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楞嚴道友,大家上午吉祥。我今見聞得受持,諸位在座的這裡我比比皆是,受什麼呢?持什麼?受持,受持什麼呢?我們把《楞嚴經》已經貫了,馬上第四卷就要解圓滿了,也不知道一路走過來大家受持了什麼?聽得怎麼樣,能夠聽得懂嗎?可不可以發揮一下你們聽《楞嚴經》的心得。今天已經到了我們第二十五講了,難不難覺得,難嗎?還行,不錯。雖然難,能不能知難而上呢?

確實我們今天開始,從我們一直來到今天二十五講,從空如來藏講到不空如來藏,你看上一講是講的萬法怎麼起動;從這個了不可得,到處都找不著個心,講到萬法都是,沒有一念不是從心而起;從這個本體講到群相發揮,就在這個正反兩面之間來回激盪,所以說確實是難懂。這個祖師言教裡面講到時說,佛之言教有二,就是有兩難,這兩難既是根本難,也是隨時都可以出現的問題。所以說他給我們理清了一下思路,我們到今天先提一下神給大家,就是我們來聽這個特別是楞嚴的這部大經教。

他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稱真,二一個是假立。你就要想想,這會兒想什麼叫做稱真?什麼情況叫做假立?

稱真就是說就往那兒指,就往那個解脫,那個空性,那個不生不滅的境界上去會。

假立是什麼呢?要知道會的過程中,一切的種種的想方設法,種種的推波助瀾,包括我們現在當下正在往這兒,又往這兒會,都是離不開假談,假立而談。

真假之間你要穿梭自如,來回善於取捨,否則就像《楞嚴經》,包括《般若經》、《法華經》裡面都是這樣,講空講有講真講俗,他是來回,甚至一句法言中就能跳躍好幾次,就看你從真俗二諦上怎麼去圓融。所以說為什麼說要稱真呢?如果你不去講這個真的話,那麼所有我們的方便,我們就始終沉浸在方便裡面了,不懂得,這個怎麼講呢,鯉魚跳龍門,躍不過去。所以說不稱真說的話,假不能究盡,這個假你究竟走不到盡頭,這是一方面。但是你要稱真,一定要方便地善巧地用假立而顯,為什麼呢?如果你不施設方便善巧,真就彰顯不出來。就是你要把這個東西說明白,一定要左右搖擺一下,讓它弄清楚;你死執地在那兒一動不動的,他就搞不清楚你這是個東西。大致如此。所以說這兩點就說明,不但是《楞嚴經》,一代教法都是難明難解難說,確實難。

所以我們有時候講《楞嚴經》覺得說,一會兒覺得酣暢法喜,一會兒又覺得枯味艱澀,那你就只能學妙湛總持不動尊了。我自己講的也是這樣,那就只能在這個忘形之際,或者說解不開之時,就說不動不動不要動,說服自己。我想諸位來聽經也要修這個不動,要發長久心,發這個聽聞法的精進心。一次一次要來,這個不動;不管是殊勝也罷,聽的這次有點玄乎也罷,也不要動;聽得懂聽不懂,相應不相應,歡喜不歡喜都不要動。這就你沒有白聽首楞嚴大定,一切的法義都要融消在我們身心世界裡。

好,那我們在此之前,大家還記得吧,上一講的內容,是富樓那提出來兩個問題向佛陀。一個,萬法的生因和相續,萬法是怎麼生起來的?怎麼相續的?第二個,五大怎麼圓融週遍的?為什麼不相,明明是水火不相容,它怎麼弄到一起的?明明一個是虛空,一個是大地,物質色法,怎麼能都全部週遍?就著這兩大問題為核心,佛又講了這個相續緣起。那麼我們已經從這個世界的相續講到眾生的相續了。世界相續就是一念無明起了這個地水火風,有的升為山,有的淪為海,整個世界就風輪金輪就出現了。還記得吧?記得嗎?那麼第二類,講到眾生相續,四生,有的是胎卵濕化四種生法,一會兒情想合離更相變易,就是在六道裡面上下升沉。

今天我們接著這個,上一次沒講完,今天要開始接著講業果相續了。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這樣,你為什麼會碰著我,我為什麼會又被他忽悠,他為什麼要攆著來給我送東西,有的人看見就不順眼,等等這些人際間的關係全跟業果有關。所以以前的祖師們說,人情冷暖、喜怒哀樂乃至教法興衰,等等這些起伏跌宕都不能有心去期,也不能無心去待。大家知道什麼意思嗎?就是你不要奢望想改變它,但是你也不要說推得遠遠的,與我無關。就是這樣的,本來就是這樣的,一直就是這樣的,盡未來際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業果相續。那麼這個不可以心期,不可以有心期無心待的東西,它是怎麼運作的?力量怎麼來的呢?就是業力。下面我們要揭開這段最後末尾的這個續本,大家掀開經文,找到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這一句,在第四卷的第七段,第四卷的第七段。我不知道你們的版本裡面是怎麼劃的,找著了沒有?多少頁?找著的說一下。二百三十頁,富樓那,想愛同結,找到了沒有?好,一起來。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

好,就到這裡,阿彌陀佛!給大家講個訣竅,《楞嚴經》翻譯的時候,它是有一個秩序是什麼呢?你們發現了沒有,基本上都是四個字一句四個字一句的,是吧。所以我們在誦經讀經的時候,你就掌握好這個節奏,比如說我們說富樓那言,它就是四個字,若此妙覺,本妙覺明,你就四個字四個字地停頓就可以了。除非有一句話裡面有六個字或者七個字的時候是一句話,很少,基本上都是哪怕這一句話是很長,它或者是十二個字,或者是十六個字,你就以四個字為一組,這樣讀起來就比較流暢,也不傷氣。那這段我們先,首先開始這裡講到,前面已經講到四生的差別了,唯在臨時的一念。那麼這裡就開始講累劫的循環是以貪為根本,貪,這裡講到殺也是貪,盜也是貪,淫也是貪。好,我們來看。

富樓那,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斷,是等則以欲貪為本。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既然有了眾生,他一定會彼此之間有關係,對吧?那麼之間產生的這個情愛染著分兩類,大家看到了嗎?想愛同結,愛不能離,分兩類,一個是想,一個是愛。沒有在一起的就叫做異地懸想,就是兩個人雖然有這個因,現在緣不在一起,那麼就異地兩個人思念。在一起的,到一起了,互相親愛。所以這就叫做想愛同結,好比這個磁和鐵、膠和粘一樣的,黏在一起了,膠和木粘在一起,相互貪愛,不能捨離。那麼由於這個作為驅動力,就會改形易報,相生不斷。你看這個互為親因,所以你看諸世間的父母子孫,就是眾生的六道輪迴中,都是以這個貪慾為根本的。有時候是恩愛,有時候是冤家,下面這裡就講到的是冤家了。你看。

貪愛同滋,貪不能止,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隨力強弱,遞相吞食,是等則以殺貪為本。第一個是欲貪。有了貪愛的話它一定會有生命,你和我之間一有了隔別了,就有生命了。生命需要什麼呢?大家說生命需要什麼?需要滋養呀!沒有長成的,就求長得要盛壯;已經長成的,還想長久地繼續這個生而不想死。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滋和養都是一樣的,貪愛能夠同時滋養這個只知道保護自己,不顧殘忍眾生,一發不可收拾,貪不能止。由這個不能止,一切世間的四類眾生就會隨著自己力量不等,有強有弱,那麼就會以強凌弱,有大有小,就會以大食小,彼此之間遞相吞食,這一類的眾生都是以殺貪為根本。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看。

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俱生。窮未來際。是等則以盜貪為本。這三個板塊就是講的殺盜淫,都在貪上面,為什麼呢?你看,以人食羊這一句話開始,就不是在四生或者六道或者大小中了,只以人類為言。人類的層面,為了貪滋養故,比如說他就把羊給揪出來了,好像羊好欺負。羊給揪出來了,就吃羊;羊死了以後宿業了了,轉生為人了;那麼吃了羊的人死後惡業熟了,又轉為羊了,就以此來酬還宿世的殺業。這就是為什麼人跟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報恩來的就一見如故,一見那個叫什麼,男女之間那個叫一見什麼,一見鐘情,就是這麼來的。為什麼會鐘情呢?為什麼會分外眼紅呢?這就是業果呀。那麼再如此的十類的眾生死死生生,輾轉報復,相互吞啖,惡業招感,盡未來際無有了期。

這裡我們還要值得注意的也給大家說說,為什麼說人和羊?那我們要懷疑一下,說還有六道的眾生,怎麼就會人跟羊發生了一個你吃我、我吃你的關係,就人變為羊、羊變為人?那如果他福報大呢?或者他墮到地獄呢?這裡就是有差別相了。互相吞啖的時候,如果殺的,就是吃羊的人討還過分,殺的時候那個勁猛烈,吃的時候那個投入的香,那麼如果你的心力非常大,就叫做討還過分,不斷地往回來揪。那麼償還的,比如說被人殺的羊叫做負屈不甘,心裡懷負著這個委屈嘛,不想死被你弄死了,不甘心呀,帶著這一念冤恨,就跟願力一樣,羊死就為人了。這是就這一個層面來反征的,就是反觀說為什麼一定是羊和人呢?如果你一旦因緣猛烈,就是這樣,下輩子還要乘願再來。這也是乘願再來。

當然這裡就是說,既然你對他傷害了,那麼就一定要還,但是也有兩種情況。有的有福報的,比如說他得了人身了,沒投生成羊,那麼在人裡邊見了就相互侵害,小則算計一下他,這個黑刀子捅一下,排擠一下,大則殺生害命,這是就福報大。福報小的就墮落反為畜生了,這裡的人死為羊,就是就這個福報小的這個層面而言的。大家聽明白,這是一個。再一個,這裡以這個人和羊為例,後面還有乃至,這裡還講到這個乃至十種生類,為什麼說除去這個十生裡邊,本身是十二種生類,後面講到,除去還有這個空散消沉、土木金石的,這種東西不可吃,沒辦法吃的,那麼就不在這此之列。

