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阿彌陀佛!
各位同修,因緣殊勝,已經進入到我們《楞嚴經》的第六講。那麼在此之前,我們的內容是把經題和證信序已經貫完了,今天我們從第九頁末端最後一行,「時波斯匿王」開始。那麼在上一講的時候,我們已經把這段經文讀了一遍,今天我們就從這句開始講起。
從這一段開始就叫做發起序了。這部《楞嚴經》為什麼出現這個楞嚴大義,首楞嚴法會,那麼就從這段開始講他的緣由,緣起。
這裡講到的「時」,是指什麼呀?就是七月十五這一天,佛歡喜日。眾僧大眾自恣之時。就是自己說自己的罪過,或者請大眾來檢舉自己的過失,有沒有犯這個過失,犯根本,有沒有別人懷疑我,也可以盡情地說出來。這樣的話,大家都是一個開敞、真誠、坦蕩的相處的這樣一個和敬僧團。所以佛非常歡喜。
我們都知道《盂蘭盆經》不是有講嘛,在這天,由於目連的這個緣起,所以在這天應以供養來迴向齋主的宗親亡靈,所以這天叫做佛歡喜日。盂蘭盆會。盂蘭,盂蘭盆,有時候我們也有一個誤會,盂蘭盆就以為說,這既然是供眾嘛,一定是端著個盆兒,盛了好多食物去供養三寶,有些初機的不知道的就會這樣理解。盂蘭盆是倒懸、倒掛的意思。就是說目犍連的母親受這個三途的苦,受這個餓鬼的苦的時候,身心不自在。好比把一個人綁起來倒掛在那裡一樣,所以這叫做盂蘭盆。是印度話。後來翻譯過來有一部經典叫做《盂蘭盆經》,所以盂蘭就是說受苦,倒掛,倒懸在那裡的感覺。是這樣來講的。
那麼這一天,有一位波斯匿王,就是我們講的這個城,這個國的國王。波斯匿王翻譯成漢語叫做月光,月亮的光。什麼意思?就是他自已有一個錯意,自以為是了。因為波斯匿王他跟誰一起生的,跟佛陀同一天生日。那麼因為佛降生的時候有好多瑞相,這個波斯匿王的父王以為說,他的兒子生下來,當時不是光明很多麼,像月光一樣,所以他就以為說自己的兒子生下來,所感召的這個福德。所以他說這個瑞相是自己的兒子帶進來的,他就給他起名月光。有光明。另外一個意思就叫做勝軍,勝利的勝,軍隊的軍。就是說他的部隊和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在當時的印度來講,其他的國家比不過。那麼波斯匿王為什麼出現在楞嚴法會與佛同時呢?
其實在過去龍光佛出世的時候,他跟釋迦牟尼佛同為地上菩薩,就是已經登地了。我們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那麼他已經到登地的菩薩了,當時波斯匿王在因地的時候,只有到了第四地。但是釋迦牟尼佛已經到了第八地,他們兩個道行上還是有差別的。那釋迦牟尼佛這世成佛了以後,他也來示做大權菩薩,輔佐釋迦牟尼佛,助成他的弘法之道。
所以這裡「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就是他的先王,波斯匿王的父親,到這一天是他父親的忌日,喪親之日。我們說「諱日」就是喪親,自己的家裡有人走了,那麼這裡叫做「諱日」有兩重意思。
一般大家想想,我們在人世間,人家家裡有亡親的,或者到了第二年這一天祭祀的時候,首先忌諱什麼?忌舉吉事。就是不要做一些我們自以為是很吉利,比如說去唱歌呀,跳舞呀,飲酒呀,作樂呀,給人家好像說你跟人家對著乾似的,這是一層意思。
再一個就是隱晦,前面叫忌諱,就是我們不能做自己貪歡作樂的事。隱晦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隱而不言了。人家爸去年這一天走的,那麼我們就這天就不去再說,哎呀,你瞧瞧你爸去年今天死了。這叫做防止人家聽了傷心,所以不去說這個話,這叫做隱晦。所以忌諱、隱晦有區別。這兩層意思。所以在這裡說「為其父王諱日」,那麼「為其父王諱日營齋」。就是齋供。他不去做這個貪歡作樂的事,也不去這個,防止,人家也不說聽了傷心。
但是他在這一天來營辦齋物供養佛陀和弟子,是這麼樣一天,這麼一件事。那麼具體的情形就是:「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饈,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那麼這裡是什麼呀,為什麼要請佛呢?因為佛是解脫的大聖人,具足這個大威神力,所以供養他最有大功德。那麼能夠追溯他們已逝的亡魂,特別是自己的父親,依照佛的這個供佛的功德迴向,希望超拔他,能夠離苦得樂,生到善處。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看他自己「請佛宮掖」,就是請。「宮掖」是什麼呢?內宮。我們說「宮掖」,掖不是我們,一般人不是說腋下嘛,是吧?頭在這裡,肩膀在這,腋下,離頭很近,離核心地區的心臟也很近。所以這個「宮掖」就是說不但是內宮,我們有外宮有內宮,內宮是自己常住一個比較隱秘的地方了,但是他把佛能夠請到這個核心的,宮內的核心地區,說明他的恭敬心很到位。那麼這裡說的「宮掖」,就是內宮的左右廂房配殿,是這個意思。所以再一個,親自,「自迎如來」是親自把佛迎請到位。
那麼這個「珍饈」,珍就是稀有,饈就是貴重,一般人吃不到,而且這個成本還很高的這麼一桌大素席,來請佛,來這裡應供。而且都是「無上妙味」。平常一般人都吃不到的,來這裡請佛。所以說,從中可見,而且還「兼復親延諸大菩薩」。還把佛的隨從都給請到一起了。
那麼這裡我們就知道說什麼意思呢,你看,從這幾句話可以說,他這個供養功德,首先到位的就是恭敬心。我們諸位,常給大家講這個恭敬心。那麼佛,供齋,我們佛教裡面說三寶門中好求福,供齋就是一個體現恭敬之事,有六種,這裡我們就看可以六種。為什麼?
就地,處所而言它在哪裡啊?在內宮,是一個核心地帶。
就迎接的這個儀式而言,他是親自。大家想想他也是人王,人王能夠放下這個身段親自來迎。當時武則天想請這個法藏國師去給她講《華嚴經》的時候,講完了親自給這個頂禮的嘛,膜拜的嘛,她是人王。那慈禧太后在西行的過程中,也是痛哭流涕地給虛雲老和尚頂禮,救了她一難,救了國,不但救她,國主,慈禧太后那會兒也算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國主了,雖然沒有登基,但是整個天下讓她掌控。所以這就說明他的恭敬,自己親自。
就這個設的這個宴而來,就是「廣設」,說明這個飯,這個酒,這個罪過不能說酒席,這個飯席很大。
那麼就這個饈而言則珍,就是就這個飯而言來,它是一般人吃不到的東西,這是第四。
就味而言這是「妙味」。
就眾而言則有隨同。
一般我們請人的話,說把你一個人請來了這就很抬舉了,把你的侍者,把你的司機都請到這個座上來,那麼你想想對這個主人,主要應供的這個人有多恭敬。所以我們也知道這個供養也是因果不虛。
你像我們現在有時候也到了廟裡,讓大眾師父來怎麼怎麼樣,你不管以什麼方式供這個僧寶,你供的時候是暢快淋漓,也沒有任何障礙,說給就給,說供就供,說佈施就佈施。那麼你的福報來的時候,也是暢通無阻的,心想事成的。那麼有時候,這個多說一句話,有的時候我們去廟裡面不是要大做功德嗎,請師父或者到這個,別請到家裡來有時候念個經或者什麼,想多念點,當然多念點功德大,那麼如果你覺得說好不容易師父們來一回,我一定要把他念經念多點,完了再一定要吃飯,然後一切都要,種種的這個都得由著自己,這個布了很多,不能說惡舉,也是善舉,那麼你的福報來的時候,也要經歷艱辛。這個因果線也是等同的。就看你的發心,當時因地怎樣,果地也是怎樣,你供的這個福報還在。但是你,為什麼我們世間人也是,有的人自己頭上掉餡兒餅就來了,砸著了。有的人種種的追求執取,才把這個福報得來。不一樣的,有差別相,這也體現他的供養功德。
那麼再看下一句:「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你看,一個大佛事不僅僅在宮裡是這樣的,在城裡邊的這些「長者居士」,就是這些大富「長者」(也一樣)。
什麼才能叫做「長者」呢?第一個,印度的種族非常森嚴,所以他一個是要姓貴,就是說他的種姓是一個貴姓。第二個位高。一定是大家都抬舉的,位不一定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世間的,說給你認一官兒,當然這也是一個標誌的體現,再一個,就是大家都抬舉他,恭敬他。還有一個大富威猛,就是具足資財,福報福德具足,而且往這兒一坐,別人一看就馬上為其所折服。這樣的一些大長者智慧深厚,而且一輩子他的德行,為什麼我們說晚節不保,就是德行從始至終是一個像模像樣的一個老人家。這樣的一種這裡叫做「長者」。
對「長者」,從兩個方面來講,體現他的德行。一個是上嘆,就是哪怕國君也要讚歎他,國君也要讚歎他。二一個下歸,就是下面所有的這些人都追隨他,買他的帳,這樣的一種才叫做「長者」。那麼「長者」是一重身份。
