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楞嚴道友們,今天是我們第三十五講了吧,終於把這個二十五圓通,要開始講到這個可以說是壓軸的部分了。為什麼我們每次都要三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呢?一個是在這部經典裡面,文殊菩薩去救的阿難,去用佛頂神咒;二一個就是二十五圓通最出色的一根,最容易下手的一根是由文殊菩薩選定的,配合釋迦牟尼佛選定的。所以說,之所以稱之為法王子法王子,就是佛為法王,他是紹隆佛業的人。所以說,今天開始我們講這個,從大勢至菩薩的根大圓通開始講起。那麼我們今天開始講呢,可能我們這個內容上會講細一點,因為畢竟今天開始說到這個淨土,是跟我們格外有因緣。而且確確實實雖然文殊菩薩明選的是耳根圓通,但是暗選的是什麼呢?就是這個根大圓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所以說我們首先來再大家提一下神,我們來回顧追溯一下我們來講《楞嚴經》。

這二十五圓通也快講完了,你們悟得怎麼樣呀?悟了嗎?悟到什麼了?至少要有所感悟吧。會得怎麼樣?有沒有入這個如來藏?所以說我們有時候想想呀,真的是大概基本的水平都在結緣的階段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千方百計地用上這個心力,但是凡夫他就是凡夫,離不開心意識,不能緣離這個心意識,緣離心意識,就頓見法界,離不開呀。你想我們為什麼說學佛是一個解縛解縛呀,就是這些糾纏得沒完嘛,我們碰瓷兒碰得不行,不斷地有碰,不斷地有粘,粘在一起。所以說我們反觀,我們也要自我批評一下,為什麼?因為我們一路走過來呀,這是凡夫的本性,就是聽法也是如此,如果你一被提起這個向上一路的話,我們現在是聽空就執著空,還在有裡邊,聽有也執著有,還在有裡邊,說修行就執著修行,說成佛就嚮往解脫,都在有裡邊。那你怎麼解脫呢?怎麼修行,如何解脫呢?包括大家每週,這個月了都要洋洋灑灑地往居士林來,說是來聽《楞嚴經》。

你來居士林幹什麼呢?你想過這個問題沒有?《楞嚴經》是個什麼呢?我們一聽居士林就執著居士林,說講《楞嚴經》就執著《楞嚴經》,正在說圓通就執著圓通,說如來藏妙真如性就擺脫不了。所以你看我們也將近講了兩年了,說了三十五集了,那我們到這兒幹什麼呢?大家想想我們講《楞嚴經》,聽法,到底是,以前祖師們講的,到此作甚呢?你有沒有過往脫過這兒,往外脫過?到底我們聽法是為道日增呢,還是為道日損呢?所以說有時候說是聽法,就把它用不起來,實際情況是如此。不是不能用啊,記住,不是不能用。二十五圓通是等同一味的,門門都是圓的,沒有這個優劣的差別,但是為什麼用不起來呢?

就是你想嘛,我們說用的時候這會兒已經不在用了,說用的時候已經不在用了,應無所住不能夠做到。那怎麼用呢?就只能我剛才講的結緣,有一個上好的方法也能用,就是只管聽,不要想,你只管聽,不要去想了再,不要再隨著講出來的,哎這是怎麼怎麼,就往開想了。你就只管聽,就有這個功德,這就叫當下用。會用嗎?這個一般的能力都有。那麼還有一種用呢,叫相續用,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內容。為什麼剛才說,只管聽佛說,不必想其他的法。今天我們要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就是說不能夠萬緣放下了,索性就隨順佛語,一念提起來。今天是講了這麼個法。

那麼在講之前呢,這還是跟大家說一說,因為我們不是一直在說《楞嚴經》也要導講導講,導歸極樂嘛,今天這就是順水推舟,到了這個碼頭了。從今天的課程而言呀,我們常聽到淨土法門有一句話,這個估計人人都會背了,說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就是說的淨土,這個法界就是指的淨土一門。一代時教都是為念佛法門做註釋的,這是蕅益大師說的,現前一念心性。所以說,雖然前面有二十三門,其實門門都是淨土的本來面目,雖然一門又一門,好像最後才講淨土,其實所有前面的都已經就是在講淨土了。大家要從理路上把這個釐清。為什麼這麼說呢?

如果對《印祖文鈔》,《印光法師文鈔》比較熟悉的人,我摘一段給大家讀一讀就知道說,印祖把《楞嚴經》整個就給融會貫通了淨土法門,不是他融會貫通的,他作了一個說明而已,它本來就是貫通的。他怎麼說呢?他說到淨土法門的好以後說,不但如此,這是引前面的話,總結前面的,後面是怎麼說的呢?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就是但凡我們所有眼耳鼻舌身意,對的所謂的就是色聲香味觸法,這是不是前面的二十五圓通裡面的十二通呢,對不對?那麼所謂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聲香味等,他說,哪一個不是闡揚淨土的文字。大家仔細想想,悟一悟啊,就所有這些一切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全是闡揚淨土法門的文字。你看這個,這個法門有多大,而且一點都不是誇張,格外的偏讚而說。就實事求是的講,這一切都是講淨土的文字,是不是嘛。要不是我們一路走來,你說剛才講的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見聞覺知、色香味等,不在剛才的二十三圓通裡邊嗎?在不在?無非講的就是這些,舉凡六根所對一切境界,包括六根,都是闡揚淨土的文字。

又說,寒暑代謝,老病相摧,水旱兵役,魔侶邪見,何一不是提醒我們當速速求往生的警策。一個從理上來往開了展,一個從事上來往住了收,讓你一門深入,不要貪多嚼不爛。為什麼?寒暑代謝呀,一年又一年,老病相摧呀。我上一週去了一下,這個天津有弟子說非得要,磨了三個月了讓我去體檢,結果一體檢,體檢出來問題來了,眼花了。我就怪得說,以前我的視力很好,雙眼都是一點五二點零,現在不行了呀,就那個鉤呀什麼現在看不見了。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我說我的視力很好呀,怎麼會眼花呢?他噌的給我這兒安了個眼鏡,馬上就好了。

真的花了,這沒有辦法。所以大家看看,這一段話,其實就是《楞嚴經》十八界,剛才六根六識六塵,包括七大一切境界所有的內容,印祖都講透了,六根所對一切境界都是闡揚淨土之文字,那麼變相就是說我們前面的二十三大圓通,全是講的淨土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各個層面的顯現而已,沒有離開淨土法門的原理。徹悟禪師也講過了,說這個淨土法門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這我想不但在這個法座上,在其他的法場上也給諸位可能都聽過了。說《華嚴經》,這是叫做別教一乘的大頓法門,光為四十一個法身大士講的,那麼這裡邊的四分五週,四分五週就是分了四個部分,用五種因果來講這個整個的一個內容,其實就是用因果兩個字就攝盡了。

那麼徹悟禪師當時就說,《華嚴經》裡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因心嘛,往佛這兒修嘛,那麼每一位所修的法門皆是念佛法門,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大家知道《華嚴經》這是佛直接把他的所證的佛果境界稱性就一點都沒有保留地全盤托出來,七處九會,就是講的淨土法門。《法華經》,這叫同教一乘,又叫純圓獨妙,開示悟入佛知見是他從始至終做的工作。什麼是佛知見呢?大家想過沒有,什麼是佛知見?就是佛的視野。佛的視野體現在我們凡夫怎麼去接洽的時候,用什麼接洽呀?就用他的名號功德。所以無非始終唯一的就是念佛法門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呀。

一代教法種熟脫,脫就是讓你脫呀,這輩子往生了,到了點了,要冷灰爆豆了。那麼咱們今天這個講到的《楞嚴經》他也說到了,說最初這個顯示藏性,就是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其次特顯圓通,一個是明白理,一個是趨向於事,徹始徹終還是淨土念佛法門。這是,徹悟禪師是十二代祖師,是咱們紅螺寺的原來的住持,就北京紅螺寺,那會兒的盛況到了什麼程度了,北有紅螺,南有普陀,就是可以跟普陀山分庭抗禮。你想想那會兒的紅螺寺在教內,嘉慶年間的佛門第一人,他的知見是絕對沒有錯,是大徹大悟的祖師。

他說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什麼半教、滿教、權教、實教、偏教、圓教、頓教、漸教,種種法門都是顯示唯心自性圓成佛果的一大念佛法門,你看。你想我們講《楞嚴經》,從小藏經一樣地一路走過來,就是往淨土上會。所以唯有後來,不是後來的,以前這個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一般人哪敢信這個法呀,哪敢這麼跟著說呀,甚至都不願意承受呀。哪有說釋迦牟尼佛講了三百餘會法,四十九年,就說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方等會上說了三經而已呀。其他的就給引帶著說一下。我們敢不敢承認,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是什麼呢?都是伏筆,只有淨土法門是點睛之筆。你看這個。