再一個,為什麼這裡這個殺貪和盜貪在這兒還有分別呢?依照我們覺得說,殺和盜好像是兩碼事。但是這裡呢,殺和盜雖然因地的發心是異的,但是果報是同的,就是你這個殺貪是以殺心而起的,盜貪是以盜心而起的。殺就是你恨他,直想害他的命。盜是什麼呢?你想用他的身體來滋養你的身體,這就是有盜心在裡邊。所以這個差別相還是要有區別的。

再一個,這個在祖師的註釋裡面也講到,說我們這個世間教化,一般大家受五戒嘛,殺盜淫妄酒對吧,一般都是以殺人為重。盜人的財物,殺是以殺人為重,盜是以盜人的財物為主,為什麼這裡這個殺人殺害物都以這個盜來命名呢?你看殺貪和盜貪,吃它的時候稱之為盜,大家說為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這是佛典跟世間裡面就不一樣。佛經裡面這裡就講到的說,不管你殺和盜,都是說殺的層面。但是世間的話,說殺生只是讓你不要殺人,羊呀狗呀豬呀就是說那是一盤菜;偷盜的時候只是不能夠偷人家的財物。為什麼呀?世間的教法它基於止亂,就是一不這樣就亂套了,人殺人那還了得嗎?你偷我的我偷你的東西那還了得。既要止亂,還要養民,就是人世間的人他沒吃的沒喝的,他不吃豬鴨魚肉他沒辦法,已經養成了這樣的一種情形。所以說基於止亂,為了養民,在這裡只禁止殺人和搶財物,叫做殺盜,不制止殺動物或者吃肉。那麼我們《楞嚴經》大家要知道,可不是光為了世間的止亂。他是要幹什麼的?要幹嘛?要斷這個生死,就一定要盡這個業緣,明白吧。所以《楞嚴經》這個更不但能止這個世間之亂,還能夠斷這個相互果報苦果業緣,你殺我我殺你。所以大家看,統歸這一段就是指到幾個業果相續,輪迴相遇。

聽過佛門裡面有一個殺父娶母養冤家的故事嗎?就是夫妻兩個生了個兒子,這爹先就死了。死了以後,他生前老殺雞,他吃雞,就投生到做雞去了。這雞還跟他們家有緣,又投生到他們家做了只大紅公雞。過了段時間,這老媽也死了。死了她捨不下這兒子,就投生到鄰村裡面有錢人家裡面做了一個閨女,到了歲數差不多了,又回過來嫁給她兒子。嫁給他兒子以後,一家子人在那兒正在這個,夫妻倆嘛,就成了小夫妻倆了嘛,正在那兒過這個天倫之樂的日子,宰了一隻雞,準備倒了一點酒,炒了幾個小菜,在那過日子的時候,結果兒子哭。一邊拍兒子一邊說:乖,再給你餵的吃一點兒。過來個僧人,這個僧人就看見了,就看見他們家,說亂相亂相,就不走。

結果小夫妻倆說,本來兒子就在哭,惱得他們不能吃飯,說這哪兒來的這野和尚也不走,說你走走走。說不走。說你太不講道理了,亂章法,怎麼我們農戶人家你來擾亂什麼呢?結果這個聖僧就說了,說不是我亂章法,你才是亂章法。說我亂什麼章法?你殺父娶母養冤家。殺的雞是他前輩子,就是前一世是他的父親,娶的妻是他前輩子的媽,養了個兒子是宿世的冤家來討債來了,你看吃頓飯他都哭的沒完沒了。所以在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裡邊,大家讀過這個就有這麼一段的:當年恩愛,今作冤家。昔日寇仇,就是昔日是寇呀,就是那個賊寇的寇,今成骨肉。昔為婦,今為母,上輩子是你的媳婦,這輩子有可能就是媽了。舊是翁,新作夫,曾經是你的老爸,這輩子又嫁成丈夫了。最後他形容說,宿命知之,則可羞可恥,天眼視之,則可笑可憐。這就是我們的生態環境。

所以大家想想,就這麼一段貫下來的話,你說這還你談戀愛呀,這個白頭到老呀,這有什麼意思呀?從始至終就是一場上當,上當可騙慘了給。特別是這個殺業,在釋迦族的前因後果中也有這個。為什麼說我們說殺生能夠致亂呢?世上的刀兵劫確實就是屠門來的。大家知道琉璃王把釋迦族給全部殺掉滅掉,為什麼?就是在印度過去有一個羅悅城,羅悅城有一年鬧饑荒,這個米比金子都貴。沒辦法了,這個村裡面有一個大水池子,所有的村里人就開始去撈魚,去殺魚吃。最後兩條大魚就特別不忿了,說這個人們,我們是水族,不是這個幹地之中的,你們為什麼要以我們為食?但沒辦法,還是把這兩條大魚也給殺了。大魚有福報,後世就帶著這一念忿恨轉生投到這個波斯匿王,有一條大魚就做了一個叫琉璃王子。琉璃王子,波斯匿王走了以後,琉璃王子繼位成了國王了,就一念這個因緣心生起來,就要誅釋迦族去。旁邊還有一個外道的出家人給他說,你一定要把他們國家滅了。就這兩條魚轉世。那麼去滅的時候,整個釋迦族給真的是屠殺,殺了九萬九千九百多族人。當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把好像是多少人來著,五百還是五千,五百人給攝到這個缽裡邊,移到他方去,都最後化成濃血了,救不了,定業轉不了。釋迦牟尼佛雖然沒有殺,但是當時他是村裡的一個小孩,看別人捕魚的時候生了歡喜心了,隨喜讚歎,見作隨喜了,就因為這個果報後來還頭疼了幾天。所以這就是我們整個這個從生至死,死死生生,沒完沒了。這是這一段。下面。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你看,承上面的殺和盜熏成這個貪心的習氣,那就必定會冤家路窄,就會碰到。你們聽過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嗎?為什麼說冤家路窄呢?因為他有共業呀,他的緣分非常之深,不斷地現行而發。你負了我的命了,你就得還我的命,我負了你的命了,我來還你的命;你欠了我的債了,你就還我的債,我欠了你的債,我就還你的債,生生世世不出輪迴。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承上面的淫慾之業熏習成性了以後,就會恩和情相遇。大家知道有兩種感情,一種是恩,一種是情。那麼你愛我的心,我愛你的心,你愛我,我也愛你,這就是以恩為主,是以心為主,心裡的一種恩情。你憐我的色,我憐你的色,這是以什麼呢,以情為主,就是以色為主。恩是以心為主,情是以色為主,就是肉體,肉體相互的這個貪戀。恩德就是憶念牽掛。所以等等這些情與恩,心與色,生生世世不得解脫,常在纏縛。

這樣的話就是我們說,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你看就是這個因緣,為貪心的種子,為生死的根本。所以呢,我們前面講這個常在生死,你看這裡有一句話,前面講到說常在生死,這裡講到是常在纏縛,看到了嗎?這兩句話,它是有差別的,為什麼呢?常在纏縛就等於說冤懟相指,要麼是勢不兩立,必然要一生一死才後快,你看這就是冤懟,就是冤家對頭碰到一起的話,馬上就勢不兩立,要麼你死要麼我活。那麼恩情相遇是誓不分離,永遠都是要纏要縛,生死即纏縛,纏縛即生死,這裡是以纏縛比較顯著而言的,所以叫常在纏縛,前面叫做常在生死。輕重濃淡等等都是,所以說你說因果線裡邊,人與人之間,此果沒有報,彼果先牽出來,大家根本不可思議,唯有佛才能了了分明。這是這一段。

那麼所以大家看,我們了生死了生死,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最初的一念貪明,就是眾生要去貪這個無明,要以無明去明這個明的時候,產生了真正的無明,開始業果相續。就是最初的一念。那麼由於一念一念的輪轉中,貪的越來越陋劣,越來越低級,造的業越來越惡,越來越見不得人,那麼自然而然感的果越來越苦,越來越受不了。這就是我們的一個情狀。所以下面講到。

富樓那,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這是怎麼講呢?就是佛告訴富樓那,以上這三種,是哪三種?不是啦,以上的這三種是指什麼呀?指世界相續,眾生相續,業果相續,所有的這些顛倒相續之相。大家看到了嗎,前面的,這一段從前面是從因感果,是主要講的從最初一念無明生起,是不是?然後最初不斷地越繃越緊,最後世界就出現,眾生就出現。那麼到此處,說到這個果了,前面是從因感的這個果,現在說這個果,就是所有輪迴中的生死纏縛、生死不息的這個果是怎麼來的?就是那一念妄明來的,沒有其他的實法。所以才導致這三種顛倒相續,開始則有世界,乃至有眾生,有眾生乃至有業果。大家現前觀想一下,突然生出來的。那麼我們現在眾生在承受這個業果,相續中只有虛空和世界兩大類在不斷地變化,這些都是,就是現前所有的我們的業果眾生,虛空世界,就是因為突然一念。那麼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是不是就是要斷這突然一念?突然一念,節外生枝,無中生有,就是說的這個主觀能動性一旦現行,我們已經到了妄境中了。大家琢磨,這個《楞嚴經》非常偉大,就是直接把根源給你揪出來。

所以這裡講到說,都是從一開始的這個本來的真覺而起了妄明,看到吧,皆是覺明,這句話找到,找到了沒有?皆是覺明就是說,本來這個就是真覺,你一定要去用一個妄明去明這個覺,這就叫做皆是覺明。一旦去明的時候,你就有了了知性了,因為這個妄明它有了知性。有了知性就會妄見這個三細的妄相和六種境界而生,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因此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成立了成住壞空,眾生的生老病死的變易。等等這一切都是什麼呢?明瞭知性,因了發相,就是最初的那一念,你想用這個明去明無明而起的妄明。因此上,這一切都是從覺明明瞭知性無端起心欲明,最後妄加了知之性,就是一系列。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管你聽得懂聽不懂,反正這段又完了。

下面的情節又要為之一轉了,就是說已經把一個問題給解答清楚了,就是為什麼,世界怎麼生的,怎麼相續的。整個從上一講到此處,都是針對這個問題而回答。下面又要開始爭論另外一個問題,進入無端的猜測,就是富樓那所犯的毛病。我們下面再讀一段經文,這一段經文從富樓那言,一直讀到菩提涅槃亦復如是。找到了沒有?那麼好,一起來。