第二重身份,看見了嗎?「居士」,「長者居士」。什麼叫「居士」,居家守道之士。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在自己家裡,每天還是念念與道相應,這樣的一種「長者居士」。雖然身在塵勞,但是心常清淨,這樣的一種修行人。那麼這「居士」呢,這裡就屬於什麼「居士」呢,有德有位的「居士」。
你看我們一般說居士,在座的諸位也是居士,居士有好幾種,有的有德,但是沒有位。就是很稀鬆平常,隱沒於人群,德行知道這個人很好,很修行,但是很可能社會地位不是很高。那麼有的是有位沒德,雖然位很高,但是他德行不夠。那麼還有一些,這個在世間,你像這個維摩詰居士,這就屬於有德有位的。蘇東坡,中國的蘇東坡,也屬於有德有位,那麼有時候我們民間一些老實念佛的老齋公齋婆,看他的德行很高,一輩子戰戰兢兢,但是,地位不是很高。還有一個龐居士,大家聽過吧,就是從有德有位後來自己把位捨了,只存了德。龐居士,本來是家裡是巨富,最後他就把這個東西都裝在一條船上,一家子游到江裡邊,把這些萬貫家財全扔到江裡了。
別人還笑話他說,你身為居士,你不去佈施眾生,你要把這東西就這麼白白浪費了。他說句什麼啊,說我生生世世為佈施所累,你看講的第一義諦法。說又因為我生生世世佈施的時候執著我有錢,佈施給窮者,這個東西佈施的不少,那麼沒有三輪體空,體現在這輩子的時候,他成一個大富長者。他是這樣來說法的。所以他就從一個有德有位,後來變成一個有德沒位的人,窮了,一家子跟女兒編那個破蓆子賣點兒錢,夠過日子就可以了。這是何等的自在。這就是「長者居士」。
那麼「佇佛」就是守候著,這個佇就是等待的意思。在這裡守著等佛來應供,有的不知道佛已經受了王請了,還在這裡等待說可能佛陀會來,有的已經知道這個佛已經受這個波斯匿王別請了,所以等待其他的菩薩聖眾常隨弟子,分散到他這裡來應供。這是首先應供緣起。那麼第二個,佛僧赴請。我們再往下看。
這個時候,就是「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去應供去。這一句,「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你看佛慈悲廣大得怎麼樣呢?就是下令,為什麼這裡佛可以叫做敕呢?我們諸位在外邊去參學的時候看見說有的廟裡面說什麼呀,敕建。敕建怎麼怎麼樣,你看五台山敕建大顯通寺,敕建圓照寺,敕建菩薩頂叫什麼寺來著,那麼都屬於皇家下令。那為什麼皇家,他是王,可以用這個敕字。那麼皇帝叫作人王,佛是法王,所以在這裡也可以說「佛敕文殊」。令他的法王子去幹這個事,那麼幹什麼去了,「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個個都去做這個應供功德。但是有一個人,就是這部《楞嚴經》的主角,馬上要開始,給他埋伏筆。為什麼呢?他沒在此列。我們再往下看。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遊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
你看這一段。這裡為什麼說「唯有阿難」呢?就是只有阿難一個,第一個主角出現了。那麼不在場的情形,就是他沒有在大眾之中,才能導致後來出現的這個問題,所以這裡叫做這個「先受別請,遠遊未歸」。
我們都知道阿難,翻譯成漢語叫做慶喜。為什麼呢?他在佛成道的這一天生的,是佛的堂弟,是佛的叔父白飯王的兒子,阿難。
那麼這裡說「先受別請」是什麼意思呢?跟僧團制的這個律制有關。僧團裡邊,我們為什麼說利和同均,大家聽過這句話吧。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只要你出家了,那麼你就代表十方三寶,十方三寶受十方信眾供養,那麼所有十方信眾的供養,每一個身為三寶之一的當機者,承擔者都有一份。所以說你去應供的時候,沒有特別的開緣,那麼你是要整體大家一塊兒去,成就圓滿這個別人的供養功德的。你不可以一個人我們常說的獨吞。自己「先受別請」,所以這裡有別請這種說法。別眾食。所以在僧團裡面嚴格的講的話,你必須到大寮去過齋。你自己開小灶,自己覺得什麼呀,甚至有病了還得開緣,才可以說別眾食。否則你一定要跟大眾一起,廟裡吃什麼你就吃什麼,不許炒小菜兒。
那麼這裡呢?為什麼說阿難這個「先受別請」這裡呢?因為既然施食供養的利養屬於十方僧的,那麼你現在個別接受,就好比說你自己偷偷的,自作主張的,把十方檀越的這個供養,拿過來自己受用,這就有可能於盜上面有毀犯。但是也有開緣,為什麼呢?可以別請。在這個毗尼律藏中,除了有施衣時、病時、行時、做衣時。什麼意思呢?就是「先受別請」,除非你今天生病沒辦法去,生的病很重,沒辦法隨大眾一塊兒去吃。再一個,七月十五這一天有人會供養三衣。這三衣是僧人最基本的一個藏蓄,那麼如果有時候有的少了一件或者壞了或者被人家拿了,那麼就有人會給供養。供養就叫做,做衣時或施衣時,你自己去要量一下尺寸嘛,做衣。施衣呢,別人今天要供養的時候,你去拿了,那麼這個時候你不在大眾中,可能耽擱了飯食了,就可以受別請。是可以的。阿難,就是今天「先受別請」,就是為了正好在施衣時,佈施衣的時候。
那麼遠遊未歸,出去受別請以後,還沒有回來,所以呢,就沒有趕上,這個「不遑僧次」,遑就是沒有趕上,沒有湊到一起。次列麼,「僧次」次列,就是沒有趕回來在大眾之列,是這麼個意思。這就是第一伏筆埋下了,為什麼?若非遠遊,怎麼會有摩登伽女攝入淫席之因,這是第一個伏筆。那麼第二個「既無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獨歸」。在律制中講到,這就這因為他的這個過失不是講到因為他沒有完全按律。在戒律裡面說一個僧遠行,我們僧一定要從出家開始就要依止「上座」,依止「阿闍黎」。我們說依止義,不是有時候我們說再拜一個依止師麼,依止,依他而止、依他而住,隨他而學,不能離開。這是有規矩的。你年輕的僧人,或者你年輕的這個剛剛出家的沙彌等等這些。那麼這裡講到說僧遠行的,一定要有兩位同行,一定要隨行有兩位,「上座」或者說「阿闍黎」,那麼如果你五夏,就是五年沒有滿的話,你還不能暫,就是一刻都不能離開你的依止。但是這裡因為阿難,你看,已經十夏,就是這個時候阿難已經出家十年了,這一年,所以說可以獨行了,所以他也就不算犯過。
但是,不算犯過,因為他的這個道力不夠,所以這是第二個伏筆。如果非是獨歸,怎麼會下墮。第一個遠遊別請,第二個「途中獨歸」。一步一步的要逼近這個事件的發生了。那麼這裡我們說「上座」,我們常說長老長老,你看我們說傳印長老、一誠長老,長老其實就是「上座」,但是他也可以分門別類的而論。
比如說有一個叫:生年「上座」,就是生命的生,年齡的年,生年上座,比如說這個長老年齡很大,一輩子的修行積累,那麼這個時候,他稱之為名副其實的大德,叫生年「上座」。
第二個,叫戒臘「上座」,因為在僧團裡面最主要是看你的(戒臘)。你出家的這個年代,有時候還不比你受戒的年代重要,所以說「上座」「上座」,我們說的「上座」比丘,主要是看他的戒臘,每過一夏麼,算作一臘。你的戒臘長,那麼這裡就叫做戒臘「上座」,受戒久。
再一個,福德「上座」,就是宿世無量劫來修的福慧具足,福德「上座」。你看本煥老和尚,這就是非常到位的福德「上座」。每一次他一出現,大家莫名其妙不由自主的就想頂禮磕頭,就想供養,他有這個福報,有這個德行,所以叫做福德「上座」。
第四個就是最圓滿的,叫做法性「上座」。同證無為,證果的阿羅漢,或者四果聖人。
那麼這分門別類,你比如說,我們像說法性「上座」,那有時候他就是一個福德「上座」,有時候又是戒臘「上座」,不是這樣的去各各而別的,有時候一個長老就具足了這四種功德的也有。有的具足其中的一種功德,都可以稱之為佛門中的長老。這裡阿難既沒有長老隨行。
第二個也沒有「阿闍黎」。「阿闍黎」叫做軌範師。我們不是有師範大學麼,就是這個范,軌就是軌則的軌。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可以糾正弟子的正行,你哪兒做錯了,他可以指出來,那麼他什麼條條道道的規矩他都懂,能為弟子們做軌則的,這樣的一種師範高僧就叫做「阿闍黎」。所以「阿闍黎」就是叫做軌範。每一個出家人都會有五種「阿闍黎」。我們常說,哎呀大「阿闍黎」大「阿闍黎」,像這個受戒的時候,三師、七尊證、十師,那麼你隨隨時時,還有引禮師,光在堂上的有七個師父、十個師父。三個主要的,得戒和尚、教授、羯磨「阿闍黎」。還有七尊證師,這些隨時見了都要頂禮。你們這裡有受菩薩戒的,那麼你見了你們的戒師父也要隨時要頂禮、要合掌、要供養,這是最基本的。
