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講)

各位楞嚴道友,今天是我們《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第二十四講,在此希望大家能夠看好自己的念頭,隨文入觀。今天我們要進入到第四卷的講解,開始整個這個文風都為之一轉了,闡述的義理。那麼在開場之前,我們以前也跟大家講過,特別是佛教的宗派中禪宗下面,常講到有一個詞叫做起疑情。這個疑情的疑就是懷疑,但是絕不是讓大家起一種懷疑的心情,而是要在這裡起到一種疑問的心情,對真理,對宇宙的萬法,對人生的境況,都要進行反思;特別是包括我們用功,在心地上用功夫也是一樣的,時時刻刻要在這種心境上提起來,逆觀;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才能夠弄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世界,才能夠專研,我們常說的所謂的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就不悟。

那麼在這裡我們通過《楞嚴經》的內容中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小疑就是我是誰,心在哪裡;大疑就是一切眾生從何而來,整個世界如何建立的。這就叫做疑情。除非你在這個上面從內心生起了這種欲罷不能的求索精神,才能夠可能有這個雲開見日的最終成就。所以說今天我們第四卷開始,經文換了一個角色,就是由富樓那,阿難暫時退到一邊了。富樓那又生起疑情了,為什麼呢?他要在這裡代表另一類的人。阿難雖然還沒有斷煩惱,但是他的悟境已入進來了;富樓那他已經斷煩惱了,並且這裡已經有的在場的已經是阿羅漢,成了無學了,但是他的悟境沒有展開。所以從中也可以看到這個所悟和所證的相不妨礙,有的是悟的深證的淺,比如阿難;那麼在這裡富樓那是證的深但是悟的淺。這就說明前者是煩惱障比較重,但是所知障比較輕,大家能明白嗎?後者富樓那為什麼他證的深呢?就是他的煩惱障已經沒有了,但是他的所知障則更凸顯出來,所以就悟不到。好我們先翻開經文,讀一段經文。從這個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一直讀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卷第四開始,找到了嗎?好,找到了一起來。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世尊常推說法人中。我為第一。今聞如來微妙法音。猶如聾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見。何況得聞。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週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週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週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好,阿彌陀佛!這一段就是富樓那,這個富樓那呢,光富樓那三個字翻譯為滿,是這個尊者的名字,那麼這個彌多羅尼翻譯為慈,是他媽媽的姓氏,所以他從母姓為名,所以叫做滿慈,慈悲的慈,圓滿的滿。他是迦毗羅衛國的人,他也是淨飯王國的國師的兒子,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他爹的軍師的兒子,那麼也是這個婆羅門種。他生下來的時候容貌非常端正,從小就很聰穎,而且是有一個特色,從小就厭世,俗世他不樂意。那麼長大以後就求解脫,在釋迦牟尼佛出城出家的那一天晚上,他也和三十個朋友出去,在這個外道處隨著出家了。後來釋迦牟尼佛去到雪山精進,他也去雪山裡面精進修苦行,當時還修的得了四禪五通。那麼佛成道以後在鹿野苑,當時尊者就跑去找到佛,在他的法中求受出家,並且受了戒,後來證到阿羅漢果了。由於他的辯才無礙,特別善於分別義理,給大家演說,所以當時在佛的弟子中,聽他說法得度的就有九萬九千人,後來佛讚歎他為說法第一。那麼這個時候就是由他在大眾中站起來,還是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地來請法而白佛言。

這裡首先讚歎世尊,叫大威德世尊。那麼我們一般都知道,這個威是指他的折服之勇,就是世尊的威德是怎麼顯現的? 一方面對於那個不聽話的,他能夠用威來折服;那麼對於這個心性比較軟懶怯弱的,他就可以用慈悲來攝受。所以用折服之勇稱之為威,有攝受之慈稱之為德。這裡又有智慧能夠斷惑,稱為大威,又有慈悲能夠利生,稱為大德,所以這裡講到大威德世尊。那麼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首先我們要曉得這個敷演就是說法、演教。為什麼這裡講到如來是善為眾生呢?大家知道只有佛講法呀!你看我們現在講法,凡夫講法、來聽法,他就只能夠說過去有這個法緣,有這個共業,就這一類根性我們一起學修,根本不可能面面俱到的。但是如果聖人,像阿羅漢、菩薩,最終佛的圓滿他能夠怎麼樣呢?上契至理,就是不是說契理契機嘛,他能夠把這個理能夠契得圓滿究竟,這是上;下契劣機,就是再怎麼笨,再怎麼緣分特別淺,再怎麼甚至提不起來一點信心的人,他都能夠循循善誘地給他說法度化,讓他一點一點地走上來。就是最次的人到最高的法,他都能夠圓滿。那麼就說明最次的人到最好最上等的人,最圓滿的法到最隨順的法,他都能夠隨機應變地敷演出來,所以這裡叫做善為眾生敷演。可是這裡他是敷演的什麼呢?第一義諦,就不在此列了其他的法。

你看我們《楞嚴經》,就這部經典的內容呢,大家知道聽法的人有四個步驟,叫做什麼呢?先開始是門外漢,再慢慢地入門,然後讓你登堂,最後入室。只為入室弟子講第一義諦,就是最究竟的這個中道了義無戲論法,說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事就是理,理就是事,完全圓融無礙的一真法界,只給入室的人才有資格聽。所以就這部經典而言,你看一開始破妄識,這就是給門外人先開闢一個道路,你往這兒走。慢慢地又只跟蹤,就是見性,跟蹤的這個見性,那麼這就是說為接引初機,讓你門外開始入門了。慢慢講到這個四科,會四科皆是如來藏性就是讓他登堂了。最後講七大週遍圓融就是入室了。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裡講到的循循有序,一直講到此處了,終於顯現第一義諦法,所以這裡叫做善為眾生敷演如來第一義諦

那麼這裡世尊也,你看這都是富樓那的口吻,世尊也常讚歎我在說法人中是第一,那麼現在我聽了如來的微妙法音以後,但是有一個效果不好,你看,猶如聾人逾於百步之外,就好像一個聾子這已經夠嗆了,這裡的聾子就比喻說聲聞,聲聞乘的人,他是阿羅漢,沒有智慧,而且還在百步之外,就等於說離佛的境界還很遠。下面你看有一句話就說,聆於蚊蚋,本所不見,那麼這個蚊蚋就等於說這個中道的微妙法音,但是他還本所不見,就是聲聞這種智慧和就是我們說的境界呢,不見佛的中道境界。總而言之這裡就是說闡述他的疑惑。那麼剛才我們就講到說阿難,前面的主要的起疑情的當機者阿難他的所知障輕,所以他就開悟了,可是他的煩惱障重,習氣還沒有除,沒證阿羅漢。可是這裡呢,你看這裡講到我等羅漢,為什麼呢?就是說明他煩惱障輕,因為已經諸漏已盡了,但是所知障重,還有纏這個疑悔,由於這個有疑悔,所以這裡才祈問,讓世尊來給他宣講。所以後面你看講到說,佛雖宣明,令我除惑,今猶未詳斯義究竟無疑惑地。那麼這裡講到的就是什麼呢?

