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講)

好,請大家合掌。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各位道友,今天是五十六講,《大佛頂首楞嚴經》。那麼我們現在的學習已經進入到第十卷了。在此之前,就光說我們進入五十種陰魔的講解開始,大家要知道,其實進入到卷十,也就是進入到色受想以後的行識的時候,它在這五十種陰魔裡邊,也算是一個分水嶺,某種意義上來講。為什麼呢?大家看到了,前面都屬於中間十境,境界的境。這裡開始講到叫中間十計,計度的計,就是在那上邊妄加計度,就是推比度量。所以由此來講,你看我們如果說後面進入的話,就是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了。外在的境界,雖然都是唯心所現,但是一個是外在所出來的誘惑,另外一個是自以為是的妄想。反正總歸是一條上山路,就看你停在哪裡。

那麼後面的這個,跟前面的有所不同了。前面的可能在蜿蜒盤旋中,有一些植被或者有一些動物出來誘惑一下,嚇唬一下;但是這裡開始,上面越來越陡峭了,所以只能可能自己一下子走不對了,出問題。大概是這麼個意思,所以大家(注意)。特別是我們再從幾種根本煩惱上來講,大家知道六大根本煩惱是什麼?是什麼?對,貪瞋癡慢疑,這叫五鈍使。還有最後一個叫不正見,有時候也叫邪見,這個屬於五利使,非常鋒利的那個意思。鈍的話就是比較粗重,大家都非常地被它綁得死死的,但是破起來也好破。那麼這個見,就是修行上這前面的五鈍都屬於愛,因為貪瞋癡都屬於愛染。

那後面出來的這些都屬於見,見解,錯誤的見解。而且再一個,我們學習,今天我們要把這中間十計基本上要貫完。那麼我們學習這個,裡邊有非常豐富的內容,就是在這個內容上的一個背景知識。大家都知道說,為什麼當時印度號稱有六十二種外道知見,在這裡一一都給我們羅列出來了。這六十二種再加上當時這個,為什麼當時龍樹菩薩出世呢?外道的修行已經都有了一定的功夫,甚至外道裡面的一些見解,他們所說的一些教法,他們的修法,他們的解脫法,解脫知見也就是。雖然並不究竟,大家在隨著學習我們就可以(知道)。你像第一個這裡邊人家已經能夠什麼呢?見到八萬劫眾生的流轉之事了。

所以大家從這個上面我們就知道,為什麼《楞嚴經》都把他們,甚至最後連聲聞、緣覺都定成外道?這就是為了彰顯我們佛法裡面最究竟圓滿的這個如來藏般若空性之法。一切的法都可能跟世間和外道是共的,就是有共通的部分。但是佛法為什麼說最究竟圓滿呢?就是因為無所得。這個見解希望大家要了解一下,有所得就一定會有所不得,無所得方能夠無所不得。

我們一路走上來,這個不斷地在強調,就是讓你不要著,不要分別,不要起計度,就是分別執著在這個貪愛和見解上面的一種定見吧。當然如果說不在這上面生定見,那麼一切都是方便善巧,就無妨了。只要你一生定見,它就把你牢牢地給粘住,再就沒辦法繼續前行。就是這麼個意思。

那今天我們從小本是一百七十七,大本是六百六十七,第二段,小本是一百七十七的第二段,從這裡開始講起。那我們先要複習一下,可以說點睛地這樣去複習一下。什麼意思呢?前面的從想陰開始,破了,再接著進入行陰,那麼什麼意思呢?前面的從想陰開始,破了,再接著進入行陰,那麼後面還有一個識陰。這三個我們上次就給大家交待過了,想陰就像洪波浪一樣,洪波一樣,比較大的浪。那麼這個行陰就好比細的浪一樣。後面的識陰就好比沒有浪的水一樣。現在我們在處於什麼呢?浪還有,但是非常細,比想陰的這個洪波浪來講要好多了,但是比後面識陰的這個無浪的潛流來講還差一些。

當然我們最終的目標是什麼呢?如來藏性的湛然止水,就是完全是一潭水如如不動,但是又清澈透明,能夠映現出一切萬法。所以我們今天就從行陰開始,行陰開始這裡中間的十計,來一起學習。但是今天我們讀的要比較多。讀的要比較多呢,就是中間停頓的要多一些,所以節奏就比較緊湊,希望大家能夠跟得上來。

首先我們從「阿難當知」開始,讀到什麼呢?不往後了,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邊讀一邊聽講解。為什麼這次是這麼呢?一個是我們在進度上,不能落開了。二一個就是說,因為這十種知見,它本來就是一夥兒的,非常緊湊。你把它一旦拉開了再學,可能上一次稍微有一點點覺得說這是這麼認為的,下次又完全隔了十萬八千。所以今天我們一小段一小段地讀,一小段一小段地依文講義來貫。找到了嗎?是人墜入二無因論,一起來。

阿難當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類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窮生類本。於本類中生元露者。觀彼幽清圓擾動元。於圓元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二無因論。

好。這一段開始是講什麼呢?就是說阿難你要知道,知道這個修三摩地的善男子,他到這個地步的時候,已經凝然不動,覺照常明瞭,所以叫做凝明正心。那麼這個時候他的定慧相資,恆持的這個正確的感受,就是修禪的這個感受,它是非常有力量的。在這種力量的支撐下,十類前面講的那些天魔完全已經找不著方便了,就是不得其門了,干擾不了他了。那麼這個時候,雖然外在的天魔,因為他不起這種邪求了,所以外在的天魔不得其便,無懈可擊了。

可是這個魔事不來擾,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應該說就是可以增修這個圓通的功夫了。所以這裡不是用了一個叫做方得精研,就是他可以不斷地增進來修這個圓通,研習這個妙明本體。但問題是什麼呢?這個時候奈何有一個行陰所障。我們前面講的行陰,色受想行,就是遷流的意思,就是這股勁兒障礙著他。那麼他都見到十二類眾生,也就是說一切眾生,這種生滅的根本了,他已經能夠觀得到了,用這種功夫可以觀得到。

你看這裡有一句話後面一直有,觀彼幽清圓擾動元。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觀照到比這個幽隱,很微細,一般人觀不到叫幽;清呢就是輕清,一個是輕重的輕,一個是清白的清。就是這個非常幽隱,而且很微細,不易覺察。就是等於說它的這個動作讓你感覺不到一樣,差點兒,所以這裡叫做幽隱輕清。但是它是恆常來擾動的,它不是沒有,它一直是這麼個狀態,行陰遷流的狀態。這個根元他不斷地觀照,不斷地找這個究竟之處。

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在這樣的境界中,如果忘失了本修了,不忘失的話當然功夫增進,忘失到本修的時候,就會起分別計度。分別嘛,就是進入到你我,能所,自他,總是二元的對待一起,一計度就會什麼呀?這個時候就會墜入到外道的兩種無因論。那我們都知道,佛法是講因果的。外道也講因果。那麼外道講的因果有一是屬於邪因邪果,不屬於正因果。還有一些外道執著無因無果,甚至有的認為,這第二種就是類似於說一切都是自然的,好也是自然的,壞也是自然的,沒有修證的機會,沒有改良的狀態。所以我們再來看,從一者讀到二者之前,惑菩提性,這一小段來。好,一起來。

一者。是人見本無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機全破。乘於眼根八百功德。見八萬劫所有眾生。業流灣環。死此生彼。只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便作是解。此等世間十方眾生。八萬劫來。無因自有。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

好。這是從第一類,第一種見解是這個修禪者見到這十二類眾生,他能夠見到說本來是無因而有的。為什麼產生這樣的一種見解呢?這裡講到何以故,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個人已經觀到全體的生和滅的這個樞紐,這個狀態已經全體顯露出來了。你看這裡講到的說乘於定力,就是他乘於他的這個圓通定力,能夠得眼根清淨,能夠得八百功德,眼八百功德。

那麼我們大家都知道,前面講到了眼耳鼻舌等這些都有功德,滿分功德,多分功德。這裡指的是眼的八百功德。那麼這個時候,在他的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極其能見之量,能夠見到八萬劫內所有的眾生,隨著這個業流婉轉回還,死此生彼,他能夠見到這個狀態。可是只見到眾生八萬劫之內的輪迴和其處,就是只見到八萬劫內他的輪迴狀態,八萬劫外的他完全沒有,看不到。

只見眾生輪迴其處。八萬劫外。冥無所觀。就是能力只能到這個地步。這個時候,他就只能見到輪迴的這個果,對吧,他見不到曾經的因。可是他想要求這個解,又求不到,最後只好自己自欺欺人。就是認為說,這些世間十方眾生從八萬劫來,都是無因自然而有的,他就起了這麼一種見解。這樣的話,邪計來籌度,自然就失去這個正遍知的正念,墮落到無因外道的邪見論中了,那麼自然就迷惑了菩提正覺之性。這是第一種,叫做本無因,因為他追求前面沒有,這叫本無因。好,我們再來看二者,一直讀到第一外道,立無因論。一起來。

二者。是人見末無因。何以故。是人於生既見其根。知人生人。悟鳥生鳥。烏從來黑。鵠從來白。人天本豎。畜生本橫。白非洗成。黑非染造。從八萬劫。無復改移。今盡此形。亦復如是。而我本來不見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由此計度。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一外道。立無因論。

好。這是二者,是講的什麼呢?大家看到了,末無因。末無因是怎麼說的呢?他就是說見到本無因了,就從此知道本來沒有因,他認為。就由這個本,他就推及到末,說八萬劫前我也搞不清楚,八萬劫後我還是搞不清楚,所以他就從末端上來講,也是無因的。你看他這裡說,這個人與這個十二類生,他既見到八萬劫前的根元是無因有,所以他就說,這十二類眾生既然沒有因,他就是自然而有的。

他就鐵定認為說,這個自然的概念一入他的本清淨的禪定心中,大家要知道,它的力量就非常大。他所有的見解,他所有的人生觀,都認為說就是自然的。這個時候他的見解邪見出來了,說什麼?你看。

知人生人,悟鳥生鳥。就是人自然生的人,鳥自然生的鳥,不存在相互的輪迴。烏鴉從來就是黑的。這個鵠就是天鵝,白天鵝,天生就是白的。

這個人本來就是豎著走,天人,天和人道的眾生就是豎著走的;這個畜牲就是橫著走的。白的也不是洗滌成白的,黑的也不是染造成黑的。所以說從八萬劫就沒有改過,一切都是自然如此,八萬劫來沒有改變。他就鐵定了這樣。然後呢,大家來看:

今盡此形,亦復如是。這是什麼呢?他就是說,我現在盡了我這一期的生命之後,他認為還是如此,我是個人,將來必定還能夠生人。我行善法我也升不了天,我作惡法我也不會墮落。雖然我去修行修苦行,我也成不了佛。盡未來際從來都是如此,當然仍然是如此。

所以就是說,而我本來就,你看,而我本來不見菩提,就是說從本以來就不見有眾生、有菩提性起。他認為八萬劫後,哪裡有什麼菩提成道之事呢,我現在就見不到什麼菩提成道之事出現,那八萬劫後怎麼會有呢?