那麼這裡我們說出家的,第一個叫出家「阿闍黎」,就是給你剃度授沙彌十戒的,從出家的身份來講這叫做出家「阿闍黎」。我們這是在講阿難嘛。那麼再一個就是教授和羯磨「阿闍黎」。
教授是什麼?受具足戒的時候,在屏處問遮難。就是教授「阿闍黎」在這裡,比如說我們今天懺摩,懺悔,拜了一天,晚上他就要問遮難,或者問說,你有犯過什麼過失,不可以受戒的這些情形你有沒有?那麼三個三個進去,一樣地挨問,如果有的時候還會供養你香板,啪啪啪打幾下讓你業障消除,明天可以順利地登比丘壇,受比丘戒。所以這就叫問遮難,然後,還教給說你明天應該怎麼說。大德一心念,我佛子某某或者我沙彌某某,乞大德為我做具足戒本師,慈憫故,然後乞請。怎麼去乞戒,戒需要我們去乞的,乞請給我授才能受。所以這裡邊都有羯磨,就是一個規矩一套的範式的。你們受菩薩戒的也有這樣的說法,也有這樣的念白。那麼這個也是教授教給你,還有你怎麼樣的威儀、怎麼樣進堂、怎麼樣出堂,怎麼樣疊衣、搭衣,穿海青,都有軌則。那麼這就叫做教授「阿闍黎」。
羯磨「阿闍黎」是什麼呢?我們受戒的時候,三番羯磨:汝聽懂了嗎?大家說聽懂了。汝能依教奉行?說依教奉行。已一一具足否?說具足。這個就是給你像律師一樣成就這個羯磨法。羯磨就是做法的意思。就是今天咱們有這麼一個會場,然後把這個法我問了,你們說了,圓滿了、成就了,這就叫做羯磨成就。那麼,為受具足戒的,這個叫做羯磨「阿闍黎」,又叫做受戒「阿闍黎」。
再一個就是受經「阿闍黎」,你在三藏十二部教法上,得了利益,受了法義,那麼他傳授給你的,甚至一句一偈乃至四句偈,你看馬勝比丘出去的時候,怎麼度的別人?說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別人一看馬上就得度了。甚至在宗門下,問你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說喫茶去。什麼是祖師佛法大意?庭前柏樹子。這些都屬於受經「阿闍黎」,授給你經道,授給你佛法。
那麼再一個就是依止「阿闍黎」,你要依止他而住,依止了他,依止他的身,依止他的法,哪怕說共住一宿,這也算依止「阿闍黎」,這五種我們常說的就叫做「阿闍黎」。
阿難這裡既沒有「上座」也沒有「阿闍黎」,途中一個人回來,好了,危險了。戒體、法身慧命就要出問題。那麼這是怎麼講的?說「其日無供」。為什麼阿難獨自出去,又獨自回來?因為這一天他沒有可以受供的,因為大家都去皇宮裡面去應供去了。所有的這些皇帝、臣子,你看這印度的法會有多大?大家都知道佛和弟子們都去分散去應供了,所以就沒有人在這裡給佈施這個供食了。因為阿難他還是在城中「次第循乞」麼,但是沒有人供了,因為人人都知道(佛)去王城去應供了,沒有人來做這個施食了。那麼在這種情況,雖然阿難「執持應器,於其城中,次第循乞」。雖然他拿著缽,但是沒有人來吃飯。
這個「應器」又叫做應法器、應量器。印度話叫做缽多羅。大家知道就是出家人用的那個缽,我們看到去南傳的話,現在還用托缽乞食這種這個僧團的儀行。但是大乘,所謂的大乘之際不知道是不執著還是沒保留住,就沒了。現在在齋堂裡面,這是叢林規矩養成的範式。中國人,現在已經沒這個套路。但是他在吃飯的時候,真正的嚴格的叢林來講,特別是我們受戒的,還是要持缽,用缽來吃的,缽完了以後怎麼去涮水,怎麼去,供養的時候要把缽,做為這樣拿著來供養,然後吃飯也是龍含珠、鳳點頭。都不能一點兒,不能說吃著自己的缽,看見那邊打飯的來了,趕緊說,哎呦,又來了,有什麼好吃的,更望得,這都不許的,都有過失。我們那會兒受戒的時候,有一個一塊兒的一個沙彌,受戒受比丘戒,他在齋堂裡,他這個腿老是這樣吊著晃,怎麼說他就改不了,吃飯的時候,那麼我們齋堂(桌子)是窄的條啊,那邊沒有像我這會兒腿愛怎麼樣怎麼樣,是遮擋起來的,引禮師一看就看見了,怎麼說他都不行,後來啪啪啪幾香板下去,到受戒完了這兒還是青的,紫的麼,發紫發青麼,一下子就記住了。這規矩就不犯了。所以說這個應法的缽多羅,就是僧人的缽。
它為什麼叫做「應器」呢?它的體、色、量都要必須如法,就是合乎規矩。從這個體上來講,就是它的質量怎麼樣?只能用鐵或者瓦,所以在受戒的時候問說,你是鐵缽還是瓦缽?那麼這個戒場,要麼是鐵的,現在基本上都是瓦缽,就是陶的,有時候所謂的紫砂的這些都屬於瓦缽。顏色,要麼是黑赤色,要麼是鴿子灰。你不能說非常綺麗的、奢華的、五彩斑斕的,托著這麼個玩意兒,讓人家,博眾生的眼球兒。這個唐玄奘去西天取經只有一個紫金缽,那是皇帝多少年給賜這麼一個。一般的只能用鐵或者瓦,顏色是灰或者黑色。那麼這個量,應自己的食量,最大的可以超過三升,最小的半升,看你一頓能吃多少。所以這叫做缽。持著這個「應器」。
「於所游城,次第循乞」。為什麼說這是「次第」呢?托著這個缽,到他的游至之處,「次第」是從內向外,就是從我,就我現在開始,一步一步的向遠處什麼啊,這個「循乞」是順序而乞。不是說這家我覺得可以,那麼我就向他乞討。下一家我覺得看這人長的歪瓜裂棗的不順眼,我就隔開,到第三家去了,不許的。這叫做「次第循乞」。為什麼呢?從內到外的話,你不會挑這些種族貴賤。「次第循乞」,說明你心持平等,沒有分別。你看佛門裡邊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撒,都要你念念往無為道上會,往規矩中走。所以這裡的,是這樣的一個情形和心態。
那麼這裡再看,「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大家看見了嗎?因為這裡講到說這個國王、長者先已經發心遍請諸僧了,那麼現在發心請阿難的即是叫做最後檀越,就是今天就剩我一個人還沒吃飯了,那麼你來佈施我、供養我的話,一定是最後。檀越是什麼意思?檀就是佈施的意思,越就是超越的意思,檀越之義就是以佈施功德能夠感來的福報超越貧窮困苦之海,所以叫做檀越。你們有時候去供養僧寶有的上堂說法的時候說,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最後說今天的檀越是哪位哪位請上來拈香,那就說明你以這個佈施功德可以感得將來超越貧窮困苦之海,所以這是一個檀越意思。
那麼只求最後一家的話,這你看說,「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在印度這個種姓制度是非常的等級森嚴,一共在印度有四種種姓。
最高的一種是婆羅門,我們知道婆羅門是什麼?就是掌管祈禱,然後就跟神與人的這個媒介一樣,這個司掌宗教儀式的這些人,代表神跟人間的媒介。那麼這個在古印度來講的,勢力極其大,甚至國王、大臣種姓都要尊崇他,婆羅門。現在印度這個最廣的教派還是婆羅門教 ,印度教其實是它的前身。
那麼這個剎帝利譯為田主,就是別稱叫做王族、貴族。這些國王,大臣,將軍,掌管政治軍事的這個層面的種族,這些人叫做剎帝利。
那麼還有一個吠舍,就是居士、商人。一般的這個平民,工、農、商,這個等級叫做吠舍。
最次的叫做首陀羅,說什麼呀,就是這些人脾氣暴躁,長得也丑,在鄉郊野外等等,就是這些最低下的這些種族,那麼他們一般的都是殺人,殺者,屠夫這一類的職業,這是四種種姓。
到現在印度的種姓制度還非常強。他們通婚,相互去來往,去社交等等,就看你的種姓是怎麼樣的。現在這些下賤種姓還是被人看不起。那麼,這個四姓之外還有一個種姓,最下,連種姓都入不了,是什麼呀?專職這個屠殺,漁獵,他的殺心非常盛大,惱害眾生,是這樣的一種最低賤的人。那麼他的這個叫做什麼呀?就是我們這裡講的,「及旃陀羅」。就是「旃陀羅」了,他連四姓都入不進去。這號人他拿過的東西,貴族都不去接觸了。他自己在行在路上的話,自己要先搖鈴子,說我是個「旃陀羅」,我已經過來了,你們可離著遠一點兒,在印度都是這樣。要麼搖個鈴子要麼就拿這個竹子來回敲。就像我們這裡說,磨剪子的戧菜刀,有收破爛的過來了,你們一聽就去了。這個是我們一聽趕緊離得遠遠的,大家不靠近他。大家想想這樣的一種生活狀態,最低級的。
那麼這裡,阿難發心,「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說你高的也行低的也行,我不講究。為什麼呢?他要「方行等慈」。在這裡要「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他要修這個平等普度之心,所以在這裡是這樣的一種發心。「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為什麼這樣發心?你看下一句,大家找得到嗎?十一頁。大家要盯著經文,然後聽我講說。因為這個序分裡面,就是有一些法義或者一些法軌,我們明瞭了以後,再以後看其他的經典,就更好地貫通了。
