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我們各位楞嚴道友,今天是我們《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第二十六講了。那麼二十六講意味著,就是在此之前我們已經整整有五十個鐘頭、五十個小時就會聚在這個維摩講堂,一起來可以說是種這個解脫頓悟出塵的正因正業,也就是說用這整整五十個小時的時間,一起積聚我們這個楞嚴法義的因果,在這兒種了非常殊勝的種子。所以大家來聽聞《楞嚴經》,在這個上面要具足信心,就是只要我們在這兒每一次來聽,每一句或者每一次的悟境都有所提升,或者豁然開朗原來的不到之處,這都是我們將來或在此土或在極樂的頓悟之因。如果你沒有這個因,將來就肯定感不到這個果,所以說在因果的相續上,這是非常殊勝的緣起種子。你看歷代的祖師用功用的,參禪悟道用到那個極致處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都不曉得怎麼活了,都不知有生不知有世。但是如果過去他沒種這個因,當然他能參禪表明他有因了,那麼在什麼時候爆點開悟呢?就在我們因地裡面聽法義,突然間有時候心開意解了,突然有時候覺得比上次又進了一步,這就叫小悟大悟,就不斷地在這悟境裡,就跟因果是有相續的,它不是空穴來風的。所以我們每一次在這裡認真地聞熏學修,都是將來為了這個曠劫的頓悟因緣打下非常好的緣起種子,基礎打下了。沒有這個將來悟不到,沒有機會悟,你就再高明的人,再有善根的人,如果你沒這個因緣,他就開不了。所以一定要有這個因,有這個緣。那麼我想近一年半這學期完了,我們一直差不多把半部《楞嚴經》講完了。在此之前的內容可以說是崇山峻嶺,大家一直在翻越,有時候會迷失一下不知道怎麼走,然後繞過一個彎又覺得原來如此,再往前就一直。後面的大部分內容就開始注重事修了,就是需要大家老實下來,從這個講的這有板有眼的,該怎麼悟、該怎麼修、該怎麼認識上去貼近自己的內心了。

所以今天我們來講二十六講。確實這個《楞嚴經》某種意義上來講,你看每一次隨佛的弟子們聽得很開心很受用,頂禮佛足呀,五體投地呀;但是他在聽到這個生疑處,就是心裡犯了嘀咕了,他的這個問答,跟佛的問答也是非常激烈。就這麼,你看這個一念無明就用了這麼多,前面差不多將近,我們這已經講到第四卷了,這麼多的文句來還原開顯,就為了無明的這一念發生的時候,甚至發生的時候都不在某個時候,就在當下,就為了這一念。那麼這些弟子們,不管是阿難也罷,富樓那也罷,每一次都是基本上說到點上了,他又跌到坑裡了,又掉進去了,所以每一次又生起疑情。為什麼會每一次又生起疑情呢?他都會犯一個思惟,他不斷在這個思惟語境中打轉,就超越不出來。確實也太難了,我常打個比方,就等於說利用地球引力突然間超越地球引力去外太空一樣,所以你始終在這個引力裡邊,他就出不來,犯這個思惟。

所以總會轉念一想,還是會有念,還會起想,那麼就有問題,一個問題剛解決,一個問題又出現了。所以說上一段是就著富樓那,開始講到這個萬物的生因相續業果等等這些,給他基本上把這個問題擺平了。又把這個事和理、性和相、整個七大的發揮週遍又給圓融了以後,下面又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就是說既然生的這個一念無明妄想,那麼這一念無明妄想是怎麼生起的?就把這個放大鏡又推進了一步,到底說突生一念無明妄想,然後有個相續之因,世界業果,那麼最初的一念無明妄想它是怎麼起動的?什麼力量驅使出現的?他又生了這個疑情,這就是我們今天的開場,從這個經文開始入手。好,那我們今天就是稍微悠著點吧,一段一段地貫解。因為今天的內容比較平鋪,所以大家要細細地體悟其中的滋味。從富樓那言開始,我們一起來讀。找到了沒有?在多少頁?有一個說,在多少頁?二百四十五頁,大家找。好,一起來。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好,就到這裡,阿彌陀佛!那麼大家來看,一句一句,這裡的富樓那提出一句說,我與如來。我與如來在這裡代表什麼呢?我代表一切六道之中的輪迴眾生,是我方,是凡夫界。如來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是聖者界。特別是十法界裡面是等於說唯有佛法界,那麼我,這裡講到的不但有六道眾生,還有四聖裡面的羅漢、緣覺和菩薩乃至,都在這裡說明我的層面。如果究竟圓滿,因為《楞嚴經》只講如來藏,頓入一佛乘,所以只有佛境界才稱之為寶覺圓明,真妙淨心。這個本來的如來藏真如心它從我和如來,就是眾生和佛來講,是圓滿不二的,這個富樓那表達這裡說,我已經聽清楚了,佛交代清楚了,我也領會清楚了。那麼下面一句是什麼呢?而我昔遭無始妄想。大家想想看,這裡的無始妄想和久在輪迴,還是說的前面的問題。無始妄想就是說最初一念突然而生,無明不覺生三細。久在輪迴是指的突然生後相續不息,世界業果相續不斷。所以才稱之為無始妄想,久在輪迴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你看前面佛講到過說希望不要得少為足,那麼這裡講到的今得聖乘猶未究竟,雖然已經悟到這個如來藏甚深,但是沒有究竟,還有希更審除微細惑,還有微細惑太難斷了。那麼為什麼說這裡講到的今得聖乘猶未究竟呢?有兩個方面。大家要知道,當時在楞嚴法會聽法的就比如說這十大或者十六大弟子吧,這十六大弟子一般我們在佛門裡邊把他們稱之為什麼?外現羅漢身,內密菩薩行。就是現的是出家羅漢相,但是他們都是法身大士乘願再來,輔佐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的,所以稱之為外現羅漢身,現的羅漢相,內密菩薩行。

其實我們佛教史上最有名的濟公就典型的是外現羅漢相,你看現的出家還不好好出家,但是每天偷偷摸摸地內密菩薩行。大家知道還有佛教史上有一個人也叫做外現羅漢身、內密菩薩行是誰嗎?是誰?彌勒菩薩,也算一個。這不是我剛才想說的一個。你們看過玉琳國師沒有?玉琳國師的師兄叫什麼?玉嵐法師就是這樣。當時玉嵐、玉琳的這個師父說,我有一個半弟子。結果這個玉琳當時就覺得說,那這一個肯定是說自己,那半個是說他師兄,為什麼?他師兄每天嘻嘻哈哈的,見了女人還要開玩笑一下,每天不好好上課修行打坐,就是睡覺等等。他就以為說,哎呀這師父沒辦法了,把自己覺得戰戰兢兢地當一個出家人,非常威儀端正,那麼就以為他師兄肯定是那半個。最後他師父下了一個法旨,抄一部《法華經》。結果他在那兒抄的是手腕也酸了,寫得也累了,怎麼一部《法華經》都完不成。

人家玉嵐法師好像是睡了一晚上還是什麼時候,就把一部《法華經》呈給師父了。後來他才知道說,原來他的師兄才是大成就者,叫外現羅漢身,內密菩薩行。那麼這裡為什麼講到今得聖乘呢?就是指的這一乘人。就外現的話,就他的羅漢外現身來講,無明都在,無明一品都沒有破,只了了生死出了三界,變易生死無明全還在,所以叫做猶未究竟。如果就內密而言,內密的話都是法身大士菩薩。但是大家要知道,登地菩薩是一品一品的斷,一地一地的證。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最後證到這個真正的法雲地以後才徹底斷盡了,才一剎那最後金剛道後異熟空,就成佛了。那麼這裡講到的說猶未究竟,就指的說哪怕你是內密的菩薩行,但是你登地以後還有一品一品的沒有究竟斷徹底,所以叫猶未究竟。下面他就這裡講到的說,世尊,說世尊你已經滅掉了這個,你所有的無明妄想一切都已經圓滅了,圓滿地把它滅掉無餘了,獨妙就是獨自獲得這個寂妙真常的本心了。

那我現在就敢問一下佛,這又是斗膽問一下佛,其實早就想問了。既然生佛無二,既然說佛性和我性是一樣無二的,為什麼從無二中突然遭到根本無明呢?一切眾生何因有妄呢?自己把自己的這個本來圓妙的心給障蔽住了,才在此委屈冤枉地受生死淪溺之苦。這就是對佛的疑問。特別是這個淪溺二字都是用水來作比喻的,什麼叫做淪呢?大家知道淪就是什麼呀?是水的那個漩渦,到深水區,溺是已經沉到水的深處了,這叫做淪溺。所以這裡的淪者比喻說久在輪迴,打轉就出不來嘛。溺者表示這個凡夫常在生死裡面,就深入到生死裡面,冒都冒不上來。這個阿羅漢二乘聖人死守著空性出不來,不知道妙有,所以還是等於說淪溺指的範疇。大家看我們最近有一條大船叫什麼?是叫什麼?東方之星,你看這也是被黑風吹到羅剎鬼國,《普門品》裡面講的,一風打過來,共業,定業轉不了的時候就突然間就慘遭不測了。