所以你看說,當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無因,就是說都是自然而有的。所以由這個他就勘驗說,八萬劫後,大家你看,由此計度,就是由這個他就推比說,八萬劫以後也是無因,自然就這樣,一切就自然而然,終成了斷滅,還會恢復到那個大冥的最初,八萬劫初。他認為八萬劫以後就沒有因果,從始至終都沒有因果。就這樣的一種邪見,那麼當然就會失去這個再進修的機會,就會失掉這個正遍知,墮落到外道的惡見,迷惑這個菩提正覺之法。這是我們講到的中間十計的第一種外道,叫做無因論外道。這個我們記住,叫做無因論。

那麼下面的第二種外道,他就是四個概念,四個觀點,叫做四種遍常。是週遍的,是常存的,他不認為是無常。好,我們從內容上來了解。我們從阿難,讀到一者是人窮心境性,再讀到計以為常,就是二者之前。大家找到了嗎?好,一起來。

阿難。是三摩中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圓常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遍常論。一者。是人窮心境性。二處無因。修習能知二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循環。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好。大家要掌握好節奏,我們今天的學習任務比較重。這是阿難,你看還是依然表達了觀察到這個人的狀態,於圓常中起計度者。那麼這裡講到的常擾動元,剛才我們前面講到觀彼幽清常擾動元,這個動元沒有給大家介紹。動元是什麼意思?就是指的第七識,大家知道。第七識的作用還記得嗎?就是認為有我。你不要到處去找,當下覺得我在聽法的時候,這就是第七識的作用。

這個東西一直到行陰的時候,它還在發生作用,是染的作用,不是淨的作用,不是我們說的平等性智的作用。轉成智以後,第七識轉成智就是平等性智,沒有自他分別;但是現在有的時候,它就有起滅相。那麼在這個上面,如果他一不小心又起了分別計度的話,就會墮入四種遍常論。

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於圓常中起計度者,墜入四種遍常呢?就是說已經把想陰給破了,但是行陰還沒破的這個階段,這個人。圓就是週遍三千大千世界之內,整個,不是他觀照自己一個,大家要知道。所以這個行者稍微出現點偏差,那麼就會出現這種遍常的論調。這一個觀點跟上面的有什麼不同呢?前面的是以為八萬劫之外無因了,就斷滅了,明白吧。這個是說他在兩萬劫內所見的,以為是常住不壞,明白吧。是這個差別。在這樣的下面,我們再來看。

一者,就是這個人,窮心境性是什麼意思呢?他這個人不斷地在禪觀裡邊,欲窮到究竟之處,心和境之間,心就是自我,境就是外境。那麼這個時候,他求這個行陰之性。他看到這個行陰的流淌,他就想把它弄明白,想把它弄明白這個生滅的根源到底是從哪兒,起自何處,怎麼來的。就想在這個上面窮究的時候,可是能力有限,他只能見到心境兩處兩萬劫,只能知道兩萬劫,比前面的要差一點,是無因自有的。

那麼他就能夠知道兩萬劫中,十方的眾生所有心和境。每一個眾生都有心境,對吧,就是我和世界。所有的這個心境的生生滅滅,它是相互相續循環不斷的,他發現從來沒有散失過,前生後世,生生世世,一世又一世。他就以為說,原來一切眾生的,或者是當下所有眾生的心境兩個性,就是心境二性,是遍的,是常的。他能窺得到這個生滅,就是知道說不斷地生滅,生滅起伏。

但是他不往那個上面去分別,他分別到反作用上了。他說雖然生滅是無常的,但是他見到生滅滅生、循環不斷的這個本性是常的。就有點類似於我們說諸法無常,他就覺得原來諸法無常是常的。

就跟我們現在說,一切都在變,只有變是不變的,然後他就咬定有一個不變。這就又計度、分別到反方向去了。大家能理解嗎?就是我們說諸法無常是諸法無有常,不是認為諸法有無常。

他現在就發現了諸法是無常的,但是他認為諸法真的有一個無常。就是這個意思,能明白嗎?所以在這個上面,他就計以為常了。這是第一種,叫做什麼呀?心境計常,他把心境作為常法了。我們再來看第二種。一起讀到,二者開始,讀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窮四大元。四性常住。修習能知四萬劫中。十方眾生。所有生滅。咸皆體恆。不曾散失。計以為常。

好。大家要聽著,不要走神,讀到哪裡你要跟上來。我們是讀到二者開始,三者之前,大家在這兒要停住了。第二種他所觀的對境不是前面的心境了。不是前面眾生的心境,他是觀照什麼?內外的四大造色種。大家知道四大地水火風,是我們的造色種,我們的一切物質,無非就是地水火風組合而來的,對吧。那麼這個時候,他就把這個內四大,自己的色身,和外四大山河大地,作為他觀照研究的對像。

那麼一直到無所見處的時候,他就發現四大地水火風這個本元素,就是造出一切物質的這個根本元素,他發現不變。那麼他就能夠知道這是什麼呢?我看,四萬劫。在這個四萬劫,他發現十方眾生所有的生滅,就是內四大是眾生的根身,外四大是眾生所承載的世界嘛,他發現這個行陰,就是第七識這個行陰不斷地遷流變化,就是由這四大組合不斷地在變化。

大家能明白嗎?就是地水火風這四大組合,因為我們人本身就是地水火風的組成,他就發現就是這四大在不斷地變化而已。不斷地在遷流,不斷地在變化,也是這四大本身的作用。他就發現什麼呢?認為四大的體性,原來四大本來沒有變過,他就認為四大的體性是恆常的。四萬劫的他的所知境從來沒有散失,他就又認為什麼?四大之性是恆常不壞的。就是把它計為常,所以這第二叫做四大計常。

那麼第三個是什麼呢?是八識計常。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識、阿賴耶識。他把我們所有的識,他計為常的。我們看他怎麼說的。一起來讀,三者開始,讀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窮盡六根。末那執受。心意識中。本元由處。性常恆故。修習能知八萬劫中。一切眾生。循環不失。本來常住。窮不失性。計以為常。

好。大家看這幾句話裡邊有一點點要了解的。是人窮盡六根。那正常的話他應該講六識,對吧,因為他執著識。為什麼這裡成了六根呢?為什麼?我們現在已經把什麼陰給破了?那麼我們想陰破了,前六識的作用是從哪兒來的?依什麼為體?依想陰為體。所以說到了這個地步,不能夠講六識,為什麼?想陰已經破了,六識的這個形相呀,就是六識的這個起伏,這個存在感,他已經把它看破了,沒有了,就不會取種種相、作種種想了,明白吧。所以這個時候,前六眼耳鼻舌身意,只有他的根性在那兒湛然明朗。

湛然明朗能體悟一下嗎?什麼叫做湛然明朗?就是我的作用雖然有,我不起這個作用了,這個作用是妄想,明白吧。作用是有的,但是他不往妄想上發展了,他守住他真如本來的那個狀態了。所以這就叫做湛然,為覺根性湛然,就是說的六根已經不去在妄想中追逐,起種種想了。

所以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呢?大家來看,是人窮盡六根。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他的末那識還在作用。這裡的末那就是我們指的恆審思量,第七識認為有我,所以叫做末那識。

執受是什麼呢?執受是什麼?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為什麼要執受呢?它能夠執持我們的種子。我們所有的自我和外在的世界,大家要知道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所以都是儲藏在它裡邊,所以它叫藏識。那麼阿賴耶識的存在,它能執持,就是把這都管住收住,明白吧。我們造的業就跟白娘子一樣,這個阿賴耶識就跟法海的缽一樣,他能把它收進來,藏在裡邊。

做個不恰當的比喻。那麼領以為境,就是說變現出來的時候,又是被七識、前六識作用,這樣覺得說真的有個自我和外在世界的存在,這就叫做受。前面叫做執,後面叫做受。執的時候是還在因地,沒有變現。受的時候已經內變根身,外變器界,形成了。但是從執到受,都是阿賴耶識的根本作用,這裡叫做執受。能聽明白嗎?所以這裡你看講到的是六根末那執受,其實就是指的八識,統共是八識,對吧。

是人窮盡,他就不在心或者境粗相上看,也不在四大造色種上看,他在這八個識上去窮究去了,去研究去了。那麼研究的時候,他發現什麼?心意識中,本元由處。這是什麼意思呢?心意識是什麼意思?重複了一下前面的六根、末那和執受。這裡在佛法、特別是唯識宗的下面專業的說法,心只是指的阿賴耶識,叫集起,就是我們集體的集,集起叫做心,因為阿賴耶識裡面能夠集種子起現行嘛。