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好,阿彌陀佛!有沒有《楞嚴經》稍微熟一點的?常讀《楞嚴經》讀得比較熟的,有嗎?就是貫文的時候比較,人說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常去貫這個《楞嚴經》文,有時間的話大家多讀讀。我問一下諸位,就是這麼讀一段過來的時候,裡邊的大意你有沒有一個稍微的一個感覺,有嗎?這一段開始呢,就等於說富樓那又開始問了,通過佛前面的解釋,他又起了疑情,這都是佛正面給他這麼一解答疑惑以後,他又繞了個彎,又開始出毛病了。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是: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什麼意思呢?就是富樓那又問,如果說眾生本具的妙覺,這個本妙明覺之心,它跟如來,眾生的心啊,我們是凡夫心,如果眾生所具的這個本覺心跟如來修成就了以後返妄歸真的心是一樣的,是不增不減、平等無二的話,那麼既然能夠無因無故突然生出山河大地的諸有為相,這不是佛前面給他講的嘛,由明去妄明,所以有無明,就突然生出來這個山河大地有為相。那麼依你佛所說的話,這個妙明明覺的覺體本來自妙,妙,本來自覺,覺,本來自明,明,你看這就是不斷地用這些妙、覺、明三個形容。如果說本來是妙的話,世界應該是無礙的;如果本來是覺的話,就沒有眾生之迷呀,我們現在都在迷;如果本來是明的話,就沒有昏天黑地,完全自己搞不定的業果相續控制不住呀。

那為什麼,與如來心無二無別不增不減的話,那麼眾生無端無故地加明於覺,突然生了山河大地,可以說這是眾生的本真,今天有妄,失掉了本真,有妄了;那麼現在如來你已經返妄歸真了,既然返妄歸真,已經證得這個妙覺明覺了,那為什麼山河大地、這個有為相的眾生習漏所成的業果還要生呢?你看這就是富樓那以己度佛,在他眼裡,他覺得世界、眾生、業果在相續不斷,那麼佛你已經成了佛了,為什麼還跟我一樣?因為他感覺佛跟他處在同一時空法界中,不知道一心可以異見,佛見的永遠都是淨土,他見的是染土,所以他就認為說,佛你怎麼還會這樣呢?就在這個層面起了疑情。那麼我們要知道分析一下這個富樓那的問題他出在哪裡?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開始提問的時候,他問這個如來藏清淨本然,突然間生了山河大地。那麼佛就給他答了,說由於一念不覺生了三細,長了六粗,從細到粗有了世界諸有為相。

一旦,大家聽明白了啊,一旦這個佛給他交代的這個法,他聽了以後,我們也會自然而然生起一種什麼感覺呢?眾生開始生的時候有一個生因,就是從最初的一念,必然會有這個感覺,這個感覺就是執著了眾生有始了,有開始了,眾生開始出現了。你們聽了是不是這種感覺呀?哪個聽《楞嚴經》上一講的時候,都不是覺得哦,原來眾生世界開始是這麼出現的。告訴諸位,就著了套了,為什麼?執著有始了,有開始了;一旦有開始,就會放不下有結果,有終,有始有終。所以這裡這一問的前提就是由於我們聽了以後執著有開始了,就會這裡同樣執著有結果。佛已經修成結果了,既然已經修成結果了,那麼你還是什麼時候又起了無明而生了這個世界眾生呢?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一問題的根本的抓不住的核心手法就是,富樓那他執著有始,所以執著佛有終;執著眾生為始,執著佛證的果有終。

在這有始有終的妄想中,你說這個問題能提對嗎?這個問題能不能建立呀?建立不了。在這個建立不了的基礎上,我們就要知道他提問題的這個背景有兩種迷:一個,不知道我們現在眾生所現行的這個山河大地都是虛妄不真的,他不知道;第二個,他還不知道眾生和佛一旦出現了始終的時候,並不是有始有終,而是一個只有性德,本具的佛性,一個具足修德,已經修成就了,他搞不清楚性德修德。所以一系列的問題就是這一個問題,一系列後面隱藏的潛台詞就是這個意思。我怎麼覺得今天大家聽不明白呢?能聽明白嗎?這是富樓那又開始就佛的果位開始,為什麼你還能生起跟眾生一樣的這個世界果報呢,這一問題的疑情。下面開始就是佛要給他種種說法了。可是這一系列的法,後面的這一大段法講得是非常巧妙。

我們諸位知道,佛的十二部、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有一部叫做什麼?就是怎麼講好,說不透講不明,山窮水盡了都講的,實在講不明瞭,沒辦法了,給你做一個什麼呢?做什麼?做一個譬喻,打一個比方。一個比方就可以說畫龍點睛一樣,馬上你就心開意解,乘空而起了。下面的因為講他的問,就問的特別的難解難答,一般的人心到不了這兒,解答不了。那麼為了給這個,問的難解難答,還給他答的一目瞭然,所以佛下面講法就沒有講道理,而用的是譬喻,連續用了四個比方,一個一個層層遞進地給他講這個原理,為什麼你的問題不成立。

所以說在這裡,我們就也跟著這個法喻來進行一個領解。大家一定要跟進上,為什麼呢?你要知道這個打比喻有齊有不齊,就是齊,齊整的齊,看齊的齊。如果你這個打比喻打的跟這個現實是,比如說左右,你用前後給打個比喻,套上去了,一項對一項,這個項目跟進上去了,這個比喻就齊了。如果你打的這個比喻跟原來的現實狀態不脗合,他是這麼說,他是橫著說,你給豎著比,那就打錯了,叫作法喻不齊了。所以我們在聽法的時候,大家一定要跟進上,跟進上來啊。這個項目跟進對了,那麼前面是所講的法,後面跟進的是喻,以這個比喻來明這個法,以這個法來合這個喻,才能夠領解法喻,否則可能這個比喻的話你會越聽越糊塗。那不管你會不會糊塗,咱們來試一下,大家來看: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這是打的第一個比喻,佛就告訴富樓那,因為你不是問我說,怎麼生這個妄境世界、眾生、業果嘛,但是這個前提是什麼呢?眾生是從真起妄,如來已經不在妄了,已經在真了,他怎麼還能夠生妄呢?這個出發點你們要鎖定啊,這個鎖得定嗎?就是向佛提的問題的層面。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佛就告訴說,比如說有一個迷失方向的人,在一個村落裡邊。這裡講到的聚落就是一個村子,這裡講到,一般我們在印度裡邊,都是把這個聚落當做村落,於一聚落。在這個村落裡邊他迷惑了,南北方向搞錯了,把南方認為是北方了。大家要搞清楚啊,一個是南方,一個是北方,在村落裡面。那麼現在把南方認為是北方了,又出現了一個層,南方是一個層面,北方是一個層面,把南認作北又是一個層面,這是三個層面,你們要把它釐清,要不然待會兒就弄不清楚了。

那麼南和北是兩個層面,把南認作北就是迷情,迷情啊。這個迷情他就問了富樓那,你說這個迷情它是因迷而有,是因為把南所認為北而有的呢?還是因為南北沒有認錯而有的?在這個層面來放這個話。我不知道你們能不能跟得上?因為我們聽這個比喻的話好像就是說,既然把南認成北了,那不是就迷了嘛;那迷了,已經生出來迷情了,還怎麼能問說,從迷的這個狀態下生迷情呢?這是三個層面啊,待會兒我們在解答的時候,你就可能就會攪混了。什麼意思呢?大家首先搞清楚,從迷來講是指的眾生一邊,從悟來講是指的佛一邊,從這個迷情來講,從迷情來講就是比喻眾生所見的山河大地、業果相續,這是迷情。現在富樓那就問說,既然我是迷的,好像把這個南認作北了;佛你沒有迷了,已經悟了,南北分明了,那麼你怎麼還能夠生出來把南認作北的迷情呢?那麼佛就問他說,這個迷情是從迷來的還是從悟來的?這要定死。

那麼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說這個迷情,他迷失方向的這個人的迷情,它不是因迷而有的,也不是因悟而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來看由迷而有的,大家想,把南認作北這個妄想是真的嗎?是真的嗎?大家假設一下,我們說這就是一個村落,那麼這邊是南,這邊是北,哪邊是南北呀?應該是這邊是南,這邊是北。那麼你們是屬於說坐南朝北,我是坐北朝南,對吧。但是現在我把那兒當做北了,把這兒當做南了,錯認為跟你們一樣了。你們就懷疑說,我怎麼還能跟你們一樣錯呀?但是問題是,我和你們離開這個村落了嗎?離開南北了嗎?但是,既然沒有離開南北,又沒有離開村落,怎麼生這個迷情?這個迷情從哪兒來的呀?肯定不是從迷來的呀,為什麼?因為迷本身就是一個錯的狀態,迷是不可得的呀。本來那是,那是哪兒來著?那是南這是北,可是正確的是那是南這是北,我把那當了北,這當了南了,我這個錯覺是真的嗎?是真的不是?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假的不存在的東西,了不可得的東西,怎麼生這個錯當做南北的這個想法呢?

這裡微細地把它分別開來啊,否則你就要攪混了,這個最難理解了,就說本來就是一個錯覺的情況下,怎麼生錯覺產生的心理反應呢?這是第一,你把這個能定盤星定穩的話,那麼後面就可以了,後面就是就悟而言,那麼如果你已經明白了,南北分明了,你還會產生錯把南當做北的迷情嗎?那就更生不了了,對吧。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這個妄情本來就是了不可得,沒有一個根據出來,你怎麼能夠因妄而又生迷情呢?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悟本身就是正確的,怎麼能夠生這個錯誤的迷情呢?在這兩者一排比以後就說明,根本怎麼可以,就是根本生不起來這個迷情呀。所以說,佛就這裡給他說了,趁熱打鐵,佛就跟進上說。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就是佛就說,那麼在這個情況下,正當在迷的時候,突然遇見有一個已經明白方向的人,分明地指示給他悟到正確的方向。富樓那,於意云何?你以為如何?這個人縱然迷失過方向,你看,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縱然曾經迷失過方向,但是經人指點悟了以後,他還會在這個村落中產生這個迷惑嗎?會不會?所以富樓那也說不會,跟你們一樣,都說不會,這裡不也世尊就是富樓那的回答。那下面佛就說了: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哎呀太繞了。這裡佛就說,富樓那你說得對,所有的十方如來都是三覺圓滿,也就是悟後就不會再更迷方向一樣,不會再起無明瞭,不會再起這個不覺了。那麼這裡有一句話是特別難理解,大家你看:此迷無本,性畢竟空,這個我們可以理解。可以理解吧?

