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阿彌陀佛!請放掌。
各位同修,大家上午吉祥,那麼今天是我們《楞嚴經》的第三十三講。我們現在講到二十五圓通章,也就是接著上面一次,二十五位聖人講他們的修證之路,是怎樣成功的。那麼我們在聽這個二十五圓通的時候,一般的重頭戲都會落在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這兩位西方二聖的身上。但是呢,還有一點要告訴大家,就是前面的二十三位聖者,他們的這修行之路我們要一則一則也要細細體會,從中去尋找跟自己生活比較貼近的層面。因為你看這二十五個人其實都是從凡夫開始起修嘛,無量劫來怎麼用功,甚至有的就是說,從他原來根本的這個常幹的什麼事,老是要到什麼環境,乃至他的起心動念中有多麼強烈的習氣,等等這些,他們都是就地取材,將錯就錯的,有些是屬於將錯就錯,就在他的這個習氣毛病上,他進行反觀。
所以這給我們提供了呀,確實是方便有多門,我們不要機械地以為,方便有多門都一定是這一門一門分開的,就是說方便有多門還有一種狀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咬定一個修行的心,把這個正念常提起來,那麼就這會兒我的心念怎麼把它調製,怎麼攝持,怎麼讓它清淨,收攝到一個只要是在一個等持的狀態,那麼你就想方設法,就這會兒這個門不行了,你就用那個門,過一會兒那個門又不行了你再換一個,反正總歸這些,怎麼熟了怎麼來,熟著熟著覺得可能又喜新厭舊了,那你就再換另外一個。這不是說讓大家改變門庭,大家不要聽錯了,就是我們在攝心,比如說念佛,怎麼讓我們生起信心,那這個信心生不起來的時候你就首先想想,這個是我宿世的惡業在開花結果,我管不住;那麼再一想想說惡業還管不住,你就說這惡業跟自己無關,讓它惡去吧,你就再把心抽出來繞個彎兒,再往極樂世界想,怎麼都能用的。你再極樂世界想不起來,你就說西方三聖阿彌陀佛那會兒那麼辛苦地發四十八大願,我們現在連一條願都發不起來,聽個法都這麼艱辛,還修行那麼費勁,那我們如果不領情多對不起他。
如果你實在是跟阿彌陀佛的這會兒感覺生不起來,你再想想觀世音菩薩,在這個世界撈人一樣,尋聲救苦。就是說怎麼這個,這些人和事都可以把他動用起來。所以這二十五聖給我們提供的,就是我們可以動用的,從這個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法,我們上一次已經講完了,又講到這個五根的眼鼻,今天我們要講舌了,講眼睛、鼻子,就是總歸是一切情形,都是咱們修行的道場。可是為什麼要例二十五呢?又反過來說,就是有些我們容易用,有些我們用不起來,這就看你的宿世的因緣在哪兒。有些呢這個人善於用,有些呢那個人一聽就懂,所以這個還是有差別相,在此又例了二十五圓通。咱們今天來看的是這個憍梵波提的舌根圓通。好,我們找著了嗎?憍梵波提即從座起,大家一起來讀。好,一起來。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好。講到這個人的話,真的是讓人感慨,這確實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裡邊,宿世隨著他學修的時候也是有的業障輕,有的業障重。那麼這業障重的呢,好像善根也更重。這個憍梵波提呢,這裡你看有牛呞病,就是翻譯為牛呞。牛si還是牛shi呀?牛shi。牛呞病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吃完東西以後呀,口裡還在那兒嚼,就來回吧唧吧唧地在那兒嚼。所以說尊者為什麼有這麼一個習氣呢?這是他宿世的業報使然。曾經在過去世的時候有一個老僧,有一個老和尚他沒有牙齒,吃食物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沒有牙齒的人呀,沒有牙齒的人嘴唇就吸得特別近,那麼這麼一彎,就跟老太太似的就,這個樣子就顯現出來了。結果這個憍梵波提過去世大概他那會兒年輕,他就笑話這個老和尚,說你這個吃東西跟牛吃草一樣。結果這個比丘就告訴他說,我已經是證得無學道的聖者,你這樣誹謗我呢,就警告他說,你趕緊速速求懺悔。那他當時也生了悔心了,懺悔了。雖然懺悔了,但是仍然有五百世受的牛的身子之報,五百世做牛去了。所以大家你看看這一念牽引,就五百世的牛就流淌個沒完沒了。
那你說咱們這輩子貪著了那麼多,他貪什麼很可能流淌到什麼地兒,或者流淌到某個動物的身、人的身上做蟲子都有可能。所以這樣的話後來雖得到人身了,他宿世的這個習氣難除。大家知道習氣難除,煩惱就跟瓶子裡裝了髒東西一樣,習氣就跟瓶子雖然洗淨了,可是那個味道還在一樣,最難除了。你看我們現在裝修新房子,通氣呀,晾呀,那個裝修的味道得幾年才能散盡。垃圾一掃就出去了,但是這個習氣很難除,所以他生生世世,嘴裡邊生的就跟一個牛舌頭一樣,老是吃飯的時候嚼,吃完了還在那兒吧唧吧唧地嚼。這就是憍梵波提的命運。雖然如此,人家這裡也證了圓通了。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說,你看這裡,我過去有這個不善口業,曾經侮辱、輕弄沙門,所以世世生生有那個牛呞病。這個時候呢,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這就是佛給他講了一味清淨心地法門,讓他反觀。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二十五聖呀,每一聖每一聖好像所對的境界是一個,但是能觀的智是幾個?就是一人一個境界,好像境界有二十五個,所觀之境這麼多,能觀之智多嗎?對,就一個。
所以這就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門深入就往這個妙觀察智上會。不管怎麼樣你看,這裡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就是讓他用這個妙觀察智反觀,在境界上回,往回收。這裡每一段都有一個旋,旋就是往反觀的意思,收縮的意思,趨向於清淨平等的意思。所以這裡講到的他說,反觀,反觀的話他在用舌頭嘗味道的時候,就不隨這個味道去分別了,反觀他嘗味道這個能知道味道的本性,就依著這個一味清淨的本性的這個心地來修習,就滅掉了對味道的攀緣之心。這裡,我得滅心,入三摩地。這個怎麼觀法呢?大家知道,就是觀照他在嘗味道的時候,我們現在也試著跟著想一下,覺得這個味道不是從舌根自體生出來的,因為你沒有東西進了口,接觸到舌頭,這個味道生不起來,舌頭不能夠知道,所以它不是舌頭自己生出來的。
但是也不是從進來的東西甜的苦的這些食物生起來的,為什麼?因為舌頭不觸動它去知道它是甜的苦的話,這個物體它自己也不知道是甜的苦的。那我們就鎖定這個甜的苦的,你看咱們咽口吐沫有的時候還,喝口茶說回味甘甜,稍微那個吃點黃連那就覺得味道不對。所以這些味道是哪裡來的呢?那麼由此得到悟到這個根性就是脫離了根塵了,應念就超越世間諸漏。你看: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既不是舌頭生起的,也不是物生起的,物品生起的,脫離了根塵的分別,超出世間有漏之法。這就是能觀之智,就所對的這個境界上,屬於他自己的境界,他的這個拿手,把它給觀得反觀到清淨地了,所以這裡才,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大家看看這些法義,在講這段的時候,我們就不多泛泛地去談了,就我們咬死這個經文,大家都知道,脫了這個能取身心的纏縛,這就是,內脫身心其實就是斷了我執了。外遺世界,外邊遺忘了世界對他的束縛,外境對他心的這個捆綁、貪著。其實我們貪著外境的時候就是外境對於我們有了制約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說,外遺世界就是斷了法執了,遠離這個三有的束縛,三有嘛,咱們說的三界嘛,如鳥出籠,最後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道。
這是如來親自為我印證的,登了無學道,成了大阿羅漢。就這麼一個,成了阿羅漢以後他還有那個,吃飯的時候還像牛,大家知道你看這個習氣,還像牛沒辦法,因為阿羅漢他還沒到頂呢,還像牛沒辦法,最後佛害怕說別的這個外邊的信徒,或者不明就裡的人來學佛的時候,看見佛弟子裡面有這麼一個吃飯像牛一樣的羅漢,害怕他們誹謗,再墮到牛道怎麼辦呢?就最後讓他上天上去了,在天上去應供,所以他叫天供第一。所以你看這裡他說: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就是佛你問我圓通法門的話,就像我自己的所修所證,是以舌根為本,六根裡面的舌根,我以舌根為根本,入的修因證果的這個修行之路。
還復一味的清淨之心,還味,還復一味的清淨之心,旋轉對外境妄知味塵之覺,就是對外境的這個味道的,知道這是甜的還是苦的,他不分別了,旋回來,就往這個根性上,所以他說,我證圓通以這個舌根最為第一。這是憍梵缽提.那麼我們接著再往下看,這個人物又叫做畢陵伽婆蹉,這個可能我們比較,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他也有很好的事情,我們念完了再說。一起來。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好。這個一人一個習氣啊,這個畢陵伽婆蹉是非常我慢,為什麼呢?因為他過去五百世生生世世都是印度種族裡面最高的那個種族婆羅門,他們的世家就是婆羅門,就是出身非常貴族,所以這個憍慢心很重。他的典故是怎麼由來的呢?當時在印度呀,大家都知道恆河吧?恆河那麼大,恆河裡面有河神的。現在的印度人還是,我們去印度,那天去恆河的時候就是,確實是,還有婆羅門教,還有一些外道教,就死了以後就把人在這個恆河邊上搭個檯子,然後就放些樹枝子什麼真的就在那兒燒,燒完了也不知道念什麼咒語,舉行什麼儀式,反正火式完畢以後就把這尸體往河裡邊一扔,順流就往下漂。當然有的人也太誇張了,說到了印度恆河特別髒,說一不小心就碰見尸體啦,什麼這些那些的。
其實我覺得恆河比咱們黃河干淨,為什麼呢?就是印度的工業很少,所以它那兒的那種,就是看上去塵土飛揚的什麼,它沒有工業污染,這個河流裡邊雖然看上去說亂草亂木頭什麼都有,但是它沒有化學污染。所以說這裡的恆河裡邊,這麼大的河是印度的母親河,它是有河神的,裡邊有河的主宰者。那麼這個河神呢,就是這個伽婆蹉的過去的一個奴婢,在他們婆羅門家給他做過伺候他的丫鬟,咱們中國人叫。所以他呢,跟著佛出家了,成了佛弟子了,已經這是慢慢修因證果了以後,他每次到過恆河的時候,都要讓這個河神出來說,你不要流,就是水流得太急了,我要過河了。他就說,對著這個恆河的女神說,奴婢,你不要流了。