那麼意專門指第七末那識,因為它恆審思量嘛,所以第七意。識就是能夠各各了別自己所對的境界,就是指的前六識。所以這裡的心意識中,就是把前面的窮盡六根末那執受給重疊了一下,就是又說了一遍而已。那麼後面我們來看,這個名詞能貫過去的話,就知道心意識中本元由處,就是他在這前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上,他求其所生起的根本元由,就是不斷地問,想搞清楚這哪來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修習得能夠了知到什麼呢?大家看,八萬劫中一切眾生的循環不失,一切眾生的生死循環是沒有散失。通過修習他就知道了,這就比前兩種厲害了,對吧。前面一個是兩萬劫,一個是四萬劫,這裡頭八萬劫。為什麼他沒有定性成無因呢?他沒有像八萬劫前和八萬劫後看,他就管這八萬劫內,循環不息,從來見眾生的八識阿賴耶識中,沒有散失掉一個眾生,沒有散失掉一個種子。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說各各去後來先,循環不息,就以為這是週遍常住,不會滅的,永遠都有的。所以這種情況下,就是窮不失性,計以為常。這是從分別計度八識來以為常變之意,這是第三種。我們在講第二種外道的第三種出現的見解。後面就是從第四種來看,四者開始一直讀到這一段完,一起來。

四者。是人既盡想元。生理更無流止運轉。生滅想心。今已永滅。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因心所度。計以為常。由此計常。亡正遍知。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二外道。立圓常論。

好。四者是什麼?這裡大家看,這個想陰既盡,四者,是人既盡想元,就是已經把想陰破了。生理更無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生理就是說所生的道理。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盡了想陰的根元了,所以他這個八識田中,我們剛才用前面的道理來講,就是六識的種子的動相已經滅盡了。那麼這個生理就是指的行陰所生的道理。

動相滅後,他就覺得說,露出來這個行陰的本元了嘛,他就在這個行陰的本元上,他感覺到已經不遷流運轉了。就是說以為想滅掉以後所生的這個道理,就是顯現出來的這個理,境理啊,他是觀境而顯理,不像我們現在是用腦子推比這個道理。他是觀現前的境界而所發現的這個道理,沒有再進一步地遷流、止息、用行等等這種轉變作用了。

說白了,這裡給大家打個比喻,就是說窮日子過慣了,稍微有點錢呢,他就以為這個已經很好了。這也是以前動得太厲害了,稍微靜一下,他就以為不動了,明白吧。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以為說哎呀,生滅的妄想已經永遠滅了,那麼這個第七識雖然它還在生滅,不是不生滅的,可是他就以為這就是不生滅的一種自然的不生滅性,他就以為找到頭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以行陰的這種狀態,以為不生滅,就妄想計度這就是常住的不生不滅之性了,對於行陰。也就是想陰破以後呈現出來的那個狀態,他覺得這個日子已經好得不得了了。雖然還是有流動相,但是他以為這就是根本了。

這就叫做因心所度,計以為常。度什麼呢?理中自然成不生滅,就是粗重的生滅過了,終於碰到不生滅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那麼最後還是說,由這種妄計為常住,亡失了正知正見,墮落到常見外道。這就是名為第二種外道,立了四種圓常之論。圓就是週遍的意思,就是遍常,永遠都在,不會失,那麼常顯現它的所呈現出來的道理吧,境界即是道理。這是第二,中間十計的第二計。我們再往下看,就是指的第三種計,叫做四種顛倒,這裡又開始講到四種顛倒了。好,我們先還是來讀一下,讀到一分無常,一分常論,一者之前。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人墜入四顛倒見。一分無常。一分常論。

好。這個還是講到的說,自他,就是說這個修習禪定的善男子,前面還是講的一模一樣。於自他中起計度者,是什麼呢?就是說在自他依正,就是就自身,或者他就是一切眾生,乃至依正是什麼?自身的色身或者外在的世界,其實就包括了有情無情。就是在這一類上,所有的這種自他依正之萬法中,他起了一個妄想籌度,就是在這個上面起了妄想籌度,墮入到四種顛倒論,就是有的是認為是無常的,有的是認為是常的,一半一半,這種想法。

所以大家看這個外道的功夫,確實也是真的厲害,也不是我們常人能夠達到的。前面講到人家已經到了八萬劫的情形了。可是問題是到的這個標準就是什麼呢?只要你有所得有所見,就會障,就通不了。

所以說呢,你看這裡基本上都是轉為對於宇宙萬法的解釋,眾生生死的現象,這個層面所出現的偏差。再給大家強調一下,他已經把這個觀照力,特別是這裡你看,自他依正中都能夠把他的觀照力攝受進去。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你成佛路上不能出錯呀。你只要有所得,那你就是有錯的。所以大家把握住這個就沒有問題。你看極樂世界的菩薩都是情無所繫,無所適莫,去來進止,情無所繫,就是沒有一點點的染著和分別。

那麼這四種常與無常論來講,它還是也有對境。你比如說第一種,我們來看,它是約自和他這個對境,就是自身和他,一切眾生來講。好我們先讀一下,一者開始,讀到二者之前。

一者。是人觀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為究竟神我。從是則計我遍十方。凝明不動。一切眾生。於我心中自生自死。則我心性。名之為常。彼生滅者。真無常性。

好。這個人這裡在觀什麼呢?大家跟著啊。是人觀妙明心。這個妙明心不是我們在《楞嚴經》裡面的如來藏妙真如心,他這裡的妙明心是什麼呢?其實就是破了前面的色受想顯現出來的真,和這裡行陰沒有破顯現出來的妄,真妄兩種和合的這個心,他這個時候就以為是妙明真心,他以為得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可以週遍地觀十方世界,覺得如如不動,週遍,到處他都能觀照得到,他就錯以為這個時候就是究竟的有神我出現了。我們不太了解當時印度的外道的情況。如果你去研究一下當時印度外道的這種知見,或者特別是學中觀的人都知道,當時外道的理論也是非常嚴謹的。

像這裡有一個,這裡他是以究竟神我,就是大神我。一般我們以為的神我,破我是破這個,這叫做小神我。這個大神我他認為是什麼?是週遍的,有時候又叫做本住。就是他發現觀到這個時候,他就覺得說,哎呀,十方世界湛然不動,那麼他就覺得這個就是最根本的源頭,是最大的力量,出生處,擁有者。他就認為這個境界就叫神我,那麼他就覺得這個神我是遍十方界的,是週遍的,是常的,是一體的。這裡叫廣大周圓,凝然不動,就叫凝明不動。這時在這種情況下,他發現十方所有的眾生在他的心裡邊自生自死,輪轉,輪迴生死,他都能觀得見。

所以這個時候他就覺得說,雖然眾生在我能觀照的這個範疇內自生自死,但是我的心是凝然不動的,他就認為是常的。神我是常的,但是有生有滅的眾生是無常的。他就認為自己是常的,一切眾生是無常的,一分常,一分無常。這是第一種,能聽明白嗎?好,這是約自他境上而觀的。下面這個是觀什麼呢?國土。所有國土裡邊,我們來看,二者開始讀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不觀其心。遍觀十方恆沙國土。見劫壞處。名為究竟無常種性。劫不壞處。名究竟常。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這個人他也不觀心了,也不觀自,也不觀他,也不觀心了。他以神通力觀什麼呢?所有十方世界裡面的恆沙國土。那大家知道國土有什麼?有四種相是什麼?對,有成住壞空呀。你比如說我們說到的,三禪天以下,那麼在劫壞的時候,它境界就變成空了。他就觀到這個了,就認為是無常了。

大家知道三災起的時候,是火燒初禪,水浸二禪,風吹三禪,這都是有壞的。那麼四禪以上有的時候上不去、吹不了了,不壞,他就以為說這就是究竟了,常住不壞。或者在他方國土裡面,這個國土正在壞的時候,他就覺得是無常的;那麼那個國土剛剛成,還在住的平穩的階段,他就以為是常的。在這樣的觀其他的國土裡面,他就執著說哎呀,原來有一半是常的,一半是無常的。就跟前面的見解一樣,一半常一半無常,所對境不一樣了。

你看這修行人修到禪法空之處,他一定要找個落腳石的時候,就唿通地往這兒撲,唿通地往那兒撲,直到撲著一頭了,他就以為是真的,然後就開始執著到底。所以這裡講到,如果說你想,你看到這個世界是壞,你不知道它將來還要成呀;你看到這個世界是成或者住,你不知道它將來終究要壞。所以為什麼呢?我們能夠知道無常,那麼你死執著無常的話,這菩薩就沒辦法度眾生了,怎麼去莊嚴國土呢?對吧,無常的嘛。

那麼你死執著常,又會增加眾生的煩惱,為什麼?戀世呀,他會覺得世間永遠不壞,那他就想永遠不死。所以常與無常同步的這種見解,這種邪知邪見,就會導致這種誤區,要麼是菩薩不想度眾生了,要麼是眾生不想出離生死了。這是約國土而言。第三個我們再來看,這就是約身和心而言的,從三者讀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別觀我心。精細微密。猶如微塵。流轉十方。性無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滅。其不壞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從我流出。名無常性。

好。這個時候這個人呢,這個修禪者他就不觀其他的,這個時候又觀什麼呢?他就只觀見自心,也就是這個時候第七識裡邊行陰的這個種子。行陰的這個種子他觀到的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大家來看,精細微密。那麼這裡講到的這個精細微密呀,就是,怎麼說呢,如果從前面的想陰來講,粗相來講的話,就覺得這個非常的,你看精就是說一般人觀不到,細的話就是幽微難知,精就是說它的狀態相對色受想行來講,它的這種呈現是比較高級的了,所以幽微難知,一般人觀不到,就比喻為微密。就好比說,怎麼說,咱們說精細微密,比如我們說物質吧,對吧。

物質來講,一般的我們現在的物質大家都能看得到,是粗重的物質,是不是?那麼還有一些人慢慢觀著觀著,他把物質能夠觀細,觀到就像鄰虛塵一樣。鄰虛塵能聽明白吧?差點就跟虛空一樣,只跟虛空比鄰而有,叫鄰虛塵。他就觀到這個地方了。這個人他並不是說觀物質,但是他就觀第七識的種子,就是覺得他原來前六識都是粗重的,對吧,這個時候他就把第七識的這個狀態觀到了,就猶如我們觀物質觀到鄰虛塵一樣,就觀到這個時候了。他就覺得說,觀到這一步他就覺得,這麼微細的這個性再不會改了,到這一地步,絕不會再改了,第七識的這個微細之相,他認為已經到頂了,這是常的。