所以我們今天來回過頭來,講這個大勢至法王子的修習之路,這才是正本清源,也是最有因緣,也是我們可以下手易成功高的路。大家先把這個經文來通讀一遍,找到了沒有?小本在九十五頁。好,一起來。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這是我們今天最主要的內容。首先是法王子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極樂世界的法王子,因為我們說人王、法王嘛,人王就是人中的頭兒,天王就是天上的主,法王就是法裡面只要徹證如來藏的就是法王,所以說於法自在,王就是自在意。這個法王子呢,就是紹隆佛種,紹隆佛的家業,以說法為家務,度生為事業的大菩薩,就稱之為法王子。剛才說了,文殊師利是釋迦牟尼佛的法王子,那麼大勢至菩薩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法王子,是第二補處菩薩,在極樂世界,他的梵語叫摩訶那缽。那麼這尊菩薩我們太親切了,知道叫西方三聖。我那會兒記得我剛入淨土的時候呢,阿彌陀佛也行,觀世音普薩更行,就是這個大勢至菩薩就熟不起來,怎麼也不行。後來終於知道說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時候,一下就通了,再就沒有障礙了,就徹底這西方三聖就合為一體了。所以說在《悲華經》裡面寫到,他原來是阿彌陀佛因地他們是為父子的,阿彌陀佛那會兒是世間的這個轉輪聖王,大勢至菩薩是他的第二位王子,叫做尼摩,尼摩王子,就是摩尼寶珠的那個摩尼反過來,叫尼摩,觀音菩薩那會兒是老大,叫不眴太子,就是眼睛意思說眨都不眨一下。那麼當時這個佛出世應世叫寶藏如來,他給這個轉輪王度了以後,又給第一太子授記,結果這個第二王子也就向佛說了,向這個寶藏如來說了,說我的身口意業呀,清淨功德呀,盡以迴向佛道。

然後怎麼怎麼遍出光明時,當時有一個遍出功德光明佛,始成道的時候,他說我當請他轉於法輪,隨他說法所經時節中間,我要這個行菩薩道,然後這尊佛涅槃後正法滅了,我於其後次第成佛。這是他在因地咱們娑婆世界的一個修行歷程。那麼他說我成佛時候所作的佛事,世界的種種莊嚴,與彼佛無有異,就是與這個遍出功德光明佛無異。結果這個寶藏如來當時也給他授記,說他當於如是的大世界到時候成這個無上正等正覺,而且號叫做善住珍寶山王佛,這是將來大勢至菩薩的德號。那麼現在為什麼他叫大勢至呢?如果大家讀過這個淨土《觀無量壽經》裡邊就講到,說這尊菩薩行的時候,十方世界一切都震動,這尊菩薩坐的時候,七寶國土一時都動搖。

所以說,可以說這尊菩薩的這個智力威力神力大得無可比擬,他的光明熾盛,所以叫做大勢至。另外一點就是說,依照著咱們圓通章的這個意思要這麼理解:在圓通章裡面說都攝六根,就是讓你專注佛號,一直到這個淨念相繼一心不亂的時候,就能夠開發我們顯發我們的心性,能夠把我們的心性的這種巨大的勢能顯現出來,就可以直接到達西方極樂淨土,而且同時不違這個唯心自性之理,入到這個如來地。所以說大勢至就是以這巨大的我們的心念的這種力量直達如來地,也就是直通西方的意思,大勢至就是到的意思,至就是到的意思。是這麼個,這是這尊菩薩的名號。大勢至法王子,下面有一句話大家要留心了:

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什麼叫做同倫呢?同倫就是同學,同修,道友,我們常說的善知識中有一類叫做同行善知識。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為什麼這裡選了五十二位,大家知道嗎?因為前面有一樣,前面都是,絕大部分都是單獨他一個人,修的什麼法門,從哪下的手,除了這個藥王藥上菩薩當時有五百梵天在一起,還有這個跋陀婆羅跟同伴有十六開士,其他的都是一個人,但是大勢至菩薩這裡居然帶了五十二同倫,五十二位菩薩。當然我們現在理解嘛,一般就是從事相上說,這就是他跟這個清淨海眾,裡邊有五十二個比較跟他合得來吧,就帶著來參加這個楞嚴法會的菩薩一共有五十二個人,這是表這個事的。但是大家知道,這一句話的信息非常飽滿地給進行了一個定位,什麼定位呢?這五十二同倫其實正好代表了從凡夫發心到成佛的五十二個次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這個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還有等覺、妙覺。

這一般在《華嚴經》裡邊說到這麼四十一位菩薩,叫做因心,因為從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到等覺,這是在因地,那麼到妙覺的時候就叫果地了,等覺就是第十地菩薩的最後一念。那麼還有一些,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就是在十住前面又給開了十信位,這就成了加了十個,就成了五十二,這個數字是這麼來的。因為通常呢這個,像我們《楞嚴經》後面也別開了一些位次,甚至有把這個資糧位、加行位都給加上去了,更多。那麼這裡的這五十二位就是指以通常的《華嚴經》裡邊的說法,和另外一部經典,裡邊講的就五十二位,《華嚴經》裡面講四十一位。那麼這個怎麼會合呢?就是四十一加妙覺,就是佛果,包括在前面十住的時候開十種信心,就叫五十二。那我們要知道,這五十二如果一定要這麼來表法的話,這五十就代表三大阿僧祇劫的成佛之路呀。三大阿僧祇劫就稱之為我們說的豎出三界,從初發心到初地,這叫一大阿僧祇劫,從初地到七地,二大阿僧祇劫,從八地到成佛,三大阿僧祇劫,就是通常說的,三祇修六度,百劫種相好。

那麼為什麼這裡恰恰就有這五十二位菩薩,就跟著大勢至菩薩來了呢?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大勢至菩薩他的看家本領是什麼呢?憶佛念佛呀,不是信解行證,從十信十住十行這樣往上修的。這就有一個玄機就是什麼呢?就是所有的豎出三界要導向什麼呢,橫超生死了,就導歸極樂了。這個信息很重要,其他的都沒有,就這裡有五十二階位的菩薩跟著大勢至菩薩來了。一方面也印證了我們前面講的剛才的那個義理,就是說前面所有的圓通法門,以至所有的一代教法,都是淨土法門其中的,都在這個原理之中。那麼這裡的更說明的就是說,從這個豎出三界,那是通途修法,五十二個階位,轉向什麼呢,帶業往生的橫超生死。

也就是說,你那麼修修修,不管你修到哪一位,都可以迴心向極樂導歸極樂,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看這就是同倫同倫,同修呀,一方面這五十二位菩薩是大勢至菩薩的同修,一方面這五十二個菩薩也全憑碰到大勢至菩薩這位同修了,這就是同修的功德,同修是很重要的。在這個論典裡面也講過嘛,我們一切的,我們這裡抽一點時間給大家講講,為什麼要同行善知識呀?同行善知識對於我們的道業是有決定性的長養。像我們有一些一切的悟機,就是有可能我們在佛法上的領悟,修學增上,要開始增進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善友你就發不出來,他沒有人點你呀。一切的惡法,我們犯業障的時候,如果沒有善友,你就止不住這個惡業,所以善知識是很重要的。

我們一個修行人對我們的修行有幫助還是有害,要特別嚴格地去揀別淨友還是染友,清淨的道友還是讓你染污的道友,這就叫同倫。你比如說有一些同修們他生性比較恬靜,適合於這個山林裡面住,哪兒住都行,不多事,感覺都非常的溫順,很淡定,那麼這樣的你就可以多去親近,為什麼,他可以止我們的躁動心。好持戒律的這個道友都應該去親近,為什麼,他可以讓我們淡下來這個慾望,他持戒嚴謹嘛。不是像現在一樣,出去說哎喲,炒上來一盤雞蛋了,本來你還不吃雞蛋,旁邊說你不要這麼執著,炒上來就隨手就吃了,那麼嚴幹什麼呢,現在都是孵不出來雞的蛋,這就叫惡友了,明白吧,你不要把他當好人了,順著你,順著你的毛撥。

那麼有智慧的也要多親近,他可以指點我們的迷津,是勸你放下看破,不是讓你運籌帷幄,正當一個煩惱生起來的時候,他勸你說這個利益不能缺,你一定要去爭取,雖然我們要成佛解脫,現在還不是凡夫嘛,還得按著世間的來呀,就開始這樣講。那麼如果說在教法上比較總持文字的這些也可以去親近,為什麼,抉擇我們的疑難。謙卑忍辱的,可以幫助我們消除我慢。直心直口的,可以勸告我們真心的有一些過錯,你得聽,不要覺得聽起來不順耳了,就不跟他來往了。勇猛精進的這些,你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得到這個果報。那麼看淡財物的,好佈施的,可以幫助我們破慳貪,他不是說看你拿著大把的錢去供養或者去做功德的時候,說你傻呀。

所以這些這都叫做什麼呀?同倫。這個特別給大家講一下,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說如果沒有這樣的道友呢,寧缺勿濫。你不要一幫一派一群一堆地去天天聚在那兒說是非,那修不了行的。自己辦道業,以經為師,以佛像為依止就可以,就是這樣的。所以呢,因為我們人就是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跳神,人人都是這樣的一個秉性,所以一定要抉擇善知識,同行善知識。這是這麼一個,這是大家要注意一下。再一個說為什麼這裡五十二同倫菩薩一定要轉向極樂世界呢?就是你不管自己修到哪兒,沒有修到的他可以幫你補足,圓滿,一旦往生以後他可以完全給你填滿無漏。為什麼這樣說呢?