為什麼說昔本無迷,似有迷覺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佛啊,昔是什麼意思?我雖然現在修成佛了,曾經是凡夫。我雖然曾經,就是說佛在凡夫位的時候,你不要以為有迷,本來也是沒有迷的,是沒有迷的呀,昔本無迷,似有迷覺,就是所謂的迷就是感覺自己迷了。諸位大家都是凡夫,你要鎖定這個當下的這一念,觀照感覺自己迷了是什麼感覺。感覺自己迷了,我好好修行,將來還要悟,全是迷。我感覺將來要悟,現在我還在迷,還是迷。就感覺我自己迷了,就因為這一念迷,我要生悟的時候,就已經在迷了。可是我們本來沒有迷呀!就因為你感覺迷了,所以這裡講到似有迷覺,就是似乎有一個迷可以覺。把迷不迷了以後我就覺了,所以這裡叫做說覺迷迷滅,實際上是什麼呢?本來就沒有一個覺,沒有一個迷。當下悟到這個時候,迷就消失了,一覺悟就不生迷了。你現在有迷還要悟的時候,就在迷中了。這個話特別繞。

再打個比方,好比我們再把剛才那個例子再引出來,再給大家引出來啊。就是我們認南為北,那麼南和北是一種感覺,對吧;那麼感覺這個錯了,一旦發現這個錯了,就沒有認錯的錯了,就全是對了,不會再有錯了。什麼叫做錯了對了呢?剛才你錯把南認做北的時候,就是錯上的迷情。那麼有南有北是不是錯呢?是不是錯?就等於說我們以為說剛才南北搞錯了,我們一定把南北要給你扳過來,這是南那是北。哪有個南北呀?當你要搞清楚,南北是錯了,又要用南北正確的方向來扳這個錯誤的南北認錯的時候,全是錯了,為什麼?本來面目是什麼呢?這就在村子裡面,從來都沒離開這個村子,哪有南北東西呀?所以說南北的時候,說正確的時候,已經就是迷了;說想把錯誤的這個再回歸正確的時候,就是迷上加迷了。這一個話比剛才更進了一步,大家要聽明白啊。我不知道我講明白了沒有,講明白了嗎?那就說明你們聽明白了。聽不明白再看第二個比喻,第二個比喻這裡更為貼切了。

亦如翳人見空中華,就是空中的這些亂華,眼裡有毛病的人不是看空中,你們在座的有眼裡有毛病的嗎?我不知道有沒有,你們有沒有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有,我是凡夫,我現在眼裡有毛病,只要看虛空太陽下面,就有那水波紋一樣來回忽閃,醫學上叫做什麼?叫做飛蚊現象,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那麼好比一個人眼裡面有病的時候,看見這個空中亂花飛舞,那麼如果翳病若除,就是這個眼疾消除了以後,這個亂花就於空中就滅了,自然於空中就消亡了。這是一個。突然有愚人,就是說有沒有這麼一個愚癡的人,你看,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就是說等在這個,希望在這個花所滅的這個空中,期待著有空花再生出來。你看這人是有愚昧呢還是有智慧呢?你看,汝觀是人為愚為慧?這是佛又打的第二個比喻,對著富樓那說了。結果富樓那就上當了,你看: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你看他明白了,他說的是說對了。這句你看,他說空中本來就沒有花,只是妄見有這個生滅,所以你見花,有花在空中消滅的時候,已經就是顛倒分別妄見了。

等於什麼?再回到我們剛才的比喻,等於說你發現把南北認錯了,現在你認對了的時候,全部不管認錯認對都屬於什麼呢?見華滅空,已是顛倒,都在顛倒中了。在這麼一種情況下,你還期待空華更從空中出來,你還期待說把認錯的這個又給掰過來,掰過來以後你說我終於掰過來,這才叫對了,就等於說這裡說,期待空華更從空中出來。我們就套著前面的講後面的,依著後面的套前面的。這實在是個狂癡,你看在這裡講到,斯實狂癡,云何更名呢?就是說這麼樣的一種狂人,你還說他有智慧呢有愚癡呢,這還用說嗎?你看這個比喻多巧妙。就等於說我們現在本來南北已經是一個妄想了,你還在這個上面再進一步地認為他是認錯了還是認對了;認錯認對都在妄想中了,你還用說他是對還是錯呢?你看一系列的比喻配在前面,你已經是在迷中了,你還問如來。配在前面懂嗎?就是配在前面他的問題中,佛已經用譬喻給他回答了。怎麼回答的,已經瞭然了嘛,現在已經在迷中了,你在這個迷中了,你還問如來說眾生有山河大地,那麼如來怎麼也會有眾生,有山河大地呢?就是你還問佛怎麼會有這些呢,這全是狂人所問的呀。你一開始問的就等於說在這個空中,空華本身是沒有的,你又在華中又讓它開花結果一樣,你說你愚癡到什麼地步了。所以你還不要問說,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大家發現了沒有,這裡富樓那還有點兒怪佛了,說,他不知道自己問的已經是這種情況了,他還反問佛說,你怎麼能問這樣的人呢?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好像怪佛說,這種人你還分別他說為愚為慧呢,他已經是狂了癡了,就是說正見失了,迷妄中又生了邪見了,你還問他幹什麼呢?結果後面。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那麼富樓那已經跳到佛的圈套裡面去了,正如你所解呀,等待空花再出現,這實在是狂癡了,你為什麼還問我說,如來已經證得妙覺明的本體了,為什麼還會突現山河大地呢?懂不懂呀?聽明白了沒有?聽明白了再歇一會兒吧,下半場再進一步看聽明白了沒有。阿彌陀佛!

好,諸位同修,那麼我們來進行這個下半場的講解。上半場給大家提出了兩大譬喻,一個是村落裡面迷失方向,一個是眼中突然見空中幻化亂華。我希望諸位聽的時候仔細地消歸自心,反觀一下為什麼我們感覺我們是迷的?如來說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我們感覺是迷的?這個感覺迷的迷,念念都不離我們最初的那一念以妄去明那個明,所以導致的無明。就是這一個感覺,始終伴隨著,哪怕你就算百千萬劫的輪迴,還是這一念。哪怕你生生世世的相遇,還是這一念。哪怕一個人都沒有了,你在這兒無故地折磨自己,尋仇覓恨,還是這一念。非常微妙,這就是講的性德,就是本來無一物,你一定要惹塵埃。但是你光知道性德,你現在確實是眾生呀,貪瞋癡一點都少不了,財色名食睡每天都霸佔著,捨不得,那怎麼辦呢?再我們往下看另外的兩個譬喻。佛用的這些種種譬喻說法都是有次第的,你不要以為說佛在這裡就隨便打了一個譬喻。大家看。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這篇幅很短。大家看啊,這裡又好比這個如來藏,這個迷妄之間就跟金礦一樣,混雜於這個礦裡邊的最純的那個金就在其中,等開採提煉以後,這個金就一純永純了,不再回成雜物。那這裡的比喻也是,首先我們要法喻齊一下,是比喻什麼呢?雜於精金就比喻說金在礦中的時候兩個是和合的,就表示我們的本明的這個跟迷是和合的,雖然迷,這個金子還在。一純者,就等於說這個金子出礦,提煉成9999了,就跟菜百的是一模一樣的。那麼出礦以後呢?更不成雜者,就說這個金子還會回到那個礦物裡面,變成混雜的那個不純時候的狀態嗎?不會了。再好比木頭,已經燒成灰了,就永遠不會成木了。這個木頭就等於說我們本來是明的時候,在迷的階段;那麼經過燒以後就成了灰了,徹底提煉成這個灰了,就等於說成就佛果了,那麼永遠再不會重新做木頭了,那個時間就不會有了。這是佛明確告知富樓那。

但是我們要這裡講的一共這四個譬喻啊,前兩個跟後兩個它是有意喻的,什麼意喻呢?大家發現了沒有,前兩個不說什麼修和證,只說你本來就是悟的,當下把這些斷掉了,你就是悟的,連斷不斷都是迷的,連這個都不要去想就是悟了,就直指那個未迷之時,未迷之處。後兩個是怎麼呢?經過提煉、經過燒制才成為純金和死灰。你看佛打的譬喻多麼的到位。為什麼打這兩個譬喻呢?在這兩個譬喻,就後兩個譬喻我們先說一下。這後面的兩個譬喻裡面,金子就比喻說我們菩提的這個智慧的這個德、功德不變。金子不管在礦在出都不變了,對吧。這個後一個從木頭燒成灰的比喻就比喻我們的涅槃。涅槃有什麼功德?斷,永斷煩惱的功德,所以叫斷德。涅槃斷的這個功德永遠再無生了,不會再生煩惱了。所以說我們前兩個比喻,就是那個村裡邊和那個眼中間的,就等於說我們只講他的性德。就說這個村裡面的方向有沒有南北都是妄想,更何況妄想上妄想,你還把南當做北,更錯了。眼裡面的花本來就是假的空的,你還這個花怎麼滅怎麼生,還要去研究一番,那就更錯了。直指本來,就是指他的性德。但是光有性德不可以,為什麼?沒有後兩喻,還要有修德,必須要去提煉,必須要去燒制,才能夠成就這個。所以說諸佛如來所證的道理就是這樣的,轉無明煩惱成了菩提智慧以後,就永遠不會再有煩惱了。但是你必須去轉這個生死,得涅槃,就是等於說燒木成灰,不燒得不到。