「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這句話,什麼意思呢?為什麼阿難要發這個平等心,因為他見有人吃過虧。我們常說的吃一塹長一智。大家讀過《維摩詰經》嗎?《維摩詰經》又叫《淨名經》,是在方等會上講的,在這個《淨名經》裡邊,這個維摩詰就呵斥誰?呵斥這個須菩提和大迦葉,這兩個人。
須菩提,他專門找有錢人家,他去乞食。他專去有錢,捨這個貧賤人的錢,他說富人的福氣,這輩子享的這麼好,但是如果把福氣享完了,就會下墮了,下輩子就沒了,所以為了憐憫他們,專門找有錢的人家去乞討,乞食。給他們一個培福的機會。
這個大迦葉,他又是另一個極端,怎麼樣啊?專門找貧賤的人家去乞食。說他們這輩子已經這麼窮了,我發心讓他們多種福田,來生有這個福德。
一個執著貧,一個執著富,不能在這裡像佛一樣,「開闡無遮」。「心不均平」,不能像佛,「開闡無遮」,平等行慈。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在《維摩詰經》裡邊,這個維摩詰大士不就呵斥他們兩個,說你們這樣不對,引發人家的「疑謗」。所以當時這個,這裡為什麼說,「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就是當時佛也在場,但是他並沒有制止這個維摩詰,那就等於說如來就呵斥他們兩位弟子,不應該這樣。這樣的話會引發眾生的「疑謗」之心。
你看這眾生多難伺候,為什麼說住持法道,住持法道。雖然心無執著,可是在利益眾生上面一點一滴都得去認認真真去做。有時候你穿了這個衣服你出去,你就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怎麼走就怎麼走,該說什麼就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就不能說什麼。你心裡可能沒在這個意,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身為法師,出家有多難,多不容易。是嗎?因為眾生太難伺候。
你看為什麼這裡講到的「度諸疑謗」呢?如果你光撿貧的去乞食,他就說,哎呀,你這個人怎麼這麼怪?專撿有窮人家的,就在人世間來講的話你就在搞怪。他就會對佛法產生懷疑,說佛法裡面這些佛弟子們都是搞怪。你專撿富的去乞,他就說你攀緣心重,就會誹謗你,看不起你,說你這個人攀高結貴,只找富人家去乞食,就會誹謗你。所以「度諸疑謗」就是,只有你去不挑不揀地平等去乞食,才可以杜絕別人對你的懷疑和誹謗。眾生才服你,信你。所以這裡講到的「開闡無遮,度諸疑謗」,就是說放開你的心,就一家一家,一戶一戶地,不要去抉擇是尊貴還是貧賤,不要抉擇是富還是貧。就這麼去乞討就可以了。所以這裡就是「開闡無遮」地這樣去次第乞,這樣才能夠度別人的疑謗。是這麼個意思。
但是在這個小乘法也就是說上座部的戒律裡邊,其實說去乞食還是有五家不去的。他們是有抉擇的,為了防止毀犯道業。第一個就是官家,官宦人家,招是非。第二個就是這種,這個酒樓,歌舞院,就是說這些賣唱的,等等這些場所。第三個就是屠夫家,這個屠夫造業太惡了。第四個就是說買賣酒的地方,買賣酒家,沽酒家。第五個就是淫捨,就是摩登伽女賣淫的這個場所,妓院。在小乘律部裡邊,還是揀擇這五個地方是不去的。
那麼我們這裡為什麼說要平等行乞呢?他就是為了,除了說息這個凡夫的疑謗,破這個二乘的分別以外。第一個是,由內心所持的平等之理,所以在外上面他就不會有貧富之分別。所以他去「開闡無遮」地去乞食,就佛的境界來講。再一個,自己的心裡沒有貪著、沒有我慢,那麼自然貧富你也不會去抉擇,這是種自然而然的心理狀態,真心的流露。所以從這點來講的話,說這裡說,哎,他覺得阿難發現這個「欽仰如來」,就是佩服釋迦牟尼佛「開闡無遮」地去乞食。大家還記得《金剛經》的序分中嗎?怎麼樣啊?說到佛陀,世尊,入舍衛大城,次第乞已,飯食訖,把腳洗了,然後敷座而坐,非常淡定地姿勢。《金剛經》講的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麼所有相的虛妄的這個境界怎麼體現,就在佛陀日常的生活中。如如不動,次第乞已,沒挑沒撿,這才是佛所證的真實境界。所以,阿難在這裡「欽仰如來」的這種境界,所以他也準備依樣畫葫蘆地這麼走一遭。可惜呢,沒有這個本事。馬上有事情要發生了。
這裡所說的,他的圓發「一切眾生無量功德」,就是以乞食的這個因緣來做這個佛事。那我們這裡為什麼它反成墮淫室之因呢?第一個,剛才我們講了乞食遠遊,這是伏筆。第二個,遠遊尚無同行只有獨歸,這是伏筆。第三個,現在他想著以平等去乞食,這個心真好。因為你只有去平等才能叫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對不對?就我們來看一看,就這個乞食這個佛事來講。供養齋的這個佛事來講,阿難今天沒有飯吃的話,那麼國王大臣所供的齋圓滿不圓滿?不圓滿,落下阿難,入了有漏。我們常說不究竟。因為僧數里面他也算一分子,你把他落下了,供齋功德就不圓滿。所以說,如果說有最後發心的這個人,這個最後的檀越,獨把阿難這份兒給補上了以後,那麼才說王臣,長者,居士的功德才能圓成,就是總體來講,就是一個以俗供僧,對不對?所以他這裡是最後檀越。但是就阿難一邊,剛才是就齋主一邊來講。
就阿難一邊來講的話,如果他有分別貴賤,不受這個旃陀羅之供,那麼他的乞食功德就不能平等,是不是?就不圓滿。所以他這裡說平等而乞才為功德圓成。就齋主,平等而供。就受眾,平等而乞。不論供者、乞者都是平等才稱之為圓成功德。有一落,有一分別,那麼你今天的功德有漏。
為什麼我們現在說出世叫做無漏,無漏阿羅漢,為什麼說佛證的果位是究竟,因為它沒有漏,是圓滿的。它不缺口,因地由於平等無漏,果上才能如此圓滿。所以這就叫供齋功德殊勝行。那麼如果你這樣圓成功德了,就食來講,就供的這個食來講,這叫平等圓成。就法,我不分別的這個法來講,才叫平等圓成。供者是眾生,受眾供者也是眾生。總而言之,才可以稱之為這裡講到「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看見這句話了嗎,這是這麼個意思。
可是發心雖好,也是發的圓心,道力不夠。就是說,說願意可以,我願意這麼做,可是我未必能夠有能力這麼做。這不是果不其然,猶如羽毛還沒有長成的鳥一樣,你不可離這個樹枝太遠了。由於這個還沒有長得枝茂繁盛,根深蒂固的這個樹,那麼你就經不起這個暴風驟雨。阿難正是如此,所以此次又埋一大伏筆,阿難馬上要有難,自己還在那兒渾然不覺,以為正在行道,馬上違緣就要來了。
你看:「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是這個句嗎?「城隍」就是城外面的這個溝壑,裡邊沒有水了,我們叫做「城隍」,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說城隍廟城隍廟,就是指的這個城池,外邊到這個溝壑這邊沒有水的這個地方,「郭門」就是城裡邊一般有兩重門,那麼城門之外門就叫做「郭門」,內門就叫城門。這是古人一般是這麼的稱謂。這裡為什麼還要說,「經彼城隍」,就是「徐步郭門」。你看就是走在這個地方,他還要「嚴整威儀」。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就是說還端著個身子,在那拿著捏著,可能心還沒到佛的自然平等無刻意狀態,為了此,但是他要「嚴整威儀」。這個威儀,有可能有點,有點是刻意出來的。當然,我們現在也不是說在這就笑話,不可以,從佛比,他有點刻意。從凡夫來比,提鞋都沒資格。
諸位要曉得,在佛時代的時候,有一個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在佛世的時候已經是最搗蛋,僧團裡面,最搗蛋的人,但是因為他們出身貴族剎帝利,都是嬌生慣養的,老不聽話,還窮講究,講究這個享受,但是他們的威儀,端著一碗水走幾里路,這個水都滿滿的一碗水都不會灑掉,大家想想威儀有多好。這是最次的搗蛋的比丘。
所以這裡的阿難齊整威儀,威儀可以度人呀。「肅恭齋法」,就是準備說端著像模像樣的去乞食、應別人的供養。這裡的「嚴」麼,嚴整的嚴,就是從容貌上來講,不笑。「整」是他的衣服上來講,有儀可軌,要把袖子整個這個三衣整理一下。「肅」是從心裡來講,不管誰來供養我,我到哪裡乞食,心我要鎖定這個,不能亂動。「恭」從事上來講,有個法規,法則不失,我在受乞食的時候,別人來供的時候,我怎麼拿缽,別人怎麼頂禮膜拜,然後供齋等等,都有一套法規的。這就叫做「嚴整威儀,肅恭齋法」。出城遊行。
但是殊不知道,馬上這個山雨欲來風滿樓,不經意間,這要遭遇幻術了。所以說,預知下半場怎樣,我們休息十分鐘,回過頭來再講解。阿彌陀佛!