大家要知道這個十種次位呀,不是那麼好修的說實在的,動不動阿僧祇劫。當然不是說我們說,難道人就不能修了,那佛不是都從阿僧祇劫修來的嘛。可是它屬於難行呀!你想就從最不濟最不濟的,就是最次最次的起步開始,十信位,我挑幾個給大家說,這個十信位呀,它都是以信為主的,其餘九種也都是信心所引的,所以叫做十信位。十信位裡面的第一個信心位就是你要,首先你要聞大乘法心無疑惑,所有一切三藏十二部經典聽了以後,完全沒有疑惑,這個是真正的沒有疑惑啊,不是你說既然這麼說了,我就不生疑惑了,是你有沒有覺得就是這樣。

像這個十信心裡面第二個叫做念心,念心的這種情況下,就是有人給你說有沒有佛,有沒有法,有沒有僧,或者不斷地給你鼓吹說,佛法是一種創造,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有沒有因果還不一定,誰也看不見,你絲毫都不動心了,就別人說有三寶,說沒有三寶,你都不會說這個有沒有,就是總歸是銘記不忘,憶念三寶,不會動了,這叫做念心。所以像這個這才是十信呀,十信就是由第一住又開出來十個位次。十住裡面的話,為什麼叫十住呢?就是以這個佛道,要成佛的這個觀念已經深入其心了,他安住在這個上面了,雖然如此,但是他修這個六度萬行還不是很殊勝,所以叫做十住。那麼還有比如說這個十行,十迴向,十地,這裡面都有難的。在十住裡面的不退住,剛才有一個錯漏,十住裡面的不退住,才是聽到說有沒有三寶不為動轉,念心是常憶念三寶,這個是剛才有一個誤失,失誤。再一個給你說一下,就是說這個難度吧,挑幾樣。

還有一個你比如說十住裡面的第六個叫做正心住,就是修十住修在第六位的時候,這個時候屬於什麼水平呢?才就是像這個佛印禪師跟蘇東坡打岔一樣,才八風吹不動了,達到八風吹不動的這個水平的時候,只屬於十住呀,十住剛才聽明白了吧,在第一個十位裡邊的第六個次位,就是才叫做正心住,就任何讚歎誹謗的語言你心不會動了,不會被轉了。還有十行、十迴向、十地。大家想,後面的這個位次越少,反而用的時間越長,你想想那就說明更難嘛。像如果修到地的話,修到十地的時候,第五地叫一個極難勝地,也就我們通常說的難勝地。難勝地是一個什麼水平呢?只有修到難勝地的時候,才真正達到真俗圓融了,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真是真,俗是俗,世間是世間,出世間是出世間。

你不要說哎呀,世出世間就是一體的嘛,出世間也得在世間法中體現呀,在五地之前都沒門兒的,明白吧?二諦圓融,就是在五地的時候才不相違了真俗,可以說是世出世間沒有分別了,在此之前登地菩薩的前四地都做不到這個,所以才稱之為極難勝地。至於登地,八地以後已經到了無分別智了,任運相續了,就是隨著慣性就直至成佛,就到這地步了,還有一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在福慧慈緣聽過我講《觀經》的,你想就下品中品的話,往生到極樂世界,有個好像一小劫或者幾小劫就出來了,就見佛聞法了。所以大家想想,這個相關利害,這個帳你自己算去。

所以有時候我們對於這個呀,因為講淨土的他就想這麼說,可是跟淨土不太有緣的呢,他就始終一聽就反對,說就全是淨土讚美。可是我們現在確確實實如此。我有時候好在微信上偏讚一下淨土,有的人也是聽了還覺得說,你不能這麼說。我說我的意思是現在的人都修通途修不起來了,沒辦法了,這個教理也不明白,糊塗,煩惱也熾盛,人根也這個什麼了。他就說,那是你,你不能以為全部人都是這樣。哎喲我就覺得這個法也給我講得很好,為什麼呢,讓我更堅信了這就是我。為什麼呢?因為我只有在我的視野中,我是這樣的,我就說是這樣的;如果你真不是我這樣的,那你就會讓我的這幾句話就把你給壓倒的話,那你肯定也跟我差不多,還不如我呢也許。

所以大家想這個講法是不矛盾的,修淨土你就只讚淨土,修通途你就融會貫通,春蘭秋菊嘛,所以才一年四季嘛,對不對?你想,百花齊放春色滿園不就這麼來的嘛。但是我要告訴大家,雖然百花齊放,淨土是什麼呢?陽春三月。就是你百花齊放,任何一個花你都競,如果你要競這個嬌艷的顏色,誰能競得過陽春三月呀,陽春三月就是都在我的懷裡,都在我這園子裡面呢。所以要如是認知,確確實實,這就叫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大家有一些關鍵詞我們值得注意一下,這麼講一講。

我們再往下看,下面開始還是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了,那麼開始是怎麼說呢?你看: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一段話,其實所有的內容裡面,大勢至菩薩圓通章最簡單,大家看出來了沒有,最好理解。可是還意喻最深,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大家來看我憶往昔這句話。既然已經入到法王子位了,早就破了我執了嘛,為什麼這裡還說我憶往昔呢?一個,是在無我中假名說我。再一個,另外過去因地為凡夫的時候是處處有我執,就全憑著這個憶佛念佛的功夫,念念破我執,念念證法性,現在證得無生法忍,不退了,已得無我了。

所以說從我至無我的一個修行轉化過程得益於念佛法門,在這裡說我憶往昔。我憶,憶是怎麼個憶法呢?當然對於凡夫來講,我們都說懷憶嘛,憶念起當初了嘛,我們現在往回想,哎呀迴首來時路,小時候怎麼怎麼樣。是這樣子嗎?是不是這樣?我們是這樣,菩薩絕不是這樣,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已經證得五眼六通,親證的現量境界,所以三世因果現前可以徹見了,就是前因後果在他的一念心中就一目瞭然了,所以我憶往昔是針對著我們凡夫而說的,他自己而言就是現前看到的真實境界。他因地是怎麼修的?以念佛心。入的什麼呢?現前證得無生忍。雖然現前住在無生忍,過去念佛,念念念佛,入無生忍這個過程還是歷歷在目,就在現前一念心性中,念念都沒有離開如來藏。念念沒有離開如來藏,那麼他徹證如來藏,如來藏中就如是顯現,他這裡就順勢講我憶往昔。能聽明白嗎這麼講?這個意思,所以就是親眼看到的境界。再往下。

當時有佛出世,叫無量光。那這個我們就都知道了,阿彌陀佛就叫無量光無量壽。念佛法門。那麼無量我們就著本經來理解的話,就是說這個如來藏的妙真如性無有稱量,就是沒有局限,沒有約束性,因為一有約束性就分隔了,就不能夠到處了,不能夠到處都是、隨處可以到的話,那就不能叫做無量了,叫有量了。那麼阿彌陀佛的這個光呢,就是可以說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所以叫做無量光。這就是一個無量的內涵。但是還有一個內涵是獨屬於無量光佛阿彌陀佛的,這個內涵就跟別的佛不一樣了,什麼內涵呢?大家還記得吧,我們說的諸佛都是證到如來藏了,這個沒有問題,對不對?

但是呢,阿彌陀佛他的濃墨重彩之處在於什麼呢?如來藏還有一個幹什麼?群相發揮,還記得嗎?就是可以不礙群相發揮。那麼在這個發揮的層面,只有法藏比丘五劫的時間,最後修成阿彌陀佛,他發揮得最好,因為他發的誓願廣大,五劫的思惟濃縮,攝取成就極樂國土,也就是成就了群相發揮的差別相,他發揮了極致。我們也在群相發揮,現在發揮到娑婆世界了,可憐巴巴的,這也在群相發揮之中呀。所以說回過頭來再攝取接引一切眾生頓入到這個極致的時候,就稱之為無量光,因為他的群相發揮發揮到極致了,這種輻射,這種波及,受眾一切九法界的眾生,所以這裡才叫做,恆河沙劫前有一尊佛叫做無量光。當然這尊佛呢,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阿彌陀佛,因為他們是一脈相承的,也可以說是這尊佛就叫無量光佛,但是具足了阿彌陀佛的功德,也是以念佛起修,念佛度人。特別是後面講的,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從無量光開始呢,一劫的時間內有十二尊古佛相繼出世,那麼這十二尊佛呢,其實在《無量壽經》裡面有過全體的羅列名號,像是彼佛又號無量壽佛,又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和超日月光佛,一共十二尊佛,而且說有眾生遇到這些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

也就是說所有這十二尊佛的這個無量的名號,不管他是無邊光佛,無邊光佛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叫無邊光呢?因為我們眾生是有邊的,有偏執嘛,不在左就在右,有分別心呀,你在上面我在下面,所以對治我們的這種分別的中道智慧就叫無邊光。這個無礙光就是佛的光他的這種穿透力,阿彌陀佛的願力的穿透力,任何質量,所有包括眾生的無明煩惱都不能夠障礙,所以叫無礙光。無對光就是我們一切的世間的二元對待標準,就是有相對就有相待,一有相待就是輪迴的苦因,所以叫無對光,對治我們的二元世界的下意識的這種視野。炎王光就是光明熾盛,大家知道西方三聖在經典裡面顯現的時候,所有的日光月光須彌山光都顯現不出來,當時經文裡面描繪的說,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就浩瀚無邊的就跟到處都是水,全體都是西方三聖的光明。

這個光明現在都在法界,剛才講的就是如來藏性的極致發揮,但是我們現在就沒有感應,只能去信心了。清淨光佛就是對治我們的貪瞋癡染污。歡喜光佛對治我們的瞋恚,嗔恨忌妒心。智慧光佛對治我們的一切的這個慾望愚癡病。不斷光佛對治我們的懈怠,不想念佛,停停走走。難思光佛就是說什麼呢?這個念佛法門,就念佛就成佛的這個法門太不可思議了,叫難思光佛。登地的菩薩就能知道這麼一丟丟,只有佛乃能究竟明瞭,所以叫難思光佛。如果你們讀過《般若經》就知道,為鈍根者,就是你這個人是下根,才說諸法空寂,才說空性,為利根者說諸佛相好,才說念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你看,無稱光佛就是無言絕待呀,所有極樂世界的情形,淨土的情形,這句名號功德的內涵,都我們常說的只能以此方比擬,不能以此方情見,不能用我們這兒的這個去套人家那兒的那個。包括這個橫超法,這個極樂世界快速成就法,一生補處法,沒有三惡道法,在咱們這兒都行不通,我們這兒都有,人家那兒沒有。你說為什麼沒有,行不通?就跟咱們這兒有小師父,四川人,說起來我那會兒常說的嘛,就是嘛,在北京吃辣子胃痛,在四川他就不痛,胃就不痛了,你說為什麼呢?一樣的人吃辣椒,這兒痛那兒不痛,你說為什麼呢?你就說不上來呀,難思呀,無稱呀,只能信呀。