他還叫人家奴婢,結果你說這奴婢也修得現在有點身份了,就等於說人家成了河神了,每次就聽著說,我這麼大個主管這麼一條河的神,你這麼叫我奴婢,就覺得受到侮辱了。沒有辦法了去找釋迦牟尼佛傾訴,說這個畢陵伽婆蹉老是叫我奴婢奴婢的,說這也太不尊重人了。這個佛就讓他給這個河神道歉,結果他轉身給河神道歉的時候他說,奴婢奴婢我錯了,你不要嗔恨我,還叫她奴婢。所以佛也沒有辦法,最後大家都笑了,佛還說,你看這不是說對你不客氣,是他過去的習氣使然,他因為過去你是他的奴婢,是他的婢女,所以他改不過來,叫慣了。所以叫五百世的習氣呀。那你想咱們這個在娑婆世界的這些習氣就無量劫來了,這一下子哪兒那麼好改呀。
大家來看他的修學之路。畢陵伽婆蹉也是同樣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對佛說: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就是說,他開始從佛剃度出家的時候得入這個,就是修這個出世之道的時候,首先是聽佛說的世間無常苦空的這些事講起的,這是阿羅漢的常法,給他講苦空無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有一次去城中乞食,大家看到了吧,人家去要,就是說托缽去要這個應供的時候,還會怎麼樣呀?心思法門。就是心還在往道上使,心裡思惟著佛陀教我的教法,苦空無常無我。你想想,苦嘛,空嘛,無常嘛,無我嘛,大家想你把這四樣有一樣觀成了,天天你能在吃飯的時候都能夠想得起來的話,真的是這也算得上上的道了,在咱們凡夫堆裡。
所以這裡呢,因為他思惟佛陀教的法門的時候,大概這個時候該他成道了,這是不知道菩薩化現的還是真的,不覺路中毒刺傷足,就是被毒刺給刺傷足了,刺傷足的時候正好心在道上,那麼舉身剛開始都覺得疼痛得不行,正是在這個毒發作的時候,疼痛的時候呢,突然間轉念。你看我們那會兒也聽到說,此時正是修行時,不是有這樣的典故嗎?那麼他就轉念,怎麼轉念呢?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這是第一個是什麼呢?就是他心裡就念說,身體裡邊在,咱們現在想一下,比如說我們這麼碰一下,碰一下會疼呀,那疼的時候,到底是你的身體裡邊有一個能直接覺知者呢?還是正在覺知這個疼痛呢,雖有這個,就是說雖然有這個能覺的心,在覺知這個痛,因為這個痛,大家想想如果我們痛的話,這是不是一個妄覺呢?他這個妄想的覺呢?但是問題是什麼呢?本覺的清淨之心實無有痛,你看他的心體在這裡能觀照到這個。雖覺覺痛,覺清淨心,就是雖然我的身體有一個妄知妄覺在感知我在疼我在痛,可是他的這個本覺的清淨心,他感覺沒有受到侵擾傷害,這就是長久練出來的功夫。
我不知道你們這裡有時候你看,我這個因為坐得久了有時候呀,後背疼,昨天來了一個小居士,就是他會按那個什麼,就給我用胳膊肘嘛,疼的這時候人呢,你就按下去,他不要使勁,光挨著你就不行了,在經絡上他給你往開揉。當時我剛剛正在備這個課,備完,就試著這麼試一下,這個法門特別好修,說實在的我告訴大家,就是我們堅持不住。只要你一念提起來就馬上覺得,就是疼的時候呢,你是全情地去攀緣這個疼嘛,那麼越疼它就越來勁,你也就跟著越疼了;如果你說,就反觀一下到底是疼的是這個身體,疼的是這個感覺的一個妄覺,那麼你把這個正念再把它抽出來,就跟把這個精華給抽出來一樣,濃縮的東西給抽出來以後,馬上它的那些就稀釋掉了。
雖然不能像人家這樣,馬上就開悟得如來藏了,入到如來藏了,問題是什麼?這個疼的念就不如這個提的念重了,這個時候疼就減輕了,真是立竿見影。所以大家想想,但我的本覺清淨心實無有痛,也沒有能夠覺痛的痛覺心。你看這裡的話比較繞,無痛痛覺,我們要貫一下子,也沒有一個能夠覺痛的痛覺心,就是這個意思。下一步,我又思惟,這是他進一步反觀,你看: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大家看人家攝念未久,就是他在想,我一個身體中,怎麼會有一個知道痛的這個覺,又有一個清淨覺心的覺,怎麼會有兩個覺呢?他就反觀說,我一個身體裡面怎麼會有兩個覺呢?這個時候如果說,這就是真妄相攻了,於是收攝了知痛的妄念,這就叫攝念未久,而隨順著沒有痛的這個真覺,他是隨著這個真覺,不是循著妄念,而是旋還來隨著這個真覺,如來藏的這個本性。未久之間,你看看,突然間,突然之間空寂,身心忽空,然後,這是身心忽空大概是悟境吧,像太虛大師有三次,其中一次大概也是這種感覺,他描繪的。
那麼身心忽空了以後,這樣於三七二十一天中,用了三七二十一天,就怎麼樣呀?諸漏虛盡,成阿羅漢。你看,見思諸惑虛融銷盡了,就是把虛妄的這些完全給徹底給放下了,銷清淨了,得到這個本來的如來藏心了。所以得親印記,發明無學.就是得蒙如來親自為我印記,我發明成了無學聖位,證到阿羅漢果了。大家知道這些都是大阿羅漢呀,我們這裡是《楞嚴經》,是講的如來藏思想,不要給弄錯了。所以說佛問圓通法門,那麼如我所修所證,這是裡面講的如我所證的,純覺遺身,就是我,純就是提煉一樣,只隨著自己的這個本覺之心,而遺身就是遺忘卻了我現前的虛幻的這個身心世界。那麼以此身根為本修因,證入到圓通,他說其他的我沒有經歷,就這個斯為第一,我是以此而入的圓通法門。好,這是五根圓通的畢陵身根了,他是指的身根,大家知道。這裡我們又講的,舌根完了是身根,身體觸到痛楚了,也就是觸覺了。下面眼耳鼻舌身,最難理解的就是這個意根,須菩提為主角的空生,須菩提要說空生意根了。咱們先來讀,一起來。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
好。大家看到了,這裡的須菩提我們都知道,須菩提都知道,哪一部經典是給須菩提說的?這一說起他,為什麼呢?就是他在弟子裡面稱為解空第一。那麼他這個解空第一怎麼來的呢?須菩提的翻譯就是空生,就是虛空的空,生活的生,出生的生。這是跟他的生下來的時候,就是印度人起名字特別怪,你看我們一路講過來盡就是,出生的時候就是隨時隨地就此情此景,隨便弄一個就算他的名了。這裡譯為空生是什麼的時候?他的出生的時候,因為他過去修空法修得特別到位,所以他一出生的時候就帶著什麼相呢?帶著這個空相。這就是每一尊聖人他出現的時候,因為他的業,當然他們不可能稱之為業了,應該說是一種報吧,或者說一種通吧。
我們凡夫們帶著業,我們帶的業是什麼業呀?什麼業?惡業裡邊最明顯的是什麼業?不是忤逆,最明顯的是什麼?咱們這兒叫什麼界?欲界。所以我們來帶的也有通,也有報的,知道吧。天生,這裡生下來就會吃奶呀,知道吧,這誰教過嗎?有人教嗎?沒人教呀。慢慢長大了慢慢就,男女的情愛就滋生了,這有人給他打注射了還是說上了課了嗎?沒有啊,這些是什麼呢?與生帶來就是業力牽引。所以這個凡夫有業力牽引。
聖人也同樣,這不能稱之為業,我們說報通也罷,也是牽引的。你看這個須菩提為什麼叫空生呢?他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家裡的寶藏,就是家裡藏的那些好東西呀,沒了,突然間就沒了,空掉了,所以他的老爸就大吃一驚,覺得就不知道說,生了這麼個兒子是凶呢還是吉呢?就趕緊去打卦去了,打卦碰到這種術士,這種卦師就給他說,說你這個兒子又善,就是可以說妙善,又吉,就是又善又吉,所以他的名字就叫做善吉,須菩提還有一個名字叫善吉。叫空生就是說,因為他生下來的時候他們家藏的東西突然沒了,過了不久以後,這個寶藏又出現了,所以他又把他改叫做善現,就一會兒叫一個。這是須菩提出現的時候的瑞相。
以前我們不是給大家講大智文殊菩薩,包括虛空藏來了,虛空藏菩薩來了,整個現場都空了,地藏菩薩來了的話,我們的腳都邁不動。這就是他們的報通,這種報不是六道中的報了,是聖者所帶的這個殊勝功德。雖然一個是業力牽引,一個是殊勝功德,但是它根本上都是什麼呢?如來藏的發揮而已。大家死命地要記住我們在講如來藏,妙覺明性,本覺真心。你就隨便萬變不離其宗,就是這個首楞嚴的隨意發揮。所以,這裡來看須菩提他是用什麼下的手呢?意根。那麼這個意根我們來設想一下,因為這個意識,我們是基本上每天的思惟中它是全盤參與的,所以當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把它割裂開來的時候,我們這個意識就好像,總是一個鋪天蓋地的感覺,很難把它收縮到它的本位上來,包括待會兒我們要講的意識也是如此。你想意根,它這個第六意識意根,意根從哪出的?沒有一個地方找呀。上次我們講到淨色根,就是那個內根,那個起作用的時候,針對五塵落謝的影子進行分別,那如果把那個說,還不能全部概念,就是說它還是比較抽像。
所以我們來看,他說我從久遠劫來意根清淨,就是說,曠劫以來心得無礙,其實就是心就是我們的心意識的心,也就是意根嘛,得到這個清淨了,心得了這個自在通達無礙了,所以由於這樣他有什麼功德呢?就有了宿命通了,大家知道,心得無礙,這個無礙是什麼礙呢?就是隔陰之昏和處胎之昧。咱們不是羅漢菩薩還一隔陰,就生死中一處胎,就會有障礙了,生死嘛,生死障道。但是他證的這個空性呢,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就是無量劫來生死輪迴,他不迷的,不是入了胎了,或者出胎的時候,他就會迷了,他不迷。而且自己他都能觀到什麼?捨生受生的生生世世就像恆河沙數這麼多,雖然這樣,但是他哪怕在這個初在母胎,就是一念投胎進去的時候,大家想想,一念投胎進去的時候人家都沒有散失空性的觀照,即知空寂。
而且他不僅僅知道正報的這個身體是空不可得的,大家看到說這個身體是當體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也就是說,由人空而悟入法空,覺知十方的依報世界也是空不可得的。這是他無量劫來與生帶來的修行功德,他就有這麼個本事。所以在這樣的功德之下,他從佛出家,從佛出家以來自行化他嘛。你看這裡講到,亦令眾生證得空性,就是廣為大家講這個,人法二空的這個真如,也讓所有眾生都能夠證得這個空性。這是他來的時候功德。但是呢,這裡又再進一步講: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就是他以前雖然到了那個地步了,但是進一步還要佛為他進一步啟發才悟得性覺真空,空性圓明。
你說這些詞確實繞,什麼意思啊?我們再給大家細化一下,就是前面不是講到他悟到這個空性嘛,內根內身是空的,外在的世界也是空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說悟空了說空了,但是他不能夠還知道所有的空當下的本性,就是他認為這個空和有之間,他不知道空有打平了全是如來藏的顯現,空也是如來藏,如來藏即是空。這個時候我們理解空要跟有一樣擺平了理解。那麼由於蒙佛給他再進一步啟發這個妙真如性的時候,他就知道說,這個空不是離開色法格外有一個空,也不是在這個色法上進一步分析有一個空,而是全體即性即覺,所以這裡叫做,這個詞大家看,叫做什麼?蒙如來發性覺真空,就是這個如來藏性就是覺,一覺了以後,不管你是色法還是空法,皆是這個如來藏性之覺,皆是空。這個空不是沒有的空,所以這裡才講到的,雖即性即覺,但是性覺雙寂的還是本質上也是了不可得的,所以這裡才叫做性覺真空,又給這麼來描繪,其實就是說,咱們這兒的圓通如來藏海。