好,各位,我們再稍微定一下心,把經本拿起來,把法本拿起來,翻到十二頁,翻到了嗎?十二頁的第二行,上次是不是讀到這裡了,那麼我們現在開始,從「爾時」開始一起讀,讀到第十三頁的第三行,「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讀到這裡,啊。今天我們把這段講完,那麼把序分就圓滿功德了,我們一起來。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好,就這裡,阿彌陀佛!你說我都說了,你們咱們就剎不住呢。這段文,為什麼要把它割裂來讀,就是今天,我們正好把這個序分給完全講完。
那麼,從「爾時阿難,因乞食次」開始,再來講,我們盯著經文來看。因為阿難不是剛才講到上半場,因為他要發平等心,平等來慈,所以他就不會抉擇我們剛才給大家講的五家,五家最後一家就是淫捨、淫處麼,不去乞食,他沒有抉擇。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深陷到這麼一個尷尬之中。你看「經歷淫捨」的時候。「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把他給蠱惑了。
那麼這裡講到的,遭遇的這個幻術。我們來怎麼樣理解幻術,就是可以隨便平常變幻物相之術,虛幻之咒術。就他這個外道可能形成的這樣的一個咒力,那麼依照他可能也有他的願力和心力,宿世來的相續的熏習種子,那麼這個加持和干擾,可以讓他隨意眾生前幻化變現東西和境界,所以這裡叫做,為什麼這裡叫做「娑毗迦羅先梵天咒」呢?「娑毗迦羅」這個地方叫黃頭仙。就是說,他之所以叫做這個,他以前在修行的時候,屬於苦行外道,他的頭髮是黃色的像金一樣,所以這裡有時候叫黃頭仙,又叫做金頭仙。但是他修的這個咒非常厲害,他一持咒的時候,他心力大到什麼程度,他這個咒念起來、持起來的時候,讓他所對的人能夠看見日月墮地,就太陽月亮能夠落到地上來了,甚至可以能讓梵天下生,他就可以讓在旁邊這個人以為,大梵天下來到他跟前來了。我自己理解其實也就等於說蠱惑人們以為,比如說魔在蠱惑我們修行的時候,就變一個佛給你看,然後你一上當,馬上心就轉了。他這裡這個所謂的遭大幻術就是這樣,因為它是幻術不是真實的,不是真實功德。
不像我們去了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水鳥樹林,等等這些。西方三聖這都是真實功德,諸上善人,都是從真實念佛三昧功德所感的。他這裡「遭大幻術」,是幻術。所以說他這個咒就傳給摩登伽了,他為什麼叫「先梵天咒」呢?他自己修的這個外道,他對外人吹噓什麼,說他修的這個咒語,是梵天曾經傳給他的,先的梵天曾經,所以他這裡叫做「先梵天咒」。那麼,他把這個咒就傳給這裡的「摩登伽女」她媽,為什麼叫「摩登伽女」,也就是她媽叫「摩登伽」。傳給這個「摩登伽」。但是,她的女兒,「摩登伽」的女兒是個妓女,她看見阿難的相貌俊美,心生染著,就開始撒嬌纏著她媽不放,那麼這個「摩登伽」還說,阿難是一個出家人,已經隨佛出家修行了,你不可以這樣。她就纏著她的媽媽,非得讓阿難做她的丈夫,就一眼看上了。那麼她的媽媽不得已,只好怎麼樣,用這個咒念過以後,用一個毛巾蓋著食物,讓她的「摩登伽女」,不是阿難來乞食了嗎,蓋著這個食物,端著去供養阿難。蓋食物的這個毛巾被咒術給蠱惑過。
所以你看,這也叫做加持。我們不是常說加被加持嗎?這也是加持,只不過是一種惡加持,邪加持,反加持,加持的作用很大。講到這我怎麼想起三打白骨精來,你看就是逼著他,最後那豬八戒不是哼哼哼一吃,灑出來全是青蛙蝌蚪那髒東西。那麼在這個時候,千鈞一髮之際,一個很大的麻煩,就是她來「淫躬撫摸」,阿難要「將毀戒體」。
「戒體」是一個修無為之道,出世之人,作為出家人的一個命脈,就是「戒體」。他出家登這個三壇,特別是登比丘壇,一旦羯磨成就,那麼你,剛才我們不是講了,乞戒,聽法,最後應答,能依教奉行,這個心力特別大。所以這個時候,他會感來一種無表色法,這就叫「戒體」。怎麼樣理解無表色法,在唯識學上面有,不是我們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個色就是以滯礙為義。滯礙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東西有障礙,我就不可以把它抹煞掉。那麼它有障礙,會變壞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的,這就叫色法。這裡的色,是細分上來。色有什麼,有顯色,有形色,顯就是顯現,形色就是說一個流動的一個東西,有這個極微色,還有極迥色,還有這裡講到的有表色。有表色就是看見的什麼。
看見我的胳膊了嗎?有伸有屈,有左有右,這是有表相的色法。無表色是什麼呢?你說它有,它看不見,摸不著。你說它沒有,它可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撼動。這裡講到的就是等我們的心力巨大,羯磨成就,決定我受了二百五十條戒律,我將盡形壽遵守這二百五十條,形成的這個巨大的心力,三寶加持,如雲如蓋,像漏斗一樣灌到我們的這個色身之內,這個羯磨成就,就叫做「戒體」,得了「戒體」。所以大家想想,這無表色就是我們可以理解為一種暗物質,不是一種顯色,但是它又有作用,這就是這裡的「戒體」。殊勝的業力種子,無漏的善法種子形成的力量。
比如說我們每個人,你們都有的受了五戒。那麼你慢慢地,這個五戒的這個原則,我心裡常有常在,一旦外面有毀犯,你馬上就提起這個警覺了,這就叫「戒體」的力量。如果你沒有受戒,也沒有守戒的這個心力,也沒有長時間地養成慣性,那麼可能你說過午不食,過了十二點,守了一天兩天,第三天,一不小心,抓一把水果,一蘋果,口裡就咬進去了,嘩嘩咬了幾口,說哎呀,我已經過午了,這就說明你的「戒體」,你的心力不夠,戒羸。所以勤修戒定慧,一定要先管開始,慢慢才能夠放,我們修行,除非就是管住,第二個放下,所以這叫做「戒體」。
戒法共有四科,法、體、行、相。戒律的這個功德,戒法就是說,依照佛制的這些戒律條文,這叫做戒法。那麼戒體就是我們剛才講到的,心力巨大所感的這個無表色法功德成就。戒行就是我的依之而行,身口意的行為,是依照戒律而行的,是依附著戒律來匡正我的行為,所以這就叫做戒行。戒相,我持戒,我行持戒法,所表現出來的形象,一看他是一個持戒的人,為什麼,比如說他過午不食,比如他從來不殺生、戒淫、不高廣大床,不故往觀聽等等,我們給外在的環境看的說他是這樣的一種行為,他人生是這樣的一種這個狀態,那麼這叫做戒相。
這裡主要講的就是說「將毀戒體」,為什麼「將毀戒體」?四種根本,殺、盜、淫、妄。有一條犯,永遠再活不了,命就斷了。大眾就不共住,甚至在戒這二百五十條戒裡面,那你就永遠可能失去比丘資格甚至,這就叫「將毀戒體」,這就千鈞一髮。但是我們呢,這是從相上來講了這麼個情形,從理上來講,我們再因為首楞嚴麼,老說首楞嚴大定,首楞嚴大定,如來密因,如來密因。
從理上來講,我們看這段因緣。這段因緣不由人,不是說「阿難」和「摩登伽女」,他倆怎麼主動出擊、相互導演的嗎,不是這樣。主要在於「爾時」。大家看見「爾時阿難,因乞食次」,「摩登伽女」,「攝入淫席」,重在「爾時」,「爾時」是什麼時呢?就是宿世的親因助緣,種子相互作為增上開始噴發之時。為什麼?「摩登伽女」跟「阿難」五百世的夫妻因緣,淫愛因緣。
所以她一見阿難就產生染著,那麼這一世,所謂的「爾時」,就是宿緣所追,「阿難」與「摩登伽女」聚會之時。每一次事件的上演都是一次狹路相逢,大家想想我們人生中是不是這樣。那麼如果說「阿難」與「摩登伽女」有五百世互為種子親因,今生再度相遇,引發增上。雖然就阿難的生活狀態來講,他已經修道了,但是他必須還要去,因為要修道,因為要乞食,而且因為次第乞已,因為要平等去乞,所以他不揀擇淫室,碰到淫女,他是這樣顯現的。而這個淫女,她依然在愛河,沒有乾枯,所以慾望很重,見「阿難」貌美,那麼一拍即合顯現成人間之事,就是「攝入淫席」,「將毀戒體」。
