病指出來了,說你呢,就是因為你,把前塵妄想認做真心了,反而把你的真性給迷惑住了,顯現不出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阿難就白佛言了,遭到佛說「此非汝心」的呵以後呢,一呵麼「咄」,一呵以後就生了驚怖心了,就失去了平常他所依的執著心了。在這種情況下必然要求佛開示。而且前提條件還說了好多理由,這段理由特別有意思。
你看,「阿難白佛言」說,世尊我是您的寵弟,由於心愛佛才出家的,不但我出家,這是阿難開始敘他的心,從善之路對吧,從善的話,其一個,我是佛弟,當時愛佛故令我出家,用的是這個心。那麼出家以後呢,侍奉諸佛。不但單單說供養您釋迦牟尼,回小向大以後,遍盡恆沙國土供養一切諸佛,也是用的這個心。那麼發勇猛心親近善知識,具了正知見,與一切的同行善知識們,共修難行之法事,也是用的這個心。我處處都是用的這個心,那麼這只是從善的一面而言。
「縱令謗法」開始,就是敘述的是從惡之心,看到了嗎,看到這句沒有,「縱令謗法」。縱令是什麼意思,就是必然不會有的事,但是假如果是這樣的話,所以我們常說縱令,縱令是這個意思,就是我肯定不會去做一闡提謗大乘法,可是縱然我去退了善根,謗大乘法,做一闡提,還是同樣用的這個心。你看我為善為惡,都是用的這個心。
那麼你說這個心是虛妄的,那麼我就要求佛開示,不是我的心了,我就成了無心之人了。那我跟這些土塑的,木雕的像有什麼區別呢?離開這個覺知之心外更沒有什麼是我的所有,為何如來說我的這個心是非心呢?
那麼阿難錯用這個心,你看他還在這兒信誓旦旦的在這兒敘述,他忘了一個,阿難說的是我不但行善行惡都是用的這個能知能覺之心,現在你說這個心沒有,我就沒個著落了,你說這個心是分別妄想的話,那麼我就不見有一個確定的心在哪裡呀?
可是他不知道,反言之,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講,大家發現了沒有,既然你為善為惡都用的是這個心,那麼說明為善為惡不論善惡的幻象虛妄之心上,恰恰體現的就是現前一念能為善為惡,遍法界,可以十法界。為善就上升嘛,對不對。為惡就輪迴嘛墮三途嘛,對不對。這所有的這些幻象,當下體現的就是一念真心之體。阿難在一條一條的,用著這個真心敘述這個事兒,可是他認作的還是妄想。
你看他說我為善的時候怎麼怎麼樣,為惡的時候怎麼怎麼樣,我的分別心就在,你怎麼能說沒有呢?可是呢,他忘了說反過來,打開心門看的話,不論善和惡,皆不離此現前一念法界之真心呀。大家想想,我們常說的,為善為惡皆在這個妙明真心之內所顯的妙用。
那麼我們也有常識,不是我給大家也講過好像,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一根針都容不下。阿難這裡就在找這個針這麼大的一個心,所以他就容不下個針。佛怎麼說他都覺得不對,自己有理。可是如果就這個心體他把它打開,一轉身的話,那麼恰恰他講的所有過程,當下佛都是給他講的這個性,明心見性之性。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又開始說,「云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就是在座的大眾也升起了疑惑,希望如來「惟垂大悲,開示未悟」,又請佛說法。佛再再給他說法,他還是不悟,你看又請了。
在這種情況下,佛就開始示真心有體。他要給阿難講這個真心之體,既然你說真心之處都是虛妄的,那麼虛妄之妄上真心之體,他要給阿難開示。所以在這一段開始,就等於說從前面的經文換了一個角度,一個分水嶺,前面總是在破,這裡開始顯。
我們來看,「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獅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你看這句話,為了開示這裡有一個目標,什麼叫做「無生法忍」?大家聽到「無生法忍」,其它的也不說,你聽到忍的時候你認為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忍是一個什麼感覺,就是憋屈嗎?就是氣憤的忿忿不平,然後心裡一團怒火強按著在那兒,等著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是這樣的嗎?這叫忍嗎?說我忍得過一時。為什麼在佛門裡面都叫做,你看我們在修行上要講知次位,能安忍,這個忍嚴格地講就是忍可、認知、決定相信的意思。其實換一個角度講就是我們,在這裡應該理解為說深刻透徹地認識到,這就叫做忍。