下面有一句話就開始祈問了:世尊,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我等會中登無漏者,雖盡諸漏,今聞如來所說法音,尚紆疑悔。尚紆疑悔就是還纏繞著這個懷疑,悔就是不定,就是說進退兩難,又不能夠完全信受,又不太聽得懂,半信半疑。那麼這裡就講到的說,先把阿難之輩已經頓然開悟,這是指的一類有學的人。大家知道有一個詞叫有學無學,有學就是阿羅漢以回,還沒到阿羅漢,還有餘地要進一步學修,這叫有學。無學就是證了阿羅漢果了,了了生死了,不是叫無生嘛,再不生,再不受三界的生死之輪迴了,所以叫做無學。這是這兩個層面,一個是說的阿難等輩是有學之人,一個是說的我等之輩是無學之類。那麼這裡你看就講到說,猶未能詳細了解這個義理的究竟無疑惑,就是還沒有窮法源之底。所以呢,這裡他講到說這個雖則開悟,這是講的阿難等輩習漏未除,說阿難已經雖然開悟了,但是他的餘的這個煩惱習氣還沒有除,因為前面不是阿難自稱已經開悟了麼,對佛說了麼,那麼不是現量所證的。那麼這裡的習漏,這個就算我等也在會中,也是登無漏聖位的阿羅漢們了,雖然能夠除了諸漏了,可是現在聽聞如來說的法呢,還是有疑悔的部分。疑為根本,悔為不定,就是心裡有疑情生起了,然後對這個法不能夠確定。所以這裡剛才我們講到了就是說,從證的深悟的淺的層次而言,他是有法執,所知障重。這是富樓那的一個現前的狀態。

那麼這裡的疑呢?我們常說疑自、疑他、疑法。什麼叫疑自?對自己的靈根不昧的這個覺性沒有自信。疑他呢?就是對他,佛講的法不能夠確鑿。疑法呢?就是對講出來的這個法的道理不甚明瞭。所以這裡你看,這一段的祈問就是在向佛訴說他疑和自疑,有學疑和無學疑,統歸都是疑。那麼在這裡,對於自己,我在祈問了;對於佛而言,他也不敢對佛生懷疑,只就現在就著這個法,他生起了疑惑。所以疑自疑他疑法中,他主要講的是什麼呢?疑法。下面這一段就是來陳述具體的疑情。當然從這裡開始你看,世尊若復世間,這一句話開始就等於說廣陳我們所有幻相世界的起源,為什麼障礙著我入不到如來藏真如境的根本,就都在下面的經文中開始闡述了。所以呢,因為這下面開始經文就比較緊湊,那麼希望大家也能夠把心跟進上來,不要走神,一走神你就銜接不上了,它是一鉚一環扣得非常緊,從最初開始這個起妄念。所以首先我們來看這個富樓那的疑問。

第一個,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這是問裡邊的第一問,疑情。因為你前面不是一直在講這個如來藏妙真如性嘛,對吧,那麼我們在不斷地強調的時候,可是問題是,既然你講到了這個世間的一切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等這些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而且把它形容為什麼呢,清淨本然,週遍無差別。那麼一般我們在凡夫視野中,聽到這樣的一種描繪馬上就覺得說世界身心一種融化感,對吧,純粹感,好像它是等同一味的,沒有差別的,清淨本然嘛,就好像把它融化了、抹平了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下,虛空大地怎麼出現的呢?山河日月怎麼運作的呢?因為現前,分明現前目見有這種相狀呀。你看為什麼開悟的人叫做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麼這裡的現前的狀況還在呀,你說山河大地,現前的物質怎麼出現的?你不能說它是平等一味呀,這種融化感生不起來呀,有牴觸。那麼有情世界的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成住壞空,我們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這種染法的相還是次第遷流,它是怎麼出現的呀?每天大家都在律動,過了一天又一天,大家都在活著,活著就是在動,你看人為什麼叫主觀能動。殊不知就是這一念主觀能動,一念妄想生起,無明生起,開始世界的出現。今天就要把這個我們常搞不清的問題給大家搞定。

下面又第二疑是什麼呢?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週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週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陵滅。並且下面再講到說,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週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大家看,這一段是講到的第二疑。前一念疑是山河大地怎麼出來的。第二疑就是再進一步說,你說了,如來說了,地水火風不是圓融週遍的嘛,那麼我就要問你了,既然圓融週遍,常住不動,可是問題是什麼呢?你如果說地性是週遍法界的,哪裡有空間來容納水呢?如果說水性週遍法界的話,水火不相容,火就不能生起呀,你又怎麼能說水火二性遍滿虛空,又不相互陵奪呢?再者,地它是屬於堅固,它是有障礙,是有形的;那麼這個空性它是虛空,乃是屬於無形的;一個是有質礙,一個是通達無礙,那麼這兩者怎麼樣週遍法界呢?就是怎麼樣一塊兒過日子呢?活不到一起呀。所以我現在不知道這個道理的歸趣,就是攸往,要世尊給我來講一講。

大家發現了沒有,在這裡這一段經文就是在這兒陳述兩種疑情。第一個,萬法始生之因和相續之相,世界萬法最初怎麼生起來的?是怎麼相續的?你現在告訴我如來藏空,那麼最初的階段,眾生的業果是怎麼相續的?突然生起來的嗎?如果是突然生起來的,它就應該突然滅呀,怎麼會中間還有相續不斷呢?這是第一個疑的層面。第二個懷疑是什麼呢?五大圓融之故,就是你說地水火風空,因為見和識是主觀的,他這裡沒有問,就把這五大,一個,地和水是難容的,第二個,水火是不容的,第三個,地這個堅性和虛空是過不到一起的,那你說它週遍圓融,就把它等於說完全統一了,現在它是統一不了呀。所以這兩大疑情,它的根本原因出在哪裡?大家說一說,我們聽《楞嚴經》聽了這麼久了,這兩大疑情的根本原因還是出在哪兒呀?出在哪裡?第一個問題,他不知道妄即是真,所以你看他一定要,等於說你說了如來藏了,我理解為這是真嘛,對不對,那他就容不得現前的山河大地了,因為山河大地是妄。

所以他就想把這撥開了抹平了,他才能見這個真,現在說的見這個真了,他就容不得這個妄了,所以說山河大地怎麼出來的呀,掰成兩塊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他不知道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所以他就執著一定是堅性就是地性,堅為地性,濕為水的性,他不知道整個地水火風、堅濕熱動都是一個性,只不過相上不一樣。所以大家看,說來說去,你說他的問題有沒有超出阿難的範疇呀?有沒有?還是在這個方面,沒有超出阿難的範疇。

所以你看在這裡他說,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你看,我現在不知道這個最終的道理的歸趣,山河大地既然有生相、相續相,那麼好像是跟這個如來清淨是有違的。那麼在這裡,我又不敢說佛說的不對,所以只能說,故這裡講到的說什麼呢?而我不知,他不敢說佛不對。那麼既然而我不知,可是他又有這個疑情,有這個悔呀,所以他這裡非佛不能解開,這裡講到說,惟願如來宣流大慈,只有佛說。下面就是體現他的恭敬了,身口意,作是語已是用口業來請,五體投地是用身業來請,欽渴慈誨是用意業來請。這就是這段經文,我們貫到這裡。下面我們再讀一段,這段比較短,大家從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到默然承聽就可以了。好,一起來。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

好,就到這裡。這裡為什麼佛,你看他要告富樓那,諸會中無學呢?大家看到了嗎?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那就說明有一個簡別,簡別什麼呢?有學的。有學是以阿難為代表的,人家前面已經悟了,雖然沒有證到,斷了煩惱,可是如來藏人家悟到了,悟透了。這裡指到這個無學,就是普為這裡的無學人宣講勝義諦中真勝義性。有一個關鍵詞,為什麼這裡講到勝義中還有真勝義性呢?剛才我們不是講到第一義諦。

那麼在真性之第一義諦中還有四種不同。比如說世間勝義,世間勝義指的是這個五陰、十二處、十八界等等,就是宣說這些法,這是指的世間,因為世間分明見到,你一說這個法,他就現前有感覺,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呀,他每個人都長這個眼睛和耳朵,他有感覺,所以這叫世間勝義。第二個是道理勝義,道理上來講,你比如說小乘的說苦集滅道,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讓你出世間,這是四諦法,就是指的道理勝義。第三個叫做證得勝義,證得這個境界,比如說證得人也空、法也空的這個二空真如,如果你證得這個境界了,就叫做證得勝義。咱們今天因為《楞嚴經》是格外之法,如來藏,所以今天講的這個叫做勝義勝義,叫做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一真法界,不二法門。你看人空法空還是二空真如,還有個能證的我和所證的法,能空的人、所空的法都得空掉。