所以性覺真空了以後,害怕我們聽了空,你想嘛咱們,現在我給你不斷地說空說空,你保準咱們聽一會兒,我講一會兒也是如此,大家聽一陣子也是這樣,不斷地空空空,就粘在空上出不來了。那麼又怎樣呢?既然他這裡說,在母胎裡面也知道空是我空,十方世界空也是法空,那麼為了眾生證到空,還是讓大家以空為是,就是確定有個空,這就又偏了。還記得我們前面解結的時候,還有什麼結呀?有空結,有覺結,還記得吧?記不記得了?六根解結的時候嘛,解開結,最後最難解的是什麼呢?是空結呀,就是空,你認為萬法皆空也是一個結結在那兒了。最後最難解的是什麼?是覺結呀,你認為我覺悟了如來藏性,這個覺也是一個結打在那兒了。
所以就害怕眾生誤入到這種地步,所以在這裡又反說了一句,除了性覺真空外,又說空性圓明。空性圓明是什麼意思?圓就是不偏,明就是不斷,光明遍照不斷。如果我們畢竟空就是,我們凡夫理解一定會理解成為斷滅空了,那麼我們理解這個人我空的話,我們凡夫內心一定以為說,除卻有之外的另外一個空,是不圓的,所以這裡他又補了一句說,空性圓明。就是來來迴迴這樣弄了以後才真正的說: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為無上。那麼這裡說明什麼呢?為什麼這裡不斷地講空呢?就是他用第六意識的這個妙觀察智,觀萬法皆空。所以這裡講到的空生意識,就是須菩提他觀的是這個意識之空。所以這裡,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就是佛你現在問圓通法門,就像我所證的這樣。怎麼樣呢?諸相入非,非所非盡。就是由人法雙空,就叫做諸相入非,非是什麼意思?就是空的意思,非有嘛。由這個人法雙空,那麼空執也除了。就是不但說人法空了以後,我把這個空執也去除了,所以叫做非所非盡,就是能空的執和所空的相也都沒有了,這兩個也盡了。在這樣的一種意根無分別性的一個,你看旋法歸無,以意根無分別的這種迴旋功德、功夫,歸於本元覺性的第一義空,就叫做旋法歸無。所以佛問圓通,我其他的沒有,只能在意根上觀空遣相下手,現在圓通中它為第一,對我而言。這是須菩提的修學道路。
基本上我們現在如果大家禪修,大家如果禪修打坐,或者是說聽法學教的話,最主流的就是什麼呀?還是從第六意識本位上下手,觀空遣相,你看《心經》裡邊也是如此,《金剛經》還是這樣,二十二年講般若都是這樣的。甚至在我們學中觀的裡邊破這些執著的時候,先破外道,再破小乘,還有一些貌似大乘的小乘,最後破的是什麼呢?呵大執,就是學大乘法學出來的執著,學這個畢竟空學出來的一個不空的畢竟,這也要破掉。所以在中觀破邪顯正裡邊,有的人就受不了,說這個外道要破,小乘要破,凡夫要破,怎麼能夠破大乘菩薩法呢?他這破的不是法,是你所生、人所生的執著,有所得就有所不得,無所得才無所不得。這裡的空性就是由須菩提這樣來顯現的。好,我們這樣完了以後,開始要進入到一個什麼呢?這個六識圓通了。前面講到的五根圓通除去耳根,眼耳鼻舌身意,除去耳根,下面我們就要進入六識了。大家一起來讀,舍利弗,回歸到舍利弗的這個層面,一起來。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
好。這裡開始講六識呀,要提前給大家要做一個測試,就看看我們能不能抓住這六識是個什麼東西。你比如說,這裡講到的舍利弗這不是從眼識開始講嘛,後面的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因為最後一個意識,前面是意根,最後一個意識,我們都這裡會反觀的時候,觸摸的比較近,但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它哪來的識呢?識就是了別的意思,感覺呀。那麼這個眼耳鼻舌身它,說實在的它這種識是非常抽像感的,讓我們很難把它,就是定不到位,很難定位,很難把它給揪出來仔細地觀察。為什麼?它總是跟兩邊連成一體的,特別容易混淆。你比如說我們說就從這個,說這個識,那麼從眼識開始,大家想想現在我們仔細看,我們每個人都有眼識,我在看大家,大家在看我,都有眼識,那麼眼的識是什麼呢?你把眼睛眨一眨你看看,眼的識是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有眼識,這個眼識在哪一剎屬於眼的識呢?因為我們一旦,淺的時候是沒有分別的,就眼根跟境界一對照,現量境界沒有去分別,那麼沒有識,一旦我們深的時候,是第六意識在分別說,我的眼睛看見什麼了,不是沒到,就是過了。
就是中間這個眼識這一個,我們覺得好像這個眼識,淺的話覺得本身就是眼根本身,對吧,眼識就是眼睛,好像眼就是這個眼睛這個球,它的感覺。那麼再往深一點的話,好像又就是不是眼,是我的心在分別,好像又到了腦後了,又到了胸中了。所以到底這個眼識呀,就有時候我們都覺得說,這個眼識好像就是,搖擺不定的,難以把它給匡在中間這個定位上,所以特別混淆。如果說,因為這個眼識雖然分別,但是它有時候是隨念分別,隨念分別就是很粗淺微弱的分別,沒有進行深度的追逐和定位和概念的匡正。也就是說,很容易就被當做根,被當做眼,為什麼?大家學過《八識規矩頌》裡面有一句話叫做什麼?愚者難分識與根,就是眼識和眼根我們凡夫很難分得清楚,連二乘阿羅漢都很難分得清楚。那麼但是如果說,這是第一個容易和五識,眼耳鼻舌身的識,容易跟眼耳鼻舌身,混得分不清楚。那麼後一種再容易是怎麼呢?就是跟第六意識的五俱意識,大家還記得五俱意識什麼意思嗎?五俱意識就是第六意識呀,同時跟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的識同時俱起、同時具足而起的意識,叫做五俱意識。
所以當叫做五俱,進入五俱意識的次第的境界的時候,第六意識已經深深地進行了分別了,在這個裡邊已經進行了不是隨念分別了,而是名言分別的範圍內了。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就等於說,比如說隨念分別說,誒我一看,知道這是個人,再什麼感覺都沒有了。第六意識這個名言分別的時候就是說,知道他是個男人女人,高的矮的胖的瘦的,富的貴的,氣質怎麼樣,等等不斷地就說了,開始分別叫什麼名字,家住在哪裡,這就是不斷的分別不斷的分別。所以我們要麼容易跟前邊混,要麼容易跟後面混,就抓不住這個意識,眼識,眼識耳識鼻舌身識都是這樣子的。你看這個意根剛才講到的,和後面的意識,它就好像反而容易一些。所以我們首先我們要講這個六識圓通,就是從這六門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這六門識作為對境來修觀,來入圓通,那麼你就要知道,眼識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我們分三個層次感覺一下,大家可能至少從理論上就知道了。這個如果說眼對境的時候,就是我們眼睛看外界的時候,一念不動,念頭還沒有動,就像一個大鏡子照東西的時候,只把它映現出來,還沒有說它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這個時候呢,沒有進行分析的時候只能說這是眼根的見性,還記得我們前面說的見性嗎?它可不是眼識喲,一念眼根對境的時候,沒有進行分別。
那麼對境了以後,第二個步驟就是用這個眼睛,大家看見了嗎,來回眼珠子一轉,就一目瞭然了,進入到這個地步的時候用目開始尋歷,就是在這兒看,不斷地看,看看就知道什麼是黑的什麼是白的,有多少、大小、善惡等等這些,歷然就不混亂了,就像我現在仔細地看一下你們一遍,這就是一人一個頭,一人一個拜墊,就不會亂了,不可能把後面人的頭安到前面人坐的拜墊上來坐,這個時候就等於說,叫做隨念分別,這個境界就是眼識,明白吧?一念不分別的時候,是眼根的見性,但是一旦分別明白了,歷歷在目,這就是眼識了,但是僅此而已,再不能深了。
一旦再進行次第標指,就是重度地去分析,無量的差別,詳細的說明等等這些,這時候是就等於說以第六意識的參與開始就成為眼俱意識了,就不叫眼識了,就是有了眼參與的,但是由第六識主導分別的,就叫做眼俱第六意識,而不叫眼識。所以為什麼眼識這麼難發現呢?就是因為兩個石板夾一塊肉,你很難把它抽出來。這時我們就知道,這是眼識。
好,那麼我們來把眼識的這個貫完。舍利弗同樣還是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而白佛言,但是我們要仔細聽了,舍利弗這裡叫做鶖子嘛,因為他的媽媽像鶖鷺鳥,所以這裡叫鶖子。說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大家要注意了,人家每一尊二十五聖,都不是一輩子修成就的呀。那麼這裡講到的我曠劫以來心見得清淨,已得清靜,這裡我們這個詞要搞清楚,什麼是心,什麼是見。心見是什麼呢?心就是眼識,剛才我給大家講的眼識,見就是隨念分別,也就是說,剛才的眼識,我們講的眼根對外境開始分別黑白大小多少善惡等等相的時候,他的這個心見,我們分別的是不清淨的明白吧,有黑有白有善有惡,有大有小,但是人家的心見是清靜的,不會被境界給所擾,所以人家怎麼樣呢?如是受生如恆河沙,就是一生又一生的受生,出胎進胎,從來都沒有昏昧,沒有昏昧到什麼地步呢?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那我們想想,一見則通,他用見的時候,最後是用的這個眼根嗎?對了,就是心性的如來藏性所見,也就是我們說的,見者是心非眼。
這裡你看,大家隨著往後學習就會越來越明白,《楞嚴經》就可以前經解後經,後經釋前經,這是虛雲老和尚那會兒講到的。這裡的世出世間是什麼意思呢?世間無非就是六道輪迴嘛,六凡法界;出世間無非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嘛,四聖法界,對吧。那麼四聖法界、六凡法界,隨著善惡生成的,叫做六凡法界,就是世間因果.隨著修行境界高矮的,就是四聖法界,這就是由看你的精進度,有進有退,由看你的發心,有大有小。等等這一切的世間,世出世間一切的因果,就叫做世出世間種種變化。就是所有這一切呀,人家看的不是光世間,出世間法中,一見則通,你看就是說,完全已經知道了。所以大家想想一見則通的時候,一念初起就是說本來就頓然了,就是頓然明白了,根本用不著用我們的這個眼識的昏昧分別,或者用意識摻雜進去的這個五俱意識,或者自己一直在那兒打妄想的獨頭意識,才能明瞭,就是沒有障礙了。什麼叫沒有障礙了呢?外塵也不能障礙了,內根也不能障礙了,也就是這裡講到的眼識轉識成智了,這就叫做無有障礙,獲無障礙。那獲無障礙,怎麼樣他的修行,這輩子是怎麼起步的呢?