所以這也是可以說是表法一樣的,具體當下就給我們說,這就在淪溺之中呀。生死海,生死大江大海就是在這裡面,我們每個人都在這上面一樣的,隨時一風吹翻了,你就找不著北了。所以說就是因為一念無明妄想,自己障蔽住了,枉受這個淪溺之苦。這是富樓那這裡提出來的問題。那麼富樓那的問題是前面的首問,跟首問是有聯繫的,是進一步推進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前面問的是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怎麼生起來的,怎麼相聚的這個因。由於迷真成妄了,他的過失在哪裡?因為一念無明,有無明。這裡的問題就既然有無明,無明也有因呀,那麼這個無明之因到底是因何因而有這個妄想無明呢?妄因在哪裡?咬住這個啊大家,微細的,妄因在哪裡呢?每個人現在我們大家都是在妄想中,那都知道說這是一念無明妄想,一念無明妄想,那麼這個無明妄想的這一念的因,那一剎那從何而生起的?怎麼促使它生起的?怎麼出現的?大家好好參究一下這個問題,怎麼出現的?我們現在都坐在這裡,包括聽經聞法也是依照妄想在打著妄想,偶爾地依照這個妄想推進到清淨的那一念中,有一下感覺,又回到妄想了,一會兒上一會兒下。那大家想,正在一會兒上下之中的時候,這個一念無明妄想怎麼顯現的呢?所以這裡讚歎富樓那,這個一問的效果非常好,為什麼呢?雖然是問的生妄想的因,可是突然它的效果體現在哪裡?正好是息妄想的因。這一念就把怎麼息妄想,後面一系列的說這個妄想怎麼息,給他問出來了。

通達了無明妄想沒有因,就是息妄之因,能聽得懂嗎這句?只要你明白妄無因,這個無明妄想根本就沒有因,沒有因生起呀。怎麼生起的?本來就沒有呀。你非得去找一個因,非得去找一個緣,本來就是沒有因的這個現象,你去找因,那大家就這個沒有因之因,就是息滅這個妄的最好的因。所以你看,就看大家在這個緊急關頭怎麼任用。下面如來就比喻這個無因是什麼呢?而是這個頓息妄想的因緣,妄想無因。

好,我們再往下看: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餘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你看這裡講到的佛對富樓那言,你雖然大疑,就是你的粗線條的疑已經去除了,為什麼?你前面不是說這個事理有疑嗎?性相有疑嗎?這個迷情,萬法怎麼生怎麼續的這些疑,這個都給你已經解決掉了;但是你的餘惑未盡,就是你不知道這個無明本來是無因的,在這兒還要強行地索問我無明的因怎麼生起的。這是佛給富樓那交代的,無明本無因,你強行問因,就表明你在這里餘惑未盡。那麼沒辦法,佛就又信手拈了一件世間的事,你看這裡講到的說: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我就只好拿出來一件正在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來做比喻,問一下你這個問題的糾結在哪裡。下面你看.

今復問汝,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大概這一件事情應該在當時的印度確實有這麼一件事情發生了,就有這麼一個人因為這樣一下就瘋掉了,為什麼呢?你看這裡講到室羅筏城,名字叫做演若達多。演若達多翻譯成漢語叫做祠授,祠堂的祠,就是我們說的那個,平常我們說去山西不是有個晉祠嘛,我們民間傳統這族人裡面都有祠堂建的。授就是授與的授,我授給,教授的授。這個祠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因為他曾經從外道的那個天神那兒祈請而得的這個兒子,這個演若達多,所以把他稱之為祠授。那麼這個祠授他長大以後,在他的生活中可能真的瘋了。怎麼瘋的呢?就是這件事情的發生.就是有一天早上起來的時候,他用鏡子照自己的面,用鏡子照自己的面。但是這個鏡子照面的時候呢,他突然發現鏡子裡面的頭有眉有目,特別好看,他就覺得非常好。但是他一想到自己,說我怎麼看不見自己的頭?鏡子裡面的頭有眉有目好看,我看不見自己的頭,我的頭在哪裡呢?當時就突然越想越不對,嗔恨心就起來了,說我的頭哪兒去了?我的眼也沒有,眉也沒有,看不見,看來我是不是,以為是魑魅,魑魅就是那種山精樹怪,不是魍魎魑魅嘛,就是鬼怪樹精,就是以為魑魅給他弄的這是,難道我是個鬼嗎?或者說以為鬼把他給怎麼作亂了一下,看不見了。就這樣無狀狂走,就發狂發癲到處去問,大家都見過那神經病吧,自言自語,就瘋了。這件事情大概在印度流傳得比較廣,所以這裡佛就信手引用出來,就著他的這個問題說了這個譬喻。那麼他就問富樓那說.

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說你以為怎麼樣,這個人為什麼無故就瘋了,就到處亂跑狂走呢?結果富樓那又上了佛的當了,你看: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說沒有別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心發毛髮癲,瘋了,是他自己的心的緣故。你看他,比喻的時候他聽的十分明白,答的十分確鑿,但是自己問的問題跟這個問題一模一樣,就跟上一次我們講到的。所以這裡這個比喻特別的到位。所以佛法講的宗因喻確是釋迦牟尼佛當時講的比喻的這些例子。你看這裡講到的我們來對一下,這個法喻要齊,就是比喻和我們講的法的根本的這個道理要對齊了才能理解。這裡的室羅筏城,大家想比喻什麼?室羅筏城比喻什麼?室羅筏城就比喻我們的真妙淨心無二無別,為什麼呢?室羅筏城,眾生住在這裡邊,佛住在哪裡呀?也住在這裡邊,眾生跟佛同時都住在這個室羅筏城裡邊,同一住在這個室羅筏城中。所以就比喻說這個寶覺圓明的真妙淨心是眾生跟佛一樣的,同在的,無二無別的。那麼這個演若達多呢?就等於說不在佛的一邊了,比喻就像富樓那一樣等等這些眾生們,依照著真而起了迷妄,這就是演若達多。忽於晨朝,大家看每一句話都有相對應的這個生妄想的狀態,你看忽於晨朝代表什麼呢?就等於說富樓那妄的最初突然起了一念無明,要把這個本有的真心要讓它明,起了一念無明為妄明,這是突然起了一念,所以這裡一念為原始而有了業果相續。你看我們每天最原始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呀?早上嘛,一念無明發動,一念煩惱熾盛的時候是不是早上?為什麼出家人道場裡面要早上誦《楞嚴經》呢?就是你的五欲未萌之地用楞嚴先把它匡好,大光明首楞嚴咒先把它匡正了,那麼你一天的煩惱就會相對比較淡。

如果你不加管束,那麼早上起來好像是小死了一次,就跟小孩一樣開始長了,那麼內心的煩惱,那些六根對外塵就越來越深,越來越主導,早上一開始到中午下午的時候就活靈活現了。是一樣的道理,所以這裡比喻說我們眾生無始的一念,就比喻為在晨朝的時候突然起了一念,所以說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這個比喻比較難理解,大家要細細聽來。這個比喻,以鏡照面,喜愛自己鏡中的頭相是比喻什麼呢?比喻說我們以妄想的這個無明的識去攀緣佛,就是成佛,好像佛是佛我是我,佛在我之外,對吧,所以說在照鏡子的時候就以為,這個頭不要忘了,照鏡子的這個頭是誰的頭呀?是誰的頭?是演若達多自己的頭。自己的頭在鏡子裡面映現出來的時候,他就執著鏡子裡面的頭是個好看的頭,莊嚴的頭,就等於說我們執著佛的面相是非常好,我一定要追求成佛一樣。

可是根本上來講,我跟佛一模一樣。但是你執著了佛在鏡中的影像是真的有個影像,而不是自己的影像顯現出來的,羨慕佛果的時候呢,就等於這裡講到,以鏡照面,愛鏡中頭。這個時候的義理就不能依照淨土來講了,要依《金剛經》裡面什麼呢?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你不能以聲音求我,以色相見我,那就是心外求法了。所以這裡以鏡照面,愛鏡中頭,就是比喻的這個。那麼己頭不見面目,就是自己看不見自己的頭,比喻說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是佛,但是自己不知道,讓這個妄想給他蔽垢了,屏蔽住了,所以在這裡枉受輪迴,才成為像這個魑魅無狀地狂走,就表喻凡夫和二乘始終是一個狂走狀態。大家都知道,只要我們一念入不了佛法界,就從菩薩以還都屬於狂走。只不過有的狂得厲害,凡夫就是狂得徹底狂得不行了,到處都敢去,那麼阿羅漢稍微狂得慢點兒了,菩薩稍微可能就更慢點兒了,但是都屬於狂,狂走。只有佛徹底見到我的頭始終就在,跟鏡子裡面的一模一樣,無二無別,這就不狂走了。

所以大家看,《楞嚴經》他就是不要中間的次第,直接就是眾生與佛,差別之間,一念之間,無明妄想之間。無明妄想之間怎麼從清淨到無明,這一念怎麼生起來的?大家要聽懂這個比喻啊。他就表達了這個,這個比喻就是富樓那正在問,說無明怎麼最初由一念生起來的無明呢?沒有生起來。無明在哪裡生起來呢?鏡子裡面的頭是清淨好看的,我的頭也是清淨好看的,一模一樣。那無明是怎麼生起來,他就突然間就覺得自己沒了頭呢?沒頭的想法從哪兒來的呢?不知道從哪兒來的。那麼怎麼把這個想法息滅呢?你知道鏡子裡面的頭就是自己的頭,這狂相就息了,就這麼簡單。大家說佛法簡單不簡單吶?可不簡單呀,下面還有累劫修證。