這裡的勝義勝義的時候,純粹其他的都不講了,就說這個一真法界,只要一念分別就是不勝義。所以這裡講到說,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他的功德是什麼呢?令汝會中定性聲聞,你看,令你們在場所有聽法的有一類是叫做定性聲聞。就是不迴心向大,咬定了就是這個我沒有我,執著法,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叫做定性聲聞。

及諸一切未得二空,未得二空的這一句話是指的說,你比如說二乘已經迴心向大者,已經得到人空了,但是沒有得到法空;還有的已經厭惡小乘、迴向大乘了,所以這裡講到的這個迴向上乘阿羅漢等,就是回小向大的根器,為了這個聽法的所有這些從定性到不定性迴向的,從這個已得人空的到阿羅漢,等等這些皆獲一乘,都讓你們聽聞悟入到這個一乘勝義諦。這裡講到的寂滅場地。皆獲一乘就是指的《法華經》裡面的大白牛嘛,雖然有聲聞、緣覺、菩薩,最後只有一佛乘,皆獲一乘就是給他講,只講佛乘。那這個寂滅場地呢?就是還記得我們講經題的時候不是說如來密因嘛,還記得吧,如來密因是什麼呀?就是不生不滅的這個因地心,如來密因,所以這裡叫做寂滅場地,無生法呀。寂滅場地。

真阿練若,阿練若就是又叫做沒有喧雜,就是不喧鬧,不雜染,是一個寂靜之處,叫做阿練若。印度話,有的時候也叫做阿蘭若,其實是我們現在講的道場,一般寺院都叫做阿蘭若,蘭若。那麼這裡講的真阿練若就是說只有把心地打開,悟到這個不生不滅的因心為因,方是真正的無喧雜處,為全性起修的正行,才叫做正修行處。所以這裡講到的寂滅場地真阿蘭若,一方面來講是我們修道的場所,這是從世俗諦,可是這裡所對的勝義諦來講,就是讓把我們心地的道場建立起來,心地不生不滅的這個阿練若給建起來,這樣才屬於正修行處,那其他的都是盲修瞎練,就等於說你沒有開悟,明心見性,那麼就不屬於正修行。

那麼這裡叫做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就是指的說不論你有沒有迴心,都讓你悟,現在你們都聽著,我來為你們講了,這裡你看講到說,富樓那等人欽仰佛陀的法音,默然承聽如來聖教。下面開始就是要講第一個義理了。第一個義理講,我們這一段開始就要講不空如來藏了。是一個分水嶺,大家拿起來看,下面的佛言富樓那開始。因為在此之前一直講空如來藏,下面就要講不空如來藏了,講生滅門了。在此之前我們都講的是真如門,還記得從這個破妄識開始,七處征心、十番顯見、四科七大都是講的這個真如門,就是向上的這個境界。現在要開始講生滅門了,宇宙的萬物。就像一個分水嶺,一念這邊真,這邊幻,那麼這個宇宙萬有的幻相是怎麼起現來的?就等於說拉這個序幕地球轉一樣,今天給你轉的是西半球,講的心真如門,今天我們轉成東半球,講的心生滅門了。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想循循地問一下,這個世界是怎麼產生的?人最初怎麼出現的?日月山河大地怎麼有的?不是講不明白,今天就開始講明白這最初一念妄心如何生起的,什麼時候起動的。所以大家來看,讀這一段,佛言富樓那開始,讀的比較短,我常聞佛宣說斯義就可以了。一起來。

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好,就到這裡。這裡開始呢,因為我們不知道,不是說到說如來藏可以起用嘛,循業發現起用。那麼起用的時候呢,是隨著染緣就會起六種凡夫法界,六道。隨著淨緣就會起四聖法界,這個四聖淨土。那麼我們現在因為為了破迷開悟,所以他只把這個如來藏講的是染用而言,就染著的六道中而言的,六道中的世界。所以你看這裡,這個佛就告訴說,富樓那,就是重說一下你的法,你不是常聽我說嗎?你不是常聽我說這個清淨本然的如來藏,那麼你現在問這個如何突然生的山河大地,你現在有這個問題。那麼咱們這個問題先往邊上靠一下,怎麼樣呢?另外一個話題引出來了,說汝常不聞,就是你不是還常聽說,常聽說什麼呢?本來覺性,這裡講到的。

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就是大家也常聽說,我不是常講說人人都有佛性嗎?是不是?我們常說哎呀,人人自性本來清淨。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這是六祖大師說的。我們都說每個人都有自性天真佛,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都是講的這個本來的這個東西。那麼這裡佛也就是說,富樓那,你不是常聽我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嗎?我常講這個本覺的東西嗎?這個境界嗎?那富樓那就回答說,是的世尊,我常聽佛,常在佛邊聽到這個詞。大家也常聽說佛性,佛性是本有的,人人皆平等的,常會聽這些。有沒有心到過這兒?到底這個佛性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一個面目?那麼由本來面目換這個一念無明起而變成這個虛妄面目,是怎麼變出來的呢?就在這個節點。

下面的經文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你看一樣的,我們也常聽這個話,從經裡面聽,自己去悟,富樓那也常從佛這兒聽這個話,但是都是沒有聽明白。佛說明白了,大家沒有聽明白。所以聽的不異,解的不同,一人一個樣子。這裡假借舊聞以開新釋,為什麼呢?你說其實說白了,阿難的問題也是卡在這點上。所以就借著你曾經聽我常說的這個法,那麼我下面給你重新開示未到之處。所以下面的這一段經文極其的要緊。那麼這樣吧,我們先讀一遍,先把它貫下來,讀一遍完了再講兩句。好,大家一起來,一直讀到真有為法,一起來。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好,就到這裡。這一段的形容就是開始給他講初知突然生的,怎麼最初開始一念無明生起來的。大家想想一念無明怎麼生起來的呢?一念無明怎麼生起來?你看這裡講到的。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這是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佛說富樓那,你先來看一下你自己的說法。大家自己也不妨心裡這麼設想一下,到底這個覺明,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對吧,可是我們現在要去理解這個覺明瞭。當我們去理解本來面目的時候會出現什麼狀況呢?就是當我們要去理解的時候,一念無明就從理解開始起動。大家要把這個法一定要聽對啊今天,為什麼呢?你看佛就問富樓那,那你自己說一下看法,這個覺明之始,就是你現在不是要覺和明嘛,我一直在講這個覺性妙明,本覺明妙,都是形容這個如來藏的。那麼你是認為覺性本自是明的而稱之為覺呢?還是這個覺體本來不是明的,加以明,就是我們把它明白了以後,才稱之為明或者覺的?這個話大家聽明白了嗎?就是佛問他說,這個覺是本具的還是修成的,就這個意思。

那麼他講的話比較繁瑣一些,就是你認為這個明是自己本來就明瞭,還是經過你的明以後才明的。那麼大家發現這個問題和阿難的心在何處一模一樣,阿難就問的時候說以何為心,故意設問。現在這裡也是給富樓那,我故意先這麼問一下說你認為是怎麼樣的,把他的疑問給逼出來說關鍵點在哪裡,哪出了錯了。所以在問的時候這裡還很巧妙,你看佛問的時候,本來是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但是佛在這裡問的時候就沒有問妙,只用了明。為什麼呢?就是明有真明,有妄明,而富樓那這裡全部是說的妄明,我們現在來理解還是在妄的層面。所以這裡富樓那果然就是上了這個佛的圈套,怎麼說的呢?說,你看這裡。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就是如果這個本來的覺、本明不加以起心動念讓它明的話,稱之為覺的話,那它就是沒有覺了。就是說這個本覺如果我們不去覺它,那這個本覺就沒有覺,覺不到本覺,那必須我們去起心動念,去用我們的明去明這個本明,才能稱之為覺明。對不對呢?有的說對。就是說是性具的呢還是修成的?富樓那答的是說當然是修成的,你不修就成不了,就是這個意思。下面的環節就更為邏輯性緊密了,大家稍微休息一下,十分鐘以後回來繼續,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麼我們把心靜下來,大家再繼續我們二十四講下半場。因為這裡講到不空如來藏,開始講它的一念世界的緣起,所以非常關鍵,特別是下面我們要貫的這段經文,循著上半場的而走。