那麼我們大家這樣的話,我們來起觀悟一下說,為什麼說因緣會聚,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聚時,果報還自受。一切唯有業,唯有心,唯有識,唯有因緣,這都是總稱,我們可以把它相似的理解成為一種能量。人起心動念,身心世界,就是一種能量,那麼這兩團能量,就如同相互必然要相遇的能量,為什麼?因為它們有緣,有緣聚呀,會發生碰撞,而且,還要以這樣的形式碰撞,「阿難」是為了修道乞食。魔女是因為欲心染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因緣碰撞的體現。仔細想想,哪裡有真實的「阿難」,誰又叫「摩登伽女」呢?就是能量,遍法界都是能量。因和緣,都是首楞嚴性定中發揮的群相而已。一切我們講到的只有體現在人的意識中,我們去了解這個事件,認知這兩個眾生的時候,就覺得「阿難」被「摩登伽女」給套住了,「摩登伽女」看上「阿難」了,阿難就精神恍惚,就到了她們家了。這個摩登伽女慾火飛揚就開始「淫躬撫摸」了。這一切見聞覺知,明暗色空把它拆開來,把它窺破處的話,就是因和緣。在這個因和緣的互相顯現,相互緣起中,一樁樁,一件件體現的全是它的本來面目,都在首楞嚴大定,出不了如來密因,從前因到後果,一路涅槃門,就在這個修證了義之中這樣來觀。為什麼呀?因為法界唯有緣起,所以「摩登伽女」翻譯成漢語又叫本性,「摩登伽女」。為什麼呢?雖然顯現的是淫緣,淫慾的因緣,然而本性常在不失,「摩登伽女」又叫本性。這就是「阿難」,從這個上面我們來講,這樣理解這個事件因緣的上演。
那麼這個是從玄談的角度來講。就我們辦道的角度來講,具體的情況還是「阿難」一向多聞,定力不夠,所以說身不由己,清淨心雖然還在,可是「將毀戒體」時,肯定是在默念世尊了,「將毀戒體」了。這個時候已經真的是千鈞一髮之際了,對於一個修道人來說,馬上要斷命,法身慧命。
那麼這裡,佛弟子這麼多,為什麼獨取「阿難」呢?眾生這麼多,偏偏遇上伽登呢?為什麼?有兩種情況,第一個,聞不足持,就是阿難雖然是多聞第一的人。盡管你聽了這麼多經典,但是一遭幻術,你就不能免了。這樣的人尚且不能免幻術,免這個定力不夠,何況我們泛泛談教的人,何況偶爾來道場聽經聞法,還不會融會貫通,不知佛法總義的人。大家想想。所以說,自以為我們現在有時候講,哎呀,自己覺得修行什麼的,真正境界現前,遇境逢緣的時候,你已經沒有辦法,身不由己。這是第一點情形讓我們悟到這個見地,自知之明。大家想想,就修行就是如此。我們說功夫功夫,你功夫在清淨的時候、打坐的時候,修持得十分圓滿了,你在動境的時候,就是亂的時候,你就只剩一分了,你在亂中慢慢練習練了十分,那麼你在病中的時候,四大不調,你就只剩一分了。你在病中演習,不斷演習演習,好不容易十的時候,命終的時候就只剩一分了,所以道力未全,一遭幻術,就全體散失掉了。這是就阿難來講,聞不足持,多聞頂不上事兒。多聞都頂不上事,何況你不聞和不知,或者少聞呢。大家不要一聽多聞頂不上事,就不聞了。何況不聞,這是第一。
第二個他不足持。因為什麼?阿難是佛的堂弟,隨佛出家,彼此身心都尚不能夠相待,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那麼,修行只有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他不足持,佛沒辦法替代你。所以從這一點來講,你看我們現在修行在個人,我們有時候說,拜師父,皈依,再大的堪布,大法師,老和尚,活佛,能不能替你修行呢?還得自己來。所以說,他不足持,多聞也不足持,傍上佛這樣的大款,還得你自己修。這叫做阿難的二不足持。
那麼伽登也有兩種情形,為什麼選擇摩登伽女,第一個,策發初心。就是說摩登伽女是一個破他淨戒,我們不是在懺悔的時候說,若自作若教他做,污僧伽藍,焚燬塔廟,破他持淨戒人等等這些,犯這些過失的話,你去受戒都不給你受,沒資格受,陋劣到這種地步了,但是一蒙咒力,《楞嚴經》一聞,馬上見佛聞法,證了三果,三果就是馬上要成阿羅漢,你看看厲不厲害,轉淫慾心,成精進功夫。所以說這叫做策發初心,何況我們也是久修佛法,久聞佛法,還說要往生,這樣的根性。
第二個,勉勵久修。就是說摩登伽身為淫女,那麼她業障是最深的呀,我們每次都不是說,哎呀我業障太深了太深了,我都聽過老菩薩們修了一輩子,天天讀《金剛經》,《法華經》,我認識一個同修老居士,可是我說,我那會兒我還沒出家的時候認識,我老叫她阿姨。我說,丁阿姨,您一定要發心,這輩子大限,都七八十了,一定要發心往生極樂世界。哎呀,我可沒有那個福,往生極樂世界,觀音菩薩才在那,我可沒有那個什麼,我還是下輩子轉成個男身了,我好好修行我再去吧,我可現在沒有資格去。摩登伽女業障這麼深,一念都可以熏修成無漏善。何況久修淨行。她煩惱這麼重,何況我們煩惱還比較薄呢。所以總起來奮起精進,生死決定能出。這也是為什麼這裡選摩登伽,選阿難,所以我們這樣來從學教法上來理解。
我們再往下看,「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再看這一句。前面講到阿難雖然身不由己,可是他的多聞還在,所以情急之下,必然會念我的本師釋迦牟尼,你看將毀戒體了嘛,這裡講到的這麼的,所以這裡「如來知彼淫術所加」。大家知道,如來,如來的功德在哪裡呀?在這裡有一個「知」字,什麼叫做知呢?大家還記得嗎,諸佛菩薩是什麼?正遍知。你們也挺會講的,一想就想到正遍知。諸佛菩薩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為什麼,因為他是法界之身。法界之身的話。雖然阿難已被控淫室,全出不了「如來」剛才我們講的,正遍知所範疇。所以這裡講到的「知」,因為什麼?無所見。「如來」沒有妄想分別。佛沒有妄想,所以才能夠無所不見。無所知,他沒有凡夫這種妄知、起心動念分別就鎖定現前的這個場景,那麼他就無所不知。所以說此處的「知」,就是如實到現前一切法界的現象可以撲面而來,所以叫「如來」,就在眼前。
如來功德在經文裡面說了,恆沙界外一滴雨,他都能知道它是什麼來頭,怎麼蒸發、怎麼聚集成雲朵、怎麼降下來,他都知道,曾經在哪一個小溝裡面,哪一個小水塘被蒸發的,大海里面被蒸發的,還是恆河、長江裡面被蒸發的,都明明解了,無量劫來,這叫做「如來」。所以說由這一場法會即將啟動,就是說《楞嚴經》正當宣說,一切的阿難,摩登伽女,前因後果,馬上要講《楞嚴經》,說楞嚴咒,最後五十種陰魔,四種清淨明誨,該怎樣怎樣,就在這個阿難將毀戒體,被如來知識全體都現前,都知道了,就這麼走而已。所以這裡叫做所謂的「知」就是這樣。
一個覺字就可以知道所有如來功德。就是覺,馬上就知道,所以才能夠心急地說,「齋畢旋歸」。原來的話,齋完了,還給大家講一會兒開示,這會兒心急,馬上就回來了,演戲呀。如來如來,還能有來不了的,可以在那講法,還可以馬上回到祇桓精舍,甚至可以到淫捨處,隨順眾生。故而,隨順眾生就是我們這個世間的情形法式是這樣的。所以我們這裡要知道如來之功德,已經成竹在胸,早就知道了,不是說爾時才知的,無量劫前就知道了,盡未來際怎麼樣,還知道。這不過是其中阿難菩提路上的一次插曲,它就這個插曲演繹,跟阿難所有展開我們現前末法時期的眾生說《首楞嚴經》。
所以說,從這點來講,如來,應供,看,正遍知剛才講到,所以說知。明行足呀,明行足就是可以從山裡面入,從海里面出,那哪兒到不了,也是知,如來,「知彼淫術所加」。明行足,善逝。善逝就來去自由,可以圓寂,立馬就乘願再來,假借胞胎,馬上就出生。善逝,世間解,無上士,應供,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就是沒有一個地方他解不到的。世間什麼地方他都如實如知,說白了就是說,我們在明處,人家在暗處,暗到什麼地步,沒有一個地方他不明的,這樣的大暗處,哪個地方你都逃不出他的如來佛的手掌心。所以說「如來知彼淫術所加」,馬上就知道。雖然這樣的成竹在胸,可是他不動真跡的時候,還不壞諸法,不壞世間,所以還表現的是馬上「齋畢旋歸」,即刻回轉,隨順世間法度。