所以你看這裡富樓那,這個佛就問富樓那,此人以何因緣無故狂走呢?就是這個反問就跟富樓那問佛一樣,說我的妄想無明是怎麼生起來的?那你回答了這個人為什麼狂走,你就知道怎麼生起來的,狂走的時候就是它生起來的時候。結果這個富樓那答說,這個人的心狂了,沒有其它的原因。就好比佛回答富樓那說什麼呢?這個萬法中的妄想無因而起。不是它有因緣而起的,而是這個妄本來就沒因,是他的心狂了,就是他的知覺錯覺出來了,不是說這個錯覺有生起的原因。這一段是以此結尾,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下面佛就要進一步解答說,為什麼給你只能說到這個妄想生起的時候沒有因,但是不能給你指陳這個因怎麼生起的,為什麼呢?夢裡夢外兩重天地。後面的一個比喻更加貼切,我們再把這一段來一起讀完,從佛言開始,一起來。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好,阿彌陀佛!我們來看這一段。這是佛進一步說,又講到妙覺明圓,本圓明妙。你看一直要用兩個描繪的詞彙來形容這個如來藏的本來真如性。那麼這裡講到了說,本來就是圓滿明照寂妙的,可以說這個本來的真如心就是圓滿明照寂妙的。那麼無明,這裡講到的,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就是這個無明既然被稱之為虛妄的話,無明是虛妄妄想嘛,那麼它就沒有實在的體性,怎麼會有生起的原因呢?大家想想,如果一個物體它有生起的原因的話,它一定會有實在的體性。那麼如果你是實在的體性,你就不能夠稱之為妄了。你既然稱這個妄,空中的花生起的時候它有實在的體性嗎?有嗎?只有真正的我們的一個色身存在這裡,有一個身體在這裡,那就一定有身體的因緣,父精母血,過去的業力,阿賴耶識投胎,相續因果輪迴中出現了,一定是有因有緣的。

這裡你這個妄想,既然無明被稱作妄想,它是虛妄的,就沒有一個實在的體性呀!既稱為妄,云何有因。沒有實在的體性,你怎麼去找它的原因呢?若有所因,云何名妄。假如它有生起的原因,一定就有實在的體性,就不能稱之為妄了。這是第一句。下面佛就是解釋了一下這個具體的怎麼形成這麼一個狀態的。大家要依著來悟一下,你看: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大家來看這一段,就是自從妄想一念,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就是起動的那一念妄中起妄,相續不斷,相互成就。可是我們在聽這個法義的時候,大家一定要依照著楞嚴的這個頓悟法,怎麼個頓悟法呢?你想我們在聽到說最初一念無明,好像是由遠至近了,對吧,我們常形容說無始以來。那麼這個一念的無明無始以來由遠至近,輾轉相繼,我們就覺得已經生活了很久了,生活了很久了以後現前我們才說有了這個生活,有了眾生,有了人際關係,你我的人情往來,好像這一切的世界凝固成這樣的時候,再往回倒的時候,往最初的那一念倒的時候,要經歷一個很漫長的時間,很辛苦的過程。不是這樣的,告訴諸位,為什麼呢?就我們的現前世界,眾生的人際關係、社會存在,都是沒有離開這一念,所謂的最初一念就在當下一念。這個當下一念它怎麼複雜成這樣的?相互碰撞,有碰撞它會出現火花,所有的我們的生活就是火花。它會相互制約,我們的國度,國家,社會制度存在,社會關係發展,相互制約,就是制約,就是這一念。

這一念相互顯發,所有的世界是因為我是主體的人,有世界,世界是客觀的世界,所以才有主體的有情,相互顯發,但是所有的這一切離開現前一念了嗎?有沒有離開呀?記住,始終我們要綁定這一念,不能離開這一念。一旦有從始至終、從遠到近的流動性,那麼這一念妄想就生了。你只悟到了現前的一念,沒有無始,也沒有盡未來際,始終守好當下,那麼無始以來的這個所謂的錯覺,包括我們以為是無始以來的錯覺,還是現前一念的錯誤顯發,一念又一念都是現前一念的那一念裡,都沒有離開那一念裡的內容。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說,最初的一念迷的已經過去了,又加了一念,又加了兩念三念,一直迷到現在,輪迴成這樣,太久遠了,所以才還原不回去。

記住啊,從迷到迷,從迷積迷,累劫就在這一念中變現,相互制約,相互碰撞,相互成就,沒有離開現前一念。所以一念悟一念迷就在佛和眾生之間完全剎那就產生了,就這一念就產生了。如果你一旦的話,就拉鋸一樣拉開的話,那你就覺得菩提道真的是太遠了,不是頓悟的根性。大家要體悟到這個頓悟,所以這裡講到的你看。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這就講到的說什麼呢?這個迷惑的因呀,正是因為你迷惑了才有的,聽明白啊。就是怎麼有的這個?因迷自有。如果你問我妄想的這個因,一念迷因怎麼生起來的?那麼我告訴你,就是因為你迷惑了,就生起來了,不迷惑了,就不生了。生與不生境界本來沒有差別,就是這樣的,跟佛一樣無二的。是你的想,是你在相上出現的想,妄想,有了差別了。可是這個妄想,我再問一下,我記得給大家講經題的時候就討論過這個題,我們現在用所有凡夫的妄想在分別認知的時候,離開佛的覺性了嗎?沒有離開,我記得給大家講過。我們現在覺性跟這個迷性的性一模一樣,因為覺的時候不就是佛的開朗嘛,對吧,迷的時候是凡夫的執著嘛,那麼執著的這股勁兒跟覺的這股勁兒是完全一樣的,就是覺。但是佛是正等正覺,我們現在都在錯,錯等錯覺中,但是這個覺的質量從來不變。

所以你問說這個覺的質量變成迷的質量,它沒有變呀。沒有變你現在逼著問佛說,怎麼從那兒變成,怎麼從這個覺的質量變成迷的質量,沒有變呀。只要你發現了這個迷的因,正因為是你迷惑了,所以有了,就不迷惑了。這裡講到說,識迷無因,妄無所依。雖然我們的這個妄想有,但它不是實有,是一種相似而有。如果我們能夠識破這個迷本無因,那麼就等於說不迷了,不迷了的話,迷妄的妄想就沒有所依之處了,沒有所依之處不是就覺嘛。就像空中的花,你看後面講到的說妄無所依,就像空裡的狂花一樣的,沒有生,你為什麼要去滅它呢?你現在問我說有一念無明生起來,就等於說你要修行把它滅掉,這是潛台詞嘛,對吧,你富樓那問我佛。那我要告訴你,本來就沒有個生,你怎麼滅呢?你現在問我怎麼生起來的,以什麼因緣一念生起來的,始終就在糾結這個點上。

那我現在問一下大家,在此好好體悟啊。佛門裡面常有一個詞叫做什麼呢?不假修成。不,真假的假,修行的修,成就的成。什麼叫做不假修成呢?就是這個真呀,本來就無有,沒有妄,這個妄本來就是空,那你現在去找這個,哪裡有因呢?因為你富樓那問生妄之因,恰恰就是體現的佛我要給你講的滅妄之因。怎麼滅呢?你就知道妄本無因,妄因就滅了,那你還要怎麼去修呢?我們說要開始修四念處,五停心觀,暖頂忍世第一,不斷的八正道、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三十七道品,這都是修法呀。可是告訴諸位,那個都叫做次第教。只有這裡講的如來藏是圓頓教法,不假修成,不修而修。你說要修的時候,你就認為有真有妄,要從妄修成真嘛,要用真去滅掉妄嘛,這不是修嗎?那你說修的時候全在妄裡邊了,就等於說入到迷境中了,那你怎麼悟呢?

所以大家仔細地體悟這個不假修成。稱性起修,全修在性,無修而修,修而無修,就這麼個修。你說你不修嘛,你成不了,你修嘛,你不能當真去使勁,就這麼難。你一使勁,就越修越麻煩;但是如果你不修,你還原不到這個狀態。你看這個難操作吧?所以說取不得捨不得,就不可得中你就這麼得。就這一念上大作文章,而又作的是沒有文章的文章,你當真在那兒寫個標題列個提綱,就大錯特錯了。這就是楞嚴的如來密因,就是這個諸菩薩萬行的首楞嚴定,就不出這個,你給我修。所以大家想這轉念轉念,禪宗的是,人家說本覺始覺究竟覺,要繞一圈,禪宗就是不離本覺始覺究竟覺,當下讓你原地轉一圈就可以了,不離當下,你繞的時候你還得回到原地。好,我們再往下看,這裡講到說。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大家有一句話也不要理解錯了,你看這裡講到說,如是迷因,因迷自有。這裡不是說你這個迷的因是因為你因迷,因為你迷了才生的迷;而是說這個迷因正因為你迷惑它,不知道它無因,所以你迷了。所以這裡才叫做因迷自有,如是迷因因迷自有。不是說你這個迷是因為你迷了以後又由迷入迷,一直迷到現在了;就是因為你不知道這個沒有,這個迷生起來沒有因。你明白了這個時候就不迷了,就因為你不明白所以才迷,因迷自有,後面就是識迷無因,妄無所依。這是這一句,那這一句如果說我們還聽得有點不太那麼玲瓏剔透,下面有一個比喻非常的貼切。大家你看。

如寤時人說夢中事,這句話能聽明白嗎?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寤就是醒的意思,是吧,就是醒後的人說這個夢裡面的事。大家都做過夢吧?那可不是說讓你把夢裡邊的事說清楚,都能說得清楚,說哎呀我昨天做了一個什麼什麼好夢,由誰誰誰對誰誰誰說,或者說給我送來點什麼東西,或者搶了我什麼東西追著趕著走,抬著轎子讓我坐,等等這些。事是能說清楚的,這裡的要求在哪裡呢?你把夢裡面的情景,比如說夢裡你夢見誰了,你把那個誰給我叫到跟前來。你夢見什麼東西了,你要把什麼東西從夢裡給我取出來。能做到嗎?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前提是得菩提者。就好比說已經得到菩提的大覺悟者從睡夢中,這個無明大夢中醒來的人,那麼他說夢中的事。縱然他能夠說得清楚明白,所有夢中的物,所有裡邊的人,但是你讓他講,讓他把夢裡面的東西給你取出來看,他能給你取出來嗎?不能呀。所以你富樓那現在問我說最初一念怎麼迷的,本來就沒有迷,你讓我把沒有的東西給拿出來,拿不出來呀。所以這個比喻就把富樓那的問題給解決掉了,為什麼呢?說不得呀!