佛開始問了,這個如來藏的這個本覺妙明,問富樓那是本來就是明呢,還是你覺了以後才把它覺明?那富樓那就回答了說,如果不去覺這個明,這個明怎麼能稱之為覺呢?就是上套了。那麼佛就後面又講了,佛言,你看後面我們接的這句話。

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佛對著富樓那說,依著你的意思,就照你的回答,那麼如果沒有明去覺這個覺,那麼就沒有一個覺明的心,因為依你說,不去覺的話它本來是無明的。但是如果你起心用明去覺這個覺,或者換一句話說,用覺去覺這個明,都一樣,那麼這個覺就不是本明的真覺了,因為你刻意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不去起心去另加這個明讓它覺,那麼你又守著無明瞭,還沒有覺。可是問題是這就不是明瞭,為什麼?因為這個本覺的這個明它是湛然妙明本性的。就兩邊都不行。這是照著富樓那的給他推,引申一下推出來說你都不對。下面我們就來看佛這時候怎麼樣宣說這段妙法了,這就佛再就不容分說,沒有給富樓那跟他一對一答的機會了,全是佛一系列的說了。我們來往下看,這依然還是佛說的,是佛的口吻。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這句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性覺就是我們本覺呀,本具有的妙覺、妙明的功用,它是不能夠落於能和所的,它是本來就性覺必明,本來必然具備本有的這個覺明之心。那麼你現在認為一定要讓有一個明,加一個明來明這個覺,明白這個覺,那麼就會起到什麼呢?有了能明之心和被明之覺,對不對?就正好成了妄覺而不是本明瞭。這就是這一句話。

那麼第二句是覺非所明,因明立所,又進一步反,就是說用對立的層面推進一下,說這個覺性本來就不是所明的,是由你前面一念動,我要明這個明,覺這個覺,所以本來不是所明,由於你一念妄明,我要明,就有了什麼呢?我這個覺被明。我要明是能,這個覺被明是所,能所就建立了。在這一念啊,這就叫一念無明起動了,在這一念起動的時候,就將本具的妙明轉為能明的無明瞭,大家聽明白了嗎?能明的無明瞭,你以為你去能明它的時候,反而成了無明瞭,你想去近它的時候反而不近了,將本具的真覺列為所明之妄覺了。本來就是覺的,你要去覺它的時候,它反而成了妄覺了。就在這一念啊!這一念微細差別就是我們常說的,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無明起動。沒有始沒有終,就在一念之間。而且這一念非常微妙,就是說我們本來修學佛法是要淨法的,可是這個淨法本來又是淨的,你要去淨的時候,立淨法的時候,反而淨法成了染法了,把它染了嘛。你看佛法最大的代價就是以淨障淨。可是不說這個淨,又明白不了那個本淨。這就是佛法的一個模式、構架。

那麼好,這個話不能講多了,你們聽不懂。可以多打幾個比喻,什麼比喻呢?這個本覺,就是真覺的本具的這個妙明,就像這個摩尼寶珠一樣,對吧,摩尼寶珠它是本具著光明的,你不要去刻意地擦呀洗呀,它本來就是本自本明的。那麼如果你要有一個明加這個明,就是用我以為的這個明去明白這個本明的時候,就好像什麼呢?就不是真明真覺了,而是什麼呢?燈泡,不是摩尼寶珠了。燈泡是什麼呢?加了開關了,你開的時候它才亮,你關的時候它就不亮了,不管你開還是關,它都是燈泡了,不是摩尼寶珠本具的天然之明了。這就是本覺和無明的差別。由於起了一念想明白這個本覺的這個明,就化入到無明瞭;一旦把所有的無明都退去了,就是本明就顯出來了。就是這樣子。

所以我們現在絕大多數的情況是什麼呀?就跟說洗衣服一樣,衣服很乾淨,但是我們認為這個衣服是髒的,就不斷地要去洗,洗的時候就要用洗衣粉,要用洗衣液,最後就是用這些洗衣粉洗衣液把它給弄髒了。這就是我們的現狀,就跟一汪水,清水池一樣,一汪水本來是乾淨的,好,我們覺得裡面的元素不好,化學什麼不均衡,往裡扔漂白粉,往裡扔這個叫什麼,淨水器,什麼沙子石子等等這些,把一個水給搞髒了。這裡講到的就是說,性覺必明就是清水,就是衣服,就是摩尼珠;妄為明覺就是去洗了,就是去開關了。一定要把這一念弄清楚。所以你看為什麼說只有禪宗才講到這兒呢?其他的都是用所有八萬四千法門往這兒去會,只有禪宗直接往這個關口去攻。

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上座的本來面目?這是六祖慧能問學人,來問話的時候就說了,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上座的本來面目呀?大家往這兒會啊。禪宗裡面初祖、二祖、三祖都是,你說心不安,心在哪裡呀?你說有業障把你纏縛住了,那拿來我給你懺悔。就在這一點兒上,只要你一起動,它就是妄;只要你一歸真,即刻就是明。所以神秀大師在那兒懷揣了半天,左右為難才寫了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就是想去明這個東西。結果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即刻當下就是這個東西,不需要你去還原。這就是一個台階跟另一個台階的差別。一念起動,都講的就是這四句話十六個字的法門。

好,如果我們聽明白了這一句話,就知道說我們的一念無明就從這兒開始起動。起動了以後開始怎麼樣呢?你看,就是這一念就是我們妄生的源頭呀,大家知道我們所有的現在的妄想、世界、眾生、業果都是從這兒起的,只要這一念纏繞,世界、眾生、業果的相續就出來了,所以十惑裡面我們說無明為第一惑。無明就是這一念,就這一念起動它有兩種危害,什麼危害呢?能隱真覺之體,本來的真覺就給隱了;怎麼樣呢?能發萬有之相,下面所有的世界開始起動。就是這一念無明。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步追著一步就開始了,我們往下看。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由前面的妄明呀,我一定要明白這個本明,就是這麼一個東西它就是一股勁兒,起動了,就一定要有一個東西要明白這個東西。既有妄明,遂立妄所,就是一定要有一個東西要被明白,就是這兩股勁兒一相對,開始發生了。既然妄立,遂生起妄能,有能就會有所,有所就會有能,這裡講到的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就是那一念,你要搞明白的這一念是算所的話,那麼你即刻又進行了,一浪又一浪,又一浪推起來,我一定要把這個趕緊弄清楚,結果那個你就是弄不清楚,所以在這種本無同異的法性之中,熾然就成了二法相對的異相,二元世界開始起動了。這是這一句。那麼起動了以後怎麼進一步惡化的呢?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這就開始講世界了,什麼叫做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呢?因為我們前面不是講到了無同異間,在這個沒有同異中突然間出現的同異,一念就出現了同和異,就是成異了嘛,相待了,對吧。沒有同異的時候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就是世界的異相還沒有出現,這個虛空之相還沒有顯現,有虛空,有世界才顯的虛空。這個相開始就是虛空和整體的世界相對待,這是一個總對待。怎麼出現呢?你看啊,異彼所異。由於異於彼之所異,所異是什麼呢?世界的紛紛擾擾的萬相不是異的嘛,對吧,是異相嘛。那麼為了異彼所異,就要因異立同,就因為這個紛紛擾擾的世界妄相而立了一個同樣是妄相的同相,就是十方虛空。