那麼受用齋後,因為已經是佛弟子們的常法了,就是說用齋完了,肯定要給大家講法,為什麼呢?因為在俗以齋供僧,在僧以法資俗,這樣正好成就兩個佈施功德,發現了嗎。成就眾生的聞法功德,那麼就叫做,以法資大眾之心。成就眾生的供齋功德,那麼就是眾生以食資大眾之身。身心俱資,稱之為聞法功德殊勝行。而且就修行來講,就眾生而言,大眾而言,先供齋後聽法,可謂是先有福後修慧。那麼就佛一邊而言,可謂是先受供再講經,所謂的悲智雙運,因為慈悲,才給你培福的機會。因為講法,才給你貫的智慧。所以說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就在這個供齋功德中,就顯現出來了,是這樣一種範式。
那麼這裡,所以說行色匆匆轉回來的時候,跟隨他的王及大臣長者見此情形,知道必有大法馬上要宣。那麼就把聞法聽成了一個常態了。生活中聽聞經法、每次聽佛講法,佛到哪兒立馬就開說,已經成了生活的主旋律了。不像我們這裡,那才真正叫,茶餘飯後才有時間說一說佛、修一修法,還是因緣二字。成群結隊來共聞大法心要,所以說「願聞法要」。
再往向下看:「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開始講了楞嚴神咒。但是這個地方並沒有講,楞嚴咒後來的文本在經文的後半部分。所以我們先來看這一句。這個佛常規的度人方法。我們現在為什麼有大慶幸呢?就是我們現在竟然於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可以得度,在極樂世界尚未成之前,或者說極樂世界淨土法門,還沒有宣說給娑婆世界的人了知之前,佛的度人常規方法就是放光、現瑞、顯神通,這三種範式。那麼這裡是以放光、現瑞來度人。馬上要開法會了。
那麼從佛頂而放,你看頂放百寶,首先我們開始,這個光明具足兩種功德,第一個百寶功德,第二個無畏功德,「百寶無畏光明」。什麼叫做百寶呢?這裡我們就是,從事上來講是這麼一個瑞相,從道理和法度上,法上來講是表佛的功德無窮,有求必應。這個光都具足了百寶利益功德的話,那就說明說你求什麼得什麼,你請什麼法得什麼法,你起什麼緣就可以開什麼法會。
百寶,百寶就是,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那就說明那個箱子裡面裝了好多珍寶,一看都花不完。
再一個,表這個,馬上要說這個楞嚴神咒,說明從百寶這方面來表示神咒有攝受的一面、慈悲的一面。以攝受說明這個神咒無善不成,沒有一個善法成就不了。那麼這個光明具足了無畏功德,說這個光具足威力之相,威德,這個猛烈之相。表這個咒具有折服之威。你想,我們度眾生除了攝受就是折服這兩個功德。他是一個軟暖的眾生那麼你循循善誘很安慰,他就非常隨順的隨著你就度化就走修行。他是一個逆的眾生、非常猛烈、頑劣,那麼你就要收拾他,先把他收拾住了再說,這就叫折服。表這個咒無惡不摧、無善不成。攝受是無善不成,折服是無惡不摧。
那麼,大家看看這個「百寶無畏光明」,正好用在阿難和伽登女身上。為什麼呢?如果就阿難而言,首先是攝受阿難,因為他已經六神無主了,這會兒被咒術所加,六神無主了,已經很微弱了,心很劣了。那麼這時候要慈悲攝受趕緊呵護他。對於摩登伽女就用折服,因為她淫慾心猛烈正在發揮,身不由己。這是就阿難一邊來講,這個百寶無畏功德。
就摩登伽女而言的話,再講百寶功德為什麼?因為為慾望所使已經身不由己了,這個時候她已經更可憐呀,摩登伽女比阿難。就是說,就是落水的人,阿難還在岸邊,有可能說扒拉幾下自己拽上來,摩登伽女在遠處、更深,很可能馬上就要淹死了,慾火中燒。所以說這個時候,其實這個百寶攝受功德用於摩登伽女。
那麼對阿難來說他定力不堪了,煩惱熾盛了,所以這個時候反而用神咒來折服他,什麼呀,持戒的這個羸劣之心。就看我們怎麼來講。所以這個百寶無畏功德都屬於阿難、伽女各自所折服、攝受。你看佛法多麼面面俱到,多麼層次分明。
就這麼一場戲就演的這麼功德圓滿。所以,這裡講到的這個百寶無畏光明就是講的這個。那麼,當這個光明,我們說的光明不是都有這個破暗照物的作用嗎?就是表示這個楞嚴神咒可以斷惑證真。「光中出生千葉寶蓮」,「千葉寶蓮」。
大家見過「千葉寶蓮」嗎?真有!這個世間真有。我記得有一年夏天,在這個雲門寺的時候,就看見雲門寺的放生池裡面,廣東韶關有一個雲門寺,那個裡邊他種的是千葉寶蓮的種子,並不是說它這個蓮花真的就是說跟極樂世界的千葉寶蓮(一樣),它蓮花瓣就是非常多,一層一層你數不清,特別厚,也是蓮花,但是真的是千葉寶蓮,是一個品種。
想必也是我們這個世界有了佛經典你才會,就像恆河沙等等,信手拈來打比喻。這千葉寶蓮,那麼這裡的千葉寶蓮,就比喻說我們修行因地的時候,也是無礙的因、了義的因、如來密因的因。那麼,相互無礙,因為無礙的因,才能展無礙的妙果,所以才其中有有佛化身。無礙之因感無礙之果,妙果麼。
這是從因果上來講說,「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從空有上來講的話,「有佛」就說明這個是不空。因為有佛嘛,但是這尊佛,他又是化身。那就說明他非有,化身他不是鐵定,這個執著真實的有。說非空非有,中道無礙才是最極的佛果,這就是全由神咒功德顯現。所以這裡叫「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結跏趺坐」,就是說這個盤著腿坐麼,都知道,大家能盤的起來嗎?有的能,有的不能。這個諸坐法,所有的坐的姿勢裡面,只有這個結跏就是盤腿,雙盤,最安穩最不疲倦,而且手腿這樣一結印坐起來最攝手足,手足攝起來,你的心也不散了。所以說佛、每尊佛打坐,化佛,也是這樣「結跏趺坐」的,說明這個修行的法門。化佛就是權佛,權巧的權,這個佛就是,打坐就是真實功德,這個權巧,權實同歸,如如不動就叫「結跏趺坐」。就在這裡,這個空、有雙遮,剛才講到的不是空和有嘛。那麼這個「結跏趺坐」在這個《慧琳音義》裡邊講到有兩種,有時候我們叫做吉祥坐,有時候叫做降魔坐。就是凡以這個右,右邊的這個腿壓在左邊,再以左邊的壓在右邊,就是這個雙盤方法,就是看起來雙盤,雖然是雙盤但是左在上右在下這個雙盤,腳還是這樣的,假如這胳膊是腿的話,腳就這樣,以左壓在上,這樣的話這叫做降魔坐。手也是左在上右在下,這叫做降魔坐。那麼相反,這個就叫做吉祥坐。那麼吉祥坐,這如來釋迦牟尼佛當時在菩提樹下其實成正覺時候,就是身是吉祥坐手做降魔印。在菩提樹下的時候。所以說諸坐法中最安穩不動,那麼這種坐,一坐的話,魔見了都心生憂怖,魔見了都心虛的不行,不要說魔見了佛坐在那裡、修行人坐在那裡,畫上有人這樣「結跏趺坐」,魔見了都心裡受不了,是這樣的一種功德。
佛門裡邊不是有這麼一則公案嗎?就是一個老去做超度經懺佛事的一個和尚,宣化上人在淺釋裡面講的,他老去做,有一天,天黑的時候回來,到一個村落裡邊,天就黑了,走不了了,結果狗還咬,狗還咬他,這個戶家的戶主,就是這個,這個妻子就問這個丈夫,說外面是誰呀狗咬?結果這個丈夫一看說是經懺鬼兒,做經懺的、去超度的,今天被他看見了。所以說這是個經懺鬼兒,他就很懊惱。後來走到橋下面下雨了嘛,他沒辦法,就在那坐,坐的時候就雙盤,就是這個「結跏趺坐」。結果突然就過來兩個鬼,遊行經過的時候,兩個鬼,其中一個鬼說,哎呀,趕緊看這裡有一座金塔,這個金塔、佛塔裡面肯定有佛舍利,我們趕緊磕頭能夠消業障,兩個人就拜。