你看馬祖那會兒給接引的時候,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說等你什麼時候把西江水一口吸完了,我給你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再向你道。祖師們以前有個比喻,就是說開悟的人向沒開悟的人說的時候,他就把那種沒辦法說,又不得不說的那種情景給用了個什麼比喻呢?就等於說一個人在一個很茂密的樹枝上面,他沒胳膊沒腿,只有牙齒還好用一點,就用牙齒咬著這個樹枝,摔下來就死。那麼這個時候又有人跟他問路。在這個時候就咬著這個樹枝,你說一開口給他指路嘛,摔下去就死了;那麼你不給他說,這個人永遠不知道朝哪兒走。你看這個難不難。所以說你向他怎麼道呢?欲向人道失性命;如果不向他道,又不能一吐為快。大家想,就這麼個情景。所以你說你讓他說,說不出來呀。就是這麼來表法的,所以禪宗的公案太多了,就是隱喻到其他的所有的現前的任何東西拿出來都可以做道具,就是不能說破。

為什麼呢?宗門教下就是這樣的,宗門就主要講的這個核心點。你看印祖在《宗教不宜混濫論》裡面就講到嘛,我們的教就跟皇帝聖旨一樣的,可以昭告天下,你信不信,告訴你因果,如果你修十善業,生人天,如果你造十惡業,入地獄,這就是告訴你因果就是這樣的,昭告天下,沒有一個人不知,沒有一個人不曉,你只管去遵從,就說明是你依教奉行了,領旨了。但是宗門的這個開悟就跟將軍密令一樣的,將軍的密令,只有掌握這個情報的人相互之間能知道,不能夠外泄的,一旦這個情報,這個對暗號的口令,雖然它沒有什麼意義,但是你們兩個人知道它表達說可以出兵了,一旦被別人所有的人都知道了,這個計劃就亂掉了。所以印祖就說,宗門的這個悟旨猶如將軍密令,營內人才能知;營外人呢,盡管你說得十分透切,他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而且你一旦把它說出去了,這個祖印就泄了,這就是禪宗的心法就泄掉了,心法只能悟不能說呀,心法泄掉了就等於說你的這場仗就打不了了,祖印就亡了。所以大家記清楚,一個叫做皇帝聖詔,一個叫做將軍密令。

這裡佛就給他說不得嘛,只能打了個比喻說,你叫我怎麼說呢?我把夢裡面的虛幻的東西拿給你,我拿不出來。這是說,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這樣都取不出來,何況,況復無因,何況這個妄本來就沒有一個因呀。本來就沒有一個因,就好比說我剛才打比方,城裡面的這個演若達多一樣的。你叫我說,純屬於他的妄想,哪裡有因緣使他突然間就恐怖了,就狂走了?突然狂走的這個歇下來以後,明白頭仍然在他脖子上呀。突然歇下來以後,並非這個頭是從外邊來得的,他知道頭還在他脖子上,頓歇狂心了,這個頭在他歇狂心的時候也有遺失嗎?就是他在狂亂跑的時候,這個頭沒有在他脖子上嗎?還在他脖子上,他自己沒識出來。如果他明白這個頭就在他脖子上,突然狂心歇處。雲門寺有一副對聯,狂心歇處,遍佈慈門,就是要歇狂心呀。歇狂心,自他一體,遍佈慈門,就可以明白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了,就知道我跟佛、一切眾生同一個頭一個眉一個眼,無二無別。

現在他,我們大家一樣,就知道覺得自己是凡夫。那覺得自己是凡夫,就真的是凡夫呀,因為你有凡夫的概念呀,有凡夫的名,有凡夫的相,有凡夫的體,有凡夫的用呀。你說這佛法,說它難呢,真的是難比登天,說它易呢,易如反掌,只要反掌。所以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以前的祖師就過來過去就講這麼點兒,你把這一點兒給抓住了就好了。所以這裡這一段講到說: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你看不管你狂的時候,頭還在,不狂了,頭也不是新安上的,還在。那麼這裡講到。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這個妄性如是,性是什麼意思?妄性,就是這個妄想的性,這個性很抽像,大家一聽到性的時候你什麼感覺呀?性是個什麼意思?妄性就是妄想的體,性就是體。這個妄想的體本來就是這樣的,不可得的,你還怎麼能去求索生起它的因呢?妄性如是,因何為在呀。

大家好好地悟這個境界吧,這是一種境界。就我們現在剎那剎那這個妄想生滅中,到底這個妄性在哪裡呀?你不覺得這個性就是佛性嗎?一切的六根門頭。所以說我們這個《楞嚴經》的修呀,它就是一種圓頓修法。你知道本有的,就是我們的頭是一模一樣的,那你何必去起修呢?就不要去起修了,不假修成呀。那麼你知道這個妄想是空的,你還去要斷這個妄想,你不要去強斷呀。你如果要去強修,要去強斷,那就等於說每一個都是一個瘋了的人。你說這話講的確實是,只有這種圓頓教法才可以直暢本懷。平常我們都犯一個毛病,在此我們就要告訴諸位,要勇於承擔了。不是覺得唉喲我是凡夫,你就是佛。參禪的人首先要諦信自己就是本來佛,你要敢去承擔了。因為我們現在末法時期呢,確實有時候我們特別是在提倡淨土的時候,會給大家告訴到,你要知道自己是罪惡生死凡夫。那麼久而久之就把大家說怕了,一說出我本來是佛什麼的就覺得。

我們要知道,我們既不要去妄談般若,就是你沒有到那個地步,你就說空說性,就吃肉喝酒,不可以。但是我們也要去承擔,不要去怕談般若,你怕談般若,這個緣起也不好,就會離般若越來越遠。所以就這一念頓悟因緣的話,我們就說沒有修,沒有斷,本來就是這樣的呀。說實話你去斷,你怎麼去斷呢?以前的打比喻說就好像燈,你看照見五蘊皆空,就燈好像光明,把煩惱,就是黑暗,斷掉了一樣。如果真是燈能夠斷煩惱的話,那印度的燈就可以斷中國的黑暗,印度點燈中國能明嗎?不能明,它挨不著呀。再說斷的話,應該用光明,比如說我們的智慧去斷這個煩惱,它煩惱跟智慧能挨得著嗎?大家說能挨得著嗎?有煩惱的時候哪兒有智慧呀?智慧現前了煩惱在哪兒呀?那你現在說這個煩惱生起來了,你要去斷。這就是你只要知道沒有煩惱,就全斷了。你以為說有一個煩惱去斷,還是用煩惱去斷煩惱,你盡未來際,真是驢年才能斷完。

所以就這裡我們就知道說,不要去強斷強修,妙在歇狂。你看這裡講到的,突然狂歇了,狂心突然歇下來了,所以這一句話叫妙在歇狂,把狂心歇下來。狂心歇了,當下就是,住在這個無修之修中,這就是修。算了吧,還是修淨土吧。真的,你說聽來聽去都弄不明白。但是大家不要以為淨土修法就不用這個修法,你不要搞錯了。你比如說淨土信願行怎麼個歇狂心呢?你信了淨土以後,我肯定將來往生,狂心歇了沒有呀?要不然你不知道去哪裡呀。你發了願必定心向西方,你的分別心歇了沒有呀?只有一處呀。你念念都在佛號上,你的向外奔逸的六根門頭有歇沒歇呢?歇了呀,都相應了。是不是這個歇狂心的修法呢?所以說這種淨土的修法呀,有時候我們說,哎呀你就以為你自己信一下,泛泛地信一下就能,哪有那麼好的事,你自己煩惱沒有斷。

為什麼煩惱沒有斷?就是你覺得有業帶著,你往生不了。那麼這裡就明著告訴你可以帶業往生呀,是不是歇狂心之法呢?你看這一切的法,一切的行,永遠都是為這個歇服務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剛才講到了,你不要以為有迷,你知道沒有迷,迷生不起來,無因了,你就不迷了。這裡也告訴諸位,不要老覺得自己往生不了,念佛念得還不夠,往生不了,那你就真往生不了,為什麼?因為你覺得往生不了。你就要徹底相信,往生的時候不是靠我的,是全身心地靠給阿彌陀佛來接引的心啪地安在這兒,就歇了呀,就必然能往生呀。就是只要你相信能往生,就必定能往生。你相信說害怕往生不了,有可能就往生不了。全在這迷悟、有因無因的一念之間,哪個法門能繞得過這個?所以大家想,我們這裡講到的決定往生,畢竟往生,才能真往生,往生成真。美夢成真,你連夢都不去做,你這個夢能美得了嗎?那麼我們就這裡講到的說歇,大家就是歇,狂心要歇下來,不要去強修強斷,都屬於狂心。

如果說針對這個法義我們說具體,比如說我們平常用功的時候也是這樣,有的人就不要說去用這個心地法門了,就算淨土來講,有的人就恨不得即刻就死,立馬就往生。這就等於說強斷,知道吧,又在這狂走了。你得隨緣呀,什麼時候因緣到了,自然瓜熟蒂落,印壞文成嘛。那麼有的人就是天天以煩惱作冤家,就覺得我今天也修得不好,昨天念佛的時候又插了妄想了,功課沒做完,就天天在這上面大段的時間糾結,這就叫做什麼呢?強修。你首先比如你說自己鐵定往生,那麼你信願具足,那麼你就不修而修,念念念佛呀。你知道我只要一念在佛念上,雖然在佛念上,也沒離得開這一念。你知道我打了個妄想,這個妄想也沒離得開這一念。你始終不能夠離開這一念,然後以佛念代妄念,念念還是這一念,就是這個頭始終在。

那麼你念佛念的時候等於說這個頭你看見漂亮了,沒離開這個頭。你念妄想的時候等於說這個頭你以為沒了,但是你還要知道頭在脖子上。始終知道在脖子上,這就等於說你在歇下來了。那麼具體事修上就是以佛念換妄念,這就等於說以菩提換生死嘛。這就叫歇,這裡講到的隨緣而修,任運自在。我們好多時候把激情和時間乃至精力耗在這個跟煩惱做鬥爭了,就覺得一定要怎麼怎麼樣,我馬上就要得個一心,確定要比別人強。所以什麼東西都是雙刃劍,有時候給大家佈置功課,說你每天多少多少,但是久而久之又容易多少多少就發狂了,我比別人強,他念三萬我念四萬,他讀一部我讀兩部。這就麻煩了,這就叫心外求法又起了。所以這裡就叫做不要強修強斷,大家體悟這些啊,息,歇下來,慢慢地體悟。無明無因,發現無因就沒有無明。這些關鍵的關口你們自己去悟吧。那麼下面說,汝但不隨分別,這句話開始就是講到的說,你應該每天怎麼守心呢?怎麼用力呢?不要在那兒強斷強修。但,這個但什麼意思?有只要你的意思,只要你怎麼樣呢?那我們歇十分鐘回來再說吧,阿彌陀佛!