那麼超日月光佛就是指的說這個世界的,我們說的這個世界最光明的就是太陽月亮星星,這是我們唯一取得光明的,除了燈之外。那麼超日月光佛就是指的無量壽佛的光明,能夠讓我們悟明心性,等等治得種種疾病都可以。這就是這裡講的,十二如來相繼一劫。那為什麼要這麼給大家交代一下呢?就是每一尊佛每一尊佛全部具足了無量的內涵,從他每一尊佛的德號上的一個層面來顯現總的這個,也就可以說是阿彌陀佛的全體功德。為什麼呢?因為前面的這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呀,那他前佛肯定會導後佛嘛,就跟我們現在前佛是迦葉佛,將來還有彌勒佛,那彌勒佛肯定要跟釋迦牟尼佛有繼承有關聯的呀,龍華三會全部是度的釋迦牟尼佛裡邊這個一稱南無佛,念了三皈依,受了五戒的,在那三會裡面度的。所以這一佛又一佛,一佛又一佛,佛佛相承,一直相承到這個最後佛超日月光教念佛三昧,就是這個法門已經極其成熟了,大家都能夠信受了,完備了,它的弘揚因緣也面面俱到,是這樣的一個情形。好,那麼再往下看。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就是大勢至法王子在超日月光佛所學習的念佛法門,念佛三昧。那一般來講我們都知道念佛有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前幾天有一個同修還來了說,你這,意思說你們這些,你天天害怕把人帶壞了吧。我說怎麼辦。說你這光講持名念佛,還有的人適合實相念佛呀。我說持名不在實相其中嗎?你能聽得懂嗎?就我們現在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們也跟著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我念的時候,你念的時候,咱們念的時候,不在實相裡邊嗎?這如來藏已經藏了這麼久了,好幾年了,你現在應該知道,遍一切處呀,一切色心諸法全在其中呀,觀想、觀像都在持名之中,持名、觀想、觀像都在實相之內呀,那你一定要把這個理上來圓,事上再去挑。

所以說這就叫念佛三昧,就是正受、正定的意思,三摩地。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它破煩惱,證空性,發智慧,得神通,非常的快,念佛三昧。大家不要以為說,就只念佛可能修不了觀,或者說怎麼樣,得不了神通,智慧也不夠全面。念佛三昧比一般的三昧的高超處在哪裡呢?有的三昧對我們的煩惱只能夠有治貪,或者它就斷不了嗔,斷了嗔它就治不了淫慾,治了淫慾它就除不了睡眠,只有念佛三昧,能夠這些一切都不在話下,《大智度論》裡面有。所以說念佛三昧這就是說,超日月光給大勢至法王子這裡講的說,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那麼念佛三昧有事有理。

什麼叫做事念佛三昧呢?就是我們專注一佛,念念相繼,念久了成了定了,就叫做三昧了。那麼理念佛就是什麼呢?正念佛的時候反觀。如果你見解再高一些,等我們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講完了以後,我們就可以用這個耳根圓通的觀法,觀這個念佛根大的操作,這可以配成一套的。怎麼說呢?就是正在念佛的時候,反觀我自己的這個心,反觀我的能念,所念,念心,久而久之了,觀了以後心開意解了,這也叫做三昧。理念佛、事念佛三昧。大家要知道,不管理事,都是為了大家從各個層面來理解,它們不是兩個東西,記住我們就是從行門上來講,千萬不要把它分開了。

當然呢,在這個本圓通章中這個根大圓通,因為勢至菩薩使的是根大圓通,根大就是指的六根的,很難理解,非常抽像,理解根大是指的什麼?就是這六根的見聞覺知之性,不是見聞覺知,等到見聞覺知的時候已經進入識了,明白吧。只是這個六根的見聞覺知之性,比如說耳根的聞性,眼根的見性,把這個如來藏割成六塊的時候,有六個結的時候,還沒有徹底開始拴緊的時候,要起動,但是又,就是欲,怎麼說的那個詞叫?欲迎還拒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

所以這個見聞覺知之性,如果發展到見聞覺知了,就等於說進入到這個進一步的妄想中了,所以就用念佛的功夫來鎖定這個,不讓它向外發展,能明白吧?都攝六根就是把用念佛的這個功夫鎖定他的這個六根,記住只有大勢至菩薩念佛章可以同時鎖六根,都攝六根,鎖定不讓它向外發展,來反內,就是反觀地見這個悟這個如來藏性。所以我們這裡就統而言之了,因為要隔別地講一下說,為什麼說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那麼咱們修淨土呢,一定要統而言之的,我們常說念佛三昧就是把這個念,來從它的進退廣狹來籠統地來看一下,這個念頭。如果說一個,我們從道理上要通曉一些的話,一個淨土行人我們每天念佛,那麼你一定要知道這個念頭,如果你掌握不住念頭,基本上也許我們的信根都不能紮下來。

第一個,我們要知道這個念頭的狀態是怎樣的,通常它是怎樣的,規律是怎樣的。你比如我們現在反觀一下我們的身,我們的心,我們所在的場景,大家看我們每一個場景是不是一念,是不是一念呢?為什麼我們說這個臨終一念就是下一世的受身之因呢?甚至一念生就是一生的受身,就是一念很可能是一輩子的誘發因。那我們的生活場景就是由過去的念頭組成的嘛,唯識上叫種現相生,種子生現形,現形熏種子,實際上就是念,總的來講就是念頭,心也罷,意也罷,識也罷,都是念。那你要想想,每人的一生,一念牽出來的這一生,一生的遭遇都是念念相繼的呀,一個念頭,一個場景,一個片斷,一個切片,念念相續,念念人生,這就是我們活著了,我們在生活。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把念的這個流動的妄相給它截斷,給它還原,那我們就不是死了呀,我們是解脫了,明白吧,就不是這樣的生活了。所以這就是念的狀態呀。我以前不是常征問大家嘛,正當一幕顯現在前的時候,我們前一幕在哪裡呢?後一幕在何方呢?這一幕,前一幕後一幕,我在哪一幕呢?都是一幕一幕都是念。所以首先我們要知道,念的狀態它就是這樣的,念念相繼的,看你念什麼。你要知道,我們所有的人生內容就是念頭,所有的生活遭遇,情緒感受,全是念頭,只有念頭,唯有念頭。你不要以為說,外在的物質這就是好像說精神和物質分開了,物質也離不開精神,精神和物質全屬於念。這就是你首先我們要知道念的狀態,這是第一個。

其次我們要掌控什麼呀?至少要信仰念的能量,念的內容,容量有多大。大家想想一個念頭的容量有多大?如果依著天台宗的來講的話,一念就具足三千性相諸法。如是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都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所有的這個如是之法,就是所有的一切現成的這些發生的這些事,所在的這些存在的這些物體,它都要一念中具足的。這個十法界裡面。你看我們現在,大家仔細想想很有意思啊。我們在人道的時候覺得三惡道在我們下,是吧,天道在我們上。我們在三界之內的話,四聖法界在我們外,人家在三界之外。總歸就是這麼多在上,這麼多在下,以我們人道為核心。

那大家想想,天道來講的話,人道以下的都在他下,羅漢道的都在他上,那他又是一個十法界,對不對。地獄來講的話,他的下面再沒有了,都在他上,又是一個十法界。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每一十法界裡面都是這個樣子,這就叫百界千如,天台宗裡面有一個概念,再加上這個五蘊世間,三世間吧,就叫一念三千,具足所有的諸法。專業的是這麼講,如果我們理解就是說,我們前面講的六根、六識、六塵、七大,凡聖圓通,世界輪轉,有情果報,全在我們的一念中融著呢。如果你能這麼理解的話,那兜率內院、琉璃國土、西方極樂都不在話下,都在一念之中了,你想去哪兒去哪兒呀,說白了。你敢信這個法嗎?隨心所欲,這就叫念呀。只不過現在是心隨了欲了,不是欲隨了心了。所以說這就叫念的容量,你要搞清楚,要有這個信。

再一個就是說,你還要對這個念頭的力量你要有認知,一念能夠力量大到什麼地步。不要說我們世間的這些人有時候超水平發揮,意志堅強,突然間做不到的事能夠做到了,這個念的力量能夠,你現在想一下,你做個實驗我們即刻就瞭然,就是我們現在想一下月亮,這不是地球人已經登到月亮了嘛,我們的念頭一念之間就可以到達月亮,可不可以呀?可以呀。但是我們有時候一念之間到不了自己的念頭,就這麼難,你反觀不到。所以說這個念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以前在這個論典裡面講到嘛,有這個淫慾火中燒的一個淫男子,天天這個淫慾熾盛的時候,最後就渾身就燒起來了,慾火中燒,把他自己給點著了。前面的這個月光童子觀水嘛,他觀水就是用念力在觀,觀觀觀就全成了水了。所以當時,我記得應該在這個楞嚴法會的時候也講過,印度有一個,當時有一個論師叫清辯論師吧,應該是清辯論師,跟一個印度的大外道辯論,跟一個大外道辯論呢,這個外道特別固執,就是始終堅守他的就是對的,就不承認清辯論師的觀點,兩個人辯來辯去,這個外道氣得不行了,固執得又說不過,這個時候突然間就從有情化成一塊頑石了。