就是怎麼把這個給牽出來的呢?我於路中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這輩子,他是有一天在途中碰到這個迦葉波兄弟,相隨而行就是相跟著一塊兒走。為什麼這裡又叫做迦葉波兄弟呢?因為佛弟子裡面同姓的人很多,你看那大迦葉是一個,那麼這裡又有迦葉三兄弟,就是我們說佛當時降服毒龍,去收服的時候,有三兄弟嘛,一個是優樓頻螺迦葉,一個是伽耶迦葉,一個是那提迦葉,他們每個人,老大有五百個弟子,老二老三有二百五十個弟子,就是千二百五十人中的那一千人,都是他們的弟子,都隨順了,歸了佛了。這裡的這個舍利弗就是有一天碰見他們了,包括馬聖比丘也在一堆裡邊,一堆裡邊他就問說,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宣說因緣,悟心無際。
當時舍利弗跟目犍連呢,兩個大外道,他們拜誰為師呢?同時拜這個沙門叫做沙然梵志,也還是咱們沙門的沙,這個然後的然,沙然梵志就是外道的修行者,也是出家了。那麼他們跟著他學習呢,就是跟他所有的本事都學到手了,學到手以後,這個沙然梵志這個外道最後死的時候,這個舍利弗和目犍連在旁邊看,說,他們這師父笑呵呵地在那兒笑,說你這是怎麼了,為什麼這麼歡喜呢?他說遠遠的我看見,另外一個國家的國王死了,那麼他的王后呢,因為國王死了也投火自盡了,那麼因為他是國王王后嘛,他要轉世嘛,還會肯定福報很大嘛,說我這會兒也要死了,我要跟著他們,要跟他們生到一塊兒去,其實就是貪戀富貴。就這一下子讓這個舍利弗和目犍連兩個人就退了信心了,說原來拜了個外道師父,最後還貪圖世間的富貴,他們就受不了了。
就一定要重新去找一個更高的師父去拜,所以在途中的時候,正好碰到誰?馬勝比丘和這個迦葉三兄弟過來了,他看到他們威儀不凡,就問說你們以誰為師呢?就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舍利弗聽到這個以後,馬上就證初果了。這就是這輩子說,悟心無際,就是聽到他們徒弟們替佛說了他佛說的一句話,悟心無際了,心沒有邊際了,也就是說這個如來藏心打開了。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從佛出家,親承佛陀教誨了,親承佛陀教誨以後,他一定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的進步了,所以再這個轉更增明,轉更增明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原來可能他刻意的一下的時候,才能夠悟到這個真際,悟心無際嘛,因為聽了這麼一句話悟到了。
轉更增明就是,聽了這個話以後,很可能一轉身,他的心力又下了,那麼慢慢慢慢的,從佛出家了以後,就見覺圓明瞭,圓明是什麼意思?是隨時隨地隨處,所逢任何境界,這個心都能夠悟心無際。說白了可能我們理解就是跟咱們說的,打成一片了,功夫不散了,不打失了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夠作得大無畏,得了大無畏了。大家想想這是隨佛教化,他才得了大無畏,那麼這個大無畏怎麼得的呢?就是由眼識的識性轉成無障礙的智。你看這裡剛才讀錯了,獲無障礙。那麼轉成這個無障礙的智,所以說,在這樣的一種任何境界來了,或者說所有的人事現前的時候,他能夠得無所畏了,大無所畏。這個佛不是有十力四無畏,這是連菩薩都不共的法,那為什麼這裡的舍利弗能夠得到一點點呢?就是與這個。
佛有四無畏,什麼無畏呢?就是一切智無畏,給大家介紹一下,一切智無畏就是說,他是一切智人,了知一切法,所以他在說法的時候心是安穩的,不害怕說,我說的這對不對?咱們現在我叫你們出去講講法你試試看,可能剛開始的時候信誓旦旦說,是的,這個經裡面這麼說的,佛說了,那麼別人再拐著彎兒、繞著角地問一下,心裡就呼通呼通就開始了,再他追問幾句的話,很可能說,哎呀我也不知道,這得問法師。這就叫有畏了。為什麼佛的法已經紮到底了,智慧圓滿了,所以他沒有畏。第二個就是漏盡無所畏,他沒有煩惱了,安住在這個勝境界,所以無所畏。我們現在有沒有畏呢?因為漏還沒盡呀,被別人一恐嚇,一勾引,全部就會露怯了,就會動。
再一個,說障道無所畏,就是說有些東西,不能幹就是不能幹。淫慾心會障道,永遠脫不了生死,那就明著說,任何時候誰來了都說。我們現在的話很可能跟,我們現在的人多方便善巧呀,如果佛陀時代的人像我們這樣善巧的話,那麼他遇到個妓女,他肯定就會說,淫慾心沒有過患,你繼續當妓女,然後我教你另外怎麼修禪,這不是現代人善於運用的方法嘛。可是問題是有些是不能夠違背的。你看我昨天在另外一個地方說法,有的就說,說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共修,也不知道怎麼就搭了一個團體,就在那兒共修,共修呢,大概提倡的這個人好吃蒜,好吃蒜呢,他們就這個團體裡面中午吃飯的時候就有蒜。有蒜還說什麼呢?說我們念佛傷氣,吃點蒜呢,蒜按照世間法來講能幹什麼?不是說能夠殺菌嘛,消炎嘛,意思這個咽炎也能消下去,吃點蒜增強免疫力,要不然咱們念佛傷氣,這還能補氣。你說多會找藉口。
這個時候呢,其他那些同修們就是心裡犯嘀咕,就不敢反對,為什麼?因為他有畏。明明這是障道法呀,佛明著說了,你不能吃這個大五葷,那麼你還念著佛,你又跟佛作對,你這是,我也搞不清楚他在幹嘛。所以這就叫說障道無畏,佛說什麼是障道法,絕定是障道的,他不會妥協。最後一個是說得道無畏,就是說說什麼方法能夠了苦,能夠得道,那麼他絕不會妥協,比如說說戒定慧,決定是戒定慧,不繞開。那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其實是把戒給繞開了,不講戒。誰愛聽戒呀!現在的戒律真的是,祖師們說的,古人受戒了馬上是把身心匡正,正是勤而行之了。我們現在一受戒就成了資本啦,一拿本兒,受了五戒了。菩薩戒也是,你說那菩薩戒一條一條的,那看著有時候我們就對照著都害怕呀。
所以等等這些,這就是說,他得了這個,得大無畏了,成阿羅漢了,那麼從此以後就什麼啊?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這是什麼意思呢?成為佛的親子嘛,從佛口聞法,所以他能夠證得法身了,所以這裡叫做從佛口生,因為佛講法時候他,他是由佛講法才證得法身。什麼叫從法化生呢?就是在教法中,常承這個佛講法法乳的這個滋養長養力,所以叫從法化生。那麼最後還是總結: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為第一。就是說,你現在問我,我所修證是由心見,你看,心見發光,也就是從眼識下的手,得到這個無礙智光,那麼最後不斷地修不斷地修,這個智光到了極致的時候,就能夠洞徹諸法的實際了,就跟佛的知見一模一樣了。所以佛問這個圓通,我本因地是以眼識為下的手,斯為第一。眼識喲,就是見一切以心見,不以根見,不以意識見。好,我們休息一下,一刻鐘,到十點一刻的時候回過頭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請安靜,那麼是我們第三十三講的下半場。首先我們來讀,讀到,我們現在講到六識圓通的普賢菩薩,一位重要的聖人出場了,看看他老人家過去是從何而起修,從何而得道的。一起來。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好。這裡的二十五聖是大大小小,有羅漢有菩薩,但是他們基本上都是步調一致的,都是悟到這個如來藏圓通妙心了。那麼這裡的普賢菩薩,也同樣從座位起,頂禮佛足,對佛說。在開口之前我們想,這個普賢菩薩大家都知道,但凡有根器的人,有菩薩根器的人,基本上你每起一行,一定能夠被含攝在十大願王中。那麼只要你在十大願王中,每起一願,那麼你一定修的是菩薩之行。所以說普賢行可以代表了一切菩薩之行,為什麼說,《普賢行願品》上說,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呢?所以這樣的一位菩薩,我們首先要知道他的這個菩薩入位得深,已經入位得很深了,到了什麼呢,已經到了這個亞聖。好像是不是孔子我們常稱之為亞聖?孟子,孟子稱之為亞聖。那麼這個普賢菩薩稱之為鄰聖,就是與聖者為鄰居了,馬上就,鄰就是與聖為鄰,馬上就到了這個成佛了。所以普賢菩薩這個行是非常甚深微妙的,他沒有一行不修,沒有一德不備。大家只要你看,普賢十大願王雖然是列了十條,只要你有一條你在修菩薩行,都在十大願王裡,從這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都是如此,門門都在普賢行中。
所以他的這種可以說,普賢行我們稱之為法界行,法界行的概念是什麼?就是無所不包嘛,有時候又叫做諸佛因中妙行。所以十方如來在教導他們的弟子的時候都會說,有菩薩根器的都會讓他傚彷說,學習普賢菩薩這個行,一者是讓他教下的弟子們知道,這個行為首推行,就是首席行,第二個也希望菩薩加被於這些行者,因為你看這裡跟,這一段裡面就有他的願力呀。教弟子們知道就是說從我立名,那麼希望菩薩加被於一切行者,他就是會暗中去摩頂,加持。所以我們了解這個普賢菩薩,他的梵語叫做邲輸跋陀,為什麼叫做普賢呢?這個普賢菩薩,這個普賢行還分三個,從深淺、從因果上分三個層面。一個是什麼呢?我們起了大悲願,起大悲願就是度一切眾生嘛,眾生度,廣度眾生,所以你生起了大悲願就叫普,你去廣度眾生就叫做賢。