所以這兩組比喻是各有側重的。前面你只說我本來就是佛,不行,為什麼?你沒有修德,雖然你有性德佛,你沒有修成呀,沒修呀。後面光有修也不行,為什麼?光有修你修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呀,修著修著你就要反觀說,原來無修而修,修而無修,無修中才起修,才叫真修,否則你永遠在假修裡邊,得不到這個真法。所以這裡邊,就是前後兩組它是有說法的,大家一定要把它跟進上來。前面雖然知道眾生與佛平等,可是還是要去修,否則眾生就會有增上慢,以為我本來就是佛了,就開始吃肉喝酒去了,那都是落了那個毛病。後面雖然要修,你也要知道全修在性,這個金子從礦中到出礦沒有變,否則不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生退卻心,遙遙無期呀,什麼時候才能修成就呀。就跟我們說往生以後,一定要等到臨終的時候嗎?當前的信願持名都是決定臨終往生呀,全部的修都在這個往生之中,不是等到死的時候。否則生了退卻心了,雖然我念佛,我念的還不夠,怎麼往生呀?這就退卻了。

所以這兩個比喻你們聽明白了啊!明白了前邊的兩個比喻,就發現了說不需要你去糾正這個方向,不需要;也不要去滅這個花了,不需要;需要的是什麼呢?貴在哪裡呀?指這個方向就是迷的,熄滅你空中的花,本來就是沒有的,貴在這個地方。你知道了後面兩個比喻,就知道了雖然礦裡面有金,木裡面有灰,但是沒有紅爐烈火去煉,你的純金和灰永遠成就不了。這就是性德和修德。富樓那為什麼提問呢?就是他一方面迷,這個一切的世界因果相續都是妄想他不知道;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他分不清楚性德和修德是不能混濫而論的。富樓那不明白,我們要聽明白。大家明白了吧?好,這就是講到這裡,菩提涅槃,亦復如是。我們再往下貫,後面一段更有意思,先把這段經文讀完,就是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開始讀起,大家一起來。 

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週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阿彌陀佛!好,到這裡。這段開始又是一個情節轉了,因為前面的內容是解釋這個世間的生因和相續,算是給大家說明白了,下面這個就要講另外一個問題了。大家還記得前面這個富樓那提問的時候有兩道題,一個是說世界的生因相續,二一個是說什麼呢?五大怎麼週遍圓融的。你看這講到的說,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週遍,火則不生。又講到這個地性是障礙,空性是虛通,怎麼能夠說地大和空大同時二俱週遍法界呢?那這個問題我們也設想一下,明明是水火不相容的,現實生活中。那麼虛空是虛空,大地是大地,空法是空法,色法是色法。色法佔了就沒有空,空法佔了就沒有色。那就說明有空的地兒沒有色,對吧,有色的地兒沒有空呀,你怎麼能說它同時週遍法界呢?因為空大和地大都週遍法界,那就說明法界之中,它們都是同時充滿的,怎麼充滿的呢?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這個下面的經文就回到第二問上來了。

你看這裡佛說,佛又說富樓那了,又如你所問,地水火風四大本性都是圓融無礙、週遍法界的,那麼懷疑這個水火二性為什麼不會互相陵滅?不相陵滅。又征問這個虛空大地是一通一礙,皆遍滿世界,兩者怎麼能夠相融並存的?這就是說,佛在這裡重說了一遍富樓那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講的問題,大家要回憶起來。為什麼有這個問題呢?大家想啊,這個如來藏我們再再地說它怎麼樣呢?說它是圓融,還又說它是無礙的。那麼前面講的已經把它這個空藏和不空藏中,基本上都是講到它的圓融之端了,圓融已經開端了,不斷地講嘛,你看眾生呀業果呀相續呀,那麼之間這個從性德修德是講它的圓融的這一部分。沒有講無礙,水火無礙,空有無礙,怎麼個無礙法呢?這裡就要講。不空和空已經講了,就要講空不空如來藏了,就是空和有完全是一個圓球,你不能把它掰成兩半;乃至有和有同時還是一個圓球,不能掰成兩半。這個很難理解,下面我們隨著譬喻繼續進行。好我們來看,這裡講到佛又說了。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這句話是一個總概括,就講到如來藏同時具足空與不空兩種性相。就說好比虛空一樣,其體,這個虛空的體是不是所有的現象呀?是嗎?是不是?我看你們糊塗了沒有,是不是?是嗎?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就是說好比虛空這個體,它不是一切群相,就是一切的現象,這怎麼能是虛空的體呢?虛空的體是無礙、空然的呀,沒有障礙的呀。群相就是所有世間的現象,攝像機是攝像機,話筒是話筒,佛像是佛像,供品是供品,它不是呀。體非群相,但能夠隨緣成相,所以這就叫做而不拒彼諸相發揮。什麼叫做發揮呢?發揮呀,幻化呀,變現呀,成形呀,最後還會散去呀,這都叫發揮。人活一輩子是不是一次發揮呢?地球多少億年最後還會爆炸,是不是發揮呢?等等這些都是發揮。所以首先佛就把這個講了一下說,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就說如來藏一樣,雖然如來藏不是萬法,但是可以隨緣發揮萬法。就是要套這個。為什麼這樣呢?下面一系列又是從道理上來講的,你看:

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他是講了七個方面,打比方就是說這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那麼這些現象,比如說日照的時候則隨緣顯現明相,雲霧屯積的時候則隨緣顯現暗相,雲霧屯積是一種什麼狀態呢?你們見過吧?我們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因為霧霾多了,也不知道晴,也不知道雲了。生活在海邊的人特別容易見到那個雲一下子壓下來的感覺,我在普陀山的那幾年就是這樣的。那個雲壓下來的時候整個就是說,這裡就跟這個講到的雲霧屯積的時候,就好像這雲彩就壓到這個山了,就靠著山過來,到了普陀山了;然後馬上是雷鳴電閃,傾盆大雨;雨過天晴以後又是一番情形,清爽得就像一幅水彩畫一樣。那個時候,我在那個時候就最思念家鄉,還給寫了一封信,說我已經出家了,你們不要緊張,我把這風景還給描繪了一番。清清楚楚記得,就是當時就所有的這些,這裡講到的情形都能夠感知得到,雲屯就是這個烏雲壓頂的時候,現在我們已經很少了。風搖則動,霽澄則清。風吹搖動的時候,隨這個風緣就顯現動相。霽澄的時候,隨這個因緣就顯現清相。那麼地氣上蒸了,凝聚的時候,隨這個因緣就顯現濁相。

灰土積得多的時候,隨這個因緣就顯現霾相,我們現在不是霧霾嘛。就說明,這個水澄淨的時候,隨這個澄緣就顯現映相,這裡最後一句給大家講一下,水澄成映,就等於說海水安穩下來以後,所有的萬事萬物都在裡面能映現出來一樣。這七個類別在用比喻,大家都認真領會啊,比喻什麼呢?這個虛空體就如同如來藏性,從空的層面來講,所以故說體非群相。那麼從不空的層面來講,所有隨緣諸相的發揮都不拒它發揮,拒就是說為難、妨礙的意思,就是這個如來藏這個體可以隨緣發揮一切地水火風空見識七大之相。但是呢,雖然這個虛空不是明的,所以虛空是明的嗎?不是明的,它隨這個太陽,借這個太陽照的緣就有明相顯現,這就叫做而不拒群相發揮。那麼後面的這個虛空也不是暗的,也能成暗之相。借這個道理的話,那麼虛空也不是水,就能成水之相。如來藏不是水,能成水之相,如來藏不是火,能成火之相,可以群相發揮呀。所以這裡是借這個日和水是哪裡來的,一般我們不是說從太陰取的嘛,太陰精,從太陰那個月亮上取的嘛。這一段呢,後面的這一段話開始,且日照時,既是日明,找到這一句話。

找到了沒有?且日照時,既是日明,這個還要往前一句,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就是說這七個方面的這些,顯現的這些明暗呀、動呀乃至霾呀塵呀等等這些相,那麼這裡是說這些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就是比如說明這個相,光明的明,是由太陽有呢還是由虛空生的?下面這一段經文就是說其他的用日來代表。這就講到說,且日照時,既是日明,換到前面的話就是說,這個明的有為相為因日生呢為因空有?就是這個意思,就等於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一樣,一樣的道理,這一段經文。下面我們開始貫這個,就是富樓那,就是假如以這個太陽為例子,以日為例子。因為不是地水火風都是世間的有為法嘛,那我們這裡只是從這個太陽而言,作為一個例子而言,下面的所有的這些現象都可以明瞭了。

所以你看他就講到,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這段經文又是像我們之前所說的例破。富樓那,你看這個太陽照的時候,你說這是個明相,對吧?那麼這個明相是從,單是從日生的呢?從日為,以日,就是以太陽為緣所生,那麼你就不必借虛空了呀?還是從這個虛空中而生?假如你是從日,就是以太陽為緣所生的話,那麼十方世界都有太陽,都能夠見太陽,對不對?它不是都有太陽,因為十方世界只是在虛空中存在的,虛空中十方世界有明的地方,就應該是你這個太陽所分散的這個光明之色,因為它有明嘛,有明你說是從,光明是從太陽生的話,那麼一定會去分散,分散到十方世界中,怎麼還能夠見到現在的太陽是一個整體懸掛在虛空天上呢?都分散到十方世界,就不應該更見圓日。你看這裡講到了沒有?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就是已經分散到十方世界,怎麼還能看到空中有一個圓滿的太陽沒有分散呢?這是其一。

另外一方面,如果是從虛空生的,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就是說假如你是從虛空生的話,自己有光明嘛,那麼這個虛空自己就能夠照了,空性是恆常的,你的光明也應該常在。為什麼在月黑風高,乃至中秋十五的晚上乃至雲霧瀰漫的時候,虛空中就沒有光明了呢?如果是虛空生的話,這個光明應該常在的呀,但是這個時候就沒有光明了,所以當知這個光明也不是從空生出來的,不是從虛空生出來的。可是問題是什麼呢?既然不是從太陽、不是從虛空中生出來的,可是離開太陽和虛空的這個因緣,我們能夠見到光明嗎?能不能?不能夠見到,所以這裡又講,非日非空不異空日,既不是從空從日生出來的,也不能離開空和日而有。那你說它是怎麼生的呢?怎麼有的呢?還是沒有呢?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呢?哎呀有的人就上當了,你看又說有了,或者有的人在那兒嘀咕,可能是沒有。有和沒有、生和沒生都不能說,就是說富樓那你說的這些都是錯的。你東南也不能說,南北也不能說,把南北認錯了也不能說。有花不能說,花後面滅了也不能說。明白吧?連明白都不能說。這才叫做本來面目。所以你看人家給你打比喻,佛都累了,我也累了,作了一早上的譬喻,你還不明白。不明白的再總結一下,大家來看: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就是說經過這麼個譬喻,然後推理以後,我們總結斷定什麼呢?觀察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七大的相狀來講的話,它本來就是虛妄的呀,沒有一個實在的,沒有一個指陳的意義價值所在呀,你還要說它,說它幹什麼呢?有什麼好說的呢?你如果說它,就等於說猶邀空華結為空果,本來是假的,你還想在這個假的花上又結一個假的果出來,你圖什麼呢?所以云何詰其相陵滅義,你還為什麼要再去征問它水火不相容呢?水和火本來就是一種幻相,你還說它相容不相容,那就是幻上加幻了。這是從相上而言。

觀性,觀它的性,本性而言,觀它的本性而言的話,那麼原來就是純真的、唯一的,你看,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唯一的妙覺圓明真心呀,沒有這個地水火風等諸大出現,你還怎麼去問它相容不相容呢?