大家想這就是念的力量。到了這種地步還不行,第二天這個清辯論師找他的時候,化成一塊石頭了怎麼辦呀,他又把他的論點寫在這塊石頭上,寫在這塊石頭上的時候,再去看的時候,這個石頭上又顯現出來它的觀點。結果這個清辯論師又說它不對,把這塊石頭氣得給爆了。這是印度裡面,就是在這個論典裡面有過的記載,因為印度,你看現在西藏的辯經不是也辯嘛,印度也是這個,當時都叫十大論師呀。所以這些都我們講到的這就是念的力量。你要想想我們的念頭有時候就跟那個凸透鏡一樣,如果你始終作意在這個,始終作意在這個,凸透鏡有火嗎?太陽也點不著東西呀,就因為太陽和凸透鏡一下就把那個給歸到那一點了,就把它給點著了。所以如果我們的念專注一境,為什麼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呢?就是這個意思。你要明白念的力量。

再一個,我們要掌握念的走向,就是你在這個,知道了它的狀態,通常的狀態,也盡情地了解了它的容量有多大,你也知道它的力量有多足,那麼這個時候這個東西你就要善用了。你要知道十法界六凡四聖,全憑我們的力量、念的力量而走的。就是這個無念的心體只有佛才能獨證,九法界以還不能夠沒有念頭。不能夠沒有念頭,那麼就看這個念頭它往哪兒走,當觀我們每時每刻所起之念,你的這個念頭跟哪裡走。如果說修十種業,十惡業修得非常惡劣,那麼你將在念頭的招感下你就在地獄法界。如果你十惡業修得二不溜,不緩不急,就在餓鬼道。十惡業修得不那麼狠,就在畜生道。

如果你修的這個人天的福報具足,但是你嗔恨心很重,那麼你的念頭將來招感你就在修羅道。如果你以五戒的這個念,就可以秉得人身。以十善念就可以得道生天。以無我心修四諦法門,就是阿羅漢。以無我心去觀十二因緣,就是辟支佛。以六度萬行去修,就是菩薩。只有與這一句萬德洪名平等無別的名號相應,你的念頭跟他相應,將來就在佛法界,這就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理呢,這個也是徹悟禪師說的,我講過很多次了,這就是念的走向,我們要掌控。你不要這樣跟,這麼一說跟看地圖似的,這就要你來掌控,就觀你每日所起的念跟哪一道相應得多,跟哪一處相應得猛。一個要力量大,一個要數量多。數量多,那麼就臨終自然而然就隨著你就往生了嘛。那麼實在數量不夠,還有一個什麼呢?

還有一個念的緊急處理也可以。這就叫橫超法,力量大。怎麼緊急處理呢?人死的時候呀,兩種力嘛。一個是業力,心緒多端,重處偏墮,如人負債,力強的牽。就死的時候就看你臨終的這一念,這會兒一下子萬念俱齊了,看你哪一念大,就等於說振臂一揮,看誰的力量大。心緒多端的時候,你怎麼也找不著的時候,就會兒就看你這一念沉在哪一個上面,跟著誰走,這可是投機呀。但是如果你對念力有信心,而且仰仗信願資糧,臨終的這個善根顯發,善知識開示,像《觀無量壽經》裡面,就可以用念的緊急處理成功地超越,橫超。就插個隊又怎麼了,修行就可以插隊。當然插隊我們不是擠了,把別人擠走了,是自己內心心性上的這種頓越。所以這叫念的緊急處理。從念的狀態、容量、力量、走向到緊急處理,如果你真能把這個念的道理這般解透,沒有不念佛的,解透信透。所以說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大家要把念和念力要搞清楚。好,時間關係,上半場我們休息一刻鐘,回過頭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我們繼續三十五講的下半場,但是這個時間超了五分鐘,希望以後大家能夠發心都能夠守時。你一拖拉的時候,到時候往生也把你拖拉一下,虛驚一場怎麼辦。所以下面開始我們就要進入下面的一段經文,貫得就比較快了。開始用這個譬喻作為念佛的原理,大家來看,從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開始。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這是第一個譬喻,那麼這裡邊這個譬喻呀,就是說我們讀起來一目瞭然,但是它如果往深理解一下,也很微妙,為什麼這麼說呢?你看首先這裡講到的說,如果有兩個人,一個人專門來念,一個人專門來忘,也就是兩個人呼應不到,不能夠感應。這種其實我們常,下面講到觀音菩薩的圓通章的時候就講到這個感應呀,有些是顯感顯應,冥感冥應,顯感冥應的都有。那麼這裡的這個呢,如果說我們從就著本經的這個如來藏思想來講,就是如果就著如來藏妙真如性,佛性來講的話。

從理上講,為什麼說一個人專門憶,就是一個人專門在念這個?就等於說我們的佛性永在,咱們的佛性流浪到任何道,最惡的無間地獄都沒有散失過,沒有失去過。這就比如說這個,就等於說我們的心地法門,這個心地永在,始終念著的,始終是開敞式的,等待式的,全天候式的。所以這個就是從理上來講我們的佛性始終在。問題是什麼呢?佛性就是這個,佛性我們有的時候也叫本覺嘛,你本來的這個覺悟雖然永遠在,但是你沒有始覺開始,始終在這個迷的狀態,沒有開始覺悟的這個契機,這個關口你沒邁進去。就跟那個高速路下面有這個出口嘛,你想這個出口一旦你只管著朝前衝,那出口永遠下不去高速,所以這個出口就跟始覺一樣,你才能入到這個城市里面來。所以一人專憶就等於說我們的本覺,一人專忘就等於說我們沒有開始覺悟,沒有始覺,這樣就永遠不能入這個究竟覺,因為你有隔嘛。這是從這個角度來,理性地來看一下一人專忘一人為憶。

當然如果從事相來講的話,我們從人的感性角度,因為修淨土法門的人基本上都屬於感性偏多的,一說起這個就是望穿秋水,歸心似箭,信願持名,說誰誰誰往生了,渾身柔軟,臨終瑞相,那就馬上就渾身就來勁;你說一下這個念念反觀,唯心自性顯現,到時候這個念佛三昧徹證的時候,他估計就不大明白了。所以說我們從感性上來講,就等於說佛念眾生,這就是佛就比喻成一個人,眾生不念佛,眾生又比喻成一個人,一人專憶就指的佛念眾生的時候,大家想沒有成佛做菩薩的時候,什麼叫菩薩呀?發心菩薩就是說我自己還沒有得度,什麼都貪瞋癡具足的時候,我就開始只管著度人,只想著度人,這就是發心菩薩。在這個時候,做菩薩的時候還念念不捨眾生,真能達到這種菩提心啊,你像這個《勸發菩提心文》裡講到說,觀眾生難度,不生這個討厭,不想著煩了,不生這個心了。那我們這會兒你稍微難度,什麼稍微,這不貼著你你都不度他了。

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說,佛菩薩就是自己還沒有成就的時候,念念都不捨眾生,何況成佛以後,那就更沒有其他的事了,只念眾生了,以眾生心為心,以眾生事為事。你看地藏菩薩不就是這樣嘛,菩薩這麼多,方式一模一樣,就是憶念。你看為什麼《地藏經》裡面講到也是呀,在那兒端坐思惟我之名號,那個叫什麼如來來著,覺華定自在王如來,是吧,就讓這個是光目女還是婆羅門女,端坐思惟我之名號,一樣的道理。那麼一人專忘就是指的眾生不念佛。如果說佛專念眾生之力,所以才有這裡講到的,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在佛的一面,因為他專念眾生,所以就是說有逢有見,就好比諸佛菩薩不違本誓,游化娑婆世間,讓眾生一定會碰見的。這個不是光理上這麼講,說我們現在看不到佛,佛能看到我們;從事相上來講,他就在這個世間來讓我們逢,讓我們見,但是只能夠偶爾的逢,偶爾的見。就是到了五台山有格外的因緣了,可能見到一個老爺子,或者一個很丑的婦人,或者一個要飯的,文殊菩薩化現的。我們的心陋劣,就只能這麼見,不能夠見本身,真身見不到。所以說才讓眾生偶然逢偶然見,但是眾生的心沒有念佛之力的話,就是說雖逢不逢,雖見不見。