這樣的菩薩就屬於說,登地前正在加行資糧位的菩薩,普賢菩薩,修的普賢行,發大悲願,廣度眾生,叫做普賢。二一個再往深了走的話,行彌法界,就是可以分身散影整個法界去度化眾生叫做普。那麼他剛才我們講到,他的聖位已經跟佛就差那麼一點點了,馬上就等於說等覺妙覺往上走了,也就十地等覺菩薩了,叫做賢。所以這個,前面的那個叫做地前普賢,也叫做位前的普賢菩薩,這個叫做當位普賢,就是真正的普賢就是在這個境界,十地菩薩,登地以後開始修,你看行彌法界,位極鄰聖。還有一種普賢菩薩那就更厲害了,叫做位後普賢。位前普賢、正位普賢和位後普賢,正位普賢剛才咱們講的當位普賢,位後普賢是什麼呢?果無不極,就是已經證了佛了,又示現成了一尊普賢菩薩,那麼他果已經究竟圓滿就叫普,但是還不捨因地,不捨因門,還倒駕慈航回到娑婆世界度化眾生,這叫做帶果行因,叫做位後普賢,已經得了那個位了,又回過頭來示現。這所有這三種菩薩,其實都是稱之為普賢行,所以這裡你看講到的說,普賢菩薩說,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所以普賢菩薩這個道行,這叫做,我們上班上得久了那叫什麼來著?就是你工作久了那叫什麼?工齡,人家這修道的道齡也是非常之長的,所以他的功用就待遇就很高。
但是因地的時候他用的是什麼呢?用的是耳識。大家來看: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這是剛才講到的。下面就是他的修行的因地: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你看,這就是說,他從因到果全是用的耳識的功能。那麼這個耳識不是界啊,記住,已經沒有界這個五俱意識和獨頭意識,就是沒有把它,耳識的時候並沒有跨到第六意識參與的階段,只用耳識,剛才我們講眼識的時候,講到眼睛會進一步地看看左右,耳識是什麼呢?對聲音的時候只有一種動靜相,能夠覺得這個聲音開始有起伏,這個聲音是說的這個文言,等等你再進一步隨念分別的時候就是屬於耳識。如果你再進一步參與了第六意識或者獨頭意識,你就想,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在罵我嗎?在讚歎我?那麼你就會很憤怒,覺得心裡很美滋滋,這個時候你就進入到獨頭意識,五俱意識了。
所以我們要記住他是耳識,就是用的耳識就能夠分別所有的眾生知見。我們現在分別眾生知見得用什麼呀?得用意識,沒有意識參與你是分不了的。人家怎麼能用耳識就分別眾生知見呢?就因為他其實不是用的識,而是用的智,也就是用的根。那麼你看這裡所有的眾生知見,眾生知見就是有邪的有正的,有大的有小的,有權的有實的,所有這些,就是尋常來講的話我們要知道,他所有眾生的這些知見,我們要先聽,聽完了以後,我們自己再進行臆斷分別。可是人家就是用耳識直接觀,也不是觀著他表達出來的話,人家表達出來,如果我們心裡是這樣想的我們會聽錯,他是直接觀到對方,所以這裡講所有知見,分別眾生所有知見。那麼這個耳識的功能到了什麼地步呢?
大家看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就是他的這一耳識都可以直達他方世界之外,只要有一個眾生心中發明,什麼叫做發呢?起步了,發心了嘛;明瞭,就是入到這個裡邊,現前開始起修這個十大願王,行願了。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什麼呀?功課上不是說,同入華藏玄門,共入毗盧性海,毗盧性海就是普賢行願。所以大家看看普賢菩薩的功德這麼大,我們講到他的,好像把他的耳識的功德沒有注重,就是講他的功德,我們知道,這是在佛的聖言中來表達普賢的行願不虛,那麼他的功能功德怎麼起用,就是他怎麼成為現實的,憑什麼,就是他的耳識圓通。那我們講講你看,這裡講到的恆沙界外,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他就會乘六牙象,分身百千,到他跟前,給他摩頂加持,縱然我們障深福淺,見不到菩薩現前,他還會暗中菩薩加持。
所以我想想咱們在座的基本上都得過他的加持,只不過我們都不知道而已,何況我們有的還聽到有峨眉山呢?甚至有的人去過峨眉山,朝禮過呢?這都是因緣呀。所以我們從此上來講到,他方世界況且在加持,何況我們娑婆本土呢?所以你們肯定有門兒。恆沙界外尚去加持,何況我們現前的本國眾生呢?一個眾生那麼遠他都跑去加持,何況咱們這兒這麼多眾生呢?所以是肯定得過這個加持。這是普賢菩薩。為什麼叫六牙白象呢?白象的意思,他坐的是六牙白象,乘六牙象,白其實就是表他的修行梵行清白,那麼這個六牙就是指的菩薩的六度萬行全在十大願王其中,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佛問圓通,我說本因,人家就這裡開始,不是指的說這個如我所證,人家已經成就了呀,到了登地的等覺菩薩了,說我說本因,就是我在因地的時候怎麼樣呀?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你看,就是我最初修的本因是用心來聞的,不是用耳根來聞的,耳根來聞進一步就是耳識,我是用心識、心見來發起這個本質的光明,所以才與一切法能夠自在分別,分別自在。大家知道什麼叫自在分別、分別自在呢?自在分別就是隨時隨地任何地方,我都知道,分別自在就是說,我知道我馬上就可以去,馬上就可以加持,馬上就可以摩頂,分身散影,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在普賢菩薩的修證路上,斯為第一。那麼下面我們再回過頭來,又回到羅漢了,我們還再講六識圓通的難陀的鼻識,講到鼻識了。好,我們從孫陀罹難陀,一起來。
孫陀罹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俱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
好。這個孫陀罹難陀呢不是阿難,因為會害怕跟阿難混了,所以才,阿難陀,阿難一般我們稱之為阿難陀,這個孫陀罹難陀就是,他是世尊同父異母的兄弟,他也是淨飯王的第二個兒子,他很漂亮,長的有三十二相,跟佛相比只有這個白毫相和兩耳垂肩不如世尊。所以他為什麼叫孫陀罹難陀呢?就是他特別喜愛他的媳婦,他的媳婦叫做孫陀羅,為了跟和阿難區別開來,所以這裡把他媳婦的名字也給帶出來了,叫做孫陀罹難陀,就是為了區別。那麼他也是這裡開始講到,還是從座起頂禮佛足白佛言說,我初出家,剛剛出家從佛入道的時候,從佛入道的時候,雖具戒律,於三摩地心常散動。你看,就是雖然他,戒定慧嘛,雖然他戒律能夠具足受持,無所違越,問題是他這個定力不足,心常散亂動盪,所以就不能夠,未獲無漏,不能夠證到這個無漏的聖果。所以當時世尊就,他還有一個同伴叫做俱絺羅,俱絺羅是舍利弗的舅舅,大家知道吧?就是咱們在經典裡面常見到有一個叫長爪梵志,就是他,舍利弗的舅舅。舍利弗懷胎的時候,他媽媽就跟這個俱絺羅老辯,老辯他的妹妹就辯不過哥哥,結果她一懷了舍利弗以後,就老能辯得過他了。
這舅舅一看這還能了得,她生下舍利弗他就知道這是個大人物,所以他就害怕將來拿不住舍利弗,就到遠處去學道去了,學得連指甲都忘了剪了,所以叫做長爪梵志。等到他學了這個辯明,就是五明學好了以後,這個韋陀典等等這些都學好了以後回來,找舍利弗辯的時候,舍利弗跟佛出家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找佛去論,就不成,最後被佛一句就給辯倒了,學了好多年回來指甲也沒剪,一句被佛辯倒了,所以才也跟著佛出家了,叫做俱絺羅。這是佛教他們兩個人一起教,教的什麼方法呢?觀鼻端白。那麼有時候,觀鼻端白就是觀想這個鼻端上微微有這個白相,把心專注在此,收攝散亂,因為他心散亂了。你看我們為什麼常打坐的時候說,眼觀鼻,鼻觀心,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大家想想為什麼這裡,其他識都沒有講,讓他繫心在這個鼻端?其他的你看,前面我們講到的這個眼識和耳識,包括後面的舌識和身識,都沒有講,意識都沒有講,為什麼就在這裡鼻識的時候,講到說要心繫鼻端呢?大家想想為什麼如此?修三摩地的時候呀,發現了沒有,色聲味觸,就是眼見的色塵,眼根見的色塵,那麼這個耳根聽的聲塵,舌根嘗的味塵,身體的觸塵,這四種根和塵都可以迴避,是不是這樣?眼睛閉起來我可以不看你的色,你亂不了我。耳朵捂起來我可以不聽你的聲,你亂不了我。舌頭嘴一閉我不吃你了,我還就不想你的酸和甜了。身體我不挨著你,你也沒有觸覺呀。只有什麼?只有這個鼻根呀,你迴避不了,你不能自然而然把它捏住,得用手捏,自然它捏不住,所以你在打坐的時候,這個香氣這個味道,就是香或者臭呢,它會自然而然就寂然悄悄地就到了你鼻中了,你守不住。所以這個鼻識呢,如果味道進了你的鼻子,那麼你鼻子的這個識它就自然而然起了,就起來了說這是香的還是臭的。你的鼻識一起,馬上前另外的五個識都會隨著它而轉,對吧,首先意識就知道,我聞的是香的還是臭的,那麼眼根,你聞到味道你馬上你眼睛睜開,這是什麼東西呀?對吧,那麼別人告訴你這是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你一聽,說哦,告訴我這是什麼東西什麼的味道到了我鼻子裡,一切馬上,如果這個味道你找不著的話,你馬上起身動作就趕緊去跑去說,從哪兒發出來這味道?