可是問題是雖然常的,他明明又看見無常的這個色身一會兒生一會兒滅,流轉不停。所以他就執著這種微細再不變了,稱之為常;那麼粗重的身體有生有滅,約自身而言是無常的。從這點來講,就是他約自己的身心而言,他認為心是常的,身是無常的。由此又列了什麼呢?一分無常,一分常論。這是第三種,約身心境界而言。我們再來看第四種,第四種叫雙非自他,也不說自,也不說他。好,我們從四者一直讀到最後。

四者。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行陰常流。計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滅盡。名為無常。由此計度。一分無常。一分常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

好。第四個,這個人觀的大家來看,是人知想陰盡,見行陰流。就是說他能夠同時並觀這個色受想行,這四種陰。那麼他在並觀的時候,他就知道說色受想三陰已經盡了;同時又見到行陰在常流,相續不斷,就是不盡。所以他這個時候就計行陰為常,色受想滅,為無常。這個時候他還觀不到這個識陰,不知道其實這是識陰的妄,識陰在從中是根本元由。

所以這裡他就只就着色受想滅了,那認為它是無常的;行陰不滅,還在流淌,是常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是說自己來講,自己是色受想,覺得是無常的;從這個行陰而言,又覺得行陰是常的。所以這個叫做雙非自他,所以這就是說,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三外道,一分常論。就是把第七,行陰論為常,其他的都是無常。不管是從自他來講,從國土來講,從身心來講,或者雙非自他來講,都是認為說一會兒常一會兒無常,所以前面說一分無常,一分常論。這是第幾,第三外道了,是吧,第三外道了。

好,我們再進行第四外道,屬於四種有邊。大家還記得根本煩惱中有什麼見?身見,對,邊見,還有邪見、見取見和戒禁取見。那麼這裡就是要講到的四種有邊,邊見了。所以大家看,說到邊見了,這個外道非常麻煩,他的這個妄想執著就邊邊角角的。如果你這兒不行了,他就往那兒又緣去了,又認為那兒是行的。大家來看,從又三摩地中一直讀到一者,然後讀到二者之前。一者這一句話很少,小本的話是到一百八十頁,二者之前,名為無邊這一句。一起來。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一者。是人心計生元。流用不息。計過未者。名為有邊。計相續心。名為無邊。

好。四種有邊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來看前面的都一樣。於分位中生計度者。分位是個什麼概念呢?分位是個什麼概念?位就是說一位一位,次第嘛;分就是分別嘛。就是在這分別次第中,一樣一樣的他給你執著。如果從這個妙如來藏性中,你說有一個分位嗎?有次第嗎?有分別嗎?沒有。

可是呢,他就是現在因為在破行陰的階段,所以這裡依於行陰,分位就虛妄地生起來了。就跟台階一樣,本來是暢通無阻,當下的一條,一個寬闊無邊,結果他在上面開始修台階,修得大家就覺得說有了一點一點的分別。修台階,劃界限,等等這些就叫分位。於分位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有邊論

那麼大家來看第一個人,他的定力也能夠觀到八萬劫內的事了,可是還是對八萬劫外的事寂然沒有見聞。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用這個無聞無見,他自己夠不著的地方。有一種外道叫做數論外道,他把八萬劫外夠不著的地方稱之為大冥,就認為一切都是從大冥中生出來的。這個時候他不知道,冥然,他沒辦法辨別,就把它稱之為這是無邊的。

我們說的無邊無際,他夠不著。那雖然八萬劫外,就是八萬劫前、八萬劫後他夠不著,可是八萬劫內的這個眾生的生滅處,他是能看得見的,對吧,他就又把這個稱之為有邊。八萬劫前後叫做無邊,八萬劫內叫做有邊。這是一者,計相續心名為無邊,這個就是有邊無邊論。相對有邊就有無邊嘛,相對無邊就有有邊嘛。

所以這是第一個,無邊論,他就是覺得相續不斷的這個是無邊的;但是前後、過去已經滅了,未來還未至,這個是有邊的,因為有過去未來;但是當下的相續它是無邊無際的。所以這個就叫做第一個,等於說是叫做三際分位,過去、現在、未來,這樣在這個上面進行了一個妄加分位。第二個才叫做見聞分位,我們一起來讀一下,讀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觀八萬劫。則見眾生。八萬劫前。寂無聞見。無聞見處。名為無邊。有眾生處。名為有邊。

好。這個才是這個人的定力能見到八萬劫內的事。那麼他見到生死輪迴,八萬劫內的眾生,他能夠見得到;問題是八萬劫前,他就是沒有見聞了。所以他以見到輪迴之處稱之為有邊,他自己見不到之處稱之為無邊。也就是八萬劫為分水嶺,內的稱之為有邊,他能夠控制掌握得住,觀得到;外呢稱之為無邊了。他又在這個上邊起分別了。好我們再來讀,三者開始,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計我遍知。得無邊性。彼一切人現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無邊之心。但有邊性。

好,這個裡邊第三個,這個人是觀自己的行陰,還是第七識。行陰心它是湛然常住的,他就執著為究竟的神我,他也同樣是執著有神我的。那麼在這個有神我中,於是他計度自我,就是自己的觀照能夠週遍了知一切。是人計我遍知。覺得自己週遍,能夠了知一切,他就認為得無邊性,這個稱之為無邊。

那麼其他的一切人,彼一切人現我知中,就是其他的一切眾生都呈現在我的這個知中。因為他已經能週遍了知一切了,所以他認為是無邊的。但是一切人都現在他的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跟著啊。但是我卻不能夠得知彼等之知性,就是他們的知性。就這個角度而言,說明其他的眾生沒有得這個無邊之性,他們是有邊的,有局限的。

我已經週遍了知一切了,我得了無邊,但是其他一切眾生沒有得這個無邊,所以他們是有邊的,在這裡稱之為彼我分位。我已經得了無邊了,但是我不能夠知道眾生的所知。所以由此斷定,眾生還是沒有得無邊之知,他們是有邊的。就這個上面叫做彼我分位,這是三者。好我們再來看第四,一直讀到最後一段。

四者。是人窮行陰空。以其所見。心路籌度。一切眾生一身之中。計其咸皆半生半滅。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邊。一半無邊。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

好。這個分位是就什麼呢?就生滅分位而言的。生的時候是有邊的,滅的時候是無邊的。大家來看,怎麼個說法呢?你看這個人還是以定力來不斷地窮行陰空,就是窮力地研究、窮究它。那麼在他定中的時候,這個人都是可能相對來講功夫稍微好點,為什麼呢?他這裡分了入定和出定。他在定中的時候,覺得這個行陰已經滅掉了,入定的時候。那麼他出定的時候,又觀到行陰又生起來了,行陰的這個妄想又生起來了,因為還畢竟沒有究竟破掉。所以由於他有定中和出定,這個進退之間,他就有了入定出定所見的這個覺受的心路歷程。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自己在這上面籌量計度,就是觀到一切眾生於一生之中,在一生之中,就觀到他們全部都是半生半滅的。入定的時候他就覺得已經滅了;出定呢,這個行陰的作用又生起來了。以此類推,他就認為世界上一切的萬法,所有的物象,都是一半是有邊,一半是無邊的,明白吧。入定的時候,他見到行陰的滅相了,那麼他就認為是,這個時候行陰的滅相是什麼?是有邊還是無邊呀?對。

那麼出定的時候,他觀到這個行陰的生相又起來了,那一有生就會有滅,就又進入有邊了。所以入定的時候見無邊,出定的時候見有邊,他就誤以為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半是有邊,一半是無邊。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叫做生滅分位。最後這句話還是一樣的,由此計度有邊無邊,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四外道,立有邊論。雖然不管有邊無邊,但是他四種顛倒就都是計為有邊的。

所以你看《楞嚴經》裡邊也是這麼多的內容。其實這個見解在我們佛學宗派的中觀的見解下都是這樣的。中觀為什麼叫做破邪顯正呢?他只是破一切的外人外道,或者哪怕是學習佛法執著了,小乘,或者學習大乘,有所得的執著,就是有所得的大乘他都會破,他都要把它破掉。但是破的時候他自己是不立的,為什麼呢?因為你自己一立,其實你立的跟外道是沒什麼兩樣的。

你只要立一個,一定有相對的一個。你只要立此,一定會有彼。只要有立,就會被人家破。所以中觀的這種見解中一般不會講到說,世間是有的還是無的,有前還是有後的,有邊還是有際的,都不會講。也不會講佛的智慧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你講佛的智慧是無限的,那就說明還有有限的相對。所以當體一切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你只要有一個執著出來,計度,分別,那麼就陷入到這種外道知見中了。所以大家要知道,什麼叫做外道呢?心游道外,稱之為外道。那麼什麼叫做道呢?就是這個無所得空性,如來藏道。

好,我們時間上半場到這裡,休息一刻鐘,下半場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我們還是下半場的講解,開始講到這個行陰中間十計,我們現在講第五計,就是四種矯亂。好,大家還是把這個經本拿起來,一起往下貫。四種矯亂,一直讀到一者,然後一直讀到令彼前人遺失章句。這一段比較長,因為他四種矯亂裡邊,頭一個裡邊有八亦矯亂。亦就是亦有亦無、亦生亦滅都行,就有這麼八個見地。所以我們現在讀的頭一段稍微比較長一點,就是讀到二者之前,找到了嗎?好,一起來。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知見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見相續處。名之為恆。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以理都觀。用心別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

好。這是還是這樣的一個用功夫的人,到了這個地步的時候,他會墮入到四種顛倒邪見,這叫做四種矯亂。大家來看,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不死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些外道一般會計度無想天為究竟涅槃,所以他們有時候把常住天,有時候又叫無想天,叫做不死天。

他們認為說能夠生到無想天裡邊,那就算是解脫涅槃了。而且有些人來問話的時候,他們也不知道怎麼來回答,慢慢地給人家越答越糊塗。所以大家看,這裡有一個遍計虛論,就是自己的這種邪知邪見的分別就叫遍計;那麼講出來的都沒有任何的實義,不能夠給人一個正確的知見,這就叫做虛論。