雖逢不逢雖見不見,就等於說碰到了聖人你認不出來呀。我這不是把自己的遭遇講了好幾年,那會兒沒認出來,過後了後悔呀。你看這個寒山拾得是怎麼知道的呢?是阿彌陀佛告訴那個人的,結果那個人在阿彌陀佛身邊呆了多久都不知道,轉去那國清寺有高僧,他去拜去了,拜了這寒山拾得又告訴他說,這是彌陀饒舌,就是阿彌陀佛多嘴,說豐幹和尚。你想他跟阿彌陀佛呆了那麼久他認不出來。那個玉琳國師的師兄叫玉嵐,是吧。然後他師父給別人誇說,我有兩個徒弟,只能算一個半。這個玉琳國師就天天就覺得,自己的修行很精進,早晚殿也如理如法,每天該磕頭磕頭,該禮拜禮拜,他師兄呢,天天這個瘋瘋癲癲散散拉拉的。結果他師父一說,我有一個半徒弟,他就以為那一個是說他,師兄只能算半。最後師父給了一份考題說抄一部《法華經》,人家一夜就抄出來了,他抄了好久才抄出來,他才知道,原來他師兄是一個,他算半個。這就是認不出來嘛。包括彌勒菩薩千百億化身,也認不出來。當面錯過的多了去了,千百年來,你看那些祖師們傳裡面,他們都有當面錯過的這個經歷,後來又恍然反悔,大悟了。所以這就叫做什麼呀,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就是不逢不見。或者說冥中有逢了,顯中不見,就是實際上你碰到了,你跟沒碰到一樣。五台山的一萬菩薩跟著文殊菩薩繞清涼呀,你能碰不上嗎?天天密密麻麻那麼多人,那就說明活在五台山的都有可能是菩薩,你還挑肥揀瘦,拿三捏四的,說這個假的那個真的,那就只能在自己的因果圈裡依然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了。

你能把這個修到極致,完全擺平,這就是徹見的時候了。我們現在擺不平嘛。特別是講到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的時候你就是徹底擺平,突然就顯,到那個點上完全就徹底開放了打開了。就是捨不得,害怕,明明到一個好地方,他不轉身,拽著原來這兒不放。所有的人都是通病,你說可憐嗎?而且這種拽著不放的習性就是,道理都知道的捨不得放,放不下,每天都在這種痛苦中,修行人。當然如果你鬥爭得久了,終歸有一個插紅旗的時候,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好,這就是這個,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

那麼反過來說,假如兩個人相互憶念都極為深切的話,那麼就自然而然相親相見,不相捨離了。為什麼呢?因為二人相憶,二憶念深。由於這個同業的招感,相憶呀,二人相憶呀,那麼這樣的話就是生生世世同於形影,你的形象和影子一樣,都不相乖離別異,都在一起了呀。也就是我們眾生如果能念佛,我們的這個始覺心念念歸向本覺,那麼一定到時候就是,始終念在一起的時候,最後始覺合於本覺,就能見這個究竟覺。所以說不但必定能夠決定能夠逢,也能夠見,而且還像形影一樣,不相捨離了。這就是這裡的從正面給我們開示說,如果有人想念佛者,決定能夠見佛往生的利益。就簡單到這麼個地步。這是其一,第一個比喻,這個比喻還不太夠切,下面又更進了一層,大家來看。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你看,前面的一個只是用了一個,兩個朋友,那就是友情嘛,對吧,用友情來作一個喻。這裡用了什麼呢?親情了,就是越來越好,越來越濃,越來越有把握了。大家想想我們在世間的母愛,那不就是母親對於子,兒子的這種無私嘛,用這個來作為比喻,也就是說在我們世間法所有的無私中,也就只有這個最為跟佛的無緣同體大慈大悲相接近了。那你如果真正去對照的話,那還不是一回事,差得太遠了,為什麼呢?這只是一個比喻呀,為什麼?母子不能比喻佛念眾生的,因為佛念眾生始終就是看見就跟他的獨子一樣,每一個眾生都跟獨子一樣。

那我們下意識都會想,那就是大家都,佛看待大家都跟獨子一樣。我告訴你呀,老虎、獅子、蛇、蜈蚣、蠍子還是跟獨子一樣,糞坑裡的蛆蟲、蒼蠅、蚊子也跟獨子一樣,你能打得開這心嗎?所以只能用母憶子的話,母子,母親憶兒子,這輩子你成了我兒子,我成了你媽,這種慈悲只能夠指這一世呀,你下輩子不是母子就不知道了,那你就又看見你另外的一個兒子來了,更親切了,這輩子熏成這樣的。所以說佛念眾生的慈心是無邊無盡的,因為母子在輪迴的路中各自又扮演角色,但是佛始終念眾生是無有退轉的,所以這裡用這個再來比喻。這裡講到的說,十方如來就是等於說廣義上來講,十方如來,狹義上講的話就是阿彌陀佛。

為什麼呢?阿彌陀佛就代表十方如來,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呀。所以說雖然佛這麼憶眾生,可是這些親子們都是埋頭六道造業不想回來,所以說,若子逃逝,雖憶何為,佛憶也沒有用。也就是說這個逆子呀,你知道逆子是疼不到身上的,大家知道嗎?為什麼呢?他就像一個絕緣體一樣,他跟你沒有感應,他沒有報恩心,沒有感恩心,沒有關心心,他覺得一切都是應該的,你這樣的時候我還不買賬。所以大家想,這個子若憶母如母憶時就是說,子開始要憶念,子若憶母,如母憶時,這個兒子必須開始反念念佛了,不是向外念外人了,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始念了。大家想我們講念佛法門,一切法門學佛,是不是都是我們都是從逆子開始變為憶母之子的呀?大家想想善根顯發的那一剎那,從皈依,南無,禮敬,拜懺,供養,讚歎,讀誦,哪一個不是憶念法門,咱們再說到這總持。為什麼?因為這樣才能夠天性相關,始終才不相乖離。

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你看這個比喻多妙,母子喻,因為母子確確實實是天性相關的。孔子有一個弟子叫曾子,曾子的老媽媽眼睛是瞎的,那麼這個老媽媽眼睛是瞎的,但是這個曾子非常孝順。可是他的信心非常淳厚,孝順,就是隨順他母親那都到了極致了,養他的這個瞎母親,這個老母,瞎了眼。每天他上山砍柴供養他母親。有一天他走了以後,上山砍柴去了,結果家裡邊突然來了客人,客人沒人招待呀,他媽媽眼睛也看不見沒辦法,這個曾母就沒辦法,非常著急,她就希望兒子能夠快點回來。那怎麼辦呀?那會兒又沒有微信,怎麼辦手機也沒有呀,就用牙齒咬她的中指,就自己咬自己的指頭。她一咬自己的指頭,這個曾子就心痛,就有感應了,知道家裡的老媽有事了,就趕緊背著柴就回來。你看這就是母子,我們說天性相關,因緣,大概因為因緣太濃了,共業太多了。所以說這裡這是一個比喻說母子憶,下面我們再往下看。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這句話就是說,從親友喻到母子喻,就是開發我們的心性與情懷,如果每天念佛不斷,這樣的話,每天的念佛都是念的正在念,念念在念。你想我們,你看這個念頭,念字也很好玩,有時候中國人造字,念頭這是簡化字嗎?念頭有繁體字嗎?好像沒有是吧,念頭。念就是今心,是吧,今心就是說,你就當下就在念,現在就在念,現在當下的這個心念念不斷,這就叫做什麼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口念,心憶,勁兒往一處使嘛。有時候我們還在這個上面,有時候確實也想微細了,說那到底是口念呢?還是心默念呢?還是心想著那兒呢?還是反觀呀?就是無量無邊的這個問題都來了。

說個不恰當的比喻,你愛上一個人的時候,你想為他好的時候,你就全方位立體式的都是為他好呀,包括你有的時候把自己打扮一下,穿得好點兒,都是為了他出去帶著你體面。那你說這勁兒不是都使到一處了嗎?只有你有真信切願,你怎麼念都行。只要當下正在當下的這個真信切願中體現著,你就是在念了,就叫憶佛念佛。就想嘛,想往呀,一定要去呀,不能忘掉呀,如果說從這個粗線條來講就僅此而已嘛。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個確實念佛呀,真的沒有什麼如法不如法,除非你想方便的話,你說自己有相續的一個什麼狀態比較相應,容易這樣上道,那你就隨著自己就可以了。

我們常說的,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這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了,就說明這句佛號始終縈繞在我們進行著,那麼因果必然,現前當來一定有果,什麼果呢,就是見佛之果。見佛就是成佛之果,成佛就是度眾生之果,度眾生還是成佛,你看,自己成,眾生成,全體成,一念中全體具足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不是大頓圓頓法門?全在這一念中,果地覺為因地心,太妙了。就是這樣,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什麼叫做現前見呢?就是不離開現在的這個色身,要麼在定中能夠見,要麼在夢中可以見,這就叫現前見。

你看古來大德,這個廬山東林寺一百二十三個結的白蓮舊社,那劉遺民、慧遠大師、其他的人都有往生瑞相,劉遺民、慧遠大師留下的史冊記載,全部是親睹聖容呀,慧遠大師說他曾三次在定中見阿彌陀佛,劉遺民還讓他摩頂就摩頂,讓他袈裟覆身就覆身,還把極樂世界的水,跟著去極樂世界的水喝了一個,回來身上的香足足地散發了好多天。這就叫現前見。當來見,那麼就是說報終了,這個色身一捨,馬上佛來接引,彈指往生,花開見佛,這就叫當來見。現前當來全在於憶佛念佛,那麼就看你的功夫。要現前見,那麼你就要有現前的把握,現前念,一點都不能失,就等於說母子相憶不相違遠呀,什麼意思呢?就跟一條線上的兩個點一樣,這兩個點不斷地縮短這個距離,那麼不斷地縮距離,不斷地縮距離,那就說明什麼呢?這個距離始終會會到一起,這個會到一起的點,如果你念得精進的話,很可能不必要等到你這一輩子因緣、捨報的那個因緣現行的時候,在捨報之前這個因緣具足了,就現前見了。這很簡單的道理呀,就縮短這個距離,十萬億佛土就是一念心體中十萬億的煩惱阻隔,變成物化,物質化,就是有十萬億的國土。