所以你看,只要鼻識一轉,其他的五識俱動,五根俱動,所以這裡為什麼呢?就常令心散動,就是這個原因。所以他就最散處,他就掐著這兒求,所以就把這個鼻端,心繫這個鼻端的一個,有一個微白,剋期攝心,攝心久而久之了,久而久之這個定力轉深了,轉深了以後怎麼樣呀?你看: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這是剛剛開始練,見鼻中氣出入如煙。這個我們平常散亂心你們是見不到的,就聽他這麼一說。如果真的有修過內觀的,數過息的就知道了,慢慢呼吸呼吸呼吸,久而久之了,鼻子裡邊的這個氣息,進出這個呼吸就像煙一樣,它是有感覺,有質量,就看見確實像煙一樣,白煙一樣,心繫在這裡。那麼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銷。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再隨著用功,定力就轉得更深了,這個時候呢,身心內明,就是開始用鼻識了,鼻的識,那麼鼻的識,就是為什麼這裡叫身心呢?身心就是鼻識的意思,因為鼻子這塊肉,這塊肉長在我們身上,所以整體就是以整代別,所以這裡借稱身心,其實就是我們鼻子的識。這個味道一進來,突然間它感覺到味道,還沒有進一步分別說這個味道是有可能什麼的味道,是飯的味道還是廁所的味道,沒去想,只覺得味道進來了有味道,這個時候就是鼻識的功德,功能出現了。那麼這樣鼻識內明就是,隨著他的定力久而久之,這個鼻識的功德進來了,一有這個,所有的這個味道盡皆現前的時候,他內明瞭,內自發明瞭,就是發明瞭這個鼻識本身就是全識全性,徹照無遺,就用這個鼻識的這個根,就是如來藏性的這個根,就會圓滿洞達所有外面的世界,到處都是一片。
你看這裡講到:圓洞世界,遍成虛淨,就是整個世界就用鼻呀,他沒有用眼,沒有用耳,大家記住,我們現在有時候用這個鼻用不起來,因為鼻子比較冷門,我們不太注意它。可是他就用鼻的這個聞,就是這個嗅性,就是這個嗅現前了就洞達,所有的外部世界都是一片虛淨之相,像琉璃一樣內外映徹,猶如琉璃。那麼在這個時候呢,煙相漸銷,鼻息成白,心開漏盡,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再進一步我還不住在我這個,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的這個境界中,這個悟境中,還依然依著本來的修法還繼續,這樣慢慢地定力更深了以後怎麼樣呢?一氣方盡,就是這個氣息呢,就是觀到氣息進出的感覺也沒了,沒了以後,氣息沒了以後,煙的這個白相也就銷了,轉氣成息,化濁為清,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鼻息成白,就是徹底把它化掉了,那種有所得徹底化掉了,最後內外成為一體,這裡講到的心開了,所有見思煩惱都斷掉了,所以叫漏盡了。
他是從鼻識這麼入的法門,開始起觀修的,這個主要是從定力開始練起,因為他的戒律雖然在,定力太散了。所以大家想想,我們數息觀就是對治什麼人呀?心散的人,這是跟數息觀是一套的。那麼漏盡了以後,怎麼樣呢?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你看,諸出入息皆化為智慧光明了,就是本有的心智開發了,映照十方世界,成了大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你看,世尊就給他授記說,一定當來得證無上菩提。所以,佛問圓通,我以銷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為第一。你看,佛問圓通法門,我初開始以銷滅了如煙這樣的一個氣,而轉成白淨的息,漸漸地這個進出的息我把它也給銷去了,我以銷息,息久發明,就是出入的息滅了以後,智慧光發明瞭,圓滿了,滅除諸漏,而達於無漏解脫,你現在問我,我還是以這個鼻識起修,明圓滅漏,斯為第一。這是難陀的修證路途。下面我們再來看滿慈了,也就是富樓那了。大家一起來讀。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銷滅諸漏。斯為第一。
好。大家來看,這裡開始就是這個富樓那,我們說可以說是宣法第一嘛。那麼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這是跟他的這個整個滿願,也是族裡面跟母為,他的母親叫做慈,所以他這裡其實是從母姓為名的,叫做滿慈。前面我們解過,就不要細說了。那麼這裡他頂禮佛足以後,而白佛言說,曠劫以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怎麼樣的呢?這裡他講的,因為我們講到滿慈他是舌,舌識嘛,剛才我們講到的是舌根,不要搞錯,這裡是舌識。那麼舌識這裡但是他講的不明顯,我們就要知道,這個舌識是怎麼修來的這個說法呢?本來嘗味道的東西,怎麼能夠說法呢?就是他從曠劫以來,不是循著味而轉,大家聽明白,不是被這個酸甜苦辣的味道所轉,而是旋味回性,就是能嘗味道這個本性、這個如來藏性,他發明瞭。發明瞭這個以後,如來藏性可以循業發揮無量功德,所以就在這個不循味而循性得到這個舌識功德,轉成可以流演弘辯的無礙智慧辯才。
也就是說,循著舌識,沒有去分別味道,那麼悟到了這個舌識的如來藏性,恰恰也是利用這個如來藏性的無量功德,去宣說妙法,所以他說宣法第一。所以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講話還得用舌頭,也就等於說,從那兒賺來的錢,然後我這麼盡情的花,但是賺的時候跟花的時候,用的是一個機製,就是這意思。因為我們一般的話覺得說,既然富樓那的舌識,那應該從嘗味道或者怎麼樣,怎麼這裡開始說的是講法呢?他就是得了辯才無礙了,開始宣說苦空之法,深達實相。為什麼這叫辯才無礙呢?辯才無礙就是,有四無礙辯嘛,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這個富樓那最主要的就是說,能夠辭無礙辯。當然本身一無礙辯裡邊,肯定也具足了三種無礙辯,另外的三種。
那麼所以才,你看這裡得無所畏,就是說代佛宣說正法,能與如來的剛才講的無所畏中他也能得到一分,得到四無所畏中一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是怎麼樣呢?在說小乘法的時候,大家看: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我於眾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就是說,他在講小乘法的時候,舉體能夠達到說,這個識是虛妄的,識是虛妄的,那麼識本來就是真性的,如來藏性是真的,他不是說離開這個舌別有,所以這裡才講到的說深達實相,就是當體就知道它是空性的實相,這個舌。那麼這裡又講到,如是乃至恆沙如來秘密法門,就是講小乘法的時候就當體知道這個如來藏性了,更何況講這個大乘的了義秘密法門,我都能夠在大眾中作巧妙開示,說法的時候有四無畏,讓大家悟到什麼呢?當體即空的這個實相。不管說大說小,他都是讓人家悟的如來藏性,所以佛才知道,他有大辯才。為什麼?你看,他說小乘法說大乘法,都能把大夥引到這個如來藏的真如性中來,真如性中哪有大哪有小呀,既可以大也可以小。
所以他的這種辯才,佛才怎麼樣呢?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佛的功德有五輪嘛,頂輪,不見頂的頂輪,還有口輪,還有喉輪,還有心輪,還有臍輪,臍就是肚臍眼的臍。這裡音聲輪就指到的五輪中的口輪,就是以聲音,是以聲音來表法,再反過來以聲音來說法,通過以聲音說法,來讓大家以聲音而入法,就是叫音聲輪。轉,不斷地轉起來,自己去度化眾生也要用音聲輪來轉,別人來得度也是要用音聲輪來轉,所以這裡叫做口輪,故以音聲輪即代表法輪,轉法輪的意思。那麼,教我發揚,我於佛前助佛轉輪,你看,因師子吼成阿羅漢,因為講法而證得阿羅漢果,就因為口說法而證了阿羅漢了,世尊印我說法無上,印可我在諸說法中我為最上。所以佛你現在問我圓通,我以法音,就是我以舌識作說法的聲音,說法無畏,可以降服三界的諸魔,五陰怨賊,銷滅諸漏,所以你問我圓通,我當以舌識為第一。我當時因地,就是一直用這個舌識做的下手功夫。這是富樓那,下面再演一位,就是優波離了。優波離你們熟嗎?怎麼熟的?受戒的時候都要頂禮,起先諸佛曆代祖師完了,還要有律藏會上優波離尊者,所以我們現在正法得以久住,就是從他而來的,他是第一功臣,當時誦出來的律藏,經律論三藏結集。好,我們一起來讀。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服諸魔。制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慾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眾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眾推為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