我們常說忍,說不要是(是要)讓你憋屈著呀,你憋屈把身憋壞了,把心性都憋壞了,忍就是讓你看破。當然這個基本上都在吹牛。我也在吹牛,看不破的。天天一塊兒打交道就知道幾斤幾兩。但是能夠看破一點。上半場我們講到的每天那些事,你能夠放下幾分就算看破幾分,能放一點是一點。哪怕說這次還看不破,正在發生的過程中,我心裡知道我沒看破是不對的,那也算功夫呀。所以這就叫做忍可。
那麼在我們修行的次第中有三種忍。
第一個叫做生忍,生活的生。什麼叫做生忍呢,就是一切的順逆境界,別人毀犯你,謾罵你,誹謗你,冤枉你,誣陷你等等這些惱害的境界,你能夠忍得住,還有別人讚嘆你,拍拍你,你也不上當。在別人面前稱讚你,稱揚歌頌你,等等這些你也能忍得住,都能夠安心忍耐而沒有傲慢之心,這就叫做生忍。這是我們一個修行功德,殊勝功德。
那麼再一個殊勝功德叫做法忍。所謂法忍就是因為我們有生老病死, 一切的疾病也罷,水呀,火呀,寒呀,熱呀,刀杖呀,等等這些眾苦所逼迫的時候,我們還能夠安心不動。特別是末法時期的學佛人,障礙多,業障多呀。我們現在飲苦食毒,導致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特別是這個病苦,那麼臨往生的時候,病苦來了,怎麼辦?你一定要能安忍得住。哪怕說大小便失禁,這個坐著輪椅,癱瘓了,一定要安忍得住。
這個我們提前常要做這樣的預想。因為每個人都會老呀,誰也不知道哪一刻突然間怎麼辦呢?這就叫做法忍。有好多時候,當我們要往生超凡入聖的時候,那麼你無始以來的業力,那種冤親債主哪有那麼容易讓你走的呀。那就在臨死的時候,頓見分曉,看誰厲害,狹路相逢呀。那麼你忍得過去這就勇者勝。要忍,一定要忍,給自己打氣,同修。
那麼在臨終的時候這種開示,助念,等等這些,常要發願。也成就別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別人到這個情境的時候,你要去成就。去發心哦,不要一退六二五,見了說他快死了,我嚇死了,我離的遠遠的。一定要去發心。這個真正發心最重要了。你要知道,你發心的時候,將來回過來就是感的你的果報,成就別人,成就自己。
所以對於這種苦迫,苦逼,我們就要能夠忍得住,這叫生忍和法忍。
那麼這個無生法忍的話,這是非常高的境界了。無生是什麼意思呀?不見一法有起伏呀。你一旦有起伏,《心經》裡面,有生就有滅,有垢淨,有增減等等,都是因為有生呀,包括滅也是因為有生呀。所以這裡的無生法忍,就是說證入實相。證入到這個畢竟心性空性的時候呢,於三界內外,十法界中呀,都不見有一點點法能夠有少法生有少法滅,不見一個生滅之法。
這種超情離見,這種境界,只有修行者深入到不生不滅的道理的時候呢,而且不要忘了,安忍於此境界而不動。不起有見,不起空見,就用這個如如智對這個如如理,相扣得緊緊的不動。
我們現在有時候說實在的,不是沒有一點點感覺,大家發現了沒有。有時候,我們在琢磨法義的時候呢,還會有點感覺,或者突然間悟到一個,猛地一個,不由自主的一個境界的時候,都會有這種靈感。可是我們呢,住不到裡面,大家發現了沒有?包括我們的出離心,我們對每天功課的相續性,每天的精進度,老想懈怠,這為什麼?就是沒有安忍麼,住不進去麼。特別是在這個無生法,這種你想一切境界,每天都是纏繞著你,折磨你的這個時候呢,你能夠不動嗎?不動就是無生呀。
那麼大家發現了,這個如如不動,不見一法生一法滅的時候,大家發現了嗎?我們在講首楞嚴的時候叫做什麼意思呀?叫做什麼,還記得嗎?一切事究竟堅固呀。那麼說明他就等於說,不見一法生一法滅,究竟堅固呀。所以說這裡的無生忍,就等於首楞嚴大定。也就是我們說的如來密因,妙真明心,一樣的。這裡就叫做「無生法忍」。
那麼這裡為什麼說「欲令心入無生法忍」呢。這裡講到的入,是就著修證而言,因為我們從沒有入,進到入,對吧?說這是由從修、從證而言的。那麼無生法的這個境界呢,是從理上而言的,它就是這麼個道理,無生法有這麼一個真理。忍是從你證的果位、地位上而言的,入無生法。
佛在這裡為了讓阿難及在場大眾,入這個首楞嚴大定,無生法忍這個境界,所以「於獅子座,摩阿難頂」,先安慰一下阿難說,你別再在那兒,再自己以為說,沒有心,找不著了。我現在告你說什麼呀,「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呀。你看,首先講到說,怎麼會沒有一個心呢?