好,各位同修,那我們,這是我們第二十六講下半場。在上半場的時候我們講到了這一句,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我們來看這句話,這裡邊有一個字,有兩個關鍵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字叫做但,這個但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承前面的文義流轉下來,說你要去究竟、究探,一探究竟嘛。這個富樓那非得搞清楚這個迷妄是什麼因而生,而想得到它的真正的因,那麼再經過自己的苦修想去斷這個妄因。那麼我現在已經告訴你了,這個妄因本空,你悟就行了,何必還要這樣呢?主要這裡講到的汝但,就是你只要的意思。你只要,你不需要,你不需要那樣那樣去修了,你只要。這裡下面的一個詞是不隨,汝但不隨分別。這個詞我們也好好地去領悟,這段話裡面看上去平鋪,裡面提供了好多修學法門,你相應哪一門你就往進去貼,恆守著。你看這裡講的但,六祖慧能也講過說,但看金剛經,便得見性。這裡也講到的汝但不隨,不隨什麼呢?不隨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就是指這三種緣,三種緣是什麼呢?你看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嘛,三緣就是我們講的殺盜淫嘛,三因就是無明不覺生三細嘛,就是最初一念感來的那個微細的那種躍動、煩惱、分別。那麼這種情況下。

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所以我們對於這個不隨,一系列後面講的這些 得功德利益,就在這個不隨的頓斷功夫上。大家也許問,什麼叫不隨呢?不由著它走嘛。我們每天現在就是自己的起心動念貌似是我在掌控,大家以為你自己掌控得了嗎?都是它牽著你走。你的那個覺性,就是那個自以為迷掉的那個迷的那個勁兒隨著你走了,那你就迷。如果你不隨著這個迷走,那就是覺。所以我們要懂得這個不隨呀。每天我們起心動念,你如果善觀的時候,有時候我們,可以說你就起著煩惱犯著業障也可以不隨呀。只要你的心跟進,就是我這是在幹嘛幹嘛,觀得到就可以了,就算一定的功夫了,不能算究竟圓滿功夫,也知道至少是途中的功夫了。什麼叫做不隨呢?你看這裡,這裡是從最圓頓的角度來講。

因為富樓那已經證到這個羅漢了,證到羅漢的話,他我執已經盡了,他不會隨我本能的這些貪瞋癡煩惱了。但是他的法執還有,就是執著心外求法,相續分別的心還有。有什麼呢?有這個分別世界業果眾生,就是他還會有這個分別去分別世界業果眾生。我們這裡講到的世界業果眾生呢,從具體的事物上來講,從前兩講開始就在講這些內容了,從具體的名詞概念上來講的話,大家知道啊,二乘執著什麼呢?他不執著我,他執著法。他就死執著一定有一個世間法。世間這個詞兒就代表著一種法,它既是語音,就會有語境,就會有語體,表達的那個東西,其實那個東西沒有,他這裡就執著,用世間兩個字合起來就有了這個概念了,他執著不捨。業果也是,眾生也是,三個概念。

所以這裡講到的,什麼叫做心外求法,心外又實有定見呢?就是本來的這種沒有中,你突然間就要產生這麼一個執著不取,確定無疑。二乘這裡的粗重沒有了,但是他執著心外有什麼呢?三種相續,那就是心外實有。他捨不掉這三個概念,所以就長久地纏繞在這種理障中,不是事障,事障是我們本能的煩惱,理障就是對這個知識、這個概念、這個道理他認為一定有。忘卻了自己的本能,但是他執著這個一定有。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隨念分別,這是一種隨念分別。那麼為什麼後面講到的說,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這裡講到的這個二乘就是說讓他不隨這個概念,只要不隨這個概念,咵的一切境界就可以把它頓歇下來。這是在富樓那的層面,這個祖師們在註解的時候講到說,這個不隨是最省力的修行。大家想想,最省力的修行呀!

那從我們凡夫來講,我們也可以去修這個不隨法。你不隨自己,不隨自己的貪,不隨自己的瞋火,不隨自己的愚癡,你不要隨,始終有覺照。至少有一個信和不信的差別,一切的境界來的時候你不要相信它,雖然你身還在其中,你不要相信它。因為我們有時候會犯一個什麼呢?覺得說這個不隨一定要卯足了勁,如如不動的,不跟著它走以為才是不隨。那你沒看過特務電影嗎?有特務,比如說,咱們也不要說我們了吧,比如說英國有一個間諜去了美國了。那他本質上他是一個英國人,他是為英國,熱愛英國的國民,熱愛這個英聯邦的。但是他去了美國比如說當間諜的話,雖然他身在美國,每天跟美國人共事,甚至入到這個核心情報機構,跟美國的這些特務們一起共事。假如美國是煩惱不覺,英國是覺,你說他入到煩惱中,他會不會不覺呀?他始終知道自己是英國人,始終知道不能跟美國打成一片,始終知道美國所有的這些我是為英國服務的。

但是妨礙了他不在美國嗎?妨礙了他不在美國生活嗎?妨礙了他每天在美國吃喝拉撒嗎?他還每天不呆在英國,他居然為英國服務。這就是我們在自己的煩惱中你學會恆守這個覺,不隨。所以這裡講到的說汝但不隨。這是非常妙的,至少你久而久之不隨的話,就可以頓悟本有的這個佛性,只要你不隨到位了,因緣具足了。現在我們有時候怕不隨,就是想隨,不想不隨。因為你隨的時候都是現前的六根塵境界,這個世界,花花綠綠的世界,你剝離這個,捨這個東西很難呀。為什麼說一定要生出離心,求解脫,不斷地提倡呢?就因為我們本能是不想解脫,害怕解脫的,樂意不解脫的。所以在這個想不解脫中,就讓你一定要不隨這個不解脫,要隨解脫,要恆守解脫,想解脫。就是這樣的。盡管你在煩惱中,你也不要害怕,就在煩惱中求這個解脫。因為煩惱本來就是假的,無因生起的,你發現了以後就是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所以這裡講到的: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不從人得後面有兩句話:何藉劬勞肯綮修證。這個是讀肯qing吧?肯綮是什麼意思呢?筋肉。我們不是身體上有筋嘛,還有肉嘛,筋跟肉還有骨頭連的那一塊。你們知道,這又說罪過的話了,你殺豬殺羊的時候,那羊骨頭剮的時候上面有一根筋,還連著肉,那個關鍵點。其實這裡就等於說你會勞筋痛苦,何苦還這樣假借地這麼去辛苦地,這個劬勞就是也是辛勞的意思嘛,這麼辛勞地去勞筋痛苦地去修去證呢?但凡不隨就可以了,不必再去假借修證了。就好比說我們鈍根的人悟到高妙的時候,突然間了達妄想是本空的,真心是本有的,那麼就息了這個顛倒分別,一念就入到這個無分別中了。

那麼這個本空的話,本空的話就不會去依它了,還有流嗎?煩惱還會在嗎?它是本空的呀。本有的話,你還把它給伏住說,那隱起來,能隱得住嗎?它是本有的呀,本有顯現,妄想不生。這就是現前不假修證,不要去苦修苦證了,去窮折騰了。我們有時候為什麼說著相修行和離相修行呢?有漏修行和無漏修行呢?就在這上面頓見分曉。為什麼說般若是世出世間的分水嶺呢?就看你著相還是無相,就從這裡見分曉。當然如果我們希望頓修者,還是先要頓悟啊。這不要說了這麼多,你說覺得說一下子就徹悟了。先要頓悟以後,然後才能夠頓修。如果你沒有究竟,沒有大徹大悟,然後就說不要修的話,這就容易成了撥無因果了,墮到這個斷滅中去了,這就著魔了。這還是要在這兒簡別一下的。

所以這裡講到說,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你看,衣裡明珠當自悟。《法華經》裡面也講到了,不過《法華經》裡面講的跟這裡還有一點小區別。我們這裡講到的衣裡明珠是指的我們的正因佛性,就是本自具足的。《法華經》講的是說這個了因佛性,是往開宣的,慢慢起動的。這裡是正因佛性,就是智者只要給你直指開示如來藏性,你看: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從來沒有丟過。忽有智者,指示其珠,就是說遇到善知識,給你指示你本來衣裡就有明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你本來就有花不完的家寶,家裡就有寶藏,衣裡明珠當自悟。所以說方悟神珠非從外得,頭就在你脖子上呢,不是從鏡子裡挖出來安在頭上的,鏡子裡的那個才是假的,不要執著了。這裡叫做非從外得,這才叫做不要心外求法。你看我們這裡講到的這是由善知識給你指示,就說明善知識是我們得道的全分因緣,指示我們衣裡明珠。不指的話,就算你的珠子天天在衣裡面,你見不到,受用不了,又不富又不饒。所以這個比喻一目瞭然,我們就知道了自己是本具的,不是從外得的。自己本具的就像