由於有世界而立的虛空,虛空是同相,世界是異相,不管異相同相,全是妄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同異發明瞭。因為有同,虛空的妄相,有異,世界的妄相。世界就是紛紛擾擾呀,就這個世界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不一樣,所以叫做異相。因為有同有異的世界山河大地是異相,整個虛空一體是同相,安立了一個什麼呢?無同無異,是誰呢?無同無異的感覺是誰出來了?是誰?就是你我他,眾生相。這個極其明朗,極其明朗極難會到。物質性的東西是同相異相對立的開始,為了這樣,就是相對於同異又立了一個無同異,無同異是什麼呢?就是眾生。怎麼眾生叫做無同異呢?因為相貌異就叫做無同,每個人長一個樣;但是心性同,靈知靈覺的這個感覺都是同的,四大組成的這個現象都是同的,人人都是地水火風組成的;所以眾生就叫做無同無異。大家要仔細地聽,這裡熾然成異以後,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下面就開始怎麼了?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那麼我們循著剛才講的來講,剛才上半部分給大家講的那屬於什麼呢?叫做原始時代,一念無明生起來,世界上的原始時代。再這樣進一步的細化,怎麼細化呢?一真法界中突然生出來世界和眾生,虛空和萬相。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看我們剛才講了嘛,就是由一念無明,不起則已,一起就會有能有所,異,有異必然有同,有同有異必然要有無同無異,如此森然萬法頓然而起,就叫做擾亂性真,兩兩相待,妄境而引妄心,妄心而分別妄境,就是什麼呢?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兩兩相待呀,大家要記住,就等於說,你建立起來一個執著了對吧,那麼一定要用一個相待,去用另一個執著來平衡這個執著,要補足了呀。

那麼這兩個建立起來了,又合為一個執著,趕緊又用下一個來補,大概如此。就是等於我們的心念不斷地補,不斷地補,不斷地立,不斷地立,這就叫做如是擾亂,相待生勞,越來越多,分別執著,體現在物質上就是幻相。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既然相待生勞了,就是不斷地分別執著嘛,這樣慢慢勞累得久了以後,就會生起苦樂覺心了,苦和樂的覺照、覺知呀,因為我們那個無明的那個覺還在,只不過是把它給弄成無明瞭,妄想了。這個覺知不斷相應,就會引發我們說這是苦的,那是樂的,會去緣這種境界。由緣這個境界去怎麼樣呢?就會引發六識開始分別計度,六識就出現了,本來是一個我的覺相,突然間就分了六識了,分別計度,深深地執取這些塵境。那麼這樣就等於說引發了。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你看,一步一步都是相續業果之因,一步一步來源都不離最初的一念無明。那麼不管我們把它惡化細化到什麼程度,大家都不要忘了始終在這一念中,只是無明。

好,那麼我們講到這裡,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前面的這段經文。我們講到由是引發塵勞煩惱了,這裡就是佛門裡面,我們《起信論》裡面講到最有名的一句話叫做什麼呢?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剛才這一系列的活動其實就是這一個脈絡。怎麼樣的呢?大家看啊,在這裡前面講到了覺非所明,因明立所,還記得這句話嗎?就是本來這個覺不是你刻意地明出來的,由於你要刻意地明,就有了能所對待了,先立的是所。先立的是所就是業相,我們最初的那個一念無明起動,業相就出現了。這是極微細極微細的,所以叫做無明不覺生三細。頭先三個步驟極其微細,第一個就是業相。那麼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既然有了所了,就成了能了,對所你有能的主觀了,因為所是客觀,起了能的主觀了。

這一念主觀心生起來,就叫做什麼呢?轉相了。本來就是平等一味的,結果你非把平等一味的這個東西你要去了解,那麼它就成了被了解的對像,對吧,那就叫所相。由於有所,就會轉為還有一個能,唰地就起來對立了,這就是轉相了,轉了有了能相。有了能相以後,後面就開始無同異中熾然成異,這就是第三個業,成為現相了,種種相開始顯現了。這就叫做三細。隨著無明不覺,就是一念無明沒有覺,起動了這一念相續性,就是生了這種業相、轉相、現相,就是從此開始了。這還是我們剛才講到這在原始時代,後來就發展成什麼呢?這個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發展了,越來越發展了。怎麼發展的你快看啊。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如是不斷地擾亂,相待生勞,就是怎麼樣?就會生起一個智相。這個智相大家不要搞錯了,不是智慧的智,就是我們剛才講的主觀能動的我們的感覺。靈動的一個東西出來了,以我為主的一個靈動就開始生起了,依境界起分別,有了染淨,愛與不愛,我喜歡還是不喜歡,染還是淨。這是六粗開始了,第一個叫做智相。那麼這是屬於經文裡面的如是擾亂,相待生勞。第二個詞叫做勞久,就是生了這個煩煩擾擾的塵勞,久而久之以後就會出現了相續相,停不下來呀,就像車開得久了以後,慣性還能走一大段,這個慣性就是無量劫無邊無際,到成佛的那一剎那。那麼這個就叫相續相,相續什麼呢?對苦和樂的知覺相應不斷,捨不了了,這個苦,那個樂。這是總的概括,還有種種的想法,這叫做勞久。勞久了以後就會發塵呀,發塵就是第三個,叫做執取相。怎麼執取相呢?依於這個相續,對於所有的苦樂境界起了深深的執取,這叫做執取相。執取相久而久之,然後會怎麼樣呢?如是自相渾濁,就是這裡講到的計名字相。

大家要知道,當我們說這叫什麼,這是個什麼概念,那是個什麼道理,等等這些以為都條理清晰地理解了以後,殊不知這就是把我們本有的智慧給越來越搞混了,攪混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這個計名字相,假立名言,安名定相。執取相是對境取執,然後取得久了以後就有了一個慣性了,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就習以為常了,安名立相了,這就是說計名字相。計名字相久而久之,如是引起塵勞煩惱,就是這裡的起業相,生起了愛憎取捨,也是造業呀,引發你的塵勞煩惱了。剛才講的經文的最後一句,還記得吧,由是引起塵勞煩惱就是起業相。既然有業,還有業系苦相,就是感得還有依正二報,將來的世界和人生,還要感這個苦樂之受。這一系列就叫做六粗。由三細生六粗,一步一步脫穎而出的。我們的世界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這是一系列。

好,那麼我們大家再往下講,一系列還有更系列,就是續集了,這個影片很受歡迎,就開始拍續集了。怎麼樣續集呢?大家來看: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承上一念無明具足了這個三細六粗的相以後,因此就起成世界的相了。在世界的相差別裡邊,總的來講,靜相就是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虛空。那麼十方虛空只是我們妄心中的同相所成的,大家知道同相,相同的同呀,整個虛空不是等同一味的嘛,廓然無礙嘛,這就是同相所成的。那麼種種的世界是我們妄心中的異相所成的。同相異相呀,那麼這裡靜成虛空,虛空就叫做同相;由於同相,相對的世界就叫做異相。

由此同,由此異,這個同異而立的無情世界。相對於無情世界,我們就把這個一念覺無明的那個無明覺心,就是試圖搞清楚這個本有覺心的這個無明用在哪裡了?用在我們的有情世界上了,相對世界成了客觀的了,主觀的有情世界就等於說一使勁往起一挑動,開始用在這裡了,開始生命各異了,就是有情眾生了。這裡講到的彼無同異。無同無異剛才不是也講了,就是我們的眾生法。也講了四大是同的,心識就是我們靈動覺知的這個共知能力是同的;但是每個人的身體也不一樣,生命的每一輩子的遭遇也不一樣,這是異的。於同異中亦無同異,你看,本質上我們以為我們是萬物之靈,可是本質上跟死如這個萬籟寂靜的物質世界有區別嗎?沒有區別。可是本質上,我們以為我們靈動的萬物之靈的這個靈動性它本來是既屬於我們,同時屬於世界,我們把它分別地用在自我上了,妄想分別,有主有客,有能有所,這就是世界成了。世界成了,眾生就成了。所以這個依報世界、正報有情都離不開我們最初的那一念,就是那一念想明的妄明之心。你說,世上本無事,庸人空自擾,就把佛法講盡了,就一念這麼開始的。