那麼我們在這裡講「唯心所現」的時候,我們在佛門裡面,大家都知道,整個一代教法的總綱宗旨,我們常說,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三界唯心,都是說的這個。大家不是讀這個《地藏經》嗎?覺林菩薩那個,開始那個覺林菩薩偈中,不是有說一切唯心造嗎?人人都皆知,萬法唯心。那麼既然是這樣的話,如來肯定常說呀。所以這裡說「如來常說」,看到了沒有?「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那麼這裡的「一切因果」,其實就是講到我們的相續色身的輪迴,也就是我們的正報。大家明白正報嗎?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生生世世,依這個神識,種現相生,輪迴因果,這是叫做「一切因果」。因為我們的因果就在我們這個正報上體現呀。我們的遭遇就是我們的因果,欲知前因,就看我們這輩子的遭遇。欲知將來的果,就看我們這輩子的這個身體的發心,心促使我們的開言吐語,所有的業力,那麼「一切因果」就是依著我們的正報色身而言。
「世界微塵」恰恰指的就是我們的什麼呀?所依的山河大地的依報,乃至凡聖染淨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法,都是唯有一心而起的呀。我不知道你們讀過有一個論典叫《大乘起信論》,裡面叫做一心生二門,生心真如門,心生滅門。染淨都是唯有一心而現的,皆是由此本心而有他的體性呀。所以說「因心成體」。
所以阿難你不要急,一切世界所有的東西都因心成體,怎麼會找不到他的心呢?所以你看下面,又進一步指示到說「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呢。這就是給阿難說,說你不要怕呀,所有的這些世界之大類,世界的大有多大呀?那麼這裡避大而舉小說,大的我們就不說了,小到說一棵草,一個用這個縷線打成的結,這就是都有體性呀。
為什麼這裡把這個微細處的東西舉出來說,微細的東西都有而言,都有心體,何況粗顯宏大的物體,一定會有體的呀,對吧。所以這裡才叫做說「乃至草葉縷結」。大家知道,草葉,那麼葉子以什麼為體呀?你們理解什麼叫做體呢?體性,我們常說皆有體性,體性,到底體性是個什麼呀?什麼叫體啊?葉子以什麼為體呀,啊?葉子就以草為體。那麼這裡講到說,如此微細的東西都有體,何況,隱而言之,就是言外之意就是說。何況大的,看得見,摸得著,非常宏大的東西。比如地球,太陽,月亮。
那麼再進一步而言這是從色法,有礙之色法而言。說看得見的都有體,這是其次。縱然還有看不見的是什麼東西呢?「縱令虛空」,虛空啊,因為無礙喲,我們摸不著,揪不出來,沒有一個相狀,就這樣的東西。他也會,其實有狀可名,有相可貌。有相貌有狀態。
虛空以什麼為名貌呀?大家想想虛空以什麼為體?以什麼為體呀?以無礙為體呀!虛空就是,你來回你看這麼招手,他都能夠來去自由沒有什麼東西能障礙。闊虛無礙是他的名和相貌。虛就是闊虛嗎,你看闊然虛空,虛開的東西。無礙是他的相貌,這個虛空怎麼體現的,就是因為他無有礙。我們說空裡邊,空中,空中,空中飛舞,由於虛空是無礙的,所以柳絮才能空中飛舞。這就是虛空的體性。
當然這些東西都是隨順世間而有的分別名貌,就是名稱和相貌。這樣的東西尚有體性,更何況出世間本有的,清淨的。什麼叫清淨呢?清淨就是無有垢呀。淨妙的,什麼叫淨妙呢?就是不染著呀。什麼叫明心呢?就是沒有障礙,顯明的清白的。何況清淨,性淨的明,何況這樣的真心呢?
你看說微細的東西都有體,何況大的東西。再說這個能有障礙的色法都有體,虛空都有體,何況有障礙的色法呢?那麼這一切虛空也罷。微細的宏大的色法也罷。他都是隨順世間的假名而立的呀。這些都有體,何況本來清淨的「清淨妙淨明心」沒有體嗎?所以這就告訴阿難,因為阿難著急了。覺得我的心哪兒去了?佛就說是有體。你的真心肯定有體,可是你現在是錯認了妄心。
所以在這裡最後加了一句說。「性一切心而無自體」。就是說明什麼呢?說一切的萬法,我們看的見摸不著的這些東西,都是由這個真心中所體現出來的。那麼體現出來的妄相幻相的東西都有體,何況「性一切心」,就是這個性就跟一個動詞一樣。就是把一切週遍法界的東西,都是以它為心性的。從這個真心海中所顯現出來的影像,怎麼會沒有體呢?真心海怎麼會沒有體。枝末都有,根本的東西怎麼能沒體呢?這就給阿難說了。
但是阿難的問題出在哪兒呢?我們再往下看。「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些話就比較難懂,大家要把耳朵豎起來,心提起來。
是什麼意思呢?首先阿難你已經找不著心了,著急了。說了半天,說這個心如果沒在的話,我怎麼活呢?那麼佛就告訴他並不是心沒有體。一切東西都有體,何況這個最核心的真心,明心見性的這個心性怎麼沒有體呢?但是你現在處於什麼狀態呢?