這就叫現前見,當來見。如果再把它統一一下的話,離佛不遠了,不管是現前當來,當來現前,如果你現前見到了,當來能不見嗎?如果你,這裡說去佛不遠,去佛不遠是什麼呢?就是指日可待了,不是遙遙無期了。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去佛不遠,那豎出法也有不退,橫超法也有不退,以什麼為不退呢?具足了真信切願,永再不退了,要退就是退你的信願了,那麼你的信願不退,就自己給自己可以印證,我不退了。如果你念佛念得熟了,就是說能夠見佛有期了,不是無期了,這就叫不退了,又到一個不退了,見佛不退了。如果你下品的話,或者說一輩子資糧不夠的話,到了極樂世界還有下品生法的話,那可能很長時間才能出來,才能見佛。

如果你念到這個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的時候,那就說明保準是上品上生的。你看有時候我們禪門下面也有一些老參嘛,那是真的是把那參禪的功夫用得滴滴的,非常飽滿非常純熟,稍作意馬上就一個念頭話頭就提起來了,十二分的功夫使上了,可是一輩子能不能了生死,未必呀。以前的禪門斗法的時候有的是呀,一個要升方丈,前方丈圓寂了,另外的一個要升,這個首座和尚要升,侍者就能把他擋住,說祖師們留下來的話你能不能會,會一句給我看,他會不上來,說你會不上來,會不上來他就被氣了,要陞座的這個頂替方丈的這個就氣得不行說,那你點一炷香,我馬上就坐化,結果果然焚了一炷香他就坐化走了,走的時候還被這個,這是叫九峰道虔侍者吧,還摸著他的背說,哎呀,你看你一下就被我氣成這樣了,說先師的意你夢都沒夢見。你想想,如果說功夫用到能夠隨心所欲地坐化走,那是什麼功夫,到那個地步還沒有了呀,上當了,說生氣就氣成我證明給你看我走了。所以大家想想,如果就把這種功夫保任在憶佛念佛上的話,保準是上品上生,千穩萬當,還用得著被人家戳脊樑骨摸背嗎?可憐吶你看,修了一輩子,被我氣走了。所以說這就是橫超和自力他力,橫超和豎出的。所以說現前見,當來見,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句話很微妙。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叫做心開呢?就是如來藏,悟到如來藏了。那麼這一句話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對前面同倫五十二菩薩迴心向淨土的一個回應,那麼其他的都沒有說明,你看其他的都是指的用一個根,對吧,一個塵,一個識,或者一個大,來作為下手的方便來入這個圓通,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不管你怎麼樣過,你得有個篙,撐篙跳遠一樣,你得撐一個東西,這叫做方便,你得抉擇一門作為下手處,撐篙才能跳過去呀。但是淨土一門這裡不需要撐,為什麼呢?因為它沒有門檻,沒有門檻。為什麼沒有門檻呢?其他的都是什麼呢?都是從方便入真實,要撐著跳一下,越過去了,進入真實了。

淨土法門它就是直接把真實當作方便,沒有方便,真實就是方便,圓滿就是開始,開始就把圓滿來用,就這麼一個,你說它哪有方便呀。一句名號就是一真法界,能理解嗎?一句名號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你們說能理解,這個道理也理解不了,只能你去念。為什麼說自得心開呢?一個是自然而然久而久之,就會心地開通了,入到圓通中了,這叫做自得心開,這是顯說的。還有一個叫做密說的是什麼呢?只要你念佛念得正在念的時候,心就是開的,你明白吧。我們這會兒回過頭來了就心又閉上了,又是凡夫境界了;只要你正在念佛的時候,心就是開的,當下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離四句絕百非的境界。這就叫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所以我們大家也要理解一下這個不假方便,為什麼說無需其他方便?因為它是方便中的第一方便,就是不要借方便了,我直接我就是用真實。就是等於說我們去買東西吧,其他的方便可能說你拿一個卡,是銀聯的,銀行的,建行的,刷個卡什麼的,這都屬於方便嘛,對吧,它代替了嘛。我直接就拿人民幣呀,你拿卡不是為了代替人民幣嘛。這個比較不是很恰當,為了說明問題。就是說不需要其他的方便了,當下就是方便,以真實為方便的方便,那你還能叫方便嗎?這是說不需要其他的方便,這是一個理解。

二一個是什麼呢?是具足了圓滿方便。什麼叫做具足了圓滿方便?就是不是方便的方便。這是剛才講的,說這麼著也就是把所有的方便都給用齊了。所有的方便都用齊的時候還能稱之為方便嗎?都圓了呀,都滿了呀。就跟這條小路要上這條大路一樣,抄個小路上去,對吧,這塊兒的話,所有的小路都用齊了,就在大路上一樣的功德。所以為什麼呢?你看,這個不好理解,我們再進一步給大家說一說,什麼叫做把所有的方便都用齊呢?

前面的二十三圓通,對不對,二十三圓通大家知道,能觀的智是一個狀態,就是能觀這個,從這個六根、六塵、六識、五大也罷,只要你能觀的智慧,就是能入這個圓通的智慧,它其實是一個狀態,是一的。但是所觀的境,各自有各自的入道方法,對吧,各自有各自的所擇的一個方便之門。你看前面的這個聲塵呀,色塵呀,味塵呀,這個舌根呀,鼻根呀,眼根呀,都有這些入道的,每個都有自己的一個方便境,這個是,我告訴諸位,這是有危險的,這是從凡夫的理解,不是說法門有問題。為什麼說有危險呢?你想想,如果這樣反觀,如果觀的智在的時候,對吧,所觀的這個智慧始終都在,那麼所對的這個境就可以說它是真境,而不是妄境了,因為他反觀嘛。問題是什麼呢?如果你智不在了呢?功夫打失了呢?中間有間斷的時候呢?你這個智一旦不在了,這個境馬上就隨著妄的顯現,真境就隱了。所以是有閃失的大家知道嗎?前面的二十三圓通。

可是呢,這個念佛圓通章大家發現了沒有,不論你智在智不在,它的境都是真境,為什麼?就一句佛號為境呀,還有比佛境再真的境嗎?所以這個就是把正面的方便,反面的方便,一半的方便,另一半的方便,全給它拼圓了,你能把它還當作方便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前面的方便等於說,在和不在的時候不一樣,有閃失。但是這裡的方便就是保證你能夠絕無閃失,這還叫方便嗎?也就是說最圓滿的形式來體現方便的時候,還能叫方便嗎?所以稱之為不假方便了,方便即真實,真實是方便,這麼來理解。那這樣的話,那還保證你自得心開嘛。後面又有一個比喻說。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大家來看,這個佛號就如同我們說香一樣,念佛念得久了,就如同染香的人身上有香氣一樣。所以大家要知道,念佛的人雖然還沒有成佛,可是全體都是佛的氣分呀。為什麼善導大師說念佛人是人中的好人,什麼妙好人,什麼真好人,芬陀利華,第一好人還是怎麼說來著?反正很多形容,就是人裡面的極致了,為什麼?就是因為這個氣質氣場在那兒,他是以佛氣佛場為他的氣場,氣質就變了,這就叫如人染香,香光莊嚴。

大家要知道,其他的不要說了,虛雲老和尚一年只洗一回澡,剃一次頭的,那要讓我們平常不修行的人說,那還臭的能了得嗎?更有甚者,我告訴你們文殊院有個馬師爺,我在這裡說過,他身上就是幾十年沒有洗澡,他從來都是一年四季睡涼蓆,那身上的嬰兒香一樣,我是聞過的呀,就在文殊院的茶園子裡面,我呆了幾天,他天天招呼著我去喝茶,就坐在旁邊,拿個破扇子跟濟公一樣,頭上有這麼個包,二十幾年沒洗澡,他那會兒給我說是好像二十三年吧,我也忘了。為什麼?這就叫香光莊嚴,為什麼?攬果成因呀,就是以果地的功德來熏習我們因地的這個染心嘛。你想我們在哪個屋子裡待一會兒,他這個屋子裡是什麼味你就染什麼味,你去海鮮市場去聞一會兒,你再去這新裝修的房子裡面去待一會兒,你再去一個法師寮房裡,如果他每天都焚香,你再去待一會兒,都不一樣。

所以說雖然自己沒有香,能在好香的加持中就具足香味了。這就叫香光莊嚴,這裡講到的莊嚴其實就是用這個香氣來打扮,來莊嚴裝點我們,這就是感染嘛。你看我們有時候看一個人呀,非常有意思,一個人如果看中另外一個人了,他會莫名其妙身不由己的,就是他的什麼語氣呀,觀點呀,思想觀點呀,包括口頭禪,都會不經意地就學到手了,脫口就出來了,為什麼?這就是你染了他了,你染了他的氣分了。所以這個佛呢,佛是具足的功德有五分法身香,也就是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這叫五分法身,來熏我們無明煩惱的種子,這就是變凡心為佛心。就好比說如同一個蛇鑽進了竹筒子一樣,你蛇本來常是彎的,可是你鑽進了一個竹筒子你還能彎得起來嗎?它框著你呀,蛇自然就會直起來了。這就是為什麼要親近善知識。剛皈依的佛門中人,有人剛學佛不吃素,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他跟居士們打交道打得多了,這個說那個勸,大家都不吃,久而久之他自然而然就,打交道多了突然就不吃了,也就不吃了,這就叫莊嚴。所以說這裡講到的說,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是對前面念佛憶佛的又一個譬喻的說明。下面我們再來看。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大家來看,也有人提出來異議了,說你們修淨土是有淨土的根本經論,三經嘛,那麼圓通章是這個,念佛圓通章屬於整個《楞嚴經》裡面的這個通篇大藏,二十五圓通都是各訴圓通,你非得把這往淨土上面會,說這佛就是阿彌陀佛。這裡有一句證據是什麼呢?大家來看: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此界是哪一界呀? 對,娑婆界,就是我們此界呀,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物慾橫流之地,大家你想在這個地方我們,天天是熙熙攘攘利來利往的地方,你修這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法,太難了呀。