大家參加過傳燈法會嗎?傳燈法會的時候傳佛心燈,一盞點一盞,一盞點一盞。問題是你拿了一盞沒有點的燈,被前面的同修給你點著了,是把他的燈給拿過來了嗎?他的燈還是他的燈,你的燈點著了,你的也著了,大家的都著了。傳燈傳的就是這個心燈。有時候我們參加傳燈法會熱熱鬧鬧,弄完了不知道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意思。這個燈手裡本來就捧著的,只不過給點亮了,但是不亮的時候也不是手裡沒有燈。你要問這個燈怎麼暗的,你只管明白它要亮、點亮就完了,不要去問怎麼暗,暗本就沒有呀。就是這個意思,傳燈也是這個意思。好,我們再往下看一段,這是一浪一浪,富樓那剛剛把他搞定了,阿難又起煩惱了。好,我們下面再來一段。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淫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斯則因緣皎然明白。云何如來頓棄因緣。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舍城拘捨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惟垂大悲。開發迷悶。

好,阿彌陀佛!真的佛也確實不容易,我深深地理解。剛才富樓那的問題解決掉了,你看阿難在旁邊又提出來問題了。這阿難你看他還厲害,還更造反了要,拉幫結派把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都拉出來了。大家看到了嗎?這一段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佛在給富樓那講,講到這個不隨三種因緣就可以歇即菩提。可是阿難在旁邊聽的時候,他問問題的時候佛總是給他說,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還記得吧?就是已經屏棄了因緣,不能用因緣來表達的時候,他這裡說,我不能用因緣表達,佛你給富樓那正在講因緣之法。為什麼呢?他放不下這個因緣法。所以這裡他就講到說,你世尊說這個殺盜淫三種業緣斷除的緣故,現循不生,種子不發的話,那麼心中的這個達多狂性能自然就停歇了,歇下來就是菩提了,就是淨妙真性了,而且還是本來週遍法界,不從他得的。那麼我現在要問你,這就是因緣法,已經非常明白清楚你說的,告訴富樓那了,你怎麼如來在前面屏棄因緣之說呢?他又把他的問題給提到現前這個語境中了。特別是他講到什麼呢?你看這裡講到,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他放不下呀,他當時就是從這個因緣法中得了好處了。所以這裡講到說,我從佛這兒開示的因緣法才證到了初果的,那麼世尊,這個因緣的義理並不是,你看他特會說,你看,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就是說我呢,就我一個也就算了,因為我年輕,而且還是有學,沒有證到阿羅漢果,還在有學位,證的初果嘛阿難,沒到四果呢。那麼這也就算了,你要知道這個會裡邊還有大目犍連和舍利弗、須菩提這些人呢。

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他們可是原來,什麼叫做老梵志呢?梵志在印度當時都屬於出家人,修學,也想按他們認為的方法去解脫生死。但是這目犍連、舍利弗等等在沒有跟佛之前,他們都是跟著這個沙然梵志,也是沙門的沙,然後的然,跟這個沙然梵志出家修行。後來這個沙然梵志死了以後,就命令下面他有兩百位弟子,兩百位弟子就一百一百分開,一百跟了舍利弗,一百跟了目犍連,就轉給他們了,那麼目犍連、舍利弗是當時有名的大外道。

大外道怎麼被佛給攝受的呢?就是聽佛說了說這個,佛說因緣法,我說即是空,一切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就是聽了這個偈子以後,他就被佛講的法攝受了,聽了因緣法就來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了,就是從佛聽到因緣法才得的這個阿羅漢果。現在佛說菩提不從因緣有,現在還是你佛說的,說不從因緣有,那麼你所說的這個義理跟王舍城裡面有一個叫拘捨梨的外道他說的自然法有什麼區別呢?

王舍城的這個外道說的自然法就是說,大家都不要修行,八萬劫以後大家都自然成就,這是說的自然法。

阿難從這兒就有了疑惑了,所以就惟願世尊惟垂大悲,開發迷悶。你看這一段就指出說阿難是根深蒂固地執著因緣法。因為他就是因緣法證的初果嘛,他就是極其地不願意違背這個因緣的義理。你看我們現在是不是?從哪一個法,或者法門,或者法義,或者經典,開始得了個好處呀,後面再往上增進或者深入的時候,他就放不下這個,甚至還覺得就說把這個捨棄了就跟背叛了一樣的。可是大家要知道,我們的修行法中,一定要開始是依福舍罪,後面是依空捨福呀,都得捨。那我們現在覺得看著說更有究竟的法了,原來的方便法他就放不下,還極力地維護。特別是邪知邪見的那些外道,附佛外道們你去看吧,你跟他講,他寧願死都放不下這個自己心中的執著。

我上段時間發了台灣的一個外道的一段文字,就被他的弟子就咬著不放,一下子評論增加了好多條,叫蕭平實,蕭平實是一個大魔頭嘛。可是他的那些追隨弟子們,你說一下他的不對馬上就不行,受不了的。為什麼?捨不下,因為當初他得了點兒好處,自以為是的好處。很可能一下子新的因緣殊勝了,心開意解了,很可能就有點小小那種邪門的悟境或者靈通的東西,放不下了。

你看阿難這裡他也是,就放不下了。他不知道佛初成道的時候,為了破這個邪因緣才說的正因緣法,但是他這裡就認為佛說的跟以前的相違背了,而且更有可能混濫到外道邪說之中了,所以才從佛這裡提出來這個問題。下面佛就跟他理論了一段,從因緣和自然的角度說明還是戲論。我們再往下讀,大家一起來。

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滅除。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於是。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

好,就到這裡。下面這一段開始,佛就是開始要給阿難講了。因為又引伸出來阿難講的是什麼呢?下面的一段,包括我們下一講開始,要講事修了。就是具體的修法還是得有。理要頓悟,事要漸修。那我們今天在此之前給富樓那講的這一段法,大家聽了好像覺得說這個比較痛快,轉身就是,當下本來。這是理上要頓悟,事上還要去漸修的。如果我們執著漸修,就是死執著一定要漸修個沒完沒了,而迷昧了頓悟的話,就是曠劫去修也沒有真實的成果,不會有頓悟的一天,悟的一天。那麼如果我們死執著於頓悟,就執著本來當下的這個,迷於漸修,迷昧於漸修,不去認真地去修,那麼就最後成了狂解之徒了。這兩個一樣都不能分開。所以前面富樓那就是頓悟的板塊,下面阿難問的是漸修的門徑了。所以從這裡,世尊前面給滿慈解答的是頓悟,這裡主論漸修了。大家看,佛為什麼叫做大醫王呢?這就叫良醫用藥呀,他什麼時候用熱,什麼時候用冷寒,什麼時候用補,什麼時候用泄,他都知道的。所以碰到這樣的人,就這樣的醫生在世間的話,世界上沒有不治的人,治不了的病,沒有不治之症,沒有不治之人了。所以佛是大醫王呀,富樓那來了,那麼跟他講,阿難來了,這麼跟他說。

所以這裡阿難講到自然的時候,佛就告訴阿難,就如同城中的這個演若達多一樣,他的狂性的因緣如果得到滅除了,那麼他這個不狂的本性自然就顯現出來,而你所謂的因緣自然,理論糾集起來也不過如此吧。就是說把他這個不狂的本性自然顯現,就只要去歇他這個狂性的因緣就可以了,除滅了。可是你這裡又問我自然因緣,從理上來講的話不在言語中論呀,你又把這個教條的因緣這一法給拿出來了。那好吧,因緣這一法拿出來,說都成了自然了,那我就現在就著自然法跟你再理論一下。下面這一段又是一種比較老套的一段辨證,大家來跟著領悟一下。你看:

阿難,演若達多,頭本自然,本自其然,無然非自,何因緣故,怖頭狂走。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約頭來破不是自然的,我這個法講的不是自然的,就是本來狂心歇了就是菩提,並不是說的跟自然一樣,為什麼呢?假如這個演若達多的頭本來是自然的,本自出自天然的,那如果不是天然的話就不是自然了,那麼是什麼緣故使他突然間驚怖自己沒有頭,而去狂走覓頭呢?既然是自然的話,就不會突然驚怖呀,因為我們,什麼叫做自然呢?大家知道自然就是天然不變的,不會變的,不是認為說有過去現在未來的,總是這樣的,不會變的。而且這個既不會變,還不會隨緣,就叫做自然。既然不變不隨緣,那麼你的這個頭如果是自然的話,什麼時候突然間驚怖自己無頭就去狂走了?這就等於說明變了呀。如果有怖頭狂走的這個變,說明你的這個頭不是自然,那就說明我說的這個本來的菩提心、正因、如來藏性它不是自然的,不能用自然,如果是自然的話,它不會突然間迷掉呀。這是第一個。

下面第二句,若自然頭因緣故狂,何不自然因緣故失。這是什麼意思呢?假如這個自然本有的頭,這個你說是因緣義,照鏡子的因緣他就發狂了,這是從反面證,那麼何不說這個自然的頭以照鏡子的因緣突然真的就失去了呢?因為你照鏡子的因緣的話,鏡子裡面有頭,你的脖子上就沒頭了。既然你以照鏡子的因緣就發狂了,以照鏡子的因緣也應當失去,但是確實沒有失去,那就說明你這個頭不是因因緣而有的,也就是說這個菩提妙心也不能從因緣的角度去描繪。這是第二重。