那這四種矯亂一共分了四個部分,但是第一個部分裡邊就分了四個小段,也就是說,在第一個部分裡邊又細分了有些人會陷入到這樣的一種知見,亦什麼亦什麼。就是有的認為是常,一會兒認為是會變,一會兒又認為是恆常的,就叫亦變亦恆。有時候他認為是生,有時候又認為是滅,叫亦生亦滅。

那麼還有,有時候他認為是增的,有時候又認為是減的。一會兒又覺得有時候是有的,有時候是無的。就這八類知見,這是第一個版塊裡邊講到的這個八亦矯亂。因為四種矯亂裡面不是有四個版塊嘛,我們現在要先講第一個版塊,叫做八亦矯亂,就是這八種邊邊角角的知見吧。我們先來看:

是人墜入四種顛倒不死矯亂,遍計虛論。一者,是人觀變化元,見遷流處,名之為變。就是這個人還是觀察行陰。大家不要離開行陰,所有的這些知見,六十二種邪見,都是就行陰的境而講的。那麼這一次的變化的根源,他就見到行陰的遷流變化處,他就稱之為變。但是行陰遷流變化,前後相續是不絕的,相續不絕的,他就稱之為恆,恆常的恆。所以他就認為一會兒說變,一會兒說恆。這是第一個,八亦嘛,這叫亦變亦恆。

那麼第二個,見所見處,名之為生。不見見處,名之為滅。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八萬劫內,他能夠所見到他能夠見到之處,也就是說眾生和世界的生處,他就稱之為生。但是八萬劫外他不能夠見所見之處,那麼他就看到有的世界眾生似乎一切都滅了,他就稱之為滅。所以人家說的時候,他就又會說亦生亦滅,一會兒說生,一會兒說滅。

相續之因,性不斷處,名之為增。正相續中,中所離處,名之為減。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他觀這個行陰遷流,前面的行陰,行陰遷流是剎那剎那遷流變化,對吧,那麼前面的這個行陰已經滅了,後一念還沒有生起來,但是他認為說中間一定有一個相續的連的東西,對吧。前面的滅,後面的未生的,那一定會中間有行陰。

問題是他覺得一定能夠念念相續,但是他不知道這個相續是怎麼回事。大家想這個相續是誰在作祟?是什麼?行陰破了以後有什麼?對,其實就是中有身識陰。但是他這裡不知道這個行陰之外別有識陰,他就只見到其性不斷之處,似乎就多出來一樣東西,他也琢磨不定,他就稱之為這就是增。

那麼正當這個生滅相續的時候,他認為中間一定會有離之處,就跟出氣一樣,進一口,歇一下要呼一口,對吧。它中間一定有離之處,他就覺得中間肯定有缺的部分,斷掉的部分,他就認為這就叫做減。所以人家問了,他就又答道亦增亦減。你看都是在行陰這個層面出現的問題。

各各生處,名之為有。互互亡處,名之為無。就是行陰還是遷流中,他見到眾生各各生而滅,滅而又生,對吧,生生相續,延綿不絕,他就認為這是有的。問題是轉念一想,見到滅了又生,生了又滅,不斷地沒有,他就認為說根元又是無的。所以人家問了,他就是一會兒說有一會兒說無。

所以大家看,以理都觀,用心別見。就是這個以行陰而統來觀察的行人,因為他用心不同,所以以至於前後他不斷地有一個差別之見,一會兒覺得是這樣,一會兒覺得是那樣。人家有求法的人來問他法義的時候,他就模棱兩可。你看:有求法人來問其義,答言我今亦生亦滅,亦有亦無,亦增亦減。於一切時皆亂其語,令彼前人遺失章句。就是說他說這些話的時候矯亂,自己所說的話都弄不清楚,讓人家來問的人來聽他的話,都遺失了正知見了,就是對於佛講的法,或者說經典裡面的一些章句義理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弄了。

這就是四種矯亂裡邊的第一種,叫做八亦矯亂。一會兒亦恆,一會兒亦變,一會兒亦生,一會兒亦滅,一會兒亦增,一會兒亦減,一會兒亦有亦無,最後矯得人家徹底亂了。第二個叫做惟無矯亂,後面的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大家來讀,二者開始讀到三者之前。

二者。是人諦觀其心。互互無處。因無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無。除無之餘。無所言說。

好。就是這個人他在觀察行陰當前的心的時候,他就是觀察到行陰身後,不斷地鎖定它的滅的這個角度,滅的這個狀態,所以他覺得一切法都歸於無。他說一切法都無,自己就妄計這個,這裡,互互無處,因無得證。就是自己覺得說因為無,我才證得一切法皆無的道理,我已經證到這個道理。

用這種邪知邪見來印證自己所證的這個,所錯以為是的這個知見。那麼有人來問法的時候,他就唯答一個無。人家來問話,他說無,什麼都不說。你們設想一下,這會兒的人要是真有這麼一個開示的善知識,這受得了嗎?早就生氣了,你擺什麼架子,你裝什麼境界呢。總得滿自己的願才行呀。所以這裡他啥都不說,就說無。後面的又來了一個,只說是。大家來看,從三者開始講到四者之前。

三者。是人諦觀其心。各各有處。因有得證。有人來問。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餘。無所言說。

好。這個人同樣一樣的境界,可是他不是觀這個念頭互互無處,他是觀這個念滅後,又各各行陰還有生相可見,念念在生。他由此就覺得說一定是證得了,我一定證得了萬法皆是有的道理,一定是有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有人來問法,他就說是。這也能害死人,什麼都是是,殺生也是是,偷盜也是是,那可慘了。所以他就是字之外什麼也不說。

大家想他為什麼說是而不說有呢?他認為一切法都是有的,所以你來問我的時候,都是有的那就是嘛。前面是答無,但是他這裡說是。一切法都是有的,那你來問我,我就說是的,就是這樣子。就是沒錯,就是。所以說這些邪知邪見,前面的是沒有一個決定之見,後面的是太決定之見了,絕對地陷入到有無的這種極端中了。

那麼第四個是什麼呢?又是有無矯亂。這是老好人了,如果按我們講的話,就是真是會應機施教,人家來問什麼,他看你想聽什麼,說有就有,說無就無,都行。就是這一類的,大家來看,一直讀到最後一句,遍計虛論。

四者。是人有無俱見。其境枝故。其心亦亂。有人來問。答言。亦有即是亦無。亦無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矯亂。無容窮詰。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五外道。四顛倒性。不死矯亂。遍計虛論。

好。大家來看,這個人他是觀察到行陰是有無皆見,生處也見,滅處也見。他既能夠見到這個行陰的生相,也觀行陰的滅相,所以由於他對這兩種所見的境相紛至的緣故,他自己心就亂了。人家來問的時候,他自己心就亂了,就難以肯定誰是誰非。所以人家來問他的時候,來問法,他就回答說亦有。那說真的是有嗎?他就可能會說有就是沒有。就是這樣的意思,所以說亦有即是亦無

因為你說有的時候,比如說他又看見一切法都歸於滅,他就認為說有就等於無,都行都行,就這樣。所以說亦有即是亦無。那麼亦無之中他說也不一定亦有,這個他又倒是覺得。滅者他說不一定更再會生,一定還會有。所以他自己也鬧不清楚,一切都是矯亂的,沒有辦法弄清,所以這叫做有無矯亂。這是第四種。那麼由此計度矯亂虛無,墮落到外道了,惑菩提性。總而言之這是第五外道,四顛倒性的不死矯亂,他們在這裡遍計虛論。

所以大家隨著我們的聽解,大家看到了,你說當時的外道就這麼的嚴謹。你看就在一個見解上,他們都有微細的差別,或者在對立面。你說當時,我們現在想想,當時龍樹菩薩的對境有多難。這只是外道啊,內部的光小乘就有五百異部,大家能明白五百異部嗎?上一次我們講到了,從佛滅度後就開始,正法是一千年的話,九百年後就開始正法就滅了。

佛滅後的開始,這個部派的紛諍就起了,從戒律的紛諍開始,慢慢地教法就不一樣了,最後從這個根本部,上座、大眾部,分出來二十部,二十部開始又各各又分,各各又分,就分了有五百部,五百異部。就是光這是算學佛的,你想想外道的這種知見有多少。而且外道的這種見解當時都要跟你辯論的,而且印度的傳統辯論的話,誰把誰辯了你就得砍腦袋。

當時龍樹菩薩的弟子提婆菩薩去跟別人辯論的時候,說跟我辯論就不要砍頭了,你只要低頭就可以了,皈依三寶、受持五戒開始,學佛就行。所以那會兒一天都辯論得度好幾十萬人,只要這個見解上把他給折服了。所以你看這些麻麻紮紮的見解有多少。

這就是我們講到了四種矯亂,這是第五種。四種矯亂是屬於第五種外道,第五外道。好我們再來看第六外道,更麻煩了,有十六有相。他的根本知見是有的,在這上面又分了十六種形相。我們先來讀。這一段開始,第六種開始就不能夠一樣一樣地讀了,要一篇讀完,因為它的結構又不一樣了。好,大家一起來。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無盡流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

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從此或計畢竟煩惱。畢竟菩提。兩性並驅。各不相觸。

由此計度死後有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六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

大家看到了,他的根本立題是什麼呢?最後一句,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其實就是一切法以我為主,有我論。那麼我們從開頭看一下,他會陷入到一種什麼執著中呢?就是這種外道呀,就是剛才前面講到的,還是觀到這個凝然不動,天魔不能得方便了。那麼這個時候,大家來看。

於無盡流生計度者,這是他出錯的開始。是什麼意思?就是於行陰相續無盡的遷流變化中妄生計度。妄生計度到了什麼地步呢?是人墜入死後有相,發心顛倒

那麼這個發心顛倒怎麼個顛倒?或自固身,雲色是我。大家來看,這四種狀態是一個小的分別。或見我圓含遍國土,雲我有色。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那麼統歸這四種見解屬於什麼呢?他首先認為是有我在的,大家這個前提要搞清楚,否則就危險了。首先他是認為有我在。那麼我在,我是怎麼個在法,我在哪兒?就出現了四種差異,四種歧義。

為什麼呢?你看首先,他是在這個行陰相續無盡的遷流中,他首先認為有我的存在。我的存在,他是怎麼個存在呢?他看到前面的三陰色受想,是吧,這三陰已經滅掉了,可是他看到現在的行陰遷流變化沒有盡頭,他就認為前面滅掉的色受想三陰還會再生,色受想還會再生。那麼再生的話,他就發現了輪迴中有我的存在。

因為他現見行陰是生滅生滅剎那的,他就確定色受想雖然現在已經感受到滅了,但是它還會再生,不是一滅永滅。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會將來必定會再生,墮入死後仍然會再有色受想諸相生起的這個謬見,就是稱之為發心顛倒。顛倒開始,怎麼堅持自己的謬見呢?