下面開始,你看這裡講到的真有為法就是等於說,一切的業果相待,我們不得自由嘛,在這個因緣果報中相續,這叫做有為法,真有為法。下面開始就要證明什麼呢?世界是相續的,還是從這個法上繼續的,開始講世界相續了。我們剛才講的是說生之因,就是突然怎麼生起來,怎麼變現成現在的情形的。下面開始講的是世界的相續狀態。大家一起來讀,一起讀到這個世界相續這四個字。覺明空昧,一起來。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幹為洲潬。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你看,我們繼續進行。這一段我們首先來看,你看,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大家再感覺一下,就是這個真覺,就是本覺上面有一個明要,還是那個無明要明它,一定要明白它。那麼有妄明就有那個所明和能明,那股勁兒開始由一念,念念念念念了這麼久,念得越來越念。越來越念這股勁兒等於一個什麼勁兒呢?就是說我能的這個勁兒一定要把所,我一定要把你弄清楚,一定要弄清楚,越來越執著。這個所呢?因為這個所待之相它本來是一個頑空晦昧之相,不可能搞明白,它永遠也被你搞不明白,就這兩個相杠上了。我這麼講,大概如此啊。這兩股勁兒相杠上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二法相待成搖,就是這兩股勁兒不斷地,你想知道,我就不讓你知道,你就不讓我知道,我一定要知道,就相互就杠上了,互相作用,亂成一團了,這個團就等於說風起了,風起雲湧了,這個風起了。

所以這裡就講到的說什麼呢?因搖動、相互攀緣而生風,動盪不已而集成一個輪,就是一個執持狀態,就是我們等於說相持在那兒不動了,誰也把誰沒辦法,沒辦法的時候就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就是一個來回轉,這樣的一個,這就是講的風輪世界。在這個《俱舍論》裡面說風輪是怎麼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諸有情,有情的業為增上力,那麼世界最下是虛空,虛空上面就有風輪出現,而且風輪這個力量極大,有執持的功能,執持就是相對地讓它停滯不動。世界的成住壞空的住就是因為它的執持功能。執持的業力揮發完了以後,開始要壞了,就不執持了。所以我們也要善理解什麼叫做執持,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就是先開始是一個轉的風的狀態,動的狀態。

後面我們再來看,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就是說這個空,本來是空的這個慢慢生搖,那麼對於此搖動,這是動相,又有了靜相,也是相對靜止的東西。那麼在這個,就是還是這一念無明心中,樹立起了一種礙相,因為有風動,相對就會有不動,那麼動的這個一定是來回無礙的動,靜的這個一定是堅固不動的靜,所以這個時候就有了大地之礙相境界出現了。為什麼這裡講到說彼金寶者呢?就是這個金寶是地大,堅固性的精華,實質上就是我們的妄覺,一念更想知道,那個更想知道,不斷地兩個相更在一起就跟起了肉繭一樣。我不知道我這個比喻你們能不能聽得懂,就等於說本來是嫩肉軟肉,現在相互久了就成了繭了、老繭了,越來越堅固了,就成了地相了,風輪之相出現了金輪保持國土,就是我們的堅固性。因為風不是還是轉的、動的嘛,堅固性就慢慢越來越不動了,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它動不了了。

再往下看,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你看這一句還是說什麼呢?一念無明繼續堅持,要明要明,不斷地要明,在這個妄想中呢,就是這個堅固的這個寶既然有搖的這個風,就是搖明的這個風進一步出來了,進一步起,更厲害了,結果這個堅固的不動的這個金寶也更厲害,兩個人越來越厲害,就相互碰撞摩擦,出現了爭執了,爭執的現象就是什麼呢?就是四大中的火性出現了。火性由於它們兩個的變化性特別大,你看為什麼說有火光為變化性呢?就是一會兒燃了,一會兒滅了,就是碰得厲害了,就激盪出來了,稍微緩和一下,又沒有了。這就是世界的現象。

再進一步,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你看,地水火風一步一步地完備。這句話是什麼呢?就是金寶之體,就是這個地的堅性久而久之,可是它本體是明淨的,所以它裡邊還有一種性叫做潤性,濕潤的潤。那麼這個潤性就好比說金屬,你看遇到火了它就成了水了,對吧,那麼這個火蒸這個金寶,自然就有水出。我們這個世界的水大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由於這個火激盪出來以後,又對這個堅性進行蒸,蒸潤不已就久集成輪,所以有水輪含遍十方世界。四大是不是具足了?一樣一樣地具足,一樣一樣地成就,相互成就。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不要忘了源頭,雖然發展到續集了,起動的故事還要再講一下,還是那一念無明心中生的。還記得吧,為什麼世界成形相續還不離這一念無明心有呢?你看,一切的風輪都是無明一念心中的動相,動,無明心中動。一切的地輪都是無明心中的堅相,堅固,執著不捨。一切的火大都是無明心中的這個動相和靜相相互折磨、摩擦。一切的水大都是無明心中的我們一念這個金和火的相蒸而成。所以一念妄心就具足了這四大,所有世界都在一念心中,萬法唯心。這是相互作用,相互成就,相互陵奪,使世界的情形就更加具體了。怎麼個具體呢?我們再往下看,具體到你看。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幹為洲潬。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由於四大相互作用的時候,這火是向上竄的,對吧,不斷地向上常騰嘛,我們說的向上奔騰,這個水性是向下降的,它們兩個的不斷作用相互發生,就成立了堅固質礙的物質世界,你看,交發立堅。成了物質世界以後,就有了山河大地。那麼在山河大地這裡,水勝的時候,水佔了上風了,就是我們說的江河湖海,特別是這個巨海;如果火佔了上風了,就是成為陸地、洲灘。這就是我們地球不是出現了嘛,地球的陸地和水嘛,七大洲四大洋,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水和陸地兩個,這就是兩個居處嘛,而是水火交互發生的。所以說因為水火交互發生,所以在這大海里面,你看下面說,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它還是不純粹絕對,還是相互包容。大海本是水的根本處,但是水裡邊也有火山爆發,有火呀,火光也常起。那麼這個洲灘本是物質堅礙之地,它還有水在裡邊還會發揮,所以有江河常注。世界是不是這麼成的?

在這種情況下,再往下看,水勢劣火,結為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炎,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這就是進一步細化了什麼呢?你看,如果我們這個妄念心中的這個水的力量小了,火的力量大的時候,就會開始體現我們現在看的高山、高原就出現了,就是這麼出現的。為什麼你看山石裡邊是水火集成的呢?為什麼?你看這個山石,兩個相擊的時候會冒火,把這個石頭燒融了以後又出水,就是這麼來的,還是水火相鬥,看什麼佔上風。那麼這個火勢勝了水勢的時候就是高山;那麼如果是水勢佔了上風,那麼這個火,也就等於說這個地勢吧,這裡應該講到土勢,土勢也就是我們的地勢,這裡用的是土字,如果這個土勢佔了下風,水勢佔了上風的話,慢慢變現出來一切的植物就出來了,就是花草樹木。

花草樹木這裡他非常生動地用了一個詞,什麼呢?抽為草木,就是在這個地水火風的這個地性的堅性,比較不那麼堅的時候就是土嘛,那麼這個土跟水在相鬥的時候,水佔了上風了,可是裡面並不是完全沒有土,因為完全沒有土的話就是大海了,對吧,還有一點點土,水和土各佔百分比,黃金分割點,三七分呢還是四六分呢?分了以後最後就抽為草木了,又變現出來一切的植物了。就是這麼變現出來的。所以你看,這個植物它根本上還是土和水的結合。所以你看,這裡是故林藪,如果用火燒的話它就還為土了,就像擰繩子一樣使勁地用力擰的話,它就還為水了,所以還是水土相發生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世界的相續就是這麼相續的。地水火風就是元素,於妄心中的輾轉發生,遞相變化,一切的世界就週而復始地成住壞空,相續不斷。這就是講到的這個世界相續。世界相續完了以後就要開始出現眾生相續了,我們的有情眾生。所以大家再我們往下看這一段,這是解有情眾生的相續,從復次富樓那到眾生相續,大家一起來。