好。優波離尊者一個持戒的,那麼這裡為什麼有圓通呢?大家想想這裡邊有什麼關聯。持戒,特別是我們說的比丘上座部戒,最主要是用什麼持?是什麼?比丘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上座部戒律法呀,它重在身和口,菩薩戒才重在意,你的發心,比丘戒得別解脫,你先把身和口給我守住,身和口守住了,意自然守住了。所以各有各的下手處,為什麼這裡要講到六通裡邊的一個圓通給他來攤派呢?就是因為他持戒用什麼持呀?身體力行嘛。所以這裡講到的剝離身識,就是他身體的識,身體觸摸外塵的識,所產生的識。我們每天如果用持戒來功德長養道業,最快了,我告訴大家。所以這裡,也還是從座位上站起來,頂禮佛足而稟告說,但是他的資歷非常深,大家看到了嗎?我親隨佛踰城出家,大家知道優波離,就是他有什麼資歷呢?佛為太子的時候,他是東宮裡邊的理髮師,優波離。你看這個緣起多好,理髮是什麼?修和剪嘛,讓你整齊嘛,對吧,所以你看他的法門就如此巧妙,他是以戒律,不是就修和剪我們的身口意嘛,他是理髮師呀。
在這個《佛本行集經》裡面講到說,宿世發願他做聖人的理髮師,這個優波離尊者,所以迦葉佛住世的時候,優波離他就是理髮師了,常常給諸比丘剃除鬚髮,後來出家為僧,他發願當來於釋迦牟尼佛座下出家,才稱之為持戒第一嘛。釋迦牟尼佛成道的六年,就是他出家,釋迦牟尼佛出家他肯定跟著呀,你看這裡為什麼叫做,我親隨佛踰城出家呢?就是當時他太子出家的時候跟了五個大臣,對不對?五個大臣就是後來的五比丘嘛,那麼這五個青年可能當時是名門望族,可是優波離他只是一個侍者,一個執事而已,就不太注重了,但是這裡面發現了,肯定是他當時親自跟著世尊出去的,親隨呀,這可是親見呀,那麼親見出家肯定是說至少送得老遠。那麼再一個就是說,佛成道六年以後呀,他跟著他母親來到迦毗羅衛國這裡說,一個是親隨佛踰城出家,二一個,親觀如來六年勤苦。大家發現了嗎,好像他一直跟著佛呀,在六年雪山苦行,他也跟著,後來親見如來降伏諸魔,那就是佛成道的那一夜呀。我們這裡降伏魔,降什麼魔呢?當然我們通常知道說,五陰魔呀,煩惱魔呀,天魔呀,死魔呀,但是真正當時世尊成道的時候,就是這個魔王波旬,派這個天魔來去擾亂他。
最厲害的一次就是用這個美色,魔王波旬當時,世尊在這個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四十八天的時候,這個波旬就夢見一個不好的夢,生了恐怖了,覺得這個世尊馬上要成佛了,他就趕緊讓這個魔女先去壞世尊的道業。壞世尊的道業的時候,這個魔女就趕緊去了,現三十二種這種女媚之相,誘惑世尊,結果世尊就用這種他的禪定力,把這女的們都給變成一個老太太,當場就變成一個老太太。另外經裡面還有說,就是說當時派了三個魔女,三個魔女去引誘世尊的時候,世尊就身心不動,身心不動的時候,這三個魔女就自己就慢慢地看到九孔流不淨,就跟變死了以後九孔流不淨,這個身上手上都,就是顯現出來了,上面還有八萬尸蟲在裡面來回攪動,當時就是自己看到都厭惡得不行了,就嘔吐地走了,就是自己看到自己的色身了,世尊不為所動。
後來又派魔軍興兵去逼迫世尊,魔軍近都近不了身。這就叫降魔,所以這些事呢,優波離當時都看在眼裡,親見如來降伏諸魔。制諸外道,剛才我們講的迦葉三兄弟,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就是當時最有名的外道,到他們家去化緣嘛,住了一晚上,把他的護法毒龍給降伏住,第二天度化了,隨佛出家。這都是優波離親眼看在眼裡的,你看這裡他都是親自看到,親見如來。那麼解脫世間貪慾諸漏,承佛教戒。承佛教戒是什麼呢?承佛教我比丘的二百五十條戒律,他就是以持戒開始,所以身識身識,就是我持戒一定是我身體力行,我身體上面觸摸外境的時候,那你身體端坐的時候,你的身體是正念,身識,對吧?那麼如果你毀犯,有所毀犯,比如說你去造殺盜淫,行淫慾的時候阿難不是身體被魔女就是來回撫摸嗎?這個時候你產生的身識就不一樣了,所以他持律,那麼他身識始終是清淨的,漸次清淨,不斷地清淨,不斷地清淨。為世尊理髮剃頭,佛成道六年,就是當了佛以後,回到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國講法,那麼這個優波離呢,當時現為童子身,現為童子身呢,因為身材太矮小了,給世尊理髮的時候還夠不著,當時他就示現為什麼呢,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天人相的身相,給世尊剃頭,所以你看他就,其實他早就證了初禪,四禪他就證到了。
後來出家了,出家了以後,他給這個釋迦族的五百,不是有五百釋迦貴族都隨佛出家了嘛,就因為佛這次講法,回到故鄉講法,祖國,那麼他是先於這五百釋迦族的貴族出家的,所以他出家了以後,還受這五百比丘、乃至佛的父親淨飯王的禮拜。優波離,非常嚴謹的一個人,所以他後來的緣起就是戒律,以戒律為緣起。
你看這裡有一些名詞給大家介紹一下: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儀,三千威儀不毀犯;八萬微細,八萬細行也不毀犯。跟大家說一下什麼叫做三千威儀呢?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制的戒呀,制的這個比丘戒乃至菩薩戒法裡面有三千威儀,什麼叫做三千威儀呢?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條,一共有二百五十條,那麼這二百五十條裡邊,你想嘛,持守這二百五十條戒的時候,人一天要幹什麼?要怎麼樣?要行住坐臥,就是這又叫四威儀,四威儀就是你的四種狀態,在這四種狀態裡邊,要始終持這二百五十條戒,所以四乘以二百五就是多少?一千,合成一千。那麼菩薩戒裡邊又有三聚淨戒:一個是攝律儀戒,就是你的威儀律儀,你的身;一個叫攝善法戒,你要行一切善法;還有一個叫饒益有情戒,就是利益有情。這三種戒乘以一千就是什麼?三千威儀。在這三千種微細的狀態下,你始終要保持這二百五十條戒律,這就叫三千威儀。就像咱們上次講《楞嚴經》,不是還記得那個流變三疊嗎?還記得嗎?東西南北,過去未來。那麼八萬細行是什麼意思呢?在這三千威儀的基礎上,八萬四千是怎麼算出來的,聽明白了。十善業知道吧?十善業。
十善業,那麼十善業裡邊,身口一共有七支嘛,殺,盜,淫,兩舌,惡口,綺語,妄語,一共有七支,這是身體和口,身業和口業,對吧,一共有這七個方面。那麼在這七個方面呢,再三七是多少?二十一,就是兩萬一千了,三千威儀威乘以這七個方面,就等於說兩萬一千了,對不對?這兩萬一千再配上什麼呢?意業的貪瞋癡。貪瞋癡後還有一個叫做等分,相等的等,分別的分,一分兩分的分,這個等分是什麼意思?我一說大家都明白了。就是說我們上輩子比如說修行,我們上輩子修行的時候,修學的時候,這個貪瞋癡有現行,我們上輩子具足了,比如說貪心起來了,嗔恨心起來的時候,我們上輩子修行的時候,你會對治,對吧,但是你對治的時候呢,你上輩子修行對於貪瞋癡的對治,你也不是挺厲害,但是你也不是沒有對治,所以就說怠對治,就是愛理不理的這種感覺,也沒有不管,也沒有徹底把它管好,對於自己的貪瞋癡。
在這種情況下,感得這輩子的習氣還是,就這輩子的因緣對這個三毒還是這樣,你也不是說特別難降伏它,但是你也不是說很容易就能降伏它,因為上輩子等流出來的還是這個習氣。所以就這個狀態等於說我們這輩子修行的時候,對於貪瞋癡也是不緊不慢,這樣地去修,所以叫做等分。貪瞋癡再加上等分,是不是四個?這四個乘以前面的兩萬一千,二四得八,一四得四,八萬四千,就是這裡講到的八萬微細,我們俗稱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就是對於戒律的微細具體化,也就是從心念上去一念一念一念一念地去持守,在二六時中,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發心中,時時刻刻持守,就叫三千威儀八萬細行。
這是優波離尊者過去,記住我們在講身識,他就是身體力行,不出現在身識的上面,絕對清靜,入的如來藏。後面還有兩個詞,可能大家有的人懂:性業,遮業,這個懂吧?受過五戒的都知道,性戒、遮戒。這個性就是說,什麼叫做性業?持戒裡邊有性戒,就是說你所戒的法呢,它體性本來就是惡的,不待,就是不用等到佛制這個戒,殺盜淫妄你在人世間做,都是屬於惡法,這就叫做性業,殺盜淫妄都屬於性業。什麼叫做遮業呢?就是所戒的法本身不是惡法,但是佛制了不能讓你做,為了防止你引發作惡,所以佛製出來,所以叫做遮業。你比如說喝酒,就是遮戒。我考一下大家,還有什麼是遮戒?還有什麼?吸毒的話還不能(算)嚴格的講,為什麼?吸毒在世間也算惡,你害人呀。還有什麼是遮業?受過菩薩戒的就知道,若佛子不能什麼?吃什麼?吃一切眾生肉,吃葷的,不但吃一切眾生肉,吃腥的,吃腥之前還有什麼?吃葷,葷是什麼?就那五樣,蔥蒜這些東西嘛。
那麼世間人吃蔥吃蒜算犯戒嗎?對,到了佛門制止了,如果你犯,這就屬於遮業。還有,還有大家再想想,看來你們每天都,其實這些事你們都幹過,也持過,你們都不上心。受過八關齋戒嗎?過午不食,世間人如果過午食了,會不會有罪?對,佛制了過午不食,那麼你過午一食,就有罪,這就叫做遮戒。包括比丘戒裡面是不能讓你刨土的,去種地的,大家知道嗎?那麼世間人的話你不種地吃什麼呀?所以等等這些,我們就從這裡就知道說,你看:性業遮業悉皆清靜,身心寂滅。這裡講到的,我在這個如來的座下就是說,由於佛教我持戒,持戒以後我維持這個律儀,也就是說,我是如來眾中綱紀,就是我維持戒律威儀的這個綱紀,蒙如來令我心戒清靜了,親印我心,心戒清靜了以後,持這個戒,修這個心,眾中推為上首,所以說眾推為上。那麼這裡,佛要問我圓通法門,大家這裡要仔細聽一下,為什麼說圓通法門在這兒他是這麼持戒得的呢?這有兩重意思,因為還有一種叫心戒。佛問圓通首先是什麼呢?我初,剛開始的時候以什麼呢?執身之戒,就是我執著身體不能去毀犯,殺盜淫妄。