你看這裡,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就是在這個妙圓明心中的話,沒有出現地水火先前的這個,就等於說雖然我成佛了,可是我在凡夫的時候,在先前之中也沒有這個地水火風呀。你現在還非要問我說能不能相容,本來就沒有,怎麼相容呢?如果你一定要相容,就是你的心不能夠容你的心。大家悟這一句話啊,為什麼如來藏中不能說相容不相容,割裂不割裂呢?就是一個真如法界的遍法界的真如心,如來藏心呀;你說它容不容的時候,一個東西怎麼說容還是不容呢?說容的時候就成了兩個東西了,你自己就把它給分別割裂開來,我們現在就割裂得支離破碎,世界、眾生、業果越來越支離,越來越破碎。你還這裡問相容不容,如果不容,就是你心不能容心,頭上安頭。所以我們非得說極樂世界,離開現前的極樂世界還有一個唯心淨土,在哪兒呢?這不是心外求法嘛。真妙覺明,亦復如是

下面最後一句話這裡講到的,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是什麼呢?真如妙覺的明心也是這樣的,雖然它的體不是七大,但是它不礙七大發揮,你如果循這個空業去發明,它就有空相顯現,你如果循這個地水火風空見識的業發明,它就有各個現其相,就是這樣的。所以你觀其相、觀其性,它就是這樣子,你就不說了,一說就錯了。那好,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解答了,就是地水火風相容不相容、陵奪不陵奪的問題已經解答了。但是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沒有解答。所以佛講法的次第是非常嚴謹的。大家看啊,前面的這個已經解答了,富樓那的問題兩個角度,只解答了一個角度,為什麼?一個角度是地水火風相容,火和水陵滅不陵滅,地水火風相容不相容,已經解答了。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什麼呢?

另外一個問題還記得吧?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地性是障礙的,空性是虛通的,它們怎麼同時能夠週遍法界?前面講的圓融,這裡講無礙了。那麼無礙裡邊,雖然前面講到的說如來藏不是群相,不拒群相發揮,這就叫做什麼呢?相不礙性,性不礙相,性相圓融。如來藏當體即空,這叫做性。能夠隨意發揮群相,這叫做相。性相是圓融,我們已經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了,對吧。可是不要忘了,地和空,地也是一個相,空也是一個相,相和相現在圓融不了。下面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還沒有釐清,就是說同時,這個如來藏雖然不拒所有這些相發揮,問題是同時怎麼發揮呀?不但不拒這個相此起彼伏的發揮,還要不拒它同時發揮,所以這裡你看講到: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這是講的什麼呢?可以此起彼伏地去發揮。比如說水大發揮出來的時候,火大就收了,隱了,對吧。這個地大發揮出來的時候,這個水大就隱了。但是問題是你還說了這個地和空它是同時發揮,週遍法界的,因為空也在,地也在,同時在呀。你同時在,就要說它同時週遍法界,引入另一個層面是什麼呢?下面一句話特別關鍵,除了前面說,你看: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這是一個層面。

另外一個層面是什麼呢?若俱發明,則有俱現,就是說它們同時發明的時候就同時現。那同時現的時候怎麼週遍呢?明明就這麼一個週遍法界,同時現就是一人佔了一半,怎麼同時週遍呢?我們來看這個,佛下面的一個譬喻非常精闢,大家來看:

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就是沒個准。那麼你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我們一點一點地往下來講這個。什麼叫做同時俱現呢?佛就打了一個比方,假如說在一個水中影現出來日影了。一個水中只能影現一個日影,是吧,那麼兩個人同時看這個水中之日影,同時都沿著東西相反的方向各自行走,東邊的人看著這個太陽的影子、日影是跟著他走的,西邊的人看著這個太陽的影子是跟著他走的。那大家想想,這個就各有一個日影隨二人去,一東一西,沒有一定的一個標準。你說這個日影到底是一個還是兩個?一個怎麼會同時分倆呢?你說是兩個,在水裡邊明明是一個呀?那麼你能說它是一個還是兩個嗎?對吧,你看你們又犯錯誤了。這裡打了一個比方是說什麼呢?第一個日影,就是說這個比喻是什麼呀?如來藏性的諸大的發揮,如來藏性中發揮諸相了,地水火風的發揮就等於說第一個日影,映在水裡邊。各行之日,我們每個人往東走往西走,就等於說是地大與空大。地大,我這麼發揮,它就隨著我走,就這一個週遍法界了;空大,我這麼發揮,它就隨著我走,就這麼一個週遍法界;同時發揮,同時週遍法界。

因為我們覺得地和空同時不了,一旦同時就不能週遍了,一旦週遍了就不能同時;可是這裡很巧妙地給他解答出來說,你說它不能同時發揮,那麼為什麼同時東西而行呢?你說它不能週遍法界,它就是一個法界,一個日影。聽明白了吧?這就解答了一個什麼問題呢?就叫做相與相也是無礙。不但性相無礙,相相無礙,統歸就是一個圓融而且無礙。這就叫如來藏。所以你看《華嚴經》裡面不是有事理無礙,還有事事無礙嘛,這就叫事事無礙法界,是最高法界。雖然東西各隨,雖然相反,但是人家是同時週遍的。既然是這麼個情況下,那麼你就不應該難言,你看你就不應該說,此日是一,云何各行?這個太陽是一個太陽,怎麼會跟著兩個人走呢?你就不應該說,一個週遍法界怎麼能夠同時有地有空呢?這是第一啊。

各日既雙,云何現一?你就不應該說,既然有地有空,它就不能夠週遍法界,它有地和空同時出現,它就是週遍法界的,你難不倒,因為它是無礙的。這裡也是指到說這個如來藏的週遍性。你看這個打的比喻貼切不貼切?多麼的貼切呀!所以你就不能在這裡面再說宛轉虛妄,一會兒說它週遍不週遍,一會兒說它陵奪不陵奪,一會兒說它有礙沒有礙,無礙沒有,是不是無礙。等等這些全屬於戲論,沒有憑據。所以最後一句叫做宛轉虛妄,無可憑據。看到這句了吧?好,我們再往下,下面這一段剛才讀了沒有?沒有就一起來。這一段比較短。我們讀一下。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週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好,就到這裡,阿彌陀佛!讀這段話真是非常地華麗,大家看到了嗎?為什麼說識得首楞嚴,從此不食人間糟粕味。是糟粕書嗎?糟粕味還是糟粕書?認識《華嚴經》,才知已是佛法富貴人了。這一段在《楞嚴經》裡邊講華嚴,知道吧,所以說又富貴又好吃吧,我也想不起來了。為什麼說這一段是這麼的華貴呢?他這裡就講到了一個說,真正入到如來藏這種空不空圓融無礙了以後,整個都是一個無礙狀態。你看這裡,首先我們先把上半段給大家貫一下。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就是你以色空二法,色就代表萬事萬物,也可以說是地大,包括這個水火也是一樣的,以地大色法為主,那麼總歸就是一個有礙。空就是一個通性,這個色就是一個礙性,空就是一個通性。相傾相奪,就說不是這兒就是那兒,這就叫做相傾嘛,在這兒就不在那兒。相奪是什麼呢?這個在了,那個就不在了,這個可以了,那個就不可以了,這個能了,那個就不能了,這就叫做相奪。我們總是有礙有奪有傾。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於如來藏中隨業循業緣起而呈現為有礙之色,或者呈現為無礙之空,可通之空。但這些都是週遍法界的如來藏無礙地現前了,可是凡夫就把它執著為有,定性,一定是這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就眾生迷悶,背覺合塵了。大家看到了嗎,在如來藏心中,妄見風是搖動的,風一定是搖動的,空一定是澄霽的,日一定是光明的,雲一定是黑暗的,種種差別相,我們背覺合塵了,所以才引發種種的虛幻塵境,就是我們的塵勞煩惱。這是從眾生的層面而言。那麼你看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這是我們就貫一下,還是老生常談。我以這個本覺明妙的不生不滅的這個如來密因為根本因所修的法,現在悟到這個如來藏,就是結的這個淨緣,所以說唯一的妙覺明心,週遍法界,一真法界遍照。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下,產生了一個什麼效果呢?這就下面一段華麗的篇章了,大家你看: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阿彌陀佛!你想想,這是什麼本事呀?我們有沒有?我們都沒有嘛。人家能夠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呀!你看那個收放多麼自如呀!你看這個來往多麼自在呀!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話,這是一種什麼境界呢?這是如來自己描繪他所證得的自在解脫不思議境界。在這樣的徹證如來藏本性的、合於如來藏妙用的這種清淨無礙的法界中,徹底打破一切的可能和不可能,全部都是平等、無量,一多無量,廣狹自在,大小無礙。就光說這個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是什麼意思?跟大家講,從理體上來講,一真的這個如來藏理體它可以包含無量的差別現象,這就叫一為無量;無量的差別現象都歸功於這個如來藏的本真如體,這叫做無量為一。這是一個認知層面,剛才我們講到的事理無礙。如果從事相層面,就是說一個可以化現為多個,多個可以合現為一個,這叫做事事無礙。