說如果「若汝執吝」,吝就是吝惜的不肯放捨的意思。我們說一個人吝惜就是他不捨麼。如果你執著不肯放捨,一定還是堅持你的舊見,舊見什麼意思啊。「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你看就是如果你還堅持你原來的分別之心。什麼叫做分別之心呢!分別之心就是指我們粗顯的,每天曆緣對境而體現出來的,第六意識的妄想分別的念,就叫做分別。
那麼什麼叫做「覺觀」呢?這就深了一層次了。大家在座的都有修行,也都打坐,也都數息,念佛等等。有時候呢,突然就忘了,以為說我已經證到空性了,或者得了個什麼禪定了。我遇的太多了。都以為自己得了禪定了。還來問說這個是什麼境界?是不是要該到了什麼次第定了?我只好跟他打擊一下,我說你這連個輕安都算不上。稍微那坐一會兒,稍微坐著坐著、自己打妄想說:我在入定、我出現了定。然後再打妄想說,前面有阿彌陀佛西方三聖。就這麼想想,妄想想出來,他就以為見到了。就來這兒賣弄。
「覺觀」就是說,下面還有一句話,叫做「內守幽閑」。就是說,最次的,是我們淺度的,大家說安靜下來、安靜下來,大家步調一致。在這裡眼觀鼻,鼻觀心這樣的感覺一下。那麼再中度的,就是大家我們說放鬆的一種思維,隨緣鎖住自己的第六意識,用第六意識再對自己的第六意識進行反思維,盯住他的煩惱妄想,這就叫做「覺觀」。乃至深度的,就是禪觀寂靜。世間禪要四禪八定都有了,這些就是我們這裡的「覺觀」。
所以記住。「若汝執吝」,就是說如果你還執著著,第一層是你粗顯的分別妄想,這就不用說。還有第二層就是你自以為是的禪定,幽靜境界。這是我們修行人、特別是所謂的精進的修行人最容易犯的毛病。
你看,之「了知性」,其實還沒有離開一個分別妄想,如果你執著這個、不捨這個為心者的話。那麼我現在問你,大家想想,這個心應該離開現前的一切諸法,因為我們的心現在不是都在,眼耳鼻舌身意,和色聲香味觸法上嗎?對吧,對不對?我們其他的都好說,最容易出問題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意根跟法塵。
就是我們錯認,以為是已經離開了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的凡夫境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向外求的時候,感覺到我這是妄想,還能判斷。那麼當我們用意根來反觀恆守的一個相續的、好像一個似是而非的寂靜狀態的時候呢?其實緣的還是法塵。法塵是什麼東西呢?就是分別影像,落在我們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等一下我們再細講。
那麼這裡我們就要明瞭一個「離諸一切色香味觸」。其實還有色聲香味觸,這裡有一個聲塵和法塵,他給落掉了。「諸塵事業」,就是說如果你現在一定執著,你的這個分別的這個心「必為心者」,就是這個真心就是這樣的話,(別有全性)那麼我問你,你的這個心應該離開了我們現前所有,每天六根對六境生的這個心,另外有一個體性。對不對?是不是?依照你阿難的說法,那麼應該離開這個另外有一個體性。
在這樣的情況下,你所了知的,就是說「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你看,就是好比說,你現在聽我講法一樣。這個我們先不要說,那麼這個心,你一定要離開這個六塵的分別取捨視野以後,別有一個心存在,那麼我就承認你有這個心。可是問題是什麼呢?問題是你現在聽我的,縱然你現在聽我的法的時候呢,你不是說離開我們的六塵境界,別有一個真心存在,找不著呀。這個真心在哪裡?在哪裡找。你看,縱然你在這裡聽我講法還是由於我的聲音而有分別。諸位也是不是這樣的。
那麼,「縱然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這裡大家一定要聽懂。什麼意思呢?