所以沒有辦法,只有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西方淨土,絕對就是確指,土就是極樂世界,佛就是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大勢至菩薩現在在事奉阿彌陀佛呀,這足以說明了嘛。所以這一篇就是通篇都是橫超的,直指西方聖境,絕不是牽強附會,這一句就足以說明了。特別是你看我們這裡講到的歸於淨土呀,大家想不是去,而是歸呀。一般我們一個地方我們沒到過的,說你去哪兒你去哪兒,對吧,你到過這兒了你又走出去了再回來,這叫做歸呀,我們常說的歸心似箭,回歸,歸來的意思,歸航呀。所以就要大家知道,曾經最熟悉的地方,我們的本有家鄉,自己的地盤,回來了,才叫做歸。極樂世界全體都是我們的本地風光,大家要這個上面要了解一下。

我記得我剛出家的那會兒在佛頂山,佛頂山我們那會兒,就是我師公寫了一副對聯,就特別念得我那耳順,頭一次對阿彌陀佛有感覺,我現在回想大概是那一次吧。他就是說大雄寶殿的後面有西方三聖,有兩個對,這邊叫做什麼?日輪西去了知娑婆光陰有限,下聯就是,淨土歸來始信極樂壽命無窮。我師公那會兒還寫了這麼一大塊匾,現在還在佛頂山的大雄寶殿上掛著,叫九界同歸。但是他不是用的這個歸字,他自己創造了一個字是什麼呢,去字旁過來一個來字,就是去來,當時他就是,這是我師公創的字,只有普陀山有,叫歸,九界同歸,寫了一塊大匾。那個我師公他寫的字也非常好,叫了開法師,你們以後朝普陀山佛頂山,裡面就能看到他的字,叫九界同歸。

所以這裡講到的以念佛心入的無生忍,這就是自力呀,說我自己因地的時候就是以念佛的這個心,從超日月如來佛的座下秉受了這個念佛法門,依教奉行,執持名號,建立直通車,直心入佛,直心念佛,從凡夫到聖人,你看這裡是入無生忍,這是證入呀,不是悟入。所以這裡除了念佛心什麼都沒有,其他的我都不會,以念佛心,不為他法所動,他只管念佛,長驅直入。你看我們現在你說念佛,你確信自己是一個堅定的淨土行人嗎?我可不敢這麼打保票,這講《楞嚴經》講《楞嚴經》,這說句罪過的話,害得我就常想開悟。現在稍微又扳回來一點了,又把知見又扳回來一點了,有一段時間真的就跟魔入了竅似的,就想著開悟。所以說你看這裡為什麼說要專修呀,確實是如此。有時候我們現在講到專修了好像,專修被提倡得久了成了一個反面詞了。專精嘛,為什麼呢?因為這也是佛說的呀,前面有一句,後面還有一句話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這專修不是哪個法師說的,哪個祖師說的,是大勢至菩薩說的,明白吧。我無選擇是什麼意思?我什麼都不會,只幹這個,就一句佛號。所以我們也要正本清源,不要亂扣帽子啊,這是佛說的,一句佛號。

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所以大家想,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就是自利,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就是利他,自利利他全體就在這個念佛之中了。所以特別是上個世紀,在我們距離最近的這個弘法,在上個世紀民國年間的印光法師,那就是活脫脫的大勢至菩薩再來。有時候我也打妄想想想,真的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你們看過印祖的法相嗎?你看他那眼睛的那個力量有多大,就是大勢嘛,盯得你都無處藏身。印祖就這麼個,手這樣,眼睛就這麼盯著,沒有表情的,銅牆鐵壁,就是你的這種,像我們現在稍微說點兒,有時候就動了心了,說是要求往生求往生,馬上哪兒有一個養生的,按摩原始點,什麼酵素,那叫什麼酵素還是酵素呀,就那說吃一下不知道能夠多少維生素,去多少毒,馬上就攆著去了,什麼都不幹了。你說你天天說往生,你又這兒這麼熱衷於養生,到底你要怎麼生呢?不要說這些高調的話,魚和熊掌得不到你現在,極難勝地才是往生養生可以一體同觀的。

所以你這兒往下放,那兒才能往起來提的。這要,你做到做不到另當別論,知見上不要找藉口。所以說我們,你說學佛放得下,真的有時候真是慚愧,就一有名利的機會馬上就心癢得特別癢。所以大家想想,這就是人家大勢至菩薩為什麼得大勢呢?印光法師一輩子就是這樣,從開始提倡修淨土,再就沒有變過他的根本情懷。你看洋洋灑灑一部的《印光法師文鈔》,哪一篇裡面就是說,帶說其他的法門糾偏,從來都是要會歸到念佛上的,任何一篇都是如此,婆心切切。所以大家要多讀《印光法師文鈔》,我們現在有時候會捨本逐末。現代人那些什麼好看個論文呀,學術呀,研討價值呀,研究成果呀,哎呀我就有時候說,特別是居士們,你們要看這些幹嘛呢?你們要幹嘛呢?我不是說這些不好,就是你們要主次有沒有分得清呢?做為一個修行人來講就是,唯一就是以了生死為目標呀!不得以而為之了都要心生慚愧,過去業力沒有、因緣沒有抖落乾淨呀,心不專心嘛。

說實話有這麼多法門,為什麼要有這麼多法門?就是因為我們因地不真,都是各懷鬼胎,學佛的時候都各懷鬼胎,所以才有了這麼多的法門,一個法門被割裂成了這麼多的法門,因果是相續的。所以大家要知道,這就是說印祖一生呀,確確實實是苦口婆心,最後人家一場戲演的從始至終沒變過角色,盤腿往那兒一坐說,西方三聖來了,我走了。大勢至菩薩再來。這是他老人家往生了以後,他的弟子才敢把他不讓說的事,過往的事才給說出來,說做過的夢,夢見說大勢至菩薩,是觀音菩薩告訴說大勢至菩薩在上海,一查報紙果不其然,當天就在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這是大勢至菩薩。

印光法師一輩子的行履就完全跟這個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完全脗合,沒有有一點這個額外之處。所以大家要看。後面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就是指的專修呀。佛你問我以什麼契入的圓通方法,我什麼也不知道,只有這個念佛我會,我也是這麼修的。下手的時候就把六根給攝住,不去攀緣六塵,就不會產生六識,那麼這都是,六塵六識這都是我們凡夫的特質,凡夫的特質沒了,聖人的品格就顯現了,所以說,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時間關係今天好像就,一大節課就講了個念佛圓通章,把這兩章稍微給大家細貫一下。

那麼下面我們要做一個總結,大家這一篇文章一定要讀懂,而且這一篇文章也沒有違背淨土資糧信願行,雖然它是以理論而建成的。大家來看啊,什麼表信呢?從大勢至法王子,一直到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段文就是表信的,為什麼說呢?你看嘛,首先說,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有傳承的呀。其次,十二如來相繼一劫,法脈沒有斷。第三,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就是讓他相信,你相信有傳承有法脈,這是直傳到三世諸佛之常法,你起信。

那其次,願力從哪裡體現呢?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直到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這是願。什麼叫做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不是就是讓你發願嘛。我原來就是以念佛心入的無生忍,這不是就讓你產生想往嘛。那子若憶母如母憶時,這不是說應當發願願往生嘛。所以這一段就是表的願,信願資糧的願。

那最後不言而喻了,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唯有這個方法是,印祖說的,念佛法門中的最上開示,就這八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然我想,都攝六根有兩種,一種是自念自聽,二一種是念佛求生,就是,念佛求生的時候就是轉我們的染六根為淨六根,也叫淨念相繼,就是心完全繫在西方極樂世界,一邊念一邊想,能想到什麼地步想到什麼地步,就阿彌陀佛想好了行,西方三聖同時想好了也行,七寶池八功德水行樹,天人奏樂等等這些,皆水鳥樹林說法,都行,這也叫淨念相繼,不要把它狹隘地局限住了。所以這個這就是信願行資糧,你看還是嵌在這個通篇中了,是不是這樣的?

所以大家總結這個關鍵就是我們要修淨土法門,我們今於此界,一定要歸於淨土。要知道淨土法門確確實實是無與倫比的,你看這裡與同倫五十二菩薩導歸,從豎出三界導歸為橫超淨土,這就是說明它是第一方便,連登地的菩薩,連等覺的菩薩都要迴心向淨土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就是無上了義之法,不假方便之方便,再沒有再了義的法了。以念佛心入無生忍,這是最極圓頓之法,蕅益大師說的,第一方便,無上了義,最極圓頓。所以說他方國土呀,沒有這個法門,沒有這個次第,沒有這個名相,只有在咱們這兒,才能夠聽到這麼一段念佛圓通章。而且我也告訴諸位,你不要以為說念佛圓通章排名倒數第二,是不如觀世音菩薩圓通章,而是為什麼?因為《楞嚴經》流通在娑婆世界,這裡是通途的主場,所以為了礙於這個眾生的情面,才把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列為壓軸。如果在極樂世界,《楞嚴經》版本決定是什麼呢,只有念佛圓通章。所以大家要搞清楚。

好,今天就到這裡,一起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隨喜大家的聞法功德,下一週再見。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