正在拜的時候,這個腿疼的不行了,放下來一隻腳,就叫做單盤了。結果這個時候,這兩個鬼說,怎麼拜著拜著成了銀塔了?說管他呢,銀塔也是有功德,再拜。最後過了一會兒這個單盤也盤不了,腿一伸,在那直著散坐了,結果兩個鬼一看,怎麼又成了,原來是爛泥巴呀,是泥的。所以就不拜了,不拜了以後,這個經懺鬼就是說一看說不拜了,原來打坐還有這樣的功德,他趕緊又把兩個腿盤起來,兩個鬼一看說又還是金塔,又開始拜了。後來他發現,原來打坐、這個禪修有如此的功德,就再也不做經懺了,用功去修行了,還成道了。後來這個禪師有一個名字,就叫做鬼逼禪師,就是被兩個鬼給逼迫的成道了。這麼一個外號。所以你看這個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我們雖然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如若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但是,還有兩句可以加上:老僧打一坐,能消萬擔糧。就是「結跏趺坐」。我們講表示這裡楞嚴神咒是從如如不動的佛事中,佛的頂的這種無畏百寶的這種功德中、稱性流露表顯他楞嚴咒的威神。
那麼,「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提獎阿難及摩登伽女歸來佛所」。還是敕,命令文殊師利法王子去「將咒往護」。大家發現了嗎?那麼,這裡說明就是什麼呀,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不親自前往,這裡要表三寶的功德。佛不自己去,為什麼?佛就在。佛在了我有法講給你,為什麼?我講的這個楞嚴神咒,我傳給你文殊師利菩薩,這就是法。那麼有僧,文殊師利是法王子,是真正佛的真正入室心子,這是真正的聖義僧。所以佛、法、僧功德,敕文殊師利去,就以三寶功德破這個累劫以來的孽世因緣,孽緣,宿世因緣。所以,這叫做「佛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將咒就是說將佛所說的楞嚴神咒,持往摩登伽女家中,一路受持,受持著。我們現在不是說持咒持咒,身口意三密,念念相應,為咒的功德。那麼去救護,為什麼呢?神咒一至,這個惡咒就消滅了,這個先梵天咒就消滅了,這個娑毗迦羅咒。就像太陽破暗一樣。「將咒往護」,護就是遮護的意思,可以遮這個邪咒,護我們的正心。有這樣的功德。所以這裡叫做這個「將咒往護,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為什麼要「提」呢?就是因為就「阿難」而言,這會兒如醉初醒,渾身醉的跟爛泥似的,都管不了了麼,突然間被這個咒初醒,但是自己是就跟我們說,休克了半天了搶救過來了,那這個情況下,不能自己回歸,還需要「提獎」,需要提攜、就是需要提攜他來,才能夠來到佛所。所以「阿難」這裡用的是「提攜」。「獎」呢,獎勸,就是獎勵、勸誡、勸勉,是對「摩登伽女」,你想嘛,本身正在慾望熾盛的時候,文殊菩薩來了,被逮了個正著。大家捉姦在床,那她多害羞呀,不好意思嘛,總歸還是有點臉,所以就未必肯來。扭扭捏捏不想來,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獎勵,勸獎勉勵。說你跟我一塊到佛那裡聽佛說法去,這麼一聽,馬上就即證三果,你想「摩登伽女」,化淫慾心,為清靜法、為清靜果。這裡就」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整個這一段到此結束,我們就把《大佛頂首楞嚴經》的序文給大家貫完。前面就是今天開始講的,這叫做發起序。就是引發這個楞嚴法會的這個事由。前面那一講叫證信序。當時的法會,這部《楞嚴經》就是佛當時怎麼怎麼講的,是兩個版塊。
那麼我們以這個序文來看,大家看見了麼,明著是說意在說「阿難」受這個「摩登伽女」蠱惑而「將毀戒體」,所以好像說故佛趕緊來救「阿難」之墮,將毀的戒體。實際上我們發現了嗎?醉翁之意不在酒,為什麼?更在救「摩登伽女」的淫慾煩惱。我們一般說,明是「阿難」為第一主角,其實「摩登伽女」是第一主角。為什麼?溺水者、溺水深者更當積極相救。
就是在這個佛菩薩度眾生,越苦的他才越發去加持、越發去護佑。世間行惡的眾生偏去度化。所以,這就超越我們凡夫的常規法式。那麼,明著來講好像「阿難」是正面人物,好像這個「摩登伽女」是反面人物。殊不知,我們一般的看法都覺得「阿難」可憐,「摩登伽女」可恨,可是為什麼?殊不知「摩登伽女」更為可憐,更可憐麼。所以這裡才叫做嘉獎,「提」是提阿難,「獎」是獎「摩登伽女」。要這樣的看這個緣起。
明著是說「阿難」這個道行不深,所以蒙佛一救以後才能夠增進,實際上是為了顯這個「摩登伽」,雖然現在因緣上現為淫女,但是她的本性不失,佛性常在。蒙佛咒力加持,來至佛所,即證三果。是這樣的一個緣起。
這就是為什麼剛才講到「摩登伽女」叫做本性。就是我們雖然已經業障犯到這種地步了,可是她的本性還在,你一調就調過來了,就是黃金的這個金性還在,雖然他現在是馬桶,可是你重鑄一下,馬上就可以成為佛像。就好比我們說,我們一般說他都陋劣成這樣了,我們就不救度了,這些惡人,我們平常諸位居士也說業障太重了,不管他了、隨他去吧。真正的佛菩薩心懷中,不可以捨棄一個眾生,為什麼?你想想,在他的視野內有一個眾生不成佛,他是佛嗎?所以說,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從理論上來講,如一眾生未成佛,根本不可能取泥洹,泥洹就是滅度涅槃的意思。那麼這裡來講,我們修行並不是說好比說久亂的,一個國度亂了很久了,那麼怎麼治理?怎麼去修呢?就是把這個亂民教化成良民,不是說把亂民全殺了,那全殺光了哪裡再有民呢?就好比說七年之病,得了七年的病,並不是說把這個病體全給你剁碎了、重給你組裝一個、安康的健康的體嘛,是把病體治好了以後,病人就是健康的人了,還是這個人,本性不失。所以,我們來這樣看這個「提獎阿難,摩登伽女」。
這是一個,整個一部《楞嚴經》的緣起。那麼然而為什麼這裡「佛敕文殊」前往救度,其實就是救度兩位平等溺水之人,等觀不二,一種平懷,這才是「佛敕文殊」的初衷。在他看來「阿難」和「摩登伽女」是一樣的。那麼,雖說由此一段前奏之戲,也暗藏了我們整個本經、也屬於說我們修行用功、辦道的兩大緣起。
一個是染緣起。為什麼呢?「阿難與摩登伽女」他是個引子,說明為了修道,你要了道,茫茫人海、芸芸眾生之中,都在這個慾海情天中,頭出頭沒。我們之所以在生死中輪迴,就是因為,有這個染嘛。所以這裡說「摩登伽女」以欲心來攝「阿難」,因為他是染的,我們現在在慾海裡面。大家,像南懷瑾在講楞嚴都是:春蠶死到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們一輩子就是依照這個染、欲,拖累著我們的正念,全是染心,所以這叫做染緣起。因為這樣,為了讓眾生一切眾生出苦海,意識到萬惡苦海之中,淫為第一禍首,所以「摩登伽女」是慾望。
第二個淨緣起。你但凡要想修行上道,那麼「阿難」被淫女所攝,恐怕失足在哪裡呀?「將毀戒體」。那就以這個淨緣,什麼呀,戒為無上菩提因,解脫門中,戒定慧為三學的必由之路。故此這裡說,淫為萬惡之首,戒為萬善之基。就這個染淨兩種緣起說明後面的文,引發後面的正宗分中,一切法皆是為了去染,淫染。一切教義皆為了護淨,持戒。這是我們修行的兩大入門,一個去染,一個持戒。持戒就是說入淨。整個這個就是我們《楞嚴經》的序分。
那麼從下一講開始呢,就開始「阿難」要請示法義了,開始緊接著有一大段的文字就是七處征心,這個法義。所以說接下來的講解中,我們就很可能在速度上要提升了,我們共同讀誦的經典,就是大家讀一段,我們一貫,然後把它講出來,大致一講,在總的七處征心以後,我們再去匯這個法義。所以就不可能像序分這樣逐字逐句的,有一些常規知識,或者有一些引伸的這個道理等等,再給大家這樣貫。希望我們要作好準備,最基本的,你得把《楞嚴經》的前這一段稍微讀熟一些,好不好。
那麼好,今天的聽聞法會功德圓滿,現在請大家隨我合掌:
聞法功德殊勝行
無邊聖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願生西方淨土中
上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不退菩薩為伴侶
好,阿彌陀佛!