我們先講一下什麼叫做「法塵」?因為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這個第六意識它有一個什麼作用呢?有兩重,一重叫做五俱意識,俱就是俱有的俱,五俱意識,一二三四五的五。什麼叫做五俱意識呢?又叫做明瞭意識。就是我們特別容易自我感知的到,明瞭意識,這個就是我們平時的思維活動。
我們平常思維活動的時候大家發現了沒有,一個非常斷不了的一個關係就是,第六意識一定是跟眼耳鼻舌同時起的。你眼睛看東西的時候沒有第六意識分別,我看到一個攝像機、看到在座的諸位你們,那麼這個眼根看東西的這感覺我能自己感知到嗎?一定要有第六意識參與,我們才有我看東西的這個(識)所以叫眼。眼根起的時候,意根就是第六意識一定會同時並起。
那麼我聽聲音的時候,也會第六意識同時並起分別。我聽到什麼法?我聽到的是《楞嚴經》,我聽到的是心地法門,那麼這些分別都是第六意識起作用。它是同時跟前五識俱起的,所以叫做五俱意識。明白嗎?就是我們平常粗淺的這些自我分別,這個叫五俱意識,又叫做明瞭意識就是它特別明瞭顯現,特別容易認的清,這是第一個。
那麼還有意識叫什麼呀?叫獨頭意識,這個獨頭意識其實就不跟前五識同時俱起,只有第六意識一個人在那瞎琢磨。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散亂獨頭意識。散亂獨頭意識就是我們一個人在這呆著的時候,你一會兒說我明天要幹什麼,一會兒又想想我昨天干了什麼,眼耳鼻舌身並沒有跟外界接觸,一個人在那兒浮想聯翩,追思過去、幻想未來種種思緒這就叫做散亂意識。
那麼還有一個叫做狂亂獨頭意識,狂亂獨頭意識就是神經了,神經錯亂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時候看見神經的人,他自己在那舉手投足或者自言自語、不知道搖頭晃腦在幹什麼。我們就不明白,但是不要忘了他有意識的,他所有的表達就是他那會兒意識在指揮他。可是我們跟他不是一個意識,他的意識已經處於狂亂的獨頭意識,業力所追。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的意識是有緣境的。可是我們,因為我們緣的是我們的意識的境,所以就不了解他的。可能他的肢體行為都是依照他的意識指揮的,所以才出現的一種狂亂的語言和肢體動作,這叫做狂亂獨頭意識。
再有一種就是夢中獨頭意識,就是我們睡覺以後做夢了,所有夢裡面的種種情形其實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在作祟,那叫做夢中獨頭意識。
那麼我們這裡講到這個「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就是說滅掉了外面的五塵境界是不是,見聞覺知不就是眼耳鼻舌嗎?對吧?內守到幽深閑靜的境界當中,也就是我們凡夫和外道所守之境就修的定了。
凡夫定是有什麼定呀?四禪八定都屬於凡夫定呀,就是修到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都屬於定境。過去給大家講過了,不修禪定升不到初禪,就是色界諸天、就升不上去。還記得嗎?特別是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這四重都是四空定,這四重天全是一種定力的相續執持,四空定,這就叫做四禪八定。
這是凡夫所修的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天,我告訴諸位依然還是凡夫,第六意識都沒有斷,這就叫做意識緣的是法塵。微細的第六意識還在執持你的妄想的生命的進行。這就是這裡講的叫做「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第六意識它這塊進入到,另外一個獨頭意識,就是定中獨頭了,明白了嗎?定中獨頭就是最容易讓修持人認為錯認的一個境界。定中獨頭就是以無想定或者是滅受想定,這種定力,空性現前的時候自以為是,實際上還是「法塵分別影事」。明白了嗎?
我講的這個你一定要知道,就是說修行人在定中的時候,貌似已經眼不見色、耳不聽聲了,好像前五識已經完全不動了。那就是說沒有其他的這個五俱意識和這些其他的散位,只有定中獨頭意識還顯現。可是你不要以為這就已經消滅掉了,就是你已經真正的住到出世間定裡邊了,並沒有真正的消滅掉。為什麼?因為你還守在這個最極微細的幽靜的定境中,可是並沒有把它完全給捨棄放下。這就是好多修行人以為自己到了定,悟到什麼什麼,你沒聽過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都屬於「分別影事」。