大家要認真領略,什麼叫做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呀?你領略過嗎?領略過沒有?誰說沒有呀,讀過《地藏經》嗎?《分身集會品》裡邊為什麼說,地藏菩薩說,我以百千萬,怎麼說來著,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這是什麼呀?這是什麼?這就叫一為無量。後來見到釋迦牟尼佛,他方百千萬億世界的地藏王菩薩共復一形,釋迦牟尼佛給他摩頂授記,這叫什麼?無量為一。那你說沒有領略過。我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一頓飯的功夫就去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這是什麼?一為無量。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叫什麼?無量為一。哪裡沒有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呀?你看釋迦牟尼佛就處處可以演繹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講法都是講的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為什麼?一切法門為了明心,一切行門為了淨心,是不是無量為一呢?那麼憶佛念佛既淨心又明心,總持一切無量法門,是不是一為無量呢?你看他講法的時候還離不開無量為一、一為無量法界。法界的真實狀態就是這樣,誰都離不開呀。

你以為我們沒有這本事嗎?大家有沒有這本領呀?有沒有?你看又說有了,剛才說沒有,又說有了。怎麼個有法呀?怎麼個有法?我們有沒有?確實有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根本,為什麼呢?無量劫的生死輪迴中,一生又一世就等同於地藏王菩薩的百千萬億身,百千萬億人,知道吧。那麼無量劫的生死輪迴離不開我們的現前一念介爾之心,這就是無量為一。我們每天都在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都有這樣的功能,不同的是,佛是妙用,我們是逼迫用,這就差遠了。但是雖然這個逼迫用,逼迫用了還是在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的法界之中,依照這個規律在進行而已。

所以這就是佛跟眾生,佛背塵合覺,我們背覺合塵。所以人家能夠這樣,我們雖然在這樣,還不能夠這樣,你看這怪不怪。所以就凡夫而言的話,我們可以叫做無量為一,為什麼呢?只能看到自己為核心,生生世世的輪迴中,就鎖定這一世是我。就佛來講,一為無量,為什麼?一切的法界都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法界中,他就可以遍觀諸法,一個眾生一生一世的輪迴中,起了什麼心,動了什麼念,因為什麼墮到哪裡,這輩子是,前世是男,這輩子是女,前世是夫妻,下輩子為父母,又是從人天到畜生,總之色心二法一切發揮都能夠盡收眼底,這就叫一為無量。我們都是無量為一。

所以我們凡夫看,自己就是自己,只能看什麼呀?直視自己,就這個皮囊。這就叫做無量為自己,無量為一。佛看呢?他是遍法界身,他可以透視,不是直視。你們做過透視吧,透視是裡裡外外翻騰了個遍,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人家那叫做自己即無量,就是一為無量。所以這裡講到的說,越是無量為一,他才越能夠一為無量,良性循環。我們現在就因為無量弄成一了,所以就一成不了無量了。這就是凡聖之別,就在這裡見分曉。所以我們這裡講到的說,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你看,小相裡面可以現大相,大相可以入到小相。

在祖師的解釋中打了一個鏡子,打了一個比方,好比什麼呢?一尺吧,就是直徑只有一尺的,好比一尺之鏡,是鏡子的鏡,可以映現千里之境,境界的境。一尺之鏡就可以映現千里之境,而且這個一尺之鏡含千里之境還綽綽有餘。千里之境現在這個一尺之鏡中,而千里之境在一尺之鏡裡面還是如故,沒有縮小。那我們人世間有沒有這個現象呢?有沒有?拿一面鏡子不是整個物體就映現在其中嗎?是不是?問題是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佛就徹證這個一多相融,廣狹無礙。千里之境可以現在一尺之鏡中,這就叫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所以才能夠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大家看看。於如來藏,什麼叫做不動道場呢?就是悟到如來藏如來密因修證了義的這個不動道場,首楞嚴大定。那麼這才叫真道場,不是我們現在到了廟裡面,來到居士林這叫道場。這個道場是全身心地住在真如實性之道,這才叫不動道場。住在道場,遍十方世界而顯現妙用,這樣的話,一身之理體就可以廣含十方無盡的虛空。

特別是這個,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你看我當時出家的時候,在普陀山的佛頂山旃檀佛閣裡面就掛這麼一副對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當時我就覺得這個,我就設想一下說這個境界肯定非常地恢弘壯觀,但是我就是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呀?什麼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呀?寶王是誰呀?搞不清楚。現在才明白了,在這個多姿多彩的玄妙世界中,一毛端是什麼呢?我們的汗毛,最枝末的,就那麼一點點,它代表什麼?正報裡邊最小的正報。寶王剎是什麼呢?一佛所度的國土,三千大千國土,這是依報中最大的依報。從正報到依報、從最小到最大是圓的,所以說於一毛端現寶王剎。

坐微塵裡,依報裡邊什麼最小呀?外在的依報嘛,世界裡邊微塵最小,極微嘛。轉大法輪,正報裡邊,這個轉大法輪是表法的,就是指的我們說十方世界現全身,去現全身給大家說法,所以這裡邊指的佛用這個實報莊嚴身去為登地菩薩說法,是正報裡邊最莊嚴、最大的。你看不論依報正報,最大最小,整個打破這個常規的定性格局,徹底掀翻我們凡聖所有的情見,就在這裡無盡的妙義就在這個相即相融、圓融無礙之中。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告訴諸位,一旦入淨土法界,即刻現這種莊嚴。否則你怎麼知道他方國土的眾生心念呢?怎麼知道他方國土眾生的名字、長什麼樣呢?怎麼能夠一頓飯的功夫到人家那兒去供佛,轉悠一會兒又回來飯食經行呢?就因為可以無量現一、一現無量,整個這個圓融無礙的境界。好,那我們就知道,這段經文整個這一大段,大家來看啊,你看

富樓那,汝以色空,說的是汝嘛,對吧,就是代表你。這裡雖然是對富樓那說的,可是其實就代表整個九法界的眾生都是這個樣子,像你一樣的。那麼後面又講到我以妙明,又講到我了。雖然這裡指的是釋迦牟尼佛自稱的是說我,其實就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眾生與佛就在這個上邊差別了,所以後半段文說,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什麼叫做合如來藏不變之體呢?為什麼他能夠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為什麼能夠毛端現剎,微塵轉輪呢?就是因為人家已經合如來藏不變之體了,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也是如來藏,無量也是如來藏,大也是如來藏,小也是如來藏,道場也是如來藏,十方也是如來藏,毛端也是如來藏,寶剎也是如來藏,微塵也是如來藏,法塵也是如來藏,一一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合在這個裡面了,隨便都可以,都是一,平等了,普遍了。所以才有這一番對眾生所說的形容,由此打破我們一切的分別見解,就是如來藏性顯現之時。下面我們今天再多講一點,再貫一段經文。因為下面的經文比較緊湊,我們就一起來讀,而如來藏開始,找到了吧?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好,就到這裡。阿彌陀佛!這一段開始就是開始總會。因為我們前面不是講到的空如來藏和不空如來藏,這段就是開始講空和不空是相即不相離的,所以就要講空不空如來藏。你看一開始的時候是說。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這句話講的就是說,而如來藏本來是寂妙圓滿之心體,在這個心體中首先它是一切俱非,後面才能夠一切俱是,俱非俱是就是相即不相離。那麼我們在這裡講到的這一段裡邊,我給大家進行一個劃分。我們看一下,就以第一段為例,大家跟著這個經文。你看,而如來藏本妙圓心,下面講到的說,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到這個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這一句,這是講的什麼呢?就是我們前面講到的四科七大,發現了沒有?從這個,你看非心就是指的色受想行識嘛,這是代表,因為色受想行識裡面,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那麼色法因為後邊講到的眼識,色聲香味觸法也代表了,所以這裡就沒有提了,以非心代表五蘊。那麼再講到的非眼耳鼻舌身意是代表六入。那麼非色聲香味觸法加眼耳鼻舌身意代表十二處。乃至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代表十八界。那麼前面的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是地水火風,代表了七大。整個這個就是我們在此講的所有內容四科七大,在如來藏性中是不存在的,空性裡邊是沒有這些的,虛幻的。

從這個非明無明非老死盡,找到了吧這一句?這是代表緣覺乘。就是緣覺修十二因緣嘛,十二因緣說無明緣行,行緣識,名色,觸,受,愛,取,有,乃至這個來生的老死;逆觀的話就是說,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六入滅,最後是老死滅。那麼這裡就講到的說順觀逆觀,指的是辟支佛緣覺乘人修的法。

那麼非苦集滅道,非智非得,這是指的誰呢?是誰?對,是聲聞乘法,苦集滅道是聲聞人修的嘛,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那麼非智非得就是聲聞乘只能得到無我智,只能證到我空法,所以說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羅,尸羅就是戒,檀那是佈施,尸羅是持戒,毗梨耶是忍辱,羼提是精進,禪那是禪定,般剌若是智慧,這是指的是什麼呢?波羅蜜多是到彼岸的意思。這是什麼呢?是菩薩乘法。

那麼後面講的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這是指的我們常說的,是印度話梵語,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說的如來。非阿羅訶,這個阿羅訶是應供。這個三耶三菩就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其實就是佛的功德。所以這裡講到的是如來乘法。

就是整個我們講到空如來藏的話,那麼這個如來藏,不要你說講了半天的地水火風四科了,包括六凡以外的四聖法全部非如來藏,非世間也非出世間,六凡四聖一切諸法都非,不是,要泯,這叫做空如來藏。那麼後面這段你看,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就是以這個空如來藏湛寂之體清淨本然,所以俱非世出世間一切法。由於它皆能夠不是,所以這個不空如來藏就是空了以後才有地方騰出來盛,你死死地佔據完了以後,肯定沒地方盛了,對吧。所以正因為它的空,才體現出它的不空的。不空如來藏裡邊這個元明照用之心,你看這裡,即如來藏元明心妙,這個照用之心能夠普即諸法妙用,普就是普遍的普,即就是相即不相離的即,就是給下面每一個詞前面都加一個即。