第一個,或者自己堅持固守的這個身形,就是當下自己的這個身體,而認為四大之色皆是我,地水火風組成的這個色身是我。這就叫做第一種是什麼呢?雲色是我。他的見解是即色是我,色即是我,我即是色。他沒有即空,不像《心經》裡面講的。就是即色是我,這是第一種。第二種認為我在呢,第一種認為即色是我,其實就是認為我就是色,對吧。

那麼第二種是他見到我的這個觀照力出來了以後,見我圓含遍國土,就是見我性圓融,週遍十方國土。或見我圓含遍國土,不是嗎?就是發現我性圓融,週遍十方國土。這個時候他就發現了,我是大的,就跟前面的那種覺得神我週遍一樣。那麼認為我大呢,他認為這個四大色都在我之中。四大色都在我之中,就是色屬於我所有。我是怎麼存在的?用色表顯,但是這個色是由我所有的,色在我中。這是第二種見解。第一種見解是什麼?是我即是色,色即是我。這個時候他認為什麼?色跟我是兩碼事,但是色在我中,我是這麼存在的,色在我中而存在的。

或者第三種是什麼?或彼前緣隨我回復,雲色屬我。這個就更微細了,比較難理解了。他就觀到前面所緣的這個色呀,好像皆是隨著我一生又一生地輪迴生滅,對吧,這個色身死了又生嘛,他就覺得不斷地隨著他自己在迴旋往返。那麼他就認為說,前生後世或者當下的一切色法皆屬於我。雖然色是色,我是我,但是我是我,色屬於我所有,色為我所。能聽明白沒有?就是離色而有我,但是色屬於我所有的,我是這麼存在的。這是第三種。

那麼第四種是什麼呢?或復我依行中相續,雲我在色。第四種是什麼呢?就是說我依這個行陰遷流變化相續,我自己也是跟著相續,那麼我這個四大種色也在跟著相續。我在哪裡呢?我在色中。第四種是色大我小,我在色中,跟第二種我大色小、色在我中剛好相反,明白吧。

所以其實這個十六有相是怎麼算來的呢?首先我們要知道,這種外道為什麼以為我會相續不斷,恆常有我呢?因為他見到行陰流淌不斷,所以他就認為色受想絕對雖然滅了,還會生起,對不對。那麼這樣他就會覺得有前生後世的流轉。在這種流轉中,他又觀到了自我,我的存在是什麼狀態呢?一個,即色是我,第一種。二一個,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屬於我中。

第三個是離色有我,色是我所有,我可以駕馭色,這樣的一種感覺,所以說色是我所。第四個是什麼呢?色大我小,我在色中。這同樣的有我,他就認為說我是怎麼個有我法,就又出了這四種狀態,出了這四種狀況。那由於這四種分別執著,就都屬於什麼呢?都屬於什麼?

皆計度言死後有相,就會妄言計度說死後會有。流轉中這個色身,色身雖然死了,但是我猶在。我雖然在,那麼色陰雖然死了,我猶在,那麼受想行識死了去了,依然我還在。

大家想想這是一種什麼概念?我們設想一下,我們沒到這地步,設想一下。你說色受想我們前面都已經滅掉了,對吧。問題是比如說色滅掉了,他是當下自己就死了嗎?死了嗎?沒有。所以大家不要忘了這一點,就是這個修禪者變成外道的時候,首先他一直在修禪。修禪滅了色受想,不是說他的比如說色身吧,不是就把他大卸八塊,凌遲成多少段了,不是這樣的;色身仍然還在,只不過是空掉了,滅掉了。

滅掉了以後,這個時候這個行陰還在,沒有滅掉。他就認為行陰依然是這樣的,那麼這個色雖然被我滅掉了,它一定將來還像行陰一樣,還會滅了再生。就這個錯誤知見,就把他給綁定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就覺得,色受想行都是如此,那麼就會說,比如說色,跟我是這麼存在的。

假如另外一個外道修行,他不在色上著眼,他在什麼上著眼?受上著眼。色受,他會在受上著眼。大家要記住,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雖然識現在還沒有觸摸到,受想行亦復如是。他就會認為說,針對受的這個感覺而以為有我的存在。他就認為第一個,即受是我,有感受就是我,我在感受。第二個他認為我大受小,受在我中。之所以有受,是我的一種感受。

那麼我是週遍的,就像前面的跟色一樣,我是週遍圓含十方國土的。但是當下我的感受,因為我還在嘛,這個色身還在嘛,還會觸摸嘛,所以他認為有的感受是受在我中。第三個是什麼呢?離受是我,受是我所。我是我,受是受,但是這個我的受是為我所有的。這是第三個。第四個是什麼?受大我小,我在受中。這又出來多少?四個。那麼色受想行,每一樣都有這麼四個,四四多少?十六,所以這裡叫做,死後有相,如是循環,有十六相。他是這麼認為的。

有了這十六相以後,從此或計,他就會延伸出來什麼呀,大家來看,畢竟煩惱,畢竟菩提。他就會推演成一個什麼執著呢?說煩惱也是永久的。因為前面色受想行也會永久嘛,所以他煩惱也是永久的。那菩提也是永久的,因為色受想也會滅掉。他就認為說煩惱是永久的,菩提是永久的,真妄這兩種性它是併駕齊驅,盡未來際它是互相不相牴觸的,各自存在各自的。就出現了這麼奇怪的一種論調。

所以由此計度死後有故,由這樣的一種以為死後有相,相續相,墮入到外道的邪見海中了。這就是第六種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有相,心顛倒論。能跟得上嗎?好,能跟得上,再來。這是新的一本講義了,第七種。第七種是什麼呢?八種無相。但是我們這個依然還是要一段讀完,因為它這是一大段,講的是雖然有八種,但是其實是一個大段。好,一起來。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知其受滅。無復連綴。陰性銷散。

縱有生理。而無受想。與草木同。此質現前猶不可得。死後云何更有諸相。因之勘校死後相無。如是循環。有八無相。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

由此計度死後無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七外道。立五陰中死後無相。心顛倒論。

好。首先第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他跟前面的是正好相反。那他這個相反是怎麼來的呢?就是說,他認為前面已經除滅的色受想三陰,對吧,你看,於先除滅色受想中生計度者。他就是起先滅掉的色受想三陰中生起一個什麼妄想呢?就認為說前面的三種色受想是先有而後無的,對吧,現在已經滅掉了。那麼現在由此就能夠立知什麼呢?行陰雖然現在還有,將來一定會斷滅。他這樣的話,就墮到死後一切法都歸於無相的一種斷滅論。你看,是人墜入死後無相,發心顛倒。為什麼這麼說呢?他可以推比嘛。

首先我們要設想一下,設身處地想一下,假如我們是這個禪修的人,那雖然我們的色受想滅了,可是他當下的色受想的這個假因緣還在,你比如說他身體肯定還活著嘛。所以他的對境不是說我們依照教理這樣,書本上的這個感覺到都沒了的感覺,他是相對於現境而言的。在這種情況下,他覺得色受想都已經沒了,滅掉了,那麼他就會一步一步推。你看,四大所成的色法已經滅了,那他就覺得這個身形無所依了,自己不能夠成形。就是等於說,我現在身形還在,可是問題是它已經滅了,那個感受沒了嘛,色身的感受沒了。那麼生的時候都滅了,死後還用說嗎?兩個這是,對吧。

所以說第二個,觀其意識之妄想也滅了,色受嘛。那麼色受,這是第二個想嘛,他把這個顛倒了一下,大家看到了。見其色滅,形無所因。觀其想滅,心無所繫。就是把色受想,想給提到第二個來說了。所以觀其意識,妄想已經滅了,心就不為這個六塵所繫縛了,這樣的話,他就知道想也滅了。那生前的想都,我活著呢,我這個想覺受都滅了,何況死後呢?