再往下看:本頭不失,狂怖妄出,曾無變易,何藉因緣。就是說本來的這個頭從來不曾消失過,是你自己狂怖無端妄出,可是在你無端妄出的時候,這個頭也沒有絲毫的變易改變,把它給遷移掉。那麼你這個狂起來了,狂歇下來了,從始至終跟頭都有關嗎?有沒有關?沒有關的,你這會兒又說它假借因緣,怎麼假借因緣呢?說不透呀。所以你看,既不是因緣也不是自然,都說不透,就著頭而言。大家要知道這個頭是代表如來藏心呀,本自妙心嘛,既不能用因緣說,也不能用自然說,你現在又說我是在說成自然,跟外道一樣,說成因緣,跟前面說的相違,都不對。這是就頭而言。下面再約狂而言,約狂破自然。你看: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就是說你說這個本有的狂性是屬於自然而有的,假如依你說,我說的是自然法,依自然而有的話,那麼就應該本有的這個狂怖的相常存在,可是在狂之前,沒有狂的那個時候,這個狂心到底在何處潛藏呢?因為這個狂是自然的話,它就是永遠不變,就是這樣子的。問題是既然不變,永遠這樣子的話,沒有狂的時候它藏在哪裡呀?在哪兒呢?沒有呀。這是就狂來破自然。

下面一句約不狂破自然。假如這個不狂是自然的一個狀態,沒有狂的時候是自然的狀態,那麼你看: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就是說假如這個不狂性是出於自然的話,那麼說明這個頭本來就是清醒的,沒有妄的,那麼就應該常沒有狂怖的時候,為什麼又突然會生出來一個恐怖去狂走呢?說明這個不狂也不是常不變的自然。一切都不能說,你說因緣也不對,說自然也不對。

下面再看: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就是你悟到這個本來的頭沒有失,我的如來藏思想始終在,那麼就識知這個狂走的迷妄是無端生起的。這樣的話,什麼說因緣,什麼說自然,都是戲論呀,說因緣自然的時候已經落到因緣,已經岔到自然中了,這都是分別戲論。所以你不能在這裡定為說是因緣還是自然,又把阿難給憋回去了。

是故我言,三緣斷故,即菩提心。說我是站在這個角度,所以我前面三種分別妄執斷了,那麼這個菩提心就顯現了,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因緣生的,它是顯現的,是這麼個意思。後面就進一步給阿難推進到以後再不用落到語言文字中了,都是戲論,沒有意義。好,我們再把下面這一段讀一下。

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

好,就到這裡。這一段的話更是比較抽像,難理解,我們用一下心大家。你看這裡講到的說,菩提心生,生滅心滅,此但生滅,滅生俱盡,無功用道。先看看這一句。這一句就是說,如果說有一個菩提心生,這是我們心裡的一個概念,一個狀態,是吧,那麼就一定會有一個生滅心滅。如果你假如說有一個菩提,你不是現在要求菩提嘛,那麼如果你求菩提,有一個菩提心的這個心念生起來的話,有一個生就會有滅。那麼生起來的時候,相對著菩提心生起來了,一定我們煩惱心,就是生滅的心就會滅了,對吧。那麼這樣的話,此但是凡情生滅之間,就是有此生彼滅還是在你的凡夫情見中,並不是真正的菩提之心。為什麼呢?菩提之心是滅生俱盡,就是生和滅兩種見解全部滅掉了,才是無功用道,這才叫菩提心。這句話指示的什麼呢?就是你認為有一個菩提的解脫生起來的時候,那麼一定就會有一個煩惱的心滅掉,為什麼呢?因為煩惱的這個心是有生有滅的,你要把這個有生有滅的心滅掉才能夠菩提心生。可是不要忘了,但你生起菩提心的時候,已經在生滅心中了,滅不掉生滅心了,沒有滅掉。這個真正的生滅心,是滅和生全部滅掉以後的自然的無功用道的狀態,才叫做菩提心。

所以這裡講到的就是說,讓我們完全不假造作,隨順真如法性之理。大家想什麼叫做隨順真如法性呢?我們一早上講的全叫做真如法性之理。你不要有自己造作的主意,說白了就是你不要東西發揮。隨著我們的法義,你隨順這個真如法理,就是依理起動你的心,依這個心合你所聽的理,始終在這個狀態,不要再多加妄想。這個時候就叫做不假造作,任運而行了,你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說是無功用道了。

那我們一般的無功用道是在哪裡呢?一定是有功用的,於三業起,謂我在,你做,我或者正在做,我或者已經做完了,也就是說我已經修、正在修或者修完了。你看我們每天做功課不是這樣嗎?我念阿彌陀佛的時候說,我正在念,或者我念完了以後說,我已經功課做完了,這都是叫做有功用行。

無功用行就是說念佛念的正在念的時候,那屬於,就是那點兒修行屬於真修行,前後一岔就落到生滅妄想中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下面就說,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無生滅者。名為自然。猶如世間諸相雜和。成一體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稱本然性。這是這一段,我們來看啊。若有自然。如是則明。自然心生。就是說雖然我告訴你要無功用道,好像是說一種自然而然任用的狀態,對吧,可是你還不能有這種任運自然的想,你若有一種任運自然的想,如是的話則表明你的自然的一個心念又生起來了。是因為你這個生滅心滅了以後有一種自然心生起來,那就說明此還是有生滅,有相對之法,不是無功辦道的狀態。所以這裡講到說,自然心生,生滅心滅,此亦生滅。你以為你無功自然的一種自然用道的狀態,前面不是講的說你應該自然用功嘛,無功用行的一種狀態,你就千萬不要以為說,真的有一種無功用行的狀態又在那兒生起來了。一旦你把這個狀態生起來的時候,那麼這個時候你自然而然生滅心又生起來了。生滅心生起來了,生滅心要滅,那麼此還是生和滅的二元對待狀態,還不是剛才講的無功用道的狀態。

那麼如果你以為說生滅都盡了,這個無生滅的心才叫做自然,這是這裡講到的,無生滅者名為自然。假如你認為我說的怎麼都不對,你怎麼都不行,那麼你就以為說這個生滅都盡了,沒有這個生滅心才稱之為自然的話,還是不對。為什麼不對?你看這裡比喻到,好比世間的諸相雜和就成了一體了,你就說它是和合性的,這是一面。過一會兒,相對這和合,你就以為說不和合的稱之為本然性、自然性,也不對。為什麼呢?這些都是妄立的相對待的戲論法。有立就有相,就是有起就有浮,有生就有滅,有立就有破,永遠是生滅心,不立不滅才是自然狀態。所以說這一段語言最根本的用意在哪裡?就是破他的逐語生解,追逐語言而生見解。這一段話主要就是說,你的語言是蒼白的無力的,你說來說去,你有一念想法生起來,都落在心念和語言中了。都不在那個無功用行的自然狀態,那麼自然就見不到本來的菩提真心。就是這一段話的一個大概意思,我們這樣貫一貫就可以了。

下面你看講到的說什麼呢?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離。離合俱非。此句方名無戲論法。你看他這講到究竟了。本然是什麼呢?就是相對和合而說,則自本然嘛,那麼非真本然。和合的話相對本然而談,則此和合非真和合,那就說明這個和合也罷,本然也罷都不行。這是第一重,本然非然,和合非合。那麼合然俱離呢?就是和合跟非和合、本然跟非本然也不行,也得離開。最後是什麼呢?離合俱非,就是離和不離、有離有不離都不對,都不能執著。盡凡情處,把所有的凡情聖解都到了一個極致地步了,才稱之為無戲論法。這是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起心就錯,動念即乖呢?就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看這裡講到的真的是山窮水盡,沒有柳暗花明瞭,語言層面再沒有柳暗花明瞭。再跟我就是說從這個戲論裡面說了一千道一萬,但凡你說的都是錯的,你還跟我說什麼呢?由此情況導致阿難,下面我們再把這兩段一起來讀完,你看,一起來讀。

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非汝歷劫辛勤修證。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妙理如恆河沙。只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何因待我佛頂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頓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進林。愛河干枯。令汝解脫。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慾。法中今名性比丘尼。與羅睺羅母耶輸陀羅。同悟宿因。知歷世因。貪愛為苦。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好,就到這裡。大家來看,這就是針對阿難。前面阿難的問題呢,首先可能又回到這個比較抽像的層面了,在貫文的時候我們還是有些暈的。我們主要明白一下說,一開始阿難問,說既然前面一直在破我不能說因緣自然,為什麼佛在這裡說只要去掉三種業果世界相續因緣就行了呢?那你這不是說因緣嗎?那佛就又下一段,在這個第二段中用頭喻,還是用的這個達多的頭喻進行了辯駁,辯解說什麼呢?即非因緣亦非自然,從頭自然來看也不對,從狂自然來看也不對,從不狂是自然來看還不對。那就說明這個自然本來就不對,你不要用自然來形容。因緣就更不對了。那麼最後第三段,剛才我們斷的這一段說,因緣自然是兩種語言概念。那麼下面就告訴你,一切的語言概念,什麼是離開和生滅,本然因緣,俱合俱離等等,都不對,都不能用語言表達。下面就又開始呵斥阿難了,說你一直就犯這個毛病,一直犯到我都說到這個點兒上了,你還不開竅,難怪你的菩提涅槃尚在遙遠。這是對阿難說的話,也是對我們所有現在的修行人說的話。什麼意思呢?菩提涅槃就是對於煩惱和生死而言的極果嘛。那麼對於你而言尚在遙遠之境,就是說並非是你現在以這個耽著自然或者因緣的心,以帶著這樣的一種心累劫勤苦修證所能而得的。

雖然你現在能夠記得十方如來的十二部經,你看阿難可不是光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的多聞第一弟子呀,十方如來他都可以去化現去做首席多聞弟子,去記他們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這裡講到的十二部經典大家知道嗎?有知道的。十二部經典就是我們常說的長行呀,重頌呀,授記呀。授記一類就是指的經典裡面說給弟子將來你什麼時候成佛,什麼時候,有多少眾生,國土怎樣。《法華經》裡面就大量的在授記,有一品《授記品》,提婆達多都給授記讓他作佛。那麼還有一個是孤起,乃至有無問自說的,有論議,包括這個因緣呀,譬喻呀,本事呀。我們這裡邊不是用了大量的譬喻嘛,有的經典裡面就是只說這個譬喻。還有本生。本事和本生是有差別的,本生是佛和弟子們在過去因地的時候怎麼修行的一些種種的故事,本事是佛在因地中他自己怎麼修行的故事,可能就是此這一世怎麼怎麼因地修行的也會講,這叫本事。