那麼這裡我們就叫做「法塵」,為什麼說「法塵」呢?意識和法塵的關係就跟眼根跟色塵的關係一樣,要不然你就理解不了怎麼出來個法塵呢?法塵就是第六意識,針對你的妄想而體現它的分別,這就叫做意根緣法塵,明白嗎?緣嘛,攀緣這個法塵。
那麼這個法塵是怎麼來的呢?我告訴諸位,剛才講到五俱意識的時候,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在分別外境的時候,就是我們現在看外境、聽外境的時候,那麼不是有五俱意識同時俱起嗎?對不對?俱起的時候你不要以為說,比如說我現在看見這個佛像的背影,一般人的認為我咵的就看見了,可是這個東西是說時遲那時快的東西,一個過程、一個程序,其實當我們意識有感覺說我們看到這尊佛像的時候,其中已經進行了好幾層的,層層遞進的一個分別妄想。
那麼當我的眼睛看它的時候,我的下意識的一念是不在佛像上沒有分別的,只是我的眼根見到這個色法,你知道它是銅的、你知道它是佛像、你知道是佛的背影等等這些都沒出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這個眼根,當然這個佛像還有色聲香味觸,只不過微細,你進去聞一下銅它有銅的味道,我感覺一下銅有銅的覺受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等我咵的跟它一對面一碰撞的時候,我的五根跟這個佛像的五塵一碰撞的時候,它不是說直接我就知道的。而是按,就是把它按住那種感覺呀,就好像把這個五根對五塵的影像給它按住,按到哪裡?按給第六意識、輸送給它了。在這種情況下,第六意識所看到的分別的這個感受呀,其實已經五根對五塵一碰撞的一剎那已經過去了。第六意識所看見的是它們落下的影子,就跟我們現在攝像機所攝下的影像一樣,你看到時候已經是影子了,第六意識看到的時候已經成為影子了,這個影子就叫做法塵境界。明白吧,這個非常微細,如果你聽不明白很可能就糊掉了。
所以在這裡就叫「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還是在分別中的,就跟我們現在,這一點大家講起來,今天我們講到這一點為什麼說《楞嚴經》太偉大了,多少修行人就在此依舊出錯,不管是凡夫、外道乃至修佛法權乘的小教,都執著這種幽閑狀態,就以為說見性了,就是性空之處了。但是依然還是妄想,鎖定的還是分別的微細影事。可是他又錯認為,為什麼說修行人這種大悟性不開呢,就是修行的時候捨,捨不掉外面的,因為我們一定是從內心緣外境。那麼這個外境,我們常說的心莫向外求莫向外求的時候,並不是說真的說你這個心跳到外邊看什麼東西,就是第六意識的微細分別,起心動念、分別。
比如說我這會得了定,我證的是什麼境界?那麼你永遠都入不了真正的境界,就是因為你有心向外求的第六意識。開花了,本來是一個清明的一個平穩狀態,他突然間冒出來個分別,雖然這個分別非常微細非常微細,微細到什麼地步呢?就等於說一面大鏡子,那麼你鏡子裡面的鏡中影現的這個物象,你除不掉,你別怪鏡子,你怪鏡子之外這個影子,他因為他常在。但是我們一般以為鏡子有東西的。
因為說鏡子外面這個東西不是不斷在動嗎,那麼鏡子影現出來的這個東西也在動,我們就覺得這是妄想。可是鏡子外面這個東西一旦他伏住了,累了,貓在那不動的時候呢,鏡子裡邊的東西都不動。這個情況下,修行人就容易錯以為說他悟到空性了。其實那個東西真正的空性是這個東西一定要去除,不能讓他映在鏡子中,但是我們以為他映在鏡中是映在鏡子中,可是他不動了,我們就以為他沒了,這就叫做雖然「內守幽閑」,猶為什麼呀,緣這個「法塵分別影事」。
我們都自己不知道,錯認了!那麼既然這個法塵還在繼續分別的話,依分別而顯的體性,就是你現在體現出來的這個還是分別。你不要自以為就不分別了,還是分別的,大家能聽明白這個道理嗎?
打個比方,再打一個比方,比如說沒有波浪的流水,就這個流水流的非常快,可是它沒有波浪,這個沒有波浪的流水,我們看上去它動不動嗎,動嗎?看上去它是不動的,因為它沒有波浪,它只管流呀。那麼你看見這個水是不動的了,可是實際上它的內部是川流不息的,它在流,它是在動的。外在的人看進來,因為它沒有波浪就錯以為它不動,就叫做錯認消息。這就叫做境是法塵,心是分別。那麼你這個境不能離心,心又不能離境,自以為清淨了,實際上全體還是染污的分別。
這就是我們這裡講到的,「縱滅一切見聞覺知,猶是法塵分別影事」。那麼你現在、剛才說的,你如果有真心存在的話,你一定要離開分別的心,而別有一個心存在,那麼我就認可你的這個心。可是你這個心離開法塵分別,離開分別你就沒有了,你現在所有的心都在分別之上,縱然你已經修到、這個非常「內守幽閑」的一個定境中了,還沒有離開第六意識的妄識,那麼我就說明你的心沒找到,而你找到的卻恰恰是你的妄心。就是這段話的意思,明白了嗎?