所以我們學這兩段經文,主要記住它的什麼呢?一個非,一個即。空如來藏全部是非,不空如來藏全部是即。那麼空不空就是什麼呢?既是非又是即,既非非又非即。下面有一句話。那麼這一段我們就不用講了,跟上面的內容一模一樣,就是前面是非,這面是即,也就是前面全部是把它泯滅,這邊全部是把它建立起來,這就是空不空如來藏的差別。能領會嗎這個?指它的空的一面和不空的一面,能領會嗎?能夠領會啊。後面總結了一句是什麼呢?你看。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你看多繞口呀。什麼叫做離即離非呢?就是說真正的空不空如來藏,前面的非是講的空如來藏,即是講的不空如來藏,這裡要講到空不空如來藏了。同時啊,同時具足的時候,離即離非就是指的上面的俱非俱即,都不是,不是這個意思,都不能用,俱是,前一個是俱非,後一個是俱是嘛,對吧,那麼俱非俱是都說不明白空不空如來藏。後一個是即非即,是指的上面的俱非俱是都是空不空如來藏,也就是說前面講的內容既都不能說是,也不能都說非,既說都是,也說都非。就這個意思吧,慢慢悟一下。

那麼大概這個我再給大家引申一下,可能我們就容易明白了。到底說,一會兒說空如來藏,一會兒說不空如來藏,又說空不空如來藏,這是從三個層面來講的,大家不要以為它是三個東西,它是一個圓球。一個圓球呢,因為我們凡夫看圓球的時候,你還看我的珠子吧。這個珠子、隔珠是一個圓球吧?你看的時候能看到一個圓球嗎?看多少?看多少?看半個,除非我再這樣轉過來,你又看到這半個,對吧。那麼剛才講的一切俱非就指的說這半個的一面,講的一切都是就指的這半個的一面,但是整個的圓球你能把它用一切都是、一切都不是表達嗎?你能用它說一切都不是,一切都是表達嗎?都不能表達,又是又不是,又不是又是,又非是不是,又是是不是,都可以說,怎麼說都行,怎麼說都不對,反正你就看這是個圓的。我們為了認識這個圓的,才把它分成這麼三個步驟表達,但是不要忘了,它就是一個圓的。這個圓的你捉是捉不住的,你看是看不清的,但是你捉到的就是圓本身,看到的就是圓本體。所以這說了半天就是這麼個意思。

所以我們如果大家再有時候去學習,天台教法裡邊有一個小本叫做《始終心要》,裡邊講到說什麼呢?天台宗主要講空假中三諦,空假中三諦怎麼講的呢?是天然之性德,這個空諦是泯一切法,就是把它全部破掉,泯了,泯滅的泯。假諦是立一切法,沒有一法不在其內。中諦是統一切法,所有的泯和立都在其中,又不是泯,又不是立,同時又有,叫做統一切法。這麼一說稍微有點印象了吧?

再比如說,再打個比方你們就更有印象了。雲門宗呀,雲門宗知道吧?禪宗一花開五葉,其中的除了溈仰、臨濟、曹洞和這個,還有一個什麼來著?臨濟、曹洞、溈仰,你看這麼個都給磕住了。法眼,對,法眼,這是四個,其中最後一個就是雲門。雲門天子門庭高峻,接引人的時候他有一個雲門三唱,就用這一段話看你就是,來接引你就這三個步驟,怎麼接引。其中一句,第一句叫做什麼呢?截斷眾流,就是把你的意識心截斷眾流,就等於我們這裡說的空如來藏。第二個叫做什麼呢?涵蓋乾坤,這就是指的不空如來藏,涵蓋乾坤。最高層次叫做什麼呢?隨波逐浪,空不空都行,空不空都是,空不空都不是,叫做隨波逐浪。

這就叫雲門三唱,有時候又叫雲門三絕,要記住啊,截斷眾流,涵蓋乾坤,隨波逐浪,講的空的一面,不空的一面,空不空相結合的一面。真正的如來藏就是這個意思,你說空也對,但是全部是空就不對。你說不空也對,但是死執著不空又不對。那麼是空呢還是不空呢?還是空不空呢?這就對不起,說不出來了,就是只能你去修去悟去證了。這實在佛也只能講到這個層面了,為什麼?因為人家已經醒了,咱們在夢裡邊。

那麼後面的這一段我們就看,佛講的這一段可以說是苦口婆心了,你看,如何世間三有眾生。這三有眾生就以阿難和富樓那已經代表了,不斷地提問,怎麼個提問,三有是什麼呢?欲界、色界、無色界,因果不壞,其中輪迴,所以叫做有,有因就有果。如何世間三有眾生,這是指的凡夫。及出世間聲聞緣覺,這是指的二乘。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但是他們都有執著,都沒到究竟。以這種執著有的心態和執著空的見解怎麼樣呢?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就是如來密因,如來藏性,你用你的那個層面來猜測如來的無上菩提。

大家記住這一句話,用世語言入佛知見。你看,佛法是用來學知識還是搞研究的嗎?問題是入佛知見,用世語言入佛知見。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祖師們一再地給大家講,說學佛一定要學從義理上,從解悟上,不要從知識上。因為學佛學肯定要學的,不是反對大家學經教,可是你看這裡,用世間的語言是入不了佛知見的,你如果停留在這個上面,永遠沒完沒了。那我們在這裡就一定要知道,學佛一定要學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你看剛才先前我們打的那個比方,雖然說那是南這是北好像是正確的,那麼你錯把南當做北了就錯誤了,實際上你要悟什麼呢?悟南北也是錯誤的,那才叫弦外之音。

雖然他說這個空中的花是假的,一定要讓它滅,那麼你就要悟到這個花本來就是假的,讓它滅也是假的,這叫言外之意。總要比,我們的境界一定要比義理更進一層,還能包容,這才叫真境界。言詮和境界就是這麼來的,說者能說到這兒,悟的一定要更上一層。那麼我們就不能夠用世間的什麼和合呀非和合呀,自然呀因緣呀,到底是陵滅還是相容呀,還是不陵滅還是不相容呀,你用了這麼多的戲論,整整說了三卷半《楞嚴經》。

所以佛在這裡才講到,譬如,又打了一個比喻。你看就連這個法,光這麼說我們還聽不明白,大家再看,怎麼修,怎麼證啊?你看佛在這裡講到比喻了,譬如琴瑟箜篌琵琶。琴,這裡應該講到的我們常說的古琴。古琴有多少根弦呀?三弦,三弦好像是一個像二胡一樣的東西,這樣拿著,古琴是彈的呀。你們沒有讀過這個中國有四大才女嗎?四大才女是誰知道嗎?知道嗎?都知道四大美女,四大才女,蘇小妹算一個,卓文君算一個,李清照算一個,近代的秋瑾。卓文君給司馬相如背叛了她了,卓文君就收到一封信,司馬相如嘛,他們兩個這也是算千古絕唱了。可能是卓文君長得比較丑吧。這有才的女子長的都丑,蘇小妹的額頭特別大,她這個,蘇東坡諷刺她說,人還在堂裡邊呢,額頭都畫堂前面出去了。這個卓文君可能也長得丑,司馬相如到了朝廷做官以後,就背叛她了,給來了一張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沒有什麼呢?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嘛,百千萬什麼?沒億,就是無意於你了。

這個卓文君就順手拈起來,就寫了一封,這句我看我記得對不對啊,說:一朝分別,兩地懸念,咱們今天不是講到了懸想嘛,分開了嘛,一朝分別,兩地懸念。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就把一二三四五六七給套進去,下面是一句什麼呢?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就是講到了琴是有七根弦,為什麼引申了這麼遠呢?就是告訴大家琴有七弦。七絃琴無心彈,所以這引申一下,這裡講到了琴就有七根弦。那麼這個瑟有二十五根弦,這個箜篌有十四根弦,琵琶有四根弦。我們一般講到的琴、瑟、箜篌、絲竹等等,就是古代的那些樂器。為什麼這裡講到這個呢?你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這個我們要打比喻,要記住啊,大家知道琴瑟箜篌琵琶比喻什麼呢?比喻什麼?比喻什麼?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全是什麼呢?當體就是如來藏,真如性,全部給你,都在這兒了;但是你若無妙指,你不會彈,沒有這個彈的妙指,就終不能發妙音呀。

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們所有的五蘊六根六塵十八界境界,都是如來藏的表現,都是佛證的這個真妙明覺心;但是現前面對,你沒有妙指,就是沒有善解法義,悟這個弦外之音的這個功能的話,不會彈,那麼你就得不到這個妙音,妙音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你看這個比喻貼切不貼切。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所以說修行無別修,只要識路頭,路頭若識得,生死一齊休。就在這兒看你會不會撥,撥這個六根境界,撥這個五蘊十八界。你會撥嗎?我們都會撥呀,當真了撥,一撥就把手割斷了。

所以說,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就是你跟眾生一樣,都是這個樣子的,個個圓滿具足,與佛更無絲毫的差別。但是差別在哪裡呢?如我按指,就是比喻我彈琴嘛,按指怎麼樣?海印發光。你看,海印發光是首楞嚴大定的又一個稱謂,就等於說是大海澄清了以後,整個閻浮提世界全部在海水中映現出來,稟現出來,這就叫海印三昧,佛證的這個大境界,楞嚴大定,華嚴三昧,又叫海印三昧,就是說一切萬事萬物全部從中能夠顯現出來。那麼汝暫舉心,就是你,只要你舉心動念,塵勞先起。你看,我一按指,首楞嚴大定;你一起心,塵勞先起,分別起來了,煩惱起來了。為什麼呢?為什麼?

後面告訴一句: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大家看看,我們現在最大的障道因緣就是得少為足。修道人而言,得法上的少就足了,有個瑞相,做個好夢,馬上就高興得顛兒顛兒的就受不了了,何況出來法喜、輕安、禪定,那個時候你根本扛不住呀。你想,那常說的粗茶淡飯吃慣了,稍微有點雞鴨魚肉你就受不了了,還給你山珍海味,你都根本就不想去那兒,吃不著了,這兒就把肚子給填滿了。得少為足,這是有點道心的。如果沒有道心的,號稱要修行,世間法放不下,財色名食睡一旦具足了,馬上就享受去了,得少為足。所以這裡講到的就是說,由不勤求無上覺道,如果能夠勤求,勤呀,勤就是念念不忘,求就是始終如一,一旦能夠具足這個法門,那麼絕不會,沒有得不到。如來藏妙真如性是我們本具的本有的家鄉,故鄉風月有誰爭呢?所以希望大家趕緊回家,快點往生吧!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