復次富樓那。明妄非他。覺明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同業相纏。合離成化。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蒱曇等。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生相續。

活著的感覺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眼睛只能看色,耳只能聞聲呢?就是怎麼把這個續集,這都今天下面演的是再續集了,就是這個電影確實票房不錯,人人在這染法裡邊不肯出離,堪忍世界。所以就繼續染,怎麼個染呢?你看這裡就是再一次地向富樓那說了,說到眾生相續還沒有離開最初的一念無明之心。沒有其他的緣由,就是想把這個本覺我想搞清楚,反而不覺了,加明於覺嘛,轉這個妙明為能明之無明,轉明為不明,無明瞭。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後來的一切都是以一開始的覺明為咎,就是你想把本明你還想去明,由於你想去明,反而轉成無明瞭,這是一個過咎。就是以這個過咎,後邊你看。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大家這個比較難理解,大家慢慢地琢磨,什麼叫做所妄既立呢?就是說把世界的形成還是這個模式先撇在一邊,現在我們鎖定眾生的形成,從這個源頭再梳理一遍。眾生的相續怎麼形成呢?還離不開說業相本不可見,轉成的這個業相本不可見。但是這個轉相這個見分一定要見,它一定要見它,就有了見的能力。業相不可見嘛,為什麼不可見呀?本來就是明的,你一定要弄明它,反而成了不明瞭,這個不明是不可搞明的。在這種情況下,轉相,就是見分,一定要見它;但是就算你想見它,可是由於你是由它而有的,你想見它的話能超出這個範疇嗎?能超出是不能超出?超不出去。所以這裡講的明理不踰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外在由我們心而起,我們的心由外境而生,那麼你這個心看這個外境的時候,你能超出外境你的心生的外境的範疇嗎?

就是你自己永遠不可能看到你所看的之外的東西,能所看的東西就是你應該所看的,你變現的。那麼你想看見我變現不出來的東西是不可能的,為什麼?由於你變現,才讓你能看得到,成為可能;如果不變現你就看不到。你現在想看到你變現之外的,那不是你能變現的,不是你能變現的就不是你能看見的。阿彌陀佛!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明理不踰,就是你始終出不了這個範疇。那麼出不了這個範疇,一開始的話我們是本覺的,就是本來的一個明覺心體,對吧,對於外在的境界它是一個對立的。可是不要忘了久而久之一句話,久而久之一句話怎麼樣呢?

就開始以是因緣,聽不出聲,見不超色,色香味觸,六妄成就,由是分開見覺聞知。什麼意思呢?見覺聞知本來就是一個能,所聞的境界就是一個所,怎麼樣又把它劃成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呢?怎麼劃成呢?大家想想。業相為因,轉相為緣,就會不斷地現相,現相是什麼意思?就是七碟子八碗的不斷地給你上,本來就這麼點兒料,他就給做了十個菜,你說跟做兩個菜的量一樣嗎?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呀!不一樣這時候菜多了,你就必須一樣一樣地拿筷子去吃,這個時候就跟六根門頭就奔放出去了,就被局限住了,因此只能夠,你看這裡講到的,聽的話只能聽聲塵了,見的話只能見色塵了。本來聲塵和色塵就是外在的世界,就是同異之中或者無同異的一個境界,用同和異、非同非異分別就可以了,結果我們現在分別成色聲香味觸法了,為什麼?細化了。

就等於說本來是一杯子水,我們想像一下,這是一個杯子,這裡邊有一杯子水,那這個杯子是能,這個所就是水,假設啊,這個比喻不太明確,現場想起的。那麼設想一下,我把這個杯子一下突然間給它沒了,擊碎了,這個水會怎麼樣呀?是不是馬上向外奔溢,就像決堤了一樣。決堤的情況下,你們都見過往地上倒下水吧,覆水難收,它不是說面面俱到去覆蓋,是一頭一頭地往四處流,對吧,那這個時候你要跟進上去,就必須依著一頭一頭的去了知。就是你攔這一頭,你就攆著這一頭去,你支一那頭,你就攆著那一頭去。這就是六根六塵本來是一精之體,就分別出來了,眾生就出現了,我們的感覺,我看見了,我聽見了,我嘗到了,我摸到了,一樣一樣地出來。

打個比方吧,就比如說一樹幹子,上面生了好多枝,枝上面又開始分叉,還有了枝末花果,對吧。那麼一開始大樹叉子這只是一個枝的時候,只是一個業相,開始轉相就分兩叉了,兩叉開始現相就分四叉八叉,就沒完沒了了。本來我們是一個樹根就可以看整個樹葉的,對吧,可是這個時候由於細化,你就只好說,到這一枝,你就必須循著這一枝去到那個枝頭去,到那一枝,你就只能循著這一枝見那個枝頭去了,一樣一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這裡講到的什麼呢?由是分開見覺聞知。這是指的一個個體怎麼出現的,感受怎麼形成的。上講的我們的見聞覺知是就誰而言的呢?就人類而言的,明白嗎?你們不要忘了,由於最初從真起妄,沒完沒了地造業,各種業越來越多,花樣百出,丑態百出,不斷地一個一個的往下造,造著造著就輾轉擴大,業越來越多,受用就不同了,開始出現了六道四生,不是光人了,有四種生態了。這四種生態我們慢慢來看一下,下面的經文我們來貫。

同業相纏,合離成化,就是說同業相纏,相同的業力共同召感,你有共同的果報。比如說我們人的話,一定是自己的父親、自己的母親跟自己有相同的業感,在相同的共業所感,才能生到一家人。我告訴諸位我昨天,我想起了我給你們說一說,為什麼叫同業相纏呢?昨天來了一個我的皈依弟子,皈依弟子她的妹妹嫁了一個美國人,這個美國人叫馬丁。這個馬丁呢,他也不知道怎麼他不信基督教,天天就是接觸了這個,從日本接觸到,就是日本有人把這個禪法寫了一本著作很有名,鈴木大拙,把禪法介紹到歐美。這個馬丁大概是接觸到曹洞一脈嘛,他就接觸到一個禪修中心,天天在那兒打坐。他的媳婦昨天來看我了,是我皈依弟子的妹妹,就是嫁到美國,是中國人,也是陝西人。他們倆生了一個小孩是混血兒,長的很漂亮,昨天去我那兒了,先開始還羞澀澀的不進去屋,後來在這個好吃的東西的引誘下,結果她進來了,進來過了一會兒就露了一手,雙腿往那兒就跟佛一樣結跏趺坐,雙手合掌,我還拍了一張照片在我微信上。我一看這還了得呀,這一看這腿盤的就不是這輩子盤成的。後來她媽媽跟我說,這個小姑娘這兩年不說了,她才兩歲多,就是這會兒不說了,前一段時間老說,老跟她媽媽說什麼呢,說你沒有生我之前我是小和尚。所以你看,老爸坐禪,老媽念佛,她在那兒盤腿,這不就叫做同業相纏。這就是為什麼,相同的業感相互牽纏而受胎卵濕化四生。這裡的受胎生和卵生是兩種,你比如說人呀、畜生呀,或者烏龜呀、蛇呀等等就是同業生成,這裡叫做相纏。

那麼合離成化,這個合離成化應該具體的講到說是合成離化,就是說濕生和化生,四生不是有胎生卵生嘛,還有濕生和化生。這個濕生它不跟父母,因為濕生沒有父母,它憑什麼呢?就是憑業力,濕生,業力合用成形的,就是由於業力牽引,一點物質合一塊兒,突然間就出生一塊軟肉,蠕動之類的這就叫濕生。所以這裡叫合成,它是合離成化,是進行了一個分子,其實應該讀我們就說合成離化,濕生怎麼生成呢?合在一起生成的。那麼這個化生是怎麼生成呢?是離的意思,為什麼呢?化生的眾生要去化生,就是離開此地而去彼地化。因為咱們這兒的世界是胎生、卵生嘛,對吧,這個地獄、餓鬼界就是化生。所以化生的話只要業力就行了,這個濕生還必須有業力和濕潤,濕潤的這個環境,化生唯需要用業力召感,地獄裡面的眾生就是化現的。所以這裡就講到的說,同業相纏,合離成化,就是指的四生。那麼四生裡邊,下面還就這個胎生的而言,大家看。