還有未曾有,從來沒有講到如此殊勝的法。方廣大法還有論議等等。一共十二個部類,把所說的三藏教法用十二個部類給分劃出來,就叫做十二部經。這裡阿難都能夠憶持,既能夠記得住,還能夠說出來,所以叫做憶持。那麼清淨妙理如恆河沙,你看就是說,你體解其中的清淨妙理就像恆河沙這麼多,也只不過在你心中增加一些戲論名相而已。這是給阿難說的,還是在增加一些戲論名相,你不頂事兒呀,緊急關頭你使不上勁兒。所以說,汝雖談說因緣自然,決定明瞭。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現在雖然說到這個因緣自然能夠決定明瞭它的意思,人間都稱你為多聞第一。但是你以這樣的積累,累劫多聞的熏習之功,竟然還不能夠免去摩登伽女的這個咒術,說你說實在的,就是說諷刺他,說你羞不羞,你丟不丟人?你還跟我這樣問個沒完沒了,還拉幫結派拉了幾個造反。那這會兒你拉出來溜一溜是不是呀?你動真格的你沒辦法了呀。所以你看這是雖然說的這麼妙,但是他用不著。

像以前的趙朴初老先生寫的:空持百千偈,不如喫茶去。趙州喫茶去嘛,這是趙州茶呀,趙州從諗禪師的最有名的,來了什麼人都說喫茶去喫茶去,問兩句話就說喫茶去。意思就是你休去歇去,不要在這個起心動念言語上跟我問答,這都屬於妄想。去呀,喫茶去呀,隨它去嘛。所以說空持百千偈,偈就是我們說的偈子,經典裡面的這些偈頌,空持呀,就是你背會了那麼多,不如喫茶去。

你看看,因為什麼?你空持了那麼多不頂事兒,還不能免除這個摩登伽女的難,還要等我的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給你加持以後,你才能夠免去這個摩登伽女難。而且我的大佛頂首楞嚴才動真的,才是讓摩登伽女的心裡化淫慾火為精進林呀。你看這裡,聽了這個,這裡的摩登伽女還在場呢,大家看到了吧?而且還得阿那含證到三果了,就由於聽這個楞嚴神咒。你看這裡講到的,三果是什麼意思?又叫不來,就是永遠不來這個欲界再受生了,就叫三果阿那含。下面再盡斷這個思惑以後就直證阿羅漢果了,就成了徹底的出世間聖人了。這是這個摩登伽女聽楞嚴法會,受楞嚴咒加持而得的利益,愛河干枯,令汝解脫。為什麼說摩登伽女的愛河干枯了以後令阿難解脫呢?為什麼?大家猜想一下為什麼?因為摩登伽女不解脫,就下一輩子遇到阿難還沒完沒了,因為他五百世是夫妻因緣。所以她的愛河干枯了,阿難才能脫離了關係,要不然她纏著你怎麼辦呀?有的法師出家出著出著,因緣出來了,沒辦法出了,有因緣呀。所以說她的愛河干枯了令汝解脫,就是好不容易終於把她擺脫了,不會再來尋你了。所以說。

是故阿難,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你看你雖然歷劫以來能憶持如來的這個秘密微妙莊嚴的無上大乘法,但是你如果沒有發一日心,你看你都沒有發一日心精修這個無漏的道業,他一直在著相修行,一直在文字中打轉,沒有一念發心。大家想想,我們也要針對這個反觀。我們來學佛,從皈依到要究竟解脫,你有沒有發過一念這種不著相心呀?般若波羅蜜多心呀?這才是真正的出世正因呀!以前開悟的祖師說的,明心見性的大祖師就是,成佛正因就是執持頓悟因緣,一下子明心見性以後就是出塵境界,才開始標誌著你有資格說出世間了。要不然你永遠都在世間,你只是在世間裡面又分了一個世間法和佛法而已。真正的佛法是出世間法,不在世間中論的,所以要無相修行。為什麼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一念間呢?阿難就是因為曠劫以來都沒發過一念這樣的心。

所以大家聽《楞嚴經》,一定要發這樣的心,不著相心,頓悟心。煩惱本來就是妄想,見妄則真,歇即菩提,就要把這些分別心給歇下來。大家好好地悟這個歇字,歇這也是一個法門呀。大家悟這個歇,什麼叫做歇呢?你看看前面有一段。為什麼以前的祖師們講到說,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又說但盡凡情,莫更覓真。就是只有你把你的凡情聖解都歇下來,不要再去爭還有一個真的東西。一念萬年去,一念萬年去,一個念頭一萬年,一念萬年去。這些都是頓悟妙法,看你能聽得懂聽不懂,笨的理解不了。所以這裡講到的說,遠離世間愛憎兩種苦因,有愛有憎就是將來感苦的因。只要我們造因,就會感無量的苦,受苦起來沒完沒了。不要以為說受苦才是苦,有貪愛有福報享還是苦,就是苦。所以這裡講到的。

如摩登伽,宿為淫女,由神咒力,銷其愛慾。這是真正由於持這個大佛頂首楞嚴銷除其愛慾,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你看,性比丘尼什麼意思?明心見性,列到僧寶之列了,成了大比丘尼了。後面還講到的跟羅睺羅的母親耶輸陀羅相提並論,成了聖人比丘尼了。那我們這裡理解,為什麼說一個摩登伽女她的淫慾心這麼熾盛,突然就轉成性比丘尼呢?難道淫慾它也是本性嗎?淫慾是不是性呀?是不是?殺盜淫是不是性呀?那明明在做不好見不得人的事,造業犯戒的事,怎麼能說是跟明心見性的清淨無染的性有什麼瓜葛呢?大家知道嗎,確實一切的殺盜淫妄都不離自性。什麼叫做自性呢?就是現前之性。現前之性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如來藏性不拒群相發揮,那麼我們就發揮成殺盜淫了。雖然發揮成殺盜淫,那是在我們凡夫的對立,有殺就有不殺,有盜就有不盜,有淫就有不淫,就等於說在我們人世間的視野中,人的倫理道德中,給判別了這麼多的發揮分別性。

可是從本來面目上來講,它就是一股性。發揮成殺生的行為的時候,它就等於這股性隨緣發揮成殺的能量了,殺生的這個活動,殺生的這個具體表現。這種具體表現我們認知這是一個非常壞的行為,非常不堪的一個業力,但是從本質上來講,它還是性的發揮,沒有離開性。所以她就從淫慾心轉成性比丘尼了。你看,這就叫化淫慾火為清涼池,就在這個上面就見性了。這裡講到的叫性比丘尼。當然這個理解就是我是如是理解,不知道大家以為如何?反正是由於我們的愛憎分別中,才有了這種殺盜淫妄的屬性性的發揮和認知,但是在本來的平等實際的不二中,這種本性中,雖然任它發揮,但是本性從來不動的。是這樣來理解的。後面你看,所以與羅睺羅母。這個羅睺羅翻譯成漢語叫做覆障,覆藏的覆,障礙的障。就是由於他生下來他是佛的兒子,佛的兒子生下來以後,佛就看著他說,哎呀羅睺羅有般奴,大概意思就是說,這兒子以後就成了綁定我的一個牽掛,障礙了。你想想,成佛,這都是一生補處菩薩降到王宮裡面,見到自己生的兒子還說,這是我的障礙。

你想想咱們凡夫俗子,你能放得下身上掉下來的那塊肉呀?那可是這也得放呀。所以每每我還見的去求子,還實在不行了,懷不上兒子,一定要弄個試管嬰兒。我那天說了一句人家受不了的話,我說沒有多好呀,你們既然是居士,正好夫妻兩個人好好修行嘛,沒有冤家你非得要弄一冤家出來,沒有債主你一定要試管出來個債主,你何苦呢?這話當然不能外面到處亂說,到處亂說就說佛教太絕情了,整個滅絕人性,可是從法性上來講必然如此嘛。

所以說這就是羅睺羅生下來佛都是這樣,而且他也有因果的,在母胎裡面呆了六年,為什麼呢?就是過去世他當比丘的時候,在山麓裡面修行的時候,把一個老鼠洞給堵上了,就感了他在娘肚子裡面生不出來,呆了六年。在《法華經》上給他授記,將來叫七寶華如來。這個耶輸陀羅是譯為花色,就是貌美如花一樣。她已經證得四果了,那麼她在這個法華會上也給授記了,叫做具足千萬光相如來,都是法身大士乘願再來的,演這場戲的。那麼就說明這個性比丘尼就跟耶輸陀羅一樣了,能夠悟到宿世的這個輪迴因緣都是以貪愛為苦本,都是以一念的熏修這個無漏的善法才能夠得到出纏。你看這裡講到說出離愛慾的纏縛,就是人家過去有一念熏習無漏善。大家要知道,只要你跟無漏的這種善法有一念的相應,就是將來出塵的正因。這裡講的你看,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就是佛陀可以給他授記。怎麼你現在阿難還在這裡自欺欺人地停留在這種觀,用眼觀耳聞呢?停留在觀聽,其實就是這種一切的語言文字之中,你還活在這個時代。那就說明他落伍了,Out了。這段就是講到的阿難。

那麼下一段開始,當然阿難也是代眾生問法,開始就是說,又開始祈請佛給他講到說,為什麼我們現在雖然能夠聽到微妙的法門,還找不著一條路入。這就佛給他講到兩種決定,這是我們下一堂的內容,具體是什麼呢?就是開始講,我們也知道理是這麼個理,具體你教給我每天怎麼過,怎麼做,怎麼修呢?開始要入到事修法門中了,這是下一次的這個具體內容。那麼今天我們的聞法到這裡,先合掌迴向.

聞法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