第三個,知其受滅,無復,連什麼這個叫?綴。無復連綴。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知其受陰滅了以後,身心就脫開了。怎麼個脫開呢?就是色跟想中間不再有這個受的感受來連著了。大家發現我們的色身有種種的想法,是不是中間的感受來進行接連的呢?那麼這個受已經滅了,就不再有中間的這個連綴的橋樑了,那就說明什麼?受已經也滅了。現在活著受都滅了,何況死後呢?這是又兩種,對吧。

那麼色受想三,三陰的這個體性既然能夠銷散滅亡,那麼縱然有這個能生之理,你看,縱有生理。縱然你現在行陰還在生,不斷地生,對吧,可是你沒有色受想,你就不會有知覺,感覺到這個行陰雖然在,跟草木一樣。那你這個行陰的話,肯定將來還會滅的,對吧,就像色受想一樣。於定中觀察,他就說這個四陰的情狀都不可得。生的時候都不可得,死後還有什麼相呢,對吧。

所以他就覺得說,生的時候,活著的時候,你看,此質現前猶不可得。就是我生的時候,色受想已經滅了,那麼縱有行陰,早晚會滅,對吧。那麼我活著的時候尚且如此,我死後怎麼能夠相續呢?由此這樣推比校勘一番,就覺得生前死後皆是無相。色受想行這四陰生前死後皆入無相,會成八種無見顛倒。這樣的無見顛倒出來以後,會有什麼惡劣的影響?大家看:

從此或計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斷滅。就會認為不用修了,沒有修因,死後斷滅,不用求成佛了,沒有果,一死了啥也沒有。這樣的話,涅槃、因果、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空的,都是圖有一個虛名而已,都歸於斷滅,你還在這上面計校什麼呢?大家一聽這個知見,都不去修行了,不去諸惡莫做,諸善奉行了。所以他由此死後無故,就墮落到外道裡邊了,迷惑這個菩提正覺之性。這是第七種外道所創立的五陰死後無相的這種顛倒謬論,這是第七外道。

好,我們再來看第八種外道。第八種外道說八種俱非。你看,有也不行,無也不行,都不行還不行。只要你有見,有定見,就不行。所以大家來看,一起讀。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行存中。兼受想滅。雙計有無。自體相破。是人墜入死後俱非。起顛倒論。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如是循環。窮盡陰界。八俱非相。

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心發通悟。有無俱非。虛實失措。由此計度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心顛倒論。

好。大家來看,這個怎麼說八相俱非呢?就是說他這個時候,觀照的時候,還是在這個於行存中。還是在這個行陰尚且存的時候,這不是有嘛,對吧,行陰還在作用嘛。兼色受想已滅了,兼受想滅,就是兼前面的色受想三陰已經滅了,這是無。

由於這邊是有,那邊是無,他就同時起顛倒見,雙計有無,自體相破。就是自己矛盾,就會墜入死後也不是有也不是無。你說它有嘛,他說是無;你說它無,他說是有,就這樣起這個顛倒論。為什麼起這個顛倒論呢?大家來看,你看:

色受想中,見有非有,行遷流內,觀無不無。你說在這個色受想已經滅掉的情況下,可是觀這個行陰的時候,還是有嘛。色受想已經滅了,可是行陰還有,所以它就屬於非有。這個行陰遷流變化之內,這屬於有;可是色受想已經無了。這就是說亦,亦即就同有一樣,因為行陰遷流之內是有,可是雖然色受想沒了,好像還有。

大家剛才我們不是說了,不是他死了,比如說色法它還在,它好像還有,所以它實不無。前面雖然行陰還有,可是色受想已經滅了,沒有感受了,那麼好像這個行陰也不是真的滅了,屬於非有;後面這個屬於非無,不無。

非有非無這樣循環推究,窮盡色受想行這四陰的界限,最後就成為非有色受想行,亦非無色受想行。就起了這種邪見,八種俱非之相。所以這種情況下,色受想行隨舉一個。比如說我們所緣色法,你問他所緣色法的時候,他就說,都可以說死後是非有相非無相,色法是非有相非無相。那麼就是說這個人呢,叫做八種俱非。隨得一緣,皆言死後有相無相

進一步大家看,又計諸行性遷訛故。就是又進一步地去觀察,這個不是說光看行陰了,觀察萬法。又計諸行,觀察萬法,一切萬法之性遷變虛無,沒有實體。有,他覺得是非有的;無,他又覺得是非無的。因為行陰不是還在遷流嘛,對吧,那他就觀察到,一切的萬法在這個行陰之上都沒有實體。你說它是有的話,色受想沒了;你說它是沒的話,那行陰還在那兒。就這樣,他就是發了這個邪通邪悟,以為一切萬法之性都是有無俱非的,就失去了這個標準了。

由此就是認為死後俱非,後際昏瞢,無可道故。就是說從此計度有無都是非有非無的話,那麼就渺渺茫茫,你對死後的情況莫名其妙的,他搞不清楚了。你說有也不行,說無也不行,沒辦法說,不知怎麼說才對。

所以這裡講到,無可道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八外道,立五陰中死後俱非

大家知道俱非就是說前面的兩個,不是說跟它相對的或者相反的,而是把前面兩種都給否定了,都不對。都不對,你肯定有一個正確的知見呀,他沒有。他也不知道怎麼說,所以無可道故。我們再往下看,這是第八種外道了,我們來看第九種外道。是第九種了嗎?七際斷滅,這就又涉及到邊際的意思了。一起來讀。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無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七斷滅論。或計身滅。或欲盡滅。或苦盡滅。或極樂滅。或極捨滅。如是循環。窮盡七際。現前銷滅。滅已無復。

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九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論。

你看,前面說非有非無,這就徹底給你一刀子裁了,說斷滅了。這個見解是怎麼來的呢?依然還是行陰遷流中他在觀,觀什麼呢?滅了又生,生了又滅。最後念念滅處,他就把目光鎖定念念滅處,他就以為後面必當歸於空無。就是他看不斷滅不斷地滅,它遲早都得全滅,就是這種邪見。那麼這種見解生起來,由此計度,墮入外道的什麼呢?

這裡講到的叫做七際,七斷滅論,其實就是七際斷滅論中。這七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指的我們說人的四洲,一般七際就是指的人的四洲,這是第一際。那麼第二際就是我們欲界的六欲天,這是第二際。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就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第七指的四空天,就是無色界。這個三四五六都是在色界。那麼一二,四洲和六欲天在我們欲界。這個其實就是指的世界和眾生,統歸就是這麼來講。但是他這裡觀照到這樣的話,他就開始邪知邪見計度,因為他只鎖定了這個念念滅處,他說遲早都得滅,就起了這種斷滅論。那麼怎麼辦呢?

你看,或計身滅,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咱們這兒人四洲嘛,對吧,人四洲的話就是等於說我們常說的五趣雜居地,這麼來理解。那麼這個時候的眾生,身死之後都歸於斷滅。

那麼第二個是或欲盡滅。那麼這個就是,或欲盡滅應該是指的離欲界之身,就是欲染已經盡了,受報到初禪了,已經出了六欲天了。受報到了初禪了,那麼這個時候欲盡滅了,這個染欲已經盡了,受了天報,可是天報結束了以後還要歸於斷滅。這是等於說,其實就是等於說我們說的初禪,第三際。

或苦盡滅,這是指的二禪了,二禪不是就是極喜無憂嘛。二禪叫做什麼地?五趣雜居地,然後呢?五趣雜居地後是什麼?第二個是什麼地?離生喜樂地是嗎?定生喜樂地,二禪就屬於定生喜樂地,所以這個時候極喜無憂。可是你極喜無憂的時候,你這個天報盡了以後,還要歸於斷滅。所以雖然你這裡叫做苦盡滅了,就是你的苦受完了以後生到二禪天,享這個極喜無憂去了,可是天報享盡了以後,還要歸於斷滅。

或極樂滅,這是指的三禪,離喜妙樂地。那麼這個時候,極樂就是指的他在天報裡面受的這個樂果,那麼天報盡了以後還要斷滅。

或極捨滅,捨念清淨地嘛,那這個地方就是極四空雙捨之心。但是你生到四禪乃至四空天以後,你報盡以後還要歸於斷滅。

這就統歸推窮,窮盡七際,現前銷滅。就是這七際,這七個世界類別的眾生,死了以後怎麼樣呢?現前銷滅,肯定會死,死了之後再不會生了,徹底歸於斷滅了。所以這就叫做分別說斷滅見。由此計度死後斷滅,墮落外道。這樣的話這是第九種外道,立五陰中死後斷滅,心顛倒所成的謬論。

好我們再來看第十種了。第十種的格調比較高一點了,五現涅槃。就是說會墜入到五種涅槃論,自以為已經成佛了。大家先一起來讀。

又三摩中諸善男子。堅凝正心。魔不得便。窮生類本。觀彼幽清常擾動元。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人墜入五涅槃論。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或以初禪。性無憂故。

或以二禪。心無苦故。或以三禪。極悅隨故。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不受輪迴生滅性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五處安隱。為勝淨依。如是循環。五處究竟。由此計度五現涅槃。墮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則名為第十外道。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心顛倒論。

大家看到了,其實我們每一段呢,先把最後一句了解了,就能夠定調,很好掌握了。這裡又說,立五陰中五現涅槃。就是在五陰中其實還沒有五蘊空的時候,他就錯以為得了涅槃境。那必然他會找一個著落處,那麼這個時候就會錯認這裡講到的說五現涅槃。大家看五現涅槃其實就是六欲天和四禪天,他把這裡錯認成涅槃了。

大家來看,你看,若於行陰念念相續,就是於後後有生計度者,是什麼呢?若於行陰,他會觀察到這個色受想行的行陰,不要忘了我們還在這兒呢,那麼現念念相續不斷,他就會計度其後必定會有。

相續不斷,那不會斷,那後面一定會有,這個時候他就會妄生分別計度,就會墮入外道的五種自以為現證涅槃論。

那怎麼現證涅槃論呢?或以欲界為正轉依,觀見圓明,生愛慕故。這個就太格調低了,連欲界都沒出去,他就以為涅槃了。那麼這個時候他就是,為什麼叫做為正轉依呢?就是要麼他以欲界的各天,就這六欲天,就以為說真正已經轉生死作為自己可依的涅槃之境了。能聽明白吧,這句話?所以叫或以欲界為正轉依

因為大家想這會兒想陰不是已經盡了嘛,想陰盡了會獲什麼,獲什麼眼?對,天眼獲到的時候,他就觀到六欲諸天天光圓明的。大家知道,我沒見過,你們有見過的嗎?或者現在正在嗎,隨意可去嗎,大菩薩們?他觀到六欲天的時候,已經莊嚴得不得了了,天光圓明,清淨莊嚴,遠離我們人間的這種污穢,心裡生了愛慕了,就以為這是涅槃之境。這就是最沒出息的。再稍微好點的,大家來看。

或以初禪性無憂故。哎呀,生到初禪就以為沒有這個苦惱相逼迫了。咱們現在有苦惱逼迫,他們那兒沒有苦惱逼迫了,就妄計以為我現證涅槃了。這是稍好一點的。

那麼再比他有出息的是什麼呢?是二禪天,或以二禪心無苦故。為什麼呢?就是心已經絕了這種憂懸之煩惱,憂悲苦惱,那麼這個時候就以為自己證到涅槃了。

或以三禪極悅隨故。就是或者以三禪天獲的這種大喜悅,大隨順,這種覺受的時候,就妄計為涅槃了。

或以四禪苦樂二亡。以為四禪天已經苦樂二亡,為什麼?因為三災已經不能上到四禪天了,火水風上不到四禪天,不受輪迴的這個生滅之性了以為是,因為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執持嘛,所以他就以為這已經終於就涅槃了。這是在沒出息裡面最有出息的,能夠到四禪天,就以為現了五現涅槃。