見明色發,明見想成,異見成憎,同想成愛,流愛為種,納想為胎,交遘發生,吸引同業,故有因緣。那麼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就人道的胎生而言,為什麼這裡講到的說見明色發呢?就是中陰身,中陰身大家都知道,中陰身要投胎受生的時候,沒有緣份的地方他只看得見黑暗,什麼也看不見的,就是這個地方或者這個場景與他沒緣,他就看見黑,什麼也看不見。只有有緣的,當有緣,跟他有緣的這一生的父母,就是馬上要投胎下輩子的父母親,要在交歡的時候呢,就這個因緣他就看見一點光明,這一點光明就,馬上趁著這一點光明趕緊就朝那兒去了,朝那兒去了以後,你看下面一句是什麼呢?見明色發。見明就是指的這個人胎的中陰身見到這一點光明了,男女行淫。色發就是指的境界,看見現前的境界,所淫慾的這個色,這個現前的場景被他看見了。在這種情況下,明見想成,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欲愛之想就成了,見到這個光明,他中陰身的欲愛之想就被牽引出來,成就了。成就的情況下。

怎麼叫做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呢?男見到父親,女見到母親,這就叫異見,所以就會成憎心,不喜歡。女的見到母親,男的見到父親都不喜歡。那麼男的見到母親,女的見到父親呢?叫做同,就生歡喜心了。中陰身你看,見到這個母親起歡喜心,投生成男身,見到這個父親起歡喜心,投生成女眾。所以這就叫做異見成憎,同想成愛。在這種情況下流愛為種,納想為胎,就是留住這個愛慾的受生種子,突然間跟父精母血一執持,一個胎、胚胎就出現了,胎兒就出現了。所以說就是由於男女在交遘,這不是交遘發生,就男女在交歡的時候,吸引了跟他有共同業緣的中陰身前來投胎,這是這段話就是這麼個意思。

由這個因緣才有羯羅藍、遏蒱曇等,這些都是印度話。胚胎投進去以後,七天一變化,七天一變化,這個我們如果要想多了解呢,去了解一下有一部經典叫做《佛說入胎經》。那麼裡邊講到了說這個七天一變化,七天一變化,一旦投胎進去的第一個七天就叫做羯羅藍。羯羅藍是印度話,翻譯成漢語叫什麼呢?叫凝滑,就跟我們手裡抓到一個泥鰍一樣那種感覺,凝滑的這種手感。所以一旦投進去,就是剛開始父精母血執持,就是一小塊軟肉,甚至是稀肉,非常稀的肉,就跟血凝固了的那種感覺,血稍微稠一點兒一樣,是這麼一個。那麼第二個七天的話就成了什麼了?遏蒱曇了。遏蒱曇又叫泡,就像水泡一樣,像水泡一樣的一個小疙瘩,這是為到胎裡面的第二個七天,就是第十四天了。在這個等字下面就省略了好多,比如說第三個七天,三七二十一天的時候就叫做閉尸了,關閉的閉,尸體的尸。為什麼叫閉尸呢?翻譯成漢語叫做凝結,也就是說軟肉,就是那塊軟肉就出現了。那麼第四個七天叫做健南,健是穩健的健,南是東南西北的南,就是翻譯成漢語叫做凝厚,就是堅固的肉出現了,第四個七天。那麼到第五個七天的時候就成了缽羅奢怯了,就是諸根已經四肢開始出現了,第五個七天的時候,五七三十五天的時候,胚胎的四肢開始慢慢就分形了。反正胎裡邊的七天一變,七天一變,一直到十月滿了出胎,這是講到的說,故有因緣,生羯羅藍、遏蒱曇等

下面講到的說,胎卵濕化,隨其所應,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你看這就是,剛才是就人道而言的,這是以人為代表以後才開始說,如此就是這樣的四生有情眾生,你看大家不是說,願與這個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嘛,四生就是指的四種生類有情。那麼這四種生類大家發現了沒有,都是統共稱為這個業感緣起,有業去感,有生來應,你造了什麼業去召感,它就以什麼樣的方法把你生出來做為應。所以這裡還是有差別相的,你看這裡講到的說。

胎卵濕化,隨其所應。這個卵生,卵生的是什麼樣呀?就是由想來召感的,什麼想呢?亂思不定,就是乎通乎通的不斷的亂想,來召感卵生。卵生具有四個因緣,一個要有父,一個要有母,第三個要有業力,第四個就是要有暖,不是生下來下了蛋,你要有溫暖的地方才能孵出來嘛,對吧,所以父母業暖是卵生的條件。那麼胎因情有,胎生的眾生都是有男女淫慾之情最為熾盛了,你看我們人類,所以他是有三個因緣,父、母和業力三個因緣就可以出生了。這個濕以合感,濕生的眾生和合而感的,就是有業力和濕,有濕潤就可以了。化以離應,化以離應找著了嗎? 就是只要一個因緣就可以,就是業力。所以說這裡講到的這個胎和卵,還有濕生、化生,它們都是有初生相的,就是第一下就是出現的時候的第一個相狀都不一樣。你們要曉得,具體你這輩子是由胎生出來還是由卵生出來的,頭七天沒有分別的,卵生的這個動物,蛇或者龜呀鳥呀,頭七天跟人一樣,都叫做羯羅藍,都是一個凝滑的小血肉,是沒有差別的。胎生和卵生在第二個七天才見分別,你是胎生的,繼續就由遏蒱曇到閉尸、健南就自然發展了,如果你是卵生的,在第二個七天就往起包殼了,在第二個七天才見分曉。那麼這個濕生的,就是這個濕生的眾生,它沒有羯羅藍開始出現,它的第一個就開始叫做,這個出現時是以什麼呢?以閉尸,就是一出現就是一塊軟肉。

你看那蛆,不是,那個不叫蛆,就是濕地,濕潤的地方,比如說爛木頭什麼你一搬起來,那叫什麼蟲呀?潮蟲,你們叫潮蟲,它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塊軟肉了,沒有這個凝滑或者小水泡的疙瘩,不經過那個期。就等於說人家一生的時候比咱們高級,到了第三個階段,是它的初現之生相。那麼化生的時候,一出現就到了健南的時候,就是等於堅肉的時候,堅固,這叫化生。總之這四生各自隨感而應。那麼再不要忘了我們的原始時代,不要以為發展到這兒了,就跟原始時代沒有關係了。發現了沒有,這四生還是離不開現前無明妄念。在我們的妄念心中,心裡產生玄想了,就是卵生。你在這個中陰身時,望見有這個淫慾的樂境,那麼就是胎生,心裡生了親愛了。你在這個濕生眾生的,濕生出來的眾生在中有身的時候,它望見有一個新的境界,趕緊要去,那麼趕緊要依附在這個新的境界,趕緊就要去的時候就是濕生了。化生的眾生在中陰身的無明心中見到這個地方特別不好,我趕緊要走,這都是化生之類,憎惡這個地方,所以急於厭捨,喜新厭舊是化生眾生的特性。所以大家看看,你看這種情想離合的四種心,就會發生我們的胎卵濕化的四種心。所以大家發現了麼,只要我們把情想離合的四種生路給斷掉,是不是就出輪迴了?一切法門就從這兒開始施設的。

所以大家看一下,下面說,所有受業,逐其飛沈,以是因緣,眾生相續。等等這樣的因緣而言,眾生才相續了,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以我們最初一念,業相開始顯現的,還是離不開。這就是眾生的相續。那麼眾生相續完了,再進一步演繹的話,還有業果相續。怎麼相互為因緣,相互作果報,相互償還,相互討債,怎麼樣的呢?時間到了,下回分解。好,請大家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