執身之戒就使得五根和前五識不隨五塵去造作了,你看身識嘛,身識就是我把身守住了,那麼我們五根對五塵去造作的時候,一定是我們身體去有身業,併駕齊驅地才會產生眼耳鼻舌身識,對吧。那麼我把身給守住了,不隨著這個外在的觸塵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前五根和前五識也不隨五塵去造作了,這樣就讓身得了自在。次第是怎麼樣呢?執心地之戒,次第執心,就是執心地之戒,心地之戒是什麼呢?怎麼樣令行通達的呢?從這裡就是要悟明什麼呢?叫做無作妙戒,大家聽過這個詞嗎?無作戒體。無作妙戒是什麼呢?既沒有所持的戒,也沒有能持的心。你看是不是還是歸到如來藏妙真如性了,沒有分別對待了。沒有所持的戒,也沒有能持的心,然後你身心中一切境界通達無礙了,就是不要等到我去執持了,自然就沒有毀犯了。
我在此給大家講過嘛,證到初果的人你去耕地的時候,自然那個蟲子就會遠離他了,不會被他耕到、弄死了。這就叫做人家持戒功德的心戒現前了,自然就沒有毀犯了。沒證到阿羅漢果,這個初果二果三果證到以後呢,如果他沒有出家,就比如說證到這個預流以上,但是還沒有證阿羅漢果,因為證阿羅漢一定是以出家的身份,在此之前,那麼他決不會,哪怕說成為在家人,但是寧死他也決不會有這個犯邪淫戒的因緣,也就說在他一生中,也就不會出現這種因緣勾引他去犯這個邪淫。這就叫自然無犯,自然無犯,通達無礙,所以這裡說,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為第一,就是說,我證入圓通,是以身識為下手,持戒、持律為根本。好,那麼我們在這裡,再把最後一個六識圓通的目犍連的意識給大家講完,因為這個也比較短,也比較簡單。大家一起來先讀。
大目犍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於路乞食。逢遇優樓頻螺、伽耶、那提三迦葉波。宣說如來因緣深義。我頓發心。得大通達。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我游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如澄濁流。久成清瑩。斯為第一。
你看,這就是目犍連的意識,意識圓通了。這個目犍連為什麼叫意識圓通?因為他稱為神通第一。目犍連漢譯為叫做采菽氏,就是他們祖先是採一種植物而生的,他們祖上就開始修道,也是外道,那麼流通下來,他們就叫目犍連,叫大目犍連就是因為他有神通。但是大家都知道他有神通,都不知道他的神通是怎麼來的呢?這一段就講他的神通怎麼來的。就是當時,還是從座起頂禮佛足白佛言,當時我在路上乞食的時候,偶然地遇到了,你看他這個佛講法,真的是真語者實語者,這麼多章節這麼多經典裡面他都不會亂,你看就是前面講到這個,誰遇到這個三兄弟來著?舍利弗,也是遇到逢這個迦葉波三兄弟相逐,這裡的目犍連同樣也是他們兄弟三個,也不知道是一撥遇到的還是隔開遇到的,就聽他們宣說如來講的因緣深義。這裡講的因緣深義呀,我們應該這麼理解:不是說諸法因緣生,緣盡法還滅,常作如是說,而是什麼呢?像《中論》裡邊講到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就這才能叫做因緣深義,緣起性空的大乘第一義,性空緣起的因緣深義。
所以他在這裡,聽到這個法以後就頓時心開意解,發明本心了,就是由於一切皆是緣起嘛,緣起就是性空的嘛,那麼他悟入到這個性空,就可以隨便地去緣起,反映在咱們凡夫的視野中就叫神通,能明白吧?什麼神通?就可以從這牆出去。那麼從這個牆出去,大家想想,從這牆出去,它緣起中的話我們的一般的因緣認為,這兒的因緣有一道牆,那麼我呢有一個我,都是這種緣起,有一個我肯定不能出這道牆,我們的緣起中都是這樣的概念,所以我們只有緣起,而且執著緣起,見不到性空,就沒有性空了。他聽到這個甚深緣起的深義,心開意解了,立足於性空的本質上來講,可以在這個緣起法中隨便,這就叫神通。所以在阿羅漢的這個,這都是屬於共凡功德了,就是有些外道也可以修到這樣的神通,提婆達多嘛。阿羅漢有一種功德就是可以從山裡面入,從海里面出。所以我們現在有時候執著點神通,隨便他知道你想點什麼,都覺得了不得了,這都是毛毛雨呀,雖然咱們現在沒有,但也不要看不起他,我們最終是極樂世界,一念就能到他方國土,是這樣的一種。
所以你看這裡他說,得大通達,就是悟到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緣起性空義。在這樣的情況下,那到了這種地步了嘛,佛也得給他給個名份呀,如來惠我袈裟著身,鬚髮自落。當時這個佛住世的時候,如果說,就是比如說有來人他有願力要出家,那麼佛就在用他的威神力,就是向這個願意出家的人他會說,善來比丘,這麼一句話一說,這個人的頭髮就會自動脫去,袈裟就自然著身了。你看人家那會兒,隨便生活中就處處都是神通。我們現在也是神通,但是我們意識不到,比如說吃飯喝水也是神通,我給大家顯一下。這就喝進去了,這就叫神通呀,很可能在另外一界國土你就沒有這樣的,你就不要說另外一界,畜生來講吧,你去給狗餵水,它能夠這樣倒著喝進去嗎?它必須用舌頭不斷地舔不斷地舔,所以它就認為人可以這樣這是神通。所以佛住世的時候就袈裟自然著身,鬚髮自落,就具足了僧相了,目犍連人家就是這麼出的家。而且呢,我游十方,得無罣礙,神通發明,推為無上,就是從此以後,他用神通游諸十方世界,去住自由了。
用這個神通力發明瞭意根,就著意根,用他的神通的這個意根意識,用這個意根的意識,來發明如來藏性原來是不變隨緣,由於它不變,所以才能夠隨便地去隨緣,這樣才自在無礙,所以於眾中神通推為無上。這裡講到的說,神通發明,推為無上,成阿羅漢,寧唯世尊,這裡講到的寧唯世尊是什麼呢?就是說到我的神通之力,寧唯世尊,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圓明清淨,自在無畏。就是說不但獨為釋迦牟尼佛所許,覺得他神通第一,十方如來都讚歎他的神通力,因為他遍游十方,做諸佛事嘛,所以這裡叫做圓明清淨,就是一真不動的性空中,他可以,圓明就是隨便地去做諸佛事。這還是形容他這個任運思惟,不假作意,就是不用刻意,隨便就任運自如的自在,這都是叫做神通。所以十方如來嘆我神力,大家要知道,這叫嘆我神力,自在無畏,就是無所畏,為什麼?能夠降伏魔,能夠摧滅冤家,這不是就無畏嘛。目犍連可會降伏了,在這個《降魔經》裡面講到,有一次佛上到兜率天去講法,結果下面就是毒龍就害人害得不行,目犍連就去收拾他,他就一會兒變成很大,一會兒化作很小,來來迴迴就把這個毒龍給弄害怕了就降伏了,目犍連。
還有一次呢,在志行道(梵志)裡面有一個外道去移山,就跟愚公移山一樣,外道去移山怎麼也移不動,結果人家目犍連一下就把它平為大地,就為民除患嘛,所以當時為什麼說神通第一呢?所以他這裡講到說,佛問圓通,我以旋湛,心光發宣。就是你問圓通法門,我以旋轉我的虛妄分別、向外攀緣的這個意識,歸復到湛然常住的這個如來藏心,這樣的話,我的心地光明了,就得以顯發宣流了。這裡講到的,如澄濁流,久成清瑩,就好比說,這個渾濁的流水久久不動了以後,就把它澄潔成清淨、瑩潔的一個,清淨的一個水了。所以這裡講到的,如果論圓通的話,依我所證,唯有意識為我的修因,最為第一。目犍連是怎麼得的神通呢?還是轉的識,用這種妙觀察智。所以大家想想,這就是阿羅漢,這是講到的神通呀。
昨天有一則很有意思的事,現在真的是這些胡說八道的太多了,說怎麼給超度,說你要每個月來,完了以後能夠到邊地疑城,能夠到什麼上中下品什麼的,就開始給人說了,說你來的話超度,到哪個時間段期滿了,往生了,誰不好好表現,說你們家的沒往生。可是問題還信呀,還有人信,天天跟著去信,倒也是好好地去念佛,但是他們就像完成任務一樣,什麼時候問的說,你們這個亡靈往生了,我就任務完成了,不是為了念佛而念,是為了說超度祖親呀,六道的這些六親,走的六親亡靈而去念的。所以大家想想,他念的那股勁兒,他就是交換、功利的這種心去念佛。昨天我就破邪顯了個正,我就說到,說阿羅漢的神通呀,可以從地入從海出的,可是大家不要忘了,憑藉阿羅漢自己的力量還沒有資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大的神通都沒有資格。
六通得到了,像神足通,神足通就是可以從山入從海出,宿命通就是看到前生後世,他心通你想什麼他都知道,這樣的大神通都,這還是,這都屬於說俱解脫的阿羅漢,還有不是俱解脫的,有的是慧解脫,有的是這個,這個叫做什麼解脫?就是這些阿羅漢再怎麼厲害,他就是憑藉自己的力量還到不了極樂世界呢,你怎麼能讓他就在極樂世界好像守著隨便就說,我看見他又往生了,他沒有往生?我說這不是明擺著打妄語,大妄語嘛,這要墮無間地獄的呀,為什麼不怕呢?那就是根本不相信有無間地獄。所以說現在這個沒辦法,隨喜你們能夠聽到楞嚴正法。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南無阿彌陀佛!好,那麼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