接下來佛就告訴他說:「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這一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不是強迫,敕就是強迫的意思,我不是非得命令你,在這裡佛就告訴阿難,我並不是強迫你執著這個,緣塵分別的這個影像就不是心,聽明白了嗎?說佛說了,我不是現在就強迫你說,你所有的分別影像就不是心,不是這個,不是我們要找的這個心。
但是你錯在哪裡呢?你應當用這個能分別的覺觀之心,微細的揣摩一下,假如你離開現前的塵境界,仍然有一個能分別的體性存在,前邊不是說了,所有東西都有體性,那麼你這個東西也應該有體性呀,有體性就是離開分別,別有體性。現在問題是,你所有的體性,都是在分別上體現的。假如說沒有分別了,就沒有你的體性了。你就不分別,你看,我說了你分別的心,沒有,是錯的,你沒有分別了,你就找不著自己的心。那就說明你所有的心都是分別認知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要告訴你,你分別的這個心是非是你的心,並不是你所謂分別上尋不到你的真心。明白了嗎?再不明白就不能說了,越說越糊塗。
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佛就告訴說,你仔仔細細捫心自問一下,捫心自問什麼呢?你離開前塵的這些、有分別性這些東西,有你的真心嗎?不是我強認為,不是我強迫說,這個不是你的心。但是你在這裡離開前塵,這個有分別性的這些東西,就是你的真心。不要再說有你的真心了,「即真汝心」,即是汝心了。就是這句話,看到了麼,「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那麼「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如果你的這個分別的心,非得依附在分別上,離開這個分別就沒有體的話,那麼我就可以打保票的告訴你,你的心還是在分別的「前塵影事」上,就是還是非心。意思聽明白沒有?
今天你們不明白,咱們連飯都不能吃。聽明白了嗎?我覺得你們沒明白,說我不是強迫,說你在這個所有的分別的這個上面,就是這肯定不是你的心。而你錯在哪裡呢?你始終用分別來求這個心,可是這個真心的體現,一定要你捨棄分別,那麼既然你現在捨棄了分別以後,你就是找不著心了嘛?他不是跟佛說那我的心在哪呀,我坐禪、所有的分別都是這個心,你告訴我心在哪兒?
那佛就告訴你說了,說我不是強迫你的分別,這個不是你的心。可是你現在在分別中求這個心的時候,已經離這個心很遠了。那你既然要在分別上找一個別有體的心的話,那你一定要告訴我,離開分別之外,另外有一個體的心,那我就說告訴你這是你的真心。可是問題是,你現在離開所有的分別妄想的現前的這一念心的時候,另外再沒有一個真心,離開分別妄想,獨自有體。所有你的分別都在,所有你的心的體現都在你的分別上,哪怕你修到如此深的這個法塵中了,還是第六意識的分別心,離不開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那我就不能告訴你,有一個真心了。為什麼?因為你的心必須離開煩惱,當下就見,可是你在煩惱中找我來了。明白吧?就是毛病出在這裡,所以他就告訴阿難,「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你看,說你再怎麼你都離不開這個心。
那麼再往下講的話:「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既然到這裡了,我們要講到說,如果你一定要覺得說,分別妄想的這個心,就是你的真心的話。那麼我反問你,這個塵境,就是你的這個心分別妄想的這個心,他不是常住,他不是常的。他肯定有一個所託的境界,生滅之法。那麼你認定這個分別塵境為心的話,那你的這個心也會隨著這個境界,生滅之法有生住壞滅之時。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那麼你的這個托這個影像的這個心也會同時壞滅,是吧,因為你的心是由生住異滅來體現的,離不開分別,分別就會生住異滅,那麼你的這個心一定是會生住異滅的,他們一定是步調一致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心就只有其名,沒有其體了呀。沒有其體的話,就同斷滅一樣,那麼到時候誰去證這個「無生法忍」啊,誰去證?
大家想想,問題出在哪裡,因為阿難他把這個緣影心當作真心,就是分別心當作真心,對不對。可是佛就反問他,將了他一軍說,分別心的話,你所有的心都是用分別來體現的。大家設想一下,我們現在也在分別呀,前面剛才我們在講法的分別現在還在麼?在麼,落謝了呀。那麼就說這個分別心一定會滅。既然你的心依附在分別上的話,分別會滅,心也會滅。心都會滅的話,那就沒有體了。他會斷滅麼。既然斷滅的話,那麼我們都不是說了,我們要修證「無生法忍」。心都沒了,你用什麼,你的身肯定會壞死的呀。心都沒了,誰去將來證這個「無生法忍」之果?佛就反問他一句。
那麼這裡的問題在哪裡呢,你看阿難他把這個分別的緣影心認作真心了。對不對。那麼我們都知道佛法裡面講到心就是法身麼?我們的佛性,心,未來的心就是佛性,具足這個法身的功德,對不對。這就叫做性具麼,本性就具足這個功德。那麼依照著他,依之而修習,斷惑證真就慢慢的會什麼呀,證得這個「無生法忍」,對不對。這就叫做修德呀,性具修德。都要這個心來體現。你現在這個心已經隨著生滅,已經生到斷滅去了,誰去體現修因證果而得「無生法忍」,這是佛反問阿難,這句話聽明白了麼?