可是實際上他們都屬於同一個毛病,迷有漏天,作無為解。就是還在有漏諸天,就妄以為已經登到究竟安穩的涅槃的清淨所依之處了。由這樣的話,他就妄觀察說,這五處都是涅槃究竟之處,由此墮落到外道裡邊,迷惑了菩提涅槃覺性,就在那兒生活去了,就自以為是。所以說這是第十種外道,在五陰中他就能給你立五種現證涅槃的境界,這是一種顛倒心成就的虛謬理論。

講到這裡,十種行陰就講完了。大家心裡有數了嗎?有沒有數我不管,反正你的阿賴耶識種子裡面是種進去了。除非你聽錯了,如果聽對的話,串了的不算,聽對的話,這十種邪知邪見應當在我們的阿賴耶識本識種子裡面熏進去了。如果我們的見解對的話,那麼在我們的修道中,當然在極樂世界就不存在這種情況了。你說想想多可怕,就光這行陰裡邊能夠立什麼呀?這是空有斷常,屬於六十二見。

當時印度啊。大家不要以為說這是佛陀在《楞嚴經》裡邊好像這是怎麼,一步一步的這。這是佛陀在修證路上觀到的。當然這也是在當時的印度現實中存在的,他們就是這麼認為的。有的是無因的,這屬於斷見。

大家算一下,兩種無因,屬於斷見,對吧。那麼又有四種變常,這就是六種了,四種變常屬於常見。再還有四種顛倒屬於什麼呢?雙亦。前面說的,一會兒是亦恆亦變,對吧,那就屬於雙亦。這就十種見解了,對吧,兩個四種,兩種無因。再後面有四種有邊,四種矯亂,對吧。四種有邊,四種矯亂,這其實是對前面雙亦的又一種擴充,其實就是它們根本見解上又生起來的一種錯謬見解,支末。

所以說四種有邊,四種矯亂,那這等於說是多少了?十八種了,對吧。十八種再加上後面的十六有相,十六種有嘛,我即是色,我即是受;或者受在我中,我在受中等等這些,這種執著有十六有相。那麼這是多少了?三十四了,執有。八種無相是執無,多少了?四十二了。八種俱非,等於說雙非,這是多少了?我覺得你們算錯了,這算著算著不對了嘛。對,五十,好。那麼七際斷滅,這是推往斷滅空。五十七了,對吧。後面的五現涅槃推廣到什麼?就是其實是前面執著有的那個又延伸出來的見解,對吧,五現涅槃。那麼七五十二,正好斷常空有這四種根本所產生的六十二邪見。

所以這就叫做見。大家不要搞錯了,這個跟我們在斷惑煩惱上的見惑和思惑,還有一些微細的差別不同。因為這裡已經到了破色受想行,到行陰的區宇裡邊才出現的這種情景。那麼後面在破識陰的時候,後兩種就更厲害了,那就把羅漢跟緣覺都認為是得讓到一旁,有偏頗了。所以為什麼說《楞嚴經》叫做照妖寶鏡呢?你想想我們這會兒,咱們也不說了,就這行陰裡面邊的這十種你碰到一個,他有這樣的證量,你感受一下。

想陰的時候我們就都已經早就受不了了,給你來一個魔,來一個變,來一個神通遊戲,你早就受不了了。那行陰的這種,我們有時候還容易以凡夫的這種理論見解去了解學習,其實人家的這種證量來講,大家要知道,有的已經到八萬劫的這種視野了,有的能已經見到初二三四,四禪和六欲天了。那我們,你能見到嗎?見到見不到,我見不到,我也不知道。所以來大家一起把這個行陰魔相的結害囑護,一起讀一段,最後一段,就等於說這一講就圓滿了。一起來。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狂解。皆是行陰用心交互。故現斯悟。眾生頑迷。不自忖量。逢此現前。以迷為解。自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遍令眾生覺了斯義。無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護。銷息邪見。教其身心。開覺真義。於無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清淨標指。

好。這是最後一段,就是說又對阿難的囑託了。每一個陰十種境破完的時候,都會給阿難這樣結害囑護。結害囑護就是把這個害處總結一下,你要防著;那麼再囑託你要護持末法中的眾生,不要讓深受其害。所以大家來看,這是阿難,給他說這都是十種禪定時所起的狂解,起的狂解。都是因為行陰現前的時候,他有這個定慧力去想斷除妄想,趨向於真常。可是真妄交攻,互為勝負之際的時候,心魔出現的這種。可是這個可不是說前面講到的什麼妄境呀等等,這叫做什麼?叫什麼?對,叫做邪悟了。

這裡用的是邪悟這個詞,找到這個詞了嗎?這裡叫做故現斯悟。就是故顯現的這種,你自己通過自己的修禪得到的這算一個悟境,故現斯悟。可是現出來這個悟境的時候,眾生頑迷,不自忖量,就是你根本不想一想你自己何德何能,能夠這種陰境現前的時候,你就作聖解,就以為自己登了聖位,就等於證到果了。

那這是給阿難這樣結的說,這是給這些禪修的人講。我們現在還啥也沒破,有時候都會覺得自己不知道有多能。那這樣的話,自言已登聖位,大妄語成。如果一旦你以為自己這是在證了,後邊你看五現涅槃嘛,就以為證了涅槃了。這樣的話,將來必墮無間地獄。

所以你看告訴阿難,汝等就是說不僅阿難,在場的聽法眾都有份。我不曉得在座的諸位,你們當時也許在場吧,在不在?哎呀不過說實在的,如果你們當時能夠在場,到這個地步,現在的話我相信已經是差不多了。你看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還是讓一切末法時期的眾生,能夠覺悟到其中的義理,不要被這個心魔,自心魔呀,這可不是外境魔,心魔給起了無邊的深孽,你看,深重的罪孽。這就是本來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保不住這個正心正念。

所以你看這裡說,保持覆護,銷息邪見。就是希望阿難能夠去護持這個正法,護持這些末法時期的修行人,不讓他們落到這個邪知見中。

教其身心開覺真義,就是你要引導他們能夠諦觀自己,正確地觀,諦觀就是真諦的諦,大家要知道諦觀,就是讓我們正確地觀照自己的身心世界。諦聽就是讓你如理如法地來聽聞佛法。所以這個就是我們現在就要聽佛講,這我們在諦聽,佛教我們要諦觀。諦觀唯一的一個就是說,只要你生起來說俗了一點就是舒服。

說到這了,我們再講講這種關於解脫,或者說法喜吧。你看我們現在很多時候,大家在圈裡面也常聽到這樣,真的類似於像這個雞湯一樣。今天什麼一切安好,知足常樂,當下就是幸福,就是擁有,就這些話。那麼大家一聽,貌似就好像覺得說這個就是很自在了,對吧,這就貌似已經人家今天當下就解脫,就好像說法喜嘛。不是,根本就不在這個層面上。咱們其他的不說,不管你是深進廣進,還是淺進略進,唯有一點,你對這個境上面,只要你有舒服感就不對。你在那兒還好像知足常樂,說白了你有什麼樂的呢?你說把它當做法喜,不執著了,這個時候長驅直入,這叫大樂,解脫樂,究竟涅槃樂,對吧。

你說你今天我有吃有喝,我就舒服得不行了,生活非常幸福。這跟這有什麼關係呀?只能又陷入到對世法的留戀中了。所以大家要發現,在我們修行人呀,為什麼不要抱怨?抱怨當然控制不住了也可以,但是你一定要心裡有正知見,就是說你想舒服是不對的。你在這個世界中,你想說現在不舒服了,我得倒騰一下,挪一下,或者咱們溝通交流一下,想弄舒服了,是不對的。

如果佛菩薩度我們,就是為了讓你不舒服,沒地站,沒地蹲,沒地坐,沒地躺,站都不能站,就是這樣子的。所以你看這個一路修過來,是不是就是讓你沒地站?就是讓你沒地立足嘛。有立足之境,就不是乾淨了呀。

我又想起《紅樓夢》裡面不是講到說,無立足境,方是乾淨。有立足境,那你就不乾淨了。所以大家看這一路修過來,這就叫諦聽,我們諦觀身心。那麼這個諦觀的訣竅在哪裡呢?就不可以著,不可以落停,不可以安逸,不可以一下子埋在沙發或者席夢思上,哎呀放鬆了。那個時候是陷進去了,不叫放鬆,這大沙發把你埋進去了。所以大家想,修行路上一路都是沙發,都是騙子。

當然如果你不受騙的情況是什麼呢?順的來了,你能夠提醒自己,逆的來了,你能夠激勵自己,那你就不上當受騙了。

所以大家說到這裡,為什麼講到這個,叫做什麼呢?教其身心開覺真義,就是教他們能夠諦觀,大家都要學會諦觀。這樣的話,於這個無上菩提之道不再遭受枝歧,就是這種岔路,不要再走岔路去了。也不要在這個因心,你還沒到果覺中,你在因地心就開始祈求速證果位,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妄想。勿令心祈,得少為足,作大覺王

所以說就是讓阿難或者在場的你們,要做這個大覺王,為五濁惡世的眾生們作一個清淨標指,一個標榜,一個指導,指月之指。這是給阿難囑託,對於行陰十境的一個總結。

那今天我們的速度確實挺快的,快得有點糊。我問一下大家,就這樣,今天心裡有一點點輪廓嗎?能跟得上嗎?能跟得上就可以。這就是我們行陰十境的十種出現的一個誤區。那麼下一講,下一講是在,是十三號是嗎?十三號週日,下一講我們來講這個識陰了。識陰也就到了,隨著經文也快講解完了,倒計時,那麼這個境界也越來越高,破的這個煩惱也越來越大,根本了。所以這也是個好的緣起。

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