所以我們在這裡就真的是要仔細的揣摩一下。為什麼說,我們常從根本上來講的話,心外沒法,心外無法,那麼這個「分別影事」,就是所有這些也是唯心所現,因心成體之物呀。因心成體的一個東西。那麼如果你把這個因心成體所有這些影像,執著為真心了,那麼就是說把分別的塵境當作真心,就是「認賊為子」,阿難犯的錯誤。
但是如果你執著為他分別的妄想,肯定是非心也不對喲。就好比說離開這個水波去找水一樣。水就隱藏在波中呀,煩惱就是我們說的一浪又一浪的波浪,可是不要忘了這個真心的這個之水就隱在浪中,你離開浪哪裡去找水?阿難跟佛,佛只講水讓他息波,阿難呢是就著水老在起波,明白麼?這個聽明白了,這段話都明白了,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最後一句你看,
「即時阿難,與諸大眾,默然自失」。今天我們稍微耽擱一下,把這點講完。不但阿難,在場的大眾都沒有辦法再說了。因為一而再,再而三地說所執的妄識沒有體,那麼阿難和大眾已經既不知道何處是真心,又不敢依舊去認這個妄心,所以只好默默無語,感覺到很失落。就跟我們有時候聽不懂,感覺到很失落是一樣的。阿難就聽不懂。
那麼最後一句你看,「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這是最後一句,佛就通過前面的微細分別指出,所有的修學佛法上一個特大誤區,誤區啊, 就是「九次第定」,皆是由分別妄識所成。
什麼叫做「九次第定」啊,從未到定,未到定是什麼意思?就是證這個初禪定之前,就是快了。從未到定開始剛才我們講的四禪。色界諸天不是三個天一個禪麼,三天一禪三天一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包括四空天的四定,剛才講了四禪八定,這屬於世間定。那麼最後一個定是什麼呢,就叫做這個滅受想定,又叫做滅盡定。
這個滅盡定就是由證到聖果以後所成就的定,他是一個寂滅了這個前六識,所有前六識都不起現行了,有時又叫做無心定,第六意識已經不起現行了。在這種情況下呢,還能讓第七末那識就是執著我的那個識第七識,相應的受和想呢,也伏而不行了,就是伏住讓他不現行了,記住只是伏喲,伏住了就跟石頭把草壓住不讓他長一樣,所以有時候又叫做滅受想定。在小乘法中漏盡的阿羅漢,證這個定,前面的八個世間定,加這個滅受想定,在這裡說的九次第定,為什麼呢?因為他一個一個,前一個入到後一個裡面次第而入,所以叫「九次第定」。
之所以。所有的修行身聞人這個只能夠修成「九次第定」,而不能夠成這個大無漏阿羅漢。記住啊,大無漏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說的阿羅漢是聲聞乘是如來一時開許的方便,這裡的話從佛果上來講還不能稱之為漏盡。
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仔細做一個反問,我不是說阿羅漢是破我麼,對吧,菩薩修成菩薩成佛是破法執,阿羅漢是破我執麼,是不是這樣的,通常是這樣的。
我們再往深一究,大家想想,阿羅漢破了我執,執著法執,那麼修行成菩薩成佛時破的是法執,可是如果沒有我,誰去執著法呢?你有沒有想過呀,所以法執還是我執的一種微細分別體現。在這種情況下所謂的我執破了,還其實根本沒有得漏盡。特別是如果從前面的說,諸修行人不得成無上菩提,前面我們講過有這樣一句話,這裡呢你看「不得漏盡」是指的無上菩提才叫做無漏,要不然你看這裡已經證到阿羅漢果,就是滅受想定,他還沒有把他標成說漏盡。如果不懂這個道理的話呢,這裡就會有麻煩,為什麼?「九次第定」的最後一定滅受想定就證阿羅漢,那麼我們通常講阿羅漢也屬於漏盡。
可是這裡的恆常標準是以成佛以首楞嚴大定,以滅這個「分別影事」的「法塵」而言的話,還是有漏的。所以佛就這裡講到說,為什麼這麼多的世間修行人只能夠修成四禪八定,都不能夠漏盡得菩提解脫涅槃,證得這個涅槃心性啊,都因為「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就跟你阿難犯的毛病一模一樣。就是在這個迷悟之間。你看阿難執此妄想,就是於此真心上見妄想,那麼「誤為真實」就是於妄想上錯認為真心。那麼如果說我們能夠去掉,當下去掉這個執著分別,妄想上就能夠見性喲,就在妄想上就能見性。
所以佛伸著拳,問你見否,阿難只能見妄想沒有見性,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從始至終說的這一大段話,這是我們今天的課上下兩場。「雖得多聞,不成聖果」喲,我們要以此為鑒。
請大家合掌迴向,那麼發心我們來聽聞楞嚴正法不是為了當來果報,不是為了世間利益,唯一的為了就是出世間,像佛所示的為了這個一條妙莊嚴路,為了跟大家一起同得無上正等正覺,同證這個妙淨明心,所有的迴向和目標都是為了引向這裡,請大家發心,為了自己,為了眾生。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